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一)

2005/3/4/10:30 来源:慧聪暖通制冷频道

现有网友评论 0 条进入论坛

5.3 机械通风

5.3.1 设置集中采暖且有机械

排风的建筑物,当采用自然补风不能

满足室内卫生条件、生产工艺要求或

在技术经济上不合理时,宜设置机械

送风系统。设置机械送风系统时,应

进行风量平衡及热平衡计算。

每班运行不足2h的局部排风系统,当室内卫生条件和生产工艺要求许可时,可不设机械送风补偿所排出的风量。

5.3.2 选择机械送风系统的空气加热器时,室外计算参数应采用采暖室

外计算温度;当其用于补偿消除余热、余湿用全面排风耗热量时,应采用冬季通

风室外计算温度。

5.3.3 要求空气清洁的房间,室内应保持正压。放散粉尘、有害气体或

有爆炸危险物质的房间,应保持负压。

当要求空气清洁程度不同或与有异味的房间比邻且有门(孔)相通时,应使气流从较清洁的房间流向污染较严重的房间。

5.3.4 机械送风系统进风口的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直接设在室外空气较清洁的地点;

2 应低于排风口;

3 进风口的下缘距室外地坪不宜小于2m,当设在绿化地带时,不宜小于1m;

4 应避免进风、排风短路。

5.3.5 用于甲、乙类生产厂房的送风系统,可共用同一进风口,但应与

丙、丁、戊类生产厂房和辅助建筑物及其他通风系统的进风口分设;对有防火防爆要求的通风系统,其进风口应设在不可能有火花溅落的安全地点,排风口应设

在室外安全处。

5.3.6 凡属下列情况之一时,不应采用循环空气:

1 甲、乙类生产厂房,以及含有甲、乙类物质的其他厂房;

2 丙类生产厂房,如空气中含有燃烧或爆炸危险的粉尘、纤维,含尘浓度大

于或等于其爆炸下限的25%时;

3 含有难闻气味以及含有危险浓度的致病细菌或病毒的房间;

4 对排除含尘空气的局部排风系统,当排风经净化后,其含尘浓度仍大于或

等于工作区容许浓度的30%时。

5.3.7 机械送风系统(包括与热风采暖合用的系统)的送风方式,应符合

下列要求:

1 放散热或同时放散热、湿和有害气体的工业建筑,当采用上部或上下部同时全

面排风时,宜送至作业地带;

2 放散粉尘或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和蒸汽,而不同时放散热的工业建筑,当

从下部地区排风时,宜送至上部区域;

3 当固定工作地点靠近有害物质放散源,且不可能安装有效的局部排风装置

时,应直接向工作地点送风。

5.3.8 符合下列条件,可设置置换通风:

1 有热源或热源与污染源伴生;

2 人员活动区空气质量要求严格;

3 房间高度不小于2.4m;

4 建筑、工艺及装修条件许可且技术经济比较合理。

5.3.9 置换通风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房间内人员头脚处空气温差不应大于3℃;

2 人员活动区内气流分布均匀;

3 工业建筑内置换通风器的出风速度不宜大于0.5m/s;

4 民用建筑内置换通风器的出风速度不宜大于0.2m/s。

5.3.10 同时放散热、蒸汽和有害气体或仅放散密度比空气小的有害气体

的工业建筑,除设局部排风外,宜从上部区域进行自然或机械的全面排风,其排风量不应小于每小时1次换气;当房间高度大于6m时,排风量可按6m3/

(h·m2)计算。

5.3.11 当采用全面排风消除余热、余湿或其他有害物质时,应分别从建

筑物内温度最高、含湿量或有害物质浓度最大的区域排风。全面排风量的分配应

符合下列要求:

1 当放散气体的密度比室内空气轻,或虽比室内空气重但建筑内放散的显热

全年均能形成稳定的上升气流时,宜从房间上部区域排出;

2 当放散气体的密度比空气重,建筑内放散的显热不足以形成稳定的上升气流而沉积在下部区域时,宜从下部区域排出总排风量的2/3,上部区域排出总

排风量的1/3,且不应小于每小时1次换气;

3 当人员活动区有害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的浓度未超过卫生标准,且混合后气

体的相对密度与空气密度接近时,可只设上部或下部区域排风。

注:l 相对密度小于或等于0.75的气体视为比空气轻,当其相对密度大

于0.75时,视为比空气重。

2 上、下部区域的排风量中,包括该区域内的局部排风量。

3 地面以上2m以下规定为下部区域。

5.3.12 排除有爆炸危险的气体、蒸汽和粉尘的局部排风系统,其风量应按在正常运行和事故情况下,风管内这些物质的浓度不大干爆炸下限的50%计

算。

5,3.13 局部排风罩不能采用密闭形式时,应根据不同的工艺操作要求和

技术经济条件选择适宜的排风罩。

5.3.14 建筑物全面排风系统吸风口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位于房间上部区域的吸风口,用于排除余热、余湿和有害气体时(含氢气

时除外),吸风口上缘至顶棚平面或屋顶的距离不大于0.4m;

2 用于排除氢气与空气混合物时,吸风口上缘至顶棚平面或屋顶的距离不大

于0.1m;

3 位于房间下部区域的吸风口,其下缘至地板间距不大于0.3m;

4 因建筑结构造成有爆炸危险气体排出的死角处,应设置导流设施。

5.3.15 含有剧毒物质或难闻气味物质的局部排风系统,或含有浓度较高

的爆炸危险性物质的局部排风系统所排出的气体,应排至建筑物空气动力阴影区

和正压区外。

注:当排出的气体符合国家现行的大气环境质量和各种污染物排放标准及各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时,可不受本条规定的限制。

5.3.16 采用燃气加热的采暖装置、热水器或炉灶等的通风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 50028)的有关规定。

5.3.17 民用建筑的厨房、卫生间宜设置竖向排风道。竖向排风道应具有防火、防倒灌、防串味及均匀排气的功能。

住宅建筑无外窗的卫生间,应设置机械排风排入有防回流设施的竖向排风

道,且应留有必要的进风面积。

5.6 除尘与有害气体净化

5.6.1 局部排风系统排出的有害气体,当其有害物质的含量超过排放标准或环境要求时,应采取有效净化措施。

5.6.2 放散粉尘的生产工艺过程,当湿法除尘不能满足环保及卫生要求时,应采用其他的机械除尘、机械与湿法联合除尘或静电除尘。

5.6.3 放散粉尘或有害气体的工艺流程和设备,其密闭形式应根据工艺流程、设备特点、生产工艺、安全要求及便于操作、维修等因素确定。

5.6.4 吸风点的排风量,应按防止粉尘或有害气体逸至室内的原则通过计算确定。有条件时,可采用实测数据经验数值。

5.6.5 确定密闭罩吸风口的位置、结构和风速时,应使罩内负压均匀,防止粉尘外逸并不致把物料带走。吸风口的平均风速,不宜大于下列数值:

细粉料的筛分 0.6m/s

物料的粉碎 2m/s

粗颗粒物料的破碎 3m/s

5.6.6 除尘系统的排风量,应按其全部吸风点同时工作计算。

注:有非同时工作吸风点时,系统的排风量可按同时工作的吸风点的排风量与非同时工作吸风点排风量的15%~ 20%之和确定,并应在各间歇工作的吸

风点上装设与工艺设备联锁的阀门。

5.6.7 除尘风管内的最小风速,不得低于本规范附录G的规定。

5.6.8 除尘系统的划分,应按下列规定:

1 同一生产流程、同时工作的扬尘点相距不远时,宜合设一个系统;

2 同时工作但粉尘种类不同的扬尘点,当工艺允许不同粉尘混合回收或粉尘

无回收价值时,可合设一个系统;

3 温湿度不同的含尘气体,当混合后可能导致风管内结露时,应分设系统。

注:除尘系统的划分,尚应符合本规范第5.1.11条的要求。

5.6.9 除尘器的选择,应根据下列因素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1 含尘气体的化学成分、腐蚀性、爆炸性、温度、湿度、露点、气体量和含

尘浓度;

2 粉尘的化学成分、密度、粒径分布、腐蚀性、亲水性、磨琢度、比电阻、

黏结性、纤维性和可燃性、爆炸性等;

3 净化后气体的容许排放浓度;

4 除尘器的压力损失和除尘效率;

5 粉尘的回收价值及回收利用形式;

6 除尘器的设备费、运行费、使用寿命、场地布置及外部水、电源条件等;

7 维护管理的繁简程度。

5.6.10 净化有爆炸危险的粉尘和碎屑的除尘器、过滤器及管道等,均应

设置泄爆装置。净化有爆炸危险粉尘的干式除尘器和过滤器,应布置在系统的负

压段上。

5.6.11 用于净化有爆炸危险粉尘的干式除尘器和过滤器的布置,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中的有关规定。

5.6.12 对除尘器收集的粉尘或排出的含尘污水,根据生产条件、除尘器

类型、粉尘的回收价值和便于维护管理等因素,必须采取妥善的回收或处理措施;工艺允许时,应纳人工艺流程回收处理。处理干式除尘器收集的粉尘时,应采取防止二次扬尘的措施。含尘污水的排放,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

准》(GB 8978)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的要求。

5.6.13 当收集的粉尘允许直接纳入工艺流程时,除尘器宜布置在生产设备(胶带运输机、料仓等)的上部。当收集的粉尘不允许直接纳入工艺流程时,

应设储尘斗及相应的搬运设备。

5,6.14 干式除尘器的卸尘管和湿式除尘器的污水排出管,必须采取防止

漏风的措施。

5.6.15 吸风点较多时,除尘系统的各支管段,宜设置调节阀门。

5.6.16 除尘器宜布置在除尘系统的负压段。当布置在正压段时,应选用

排尘通风机。

5.6.17 湿式除尘器有冻结可能时,应采取防冻措施。

5,6.18 粉尘净化遇水后,能产生可燃或有爆炸危险的混合物时,不得采

用湿式除尘器。

5.6.19 当含尘气体温度高于过滤器、除尘器和风机所容许的工作温度时,

应采取冷却降温措施。

5.6.20 旅馆、饭店及餐饮业建筑物以及大、中型公共食堂的厨房,应设机械排风和油烟净化装置,其油烟排放浓度不应大于2.0mg/m3。条件许可时,

宜设置集中排油烟烟道。

小草急急忙忙的返青依旧;细雨迷迷濛濛的飘洒依旧。

盈盈月下来,照亮你的山歌依旧;灿灿星升起,白杨树绿影婆娑依旧。

好风似水,不惊你安眠依旧;鸟儿呢哝,爱的春天依旧。

可我,望尽了我的花季,望尽了长长的一路落英缤纷呵!岑凯伦的绵绵春雨依旧,戴望舒的深深雨巷依旧!

漂泊的船,寻找一个温馨港口;孤寂的心,渴望一声温暖问候。

是你在我最落寞的时候,把亲切放在我左右;是你在我最失意的时候,把慰藉放在我心头。

红酥手,黄藤酒;春如旧,人空瘦。蝴蝶双飞影孤单,泪痕红浥鲛绡透!

那一叶小舟,那一双眼眸,望穿了几层山水几层楼?那一缕相思,那一缕离愁,孤独了多少暮风晨雨后?

春风依旧,桃花依旧;春水依旧,明月依旧;渡口依旧,时光依旧。前世的情缘,今生的守候,多少次梦里相逢,追忆难收,点点相思堆成无言的愁。

红尘多少爱,化作春水流。时光悠悠,岁月悠悠;韶华易逝真情难留。

忘情川上谁因离恨泪流?三生石前谁为痴情消廋?

纵然我望断天涯孤独依旧,在桃花飘落的渡口,我依然会为你采撷相思的红豆;在海鸥飞翔的码头,我依然会为你升起祝福的星斗。

你若微笑,我青山妩媚;你若安好,我绿水无忧!

你若想我,我春风盈袖;你若念我,我春住心头!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技术规范

第1章. 工程技术规范 1.概述 本工程的项目均须应执行的强制性国家标准、部颁规程、安徽省与合肥市地方标准及有关行业性标准。下述规范中如遇版本更新,以更新后之版本为准。同一规范在新旧版本共同使用的过渡期内,以较新版本为准。 A《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B《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 J116-2001 C《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 D《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E《住宅建筑设计规范》GB50368-2005 F《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G《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动力2003) H《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JGJ142-2004 I《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系统施工安装》03K404 J《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02 K《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 L《建筑给排水与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 M《采暖卫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50242-82 N《绝热用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GB/T 10801.1-2002 O上述规范仅为列出的部分规范。未被列入上述目录之规范亦应遵守。 乙方向甲方提供的工程应满足上述约定前提下,甲方还特别要求如下: A若图纸上或本合同条件之间的说明与规范、标准相互之间不一致、有分歧、另有说明或要求,乙方须以较优或较严者为准,进行施工。 B乙方不得擅自使用未经甲方认可或不符合规范要求的物料于本工程。 2.系统设计要求

