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功和能教案

高中物理功和能教案
高中物理功和能教案

功和能

教学目标

1.加强学生对功、功率、能量等概念的物理意义的理解.使他们能够在具体问题中合理地运用上述概念分析解决问题.

2.通过动能定理、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关系的复习,使学生对功和能关系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并能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较复杂的问题.

3.加强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适用条件的认识,使他们能够运用守恒条件判断具体问题是否满足机械能守恒定律,并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问题.

4.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使他们逐步掌握在较复杂问题中分析题意,找出适用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功、功率、动能、重力势能的概念,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等规律及应用是本章重点.本章难点较多,动能定理及其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适用条件是比较突出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讲述:今天我们开始复习功和能一章,这一章内容较多,能力要求也比较高,所以同学既要注意知识内容,又要注意研究方法.板书:功和能

一、基本概念

1.功

讲述:下面我们首先复习基本概念,先来看看功的概念.

提问:大家回忆一下,功是如何定义的?

学生活动

回答:功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的乘积.用公式表示为

W=Fscosθ

板书:W=Fscosθ

提问:公式中θ角是如何确定的?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什么?还有哪些单位也可以表示功?它们之间又是如何换算的呢?

回答:θ角是力与物体位移的夹角

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功的单位还有电子伏、千瓦时、卡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1eV=1.6×10-19J

1kWh=3.6×106J

1cal=4.2J

板书:单位:焦耳(J)

1eV=1.6×10-19J

1kWh=3.6×106J

lcal=4.2J

提问:功的概念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比如说人在推车时做了1000焦耳的功,那么这1000焦耳的功究竟是哪个力做的呢?

回答:是人的推力做的.

讲述:所以,我们在研究功的时候必须首先明确是在研究哪个力做的功,另外考虑到动能定理的应用条件,我们还应该清楚这个力是否是物体所受的合力.这是我们要对功的概念做的第一点说明.

板书:

说明:①首先明确做功的力及此力是否是合力

提问:明确了研究对象之后,我们来回忆一下: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回答: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提问:那么功的定义反映出功的本质是什么呢?或者说功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呢?回忆一下.

回答:功的本质是力在空间的积累.

讲述:所谓积累,既可以是力在位移方向的分量Fcosθ与位移s的乘积,也可以是位移在力的方向上的分量scosθ与力F的乘积.理解功的概念时,要从本质上进行理解,而不能套公式.

例如:物体在一个牵引力的作用下绕圆周运动了一圈,又回到出发点,求牵引力所做的功.

讨论,少数学生会认为功为零,多数学生会认为功不为零,但追问为什么时却很难说清楚.

讲述:如果套公式的话,由于物体运动一周的位移为零,会很容易得出牵引力做功为零的结论.但是,从牵引力作用过程中消耗了其他形式能量而转化为物体动能这一点就能看出,这当然是一个错误的结论.为什么会出错呢?请同学再讨论一下,注意牵引力的特点.

讨论,得出结论:原因在于功的定义式是对恒力而言的,而在此问题中,牵引力的方向在随时变化,是一个变力,所以不能套用公式.

讲述:此题的正确结论应从功是力在空间积累这一角度,得出牵引力所做功等于牵引力与物体所走过的圆周的乘积.通过刚才的例子,我们可以对功的概念再做两点说明:

板书:

②功的本质是力在空间的积累

③功的定义式对恒力才适用

提问:下面我们再来回忆一下,功是矢量还是标量,功的正负又是什么含义呢?

回答:功是标量,但功有正负,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力和位移,力是矢量,位移也是矢量,但它们的乘积是标量,所以功是标量.由于力与位移之间的夹角θ可以在0°~180°之间变化,即cosθ可以在1与-1之间变化,所以某个力所做功既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当θ角在0°~90°之间时,功为正,表示力在位移方向的分量与位移同向;当θ角在90°~180°之间时,功为负,表示力在位移方向

的分量与位移反向.

讲述:根据功的本质意义,所谓正功,就是力在空间是正的积累;所谓负功,就是力在空间是负的积累.

提问:另外,我们知道研究功是离不开能量的,研究功的正负同样离不开能量,我们再来回忆一下,功和能量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如何用能量的变化来说明正功与负功的意义呢?

回答:功是能量改变的量度.力对物体做正功,导致物体能量增加;力对物体做负功,导致物体能量减少.

讲述:这是正功与负功的本质差别.也是我们对功的概念要进行的再两点说明.

板书:

④功是能量改变的量度

⑤功是标量,但功有正负

讲述:需要对负功再加以说明的是:一个力对物体做了负功,也可以说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例如,物体竖直上抛时,重力对物体做了-6焦耳的功,也可以说成物体克服重力做了6焦耳的功.

提问:在实际问题中,我们还经常要涉及到合力做功的问题.大家回忆一下,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那么物体所受合力所做的功与物体所受的各个力是什么关系呢?原因又是什么呢?

回答:合力做的功等于各分力功的代数和.由于功是标量,所以当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各力所做的功相加,就等于合力所做的功.

板书:

⑥合力功等于各力功的代数和

讲述:另外,因为功的决定因素之一位移与参照物有关,所以功的大小还与参照物的选取有关.比如,我用力推桌子,但没有推动.以地面为参照物我没有做功,而以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我却做了功.所以一般情况下研究功,必须以地面为参考物.

板书:

⑦功与参照物有关,一般必须以地面为参照物.

讲述:下面我们来复习有关功率概念的知识.

提问:首先我们回忆一下功率的定义、单位及其物理意义.

回答:功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功率.功率的定义式为:P=W/t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是瓦特,1瓦特=1焦耳/秒.功率的常用单位还有千瓦,1千瓦=1000瓦特.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讲述:由于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所以功率从本质上讲,是描述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

提问:功率也可以用力和速度来表示,表达式是什么,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回答:P=Fvcosθ

由于W=Fscosθ,代入P=W/t得到:

P=Fscosθ/t=Fvcosθ

板书:P=W/t=Fvcosθ

单位:瓦特(W)

1kW=1000W

板书:①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即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

提问:在研究功率时经常要遇到平均功率和即时功率,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义呢?它们通常用什么公式来求呢?

回答:平均功率表示一段时间内某力做功的平均快慢,即时功率表示某一时刻某力做功的快慢.通常用公式P=W/t来计算平均功率,用公式P=Fvcosθ来计算即时功率,其中v为此时物体的即时速度.

板书:②平均功率与即时功率

提问:在研究某些机械的功率时还经常要遇到额定功率、实际功率及输出、输入功率等概念,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义呢?

回答:额定功率是某机械正常工作时的功率.每一个机械都有一个额定功率值,机

械在此功率或在此功率以下工作,机械不会损坏;如果超过此功率,机械可能就要损坏.机械不一定总在额定功率下工作,这时机械的即时功率叫做机械的实际功率.机械对外做功的实际功率,称做此时机械的输出功率;外界对机械做功的实际功率,称做此时机械的输入功率.

