职业卫生名词解释及大题 整理版

一、职业毒物总论

1、职业卫生(Occupational Health):以职业人群和作业环境为对象,旨在创造安全、卫生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职业生命质量(Quality of Working Life),保护劳动者健康和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从卫生学观点出发,着重研究劳动条件对职业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

2、职业医学(Occupational Medicine):以个体为主要对象,旨在对受到职业危害因素损害或存在潜在健康危险的个体进行早期检测、诊断、治疗和康复处理。--从临床的角度出发,着重研究职业病在个体上的发生、发展规律。

3、毒物(toxicant) 在一定条件下,外来化学物质以较小剂量即可引起机体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甚至危及生命,此种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4、中毒(poisoning) 机体受毒物的作用引起一定程度损害而出现的疾病状态称中毒。

5、*生产性毒物(productive toxicant)生产过程中使用或产生的毒物

6、*职业中毒(occupational poisoning) 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接触毒物发生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

7、*气溶胶(Aerosol):漂浮在空气中的粉尘、烟和雾统称为气溶胶。定义:散布在气体尤其空气中的由固体或液体颗粒组成的多相系统。

8、雾(Mist): 为悬浮在空气中的液体微滴。常系蒸气冷凝或液体喷洒而成。如电镀铬时形成的铬酸雾、喷漆时的漆雾。

9、烟(Fume): 指悬浮在空气中直径小于0.1μm的固体微粒。主要为金属熔融时产生的蒸气在空气中迅速冷凝、氧化而成,如铅烟、铜烟。有机物燃烧也可形成烟。

10、粉尘(Dust):能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particle)。其粒子直径多在0.1-10μm。固体物质经破碎或碾磨可产生粉尘。

11、蓄积(Accumulation)进入机体的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接触间隔期,不能完全排出而逐渐在体内积累。

12、贮存库(Storage depot):若蓄积部位并非其毒作用部位时,此部位又称该毒物的储存库,如铅蓄积于骨骼内。

13、功能蓄积:有些毒物停止接触后,因其代谢迅速,在体内很快就检测不出,但反复接触,仍可引起慢性中毒。

1、生产性毒物的来源:

以原料①、半成品②、产品③、辅助材料④、产品⑤、废弃物⑥、夹杂物⑦、分解产物⑧等形式存在。

2、*影响生产性毒物作用的因素:

①.毒物的化学结构

②.毒物的理化性质

③.毒物的联合作用

④.剂量、浓度与接触时间

⑤.个体易感性

3、*职业中毒的类型

①.急性中毒(acute poisoning): 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大量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高浓度、短时间、数分钟-数小时后发病。如急性苯中毒、氯气中毒。

②.慢性中毒(chronic poisoning): 指毒物少量长期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低浓度、长时间、数月-数年后出现症状。如慢性铅、锰中毒。

③.亚急性中毒(subacute poisoning): 界于急性和慢性之间,常常接触毒物浓度较高,工龄一般在3个月内发病。亚急性铅中毒。

④.迟发性中毒(delayed poisoning):在有些情况下,脱离接触一定时间后,才呈现出临床病变,如迟发型锰中毒。

⑤.毒物吸收(poisons’ absorption):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体内超过正常范围,但无该毒物所致的临床表现,呈亚临床状态,如铅吸收。

4、*职业中毒诊断原则

①.职业史:所在车间、工种、工龄、毒物种类、操作方法、防护措施及既往的工作经历。

②.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实际职业接触、空气中毒物浓度、预防措施。

③.症状和体征:按临床表现来判断是否与所接触毒物的毒作用相同。

④.实验室检查:

接触指标:测定生物材料中毒物或其代谢物。血铅、尿铅

效应指标:反应毒作用指标(血胆碱酯酶活性);反应毒物所致组织器官病损指标(肝肾功能)。

5、*生产性毒物危害的控制原则

①.根除毒物:用无毒或低毒代替有毒或高毒;

②.降低毒物浓度:技术革新、通风排毒;

③.工艺建筑布局:满足生产需要的同时,要符合职业卫生要求;

④.个体防护:个人防护用品、个人卫生设施;

⑤.职业卫生服务:对毒物的监测和监督,对接触人群实施健康监护;

⑥.安全卫生管理:生产设备的维修与管理,防止跑、冒、滴、漏;各种安全规章制度;

二、金属中毒

(一)铅

1、铅对血红蛋白合成的影响

①抑制了ALDL酶,ALA形成胆色素原受阻,血ALA增加病由尿液排出。

②抑制血红素合成酶,二价铁离子不能与原卟啉9结合,使血红素合成障碍,同时EFP增加,使Zn离子被络合于原卟啉9,形成ZPP。

③抑制ALAS酶

2、*铅中毒的临床表现

(1)急性中毒

原因:生活性,经口摄入大量铅化合物

吸收途径:消化道

潜伏期:短者4~6小时,一般2~3天,最长1~2周

症状:口内金属味、铅绞痛、便秘或腹泻、血压升高、出汗多、尿少、铅容。

中毒性脑病,中毒性肝病、中毒性肾病、贫血、麻痹性肠梗阻及消化道出血。

(2)慢性中毒

①神经系统

类神经症:表现为头昏、头痛、全身无力、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多梦等,属于功能性症状。

周围神经病

感觉型:肢端麻木、手套袜套型感觉障碍

运动型:肌无力、肌肉麻痹 (腕下垂、足下垂)

混合型

中毒性脑病:最严重铅中毒,头痛、恶心、呕吐、高热、烦躁、抽搐、嗜睡、精神障碍,昏迷(少见)

②消化系统(Gastrointestinal System):

铅线(Burton’s blue line):口腔卫生不好者,在齿龈与牙齿交界边缘出现PbS沉积, 多呈蓝黑色。

口内金属味、便秘。

铅绞痛(lead colic):多突然发作,常在脐周,发作时可见面色苍白、冷汗、体位卷曲、一般止痛药不易缓解,腹部平软、轻度压痛但无固定点,肠鸣音减弱,常伴有高血压和眼底血管痉挛。

③造血系统

低色素正细胞性贫血或小细胞型贫血:血浆铁不降低

外周血象改变:点彩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碱粒红细胞↑

④其它系统:

肾脏损害:肾脏血管硬化→蛋白尿,Fanconi综合征(氨基酸、葡萄糖、磷酸尿)

铅容:面部小动脉痉挛→面色苍白,与贫血不一致。

高血压:肾脏小动脉痉挛

男工可引起精子数减少,活动减弱,形态改变。

女工对铅敏感,特别是孕妇, 哺乳期妇女, 可引起月经异常、不育,流产,早产,死胎及婴儿铅中毒。

3、铅中毒的诊断分级及处理原则

铅中毒分级诊断标准处理原则

观察对象有密切铅接触史,无铅中毒临床表现,具有下列表现之一者:

①尿铅≥0.34μmol/L(0.07mg/L)或0.48μmol/24h (0.1mg/24h);

②血铅≥1.9μmol/L (400μg/L);

③诊断性驱铅试验后尿铅≥1.45μmol/L(0.3mg/L)而<3.86μ

mol/L(0.8mg/L)者

可继续原工作,3个月-6

个月复查一次或进行驱

铅试验明确是否为轻度

铅中毒

轻度中毒血铅量≥2.9μmol/L(600μg/L)或尿铅≥0.58μmol/L(0.12mg/L),且

具有下列一项者,可诊断为轻度中毒:

①尿ALA≥61.0μmol/L(8mg/L);

②FEP≥3.56μmol/L(2mg/L);

③ZPP≥2.91μmol/L(13.0μg/gHb);

④有腹部隐痛、腹胀、便秘等症状。

诊断性驱铅试验,尿铅≥3.86μmol/L(0.8mg/L)或4.82μ

mol/24h(1mg/24h)者,可诊断为轻度铅中毒

治愈后可恢复原工作,不

必调离铅作业

中度中毒轻度中毒的基础上,具有下列表现之一者:

①腹绞痛;②贫血;③轻度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治愈后可恢复原工作,不

必调离铅作业

重度中毒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①铅麻痹;②中毒性脑病必须调离铅作业,给予积极治疗和休息

4、铅中毒的治疗

驱铅治疗:首选依地酸二钠钙(CaNa2-EDTA),次选二巯基丁二酸钠(DMSA)