2.1.一般规定 2.1.1.本工程厨房与卫生间不供暖,其余区域采用干法地暖供暖。 2.1.2.要求整个房间提供一个温度控制装置,温控器安装在客厅。 2.1. 3.制热功能:冬季通过地面敷设盘管制热满足室内采暖需求; 2.1.4.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供、回水温度应由计算确定,供水温度宜采用 45-50℃,不应超过60℃,供、回水温差宜小于或等于10℃。 2.1.5.地面的表面平均温度在客厅、卧室区域宜在24-26℃,最高不超过28℃。 2.1.6.全年热水功能:全年提供生活热水。 2.2.地面构造 2.2.1.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地面结构,宜由基层(楼板或与土壤相邻的地 面)、找平层、绝热层(上部敷设加热管)、伸缩缝、填充层和地面层组成。 当面层采用带龙骨的架空木地板时,加热管应敷设在木地板下部、龙骨之间 的绝热层上,这时可不设置豆石混凝土填充层。 2.2.2.绝热层采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时,楼层之间楼板上的绝热层不低于20mm, 与土壤或不采暖房间相邻的地板上的绝热层不低于30mm; 2.2. 3.填充层的材料宜采用C15豆石混凝土,豆石粒径不宜大于12mm,填充层的厚 度不宜小于50mm。 2.2.4.当采用干铺法时,木龙骨中心距为303mm,则根据木龙骨宽度50mm,龙骨 间绝热层应采用预制管槽EPS板,厚度同龙骨高度,宽度250mm。 2.3.分集水器、加热管系统 2.3.1.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工作压力,不宜大于0.8MPa。 2.3.2.连接在同一分、集水器上的同一管径各环路加热管的长度宜尽量接近,并不宜 超过120m。 2.3.3.加热管的布置,应根据保证地面温度均匀的原则,宜将高温管段优先布置于外 窗、外墙侧。当采用干铺法时采用平行型布置,当采用湿铺法时选择采用回 折型。 2.3.4.加热管的敷设管间距,应根据地面散热量、室内空气设计温度、平均水温及地 面传热热阻等通过计算确定。 2.3.5.加热管内水的流速不宜小于0.25m/s。 2.3.6.地面固定设备及卫生洁具下无需布置加热管,其他根据设计要求布置。

通风与空调节能工程验收规范(参考Word)

通风与空调节能工程验收规范 1 一般规定 1.1本章适用于通风与空调系统节能工程的施工与验收。 1.2通风与空调系统节能工程的施工与验收,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被批准的设计图纸和《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3等国家现行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和规定。 1.3通风与空调系统节能工程所使用的设备、管道、阀门、仪表、绝热材料等产品的规格、型号及技术参数必须符合施工图设计要求,产品质量及性能检测报告应符合国家相关的标准。 1.4 通风与空调系统节能工程的绝热材料和设备进场时,应按下列要求进行核查或复验: 1对风机盘管机组、组合式空调机组、柜式空调机组、新风机组、单元式空调机组、热回收装置等设备的风量、风压及热工技术性能进行核查; 2 对风机的风量、风压、效率等技术性能进行核查; 3 对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材料密度、吸水率进行复验; 4 对合同中约定的复验项目进行复验。 1.5通风与空调系统,应随施工进度对与节能有关的隐蔽部位或内容进行验收,并应有详细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1.6通风与空调系统节能工程验收的检验批划分应按本规范3.3.4条的规定执行。当需要重新划分检验批时,可按照系统、楼层、建筑分区划分为若干个检验批。 2主控项目 2.1通风与空调节能工程中的送、排风系统、空调风系统、空调水系统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各系统的制式及其安装,应符合施工图设计要求; 2 各种设备、自控阀门与仪表应安装齐全,不得随意增加、减少和更换; 3 水系统各分支管路水力平衡装置的安装位置、方向应正确,并便于调试操作; 4 空调系统安装完毕后应能进行分室(区)温度调控。对有分栋、分户、分室(区)冷、热计量要求的建筑物,空调系统安装完毕后应能实现相应的计量要求。 检验方法:按设计施工图进行核对。 检验数量:全数检查。 2.2风管的制作与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风管材料的品种、规格、厚度与性能等,应符合施工图设计和现行国家产 品标准的要求; 2 风管的严密性及风管系统的严密性检验和漏风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现行 国家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的有关规定; 3 风管与部件、风管与土建风道及风管间的连接应严密、牢固; 4 需要绝热的风管与金属支架的接触处、复合风管及需要绝热的非金属风管 的连接和加固等处,应有防冷桥的措施。 检验方法:按设计施工图核对、尺量、观察检查,查阅产品进场验收记录、检查风管及风管系统严密性检验记录。

风口设计规范

风口设计规范 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通风空调风口(简称风口)的分类、基本规格、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通风空调系统中的各类出风口和进风口。其它类似用途的产品也可参照本标准。 2 引用标准 GB 8070空气分布器性能试验方法 GB 321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列 GB 5237铝合金建筑型材 GB 11257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冷轧落薄钢板及钢带 GB 8170 数值修约规则 3 分类与基本规格 分类 按用途分类: A.出风口 B.进风口 按型式分类: A.百叶风口:外形有方形、矩形、圆形;叶片有单层、双层等。 B.散流器:有圆形、方形、矩形、圆盘形等。 C.喷口:有圆形、矩形、球形等。 D.条缝型风口:有单条缝和多条缝等。 E.旋流风口。 F.孔板风口(包括网板风口)。 G.专用风口:如椅子风口、灯具风口、孔风口、格栅风口等。 基本规格

风口基本规格用颈部尺寸(指与风管的接口尺寸)表示,按GB 321的要求排列,详见表1和表2。 圆形风口基本规格(MM)表1 方、矩形风口基本规格(mm)表2 散流器基本规格可按相等间距数50mm、60mm、70mm排列。 型号表示法 型号表示法 分类代号表表3

规格代号用风口基本规格数值的1/10表示。 型号示例: FJS-3225--表示矩形散流器,规格为320*250(mm) FQP-16--表示球形喷口,规格为160(mm) FYS-25--表示圆形散流器,规格为250(mm) 第二节技术要求 基本要求 风口产品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并按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和技术文件制造。 尺寸偏差的允许值如下: a:矩形(包括方形)风口的尺寸允差风表4。 尺寸允差(mm)表4 b:矩形(包括方形)风口两条对角线之间的允差风表5 c:圆形风口的尺寸允差见表6 尺寸允差(mm)表6 风口装饰平面应平整光滑,其平面度应符合表7的规定值。 平面度表7

空气调节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 (初步设计)