板书:③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

讲述:下面我们来复习机械能.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势能又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板书:3.机械能

(1)动能

提问:我们先来回忆动能的意义及它的表达式和单位.

回答: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物体的动能用公式表示为:Ek=mv2/2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与功一样,也是焦耳.

板书:Ek=mv2/2

单位:焦耳

提问:动能是矢量还是标量?动能有参照物吗?动能的最小值是多少?

回答:动能是标量,没有方向.所以动能只与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速率有关,而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无关.物体的动能,一般情况下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物体的动能最小为零,无负值.

板书:

说明:①动能是标量

②地面为参照物

③最小值为零,无负值

提问:动能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一个物理量,我们学习过的动量也是一个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回答:它们都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量.对同一个物体,它的动量增大,动能也必然增大.反之,动能增大,动量也必然增大.它们之间大小的关系为:Ek=P2/2m,

这是它们的联系.动量是矢量,有方向;动能是标量,没有方向.动量与速度的一次方成正比,动能与速度的二次方成正比.

板书:④动能与动量Ek=p2/2m

讲述:刚才同学们已经基本分析出动能与动量的联系和区别,当然动能与动量的本质区别还在于守恒定律中所表现出的特点不同:动量是机械运动相互传递时表现出的一个守恒量;而动能则是当机械运动向热运动等其他形式运动转化时所表现出的一个量.这一点,同学们会随着今后的学习进一步加深领悟.

提问:下面我们再来看看重力势能.同学们先回忆一下什么是重力势能,它的表达式是怎样的?

回答: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用公式表示:Ep=mgh

板书:

(2)重力势能Ep=mgh

提问:对于重力势能,我们还能够回忆起哪些内容,请同学们踊跃发言.

回答:重力势能是标量,没有方向.

重力势能有正负,重力势能为正表示物体的势能大于它的零势能面的势能,正的重力势能数值越大表示物体的重力势能越大;重力势能为负表示物体的势能小于它在零势能面的势能,负的重力势能数值越大表示物体的重力势能越小.

重力势能的大小是和零势能面的选取有关的,由于零势能面的选取是任意的,所以物体的重力势能也是相对的,故物体重力势能的绝对量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物体势能的变化量才是有意义的.

由于重力势能是因为地球与物体之间具有相互吸引力而产生的,又与物体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有关,所以重力势能是物体与地球所构成的系统所具有的.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物体的重力势能,实际是物体与地球所构成系统的引力势能的一种简称.板书:

说明:①重力势能是标量,但有正负

②重力势能与零势能面的选取有关

③重力势能是物体与地球所构成的系统所具有的

讲述:需要说明的是:只有类似重力这样,做功与路径无关的力,才能引入势能的概念.我们下面要复习的弹性势能也是这样.而类似摩擦力这样做功与路径有关的力,则不能引入势能.

提问:下面同学们回忆一下关于弹性势能所需要掌握的知识.

回答: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

物体的弹性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材料、发生弹性形变的大小等有关.

弹性势能与弹力做功的关系,与重力势能与重力做功的关系相类似:弹力做正功,物体的弹性势能就减少;弹力做负功,或者叫外力克服弹力做功,物体的弹性势能就增加.

板书:

(3)弹性势能

讲述:对于弹性势能,我们只要定性了解就可以了,中学范围内对它的大小不做定量的讨论.

讲述:关于机械能的概念需要最后说明的是:我们学习过的分子势能、电势能等,虽然也是势能,但它们不属于机械能范畴.所以如动能与电势能相互转化的问题,不属于机械能守恒.下面,我们开始复习这一章的基本规律.

板书:

二、基本规律

1.动能定理

提问:首先我们复习动能定理.大家回忆一下动能定理的内容及表达式是怎样的,表达式中各个物理量是什么含义?

回答:动能定理的内容是: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加量.用公式表示:

其中,W为外力所做的总功,是各个外力所做功的代数和.Ek2表示物体末状态的动

能,Ek1表示物体初状态的动能.Ek2与Ek1的差△Ek为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板书:W=△Ek=Ek2-Ek1

讲述:对于动能定理的理解及应用,应在以下几方面引起注意:首先,动能定理是描述一个物体前后状态量之差与过程量之间关系的一个规律,它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物体,Ek1Ek2分别表示其初、末状态,W表示初、末状态之间的过程.

板书:

说明:①研究对象是一个物体

提问: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动能定理所反映的外力的总功与物体动能变化之间的关系,跟牛顿定律所反映的合外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是否相同呢?

讨论并回答:动能定理反映的是外力的总功与物体动能变化之间的关系,跟合外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有所不同:如果一个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物体的运动速度将发生变化;如果一个物体外力对它做的总功不为零,物体的动能将发生变化.表面看来两者似乎相同,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如果一个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物体运动状态将保持不变;如果外力对一个物体所做总功为零,物体动能保持不变,但物体的运动状态仍可能变化(运动方向可能变化).所以合外力引起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外力所做总功引起物体的动能变化,两者不能混淆.

板书:②合外力引起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外力所做总功引起物体的动能变化

提问:下面我们看看看动能定理是矢量式还是标量式呢?使用动能定理时有没有正负号问题呢?

回答:动能定理是一个标量式,应用时不用考虑方向.动能是正标量,无负值.但动能的变化量△Ek可以为负,当外力功的总和W为正功时,末动能大于初动能,△Ek为正;当外力功的总和为负功时,末动能小于初动能,△Ek为负.

板书:③是标量式,但有正负

讲述:下面我们再看看动能定理中功W,在推导动能定理时,为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功,但根据前面我们对功的讨论可以知道,也为物体所受各个外力功的代数和.而

且其外力既可以是有几个外力同时作用在物体上,也可以是先后作用在物体上的几个力.如:一个物体先受到力F1的作用,F1对物体做功W1,后改用力F2作用于物体,F2对物体做功W2,则整个过程中外力对物体所做总功W=W1 +W2.

板书:④W为外力功的代数和.外力既可以同时作用,也可以是先后作用

讲述:应用动能定理时,还应注意参照物的选取.由于动能定理中的物理量功和动能的大小均与参照物的选取有关,所以使用动能定理时,参照物不能变化.一般情况下,均取地面为参照物,即动能中物体的速度,各力做功中的物体位移,都是对地面而言的.

板书:⑤取地面为参照物

讲述:下面我们复习本章中另外一个重要的

规律:机械能守恒定律.

板书:2.机械能守恒定律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条件及表达式.

回答: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在只有重力和弹力做功的情形下,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用公式表示:

E1=E2

其中E1表示开始时系统的机械能,包括初状态时系统内各个物体的动能与势能,E2表示最终时系统的机械能,包括末状态时系统内各个物体的动能与势能.

板书:E1=E2

讲述:由于机械能守恒定律只涉及开始状态和终了状态的机械能,不涉及中间运动过程的细节,因此用它来处理问题相当简便.对于机械能守恒定律,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提问: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研究对象,这个研究对象是一个物体呢,还是一个系统呢?为什么?如果是系统的话,重力在这个系统中是个什么样的力?