对症治疗:铅绞痛→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或皮下注射阿托品

一般治疗:适当休息, 合理营养, 补充维生素

5、铅中毒的预防

①降低生产环境中空气铅浓度:用无毒或低毒物代替铅;改革工艺、自动化生产、密闭化作业、加强通风等

②加强个人防护和卫生操作制度

③定期环境监测与健康检查:职业禁忌症:贫血、神经系统器质性疾患、肝肾疾患、心血管器质性疾患;妊娠及哺乳期女工应暂时调离铅作业。

(二)汞

1、汞中毒的临床表现:

(1)急性中毒:明显的口腔炎及胃肠道症状;化学性肺炎伴有发绀、肺水肿;神经系统及全身症状;

(2)慢性中毒(主要是神经精神系统症状):

易兴奋症:急躁、易怒、胆怯、性格改变等(特有)

震颤:眼睑、舌尖、手指等,发展为意向性大震颤

口腔炎:汞线

其他:胃肠功能紊乱,肾功能损害

(3)口服汞盐(升汞):急性腐蚀性胃肠炎、汞毒性肾炎、急性口腔炎

2、汞中毒的诊断

3、汞中毒的治疗

①迅速脱离现场,脱去污染衣物,静卧,保暖;

②驱汞治疗:首选:二巯基丙磺酸钠,次选:二巯基丁二酸钠(DSMA);

③应注意:误服汞盐患者不能洗胃,尽速灌服高蛋白物质(蛋清/牛奶/豆浆),或用活性炭吸附,硫酸锰导泻;

④对症治疗

4、汞中毒的预防

①改革工艺和生产设备,控制工作场所空气汞浓度:

②加强个人防护,建立卫生操作制度

③定期健康检查及就业前体检(每年体检)

(三)锰

1、锰中毒的临床表现:

帕金森氏综合症病因之一

①神经系统:锥体外系神经障碍为主要表现,肌肉张力增高,手指震颤、键反射亢进等

②中毒性精神症状:感情淡漠、不自主哭笑、强迫观念、冲动行为等

③语言障碍

④共济失调、肌张力增高:顿挫现象、四肢齿轮样、慌张步态

2、诊断:

职业接触史

锥体外系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

工作环境调查和锰浓度测定(尿、发锰)

综合分析、分级

处理:

依地酸二钠钙,左旋多巴(震颤麻痹)

(四)铬

化工和电镀工人易患铬中毒

1、临床表现

铬鼻病:鼻中隔粘膜充血、肿胀、干燥、萎缩鼻粘膜溃烂、溃疡、鼻中隔软骨穿孔

接触性皮炎,铬疮(不可愈合的侵蚀性溃疡)

慢性上呼吸道炎症

肺癌发病率增加,与吸烟有交互作用

三、气体中毒

(一)刺激性气体(Irritant Gases)

*刺激性气体(Irritant Gases):对皮肤、眼睛、呼吸道粘膜有刺激性作用,引起机体以急性炎症、肺水肿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类有害气体。

1、刺激性气体-毒理

共同点:

①以局部损害为主,仅在刺激作用过强时可引起全身反应。

②主要对眼、呼吸道粘膜和皮肤的炎性病理反应:流泪、畏光、流涕、咽痒、结膜充血

③损害程度:与毒物的浓度、接触时间、理化特性、水溶性、及部位有关。

病变部位与毒物的溶解度的关系:按水溶性

大:眼和上呼吸道粘膜损害明显:NH3、HCl

中:低浓度时只侵犯眼和上呼吸道,而高浓度时则可侵犯全呼吸道,如Cl2、SO2

小:呼吸道深部→化学性肺炎、肺水肿:NO2、COCl2

2、刺激性气体——临床表现

1)急性刺激作用:

眼和呼吸道粘膜刺激炎症;

化学性气管/支气管炎及肺炎;

喉痉挛和水肿

2)*中毒性肺水肿(toxic pulmonary edema):是指吸入高浓度刺激性气体后所引起的以肺间质及肺泡腔过多液体潴留为特征的疾病。最终可导致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是刺激性气体所致的最严重的职业危害和职业病常见的急症之一。常见的易引起肺水肿的刺激性气体:光气、NO2、NH3、Cl2、O3、甲醛、丙烯醛、硫酸二甲酯、羰基镍、氧化镉、溴甲烷、氯化苦等。

3、中毒性肺气肿的发生机制

1)肺泡壁通透性增加

① .直接损伤I型上皮细胞

② .II型细胞受损→肺表面活性物质↓

③ .肺泡巨噬细胞等大量聚集,产生炎症因子,造成肺泡氧化损伤

2)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直接损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缺O2→部分血管痉挛→无痉挛血管流量↑→流体静压↑→超过胶体渗透压

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如组胺、5羟色胺等→过敏

3)肺毛细血管渗出增加

4)肺淋巴循环受阻

刺激性气体→交感神经兴奋→右淋巴管痉挛→回流受阻→肺内液体滞留→加重肺水肿

4、中毒性肺水肿的临床分期

①刺激期:表现为气管-支气管粘膜的急性炎症

②潜伏期:自觉症状消失或减轻,病情相对稳定

③肺水肿期:突然加重的呼吸困难;剧烈咳嗽、粉红色泡沫痰、气促、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烦躁;明显紫绀、双肺湿罗音、血压下降;胸部X线:肺纹理变粗、边缘模糊、肺门向两侧肺野放射状大片阴影,蝴蝶状;24h内病情最重,若控制不力,可能进入成人ARDS、低氧血症

④恢复期:2-3天内控制, 7~15天基本恢复

5、刺激性气体—诊断

1)刺激反应:一过性眼和呼吸道刺激症状,X线无改变

2)轻度中毒: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

3)中度中毒:

急性支气管肺炎

急性间质性肺水肿

急性局限性肺泡性肺水肿

4)重度中毒:

弥漫性肺泡性肺水肿或中央性肺泡性肺水肿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窒息;

并发严重气胸、纵隔气肿或严重心肌损害;猝死

6、刺激性气体的预防措施

卫生技术措施:采用耐腐蚀材料制造的管道,防止工艺流程的跑、冒、滴、漏;加强密闭抽风;自动化;符合防暴、防火、防漏气的要求;废气的回收利用。

个人防护措施:应选用有针对性的耐腐蚀防护用品(工作服、手套、眼睛、胶鞋、口罩等);防护皮肤污染时,可选用适宜的防护油膏。

保健措施:做好工人的就业前体检和定期体格检查,发现各种职业禁忌症以及早期不良影响;易发事故场所应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

环境监测措施: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及时发现超过卫生标准的原因,采取相应维修和改革措施。

(二)窒息性气体

+*窒息性气体Asphyxiating gas:是指被机体吸入后,可使氧气的供给、摄取、运输和利用障碍,是全身组织细胞得不到或不能利用氧,而导致组织细胞缺氧窒息的有害气体的总称。

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急性中毒意识恢复后,经过2-60天的“假愈期”,又出现严重的神经、精神和意识障碍症状。CO

1、临床表现

1)接触反应:头痛、头昏、心悸、恶心,吸入新鲜空气症状消失。

2)轻度中毒:以脑缺氧为主要表现,可有剧烈的头痛、头昏、四肢无力、恶心、呕吐;轻度至中度意识障碍,HbCO>10% 。3)中度中毒:轻至中度昏迷,抢救后可恢复,无明显并发症,HbCO>30%。

4)重度中毒:深度昏迷,或意识障碍并发脑水肿,休克,严重的心机损害,肺水肿,呼吸衰竭等,HbCO>50%。

氰化氢

1、临床表现

急性中毒(吸入>300mg/m3)剧毒

——电击样死亡:10-60s无预兆突然昏倒;2-3min呼吸停止死亡。

1)前驱期:呼出气苦杏仁味、刺激症状、恶心呕吐等

2)呼吸困难期:皮肤粘膜樱桃红色、极度呼吸困难和节律失调、血压升高、脉搏加快、患者恐怖感

3)痉挛期:强直性、阵发性抽搐、角弓反张;呼吸表浅不规则、心跳慢而无力、心率失常、血压下降、大小便失禁,但皮肤粘膜鲜红色

4)麻痹期:深度昏迷、全身肌肉松弛、反射消失、呼吸停止、心跳停搏

慢性中毒:眼和上呼吸道的刺激症状。

2、急救高铁血红蛋白生成剂(4-DMAP)、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法

硫化氢(H2S)

