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读孟尝君传刍议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刍议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刍议

王安石〈讀孟嘗君傳〉芻議

-論司馬遷對「養士」及「士」的看法

吳慧貞

摘要

王安石〈讀孟嘗君傳〉一般常將它視為翻案文章。據《古文觀止》的定義:對於歷史上已有定論的史事,提出質疑,進行批判的文章,稱為「翻案文章」。據此,一般人認為「孟嘗君能得士」,王安石則翻案,以為「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筆者認為王安石此文並非翻案文章,司馬遷本身並不認為「孟嘗君能得士」,王安石「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的觀點事實上即是司馬遷的觀點,所以王安石只能算是一位善讀《史記》者。

本論文由〈讀孟嘗君傳〉一文切入,進而探討司馬遷對「養士」及「士」的看法。在「養士」方面,以〈孟嘗君列傳〉與〈魏公子列傳〉分析司馬遷的「養士」觀。通過「坐以待客與主動訪士的不同」、「真誠禮賢下士與否」、「養士的動機不同」,我們可以清楚司馬遷對「養士」的看法。至於司馬遷對「士」的看法,則認為真正的「士」是為知己者用,且應該堅守原則、理想,如此才是真「士」。

結語言王安石因為與孟嘗君所處的歷史時代、身份處境相似,所以對孟嘗君特別的關注,〈讀孟嘗君傳〉實為其政治理想之寄託。最後再次重申此文並非翻案文章,王安石只能算是一位善讀《史記》者。

關鍵字:孟嘗君、魏公子、司馬遷、養士、士

壹、前言

王安石〈讀孟嘗君傳〉:「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1這個立論的觀點並不是司馬遷的看法。司馬遷在〈孟嘗君列傳〉贊曰:

吾嘗過薛,其俗閭里率多暴桀子弟,與鄒、魯殊。問其故,曰:「孟嘗君招致天下任俠人,姦人入薛中蓋六萬餘家矣。」世之傳孟嘗君好客自喜,名不虛矣。2

在太史公看來,薛地多暴桀子弟,始作俑者尌是孟嘗君,是他好客-「孟嘗君在薛,招致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歸孟嘗君」3帶來的不當後果。宋司馬光對他養士更提出尖銳的批評:

孟嘗君之養士也,不恤智愚,不擇臧否,盜其君之祿,以立私黨,張虛譽,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烏足尚哉!《書》曰:「受(紂王)為天下逋逃主,萃淵藪。」此之謂也。4

司馬光認為他是「夺人之雄」,把他和商紂王相比,可見否定之甚。兩位史家均不認為孟嘗君善養士,所以王安石:「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的觀點純屬王安石的說詞,並不是《史記》的見解。王安石又曰:「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5筆者以為此番話是司馬遷的心聲,司馬遷對於「養士」是以魏公子為典範,其餘三君子司馬遷在贊中都有或多或少的貶責──〈平原君虞卿列傳〉贊曰:

平原君,翩翩濁世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鄙語曰「利令智昏」,平原君

1《新譯古文觀止》下王安石〈讀孟嘗君傳〉(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5月),頁925。

2《史記會注考證?孟嘗君列傳》卷75(台北:洪氏出版社,民70年10月),頁954。

3《史記會注考證?孟嘗君列傳》卷75(台北:洪氏出版社,民70年10月),頁949。

4《資治通鑑》卷二

5

貪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兵四十餘萬眾,邯鄲幾亡。6

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正如明人楊慎所云:「言在濁世為佳公子,清世則否矣。褒貶在言外。」7司馬遷在〈魏公子列傳〉中尌借信陵君之口說過:「平原君之游徒豪舉耳,不求士也。」8觀毛遂處平原君門下三年而平原君竟完全不識此人,必待赴楚定縱後才後悔「吾不敢復相士」。這與信陵君於監門、屠狗者中識侯生、朱亥為非常人實相去甚遠,貥輊判然。再看,趙都邯鄲有處士毛公、薛公,身懷偉略,混跡於博徒賣漿者流中,平原君長居於此,竟不識此二人;信陵君在邯鄲為客,結識二人而與之游,平原君還因此看不貣信陵君,稱信陵君為「夹人」。後來秦伐魏,二人力勸公子歸魏抗秦,成尌了信陵君的千秋美名。從這事例中不難看出:一個有目無珠,一個慧眼識英雄。至於失計於馮亭,以挑秦禍,幾喪趙國之半,與信陵君救國存魏,又相去大矣。續觀《史記》〈春申君列傳〉贊曰:

吾適楚,觀春申君故城,宮室盛矣哉!初,春申君之說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歸,何智之明!後制於李園,旄矣。語曰:「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春申君失朱英之謂邪?9

春申君與其他三位公子都號為「君」,出身並不全同。孟嘗君田文是齊威王之孫,平原君趙勝是趙惠文王弟,信陵君魏無忌是魏昭王少子、安釐王異母弟:這三位都是王親貴胄。春申君出身則不同。本傳說:「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黃氏。游學博文,事楚頃襄王。」他是在「止秦攻楚」、「歸太子完」兩件大事上立了大功,太子完繼立為考烈王後才受封為春申君的。雖累功為楚相二十五年,但畢竟是庶姓臣工,與其他三君以父祖之蔭受封者顯然不同。

從養士規模看,春申君完全可以與其他三君並列。本傳載:「趙平原君使人于春申君,春申君舍之於上舍。趙使欲夸楚,為瑇瑁簪,刀劍室以珠玉飾之,請命春申君客。春申君客三千餘人,其上客皆躡珠履以見趙使,趙使大慚。」10足見春申君乃以富貴驕人的庸俗之輩,真正的士自然不會投向他的門下。春申君最

6《史記會注考證?平原君虞卿列傳》卷(台北:洪氏出版社,民70年10月),頁。

7《史記評林》?〈平原君虞卿列傳〉卷76(台北:地球出版社,民81年3月),頁1961。

8《史記會注考證?魏公子列傳》卷77(台北:洪氏出版社,民70年10月),頁。

9《史記會注考證?春申君列傳》卷78(台北:洪氏出版社,民70年10月),頁971。

10

後為李園所殺,而門人之士無一人能報者。這與侯嬴為信陵君「北鄉自剄」實天壤之別。

陳仁錫比較四公子曰:「魏公子三代以上人也,平原亦忠臣也。孟嘗則齊之賊矣。春申出萬死而立國君,非不世奇功乎,而圖女一進,功名俱墮,何其愚也。」11魏公子禮賢下士、不恥下交,與賓客之間互相尊重、信任,是司馬遷心目中「養士」的楷模,「孟嘗君豈足以言得士?」筆者以為王安石此番話是司馬遷的心聲,他是一位善讀《史記》者,此文非翻案文章也。

貳、由〈孟嘗君列傳〉與〈魏公子列傳〉看司馬遷的「養士」觀

〈春申君列傳〉云:「是時齊有孟嘗君,趙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爭下士,招致賓客,以相傾奪,輔國持權。」12司馬遷一一的為四公子作傳,雖然四公子門下食客皆有三千多人,然從〈孟嘗君列傳〉與〈魏公子列傳〉的比較,可以很清楚看出司馬遷的「養士」觀。

一、坐以待客與主動訪士的不同

孟嘗君與魏公子「養士」之別,在於坐以待客與主動訪士的不同。〈孟嘗君列傳〉云:

孟嘗君在薛,招致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歸孟嘗君,孟嘗君舍業厚遇之。以故傾天下之士,食客數千人,無貴賤一與文等。孟嘗君待客坐語,而屏風後常有侍史,主記君所與客語,問親戚居處。客去,孟嘗君已使使存問,獻遺其親戚,???士以此多歸孟嘗君。孟嘗君客無所擇,皆善遇之。

13

孟嘗君養士的方法是坐以待客,他對客無所擇,舍業厚遇食客,且及於食客的親戚,故人人各自以為孟嘗君親己,此正所謂「千金之下必有勇夫,香餌之下必有

11《史記評林?孟嘗君列傳》卷75(台北:地球出版社,民81年3月),頁1947。

12《史記會注考證?春申君列傳》卷78(台北:洪氏出版社,民70年10月),頁969。

13

死魚。」誘以重利,不患其不來,不患其來之不眾。然而,真正的賢能之士,大多是不會為利而賣身,無怪乎孟嘗君得不到真正的賢士。〈魏公子列傳〉中記載魏公子迎侯嬴:

魏有隱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貧,為大梁夷門監者。公子聞之,往請,欲

厚遺之。不肯受,曰:「臣脩身絜行數十年,終不以監門故而受公子財。」公子於是乃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14

魏公子欲厚遺侯嬴,侯嬴不為利誘,公子欲得之,貤身迎訪,尚且頗費周折,經得貣考驗,才能獲得侯嬴、朱亥的心。另外魏公子訪毛公、薛公亦煞費苦心。

公子聞趙有處士毛公藏於博徒,薛公藏於賣漿家,公子欲見兩人,兩人自

匿不肯見公子。公子聞所在,乃閒步往從此兩人游,甚歡。15

魏公子自在大梁時,即常聞此兩人賢,至趙恐不得見,擔憂他們不理采他。以這樣誠惶誠恐的心情主動訪士,乃因信陵君知道這些人是深明大義的「岩穴之士」,他們要的是「知己」,而不是滔滔物欲之「利」。孟嘗君只是坐在家裡垂以香餌,這樣的取士方法,無怪乎得不到真正的士。

二、真誠禮賢下士與否

戰國四公子都標榜自己禮賢下士,然而是否真誠,由他們待客的方式可以清楚判斷得出。孟嘗君雖然廣納士,但客入其門既久,情形又自不同,如:

孟嘗君相齊,其舍人魏子為孟嘗君收邑入,三反而不致一入。孟嘗君問之,對曰:「有賢者,竊假與之,以故不致入。」孟嘗君怒而退魏子。16

14《史記會注考證?魏公子列傳》卷77(台北:洪氏出版社,民70年10月),頁962。

15《史記會注考證?魏公子列傳》卷77(台北:洪氏出版社,民70年10月),頁964。

16

孟嘗君聞馮驩燒券書,怒而使使召驩。17

在魏子的認知中,孟嘗君是個禮賢下士的人,因此他才敢自作主張將租稅拿去幫忙賢者,沒想到孟嘗君的真誠經不貣考驗,竟怒而退魏子。這位賢者是位真正的「士」,他在「數年後」以身為盟,自剄宮門以明孟嘗君。由此可知,魏子才是真正賞識「士」者,而真正的「士」卻沒有獲得孟嘗君的青睞。此外,馮諼(驩)為孟嘗君門客,因不受重視,便彈劍長歎,孟嘗君逐一滿足了他的要求,馮諼(驩)覺得孟嘗君以客禮待他。然而當孟嘗君問門下諸客:「誰習計會,能為文收責於薛者乎?」馮諼(驩)署曰:「能。」孟嘗君怪之,曰:「此誰也?」左右曰:「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孟嘗君才記貣馮諼(驩)。更有甚者,馮諼(驩)為他市義而返時,他竟然不悅的說:「諾,先生休矣!」18,《史記》更載以「孟嘗君聞馮諼(驩)燒券書,“怒”而使使召諼(驩)。」由此可知,孟嘗君滿足馮諼(驩)食無魚、出無車、無法養家的要求,並非出於真誠。《戰國策》載:

孟嘗君有舍人而弗悅,欲逐之。19

魯仲連謂孟嘗君:「君好士也!雍門養椒亦,陽得子養,飲食、衣裘與之

同之,皆得其死。今君之家富於二公,而士未有為君盡游者也。」20

「孟嘗君有舍人而弗悅,欲逐之。」齊國的義士魯仲連勸他不要隨意棄逐門客,用人要用其所長,棄其所短,「今使人而不能,則謂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則謂之拙。」拙則罷之,不肖則棄逐,是孟嘗君用人方法上極大的缺失。,此外,魯仲連又點出孟嘗君養士的條件優於雍門、陽得子,然「士未有為君盡游者」的事實。孟嘗君不自省,以為自己沒有得到像椒亦這樣好的賢士,魯仲連批評他:「士何必待古哉?故曰君之好士未也。」養士貴在得士心,而非滿足其肉體之慾,孟

17《史記會注考證?孟嘗君列傳》卷75(台北:洪氏出版社,民70年10月),頁953。

18《戰國策?齊人有馮諼者》卷11〈齊策四〉(台北:三民書局,2006年3月),頁308。

19《戰國策?孟嘗君有舍人而弗悅》卷10〈齊策三〉(台北:三民書局,2006年3月),頁296。20《戰國策?魯仲連謂孟嘗》卷11〈齊策四〉(台北:三民書局,2006年3月),頁314。

嘗君禮賢下士的真誠與否,昭然若揭。

再者,禮賢下士的真誠與否在於願不願聆聽士的建議。孟嘗君在重要時刻

都不聆聽賓客的建議,《史記》載:

孟嘗君將入秦,賓客莫欲其行,諫不聽。21

「諫不聽」說明了賓客在他的心目中並無舉足輕重的地位。此時,策士蘇代用土

偶人和桃梗對話的寓言才諫阻孟嘗君入秦。孟嘗君另外聆聽了蘇代二次建議,一是為其設計,使楚割東國以事齊,東國近薛,「齊得東國益強,而薛世世無患矣。」22二是勸其壞齊秦之交,以推行合縱政策。孟嘗君對蘇代言聽計從,三千食客的話卻置若罔聞,其禮賢下士的真誠,清晰可辨。

相較於孟嘗君,魏公子對士的話則極為重要。侯嬴告訴魏公子:「公子喜士,名聞天下,今有難,無他端而欲赴秦軍,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23魏公子聞言“再拜因問”,侯生教以竊符殺晉鄙之計,魏公子用其計,果建大功。事成之後,趙孝成王與平原君計以五城封公子,公子聞之,意驕矜而有自功之色。這時候客有說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於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於人,願公子忘之也。且矯魏王令,奪晉鄙兵以救趙,於趙則有功矣,於魏則未為忠臣也。公子乃自驕而功之,竊為公子不取也。」24魏公子聽了:

立自責,似若無所容者。25

他聽取門客的建議,在趙王面前表現出退讓的態度,贏得尊嚴與聲譽。公子留趙十年,不歸。秦聞公子在趙,日夜出兵東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請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戒門下,有敢為魏王使通者死。此時毛公、薛公兩人往見公子,曉以大義:

語未及卒,公子立變色,告車趣駕,歸救趙。26

21《史記會注考證?孟嘗君列傳》卷75(台北:洪氏出版社,民70年10月),頁949。

22《史記會注考證?孟嘗君列傳》卷75(台北:洪氏出版社,民70年10月),頁950。

23《史記會注考證?魏公子列傳》卷77(台北:洪氏出版社,民70年10月),頁962。

24《史記會注考證?魏公子列傳》卷77(台北:洪氏出版社,民70年10月),頁963。

25

魏公子聽取士的建議,完成救魏的工作,再度贏得千秋大名。孟嘗君與魏公子一個對賓客的建議置若罔聞,一個因善取賓客的建言而屢建奇功,其禮賢下士的真誠,實天壤之別。

三、養士的動機不同

孟嘗君養士的動機只是「持權、應猝、決疑」,魏公子養士的動機則在「輔國利鄰」。《戰國策》載孟嘗君讌坐,與三個先生閒談,一個表達「臣請以臣之血濺其衽」,一個表達「千乘之君與萬乘之相,其欲有君也,如使而弗及也。」,一個表達「臣願以足下之府庫財物,收天下之士,能為君決疑應卒。」27三位先生所講的正是孟嘗君養士的目的。〈孟嘗君奉夏侯章〉篇中,夏侯章故意充當忘恩負義之徒,毀謗孟嘗君,以成尌孟嘗君長者之名。28其的苦心與侯贏相似,然而夏侯章僅止於此,侯贏更進一步的為魏公子獻策利鄰。孟嘗君賴賓客之助,由賤妾之子得立為太子;又因馮諼(驩)的三窟計謀,得以高枕無憂,此正是食客為其「持權」的明證。再者,藉由雞鳴狗盜之徒,得脫虎豹之秦;因魏子所助之賢者自剄公門,以證孟嘗君果無反謀,此正是食客為其「應猝」的明證。當孟嘗君遭廢,諸客皆去,後又復位,孟嘗君告訴馮諼(驩):「客亦有何面目復見文?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以「所期物亡其中」的道理開釋孟嘗君,29此正是食客為其「決疑」的明證。

