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矛盾现象

中国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矛盾现象
中国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矛盾现象

如何看待中国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矛盾现象,大学生应如何适应社会的需求进行就业准备

“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局面在我国就业市场之所以出现,根本原因是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说明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过快,把一段漫长的发展历史强行压缩在一个短短的发展时段。企业的生产规模这几年扩张过快,劳动力对收入预期的增长同样惊人。而眼下,我国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又不能在这之间做到有效的平衡。因此,人力市场中劳动力的“匮乏”与“过剩”就挤在了一起,搭上了这趟快速发展的列车,当前行的“列车”受阻后,这压缩的阵痛就开始慢慢施放了出来。

时下,劳动力资源市场似乎老在传递着这样一种信息,那就是劳务供需双方已从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似乎在告诉人们,从今往后,该关注的只是如何缓解招工难的问题,而求职难的矛盾可以退避三舍。实际上,无论是地方还是全国,就业矛盾尤其是涉及择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严重地困扰着劳动力市场,只是目前它被局部“用工荒”的供需矛盾所掩盖。究其原因,还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过快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所致。

“招工难”和“就业难”这对矛盾的凸显,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时代不同了,新生代农民工从小就随父辈来到了城市,他们吃住在城市,感受的是城市的氛围,体验的是城市的文化,除了没有那张户籍证明外,他们已经和城市人没什么两样了。因此在就业上,他们和老一代农民工就有很大的不同,工资已经不是他们找工作的唯一考量因素,他们更在意工作环境,是否开心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工厂化、规模化、流水线式的枯燥工作环境,已经难以让他们满意。加之他们已有了自己对工作福利的话语权,正在逐渐取得市场的尊重,成了中国崛起的新生力量。因此,“民工荒”的出现是新生代农民工对不平等劳动关系的某种抗议,也是他们与企业主进行无意识博弈的结果。

事实上还有一个原因,随着整个社会的富裕程度大大提高。以前即便在城市,学生一毕业就要马上工作,不管工资多少,重要的是能够补贴家用。现在不同了,很多的家庭已经是衣食无忧了,找工作就没有那么积极了,总是“这山看着那山高”。如今的年轻人“啃老”这种现象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他们有“老”可“啃”,不工作也没有生存的压力,因此,可以等到有满意的工作为止。这也是造成“用工荒”和“就业难”的一个方面的原因。

还有,时下我们很多的中小企业都是临时性的招工用工,缺了就招,都是短期用工行为,有的甚至连劳动合同都不签。这样的用工方式,无论对于企业的发展,还是工人队伍的稳定都是非常不利的。企业要打破“临时”观念,与工人签订长期有效的用工合同,企业要帮助员工做好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建立稳定的工作关系。这样既解决了民工找工作难的问题,也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的问题,恐怕也是实现“双赢”的一个好办法。其实从长远看,用工荒的出现,也是在逼中国的中小企业升级

如何正确看待这“用工荒”与“就业难”之间的矛盾呢?从表面上看,“用工荒”的说法不准确,确切的说应该是部分企业招工难。但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结构性矛盾尤其突出,城镇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农民工现在追求的是制度平等,大学生追求的是安逸享受;农民工需要的是尊严,大学生需要的是高薪;农民工怕的是拖欠工资,大学生怕的是考不上公务员;农民工期望的是与城市人一样的身份和地位,大学生期望的是有像官员、企业家那样的地位和享受……这一系列的现实对比就是“招工难”与“就业难”之间的矛盾根源所在,很是耐人寻味,值得我们深思!

所以,我们在讨论“招工难”的时候,万不可畸轻畸重,把“就业难”的问题搁置一边,“招工难”和“就业难”看似悖论,其实也有内在的必然联系。现行的市场用工告诉我们,高学历不如普通技工,普通技工不如熟练农民工,这种薪酬倒挂格局,凸显的是经济发展的重心还未真正转移到科技进步上来,还是保留在传统产业的优势上。因此,我们决不能被眼前闹得沸沸扬扬的用工荒遮住就业市场的真实概貌。而是要多管齐下,统筹解决招工

难和就业难的问题。在努力减少普工的同时,做好新型人才市场的加法,在一减一增中,来解决“招工难”和“就业难”这两大难题。

可以预见,“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尴尬现象,近些年内在我国还会继续上演。它反映了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还不适应劳动力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就业需求,当这种劳动力市场的“另类”(一边是“招工难”,一边是“就业难”)最终实现与市场完全“耦合”时,或许就是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成熟”的到来,这才是社会的进步!

