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七 章 审美教育

第七章审美教育

第一节美育的历史及其当代意义

一、美育的历史

美育的概念的诞生和美育理论体系的成熟较晚,但美育思想的孕育和阐释却是相当古老的。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荀子等就曾对美育有过精辟的见解;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也对美育作过影响深远的理论表述。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所谓仁,一是“克己复礼”,要人克制自己,排除杂念,自觉地服从社会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二是“仁者爱人”,人和人之间要相互关爱,要亲和,而“乐”就是“和”的媒介。孔子把规范社会政治制度及伦理观念的礼与使人亲和的乐相提并论,共同置于学校教育科目“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前列,可见他对审美教育在完善人格,治理国家方面的作用是十分看重的。

荀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美育思想,“夫乐者,乐也,人情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给人带来快乐,满足人的天然的情感需要,是必不可少的。但荀子同时认为人的情感、欲望又是不能任其自然发展的,“无伪则性不能自美”,人的“性”“情”必须经过后天的培养教育才能变得美好。移人性情的最好媒介就是艺术,“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艺术对人的美育作用是通过“入”和“化”来实现的。

在西方,柏拉图是最早对美育作过理论探讨的人。从培养“理想国”公民的角度出发,他为古希腊教育设计了蓝图。他清晰地描述过艺术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他说我们“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们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闻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他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他认为在各种教育中,“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的多”,“音乐应该归宿到对于美的爱”。柏拉图上述对美育的重要性、美育的特点及艺术在美育中的特殊功能的分析都有过很大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美育思想集中在他的《政治学》和《诗学》里。在《政治学》中,他明确地指出音乐有几个功能,“那就是(1)教育(2)净化……(3)精神享受,也就是紧张劳动后的安静和休息。……要达到教育的目的,就应选用伦理的乐调……”他特别论述了音乐对情感的净化,指出不同的乐调可以净化不同的情感,各种过分强烈的情感和情绪得以宣泄,使心理趋于平衡而产生快感。在《诗学》中,他认为悲剧的特定效果是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他的净化说就是强调了艺术的审美教育。他认为这种教育与道德教育不同,它要适当地满足人的快感,而人的本能,人的情感欲望是人性所固有的,美育满足人的这些自然要求,有益于人格的健康发展。

古罗马时期的理论家贺拉斯在其代表作《诗艺》中,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原则,他认为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以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又对生活有帮助。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他还以具体作品为例,认为“一首诗仅仅具有美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魅力,必须能按照作者愿望左右读者的心灵。”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把审美教育与道德教育,艺术的美悦功能和教育功能统一起来,在美育史上影响也很深远。

1795年,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写下了《审美教育书简》,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审美教育这一概念也是第一次正式提出。审美教育书简》是席勒写给一位丹麦亲王的信,共27封。这些信建构了一个独立的美育理论体系。席勒认为完美的人格是感性和理性统一的“完整的人”,是和谐、自由发展的人。

审美教育就是通过自由给予自由,通过艺术的教育“培养我们感性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达到自由境界,席勒还认为解决社会矛盾,解决政治问题,“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这种离开社会的经济基础,把属精神领域的审美教育当作实现政治理想的根本途径的设想,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席勒肯定审美教育对塑造完美人格的意义,肯定审美教育对解决社会问题的积极作用,是有深刻意义的。

马克思强调人的自由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他认为人的自由发展离不开艺术的美感教育作用,他指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他还指出,审美教育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他曾说过,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也无动于衷。

二、美育当代意义

当前,人类社会已进入了21世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高科技广泛地运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世界经济高度增长,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文化工业方兴为艾,大众文化蓬勃发展。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人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可以通过各种媒体享受丰富多彩的娱乐,获得各种层次的愉悦。

其实,这只是现实的一个方面。繁华背后,当今的人类社会存在着许多隐忧,人文精神的缺失就是令许多有识之士痛心疾首的问题之一。

1、当今社会人文精神缺失最突出的表现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失衡。

2、当今人文精神缺失的另一个表现是大众文化勃兴。

3、当代人文精神缺失的再一个表现是在全球化的声浪中,人们在享受异质文化新奇的快慰时,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淡出。

上述三种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集中起来,就是人不能正确地对待人生,对待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人文关怀,说到底就是要关怀人怎样才生活得完美,生活得像“人”理想的人生,应当是美的人生。美是自由的形象显现。自由是对必然的把握,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人的自由意志与客观必然性的有机统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自由既指实践的自由,也指精神的自由。精神的自由需摆脱外物的奴役,摆脱世俗的利害感和功利性,审美地对待现实。

第二节美育性质和特点

一、美育的性质

关于美育的性质,自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发表以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看法:1、美育是人格教育,是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的教育。

2、美育是情感教育。

3、美育是艺术教育。

4、美育是审美心理建构的教育。

美育是人类全面教育的一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美育通过审美的方式教育人,教育人审美地对待现实、对待人生。美育是一种人文精神教育。

二、美育的这种人文性质决定了美育具有以下的特点:

首先,美育是感性的。

其次,美育是自由自觉的。

再次,美育是潜移默化的。

第三节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

在整个教育结构中,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一样,都是为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服务的。弄清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联系和区别,有助于在教育实践中协调它们的关系,使它们相辅相成,共同完成育人的使命,也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美育的性质和特点。

1、美育与德育

美育与德育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首先表现在美育“寓教于乐”,本身渗透着德育因素。美育作用于人的方式是首先诉诸人的情感,进行涵养人的德行。美育与德育的联系还表现为

它们互为手段,辅助对方,强化对方的效果。

美育与德育又有着确定的区别。道德教育是规范性教育,它的目的是要使人辨善恶,理解道德规范,培养人的意志力,使人自觉地把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意志追求。美育是美化人的教育,它丰富人的审美个性,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审美地对待生活,对待世界。德育的施教方式是以理服人,带有某种强制性和约束性。美育的施教方式是通过美的对象,唤起人的直觉,体验、理解,在美的享受中进行,带有自由性和自觉性。

2、美育与智育

美育以美启真,美育中渗透着智育。美育与智育也可以互为手段,推动和帮助对方的实施。美育可以激发人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促使人们去探索和掌握真理。智育可以推动美育。美育是以情感为中心的综合心理塑造,离不开认识因素。鲁讯讲过,文学鉴赏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底蕴。毛泽东认为,理解了东西才能更好的感觉它。

美育与智育有明显的区别。智育是开发智力的教育,它要求的是系统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它启示人们去探索和掌握事物的规律性。带有强加性,缺乏自发性。带有强加性,缺乏自发性。没有强制性,是心甘情愿的。