孟嘗君脾氣暴躁,《史記》記載孟嘗君「過趙,趙平原君客之,趙人聞孟嘗君賢,出觀之。皆笑曰:『始以薛公為魁然也,今視之,乃眇小丈夫耳。』孟嘗君聞之,怒。客與俱者,下斫擊殺數百人,遂滅一縣以去。」30孟嘗君為了一句藐視的話,竟縱容門客殺人滅縣,門客不僅沒有勸阻孟嘗君,反而完全以孟嘗君的喜怒為喜怒,助長他的氣燄,豈不悲哉!孟嘗君的門下只知為孟嘗君謀私利,從不會勸孟嘗君以國為重。秦亡將呂禮相齊,孟嘗君為了政政鬥爭,乃遺書秦相穰侯魏冉曰:「子不如勸秦王伐齊,齊破,吾請以所得封子。???若齊不破,呂禮復用,子必大窮。」31於是穰侯言於秦昭王伐齊,而呂禮亡。更有甚者,因齊湣王滅宋益驕,欲去孟嘗君,孟嘗君竟然聯合魏、秦、趙、燕共伐破齊,齊湣王逃亡在莒,遂死焉。幸賴田單奇計復國,否則齊之宗廟社稷早已覆滅。荀子作為齊閔王時代的歷史見證人,曾謂孟嘗君:

26《史記會注考證?魏公子列傳》卷77(台北:洪氏出版社,民70年10月),頁964。

27《戰國策?孟嘗君讌坐》卷10〈齊策三〉(台北:三民書局,2006年3月),頁293。

28《戰國策?孟嘗君奉夏侯章》卷10〈齊策三〉(台北:三民書局,2006年3月),頁292。

29《戰國策》記此段勸說為譚拾子。卷11〈齊策四〉(台北:三民書局,2006年3月),頁316。30《史記會注考證?孟嘗君列傳》卷75(台北:洪氏出版社,民70年10月),頁950。

31

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譽乎民;不卹公道通義,朋黨比周,以環主圖私為務。

是篡臣者也。32

他評孟嘗君為「篡臣」。梁平漢曰:「戰國四公子中,平原君多風流之氣,春申君多辯士之氣,孟嘗君四處為相,最後卻領兵攻齊,有的是流氓匪氣。」33相較於孟嘗君,魏公子養士的動機則在「輔國利鄰」。明代王世貞在《史記評林》中說:「三公(指孟嘗君、平原君、春申君)之好士也,以自張也;陵之好士也,以存魏也。烏乎同!」34有一次,魏公子與魏王下棋,北方邊境突然點貣了烽火,有人報告說:「趙寇至,且入界。」魏王立刻緊張貣來,「釋博,欲召大臣謀。」魏公子謂魏王說:「趙王田獵耳,非為寇也。」過了一會兒,有人回報,果然是趙王打獵,不是發動戰爭。魏王十分驚訝,問魏公子:「公子何以知之?」魏公子回答:「臣之客有能深得趙王陰事者,趙王所為,客輒以報臣,臣以此知之。」此事換來了魏王的猜忌,但魏公子及賓客時時以國家為念的心,令人感動。另外,魏公子與侯嬴、朱亥的「竊符救趙」,聽取毛公、薛公的「歸國救魏」,所有的活動都圍繞著「輔國利鄰」。

縱觀〈魏公子列傳〉,魏公子與他的賓客或者溝通信息,洞察形勢;或者反抗強秦,扶危救困;或者正義慷慨,共赴國難。們的一切活動都圍繞著抗秦存魏而展開,具有鮮明的政治色彩和深遠的社會意義。在他們的身上,個人的恩怨得失被拋到了九霄雲外,魏公子廣納賢才以保家衛國的目的得到了鮮明的體現。

通過上面的分析-坐以待客與主動訪士的不同、真誠禮賢下士與否、養士的動機不同,我們可以知道司馬遷對「養士」的觀點。司馬遷以魏公子為典範,對魏公子無限心折、無限傾慕,而對孟嘗君卻流露出隱隱的譏諷。他希望養士者要主動訪士,而不是釋出利益坐以待客;再者,養士者要真誠禮賢下士,聆聽賓客的諫議;更者,養士的目的在輔國利鄰,而不是求為私人營利、賣命的奴僕。

參、論司馬遷對「士」的看法

所謂「士」,《禮記》云:「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35《國語》云:「諸侯,春秋受職於王,以臨其民。大夫、士,日恪位著,以儆其官。庶人工商,各守其業,以共其上。」36可見,作為一個階層,「士」的地位介乎「大夫」與「庶人工商」之間,是一種地位較低的職官。不過,本文並非在「職官」的意義上使用「士」的概念,而是採用《說文解字》的說法。許

32《荀子?臣道篇》第13(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73年9月),頁289。

33梁平漢〈閒話信陵君〉,《文記雜誌》2001年4月。

34《史記評林?信陵君列傳》卷77(台北:地球出版社,民81年3月),頁1963。

35《禮記?王制第五》卷四,(台北:學海出版社,民70年9月),頁145。

36

慎《說文解字》云:「士,事也,數始於一,終於十。从一十。孔子曰:『推十合一為士』。」37段玉裁注云:「士,事,疊韻,引伸之,凡能事其事者稱士」38。可見,「士」為處事有才能者。所謂「知己者」,即是被士認為與己相知深者,對己禮遇厚者,亦即禮賢下士者。《史記?范睢蔡澤列傳》記侯嬴語曰:「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39〈管晏列傳〉記越石父語曰:「吾聞君子誳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者。」40故士只有遇到知己,才有用武之地,恰如千里馬之遇伯樂。因此,士一方面特別企盼知己,一方面又樂於為知己獻身。士的一腔熱血,只待賣與識貨的。司馬遷對「士」的看法正是如此,司馬遷認為「士」的兩大特質為:一、士為知己者用,二、堅持原則、理想。以下分別述之。

一、士為知己者用

司馬遷《史記》中明確提到「士為知己者用」這一命題,共有三次,均集中在〈刺客列傳〉:

(引豫讓語云:)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

必為報仇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

(記聶政語云:)嚴仲子乃諸侯之卿相也,不遠千里,枉車騎而交臣。???

奉百金為親壽,我雖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政將為知己者用。

(聶政死後,其姊哭之曰:)士固為知己者死,???妾其奈何畏歿身之誅,

終滅賢弟之名。41

在司馬遷的筆下,得一知己,可以死而無憾;得一知己,可以肝腦塗地。《史記》

37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69年3月),頁20。

38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69年3月),頁20。

39《史記會注考證?范睢蔡澤列傳》卷79(台北:洪氏出版社,民70年10月),頁979。

40《史記會注考證?管晏列傳》卷62(台北:洪氏出版社,民70年10月),頁852。

41

之外,〈報任少卿書〉中亦有「士為知己者用,女為說己者容」之語。42司馬遷重視「士為知己者用」這個主題,周先民曾分析此一主題與司馬遷心理以及歷史之間的關聯:

身殘處穢,欲益反損,他咀嚼著受虐蒙羞的痛苦,品嘗不得相知的人生寂寞,自然而然把心靈敞向了歷史。試圖在公正嚴明的歷史中尋覓知音,抒發苦悶,寄託理想。這樣的心理背景,也就引導他從紛繁的歷史現象中,敏銳發現並牢牢把握住了「士為知己者用」這一主題。43

現實生活中知己難尋,於是司馬遷只能揭開歷史的帷幕,在歷史人物中去苦苦尋知音。正因為如此,《史記》中對「知己」的呼喚是那麼的強烈。顏師天佑曰:

我們且看〈刺客列傳〉中,曹沬之劫齊桓,是有感於身為敗軍之將而魯莊公「猶復以為將」的「知」;專諸之刺王僚,同樣是酬答公子光「光之身,子之身」的推心置腹;豫讓之所以堅持「士為知己者死」也是對「智伯知我」、「智伯國士遇我」的回報。而聶政之「為知己者用」說穿了,就僅是一個「鼓刀以屠」的「市井之人」,因著貴為「諸侯卿相」者的「賞識」而不惜肝腦塗地。至於在全文五千多字佔有三千多字篇幅、明顯為全文主體的荊軻部分,司馬遷對這種心情的刻劃,當然是更深刻、更傳神了。44

觀四公子列傳,〈孟嘗君列傳〉中那位魏子所與粟之賢者,在湣王意疑孟嘗君將為亂,孟嘗君迺奔之際,「乃上書言孟嘗君不作亂,請以身為盟,遂自剄宮門,

42《新譯古文觀止?報任少卿書》(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5月),頁364。

43周先民:《司馬遷的史傳文學世界》第二編第一章「士為知己者用」,(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初版)頁183。

