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家直诀--台湾老中医教诊脉的上课资料

诊家直诀--台湾老中医教诊脉的上课资料
诊家直诀--台湾老中医教诊脉的上课资料

重订诊家直诀序目

医有四科,曰脉、曰证、曰药、曰方,

知脉而后知证,知药而后能方,故脉尤汲汲也。

拙著脉义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凡四种。都十二卷,博采百家,参以已说,名虽四种,义实相承,卷帙既繁,脉络难贯,专取一种,又苦弗完,兹特撮其要者,简之又简,别为此编,名曰重订诊家直诀,其篇目如左:

【卷上】

【一】指法总义

【二】八法总义

【三】微甚兼独

【四】二十四象会通

【五】位数形势

【卷下】

【一】独取寸口本义

【二】血气形势直解 1 【三】说神

【四】初诊久按不同

【五】脉有两侧

【六】脉有动摇

【七】脉有内曲外曲

【八】脉有变易无定

【九】外诊撮要

【十】三关脉体通考

【十一】左右表里直解

【十二】辨止

【十三】单诊总按不同

【十四】脉有头本

【十五】脉有俯仰

【十六】脉有无数细丝

【十七】脉有起伏中途变易

2

【卷上】

【一】指法总义

诊脉之指法,见于经论者,曰举、曰按、曰寻、曰推,曰初持,曰久按,曰单持,曰总按、无求子消息七法。

曰上竟、下竟、曰内推、外推,曰浮按、中按、沉按,

更有:侧指法,挽指法,辗转指法,俯仰指法,

举而复按,按而复举,是操纵指法,若是者,皆有旧论可考也。

至于私心所创获,与得诸益友所训示者,则又有移指法,直压指法。

夫脉有四科,位、数、形、势、而已。

(一)位者:浮、沉、尺、寸也

(二)数者:迟、数、促、结也

(三)形者:长、短、广、狭、厚、薄、粗、细、刚、柔。犹算学家之有线面体也。

(四)势者:敛、舒、伸、缩、进、退、起、伏、之有盛衰也,势因形显,

敛舒成形于广狭,

伸缩成形于长短,

进退成形于前后, 3

起伏成形于高下,

而盛衰则贯于诸势之中,以为之纲者也,

此所谓脉之四科也。

指法即由此而辨,

曰举法,以诊高深也。

曰上下,以诊长短也。

曰寻推,以诊皮广狭厚薄曲直也。

曰初持久按,以诊迟数滑濇止代也。

曰单持总按,以诊去来断续也。

病者,气口处骨肉不平,须用侧指法,

病者,不能平臂而侧置,须用挽指法,

俯仰者:三指轻重相畸也,

辗转者:一指左右相倾也,

操纵者,举按迭用,以察根气之强弱,难经所谓按之耎,举指来疾者此也

惟三指总按,横度三关,三指缝中,各有其隙,若三部脉形不同,如寸濇尺滑,前小后大即,无由得其接续之真迹,昔有同学示以移指法

4

,如先诊三关,再略退半部,以食指加寸关之交,中指加关尺之交,终以有隙。而其真不见,后乃自创一指直压之法,以食指直压三关,而真象并露矣。

小儿脉位狭小,以食指横度脉上,而展转以诊之。

【二】二十四象会通:

(一)浮沉:

以诊气之升降也,

阳不能降,则脉见于浮,

阴不能升,则脉见于沉,

前人每以脉之在浮在沉,与脉之能浮能沉相混,

能浮能沈乃高深之义也

(二)迟数:

以诊气之躁静也,

躁有因热,有因燥,

静有因寒,有因虚,

而皆有因郁 5

按内经:手躁足静,与迟数不同,手经之道近,其气至也迫,足经之道远,其气至也缓,故有躁静之殊也。然先至者不能先去,必待后至者去,而始能与之俱去,故无迟数之异也。

滑伯仁谓:察脉须识上、下、去、来、至、止,

至止即察躁静之事也,

察其停于下者之久暂,

又察其鼓于上者之久暂,

而阴阳嘘吸之躁静了然矣。

(三)强弱:

以诊势之盛衰也,

应指有力谓之强,

无力谓之弱,

前人每以脉形之软硬,与脉势之盛衰相混,

内经凡言脉之大小,多指动势之盛衰也。

(四)刚柔:以诊形之软硬也, 6 形软有因血虚,有因湿热,

形硬有因血实,有因风寒,

此即内经之所谓缓急也

(五)滑濇:

以诊形之枯润也,

血有余则脉滑,

血不足则脉濇,

然血由气行,故亦可征气之盛衰云,

气血必有津已载之,始能推行滑利,

故内经以滑为阴有余,濇为阳有余,阴即津液也。

(六)断续:

以诊气血之通塞盛衰也,

有形之断续,长短是也,

有动之断续,促结濇代是也,

此条专言动之断续,

应指有力有神,属于通塞,

无力无神,关于盛衰,7 亦有无力而有神者,微衰而兼塞也,

来去停匀,五十不代,谓之续,

参伍不调,有来有去,谓之断。

其败也,虾游,鱼翔、屋漏,雀啄,

塞者血塞也,衰者气衰也,败者气血俱败也。

(七)长短:

以诊气之郁畅也,气畅则虽弱而亦长,气郁则虽强而亦短。

按气有出入,有升降,出入横也,升降直也,

风寒外束,气出不利,脉来弦紧,

痰饮中结,气升不利,脉来厥厥如豆,

是长短皆有气郁也,

经曰:长则气治,短则气病,亦言其大概而已。

(八)高深:

以诊气之嘘吸也,此指来去之远近,

所谓息之深深,达之觉觉者,气之操纵也,

浮沈是阴阳嘘翁之已然,

高深是阴阳嘘翁之方然,8

一言气之所在,一言气之所至。

(九)厚薄:

以诊血之盈虚也,

以形体言,非浮沉之谓也,

故有浮而厚,有沉而薄,

浮中沉三候俱有,按之不断,谓之厚。

仅在一侯,按之即断谓之薄。

(十)宽窄:

以诊气血之寒热盈虚也,

气热则血涨,

气寒则血消,

血实则气充,

血虚则气怯

(一一)敛散:

以诊气之寒热也,以两旁之边际言,非宽窄之谓也,

宽窄指脉体之大小,9敛散指脉边之清浊,

故气寒血盈,宽而亦清,

气热血虚,窄而亦浊,

亦非刚柔之谓也,

一、刚柔指脉体之硬软,

二、敛散指脉迟之紧松,

故血虚气寒,软而亦紧,

血实气热,硬而亦松,脉中有脊,而两边浑浑不清也。

(一二)粗细:

以诊气血之寒热盈虚也,宽厚相搏谓之粗,窄薄相搏谓之细。

会通者,二十四象互相加乘,以求合于古脉,而诊百病也,

如浮薄而硬,革也。

浮薄而耎,芤也。

浮厚而敛,弦也。

浮薄而散,微也。

长硬而敛,紧也。10 短耎而散,濡也。

高而数,促也。

深而迟,伏也。

短而刚强,动滑也。

断而柔弱,结代也。

长厚硬敛,弦牢也。

长厚柔散,洪缓也。

是故:

芤、血虚也,

迟、气寒也。

伏、气闭也。

代散、气脱也。

血弱虚微、气血俱虚也。

细紧,气血俱寒也。

革、阴盛于上也。

牢、阴盛于下也。

洪促、气热于气分也。

动滑、气热于血分也。

浮数、气热于气分也。11

沉迟、气寒于血分也。

弦革、气寒于气分也。

紧结、气结于血分也。

细、血中气寒也。

缓、血中气热也。

长短、同有气郁。

气横于气分则长。

气结于血分则短也。

滑濇同有、血虚血实。

寒凝于血分则实而濇。

热亢于气分则虚而滑也。

而且寒极似热,热极似寒,实极似虚,虚极似实。

如滑主痰也,而痰亦见濇,

弦主肝也,而肝亦见濡,

上气喘促脉虚虚大,也而亦有紧细伏匿,

孕脉必滑也,而亦有虚濇不调,

又弦缓相反也,而风弦与热缓相似,12

滑濇相反也,而热濇与虚滑相似。

搏与散相反也,而抟而累累不续,即与散同论。

洪与伏相反也,而尸厥霍乱。伏与洪同断,

长与盛相反也。而长而劲,短而搏,同主气逆气郁。

散与结相反也,而同主症痂。

正气未衰则结,正气既衰则散,亦有乍病食滞而脉敛者。

胃气新乱而未复也,或其人素有湿热,加之新伤,而中气溢溃也,

有以无脉为病所者,芤脉中空,即内主精血之伤也,

有以有脉为病所者,紧脉浮数,即外主风寒之感也。

抑尤有要焉。

滑伯仁曰:察脉须识上下去来至止六字真诀。故审脉者,凝神于指下起伏去来头本之势,而脉之真象无遁,即病之升降敛散之真机,亦并露而无遁矣。

明乎此者,必知脉证断无相反,何则,有所以相反者在也,

脉病断无不应,何则,有所以不应者在也,

仲景曰:邪不空见,中必有奸

景岳曰:脉之假者,人见之不真耳,脉亦何从假哉。13

【三】八法总义: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以缓急大小滑濇立纲。而以微甚纬之,实开千古诊法之奥,后世有以浮沉迟数分刚者,则其义浅而不备矣。今拟合二者共十字,仍似微甚纬之,于十字中纵横离合,即二十八脉,不待拟议,而形状嘹然,然此特其形状耳,未足以尽脉理之妙也,