回答: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研究对象是系统.由于机械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而凡是势能总是相互作用的物体所共有的能,所以势能是属于系统的,于是机械能也是一个系统所具有的.故而,我们所研究的机械能守恒系统包括地球,在这个系统中,重力是内力.

板书:

说明:①研究对象是系统,重力是系统内力

提问:从守恒定律的叙述中,我们已经发现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只有重力和弹力做功.那么为什么重力和弹力做功不改变系统的机械能呢?

回答:如果只有重力做功,只能引起物体动能与重力势能之间的转化.重力做了多少功,重力势能就减少多少,物体动能就增加多少;运动物体克服重力做了多少功,重力势能就增加多少,物体的动能就减少多少.所以,包括物体与地球在内的系统的机械能不变.

如果只有物体间的弹力做功,只能引起物体的动能与物体间的弹性势能之间的转化.弹力做了多少功,弹性势能就减少多少,动能就增加多少;运动物体克服弹力做了多少功,弹性势能就增加多少,动能就减少多少.包括各物体及它们间的弹性体在内的系统的机械能不变.

讲述: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机械能守恒的条件的叙述,刚才的表述只是多种表述中的一种,我们应该了解各种不同的表述方式.

板书:②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讲述: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可以有两类表述,一类是从做功的特点表述,另一类是从能的转化表述,其实质是一致的.从做功的特点表述,可正面叙述为:只有系统内部的重力和弹力做功.或反面叙述为:既无外力做功又无其他内力做功.从能的转化表述,可正面叙述为:只有系统内部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的转化.或反面叙述为:既无外界能量与系统内部机械能之间的转化或转移,也没有系统内部其他能量与机械能之间的转化.

下面我们看看如何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板书:③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提问:对于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我们在高一时曾做过不少练习,通常解题要经过哪几步呢?

回答: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时第一步应选定所研究的系统,第二步再判断此系统是否满足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如判断出系统的机械能守恒,第三步再把系统内各个物体的动能与势能代入机械能守恒定律公式进行计算.

提问:怎样选定所研究的系统?

回答:选定研究系统即明确所研究的是哪些物体,它们之间有哪些相互作用,它们与外界的联系点是什么.

提问:系统机械能是否守恒是怎样判断的?

回答:判断系统机械能是否守恒时应根据机械能守恒条件,判断系统内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否只有重力和弹力,如果有别的力,这个力是否做功及外界是否对系统不做功.

提问:代入各物体机械能时要注意什么?

回答:代入物体机械能时要注意应把各个物体的动能和势能都考虑到,不能丢掉某一项,如果是一个物体与地球组成的系统,比如各种抛体问题,等式左右两边应各有一项动能和势能,如果是一个物体与地球组成的系统,如各种连接体问题,等式左右两边应各有两项动能和势能,如系统中还有弹性体,如含有弹簧,则还要考虑弹性势能.其中如果合理选取零势能面,能使若干项重力势能为零,使计算更为简化.

讲述:通过前面的复习,我们把功和能这一章的主要概念和规律简要地回忆了一遍,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常见的应用.

板书:

三、常见应用

1.汽车在恒定功率下的运动

提问:我们先来讨论汽车在恒定功率下的运动问题.一辆汽车,如果其牵引力的功率恒定,且运动过程中所受阻力不变,它可能做匀变速运动吗?为什么?

回答:不可能做匀变速运动.因为当汽车速度改变后,根据公式P=Fvcoxθ=Fv,汽车的牵引力将减小,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f= ma,汽车的加速度也将减小,所以汽车不可能做匀变速运动.

提问:那么汽车将做什么样的运动呢?你能否画出汽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运动图像呢?

回答:设汽车最初静止,当汽车启动时,由于汽车速度很小,故此时牵引力很大,因阻力恒定,故此时汽车的加速度也很大,随着汽车的速度逐渐增大,由于功率恒定,所以牵引力逐渐减小,汽车的加速度也逐渐减小,但汽车的速度仍在增大,当汽车的速度增加到某一数值后,牵引力减小到与阻力一样大,汽车的加速度变为零,汽车将保持这一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这种运动的v-t图像如图所示.

板图:

讲述:下面我们再来讨论一个典型例题,木块在木板上相对滑动的问题.

板书:2.木块在木板上相对滑动

板图:

讲述:问题是这样的,一质量为M的木板置于光滑水平面上,另一质量为m的木块以初速度v0在木板上滑动,木块与木板间存在大小为f的相互摩擦力,且木块在木板上滑动了一段距离s后两物体相对静止.下面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此问题中由于木块对木板有摩擦力,所以当木块在木板上滑动的过程中,木板相对地面也

滑动了一段距离,设木块和木板最后共同的速度为v′,这个速度我们是可以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求出来的.再设木板相对地面滑动距离为s1,木块相对于地面滑行的距离为s2.

提问:s1和s2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回答:s2-s1=s即木块和木板对地面的位移之差就是相对位移.

提问:这段过程中木块动能如何变化?木板动能如何变化?它们所构成系统的动能如何变化?

回答:木块动能减少,根据动能定理有:

mv2/2-mv′2/2=fs2

木板动能增加,根据动能定理有:

Mv′2/2=fs1

上面两式相减,得:

mv2/2-mv′2/2-Mv′2/2=fs2-fs1=fs

等式左边就是系统前后动能的差,由于fs大于零,所以系统的动能减少了.

讲述:由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由于系统内的摩擦力做功,使系统机械能向内能转化,产生的内能等于系统动能的减少量且等于摩擦力乘以两物体间的相对位移.这一结论在实际应用中常可以使问题得到简化,是一个比较有用的结论.值得注意的是,摩擦力乘以相对位移并不是一个功,而是一对摩擦力做功的代数和.

高中物理1.3动量守恒定律教案教科版选修Word版

1.3 动量守恒定律教案 【教学设计思想】 动量守恒定律的传统讲法是从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或是通过大量的实验事实总结出动量守恒定律。传统讲法由于没有教师的演示实验,很多学生对导出的动量守恒定律缺乏感性认识,不利于学生顺利地去认识现象,建立概念与规律,以及应用规律去解决具体问题。其实,动量守恒定律并不依附于牛顿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它本身是有实验基础的独立的物理定律。所以应通过演示实验,启发学生讨论并总结规律,有利于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掌握。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和表达,知道定律的运用条件和适用范围; (2)会利用牛顿运动定律推导动量守恒定律; (3)会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了解归纳与演绎两种思维方法的应用; (2)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积极参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2)培养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4)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物理规律进行横向比较与联系的习惯,养成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 序号教师活动屏板、器材学生活动备注 1 提问:动量、冲量、定量定 理的相关内容,冲量对物体 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屏幕呈现问题复习已有 知识并做 出回答 2 提出问题:当两个物体相互 作用时总动量会有什么变 化呢?播放录像; 引入课题 多媒体播放(1)火箭发射 及星箭分离过程(2)旱冰 场上两个同学相互推拉过 程; 板书课题:动量守恒定律 带着问题 观察录像 内容