44

以明孟嘗君。」45亦正是「士為知己者用」的寫照。

司馬遷將魏公子描寫為「知己者」的點範:侯嬴是夷門監者,公子知其賢,「往請,欲厚遺之。」在侯嬴「不肯受」之後,公「乃置酒大會賓客」,自己駕車,「自迎夷門侯生」。當侯生「攝敝衣冠」,「不讓」,徑坐車之上座時,「公子執轡愈恭」。當侯生在途中故意耽擱,讓公子久等時,「公子顏色愈和」,「色終不變」。入宴時,公子又在滿堂的「魏將相宗室賓客」面前,「引侯生坐上座,遍贊賓客」;「酒酣」時,又「為壽侯生前」。對屠者朱亥,公子曾「親數請之」。處士毛公藏於博徒,薛公藏於賣漿家,「公子聞所在,乃間步往,從此兩人游,甚歡」,並且自認己不如彼,說:「以無忌從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公子如此禮賢下士,自然被士當作「知己者」而得士之用。李晚芳云:

戰國四君,皆以好士稱,惟信陵之好,出自中心。???篇中摹寫其下交貧賤,一種虛衷折節,自在心性中流出。???蓋賢士在泥塗中,???本無求於人,???惟遇當世之賢,中心好之,忘勢而篤巖穴之交、隆禮而敦道德之好,於是不得不以知己許之。許以知己,則為之獻謀、為之捐軀,亦不惜矣。此修身潔行之侯生,不得不為信陵死;匿迹末業之毛、薛,不得不為信陵用。

為之用者賢,則用之者之賢愈見,故不特當時諸侯重之,即隔代帝王亦重之。46

侯嬴在獻了「竊符救趙」之後,為公子「北鄉自剄」;朱亥為公子「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處士毛公、薛公冒死諫公子以大義,完成卻秦存魏的大功。公子「知遇」士,士回報之誠摯、慷慨,也同樣是無以復加的。

二、堅持原則、理想

司馬遷認為士的特質是堅持原則、理想,此點司馬遷以屈原、孔子、孟子為點範。〈屈原賈生列傳〉贊曰:

45《史記會注考證?孟嘗君列傳》卷75(台北:洪氏出版社,民70年10月),頁951。

46

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沈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弔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鵩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47

屈原所處的時代是個游士的時代,楚王不欣賞他,他可以另尋明主,「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屈原卻堅持原則、理想,「雖放流,睠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卻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48然而懷王卻終不悟也。漁父勸他:「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放為?」屈原不改堅持,不受物之汶汶,不蒙世俗之溫蠖,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

孔子執著理想、絕不妥協的個案,是司馬遷「理智世界仰慕學習的對象」。49司馬遷將孔子列為《世家》,有其苦心及用意,而《孔子世家》以孔子的周游列國不遇為主線,佔了全文的三分之二以上,勿庸置疑是傳記的主體部分。值得深思的是:一般認為孔子的人生,最成功的是在文化、教育事業方面,最失敗的是在政治方面。而無限崇拜孔子、贊美孔子的司馬遷為其作傳,卻把記鈙的重點放在孔子的失敗方面,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司馬遷看得明白,正是在失敗之處,孔子最偉大的品質、最真實的性格、最值得歌頌的精神表現得最生動、最充分,所以他濃墨重彩,娓娓道來。由此看來,《孔子世家》的重點不在褒揚孔子的具體業績,而是要光大其不朽的精神。孔子的最偉大處,尌在於只管耕耘、不問收穫的超功利精神。《孔子世家》中以「喪家之狗」描寫孔子的政治命運:

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于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耍以下不及禹三寸,纍纍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50

47《史記會注考證?屈原賈生列傳》卷84(台北:洪氏出版社,民70年10月),頁1018。

48《史記會注考證?屈原賈生列傳》卷84(台北:洪氏出版社,民70年10月),頁1011。

49顏師天佑「史記專題研究」上課筆記(第一講次),頁3。

50

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孔子懷抱理想參與政治,他既沒有取而代之的霸權思想,又不認同遺世獨立的道家作為,他願意成為一條狗,為合乎自己理想的主人效勞去挽救世道和人心。然而他從二十多歲在魯國「為季氏史」踏上政壇開始,至其七十三歲而終,在政壇辛勤奔波了近半個世紀,經歷的是「去魯,斥乎齊,逐乎宋、衛,困於陳、蔡之間」,「遇難於匡」,「干七十餘君無所遇」,始終找不到能實現理想的國家,成為實至名歸的「喪家之狗」。

孔子性格的特徵是「擇木之鳥」,《孔子世家》寫道:

衛孔文子將攻太叔,問策於仲尼。仲尼辭不知,退而命載而行,曰:「鳥能擇木,木豈能擇鳥乎!」51

孔子把春秋列國比作一棵棵樹木,把自己比作選擇樹木的鳥兒,始終保持自己選擇國家之樹的自主權,所謂「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52、「道不同,不相為謀」53。孔子在陳蔡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孔子知弟子有慍心,乃問弟子:「《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子路、子貢的回答都不中孔子的心意,顏淵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醜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醜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54孔子堅持理想、原則,而不容於世,然而卻贏得後代萬世的讚揚。

孟子亦是司馬遷欣賞的典範。〈孟子荀子列傳〉云:

太史公曰: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歎也」。曰:嗟乎,利誠亂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弊,何以異哉?」55

51《史記會注考證?孔子世家》卷47(台北:洪氏出版社,民70年10月),頁。

52《論語?憲問》,(台北:三民書局,民90年8月),頁226。

53《論語?衛靈公》,(台北:三民書局,民90年8月),頁262。

54《史記會注考證?孔子世家》卷47(台北:洪氏出版社,民70年10月),頁757。

55

義、利之辨是《史記》一書極為核心的議題,太史公每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處,未嘗不廢書而歎也。在那個講求功利的時代,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貣,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於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惟有孟子堅持理想,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也。〈孟子荀子列傳〉另載騶衍執詭怪,營惑諸侯,卻見重於當時:

是以騶子重於齊,適梁,惠王郊迎執賓主之禮;適趙,平原君側行襒席;,如燕,昭王擁彗先驅,請列弟子之座而受業,築碣石宮身親往師之。56

騶子其游諸侯見尊禮如此,豈與仲尼菜色陳、蔡,孟軻困於齊、梁同乎哉?衛靈公問陣,而孔子不答;梁惠王謀欲攻趙,孟軻稱大王去邠。他們堅原則,豈有意阿世俗茍合哉?〈商君列傳〉載商鞅為了獲得權位,說秦孝公以帝道,其志不開悟;改說以王道,又未入;遂以霸道中秦君之心。57這種為求名利,毫無原則的人,是司馬遷所不恥的。

司馬遷認為真正的「士」是為知己者用,如魏公子之於侯嬴、朱亥、毛公、薛公。真正的「士」應該堅守原則、理想,上者如屈原、孔子、孟子,下者如修身潔行之侯嬴,平原君不懂得賞識亦無怨無求的毛公、薛公,如此才是真「士」。

肆、結語

王安石之所以對孟嘗君特別的關注,是因為所處的歷史時代相似:孟嘗君所處的戰國中後期是一個諸侯兼併,出現「一天下」趨勢的時代;而王安石所處的北宋中期,乃是宋、遼、西夏三足鼎立,相互爭戰,北宋有「一天下」的要求和實力。其次,兩人的身份處境相似,孟嘗君為齊相,擅齊之強,有南面制秦,一統天下的可能性;王安石身為大宋宰相,也有掃平遼夏,一統天下的壯志。故王安石的〈讀孟嘗君傳〉寫得精悍有力,寄託他的政治理想。

一般人常將〈讀孟嘗君傳〉視為翻案文章。其實細讀《史記》,司馬遷本身並不認為「孟嘗君能得士」,王安石「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的觀點事實上正是司馬遷的觀點,所以王安石只能算是一位善讀《史記》者。

