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模块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必修2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模块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必修2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模块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必修2

模块综合检测卷

(时间:45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

(2019年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第三次调研)2019年1月3日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9》称,中国人口负增长时代将在2027年到来。2019年1月5日发行的己亥年猪年邮票(下图)引发了人们的遐想与议论。据此,回答第1~2题。

1.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①我国至2065年人口将减少到相当于1949年的规模

②国家有可能出台放开三胎,并鼓励生育的政策

③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出现总量下降、占比上升的现象

④我国应改革和完善退休制度,适度延长退休年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我国人口的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对未来经济社会的影响有( )

①为提高国民素质与人力资本质量提供机会②导致未来消费水平和创业创新动力不断增强③制造业用工成本会进一步提高,经济的潜在产出水平受拖累④人口向城市流动减少,城市的产业水平将停止或缓慢下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1.D 2.C

【解析】第1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由于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增长速度较快,近年来出现了人口增速较慢,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由材料可知,2027年,我国人口将进入负增长时代,负增长的速度与1949年后人口增长的速度不一定相等,因此无法确定2065年人口规模与1949年相同。因为2027年人口进入负增长,意味着我国人口数量在减少,尤其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为负数,青少年儿童比重下降,因此有可能出台三胎政策,鼓励生育。劳动年龄人口是16岁到65岁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由于青少年出生人数减少,成长为劳动人口的数量也会减少,所以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有可能面临着数量下降以及比重下降的问题。我国应适当改革和完善退休制度,适度延长退休年龄,减缓目前以及将来有可能出现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第2题,我国人口的低速增长甚

至负增长对未来经济社会既有有利也有不利影响。人口数量减少,有利于管理,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随着人口数量的减少,社会发展会越来越重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人才的发展,为人力资本质量提供机会,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科技和创新,劳动力素质提高;制造业需要大量劳动力,劳动力短缺,因此制造业用工成本会进一步提高,经济的潜在产出水平受拖累;人口数量的减少,有可能导致未来消费水平和创业创新动力下降;经济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城市化水平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在不断提高,因此人口向城市流动不一定减少,城市的产业水平不会停止或缓慢下降,而是会继续上升。

下表所列为我国四个城市主要社会服务功能情况,根据表中信息,完成第3~4题。

A.甲、乙、丙、丁B.乙、丁、甲、丙

C.甲、丙、丁、乙D.乙、丁、丙、甲

4.四城市中,最适宜发展国家级IT产业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答案】3.D 4.B

【解析】第3题,城镇等级越高,教育设施水平越高,星级酒店数量、汽车交易市场和大型综合超市越多。第4题,IT产业对科技水平要求高,最适宜发展国家级IT产业的是国家重点大学最多的城市。

(2019年重庆会考)2019年1月10日,在阿里巴巴技术脱贫大会上,马云指出过去农民是靠天吃饭,未来农民靠数据吃饭,通过大数据做好农民和市场的链接。四川攀枝花早在2017年就利用大数据为热带水果——杧果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助力。读图,完成第5~6题。

高中生物模块综合测试题及答案-必修2模块综合检测卷

模块综合检测卷 (必修②)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座号: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5%,沉淀物的放射性占85%。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A.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B.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C.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 D.32P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2.下图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3.科学家发现种植转抗除草剂基因作物后,附近许多与其亲缘关系较近的野生植物也获得了抗除草剂性状。这些野生植物的抗性变异来源于() A.基因突变B.染色体数目变异 C.基因重组D.染色体结构变异 4.下图中为某单基因遗传病系谱图,4号和6号为男性患者,则3号是杂合体的机率为() A.2/3 B.1/2 C.1/3或2/3 D.1/2或2/3 5.有关生物进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繁殖的基本单位 B.种群的基因库一定随个体的死亡而逐渐变小直至消失 C.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物进化的本质 D.达尔文进化理论不能正确解释“寒武纪大爆发”等现象 6.下图为DNA分子在不同酶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图中依次表示