向心力高中物理公开课教案设计

向心力高中物理公开课教案设计 向心力高中物理公开课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匀速圆周运动的,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好圆周运动的关键点,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后面的天体运动和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打好基础。 教材的编排思路很清晰,先是从身边的事例出发,让学生体验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需要有一个指向圆心的力,从而引出向心力的概念。由于上一节中,已经从一般性的结论入手,利用矢量运算,在普遍情况下得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指向圆心的结论,进一步得到了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于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得到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方向和大小,即向心力的大小和方向。 接着,教材为了让学生对向心力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设计了“实验”栏目──“用圆锥摆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实际上,这个实验除了要验证向心力表达式之外,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向心力不是一个新的力,而是一个效果力”,也即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与过去不同的是,本节中又讨论了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的曲线运动。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情况下物体将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情况下会做变速圆周运

动。以及知道如何处理一般曲线运动的方法。 【学情分析】 (1)思维基础 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从高一第一学期开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有了探究事物的一般方法,即“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思维方法。因此,本设计中就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励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 (2)心理特点 依据20世纪最着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可知高一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是由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也是由直观认识向逻辑推理、实验推理过渡阶段,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本节课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3)已有知识 通过前一节《向心加速度》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指向圆心,它描述了物体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于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这个加速度一定是由于它受到了指向圆心的力。因此将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代入牛顿第二定律即可得到向心力的表达式。 但由于错误的经验或者说是思维定势,学生往往认为向心力是一种新的力,因此“向心力不是一种新的力,而是根据作用效果命名的力”(即向心力的来源)对学生来说,将是个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高中物理曲线运动教案 教科版必修

第一节曲线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曲线运动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的性质 2.知道曲线运动的条件,会确定轨迹弯曲方向与受力方向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体验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区别 2.体验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及它的速度方向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领会曲线运动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1.什么是曲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方向的判定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探究学习】 1、曲线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方向。 3、曲线运动的条件: (1)时,物体做曲线运动。(2)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共线时,运动轨迹是___________ (3)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为定值,运动为_________运动。 (4)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不为定值,运动为___________运动。 4、曲线运动的性质: (1)曲线运动中运动的方向时刻_______ (变、不变),质点在某一时刻(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是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指向运动轨迹凹下的一侧。(2)曲线运动一定是________ 运动,一定具有_________ 。 【课堂实录】 引入新课

生活中有很多运动情况,我们学习过各种直线运动,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等,我们知道这几种运动的共同特点是物体运动方向不变。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几组图片中的物体 再看两个演示 第一,自由释放一只较小的粉笔头 第二,平行抛出一只相同大小的粉笔头 两只粉笔头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讨论。 结论:前者是直线运动,后者是曲线运动 在实际生活普遍发生的是曲线运动,那么什么是曲线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新课讲解 一、曲线运动 1.定义:运动的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2.举出曲线运动在生活中的实例。 问题: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速度的方向呢 引出下一问题。 二、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看图片:撑开带有水滴的雨伞绕柄旋转。 问题:水滴沿什么方向飞出 学生思考

向心力高中物理公开课教案设计

向心力高中物理公开课教案设计 本节课是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匀速圆周运动的,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好圆周运动的关键点,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后面的天体运动和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打好基础。 教材的编排思路很清晰,先是从身边的事例出发,让学生体验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需要有一个指向圆心的力,从而引出向心力的概念。由于上一节中,已经从一般性的结论入手,利用矢量运算,在普遍情况下得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指向圆心的结论,进一步得到了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于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得到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方向和大小,即向心力的大小和方向。 接着,教材为了让学生对向心力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设计了“实验”栏目──“用圆锥摆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实际上,这个实验除了要验证向心力表达式之外,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向心力不是一个新的力,而是一个效果力”,也即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与过去不同的是,本节中又讨论了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的曲线运动。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情况下物体将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情况下会做变速圆周运动。以及知道如何处理一般曲线运

动的方法。 (1)思维基础 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从高一第一学期开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有了探究事物的一般方法,即“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思维方法。因此,本设计中就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励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 (2)心理特点 依据20世纪最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可知高一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是由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也是由直观认识向逻辑推理、实验推理过渡阶段,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本节课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3)已有知识 通过前一节《向心加速度》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指向圆心,它描述了物体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于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这个加速度一定是由于它受到了指向圆心的力。因此将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代入牛顿第二定律即可得到向心力的表达式。 但由于错误的经验或者说是思维定势,学生往往认为向心力是一种新的力,因此“向心力不是一种新的力,而是根据作用效果命名的力”(即向心力的来源)对学生来说,将是

教科版高一物理教案全集(必修一)

1.1 质点参考系空间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机械运动、质点、参考系的概念 ⑵了解时间间隔与时刻的区别和联系 ⑶掌握时刻中n秒初与n秒末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对初中物理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复习,建立参考系的概念 ⑵通过对质点的学习,了解理想化方法以及理想模型 ⑶通过对时间间隔与时刻的辨别,初步学会分辨n秒初与n秒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物体能否被看作质点的条件,培养学生建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1.质点的概念 2.时间间隔与时刻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n秒初与n秒末的区别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开始学习高中物理的力学知识。在开始学习力学知识之前,我们

需要了解力学中几个基本概念。 力学可以分为两部分:只是对物体运动的描述,而不究其运动的原因的部分,我们把它叫做运动学(教材第一章),它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对物体运动的原因以及相关规律的研究,我们把它叫做动力学(教材第三章),它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 这一节课,我们来了解运动学中的几个基本的概念。 新课开讲 1.机械运动 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习了机械运动的概念,它是指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的运动。它是自然界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在初中阶段学习机械运动的时候还学习了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物理学规律。我们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那么为了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我们还学习了参照物的概念。 2.参考系 初中阶段我们说为了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状况,我们需要选择一个物体与它做参照,这个被选的物体就叫做参照物,现在我们把它叫做参考系。 参考系的选取需要遵循以下的原则: a.参考系是被假定不动的物体 b.研究对象不能被选作参考系 c.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选作参考系 d.通常把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不动的物体选作参考系 讨论:“刻舟求剑”这个故事家喻户晓。这个故事不但有讽刺意义,而且还包含了一定的物理知识。请从物理学的知识讨论一下该人找宝剑选择的参考系是什么?请你为他提供一种找到宝剑的方法。 3.质点

高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高中物理优质课教案 11.4、单摆教案 单位: 姓名: 电话:

11.4、单摆教案 引入新课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弹簧振子,知道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那么:物体做简谐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答:物体做机械振动,受到的回复力大小与位移大小成正比,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反。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种机械振动——单摆的运动 1、 阅读课本第167页到168页第一段,思考:什么是单摆? 答:一根细线上端固定,下端系着一个小球,如果悬挂小球的细线的伸长和质量可以忽略,细线的长度又比小球的直径大得多,这样的装置就叫单摆。 物体做机械振动,必然受到回复力的作用,弹簧振子的回复力由弹簧弹力提供,单摆同样做机械振动,思考:单摆的回复力由谁来提供,如何表示? 梯度小问题:(1)平衡位置在哪儿? (2)回复力指向?(学生回答) (3)单摆受哪些力?(学生黑板展示) (4)回复力由谁来提供?(学生回答) 注意:数学上的近似必须让学生了解,同时通过此处也能让学生单摆做简谐运动是有条件 1)平衡位置 当摆球静止在平衡位置O 点时, 细线竖直下垂,摆球所受重力G 和悬线的拉力F 平衡, O 点就是摆球的平衡位置。 2)回复力 单摆的回复力F 回=G1=mg sinθ,单 摆的振动是不是简谐运动呢? 单摆受到的回复力F 回=mg sinθ,如图:虽然随着 单摆位移X 增大,sinθ也增大,但是回复力F 的大小 并不是和位移成正比,单摆的振动不是简谐运动。但是,在θ值较小的情况下(一般取θ≤10°),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近似的认为 sinθ=X/ L ,近似的有F= mg sinθ= ( mg /L )x = k x (k=mg/L ),又回复力的方向始终指向O 点,与位移方向图2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功和能

高中物理公式总结:功和能 功和能(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1.功:W=Fscosα(定义式){W:功(J),F:恒力(N),s:位移(m),α:F、s间的夹角} 2.重力做功:Wab=mghab {m:物体的质量,g=s2≈10m/s2,hab:a与b高度差(h ab=ha-hb)} 3.电场力做功:Wab=qUab {q:电量(C),Uab:a与b之间电势差(V)即Uab=φa -φb} 4.电功:W=UIt(普适式){U:电压(V),I:电流(A),t:通电时间(s)} 5.功率:P=W/t(定义式) {P:功率[瓦(W)],W:t时间内所做的功(J),t:做功所用时间(s)} 6.汽车牵引力的功率:P=Fv;P平=Fv平 {P:瞬时功率,P平:平均功率} 7.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以恒定加速度启动、汽车最大行驶速度(vmax=P额/f) 8.电功率:P=UI(普适式) {U:电路电压(V),I:电路电流(A)} 9.焦耳定律:Q=I2Rt {Q:电热(J),I:电流强度(A),R: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10.纯电阻电路中I=U/R;P=UI=U2/R=I2R;Q=W=UIt=U2t/R=I2Rt 11.动能:Ek=mv2/2 {Ek:动能(J),m:物体质量(kg),v:物体瞬时速度(m/s)} 12.重力势能:EP=mgh {EP :重力势能(J),g:重力加速度,h:竖直高度(m)(从零势能面起)} 13.电势能:EA=qφA {E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q:电量(C),φA:A点的电势(V)(从零势能面起)} 14.动能定理(对物体做正功,物体的动能增加): W合=mvt2/2-mvo2/2或W合=ΔEK {W合: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ΔEK:动能变化ΔEK=(mvt2/2-mvo2/2)} 15.机械能守恒定律:ΔE=0或EK1+EP1=EK2+EP2也可以是mv12/2+mgh1=mv22/2+mg h2 16.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重力做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增量的负值)WG=-ΔEP 注:

2021年高中物理 .1《描述圆周运动》教案 教科版必修

2021年高中物理 2.1《描述圆周运动》教案教科版必修2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2.理解什么是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3.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能够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公式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 三、德育目标: 通过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侧面进行研究。 教学重点: 1.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2.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3.线速度、角速度及周期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讲授、推理归纳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物体的运动轨迹是圆周,这样的运动是很常见的,同学们能举几个例子吗?(例:转动的电风扇上各点的运动,地球和各个行星绕太阳的运动等)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简单的圆周运动——匀速圆周运动 二、新课教学 (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2.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之间的关系 3.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匀速圆周运动 (1)显示一个质点做圆周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相等的弧长。 (2)并出示定义:质点沿圆周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长度相同——这种运动就叫匀速圆周运动。 (3)举例:让学生感知:一个电风扇转动时,其上各点所做的运动,地球和各个行星绕太阳的运动,都认为是匀速圆周运动。 (4)两个物体都做圆周运动,但快慢不同,过渡引入下一问题。 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线速度 a:分析:物体在做匀速圆周运动时,运动的时间t增大几倍,通过的弧长也增大几倍,所以对于某一匀速圆周运动而言,s与t的比值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 b:线速度 1)线速度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 2)线速度是矢量,它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3)线速度的大小 4)线速度的方向在圆周各点的切线方向上 5)讨论: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是不变的吗? 6)得到: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非匀速运动,因为线速度的方向在时刻改变。 (2)角速度 a: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 b:出示阅读思考题 1)角速度是表示的物理量 2)角速度等于和的比值 3)角速度的单位是 c:说明:对某一确定的匀速圆周运动而言,角速度是恒定的 d:强调角速度单位的写法rad/s (3)周期、频率和转速

高二物理公开课教案

高二物理公开课教案 教学课题:原子结构的发现 课时计划:1课时 开课时间:2002年3月27日第五节课 开课班级:高二(11)班 执教人:薛莲 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原子是可分的; 2、知道电子的发现过程; 3、知道汤姆逊模型; 4、了解α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核式结构; 5、了解原子及原子核直径的数量级。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由现象的分析而归纳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电子的发现; 2、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 3、原子的核式结构。 教学难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归纳。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启发式。 教具:高压感应圈、阴极射线管、条形磁铁、投影仪、电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简要叙述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来展示情景。 [设问1]: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分子或原子组成) [设问2]:原子的英文是什么?(atom) [设问3]:你们是否知道它的原义?(出自希腊文atomos,意思是不可分割的东西。) 约在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明确指出,物质是由最小的不可再分的粒子构成。在中国,早在春