3、美育与体育

美育与体育也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体育是以人体运动为手段,改善和提高个体身体素质的教育。体育虽然偏重于塑造人的形体。但体育运动与人的意志品质和形式美感紧密相连。所以体育不仅是感性的、生理的,也有精神的,心理的特征。

古代希腊教育规定,公民7岁至18岁的教育要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两者互补互渗。

体育和美育虽然一个以健身为目的,一个以养心为主旨,但两者都是使人身心和谐,协调发展,它们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第四节美育的职能

美育的具体职能包括培养高尚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健全和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提高和培养审美能力。

一、培养高尚的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1、审美理想

审美理想是人们向往追求的至善至美的境界,它直接影响着人的审美情趣,指导着人们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活动。

审美理想是现实和理想的统一,人们在审美实践中,往往觉得现有美的东西不够完美,于是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想出完美的理想的境界。

审美理想是审美的最高范型,它渗透于审美感受中,使主体按照它的样子去选择对象、感受对象和评价对象。

爱因斯坦说:“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要不是全神贯注于那个艺术和科学领域永远也达不到的对象,那么人生在我看来就是空虚的。”

2、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倾向和爱好,它受审美理想的制约,既有社会群体的一致性,又有个人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审美情趣有广博和偏狭之分,高雅与庸俗之别。

健康的审美趣味也不是审美主体生而具有的,它同样需要训练和培养。理论上的疏导固

然重要,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审美活动的耳濡目染。

朱光潜说:“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于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

朱光潜先生指出,审美趣味要纯正健康,但不可偏狭。他说:“纯正的趣味必须是广博的趣味;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诗的佳妙,就不能充分真确地欣赏任何一派诗的佳妙。趣味很少生来就广博,好比开疆辟土,要不厌荒原瘠壤,一分一寸地逐渐向外伸张。”

二、培养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审美心理结构是主体进行审美活动的心理基础,是审美时主体各种心理因素的功能结构。审美心理主要包括感觉、知觉、情感、想象、通感和理解等,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指敏锐的审美感知、丰富的审美想象、活跃的审美情感及领悟式的审美理解及其和谐运动。

1、敏锐的审美感知是审美感受的前提和基础。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操千曲而后晓声,欢千剑而后识器,离开美的欣赏是无法有敏锐的审美感知力的。

2、审美想象是审美心理活动的枢纽,是审美心理最活跃的因素之一。

培养审美想象一要引发受教者丰富的情感,二是要引导受教者多积累形象记忆。

3、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不同于生理快感,也不同于道德的赞许,它是主体对从对象上体验的情感的回味和对容纳内容的有意味的形式的美的回味。美育对审美情感的培养,是促使人超感性情感的塑造。

4、审美理解。

审美理解的培养首先要做的是理论和生活经验的准备,其次还要根据理解的不同层次采取特殊的训练方法。

三、培养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顾名思义,指审美主体发现、感受、欣赏、评价美的能力。广义的审美活动包括审美创造,因此审美能力包括主体创造美的能力。

1、培养审美态度。

首先要给受教者提供富有魅力的适宜的审美对象,其次,还应有意识地提高受教者的文化修养和审美品味。

2、审美能力包括鉴赏力和创造力。

A鉴赏力指审美主体对事物的审美特征分析鉴别和欣赏的能力。

在培养人的审美鉴赏力时,一方面要强调发展审美个性、尊重个人的审美选择和审美爱好,另一方面,要引导受教者,培养受教者具有符合时代、民族、社会要求的审美意识。

B 审美创造力,指审美主体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按照美的规律,在掌握外在对象或物质材料的内在规律的基础上,运用技巧创造美的能力。

审美创造力的培养,首先要激发美育对象的创造欲和想象力。

其次,审美创造力的培养还要使创造者具有从事美的创造的必需的各种

规律性的知识,要有对对象内在规律的知识性把握。

第五节美育实施的途径和方式

一、美育实施的途径

早在上世纪初,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就全面地阐述过美育的途径和方法,至今仍很有参考价值。他认为美育的途径包括胎教在内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

1、家庭是人生活的港湾,是社会的细胞,人一生美育的航船在这里起锚,又在这里停泊。家庭美育是美育至关重要的途径。

2、学校可以说是实施美育的“主战场”。

3、社会美育是美育的最广阔的途径。

二、美育实施方式

美育以审美的方式教育人,美的存在领域或美的形态有多么广阔、多么丰富,美育的方式和媒介就有多么广阔、多么丰富。大体上说,美育的方式有自然美美育,社会美美育和艺术美美育

1、自然美是自然事物、自然现象的美。

2、社会美是美的十分广阔的领域。

3、艺术美是最重要的美育媒介。

艺术美对人的美育主要通过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两条渠道来进行。

论审美教育学

论审美教育学 审美教育,以陶冶人的灵魂为特质,,但它的本质、、结构和功能,它的对象、方法和价值究竟如何却也言人人殊。我们感到,,有必要对审美教育这一领域进行具有有机整体意识的系统研究,,并通过对审美教育与人类文明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进行总体考察,建立一门新的边缘学科一一审美教育学,使审美教育系统工程的研究,能够突破原有的范围,上升到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哲学高度。 一、审美教育的发生、发展 审美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横跨多种学科,哲学、美学、教育学、文艺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都从某一方面,探索其某种关系和某种特征。其中最重要的两门,是与审美教育学有血缘关系的美学和教育学。然而,审美教育学却有着自己不可替代的独立性质。 审美教育发展的初期阶段并未形成理论科学。它只是作为一种美育思想与哲学思想、美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宗教思想等交织在一起。中国孔子“尽善尽美”、“礼乐相济”教育思想,影响达二千多年之久。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美育思想也十分丰富。亚里士多德则更全面地指出,诗和音乐的审美功用一是“教育” ,二是“净化” ,三是“精神享受”。可见中西方美育思想初期阶段一直是在教育和哲学领域内发展,这种状况一直到启蒙运动时代。 审美教育发展的独立阶段,是以德国哲学家包姆嘉敦命名作为独立科学一一美学,以及被称为传统教育学创始人德国的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出版为标志。而席勒首次明确提出“美育”这一概念,并以其美学专著《审美教育书简》使美育理论取得相对独立的体系。席勒认为“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的思想,对审美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和很大的作用。在我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之后的二十多年间,许多教育家、学者出于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军阀腐败政治的动机,企望从审美教育中寻求改革社会的途径和方法,形成一股重要的思潮。蔡元培先生大力倡导美育,传播美育理论,并把美育确立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教育方针,为创立中国近代的美育体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浅谈现代女性的审美需求及发展