1、临床表现

接触反应:上呼吸道粘膜刺激症状,神经系统症状

轻度中毒:轻、中度意识障碍,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

中度中毒:意识障碍为浅、中度昏迷,急性支气管肺炎

重度中毒:深昏迷、肺水肿、猝死(“电击样”死亡),多器官衰竭

四、农药中毒

1、*农药(pesticides):是指用于防止、控制或消灭虫害的化学物质或化合物。

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的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2、有机磷农药的中毒机制

抑制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的活性,使之失去分解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的能力,导致乙酰胆碱在体内聚集,而产生与胆碱能神经过度兴奋相似的症状:如毒蕈碱样、烟碱样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3、有机磷中毒的临床表现

(1) 急性中毒:

1)毒蕈碱样表现:早期即可出现,表现有腺体分泌亢进、平滑肌痉挛、瞳孔缩小和心血管抑制。

2)烟碱样表现:小剂量兴奋、大剂量抑制。运动神经兴奋时,表现有肌束震颤(常常从表情肌等小的肌肉群开始,逐步波及胸大肌、腓肠肌,甚至全身的肌肉)、肌肉痉挛,进而由兴奋转为抑制,出现肌无力、肌肉麻痹等。由于肾上腺髓质分泌亢进,可以出现血压增高和发热。

3)中枢神经系统表现:早期出现头晕、头痛、倦怠、乏力等,随后可出现烦躁不安、言语不清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严重者可发生脑水肿,出现癫痫样抽搐、瞳孔不等大等,甚至可因呼吸中枢麻痹死亡。

4)其他:合并心肌损害、肝脏损害。中间肌无力综合症、复阶段出现迟发神经毒性作用。

4、迟发性多发性神经病( OPIDP):在急性重度和中度中毒后2~4周,胆碱能症状消失,出现感觉、运动型多发性神经病。开始表现为感觉障碍,肢体肌力、肌张力减退,以下肢为重,晚期肌张力增高、肢体强直,预后不良。神经-肌电图显示神经源性损害。ChE活性可正常。

5、中间期肌无力综合症 ( intermediate myasthenia syndrome, IMS): 在急性中毒后2~7天左右,胆碱能危象基本消失且意识清晰,出现屈颈肌和四肢近端肌肉、脑神经(第3~7、9~12对)支配的肌肉以及呼吸肌无力或麻痹,症状可持续数天至3周。

(2) 慢性中毒:表现为类神经症,部分出现毒蕈碱样症状

(3) 致敏作用和皮肤损害:

导致接触性皮炎和过敏性皮炎,支气管哮喘。

6、有机磷中毒的诊断分级标准

诊断分级临床症状全血或红细胞ChE活性

接触反应轻度的毒蕈碱症状或(和)中枢神经症状70%以下

急性轻度中毒短时间接触大量有机磷,24h内出现上述症状50%~70%

急性中度中毒轻度中毒的基础上,出现烟碱样症状30%~50%

急性重度中毒除胆碱能兴奋外,出现肺水肿、昏迷、呼衰、脑水肿其中之一30%以下

中间期肌无力综合征急性中毒后1~4d,胆碱能危象基本消失且意识清晰,出现肌

无力表现

一般30%以下

迟发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急性重度重度症状消失后2~3w,出现感觉、运动型多发性周

围神经病,神经-肌电图示神经原性损害

可正常

7、处理原则

急性中毒:

1)清除毒物

2)特效解毒药:阿托品及胆碱酯酶复能剂

3)对症治疗

4)劳动能力鉴定

五、物理性有害因素与健康

1、*物理因素的特点

1)存在形式:作业场所常见的物理因素中,除了激光是人工产生之外,其他因素在自然界中均有存在。是人体生理活动或从事生产劳动所必须的。

2)物理参数:每一种物理因素都具有特定的物理参数。

3)产生来源:作业场所中的物理因素一般有明确的来源,当产生物理因素的装置停止工作,则相应的物理因素便消失。4)作用距离:物理因素的强度一般是不均匀的,多以发生装置为中心,向四周传播。随距离的增加呈指数关系衰减。5)有的物理因素有多种传播形式,不同的传播形式使得这些因素对于人体的危害程度有较大的差异。

6)接触强度:在许多情况下,物理因素对人体的损害效应与物理参数之间不呈直线相关关系。

7)除了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可引起内照射外,绝大多数物理因素在脱离接触后,体内不再残留。

(一)不良气象条件

2、*高温作业:指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以本地区夏季室外平均温度为参照基础,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

3、高温作业的类型

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干热型)

特点: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而相对湿度较低。

这类作业夏季车间内气温可高达40~50℃。

2)高温高湿作业

特点:高气温、高气湿,而热辐射强度不大。

这类作业夏季气温可高达35℃以上,相对湿度达85%-90%以上。

3)夏季露天作业

特点:受太阳的直接辐射以及加热地面和周围物体二次辐射源的附加热作用。形成高温与热辐射的联合作业环境。

4、*中暑(heat stroke)是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的表现的急性热致性疾病(acute heat-induced illness)。

5、热适应(heat acclimatization)是指人在热环境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适应或耐受的现象。

6、*中暑的类型

1)热射病(heat stroke)

人在热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机制紊乱所致。

临床特点: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可高达40℃以上,开始时大量出汗、以后无汗,并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死亡率甚高。

最为严重,尽管迅速抢救,仍然有20-40%的病人死亡。

(2)热痉挛(heat cramp)

由于高温过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

临床特点:骨骼肌突然痉挛,并伴有收缩痛。痉挛以腓肠肌等四肢肌肉和腹肌为多见。痉挛发作多对称性,自行缓解,患者神志清醒,体温正常。

(3)热衰竭(heat exhaustion)

多数认为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皮肤血流的增加不伴有内脏血管收缩或血容量的相应增加,导致脑部暂时供血减少而晕厥。

临床特点:一般起病迅速,先有头昏、头痛、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继而晕厥,体温不高或稍高;休息片刻即可清醒,一般不引起循环衰竭。

(4)日射病(sun stroke)

属于热射病的一种,直接在烈日的曝晒下引起,日光穿透头部皮肤及颅骨引起脑细胞受损。

临床特点:脑组织的充血、水肿,最开始只有头部温度增加,可达到39℃以上,然后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继而可出现昏迷及抽搐。

(二)噪声

1、声强(sound intensity)声波具有一定的能量,用能量大小表示声音的强弱称为声强。声音的强弱决定于单位时间内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上通过的声波能量,通常用“I”表示,单位为瓦/米2(W/m2)。

2、*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暂时性听阈位移(temporary threshold shift,TTS)

指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听阈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以恢复到原来水平。

①听觉适应(auditory adaptation):短时间暴露在强烈噪声环境中,听觉敏感性下降,听阈可提高10dB~15dB,离开噪声环境1分钟之内即可恢复,称为听觉适应,是机体一种生理性保护现象。

②听觉疲劳(auditory fatigue):较长时间停留在强噪声环境中,引起听力明显下降,听阈提高超过15 dB~30 dB,离开噪声环境后,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能恢复,称为听觉疲劳,有可能发展为永久性听阈位移。常以16h 为限。

2)永久性听阈位移(permanent threshold shift,PTS)。

指由噪声或其他因素引起的不能恢复到正常听阈水平的听阈升高。属于不可恢复的改变,有内耳病理性改变。常见有听毛倒伏、稀疏、缺失,听毛细胞肿胀、变性或消失等。

评判噪声对听力系统损伤程度的依据,也是诊断职业性噪声聋(Occupational noise-induced deafness)的依据。

3、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

1). 有明确的职业噪声接触史

2). 暴露噪声超过职业接触限值

3).有自觉的听力损失或耳鸣等症状,听力损失呈高频听力下降

4). 纯音测听为感音性聋

5). 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听力损失

4、职业性噪声聋分级

轻度听力损失:听力下降26~40dB (HL)

中度听力损失:听力下降41~55dB (HL)

重度听力损失:听力下降≥56dB (HL)

5、爆震性耳聋(explosive deafness)因强烈爆炸所产生的冲击波造成急性听觉系统的外伤,引起听力丧失,称为爆震性耳聋(explosive deafness)。

6、*影响噪声对机体作用的因素

1).噪声的强度和频谱特性:噪声的危害随噪声强度增加而增加

2).接触时间和接触方式:接触时间越长影响越大

3).噪声的性质:脉冲噪声比稳态噪声危害大

4).其它有害因素共同存在:振动、高温、寒冷或某些有毒物质共同存在时,可加大噪声的不良作用。

5).机体健康状况及个人敏感性:特别是患有耳病者,对噪声比较敏感,可加重噪声的危害程度。

6).个体防护:是预防噪声危害的有效措施之一。

7、噪声危害的控制

1).工业噪声卫生标准

2).控制噪声源(无声或低声设备代替)