秋战国时期(公元前467-前221年)就出现了类似观点。墨子提出了“端,体之无厚,而最前者也。”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原子不可分、不可变,直到19世纪后期,这种看法才被动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原子是否可分,原子由哪些部分组成,原子的结构是怎样被揭开的。 [板书]原子结构的发现 [讲解]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由于真空技术的进步,对稀薄气体的放电现象的研究有了迅速的发展。1854年制成了第一支气体放电管,1858年发现,当管内气体的压强降低到1.3pa以下时,在阴极对面的玻璃管壁 上就出现了黄绿色的辉光。显然,这种个辉光是由阴极发出的某种射线引起的,人们把这种射线叫做阴 极射线。 [演示]阴极射线管中的阴极发射出绿色的射线,且在磁场中发生偏转。 [提问]阴极射线在磁场中的偏转说明了什么?(阴极射线是带负电荷的粒子流) [讲解]1897年,汤姆逊测定了用不同物质做成的阴极发出的阴极射线粒子的荷质比e/m不变,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 [结论]阴极射线粒子是各种宏观物质的共有成分。 [讲解]1898年,汤姆逊又和他的学生们继续研究,发现阴极射线粒子的质量约是氢离子的千分之一,阴极射线粒子的电荷和氢离子基本相同。 [结论]将阴极射线粒子命名为:电子(electron) [板书]1、电子的发现 电子的电量e=1.60219×10-19C 电子的质量m e=9.10953×10-31kg [设问]既然电子是构成所有物质的共有成分,且质量约是氢离子的千分之一,原子是不可分的说法正确吗? (不正确) [板书]电子是原子的组成成分,电子带负电。 [介绍]由于电子的发现,汤姆逊被后人誉为“一位最先打开通向基本粒子物理学大门的伟人”。并获得了诺贝尔奖。 二、汤姆逊模型的学习 [提问]原子是否带电?(呈中性) 而电子带负电,这说明了什么?(原子中除了电子外,还应有带正电的电荷,且电量相等) [设问]原子中带正电部分和带负电的电子应是怎样分布的呢?(学生讨论) [讲解]20世纪初,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种原子模型。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汤姆逊提出的“葡萄干”模型。 [板书]2、汤姆逊“葡萄干”模型 [投影1]汤姆逊原子模型 [讲解]他假定: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而电子则象葡萄干镶嵌在蛋糕里那样镶嵌球中。该模型可解释当时发现的一些现象,然而理论的正确性一定要通过实践加以检验。 1909年起,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为了证实汤姆逊模型的正确性,设计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 [板书]3、α粒子散射实验 [投影2]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示意图 [讲解]实验装置、原理和过程 放射性元素钋(Po)发出的α射线从铅盒的小孔射出,形成一束很细的射线到金箔上,α粒子穿过金箔后,射到荧光屏上产生一个个闪光点,可用显微镜观察,为了避免空气的影响,整个装置放在真空容器中。 [板书]α粒子带正电mα=7300m e [模拟实验]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投影3]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

高中物理《电动势》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电动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源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2)了解电路中(电源外部和内部)自由电荷定向移动过程中,静电力和非静电力做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3)了解电源电动势的基本含义,知道它的定义式。(4)了解电源内电阻和容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了解电池内部能量的转化过程,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生活中的电池,感受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2)通过介绍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使学生树立起保持环境的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对电池进行分类处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电动势的概念,对电动势的定义式的应用。

2、电池内部能量的转化;电动势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四、教学手段 各种型号的电池,手摇发电机,玩具轨道车,太阳能电池,钟表。 五、教学活动 (一)引入新课 教师:进行课前实验,利用电池及充电后的电容器分别对钟表进行放电,观察现象,并说明两者的区别。 学生思考并回答:电池能够产生持续的电流。电容器只能够产生瞬间的电流。 教师:电流的产生是由于电荷的定向移动造成的,试分析两者电荷移动的区别(以正电荷的移动为例) 学生思考并回答:电容器中正电荷由正极板移动至负极板而发生中和。电源中正电荷由电源正极经外电路到达负极后,再由内电路由负极返回正极。

教师:电源中电荷为何能够持续运动,内部具有怎样的结构?带着问题我们学习一下本节课电动势。 (二)进行新课 1、电容器内部结构 电容器正极板电荷经导线在电场力作用下由正极板运动到负极板,到达负极板后与负电荷发生中和,导致电荷量减少,电流减小。 2、电源内部结构 (1)问:电场的方向是怎样的? 答:外电路沿着导线由正极到负极。内电路由正极到负极。(2)问:正电荷的移动方向是怎样的?

高中物理功和能知识点与题型总结剖析

功和能 专题要点 1.做功的两个重要因素: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功的求解可利用θ cos Fl W =求,但F 为恒力; 也可以利用F-l 图像来求;变力的功一般应用动能定理间接求解。 2.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功,求解公式有θcos V F t W P == 平均功率,θcos FV t W P == 瞬时功率,当0=θ时,即F 与v 方向相同时,P=FV 。 3.常见的几种力做功的特点 ⑴重力、弹簧弹力,电场力、分子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⑵摩擦力做功的特点 ①单个摩擦力(包括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可以做正功,也可以做负功,还可以不做功。②相互作用的一对静摩擦力做功的代数和总等于零,在静摩擦力做功的过程中,只有机械能的转移,没有机械能的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相互作用的一对滑动摩擦力做功的代数和不为零,且总为负值,在一对滑动摩擦力做功的过程中,不仅有相互摩擦物体间机械能的转移,还有机械能转化为内能。转化为内能的量等于系统机械能的减少,等于滑动摩擦力与相对路程的乘积。 ③摩擦生热,是指动摩擦生热,静摩擦不会生热 4.几个重要的功能关系 ⑴重力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变化,即P G E W ?-= ⑵弹力的功等于弹性势能的变化,即P E W ?-=弹 ⑶合力的功等于动能的变化,即K E W ?=合 ⑷重力之外的功(除弹簧弹力)的其他力的功等于机械能的变化,即E W ?=其它 ⑸一对滑动摩擦力做功等于系统中内能的变化,相对Fl Q = ⑹分子力的功等于分子势能的变化。 典例精析 题型1.(功能关系的应用)从地面竖直上抛一个质量为m 的小球,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 。设上升过程中空气阻力为F 恒定。则对于小球上升的整个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小球动能减少了mgH B 。小球机械能减少了FH C。小球重力势能增加了m gH D 。小球加速度大于重力加速度g 解析:由动能定理可知,小球动能的减小量等于小球克服重力和阻力F做的功。为(mg+F)H,A 错误;小球机械能的减小等于克服阻力F 做的功,为FH,B 正确;小球重力势能的增加等于小球小球克服重力做的功,为mgH ,C正确;小球的加速度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7.动能和动能定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动能的定义式,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②.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 2 、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归纳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②.对比分析动力学知识 与动能定理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动能定理的归纳推导,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动能的概念和表达式。 2、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授课类型】新授课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 直观教具与教学媒体】多媒体投影、ppt 课件、黑板、粉笔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通过本章第一节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复习重力势能的表达式和动能的定义。 重力势能:E P mgh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例如:跑动的人、下落的重物。 二、新课教学 思考:物体的动能与哪些量有关? 情景1 :让滑块A 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木块B 相碰,推动木块做功。A 滑下时所处的高度越高,碰撞后B 运动的越远。 情景2 :质量不同的滑块从光滑的导轨上同一高度滑下,与木块B 相碰,推动木块做功。滑块质量越大,碰撞后木块运动的越远。 师:根据以上两个情景,说明物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速度和质量有关,且随着速度和质量的增大而增大。所以动能的表达式应该满足这样的特征。