浅谈现代女性的审美需求及发展 10绿食陈志浩20107702116 在疯狂的选美风潮以及各种怂恿女性整容的广告的冲击下,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急剧的转变,使部分女性又一味的追求外貌美,而忽略了内在美。 美是女性最大的财富,是吸引另一半的一个重要点,是任何一种美都无法代替的。但我这里所说的美,并不是外貌美,而是内在美。从古到今,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美女”形象,但是无论“美女”如何变化,都注定带上特定时代男性心中的“女性美”标准,烙上了男性的审美观。 早在中国古代两千年前就出现了“美人”一词,不过那时美人并不是特指漂亮的女人。“窈窕淑女”一词,原意是文静美好悠闲洁净的女人,但渐渐地,词义因时代发生了变化,“窈窕”后来被解释成“妖冶”,即妖媚而不庄重的意思。“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妖媚而不庄重,是男性对女性美的内心期待。 女性的化妆打扮,是给男人看的,但同时也是给女人看的。而现代女性的审美观念,一方面受男性的主导,另一方面又受女性的攀比意识。歌德曾经说过,外貌美只能取悦一时,内心美方能经久不衰。 男性内心期待的美和社会观念一次又一次地破坏了那个真正的“美”,也影响着女性了解真实的自己。所以很有必要重新来定义美,还给女性一个真实的美。对女性进行女性美的继续教育,帮助女性抛弃旧的自我形象和美的观念,建立新的观念,从而焕发出她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美。 告诉她们什么是女人的价值所在,是身体美,你长得什么样就说明了你是什么样的人,不需要刻意的改变。而传媒将女性美定在她们以美丽性感得到男性的欣赏,这时的女性往往被整容、美肤的广告等等所利用。这时女性要么失去自信,要么一味追求外在美,抛弃了内在的个性和潜在的才能。女性应该对审美需求进行自我把握和自我选择,不要过多的以男性的审美观来判断和要求自己,要放得开,要自由。要想得到别人的爱,首先要学会爱自己。而且什么样的女人最美,这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你觉得自己是美的,那你就是美的,善于发现自己的美,不要被别人所左右,快乐才是最重要。 除了外貌美,还有心灵美、自信美、风度气质美、自然美、健康美,这些美才是女性的真正美。你的品德、性格、知识、身体素质都可以表现出你独特的美,这样的美更能深入人心。来,散发出你的美。 这不仅需要女性努力,还需要男性的协助。男女两性共同努力,将女性从被污染了的审美文化中脱离出来,共同塑造健康美丽的女性新形象,自然之美、健康之美、人性之美、自由之美。 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不断有优秀的女性呈现在公众视野中,她们坦然对视男性的目光,这种坦然来自她们内心深处的自信,这种自信来自社会对女性全方位的承认,就如社会对男性的承认一样。

艺术与审美教育

第十六讲艺术与审美教育 1 艺术何为 2 艺术作为审美教育 3 当代人与艺术的问题 4 艺术与游戏的人 我们已经讨论了艺术的一般本性,并揭示了它在根本上是作为技艺、欲望和大道的游戏。同时我们还分析了艺术现象的基本结构,阐释了艺术家、艺术创造过程、艺术品和艺术接受等环节的本性及其关系。但我们还必须探讨艺术对于人的生活世界的作用和功能。这就是说,我们还要追问,艺术对于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 1 艺术何为 艺术对于人类有何种意义,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回答一个存在于这个问题之前的另一个问题,艺术是否有意义。所谓意义总是在一个事物和它者之间的关系中显示出来的,因此意义在根本上就是事物自身对于它者意味着什么。这其实关涉于艺术自身的目的:艺术何为?亦即艺术到底是为了什么?它是为了它自身,还是为了它自身之外的其它什么?对此一向就有两种理论。一种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另一种主张为人生而艺术,或者为社会而艺术。 关于艺术何为的问题是一个历史的问题。在艺术从人的生活世界的一些基本活动如宗教活动尚未分化出来的时候,实际上不存在艺术何为的问题。这时艺术就是生活世界必备的一部分,并且它就是为了生活世界。于是艺术的目的是没有疑问的。艺术何为这一问题的产生伴随着艺术从生活世界的分离和艺术自身本性的自觉,艺术要成为艺术自身,因此便产生了艺术和生活世界关系的争论。但为艺术和为人生的讨论主要发生在现代和后现代,并且成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美学争论的主题。在20世纪初的极端现代主义阶段,艺术所面临的是资本主义时代的物质主义的垄断和支配。为了保持其自身的本性并拯救其所遇到的危机,艺术有意识切除与生活世界的各种关联,而回到了自身。这样便发生了艺术的“去人类化”或者是“解人性化”的运动。但这主要是艺术反抗资本主义生活世界的一种消极的行为。但到了在二十世纪中叶,晚期现代主义开始抛弃自我关涉的形式主义的艺术,而发展出了新的模式,诸如概念艺术、反形式艺术、大地艺术、过程艺术、身体艺术与行为艺术等等。这些艺术思潮一方面保持现代主义对于现实的反叛性,另一方面却摧毁了现代主义的关于艺术的自律的狭隘性,因此成为了后现代主义。 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主张主要强调了艺术的自律,认为艺术是一个与生活世界不同的独立的世界,它具有自身独特的本性。这个本性一般被理解为所谓的形

美学-同步练习第七章

第七章审美教育论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周易·蒙卦》:“君子以果行育德.”中的“育”不仅指育其身,而且指【】 A.育其智 B.育其礼 C.育其善 D.育其德 2.从美育角度看,中国古代一直强调乐,是因为乐有【】 A.心灵感化的作用 B.道德规范的作用 C.理性规范的作用 D.思想统治的作用 3.从《乐记》开始,乐和其他艺术的教育越来越受重视,是因为她们的特征表现为【】 A.和谐人际关系 B.维护社会统治 C.潜移默化 D.化性起伪 4.中国传统美育的最高理想为【】 A.和 B.同 C.智 D.德 5.建安时期,首次提到“美育”一词的中国诗人是【】 A.朱熹 B.孟子 C.孔子 D.徐翰 6.明清时期,美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当时的【】 A.小说、戏曲论著中 B.学校教育中 C.音乐中 D.诗词中 7.朱熹在解释孔子的“成于乐”时说乐教得作用在于【】 A.陶冶情操 B.培养兴趣 C.消融渣滓 D.明德行善 8.在中国古代的教育中,美育与德育的关系上,美育所在的位置是【】 A.统领 B.并列 C.独立 D.依附 9.在中国历史上,首先引入“美育”一词的是【】