大学生如何才能获得理想的职业,进而被社会承认,被用人单位所接纳,是摆在毕业生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就业引入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机制。

求职择业不同于学习期间的实践,它是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能在这个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己的价值。毕业生求职前必须从宏观上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从微观上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就业的基本情况。中国社会飞速发展,经过几年学习的大学生在毕业时,社会需求和当年入学时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专业由热变冷,由短线变成了长线,虽在不断地调整和改造,却仍跟不上社会的变化和需要,大学生只有正确分析自己所处的求职地位,把握面临的就业形势,进而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就象人们常讲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毕业生都应对自己的能力有个正确、客观的认识,只有这样,每个毕业生在择业中才能树立良好的心态,获得理想的职业。

1、确定适当的择业目标。个人的择业目标应当和自身能力相符合,这样才有利于树立自己的信心,从而使自己在择业中处于优势地位。目标适当,取决于知已知彼,研究目标,扬长避短是择业成功的一把钥匙。

2、避免从众心理。毕业生处在择业的洪流中,择业目标的确立会受到其他择业者的影响。虚荣心、侥幸心理会使他们改变原有的择业目标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学成从业、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是每个大学毕业生的美好愿望。但有些大学生在择业中,不是从自身的特点、能力和社会的需要出发,而是盲目攀比,只求得一时心理平衡,孰不知这样往往不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和长远发展。

3、避免理想主义。期望值居高不下,已经影响到毕业生顺利就业。有些毕业生,尤其是一些条件较好的同学,在择业中,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刻意追求最美满的结果,而错过了其他许多好的机会,有的甚至造成了就业困难。

4、克服依赖心理。有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缺乏自信心,把希望寄托在拉关系、走后门上,有的甚至由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恰恰让用人单位对这些毕业生产生缺乏开拓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差的印象。当今社会,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在择业中树立信心,敢于竞争,才能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破解“招工难”问题的对策建议.doc

破解“招工难”问题的对策建议 近几年,随着我市招商引资步伐的不断加快,前来投资兴业的企业不断增多,尤其是以赛维公司为代表的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形成了对人力资源的旺盛需求。由此,曾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出现的“招工难”问题在我市也逐步显现。这个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措施来解决,势必影响我市的招商引资工作,影响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也必然会影响我市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正确分析企业招工难的原因,对症下药,制订对策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招工难”的原因 当前我市企业出现的用工短缺现象并不是孤立的,也不仅仅是我市才有的,从大环境看,人力资源市场已经逐步地由“买方市场”转变成了“卖方市场”;“民工潮”演变成了“技工荒”、“民工荒”;“劳务输出”在中部地区也已慢慢地变成了“劳务输入”;“就业难”、“招工难”、“留人难”这一复杂的矛盾体相互交织已是很普遍的现象。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是经济发展进程中劳动力供给与市场需求间对接错位结构性矛盾和摩擦性矛盾的必然释放。 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工资待遇不够高。应该说,我市企业员工工资待

遇在近一、二年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即使与周边市、县相比,也没有明显的优势。有的企业不能及时发放工资,有的企业招工时所承诺的工资待遇与实际发放的工资待遇有较大的出入。这是造成“招工难”、“留人难”的直接原因。 二是劳保福利不够好。有的企业未能及时与员工缴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有的甚至不能按时签订正规的“劳动合同”;有的企业不能善待员工,福利待遇跟不上,劳动环境、劳动保护也有欠缺。这是造成“招工难”、“留人难”的次要原因。 三是劳动者就业观念发生变化,技能素质不适应企业需求。新一代农民陆续进入城市并逐渐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受多年形成的外出务工潮流的影响,到发达地区务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往往成为他们的首选。新毕业的大学生、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更是将见世面、到大城市就业作为人生目标的第一步。据了解,目前,我市各类院校的毕业生,毕业后直接到经济开发区及其它企业务工的人数还不到毕业生总数的5%。这是造成“招工难”的重要原因。 四是企业对招工的投入不足,企业文化缺乏。用工需要成本,同样,在“招工难”的背景下,企业对招工也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据了解,目前,面对缺工,有的企业一方面心急如焚,也开始在一定程度上作些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择业渠道不够畅通,已是不争的事实。以下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进入2010年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屡次受到全社会的关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社会就业压力很大,加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失业率将进一步加剧。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因此,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存在的外在因素有: 1、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我们知道,信息不对称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择业与就业。大部分在校大学生没有意识到就业人数的递增速度已远远超过工作岗位的增加速度,忽略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的重要性,只顾埋头苦读、热衷考证或忙于各类社团活动,充实了自己的头脑和经验,而在实际就业供需矛盾面前束手无策,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前夕由于这些方面的忽略使择业、就业时走很多弯路。 2、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发布不及时 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发布缺乏时效性、大学生没能及时获取相应的信息及大学生发布了应聘信息但由于种种原因用人单位没有获取。这两种情况造成了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招不到人的局面,延长了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过程。再者,很多同学找工作的主要渠道是人才交流市场,这在渠道上就有局限性,因为人才交流市场开放的时间和地点有限,不能充分满足大学生择业信息的筛选。因此,信息渠道的局限导致了信息获取不及时。 (二存在的内在因素有:

1、自我能力认识不足,所学知识与现实要求不匹配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但缺乏良好心理的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 也有很多同学并不是很了解自己的能力,且缺乏自身能力与实际就业形势相联系。一个人只有通过自我评估,正确深刻地认识和了解自己,才能对就业做出最佳抉择,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才是大学生就业的最终目标。 2、缺少职业生涯规划 有些在校大学生“不清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有同学对个人的职业生涯是“有一定的规划但不完全”,很多同学对职业生涯规划不够重视。因此职业目标的制定不够合理。 职业目标的制定是需要从大学生个人价值观进行分析考虑的问题。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非常时期,往往会有部分大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因此进行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对毕业后的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的前程,避免大学生在盲目求职过程中造成人力资源不必要的浪费。3、期望和实际现状不符,就业时一味追求稳定和高收入 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还存在就业后稳定性差、离职率高此类问题。多数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薪酬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不愿从基层做起,宁愿等待,只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工作,不愿意去偏远地区工作;人际沟通能力差,缺乏团队合作能力,“有业不就”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不少大学生只盯住“三大”(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很多同学理想的就业单位是国家机关,也有同学理想或期望从事的职业是经营管理类,且期望薪酬很高。这些选择仅仅局限在个人理想职业目标,缺乏对现实就业情况的了解,存在理想发展方向和现实形势不相符的问题,且没有考虑自身能力限制与缺乏经验带来的不利影响,势必造成在求职过程中受挫。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今年大学生就业困境尤其明显。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大学毕业生的供需失衡、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就业观念误区等都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下面给大家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希望能帮到大家。 原因一高校扩招影响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仅就广东省而言,2004年高校毕业生为13.2万人,2005年为16.5万人,今年广东省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首次突破20万人,加上来广东“淘金”的外省院校毕业生,预计今年在省内求职谋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30万人。 再来看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2年37万,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今年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未知数。 原因二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

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原因三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原因四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原因五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

就业难与招工难“两难并存”

就业难与招工难“两难并存” 为了解咸安区的企业用工情况,最近,我们深入到有关企业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研情况来看,在全区范围内劳动力供求基本平稳,就业难与招工难“两难并存”,“用工荒”现象在劳动密集型企业比较突出,全区就业形势总体上保持稳定。 一、当前咸安区企业用工的基本情况 本次用工调查共发放《企业用工情况调查表》46份,调查企业涉及机械制造、纺织、建筑业、食品制造、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服务业等10个行业,包含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等共7种登记注册类型企业。 根据调研情况看,咸安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村劳动力供求基本平衡。从调研的46家企业看,目前,有18家企业存在招工难问题,占企业总数的39%,有26家企业存在缺工问题,占企业总数的56%,缺工人数为428人。制造业用工缺口最大,达344人,占缺工总人数的80%。劳动密集型用工企业问题比较突出,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制造、机械制造、家具制造及木制品业等行业,其中个别中小型私营企业缺工更为严重。在对员工个人情况的要求方面,强调只招收男性员工的企业比例达30.8%,女性的就业压力明显高于男性;有46.2%的企业要求招收年龄在35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有30.8%的企业要求只招收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员工。企业效益好、工资高、环境好,用工比较规范的企业没有出现招工难问题。 缺工人员结构情况: 1、性别结构。女工需求86人,占总需求20.1%;男工需求265人,占总需求61.9%;无性别要求77人,占总需求18.0%。女工需求主要集中在食品制造、纺织业等;男工需求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和其

