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频谱规划及相关政策

无线频谱规划及相关政策
无线频谱规划及相关政策

我国无线频谱规划及相关政策

我国的频谱规划和管理由信息产业部无线电管理局统一负责,采取的是以行政手段为主的频谱指配方式,同时也在探索新的市场化的频谱分配模式。我国对无线新技术采取了积极支持发展的策略,包括对移动通信网络乃至未来3G网络频率的规划保证、对各种新兴宽带接入技术的鼓励政策。

我国频率规划基本情况

按照ITU国际无线电规则频率划分,目前各种无线业务可以使用的频率范围为9kHz至275GHz。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绝大多数无线电设备工作在50GHz频率之下,国内主要在6GHz以下。

我国的无线电应用可划分为42种业务,其中包括固定业务、移动业务、广播业务、无线电导航业务等。由于业务繁多,所以在9kHz~50GHz的多数频段,要安排多种业务共用一个频段。

其中的无线电移动业务可分为陆地移动、水上移动以及航空移动三类。陆地移动应用最广,我国将陆地移动业务频率分别分配用于专用无线电通信网络和公众无线通信网络。专用无线电移动通信系统大量应用于军队、公安、急救等,如150MHz、350MHz、450MHz对讲机、800MHz集群通信等。公众无线电移动通信网络目前由中国移动

和中国联通运营。

公众移动通信频率的使用管理

目前我国为公众移动网划分的频率有:CDMA825MHz~835MHz/870MHz~880MHz;GSM885MHz~915MHz/930MHz~960MHz;GSM1710MHz~1755MHz/1805MHz~1850MHz,共计2×89MHz的频率。其中中国移动GSM网络拥有2×49MHz,中国联通GSM网有2×15MHz以及CDMA网的2×4MHz。其中,CDMA网络的频谱利用率要远远高于GSM网络。截至今年第一季度,上述三个网络共使用频率为2×68MHz,拥有用户数为4.1亿,还有频段没有使用,因此仍然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同时,我国也为移动网络的未来演进做了准备,为3G网络划分了大量的频率资源。包括FDD模式的2×30MH+2×60MHz(cdma2000系统和WCDMA系统)以及为我国TD-SCDMA预留的155MHz(1880~1920(第二阶段40MHz),2010~2025(第一阶段15MHz),2300~2400(第三阶段100MHz))频段,还包括2×20M的3G卫星接入频段。

宽带无线接入频率规划管理

我国目前为宽带无线接入应用划分了4个频段,分别是 2.4GHz、

3.5GHz、5.8GHz、26GHz。

其中2.4GHz频段是免牌照的,不用申请频率即可在不干扰其他系统的情况下使用。该频段的频率范围为2400MHz~2483.5MHz,要求采用时分双工的TDD模式,最大辐射功率不得超过100Mw(20dBm)。在此频段,我国积极鼓励WLAN802.11b的应用。同时工业、科学、医疗设备也使用该频段,实现频率的共用。

5.8GHz频段频率范围为5725MHz~5850MHz,采用时分双工的TDD 模式,最大辐射功率不得超过500mW(27dBm),基站需要领取无线电发射执照。在此频段,我国积极鼓励WLAN802.11a的应用,但目前这一技术应用比较少。该频段主要给基础电信运营商使用。

3.5GHz(MMDS)频段主要频率范围是3400MHz~3430MHz/3500MHz~3530MHz,主要工作方式是FDD频分双工,我国在该频段首次采用了评选招标的方式分配频率,目前在30多个城市展开应用。由于频率资源限制,发展相对较慢。该频段也主要给基础电信运营商使用,用于建立宽带无线接入网络。

26GHz(LMDS)频段使用频率范围为24.507GHz~25.515GHz/25.757GHz~26.765GHz,主要工作方式是FDD频分双工,该频段也主要给基础电信运营商使用,用于建立宽带无线接入网络。

由于技术自身的一些原因以及市场需求不迫切,还有设备昂贵等原因,目前使用得也不是很好。

近期将进行的频率规划工作

为了实现对不断涌现的新业务的支持,我国目前在积极制订新的频率划分计划。相信新的频段的开放,将进一步促进无线技术的繁荣。我国近期重点研究了以下涉及移动通信或宽带无线接入的频率划分问题,包括:3.3GHz频段TDD宽带无线接入频率划分、26GHz频率划分以及5GHz频段重新划分问题。

论无线电频谱资源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310894070.html, 论无线电频谱资源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作者:杨宗泽 来源:《经营者》2015年第09期 摘要无线电频谱资源是一种非耗竭、易污染及稀缺的资源,对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无线电频谱资源的特性为出发点,结合无线电频谱资源经济价值的研究基础及研究模型,探讨了无线电频谱资源的经济价值和贡献,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 关键词无线电频谱资源经济建设重要作用 一、引言 随着世界各国对无线电频谱资源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关于无线电频谱资源的竞争在国际日趋激烈。无线电频谱资源现已被各个国家提升到和制海权、制空权同样的地位,是保证信息化战争胜利的重要武器。国家拥有无线电频率的自然属性和经济社会属性,其拥有、配置及管理具有国家主权的特征。由于无线设备的逐日增多,使有限的频率资源日趋紧张使得无线电波也显得越为拥挤。 无线电:无线电技术是通过无线电波传播信号的技术。其原理是导体中随着电流强弱的改变会产生无线电波,在此基础上,在无线电波上可通过调制加载信息加,当电波通过空间传播到达收信端,电波引起的电磁场变化又会在导体中产生电流,通过解调将信息从电流变化中提取出来,就达到了信息传递的目的。 二、无线电频谱资源的特性 由于无线电的这些特性,使其区别于其他资源,合理利用、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无线电频谱资源,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价值,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所有的无线电业务都是无线电频谱资源是所有无线电业务运行的载体。无线电频率是一种物质,是自然界存在的电磁波,是一种无形的资源,各国间享受均等的利用机会,无线电频谱资源具有以下六种特性: (1)易污染性。无线电频率假如使用不当,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使其无法正常工作,或影响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及有效性。 (2)非耗竭性。无线电频谱资源既不是可再生资源,也不是不可再生资源,他能够被人们利用,但与其他资源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在被利用时不会被消耗掉。这种资源只有适当地使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不使用及使用方法不当都是一种浪费。 (3)排他性。资源都具有排他性,无线电频谱资源也不例外。即某一频率在一定的时间、频域及地区内正在被使用中,那么其他的设备将无法再使用该频率。