A.蔡元培 B.梁启超 C.王国维 D.朱光潜 10.提出趣味教育的近代美育思想家是【】 A. 蔡元培 B梁启超 C王国维 D朱光潜 11.在古代雅典的教育中,诗歌与音乐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说明【】 A.文学教育具有重要的位置 B.美育具有重要的位置 C.音乐与文学教育都具有重要的位置 D.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位置 12.西方美育思想的最早开端是【】 A.亚历山大帝国 B.古希腊罗马 C.奥斯曼帝国 D.奥地利 13.在各种教育中,柏拉图认为比其他的教育都重要的多的教育是【】 A.音乐教育 B.哲学教育 C.美术教育 D.数学教育 14.亚里士多德在阐述悲剧的效果时,认为杯具有一种【】 A.教育作用 B.美化作用 C.美育作用 D.净化作用 15.古罗马的贺拉斯在谈到文艺的功能时,提出的著名原则是【】 A.寓教于乐 B.循循善诱 C.天人合一 D.启发善诱 16.欧洲中世纪时期,美育被纳入的范畴是【】 A.神学 B.宗教 C.人格 D.情感 17.马克思确立美育基本任务的角度是【】 A.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B.培养自由人 C.培养解放的人 D.培养艺术人

怎样把美育教育渗透小学科学课中

怎样把美育教育渗透小学科学课中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关注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索活动中让学生体验科学的人文精神之美”,要“不断地使学生振奋精神,以一种登山者的姿态投身科学探究活动,也使学生越来越乐观自信,朝气蓬勃,进而形成性情之美,升华为一种人文精神”,因此,在科学课中渗透美育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下面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抓住有关内容或有利时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学生进行猜测后,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又使学生在相互之间交流受到启发,明白提出的假设不是凭空乱猜的。如《导体与绝缘体》一课,学生认识各种材料后,提问:你认为哪些材料可以让小灯泡亮起来?这时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铁钉、铜片、铝丝可以让灯泡亮起来,有的说纸片、塑料、碳棒不能让灯泡亮起来等等。 教师把学生的这些猜想和假设板书出来,并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实验验证。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课教师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

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丰富他们童年生活与自然的和谐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张扬他们的个性,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 二、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自然美 大自然的风光是美不胜收的,如“人靠什么运动,小鸟靠什么飞翔,植物靠什么生长,汽车靠什么奔驰……神奇的能量,神奇在哪里,这一切都需要学生学会思考,在努力学习的过程中找到答案。这些都是来自大自然中美的事物,使学生得到享受和愉悦,得到美的熏陶。这些美的事物科学课中最多又显而易见。例如:《生物的遗传现象》一课中,出示家庭照片,让学生用连线的方法帮助他们三个同学找到自己的父母,这就要求教师能利用彩色照片、投影、录像等电教手段,指导学生去发现、去寻找,鼓励学生去积极主动发现自然美,再结合老师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解,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发出对自然美的赞叹。 三、教师要帮助学生体验美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帮助他们体验美。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

7-审美教育论

第七章审美教育论 1、中西美誉观的源流: 1)中国美育思想: ○1中国古代以乐感化的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舜的时代。 ○2西周时期礼乐纳入学校教育; ○3《乐记》中认为乐和其他艺术具有潜移默化作用; ○4建安时期徐幹首次提出“美育”一词; ○5朱熹提出的类似亚里士多德“净化”思想的观点是消融查滓; ○6明清时期金圣叹提出“见文当观心”; ○7近代蔡元培率先将“美育”引人中国;蔡元培受西方传统观念的影响,把美育看成审美理论在教育中的运用,并倡导“以美育代宗教”。 梁启超提倡趣味教育;王国维认为美育即情育。 2)西方美育思想简述: ○1西方美育思想最早开端于古希腊罗马。柏拉图最早谈到审美教育,提出“音乐应该归宿到对于美的爱”。 ○2亚里士多德提出净化论,提出“具有净化作用的歌曲可以产生一种无害的快感”。 ○3贺拉斯提出“寓教于乐”;○4席勒《美育书简》首次提出“审美教育”; ○5马克思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美育的基本任务。 2、美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美育,泛指自觉和非自觉的一切审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影响 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以及社会、学校或家庭有意识地利用审美的特点对人进行塑造的种种教 育活动;狭义的美育,专指与智育、德育、体育并列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 3、消融查滓:是朱熹提出的,他认为人因为私意人欲、违背自然规律的念头等渣滓而使生存状态欠佳,于 是可以通过美育泄导人情,消融查滓,以实现天人和人际间的和谐,以此提升人格,完善人生。 4、简述贺拉斯的美育观: 1)“寓教于乐”实际上是美育与德育统一的结果; 2)既符合文艺的规律,要有魅力,直接给人以感动。 5、席勒《美育书简》的历史贡献: 《美育书简》:是1795年席勒发表的著作,在书中第一次提出“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阐述,这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是美育作为独立学科在人类文化史上正式出现的标志。席勒的美育理论在西方美育思想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哲学的高度解释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独特目的,并把审美教育的目的和审美活动的性质内在地统一起来; 2)明确揭示审美教育的价值是完满人性; 3)回答完满人性的方式—人性统一的根据就在于自身。 6、历史上对美育内涵的界定归纳及评价: 美育的内涵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美育是人格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美育是艺术教育。 1)认为美育是人格教育,事实是把美和善混为一谈。导致美善部分的原因: ○1由于在人类文明初期,社会尚处于低级阶段,统治者多更为关切的是等级、秩序,所有教育都是巩固统治地位的手段; ○2由于在古代,学科尚处于未分化的混沌状态,真、善、美融于一炉,难以廓清。美的独立内涵与价值在当时不可能凸显。