他制造业等行业。 2、年龄结构。18-25岁需求66人,占总人数的15.4%; 26-35岁需求301人,占总人数的70.4%; 36岁以上需求33人,占总人数的7.7%,无要求28人,占总人数的6.5%。食品制造、机械制造业招用人员多为年龄18-35岁青年工人。 3、学历结构。高中以上学历需求322人,占总需求的75.2%;初中学历需求68人,占总需求的15.9%;无学历要求38人,占总需求的8.9%。高中以上学历需求的企业主要集中于机械制造业、汽车销售业;纺织业等行业对学历要求较低,一般对学历没什么需求。 4、技能结构。中级工以上需求178人,占总需求的41.6%;初级工需求132人,占总需求的30.8%;无技能要求118人,占总需求的27.6%。机械制造业、汽车销售业等行业对招用人员技能要求相对较高,印刷包装业、纺织业等行业技能要求相对较低。 二、咸安区部分企业招工难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企业的调查走访,可以看出,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人力资源的供需矛盾凸显,企业“招工难”与求职者“就业难”问题同时显现,主要表现为: (一)结构性失业矛盾突出。一方面企业经济发展,缺员现象十分突出,另一方面城镇富余劳动力、下岗失业职工和农村劳动力找不到合适就业岗位,呈现结构性失业。 (二)“新生代”劳动者就业要求高。当前80、90后群体受教育程度高、就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择业观念和求职意向发生很大变化,他们要求找一份既稳定、薪水又不低、还不能太辛苦的职业,能食“皇粮”更好。 (三)咸安区部分企业存在工资福利待遇偏低、工作环境较差等现象,致使就业岗位缺少吸引力和稳定性,导致劳动力招不进、留不下、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8, 7(1), 81-86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521891978.html,/journal/ass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521891978.html,/10.12677/ass.2018.71014 Research on th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y Yida Cao School of Marxism,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Jan. 3rd, 2018; accepted: Jan. 15th, 2018; published: Jan. 23rd, 2018 Abstract At present, with the annual expansion of colleges, the number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has dramat-ically increased. Every year, a large number of graduates face the awkward situation of finding a job.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ocial competition is getting fiercer and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whole society. Faced with the curr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undergraduate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and discuss the causes of the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of graduates and to find effective measures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of undergraduates. In this paper, the actual problems, th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help better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Causes, Countermeasures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曹以达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 收稿日期:2018年1月3日;录用日期:2018年1月15日;发布日期:2018年1月23日 摘要 目前,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每年大量毕业生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境况。

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问题 论点论据

社会的资源优化配置不合理,造成了这个现象。因此,是社会问题。 一、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存在弊端:盲目扩大学校规模,而不是强身健体练内功,造成人均师资、人均教学设施严重失衡,有限的实验室、实训设备成了可供参观的摆设(不够用干脆都别用),学生只能靠老师在黑板上画饼充饥。一个本科生,几年下来根本谈不上学识渊博,只能算具备了自学成材的能力,达到了学徒的水平;①大学推广西方教育模式,热衷人性化管理,结果导致谈恋爱成风、男女学生公开同居,不少学生像小燕子一样轻松愉快地过着无忧无虑的大学生活,毕业时仍然是个高中学生的水平。 其次,社会原因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完善,企业股份制、私有化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大学生派遣机制,使计划分配一说成为历史。取消学徒期、降低用人风险和成本,淡化学历、看重能力的理性用人原则,使得掌握一技之长、上岗就能工作的技校毕业生成为抢手人才,有理论无技能、有证书无水平的大学生们被当成负担,有些企业宁愿花上5000元请技工,也不愿接受大学生学徒。我国生产工艺落后、大学生与初中生一样能用的现状和企业缺乏长远打算,看重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使得知识的地位得不到体现,从而使大学生严重贬值。 二、文科教育质量低下 ①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是十分隔膜,这也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②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培养的学生眼高手低,个个志存高远就是不能脚踏实地,渴望一步登天,不愿从头做起,这山望着那山高、找到工作也不安心,朝三暮四、频繁跳槽,使全社会都感觉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好用、不敢用,只好强调要有工作经验,把刚毕业的大学生拒之门外。大学扩招过程中间,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是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 三、教育产业结构与人才社会需求结构的错位,导致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过剩。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和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市场需求结构急剧变迁,生产结构的调整日益加快,部分传统生产领域日渐萎缩,许多“夕阳”企业产品过剩,生产急剧缩减甚至关停,很多职业岗位被淘汰了。与此同时,另一部分新兴部门和企业则迅速崛起,相应的岗位也迅速增加。当然,由于社会发展水平和体制等方面的原因,中国社会的现实社会需求结构有一定的畸形性,“各领风骚数几月”的各种“热”就说明了这一点,但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却是实实在在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然要求人才结构和质量进而要求教育结构和质量作出积极的相应变化。然而,由于教育本身的滞后性和同样的一些复杂原因,我国的高等教育未能及时有效地调整专业结构,与那些萎缩淘汰的旧行业岗位需求相对应的传统专业并没有及时得到缩减,甚至也在借扩招之机而大量扩张,这就造成了大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的错位,有者不需,需者无有,从而导致结构性待业。 三、不规范、不健全的的人才市场机制,加重了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人才市场机制在这里主要指人才就业市场机制和人才市场管理机制。从人才就业市场机制看,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完全自主择业的社会环境条件还很不成熟,①缺乏及时准确的人才供求信息收集、发布、检索和交流的权威机构和通道,稳定规范的人才劳务市场还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网络体系,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权

