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规划习题

区域分析与规划习题
区域分析与规划习题

一、韦伯、胡佛和艾萨德等人对工业布局的运输指向作了那些理论分析和应用发展,请系统阐述之。(25分)

二、论述大型城市商业服务业的类型、功能、区位及空间分布变化的一般规律。(25分)

三、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谈谈对“工业化和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出路”这一观点的认识。(25分)

《区域分析与规划》

习题

第一章绪论

1.区域、区域分析、区域规划和区域科学;

2.区域研究的主要领域;

3.区域与城市的关系;

4.区域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1.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自然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

3.自然资源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

4.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5.我国人口年龄组的划分;

6.老年指数、抚养指数、生育率、劳动力资源率、劳动力资源利用率、适度人口(人口承载力)、人口惯性、技术转让、适用技术;已开发的劳动力资源、已投入使用的劳动力资源、潜在的劳动力资源;

7.通常将人口自然增长划分为哪四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8.为什么说技术进步会推动区域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并为劳动就业开辟广阔的出路?

9.简单技术转移和吸收型技术转移、垂直技术转移和水平技术转移的区别。

第三章区域经济分析

1.名词概念: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刘再兴9指标体系、自然资源贡献度、工业化进展程度、人力资源规模、结构影响指数、效益超越系数、区位商、原始多样化指数、精确多样化指数、极化效应、规模经济、区位经济、城市化经济、反波效应、空间成本、工业区位优选原理、空间要素替代原理、劳动地域分工。

2.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的内容;

3.第三产业的四个层次划分;

4.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

5.SSM法的基本原理;

6.绘出部门优势分析图和部门偏离分量分析图,并说明各扇面

含义;

7.分别说明规模经济、区位经济和城市化经济的主要来源;

8.绘图说明增长极扩散效应与反波效应叠加作用过程;

9.增长极的基本含义;

10.主导部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1.绘图说明某一空间要素成本对赢利空间及最小成本点区位的影响;

12.绘图说明等产量线上任意点的变化规律。

第四章区域发展分析

1.劳动地域分工、绝对优势说、比较成本说、相互需求论、资源禀赋理论、地理分工论。

2.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优势有何不同,把有利条件转化为区域优势必须具备哪些前提?

3.区域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

4.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

5.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的区别。

6.投入产出表及其基本结构;

7.投入产出表的基本特点。

第五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1.画图说明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与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

2.据点开发理论、轴线理论和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概念;

3.如何选择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城镇)。

4.试说明圈层结构中中间圈层的基本特征。

第六章区域规划及其发展

1、区域规划的综合性、战略性和综合性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2、区域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那些方面?

3、区域规划的工作程序主要由哪些步骤?

第七章区域发展战略

1、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目标通常要注意哪些问题?具体目标设置包括哪些内容?

2、确定区域发展战略重点通常从哪几方面考虑?

3、如何提出区域发展战略构想?

4、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主要有哪些?高速度增长战略与变通经济发展战略有何不同?

5、结合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实际,谈谈你对平衡发展战略和不平衡发展战略两种空间发展战略模式的理解?

6、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实际,谈谈你对梯度推移战略模式的理解?

第八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1、简述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2、扩散效应的作用过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反波效应主要从哪几方面起作用?

4、画图说明扩散效应的动态过程?

5、画图说明扩散效应与反波效应叠加的动态变化过程?

6、按照核心—边缘理论,说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

7、按照核心—边缘理论,说明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

8、试说明核心—边缘理论在处理城乡关系方面的实际价值?

9、在区域规划中运用点—轴开发模式,分析和确定点与轴的位置与等级的工作步骤有哪些?

10、区域重点开发轴的选择,通常应考虑哪几方面?

11、如何选择区域重点发展城镇?

12、说明圈层结构中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第九章区域土地利用规划

1、试说明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公布的区域土地利用一级类型?

2、建设部1990年颁布的城市用地分类标准的10大类型包括哪些?

3、土地分区的依据及分区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4、风景名胜区必须具备的几个条件?

第十章区域产业发展规划

1、第三产业的四个层次是如何划分的?

2、试述区域经济各不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

3、简述农业发展的几个条件?

4、区域规划中如何选择和布局林业生产基地?

5、简述加工制造业的生产特点与布局要求?

6、如何选择高技术区的区位?

7、试述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特点?

8、对旅游规划有直接影响的旅游市场预测包括哪些内容?

第十一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

1、试述基础设施的性质及其作用?

2、区域交通规划的内容与步骤?

3、我国现行的公路等级是如何划分的?

4、水运港口规划中应重点考虑哪些问题?

5、机场位置选择应满足哪些条件?

6、如何选择区域运输结构?干线网布局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7、如何进行区域需水量预测?

8、区域给水系统主要由哪几部分构成?如何选择水源地和水厂位置?

9、如何进行区域电网规划?确定高压线走向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第十二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1、简述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的发展及意义?

2、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3、城镇体系历史演变与现状特点的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4、一般主要从哪些方面确定城镇发展战略目标?

5、简述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的基本方法?

6、试说明城镇人口规模规划的主要依据?

7、试述城镇体系等级规模规划的思路?

8、简述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的发展阶段?

9、如何构思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的总体框架?