女性外在形象美的最大特征

女性外在形象美的最大特征 我们说是和谐。因为和谐是形式美的一个原则,指事物和现象的各种因素中协调一致。和谐的本质是杂多的统一,对立的统一,多样的统一,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普遍规律。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发现和追求和谐美。在社会生活,自然界、艺术中和谐是美的表现形式之一。和谐在艺术上,指艺术作品的一切组成部分有机地相互联系。如和谐在音乐中表现为和弦;在建筑中表现为建筑物各部分之间比到好处;在文学上表现为结构上统一等。 在日常生活中,和谐则表现为线和形的和谐,体积大小的和谐,质地的和谐,色彩的和谐等。许多目光掠过五彩缤纷的生活寻找着和谐。和谐不是真理,和谐是通向真理的道路。也许和谐是近似梦想的一种意念。和谐应该是完美的境界,而希冀着它,神往着它,追随着它并为之付出生命的较量,却恰恰是更完美的。 和谐是我国古代和古希腊罗马时代学者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如我国春秋时代晏子、史伯都讲“和谐”。毕达哥拉斯学派讲音乐美是和谐,亚里斯多德谈出了关于艺术中的和谐的合理思想,他认为和谐是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之一。过去唯心主义思想家,如柏拉图、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莱布尼茨等人论证和谐的神秘本质,宣告神是和谐之源。和唯心主义美学相反,马克思主义对美学中和谐概念给予了科学回答。和谐是现实本身合乎规律的过程,是美好事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和谐是艺术中的本源,是女性外在形象美的重要源泉。 首先,对生活充满希望,希望从生活中获取审美理想的启迪。 一个女性若想获取美好的外在形象,如果没有审美理想的启迪,那无论如何是不好实现的。那么,什么是审美理想呢?审美理想是指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经过理想化的审美观形成的。审美理想是人对于完美的生活、完美的人的愿望、憧憬,是一种指向未来、指向人的生活远景的创造性想象的成果,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 各个时代的人们受着特定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思想影响形成不同的审美理想。它对一定时代、一定民族和一定阶级的美的欣赏和创造,有着指导和规范作用。审美理想在女性的外在形象美中表现很明显,女性外在形象美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女性的审美理想是在她的政治、哲学、伦理、审美观点影响下形成的,决定着女性外在形象到底美不美。审美理想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而发展变化的。 每一时代的各个阶级都有自身的审美理想。在当今时代,人们的审美理想是与符合这个时代潮流的审美意识分不开的。可以说,高尚的共产主义理想是我们最高的美好理想,是鼓舞所有女性获取理想美的动力。 审美理想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积极的审美理想能引导女性欣赏一切真正美好的东西摆脱一切落后低级趣味的东西;消极的审美理想会引导女性去欣赏落后低级趣味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社会生活实践的发展,是审美理想的基础,审美理想把理想和现实统一起来,它可以用来衡量和评价生活中及女性外在形象美好与崇高的表现。

审美教育主题班会

审美教育主题班会 造成中学生服饰审美观念的根源首先来源于家庭。近几年来,家长的年龄比以前年青化,文化素质也比以前有较大的提高,独生子女也逐渐增多。家庭教育 越来越受到广大家长的重视,但往往只注意子女的学习成绩的好坏,能否升学。至于子女思想品德的教育,好多家庭没有列入家庭教育的议事日程。而那些相 互攀比,穿新潮服装,披金带银的中学生主要来自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有些 家长凭着朴素的感情,认为自己当年艰苦,就是为了子女如今享乐,对子女是 有求必应;也有些家长以子女的学习成绩是否进步为标准来决定是否满足子女 购买新潮名牌服装、手机等要求。这正印证马卡连可的话:“……生活中的每个 细节都在影响着儿童……”,这些细节当然也包括家长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 造成中学生服饰审美观的心理误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教育。这是由于 美育没有得到全面实施,中学生没有形成比较正确的审美观念和良好的审美修养;学校教育只重视智育,不重视德育,没有把美育和德育相结合;一些班主 任没有进行服饰审美观的心理指导,比如开一个主题班会、讨论什么是中学生 的服饰美。甚至有一些班主任看到学生尤其一些女学生珠光宝气,涂脂抹粉, 也视而不见。 造成学生审美价值出现误区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这些年来,出现一些感官刺

激的活动,而这些活动往往是青少年最喜闻乐见的,在他们所爱听的歌曲、音乐、卡通片、电视、漫画书、包括生活上的衣着打扮都对他们产生直接的作用,这种榜样的审美取向影响。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引导。特别是偶像和榜样 的引导作用远远超出了学校和家庭教育。例如:"超级女声"节目中两位选手中 性化的舞台形象的塑造,也是具有行为个性化的"审美出位"。随着选手博得青 少年喜爱,她们的中性装扮也影响了中学生的传统审美观。不少女生都喜欢中 性化打扮,她们讨厌裙子,喜欢宽大的运动装、牛仔裤,头发也喜欢乱草一样 的造型,性格直爽开朗,经常和男生称兄道弟。相反,一些男学生则过于文静,性格柔弱,缺少阳刚之气。 可见这些这些感官刺激活动的作用比起老师、家长的教育都厉害得多,更容 易接受和被模仿,容易使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都发生着 不同程度的变化。 我认为中学生的衣着打扮要符合自身特点。中学生就像高粱拔节,本身就具有 一种青春向上的自然美。大诗人李白有一句诗“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我觉得 把它引伸到衣着打扮上也是合适的。中学生的美不在于华贵,带耳坠、戒指反而 让人看了别扭。中学生的美在于自然、青春、朴素。 中学生正确的服饰审美观念要在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的基础上,对学生

美育的渗透

美育的渗透 ———谈中学数学教学与美育 苏州市吴中区横泾中学 宓月芳 现代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罗素指出:“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 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正像雕刻的美,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这种美没有绘画 或音乐的那些华丽的装饰,它可以纯净到崇高的地步,能够达到严格得只有最伟 大的艺术才能显示的那种完美的境地.在数学教学中,充分挖掘其内在美,尽可能 地用数学来揭示生活中美好的现象,让美育走进数学课堂,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唤 起求知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更好地学好数学. 一、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展示数学中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高度抽象的思维王国。它的美妙之处在于能把复杂,冗长化为简单, 把混乱化为和谐,却又能统一中演绎出千变万化。伽利略说过:“数学是上帝来 描述大自然的音符.”的确,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语言比数学更简洁而确切.然而 对于学生来说,数学就是数字、符号、公式和图形的堆砌,很单调,很枯燥.作 为教师,就要向学生展示数学的内在,展示隐含在数学公式中的哲理性的美,尽 情地展示数学的魅力.让学生爱上这门充满着美的学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有对数学热爱并且有兴趣学,才能学好. 例如,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圆等等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对称美,在 讲课的时候,可以借此展示数学的魅力.又如,n 个a 相加:a+a+a+……+a ,可以 用简单的加法运算,表示为a ×n ;n 个a 相乘:a ×a ×a ×……×a ,可以表示为: n a ,这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二次函数2y ax =(0)a ≠表示变量x 、y 之间的一 种变化关系,既可以表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212 h gt = ,又可以表示动能与速度的关系:212E mv =,还可以表示成圆的面积公式:2122S r π=?等等,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公式宏观天体运动轨道,也可以揭示微观粒子运动轨迹,真是奇妙而简洁啊! 教师耐心细致的分析,深入浅出的引导,揭示数学美的内涵,帮助学生走进奇妙 的数学世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再比如,计算:

论艺术课程中审美教育的研究

202001届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论文(设计)课题名称:论艺术课程中审美教育的研究 学生姓名:张三 指导教师:李四 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9年7 月

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第稿)