56《史記會注考證?孟子荀子列傳》卷74(台北:洪氏出版社,民70年10月),頁945。

57

《史记·孟尝君列传(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婴。初,田婴有子四十余人,有贱妾有子名文,文以五月五日生。婴告其母曰:“勿举也。”其母窃举生之。及长,其母因兄弟而见其子文于田婴。田婴怒其母日:“吾令若去此子,而敢生之,何也?”文顿首,因曰:“君所以不举五月子者,何故?”婴曰:“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文曰:“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邪?”婴默然。文曰:“必受命于天,君何忧焉。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户耳,谁能至者!”婴曰:“子休矣。 久之,文承间问其父婴曰“子之子为何?”曰:“为孙。”“孙之孙为何?”曰:“为玄孙。”“玄孙之孙为何?”曰:“不能知也。”文曰君用事相齐至今三王矣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今君后宫蹈绮穀而士不得短褐仆妾余梁肉而士不厌糟糠。今君又尚厚积馀藏,欲以遗所不知何人。而忘公家之事日损,文窃怪之。”于是婴乃礼文,使主家待宾客。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诸侯皆使人请薛公田婴以文为太子,婴许之。婴卒,谥为靖郭君。而文果代立于薛,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吏,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将入秦,宾客莫欲其行,谏,不听。苏代谓曰“今旦代从外来,见木禺人与土禺人相与语。木禺人曰:‘天雨,子将败矣。’土禺人曰:‘我生于土,败则归土。今天雨,流子而行,未知所止息也。’今秦,虎狼之国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还,君得无为土禺人所笑乎?”孟尝君乃止。 (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曰\君用事\相齐至今三王矣\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今君后宫蹈\绮穀而士\不得短褐\仆妾余粱肉\而士不厌糟糠。 B.文曰\君用事\相齐至今三王矣\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今君后宫蹈绮穀而士不得短褐\仆妾余粱肉而士不厌糟糠。 C.文曰\君用事相齐\至今三王矣\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今君后宫蹈绮毅而士不得短褐\仆妾余粱肉而士不厌糟糠。 D.文曰\君用事相齐\至今三王矣\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今君后宫蹈\绮觳而土\不得短褐\仆妾余梁肉\而士不厌糟糠。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顿首,指磕头。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为正拜。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 B.诸侯,是古代井田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最迟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C.孟尝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君是爵位,也是称呼。田文,因字为孟,封地为尝邑,承袭其父君位,所以叫孟尝君,《战国策》也有记载。 D.质,古指一国为保证履行某种条约或诺言而派遣到对方国内作抵押的人。一般是国君的儿子、亲属或重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婴认为五月出生的田文长大后会对父母不利,所以很不喜欢这个贱妾之子,甚至不让田文的母亲抚养他。 B.田文批评父亲手握齐国重权,却奢侈专横,只为自己谋取私利不顾国家和百姓谋利益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二、知识结构 背景:秦朝的建立和统一:条件、时间、人物 形成 皇位世袭 皇帝制度的确立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秦朝的官制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地方官制:郡县制 特点和作用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与影响 积极作用:秦朝疆域的形成,国力增强 推行巩固统一的一系列措施 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深远影响 消极作用:激化矛盾,导致秦的暴政与灭亡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

有很多同学看过《寻秦记》吧?在这个电视剧中,秦王嬴政只是项少龙的一个配角,而这节课我们要把他当主角讲,电视剧是虚构的,但也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更好地了解秦朝的历史。 讲授新 背景:秦朝的建立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随着周王室的衰微,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逐渐丧失,周天子失去了调停诸侯之间矛盾和厉害冲突的权威,于是中国历史进入了自阶级社会以来个长时期的分裂混战的时期,春秋时期出现“春秋五霸”,战国时有“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最后是由谁统一的?那么秦是怎样统一六国的呢? 长期的混战,人民渴望统一,七雄则纷纷变法,力图通过兼并战争来一统天下,商鞅变法是列国变法中最彻底最成功的,虽然商鞅因变法而死,但变法的措施却得到推行,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以此为基础,秦王嬴政用十年的时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条件:商鞅变法,增强国力 时间:公元前230-前221

高中语文全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全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第一册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节选)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季氏将伐颛臾 寡人之于国也 劝学 秋水 过秦论 鸿门宴 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 第二册 谏太宗十思疏 腾王阁序 师说 阿房宫赋 六国论 游褒禅山记 伶官传序 石钟山记 项脊轩志 五人墓碑记 登泰山记 病梅馆记 第三册 卫风·氓 秦风·无衣 邶风·静女 离骚(节选) 孔雀东南飞(并序) 迢迢牵牛星 归园田居 梦游天姥吟留别 琵琶行(并序) 山居秋暝 登高 蜀相 书愤 虞美人 雨霖铃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扬州慢 声声慢 陈情表 祭十二郎文 赤壁赋 第四册 逍遥游(节选) 促织 柳毅传(节选) 第五册 蜀道难 将进酒 兵车行 客至 旅夜书怀 咏怀古迹(其三) 阁夜 登岳阳楼 齐桓晋文之事 庄暴见孟子 孟子见梁襄王 齐人有一妻一妾 奕秋 第六册 报任安书(节选)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屈原列传(节选) 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文: 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

古汉语练习答案

一、以下是从《史记·苏秦列传》中依次摘出的句子。请指出活用为动词的名词,说明活用的条件,并将全句译成现代汉语: 1、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 “力”活用为动词,意思是“致力”,与“工商”构成动宾关系。译文:按照周国人的风俗,大家都经营产业,致力工商,把谋取十分之一二利润作为谋生的手段。 2、禹无百人之聚,而王诸侯。 “王”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称王”,与“诸侯”构成动宾关系。译文:夏禹聚集的人数没有一百人,却统率了天下诸侯。 3、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 “臣”活用为动词,“臣人”意思是“使别人称臣”,“臣”为使动用法;“臣于人”意思是“对别人称臣”,“臣”用如一般动词。 4、令天下之将相会于洹水之上,通质,刳白马而盟。 洹水:水名,在今河南省北境。通质:交换人质。刳:剖开并挖空,此泛指宰杀。名词用“而”连结时,一般活用为动词。“盟”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结盟”、“订立盟约”。译文:让天下的将领和卿相在洹水边上会盟,互相交换人质,宰杀白马来订立盟约。

5、六国从亲以宾秦,则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东矣。宾:通摈,排斥,弃绝。从:同“纵”,南北为纵,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合纵”。译文:六国合纵相亲,共同对抗秦国,那么秦国的军队一定不敢走出函谷关来危害山东各国了。 6、惠王使犀首攻魏,禽将龙贾,取魏之雕阴,且欲东兵。犀首:本魏国武官名,此指魏人公孙衍,当时在秦作官。龙贾:魏将。雕阴:地名,在今陕西甘南县南。“兵”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用兵”(方位名词“东”作状语)。名词放到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译文:秦惠王派犀首攻打魏国,活捉魏国将领龙贾,攻取魏国的雕阴,并且打算向东方用兵。 7、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 逆:接受。“市”活用为动词,购买。译文:拿有限的土地去迎合无止境的贪求,这正为通常所说的买下怨恨结下祸根的意思。 8、故为大王计,莫如从亲而孤秦。 “从”同“纵”,南北为纵,活用为动词,合纵。“孤”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孤立”。译文:所以替大王您考虑,没有哪个赶的上六国合纵相亲以孤立秦国更好。 9、从合则楚王,衡成则秦帝。 “王”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称王”;“帝”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称帝”。译文:合纵成功就能让楚国称王,连横成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之课例:战国四公子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之课例:战国四公子

案例一: 学段学科:高中语文 案例类型:单元设计 课标内容: 学习任务群8: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36学时) 学习目标与内容: 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 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 选择一部(篇)作品,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讨论分析,撰写评论。 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并联系学习过的古代作品,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 多角度、多层面地组织主题学习单元,引导学生由点到面地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和丰富。 组织学生在具有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展开交流和专题讨论,就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和局限等问题,用历史和现代的观念进行审视,表达自己的看法。 引导学生坚持在研读的过程中勤查资料,勤做笔记;围绕所读作品,

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查阅相关注释、评点等资料,加深和拓展对作品的理解;学习运用评点方法,记录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不断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案例设计: 单元主题:战国四公子 学习内容(基本资源):《平原君列传》《孟尝君列传》《春申君列传》《魏公子列传》 情境+问题:若你是战国时期的一名士,你更愿意到四公子谁的门下生活? 任务设计: 第一梯度的任务:初读文本,理解基本内容;筛选整合信息,把握传记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如: 任务1.“请为战国四公子编制大事年表”、“请列出平原君所做之事及宾客为平原君所做之事”、“冯驪,毛遂是怎样的人?”等。 第二梯度的任务:评价人物,锻炼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如: 任务2.“请为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写一段评语”、“请为信陵君写一副对联”等。 一二梯度的任务侧重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 用”,“审美鉴赏与创造”。 第三梯度的任务:梳理、探究,发现、创新。 任务3.请比较四公子,若你是当时的一名士,你更愿意到谁的门下生活?请申明理由。(发展学生的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侧重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任务4.从“战国四公子列传”中你还能读出哪些(政治、文化、社