(一)滑氏曰:凡察脉,须识得上下来至止,盖求明脉理者。须先将位数形势,讲得真切,便于百脉无所不赅,不必立二十八脉之名可也,

位者、浮沉前后也,

数者、迟数也,

形者、虚实滑濇也,

势者、即滑氏所谓上下去来至止也,四者为经,

更纬之以微甚兼独,百病之虚实寒热,全从此八字上分合剖析,

每诊一人,即于各部中按此八字,次第求之,反复寻之,则真假无遁情,而气分血分之病,亦到指便见矣。此其泄天地之秘者也,

指到脉上,14

即心先拟其脉,浮耶沉耶,在寸在尺耶,

继存其息,迟耶数耶,

继察其体,长耶短邪,虚耶实耶,滑耶濇耶审此三者,指下必已有定象,

即就定象上,揣其微耶甚耶,独见一脉耶,兼见何脉耶,至此而气更定矣,

于是玩其上下起伏之盛衰,动止之躁静,而本原无不并露焉,大抵诊脉,以察来去之势为最要,此阴阳嘘翁之气机也。

【四】位数形势

(一)位数形势者,正脉之堤纲也。

位即三部九候也,或在寸,或在尺,或在浮,或在沉,

数以纪其多寡也,数与滑促,其数皆多。迟与濇结,其数皆少,即屋漏雀啄,虾游鱼翔。举该于数之类也,

至于形势,分见互见,各有妙蕴,

挺互于指下而静者,形也,血之端倪也。

起伏于指下而动者,势也,气之征兆也。

(二)内经曰:浑浑革革至如涌泉,15

又曰:脉至如火新然。

脉经曰:三部脉如釜中汤沸,此血不唯气,势之独见者也,

内经曰:其肝脉至,如循刀刃责责然,

真心脉至,如循意苡子累累然,

此气不运血。形之独见者也,

故形势分见者,皆气血偏绝之死脉也,

若在平人,无不气血相融,形势相洽者,

然气血稍病,即于相融相洽之中,不无彼此胜负之致,尤不可以不辨,(三)如形劲于外者:,

气悍于中,是动与大也,

气不堪悍,是弦与紧也,

(四)若气甚歉,则为细矣,为芤矣,形微胜于气者此也,

如形弱于外者:

气悍于中,是洪与滑也,

气不堪悍,是濡与弱也,

(五)若气甚歉,则为散矣,为微矣,气微胜于形者此也,

(六)是故人之诊脉也,指到脉上,先察其形之粗细硬软,再审其气之至也,充于脉管之中,微溢脉管之外,既将脉形撑宽,而又起伏高深有力,无来去盛衰之参错,斯为气血和同焉,16

何者?脉之正管,其四旁必有无数微丝细管,以达其气于肌肉,所谓腠理也,

若寒盛而阳气不敌,则微丝细管先为寒束,脉气之来,不能旁溢,此即紧脉之象也,

更有脾肺中气不足,不能充于脉中,往往脉形挺然指下,而气来如线,从脉中驰过,既不能撑宽,更不能起伏矣,此脉形虽粗,脉气自细也,

更有中焦痰饮停结,其湿热浊气,上蒸肺中,肺气不能清肃,脉管为

之膹莞,挺然指下,而中气为痰饮格拒,不能畅达,其来如绵,过于指下,既不能撑宽,亦不能起伏矣,此脉形虽硬,脉气自软也,此非脉管自硬,乃浊气壅塞使然,是动脉之中,有推荡不动之气也,

李士材论芤脉有云:

一、其状加按慈葱,以指浮候之,着上面之葱皮,

二、中候之,正当葱之中空处,

三、沉候之,又着下面之葱皮矣,17

此非独芤脉之诊也,脉管本自如此,但有时紧时松,时盛时实之异,芤脉中虚,遂易显耳,

(七)芤脉属浮,只动于上面之皮,其下面之皮不动也,此脉形虽厚,脉气自薄也,势有来去,有起伏,形有中边,有底面,

(八)是故平人之身,荣卫调和,脉中脉外,气行度数相应,指下每不见脉之硬管,及气之来,乃觉正管既充,而又微见旁溢焉,且微丝管之所系大矣,倘卫陷入荣,中外隔绝,脉在指下,一条扛起,是壮火耗津,脉络不能濡润而闭塞也,往住有眩冒颠仆,偏枯痿易之虞,

(九)昔者俞春山尝言:老人虚人,久病将死,其脉皆独然一条扛起,似与肌肉不相连络,是气血不交,荣卫相离,犹老树将枯,根上旁须,先见憔悴,不得土气矣,此察形之至微者也,

至于察脉之势,非但察其来去之盛衰也,必且来去之间,循环相续,自沈从容上浮,自浮从容下沉,其情如环,无骤折之迹,

(十)尝见有一种脉,其来也有顷而一掣,其去也有顷而一掣,一息亦不过四五至,未尝数于常脉,而指下鹄突,无容与迥环之度,此为津虚血热,气燥而旋转不利也,内经谓之躁脉,18

故夏脉如钩者,以其来盛去衰,不能如环之圆,钩即环之缺其一面者也,躁则来去如一,并无所缺,而骤来骤去,不为圆转,而为直折,

(十一)盖扁鹊所谓其至跳者,

内经又谓脉之动也,阳气前至,阴气后至,是又于脉气方动之顷,分别前后,以察阴阳之微机,

于是难经有:

前大后小,头痛目眩,

前小后大,胸满短气之论,

(十二)仲景有:脉来头小本大,其病在表之谈,

后人有动前脉盛气有余,脉衰气不足,应后脉盛血有余,脉衰血不足之辨,是皆剖析微芒,脉学之上乘诊家之慧业也。

【五】微甚兼独

微甚兼独者,变脉之提纲,即体察形势之权衡也,凡物之轻重也,非特极轻极重之并处也,必有微轻微重者介乎其间,故微甚不可不知也。如难经所论一脉十变,与灵枢之论缓急大小滑濇,其义大矣。

19

第脉有以微见为善者,有以甚见为善者,固不尽微即皆轻,甚即皆重也,万象之变化无定也,形形色色,举在分分合合之中,故有一象而兼数象者,直须辨明主客,知其孰为正象,孰兼象气,庶几施治用药之轻重,乃有所准矣。

李东垣云:脉之相合,各有虚实,不可只作一体视之,假令:

弦洪相合,弦主也,洪客也,子能令母实也,

洪弦相合,洪主也,弦客也,母能令子虚也,余脉仿此。

可以类推,夫所谓主客者,脏府之病气,皆各有主脉,如:

肝脏与风气之病,其脉皆弦。

心脏与热气之病,其脉皆洪,

若其间有挟痰挟食挟血挟虚之异。即其脉之所见,必有兼象,所谓客也,是故脉

无单见,古人立二十八脉,亦不过悬拟其象,以明大纲,使学者有所据,以为讲明之地,讲明乎五藏六气之主脉,斯知脏脉之变有万,无非各主藏之脉所互乘也,病脉之变有万,无非各主病之脉所互乘也,

20

倘执着而不知会通,纸上之象,几无一合于指下之象,指下之象,更无一合于纸上之象矣,开卷了然,临诊茫然,是何为者,

况微甚有因兼独而分,兼独每因微甚而见,故:

宽而兼厚,以实兼实,是甚实也,

薄而兼窄,以虚兼虚,是甚虚也。

厚而兼窄,是微实也。

薄而兼宽,是微虚也。

更有大谬之语,难为人道者,厚而兼薄也。宽而兼窄也,粗而兼细也,滑而兼濇也,长而兼短也,浮而兼沉也,迟而兼数也,于万万相反之事,而忽并于三指之下,此叉何说以处之,曰此必有一微一甚也,此必一见于形,一见于势也,亦有相间而迭呈者,即难经所谓阳中伏阴,阴中伏阳也,故常有于绵软之中,忽夹一至,挺互指下,

如弦之象,此:

有因气逆上冲,

有因气郁猝发,

有因气脱不返,宜察其脉之神而决之,此即来大时小,来小时火之类

又常有于迟缓之中,忽夹一至躁疾,上驰如射,此亦有:

郁气之猝发,21

或伏热之乍升,

宜察其脉之沉分而参之,

脉经曰:尺脉上应寸,时如驰,半日死。此又气之脱也,

若沉分大而有神,只是气滞热伏耳,总之讲脉学者,先求脉在人身,为何等物,再将脉象之纲领条目,从自心中一一为之分析,不必倚傍旧说,而自推见本原,如位也数也,形也势也,此纲领也,

位之在寸在尺在浮在沉也,

数之为迟谓数为疏为密也,

形之长短广狭厚薄粗细软硬坚松也,

势之强弱高深也,此条目也,

于此各推求其所以然之故,了然心中,然后彼此参互,如微甚兼独之迭见者,亦皆有以得其变化之本,临诊自有条理,不致眩惑,大凡人之病也,邪甚脉甚,邪微脉微,不待言矣,而且两邪合病,则两脉并见,三邪合病,则三脉并见。

如仲景论脉诸文,所谓:

脉弦而大,弦则为寒,大则为虚。

脉浮而紧,浮为卫气实,紧为荣中寒,22

是皆分析各脉之主证。而后合讧主病之正脉,故学者总须先求其分,再求其合。分者苟能剖析微芒,则其合者,特分者为之参错耳,若起手不知探原,拘泥文字,逐末忘本,即将脉名增为百数,亦不足以尽天下之

变矣,恐终身无见真之日也。

23

【卷下】

【一】独取寸口本义(附人迎气口本义)

难经首章,汲汲发明独取寸口之义者,以其法奇而旨奥也,寸口赅寸关尺三部言,其义本于内经经脉别论,第别诊之义,注重在得气之平,以此脉发源心肺,直达寸口,自首至尾,脉管之体无曲屈,无大小,嘘发之气,适得其匀,故曰气归于权衡,而又得程途远近之适中,故曰权衡以平也,

难经之义,注重在得气之全,以此脉发源心肺,直达寸口,心为百脉之根源,肺为宗气之蠹钥,故曰脉之大会。

自首至尾,无中途歧出以分其气,无他脉来会,以搀其气,完而不偏,纯而不杂,故曰手太阴之所终始也。

他部动脉,虽亦发源心肺,而或已贯他脏他府而来,或已分他经他络而去,气有偏至,故弗取之,分寸关尺者,经藏居上,其气前,至故诊于关前,经藏居下,其气后至,故诊于关后,

内经曰:手经之道近,其气至也疾,手足之经且然,况部位之高下乎,分左右者,心居中,而血发于左,肝居右,而气嘘于左,肺叶右大,脾即甜肉,右端亦大,故皆气行于右也,近日西人,以此脉为心肺之专,不能分诊五脏六府,圣人正以此脉得心肺之全,乃可偏诊五脏六府,妙识精微,下愚岂容轻议。

【二】三关脉体通考

(一)世谓寸口,正取无脉,覆手取之而得者,谓之反关脉。

(二)近武进费伯雄,又有斜飞脉之说。

(三)张石顽曰:脉之反关者,皆由脉道阻碍,故易位而见,

有一手反关者,

有两手反关者,

有从关斜走至寸而反关者,

有反于内侧近大陵而上者,

有六部如丝,而阳溪列缺,别有一脉大于正位者。

有诸部细小不振,中有一粒如珠者。

所谓从关斜走至寸而反关者,外斜脉也。

所谓反于内侧近大陵而上者,内斜脉也。

所谓阳溪列缺,别有一脉大于正位者,似反关而非反关也,谓之臂外脉。

盖诸处本有细络,与手太阴脉通,而手太阴之正管,实由寸部透于反背,出于阳溪,趋于合谷,正管有阻,其气不能直达,则散溢诸络,迂道而达,非正管移于诸处也。

(四)灵枢邪客曰:手太阴之脉,出于大指之端,

内屈,循白肉际,至本节之后太渊,留以詹,

外屈,上于本节下,

内屈,与阴诸络会于鱼际,数脉并注,其气滑利,伏行壅骨之下,

外屈,出于寸口而行,上至于肘内廉,入于大筋之下,

内屈,上行臑阴,入腋下,内走肺,此顺行逆数之屈折也。

【注】:此言手太阴脉,

自大指外侧,内屈下鱼抵太渊,太渊者,寸口去本节甚远,但正直本节之后耳,复自太渊外屈,上于本节下,

此节所说外斜脉,大指本节下合谷穴处也,自合谷内屈,会阴诸络于鱼际,伏行壅骨之下,壅骨大陵穴处也,

外屈出于寸口者,自伏而出斜,行与前抵太渊者会,此即所谓内斜脉也。

此脉与外斜之脉,出于合谷者,双歧如叉。

(五)脉经云:从寸口斜入上者,名曰解脉。

(六)王冰谓不合而歧出,如绳之解股是也,

外斜脉,常与三关平等,

而内斜脉常细,

曾见有人,时而内斜脉盛,时而外斜脉盛,其外斜脉盛,无苦,而内斜脉盛,即苦气逆胸满。

盖尝思之,

一、其外斜脉盛无苦者,气行之正经也,

二、内斜脉盛即有所苦者,此与手心主相会之络也,络不当盛,必木火

逆横,致壅遏肺气,不得畅耳。

(七)又有三部:

别有一细脉,自尺至寸,与正脉并行者,此细脉,

或与正脉平排,并行指下,如引二线也,

或行于正脉之上,浮只见细脉,沉之始

或行于正脉之下,按之隐隐有一细脉,自动于正脉之内也,

此等最宜留心,若正脉中自见细线挺然指下者,为寒、为痰、为瘀、为症瘕。若别具一脉,动而流连,则是禀赋然矣。

(八)世谓双弦脉,指下如引二线者死,未足为据,盖虽引二线,而指下来往流连者,乃是本象,其挺然指下,无来去者,即不二线,庸有济乎。

(九)张石顽曰:反关脉,

较平人细小者为常,

较平人反大者绝少,不可以为指下变异,谓之怪脉也,

凡遇反关,殊异常脉,如须细询其较之平时稍大,即为邪盛,较之平时愈小,即为气衰,仍以所见诸证参之,

(十)更有正取反取俱无脉,细寻却在手臂鼠肉之上者,亦反关之类也,但此脉已无常,似难凭脉,必须察其病证何如,元气何如,以断吉凶,此论极为精当。

【三】血气形势直解

(一)

气无形也,血有形也,

气动也,血静也,

脉之行也,以息往来,其动则气也,其管则血之质也,

病在气分,候动之势,

病在血分,候脉之形,

气主咰之,血主濡之,

(二)而:

病即当累气,故候形者必兼审势,

气病久乃累血,故察势者,不必泥形,

气虚血实,脉虽弱,而按之必有形,

血衰气盛,脉虽空,而其来必有势,

(三)是故:

凝痰瘀血,无论脉势强弱,按之必有劲线,或如珠粒,

气化升降不利,无论脉形虚实,其动也,必有疏密不匀,强弱不均,或寸弱于尺,或尺弱于寸,或应指少力,或中道而还。

血实者脉形必厚,血虚者脉形必薄,牢实与芤革可推也,

气盛者来势必盛,气衰者来势必衰,濡弱与洪滑可例也,

气周于外,血实于中,故气寒而血为所束,脉即细紧,

血虚而气无所归,脉即微散也,

气郁与血结必殊,血虚与气弱不类,此分见者也,

血热即见气脉,气寒则见血脉,此又互见者也,

(四)且夫势衰而形实者,有气虚不能运血,有血满致郁其气,何以辨之?