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黑龙江大学就业指导教师访谈录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当前,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择业渠道不够畅通,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既有社会, 又有用人单位、学校和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高校应以市场为导向, 改革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 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求职意识; 政府应创造良好的就业竞争环境。只有这样, 才能逐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一方面急缺大学生人才,而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就业率却在不断下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根据当前就业形势,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问题已成重中之重。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关系着劳动者、企业、乃至国家的未来。 我们最近找到社会黑大知名专家给我们分析了近几年的就业情况,同时也给我们大学生以后的就业给出了建议!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基本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业形势也随之变动。21 世纪头20 年,中国16 岁以上人口以年均550 万的规模增长,到2020 年劳动年龄总人口将达到9.4 亿。但由于我国产业结构中劳动力密集、就业弹性系数大的第三产业比例偏小,整体经济的就业弹性系数偏低,因此劳动力供应远远大于需求的现实在短期内难以迅速改变。未来十年内,就业将始终是个大问题,这其中就

包括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据中国教育部统计,2001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5 万,待业人数约为30 万。到了2005 年,待业人数增加到93 万,比2001 年增加了三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2010 年将有630 多万名大学生毕业,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毕业生,总数将超过700 万,就业形势依然很不容乐观。预计今后三年内高校毕业生还将以每年50 万的速度增长,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产生的原因 (一)自我定位不准确, 对工作期望值过高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 社会精英岗位与高校毕业生数量相比显得不充足甚至短缺了。从高校毕业生整体的就业情况来看, 也进入了一个“大众化就业”的时代。然而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的影响, 中国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与社会需求尚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不愿意到基层、艰苦岗位工作, 一些大学生往往不切实际地盲目与别人攀比, 简单地从“我想干什么”出发, 拼命去挤“独木桥”。大学生在就业时自我定位不准确, 对工作期望值居高不下, 无形中形成了好高骛远的心理, 人为地抬高了就业的门槛。 (二)大学生就业的自身“硬件”不硬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改组以及国际资本和技术的进入, 形成了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局面, 导致企业之间的人力资本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用人单位和企业的员工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 还要求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以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包括很多,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校扩招、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不接轨、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一个学生后面是一个家庭,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间接地也解决了一个家庭的问题。 站在经济市场准则的角度,当市场供过于求时,物价下跌,需求量小;而市场供不应求时,物价上涨,需求量大。相较而言,把大学生比作商品,流通在人才市场上而言,如今的社会,正是处于供过于求得时段。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近代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基础日益满足之时,文化需求也在日益增加,全民素质普遍被要求提高,必然导致高校扩招。从反面来讲,高校扩招可以反映我国现代文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精神需求已经提升到一定的程度。但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为大学生就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其次,高校专业的设置与市场脱轨也是另一个重要的原因。经济社会的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各种各样的,也正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日新月异。而我们高校的专业设置相对于经济发展的速度来讲,总处于滞后的情况。我们不经意间就会想到我们高校的一些典型的专业设置,比如地理、历史方面的冷门学科,对于学生在今后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另外,对于一些正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专业设置,在实际操作能力上面也没有专业的训练和实践,属于不成熟的学科。同样也不利于培养合格的市场劳动者。 再者,普遍的大学生都是处于一种养尊处优的学生状态,已经习惯以往的优越环境很难适应社会的残酷竞争。另外,对于市场可以提供的基层岗位,大学生往往眼高手低,克服不了心里落差,无法从基层做起。

面对大学生就业难额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更加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序发展。首先,高校扩招,提高国民素质对中华民族文化具有里程碑意义。长远发展来看,高校统招绝对是利大于弊的,所以如果希望自己可以避免在大学生求职的队伍中挤个头破血流,大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考虑在学业上有更高的造诣,比如继续读硕士。其次,高校需要多考察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设定与市场可以接轨的专业和授课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和能力。最后,大学生需要对自身有个明确的定位,不要眼高手低,努力培养自己的吃苦耐劳能力。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只关乎大学生这个群体,更是民生问题,也是民族发展的问题,所谓是任重而道远,社会各界需要对其引起重视。

论就业难和招工难

论就业难和招工难

论就业难和招工难 【内容】本人以社会的两个热点——“就业难”和“招工难”现象较深刻,探讨浅析硕士论文出现矛盾的多种因素,并论文决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的对策 【关键词】招工难就业难理由对策 近些年高校的扩招,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的热点。与之矛盾的是,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为招不到满意的员工而发愁。“招工难”和“就业难”之间矛盾的凸现。在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有更为深刻的浅析硕士论文。这些年来,我校培养了大量的优秀的专门人才,毕业生受到了企业的好评。学生早早的落实了单位,有些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了招聘优秀的毕业生早早到学校选拔人才。论文范文在日常工作中,还是经常为这样的而困惑:一对学生而言,面对众多的招聘单位,有些学生够就业。另一对企业来说,学校有的大学生,却苦恼招不到人,究其理由作者浅析论文有如下几: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理由