无线电频率管理及业务划分

无线电频率管理及业务划分 无线电频谱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是现代社会得以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它为人类所共有,为人类所共享。《条例》第四条明确:无线电频谱资源属国家所有。这是我国首次在法律上确认了无线电频谱资源作为一种自然资源的性质和地位。 无线电频谱具有一般自然资源共有的属性,也具有独特的个性。如同土地、矿产、水资源一样,无线电频谱是有限的,我国将3赫兹-3000吉赫范围内的频率列为无线电频谱,这是基于人们对无线电波的认识水平而定的。实际上,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仅仅在几十吉赫以下的频谱得到了应用。这就是说,人们目前能够使用的无线电频谱仅仅是划分的总量的十分之一而己。在已用的频谱范围内,尽管可以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手段对其充分利用,但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其利用毕竟是有限的。不同于土地、矿产等资源,无线电频谱具有非耗竭性,它可以被使用,但不会消耗掉。因此,不使用就是一种浪费。另外,由于无线电频谱具有传播固有性,使用不当也会造成浪费,甚至会带来危害。为此,我们必须加强频谱的管理,使其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 国家无线电管理部门代表国家对整个无线电频率从宏观上作出统一部署和长远计划,这种部署和规划主要是根据各种无线电业务的特点和需要,在国际电联总的要求下,划分频段,分配频率,使各种无线电业务在指定的频段内充分合理利用。 国际上负责无线电频谱管理的机构是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ITU)下设的无线电通信部门。各国无线电管理机构先将本国的无线电业务所用的频率报该部门,经审查后对这些频率进行登记。国际电信联盟一般每二年召开一次各成员国参加的世界无线电行政大会,也就是现改称为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共同协商重大的频谱分配和使用方面的问题,各国又根据其决议对本国的无线电业务的频段进行划分或调整。因此,不管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无线电业务的分类和所划分的频段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业务的需要、技术水平的发展会有所变动或调整。

认知无线电中频谱感知技术研究+Matlab仿真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认知无线电中频谱感知技术研究专业: 学生姓名: 班级学号: 指导教师: 指导单位: 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

摘要 无线业务的持续增长带来频谱需求的不断增加,无线通信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无线电频谱资源一般是由政府统一授权分配使用,这种固定分配频谱的管理方式常常会出现频谱资源分配不均,甚至浪费的情形,这与日益严重的频谱短缺问题相互矛盾。认知无线电技术作为一种智能频谱共享技术有效的缓解了这一矛盾。它通过感知时域、频域和空域等频谱环境,自动搜寻已授权频段的空闲频谱并合理利用,达到提高现有频谱利用率的目的。频谱感知技术是决定认知无线电能否实现的关键技术之一。 本文首先介绍了认知无线电的基本概念,对认知无线电在 WRAN 系统、UWB 系统及 WLAN 系统等领域的应用分别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针对实现认知无线电的关键技术从理论上进行了探索,分析了影响认知网络正常工作的相关因素及认知网络对授权用户正常工作所形成的干扰。从理论上推导了在实现认知无线电系统所必须面对的弱信号低噪声比恶劣环境下,信号检测的相关方法和技术,并进行了数字滤波器的算法分析,指出了窗函数的选择原则。接着详细讨论了频谱检测技术中基于发射机检测的三种方法:匹配滤波器检测法、能量检测法和循环平稳特性检测法。为了检验其正确性,借助 Matlab 工具,在Matlab 平台下对能量检测和循环特性检测法进行了建模仿真,比较分析了这两种方法的检测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低信噪比的情况下,能量检测法检测正确率较低,检测性能远不如循环特征检测。 其次还详细的分析认知无线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关键技术。详细阐述了频谱感知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概念,并指出了目前频谱感知研究工作中受到关注的一些主要问题,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感知无线电;频谱感知;匹配滤波器感知;能量感知;合作式感知;

我国频谱资源短缺

在我国,不仅仅是电信行业,国民经济的众多方面,无线电频谱都是无可或缺的重要资 源。随着无线电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用途、各式各样的无线电设备大量涌现,各行各业对无线电频率的需求越来越多。目前的趋势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公路铁路运输、航空运输、航海运输对相关的通讯和导航技术,特别是新兴的G PS定位和卫星通讯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届时与这些领域相关的通讯和导航服务,将占去部分无线电频谱频段。有部分频段已经进行了预留。因此,未来留给电信行业,特别是未来4G网络使用的 频段越来越成为稀缺资源。 对我国来说,随着无线通信的飞速发展,频谱资源重新分配利用的情况越来越多:一方 面是3G无线数据业务猛增,一方面却是带宽瓶颈逐渐浮现。长此以往,于三网融合不利, 对物联网发展有所阻碍,更对整个电信业发展不利。根据目前3G业务的发展趋势,用户除了短信和通话业务外,对无线上网业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以此类推,随着4G业务的推出,用户会倾向于使用更多新兴的无线业务,比如视频通话。这就意味着4G网络需要更多的频谱资源,为各类业务提供足够的“车道”。 在2011北京国际4G通信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指出,TD-LTE的发展缺乏 足够的频率。目前国内已经划定2500-2690MHz的频段给TD-LTE,未来通过演进,TD-LTE 现有的2300-2400MHz的频段也可以使用。据了解,2500-2690MHz是3000MHz以下频段“最后一块地”。如果频谱资源还不能满足需要的话,将考虑从3000MHz以上的频段挤用一部分,而那里是卫星和微波的天下。届时,或出现4G与卫星争抢频谱资源的局面。 物联网是频谱的“饕餮”大户。其业务规模远远大于移动通信。据测算,到2020年,全球物物互联业务与现有人人通信互联的比例将达到30:1。因此,当物联网正式实现,有超过500亿以上的终端需要通过无线方式连接在一起,其对频谱的需求绝不是如今己分配的移动通信和无线接入频率所能承载的。 由此,移动通信的爆炸性增长,甚至物联网的快速演进已经超越了行业发展步伐。如果再不采取行动更新频谱政策,频谱危机将爆发。