3).控制噪声的传播(隔声、吸声、消声、隔振)

4).个人防护(耳塞、耳罩)

5).健康监护

(四)振动

1、振动(vibration)系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直线或弧线围绕平衡位置(或中心位置)作往复运动或旋转运动。

2、*手臂振动病(hand-arm vibration disease)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所引起的以手部末梢循环和/或手臂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可累及手臂骨关节-肌肉的损伤)。典型表现:振动性白指(VWF)

3、*影响振动对机体作用的因素

1). 频率

2). 接触振动的强度和时间

3). 环境气温、气湿、噪声

4). 操作方式和个体因素

六、粉尘与尘肺

1、*呼吸性粉尘(Respirable dust):AED在5μm以下的粒子可到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

+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活动中产生的能够较长时间漂浮于生产环境中的颗粒物,是污染作业环境,损害劳动者健康的重要职业性有害因素,可引起包括尘肺病在内的多种职业性肺部疾患。

2、*空气动力学直径(aerodynamic equivalent diameter, AED):是指粉尘粒子a,不论其几何形状、大小和比重如何,如果它在空气中与一种比重为1的球形粒子b的沉降速度相同时,则b的直径即可算作为a的AED。

3、+*尘肺病(Pneumoconiosis):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4、粉尘沉着症:锡、铁、锑等粉尘吸入后,主要沉积于肺组织中,呈现异物反应,以网状纤维增生的间质纤维化为主,在X线胸片上可以看到满肺野结节状阴影,主要是这些金属的沉着,这类病变又称粉尘沉着症;

5、*生产性粉尘防控技术措施:

革、水、密、风、护、管、教、查

革,即工艺改革和技术革新;

水,即湿式作业;

密,是密闭尘源;

风,是通风除尘;

护,即个人防护;

管,经常性地维修和管理工作;

教,指加强宣传教育;

查,定期检查环境中粉尘浓度和接触者的定期体格检查。

6、*矽肺(silicosis)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占尘肺总例数的50%,居第一位。

7、*矽肺的症状和体征

1)症状与体征

早期:无明显自觉症状

病情加重有合并症时:胸闷、气短、胸痛、咳嗽、咯血

晚期:呼吸困难,常合并肺心病

2)X线胸片表现

①圆形小阴影:病理变化以结节型矽肺为主,p (<1.5mm)、q(1.5mm~3mm)、r (3mm~10mm)

②不规则形小阴影:粗细、长度、形态不一的致密阴影,病理基础主要是肺间质纤维化为主,s(<1.5mm)、t(1.5mm~3.0mm) 、u(3.0mm~10mm)

③大阴影: 长径超过10mm的阴影;长条、圆形、椭圆、不规则形等。团块纤维化;晚期矽肺X线表现

④胸膜变化: 胸膜增厚粘连;肋膈角变钝或消失、“天幕”状阴影

⑤肺气肿: 弥漫性、局限性、灶周性和泡性肺气肿、肺大泡

⑥肺门和肺纹理变化: 包膜下蛋壳样钙化、肺纹理增多或增粗变形;晚期垂柳状和残根状,肺纹理减少或消失。

3)肺功能改变

8、*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

1)观察对象:不能确定的尘肺样改变,需要进行动态观察者

2)尘肺壹期:

有总体密集度1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至少达到2个肺区;

3)尘肺贰期:

有总体密集度2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4个肺区;

有总体密集度3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达到4个肺区;

4)尘肺叁期:有下列表现之一者:

①有大阴影出现,其长径>=20 mm,短径>10 mm;

②有总体密集度3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4个肺区并有小阴影聚集;

③有总体密集度3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4个肺区并有大阴影;

9、煤工尘肺是煤矿工人长期吸入煤尘(含5%以下游离二氧化硅)引起的肺组织的纤维化。长期吸入大量煤矽尘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称为煤矽肺。

10、石棉肺 asbestosis 指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石棉粉尘所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其特点是全肺弥漫性性纤维化。

11、尘肺预防的原则和措施(结合三级预防)

1)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从根本上杜绝粉尘对人的作用。

(1)法律措施——立法和执法,粉尘的职业接触限值

(2)技术措施

A.改革工艺过程、革新生产设备

B.湿式作业

C.密闭抽风除尘

D.个人防护和个人卫生

2)第二级预防又称发病预防,是早期检测人体受到职业危害因素所致的疾病。其主要手段是定期进行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和对接触者的定期体格检查,以早期发现病损,及时预防、处理。

3)第三级预防是在得病以后,合理康复处理。对已受损害的接触者应调离原有工作岗位,并予以积极合理的治疗。

七、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监测与评价

1、*职业性有害因素(Occupational hazards):指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环境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的总称。

2、职业卫生(Occupational Health):以职业人群和作业环境为对象,旨在创造安全、卫生和高效的作业环境,提高职业生命质量(Quality of Working Life),保护劳动者健康和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3、*生物标志物(Biomarker)测定生物系统与外源化学物、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一种特异测量指

标。

1)接触标志物:用以反映机体生物材料中,外源性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或外源性化学物与某些靶细胞或靶分子交互作用产物的含量。包括内剂量和生物效应剂量。

2)效应标志物:机体中可测定的生化、生理、行为和其他改变的指标,这些改变与化学物导致的健康效应或疾病相关联。3)易感标志物:反映机体先天具有的或后天获得的对接触外源性化学物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4、*接触评定(exposure assessment)是根据研究对象的职业史,结合相关资料,通过询问调查、环境检测、生物检测等方法,定性或定量估算通过各种方式接触一种或多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程度或强度的过程,是职业流行病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职业卫生标准

1、职业接触限值(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OELs)是劳动者在工作场所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限量值,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某种有害因素,对绝大多数人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浓度(permissible concentration,PC)或接触水平。

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s 指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一定的限度,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

肢端溶骨症(acroosteolysis, AOL):多发生于工龄较长的清釜工。早期表现为雷诺综合症:手指麻木、疼痛、肿胀、变白或发绀等,随后逐渐出现末节指骨骨质溶解性损害。

健康监护health surveillance 通过各种医学检查和分析,评价人群的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征象,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疫病的发生和发展。

分散度指粉尘颗粒大小的组成,以粉尘粒径大小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来表示,前者为粒子分散度,后者为质量分散度,粒径或质量小的颗粒越多,分散度越高。

《卫生学》 名词解释

1.absolute lethal dose,LD100绝对致死剂量:毒物引起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 量. 2.absorption吸收: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通过机体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 3.acid rain酸雨:指pH小于5.6的酸性降水,包括雨雪雹雾等所有降水. 4.active chlorine有效氯:含氯化合物中具有杀菌能力的有效成分称为有效氯,含氯化合物 分子团中氯的价数大于-1的均为有效氯. 5.air ionization空气离子化:在某些外界因素的作用下,空气中的气体分子或原子的外层电 子逸出,形成带正电的阳离子及空气正离子,一部分逸出与中性分子结合成为阴离子即空气负离子.这种产生空气正负离子的过程称为空气离子化或空气电离. 6.Air pollution大气污染: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使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混入大气中,并达到 一定浓度,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对居民健康和生活条件造成了危害,对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来源于工业企业、交通运输、生活炉灶. 7.asphyxiating gas窒息性气体:指一类进入人体后,使血液的运氧能力或组织利用O2的能 力发生障碍,造成组织缺O2的有害气体. 8.atomsphere大气圈:地球表面包围着很厚的并随地球旋转的空气层,称为大气圈. 9.auditory adapation 听觉适应:短时间暴露于强烈噪声,听觉器官的敏感性下降,听阈可上 升10-15dB,脱离噪声环境后数分钟内即可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听觉适应. 10.auditory fatigue听觉疲劳:较长时间暴露于强噪声,听力可出现明显下降,听阈上升超过 15-30dB,脱离噪声环境后需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能恢复,此现象称为听觉疲劳. 11.basal metabolic基础代谢:是维持人体最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消耗.基础代谢水平 用基础代谢率来表示,指单位时间内人体基础代谢所消耗的能量. 12.bioactivation生物活化作用:经过生物转化,环境污染物毒物增加,如对硫磷,乐果;苯并(a) 芘、芳香胺. 13.bioconcentration生物富集作用:环境污染物质被生物体吸收后,经酶的催化分解可转化 另一物质,某些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在生物体蓄积,使体内浓度明显高于环境的现象. 14.bio-geochemistry disease生物-地球化学疾病:由于某些地区地壳中元素分布不均衡,导致 当地水、土壤、植物中某种微量元素过高或缺乏,使当地人和动物从外界环境中获得该元素的量不能满足或超过机体正常需要所引起的疾病. 15.biological value蛋白质生物学价值:是衡量蛋白质利用率的最常用指标,是蛋白质经消化 吸收后,进入机体可以储留和利用的部分.通常用储留氮占吸收氮的百分数表示,吸收氮=摄入氮-(粪氮+粪内源氮),储留氮=摄入氮-(尿氮+尿内源氮). 16.biomagnification生物放大作用: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间转移并在体内 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 17.biomarker生物标志物:血液、尿液、毛发等生物样品中某些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 可作为评价体内该化学物量的生物检测指标 18.biomarker生物学标记物:生物样品(血液、尿液、呼出气、毛发及脂肪组织等生物样品 中某些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的含量,作为评价体内化学物的生物检测指标. 19.biosphere生物圈:指在生物生存的地球表面,它大致包括了12km深的地壳、海洋及15km 以内的地表大气层. 20.biotransformation生物转化:进入体内环境化学物,在体液或组织内参与机体复杂的生化 反应过程,使其本身化学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的过程.分为第一阶段降解反应(氧化、还原、水解作用)、第二阶段结合反应. 21.black foot disease黑脚病:在台湾南部沿海砷中毒病区发现的由于下肢动脉狭窄、阻塞引

