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基础知识(转帖)
百度首页 | 登录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百科 吧内搜索 | 帮助
进入贴吧 贴子搜索 按作者搜索


百度贴吧 > 落梦缤纷吧 > 浏览贴子 吧主:落梦缤纷
添加到搜藏 | 快速回复 贴吧投诉



要创业,就要入对行.
88DB服务网提供海量加盟连锁信息! 2009年,无限商机等着你去把握.
https://www.360docs.net/doc/5310908911.html,


传统元宵馅机 方便实用易..
河南汇保安全用具厂研制生产元宵馅机,是中大型速冻食品生产企业..
https://www.360docs.net/doc/5310908911.html,


元宵机-超然机械
山东诸城超然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研,制造,销售于 一体的..
https://www.360docs.net/doc/5310908911.html,


杭州元宵灯会策划 就来杭..
杭州创新空间承接各种彩灯,彩车,彩船,生肖等灯会的制作,策划及..
https://www.360docs.net/doc/5310908911.html,


对联 温州横河工艺有限公..
一家专业从事对联,各类礼品的生产经营单位.现拥有功能齐全的烫印..
https://www.360docs.net/doc/5310908911.html,


晶艺义务,对联印刷
晶艺印务是一家集设计,制作,印刷,包装为一体的一站式全方位印刷..
https://www.360docs.net/doc/5310908911.html,


对联印刷
北京海看艺对联印刷厂是一家专业从事对联印刷,对联包装的工厂..
https://www.360docs.net/doc/5310908911.html,
1 对联基础知识(转帖)
《楹联大辞典》[摘录](转自清莲学堂,作者光重皇)

【对联】亦称楹联,我国传统上特有的文学体裁,与汉字有密切关系,其主要特点是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春联】指为庆贺新春佳节而作的楹联。 例: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婚联】又称喜联,是嫁娶的专用联语。例:琴和瑟静/花好月圆


【寿联】为祝贺生日而作的楹联。例: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挽联】系由挽词演变而来,用于哀悼死者的楹联,例:哭公只有泪/提笔竟无言


【灯联】指贴挂在灯上的联语。例: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言志联】悬于书房、卧堂等环境表示主人家抱负等楹联。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名胜联】指专为某一名胜古迹撰写、镌刻的楹联。例: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杭州冷泉亭)


【行业联】专为行业特点所撰写的楹联,起着行业广告的作用。例:虽然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理发)


【交际联】指人们用作酬赠交谊的楹联。例: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书画联】指题写在绘画作品上的联语。根据画面上的内容题上切合画面的楹联。


例:未出竹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李苦禅题竹)



【四声】四声与平仄关系密切,平仄包括了四声


1.古音四声分平、上、去、入(例句:天、子、万、福,详情请参考王力《诗词格律》)


2.今音四声分阴

平、阳平、上声、去声(例句:妈、麻、马、骂)


【平仄】古人作诗区分汉语声调的一种术语。仄通[侧],即不平之意。


1.古音平仄:其中将“平”归划为平声调,“上、去、入”三声全部划分为仄声调


2.今音平仄:“阴平、阳平”俱归划为平声调,“上声、去声”俱归划为仄声调


【对仗】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的概念相当,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称、平仄相当。


例: 黑/白 长/短 男/女 天/地


【正格】无绝对定义,大致可用二点说明(专指联格)


1.严格要求用字的平仄合符格律,对仗工整协调,上下联相应词句成对


2.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不相同者


【变格】亦无绝对定义,用三点说明(专指联格)


1.不过分强调平仄、工仗的楹联


2.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相同者


3.无情对、当句对等等一般视为变格


【短联】无硬性规定,一般指上下联字数四至十一字的联语


【长联】亦无硬性规定,一般指上下联字数各达十二字或以上的联语


【片玉】只有上联而长时间无下联的称为片玉(参看绝对),举二例如下


1.食包包食饱:酒楼联, 同时加入[叠字]、[反复]、[转类]、[拆拼]、[顶真]几个技巧。
转类:由一个字由一类活用到另一类。如第一个包作名词,第二个包作动词(保正)


2.鹅儿不食草菓: 一医师联,"鹅儿不食草"为药名,"草菓"又是药名


【合壁】或称“双壁”,指将“片玉”之联对上。


【绝对】对联中所谓的“绝对”有两重意思:


1.指对联在技巧上用词上空前绝后的好,甚至无与伦比的地步。


2.谓之联中的出句奇巧新颖到无人对出的地步,常被人称为绝对(或称片玉)


【正对】亦叫同类对,宽对,指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互为关联,互为补充


例:宝剑锋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反对】指上下联的内容相反,亦称工对,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比,造成楹联强烈艺术效果。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串对】亦称流水对。即上下联意思顺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联贯而下的联语


例: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自对】亦称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不仅上下联相对仗,而且上联和下联自身之中(句中)也存在对仗。


例:桂馥兰芬,水流山静/花明柳媚,月朗风清(其中桂馥兰芬与水流山静相对,亦与花明柳媚相对)



作者: 落梦缤纷 2005-11-5 21:46 回复此发言

--------------------------------------------------------------------------------

2 对联基

础知识(转帖)


【无情对】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并不相关,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




2 【对联发展史与基础知识】


例句: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 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


【合掌】联律禁忌之一,指上下联中内容词性雷同,平仄雷同,意义雷同。概念雷同


例: 碧/翠,白/素 红/赤 孤/独 中国/神州


【孤平】联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五言以上句子中,只有一个平声字


例: [山]静似太古


【孤仄】联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五言以上句子中,只有一个仄声字


例:花重[锦]官城 [注:假设此句作为对联时]


【三平尾】联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五言以上句子中末尾三字俱为平声


例:报得[三春晖] [注:假设此句作为对联时]


【三仄尾】联律禁忌之一,指五言或五言以上句子中末尾三字俱为仄声


例:推窗[引月卧]


【重字】联律禁忌之一,分为几点说明


1.同位重字:指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
例:"法[界]"对"世[界]"


2.异位重字:指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
例:陶匠抟泥,掌中[观]果/樵夫[观]弈,梦里入槐


3.异位互重:比较特殊,允许适当使用。
例:[万]法[一]心,[空]不异[色]/[一]心[万]法,[色]即是[空]