无线电通信波段划分

精心整理波段划分 最早用于搜索雷达的电磁波波长为23cm,这一波段被定义为L波段(英语Long的字头),后来这一波段的中心波长变为22cm。当波长为10cm的电磁波被使用后,其波段被定义为S波段(英语Short的字头,意为比原有波长短的电磁波)。 在主要使用3cm电磁波的火控雷达出现后,3cm波长的电磁波被称为X波段,因为X代表座标上的某点。 为了结合X波段和S波段的优点,逐渐出现了使用中心波长为5cm的雷达,该波段被称为C波段(C 即Compromise,英语“结合”一词的字头)。 “ (Ka K “以往”

我国的频率划分方法

ExtremelyLowFrequency(ELF) 0KHz to 3KHz VeryLowFrequency(VLF) 3KHz to 30KHz RadioNavigation&Maritime/AeronauticalMobile 9KHz to 540KHz LowFrequency(LF) 30KHz to 300KHz MediumFrequency(MF) 300KHz to 3MHz AMRadioBroadcast 540KHz to 1630KHz HighFrequency(HF) 3MHz to 30MHz ShortwaveBroadcastRadio 5.95MHz to 26.1MHz VeryHighFrequency(VHF) 30MHz to 300MHz LowBand:TVBand1-Channels2-6 54MHz to 88MHz L-band C-band X-band Ku-band Ka-band X-Rays

无线电频谱资源审计方法 第3部分:电视和声音广播系统 编制说明

无线电频率使用率评价方法第3部分:电视 和声音广播系统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标准起草小组 2020年3月

编制说明 1.标准“范围”的内容 本部分规定了对调频频段广播系统、地面电视系统频率使用率评价的专用方法,通过以固定监测站监测为主,以车载或可搬移式监测设备为辅的方式,利用常规监测设备、调频广播和地面电视专用监测设备开展测试,具体包括频率使用率评价方法、测试系统要求、测试要求等内容。 本部分适用于调频广播、调频频段数字音频广播、地面数字及模拟电视的频率使用率评价测试。2.工作简况,主要包括:任务来源、主要工作过程、各起草单位和起草人及其在起草过程中所承担的工作等情况、对标准草案进行会议讨论范围、征求意见的范围、审查的范围2018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第四批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的通知》(国标委发函﹝2018﹞83号)中将“无线电频谱资源审计方法”系列标准纳入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编号为:20184245-T-339,项目计划名称为“无线电频谱资源审计方法第3部分:电视和声音广播系统”。 本标准项目任务下达后,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筹备成立标准起草组,依据2016年以来国家无线电办公室开展的全国无线电频谱使用评估、使用率评价工作,制定此标准。 2016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发布,《条例》中对无线电频谱资源的使用率要求提出了具体要求,第十六条指出无线电频率使用许可证应当载明无线电频率的用途、使用范围、使用率要求、使用期限等事项,第二十六条指出除因不可抗力外,取得无线电频率使用许可后超过2年不使用或者使用率达不到许可证规定要求的,做出许可决定的无线电管理机构有权撤销无线电频率使用许可,收回无线电频率。2017年12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布《无线电频率使用率要求及核查管理暂行规定》(工信部无[2017]322号,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并规定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以具体支撑《条例》中无线电频率使用率的要求。《暂行规定》规定对无线电频率使用率采用频段占用度、年时间占用度、区域覆盖率以及用户承载率(用户规模)等指标进行评价,并特别对各种指标进行了定义,对陆地移动通信、水上移动通信、固定业务、无线电测定业务、气象辅助业务及空间无线电电台和卫星通信网等的使用率指标进行了规定,但指标中没有具体提及广播及电视方面的内容。 前期工作情况:2016年,为满足国家无线电办公室组织的全国无线电频谱使用评估专项活动工作技术要求,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无线电管理局指导下,在调研我国无线电管理需求并结合监测能力和厂商意见基础上,中心起草了《无线电频谱使用评估通用方法》建议并经无线电管理局认可,提出了评估指标及计算方法。2016年、2017年,全国无线电管理机构以此通用方法,开展了针对公众移动通信、通信卫星、广播等多项无线电业务的频率使用情况评估工作,中心参与支撑相关工作,协助无线电管理局完成了2016、2017年国家无线电频谱使用评估报告,为我国频率资源事中、事后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国家