10、试说明城市经济区划的基本原则?

11、说明大城市圈城镇群体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12、如何确定卫星城镇的规模、职能和区位,并体现卫星城镇的相对独立性?

第十三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1、行政地域的分割性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区域环境规划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3、根据区域经济与其中心城市发展的关系,以及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行政地域的分割性等,试论当前我国行政区划调整的必要性?

4、选择任一区域,试用增长极理论说明其经济发展过程?

一、区域规划的发展过程

从二次大战以来,世界的经济社会重建,到八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城市体系的建立,作为一种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统一总体部署的区域规划,可以认为经历了三个不同的过程或不同的目标取向。

在二次大战后,世界各国,尤其是受战争破坏严重的国家,如前苏联,着力于战后经济重建,而其中重要的内容是对资源,尤其是未开发或少开发地区的资源开发。当时的区域规划的重点就是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生产力布局,其着眼点是经济、是开发。日本的第一次全国的国土规划也可归之于这一类。

经过了50年代到60年代的繁荣和发展,各国内部各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了各区域之间政治、经济、社会的尖锐矛盾。于是60年代以来,以法国、联邦德国为代表,以加快落后地区发展、加强地方城市建设、解决区域之间平衡问题为中心的区域(国土)规划得到迅速的开展,其目的是消除或减少区域差异,促使人口和经济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流动,达到区域共同发展。

70年代起至80年代,各国在发展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尖锐,引起了各国的普遍关注。人们离开城市,向往自然,追求宜人环境,强调生活需求,从而对区域(包括城市)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PRED的协调为中心,以为人民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为目的的区域规划成为当前区域规划的主流。同时,规划的开放性、系统性也进一步加强。

关于区域规划的具体内容,从本书第六章起,将作系统阐述,这里不再赘言。

区域规划是一项综合性极强,包括物质、非物质部门,集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多项要素,包容从历史到未来的时间跨度的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种学科,它需要科学方法论对其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因此,区域分析是区域规划的前提、基础和主要组成部分。

二、区域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一)区域分析的概念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它涉及到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生物学等许多学科。它并不是一门独立学科,而是作为一种科学方法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为有关学科研究区域问题和为进行区域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

区域分析是随着区位论和区域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区位论产生以前,无论是地理学还是经济学对区域的研究都主要停留在观察、记录和统计描述上,区位论的产生及其发展,使区域分析开始运用数学方法对区域要素进行统计、归纳、演绎乃至模拟。50年代,区域科学的产生,使区域分析在运用数学方法和经济学与管理学、社会学的结合上更加成熟,并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毋庸置疑,区位论和区域科学的创导者是经济学家,对区位论和区域科学作出重大贡献的也首先是经济学家。虽然,地理学者对区位论和区域科学的贡献也不少。然而,早期的区位论和区域科学对区域问题的分析研究虽然也涉及到社会学、地理学等其它学科的理论方法,但还是以运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为主,研究内容是以经济问题为重点。进入80年代以来,人口、资源、环境及区域发展问题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这使得区域分析的内容更加广泛和综合,也使得以研究区域资源与环境问题见长的地理学者对区域问题的研究有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更大的发言权。

区域分析和相关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1.区域分析与经济学。如何合理(经济)地利用稀缺资源(广义的资源),以最小的成本(代价)取得最大的收益(利益、利润),是经济学研究核心。经济原则是区域分析的核心原则,因此,经济学的原理就成为区域分析的基石。

经济学中与区域分析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区域经济学,它是从古典区位论中发展演化出来的,它主要研究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地理分布规律,地区优势的发挥,产业结构的优化,劳动地域分工的组织等问题。区域经济分析是区域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有人认为,区域经济学处于区位论和经济学的结合点上,是区位论向应用研究方向的发展。也就是说,区域分析与区域经济学有很密切的关系。

2.区域分析与地理学。一方面,区域自然及社会经济地理背景条件是区域分析的基础内容,区域自然及社会经济地理要素的分析和发展演化规律又是区域分析的基本理论依据之一。另一方面,区域分析中的一些分析方法又可用来揭示区域内部的各种自然以及人文要素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增强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对现实人文地理过程的仿真和预测研究能力,从而使地理学在区域发展问题上的研究更加深入、全面,促进地理学特别是人文地理学研究向综合方向发展。

3.区域分析与数学。数学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基本工具之一,是区域分析的主要手段。区域分析研究的客体是客观世界的自然与社会经济事物,这些事物及相互间的关联是极其复杂的,而且其作用结果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这些运动过程也不可能在实验室里模拟、重复,这样,数学在描述、模拟复杂现象方面的特殊功能,就使得其成为区域分析不可缺少的工具。近十几年来,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使过去复杂、耗时的数学计算变得相当容易,从而也使区域分析中运用数学方法的路子更为宽广。