限制性内切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解旋酶作用的正确顺序是()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D.①④③② 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7.以下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是突变和基因重组 B.②是生殖隔离 C.③是自然选择学说 D.④是物种多样性等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嗜热细菌的遗传物质一定是DNA B.基因在细胞中总是成对存在的 C.若一双链DNA 中的A+T =40%,则A+G =60% D.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三、非选择题(除注明外,每空2分,共64分) 9.(16分)已知某一植物种群是雌雄同花的纯合相同品系,科研人员在种植过程中偶然发现有两棵植株(甲和乙)各有一个基因发生了突变,下图为甲植株的A基因和乙植株的B基因发生突变的过程。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最新-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四章测试题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工厂宜接近原料产地的是 A.甘蔗制糖厂 B.家具厂 C.服装加工厂 D.面包厂 2.下图是“我国东部沿海某城市的工业布局规划图”。你认为规划合理的是 化 工 厂公 路河 流 及 流 向D A B C 居 民 区 3.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主要原因是 A.接近劳动力丰富的地区 B.政策的影响 C.煤炭丰富 D.河流众多,交通便利 4.关于工业联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为汽车厂生产各种零部件的工厂间存在着生产联系 B.绝大多数产品从原料开始的全部加工过程是在一个工厂里独立完成的 C.甜菜制糖厂与钢铁厂间存在着生产联系 D.有些工厂为了共同利用资金、技术形成空间联系 5.关于工业集聚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 B.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 C.降低运输费用 D.增大能源消耗 6.下列哪些城市由于工业地域扩展而形成 A.天津 B.成都 C.马鞍山 D.济南 7.从投入—产出的工业联系看,下列工厂中,应靠近钢铁厂的是 A.化纤厂 B.机床厂 C.石油厂 D.食品厂 8.德国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中,不属于世界工业发展形势影响的是 A.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冲击 B.钢铁生产总量过剩 C.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D.生产结构较为单一 9.新兴工业区是在传统工业区开始走向衰落的同时出现的,它首先形成于 A.传统工业集中的大城市 B.传统工业相对较少的小城市

C.乡村地区 D.发展中国家 10.下列工业部门属高技术工业的是 A.电子工业、化学工业 B.半导体工业、核工业 C.遗传工程、汽车工业 D.航天工业、造船工业 11.旧金山附近的“硅谷”与九州岛、慕尼黑、苏格兰等高新技术工业区比较,其发展快的特殊条 件是 A.科技力量强 B.环境优美 C.军事订货多 D.高速交通方便 12.鲁尔区将炼钢高炉建到荷兰海边,主要是为了 A.就近获得从国外港口进口的大量煤炭 B.就近将工业废水、废渣排入海洋 C.就近获得通过鹿特丹港口的进口的铁矿石 D.便于得到充足的水源供应 13.“硅谷”的许多企业把新工厂建到内地的克萨斯,以及东南亚、墨西哥等地。这是因为 ①新厂址地理位置更安全②新厂址交通更便捷③“硅谷”的土地被使用殆尽④“硅谷”的劳动力价格高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14.炼钢厂与轧钢厂之间的联系属于 A.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 B.信息联系 C.生产上的投入一产出联系D.非物质联系 15.“第三意大利”分布在A.意大利北部 B.意大利东北部和南部 C.意大利南部D.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 下表为世界钢铁工业发展过程中每炼1吨钢所需原料、燃料的变化资料。据表完成16~17题。 16.19世纪初,钢铁企业为提高经济效益,布局靠近 A.原料地 B.燃料地 C.销售市场 D.交通枢纽 17.20世纪80年代以来,某钢铁企业若考虑经济效益,在布局上选择下图中哪一点最适宜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讲解整理版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课本P2~3图1.2,1.3) 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 进步 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如:俄罗斯,德国,日本。原因:生产力水平高,良好的社会福利制度、生育观念转变 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二战后,亚洲、 非洲、拉丁美洲人口增长很快的原因:①政治上的独立②民族经济的发展③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④人口死亡率下降。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1.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类型及特点(课本P5图1.6) 构成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判断方法 类型原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均﹥3% 及型低自然增长率 特点传统高出生率,低死亡率,自然增长率﹥1% 型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较低,自 型低自然增长率然增长率﹤1% ★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课本P6~7)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地区差异影响人口增长模式 转变的因素 ⑴20世纪50年代后,发达国家进入现代型⑴生产力水平是根 ⑵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由传本原因 统型向现代型转变⑵国家政策⑶社