综合办公楼空调系统设计 一、工程概况 本建筑物是一幢具有商业、餐饮、娱乐、办公等多种功能的综合办公楼,地处繁华都市上海。总层数为6层(含地下一层),其中地上首层为商场、超市;二层为中餐厅、西餐厅;三层为娱乐城、大小包厢(酒吧、咖啡间);四、五层为办公室、会议室等区域;地下室为中央空调机房及停车场。地下一层、地上一二三层层高均为4.5m,四、五层层高为3.8m,建筑物地面总高度为22.6m。总建筑面积约为6800㎡,空调面积4722㎡,计算冷负荷为916.537kW,建筑面积冷负荷指标为194W/㎡。 该建筑物有关资料如下: 1、屋面 结构与表1-6(b)中序号1相同,保温材料为沥青膨胀珍珠岩,厚度为50mm。 2、外墙 红砖墙,厚度为240mm,墙外表面为水泥砂浆抹灰加浅色喷浆,墙为70mm 厚的充气混凝土保温层,内粉刷加油漆。 3、外窗 单层钢窗,玻璃为5mm厚普通玻璃,有活动百叶帘作为内遮阳。 4、人数 人员数的确定是根据各房间的使用功能及使用单位提出的要求确定的,详细安排见附表1。 5、照明设备 由建筑电气专业提供,照明设备为暗装荧光灯,整流器设置在顶棚内,荧光罩无通风孔,功率为65W/㎡。 6、空调每天使用时间 一、二、三层为14小时,即8:00~22:00; 四、五层为8小时,即8:00~16:00。 二、空调系统的划分和空调方式的确定 根据各类房间的使用功能,为了运行管理和调节的方便,拟将一、二、三层的商场、超市、中餐厅、西餐厅、娱乐城各作为一独立单元,采用一次回风集中式空调系统;三层东侧、四层及五层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 为了运行管理的方便,拟将冷冻水系统划分为两个子系统:一、二、三层为一个水系统,四、五层为一个水系统,竖管和各层水平支管均采用同程式。整个冷冻水系统采用一次泵、定水量、双管制的闭式循环。冷热源拟采用水冷式螺杆热泵机组。 本建筑物为非高层建筑,并且建筑物除地下层外各房间均有外窗自然采光。

(完整版)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标准号:GB 50019-2003 ◆发布日期:2003 年 ◆实施日期:2004 年4 月1 日 ◆发布单位:建设部 ◆出版单位:中国计划出版社 第二章室内外计算参数 第一节室内空气计算参数 第 2.1.1 条设计集中采暖时,冬季室内计算温度,应根据建筑物的作途,按下列规定采用: 一、民用建筑的主要房间,宜采用16 -20 ℃; 二、生产厂房的工作地点: 轻作业不应低于15 ℃;中作业不应低于12 ℃;重作业不应低于10 ℃。 注:( 1 )作业各类的划分,应按国家现行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执行。 ( 2 )当每名工人占用较大面积(50 -100m2 )时,轻工业可低至10 ℃;中作业可低至7 ℃,重作业可低至 5 ℃。 三、辅助建筑及辅助用室,不应低于下列数值: 浴室25 ℃;更衣室23 ℃;托儿所、幼儿园、医务室20 ℃;办公用室16 -18 ℃;食堂14 ℃;盥洗室、厕所12 ℃。 注:当工艺或使用条件有特殊要求时,各类建筑物的室内温度,可参照有关专业标准、规范的规定执行。 第 2.1.2 条设置集中采暖的建筑物,冬季室内生活地带或作业地带地平均风速,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民用建筑及工业企业辅助建筑物,不宜大于0.3m /s ; 二、生产厂房的工作地点,当室内散热量小于23W/m3[20kcal/ (m3 · h )] 时,不宜大于0.3m /s ;当室内散热量天于或等于23W/m3 时,不宜大于0.5m /s 。

注:设置空气调节的条件,应符合本规范第 5.1.1 条的规定。 第 2.1.4 条当工艺无特殊要求时,生产厂房夏季工作地点的温度,应根据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及其与工作地点温度的允许温差,按[表 2.1.4 ]确定。 夏季工作地点(℃)[表 2.1.4 ] 注:如受条件限制,在采取通风降温措施后仍不能达到本表要求时,允许温差可加大 1 -2 ℃。 第 2.1.5 条设置局部送风的生产厂房,其室内工作地点的允许风速,应按本规范第 4.3.5 条至第 4.3.7 条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 2.1.6 条夏季空气调节室内计算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舒适性空气调节室内计算参数: 温度应采用24 -28 ℃;相对湿度应采用40%-65% ;风速不应大于0.3m /s 。 二、工艺性空气调节室内温度基数及其允许波动范围,应根据工艺需要并考虑必要的卫生条件确定;工作区的风速,宜采用0.2 -0.5m /s, 当室内温度高于30 ℃时,可大于0.5m /s 。 注:设置空气调节的条件,应符合本规范第 5.1.1 条的规定。 第二节室外空气计算参数 第 2.2.1 条采暖室外计算温度,应采历年平均不保证 5 天的日平均温度。 注:本条及本节其他文中所谓“不保证”。系针对室外空气温度状况而言,“历年平均不保证”,系针对累年不保证总天数或小时数的历年平均值而言。 第 2.2.2 条冬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 第 2.2.3 条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最热月14 时的月平均温度的平均值。 第 2.2.4 条夏季通风室外计算相对湿度,应采用历年最热月14 时的月平均相对湿度的平均值。 第 2.2.5 条冬季空气调节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 1 天的日平均温度。

通风空调风口设计规范

通风空调风口设计规范 第一节一般说明 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通风空调风口(简称风口)的分类、基本规格、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通风空调系统中的各类出风口和进风口。其它类似用途的产品也可参照本标准。 2 引用标准 GB 8070空气分布器性能试验方法 GB 321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列 GB 5237铝合金建筑型材 GB 11257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冷轧落薄钢板及钢带 GB 8170 数值修约规则 3 分类与基本规格 3.1 分类 3.1.1 按用途分类: A.出风口 B.进风口 3.1.2 按型式分类: A.百叶风口:外形有方形、矩形、圆形;叶片有单层、双层等。 B.散流器:有圆形、方形、矩形、圆盘形等。 C.喷口:有圆形、矩形、球形等。 D.条缝型风口:有单条缝和多条缝等。 E.旋流风口。 F.孔板风口(包括网板风口)。 G.专用风口:如椅子风口、灯具风口、孔风口、格栅风口等。 3.2 基本规格 3.2.1 风口基本规格用颈部尺寸(指与风管的接口尺寸)表示,按GB 321的要求排列,详见表1和表2。 圆形风口基本规格(MM)表1

方、矩形风口基本规格(mm)表2 3.2.2散流器基本规格可按相等间距数50mm、60mm、70mm排列。 3.3型号表示法 3.3.1型号表示法 分类代号表表3 规格代号用风口基本规格数值的1/10表示。 3.3.2型号示例: FJS-3225--表示矩形散流器,规格为320*250(mm) FQP-16--表示球形喷口,规格为160(mm)

FYS-25--表示圆形散流器,规格为250(mm) 第二节技术要求 4.1基本要求 4.1.1风口产品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并按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和技术文件制造。 4.1.2尺寸偏差的允许值如下: a:矩形(包括方形)风口的尺寸允差风表4。 尺寸允差(mm)表4 b:矩形(包括方形)风口两条对角线之间的允差风表5 c:圆形风口的尺寸允差见表6 尺寸允差(mm)表6 4.1.3风口装饰平面应平整光滑,其平面度应符合表7的规定值。 平面度表7 4.1.4风口装饰面上接口拼缝的缝隙,铝型材应不超过0.15mm,其它材料应不超过0.2mm。 4.1.5 风口的叶片应符合下列要求: a:叶片间距的尺寸偏差不大于±1mm; b:叶片弯曲度3/1000mm; c:叶片平行度4/1000mm;