4.区域分析与其它学科。此外,区域分析也会涉及到社会、政治、心理等多要素,从而与这些学科的理论方法发生联系。

(二)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1.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的分析。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主要指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对这些条件的分析主要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基础,摸清家底,评估潜力,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为此,对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分析,应明确其数量、质量和组合特征,优势、潜力和限制因素,可能的开发利用方向及技术经济前提,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等问题;对人口与劳动力的分析应重点搞清人口的数量、素质、分布,及其与资源数量和分布及生产布局的适应性或协调性,区域适度人口的规模等问题;对科学技术条件的分析主要应评价区域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引进并消化吸收新技术的能力,技术引进的有利条件和阻力,适用技术的选择等;对区域基础设施的分析应重点评价基础设施的种类、规模、水平、配套等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社会因素的分析应以区域发展政策、制度、办事效率、法制等的分析为重点,评价其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2.区域经济分析。对于任何区域,经济问题都占据核心位置,因为它是解决其它问题的基础。所以,在区域分析中要将经济问题作为重点来进行分析研究。区域经济分析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它是在区域自然条件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作一个全面的考察、评估,为下一步区域发展分析打好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分析主要是在建立经济发展水平量度标准的基础上,通过横向比较,明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其所处的发展阶段,为区域发展的战略决策提供依据。对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分析,主要是通过各种计量方法分析比较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合理性,为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调整提供依据。

3.区域发展分析。发展分析是在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发展的政策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由于区域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到经济发展,而且还涉及到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因此,区域发展的分析也应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并以三者综合效益作为区域发展分析中判断是非的标准。然而,如前所述,在区域发展中,经济发展仍然是核心,无论在发达区域或发展中区域,都是如此。因此,对区域发展的分析,也应以经济发展的分析为主,重点分析和确定区域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及其发展方向,经济增长的形式以及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优化等问题。

(三)区域分析方法

1.地理学的比较法。区域比较法是地理学一切研究方法的基础,在区域分析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为区域自然及社会经济要素的特征大都是相对的,通过比较而存在的,即所谓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区域分析中通常所说的发达与落后,稠密与稀疏,都是比较而言的。如果没有参照区域作比较,就很难得出一个区域是发达还是落后的结论。相邻两个区域可以比较,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或高速发展区域和停滞区域可以比较,发展水平相当的区域或地理条件相当的区域也可以比较。但是,在作区域比较前,应该注意区域间的可比性。这包括它们地域范围的可比性,统计指标的可比性,币值的可比性,结构或者水平的可比性。如果对比的条件不一致,就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注意行政区划的变更,统计指标内涵变动,币值或汇率的变动,地区间物价的差异等造成的指标不一致性。

在进行区域比较分析时,比较素材的获取和表现可以采用地理学中常用的实际考察法、统计图表法、地图和遥感技术法等。尤其是地图和遥感技术的运用对区域分析的意义尤其重大。它不但直观,而且可以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分析更为方便、可靠。

2.经济学的分析法。现代经济学在进行实证研究时运用的分析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均衡分析、动态分析、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投入产出分析、边际分析、实物分析、价值分析、结构分析等。这些方法互相交叉,相互补充,构成了现代经济学的分析体系。这个分析体系可以全部运用到区域分析中去。但是,我们知道,区域分析以宏观分析为主,它注重于区域内部各部门之间或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所以投入产出分析法在区域分析中的作用尤其重大。许多区域问题

都可借用投入产出技术进行分析。此外,均衡分析和边际分析也在区域分析中经常用到。

3.数学的模拟法。数学模拟法的运用对区域分析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数理统计、运筹学等方法已成为区域分析中最常用的方法。数理统计特别是多元统计分析对于分析较复杂的区域系统较之传统的方法(简单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有很大的优越性,其中常用的数理统计方法有回归分析、趋势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随机过程分析等。运筹学方法对于区域研究中优化问题的解决发挥了重要作用。常用方法有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图论等方法。

数学分析方法的运用必须首先搜集有关量化指标或对有关指标量化,然后根据事物的特征及其运动规律建模模拟,最后对模型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运用模型对区域事物进行预测分析。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 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 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3.区域分析: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4.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即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 础,是地球表面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相互作用的一个特殊圈层,是由岩石、土壤、水、大气、生物等自然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 5.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就是在一国范围内,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 为基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国民经济。 6.区域文化:包括反映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文学艺术、建筑风格、 风俗习惯,也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地方性社会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7.人口素质:即人口质量,由人口的体质状况、文化技术水平、道 德修养等方面构成。 8.适度人口:处于最大收益点的人口(一个国家或区域在任何时候 都存在一个经济的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或少于这个量时,

都会引起收益减少) 9.区域政策:区域政策是根据区域差异而制定以协调区域间关系和 区域宏观运行机制的一系列政策之和,在宏观层次上影响着区域发展。 10.区域竞争力: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 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11.区域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 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12.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 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13.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 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14.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 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15.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 关系和分布形式,它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 16.土地:是指地球陆地表面上的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