摘要 素质教育下,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艺术学科也应该被重点关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以美的眼光和美的愿望去创造美好的世界,还对创造力、想象力等具有良好的启发作用,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因此,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艺术教学中重要的教学任务。对此,艺术课程中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如何在艺术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所以对于该课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关键词:审美教育;艺术课程;问题;建议 目录

1引言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意义 (1) 2相关理论概述 (1) 2.1育人环境 (1) 2.2校园育人环境的特征 (2) 2.3校园育人环境的主要功能 (2) 2.4校园育人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 (2) 3育人环境的营造与开发存在的问题 (3) 3.1对学校育人环境建设认识不全面 (3) 3.2学校育人环境建设工作形式缺乏创新当 (3) 3.3企业参与合作育人项目成本增加 (4) 3.4育人方式缺乏创新 (4) 4育人环境的营造与开发相关建议 (5) 4.1注重培育大学的文化底蕴,大力弘扬高校独特的人文精神 (5) 4.2以人为本,形成“和谐、活泼”的校园特色文化 (5) 4.3形成“和谐、活泼”的精神文化 (6) 4.4、构建“和谐、活泼”的学校物质文化 (6) 致谢 (8) 参考文献 (9)

我国女性身体审美文化的社会学分析

2010年第4期总第258期前沿 For ward Positi on No 142010Su m No 1258 【文化】 我国女性身体审美文化的社会学分析 杜朝辉 (重庆工商大学体育学院,重庆 400067) [摘 要]我国女性身体审美经历了原始社会“生殖崇拜”审美文化、封建社会病态审美文化变迁,在现代社会中,女 性身体审美文化仍表现有传统“男尊女卑”的文化残留,忽视身体健康的审美内涵。女性树立正确的身体审美取向、改 变传统审美意识对于重塑现代女性社会形象、发挥女性自身潜能、实现身体审美的性别平等是必要的。[关键词]审美文化;女性;健康 [中图分类号]C91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10)04-0169-03 [作者简介]杜朝辉(1970—),女,四川人,硕士,重庆工商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女子体育。 英国学者莫里斯(Des maond Morris )曾说:“人体既是生物体也是文化现象”,“女性身体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审美的物化现象泛滥的时代,则有物化的 倾向”[1] ,这既有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中的浮躁,也更有历史遗留的传统文化中的劣根性。本文试图从我国现代女性身体审美特征和现状出发,挖掘现代女性身体审美的不足与根源。 一、我国女性身体审美文化的历史变迁女性的身体审美文化自古就有,但却历经了不同时代的变迁。早在上古时代,女性的身体以硕大、强悍为美。在最原始部落中,采摘、狩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女性与男性共同参与社会劳动,尽管这个时期审美意识是模糊的,但女性身体得到自由发展,蕴藏一种自然的审美倾向。在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男女真正平等的年代,原始人所追求的女性“硕大”审美内涵,是一种强健的、战胜自然的实用主义的审美意 识,像“中国各地考古中发现的大量孕体形象”[2] ,反映的就是那个时期生殖崇拜的实用主义的审美文化,在当时的生存环境下对促进女性体质健康、促进人类进步是有历史意义的。 自从有阶级,确立了“男尊女卑”的社会性别关系后,女性身体的审美文化就开始被淹没、被取代,女性成为附属品被随意“摆布”,并通过“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对女性进行行为规范和束缚,依照男人的意志行事,女性自身的审美经验、审美理想被压制、被扼杀。女性在这种规范中足不出户,体质健康不断弱化,女性审美演变成病态审 美文化。对中国妇女损害最深、最重的莫过于长达千年之久的妇女缠足,直到解放后相当一段时期内都还屡见不鲜。缠过的小脚,触地部分减少,连走路都困难,限制了女性活动的范围,生命缺少了运动,就再也谈不上健康,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中国国民的身体素质。缠足的源起仅仅是南唐一个皇帝个人的喜好,最后成为多少个世纪女性追崇的时尚,可见即便这种时 尚是不健康的,也将导致社会成员的从众行为。[3] “文化作为一种对人们行为具有广泛影响的意识形态, 在任何社会中,都将对人有强制性的引导作用”[4] 。因此,当一种时尚文化内化为女性自身意识的时候,它就将根深蒂固、顽固不化。 二、我国女性身体审美文化的现时代特征时至今日,我国女性身体已经得到解放,有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和经济基础。现代审美文化生长在与传统审美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中,传统主流审美文化仍占据着主导地位,使我国女性身体审美的追求更多注重一种外在美,脱离健康的深层审美内涵,从以下几个表现特征就可透射出这种事实。 (一)审美自尊不足,缺乏主体意识 传统的审美活动,女性是作为审美客体、被男性欲望窥视的对象而出现的,女性自身的审美诉求长期被忽视。笔者曾对重庆市主城区292名健身房女性进行了调查,高达76%的女性对自身体形不满意,而44%的女性BM I 指数在正常范围内,从中可见女性仍在追求以瘦为美的审美标准,同时70%的女性在意男性对自身身体外形的评价,表现为审美自尊不足,缺 ? 961?

《美学》第七章审美教育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8.在西方最明确提出“寓教于乐”的思想家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贺拉斯 19.孔子的美育讲究的是() A.美善协调 B.天人合一 C.逍遥自在 D.渐修顿悟 20.审美境界的核心是() A.力量 B.自由 C.学识 D.博爱 14.美育的功能之一是() A.修身B.养性 C.求知D.养神 15.《毛诗序》强调“风以动之”,说明() A.艺术感动是潜移默化的B.美育需要动力 C.美育以风为动力D.美育雷厉风行 18.“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见于古代典籍() A.《乐记》 B.《尚书》 C.《左传》 D.《诗经》 19.美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 A.能够进行艺术创造的人 B.遵纪守法的人 C.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D.学识渊博的人 20.美育与德育的社会作用() A.相互对立 B.相互包容 C.相互替代 D.相互补充 5.金圣叹提出“见文观心”这一主张的批评类型是() A.诗歌批评B.散文批评 C.小说批评D.戏曲批评 6.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美育”一词最早出现于() A.庄周《庄子》B.孔子《论语》 C.刘勰《文心雕龙》D.徐幹《中论·艺纪》 13.在20世纪初倡导“以美育代宗教”的人物是() A.朱光潜 B.鲁迅 C.梁启超 D.蔡元培 16.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确立标志的著作是() A.《论审美教育》B.《谈美书简》 C.《美育与人生》D.《审美教育书简》 17.把美育目标的实现称为“消融渣滓”的是() A.孔子B.孟子 C.朱熹D.柳宗元 18.强调小说具有熏、浸、刺、提“四种美育”功能的是() A.王夫之B.叶燮