⑶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会福利 型的过渡阶段⑷文化观念⑸宗⑷中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已基本教信仰 实现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⑹自然环境

2018年高中数学 模块综合检测(A)北师大版必修2含答案

模块综合检测(A ) (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直线x =tan 60°的倾斜角是( ) A .90° B .60° C .30° D .不存在 2.圆心在y 轴上,半径为1,且过点(1,2)的圆的方程是( ) A .x 2+(y -2)2=1 B .x 2+(y +2)2=1 C .(x -1)2+(y -3)2=1 D .x 2+(y -3)2=1 3.方程y =ax +1a 表示的直线可能是( ) 4.若l 、m 、n 是互不相同的空间直线,α、β是不重合的平面,则下列命题中为真命题的是( ) A .若α∥β,l α,n β,则l ∥n B .若α⊥β,l α,则l ⊥β C .若l ⊥n ,m ⊥n ,则l ∥m D .若l ⊥α,l ∥β,则α⊥β 5.直线x -2y -3=0与圆(x -2)2+(y +3)2=9交于E ,F 两点,则△EOF (O 是原点)的 面积为( ) A .32 B .34 C .2 5 D .655 6.直线x -2y +1=0关于直线x =1对称的直线方程是( ) A .x +2y -1=0 B .2x +y -1=0 C .2x +y -3=0 D .x +2y -3=0 7.过圆x 2+y 2=4外一点M (4,-1)引圆的两条切线,则经过两切点的直线方程是( ) A .4x -y -4=0 B .4x +y -4=0 C .4x +y +4=0 D .4x -y +4=0 8.以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斜边BC 上的高AD 为折痕,将△ABC 折成二面角C -AD -B 为多大时,在折成的图形中,△ABC 为等边三角形.( ) A .90° B .60° C .45° D .30° 9.经过点M (1,1)且在两坐标轴上截距相等的直线是( ) A .x +y =2 B .x +y =1 C .x =1或y =1 D .x +y =2或x =y 10.若圆x 2+y 2-2x -4y =0的圆心到直线x -y +a =0的距离为22 ,则a 的值为( ) A .-2或或2 B .12或23 C .2或0 D .-2或0 11.直线3x +y -23=0截圆x 2+y 2=4得的劣弧所对的圆心角是( ) A .30° B .45° C .60° D .90° 1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与点A (1,2)距离为1,且与点B (3,1)的距离为2的直线共有( ) A .1条 B .2条 C .3条 D .4条

高中地理必修二测试题

高中地理必修二测试题. 高一地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是世界某三个区域的人口统计图。据此回答1~3题。 1.A区域最有可能位于( ) A.北美 B.欧洲西部 C.澳大利亚 D.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2.影响B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很高 B.人口受教育水平很高 C.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D.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 3.C区域存在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 A.新增人口过多 B.老年人口过多 C.劳动力素质低 D.劳动力过剩 下图为“印度东部沿海某城市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第4题。

) 4.若该城市需布局一大型火力发电厂,其最佳区位是( .④D.② B C.③.① A ) .人类历史上出现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类型是因为5( .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A - 2 - B.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自然灾害和战争爆发 C.不同地区人口居住地的自然环境不同 D.农业和工业的出现 6.在人口增长模式变化过程中,首先开始转变的是( ) A.出生率 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 D.生育率 读“美国部分地区轮廓图”,回答7~8题。 7.图中a、b、c、d、e五区域中,不属于商品谷物农业地域类型的是 ( ) A.a、b B.c、d C.d、e D.b、e 8.和欧洲相比,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在生产上的最突出优势是( ) A.这里的各个环节大都由机器作业 B.有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的航运C.地广人稀,可以进行大规模的生 D.科技发达,政府投入较多 下图为人口相等的四城市某年人口变动资料,据图回答下面9~10题。 下图是“某跨国公司工业投资地域变化图”,a、d两国均为发达国家,b、c两国均为发展中国家。读图,完成20~21题。 .在阶段Ⅰ,影响跨国公司投资设厂的主导因素是9 - 3 - .科技水平.原材料.劳动力 C D A.市场 B .段Ⅱ,影响跨国公司投资设厂的主导因素是 10 .原材料 B.市场 C.科技水平 DA.劳动力 题。读下图,回答11~12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全套带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单元测试题全套带答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测试题 (测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某新兴城市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题。 1.1992年至1993年,该城市的人口增长率是( ) A.16.7% B.14.3% C.0.9% D.1 读甲、乙两国人口变化曲线图,完成2~3题。 2.关于甲、乙两国人口增长模式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900—1950年,两国人口增长模式皆为原始型 B.1850—1950年,甲国人口增长模式为原始型 C.1900—1950年,乙国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 D.20世纪末甲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 3.从图中可看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开始于( ) A.出生率的下降B.死亡率的下降 C.自然增长率的下降 D.自然增长率的上升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总数约为137 053万,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 390万人,年均增长0.57%。读我国第五次与第六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对比统计图,完成4~5题。