区域分析与规划练习题

区域分析与规划 一、填空题: 1、区域规划按规划区域属性分类:自然区区域规划、经济区区域规划、行政区区域规划 、社会区区域规划。 2、主导产业评判标准就竞争能力来书表现在:技术先进程度、产品质量水平、劳动生产率、市场占有率、利税效果。 3、区域优势的类型有:有形区域优势与无形区域优势、绝对区域优势与相对区域优势 、局部优势与全局优势、空间优势与时间优势; 4、主导部门的条件有:能有效地吸收新技术、具有高度的增长率、与其他部门有广泛而强烈的生产联系; 6、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从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来讲,主要看: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影响、对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区域就业的作用、增加价值、出口潜力、环境影响。 7、影响扩散效应(或反波效应)的因素 (1)增长极的推动型企业所隶属的主导部门的类型及其性质 (2)增长极的推动型企业为核心的工业综合体的规模大小 (3)增长极区位所在区域的区域条件(自然条件,经济,技术等社会条件) (4)区域决策系统的效率及各级管理部门的相应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 8、区域规划的特点:综合性、战略性、地域性。 9、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将人类社会发展划分成为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是: ( 1 )、(传统社会阶段)、 (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 (3)、(起飞阶段)、 (4)、(向成熟推进阶段)、 (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10、规划工作的步骤有: (1)、(区域发展的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 (2)、(确定区域发展目标)、 (3)、(区域发展的课题与对策研究)、 (4)、(规划方案设计)、 (5)、(规划方案评估)、 (6)、(报批定案)等六个阶段。 11、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着重解决的问题是: (1)、(战略目标)、 (2)、(战略重点)、 (3)、(战略方针)、 (4)(战略布局)、 (5)、(战略措施)。 12、土地需求量预测必须以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影响土地利用的各种因素为依据,预测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 (1)、( 平均增长法)、 (2)、(回归分析法)、 (3)、(用地定额指标法)。

16秋川农《区域分析与规划学(本科)》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100 分。) V 1. 区域规划的具体目标不包括()。 . 经济目标 . 社会目标 . 平均指标 . 建设目标 标准答案: 2. 关于区域发展水平的量度,最常用的指标是()。 . 农业总产值 . 国民生产总值(GNP) . 工业生产总产值 . 农村社会总产值 标准答案: 3. 按国家统计局1985年10月制定的标准,()划分为第一产业。 . 工业 . 农业 . 服务产业 . 信息产业 标准答案: 4. 并于劳动地域分工,有五种经典的理论模式,其中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是()。. 绝对优势说 . 相互需求论 . 地理分工论 . 比较成本说 标准答案: 5. 在工业化前期,()是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一般都占整个经济的50%-80%。 . 农业 . 工业 . 商业 . 手工业 标准答案: 6. 中国的基础设施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是比较落后的,属于()发展的国家。. 随后型 . 滞后型 . 同步型 . 先行型 标准答案: 7.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一般采用()。 . 长期趋势法 . 经验法 . 方差分析法 . 特尔斐法 标准答案: 8. 在国外基础设施建设实践中,美国属于()发展的国家。

. 超前型 . 平行型 . 随后型 . 同步型 标准答案: 9. 区域经济增长,简单地说是指区域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长,即()的增长。 . 农业总产值 . 国民生产总值(GNP) . 工业生产总产值 . 农村社会总产值 标准答案: 10. 不能用()这一方法来预测土地需求量。 . 平均增长法 . 回归分析法 . 用地定额指标法 . 主成分分析法 标准答案: 11. ()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 国土规划 . 土地规划 . 农业区划 . 区域规划 标准答案: 12. ()是指在一个区域或城市,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其劳动生产率较另一个区域城市要高(或成本要低)。 . 有形区域优势 . 绝对区域优势 . 全局优势 . 空间优 标准答案: 13. 下面哪一种分析方法不属于区域分析方法()。 . 环境影响评价法 . 地理学的比较法 . 经济学的分析法 . 数学的模拟法 标准答案: 14. ()又称为区域增长过程的累积性模型。 . 输出基地模型 . 卡尔多-狄克逊-瑟尔沃尔模型 . 新古典增长模型 . 新剑桥增长模型 标准答案: 15. 影响旅游业规划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 交通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

第一章 1. 区域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 区域特征:区域的整体性、区域的系统性、区域的动态性、区域的不重复性等 3. 新区域背景:知识化(知识经济、知识和信息);信息化(信息技术、信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全球化(全球经济、全球文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生态经济) 4. 新区域观: (1)区域空间观:区域空间有界但向外开放,高度易变; (2)区域资源观:知识、信息、人力资源、区域发展的机制、政策和政府服务效能等成为资源; (3)区域发展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生活质量和素质全面提高; (4)区域区位观:知识和信息区位成为主导; (5)区域市场观:有限干预的现代市场。 5. 区域特征、新区域背景和新区域观对“区域”概念理解的影响: 亲,本题请自由发挥! 6. 区域科学概念: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7. 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8.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1)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分析 (2)社会与技术条件分析 (3)区域经济分析 (4)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第二章 1.区域发展的资源条件分析的内容:自然资源的量、质、地理分布与地域组合、开发利用方式与方向、开发利用效应 2.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4.生态环境补偿概念: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辩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第三章 1. 区域发展的社会条件分析内容: 1)区域文化背景与历史基础分析;文化传统与特色分析、历史沿革分析、重要经济社会事件的分析、区域发展动力的历史变化分析; 2)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人口数量及结构分析,人口增长分析、人口质量分析、劳动力供应分析、人口分布迁移分析、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分析 3)区域政策与制度分析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