曰:

、血累气者气不虚,其势虽来去不大,而按之必有倔疆欲起之情,似动似滑,所谓阴中伏阳也,

气累血者,血不行,指下坚细而已,

(五)势盛而形虚者:有气亢以耗其血,有气旺将生其血,何以辨之?曰:

气耗血者,轻诊必带弦而来多去少。

气生血者,轻诊必见濡,而来去停匀也。

(六)经曰:

脉濇而坚者,血实气虚也,

脉浮而大者,气实血虚也。

气热者,血未尝不奔逸,然清其气而血即平,若正入血分,则肿腐矣,但清其气无功也。

气寒者,血未尝不凝滞,然温其气而血即通,若正入血分,则顽块矣,但温其气无功也,

(七)故吾尝谓病之在经络也,有在气分,有在血分,其在脏府也,止可以在气分,而不可以在血分。

(八)前人每言病在某藏某府血分者,仍指其经络言之也,或指其血为气累者也,果在血分,谓体坏而死矣。

【四】左、右表里直解

(一)王海藏曰:

伤寒以左脉为表,右为里。

杂病以右脉为气,左为里。

予初诊不尽验,心以为此特一法耳,固不可拘也,近二年来,深察病情脉象,有可得而言者凡:

一六

外感风寒湿之邪:

一、深者:皆系左脉沉细于右,

二、浅者:但两手浮弦,或右关前浮弦而已。

外感暑热之邪:

一、深者:皆系左脉弱散于右浅者,但两手浮滑,或右关前浮大而已。

(二)

温病之由于伏气内发者,前人皆以右大于左为词,谓邪从中道,胃气郁浊之故,

以吾历诊春温、冬温、喉痧疫疹诸症,凡:

一、右大于左,而左脉不甚细弱者,真阴未损,冶之易愈。

二、若左脉沉细而数,断续不匀,真阴已竭,十难救一,

三、是当以左小于右,定正气之成败;

四、不当专以右大于左,定邪气之微甚也。

(三)又诊夏行秋令时疫,有所谓瘪螺痧者:

其证先见头痛心嘈,四肢麻冷,螺纹陷下,或吐或泻,旋即昏厥,

重者即死,

轻者,醒后越一二日而死,醒后心中烦闷,其苦难言,而神识清明,额汗不止,其脉皆两手沉细,短伏关后,而左手尤甚。

此天行肃杀之气,伤其心肝生阳之气,亦由其人生阳之本虚也,

(四)又诊:

水肿之人阴邪极盛,亦莫不左沉脉小于右。

此外一切大病久病,邪气深入者,莫非左陷于右。

元气亏甚者,亦莫非左弱于右,其将愈也。

则又右脉先盛,左脉后复,必待左脉复盛,乃为元根充固。其病可无虑反复矣病气轻浅,左脉决不受伤,

惟症瘕积聚,其病虽深,必随其经络之部位,而见于,不能拘于此例耳。

(五)由此观之,

左里右表者,百病之通诊,伤寒岂能独异耶!

故吾以左脉察邪气之浅深,即以左脉察元气之虚实,其脉象须各因病,而定不得专以大小二字赅之,

寒邪以细而急为甚。

热邪以薄而散为甚。

阴虚以浮虚而短为甚。

阳虚以沉细而短为甚。

其败也,总归于躁疾散断,全无神力而已矣。

(六)海藏之劈分伤寒杂病者,彼盖以杂病为劳倦内伤也,由气分渐伤入血分,血伤而左脉败矣,故左为里也,寒为阴邪,先伤于阳,内传胃实,而右脉大矣,故右为里也,殊不知阳明胃实证,乃阳气之内郁,而盛有撑邪外出之机,不得谓之寒邪内陷,寒邪内陷者,少阴厥阴之寒证是也,是扔当在左手矣。

(七)大凡病之始生也:

属阳虚与寒甚者,左脉常沉小于右。

属阴虚与热甚者,右脉常浮大于左。

若沉小之极,而右脉亦陷,则胃阳绝矣。

浮大之极,而左脉亦散,则肾气绝矣。

故喉痧之死脉,皆右关与左脉,同其短数。

瘪螺痧之治脉,皆右关缓滑有力,左脉虽伏,而不至散断者也。

左脉重尺,右脉重关。

(八)『盛启东』以

新病之死生,主乎右手之关脉,

久病之死生,主乎左手之关尺。

义正如此,此皆取其偏重者言之也。

(九)若夫邪气之 猝至,虽两手脉伏,尚不为凶。 病久邪杂,阴阳藏府俱困者,但一部脉坏,即为不吉,是又在于圆机应变者。

【五】说神

(一)脉贵有神,由来旧矣,其说约有数端:

一曰应指有力也

一曰来去从容也

一曰来去如一也(亦曰阴阳俱停,阴阳同等)

一曰形体柔和也

四者固俱本圣经,而有皆似是而非之处,不可以不辨。

(二)

所谓有力者,谓其气来应指之际充然有余,而无怯然不进之象,若谓搏击滑大,失本意矣。

所谓从容者,谓其来去中途和缓,而无一击即来,一掣即去,躁疾不安之象,

若怠缓之脉,其气来至中途,而不欲前,去至中途,而即欲止,岂从容之谓耶,

所谓如一者,来能高满于其分,去能深极于其底,而无来盛去衰,与来不盛去反盛之嫌也,

若来如釜沸,去如弦绝,则非是矣形,

(三)体柔和者,真气充于脉中,而脉管之四傍,又与肌肉相亲也,外紧内空,内结外散,均非是矣。独是四者之义,乃指平脉之神,非病脉之神也,

病者正气若虚,应指岂必有力,况乎阳盛阴衰,阴盛阳衰,血虚气实,气虚血实,又岂能从容如一而柔和耶!然则何以见其神也,神妙万物,

中医号脉有诀窍 让你5分钟就能学会

养生揭秘:中医号脉有诀窍让你5分钟就能学会(图) 中医号脉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从古代一直被沿用传承至现在,足以可见它的强大生命力和科学性。中医自古便有号脉这一绝学。望,闻,问,切始终以普遍应用的技巧,尤其是切脉,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神奇性的技巧。中医号脉其实就是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 1、大小: 管察气:大气旺,小气虚。 2、快慢: 管察精:快精虚,慢精足。 3、硬软: 管察火:硬火多,软火少。 4、浮沉: 管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5、匀乱: 管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常见的异常脉象: 浮脉 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一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而变弱。一般情况下,提示病邪在表。脉浮而有力者为表实,浮而无力者为表虚。 沉脉

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一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通常主里证,沉而有力者为里实证,沉而无力者为里虚证。 迟脉 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多主寒证,因寒可使血流速度减慢。迟而有力者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者为阳虚证。 数脉 脉来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多主热证,因热可使血流速度加速,数而有力者为实热 细脉 又称小脉,脉如细线,软弱少力,但应指尚明显。是湿证与虚证之象。因湿邪阻滞脉道或气血虚而不能充盈脉道所致。 洪脉,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如洪水。大多主邪热亢盛的实证。 弦脉,脉形端直,如按琴弦。常见于有肝胆病、痰饮证、疼痛证的患者。 滑脉,脉来流(滑)利,如盘走珠。是实热证、痰饮证、伤食证,或妊娠的脉象。 涩脉 脉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为气滞证、瘀血证、精血亏少证之征象。 虚脉 三部脉举按皆无力,隐隐蠕动于指下,为一切无力脉之总称。是虚证之象,主要为气虚或气血两虚证。 实脉 三部脉举按皆有力,脉来盛而坚实,为一切有力脉的总称。是实证之象,提示邪气实而正气不虚 号脉方法: 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

老中医号脉大法

老中医:10分钟让你学会号脉 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中医大夫号脉,但辩脉是很复杂的,脉学共有27种,但作为非专业人员,掌握以下几种种现象就足够了,也比较容易理解。 花10分钟,入下门还是可以滴! 平时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古代中医把脉的情景,在民间的语境中,人们也把诊脉说的神乎其神,俨然一副很酷很拽的样子。最脍炙人口的故事,莫过于古代太医为皇宫里的娘娘妃子们“悬丝诊脉”,在《西游记》中,我们也看到过这样的桥段。

诊脉一直蒙着一层无比神秘而且威严的面纱,人们一方面特别对这个行为特别崇拜,一方面感到无比高深。事实上,世间任何的技巧,既然是人们发明的,都是熟能生巧,都是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 艾灸名媛课堂想说的是,诊脉并非那么邪乎、那么“深不可测”,如果有时间,可以花10分钟阅读这篇文章。即使成为不了诊脉高人,了解一些诊脉大致的轮廓,还是有意义的。 首先,诊脉时应对向而坐,“左手右诊之,右手左诊之。”也就是说医者用左手切患者右手的脉,用右手切患者左手的脉。 临床主要运用“寸口诊法”,即切病人桡动脉的腕后部分。寸口,又分为“寸、关、尺”三个部分,左手寸、关、尺代表心、肝、肾,右手寸、关、尺代表脾、肺、肾。如图。

脉诊独取寸口的理论根据有二:一是肺朝百脉,脉会太渊。即人体各经脉均会集于肺,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渊穴,是脉会之处,所以有“脉会太渊”之说。二是脾胃为各脏腑气血之源,各脏腑气血之盛衰,与脾胃功能之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手太阴肺经亦起于中焦睥功能之状况。因此,全身脏腑经络气血之盛衰,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 脉搏呈现部位浅。轻取即得,重按反觉稍减。此脉多属外感表证,表明病位在表,浮紧为表寒,浮数为表热,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常见于伤风、感冒及多种传染病的初期。 常见脉相及其对应的疾病

