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炙甘草汤

《伤寒论》炙甘草汤
《伤寒论》炙甘草汤

《伤寒论》炙甘草汤

《伤寒论》炙甘草汤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炙甘草汤方:“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功能。益气滋阴,补血复脉。

主治。气虚血弱,营血不足”脉结代,心动悸舌光色淡,气短,少津。虚劳肺痿。方剂的组成,药共有10味。5味是通阳益气的药物(桂枝、生姜、人参、炙甘草与清酒),5味是滋阴养血的药物(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大枣)。我在早期使用时,因为药房不备姜、枣,也认为其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常不嘱用。再是方中的麻仁,因教科书只讲其润燥通便之功,加在其中不解其意,故常询病人大便情况,唯对便秘者方敢安心使用。后来看到有人说麻仁乃枣仁之误,如清代尤怡即主张当用枣仁,但再后来偶尔读到罗大伦教授一文,言国外有科研报告称火麻仁有修复受损心肌细胞的作用,始知老祖宗早就知道它是治心脏用的。还有方中的清酒,原本也自以为是地认为其可有可无,有时也嘱加酒,但只是

根据《方剂学》中介绍的,服用时加10毫升为引。经学习才知道清酒应该就是农民自酿的米酒,冬季刚酿成时酒呈奶色,如陆游《游山西村》诗中所写的“莫笑农家腊酒浑”,“腊酒”,指腊月(农历十二月)里酿成的米酒,是稻谷丰收后酿制,初浑浊,储藏到第二年春天,色澄清,称为清酒。这种米酒辛热轻扬,可以行药势、通经络、利脉道。使用炙甘草汤时,把药泡在水酒各半的溶液中,浸一定时间再煎,使药物的某些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出来,柯韵伯言“地黄、麦冬得酒良”当是此意。另外,大量生地黄等滋腻药服之碍胃,加酒浸煮可除此弊。此方组药之妙,见《医寄伏阴论》:“本方亦名复脉汤,为滋阴之祖方也。其功固在地黄、麦冬、人参、甘草等一派甘寒纯静之品,而其妙全在姜、桂、白酒耳。盖天地之机,动则始化,静则始成。使诸药不得姜、桂、白酒动荡其间,不能通行内外,补营阴而益卫阳,则津液无以复生,枯槁无以复润,所谓阳以相阴,阴以含阳,阳生于阴,柔生于刚,刚柔相济,则营卫和谐。营卫和则气血化,气血化则津液生,津液生则百虚理,脉之危绝安有不复者乎?”张景岳亦言:“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这样就理解了方中药物的组成。说到用量,首先是生地黄,《名医别录》谓地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用于气阴两亏正对路。阴主静,无力自动,需借阳药

推动,阴阳药剂量又不能等同。如岳美中先生所言“若濡润不足而燥烈有余,如久旱之禾苗,仅得点滴之雨露,立见晒干,又怎能润枯泽燥呢?”既然杯水难润涸土,即当加入大量滋阴之品,根据岳美中的经验,生地黄必须用到48克以上才能起作用,顾植山老师常用至100克左右。用量独重之地黄,以酒煎煮,其养血复脉之力益著。阳药仅用常用量。再说甘草,甘草在某些方剂中的作用只是“调和诸药”,不起重要作用。但在炙甘草汤中却是君药,对治疗脉结代起重要作用,用量宜大,临床常用30克以上。量宜大的还有清酒,并非10毫升就可以起到作用,方中酒七升、水八升可资参照。对于煎煮服用方法,总结方中之意,其过程大概是:先用水约3斤、黄酒2斤浸泡药物,时间约1小时以上,可以将药物中溶于酒的成分浸出;武火煮开锅后,文火慢煎约4~5小时,酒精随煎煮而挥发,倾出药液约500毫升;去滓烊入阿胶;分3份,每取1份服用,日3次。关于炙甘草汤中的药物

炙甘草汤方中共有10味药,5味是通阳益气的药物(桂枝、生姜、人参、炙甘草与清酒),5味是滋阴养血的药(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大枣)。这不是随便掺合,而是具有辨证法的思想。这阴药与阳药、补气药与养血药相配方法,清·张景岳将其归纳成这样两句话:“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阴得回升而泉源不竭;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