第一章 1、区域概念:区域就是一个空间概念,就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得、以不同得物质客体为对象得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特征:区域得整体性、区域得系统性、区域得动态性、区域得不重复性等 3、新区域背景:知识化(知识经济、知识与信息);信息化(信息技术、信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全球化(全球经济、全球文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生态经济) 4、新区域观: (1)区域空间观:区域空间有界但向外开放,高度易变; (2)区域资源观:知识、信息、人力资源、区域发展得机制、政策与政府服务效能等成为资源; (3)区域发展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生活质量与素质全面提高; (4)区域区位观:知识与信息区位成为主导; (5)区域市场观:有限干预得现代市场. 5、区域特征、新区域背景与新区域观对“区域”概念理解得影响: 亲,本题请自由发挥! 6、区域科学概念:区域科学就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与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得方法,由区域或空间得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得差异与变化得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与类型区域得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得一门应用学科. 7、区域分析得概念:区域分析主要就是对区域发展得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得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与区域间相互联系得规律. 8、区域分析得主要内容: (1)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分析 (2)社会与技术条件分析 (3)区域经济分析 (4)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第二章 1、区域发展得资源条件分析得内容:自然资源得量、质、地理分布与地域组合、开发利用方式与方向、开发利用效应 2、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得资源承载力就是指在可预见得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她自然资源与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得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得人口数量。 3、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得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4、生态环境补偿概念:指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利用得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得辩护者提供补偿得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第三章 1、区域发展得社会条件分析内容: 1)区域文化背景与历史基础分析;文化传统与特色分析、历史沿革分析、重要经济社会事件得分析、区域发展动力得历史变化分析; 2)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人口数量及结构分析,人口增长分析、人口质量分析、劳动力供应分析、人口分布迁移分析、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分析 3)区域政策与制度分析 4)区域科技条件评价:科技人力资源、研究与发展经费、科技活动产出、高技术产业 2、适度人口概念:(二选一) (1)英国经济学家坎南:一个国家或区域在任何时期都存在一个经济上得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或少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重点

第一章 1.区域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特征:区域的整体性、区域的系统性、区域的动态性、区域的不重复性等 3.新区域背景:知识化(知识经济、知识和信息);信息化(信息技术、信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全球化(全球经济、全球文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生态经济) 4.新区域观: (1)区域空间观:区域空间有界但向外幵放,高度易变; (2)区域资源观:知识、信息、人力资源、区域发展的机制、政策和政府服务效 能等成为资源; (3)区域发展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生活质量和素质全面提高; (4)区域区位观:知识和信息区位成为主导; (5)区域市场观:有限干预的现代市场。 5.区域特征、新区域背景和新区域观对“区域”概念理解的影响: 亲,本题请自由发挥! 6.区域科学概念: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7.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8.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1)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分析 (2)社会与技术条件分析 (3)区域经济分析 (4)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第二章 1.区域发展的资源条件分析的内容:自然资源的量、质、地理分布与地域组合、幵 发利用方式与方向、幵发利用效应 2.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生态环 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4.生态环境补偿概念: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辩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第三章 1.区域发展的社会条件分析内容: 1)区域文化背景与历史基础分析;文化传统与特色分析、历史沿革分析、重要经济社会事件的分析、区域发展动力的历史变化分析; 2)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人口数量及结构分析,人口增长分析、人口质量分析、劳动力供应分 析、人口分布迁移分析、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分析 3)区域政策与制度分析4)区域科技条件评价:科技人力资源、研究与发展经费、科技活动产出、高技术产业 2.适度人口概念:(二选一)

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题库

U1绪论 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2)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3)评价方法: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法、景观生态学法 3、简述生态破坏经济损失估算的方法。答:(1)成本—效益分析是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是各种生态破坏经济损失评估方法的基础。目前与之相关的评估方法主要有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实验评价法和成果参照法。 4、说明生态补偿的对象、补偿主体、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答:(1)补偿对象: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2)补偿主体:那些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单位和个人,以及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获益的单位和个人,可将其分为三大类:政府补偿、市场补偿和社会补偿。(3)补偿标准:既切合实际又合理的生态建设的成本补偿,因时、地而异,因程度而异。(4)补偿方式:经济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基金、押金和执行保证金制)、非经济补偿(实物补偿、技术(智力)补偿、政策补偿)。 5、何为外部性?如何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答:(1)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外部性指的是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2)解决措施:外部效果内部化。政府的直接管制、基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考试总结重点