读孟尝君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读孟尝君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导读: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 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 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9.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特: (2)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宜: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翻译: (2)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翻译: 11. 世俗与作者判断“士”的标准是否一样?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回答。(5分) 参考答案: 9.(1)只,仅仅(2)应当(共2分) 10.(1)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 (2)这就是(真正的)士不归附他的原因。(共4分,意思近即可)

11.不一样。世俗认为“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 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而作者认为“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可见,世俗判断“士”的标准比较低,能帮助孟尝君脱离危险的便是“士”;作者判断“士”的标准比较高,能帮助孟尝君称王制秦的便是“士”。(共5分,判断1分,理由4分,理由每个要点1分,意思近即可)读孟尝君传翻译: 世上的人都说孟尝君能收得有才能之士,由于这一原因,才德之士会去投奔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而逃出了凶恶如虎豹的秦人之手。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个鸡鸣狗盗之徒的头领而已,哪里谈 得上得士?若不是这样,凭着齐国如此强大,再得一真正的士,就可 以面南而坐,使秦国北面称臣,又何必凭借鸡鸣狗盗之力呢?那鸡鸣 狗盗之徒出自孟尝君的门下,这就是有真才实学之士不投奔他的原因。【读孟尝君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1.《读孟尝君传》阅读答案 2.《读孟尝君传》阅读答案 3.读孟尝君传文言文原文 4.王安石《读孟尝君传》阅读及答案参考 5.读孟尝君传阅读答案 6.《读孟尝君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7.王安石读孟尝君传的阅读答案

必修三第一课教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导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单元解读: 本单元一共解决了四个大问题: 1、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2、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其中第1个问题是第1课解决的,第2个问题是第2课解决的,第3个问题是3、4课的内容解决的。 大家阅读引言部分,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而且是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6年10月,北师大教授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讲《论语心得》,由此在中华大地上引发了一场“儒学热”。孔子被尊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和十大思想家之一,应该说,孔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光荣。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的70年代,英国大历史学家汤恩比和日本思想家池田大作就在他们的著作《展望21世纪》中达成共识:二十一世纪要继续生存下去,避免世界性的混乱,就必须弘扬中华文化。他们认为,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才能拯救21世纪的世界。1988年的1月份,一批诺贝尔的获奖者在法国的巴黎聚会,他们也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我们说,有实力才有魅力,那么生活在2500年前的孔子为什么会有那么崇高的地位,他究竟有什么价值,让这些政要精英们能有如此断言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些古圣先贤,去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含义 我们一起来解读本课的课题。“百家争鸣”,所谓“百家”指的是什么? 百家:所谓“百家”,是指“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的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北京版教材 《读孟尝君传》《扁鹊见蔡桓公》原文、注释、习题及教参

二十五读《孟尝君传》① 王安石 导读 不足一百字的短文却多有转折,既驳斥了世俗的一般看法,又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想一想四个层次包含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②。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③,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④,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⑤,尚何取鸡呜狗盗之力哉?夫鸡呜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注:①选自《临川先生集》。《孟尝君传》指司马迁《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公子。②[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卒,终于。其,指门下士。虎豹之秦,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史记·孟尝君列传》记秦昭王曾欲聘孟尝君为相,有人进谗,秦昭王又囚而要杀他。孟尝君向昭壬宠姬求救,宠姬提出要白狐裘为报。而孟尝君只有一白狐裘,已献给秦王。于是门客装狗进入秦官,盗得白狐裘献给宠姬。宠姬为孟尝君说情,昭王释放孟尝君,既而后悔,派兵追赶。孟尝君逃到函谷关,关法规定鸡鸣才能开关,门客有能为鸡鸣者,引动群鸡皆鸣,孟尝君才脱险逃出函谷关,回归齐国。③[特鸡鸣狗盗之雄耳]特,只、仅仅。雄,长、首领。④[擅齐之强]拥有齐国的强大国力。⑤[南面而制秦]南面称王制服秦国。古代君臣相见,帝王坐北面南,臣在对面朝见。 鉴赏点拨 转折有力,首尾无百余字,严劲紧束,而宛转凡四五处,此笔力之绝。(《唐宋文举要》引楼迂斋语) 语语转,笔笔转,千秋绝调。(同上,引沈德潜语) 此文笔势峭拔,辞气横厉,寥寥短章之中,凡具四层转变,真可谓尺幅千里者矣。(同上,引李刚已语) 感受和鉴赏 一、世人认为孟尝君能得士的理由是什么?王安石驳斥世人认为孟尝君能得士的根据又是什么? 二、前人评《读(孟尝君传)》立意新颖,发前人所未发,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你写一篇读《读(孟尝君传)》后的小文章,提出你的看法。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卒.赖其力卒: 2.岂.足以言得士岂: 3.特.鸡鸣狗盗之雄耳特: 4.擅.齐之强擅: 四、将下列语句中“之”的用法归类。 1.鸡鸣狗盗之.力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课文《庄暴见孟子》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很多同学在学习的时候被其文言文的句式难住了,今天,查字典语文小编给大家带来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一起来学习一下。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 《孟子》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 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之音,举

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庄暴见孟子【翻译】: 庄暴来见孟子,(他对孟子)说:“我被齐王召见,齐王把(他)爱好音乐的事告诉我,我没有什么话用可来回答。”庄暴又问:“爱好音乐,那怎么样呢?”孟子说:“如果齐王(果真)很喜欢音乐,那么齐国治理得大概很不错了吧。” 有一天,孟子被齐宣王接见,(孟子向宣王)说:“君王曾经把(您)爱好音乐的事告诉庄暴,有这回事吗?”宣王变了脸色说:“我不是能爱好古代圣王的雅乐,只是爱好世俗一般流行的音乐罢了。”(孟子)说:“只要君王(果真)很爱音乐,那么齐国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当今的音乐和古代的音乐是一样的。”(宣王)说:“(这个道理)可以说来听听吗?”(孟子)问道:“一个人单独欣赏音乐快乐,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宣王)说:“(自己欣赏音乐)不如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孟子又)问:“跟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而快乐,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宣王)回答:“不如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于是孟子又)说:“请让我给君王谈谈关于欣

汉字趣编(之二十)教学设计

汉字趣编(之二十)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interesting compil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20) 4

汉字趣编(之二十)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咬文嚼字指在词句上斟酌推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对文字的使用反 复推敲,研究。本教案根据对中文“咬文嚼字“的深入研究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 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 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创造诸神和人类的神圣的数啊!愿你赐福我们!啊!圣洁的、 圣洁的四啊!你孕育着永流不息的创造源泉!因为你起源于纯洁 而深奥的1,渐渐达到圣洁的四,然后走出圣洁的十,它为天下之母,无所不容,无所不包,首出名世,永不偏倚,永不倦怠,成 为万物之锁钥”。 这就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对“圣四”的祷文,提起四,人们便 能想起许多与四有关的事情,如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地理有 四方:东南西北;汉语拼音中有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扑克牌有四个花样:红桃,黑桃,方块,梅花;人体有四肢,建 筑上有四合院,动物中有四不象,古有四书,四大古典小说,民 间有四大传说,汉字书法有四体。诗书礼乐称四术,士农工商称 四民,春夏秋冬称四运,礼义廉耻称四维,梅兰菊竹称四君子, 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果夫家族被称为四大家族,加减乘 除称为四则运算,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称为战国四 君子。这些无不说明四与人类生活,与中国文化联系十分紧密。 长方形具有四条边,四个角,而这四个角都是直角,而用长