卫生统计学名词解释

卫生统计学health statistics:卫生统计学是运用概率论、数理统计原理和方法,研究医学事物或现象的群体数量特征的科学。 总体population: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而确定的同质个体的全体。 样本sample: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一部分个体或个体值的 集合。 数值变量numerical variable:其变量值是定量的,表现为数值的大小,通常有度量衡单位。 分类变量categorical variable:其变量值是定性的,表现为互不 相容的类别或属性,没有度量衡单位。 同质homogeneity:指观察单位(研究个体)间被研究指标的影 响因素。 概率probablity:概率是描述随机事件可能发生的量度,用P表示,其波动在0~1之间。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必然事件发生的 概率为1.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抽样误差是指由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和总体参数的差别。 中位数median:是指把一组观察值,按大小顺序排列,位置居中 的变量值(n为奇数)或位置居中的两个变量值的均数(n为偶数)。 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是描述一组计量资料离散趋势的指标,说明数据间参差不齐的程度。 正态分布normal distribution:是指频数分布以均属为中心,左 右两侧基本对称,靠近均属两侧频数较多,离均数越远,频数越少,形成一个中间多、两侧逐渐减少、基本对称的分布。

区间估计interval estimation:是根据选定的置信度(用概率表示)估计总体参数所在的区间。 率rate:又称频率指标,表示一定时间内,实际发生某现象的观察单位数与可能发生该现象的观察单位总数之比,用以说明某现象发 生的频率或强度。 构成比constituent ratio:指事物内部某一组成部分的观察单位数与该事物各组成部分观察单位总数之比,常用来说明事物内部各组 成部分所占的比重或分布情况。 相对比relative ratio:至两个有联系的指标之比,常用百分数或 倍数表示。 标化法比standardization:是指在进行几个总率比较时,先采用 统一的标准对几个总率的内部够成作调整,然后进行比较。这种按 统一标准调整两个率内部构成使之具有可比性的方法称标准化法。 生存分析surival analysis:是将事件的结局和出现这一结局所经 历的实践结合起来分析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失效事件(死亡事件或终点事件):标志某种处理措施失败或失效 的特征事件,即研究者所关心的特定事件,一般在设计阶段根据研 究目的确定。 生存时间survival time:指观察到的存活时间,可用小时、天、周、月、年等时间单位记录,常用符号t表示。 完全数据complete date:指从观察起点到发生死亡事件所经历的时间。 截尾数据:简称截尾值,又称删失值或终检值,指生存时间观察过 程的截止不是由于死亡事件,而是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称为截尾。截尾的主要原因有失访、退出和终止。

职业卫生名词解释

职业卫生名词解释 一、职业病: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所接触的粉尘、有毒有害、放射性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二、疑似职业病:与职业病概念相对应,即有患病现象,有可能是职业病,但是没有经过正规医疗机构的检查。 三、观察对象:粉尘作业人员健康检查发现X射线胸片有不能确定的尘肺样影响学改变,其性质和程度需要在一定期限内进行动态的观察者。简单点说,就是肺部有一定改变,但尚未达到诊断分级起点。 四、粉尘禁忌症:是指从事粉尘作业人员接触粉尘后比一般人群耿容易患尘肺,或在接触粉尘时诱发一些其他疾病。 五、职业禁忌症:劳动者从事特定职业或接触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遭受职业病危害和罹患职业病或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在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和个人特色生理或病理状态。 六、矽肺: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粉尘所至的以肺部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七、职业危害因素:生产过程中及环境中产生和存在对职工健康和劳动能力产生有害作业,并导致疾病的因素。

八、粉尘:是指能够较长时间浮游在空气中的固定颗粒。 九、游离二氧化硅:岩石或矿物中没有与金属或金属化合物相结合而呈游离状态的二氧化硅(含量越高变化越快)。 十、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um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吸入颗粒物(直径不到人头发丝的1/20)。 十一、总粉尘浓度:单位体积空气中含有粉尘的质量和颗粒数(每月测定2次或采用在线监测)。 十二、呼吸性粉尘浓度:粒径在5um以下能进入人体肺泡区的颗粒物。 十三、粉尘分散度:粉尘整体组成中各种粒级的尘粒所占的百分比。粉尘组成中,小于5um的尘粒所占的百分比越大,对人的危害越大,粉尘中颗粒越多,分散度越高,在空气中漂浮越长,故吸入可能性越大。 十四、职业病危害:是指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理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十五、生产性粉尘:粉尘经呼吸道吸入后,较小的粉尘颗粒可到达肺脏,到达肺脏的粉尘可沉积在肺脏。长期吸入粉尘可致煤工尘肺或矽肺,其主要病理改变以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为主。随着病情的进展,或有合并症时,可出现临床症状。临床上常见的是矽肺和煤尘肺,其症状主要有:胸闷、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2.尘肺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3.粉尘的分散度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粒径大小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表示。 4.空气动力学直径 是指粉尘粒子a,不论其几何形状、大小和比重如何,如果它在空气中与一种比重为1的球形粒子b的沉降速度相同时,则b的直径即可算作为a 的AED。 5.可吸入性粉尘直径小于15μm的尘粒。 6.可呼吸性粉尘 5μm以下的粒子可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 7.矽肺在生产过程中因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达一定量后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8.混合性尘肺由长期吸入含游离二氧化硅和其他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9.硅酸盐肺由长期吸入含结合二氧化硅(石棉、滑石、云母)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10.粉尘沉着症 有些生产性粉尘(锡、钡、铁)吸入人体后,沉积于肺组织中,呈现一般异物反应,可继发轻微的肺纤维化改变,对健康无明显影响或危害较小,脱离粉尘作业后,病变可无进展或X线胸片阴影消退。 11.矽尘作业通常把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10%粉尘作业称之为矽尘作业。 12.速发型矽肺由于持续吸入高浓度、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粉尘,经1-2年即发病,称为“速发型矽肺”。 13.晚发型矽肺 接触较高浓度粉尘,但时间不长即脱离矽尘作业,此时X线胸片未发现明显异常,然而在脱离接尘作业若干年后始发现矽肺,称为“晚发型矽肺”。 14.尘细胞石英尘被吸入肺泡后,引起肺泡巨噬细胞聚集,吞噬尘粒成为尘细胞。 15.矽性蛋白沉积:病理特征为肺泡腔内有大量蛋白分泌物,称为矽性蛋白,随后可伴有纤维增生,形成小纤维灶乃至矽结节。 16.圆形小阴影 是矽肺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X线表现形态,呈圆形或近似圆形,边缘

卫生学名词解释图文稿

卫生学名词解释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卫生学 1.健康(health): 意味着结实的体格和完善的功能,并能充分发挥作用。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2.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 又称病因预防,指在疾病前期或无病期,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性措施,目标是防止或减少疾病发生。 3.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 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指在疾病早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目标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 4.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 5. 又称临床预防,主要针对发病期和康复期,采取有效治疗和康复措施。目标是防止伤残,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实质上是一种“疾病管理”措施。 6.环境(environment): 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7.原生环境(primitive environment): 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8.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 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其中物质交换迁移和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都发生重大变化的环