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者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者自然、环境要素)。 自然资源承载力: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自然资源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 生态环境调查: ()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调查()生态环境状况与特征调查()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评价单元的确定()评价因子筛选与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确定()生态 环境现状评价的分级、分类与分区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趋势分析与评价()规划的生态环境影响 分析与评价 自然资源评价:原则: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结合;技术 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自然资源评价方法: 自然资源质量的评价:可利用价值和对生产部门的适合程度 技术可能性经济合理性需求迫切性 自然资源量的评价:确定自然资源的开发规模和对生产部门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 绝对数量,筛选开发规模大,经济价值高的资源 相对数量,研究其数量对现状生产的保证程度,研究优势与潜力 明确自然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和开发利用的潜力 明确几类自然资源的比例关系 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主导资源,辅助资源,优势资源,限制资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评价:正负效应:经济方面社会方面环境生态方面。 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适度人口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一定条件(生产力水平)、一定的人均消费(或占有) 水平下能够供养的最优人口数量。 人口容量: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提供的人口数量。 在实际研究中必须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地而异 .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人口的消费标准而异 .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经济生产力和技术水平而异 .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而异 区域人口结构的内容: ,性别构成(最基本、最重要):即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 ,年龄构成:即年龄组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 ,职业构成:区域人口中,劳动人口在各个社会部门分配的比例。 ,民族构成:不同民族的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 区域人口增长分析: 人口增长是人口再生产的表现形式。 . 人口的自然增长分析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1.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3.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4.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5.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6. 区域空间管制是以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等密切联系的区域为基础单元,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通过不同层级政府或发展主体之间、同级政府之间或利益团体之间的沟通、对话、协商,在达成共识、自我约束、建立互信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区域规划统一实施、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各类资源占有者之间的公平。 7.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者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者自然、环境要素)。 8.生态环境补偿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它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 9.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就是促进补偿活动、调动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性的各种规则、激励和协调的制度安排。 7.自然资源承载力: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8.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逆,并且在使用之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可耗竭资源叫做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15.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和部分生态环境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19.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20.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外在成本的内部化,就是使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的外部费用进入他们的生产和消费决策,由他们自己承担或“内部消化”,从而弥补外部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差额以解决污染外部性问题。 21.教育成本:教育成本是为了培养一定熟练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而耗费的教育费用。教育成本可分为:教育的个人成本和教育的社会成本 22.教育收益:教育收益是教育对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知识与技巧给个人和社会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思考题、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章 1、区域规划所指的“区域”概念是什么其具有何特征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组成要素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基本属性: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三维空间 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区域具有整体性和结构性 区域是客观的,区界是主观的 2、均质区和结节区的特点 均质区(同质区或均一区):根据区域内部的同质性与外部的差异性划分,地理现象呈离散、均一性分布;若是多种特征存在,要依据区内各个要素的组合来确定均质区的存在。 结节区(极化区或枢纽区):按照地理事物过程及空间的相关性划分,以一个结节点(焦点)或节点体系为中心,通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方式对其周围地域(腹地)产生影响,结节点+腹地=结节区。 均质区内部的相关性更多地表现为一致性和同类性;结节区更强调联系性。 3、如何理解新的区域观 (一)新区域观的背景 1、知识化 知识和信息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最突出的特征是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在改造着传统产业。 2、信息化 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空间逻辑,打破了工业化形成的集中式生产模式,使集中与分散并存,“同时化”摆脱了交通的束缚。 3、全球化 全球化经济和全球文化使区域必须参与全球竞争,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 4、生态化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共识,未来的区域空间将成为生态化的空间。 (二)新区域观 1、区域空间观:对区域界线和区域形态的认识发生改变 新的区域空间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流动的空间和创新的空间;区域不仅仅是一个范围的概念,也是一个具有特殊内涵的实体的概念。 2、区域资源观:对资源类型和支配资源的认识发生改变 知识和信息等无形的非物质资源成为决定区域发展的关键要素,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显着上升,区域发展的机制、政策环境、政府服务效能等区域发展的软环境,也成为一种重要的非物质资源而受到重视。对区域资源的支配能力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3、区域发展观:对发展理念、发展重点的认识发生改变 由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逐步演变为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4、区域区位观:区位要素、区位层次、区位模式、区位状态改变 知识和信息区位逐步成为主导区位要素,现代交通和通讯网络不断改变着不同区域的区位优势。 5、区域市场观:市场调节方式、市场形态、市场规制改变 逐步向有限干预的现代市场经济转变,市场壁垒逐渐消除。 第二章

最新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考试试题样卷教程文件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考试试题样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2 土地利用分区:又可称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 3 技术进步: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的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4 绿色GDP:既能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否,而且还能说明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变化,更能反映国家GDP的值。 5 外部性:指经济主体活动对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二填空(每空一分,共30分) 1反映区域发展水平的总量的指标主要是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绿色GDP 。 2 区域经济特色主要表现为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和区域产业结构布局特色。 3 城镇化表现为农村持续向城镇转移,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现代化水平提高。 4 区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的特征。 5 区域的划分一般分为均质区域和功能区。 6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的特征有有限性、动态性和可增强性。 7 科技活动产出的主要形式有科技论文、专利等。 8 土地供需矛盾的焦点是更低与建设用地的比例。 9 区域规划的特点:综合性、战略性、地域性。 10 区域发展中的单一指标包括总量指标、平均指标、相对指标。 11 按照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可将人口的自然增长划分为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型四种类型。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下列不属于区域发展新趋势的是(C ) A、区域分工全球化 B、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 C、合作共赢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D、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2 一个国家或区域都存在一个经济上的“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这个量时,都会引起收益减少,处于“最大收益点人口为( B ) A、人口容量 B、适度人口 C、人口承载力 3 主要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构成状况的是(C ) A、人口数量 B、人口迁移 C、人口素质 D、人口分布 4 陕北地区煤油汽能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在巨大,在国家能源产业战略布局中居重要地位,那么它在区域优势的类型中属于( C ) A、局部优势 B、潜在优势 C、全局优势 D 现实优势 5 以下哪组属于自然资源所具有的特征的是(D ) A、结构性有限性整体性社会性 B、系统性结构性动态性社会性 C、有限性区域性社会性多用途性 D、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 四、简答题:(各5分) 1.请你简要论述技术的引进或转移的优点。