4.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人口数量变化主要是由于自然环境的改善②十年间,人口出生率下降③现阶段,影响我国人口总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口迁移④十年间,人口增长速度趋于缓慢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5.目前,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是( ) ①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②每年净增人口多③人口老龄化明显④劳动力数量急剧下降 A.①② B.③④ C.②③D.①④ 总和生育率也称总生育率,是指某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读中国总和生育率变化曲线图,完成6~7题。 6.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总和生育率呈下降趋势,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化的推进B.城乡人口迁移 C.人口老龄化D.国家人口政策 7.如果图中所示变化趋势持续下去,最可能出现的是( ) A.人口素质下降B.就业压力加大 C.人口老龄化D.劳动力成本下降 读图,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种年龄结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据此完成第8题。 8.图中①国0~14岁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以及应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 A.70% 鼓励生育B.60% 计划生育 C.15% 采取移民政策D.30% 鼓励人员出国 下图示意四个国家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读图,完成9~10题。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人口的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和共同决定 2、回顾历史,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最根本原因是 3、世界人口增长的最快速时期是 4、目前各大洲人口数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 5、目前各大洲人口增长速度由快到慢的顺序是 6、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 7、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速的主要原因是 8、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 9、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这会带来什么问题 10、自然增长率= 11、人口增长模式的三类型(按发展顺序) 12、原始型的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传统型的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现代型的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13、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阶段 14、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和 15、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和 16、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17、二战后,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由人口迁入地变为人口迁出地 18、我国人口迁移,80年代中期以前的特点,方向;80年代中期以后的方向,原因。 19、新中国成立后,始终是人口迁出地的省份 20、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 2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2、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是主要因素 23、我国古代出现三次人口南迁,主要原因与有关 24、环境对人口的容量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可以用表示,重要指标是 25、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比的是,与环境人口容量成反比的是 26、“木桶效应”揭示,决定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数量是最的资源 27、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叫

高中数学人教A必修2模块综合检测【含答案】

高中数学人教A 必修2模块综合检测 (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直线l 过点(-1,2)且与直线2x -3y +4=0垂直,则l 的方程为( ) A .3x +2y -1=0 B .2x +3y -1=0 C .3x +2y +1=0 D .2x -3y -1=0 2.已知直线(a -2)x +ay -1=0与直线2x +3y +5=0平行,则a 的值为( ) A .-6 B .6 C .45- D .45 3.已知点M (-2,1,3)关于坐标平面xOz 的对称点为A ,关于y 轴的对称点为B ,则|AB |=( ) A .2 B .13 C .214 D .8 4.如图,在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M ,N 分别是棱BB 1,B 1C 1的中点,若∠CMN =90°,则异面直线AD 1和DM 所成角为( ) A .30° B .45° C .60° D .90° 5.已知水平放置的△ABC 是按“斜二测画法”得到如图所示的直观图,其中B ′O ′=C ′O ′=1,A ′O ′3 那么原△ABC 中∠ABC 的大小是( ) A .30° B .45° C .60° D .90° 6.若直线y =kx +1与圆x 2+y 2+kx -2y =0的两个交点恰好关于y 轴对称,则k =( ) A .0 B .1 C .2 D .3 7.已知实数x ,y 满足2x +y +5=02 2 x y +( ) A 5 B .5 C .25 D 58.圆x 2+y 2-4x -4y -10=0上的点到直线x +y -14=0的最大距离与最小距离的差是( ) A .36 B .18 C .62 D .529.把直线3 y x =绕原点逆时针转动,使它与圆x 2+y 2+23x -2y +3=0相切,则直线转动的最小正角是( ) A . 3π B .2π C .23π D .56 π 10.已知球的直径SC =4,A ,B 是该球球面上的两点,AB =2,∠ASC =∠BSC =45°,则棱锥S -ABC 的体积为( )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第二节练习题-普通用卷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第二节练习题 一、单选题 中巴两国日前正在讨论修建连接新疆和巴基斯坦的铁路,起点为中国的喀什,终点为巴基斯坦港口城市瓜德尔。该铁路修建后,我国进口石油大部分将不再经过马六甲海峡。下图为中巴铁路模拟线路图。据此完成下列题。 1.影响中巴铁路修建的最不利因素是() A. 科技水平低 B. 地形条件复杂 C. 跨越众多河流 D. 资金不足 2.该铁路线的建设意义不包括() A. 带动沿线的经济发展 B. 为我国石油进口提供安全保障 C. 扩大瓜达尔港的经济腹地 D. 降低我国东部地区的石油进口成本 商合杭高速铁路是一条连接河南省商丘市、安徽省合肥市与浙江省杭州市的高速铁路,2020年6月28日商合杭高速铁路全线开通运营,运行速度350千米/小时。如图是商合杭高铁路线和主要车站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题。