境。 9.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 10.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群落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 11.生物圈(biosphere): 有生物生存的地球表层,有地球上所有生命物质及其生存环境构成。 12.食物链(food chain): 生物系统中的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个以实物连接起来的链状关系称为食物链。 13.生物富集作用(bioconcentration): 一些重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可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的浓度远高于其在环境介质中的浓度的作用。 14.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 环境中某些污染物延食物链在生物体之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内体的浓度的过程。 15.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 由于各种人为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的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做公害(public nuisance)。 16.环境污染物(pollutants):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

卫生统计学名词解释

1.总体:总体(population)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观察单位的全体,更确切的说,是同质的所有观察单位某种观察值(变量值)的集合。总体可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总体中的所有单位都能够标识者为有限总体,反之为无限总体。 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其测量结果的集合称为样本(sample)。样本应具有代表性。所谓有代表性的样本,是指用随机抽样方法获得的样本。 2.随机抽样:随机抽样(random sampling)是指按照随机化的原则(总体中每一个观察单位都有同等的机会被选入到样本中),从总体中抽取部分观察单位的过程。随机抽样是样本具有代表性的保证。 3.变异:在自然状态下,个体间测量结果的差异称为变异(variation)。变异是生物医学研究领域普遍存在的现象。严格的说,在自然状态下,任何两个患者或研究群体间都存在差异,其表现为各种生理测量值的参差不齐。 4.计量资料:对每个观察单位用定量的方法测定某项指标量的大小,所得的资料称为计量资料(measurement data)。计量资料亦称定量资料、测量资料。.其变量值是定量的,表现为数值大小,一般有度量衡单位。如某一患者的身高(cm)、体重(kg)、红细胞计数(1012/L)、脉搏(次/分)、血压(KPa)等 计数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或类别分组,所得的观察单位数称为计数资料(count data)。计数资料亦称定性资料或分类资料。其观察值是定性的,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或属性。如调查某地某时的男、女性人口数;治疗一批患者,其治疗效果为有效、无效的人数;调查一批少数民族居民的A、B、AB、O 四种血型的人数等。 等级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测量结果的某种属性的不同程度分组,所得各组的观察单位数,称为等级资料(ordinal data)。等级资料又称有序变量。如患者的治疗结果可分为治愈、好转、有效、无效或死亡,各种结果既是分类结果,又有顺序和等级差别,但这种差别却不能准确测量;一批肾病患者尿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分为 +、++、+++等。 等级资料与计数资料不同:属性分组有程度差别,各组按大小顺序排列。 等级资料与计量资料不同:每个观察单位未确切定量,故亦称为半计量资料。 5.概率:概率(probability)又称几率,是度量某一随机事件A发生可能性大小的一个数值,记为P(A),P(A)越大,说明A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0﹤P(A)﹤1。频率:在相同的条件下,独立重复做n 次试验,事件A 出现了m 次,则比值m/n 称为随机事件A 在n 次试验中出现的频率(freqency)。当试验重复很多次时P(A)= m/n。 2.概率是描述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值,常用P表示。随机事件概率的大小在0与1之间,P越接近1,表示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P越接近0,表示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小。习惯上将P≤0.05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表示在一次实验或观察中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可视为不发生。 6. 随机误差:随机误差(random error)又称偶然误差,是指排除了系统误差后尚存的差。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观察值不按方向性和系统性而随机的变化。误差变量一般服从正态分布。随机误差可以通过统计处理来估计。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 )是指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的差别。在总体确定的情况下,总体参数是固定的常数,统计量是在总体参数附近波动的随机变量。 7.系统误差: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是指由于仪器未校正、测量者感官的某种偏差、医生掌握疗效标准偏高或偏低等原因,使观察值不是分散在真值的两侧,而是有方向性、系统性或周期性地偏离真值。系统误差可以通过实验设计和完善技术措施来消除或使之减少。 8.随机变量:随机变量(random variable)是指取指不能事先确定的观察结果。随机量的具体内容虽然是各式各样的,但共同的特点是不能用一个常数来表示,而且,理论上讲,每个变量的取值服从特定的概率分布。 9.参数:参数(paramater)是指总体的统计指标,如总体均数、总体率等。总体参数是固定的常数。多数情况下,总体参数是不易知道的,但可通过随机抽样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用算得的样本统计量估计未知的总体参数。 10.统计量:统计量(statistic)是指样本的统计指标,如样本均数、样本率等。样本统计量可用来估计总体参数。总体参数是固定的常数,统计量是在总体参数附近波动的随机变量。 11.频数表(frequency table)用来表示一批数据各观察值或在不同取值区间的出现的频繁程度(频数)。对于离散数据,每一个观察值即对应一个频数,如某医院某年度一日内死亡0,1,2…个病人的天数。对于散布区间很大的离散数据和连续型数据,数据散布区间由若干组段组成,每个组段对应一个频数。 12.算术均数(arithmetic mean)描述一组数据在数量上的平均水平。总体均数用μ表示,样本均数用X 表示。 13.几何均数(geometric mean)用以描述对数正态分布或数据呈倍数变化资料的水平。记为G。 14.中位数(median)Md将一组观察值由小到大排列,n 为奇数时取位次居中的变量值;为偶数时,取位次居中的两个变量的平均值。反映一批观察值在位次上的平均水平。 15.极差(range)亦称全距,即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用于资料的粗略分析,其计算简便但稳定性较差。 16.百分位数(percentile)是将n 个观察值从小到大依次排列,再把它们的位次依次转化为百分位。百分位数的另一个重要用途是确定医学参考值范围。

职业卫生名解

一、名词解释 1.生产性粉尘 是指在生产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2.尘肺 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3.粉尘的分散度 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粒径大小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表示。 4.空气动力学直径 是指粉尘粒子a,不论其几何形状、大小和比重如何,如果它在空气中与一种比重为1的球形粒子b的沉降速度相同时,则b的直径即可算作为a的AED。 5.可吸入性粉尘 直径小于15μm的尘粒。 6.可呼吸性粉尘 5μm以下的粒子可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 7.矽肺 在生产过程中因长期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达一定量后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8.混合性尘肺 由长期吸入含游离二氧化硅和其他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9.硅酸盐肺 由长期吸入含结合二氧化硅(石棉、滑石、云母)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疾病。10.粉尘沉着症 有些生产性粉尘(锡、钡、铁)吸入人体后,沉积于肺组织中,呈现一般异物反应,可继发轻微的肺纤维化改变,对健康无明显影响或危害较小,脱离粉尘作业后,病变可无进展或X线胸片阴影消退。 11.矽尘作业 通常把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10%粉尘作业称之为矽尘作业。 12.速发型矽肺由于持续吸入高浓度、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粉尘,经1-2年即发病,称为“速发型矽肺”。 13.晚发型矽肺 接触较高浓度粉尘,但时间不长即脱离矽尘作业,此时X线胸片未发现明显异常,然而在脱离接尘作业若干年后始发现矽肺,称为“晚发型矽肺”。 14.尘细胞 石英尘被吸入肺泡后,引起肺泡巨噬细胞聚集,吞噬尘粒成为尘细胞。 15.矽性蛋白沉积 :病理特征为肺泡腔内有大量蛋白分泌物,称为矽性蛋白,随后可伴有纤维增生,形成小纤维灶乃至矽结节。 16.圆形小阴影 是矽肺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X线表现形态,呈圆形或近似圆形,边缘整齐或不整齐,直径小于10mm,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越高其致密度越高,分为三种类型:p(<2.5mm)、q(1.5-3.0mm)、r(3.0-10mm)。 17.石棉小体 石棉纤维被巨噬细胞吞噬后,由一层含铁蛋白颗粒和酸性粘多糖包裹沉积于石棉纤维所形

卫生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常考)