采暖通风与空调设计规范汇总

说明:本目录收集载有暖通空调制冷专业内容(章、节)和相关内容的国家标准GB、国家标准建筑系列GB50×××、GBJ、建设部标准CJJ、CJ、JJ、ZBP、ZBJ等的目录,有些标准规范虽用于公共建筑和专门工程建筑,但并无暖通空调内容章节故不收录。 一、基础类 1.1GB3100-93国际单位制及应用 1.2GB3101-93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 1.3GBJ1-86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 1.4GBJ144-88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制图标准 1.5GBJ155-92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术语标准 1.6CJJ55-93供热术语标准 1.7CJJ65-95环境卫生术语标准 1.8GB140-59输送液体与气体管道的规定代号 1.9GB4270-84热工图形符号与文字说明 1.10GB4457-84至GB4640-84机械制图 1.11GB11943-89锅炉制图 1.12GB50178-93建筑气候区划标准 1.13JGJ35-87建筑气象参数标准 1.14JGJ37-87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1.15GBJ300-88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统一标准 1.16GB/T16732-97建筑采暖通风、空调、净化设备计量单位及符号 1.17GB/T16803-97采暖、通风、空调、净化术语 二、暖通空调一般设计规范 2.1GBJ19-87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2.2GB50028-93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2.3GB50176-93民用建筑热共设计规范 2.4GB50189-93旅游宾馆建筑热工与空气调节节能设计标准 2.5GB50264-97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设计规范 2.6JGJ26-95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2.7CJJ34-90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 2.8GB4272-92设备及管道保温技术通则 2.9GB8175-87设备及管道保温设计导则 2.10GB11790-89设备及管道保冷技术通则 三、住宅及公共建筑类 3.1GB50038-94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3.2GBJ96-86住宅建筑设计规范

暖通空调课程设计

空气调节课程设计 说明书 课题名称:济南市某街道办公楼空调系统? 学生学号:? 131807011 ? ? 专业班级: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学生姓名:蔡世坤 学生成绩: ????????? ? 指导教师:?? 崔鹏 ?? 教师职称: 设计日期: _ 2017年1月________ 第一章设计资料 (3) 1.1设计题目 (3) 1.2设计基本参数 (3) 1.2.1室外参数 (3) 1.2.2 土建参数 (4) 第二章负荷计算 (5) 2.1负荷计算基本公式 (5) 2.1.1外墙、屋顶的瞬变传热的冷负荷 (5)

2.1.2内围护冷负荷 (6) 2.1.3外窗玻璃瞬变传导得热形成的的冷负荷 (6) 2.1.4玻璃窗日射得热形成的冷负荷 (7) 2.1.5设备散热冷负荷 (7) 2.1.6灯光照明散热形成的冷负荷 (7) 2.1.7人体散热形成的冷负荷 (8) 第三章空调方案确定和设备选型 (16) 第四章夏季空调过程设计 (20) 4.1送风状态确定 (18) 4.2汇总于下表 (18) 4.3送风量计算 (19) 4.4新风量计算 (20) 4.5总排风量的计算 (20) 第六章房间的气流组织计算 (22) 6.1气流组织计算 (22) 第七章布置风管、进行风管水力计算,水管水力计算 (24) 7.1风管的布置 (24) 7.2风道的设计及水力计算 (25) 参考文献 (27)

摘要 本设计是济南市某街道办公楼空调工程设计,根据此楼功能要求,本建筑需要夏季提供冷负荷。以长远利益为出发点,力求达到技术可靠,经济合理,节能环保、管理方便,功能调整的灵活性及使用安全可靠。在比较各种方案的可行性及水系统形式后,此工程设计采用风机盘管加独立新风系统;水系统采用一次泵、双管制系统:为满足整栋大楼需求,并且为了在运行过程中的节能,本设计冷热源采用风冷热泵模块机组。根据夏季空调计算负荷依次选择机组、末端设备、新风机组、风口,最后还要对空调系统的设备和管路采取消声、防振和保温等措施。 第一章设计资料 1.1设计题目 济南市某街道空调工程设计 1.2设计基本参数 1.2.1室外参数 纬度:28.13 度 经度:112.55度 海拔高度:68mAS 冬季大气压力:1018.3 pa 夏季大气压力:995.6 pa 冬季通风室外计算干球温度:3.5℃

《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模拟试题a答案

《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A 卷答案 一、填空题 (20×2=40分) 1.为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采用自然或机械的方法,对某一空间进行换气,以造成卫生安全适宜空气环境的技术。 2.加压防烟是用风机把一定量的室外空气送入房间或通道内,使室内保持一定压力或门洞处有一定流速,以避免烟气侵入。 3.x F x L υ)10(2+= 4.室内空气温度,室内空气相对湿度,人体附近空气流速,围护结构内表面及其它物体表面的温度。 5.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 6.在0-0平面上,余压等于零,我们把这个平面称为中和面。 7.蒸汽喷管加湿、干蒸汽加湿器、电加湿器 8.空调房间的热、湿负荷全部是由经过处理的空气来承担的空调系统。定风量系统和变风量系统。 9.惯性作用、拦截作用、扩散作用、静电作用。 10.一般净化.中等净化.超净净化。 11.减湿冷却、等湿冷却、减焓加湿、等焓加湿、增焓加湿、等温加湿、增温加湿。 12.单位时间内通过每平方米喷水室断面空气的质量流量。υρ

13.盘式散流器、直片式散流器、流线型散流器、送吸式散流器。 14.粗效、中效、高效过滤器 15.通过隔振系统传递给支撑结构的传递力F 与振源振动总干扰力0F 之比,即 0 F F T =, 橡胶隔振垫和橡胶隔振器、弹簧隔振器。 16.声波传播时,由于空气受到振动而引起的疏密变化在原来的大气压强上叠加了一个变化的压强。 17.冷负荷计算温度的逐时值、室内空气基准温度。 18.冷负荷是指为了维持室内温度恒定,在某一时刻需要供给房间的冷量。 19. 侧送侧回,上送下回,中间送下上回,上送上回,下送上回 20.以频率为横坐标,以声压级为纵坐标画出噪声图形。声级计。 二、简答题 (40分) 1.说明房间得热量与冷负荷区别和联系。(6分) 2.试述进行表面冷却器计算类型(包括已知条件、求解内容),计算的原则(满足三个条件)。(5分) ()γβ,g f E ==w1 121t t t t --

空气调节课程设计..