区域分析与规划考研笔记(崔功豪)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一章绪论 1、区域的概念 定义: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基本属性:(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2、区域的划分 依据区域的概念划分:区域的高度相关性:一是区域内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他区域,称为匀质区域;二是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依据区域的特性划分:一是整体性,使区域内部某一局部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区域的变化。 二是结构性:区域的构成单元,按一定的联系产生结构。具有层次性、自组织性、稳定性。 三是动态性:是指区域实体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时间不断变化的。一般情况下,他总是朝着自身结构不断优化的熵减方向发展的。 其中整体性和结构性是最基础的特性,是区域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反映,同时也是区域内部地域分异性的表象。 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分析p17 1、自然资源: 概念: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分类: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地下资源,地表资源 国民经济用途: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等 利用方式:直接生活资源(天然食物等)和劳动资料资源{矿产、土地、森林等} 能否再生: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辐射、风、海潮、地标径流、地下径流、地热与温泉等应按 照充分利用和综合开发的原则,在可能调价下最大限度的加以利用。 可更新资源:如动植物资源、为能生长繁殖的有生命的机体。其更新速度取决 于自生繁殖能力和外界环境条件。应遵循永续利用的原则,有计 划、有限制地加以开发利用。 不可再生资源:地质资源如矿产中的金属矿、非金属矿。核燃料。化石燃料等 和半地质资源如土壤。应节约和尽可能综合利用的原则,杜绝 浪费和破坏。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1.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3.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4.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5.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6. 区域空间管制是以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等密切联系的区域为基础单元,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通过不同层级政府或发展主体之间、同级政府之间或利益团体之间的沟通、对话、协商,在达成共识、自我约束、建立互信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区域规划统一实施、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各类资源占有者之间的公平。 7.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者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者自然、环境要素)。 8.生态环境补偿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它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 9.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就是促进补偿活动、调动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性的各种规则、激励和协调的制度安排。 7.自然资源承载力: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8.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逆,并且在使用之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可耗竭资源叫做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15.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和部分生态环境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19.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20.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外在成本的内部化,就是使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的外部费用进入他们的生产和消费决策,由他们自己承担或“内部消化”,从而弥补外部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差额以解决污染外部性问题。 21.教育成本:教育成本是为了培养一定熟练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而耗费的教育费用。教育成本可分为:教育的个人成本和教育的社会成本 22.教育收益:教育收益是教育对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知识与技巧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种种有益效果,也称教育的经济收益。教育收益可分为:教育的个人收益和教育的社会收益 23.适度人口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一定条件(生产力水平)、一定的人均消费(或占有)水平下能够供养的最优人口数量。 24.人口容量: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提供的人口数量。 25.技术进步是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26.科技人力资源是指实际从事或有潜力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活动的人力资源、既包括实际从事科技活动的劳动力,也包含可能从事科技活动的劳动力。 27.技术转让指一个国家或企业引进国外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所必须附带的设备、仪器和器材,用来发展本国的经济和推动科学技术进步。 28.区域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29.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区域分析与规划习题

一、韦伯、胡佛和艾萨德等人对工业布局的运输指向作了那些理论分析和应用发展,请系统阐述之。(25分) 二、论述大型城市商业服务业的类型、功能、区位及空间分布变化的一般规律。(25分) 三、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谈谈对“工业化和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出路”这一观点的认识。(25分) 《区域分析与规划》 习题 第一章绪论 1.区域、区域分析、区域规划和区域科学; 2.区域研究的主要领域; 3.区域与城市的关系; 4.区域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1.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自然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 3.自然资源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 4.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5.我国人口年龄组的划分; 6.老年指数、抚养指数、生育率、劳动力资源率、劳动力资源利用率、适度人口(人口承载力)、人口惯性、技术转让、适用技术;已开发的劳动力资源、已投入使用的劳动力资源、潜在的劳动力资源; 7.通常将人口自然增长划分为哪四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8.为什么说技术进步会推动区域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并为劳动就业开辟广阔的出路? 9.简单技术转移和吸收型技术转移、垂直技术转移和水平技术转移的区别。 第三章区域经济分析 1.名词概念: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刘再兴9指标体系、自然资源贡献度、工业化进展程度、人力资源规模、结构影响指数、效益超越系数、区位商、原始多样化指数、精确多样化指数、极化效应、规模经济、区位经济、城市化经济、反波效应、空间成本、工业区位优选原理、空间要素替代原理、劳动地域分工。 2.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的内容; 3.第三产业的四个层次划分; 4.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 5.SSM法的基本原理; 6.绘出部门优势分析图和部门偏离分量分析图,并说明各扇面 含义; 7.分别说明规模经济、区位经济和城市化经济的主要来源; 8.绘图说明增长极扩散效应与反波效应叠加作用过程; 9.增长极的基本含义; 10.主导部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1.绘图说明某一空间要素成本对赢利空间及最小成本点区位的影响; 12.绘图说明等产量线上任意点的变化规律。 第四章区域发展分析