无线电频率划分与使用

1.频段划分及主要用途 名称甚低频低频中频高频甚高频超高频特高频 极高 频 符号VLF LF MF HF VHF UHF SHF EHF 频率3-30KH z 30-30 0KHz 0.3-3 MHz 3-30M Hz 30-300MHz 0.3-3GHz 3-30GHz 30-30 0GHz 波段超长波长波中波短波米波分米波厘米波 毫米 波 波长1KKm-1 00Km 10Km- 1Km 1Km-1 00m 100m- 10m 10m-1m 1m-0.1m 10cm-1cm 10mm- 1mm 传 播特性空间波 为主 地波 为主 地波 与天 波 天波 与地 波 空间波空间波空间波 空间 波 主要用途海岸潜 艇通 信;远 距离通 信;超 远距离 导航 越洋 通信; 中距 离通 信;地 下岩 层通 信;远 距离 导航 船用 通信; 业余 无线 电通 信;移 动通 信;中 距离 导航 远距 离短 波通 信;国 际定 点通 信 电离层散 射 (30-60MH z);流星 余迹通信; 人造电离 层通信 (30-144M Hz);对空 间飞行体 通信;移动 通信 小容量微波 中继通信; (352-420MH z);对流层 散射通信 (700-10000 MHz);中容 量微波通信 (1700-2400 MHz) 大容量微波 中继通信 (3600-4200 MHz);大容 量微波中继 通信 (5850-8500 MHz);数字 通信;卫星通 信;国际海事 卫星通信 (1500-1600 MHz) 再入 大气 层时 的通 信;波 导通 信 2.我国陆地移动无线电业务频率划分 29.7-48.5MHz 156.8375-167MHz 566-606MHz 64.5-72.5MHz(广播为主, 与广播业务公用)167-223MHz(以广播业务为 主,固定、移动业务为次) 798-960MHz(与广播公用) 72.5-74.6MHz 223-235MHz 1427-1535MHz 75.4-76MHz 335.4-399.9MHz 1668.4-2690MHz 137-144MHz 406.1-420MHz 4400-5000MHz

无线电频谱监测

广东省无线电频谱监测统计工作规范 (试行) 广东省信息产业厅 二○○七年十月十六日

目录 第一章总则 (3) 1.1目的 (3) 1.2适用范围 (3) 1.3参考文件 (3) 1.4名词解释 (4) 第二章无线电频谱监测统计工作职责 (5) 2.1省级无线电管理机构的工作职责 (5) 2.1.1广东省信息产业厅(广东省无线电管理办公室)的工作职责 (5) 2.1.2广东省无线电监测站的工作职责 (5) 2.2各地以上市(含地级)无线电管理机构的工作职责 (5) 第三章无线电频谱监测统计工作内容 (6) 3.1无线电频谱监测工作计划的制定 (6) 3.2无线电频谱监测统计 (6) 3.2.1监测频段范围 (6) 3.2.2监测时间要求 (6) 3.2.3监测内容及技术方法 (6) 3.3监测情况总结 (7) 3.4监测统计结果的上报 (7) 第四章无线电频谱监测统计工作技术规范 (8) 4.1频道占用度 (8) 4.1.1频道占用度的计算公式 (8) 4.1.2频道占用度测试方法及测试参数的设定 (8) 4.1.3频道占用度测试的设定 (9) 4.2频段占用度 (9) 4.2.1频段占用度的计算公式 (9) 4.2.2频段占用度统计方法 (10) 4.2.2.1同城单站频段占用度数据统计方法 (10) 4.2.2.2同城多站频段占用度数据统计方法 (10) 4.2.3全省频段占用度数据统计方法 (11) 4.3测量结果记录和上报要求 (11) 4.3.1测量数据记录要求 (11) 4.3.2测量数据上报要求 (11) 第五章?无线电频谱监测统计报告?报送要求 (12) 5.1?无线电频谱监测统计报告?内容及格式要求 (12) 5.1.1文字部分 (12) 5.1.2报表部分 (12) 5.2报送时间及报送方式要求 (13) 第六章无线电频谱监测统计报告评价指标体系 (14) 6.1评价机制 (14)

解析无线电频谱资源的七大特性

解析无线电频谱资源的七大特性 于2007年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五章第五十条规定“无线电频谱资源属于国家所有”,这是我国首次在法律中明确规定无线电频谱资源的国有属性。那什么是无线电频谱资源呢? 电磁场产生的波在空间以不同的频率传播(电磁场变化的速率被称为频率),这些频率的集合统称为电磁频谱,电磁频谱中3000GHz以下的频率被称为无线电频谱。因此,无线电频谱是自然存在的无线电频率的集合。 无线电频率作为自然界天然存在的一种自然资源,它具有以下6种特性: 第一,有限性。由于较高频率上的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无线电业务不能无限地使用更高频段的无线电频率,目前人类对于3000GHz以上的频率还无法开发和利用,尽管无线电频率可以根据时间、空间、频率和编码四种方式进行复用,但就某一频段和频率来讲,在一定的区域、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条件下其使用是有限的。 第二,排他性。无线电频谱资源与其他资源具有共同的属性,即排他性,在一定的时间、地区和频域内,一旦某个频率被使用,其他设备则不能以相同的技术模式再使用该频率。 第三,复用性。虽然无线电频率使用具有排他性,但在特定的时间、地区、频域和编码条件下,无线电频率是可以重复使用和利用的,即不同无线电业务和设备可以进行频率复用和共用。

第四,非耗竭性。无线电频谱资源不同于矿产、森林等资源,它可以被人类利用,但不会被消耗掉,不使用它是一种浪费,使用不当更是一种浪费,甚至由于使用不当产生干扰而造成危害。 第五,传播特性。无线电波按照一定规律传播,不受行政地域的限制,是无国界的。 第六,易污染性。如果无线电频率使用不当,就会受到其他无线电台、自然噪声和人为噪声的干扰而无法正常工作,或者干扰其他无线电台站,使之无法准确、有效和迅速地传送信息。 正是这些特性,使无线电频谱资源有别于土地、矿藏、森林等自然资源,需要对它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管理,才能使之发挥巨大的资源价值,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重要资源。 当前,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对无线电频谱资源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国际间的频谱资源竞争日趋激烈。无线电频谱资源是支撑现代信息通信产业发展的基础资源,移动电话、集群通信、卫星通信、宽带无线接入等无线通信业务的存在和发展都有赖于频谱资源;无线电频谱资源是推动各行业信息化的重要资源,各种无线电技术的应用成为相关行业顺畅运行和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无线电频谱资源在重大安全保障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诸如奥运会、世博会、汶川地震等重大社会活动中和自然灾害面前,无线电信息通信保障意义重大;无线电频谱资源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重要保障,现代战争中制电磁权已经被提升至和制海权、制空权同等的地位。无线电频率的自然属性和经济社会属性决定无线电频谱资源归国家所有,无线电频谱资源的拥有、配置和管理带有国家主权特征。