0037-美学

0037-美学 笔记依据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 第三节美学的哲学基础 第四节审美与人生 第五节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二章审美活动论 第一节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 第二节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第三节审美活动的发生 第三章审美形态论 第一节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 第二节审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优美与崇高 第四节悲剧与喜剧 第五节丑和荒诞 第四章审美经验论 第一节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 第二节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 第三节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第五章艺术论(一) 第一节艺术与艺术作品 第二节艺术品的层次结构 第三节艺术品:创造意象世界 第四节意境 第五节艺术的功能 第六章艺术论(二) 第一节艺术的存在方式 第二节艺术意象的创造和生产 第三节艺术的创造力与艺术技巧第四节艺术的形态 第五节艺术意象的接受和重建 第七章审美教育论 第一节中西美育观的源流 第二节美育的内涵 第三节美育的特点 第四节美育的功能 第五节美育的目的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现象,即处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的现象或审美活动,艺术活动研究是美学研究的中心。 2、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美学学科性质),包含三个层面:1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3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多样的、综合的。首先,美学研究比一般人文学科更为注重感性的经验、情感的契合、心灵的碰撞,更多的要求经验科学的配合和协助;其次,美学必须广泛吸收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成果。再次,美学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 1、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或三个层次) 1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 2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 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 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以 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 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3美学学科: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 学思想,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 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 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2、美学确立的标志:一是有专门 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 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 究对象和范围。美学创始人为鲍姆 加登(“美学之父”),他于1750年 出版《美学》一书。 第三节美学的哲学基础 1、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哲学基 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 学基础,具体说来,是以马克思的 实践论和存在论思想为主干,同时 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各种哲学思想 的精华。 2、马克思的实践论 首先,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 和批判西方传统时间观念、特别是 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概念的基础 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次,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生成 的。 再次,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础的 实践活动,它最终决定着包括艺 术、审美活动在内的精神生产活动 和人的一切其他实践活动。 3、实践含义:“人的感性活动”, 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 活动,人的整个社会生活世界的根 本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 践的”。 4、马克思的存在论的基本内容和 特色 第一,始终紧扣现实生活来理解 人的存在。 第二,始终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出发 思考人的存在。 第三,最根本的,马克思是从人与 世界在人的现实活动中达到统一 来把握和说明人的社会存在的。 5、实践存在论构成美学理论的哲 学基础 首先,人的存在与世界存在、人的 审美感觉与现实审美对象都是在 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这 一点直接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 论的依据。 其次,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 畴作为中介。自由表现为三种基 本形态: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即物质生产劳动中获得自由, 这主要是认识和支配必然性的自 由;二是在人与社会关系中,即变 革社会的革命实践中取得的自由, 这主要是人作为社会存在所获得 的自由解放;三是在人与他人以及 人与自我的关系中,即人常人生实 践中的自由,这主要是感性个体获 得自我的超越。 第四节审美与人生 1、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是人类 的基本活动和生存方式之一,深深 地扎根于人们的人生实践之中,起 源于人们的生存与发展的实践活 动之中,对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的进 步有有益的作用。 2、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 1人生境界 人生境界是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 向建构的实践活动中所达到的统 一(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 一体圆融),是存在论层面上的统 一。其特点有:一是个体内在性, 是指人生境界作为人们对人生意 义的觉悟总是一种个人独特的内 在体验;二是生成性,指非瞬间性 和非凝固性,即在稳定和变化中保 持一定的张力,是一种正在进行的 过程。在人生境界的生成中,个体 的觉解是关键,而觉解又与情感不 可分离。 2审美境界(一般是指在生活中和 艺术中出现的审美的情境) 首先,在一定意义上,审美境界是 完全熔化、溶解在情感中的人生觉 解。 其次,基本条件是眼球在人与世界 之间实现比较高程度的有机统一。 再次,审美境界有高低不同的层 次。 审美境界高于一般的人生境界,是 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诗意的提升和 凝聚,是一种诗化了的人生境界。 第五节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1、美学研究的五个方面:审美关 系与审美活动、美与审美形态、美 感与审美经验、艺术与艺术活动、 审美教育 2、审美关系:从属于人与世界的 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复杂多样 关系中中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 系,使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立 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首先,审美关系不是理智的认识关 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 其次,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 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 系。 再次,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 自由关系。 第四,审美关系在逻辑上陷于审美 主、客体而存在。 3、审美活动是人类基本的存在方 式之一,也是一种基本的人生实 践,其根本动力是人的审美需要, 并且有需求、有目的、有凭借。其 目的是对审美境界的追求,其凭借 体现在审美主体始终结合着审美 对象(客体),是一种内在的交合 融一、精神对话和情感交流。审美 活动作为审美关系的展开和生成, 在逻辑上是先于审美主、客体。 4、广义的美:指审美活动建构起 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 (客体)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 式和存在状态,是人与世界一体圆 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 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5、美感(审美经验):指审美活动 中与审美对象(客体)同时建构起 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 方式和存在状态,体现为主体直观 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 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 世界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 福感和愉快感。 6、审美对象作为自由人生境界的 对象化和感性显现的特点: 其一,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 体的人生形式。其二,它是主体能 通过它“直观自身”,并与之产生 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其三, 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的、气韵生 动的自由形象。其四,它是能唤起 主体的联想、想象,使主体从有限 的存在向无限的存在意义的超越 形象。 7、审美经验的特点: 首先,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 是一种感性经验。 其次,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 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是 一种美感。 8、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到艺 术作品再到艺术接受三缓解循环 往复的动态流程中,这也就是艺术 活动的全过程,离开了其中任何一 个环节,艺术就不能存在。 9、艺术品:是精神性的人工制品, 是艺术家审美创造活动的结晶,也 是艺术家对世界审美关系的感性 显现和凝定,它一旦进入接受者的 审美欣赏活动,与接受者建立起审 美关系,便生成、显现为最高层次 的审美对象。 10、艺术活动的构成和展开 首先,它必须有作者,作者是作为 人工制品的艺术品的所从由来者。 其次,作者对艺术品的制作、生产 是独特的。 第三,艺术品从结构上来说是多层 次的,其内在意蕴存在着不确定性 和空白,有待接受者的填补和确 定。 第四,艺术品必须被人审美地接 受,进入具体、特定的审美关系之 中,方能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 11、艺术本源在人的生存实践之 中。艺术以感性的形式,表征、创 造和开显着不同的人生境界。艺术 的旨趣是,塑造完美的人性,推进 人生的美化,提升人生的境界。 12、狭义的美育:指有意识地通过 审美活动,增强人的审美能力,提 高人的整体精神素质,焕发人的精 神风貌。 13、广义的美育:指通过审美活动, 建构人的全面发展的成长和存在