4.虚字相重:允许适当虚字相重(如之乎者也)
例: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切】楹联写作专用术语,指撰联时上下联内容完全切合客观事实、现象,难以引申移作它处使用。


例: 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云 (居庸关联/切地) 平地忽堆三尺雪/四时长吼半空雷(济南趵突泉/切景)


【叠字法】指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的方法。


例: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反复法】指将同样一个字或几个字在楹联中隔句运用或者重复运用的方法。


例:开关早,关关迟,迎过客过关/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复叠法】指同一联语中,既用复字又用叠字的方法。


例:年年难过年年过/处处无家处处家


【顶真法】又叫联珠法,指上下联为复句的联中,每句句尾词均为下句的句首字词,如同串珠。


1.句与句联珠:例:水[车][车]水


2.词与词联珠:例:水车车[水],[水]随车


【拆拼法】将楹联中的汉字的形体分拆或合拼的方法。


1.分拆:将汉字形体依顺序分拆成若干字。例句:[鸿]为(江边鸟)/[蚕]是(天下虫)


2.合拼:将字与字或字与偏旁部首组合成其他字。例句:(八刀)[分

]米]<粉>/[千里][重[金]<锺>


3.复合:将分拆与合拼同时使用的技巧 例:孔<夫>子,孟<夫>子,(二人)皆<仁>者也


【加减法】将某副楹联出于特殊需要增加或减去一些字词或笔划组成新的楹联方法


1.加字: 例: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 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2.减字: 例:流水夕阳千古恨/春露秋霜百年愁(挽联) 流水夕阳千古/春露秋霜百年(婚联)


【设问法】一种将设问的方式来代替平铺直叙的写作楹联方法


1.设问作答: 例:经忏可超生,难道阎王怕和尚?/纸钱能赎命,分明菩萨是贪官!


2.设问求答: 例: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居后,小子本儒人,不敢在前!不敢在后!


3.设问不答: 例:磨砺以顺,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子手段如何?


【谐音法】一种利用字词同音的特点,便联语语意双关,能作出表面意思与深层意思的制联方法


例: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举国若狂,且狂且狂且且狂(利用当庆、且狂谐锣鼓之声)
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利用荷、藕、杏、梅与何、偶、幸、媒谐音)


【多音法】利用汉字多音多义,词义通假的特点,造成一个字在联中音调变化的方法



作者: 落梦缤纷 2005-11-5 21:46 回复此发言

--------------------------------------------------------------------------------

3 对联基础知识(转帖)


例:好[hao上声]读书不好[hao去声]读书/好[hao去声]读书不好[hao上声]读书


例:长[chang阳平]长[zhang上声]长[chang阳平]长[chang阳平]长[zhang上声]





3 【对联发展史与基础知识】
行[hang阳平]行[xing阳平]行[hang阳平]行[hang阳平]行[xing阳平]



【同音异字】把一个或几个字形、字义不同而读音相同的字,运用于联语中的一种方法


1.同音异字叠韵连用: 例:[饥鸡][盗稻][童筒]打/[暑鼠][凉梁][客咳]惊


2.同音异字、双声、叠韵间用: 例:[嫂扫]乱柴,呼[叔束]/[姨移]破桶,叫[姑箍]


3.同音异字间用: 例:天心[阁],阁落[鸽],鸽飞阁未飞/水陆[洲],洲停[舟],舟行洲不行



【漏字法】在特定场合下,在联语创作中故意漏写某字,借助漏写的字表达创作主旨的一种方法


例:未必逢凶化/何曾起死回 [故意隐吉,生二字,来嘲讽叫吉生的庸医]


【制谜法】使创作的楹联能表达某种特定的意图,在楹联中不直说而隐寓于上下联语的方法


1.联中隐物: 例:万顷波涛乘骑过/不胜将军弃甲逃[上意指“海马”,下意指败将(酱)]


2.联中隐事: 例:雄鸡、鲤鱼、猪婆肉/香

菇、木耳、曲子耙[都是温补的“大发”食品,意指开门大发]


3.联中隐物指事: 例: 数声吹起湘江月/一枕招来巫峡云[上指笛、下指梦]


【两读法】一种利用标点符号的修辞功能,经过精心构思,造成两种读法不同,联意相反的方法


例: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注:相传此联为明代学者祝枝山为一店主人所作,店主人读成“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因而大为不悦,祝微笑对他说你读错了,应该读成: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回文法】使联语上下顺顺读、倒读皆能成联且贴切而不混乱的一种写作方法。


1.上下联都可以顺读、倒读、联意不变: 例:处处红花红处处/翩翩绿叶绿翩翩


2.上下联顺读、倒读,联意不一: 例:风送红香花满地/雨滋春树碧连天。天连碧树春滋雨/地满红香花送风


3.下联是上联的倒读: 例: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集引法】即摘取或引用别人的诗词曲赋句、碑文、格言、成语等等构成新的意境的创联方法


1.集诗句: 例: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前为王维诗,后为李白诗]


2.集词句: 例:风吹皱一池春水/浪淘尽千古英雄[前句为南唐冯正中词,后句北宋苏轼词]


3.集格言: 例:久病始求药误/衰年方悔读书迟


4.集成语: 例:沧海横流,云蒸霞蔚/春风得意,人寿年丰


5.集书名: 例:《虎符》《孔雀胆》/《龙种》《凤凰城》


6.集人名: 例:孙行者/祖冲之


7.集药名: 例:[白头翁][牵牛]耕[熟地]/[女贞子][打马]过[淮山]


【借代法】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借代》中说:“所说事物纵然同其他事物没有类似点,假使中间还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时,也可借那关系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所说的事物。


例:家有万金不算富/命有五子还是孤 [千金代指一女,万金即十女,女婿算"半个子"则十女有五子]


【双关法】以一个词语同时关顺着两种不同事物的制联方法叫双关法。


例1:虚心成大器/劲节见奇才 [竹器店联,虚心、劲节皆双关]


例2:不历几番锻炼/怎成一段锋芒 [刀具店对联]


【比喻法】用打比方法去制作楹联,最为人们所熟知乐用


例: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拟人法】把某些没有生命力的事物表现成为有生命力的人的语言或行为,借物抒情的方法


例: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奸臣


【映衬法】创作主题不用正面描写,而是借助旁的事物从侧面或反面去显示出来的一种方法


例:鼠因粮绝潜踪去/犬为家贫放胆眠 [一书生表示家贫如洗

之联]