氨基酸模式:食物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公害:严重的环境污染。可吸入颗粒物IP:指粒径≤10μm的颗粒室内小气候:室内环境中(或建筑物内)的的比例功能蓄积:毒物进入体内后,用现代检测技物,又称PM10 气候,主要由气温、气湿、气流、和热辐射必需氨基酸:指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术不能发现其在体内有明显贮留,但由该物脉冲噪声:间断声中,声音持续时间小于组成。不足,必需每日由膳食供给才能满足机体生质引起的功能改变却逐渐累积,导致机体对0.5s,间隔时间大于1s,声压级变化大于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理需要的氨基酸。该毒物的反应性增强的现象。40dB 者称为~ 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常量元素:在人体含量比较多,一般占人体工作有关疾病:又称职业性多发病。是由于热痉挛(中暑痉挛):是由于人体大量出汗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体重0.01%以上,且人体的需要量较高,一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某些不良造成钠、氯、钾等严重丢失,水和电介质平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也称食物的热效应般每日膳食需要量100mg以上。因素,造成职业人群常见病发病率增高、潜衡紊乱,引起神经肌肉产生自发性冲动,出TEF,指人体摄食过程中引起的额外的能量尘肺:肺尘埃沉着病。是由于长期吸入生产伏的疾病发作或现患的病情加重等,统称~ 现肌痉挛,多发生在干热型高温作业。消耗。性粉尘并有粉尘在肺内阻留而引起的以肺光化学烟雾:大气中氮氧化物和烃类污染物热射病(中暑性高热):是人体在高温环境食物的营养价值:指其所含营养素和热能可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在强烈日光作用下产生的浅蓝色烟雾。下散热途径受阻、体内蓄热、温度调节机制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程度而言,包括营养素抽样误差:由抽样引起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合理营养: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即每日膳紊乱所致的疾病,多发生在强干热型或湿热种类是否齐全,含量多少及相互比例是否合参数之间的差异。食中各种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相互型高温作业。适,是否易于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刺激性气体:是对皮肤、眼、呼吸道粘膜有间比例恰当。热衰竭(中暑虚脱):是一种较轻的热相关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刺激性作用的一类有害气体的总称。环境:指在特定时刻的物理、化学、生物及疾病,是机体过度脱水及电解质丢失的一种所食后者再被第一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次生环境:人类环境下形成的环境。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反应。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将富含某种必需氨基酸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三级预防:临床预防。及时、合理的治疗,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的食物与缺乏这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互相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防止病情恶化和出现并发症与继发症,防治有毒有害物质的食物或将有毒有害物质当搭配而混合食用,使混合蛋白质的必需氨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能够改变内分泌系统功病残、促进康复、延长寿命。做食物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酸成分更接近合适比值,从而提高蛋白质的能,从而对整个机体或其后代,或其(亚)膳食结构:也称食物结构,是指消费的食物急性疾病。生物学价值,称之为~ 群体引起健康效应的外源性物质或混合物。种类及其数量的相对构成,它表示膳食中各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取食物而使各种致大气圈:地球表面的空气层,分为对流层、也叫环境雌激素。种食物间的组成关系。病因子进入人体,从而引起具有感染或中毒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大气层。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实在推荐的膳性质的一类疾病。大气污染: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使一种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食营养素供给量基础上,每日平均膳食营养水体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或多种污染物混入大气中,并达到一定浓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估计平均需要量、水体后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和水度,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致使大气质量恶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推荐摄入量、适宜摄入量和可耐受最高摄入体底质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化,对居民健康和生活条件造成了危害,对环境自净: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量。种群及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生产性毒物: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对人体价值,造成水质恶化,甚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碘缺乏病IDD:由于碘摄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该过程称产生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系列病症。为~ 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并能酸雨:指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包括雨、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与其他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在常温常压下易挥较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雪、

实用卫生统计学复习题与答案2

《卫生统计学》 一、名词解释 1.计量资料 2.计数资料 3.等级资料 4.总体 5.样本 6.抽样误差 7.频数表 8.算术均数 9.中位数 10.极差 11.方差 12.标准差 13.变异系数 14.正态分布 15.标准正态分布 16.统计推断 17.抽样误差 18.标准误 19.可信区间 20.参数估计 21.假设检验中P的含义 22.I型和II型错误 23.检验效能 24.检验水准 25.方差分析 26.随机区组设计 27.相对数

28.标准化法 29.二项分布 30.Yates校正 31.非参数统计 32.直线回归 33.直线相关 34.相关系数 35.回归系数 36.人口总数 37.老年人口系数 38.围产儿死亡率 39.新生儿死亡率 40.婴儿死亡率 41.孕产妇死亡率 42.死因顺位 43.人口金字塔 44.灵敏度 45.特异度 46.误诊率 47.漏诊率 48.阳性似然比 49.阴性似然比 50.Youden指数 51.ROC曲线 52.统计图 二、单项选择题 1.观察单位为研究中的( )。 A.样本B.全部对象C.影响因素D.个体2.总体是由()。

A.个体组成B.研究对象组成 C.同质个体组成D.研究指标组成 3.抽样的目的是()。 A.研究样本统计量B.由样本统计量推断总体参数C.研究典型案例研究误差D.研究总体统计量 4.参数是指()。 A.参与个体数B.总体的统计指标 C.样本的统计指标D.样本的总和 5.关于随机抽样,下列那一项说法是正确的()。 A.抽样时应使得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取B.研究者在抽样时应精心挑选个体,以使样本更能代表总体C.随机抽样即随意抽取个体 D.为确保样本具有更好的代表性,样本量应越大越好 6.各观察值均加(或减)同一数后()。 A.均数不变,标准差改变B.均数改变,标准差不变C.两者均不变D.两者均改变 7.比较身高和体重两组数据变异度大小宜采用()。 A.变异系数B.方差 C.极差D.标准差 8.以下指标中()可用来描述计量资料的离散程度。 A.算术均数B.几何均数 C.中位数D.标准差 9.血清学滴度资料最常用来表示其平均水平的指标是()。A.算术平均数B.中位数 C.几何均数D.平均数 10.两样本均数的比较,可用()。 A.方差分析B.t检验 C.两者均可D.方差齐性检验 11.配伍组设计的方差分析中,ν配伍等于()。 A.ν总-ν误差B.ν总-ν处理

职业卫生术语汇总

职业卫生术语汇总 职业卫生 原称劳动卫生或工业卫生,是在研究生产劳动中,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作业环境因素等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规律或危害程度,从而提出如何改善劳动条件及作业环境、防止职业病危害的侵袭,预防职业病发生,以达到保护和增进劳动者的健康、提高劳动能力的目的的学科。 劳动条件 指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 生产工艺过程 指按生产工艺所要求的各项生产工序进行连续作业的过程。 劳动过程 指在按生产工艺所要求的各项生产中,从事有目的和有价值的职业活动过程。 生产环境 指作业场所环境,包括按工艺过程建立的室内作业环境和周围大气环境,以及户外作业大自然环境。

作业场所 又称工作场所,指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的全部地点。 职业病危害 指可能导致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罹患职业病的各种危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过程中、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能导致职业病的有害因素。 职业病 指企业、事业和个体经济组织(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危害事故 指在职业活动中因职业病危害造成的急、慢性职业病及死亡的事件。 职业禁忌

指员工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病危害和罹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从事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状态。 职业健康监护 指对职业人群实行的预防职业病危害,提高员工健康水平为目的的健康监护。 健康 指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