南京师范大学《区域分析与规划》考研考试卷.doc

南京师范大学《区域分析与规划》考研考试 卷 专业课复习资料(最新版)封面 区域分析与规划- 考试卷 1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 区域发展: 2 土地利用分区: 3 技术进步:4 绿色 GDP: 5 外部性:二填空(每空一分,共 30 分) 1 反映区域发展水平的总量的指标主要是、、。 2 区域经济特色主要表现为和。 3 城镇化表现为持续向转移,城镇数量增加,扩大,城镇水平提高。 4 区域具有、、的特征。 5 区域的划分一般分为和。 6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的特征 有、和。 7 科技活动产出的主要形式 有、等。 8 土地供需矛盾的焦点是。 9 区域规划的特点:、、。 10 区域发展中的单一指标包括、、。 11 按照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可将人口的自然增长划分 为、、、四种类型。三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1 下列不属于区域发展新趋势的是() A、区域分工全球化 B、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 C、合作共赢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D、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2 一个国家或区域都存在一个经济上的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这个量时,都会引起收益减少,处于最大收益点人口为() A、人口容量 B、适度人口 C、人口承载力 3 主要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构成状况的是() A、人口数量B、人口迁移 C、人口素质 D、人口分布 4 陕北地区煤油汽能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在巨大,在国家能源产业战略布局中居重要地位,那么它在区域优势的类型中属于() A、局部优势 B、潜在优势 C、全局优势 D 现实优势 5 以下哪组属于自然资源所具有的特征的是() A、结构性有限性整体性社会性 B、系统性结构性动态性社会性 C、有限性区域性社会性多用途性 D、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四、简答题:(各 5 分)1.请你简要论述技术的引进或转移的优点。 2.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有那些?3.区域分工的特点和模式各是什么? 4.简述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5.区域经济特色形成的原因? 五、论述题:(各 10 分)一、区域市场化水平是如何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 二、谈谈你对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两者关系的认识 区域分析与规划- 考试卷 2 一、名词解释(20 分,每小题 4 分) 1、地理位置 2、劳动地域分工 3、区域优势 4、聚集与扩散 5、区域主导产业二、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 区域区域分析区域规划区域地理结构区域地理功能自强过程自然资源 经济适度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区位熵劳动地域分工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土地利用规 二、填空题 1、区域的特点包括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点的空间分布类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区域地理功能可归结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 4、区域地理效应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区域地理场对区域地理演化的制约是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过程完成的。 6、区域地理空间规划中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种模式。 7、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大构成区域的主流要素。 8、人口质量即人口素质,包括三个方面,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增长极对周围区域产生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 10、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分别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区域规划中的资料工作,具有其独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 三、简答题 1、按照区域地理场的形成因素,区域地理场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2、自然资源具有哪几种特性? 3、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内容来看,区域经济具有哪三大主题? 4、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区域分析与规划期末考试题

区域分析与规划 一、名词解释(20分,每小题4分) 1、地理位置:地表事物之间空间关系的总和。 2、劳动地域分工: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 3、区域优势: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能够使该区域更富竞争能力。具有更高资源利用率,能使该区域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上的有利条件。 4、聚集与分散:指一个区域产业发展的相互连接的不同发展阶段。聚集指区域产业发展初期,随着主导部门的迅速增长,引起区域内其他经济活动趋向于主导部门及其区位的过程;扩散指随着主导产业和增长极的壮大,其带动作用在区域空间经济上的传递和涉及过程。 5、区域主导产业:指能够带动区域产业发展的产业。 二、填空(20分,每空1分) 1、区域基本属性包括:(空间性、有限性、客观性、景观性) 2、区域规划的特点包括:(战略性、综合性、地域性) 3、区域分析内容包括:(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分析、经济分析、发展分析) 4、经济的空间转移与扩散方式包括:(扩散方式、转移方式、等级方式) 5、区域规划的内容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农业生产布局规划、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治理与保护规划、区域发展规划) 三、选择题 1、区域分析方法包括( ACD) A、区域比较法 B、地理考察法 C、经济学分析法 D、数学模拟法 2、区域优势的特点包括( BCD) A、绝对性 B、空间性 C、综合性 D、实效性 3、ABC分别代表一二三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值。一个发达地区产值比值由大到小的排序应当是(D ) A、BAC B、CBA C、BCA D、ABC 4、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目标主要包括(ABC ) A、充分发挥地区优势 B、确保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性 C、确保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 D、确保最佳经济效益 5、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方法包括( ABC) A、系统分析法 B、因子筛选法 C、优化模型法 D、投入产出法 6、一个地区土地人口承载力取决于(B )等因素。 A、土地生产潜力与GDP B、土地生产潜力与人均营养水平 C、人均营养水平与GDP D、生态系统特点 7、区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包括( B ) A、政策环境、产业环境、企业环境 B、总体环境、产业环境、企业环境 C、总体环境、政策环境、企业环境 D、总体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 8、在目前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应采取( B ) A、自主发展战略和高速发展战略 B、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替代战略 C、初级产品出口战略和进口替代战略 D、进口替代战略和信息化发展战略 9、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D ) A、经济发展条件与潜力的地区差异性 B、国家政策的地区差异性 C、外国投入的地区差异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