3.商合杭高铁() A. 跨越我国地势二、三阶梯 B. 连接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地带 C. 穿越我国南北方交界地区 D. 沟通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 4.商合杭高铁建设的主要自然障碍是 A. 地质灾害多 B. 河湖多 C. 风力较大 D. 地势起伏大 5.商合杭高铁的建设有利于() ①商丘市成为北方物流中心 ②长三角产业向中部转移 ③江南水乡旅游业的发展 ④增加公路运输的货运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6.下列有关甲地商业网点特征的叙述与甲地自然条件不符的是( ) A. 密度小、规模小 B. 组织形式为固定与流动相结合 C. 沿河谷呈带状分布 D. 商业街、商业小区较多 7.甲地农产品的品质优于乙地,但销售量不如乙地,其主要原因是甲地( ) A. 农产品加工技术落后 B. 农药使用量大 C. 交通运输不便 D. 商品品牌意识差 根据《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要求,考虑城市人口分布状况,德州市将中心城区商业中心划分为3个等级:市级商业中心、片区级商业中心、社区级商业中心,特别是规划建设“一主两副”三大市级商业中心。其中“一主”指新湖商业主中心,“两副”指新城商业副中心和科技城商业副中心。下图示意山东德州中心城区商业网点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8.新湖商业主中心的区位优势是() A. 商业历史悠久,商场店铺多 B. 临近铁路线,商品流通快捷 C. 位于城市中心,辐射范围广 D. 交通通达度高,人口流量大 9.图中甲地带附近未布局商业中心,说明该地带最可能为() A. 绿化带 B. 农田 C. 河流 D. 交通干线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Ⅱ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一、人口增长: 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 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 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等。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 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 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 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 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 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如图: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高”与“低”往往以1%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 “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 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 长模式。 二、人口分布: 1、世界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沿海地区的趋势。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地势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 2、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数量排序: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3、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分布密度: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三、人口迁移: 1、含义: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根据人口迁移是否跨越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 二战前——原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主义的扩张; 特点: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 流向:从旧大陆流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 主要移出地:欧洲; 移入地:美洲与大洋洲。(黑人作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亚洲人作为劳工被招募到东南亚和美洲)。 意义:人口迁移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经典)2019-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模块综合检测卷(必修2,含解析)新人教版