_一种无与伦比的美_谈女性美的审美价值及其鉴赏

“一种无与伦比的美” ———谈女性美的审美价值及其鉴赏 □易 健 摘 要:文章从女性美巨大的审美感染力、召唤力、向上性、自由性,净化功能、导善功能等多个层面阐述了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女性美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同时还论述了如何采用非功利实用的审美态度对女性美进行整体的审美观照问题。 关键词:女性美 审美价值 整体观照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675(2003)06-139-03 一 古希腊人认为:“世界上没有比人更美的形式”,也没有谁比人更懂得美,更“追求而不亵渎美”。莎士比亚亦曾热情地讴歌人是“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是宇宙世界的主体。由此,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有句名言是“不断升华的自然界的最后创造物是美丽的人”。可见,人不仅是美的王国的创造者、享受者,而且自身就是美的王国之核心,美的王国之典范。 然而在人的美中,女性美的审美价值历来又是极为重要的。法国格里马洞里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大腹、豪乳、巨臀”的圆雕裸女形象就是最佳的证明,它反映了原始人对女性、女性美的崇拜。 随着人类文明的向前发展,人的独立意识的日益增强,女性美,尤其是作为独立的审美客体被现代人再次认识和挖掘,渐渐显示其新的价值取向。无怪乎我国著名女作家冰心说“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1]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才把女性美称之为“一种无与伦比的美”。 美,特别是女性美,它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召唤力。正如十九世纪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的,女性“这样的美是一种力量”她能振奋人的精神,开阔人的胸襟,陶冶人的情操,是巨大的精神能源,具有一种积极向上性。 其次,女性美巨大的审美价值还表现在女性美的导善功能。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的正因它善”。别林斯基也认为:“美和道德是亲姐妹”。可见美中就包含有善的基因,这是因为美并非刺激人的欲望,把它点燃起来,而是使它纯洁化,高尚化。库申曾说:“比如一个美女她愈是长得美丽,人们愈是见了品格如此高贵的造物,必然愈加受到一种优美闲雅的情感调和,有时甚至被无私的崇拜心里所代替。”[2] 此外,女性美巨大的审美价值亦表现为某种特定的场合下自由的象征。19世纪法国著名画家热罗姆创作的油画《法庭上的芙留娜》,为我们描绘了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法庭上传奇性的一幕:美女芙留娜常为画家、雕塑家做模特,被视为有伤风化的“女妖”而送上法庭受审,“处死她!”的吼叫声四起,辩护律师宣读完辩护词后,急中生智跑上去突然当众掀开芙 留娜的衣袍,芙留娜羞涩地转身,用手臂轻轻地遮挡自己的脸,一个美妙绝伦的芙留娜展现在众人面前,顿时法官与愤怒的人们都惊呆了。当法官们清醒过来后发现自己所目睹的这种无与伦比的女性美,不可能不成为艺术创作的源泉,也不可能不为人们称颂,最后法庭无可争辩地宣布芙留娜无罪。 无独有偶,在我国南北朝作家刘义庆撰写的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中也记叙了一件类似的事:公元347年东晋大司马桓温率兵入蜀灭成汉,成汉后主李势的妹妹端庄贤淑,美妙绝伦被桓温强娶为妻,藏于密室,一向骄横的桓温的妻子南康公主得知后,十分恼火,手执刀剑,率十数仆女前去问罪,当时这位李小姐正在窗前梳头,“发委藉地,肤色玉曜。”李小姐眼看大难临头,却丝毫不为之动容,许久才慢慢诉说,国破家亡,早就无心活下去了,今日死去也算了了心愿。不可一世的南康公主目睹此情此景,突然间产生了惜美怜爱之情,自感内疚而告退。 上述古代东西方的两则故事,表明女性美与其他美一样具有向上性、自由性,能抗击邪恶。 当然,研究女性的审美价值时还有一点也不能忽视:女性美就其审美形态而言,它属于一种柔性美,阴柔之美,其美学特征是和谐。欣赏女性美产生的审美感受是一种赏心悦目,适情顺性,人见人爱,令人消魂的最大众化的审美感受。它具有和谐性、协调性、享乐性等特点,给人宁静、舒适、柔和、喜悦。有如明月浸入般地感受,有一种“松弛舒畅”的审美效应。它能有效地协调人们的心理结构,缓解紧张情绪,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再者,女性美具有较强的形式美,经常欣赏女性美,可以塑造受教育者的审美意识,激发他们的审美欲望,帮助他们树立基本的审美价值尺度。 正是由于女性美具有如此高的审美价值与诱人的审美魅力,因此女性美一直是人们为之追求,为之向往,为之精心创造的一种美。 二 女性美是一种令人消魂的人见人爱的美,可是由于长期封建意识与旧的传统观念的禁锢,许多人不敢承认自己喜欢欣赏女性美,更不敢把它作为一个科学问题去研究。 那么到底应当如何看待与欣赏女性美,如何与它建立起 湖南社会科学 200316 文教?历史

漫谈美育的学科渗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219235672.html, 漫谈美育的学科渗透 作者:张建华 来源:《语文周报·教研版》2019年第48期 美育,主要通过具体的审美活动,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 一、创设情境渗透美 教师根据课堂需要,创设适合于渗透美育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很快进入探究学习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学习乐趣,领悟人生哲理,开发创新潜能,使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教学活起来,从而创造自由、愉悦的课堂气氛。 德国美育家席勒说:“从感觉的受动状态到思维和意志的能动状态的转变,只有通过审美自由的中间状态才能完成。”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种自由、宽松、和谐的气氛,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才会有自由、自主的心境去感受美,使学生的想象、理解、情感、感知等心理因素处于自由愉快的状态之中,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力。 二、挖掘教材内容展示美 美育是一种自由形态的教育,蕴含了丰富的美育因素,我们要认真研究,找到美育渗透的融合点,将其渗透到各学科课程教学中,既拓宽美育的途径,又提高学科教育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发现知识美的闪光点,引导学生进入美的鉴赏和领悟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师应巧妙呈现教材内容美,努力创设最佳教学情境,切入具有审美价值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教材的内容美,有效提高学生感知美、鉴赏美的审美意识。 三、优化教学方法展现美 教学活动既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其既符合学科教学规律又具有很强的艺术美,从而培养学生情感态度,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设计者,并充分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方式的搭配艺术,让学生在享受艺术美中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艺术实践渗透创造美 艺术课程的学习离不开艺术实践,学以致用是艺术教育的目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大胆参加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由感受美、欣赏美上升到表现美、创造美。学校美育课程要注重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