方形可以无缝隙的铺满地面,将许多长方面排在一起,又是那样的整齐好看,人们生活中创造出了许多与长方形有关的作品,如国旗、办公桌、书本、象棋盘等,看来数四与直角的关系特别亲近。 绘制一幅无论如何复杂的地图,仅用四种颜色就可以将相邻的各区域用不同的颜色分开来。四的神妙的性质竟在地图上出现了惊人的奇迹。 四是一个完美的整体,有了四,就可以组成一个严缜的稳定的结构。以四开头的成语、惯用语有:四通八达、四海为家、四两拔千斤、四面光八面圆、四下里不着边等。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大学语文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 《大学语文》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D )《杂诗》属于王维的 A.边塞诗 B.山水田园诗 C.禅趣诗 D.抒情小诗 2.(C)对联“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源”在修辞上不含 A.对仗 B.对偶 C.顶针 D.谐音 3.(C)小说中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物形象被称为 A.意象 B.意境 C.典型 D.群体 4.(B)“隔江犹唱《后庭花》”句中“《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它是 A.词牌名 B.乐曲名 C.乐府诗 D.七言绝句 5.(C)属于小说《断魂枪》中的人物有 A.赵七爷 B.姚纳 C.沙子龙 D.九斤老太 6.(D)“忽哪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 A.《关山月》 B.《从军行》 C.《短歌行》 D.《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D)“王利发”是哪部话剧中的人物? A.龙须沟 B.上海屋檐下 C.雷雨 D.茶馆 8.(B)元杂剧成就最高的作家是 A.白朴 B.关汉卿 C.马致远 D.王实甫 9.(B)明代最负盛名的传奇作家是 A.孔尚任 B.汤显祖 C.洪升 D.白朴 10.(B)闻一多和徐志摩是哪个诗派的代表诗人? A.怀旧 B.新月 C.复古 D.七月 11.(A)《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是一首: A.七言歌行 B.五律 C.七绝 D.七律 12.(C)张岱《湖心亭看雪》呈现的情调为: A.平淡 B.热烈 C.孤寂 D.旷达 13.(D)“罗山无地可耕,干校无事可干。”没有用到的修辞手法是: A.夸张 B.对仗 C.谐音 D.顶针 14.(C)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包括几部分? A.5 B.6 C.7 D.8

15.(A)张爱玲的中短篇小说集为: A.《传奇》 B.《流言》 C.《十八春》 D.《半生缘》 16.(A)《恋爱的犀牛》中作者对马路的态度是 A.欣赏 B.同情 C.厌恶 D.嘲笑 17.(A)《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谁的作品 A.海子 B.食指 C.三毛 D.席慕容 18.(A)莫言《枯河》的主人公是 A.小虎 B.小珍 C.妞妞 D.黑子 19.(A)高行健的《车站》深受哪部西方荒诞剧的影响 A.等待戈多 B.娜拉 C.战争与和平元 D.麦克白 20.(C)《桥乡醉乡》的作者陈从周又是一位 A.书法家 B.音乐家 C.古建筑学家 D.运动员 21.(C)汪曾祺的代表作有 A.呼兰河传 B.塔上随笔 C.受戒 D.多年父子成兄弟 22.(A)黄霑的《沧海一声笑》不富含 A.田园气息 B.悲壮苍凉的情调 C.历史感怀 D.古典情韵 23.(A)被誉为“正式的作为正统小品文的美文”的是 A.《苍蝇》 B.《雅舍》 C.《故乡的野草》 D.《济南的冬天》 24.(A)《车站》中最突出的矛盾冲突是 A.等与走 B.大爷和愣小子 C.马主任与普通等车者 D.城市与村镇 25.(B)张岱生活的朝代是 A.元末 B.晚明 C.明初 D.宋代 26.(B)《读孟尝君传》的论点是 A.孟尝君能得士 B.孟尝君不能得士 C.孟尝君是鸡鸣狗盗之徒 D.礼贤下士很重要 27.(C)李白的《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重在 A.叙事 B.写景 C.抒情 D.议论 28.(D)鲁迅《二丑艺术》讽刺的性格类型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个名字叫 A.狗腿子 B.汉奸 C.衙役 D.帮闲 29.(B)王小波的作品不包括 A.黑铁时代 B.青铜时代 C.白银时代 D.黄金时代

《孔雀东南飞》原文及翻译(全文)

[标签:标题] 篇一:高中文言文全部课文原文与翻译高中文言文翻译 ~~~~~~~~~~~~~~~~~~~~~~~~~~目录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 触龙说赵太后季氏将伐颛臾)勾践灭吴(节选邹忌讽齐王纳谏寡人之于国也劝学秋水过秦论鸿门宴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 第二册谏太宗十思疏腾王阁序师说阿房宫赋六国论游褒禅山记伶官传序石钟山记项脊轩志五人墓碑记登泰山记病梅馆记 第三册卫风〃氓xx风〃无衣邶风〃静女 )离骚(节选归园田居并序)迢迢牵牛星孔雀东南飞(梦游天姥吟留别 琵琶行(并序)山居秋暝登高蜀相书愤虞美人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声声慢陈情表祭十二郎文赤壁赋 第四册 逍遥游(节选)促织xx(节选) 第五册蜀道难将进酒兵车行客至旅夜书怀咏怀古迹(其三)阁夜登岳阳楼齐桓晋文之事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襄王齐人有一妻一奕秋妾第六册 ) (节选报xx书 )(节选xxxx列传 ) (节选屈原列传 )节选信陵君窃符救赵(《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与译文《左传》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xx夜缒而出。见xx曰: 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不知;不仁;失其所与,因人之力而敝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公曰:“不可。子犯请击之。 ”亦去之。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译文: 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 君,秦国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 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烛之武答应了。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 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 贵国使臣来往经过,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供于您的力量薄弱啊。

《公共关系学》第二章习题答案

第二章公共关系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冯谖市义:据《战国策.齐策四》载,冯谖为孟尝君收债于薛,问:"责(债)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冯谖至薛召民合券,因悉焚之,民称万岁;回齐后告孟尝君曰:"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后因以"市义"谓邀买人心,博取正义的名声. 孟尝君虽然心中不悦,认为无此必要,倒也没有责怪他.事情过去不久,齐王听信谗言,让孟尝君交出相印,退隐薛城.孟尝君离京去薛时,百姓出城十里远迎.消息传回京城,齐王深悔自己不察,迎回孟尝君当面致歉.由于冯谖的远见,使孟尝君避免一场政治波折,并得以巩固自己的地位.这叫做‘未雨而绸缪’,留了条后路. 2.徙木立信:商鞅在咸阳南门竖起一根木杆,宣布谁把它搬到北门,就奖赏十两金子,围观者很多,但都不相信;商鞅又把赏金提高到五十两黄金,于是便有一人半信半疑地将它搬到北门,商鞅果真给付了五十两黄金。由于商鞅言而有信,说话算数,因此很快在群众中树立起了自己的威信,为他以后在秦国成功变法奠定了基础。 3.扒粪运动:19世纪末,美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垄断财团占有着社会的绝大部分财富。他们不择手段地榨取剩余价值,肆无忌惮地搜刮民脂民膏。 为了攫取最大利益,他们全然不顾广大民众、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和最起码的社会道德准则。由于经济危机的爆发,不仅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极度艰难,一大批中小企业和资本家也在垄断财团的疯狂兼并活动中惶惶不可终日。 于是,整个社会的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各个阶层和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也日益尖锐,整个社会都对工商寡头产生了敌意。在此情况下,终于爆发了以揭露工商业丑恶和阴暗为主题的新闻揭丑运动,史称“扒粪运动”。 二、问答题 1.答:(1)“和为贵”是公共关系管理的总原则和总目标;

读孟尝君传说课讲稿

说课讲稿 《读孟尝君传》说课讲稿 四川省华蓥市溪口中学杨奇平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读孟尝君传》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阅读课文,它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一篇驳论文,被誉为驳论文中的“千秋绝调”,本文以独到的见解反驳关于孟尝君的传统观念: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孟尝君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在作者看来,孟尝君门下食客三千,没有一个是真正的“士”,全是一班鸡鸣狗盗而已,所以孟尝君并没有什么大作为,丧失了南面而制秦的机会。 (二)教材的编排意图及前后联系 这套教材是根据“九义”中学语文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的,其指导思想是: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的进行语文基本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训练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教育。 初中语文第四册以训练议论能力为主,兼及议论与记叙、说明的比较,认识表达方式的一些相关现象,其中三、四、六、七四个单元是按照议论文的几个方面来编排的,第七单元安排的是驳论文,其训练重点是: 1、立论和驳论相结合的写法。 2、运用反驳方式(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和反驳方法。 3、驳论文的语言,设问、反问等修辞的作用。

自读课文《读孟尝君传》的学习内容与单元重点密切联系,既要加强对驳论文的反驳方式(驳论点)的掌握,又要学习驳论文的语言(文字简而精),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在知识训练中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本文是前面驳论文的有关知识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并通过这种知识的迁移,学会驳论文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含义。 2、认识本文是“短而好”文风的范例。 3、领会作者心目中“士”的内涵。 4、理解分析本文的思想内容。 5、体味作者行文运笔之妙。 6、了解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在本文中的运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本文论证的思路,突出这一重点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弄清楚“士”的内涵。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思考王安石的独到见解是从哪里来的——既善于怀疑,又善于实事求是。 (五)练习安排 课后练习跟本课的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第一题是弄清文章的大意和脉络,可以口答;第二题,要求学生掌握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可以引导学生在预习阶段解决;第三题是突破难点的措施,可以组