1.高校扩招的毕业生数量的增加毕业论文是“就业难”的表象理由。从1999年,全国的高校不同的扩招,随之而来的是毕业生数量成倍的增长,论文范文社会的就业岗位增长速度远远低于毕业生增长的速度,尤其是那些大学生认同的优质的岗位数量就更少,竞争也更加激烈,这样就势必影响大学生的就业。 2.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了企业的要求。企业在招聘时都要求一定工作经验的人才,而学校培养的学生恰恰经验。这尤其以计算机专业表现的最为。我院每年有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150名左右,据统计每年毕业的学生,到本专业行业就业的学生20%,绝是学生就业困难,而社会对计算机的人才需求却很大,企业苦于高薪却招不到人,究其理由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工作能力,学校的教材传授的知识远远于实际的要求,表现出学生到企业干不了活,上不了手。 3.社会和学校培养之间的矛盾外,就业难现象的出现更有大学生自身的理由。受精英教育模式的影响,一些学生摆正就业心态,就业期望值高。一在选择单位上。毕业生的目光还是停留

当代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当代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21世纪初,随着高等学校相继开始大规模扩招,越来越多的高中学子获得了步入大学殿堂的机会,接受更加高等的教育,这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也促进了社会的迅速发展。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也从原来的天之骄子一落千丈,变得越来越普通。而随着改革的不断开展,我国对大学生的就业也由原来的包分配转为自主择业。这就使得毕业大学生数量远远超了社会的需求数量,因而使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变得异常严峻,也带来了巨大的教育资源浪费,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一现象不仅潜在地影响着社会的持续发展,也对现实社会的稳定提出了挑战。 一、应届生就业现状 2001年—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与未就业人数对比 从上图可以看出,自2001年—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以大于10%的幅度增长,未就业大学生人数以大约20%的幅度增长,为何应届生就业压力还是如此严峻?原因是未就业应届大学生人数约占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百分比成增加趋势,如2001年所占比重为10%,2002年—2003年所占比重分别是20%、30%,从2004年—2007年此比重的增长幅度稍微放缓一些,但是应届毕业生的人数增长幅度并没有放缓,这就意味着未就业的大学生人数还是在大幅度增长,也就意味着就业人数所占的比重成下降趋势。 据相关调查,2010年总共有630万大学生毕业,就业压力之大,其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大学生,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就业数量之

多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数量虽然呈大规模增长趋势,但其素质却没有大的提高,很多大学生在学校没有学到深入精通的知识,只是拿到一张文凭而已,这就导致了中国市场上对普通职业需求的饱和和对高、精、尖端职业的极度缺乏。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虽然中国现在是经济以高速度增长,但是经济增长带来的通货膨胀使物价上涨,人民币贬值,同时加大了企业的投资,房地产业迅崛起,但是这并没有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这又是为什么?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即使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没有解决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应届大学毕业生自身问题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 应届毕业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不均。大学毕业生是就业的优势群体,他们有思想、有知识,而且年轻,身体好,接受新生事物快。然而,由于这些年来大学的一再扩招,导致大学生从生源的质量、培养的水平都有所下降,一大批拥有“真毕业证、假能力”的学生走向社会。通过调查,发现当代大学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欠缺: (1)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很多毕业生对专业是一知半解,大部分还需要企业培训来完善和提高,而企业需要的是招之能用,而且是能够很好用的人才,因此,造成有“中间差”的局面。一方面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 (2)能力水平低下,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很多毕业生的能力停留在书本上、思想上,真正要解决实际问题就不行。 (3)综合素质不高,难以胜任更高层次职位的需要。 2.大学毕业生就业心态不好是造成就业难的另一方面。 (1)浮躁、急功近利的就业心态。主要表现在:一毕业就想拿高工资,谋好职位,出人投地,人为地造成就业难。 (2)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没有自己职业目标和规划。据一项调显示,在“你清楚考虑过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吗”一题中51.4%的人对此“只存在模糊的想法和原望。”17.0%的人感到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