月考(二) 必修二模块综合检测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2018·河北唐山检测)人口密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农业密度是指单位农田面积上的农民人数;生理密度是指适合作为农业用地的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下表为四个国家人口密度、农业密度和生理密度(单位:人/平方千米) 国家人口密度农业密度生理密度 埃及79 209 1 475 荷兰396 34 1 642 美国31 1 118 日本338 135 2 380 1.与农业密度和生理密度相比,人口密度未考虑 ( ) ①土地类型②土地面积③农业生产技术④人口总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根据材料可知 ( ) A.生理密度大的国家农业密度大 B.荷兰的农业技术水平比日本高 C.一个国家的农业用地比重 D.一个国家的农业人口总数 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人口密度=人口总数/土地面积,农业密度=农业人口总数/农田总面积,生理密度=人口总数/适合作为农业用地的土地面积。所以人口密度未考虑土地类型和农业生产技术。第2题,农业用地比重=适合作为农业用地的土地面积/土地面积;适合作为农业用地的土地面积=人口总数/生理密度;土地面积=人口总数/人口密度。所以,农业用地比重=人口密度/生理密度。根据材料可以计算出一个国家的农业用地比重,故C正确;表格中的信息不能体现生理密度与农业密度呈正相关,故A错误;根据材料无法比较荷兰与日本的农业技术水平高低,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给出相关国家的农田总面积,故无法计算一个国家的农业人口总数,D错误。 (2018·河南郑州考试)“空巢老人”,即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眼下许多“空巢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下图为四国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四国可能出现“空巢老人”现象的是 ( ) A.甲国 B.乙国 C.丙国 D.丁国 4.近几年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现象较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原因 B.家庭原因 C.自然原因 D.个人原因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二章测试题

必修二1-2章练习题 1.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 A.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B.人口生育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 C.新出生人口的百分比D.人口生育率与出生率相减的得数 2.人口增长的快慢由下列哪个因素所决定() A.人口出生率B.人口死亡率 C.人口自然增长率D.人口数量 3.人口的出生率与下列哪一因素密切相关() A.人口数量B.育龄妇女比重 C.人口年龄结构D.风俗习惯 4.产业革命后,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减少B.战争没有 C.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D.农业的发展 5.受产业革命影响产生的人口增长模式是() A.“高——高——极低”模式 B.“高——高——较低”模式 C.“高——低——高”模式 D.“低——低——低”模式 据统计,我国西部有的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也十分严重,这一现象正在引起人们的关注。6.一些农村的人口老龄化比城市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人口身体素质更好B.城市环境问题较严重 C.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更多改善D.农村地区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 7.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是() A.拉动农村消费 B.老龄劳动力有丰富的生产经验,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C.农村地区瞻养费用提高,农业投入受牵制 D.有利于促进城市郊区化 8.解决农村老龄化问题的对策是() A.控制农村青年劳动力外流,提高年轻人比例 B.增加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提高农业生产力 C.增加老年劳动力就业岗位,让他们发挥余热

D.实行土地保障、家庭养老和社会保障相结合 9.底座收缩明显的“人口金字塔”图表明() A.少年儿童比重上升,人口规模趋向缩减 B.少年儿童比重下降,人口规模趋向缩减 C.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人口规模趋向扩大 D.老年人口比重下降,人口规模趋向扩大 10.下列国家组合中,人口连续呈现负增长的是() A.俄罗斯、美国B.巴西、古巴 C.意大利、匈牙利D.日本、中国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都是不相同的 B.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一般都相同 C.一个国家的人口政策决定了该国的人口增长模式 D.从历史上看,世界各国的人口增长模式有很多共同之处 12.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过程大致是() ①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②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③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A.①②③B.③②① C.②①③D.②③① 13.下列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五·一”节到美国旅游 B.上海人出差到北京 C.广州某同学去北京上大学 D.某市领导下乡检查工作 14.下列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是() A.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 B.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 C.明清时期我国广东、福建等省的人了移居东南亚 D.在我国参观、旅游的美国人 15.关于三峡库区的移民,正确的叙述是() A.移民的原因是因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环境承载量小