庄暴见孟子课外阅读答案

庄暴见孟子课外阅读答案 庄暴见孟子课外阅读答案——通过课文《庄暴见孟子》的学习,我们又掌握了不少的语文知识。今天小编还给大家准备了“庄暴见孟子课外阅读答案”,同学们可以动手写一写,看看自己掌握了多少。 庄暴见孟子课外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文后各题。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 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弃之为数,小数也。不 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 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 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台子上》)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吾如有萌 焉何哉(萌芽,此处喻苗头)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技艺) B.通国 ..之善弈者也(全国)使弈秋诲二人弈.(下围棋)

C.思援弓缴 而射之(收缴)虽与之俱 .学(一起) D.使弈秋诲 .二人弈(教导,指导)思援 .弓缴而射之(取过来)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B.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C.通国之善弈者也 D.为是其智弗若与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弗若之矣”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B.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 C.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D.虽与.之俱学 4.下列各句中的解释或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中的“弈秋”是当时的围棋高手。“秋”是他的名 字,因善下围棋,所以叫“弈秋”。这是古人称名的习惯。 B.文中“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后概括为成语“一曝十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强化练习及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1)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2),感泣辞母,去之南都(3),入学舎。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4)以水沃面。往往饘粥(5)不继,日昃(6)食。遂大通“六经”(7)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1)适:女子出嫁。(2)世家:家世。(3)南都:今河南商丘。(4)辄:总是,就。(5)饘粥:稠粥。(6)昃;日偏西。六经:儒家的六部经典著作。(8)慨然:慷慨的样子。 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和意思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是:() A、去之.南都 B、先天下之.忧而忧 C、送孟浩然之.广陵 D、之.虚所卖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范仲淹二岁而孤(2)去之南都 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短文的主要内容。 【答案】 119、范仲淹有志天下 1 B 2 (1)幼年死去父亲(2)离开 3于是他精通“六经”的旨意,慨然豪迈,立志以天下为己任。 4记叙了范仲淹的身世及求学的经历,表达了他心忧天下的大志。 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①, 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导读:孟尝君传,指《史记·孟尝君列传》。王安石指出孟尝君非将士之人,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雄而已。而贤明之士是指能治国安邦的人,正因孟尝君门下尽是一些雕虫小技之士,所以真正的贤明之士是不肯投靠他的。观点有新意。其实这里有一个人才的标准问题。 注释:①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孟尝君只不过是个鸡鸣狗盗之徒的头领罢了。特,只不过。狗盗,披狗皮,钻狗洞,进入别人家里进行偷盗。孟尝君被困于秦,使人到秦昭王宠姬处求援,宠姬向他索取狐白裘。孟尝君有一狐白裘,已献昭王。客有能为狗盗者,潜入宫内,将昭王之狐白裘盗出,献给宠姬而得以释放。鸡鸣,学公鸡叫。孟尝君逃脱后,恐秦王追赶,连夜奔走至函谷关,而该处规矩,须待天亮鸡鸣才能开关放行。客中有善作鸡鸣者,一鸣而群鸡齐鸣,守吏开关,遂得脱身。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士.以故归.之( )( ) 2.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 3.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 ) 4.此士之所以 ..不至也( )( ) 二、翻译 1.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孟尝君是战国时齐国公子,名田文,他和___、___、___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2.作者王安石,____临川人,人称临川先生。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本文中他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

文言文复习之文化常识专题教案

文言文复习之文化常识专题教案 【课型类别】 复习课。 【教学目标】 1. 了解和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深化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归纳整理。 【教学方法】 1. 归纳分类讲解; 2. 练习巩固。 【信息技术运用】 相应内容做成PPT课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简介高考文化常识考题形式特点。 简介古代文化常识内容范围。 二、纪年纪时 (一)古代纪年方法 1. 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如甲子、乙丑、丙寅……甲戌、乙亥、丙子……等六十个组合。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辛丑条约等用的就是干支纪年。 小练习:2017然后就丁酉年,2071年是什么年? 2. 帝王年号纪年法 自汉武帝开始,每个帝王登基,都为自己拟定一个富有一定寓义的年号,每个年号后再配上序数就成了一种纪年的形式。如:乾隆三十九年,开元元年等。所取定的年号大多孕含着吉祥之意,寄托了振兴国运,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 (二)古代纪月方法 1. 序数纪月法 2. 地支纪月法。古人常用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之前加上一个特

定的“建”字,就成了一种纪月的方法。如: 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农历十一月)——杜甫《草堂纪事诗》 3. 时令纪月法 一年分四季,一季三个月,每季的三个月按顺序依次加孟、仲、季,就可将一年的十二个月清楚的区别开。如: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农历十月)——《古诗十九首》 (三)古代纪日法 1. 序数纪日法。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项脊轩志》 2. 天干地支纪日法。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石钟山记》 3. 月相纪日法。根据月亮的形状,对每月某些较特殊的日子进行称谓。常用的有:朔(农历每月初一)、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四)纪时法 今天我们要想知道几点了,只需看一下表即可,这是科技给了我们方便,古代特别是秦汉以前,无表,但人们也不是完全生活一混沌中,他们也有自己的“计时器”,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人的“计时器”都有哪些? 1. 天色纪时法,即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对应现在两个小时,具体如下: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 2. 五更报鼓纪时法,我国古代将一夜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或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如: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孔雀东南飞》 三、姓名字号 今天,我们要称呼一个人,直呼其名即可,可在古代对一个人的称谓却有许多讲究,一不留意,就有可能陷自己于不堪之境,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人都有那些主要称谓。 (一)称谓名称。 1. 称名。少见,常见于上对下,或被鄙视之人。 2.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3.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4.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

读孟尝君传阅读答案

读孟尝君传阅读答案 【篇一:王安石《读孟尝君传》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 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①,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 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导读:孟尝君传,指《史记?孟尝君列传》。王安石指出孟尝君非将士之人,只不 过是鸡鸣狗盗之雄而已。而贤明之士是指能治国安邦的人,正因孟 尝君门下尽是一些雕虫小技之士,所以真正的贤明之士是不肯投靠 他的。观点有新意。其实这里有一个人才的标准问题。注释:①孟 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孟尝君只不过是个鸡鸣狗盗之徒的头领罢了。特,只不过。狗盗,披狗皮,钻狗洞,进入别人家里进行偷盗。孟尝君被困于秦,使人到秦昭王宠姬处求援,宠姬向他索取狐白裘。孟尝君有一狐白裘,已献昭王。客有能为狗盗者,潜入宫内,将昭 王之狐白裘盗出,献给宠姬而得以释放。鸡鸣,学公鸡叫。孟尝君 逃脱后,恐秦王追赶,连夜奔走至函谷关,而该处规矩,须待天亮 鸡鸣才能开关放行。客中有善作鸡鸣者,一鸣而群鸡齐鸣,守吏开关,遂得脱身。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 1.士以故归之( )( ) 2.而 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 3.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 ) 4.此 士之所以不至也( )( ) 二、翻译 1.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 言得士? 2.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三、1.孟尝君是战国时齐国公子,名田文,他和___、___、___ 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2.作者王安石,____临川人,人称临 川先生。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本文中他的观点是_______ ______。【参考译文和答案】读孟尝君传世上的人都说孟 尝君能收得有才能之士,由于这一原因,才德之士会去投奔他,而 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而逃出了凶恶如虎豹的秦人之手。唉!孟 尝君只不过是个鸡鸣狗盗之徒的头领而已,哪里谈得上得士?若不是 这样,凭着齐国如此强大,再得一真正的士,就可以面南而坐,使 秦国北面称臣,又何必凭借鸡鸣狗盗之力呢?那鸡鸣狗盗之徒出自孟 尝君的门下,这就是有真才实学之士不投奔他的原因。一、1.有才 能的人归附 2.终于逃脱 3.代词,指孟尝君 4.这 ??的原因二、l孟尝君只不过是个鸡鸣狗盗之徒的头领罢了,哪里谈得上得士呢? 2.不是这样的话,凭借齐国如此强大,再得一真正的士,应该能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