作者: 落梦缤纷 2005-11-5 21:46 回复此发言

--------------------------------------------------------------------------------

4 对联基础知识(转帖)


【夸张法】借助丰富的想象,言过其实,以达到某种形象的艺术效果的作联方法


例:吸来江水煮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


【镶嵌法】指将特定的汉字巧妙而自然地嵌入上下联语中的方法


注:镶嵌法范围极为广泛,计有气节、姓字、数字、方位、药名、年号、名称等等不再细论




4 【对联发展史与基础知识】


A.整嵌:将要镶嵌的名称在每一联中占个位置,不能拆开,使其具有整体性。


例:[多闻]正法,以[广目]光/[增长]善根,而[持国]土 (四大金刚)


B.横嵌:将要镶嵌的名称,予以分拆后镶嵌于一联之内的方式


C.坚嵌:将要镶嵌的名称,分别嵌于上、下联中的格式。举十例如下:


1.鹤顶格:将所嵌之字,按照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下两句开头位置


例:[桂]子飘香清肺腑/[林]荫夹道悦宾朋


2.燕颔格:将所嵌之字,按其前后顺序分别镶嵌在联语上下两句的第二个字的位置


例:丹[桂]虬枝欺鬼斧/琼[林]洞府仗神工


3.鸢肩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三个字的位置


例:喜斟[桂]洒延嘉客/笑饮[林]泉涤俗襟


4.蜂腰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四个字的位置


例:森然八[桂]甲天下/宛尔千[林]隐洞中


5.鹤膝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五个字的位置


例:吟诗共醉[桂]花洒/览胜同披[林]壑风


6.凫胫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六个字的位置


例:此地常招折[桂]手/今朝独有植[林]心


7.雁足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七个字的位置


例:拿云有志攀丹[桂]/射月无弓挂绿[林]


8.魁斗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联之首下联之尾的位置


例:[小]楼一夜听春雨/姐妹花开月月[红] [镶人名小红]


9.蝉联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上联之尾与下联之首语的位置


例:香如兰蕙温如[玉]/[云]想衣裳花想容 [镶人名玉云]


10.碎锦格:将所嵌之字,不拘任何位置分别镶嵌于上下联中


例:[四]壁图书[三]尺剑/半月行[李]一[张]琴 [镶人名张三,李四]


D.递嵌:将一个名称顺序在上下联中横嵌一部分,使上下联横嵌名合称起来才成系统的方式


例:[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

言之,不是东西


E.叠嵌: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称交叉重叠地镶嵌于联语中的一种方式。


例:[冬]夜灯下,[夏]候氏读《[春秋]传》/[东]门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
春秋一作四季之春秋,一作书名中的春秋。北西亦然


F.暗嵌:指将要镶嵌之名改变形式镶嵌于联中的一种方式


例:[少目]焉能评文字/[欠金]岂可望功名 [镶省,钦二字]
清朝乾隆年间,直隶学政吴省钦主持乡试,贪脏受贿,录取不才,故有人作此联讽之


G.对嵌:指在上下联中均重复镶嵌名称的一种镶嵌方式


例:[易君左]闲话扬州,惹起扬州闲话,[易君左]矣/[林子超]主席国府,联任国府主席,[林子超]然


H.单嵌:顾名思义,就是只嵌名称于上联或者下联中的一种方式


例:人自玉堂来,使亦称仙原不俗/神从金马至,[民]能使[富]莫忧贫 (镶富民)


I.顺嵌:指将名称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镶嵌于联中的一种方式


例:[苏东坡]西[游赤壁]/[湖南客]小[住黄州] [镶苏东坡游赤壁,湖南客住黄州]


J.反嵌:指将名称不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镶嵌


例:[北]雁[南]飞,双翅[东西]分[上下]/[前]车后[辙],两轮[左右]走[高低]


K.综合嵌:将上述几种镶嵌方法的综合运用


例:[韩愈]送穷,[刘伶]醉[酒]
[江淹]作赋,[王粲]登[楼]
---------题韩江酒楼联
注:唐.韩愈:有《送穷文》名篇。晋.刘伶:嗜酒闻名天下。
五代南朝梁.江淹:长于作赋。汉末.王粲:建安七子一,《登楼赋》为其名作。 联中运用整嵌和坚嵌两种方法,除用四文豪名字、作品典故外,另不露痕迹兼收了[鹤顶]和[雁尾]格组成韩江酒楼这四个字。


【综合法】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特殊写作手法的综合运用的作联方法,特别见于长联使用


1.用典与镶嵌的综合运用: 例:起病六君子/送命二陈汤
注: 上联的“六君子”是中药汤头名。袁世凯在称帝前,杨度等六君子拥他为王, 下联的“二陈汤”也是中药汤头名,实际上又指陈树藩、陈宦原为袁亲信,后见大势不妙。又“独立”成了袁的“送终药”。


2.漏字与谐音的综合运用 例: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
注:清朝某中堂大人当过明朝官,后投李自成,李失败后又摇身一变,为清朝官吏,时人写一联讽之,上联有意漏写八字,隐含忘(王)八,上联故意漏写耻字,寓“无耻”之意。


【结尾声明】以上楹联类知识由于系本人寻章摘句,误差之处难免,故只作为参考之用。






作者: 落梦缤纷 2005-11-5 21:46 回复此发言

----------------------------------------------

----------------------------------

5 回复:对联基础知识(转帖)
感谢 《中华国粹吧》 搴舟中流 版主,本帖直接来源于《中华国粹吧》


作者: 落梦缤纷 2005-11-5 21:50 回复此发言

--------------------------------------------------------------------------------

6 【楹联知识】《李岫春论“对联的词类与词性”》 (转贴)
对称美是对联的主要特点。所谓对称,除了平仄相对、节奏一致之外,还要做到词类相近,词性相当,结构相似,字数相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达到高度完美。反之,则不能称其为一副好的对联。本篇主要谈谈对联中的词性对仗的问题。