卫生学名词解释

卫生学hygiene:是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以人群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利用有益环境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及预防对策的理论根据和实施原则,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Hunter-Russel症候群:是水俣病最典型的特异性体征,包括末梢感觉减退,视野向心性缩小,共济运动失调及听力障碍和语言障碍。 氨基酸模式:食物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比例称为~ 必需氨基酸:指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不足,必需每日由膳食供给才能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氨基酸。 常量元素:在人体含量比较多,一般占人体体重0.01%以上,且人体的需要量较高,一般每日膳食需要量100mg以上。 尘肺:肺尘埃沉着病。是由于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有粉尘在肺内阻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次生环境:人类环境下形成的环境。 刺激性气体:是对皮肤、眼、呼吸道粘膜有刺激性作用的一类有害气体的总称。 大气圈:地球表面的空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大气层。 大气污染: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使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混入大气中,并达到一定浓度,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对居民健康和生活条件造成了危害,对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将富含某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与缺乏这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互相搭配而混合食用,使混合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成分更接近合适比值,从而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称之为~ 碘缺乏病IDD:由于碘摄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包括在缺碘地区出现的相当数量的胎儿早产、死亡、先天畸形、亚临床克汀病、智力发育障碍、单纯聋哑、甲状腺肿及克汀病等。 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太阳紫外线辐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新的污染物。 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职业性损害的进一步发展,争取得到好的治疗效果。 分散度: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粒子直径大小(μm)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来表示。 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水进入湖泊、河流、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高温作业:是指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以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平均温度为参照基础,工作地点气温高于室外温度2℃或2℃以上的作业。 工作有关疾病:又称职业性多发病。是由于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某些不良因素,造成职业人群常见病发病率增高、潜伏的疾病发作或现患的病情加重等,统称~公害public nuisance:严重的环境污染。 功能蓄积functional accumulation:毒物进入体内后,用现代检测技术不能发现其在体内有明显贮留,但由该物质引起的功能改变却逐渐累积,导致机体对该毒物的反应性增强的现象。 光化学烟雾:大气中氮氧化物和烃类污染物在强烈日光作用下产生的浅蓝色烟雾。 合理营养: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即每日膳食中各种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相互间比例恰当。 呼吸性粉尘:粒径小于5μm的尘粒可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称之为~ 环境:指在特定时刻的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 EEDs:能够改变内分泌系统功能,从而对整个机体或其后代,或其(亚)群体引起健康效应的外源性物质或混合物。也叫环境雌激素。 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 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环境自净self-purification:污染物进入环境 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 经过一定时间,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或总量 降低,该过程称为~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在常温常压下易 挥发的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又称总挥发性有 机化合物TVOCs 基础代谢:指维持人体最基本生命活动所必 需的能量消耗。 急性听力损伤:爆震性耳聋。强烈的爆炸所 产生的振动冲击波造成的听觉器官急性损 伤,引起听力丧失。 介水传染病: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 的水,或食用被这种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 疾病,又称水性传染病。 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与进入体内的金 属离子(镉、汞、铜、铁)结合的一种低分 子蛋白,肝脏合成,富含半胱氨酸,储存于 肝肾之中。 可吸入颗粒物IP:指粒径≤10μm的颗粒物, 又称PM10 脉冲噪声:间断声中,声音持续时间小于 0.5s,间隔时间大于1s,声压级变化大于40dB 者称为~ 热痉挛(中暑痉挛):是由于人体大量出汗 造成钠、氯、钾等严重丢失,水和电介质平 衡紊乱,引起神经肌肉产生自发性冲动,出 现肌痉挛,多发生在干热型高温作业。 热射病(中暑性高热):是人体在高温环境 下散热途径受阻、体内蓄热、温度调节机制 紊乱所致的疾病,多发生在强干热型或湿热 型高温作业。 热衰竭(中暑虚脱):是一种较轻的热相关 疾病,是机体过度脱水及电解质丢失的一种 反应。 三级预防:临床预防。及时、合理的治疗, 防止病情恶化和出现并发症与继发症,防治 病残、促进康复、延长寿命。 膳食结构:也称食物结构,是指消费的食物 种类及其数量的相对构成,它表示膳食中各 种食物间的组成关系。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实在推荐的膳 食营养素供给量基础上,每日平均膳食营养 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估计平均需要量、 推荐摄入量、适宜摄入量和可耐受最高摄入 量。 生产性毒物: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对人体 产生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并能 较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生态系统中的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 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 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和数量之间 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 之为~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 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 由于某地区地壳中元素分布不均衡,导致当 地水、土壤、植物中某种微量元素过高或缺 乏,使当地人和动物从外界环境中获得该元 素的量不能满足或超过机体正常需要而引起 的疾病,又称元素化学性地方病。 生物富集centration: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 逐渐蓄积并通过食物链逐级转移,使生物体 内污染物的浓度逐级提高的现象。 生物圈biosphere:是指有生物生存的地球表 层。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 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的 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也称食物的热效应 TEF,指人体摄食过程中引起的额外的能量 消耗。 食物的营养价值:指其所含营养素和热能可 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程度而言,包括营养素 种类是否齐全,含量多少及相互比例是否合 适,是否易于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 所食后者再被第一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 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 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 有毒有害物质的食物或将有毒有害物质当做 食物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 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取食物而使各种致 病因子进入人体,从而引起具有感染或中毒 性质的一类疾病。 室内小气候:室内环境中(或建筑物内)的 气候,主要由气温、气湿、气流、和热辐射 组成。 水体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 水体后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和水 体底质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 种群及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 价值,造成水质恶化,甚至危害人体健康或 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酸雨:指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包括雨、 雪、雹、雾等所有降水。 听觉疲劳:较长时间暴露于强噪声,听力可 出现明显下降,听阈上升超过15dB~30dB, 脱离噪声环境后,需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 力才能恢复。 听觉适应:短时间暴露于强烈噪声,听觉器 官的敏感性下降,听阈可上升10dB~15dB, 脱离噪声环境后数分钟内即可恢复正常的现 象。 听阈:正常人耳刚能引起音响感觉的声波能 量强度。 微量元素:是指在人体中含量较少,一般占 人体体重0.01%以下,而且人体的每日需要 量也较少。 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大量燃料燃烧产 生大量CO2并排入大气,因大面积森林砍伐 导致CO2吸收减少,使大气中CO2含量上升, CO2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增 温,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的效应。 物质蓄积material accumulation:物质反复多 次地进入机体,排泄或转化速度小于进入速 度,使体内该毒物的含量逐渐累积的现象。 矽尘:是指韩游离二氧化硅10%以上的矿物 性粉尘。 矽尘作业:接触含游离二氧化硅10%以上的 粉尘作业。 矽肺:是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游离二 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粉尘所引起的以肺组织弥 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指当地历年最热月 份14点钟的平均温度的平均值。 限制氨基酸:在人体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 各种氨基酸要有适宜的比例,如果某一氨基 酸过少,就要影响其他氨基酸的利用,营养 学上称这种氨基酸为~ 响度: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量。 响级度:以1000Hz的标准声产生的音响感 觉为基准,与之产生同样音响感觉声音的响 度均以此标准音的声压级表示,称之为~ 需氧量:血糖生成指数GI:可以用作衡量食 物糖类升高血糖速度和能力的指标。 一次污染物:直接来源于污染源的污染物 一级预防:病因预防,从根本上消除和控制 职业性有害因素,使劳动者不接触职业性有 害因素,或接触水平低于国家标准。 营养:是指人体摄入、消化、吸收和利用食 物中营养成分,维持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 良好健康状态的动态过 营养素:食物中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包括 蛋白质、脂类、糖类、无机盐、维生素和水 六大类。 营养素的供给量:为满足健康人群中几乎全 部人的需要,每日需由膳食提供各种营养素 的量。 有效氯:含氯化合物中具有杀菌能力的有效 成分。 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 素影响的环 噪声聋: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 而发生的一种进行性的感觉性听力损伤,属 于我国法定职业病。 职业病: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性 有害因素所引起的特定疾病。 职业性外伤:工伤。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 由于外部因素直接作用,而引起机体组织的 突发性意外损伤。 职业性有害因素:在人们生产过程、劳动过 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 康的因素。 窒息性气体:是指主要以气态吸入而引起组 织窒息的一类有害气体。 中暑:是在高温环境下机体因热平衡和(或) 水盐代谢紊乱等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 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 热相关性疾病。

电大实用卫生统计学期末复习材料

《实用卫生统计学》期末复习题一 《实用卫生统计学》期末复习题一 一、名词解释 1、卫生统计学: 2、随机抽样: 3、构成比: 4、频率: 5、非参数检验: 6、概率 7、变异系数 名词解释答案 1. 卫生统计学: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预防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中随机现象规律性的一门应用科学。 2. 随机抽样:就是按照随机的原则获得样本,保证总体中每个个体都有同等机会被抽取,使样本对总体有较好的代表性。 3. 构成比:又称构成指标,它表示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比重或分布。常用百分数表示。 4. 频率:若随机事件在n次重复中出现m次,则n/m比值成为随机事件出现的频率。 5.非参数检验:是一种不依赖总体分布类型,也不对总体参数(如总体均数)进行统计推断的假设检验。 6.概率是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数值,常用P表示。7.变异系数常记为CV,它被定义为标准差与算术均数之比。 《实用卫生统计学》期末复习题二 单选题 1.对某样品进行测量时,由于测量仪器事先未校正,造成测量结果普遍偏高,这种错误属于()。 A. 系统误差 B. 随机测量误差 C. 抽样误差 D. 随机误差 2.医学人口统计应属于卫生统计学中的哪部分内容( )。 A. 卫生统计学基本原理 B. 卫生统计学基本方法 C. 健康统计 D.卫生服务统计 3. 原始数据分布不明时,表示其集中趋势易采用 ( ) 。 A. 算数均数 B. 几何均数 C. 中位数 D. 标准差 4.描述一组偏态分布资料的变异度时,最适宜选择的指标是( ) 。  A.极差 B.标准差 C.四分位数间距 D.变异系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