无线电波段划分及传播方式

无线电波段划分及传播方式 频率从几十Hz(甚至更低)到3000GHz左右(波长从几十Mm 到0.1mm左右)频谱范围内的电磁波,称为无线电波。电波旅行不依靠电线,也不象声波那样,必须依靠空气媒介帮它传播,有些电波能够在地球表面传播,有些波能够在空间直线传播,也能够从大气层上空反射传播,有些波甚至能穿透大气层,飞向遥远的宇宙空间。发信天线或自然辐射源所辐射的无线电波,通过自然条件下的媒质到达收信天线的过程,就称为无线电波的传播。 无线电波的频谱,根据它们的特点可以划分为表所示钓几个波段。根据频谱和需要,可以进行通信、广播、电视、导航和探测等,但不同波段电波的传播特性有很大差别。 光速÷频率=波长 无线电波波段划分波段名称波长范围(m)频段名称频率范围超长波长波中波 短波 1,000,000~10,000 10,000~1,000 1,000~100 100~~10 10~1

0.1~0.01 0.01~0.001 甚低频 低频 中频 高频 甚高频 特高频 超高频 极高频 3~30KHz 30~300KHz 300~3,000KHz 3~30MHz 30~300MHz 300~3,000MHz 3~30GHz 30~300GHz 超短波米波 分米波 厘米波

电波主要传播方式 电波传输不依靠电线,也不象声波那样,必须依靠空气媒介帮它传播,有些电波能够在地球表面传播,有些波能够在空间直线传播,也能够从大气层上空反射传播,有些波甚至能穿透大气层,飞向遥远的宇宙空间。 任何一种无线电信号传输系统均由发信部分、收信部分和传输媒质三部分组成。传输无线电信号的媒质主要有地表、对流层和电离层等,这些媒质的电特性对不同波段的无线电波的传播有着不同的影响。根据媒质及不同媒质分界面对电波传播产生的主要影响,可将电波传播方式分成下列几种: 地表传播 对有些电波来说,地球本身就是一个障碍物。当接收天线距离发射天线较远时,地面就象拱形大桥将两者隔开。那些走直线的电波就过不去了。只有某些电波能够沿着地球拱起的部分传播出去,这种沿着地球表面传播的电波就叫地波,也叫表面波。地面波传播无线电波沿着地球表面的传播方式,称为地面波传播。其特点是信号比较稳定,但电波频率愈高,地面波随距离的增加衰减愈快。因此,这种传播方式主要适用于长波和中波波段。天波传播声音碰到墙壁或高山就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光线射到镜面上也会反射。无线电波也能够反射。在大气层中,从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的高空有几层“电离层”形成了一种天然的反射体,就象一只悬空的金属盖,电波射到“电离层’

国外频谱管理的现状

国外无线电频谱的管理现状 一、外部环境 二十一世纪将是信息社会时代,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有了竞争的优势。信息时代将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以及生活方式,而且将彻底改变世界利益的格局和竞争的态势。通信的重要性已经不仅表现为社会的基础设施,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力的要素和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因此世界各国均投入巨资,促进和加强通信的现代化。无线电通信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为全社会提供着各类信息传递服务,在社会协调、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每天收听无线广播电台,使用蜂窝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是人们同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尤其是移动状态下的通信,无线电已经成为其他方式无法替代的手段。无线电通信广泛的应用于公众通信、广播、电视、交通、石油化工、气象、渔业、旅游、教育、国防、公共安全等部门,并大量用于外贸、金融、证券、工商、体育等社会的各行各业,对于促进信息交流、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生产调度、丰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明显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如上所述,无线电频谱是一种特殊宝贵的自然资源,它的应用非常重要而且广泛。当前在人类走向信息社会的情况下,无线电频谱越来越显得重要,可以说谁能够对无线电频谱资源丌发的充分,管理与利用得更科学有效,谁就能够在国际范围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由于无线电频谱的管理涉及到很多方面,不仅有频率的划分、分配和设置无线电台的频率指配等问题,还有无线电设备的研制、生产和销售等问题。既有行政管理问题,又有技术问题。因此,管理无线电频率,台站和设备必须综合采用行政管理,法制管理,经济管理,技术管理等有效手段行政管理手段是无线电频谱管理工作中最常使用的手段,目前还被很多国家政府所采用。一般由相关政府机构颁布对频谱资源的利用与指配规则,指定相对业务,并采取执照或许可的方式对使用频谱资源的设备进行市场准入。 二、国外无限频谱管理现状 首先,无线电管理部门需要详细规定频率划分政策,指定频谱使用规则。例如美国的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就颁布实施了通信管理条例共一百余个部分,详细规定了各段频谱资源可用于进行的无线业务;并详细规定了相对应设备的技术指标。 目前制定无线电管理法的国家有日本《电波法》、澳大利亚《RadioCommunication Bill))、新西兰((Radio Communication ACT))、中国《无线电管理条例》,美国、英国、荷兰则以通信法((Communication ACT))涵盖之。 1.下面主要介绍美国无线电管理 美国电信方面的法律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主要有:通信法(Communication Act of 1934),1996年作了较大的修改,称作Telecommunication Act of 1996。主要修改是增加保证公平竞争方面的规定和促进技术发展的规定等。卫星通信法(Communication Satellite Act of l 962)国家电信和信息管理组织法(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Administration Organization Act)电话揭发和争端解决法(Telephone Disclosure and DisputeAct)法律执行通信援助法(Communications Assistance for Law Enforcement Act)附加通信法令(Additional Communications Statute)