张震教你学号脉

号脉其实并不神秘 中医里头有一个比较玄虚的就是号脉。 说起号脉,很多人都会想到这么一副场景:一个老中医一边捋着胡须,一边按着病人的手腕。最后,他能把那个人身体有什么病痛说得一清二楚,甚至妇女怀孕了,他都能号出她是生男还是生女。 事实是不是这样?号脉能不能达到这个水平?为此,我跟很多非常有名的老中医交流过,其中有很多是年过古稀的老中医。我就问他们说:“咱们这个望闻问切中的号脉,到底能达到什么水平?能不能号出一个孕妇的孩子是男是女呢?” 老中医告诉我说,一般的中医大夫按道理来讲都应该能号出来,但是得先让他们在妇产科待上一年半载,对妇科的东西有所了解才行。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号脉这东西,你得有所凭借,不能无中生有。大家都知道中医里有“望闻问切”,可你知道古人是怎么评价它们的吗?“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功。”前两句比较简单,可“功”是什么意思?就是指水平还算不错的大夫。他只要多问问你怎么得的病,病多长时间了等问题,问完了后也就大致能知道你得了什么病,病已到什么程度了。 最后呢?“切而知之谓之巧”。在中国的文化里,“巧”算一个贬义词。古人把切放在中医四法的最后面,就是认为“切”不过是中医里面一个很小的技巧。所以说,号脉并不神秘。在古人眼里,它就是一种雕虫小技。 那么,怎样才能“巧”?熟能生巧。号的脉多了,自然就巧了。只不过,后来的人把它无限神话了,搞得它在人们心目中非常神秘。很多人到了医院,碰到一个白胡子大夫,就希望人家给自己号脉,以为自己什么都不用说,一号就什么病都能号出来了。 其实,号脉号的是体质,是用来判断一下你是虚寒,还是实热的体质,以及你的脏腑功能是强是弱,如此而已。至于你有没有胃溃疡,是否得了什么结石,号脉是号不出来的,更何况,中医里也没有这些概念。 比如说,一个人胃溃疡了,中医生号完脉之后就会告诉他说:“你这是肝脾不合。”有的人觉得挺奇怪的,说:“不对啊!我是胃溃疡,怎么就成肝脾不合了呢?”其实,这就是不懂中医号脉的缘故。号脉号的是什么?是病源。他的胃溃疡怎么引起的?可能就是肝脾不合。至于胃溃疡,只是一个症状,并不是病的本源。 学号脉就要避开花里胡哨的东西 号脉这东西,可能有的人在中医学院学了五年也不见得能学会,就跟有的人只学了一天似的没多大区别。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很多人学了那么多年,却没怎么实践过,也不知道真正的号脉是怎么一回事。相反,您如果一天内就领会了号脉的意思,并勤加练习,又何须学上五年呢?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 1.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特征:脉管的搏动在皮下较浅表的部位,即位于皮下浅层,轻取即得,按之稍减而不空。 意义:一般见于表证,亦见于虚阳浮越证。 2.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特征:脉管搏动部位在皮肉之下靠近筋骨之处,因此用轻指力按触不能察觉,用中等指力按触搏动也不明显,只有用重指力按到筋骨间才能感觉到脉搏的明显跳动。 意义:多见于里证,有力为里实证;无力为里虚证。亦可见于正常人。 3.迟脉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60次以下)。 特征:脉管搏动的频率小于正常脉率。 意义:多见于寒证,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亦见于邪热结聚之实热证。 4.数脉买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而不满七至(每分钟90-120次之间)。 特征:脉率较正常为快,比疾脉慢。 意义:多见于热证,亦见于里虚证。

5.虚脉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异食无力脉象的总称。 特征:脉搏搏动力量软弱,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无力。 意义:见于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6.实脉三部脉充实有力,其势来去皆盛。亦为有力脉象的总称。 特征:脉搏搏动力量强,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有力量,脉管宽大。 意义:见于实证、亦见于常人。 7.洪脉脉体宽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若波涛汹涌。 特征:脉体宽大,搏动部位浅表,指下有力。 意义:多见于阳明气分热盛。 8.细脉: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特征:脉道狭小,指下寻之往来如线,但按之不绝,应指起落明显。 9.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特征:脉搏形态应指圆滑,如同圆珠流畅地由尺部向寸部滚动,浮、中、沉取可感觉到。 意义: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证。亦是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孕脉。 10.涩脉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均。

十分钟让你学会号脉

十分钟学号脉 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中医大夫号脉,但辩脉是很复杂的,脉学共有27种,但作为非专业人员,掌握以下10种现象就足够了,也比较容易理解。 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 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号脉时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 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

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左手关脉弱 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 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以上是一点心得,希望为大家指点方向,请深资中医,老中医们不要把我批评的体完无肤。 戏说脉诊 告诉你一个秘密,教你轻轻松松学中医,自自在在学脉诊,也许,你从这里起步,开始了你的学习中 医的生涯,成为一名上好的中医大夫。一个好的中医大夫就是一座医院,带着三个手指头可以走遍天下,这 是西医永远也做不到的。闲话少叙,书回正传: 学习脉诊首先从实用脉诊开始,从习以为常入门。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10种。有人要问了,书上有几十种,你的才10种,有否搞错?错不了!这是脉学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点东西,写出来供大家欣赏多了繁琐,少了不够,要明白看下去就知了。 1、脉大小。主管察气。脉大气旺,脉小气虚。(看,多简便呀!)

2、脉快慢。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3、脉硬软。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太简便了吧?) 4、脉浮沉。主管表里。(亦可说阴阳)脉浮表症,脉沉里症。(一目了然,简单得不可思义呀!) 5、脉匀乱。主管察安危。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太直观了!) 例如: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里即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我又把它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黄豆脉),你叫我看病,不用你出声,我一看脉就能说出你有什么病,好玩吧? 比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看到这样的脉,你说你肚疼,那你在说谎,一摸你的脉,你体内隐藏的病,便无处躲藏,现形毕露,好玩吧?只要你到了这种水平,心情就愉快了。 当你学习实用脉诊学好之后,你再继续学习经典,学习李时珍的《李频湖脉诀》,王叔和的《脉诀》,大学教材《中医诊断学》《难经》等,到那时你就是一个诊脉高手,诊病断病如举手之劳,爽吧!

中医把脉口诀表

中医把脉口诀表 分类:字号:大中小订阅 气口九道脉(中医理论) 手检图曰:肺为五脏华盖,上以应天,解理万物,主行精气,法五行,应四时,知五味。气口之中,阴阳交会,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为九道,诊之则知病邪所在也。 李濒湖曰:气口一脉,分为九道,总统十二经,并奇经八脉,各出诊法,乃歧伯秘授黄帝之诀也。扁鹊推之,独取寸口以决死生。盖气口为百脉流注,朝会之始,故也。三部虽传,而九道沦隐,故奇经之脉,世无人知,今撰为图,并附其说于后,于后,以泻千古之秘藏云。 附图: 歧伯曰:前部如外者,足太阳膀胱也。动苦目眩头项腰背强痛,男子阴下湿痒,女子少腹痛引命门,阴中痛子脏闭,月水不利。浮为风,涩为寒,滑为劳热,紧为宿食。 中部如外者,足阳明胃也。动苦头痛面赤。滑,为饮;浮,为大便不利;涩,为嗜卧肠鸣不能食。足胫痹。后

部如外者,足少阳胆也。动苦腰背胻股肢节筋痛,浮为气。涩为风,急为转筋为劳。 前部如内者,足厥阴肝也。动苦少腹痛引腰,大便不利,男子茎中痛,小便难,疝气,两丸上入,女子月水不利,阴中寒,子户闭,少腹急。 中部如内者,足太阴脾也。动苦腹满胃中痛,上管有寒食不下,腰上状如居水中。沉涩,为身重足胫寒痛,烦满不能卧,时咳唾有血,泄利食不化。 后部如内者,足少阴肾也。动苦少腹痛,与心相引背痛,小便淋,女人月水来上抢心胸,胁满,股里拘急。 前部中央直者,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也。动苦心下坚痛,腹胁急。实急者为感忤,虚者为下利肠鸣。女子阴中痒痛,滑为有娠。 中部中央直中者,手厥阴心主也。动苦心痛,面赤多喜怒,食苦咽。微浮苦悲伤恍惚,涩为心下寒,沉为恐怖,如人将捕之状,时寒热,有血气。 后部中央直者,手太阳肺、手阳明大肠也。动苦咳逆,气不得息。浮为风,沉为热,紧为胸中积热,涩为时咳血。