目录 1工程概述 (1) 2设计依据 (1) 2.1设计目的 (1) 2.2设计任务书 (1) 2.2.1 空调冷、湿负荷计算 (1) 2.2.2 空调过程设计计算 (2) 2.2.3空调的热湿处理设备选择 (2) 2.2.4送风系统的设计 (2) 2.2.5空调水系统的设计 (2) 2.2.6空调系统消声减震设计 (4) 2.3设计规及标准 (4) 3设计参数 (4) 3.1围护结构的热工参数 (4) 3.2室设计参数 (5) 4空调冷、湿负荷计算 (5) 4.1围护结构瞬变传热形成冷负荷的计算 (5) 4.2设备、照明和人体散得热形成的冷负荷的计算 (7) 4.3设备散热冷负荷 (7) 4.4空调总冷负荷的计算 (8) 4.5空调湿负荷计算 (8)

5空调方案的设计 (9) 5.1空调方式的确定 (9) 5.1.1 全空气空调系统:(方案一) (9) 5.1.2 新风加风机盘管系统:(方案二) (9) 5.2空气处理过程设计 (9) 5.3. 空调系统的方案确定及风量计算 (9) 6送风系统的设计 (11) 6.1送风系统的设计 (11) 6.2散流器的选择 (12) 6.3送风管道的阻力计算 (12) 6.3.1 利用假定流速法 (12) 6.3.2 选择风管流速 (13) 6.3.3 计算风道的总阻力 (13) 6.4风机的选型 (15) 7水系统的设计 (16) 7.1水系统方案的确定 (16) 7.1.1空调冷水系统的竖向分区 (16) 7.1.2空调冷却水系统 (16) 7.2制冷机组制冷量的确定 (17) 7.3制冷机组的选择 (17) 7.4冷冻水量及循环水量 (17) 7.4.1冷冻水量 (17)

暖通空调课程设计空调系统设计

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学院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暖通空调课程设计设计题目航站楼底层空调系统设计 班级节能1101 学生姓名曹洪 学号 1809110109 日期2013年12月 指导教师张广丽 2013年12月 目录 课程设计任务书2 第一章绪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1.1设计目的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设计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空调冷负荷的计算4 2.1主要设计参数4 2.2冷负荷与湿负荷的计算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一层左边国际营业厅冷、湿负荷计算错误!未定义书签。 2.4 第三章空调设备选择计算错误!未定义书签。 3.1风机盘管的选择计算错误!未定义书签。 3.2新风机组的选择计算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空气分布2 4.1布置气流组织分布2 4.2散流器布置的原则2

4.3风系统水力计算4 4.4风口布置4 参考文献5 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工程概况 按照分组要求,本工程分别位于西安、北京、上海和广州,占地面积7021平方米。建筑面积10886平方米,均为地上建筑,其中中转库面积6454平方米,办公楼4432平方米。航站楼底层层高5.10m,二到四层3.9m。底层包括国际营业厅、监控室、配载室、办公门厅等。 本栋建筑可接入市政热力供暖,蒸汽压力为0.6MPa。 本栋建筑可接入市政给水提供生活热水,供水温度为55℃,供水压力约350KPa。 空调冷热媒参数冷水供回水温度:7-12℃;热水供回水温度:60-50℃。 要求进行地上一层的夏季空调系统设计。 二、原始资料 1、围护结构参数表 结构类型类型 传热 系数 (w/m2) 标准规定值 外墙按照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 要求,结合工程所在地自行确 定 0.43 查《民用建筑供暖通风 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 准》 屋面按照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的要求,结合工程所在 地自行确定 0.38 查《民用建筑供暖通风 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 准》 外窗铝合金中空断热单框中空玻璃窗 2.5 查《民用建筑供暖通风

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60010100 《通风与空调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66学时 学分:4.0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空调与制冷专业的主要职业技术课之一,包括通风和空气调节两部分内容。其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和课程设计等环节,使学生掌握通风、空调系统的组成、设备构造和工作原理,掌握管道系统和设备的选择计算方法。能进行公共与民用通风系统和一般空调系统设计。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课题一:室内污染物控制与通风 主要内容: (一)污染物与控制 (二)局部通风 (三)全面通风 (四)自然通风 (五)建筑物的防火排烟系统 教学要求: 1、全面通风量的计算。 2、全面通风气流组织,空气平衡与热平衡。 3、掌握全面通风,局部通风设计方法。 4、非工业污染物的分类、来源及危害。 5、自然通风的作用原理。 6、建筑设计的防火防烟分区。 7、建筑物的防火排烟系统在通风、空调系统中的应用。 课题二:湿空气的状态参数与处理 主要内容: (一)湿空气的状态参数 (二)两种不同状态空气混合过程的计算 (三)空气处理过程 教学要求: 1、湿空气的状态参数,焓--湿图的组成。 2、两种不同状态的空气混合过程的计算。 3、几种典型的空气处理过程, 4、焓--湿图的应用。 课题三:空调房间的冷(热)、湿负荷及送风量确定 主要内容: (一)人体热舒适与室内计算条件 (二)室外气象和室外计算条件 (三)通过围护结构的得热量及其形成的冷负荷(用冷负荷温度计算) (四)室内热源、湿源的散热散湿形成的冷负荷与湿负荷(用冷负荷系数计算) (五)空调房间送风状态与送风量的确定

教学要求: 1、室内外空气计算参数的确定。 2、通过围护结构的得热量及其形成的冷负荷,室内热源、湿源的散热散湿形成的冷负荷与湿负荷的计算方法。 3、夏、冬季送风状态点及送风量的确定方法。 4、人体热舒适指标。 5、室外空气综合温度的概念。 课题四:空气调节系统 主要内容: (一)空气调节系统的分类 (二)新风量的确定和空气平衡 (三)定风量式空调系统 (四)变风量式空调系统 (五)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 (六)诱导式系统 (七)分散式空调系统 教学要求: 1、空气调节系统的四种分类方法中的有关概念。 2、新风量的确定原则。 3、变风量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4、热泵型空调机组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5、各式空调系统在工程中的应用。 课题五:空气的处理设备 主要内容: (一)空气热湿处理设备类型 (二)喷水室 (三)冷却、加热盘管与电加热器 (四)常用空气湿处理设备 (五)空气净化处理设备 教学要求: 1、空气处理设备的类型,结构特点。 2、空气处理设备的选型计算。 3、空气与水的热湿交换机理。 4、空气处理设备的工作原理。 5、不同类型的空气处理设备在空调工程中的应用。 课题六:空调风系统设计 主要内容: (一)空调房间气流组织 (二)通风空调风系统管路设计 (三)通风空调系统的消声、防振 教学要求: 1、送、回风口布置及气流组织设计计算。 2、通风管道的水力计算。 3、通风空调系统的消声与减振的方法。

采暖通风与空调设计规范.