另外,物体能量的变化一定伴随着力对物体做功,所以我们还是从 力对物体做功来探究物体动能的表达式。 (一)动能的表达式首先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设物体的质量为m ,在与运动方向 相同的恒定外力 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所 示。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 F 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用m 、v1、v2 表示)。 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 ma 又根据运动学规律v22v122al 得 v2 2 2a 则力F 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从这个式子可以看出,“12mv2”是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物理量,它的特殊意义在于:①与力对物体做的功密切相关;②随着物体质量的增大、 1 2 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这满足物体动能的特征,所以“21 mv2” 就是我们要寻 找的动能的表达式,动能用E k 来表示,则 E 1 mv 2 k2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1 2 2 、表达式:E k 2mv; 3、单位:焦耳,简称焦,有符号J 表示; 2 2 1kg m2/ s21N m 1J w Fl 2 2 2 2 v v m(v v ) 2 1 ma 2 1 2a 2 1 2 1 2 mv2 mv1 2 2 2 1 1) l ,速度由v1 增加到v2,如图

高中物理功和能复习习题中等难度附答案详细解析

高中物理功能专题练习 中等难度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分)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唐代诗人李白描写庐山瀑布的佳句.瀑布 中的水从高处落下的过程中( ) A. 重力势能增加 B. 重力势能减少 C. 重力对水做的功大于水重力势能的改变量 D. 重力对水做的功小于水重力势能的改变量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分) 2.关于功的正负,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正功表示功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负功为相反 B. 正功大于负功 C. 正功表示力和位移两者之间夹角小于90°,负功表示力和位移两者之间夹角大于 90° D. 正功表示做功的力为动力,负功表示做功的力为阻力 3.物体从某一高度处自由下落,落到直立于地面的轻弹簧上,在A点物 体开始与弹簧接触,到B点物体的速度为零,然后被弹回,下列说法 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从A下落到B的过程中,弹性势能不断增大 B. 物体从A下落到B的过程中,重力势能不断减小 C. 物体从A下落到B以及从B上升到A的过程中,动能都是先变小 后变大 D. 物体在B点的速度为零,处于平衡状态 4.如图所示,竖直光滑杆固定不动,套在杆上的弹簧下端固定,将套在杆上的滑块向 下压缩弹簧至离地高度?=0.1m处,滑块与弹簧不拴接.现由静止释放滑块,通过传感器测量到滑块的速度和离地高度h并作出滑块的E k??图象,其中高度从0.2m 上升到0.35m范围内图象为直线,其余为曲线,以地面为零势能面,取g=10m/s2,由图象可知( ) A. 小滑块的质量为0.2kg B. 轻弹簧原长为0.1m C. 弹簧最大弹性势能为0.32J D. 小滑块的重力势能与弹簧的弹性势能总和最小为0.38J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分) 5.如图,倾角为θ的斜面上一物体,竖直向上的恒力F通过滑轮 把物体拉着沿斜面向上移动了S的位移,则此过程拉了F做 功W=______ . 6. 7.

高中物理教科版必修1教案 静力学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第一中学物理竞赛辅导讲义 第二部分:静力学 第一课时:复习高考(理科综合要求)知识点 一、考点内容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2.重力是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所受到的地球对它的引力,重心。 3.形变与弹力,胡克定律。 4.静摩擦,最大静摩擦力。 5.滑动摩擦,滑动摩擦定律。 6.力是矢量,力的合成与分解。 7.平衡,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二、知识结构 ???????????????????????????????? ?????????????????????????????????????????????????? ????????????-???→→→??????? ?????????? ??--→???? ??→→??????????? ??→???? ??-→的灵活使用方法:整体法和隔离法产生条件、摩擦力、弹力、重力顺序原则受力分析实效原则图解法(几何法)力的分解式法图解法(几何法)、公力的合成力的等效性使物体产生形变物体产生加速度)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使力的效果效果各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效果相同 平衡力支持力等回复力、浮力、压力、动力、阻力:向心力、效果子力、电场力、磁场力不接触的力:重力、分产生条件、大小、方向力接触的力:弹力、摩擦性质力的种类物体受力物体同时定是施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时定是受力相互性受力物体施力物体物体间作用物质性力的属性—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定义力.......321 三、复习思路 复习是将分散学习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他们系统化、条理化,从而能提纲挈领掌握本单元的知识,并把本单元的重点知识和形成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这一课时是以力的概念和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核心展开的,研究了三种不同的力及力的合

高中物理《弹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一)奇趣导入 (展示视频)蹦床比赛,运动员撑杆跳的上升过程,摩托车在行驶过程中避震弹簧的缓冲过程,蹦极的过程。 教师:在上面我们所看的片段中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物理规律,不知同学们能否指出来呢? 学生:它们都在发生形变后对其它物体施加了一个力的作用。 教师:不知同学们还可以举出哪些利用弹力的例子,谁来说? 学生:拉弓射箭、蹦极、跳水踏跳板、打篮球…… 教师:这种力是什么性质的力?它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它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又如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内容。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把过去以教师讲授知识为目标的注入式教学,变为学生探求知识发展学生思维和培养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点。教师创设情境和显现内容和教学重点相关联,并不是结论性的答案,而是在基本结论的一定范围内,留有余地,以便充分发展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在这一阶段是以学生观察、联想活动为主,教师通过媒体显示或实物显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二)巧妙设问 (1)学生实验1:捏橡皮泥,用力拉或压弹簧,用力弯动尺子。 (2)提出问题:捏橡皮泥,用力拉或压弹簧,用力弯动尺子的共同点是什么? 橡皮泥的形变与用力拉弹簧的形变有什么不同? 手为什么受力?手受力的方向? (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得出:捏橡皮泥,用力拉或压弹簧,用力弯动尺子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形变的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针对橡皮泥形变之后不能恢复的形状改变,拉或压的弹簧能够恢复形状改变,总结出: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塑性形变。) (3)将钩码悬挂在弹簧上,弹簧另一端固定,弹簧被拉长,提问:钩码受哪些力?拉力是谁加给钩码的?弹簧为什么对钩码产生拉力? (由此引出弹力的概念: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高中物理必修二功和能