高中地理必修二综合测试题

08级地理模块测试题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区域划分的基础是 ( ) A.区域差异 B.区域面积 C.区域竞争力 D.区域内的人地关系 读我国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图,完成2~4题 2.目前,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是 ( ) A.东部地带的产业结构相对较优,二、三产业比重较大 B.中部地带的产业结构较优,一、二、三产业比例均衡 C.西部地带的产业结构最优,一、二、三产业均在27%~41%之间 D.西部地带第三产业比重较大,生产力水平较高 3.三个地带比较 ( ) A.①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小,说明其第一产业发展落后 B.随着我国西部地区的开发,③地带的第一产业比重将会大幅度的提高 C.三个地带中第三产业有可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D.随着经济的发展,三个地带的第二产业比重将会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会有所下降4.为了加强三个地带联合与互补发展,由东部地带向中、西部转移的工业发展类型是 A.劳动密集型 B.资金密集型 C.技术密集型 D.严重污染型 读我国南方某农村生态农业试验场生产模式图,回答5~6题 5.该村大田农业的主要肥料是 A.杂草秸秆,沼渣,化肥 B.沼渣,粪肥,塘泥 C.化肥,植物的秸秆,沼渣 D.菌渣,沼渣,塘泥 6.该地农民使用沼气作为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是 ( A.有利于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净化环境 B.由于杂草填入沼气池减少了秸秆还田,所以土壤的肥力下降 C.饲料、肥料、燃料之间相争激烈,农民需要根据实际调整三者关系 D.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但不利于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 7.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 A.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为子孙积累巨大的财富 B.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 C.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维持在目前的水平 D.在资源开发利用时,不能危害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 8.目前,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A.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 B.严重的环境问题 C.庞大的人口数量 D.不利的外部环境 “新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论坛”(秋季)于2006年7月21日~24日在昆明举行,会议就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作为核心,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继续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推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据此回答9~10题。 9.农业生产活动带来的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主要表现为 A.农药化肥的使用 B.暴雨洪涝 C.土地沙化 D.矿物燃料的使用 10.下列关于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扩大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的种植面积②建立健全农业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③增加农产品的进口④增进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1.从“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考虑,在我国下列几组地区中,前者应重视农业技术开发与提高单产;后者应退耕还林还牧、维护生态平衡的一组是 ( ) A.塔里木盆地和云贵高原 B.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和三江平原 C.江南丘陵和华北平原 D.长江三角洲和鄂尔多斯高原、 三峡工程是我国跨世纪的主要工程之一,据此回答12~14题。 12.长江三峡工程坝址位于 ( ) A.巫峡三斗坪湖北省 B.西陵峡三斗坪湖北省 C.瞿塘峡三斗坪重庆市 D.西陵峡南津关重庆市 13.长江三峡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减少煤炭消耗4000万~5000万吨,少排放二氧化碳1亿多吨、二氧化硫200万砘、一氧化碳1万吨、氮氧化物37万吨,同时还可以减少废水、废渣的排 放,三峡工程建成后将有利于 ( ) ①减轻温室效应②减少“白色污染”③防止土地沙漠化④减少水污染⑤减少酸雨⑥减少长江下游的水患 A.①④⑤⑥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②③⑤⑥ 14.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 ( ) A.长江流域 B.长江上游 C.长江中下游 D.长江中游 读下图,回答15~17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检测练习模块综合检测

模块综合检测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陶渊明——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 两大支柱和艺术化人生的具体表现。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他特别推崇颜回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绝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是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挨饿的程度,但是他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而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 条件和力量。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并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的冲突与调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 (摘自《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有删改) 1下列对陶渊明“人生的两大支柱”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安贫乐道”是陶渊明人生的一大支柱。陶渊明所说的“道”,指的是个人的品德和节操。这样的“道”,体现了儒家思想,即要努力保持自己高尚而纯洁的品德和节操。

最新高中地理必修二期中试题附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期中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50分) 下图为英国人口学家布莱克根据人口发展过程的特点,将人口增长划分为以下阶段。认真分析下图,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判断A曲线表示( ) A.出生率 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 D.以上答案均不正确 2.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判断图中C曲线表示的是( ) A.死亡率 B.出生率 C.自然增长率D.以上答案均不正确 3.“由于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不同,人口增长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世界人口增长过程中,人口增长速度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差别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产业革命后人口增长最快 B.“二战”后人口增长最快 C.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增长速度最快 D.地势平坦地区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4.中国人口问题比世界很多国家更复杂,其主要表现是( ) A.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年均净增人口减少,劳动力不足 B.文化素质提高,生育率下降 C.一方面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严重 D.民族众多,计划生育执行难度大 下图反映了亚洲某国人口增长与构成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据此回答5~6题。 5.该国人口变化趋势的一个突出特征是( ) A.年轻劳动力过剩B.老龄化趋势显著 C.自然增长率上升 D.人口出生率较高 6.示意图显示,该国人口平均寿命状况是( ) A.平均寿命延长,女性长于男性 B.平均寿命延长,男性长于女性 C.平均寿命缩短,女性长于男性 D.平均寿命缩短,男性长于女性 7.下列关于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十一黄金周”,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往八达岭长城,这种现象属于人口迁移B.20世纪60年代之后,美国人口有向西部和南部移动的趋势 C.人口迁移对迁出地有益无害 D.人口迁移对迁入地有益无害 8. 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 A.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B.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气候条件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 地形:平原——耕作业;山地——林业、畜牧业;山地农作物的垂直分布;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酸性红壤——种茶树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必须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接近城市分布 政策:如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建立 2、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1)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 A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 如我国橡胶和双季稻生产北推;小麦种植高限扩展 B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 如玻璃温室(温室效应原理)——改善温度、并可对光照、通风、湿度进行调节 梯田——改造地形;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筑梯田;灌溉——改造水分 (2)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A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如城市周围成为菜、肉、蛋、奶、园艺业等农副产品基地 B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世界大市场的形成——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区域专业化生产) 如美国东南部花、菜基地供应东北部工业基地; 我国北方冬季从南方大量调进蔬菜; 荷兰鲜花装点世界许多大城市; 美、加、澳、法等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 荷兰、丹麦、新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乳畜产品供应国 拉美、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3、