采暖通风与空调设计规范(一) 4.。3 散热器采暖 4.3.1 选择散热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散热器的工作压力,应满足系统的工作压力,并符合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2 民用建筑宜采用外形美观、易于清扫的散热器; 3 放散粉尘或防尘要求较高的工业建筑,应采用易于清扫的散热器; 4 具有腐蚀性气体的工业建筑或相对湿度较大的房间,应采用耐腐蚀的散热器; 5 采用钢制散热器时,应采用闭式系统,并满足产品对水质的要求,在非采暖季节采暖系统应充水保养;蒸汽采暖系统不应采用钢制柱型、板型和扁管等散热器; 6 采用铝制散热器时,应选用内防腐型铝制散热器,并满足产品对水质的要求; 7 安装热量表和恒温阀的热水采暖系统不宜采用水流通道内含有粘砂的铸铁等散热器。 4.3.2 布置散热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散热器宜安装在外墙窗台下,当安装或布置管道有困难时,也可靠内墙安装; 2 两道外门间的门斗内,不应设置散热器; 3 楼梯间的散热器,宜分配在底层或按一定比例分配在下部各层。 4.3.3 散热器宜明装。暗装时装饰罩应有合理的气流通道、足够的通道面积,并方便维修。 4.3.4 幼儿园的散热器必须暗装或加防护罩。 4.3.5 铸铁散热器的组装片数,不宜超过下列数值: 粗柱型(包括柱翼型)20片 细柱型25片

长翼型7片 4.3.6 确定散热器数量时,应根据其连接方式、安装形式、组装片数、热水流量以及表面涂料等对散热量的影响,对散热器数量进行修正。 4.3.7 民用建筑和室内温度要求较严格的工业建筑中的非保温管道,明设时,应计算管道的散热量对散热器数量的折减;暗设时,应计算管道中水的冷却对散热器数量的增加。 4.3.8 条件许可时,建筑物的采暖系统南北向房间宜分环设置。 4.3.9 建筑物的热水采暖系统高度超过50m时,宜竖向分区设置。 4.3.10 垂直单、双管采暖系统,同一房间的两组散热器可串联连接;贮藏室、盥洗室、厕所和厨房等辅助用室及走廊的散热器,亦可同邻室串联连接。 注:热水采暖系统两组散热器串联时,可采用同侧连接,但上、下串联管道直径应与散热器接口直径相同。 4.3.11 有冻结危险的楼梯间或其他有冻结危险的场所,应由单独的立、支管供暖。散热器前不得设置调节阀。 4.3.12 安装在装饰罩内的恒温阀必须采用外置传感器,传感器应设在能正确反映房间温度的位置 采暖与通风设计规范(二) 4.4 热水辐射采暖 4.4.1 设计加热管埋设在建筑构件内的低温热水辐射采暖系统时,应会同有关专业采取防止建筑物构件龟裂和破损的措施。 4.4.2 低温热水辐射采暖,辐射体表面平均温度,应符合表4.4.2的要求。 表 4.4.2 辐射体表面平均温度(℃)

空气调节课程设计

空气调节课程设计指导书适用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院(系):机电工程学院 指导单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教研室 2011年6月20日

空气调节课程设计指导书 1.课和设计任务和要求 1.1空气调节课程设计以小组方式进行,每小组人数5~10人,各小组从给出的建筑物中选出一定区域范围(空调面积不少于600㎡),并根据建筑结构和用途,进行该区域范围的局部空调工程设计。 1.2编写该空调工程的设计书、设计书不少于5000字,计算机打印。 1.3绘制该空调工程的风管平面图、水管平面图、机房布置图、设备安装图,图纸量折合一张A1以上,尽可能用计算机绘制。 2.设计书的内容和要求 2.1设计书应包括以下内容并装订成册: 2.1.1封面 2.1.2设计任务书 2.1.3目录 2.1.4前言 前言内容:工程名称、建筑面积、空调建筑面积、功能、人流量、所处的地域、方位等。 2.1.5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内容如下: ⑴明确说明室内空气参数的要求 对各空调间夏季温、湿度要求。若对温度和湿度无特殊要求,则按有关规范进行设计。 ⑵阐明当地主要设计气象参数 空调室外空气夏季计算干球温度;室外空气夏季计算湿球温度;室外空气夏季相对湿度;夏季大气压力。 ⑶列表说明各空调房间的设计条件 夏季的温度、相对湿度、平均风速、新风量。 ⑷阐明空调系统方式的选择及其依据和服务范围 全风系统及其选择依据;空气-水系统及其选择依据;全分散式系统及其选择依据; 防火排烟及特殊系统及其选择依据。

⑸阐明空调系统的划分、组成与其服务区域,并列表说明各系统的送风量、夏季的设计 负荷、空气调节方式、气流组织分布; ⑹阐明冷源的选择及其依据; ⑺对冷冻水系统应说明如下问题: 供回水温度、供水量;不同管径管材材质的选择;管道附件的选择情况; ⑻对风系统应说明如下问题: 对风管材料、厚度、加工方法、联接方式的选择及其依据(可按《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确定);管道穿越变形缝的措施;调节阀、防火阀的选择及配套说明;管道支、挂、托架的要求;选配空气处理设备和风机的型号、规格及其依据,对设备、风机安装的要求;对管道防腐保温的要求;对施工的要求。 ⑼对调试的要求和设计全年运行管理工况的说明分析(包括对自控系统的要求和调整)。 2.1.6设计计算及其结论列表汇总 设计计算内容如下: ⑴空调房间冷负荷计算及汇总表(尽可能用计算机计算,并配以平面图和围护结构构造 图; ⑵各空调房间送风量和新风量计算(尽可能用计算机)并列表汇总; ⑶风系统、水系统的阻力计算; ⑷保温层厚度计算; ⑸空气处理设备选型计算; 以上计算要求每种只举一例进行计算,其它列表汇总。 2.1.7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汇总。 ⑴本空调工程总建筑面积(㎡)。 ⑵本空调工程空调面积(㎡)。 ⑶夏季设计冷负荷(KW)。 ⑷空调房间中最大冷负荷指标(W/㎡);空调房间中最小冷负荷指标(W/㎡);空调房 间中平均冷负荷指标(W/㎡)

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标准

天佑家园一期工程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要求 第一章工作范围P1-3页 第二章施工依据P4-5页 第三章专业技术要求 第一节风机P5-10页 第二节风管及风阀、风口P10-21页 第三节防腐及油漆P21-3页 第四节绝热P23-25页 第五节隔震设施P25-26页 第六节通风空调系统试验和试运行P27-28页