中医如何切脉

中医号脉常识 不同季节人的脉象是不一样的。中医讲的是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春弦就是说正常人从立春开始到初夏的这段时间里,脉象应该带有一种弦像,就是手按在脉上的时候,有一种按在琴弦上绷紧的感觉。因为人和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春天的时候人的气血从里向外走,但是外面的环境是闭合的,所以就必然受到一种阻力,这种阻力就体现为弦脉。如果春天的脉象多少带有弦像的症状,说明和季节是相符的。 到了夏天,人的气血全到外面来了,里面的气血不足了,这时候脉象应该是洪大的,像洪水似的,有很大的波峰。夏天号脉的时候,轻轻一搭,就能感觉到很强的脉搏的冲击。 秋天的时候,轻轻岸上的时候能感觉脉搏的存在,但是手稍微重一下,往下一按,空了,就像按在水上的木头一样,浮在水面上有感觉,往下一按没感觉了。因为一入秋,人的气血就开始从外面向里面收了,外面尽管还有夏天洪大的脉搏的外形存在,但是里面的力量已经不足了。所以稍微用力一按,没了。 到了冬天,正常的脉象不应该是浮的,重按下去按到筋骨,能感觉到脉搏非常充盈。因为这时人体所有的营养都到里面去了,而外面相对不足了。就像冬天的时候树叶没了,营养都到根部一样。 中医称这四种脉象为正常脉象。如果在夏天的时候给您号脉,轻轻一按根本感觉不到,必须按到筋骨的时候才感觉得到,这就是沉脉。这说明您的阳气很弱了,夏天应该生发的时候都生发不起来,这就是病脉了。大夫心理应该掂量一下了,夏天气血应该出来的时候它都出不来,那等到冬天气血不出来的时候,它是什么样呢? 中医在看病的过程中,他的号脉是和四时密切相关的。这是没有病的人去号脉时首先要注意的。如果什么症状都没有,我首先要看的就是您现在的脉象和四季是不是同步。如果同步,有病也不重;如果不同步,那就要找到问题所在。 第二点要注意的就是人是不是有胃气。一个人身体还不好,首先要看他能不能吃东西。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如果一个人生病挺厉害,但是吃东西还行,这时候就比较好治疗。因为脾胃是气血生化的源泉,如果还能吃进东西,那么整个气血的运化还能够产生精气神;要是什么都不能吃了,精气神就没有了。所以中医特别注重胃气的有无,胃气实际上是中医对于整个消化吸收功能的一个总体概括。胃气在脉象上的表现非常和缓,就是按到那个脉上,它来去很均匀,很和缓,不是一会儿打一会儿小一会儿紧一会儿慢。我这一呼一吸,病人的脉搏是四到五下,

如何学习中医诊脉

如何学习中医诊脉? 中医切诊方法——是指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切脉的部位可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三种,其中常用的是寸口诊法。寸口位于两手腕后桡动脉搏起动处,分为寸、关、尺三部。掌后高骨处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寸口脉可分候脏腑之气,左寸候心,小肠;左关候肝、胆;左尺候肾、膀胱;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 切脉应注意时间、姿势、指法。时间应选在清晨病人未活动时,若病人活动,应休息15分钟左右再进行脉诊。病人可坐位或卧位,手臂伸平,手心向上,使手臂与心脏接近于同一水平。切诊时,三指要同时切脉,用力要平衡,由轻到重,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指力。诊脉时间应不少于1分钟。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重按空虚。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主病:热盛。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又主湿病。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中医如何号脉

中医如何号脉 在公元前五世纪,我国就已经出现了脉诊,并一直沿用至今,充分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与科学性。现代脉象研究证实,脉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心脏的功能、血管的机能、血液的质与量。这三方面决定了脉象出现某些形态的改变,即脉动应指的形象,也即脉象。脉象首先可显示这三方面因素的病变,其次可据其推断其她的病变。显然,脉象就是有其客观存在因素的。 心脏就是形成脉象的动力器官,所以脉象首先可反映心脏的病变。如冠心病、心脏供血不好、心功能低下等可通过脉象有所反映。如当冠心病形成的时候,心脏可有停跳现象,这时通过脉象就可发现脉搏停跳。 血管的舒缩运动,反映了血液流动的质、量与速度等信息。血管本身的病变,如动脉硬化等也可反映在脉象上。 号脉方法 1、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2、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远端的寸部对应的就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如此,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3、切脉时还有许多讲究。首先,●要求安静,包括外环境的安静与医患两者心神的安静。●患者在诊脉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静后方可诊脉。●医者切脉前一定要静心,调整呼吸,并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指下,细心切按一分钟以上。●诊脉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结脉的脉象特征就是脉搏缓慢、时有停跳且没有规律。而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甲亢性心脏病等疾病可出现脉搏停跳。 ●弦脉的脉象特征就是血管紧张度增高,脉体端直、长。弦脉反映出高血压病,血液流动阻力增高、血管壁硬化。 ●濡脉的脉象特征就是脉象细、位置表浅、无力,即浮细无力。当人体患有胃肠性感冒(不想吃饭、恶心、呕吐、拉肚子等,摄入不足)、急性胃肠炎,呕吐时,体液减少,气血不足,反映在脉象上就可出现濡脉的特征。 影响因素多难于准确把握 人体大致有28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就是对人体机能的反映,都有所对应的病症范围。脉象就是一种生物信息传递现象,就是从外部测量到的关于循环系统的一个信号。其不足之处就是,不精确,缺乏量化,如号脉可发现高血压,但测不出血压值,若说号出高压180mmhg就是不科学的。任何一个生物体,除了发送内源性信息,还发送外源性的信息。决定脉象的内源性因素主要就是前面提到的三方面的因素。决定脉象的外源性因素有地理、气候等。 ●天冷了,血管收缩变细了,血流会减慢; ●天热了,血管舒张变宽了,血流会加快,脉象就出现了相应的变化。 ●外界环境微不足道的变化,在脉象上都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 ●如果在生理的调节范围内,就是正常的脉象; ●超过生理范围,就就是病态的脉象。 有了干扰,脉象有时就不准确可靠。在这时,经验显得尤其重要,诊脉技艺高超、经验丰富的中医大夫可以较准确地发现病变,而一般的中医大夫就可能诊断不清,甚至诊断失误。 寸口诊法精巧还需四诊合参

10分钟教你如何学会号脉

10分钟教你如何学会号脉 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波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所以,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下面,我们且看看专家们是如何对此做解释的吧。 同时,血液循行脉道之中,流布全身,运行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肺气敷布,血液方能布散;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靠脾气的充养和统摄得以运行;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血量;肾藏精,精能生血,又能化气,肾气为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故能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当脏腑、气血发生病变后,必然从脉搏上表现出来,呈现病理脉象,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1、大小: 管察气:大气旺,小气虚。 2、快慢: 管察精:快精虚,慢精足。 3、硬软: 管察火:硬火多,软火少。 4、浮沉: 管表里:[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里症。

5、匀乱: 管察安危: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号脉方法详解: 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仔细观察,大家可以发现: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如此,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仅此还不够,在切脉的时候,还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去按压脉搏,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寸、关、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脉,临床意义不同。通常,脉浮于外者,病位浅,沉于里者病位深。

中医里的两大养胎实用方法

中医里的两大养胎实用方法 养胎育婴都需调护神气;妇女怀孕后,一要注意根据妊娠的月份不同,随时更换食谱;二要随着季节的变化,在饮食上有所差异。 1、养胎育婴都需调护神气 中医学历来把形、神、脏腑视为合一的整体,从而创立了精神致病理论。《内经》中“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论述就是这一理论的高度概括。中医的病因学一直认为七情失调是重要的发病因素之一,即使六淫为患也常有精神因素掺合在内。针对这一发病环节,中医学相应地创立了调神理论,成为中医防病治病的特色之一,千百年来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1)养胎——孕妇须调神。中医的养胎之说始于《内经》。至北齐,徐之才已有专著《逐月养胎法》问世,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医对胚胎生长发育过程的认识及孕期卫生保健和孕期疾病的防治等问题。其基本内容与现代医学的“胚胎学”和“围产医学”颇有相似之处,尤其是书中提出“外象而内感”的论点,强调母体的精神心理变化能直接影响胎儿的生长和发育及生后小儿的性格特征的形成。这一观点对后世的影响较大。孙思邈等人将其发挥成“胎教”学说,所论颇详。历代医家均把调治心神视作养胎的重要手段之一,