第七章 无线电监测在无线电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七章无线电监测在无线电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无线电监测在无线电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无线电监测是无线电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现代化的无线电频谱管理是将行政和科学技术管理手段相结合,对无线电频率和空间卫星轨道资源实施科学、有效地管理。随着无线电通信业务的快速发展,有效地使用频谱资源已成为人类关注的主要问题。为此,世界各国都成立了专门机构,对频谱资源进行计划、指配和管理,其主要目的是既要保障通信业务的安全,不受干扰侵害,又要合理使用和开发频谱资源,提高频率的使用效率。 无线电管理是国家通过专门机构对无线电波和卫星轨道资源研究、开发、使用所实施的,以实现合理有效利用无线电频谱和卫星轨道资源的行为。 无线电管理的概念,实际上表达了四层含义: *无线电管理是一种国家行为。它是由国家所授权和特许的机关来实施的活动。 *无线电管理的对象是研究、开发、使用无线电波的各种活动。由于开发、使用、研究电磁波的活动是由具体的人使用设备达到的,所以无线电管理必然要涉及到人和设备。 *对开发、使用、研究无线电波和卫星轨道的活动所实施的这种管理,是通过计划、规划、组织、控制、协调、监督、执行等手段和方法来实现的。它贯穿于无线电管理的全部过程中。 这是无线电管理的职能,也是无线电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表现为各级无线电管理机构对无线电台站的审批、频率指配、电波的监测、型号的核准、设备的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和监督检查以及对用户的教育和服务等等。 *无线电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保证合理、有效地利用无线电频谱和卫星轨道资源。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用相应的管理机构和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无线电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

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国家无线电频谱管理中心-中国无线电管理

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 国家无线电频谱管理中心 VHF 地空话音与数据通信系统监测方法

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 国家无线电频谱管理中心

国 家无线电监测中心 国家无线电频谱管理中心 目 录 1 范围 ...................................................................... 4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4 3 术语和定义 ................................................................. 4 4 VHF 地空数据通信系统 . (6) 4.1 通信频率 ..................................................... 6 4.2 信号类型及参数特征 ............................................. 6 4.3 系统框图 ..................................................... 7 4.4 设备组成 ..................................................... 8 4.5 设备主要技术参数 . (9) 4.6 设备发射场强和有效辐射功率 (9) 5 监测设备配置规范 (9) 5.1 监测设备总的要求 .............................................. 9 5.2 接收机的基本要求 .............................................. 9 5.3 测量天线 .................................................... 10 5.4 射频电缆 .................................................... 10 6 VHF 地空数据通信系统监测方法 . (10) 6.1 监测方式 .................................................... 10 6.2 监测地点 .................................................... 11 6.3 监测类型 . (11) 6.4 监测流程 .................................................... 12 6.5 场强测量 .................................................... 13 6.6 占用度测量 ................................................... 13 6.7 干扰判定分析 ................................................. 14 6.8 干扰类别分析 ................................................. 15 6.9 干扰源定位方法 ............................................... 16 附录A ...................................................................... 18 附录 B ..................................................................... 20 附录 C (21)

无线电频谱监测系统

无线电频谱监测系统 Morrow Technologies公司的无线电频谱监测系统能够监测无线电信号的频谱、电平、带宽、C/No等技术参数,并在各个技术参数超出规定的范围时发出报警,使得操作人员能够快速地采取必要的措施。该频谱监测系统能够自动地观测载波参数,显示出现的干扰信号,并在出现问题时发出声音报警或网络报警。对于瞬时出现的信号问题,本系统提供数据存储功能,您可以通过回放纪录的信号参数和频谱来分析出现的异常现象,是一个非常方便的分析工具。 VigilCom系列产品可以完成远程频谱监测,一个RU的设备机箱中包括一个频谱分析仪、一个分析载波参数的I/Q信号处理器、一个通信处理器(网络控制、监测、频谱和参数存储、和SNMP告警),可达8个输入接口的同轴开关单元,和软件。 本系统支持实时远程监测分布多个地点的多个信号频谱,多个用户能够同时监测,方便各地的技术人员共同参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本系统具有灵活的外部通讯接口,包括以太网口、调制解调器接口、RS232串行接口、USB接口等可供选择。 1 of 6

美国Morrow Technologies公司简介 Morrow Technologies公司是由多位具有电子、软件、系统开发背景的工程师于1984年创立的,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公司从面向客户的工程技术公司成长为一个包含设计、研制开发、和生产制造的科技企业实体。作为电子测量领域中公认的高质量、高性能射频微波频谱分析仪的制造商,Morrow Technologies公司针对各种应用开发了多个产品系列,包括能够连续远程监测射频频谱的L频段频谱分析仪(配合相应的下变频器,可用于监测卫星通信的S频段、C频段、X频段、Ku频段、和Ka频段的上下行信号频谱)、适用于广播电子新闻采集系统的频谱分析仪、以及电子侦察使用的高性能频谱分析仪。 Morrow Technologies公司是一个由公司员工持股的私营公司,公司的全部运营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圣彼斯伯格市一个38,000平方英尺的现代化建筑中进行,百分之二十的公司员工是工程师。 Morrow Technologies公司的产品包括: 远程频谱监测系统 产品型号频率范围 VC35009 KHz - 3.5 GHz VC1800100 KHz - 1.8 GHz VC-7052 MHz to 88 MHz VC70/800B 52 MHz to 88 MHz 790 MHz to 840 MHz 频谱分析仪配套设备 产品型号 描述 CS4/8射频同轴开关单元LOG频谱数据存储单元S&L多用户使用许可 无线电侦查系统 产品型号频率 RAVEN*100 KHz - 3.5 GHz * RAVEN系列产品在美国以外的销售需要美国出口管理局的出口许可。 2 of 6