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 【社会问题的背景】 (1)2010年1—6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38万人,完成全年900万人目标的71%;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大大低于近几年4.6%的控制指标。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数为15723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626万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表示,就业已恢复至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前的水平。 (2)就业是否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王亚栋分析,就业上半年表现好于预期,犹如是“叹号”,而下半年则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能否延续好形势还是“问号”。 就业主要靠经济增长来拉动。上半年,我国GDP增速达11.1%,经济增长快,企业活力足,岗位大量增加。在对人力资源市场的监测中,二季度96.9%的用人需求集中在企业,其中又以内资企业为主体,企业用人需求共增加14.6万人。但下半年,据预测,经济增速会有所放缓,这可能成为影响就业的主要不利因素。从过去的经验看,经济放缓,不仅对劳动力的新增需求会缩减,已就业的劳动力也可能面临失业。 就业虽已恢复至危机冲击前水平,但国际金融危机尚未结束,给我国实体经济和就业问题带来变数。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就业提出了挑战,这其中的新兴产业会促使就业增长,但不会那么快,而在控制过剩产能、节能减排中淘汰退出的企业带来的岗位流失则已在发生,经测算涉及20个行业上百万企业职工的安置。 此外,新增就业中40%属灵活就业,很不稳定。我国今年屡遭自然灾害,从西南旱灾到玉树震灾,到现在南方部分地区的洪涝灾害,灾区面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艰巨。 从更长一个时间段来看,就业压力也很大。目前,我国每年需要解决就业的劳动力总量是2400万左右,预计“十二五”期间还会增加。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也会使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来。所以,就业还远不到可以放松的时候。 (3)我国人口数量预计在2030年左右达到16亿的峰值,劳动力总量的变动趋势也类似。2009年我国劳动力资源是10.6亿,预计到2020年会达到11.5亿,到2030年将达到12亿以上。劳动力的总量会持续增加,并会给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也很大。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存量依据现有生产力水平估算还有1.2亿,需要转移就业。按照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每增加一个点可以吸纳1000万的农村劳动力,现有存量还要有12年才能转移出来。如果农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转移的过程将变得更长。

2019年英语六级作文考前预测:大学生就业难

2019年英语六级作文考前预测:大学生就业难 话题:【大学生就业难】 1)近年来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 2)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 3)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思路点拨】 本题属于提纲式文字命题。提纲第1点要求指出当前大学生就业 难的现象,提纲第2点要求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提纲第3点则 要求阐述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由此可判断本文应为问题解决型作文。 根据所给提纲,本文应包含以下内容:提出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指出现象的表现;说明现象产生的原因,如大学生追求目标过高等;从 几个方面提出解决方法。 【参考范文】 Nowadays,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f a problem. About a decade ago, university students could find satisfactory and enviable jobs after graduation, while at current situation, about 30% of graduate students can’t find a job but stay at home after graduation. Employment difficult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due to the following reasons. Among these, the increasing recruit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lays a vital role. In addition,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il to adapt their cours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2020国考面试题:当“就业难”遇上“招工荒”.doc

2020国考面试题:当“就业难”遇上“招工 荒” 2020国考面试题:当“就业难”遇上“招工荒” 金秋九月,大一学生怀揣理想踏入大学校园的那一天,意味着大四学生离开校园进入社会,近年来开始逐渐形成这样的一种窘境,无论是大学生找工作还是企事业单位招聘都面临一个共同的局面太南了有些HR表示招聘好难啊,另一头大学生也在抱怨,找工作好难啊。 作为选调生面试中这些社会问题难道会逃离我们命题老师吗?不会的,今年下半年重庆事业单位面试考试就出现这样的题目,近年来,企业出现了招工难现象,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纷纷反映求职难,导致形成了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奇异现象。对此,你怎么看?到底是什么原因出现这种两难的境地呢? 就业难又分为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供过于求,大学生就业的需求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了对大学生这种白领岗位的需求不足,特别是第三产业不够发达造成的。专业的设置和相应招聘、招收这些专业的大学生的人数不太适应。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数育与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校招生与社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导致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大部分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不过硬。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误区,大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够准确。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更加严重影响择业与就业,不少毕业生觉不惜通过造假来

求得一张证书以骗取企业的青睐,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 对于企业而言,招工荒也是有一定原因的,一般来说,没有哪个企业是愿意主动提出涨薪的,薪酬定得过低候选人不愿意来,薪酬定得过高老板又不愿意。所以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薪酬体系是第一步。现在招聘的候选人主体以90后为主,可是做招聘的人却多不是90后。招聘与被招人之间就存在一定的代沟,企业招聘需要多关注90后的生活状态,了解其生活的需求与常用的渠道,而且单一渠道的招聘已经效果略微,要多招聘渠道才是王道。90后是极具个性的群体,除了满足他们的物质条件外,还应该多给他们一些关怀和鼓励,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多给一些指导,以便有效促进他们的归属感。不管是什么岗位,对待职业都要认真,做到极致,做到无可替代,才能让其拥有职业荣誉感。目前,很多企业都已经尝试导入职业荣誉感培训或职业规划体系。 综合分析题型,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才是我们进行作答的第一步,出现就业难和用工荒两种对立的现象,核心在于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帮助作答时提出对策,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浅谈大学生就业难现状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现如今迫在眉睫。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难;现状;问题;对策 一: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民以生为本,以业为基,有业为乐,无业为祸”。大学生就业是人生一次重要的选择,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在社会上能有一个合适的位置,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的大学生人数都呈上升趋势,大学生就业成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问题显得尤其重要。 曾几何时,我国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以2006—2007年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例,200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30%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2007年有100万左右毕业生未实现就业,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提供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甚至于每年很多的大学生不能就业,或者不能够物尽其值。郁