要想弄懂词性的属对问题,先要弄清词的分类。古代词类的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做什么成份也有一定的分工。在现代汉语中,汉字分为十二大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实词)、介词、副词、助词、连词、叹词、象声词(以上称虚词)。古人按照诗的对仗规律,将词大体可分为九类,即名词、形容词、数量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其中名词又可细分为十几类。这种划分的方法比较适应于对联的创作。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词性相当呢?《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原则。也就是说,名词必须对名词,动词必须对动词,形容调必须对形容词,副词必须对副词,助词必须对助词等等,各归其类,映衬成趣。但细分,则每类之内品种仍多。如名词有专名、有注称;形容词有形容大小、高低、长短、颜色、状态等,许多不同的词以长对短、白对黑为工整;但内容决定形式,若内容可取,属对不妨稍宽。如清倪国琏的古藤书屋联:

一庭芳草围新绿;
十亩藤花落古香。

其中“芳草”之“芳”与“藤花”之“藤”,一为形容词,一为名词;“新绿”之“绿”指的是颜色,“古香”之“香”乃指气味。虽同为形容词,并非—类,从个别对语讲,似欠工整,可从全联角度看,却形象鲜明,音节和畅,被一致认为是“工对”。

比较而言,虚词的对仗似乎比实词要求得宽些。比如有时介词可与副词相对,这不仅因为虚词类的汉字相对少些,更主要原因在于这部分字、词本身词性就很复杂,往往一个字包容几种词性。比如“为”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介词、副词、助词,有时还可以做连词。“向”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介词、动词、副词、连词等等。所以通常人们对虚词要求得就不很严格了,能做到虚词对虚词也就可

以了。但叹词、助词、象声词却很少与介词、副词、连词相对。

在讲究词类和词性对仗的同时,还要注意一个义类相对的问题。什么是义类相对呢?所谓义类相对,悬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

1.天文(日月风雨等) 2.时令(年节朝夕等) 3.地理(山风江河等)
4.官室(楼台门户等) 5.草木(草木桃李等) 6.飞禽(鸡鸟凤鹤等)
7.走兽(狼虎象马等) 8.鱼虫(蛇鱼蚁蝗等) 9.饮食(茶酒莱肴等)
10.器物(盆杯壶盏等) 11.文具(笔墨纸砚等) 12.衣饰(衣冠巾带等)
13.形体(身心手足等) 14.人事(道德才情等) 15.人伦(父子兄弟等)
16.珍宝(金银玉珠等) 17.军事(弓箭刀剑等) 18.文艺(诗词书画等)
19.文史(经典史册等) 20.精神(智愚苦乐等)

另有按其它内容分类法.此处就不一一赘述。

笔者按词类编成部分对句,可使读者更明了一些:

地理对:河对海、地对山、大陆对长天、荒原对沙漠、古塞对雄关。
天文对:冰对火、雪对霜、海市对山光、星辰对日月、瑞雪对骄阳。
颜色对:红对白、紫对缃、黑桦对白杨、青竹对绿柳、墨兰对珠黄。
方位对:南对北、西对东、六极对八风、五湖对四海、边塞对围城。
数字对:一对二、百对千、两两对三三、千年对万寿、独木对群山。
花木对:桃对李、菊对兰、玫瑰对牡丹、绿茵对红叶、白芷对橙柑。
飞禽对:鸥对鸟、枭对鹏、白鹤对黄莺、杜鹃对喜鹊、燕舞对鸪鸣。
走兽对:熊对象、马对羊、狡兔对贪狼、雄狮对猛虎、牛仔对猴王。
鱼虫对:蜂对蠓、蛾对虫、蝼蚁对鱼龙、河龟对海蚌、蝴蝶对蜻蜓。
人伦对:夫对妇、臣对君、祖宗对玄孙、同志对朋友、家族对外亲。



作者: 落梦缤纷 2006-4-4 20:25 回复此发言

--------------------------------------------------------------------------------

7 【楹联知识】《李岫春论“对联的词类与词性”》 (转贴)
文学对:词对赋、曲对文、五典对三坟、楚辞对史记、诗品对文心。
感情对:愁对乐、喜对吟、和气对知心、涌泉对滴水、思绪对情恩。
精神对:痴对智、佞对昏、颓废对沉沦、修身对养性、刻骨对铭心。
人事对:公对私、言对行、协作对竞争、生活对劳动、长辞对永生。
文史对:经对史、古对今、后汉对先秦、伏羲对盘古、忠臣对昏君。
形体对:面对首、毛对肌、口舌对心脾、饥肠对傲骨、夺目对画皮。
宫室对:楼对阁、户对窗、皇室对民房、茅庐对寺庙、巨厦对中堂。
珍宝对:珠对玉、锦对珍、绿翡对白银、琼瑶对玛瑙、紫贝对黄金。


军事对:弓对箭、将对兵、烽火对狂旌、楚歌对剑气、画角对长城。
饮食对:茶对酒、盐对油、瓜果对米粥、山珍对海味、熊掌对猴头。
时令对:朝对夕、暮对晨、白昼对黄昏、中秋对元旦、去暑对立春。
文具对:棋对纸、笔对琴、泼墨对撰文、砚池对书案、七彩对八音。
衣饰对:巾对带、衣对衫、木屐对华冠、袈裟对襁褓、项链对耳环。
虚词对:然对也、之对乎、而已对斯夫、无非对是否、矣哉对再如。
副词对:还对再、就对将、偶尔对时常、方才对恰巧、必定对应当。
连词对:及对与、而对或、除非对倘若、虽然对即使、因为对如果。
介词对:同对往、被对朝、由于对沿着、自从对为了、除了对依照。
助词对:的对地、啦对吧、罢了对是吗、哎哟对完了、似的对等着。
叹词对:嘿对喂、哦对啊、嘿喽对哇啦、哎呀对嗨哟、哼哼对哈哈。
象声词对:轰对嗡、当对哗、叮咚对乒乓、咣当对扑哧、唏哩对哗啦。
联绵对:阡对陌、貅对貔、璀璨对旖旎、氤氲对滟潋、翡翠对琉璃。

在对联的对仗类型中,有工对、宽对的区别。工对,即指同类的词或相关的词相对。如上边讲到的按类别属对即为工对。宽对,即指词性相同,句法结构相同的对仗。然而工对不见得就是好联,宽对有的不乏为上乘之作。要说明一点,颜色对、方位对、数词对、虚词对和动词对,必须严格按同类对仗,否则为失对。特别是动词,如造成失对,势必使上下联句子的结构发生变化,其它词对得再好,也算失对。另外,有些常用名(如人名、地名、国名、书名等)也应从严对仗。另外还有一种所谓的邻对,它指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邻对一般比宽对严格,但又不如工对那样整齐精密。下面是可以通对的门类:

1.天文与时令 2.天文与地理 3.地理与宫室
4.宫室与器物 5.器物与文具 6.器物与衣饰
7.衣饰与饮食 8.文具与文学 9.植物与动物
10.形体与人事 11.人伦与代名 12.疑问代词与副词
13.方位与数目 14.数目与颜色 15.人名与地名
16.同义与反义 17.同义与连绵 18.反义与连绵
19.副词与介词 20.连词与助词 21.介词与助词
22.叹词与助词

名词对

即在联语中重用名词的作用,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如:人、马、花、月、天空、北京、中国、头、今天、爱情、道德、小麦、星期天……请看:

诗写梅花月;
茶熏谷雨香。

在精练的联语中,名词占去十分之八,只有“写”、“熏”二字为动词。作者以简约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副春天的画面,其构思之精巧,立意之独别,实不多见。

晚清黄遵宪写过这样一副言志联:


药是当归,花宜旋覆;
虫还无恙,鸟莫奈何。

作者借四种不同的花鸟草虫成联,意在抒发归隐后的复杂心态。“当归”即中药当归,“旋覆”即中药旋覆花,“无恙”为虫名,“奈何”即杜鹃。联语中的当归、旋覆、无恙、奈何均为双关词,作者在这里要写的并不是物之本身,而是由字而引伸的双关寓意。以抒发不甘寂寞、与命运抗争的一种心态。

再看著名画家黄宾虹的一副联:

心肠铁石梅知己;
肌骨冰霜竹可人。

黄宾虹不光画画得好,联也写得奇绝。联语是说铁石性格如梅,冰霜品质似竹,作者巧妙地运用名词的作用,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立意精工,非常人可比。

再看傅山写的一副联:



作者: 落梦缤纷 2006-4-4 20:25 回复此发言

--------------------------------------------------------------------------------

8 【楹联知识】《李岫春论“对联的词类与词性”》 (转贴)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此联皆以名词入句,却深得意境,不禁使人想起“白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之佳构。可见,撰联工在意境的开发,如无意境,再好的辞藻也不会辟出新意。

动词对

即在联语里重用动词的作用,表示陈述人或事物的动作情况变化和其它活动的词。如:走、笑、有、在、飞、写、起来、上去、观念、悲欢、存在、发展等。

请看杭州孤山放鹤亭联:

水清石出鱼可数;
人去楼空鹤不归。

在简短的联语中,动词几乎占去了一半,出、数、去、空(亦作动词用)、归。但用词极巧,不因重动而使联语有雕琢之感,令人读之生情、意境洞出,给人一种缠绵、空旷、沧桑变幻之感,余味无穷。

孙中山先生不但是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家,还是楹坛高手,他早年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愿乘风破万里浪;
甘面壁读十年书。

联语字里行间渗透出作者早年满怀豪情,壮志凌云的胸怀。上联一个“乘”字,一个“破”字,展示了作者树立远大的志向,非凡气概;下联的一个“面”字,一个“读”字,写出了作者苦读求知,不懈追求的治学精神,一扬一抑,准确地刻画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北京潭柘寺有一副写弥勒佛的佳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联语重用动词“容”、 “笑”二字,把弥勒佛大肚笑口、笑容可掬的形象描绘得一览无余。上联写外貌形态,下联写内心情态, “容”、 “笑”二字分别三出,用字精到,层层迭进,通俗谐趣,发人深省。

形容词对

即在联语中注重对形容词的作用(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

或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如:高、白、好、快、暖和、活泼、恳切、优秀……

请看赖少其为无锡鼋头渚通芬堂所撰一联:

湖阔鱼龙跃;
山阴草木香。

作者在简练的联句中,竞用了四个形容词,以“阔”饰“湖”,以“跃”饰“鱼龙”,以“阴”饰“山”,以“香”饰“草木”,连贯自然,与景物相配,十分得体,无见雕琢。

上海孙中山故居有一联为孙中山所撰:

满堂花醉三千客;
一剑霜寒四十州。

此联在气度上重用了“醉”、“寒”二字,一“醉”字便将此地风光之高绝写得惟妙惟肖;下联化用唐朝诗人贯休诗句,原诗为“一剑霜寒十四州”,其将十四移位,借喻以武力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决心。“寒”用在这里,是隐喻革命斗争之严酷性。

数词、量词对

数词是表示数目多少和次序先后的词,基本数词有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组合数词有十一、九十九、一百八十六、五十年、二十世纪、七月一日等;表示次序先后的如第一、第二、初五、第六等。

量词表示计算人、事物或行为数量时所用的单位。主要有度量单位:尺、寸、里、升、斗、斤、两等;个体事物单位:个、只、件、根、本、间、种等;集体事物单位:独、双、对、打、群、诸等。还有一种词称动量词,数目较少,有次、队、回、遍、道、下、阵、遭、趟、顿等。物量和动量经常要同数词一起用。数词和量词连用的时候称数量词,如三斤、一双、十回等。

数词和量词在对联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其主要作用有:创造形象和意境,加大对联难度,进行数学运算,连续嵌入自然数等。

请看苏州闲吟亭联:

千朵红莲三尺水;
一弯明月半亭风。

此联以白描手法写景,似不加半句渲染,然细心看去,便知作者在其中有意创造了意境。千朵红莲衬托三尺湖水,一弯明月设置半亭微风,岂不是一幅绝美的园林风景画?这其中,千朵、三尺、一弯、半亭在联内所起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北宋刘攽才思敏捷,博学出众,曾与司马光同修《资治通鉴》。一次,宰相王安石有意难他,出一上联让刘攽对,刘欣然应对,由此,王安石很赏识他,联曰: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北斗映水,恰为十四颗星斗,孤雁披月,依稀如作双飞。联语构思绝巧,立意奇美。联中连用六个数词,四个方位词,不显堆砌,反而以意境取胜。



作者: 落梦缤纷 2006-4-4 20:25 回复此发言

--------------------------------------------------------------------------------


9 【楹联知识】《李岫春论“对联的词类与词性”》 (转贴)

再请看下联: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篷,下九江,还有十里;
十里远,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