认知无线电频谱分配的博弈论方法

《认知无线电频谱分配的博弈论方法》总结 张烨,龚晓峰 2009 摘要:问题:认知无线电中频谱分配问题备受关注,分配给用户的频谱资源却在时间或空间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闲置。分析:为了提高频谱分配,需要涉及大量策略选择问题,可以利用博弈论的相关原理进行分析研究。解决问题方法:建立合适的认知无线电频谱分配问题的博弈论框架,从而促进无线通信的发展。 1、提出问题:无线通信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对无线通信需求不断增长,适用于无线通信的 频谱资源变得日益紧张,提高频谱利用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分析问题: 2.1认知无线电技术: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动态改变传输功率、载频、调制方式等传输参数以适应运行环境的变化,从而提高频谱利用率[。 2.2认知无线电的频谱分配技术 2.2.1问题:在认知无线电中,频谱分配是根据需要接入系统的节点数目及其 QoS 要求将频谱分配给一个或多个指定节点。 2.2.2分析:(1)因此需要一种更为有效的频谱分配方法从而在各地区和各时间段里有效地利用空闲频谱,提高频谱利用率。频谱分配策略的选择直接决定系统容量、频谱利用率以及能否满足用户因不同业务而不断变化的需求。 (2)认知无线电的频谱分配原则:1)保证灵活性。2)应能提高系统性能。3)应尽量减小信令开销和计算量。

2.3.1问题:图论模型和定价拍卖模型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无法更好推动认知无线电频谱分配问题。 2.3.2分析:在频谱分配算法设计过程中,设计了大量的策略选择问题,因此需要提出新的频谱分配模型。 2.3.3解决方法:对于涉及策略选择的频谱分配问题,可以利用博弈论对相关的自适应算法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主要需要确定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 算法是否具有稳 定状态;(2) 这些稳定状态是什么;(3) 这些稳定状态是否满足需要;(4) 算法收敛到稳定状态所需要的约束条件 图(1)认知无线电博弈论分析流程 1)论证算法具有稳定状态。在多数博弈论模型里,分布式算法的稳定状态为纳什均衡。 一般情况下,判断一个博弈过程中存在纳什均衡的充分条件:a、参与者集合是有限的;b、行动集合是封闭的,有界的凸集;c、效用函数是在行动空间上的连续的、拟凹函数。 补充1、纳什均衡:若一个行动向量满足:ui(a)≥uibi,a-i)?i∈N,bi∈Ai,则向量 a 被称为纳什均衡。也就是说,在参与者集合里,如果没有一个参与者能够靠自身行动的改变来提高自身收益时,整个参与者集合对应的行动向量就称为纳什均衡。 补充2、实际应用中,绝大多数算法都满足这些条件,即多数认知无线电的算法都有一个默认的稳定状态。 2)判定稳定状态。通过遍历一个博弈过程中所有可能的行动向量来判定一个博弈过程中 所有的稳定状态。 3)确定稳定状态是否满足需求。在找到纳什均衡点后,还应该确定此纳什均衡点是否为 我们所需要的。 3).1举例模型:一个具有中心接收机的单一簇 DS-SS 网络,除了中心接收机外,网络中的所有节点调整它们的发射功率,使得信号与加性干扰噪声比达到最大。所有者参与者的效用函数方程: ( ui(p)=hipi/??(1/k) k∈N\i∑hpkk+σ] (1) 其中,参与者集合是簇中除了中心接收机外的节点;行动集合是所有可能的功率等级(假设可选的功率等级有限);所有参与者的效用函数由式(1)给出;pi 是节

频谱定义及频谱资源的特性

频谱定义及频谱资源的特性 1.频谱的定义。 我们对电磁波频谱最为熟悉的部分就是可见光。“频谱”这个术语实际上最初只限于光。物理学家在17至19世纪首先认识到白色光实际上是由从红到紫各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因此,白色光是不同颜色的频谱。光像水池中的水波纹一样表现出波的特性,波峰之间的距离就称为波长。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点的波峰数就称为频率。因此光具有波长和频率,红色光的波长最长,频率最低,而紫色光的波长最短,频率最高。 电磁频谱可以从可见光向两个方向发展,更高频率、更短波长的“光”包括紫外光、X射线以及宇宙射线,而更长波长、更低频率的“光”则首先是红外线光,然后随着波长越来越短即是无线电波。 理论和实践证明,当电子通过导线行进时其周围空间存在着电场和磁场,而且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同时磁场的变化会产生电场,电场的变化也会产生磁场。交变的电磁场不仅存在于导体的周围,而且能够脱离其产生的波源向远方传播,这种以相同的频率向周围空间辐射传播的交变电磁场就称为电磁波。电磁波在空中以光速传播,即每秒中30万公里。1864年英国人麦克斯韦从理论上确定了电荷、电流、电场的关系,而且确定了电磁波的存在。1888年德国人赫兹使用来顿瓶做放电实验,第一次由人工产生了波长为30厘米的电磁波,从而证明了麦克斯韦的理论,因此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把电磁波叫做赫兹波,后来把频率的单位称为赫兹,直至今天。若用f表示频率,用V表示电磁波每秒钟传播的距离(米),用λ表示波长(米),则三者之间的关系为:f=V/λ,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z)或周/秒,也可用千赫(KHz)、兆赫(MHz)、吉赫(GHz)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1KHz=1000Hz,1MHz=1000KHz,1GHz=1000MHz。 2.无线电频谱。 电磁频谱中3000GHz以下的部分称为无线电频谱。无线电频谱可用来进行声音和图像广播、气象预报、导航、无线电通信、灾害预报、报时等业务。根据无线电波传播及使用的特点,国际上将其划分为12个频段,而通常的无线电通信只使用其中的第4到第12个频度,无线电频谱和波段的划分如表1所示。 表1