专题二 第1讲 功 功率和动能定理 考向一 功和功率的计算 (选择题) 1.恒力做功的公式 W =Fl cos α(通过F 与l 间的夹角α判断F 是否做功及做功的正、负)。 2.功率 (1)平均功率:P =W t =F v cos α。 (2)瞬时功率:P =Fv cos α(α为F 与v 的夹角)。 [例1] (2014·全国新课标Ⅱ)一物体静止在粗糙水平地面上。现用一大小为F 1的水平拉力拉动物体,经过一段时间后其速度变为v 。若将水平拉力的大小改为F 2,物体从静止开始经过同样的时间后速度变为2v 。对于上述两个过程,用WF 1、WF 2分别表示拉力F 1、F 2所做的功,W f 1、W f 2分别表示前后两次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则( ) A .WF 2>4WF 1, W f 2>2W f 1 B .WF 2>4WF 1, W f 2=2W f 1 C .WF 2<4WF 1, W f 2=2W f 1 D .WF 2<4WF 1, W f 2<2W f 1 [思路探究] (1)两次物体的加速度、位移存在什么关系? 提示:因为前后两次t 相等,由a =v t ,x =v 2 t 知,a 1∶a 2=1∶2,x 1∶x 2=1∶2。 (2)两次合力做功存在什么关系? 提示:由动能定理知W 合1∶W 合2=1∶4。 [解析] 由x =v t 知,前后两次的位移之比x 1∶x 2=1∶2,由W f =fx 知W f 1∶W f 2=1∶ 2;由动能定理知,WF 1-W f 1=12mv 2,WF 2-W f 2=1 2 m ·(2v )2,所以WF 2-W f 2=4(WF 1-W f 1), 又因为W f 2=2W f 1,所以4WF 1-WF 2>0,即WF 2<4WF 1,C 正确。 [答案] C [感悟升华] 计算功和功率时应注意的问题 1.(2014·模拟)如图所示,自动卸货车始终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在液压机的作用下,车厢与水平面间的θ角逐渐增大且货物相对车厢静止的过程中,下列说确的是( )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3.3 牛顿第二定律-教科版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传送带模型(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 1.认识运动学公式,牛顿运动定律的物理观念。 2.学会用科学思维对物体受力分析,判断物体运动情况。 3.体会对传送带问题的分析,讨论,研究的科学探究历程。 4.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数学运算能力,明确科学态度与责任。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建立思路,掌握方法。 【课堂学习历程】 例题1.如图所示,传送带以恒定速度υ=3m/s向右运动,AB长L=3.8m,质量为m=5kg的物体,无初速地 (重力加速度g=10m/s2)放到左端A处,如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5,求:物体从A到B所需时间. 探究历程【1】画出物体的受力分析图。(注意摩擦力方向) 探究历程【2】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探究历程【3】物体经过多长时间和传送带达到共同速度?物体到达B端了吗? 探究历程【4】达到共同速度后物体该如何抉择,匀速,加速还是减速?求出物体到达B端所花时间? 变式1.如图所示,传送带以恒定速度υ=3m/s向右运动,AB长L=3.8m,质量为m=5kg的物体,无初速地放到左端A处,同时用水平恒力F=25N向右拉物体,如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5,求:物体

从A到B所需时间.(重力加速度g=10m/s2) 探究历程【1】画出物体的受力分析图。(注意摩擦力方向) 探究历程【2】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探究历程【3】物体经过多长时间和传送带达到共同速度?物体到达B端了吗? 探究历程【4】达到共同速度后物体该如何抉择,匀速,加速还是减速?求出物体到达B端所花时间?(注意摩擦力方向) 变式2:如图所示,传送带以恒定速度υ=3m/s向右运动,AB长L=3.8m,质量为m=5kg的物体,无初速地放到左端A处,同时用水平恒力F=10N向右拉物体,如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5,求:物体从A到B所需时间.(重力加速度g=10m/s2) 例3.传送带与水平面夹角37°,皮带以10m/s的速率运动,皮带轮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如图所示。今在传送带上端A处无初速地放上一个质量为m=0.5Kg的小物块,它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若传送带A到B的长度为16m,g取 10m/s2 ,则物体从A运动到B的时间为多少?

高中物理《内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物理选修3-3 第七章第五节内能 学习目标:1.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动能跟温度有关.知道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渗透统计的方法.(重点)2.掌握分子势能的概念,分子力做功对应分子势能的变化.知道分 子势能跟物体体积有关.(重点、难点)3.理解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关系曲线.(难 点)4.知道什么是内能,知道物体的内能跟温度和体积有关.(重点 回顾复习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2.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变化规律 新课: 一、分子动能 1.定义:分子由于永不停息地做()具有的能.EK=() 2、单个分子的动能(不确定性、无规律性) 3、分子的平均动能(1)定义: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的()(2)表达式(3)影响因素 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唯一标志。温度越高,物体分子热运动()4、分子的总动能 微观上看:() 宏观上看:()

讨论1.(1)、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分子的平均动能都相同吗?不同物质分子热运动的平均速率是否相同? (2)、温度能反映个别分子的动能大小吗?同一温度下,各个分子的动能一定相同吗? 总结:1)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分子的平均动能都相同.但由于不同物质的分子质量不一定相同.所以分子的平均速率也不一定相同。2)温度不能反映个别分子的动能大小。同一温度下,各个分子的动能不一定相同. 例题1 关于物体的温度与分子动能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 A.某种物体的温度是0℃说明物体中分子的平均动能为零 B.物体温度降低时,每个分子的动能都减小 C.物体温度升高时速率小的分子数目减少,速率大的分子数目增多 D.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则物体的温度越高 判断1.某种物体的温度是0 ℃,说明物体中分子的平均动能为零.() 2.物体的温度升高时,物体每个分子的动能都大.() 3.10 ℃的水和10 ℃的铜的分子平均动能相同.() 练习.相同质量的氧气和氢气温度相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每个氧分子的动能都比氢分子的动能大 B.每个氢分子的速率都比氧分子的速率大 C.两种气体的分子平均动能一定相等 D.两种气体的分子平均速率一定相等

高中物理-4.1功(教案)教科版-必修2

《功》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新课程比较注重物理量引入、建立的来龙去脉,这也是为实现教学三维目标服务的。高中物理教科版(必修2)第五章非常重视概念、规律的探究过程。探究守恒定律一定涉及能量的转化过程,而要进一步研究能量的转化,最终得到机械能守恒定律,对功的知识的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章的第一节引入功是为进一步探究能量作铺垫的。使学生很自然的联想到功和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紧紧围绕“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条主线展开。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引入功”,还可以利用这个结论探究功是标量还是矢量,同时也为后面学习重力势能、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动能定律等知识打好基础。可以这样说,“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是贯穿于整个第五章的主线,在教学设计、探究过程中应始终立足于这条主线上。 教学设计思路 从生活中的物质生产的基本动作和学生参与的互动实验,探究“功”的来历和做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再通过特殊情景引出一般情景,并通过等效思想,借鉴两种特殊情况推导出功的一般表达式;从功的一般表达式的深化研究得出功有正、负;从功的正、负引出功是矢量还是标量,通过“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探究功是标量;通过例题得出几个力做功和它们的合力做功的关系;通过例题的拓展得出αcos Fl W =的适用条件,并为以后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埋下伏笔。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图如右图所示。 整个教学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过程还应紧紧围绕着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展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的来历,掌握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能从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推导功的一般表达式,知道功的单位。 3、掌握αcos Fl W = 只适用于恒力,l 应为对地位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和事例,并同时通过启发式探究,使学生明白“功”的来历并掌握做功的两个因素。 2、在推导αcos Fl W =过程中,通过猜想、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理论论证等方法培养学生科学论证能力和推理能力,并渗透等效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为什么要引入功”和“功”的来历的探究,使学生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并使学生体验到物理学家在追寻守恒量和守恒定律过程中所做的研究过程。 2、通过科学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热情。 教学用具 弓箭、重物、锯、木板、榔头、钉子、起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