第一章工作范围 一、地下车库及楼内通风系统工作范围 承包商须按照图纸和本技术要求内所述的内容,提供下列所需的通风及空调系统装置的采购、安装、调试、操作及维修等各项要求:1:采购及安装送排风系统及有关设备和配/附件、所有风管及有关设备及支吊架的防腐、保温材料、所有有关设备及机房的防震、隔震、降噪及消声设备等,使设备及系统的运行噪音达到国家规范的要求、本技术要求的规定和图纸的设计参数。供应及安装所需的套管,并负责套管与墙(或楼板等)之间的土建封堵。负责本标段的所有设备单机试运转、系统调试,配合消防系统联动、调试等工作。 2:承包单位负责所有材料、构配件和设备采购、运输、贮存、二次搬运、安装、调试等一切工作。 3:通风空调系统相关的一切所需许可、审批及验收,包括施工图和设备、材料送审,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所需费用均由承包商承担;提供所有设备和材料的技术资料(包括所需样品);提供工程进度计划表、施工及运输方案;提供所有系统的一切所需的清洁、测试、试运行及系统平衡等工作;提供竣工资料(包括但不限于图纸、验收文档资料等);提供在保养期内的维修及保养;提供零备件、设备系统测试报告、操作及维修手册等等。 4:与其它相关单位合作及协调,以按时完成有关工作,提供对业主员工培训及技术指导。 5:承包商应保证组织足够的技术力量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所有的设计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doc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1 前言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标[2008]102 号文件“关于印发《2008 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会同国内有关设计、科研和高等院校等单位组成编制组,共同编制本标准。 在标准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了国内实践经验,吸收了 发达国家相关设计标准的最新成果,认真分析了我国暖通空调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多次征求了国内各有关单位以及业内专家的意见,通过反复讨论、修改和完善,形成征求意见稿。本规范共分11 章和10 个附录。主要内容是:总则,术语,室内空气计算参数,室外设 计计算参数,供暖,通风,空气调节,冷热源,监测与控制,消声与隔振,绝热与防腐。本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进行解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 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 给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暖通空调规范编制组(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 号,邮政编码100013),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名单: 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参编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 清华大学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 天津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同济大学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 中南建筑设计院 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 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2 中建(北京)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开利空调销售服务(上海)有限公司 特灵空调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同方股份有限公司 丹佛斯(上海)自动控制有限公司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1 总则 1.0.1 为了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统一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建筑工程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 1.0。3 本规范应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01配套使用. 1.0.4通风与空间工程施工中采用的工程技术文件、承包合同文件对施工质量的要求不也低于本规范的规定. 1.0。5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且的验收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术语 2.0.l 风管air duct 采用金属、非金属薄板或其他材料制作而成,用于空气流通的管道。 2.0.2风道air channel 采用混凝土、砖等建筑材料砌筑而成,用于空气流通的通道. 2。0.3通风工程ventilation worb 送风、排风、除尘、气力输送以及防燃烟系统工程的统称. 2。0.4 空调工程 air conditioning works 空气调节、空气净化与洁净室空调系统的总称。 2。0.5风管配件duct fittings 风管系统中的弯管、三通、四通、各类变径及异形管、导流叶片和法兰等. 2.0.6风管部件 duct accessory 通风、空调风管系统中的各类风口、阀门、排气罩、风帽、检查门和测定孔等. 2.0。7 咬口seam 金用薄板边缘弯曲成一定形状,用于相互固定连接的构造。 2.0.8 漏风量air leakage.ie 风管系统中,在某一静压下通过风管本体结构及其接口,单位 时间内泄出或渗入的空气体积量. 2.0.9 系统风管允许漏风量airsystempermlsslbleleakag.rate 按风管系统类别所规定平均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的最大允许漏风量. 2.0.10 漏风率 air system leakage rat;. 空调设备、除尘器等,在工作压力下空气渗入或泄漏量与其额定风量的比值. 2。0.11 净化空调系统air cleaning system 用于洁净空间的空气调节、空气净化系统。 2.0.12 漏光检测 air leak check with lighting 用强光源对风管的咬口、接缝、法兰及其他连接处进行透光检查,确定孔洞、缝隙穿渗漏部位及数量的方法. 2.0。13 整体式制冷设备packaged refrigerating unit 制冷机、冷凝器、蒸发器及系统辅助部件组装在同一机座上,而构成整体形式的制冷设备. 2.0。14 组装式制冷设备assembling refrigerating unit 制冷机、冷凝器、蒸发器及辅助设备采用部分集中、部分分开安装形式的制冷设备。 2.0。I5风管系统的工作压力 design working pressure 指系统风管总风管处设计的最大的工作压力. 2.0.16空气洁净度等级air cleanliness class 洁净空间单位体积空气中,以大于或等于被考虑出径的粒子最大地度限值进行划分的等级标准。 2.0。17 角件 corner pieces 用于金用薄用权法兰风管四角连接的直角型专用构件。 2.0.18风机过压器单元(FFU、FMU)fan filter(m.dule)u。it 由风机箱和高效过滤器等组成的用于洁净空间的单元式送风机组. 2.0.19空态as-built 洁净室的设施已经建成,所有动力接通并运行,但无生产设备、材料及人员在场.

通风与空调规范gb-50738-2011

通风与空调规范gb-50738-2011 篇一:2015年现行建筑工程通风与空调常用规范 篇二:通风空调考试题及答案 暖通专业规范考试题 选用规范1、GB 50738-2011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规范 2、GB 50243-2002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2、GB 50242-2002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一、单选题(共25道题,每题1分) 1、 GB50738-3.3.4通风与空调工程使用的绝热材料和风机盘管进场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C )的有关要求进行见证取样检验。 A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规范 B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C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D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2、 GB50738-4.3.2矩形风管的弯头可采用直角、弧形或 1 内斜线形,宜采用(B),曲率半径宜为一个平面边长。 A内圆外方形 B内外同心弧形 C内外偏心弧形 D外圆内方形 3、 GB50738-4.3.5变径管单面变径的夹角宜小于30?,双面变径的夹角宜小于60?。圆形风管三通、四通、支管与总管夹角宜为(C)。 A 10~50? B 15~60? C 25~60? D 30~60? 4、 GB50738-6.2.3电动、气动调节风阀应进行驱动装置的动作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的要求,并应在(C)下工作正常。

A工作压力 B设计压力 C最大设计工作压力 D最小设计工作压力 5、 GB50738-6.2.7三通调节风阀手柄开关应标明(B);阀板应调节方便,且不与风管相碰擦。 A开启的角度 B调节的角度 C关闭的角度 D以上均正确 6、 GB50738-6.4.3散流器的扩散环和调节环应(A),轴向环片间距应分布均匀。 A同轴 B同向 C同列 D同位 7、 GB50242-8.3.6散热器背面与装饰后的墙内表面安装距离,如设计未注明时应为(B) A 20mm B 30mm C 40mm D 50mm 8、GB50738-15.2.1风管强度与严密性试验应按风管系统的类别和材质分别制作试验风管,并且 2 不应小于(C)平方米。 A 5 B 10 C15 D20 9、GB50738-6.6.1软接风管包括(B),软接风管接缝连接处应严密。 A复合风管和柔性风管 B柔性短管和柔性风管 C复合风管和防火风管 D柔性短管和防火风管 10、GB50738-7.2.8支吊架焊接应采用(D),焊缝高度应与较薄焊接件厚度相同,焊缝饱满、均匀。 A点焊 B角焊缝点焊 C满焊 D角焊缝满焊 11、GB50738-7.3.4支吊架定位放线时,应按施工图中管道、设备等的安装位置弹出支吊架的中心线,确定支吊架安装位置。严禁将管道(C)作为管道支架。 A预留端 B分支管 C穿墙套管 D其他吊架 12、GB50738-7.3.4-4公称直径DN100~150沟槽连接管道支吊架允许最大间距为(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