无线电频率管理及划分

无线电频率管理及划分 无线电移动业务大致分为陆地移动、水上移动、航空移动三类。其中,陆地移动业务应用最广泛。 我国根据国际无线电规则频率划分,将陆地移动业务频率分别分配用于专用无线电通信系统(网络)或公众无线电通信系统(网络)。 专用无线电移动通信系统大量应用于军队、公安、急救等部门,也广泛应用于生产调度、内部通信等。如150MHz、350MHz、450MHz对讲机和800MHz集群通信系统等。 目前,我国公众移动通信系统由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两大基础电信运营商建设运营,其中中国移动拥有全球网络规模和用户规模最大的GSM网,中国联通拥有一个GSM和一个CDMA网。目前为公众移动通信系统划分的频率有: CDMA:825MHz~835MHz或者870MHz~880MHz; GSM:885MHz~915MHz或者930MHz~960MHz,1710MHz~1755MHz/1805MHz~1850MHz; 上述频率共计2×89MHz。 中国移动GSM网拥有2×54MHz频率,中国联通GSM网拥有2×15MHz频率、CDMA网拥有2×4MHz 频率。 到目前为止,上述3个公众移动通信网共使用频率2×68MHz,拥有用户5亿,仍然具有持续发展能力。 在宽带无线接入系统频率规划和管理方面,目前为宽带无线接入应用划分了4个频段,即2.4GHz、3.5GHz、5.8GHz、26GHz。 其中: 2.4GHz频段使用范围是2400MHz~248 3.5MHz,TDD时分双工;最大辐射功率100mW;鼓励无线电局域网WiFi(802.11b)应用;在工业、科学、医疗设备使用频段,多种无线电业务可共用,免无线电台发射执照。 5.8GHz频段使用范围是5725MHz~5850MHz,TDD时分双工;最大辐射功率500mW;基站需领取无线电发射执照;鼓励带宽更高的无线局域网如802.11a应用;主要由基础电信业务运营商使用。 3.5GHz频段使用范围是3400MHz~3430MHz/3500MHz~3530MHz,FDD频分双工;已通过招标评选方式将频率分配给基础电信运营商,用于建立宽带无线接入系统。

无线电频谱的特性

无线电频谱资源的特性。 无线电频谱是一种特殊的自然资源。说它是一种自然资源,是由于它具有一般资源的共同特性,像土地、水、矿山、森林一样是国家所有的。但从国际范围来说,它又属于人类共有的、人类共享的。此外,它还具有一般自然资源所没有的如下特性: (1)无线电频谱资源是有限的。包括红外线、可见光、X射线在内的电磁波的频谱是相当宽的,而无线电通信使用的频谱资源,最底可为3KHz,最高达3000GHz。更高的电磁频谱当然不是以3000GHz为限的,使用3000GHz以上电磁频谱的电信系统也在研究探索之中,但它最大不能超过可见光的范围。由于受到技术上和可提供能够操作使用的无线电设备方面的限制,ITU当前只划分了9KHz~400GHz范围,而且目前实用的较高的频段只是在几十GHz。根据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像大家所熟知的蜂窝移动通信业务(俗称大哥大)一般只能工作在3GHz以下,现主要工作在800MHz、900MHz/1800MHz。另外,尽管人们可以通过频率、时间、空间这三维相互关联的要素进行频率的多次复用指配来提高频率利用率,但就某一频率或频段而言,在一定的区域、一定的时间、一定的条件下之下,它又是有限的。 (2)无线电频谱可以被利用但不会被消耗掉,是一种非消耗的资源。它不同于土地、水、矿山、森林等可以再生或非再生的资源,如果得不到充分利用,则是一种资源浪费,而若使用不当也是一中资源浪费,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3)无线电波有固有的传播特性,它不受行政区域、国家边界的限制。因此,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甚至个人都不能随意地使用,否则会造成相互干扰而不能确保正常通信。 (4)无线电频谱资源极易受到污染。它最容易受到人为噪声和自然噪声的干扰,使之无法正常操作和准确而有效地传输各类信息。 鉴于上述原因,为了加强对无线电频谱这种宝贵资源的、有限的自然资源管理和有效地利用,从便于无线电频谱的规划、管理以及设备的研制生产和使用出发,通常对无线电频谱按业务进行频段和频率的划分、分配和指配。按规定把某一频段供某一种或多种地面或空间业务在规定条件下使用,称为“频率划分”。为此,国际电联(ITU)专门制定了国际《无线电规则》,实际上这是一个各个国家都要遵守的国际上通用的无线电法规,各个国家也都据以制定了自己国家的无线电法或相关的详细管理规定,同时为各类无线电业务划分了频率或频段。ITU还专门建立了国际频率划分表,把世界划分为三个区域,第一区域包括欧洲、非洲和部分亚洲国家,第二区包括南、北美洲,第三区包括大部分亚洲国家和大洋洲。我国为第三区。使用无线电频率的无线电业务基本上分为两大类。即无线电通信业务和射电天文业务。无线电通信业务又可分为地面业务及空间业务、航空和水上安全业务等总共为37种业务。无线电频率划分表为各类无线电业务划分了频率或频段,例如我国把279~281MHz划分给移动业务,用于开放全国联网无线寻呼业务等。我国的频率划分表是1983年制定的,随着无线电事业的发展,这些年来频率的划分和使用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现正在积极组织修订。 把某一频段批准给一个国家或多个国家、地区或部门在规定条件下使用,称为“频率分配”。我国的频率分配是有国家无线电管理机构统一进行的,例如把87~108MHz频段分配给广播部门开发FM广播业务在全国各地统一规划和使用等。 国家或地方无线电管理机构根据设台审批权限批准某单位或个人的某一电台在规定的条件下操作使用某一无线电频率,称为“频率指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理》的规定,用户设置各类无线电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