自始至终贯穿于种子(受孕)、胎前(妊娠)、临产、产后诸过程中。 胎前(妊娠)——两精相搏,合而成形。由受精卵发育成胎儿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复杂的过程,古人已认识到在此过程中孕妇的精神因素对胎儿健康的影响。如《产孕集》说:“孕藉母气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应,一有偏倚,即致子疾。”又曰:“气主于心,心之神主内而应外,外有所接则神动而气随之……故妊子之时必慎所感。”认为孕妇和胎儿是一个整体,气血息息相通,七情能影响孕妇气血,继则可影响胎儿。因此孕妇养胎必须调神,这是在妊娠期,中医心身医学的基本思想。为此,历代医著对孕妇调神养胎的内容论述较广,大致可概括为节欲、怡情、胎教三方面。这三方面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但各有侧重。 节欲。偏重于性的心理调节,这对养胎极为重要。《达生篇》云:“受孕后最宜节欲,不可妄动致扰子宫。……即幸不坠,生子亦必愚鲁而多疾患矣”,严正指出了孕期交合的危害性。《幼幼集成》也说:“妇人怀孕……以淫欲最所当禁;盖胎在胞中全赖气血育养,静则神藏,若情欲一动,火扰于中,血气沸腾,三月以前犯之则易动胎小产。”临床早孕流产病例中与受孕后不注意节欲有关者颇多。 怡情。侧重于稳定情感。孕期“静形体,和心态”有利于胎儿健康成长。古人主张孕妇应做到“无悲哀,无思虑惊

中医脉象口诀歌 学会你也能号脉

脉理兮,用心细,三法四中要熟记。人脉难,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迟数力为中,扩充各脉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诊前,免之新医,吃脉记,经为一贯用心机,指下回声诊妙记。 [MISSING IMAGE: , ] 浮脉:轻寻有、按无有,浮脉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脉中间仔细究,有力恶 风见表实,无神无力指虚浮,浮脉里有七瓣(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虚、浮洪),其中理性要经验。 洪脉:洪脉满指波涛似,来时力状去自然。脉洪阳盛虽夏旺,非是火盛治灾凡。实脉: 实毕毕更属长,举按充实力最强,新病逢时是火盛,久病逢时或气痛。 [MISSING IMAGE: , ] 长脉:长脉直过本位前,迢迢自弱类长杆,心肾身强气本状,实脉相联似剑长。 短脉:短脉象形似龟,藏头露尾脉中筋,寸尺可凭关不诊,涩微动结似相随,主病逢之 为难治,概似真元气多亏。 [MISSING IMAGE: , ] 芤脉:两边实中间空,芤形脉似软如葱,寸阳见芤血上溢,芤现迟脉下流红,芤形浮细 须轻诊,睡眠浮脉像得诊,气血伤耗精神损,自汗阳虚骨蒸深。 [MISSING IMAGE: , ] 散脉:散脉形浮无沉候,如寻至数拘不定,满指散乱似扬先,按之分散难归整,产是生 早胎为堕,久病脉散必丧命。 [MISSING IMAGE: , ] 沉脉:沉脉壮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无力真元弱,有力为痛滞气侵,中寒其脉 均沉类,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数头机关勿误人。 [MISSING IMAGE: , ] 微脉:细微小至如弦,沉而极细最不断,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确为善。 [MISSING IMAGE: , ]

中医把脉歌诀.

中医把脉歌诀,郎朗上口,太好记了!赶紧收好! 一、浮脉 【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二、沉脉 【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或水与血。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三、迟脉 【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四、数脉 【体象歌】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歌】数脉主腑,其病为热。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歌】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阳数君火,阴数相火。右数火亢,左数阴戕。 五、滑脉 【体象歌】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主病歌】滑脉为阳,多主痰涎。寸滑咳嗽。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气伤食;尺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 【兼脉歌】浮滑风痰,沉滑痰食。滑数痰火,滑短气塞。滑而浮大,尿则阴痛。滑而浮散,中风瘫痪。滑而冲和,娠孕可决。 六、涩脉 【体象歌】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惧足。 【主病歌】涩为血少,亦主精伤。寸涩心痛,或为怔忡。关涩阴虚,因而中热;右关土虚,左关胁胀。尺涩遗淋,血利可决;孕为胎病,无孕血竭。 【兼脉歌】涩而坚大,为有实热;涩而虚软,虚火炎灼。 七、虚脉 【体象歌】虚合四形,浮大迟软;及乎寻按,几不可见。 【主病歌】虚主血虚。又主伤暑。左寸心亏,惊悸怔忡;右寸肺亏,自汗气怯。左关肝伤,血不营筋;右关脾寒,食不消化。左尺水衰,腰膝痿痹;右尺火衰,寒证蜂起。 八、实脉 【体象歌】实脉有力,长大而坚;应指愊愊,三候皆然。 【主病歌】血实脉实,火热壅结。左寸心劳,舌强气涌;右寸肺病,呕逆咽疼。左关见实,肝火胁痛;右关见实,中满气疼。左尺见之,便闭腹疼;右尺见之,相火亢逆。 【兼脉歌】实而且紧,寒积稽留。实而且滑,痰凝为祟。

中医把脉的基础知识

中医把脉的基础知识 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知道了这些,我们再把这些脉象再重新组合,因为临床会有很多脉象组合在一起,如,浮迟,浮数,浮长,浮细,同样,沉脉也是,沉短,沉而有力,沉数,都需要我们结合起来细细分析。 举个例子,如左寸沉短而无力,寸关平脉。 首先,左寸主心,病位在心。短主不足,无力也主不足心脉不足会导致什

么病呢,心的功能心主血,心的搏动输送血液到全身,他的不足首先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会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健忘。全身无力,每天懒洋洋的。 如左尺脉见沉数,沉主里证,主阴,数主热证,在病位在肾与膀胱,那么就是肾与膀胱有热,会出现小便黄,热,手脚发热,腰膝酸软,盗汗等症状。 再如,寸脉浮数,尺脉沉细,寸脉主阳,数主热,浮脉也主阳,尺为阴细为不足,结合起来就是阴虚不制阳,阳浮于上,这样的病人必然会头晕,用药也可补阴潜阳为治。 再一个就是,要多实践,我们周围有很多人,我们的朋友亲人,我们都可以作为实习对象,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多练才会出成绩。我刚开始时,一天有时看几十人,看完之后对比一下,看哪对了哪错了,总结,慢慢的就熟练了。诊脉的时候一定要综合分析,分部,分脏器,每个脏器的功能都是什么,出现了寒热,表里,阴阳,虚实会有哪些毛病,另外也切莫持一诊而诊病,古人的四诊合参是很有道理的。 脉诊最简单只需要分辨 1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 2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 3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 如此而已就足够辨证了 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夏天阳气行表; 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 脉浮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收敛,发散在外; 脉沉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外散,能归本位。 辨证要点,其实就是: 1能量的多少(足不足); 2能量的方向(升或降)。 和《万病至简论》所论六经实质是一致的 上为总论以下分论之————

一起学诊脉--任之堂主人

一起学诊脉--------任之堂主人 第一讲: 切脉当明部位所主 左手: 寸部浮取为小肠;沉取为心脏 (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太阳经,心为少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关部浮取为胆;沉取为肝脏 (肝与胆相表里,胆为少阳经,肝为厥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 尺部为肾阴 (人身体左侧为阴,右侧为阳) 右手: 寸部浮取为大肠;沉取为肺脏 (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阳明经,肺为太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关部浮取为胃,沉取为脾 (脾与胃相表里,胃为阳明经,脾为太阴经,浮取阳脉,沉取阴脉) 尺部为肾阳也主膀胱 (人身体左侧为阴,右侧为阳,膀胱为太阳经) 附: 常规切诊按上述部位来定,有时候要从整体来把握,整体来看: 寸主上焦(包含头部、颈部、咽、甲状腺、喉、食道、心、肺、乳腺及上肢等);关主中焦(包含胃、脾、肝、胆、胰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尺主下焦(肾、膀胱、子宫及附件、生殖器、下肢) 第二讲: 切脉当明切之何物 或问: 切脉切的不是桡动脉? 答曰: 此知其一,不知其 二。" 如若只是认为所切之脉为桡动脉,则终身被脉象困扰(仅一根血管的一段,如何能判定全身疾病?),也会受西医的理论左右,对自己切脉之结果毫无信心。 要明此理,得详而论之。 心主血脉,众所知也,血液的运行依靠心之鼓动,心乃血行之源动力,心之无力,血行自然缓慢;心力亢盛,血行自然顺畅,此理浅显而自然。 肺主气,也是众所知也,气的运行依靠肺之开阖,肺乃气行之源动力,肺虚开阖无力,气行自然缓慢,肺之开阖强盛,气行自然顺通,此理虽浅,而识之人不多。 寸口为手太阴肺经循行之所(《灵枢·经脉》....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桡动脉也正好从此走行,两者相并而行,切脉取寸口,其实切的是肺经与桡动脉合并之处。 或问: 肺为气之源动力何以为凭? 答曰:

祖传九代老中医的神奇脉法

祖传九代老中医的神奇脉法 来源:名师与高徒 我虽为李可老师的弟子,但由于近20多年来乃至今日仍一直倾力于中医图书出版工作,所以徒有虚名,与其他弟子不可同日而语。现仅就我在学习李老师的“破格救心汤”的一点体会和在挖掘老中医经验方面的所见所闻引发的对于中医人才培养的两点思考汇报如下。 一、浅谈破格救心汤的应用 李老师的破格救心汤(载于《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脱胎于《伤寒论》四逆汤类方和张锡纯氏来复汤。李老师一生致力于急症的研究,根据他的实践经验,救治心衰患者四逆汤类方虽补阳而救脱不足,来复汤虽救脱而补阳不足,两方合为一方不仅可以互补,尤其是在破格重用附子、山萸肉后发生了质变,更增入活磁石吸纳上下,维系阴阳;麝香开窍醒神,开中有补,从而成为扶正固脱救治心衰乃致全身衰竭的破格救心汤。方中关键是附子非重用不足以奏功。伍以大量炙甘草,一以监制附子巨毒使不至于偾事;一以甘草甘缓之性使姜附逗留于中则温暖之力绵长而扩达于外,使逐阴回阳之力持久。如此可谓既师古而不泥古,继承中有大胆创新;组方严谨周全,至稳至当,可以放胆使用。 2000年10月6日,我在临汾旺安医院应诊时,适逢因风心病、肾衰竭而住院的一65岁男性邓氏患者,心肌扩大,于下午6时忽然不能说话,以手指心脏比划,示意此处极端痛苦,不能平卧,呼吸难以接续,面色灰暗,口唇指甲青紫,手冷过肘,足冷过膝,汗出如油,舌红光无苔,脉浮虚大而数(260次/分),血压已测不出,气息奄奄,证属阳脱阴竭,危在倾刻,速与大剂破格救心汤:附子200g 净山萸肉120g 干姜、炙甘草各60g 红参20g(另煎浓汁兑服) 生龙牡粉各30g 麝香1g(分3次冲服),因病势危急,用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喂。 8时许,病势未转,二剂时附子加至400g,稍稳定;11时又服第3剂,附子加至500g,病势开始趋缓。至次日清晨6时,已不喘,口唇指甲青紫已退,四肢转温,已能坐起说话,脉亦变缓(90次/分),血压160/70mmHg。调理1周后出院。通过这一病例,我深深体会到,李可老师的破格救心汤确实可挽垂绝之阳,救暴脱之阴,认识到老师说的“附子为强心主将,其毒性正是起死回生药救之所在。”真是独具只眼。 二、对于中医人才培养的两点思考 我因长期从事中医图书出版工作,接触众多中医界人士,其中不乏精英者。从他们的医疗实践,我感到当前在中医人才培养方面有诸多不足,仅举以下两点说明之。 (一)昧于脉诊医道之大失 我社曾出版过一本《肿瘤治验录》一书,作者梁秀清是一位祖传九代老中医。20世纪70年代末我与他相识,当时他住在山西侯马市侯马村一间普通的农村小屋里,与众不同的是,他看病时总是边号脉边画出患者全身五脏六腑简图,然后标出何处有病、何处疼痛、何处不适,乃至肿瘤的大小良恶部位,身上几处刀口,妇女生育几胎、流产几次,等等,皆一一标明,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交给患者看对不对,要紧处才问上几句,并详细告诉患者致病之由,由于语语切中要害,

老中医诊脉学.

2011-4-4 16:04 满意回答 中医切诊方法是指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 以探查脉象, 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切脉的部位可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三种, 其中常用的是寸口诊法和。寸口位于两手腕后桡动脉搏起动处,分为寸、关、尺三部。掌后高骨处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寸口脉可分候脏腑之气,左寸候心,小肠;左关候肝、胆; 左尺候肾、膀胱;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 切脉应注意时间、姿势、指法。时间应选在清晨病人未活动时,若病人活动,应休息 15分钟左右再进行脉诊。病人可坐位或卧位,手臂伸平,手心向上,使手臂与心脏接近于同一水平。切诊时,三指要同时切脉,用力要平衡,由轻到重, 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指力。诊脉时间应不少于 1分钟。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 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 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 重按乃得。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 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 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 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 90次以上。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重按空虚。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气血不足, 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主病:热盛。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又主湿病。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弦脉: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痛证、痰饮。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 脘腹是人体的重要部位, 脐上属胃, 脐下属肠, 大腹属脾, 脐腹属肾, 少腹属肝。通过手指的触摸、按压可了解局部的冷热、软硬、胀满、肿块及压痛等情况,有助于了解脏腑的病情。一般以触摸、按压虚里穴(心夹搏动处诊断病况 . 虚损病证:跳动明显,按之搏指。 肺气虚证:跳动散漫而数 肝气郁滞:两胁胀痛,痛处按此连彼。 肝虚:胁痛喜按,胁下按之空虚无力。

诊家直诀--台湾老中医教诊脉的上课资料

重订诊家直诀序目 医有四科,曰脉、曰证、曰药、曰方, 知脉而后知证,知药而后能方,故脉尤汲汲也。 拙著脉义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凡四种。都十二卷,博采百家,参以已说,名虽四种,义实相承,卷帙既繁,脉络难贯,专取一种,又苦弗完,兹特撮其要者,简之又简,别为此编,名曰重订诊家直诀,其篇目如左: 【卷上】 【一】指法总义 【二】八法总义 【三】微甚兼独 【四】二十四象会通 【五】位数形势 【卷下】 【一】独取寸口本义 【二】血气形势直解 1 【三】说神 【四】初诊久按不同 【五】脉有两侧 【六】脉有动摇 【七】脉有内曲外曲 【八】脉有变易无定 【九】外诊撮要 【十】三关脉体通考 【十一】左右表里直解 【十二】辨止 【十三】单诊总按不同 【十四】脉有头本 【十五】脉有俯仰 【十六】脉有无数细丝 【十七】脉有起伏中途变易

2 【卷上】 【一】指法总义 诊脉之指法,见于经论者,曰举、曰按、曰寻、曰推,曰初持,曰久按,曰单持,曰总按、无求子消息七法。 曰上竟、下竟、曰内推、外推,曰浮按、中按、沉按, 更有:侧指法,挽指法,辗转指法,俯仰指法, 举而复按,按而复举,是操纵指法,若是者,皆有旧论可考也。 至于私心所创获,与得诸益友所训示者,则又有移指法,直压指法。 夫脉有四科,位、数、形、势、而已。 (一)位者:浮、沉、尺、寸也 (二)数者:迟、数、促、结也 (三)形者:长、短、广、狭、厚、薄、粗、细、刚、柔。犹算学家之有线面体也。 (四)势者:敛、舒、伸、缩、进、退、起、伏、之有盛衰也,势因形显, 敛舒成形于广狭, 伸缩成形于长短, 进退成形于前后, 3 起伏成形于高下, 而盛衰则贯于诸势之中,以为之纲者也, 此所谓脉之四科也。 指法即由此而辨, 曰举法,以诊高深也。 曰上下,以诊长短也。 曰寻推,以诊皮广狭厚薄曲直也。 曰初持久按,以诊迟数滑濇止代也。 曰单持总按,以诊去来断续也。 病者,气口处骨肉不平,须用侧指法, 病者,不能平臂而侧置,须用挽指法,

中医怎么把脉_基础知识,

中医怎么把脉基础知识 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知道了这些,我们再把这些脉象再重新组合,因为临床会有很多脉象组合在一起,如,浮迟,浮数,浮长,浮细,同样,沉脉也是,沉短,沉而有力,沉数,都需要我们结合起来细细分析。

举个例子,如左寸沉短而无力,寸关平脉。 首先,左寸主心,病位在心。短主不足,无力也主不足心脉不足会导致什么病呢,心的功能心主血,心的搏动输送血液到全身,他的不足首先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会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健忘。全身无力,每天懒洋洋的。 如左尺脉见沉数,沉主里证,主阴,数主热证,在病位在肾与膀胱,那么就是肾与膀胱有热,会出现小便黄,热,手脚发热,腰膝酸软,盗汗等症状。 再如,寸脉浮数,尺脉沉细,寸脉主阳,数主热,浮脉也主阳,尺为阴细为不足,结合起来就是阴虚不制阳,阳浮于上,这样的病人必然会头晕,用药也可补阴潜阳为治。 再一个就是,要多实践,我们周围有很多人,我们的朋友亲人,我们都可以作为实习对象,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多练才会出成绩。我刚开始时,一天有时看几十人,看完之后对比一下,看哪对了哪错了,总结,慢慢的就熟练了。诊脉的时候一定要综合分析,分部,分脏器,每个脏器的功能都是什么,出现了寒热,表里,阴阳,虚实会有哪些毛病,另外也切莫持一诊而诊病,古人的四诊合参是很有道理的。 脉诊最简单只需要分辨 1 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 2 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 3 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 如此而已就足够辨证了 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