这副数字联巧在连续嵌入自然数,上联顺排,下联逆推,难度较大。据说上联为明嘉靖年一船夫于九江渡口向当年状元罗洪先求对,罗竟哑口无言,故为传世绝联。下联被今人李戎翔对出。下联的“九里香”指的是一种木料,据说1943年有人找这种木料,花了一年时光方弄到手。1959年,佛山市一位老工人装修,因需要此料,只两天便从十里远的农村找到了。李戎翔闻听此事,抚今追昔,有感而发,欣然对出下联。

再请看下联:

天下三分明月夜;
扬州十里小红楼。

梁章钜在他的《楹联三话》中引自《隐居通仪》一文:贾似道镇扬州日,上元张灯,客有摘七句作灯门联者曰:“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众称其切,唯“天下“对“扬州”乍看属宽对,均为名词,偏正结构,“下”对“扬”不工,然“天下”对“扬州”则无嫌。

代词对

在汉语中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的词,称为代词。代词分为人称代词:你、我、他、咱们、自己等;疑问代词:谁、哪、什么、怎么、多少、多么;指示代词:这、那、这里、那么、这样。,古汉语文言虚词的其、何、孰等也为代词范畴。

请看民国年间楹联大师刘师亮写的一副嘲弄军阀的对联:

你革命,我革命,大家喊革命,问他一十八年,究竟革死多少命;
男同胞,女同胞,亲爱结同胞,哀我七千万众,只能同得这回胞。

作者以口语诗入联,真乃入木三分,切中要害。语中巧用了人称代词“你”、“我”、“大家”、“他”、“男”、“女”、“同胞”、“众”、“命”,疑问代词“多少”,真可谓句句有力,字字见工。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曾为一家理发店写过一联: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作者语意双关,虽包含杀机,却耐人寻味。联句以疑问式处理,巧用疑问代词“几许”、 “如何”,如向世人证明手段,显出作者英武、洒脱的英雄气概,符合作者的身份和心态,为联语增色不少,被后人称为联中佳品,不为之过。

请看金圣叹所撰一联:

真读书人天下少;
不如意事古今多。

此联尾的一“多”一“少”,道出了世间的两大道理,天下读书之人多矣,然真读书人甚少,强调一个‘真”字。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道出了世途的艰难

。二者类比,以多少量之,也引人深思。

介词对

即放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的词组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时间、处所、方式、对象等意义的词。如:从、自、往、朝、当、到、于、在(方向、处所、时间);把、对、同、为、跟、连(对象、目的);以、按照(方式);比、跟、同(比较);被、让(被动)。在古文里,与、以、于、为、所等属于介词范畴。介词在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重叠使用,其必须用在名词或代词的前边。

请看周恩来写的这样一副联: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联句首字“与”、从”为介词,是介绍与什么人共事、从何处读书的道理。用语精练、直接、自然,给人以鲜明、清晰的感觉。

请看山东曲阜孔府门联:

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联句字“与”、“同”、“咸”、“并”均为介词。

再看下联:

与人当宽;
自处当严。

“与”、“自”二字用在联首,当介绍“人”和“处”二字以给动词“宽”、“严”,组成结构,联句简约、洗练、明了,为介词入联的典型范例。

副词对

副词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起到修饰和限制的作用,但不能修饰和限制名词。如表示时间、频率(已经、曾经、正在、立刻、忽然、终于、一直、永久、才、就),表示程度(很、更、越、最、太、更加、非常、特别、稍微),表示范围(都、全、总、只、统统、仅仅),表示重复、连续(又、再、还、尚、犹),表示语气(可、却、竟、决、倒、竟然、难道),表示否定、肯定(不、设、必、许、没有、必定、也许)。在古文言文中,已、犹、则、也、有、可等均为副词范畴。



作者: 落梦缤纷 2006-4-4 20:25 回复此发言

--------------------------------------------------------------------------------

10 【楹联知识】《李岫春论“对联的词类与词性”》 (转贴)

请看长沙天心阁联:

四面云山都到眼;
万家忧乐最关心。

联句中第五字“都”、“最”为副词,纵观全联,二字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若省略了此二字,整个对联便索然无味了。

请看下联:

不可说!不可说;
如之何?如之何。

这是一副为革命进步人士杨杏佛写的挽联。杨与宋庆龄、鲁迅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3年被国民党杀害。“不可说”是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之下发出的感慨。“如之何”,是笔者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不可”、“如之”为副词,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副词的作用,用语奇精,内容含蓄,喻意深重,表达了人们敢怒不敢言的社会心态。

看南通曹顶词联:

匹夫犹耻国非国;
百世以为公可公。

此联为明代抗倭英雄张骞所撰。联中“非”、“可”二字为副词,分别修饰国家和人物(曹顶)的,是说国不像国,公(指曹)可为公(对有功绩的人的尊称)的道理。

助词对

助词系独立性最差、意义最不实在的一种虚词,多用在词、词组、句子后边起辅助作用。助词包括结构助词(的、地、得、所);时态助词(了、着、过);语气助词(呢、吗、吧、啊),另外,所、着、等、似也属于助词,古文言文中之、乎、矣、也等属于助词范畴。虽此类词独立性最差,但它在语言中却起到非同小可的作用。有的联句因一字之差,则谬之千里,使用得好,可使联句增色,情趣盎然。

请看这样一副对联: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此联为王湘绮写的讽刺袁世凯的,被近代人视为名联。此联不但采用了嵌字法、转意法,而且还巧妙地运用了虚词的作用,使联句情趣动人,感召力强。

连词对

能够将两个词或者两个语言单位连接起来的词叫连词。如:和、与、而、同、跟、及、并、或、以及、不但、并且、或者、而且(连接词和词组);不但、虽然、既然、要是、如果、假使、倘若、只要、除非、即使、因为、不论、不管、尽管、而且、可是、但是、然而、况且、所以、因而、因此、于是(连接句子)。古文中的而、与、则、乃、然等属于连词范畴。

请看下联:

熟视无睹,诸君尽管贪污作弊;
有口难诉,我辈何须民主自由。

此联是讽刺国民党贪污腐败,扼杀民主自由的一副对联。联中使用了连词“尽管”、“何须”,在联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联语的双关语气得以发挥,增强了对联的穿透性。