郁不得志。很多的才能被埋没,而我国的市场还无法满足,严重缺少人才。 二: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随着现状压力越来越大的现状,大学生就业也很紧张,我们调查分析得到以下一些原因: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摘要】:如今,我国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大学生的人数成倍的增长, 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出现。首先应该全面的分析这个矛盾,包括国家政策,教育体制,就业机制和个人的原因。然后要发挥好主观能动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找出相对应的措施。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原因;措施 前言:如今,大学生就业难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是是一个引人深思的 事。每年有许许多多的大学生就不了业,从而给社会带来了许许多多的不稳定的因素,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因此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难点和热点。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为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高校的招生规模也进一步扩张。2003年是中国高等学校扩招后迎来的第一次就业高峰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212万人,比2002年(145万人)增长了46.2%,直到今年已经增长到680万。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却在逐步下降,每年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越来越多。据教育部门统计,近几年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呈不断上升的趋势,2001年待业人数34万人,2003年待业人数52万人,2005年待业人数79万 人,2007年待业人数144万人。近几年,初次就业率一直只能保持在70%左右。所以,积累的未就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 1.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1 政府原因:

1.1.1 户籍制度 我国户籍制度我标准的二元化结构,造成了许多社会不公,经济也呈二元化。不发达地区的收入低,社会保障体系不配套,相对发展空间较小的问题等。从而使毕业大学生都选择在经济发达的城市。[1] 1.1.2 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中国正在经历一个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的均衡化过程”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结构的高度化过程”,以上两点都将对就业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2] 1.1.3 人才市场供求结构不平衡。 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政府逐步建立起“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双向选择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显得很不适应。而政府并没有做好思想宣传和政治鼓动,加之经济调控手段的强度和力度不足,难免出现宏观调控乏力的问题。从而导致“有工作没人,有人没工作”问题的出现。 1.1.4 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大学生就业市场并不完善。 例如在就业市场上,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学历歧视、地域或户籍歧视、乙肝等慢性病患者受到录用歧视等屡见不鲜。这些背离市场经济优化配置劳资源的要求,扭曲了就业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使就业市场走向异化。某些就业潜规则仍在大行其道,造成了劳动力供求有效匹配的下降。 1.2 社会原因:主要是用人单位存在的用人观念问题。 单位在选择人才时设立较高的学历门槛,单纯地依学历高低为判断依据,过分注重文凭。许多用人单位选拔人才不是客观地与需求进行对接,而是片面追求高学历、高文凭。甚至有的用人单位还有名校情结,不太考虑个人能力,明确指出“名校毕业生优先录取”。另外,用人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过分看重工作经验,希望大学生上岗就能给企业带来变化,而经验不足是应届大学生最大的劣势,往往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有部分用人单位还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因考虑女性的生理、婚姻、生育等不愿招收女大学生,有的还存在生源地域歧视,这导致了很多优秀大学生就业受到歧视,无法发挥自己的专业才能和智慧。 1.3 高校原因: 1.3.1 专业设置功利、课程设置陈旧、办学定位不明 不少院校开设新专业缺乏对社会需求及就业前景的深入调研和科学预测,热衷于投入少。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陈旧,与用人单位和社会发展要求脱节。同时,高校办学定位不明,人才培养模式滞后,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受普通高校水平评估体系的影响明显要大于就业市场指向的作用。总得来说,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教育教学过程与就业指导脱节,招生与就业脱离。[3] 1.3.2 高校教育内容偏向于为城市服务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教育内容表现出很强的服务城市的特点,使受教育者形成了城市专用性人力资本,而这些专用性人力资本在农村很可能并无用武之地,出现了学历越高,在农村反而越无法找到匹配岗位的问题。与此同时,当前的教育体制又是定位于为城市。在农村就业并不具有比较优势,所以城市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存在无形中强化了大学生就业偏好于城市的倾向。 1.3.3 盲目扩招导致产品质量下降,有业不能就 调查表明因“专业技能较弱”而导致就业困难的占48.41%,居首位。由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