人教新课标版数学高一人教版必修2 模块综合检测

(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若直线y =3x +1与直线x +By +C =0垂直,则( ) A .B =-3 B .B =3 C .B =-1 D .B =1 解析:选B.y =3x +1即3x -y +1=0 ∴3×1+(-1)×B =0,∴B =3. 2.棱长都为1的三棱锥的表面积为( ) A. 3 B .2 3 C .3 3 D .4 3 解析:选A.棱长都为1的三棱锥的三个侧面与底面都是全等的正三角形,∴表面积S =4× 3 4 ×12= 3. 3.空间五点最多可确定的平面个数是( ) A .1个 B .5个 C .10个 D .20个 解析:选C.最多的情况是任意三点不共线,此时任意三点可确定一个平面,故共10个. 4.已知直线mx +4y -2=0与2x -5y +n =0互相垂直,垂足为(1,p ),则m -n +p 为( ) A .24 B .20 C .0 D .-4 解析:选B.由两直线垂直,得2m -20=0,∴m =10.将(1,p )代入10x +4y -2=0,得p =-2,再将(1,-2)代入2x -5y +n =0,得n =-12. ∴m -n +p =10-(-12)+(-2)=20. 5.表面积为36π的一个球,有一个表面积为Q 的外切多面体,则这个多面体的体积是( ) A .Q B .2Q C.13 Q D.43 Q 解析:选A.易知球半径为3,将多面体分割成若干个锥体,每个锥体的高为3.∴V =1 3Q ·3 =Q . 6.如图所示,在一个封闭的立方体的六个表面各标出A 、B 、C 、D 、E 、F ,现摆成下面三种不同的位置,所看见的表面上的字母已标明,则字母A 、B 、C 的对面的字母分别是( ) A .D 、E 、F B .F 、D 、E C .E 、F 、D D . E 、D 、F

高中地理必修二期中测试卷汇总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地理期中测试卷 一、选择题(26题*2分=5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读图 1 “四国某年人口变动图”,回答 1 ~ 3 题。 1 .根据图中数据判断,人口增长属于原始型的国家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 .下列关于乙国可能存在的主要人口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人口增长快,人均资源占有量减少 B .人口增长快,加大环境人口容量 C .人口增长缓慢,城市化进程明显减慢 D .人口增长缓慢,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的情况 3 .在四个国家中,最可能体现芬兰目前的人口增长模式的 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4.关于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是() A. 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是决定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B.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着获取资源的数量,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C. 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D. 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读“不同城市间人口流动趋势示意图”,回答5--7题。 图2 5.符合图2中所示人口流动趋势的国家和地区是 ( ) A. 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 B. 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 C. 20世纪90年代的欧洲 D.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 6.引发图2中所示的城市人口流动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政治因素 B.环境因素 C.经济因素 D.文化因素 7.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均有大量人口迁入的是 ( ) A.西欧 B.北美 C.大洋洲 D.拉丁美洲 8.下图是我国华北某城市各功能区设置示意图,从环保角度考虑,其中合理的是( ) 某城市是环形放射状道路,读图4回答9--10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