叹词对

叹词,即表示强烈感情的或者表示呼唤应答的声音的词。它一般不同别的词发生组合关系,通常在句子的前边独立存在。在对联中,叹词的应用不是很多,在一般的诙谐联中偶有使用。

请看下联:

咦,哪里放炮;
哦,他们过年。

据说这是一副云南某村土地庙联,作者借土地神之口,发表感叹,像土地神在过年之际看人间一派热闹景象之时的自语的写照。作者似乎在写土地神的孤寂心态,批驳了人间不似仙境的迷信观念。

有人曾写过这样一幅对联,以讽刺那种对母、对妻两种面目的人,联曰:

老母任磕头,哎哎哎,嗳嗳嗳;
娇妻只努嘴,哦哦我,噢噢噢。

一串简单的语气词,像一副漫画,活画出两副迥然不同的面孔,惟妙惟肖,再加之上联一个“任”字,下联一个“只”字,使其形成

鲜明的反差。

杭州岳飞祠有一幅嘲讽秦桧夫妇的对联,这样写道:

唉!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
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

岳飞祠有两个白铁铸成的秦桧夫妇像,跪在岳飞像前,有人撰以此联,作者以秦桧夫妇互责互怒的口吻入联,以丑化他们的肮脏灵魂,作者以语气词入联,一“唉”一“啐”,惟妙惟肖,妙趣横生,令人至信。


作者: 落梦缤纷 2006-4-4 20:25 回复此发言

--------------------------------------------------------------------------------

11 【楹联知识】对联的音律与平仄
ZT对联的音律与平仄 从先秦的对偶句发展到汉、南北朝时期的赋、骈俪,文人们逐渐感觉到音律在赋、骈文中的神奇作用,人们开始对对偶声律注重考究。后来,沈约、刘勰声律说的出现和传播则是对联日益走向成熟的催化刑。

沈德潜认为:“诗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说:“凡声有飞沈,响有双叠。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睽。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并辘轳交往,逆鳞相比,迂其际会,则往蹇来连。”刘勰对音律说得比较清楚生动,他主张飞沉交错运用,即把平仄调配得像井上的辘轳的绳子一下一下,回环往复,像龙鳞有逆有顺,紧密排比,相反相成。清代钱大昕在其《潜研堂文集》中说沈约等人是“欲令一句之中平侧(仄)相间耳”。沈约说:
“十字之内,颠倒相配”。这些论述.为后来的对联理论奠定了基础。

在对联中,平仄律犹如它的双腿,一平一仄,就像人左右脚走路一样,要保持平衡才好,平仄律是从文学音律的角度对汉字声调的分类。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人四个声调。平,所指的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仄,所指的是古汉语中的上、去、入声,因为按照四声原理,入声字与平声字的音频相差甚微,而平声的谐乐范围都在入声的谐乐范围之内,所以,到了元代以后,在北方入声逐渐消失,化入现在的二声和四声之中,平声又分出阴平和阳平两大类,后逐渐衍化成近代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人们将它称为新四声,凡声调为阴平、阳平(指标准拼音一、二声)的称为平声,凡声调为上、去声(即标准拼音三、四声)的称为仄声。
“击、说、积、极、习”在古汉语中均属入声字,虽然现在已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仍应属仄声。入声字的特点是读起来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觉(现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地方,如闽南方言,仍保持着这种发音方式,他们对入声字并不难辩认)。利用不同声调的意态,交错排

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将这种平仄律应用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之中,就使文学作品有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康熙字典》上载一首歌诀,即说明四声的读法,其歌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收藏,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根据这一原则,人们将所有的汉字统统分成两大类,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这就形成了汉字的对立和统一。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阴—阳的关系,平扬仄抑,平清仄浊,平长仄降,平悠长仄短促,平和缓仄急剧。平仄相替、节奏方出,节奏出则韵步起,由此形成了汉语的音韵美。联句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样要交替,就是说上句用了平声字。下句相对应的位置必须用仄声字与之相对,反之上联用仄声,下句则必须用平声。这样,就形成了字音的对立统一,有了字义的对仗,又有了字音的对仗,就形成了联句结构的参差美,读起来便琅琅上口,抑扬顿挫,铿锵有度,韵味和谐。

现代诗歌理论家李汝伦说:“宇声的平仄合乎音乐的配置,使诗词具有了独立性。”“可以吟而不唱,可以唱而不吟,也具有音乐美,即使动眼不动口,在眼中出现文字,也能显示它的铿锵扬抑,因为有通感在起作用。”

联诗同源,它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副对仗工整的联句,酷似律诗中的颈联和颔联,律诗在平仄对仗中讲“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一规则对于对联依然适用。就是说,第一字、三字、五字可平可仄(按规矩对当然更好),第二字、四字、六字必须按平仄格式对出,否则,便犯了孤平的错误。

现将五言、七言对联(同样是律诗的)平仄格式列举说明如下.先看长沙爱晚亭联:

西南云气来衡岳
日夜江声下洞庭

这是一副平起仄收式联,如将此联按平仄写出,即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以上加框的平仄,表示可平可仄,以下同)

再看峨眉山万年寺联:



作者: 落梦缤纷 2006-4-4 20:44 回复此发言

--------------------------------------------------------------------------------

12 【楹联知识】对联的音律与平仄

海到天边云是岸
山登绝顶雪为峰

这是—副仄声起头式联,如用平仄调写出,即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以上是七言字联格式。下面谈谈五言联的两种起头式:

看一书斋联:

开窗林月白
洗砚石泉香

这是一平起仄收式联,如将此联按平仄写出,即是: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下联是一副峨眉山雷洞坪联:

老雪凝千古
殷雷迟半空

此为仄起仄收式联,如将此联用平仄调写出,则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下面再谈一谈四字联。四字联没有固定格式,它要求上下联平仄相对,平仄交错,一般上联末字为“仄”,下联末字为“平”。如奉节县白帝城联:

节以明理
德能立名

平仄调为:

平仄平仄
平平仄平

再如黄州赤壁联:

月色如故
江水有声

其平仄调为:

仄仄平仄
平仄仄平

最后再说六字联的格式。六字联的格式比较松散,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格式为:

平平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

如章均所撰联:

慎言语节饮食
蓄道德能文章

第二种格式为:

仄仄平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

如某一园亭联:

竹雨松风梧月
茶烟琴韵书声

以上格式,为一般式。但什么事物也不是绝对的,如一些趣联巧对,则可打破原有格式。这里不一一赘述。

我们说一副联是平声起头还是仄声起头,并不是去看第一字,而是要看第二个字,因为汉字多以两字为一个音节,而且音节的重点一般落在第二字的上面。两字一停顿,一字一煞尾(有的也以两个字煞尾的)。两字为一顿叫双音步,一字为一顿叫单音步。顿是音节单位。

我们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有时也要灵活一些,律诗在这方面有很多说法,这里不再论及,只就一般现象加以说明。

1.一、三、五不能不论

例如在上面所举的峨眉山万年寺联中,下联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五字必须是仄,如果改成平声字,那么就变成“平平仄仄平平平”,句末连用三个平声字,叫“三平调”,是对联中的大忌,是绝对不允许的。还例如在长沙爱晚亭联中,下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就必须用平,而不能不论,如用了仄声,句子就变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除了韵脚以外只有—个平声字,导致字的平仄、阴阳不平衡,这又犯了孤平的毛病。在诗歌中,孤平是可以救的,救的办法是将出句中的第五字由仄变平,这样就成了“仄仄仄平平仄平”。

2.二、四、六有时可以不分明

例如,在蛾眉山万年寺联中的上联,第五字原为平,如果用了仄,那么第六字就要由仄改为平(为救)。即全句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注意在这种拗的情况下,本句七言的第三字或五言的第一字必须是平声)。再例如在长沙爱晚亭联的

上联中,第六字也可不用平而用仄(拗),其条件是对句的第五字不用仄而用平(救)。这样.全联即成为:

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以上这些律诗平仄的一般规则,在写对联时,值得借鉴。

平仄对仗,是指对联的上联与下联的平仄音律相对而言。具体到对联的上下联本身,也有一定的要求,比如:平声和仄声必须交替使用,既不能只用平声,也不能只用仄声。因为平仄的作用是掌握声调平衡的关键。如平仄单调,就会造成声调的枯竭、失调,读之也觉得吃力、不舒服。还有,如果上联和下联是几个短句组成,则必须在每个短句之间,形成平仄交替的效果。即上一个短句的末一个音步与下一个短句的头一音步,要平仄交替。

例九江烟水亭联:

烟柳有情,骀荡春光,风籁更吹晨笛起
水天无际,澄鲜秋色,月明远共夜珠来

上联的第一个短句中的“有情”音步为平平,那么接下来的二个短句中的第一个音步的“骀荡”必须是仄仄,其它处都必须是如此处理,我们通常把上下联的平仄相对称为相拗,以上这种平仄交换称为交替。一副好联,必须做到上下相拗,句中交替,才能产生轻重、缓急、回旋的音乐感,吟诵时会给人以美的享受。

我们说上下联平仄反要相拗,这是以上联交替为前提的,上联是依据,下联是协从,但有时在征联活动中出句是下联,这样对句就是上联了。

对联出、对句各分句的最后一字称“句脚”,也称“腰眼”,是平仄运用的关键所在,一般必须平仄相拗。请看成都武侯祠联:

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
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上下联尾字,多为上仄、下平,视为正格。因仄声字短促有力,平声字舒缓悠扬,仄声收上联,声调抑而顿,给人以言犹未尽之思;平声收下联,声调扬而舒,令人发余味无穷之感。但有个别的联不是上仄下平,而是上平下平,或上平下仄或上仄下仄,视为变格。这往往是由于内容所限或是某种需要,多不采用。如成都杜甫草堂联即上平下平式:

柯如青铜根如石
花为四壁船为家

奉节白帝城武侯祠联,即上仄下仄式:

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与

泰山壶天阁联为上平下仄:

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
造绝顶千重尚多福地

另外,对联要避免“三同调落脚”,即上联用三仄声收尾,下联三平声收尾。总之,“失替”、“失对”、“同声收尾”、“上平下仄收尾”、“三同调落脚”都属于影

响对联节奏美的失调现象,初学者应该尽量避之。

 (作者:李岫春 录校:恶人谷珠楼 再转贴时请注明)


作者: 落梦缤纷 2006-4-4 20:44 回复此发言

--------------------------------------------------------------------------------

13 【楹联知识】《对联的节奏与风格》(转帖)
当代诗词理论家李汝伦在论及诗词格律时,把中国诗词的特点誉称为四大美人,即是:声韵美、均齐美、对称美和参差美。除参差美只适应词曲体裁外,其声韵美、均齐美、对称美的特征同样适用于对联。其中的均齐美就是我们这里要说的节奏美。

一、对联的节奏美

节奏美主要表现在节奏的平均、字数、行数的固定上。在律诗中,五言诗为三拍, 七言诗为五拍,五言句法多为上二下三,七言句法多为上四下三,但不管句法如何,其顿数则仍须一致。如李白的

吴官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句法应是: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杜甫的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句法应为: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均齐美的产生来自人们对大自然的感悟。比如花叶的搭配,花瓣的排列,天籁的声音等。大自然有自己独有的自然属性、内在规律,我们的古人将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融成一体,使中国的古老文化达到一种全新、永恒、贯通的境界。

在音乐中,乐谱强弱、长短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称为节奏,在对联中,同句的平仄交替,上下的平仄相拗,形成明显的强弱、长短、高低、缓急的音步,似音乐中的旋律,我们也称其为节奏。

对联上下联的节奏,一般是一致的,通常对联是以两个字或一个字作为音节,煞尾的字可以是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这是对联的一般节奏。

说到节奏,便涉及到炼字的问题,一般四言和五言联,第三个字要选择特别响亮有力的;六言和七言联、八言联要注意第三、第五个字;九言联要注意第四、第六个字;十言联则以第四、第五、第七、第八字为重要。下面我们对一般四字联、五字联、六字联、七字联的节奏进行简略说明。

四字联的节奏有:单节奏、二二、三一、一三等;五言联有一二二、二二一、二三、三二、一四、四一等;六言联有二二二、三三、二四、四二等;七言联有三四、四三、二五、五二、一六、六一、二一四、二二三、二二二一等。八言联大多由两个四言联组成,九言联大多由四言联和五言联组成。十言联以上的联句,多由三、四、五、六、七言的节奏,加以合并而成。

如海瑞自题的四字联(前一后三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