化无穷”。道出了阴药与阳药之间的辩证关系。就炙甘草汤而言,阴药与阳药不是半斤八两,而是以滋补阴血为主,通阳益气为辅。二者的关系既联系密切,又主次明确。清酒是什么酒? 东汉时候的清酒就是农民自酿的米酒,冬季刚酿成时酒呈奶色,正如陆游诗中所说的“莫笑农家腊酒浑”,就是指奶色的米酒,储藏到来年春天,酒精度数略为增加(约20'左右),色澄清,称为清酒,目前日本仍有清酒之名称。东汉时中原地区还设有高梁酒;高粱酒是由蒙古地区传入中原的。现在临床使用炙甘草汤时,应该加酒。把药泡在水酒各半的溶液中,浸一定时间再煎,服药时已无酒味,不是直接吃酒,也不是吃药酒,而是使其他药物的某些有效成分溶解出来之后,再加煎煮,酒精挥发,所服药汁已基本无酒。笔者曾试验过,如不加酒,效果较差。目前,如无清酒,可用黄酒代替,但用量酌减,因黄酒的酒精含量高于清酒。生地黄不等于大生地古代将地黄分为三种:新鲜的称生地黄,晒干的称干地黄,制过的称熟地黄。张仲景在肾气丸中用的是熟地黄,相当于现在的熟地;在薯蓣丸中用的是干地黄,相当于现在的生地;在炙甘草汤中用的是生地黄,应是现在的鲜生地。有些中医论著中误称为生地,是不准确的。炙甘草汤中用的是鲜生地,所以用量很大,为东汉时的1斤,相当于现行公制的250g。可惜近来上海等地药店;均不备鲜生地。被迫改用生地(干生地),对疗效有些影响,用量可改

为50--120g/(一天量)。必须用大量才有效,用10~18g的小剂量难以达到纠正心律失常的效果。桂枝可以用多少剂量现在有些临床医师畏惧桂枝,更不敢用大剂量的桂枝。张仲景在炙甘草汤中,桂枝用3两,合现在公制约47g,这是仲景一般用量,但现在来看已属大量。桂枝温通心阳,对纠正心律失常能起重要作用,用量应该大一些,在炙甘草汤中常用20~30g。甘草是不是调和诸药甘草在某些方剂中的作用只是“调和诸药”,不起重要作用。但在炙甘草汤中却是君药,对治疗脉结代起重要作用,用量宜大。张仲景在炙甘草汤中用炙甘草4两,合公制62.5g。在临床用20~30g/(一天量),短期服用,未发现严重副作用。炙甘草用量比较大,张仲景在治疗心脏病的时候,一定会重用炙甘草。现代医学,说甘草是调和诸药,解药毒。其实不是的。生甘草用蜂蜜炒焦,味是甘苦的,苦味是入心脏的,可修复受损的心脏。同时,炙甘草的甘味入脾胃,张仲景把胃肠统称为胃。炙甘草的甘,入胃肠,对胃肠功能起双向调节,能把胃肠中的毒素分解,并能把它及时代谢出去,有通便功能。生姜,甘草,人参,大枣,这些是大补胃肠津液用的。所以,张仲景在治疗心脏病时,还是以胃肠为主。这里又用到了桂枝,其实这个方子里面包含了一个桂枝汤。这个桂枝汤里应该用芍药,但现在却没用。张仲景在治疗心脏病时,一定会把芍药拿掉。因为芍药疏肝,会让静脉血流加速,大量血液

走向静脉,会造成心脏供血不足。这里的生地用量比较大,为什么要重用生地呢?因为这个方子,是一个大补津液的方子。津液,是人体血液的一部分,包括津,还包括液,两个部分。津,就是我们平时身上所出的汗,如果病人身上无汗,我们知道他是津不足,这个可以用人参来补充。津,在中医概念里为阳,液为阴。液不足的时候,我们用生地来补充。这就是这个方子里重用人参和生地的药理所在。下面还有麦冬和麻仁,这个麦冬,是滋肺润肺的,能加强肺的功能,胃中津液足了,还要由肺来向全身输布,所以要兼顾肺功能的提升。中医的组方,都是很严谨的,不是随意乱开方的。为何要用麻仁呢?首先,麻仁可以滋养心血,充血脉。麻仁的另一个功能是润肠通便。用了麻仁,病人胃气下行,饮食会增加,有利于病人正气回复。用麻仁来润肠通便,比用大黄芒硝更好,因为大黄芒硝通便太猛了。麻仁力缓和。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如果大肠功能不通顺,也直接影响到肺功能的正常运行。所以,张仲景用麦冬来润肺,用麻仁来清肠,一润一清,上下呼应,奥妙无穷。为什么要用阿胶呢?阿胶是专门补心血的,可以增强心脏功能,有强心作用。很多女性朋友,血压偏低,当你看到这个方子时会知道,这个炙甘草汤可以治疗低血压。女性朋友在吃这个方子时,应注意,月经期间不可以吃这个汤药,因为阿胶有止血的功能,月经期间吃阿胶,月经会下不来。如果月经量比较大,可以考虑

吃一些阿胶。对于有内热的病人,应慎用阿胶,因为阿胶强心阳,会增热,会导致内热加重。这个炙甘草汤,是治疗心脏病的,一喝下去,胸阳很快会强起来,肩周炎,胳膊无力,很快会得到缓解。

伤寒论(原序)

作者:汉张仲景 原文: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悸 4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127、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264、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3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356、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千金翼》炙甘草汤(一云复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贲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水在肾,心下悸。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论“脉结代,心动悸”

论“脉结代,心动悸” 关键词:伤寒论;炙甘草汤;脉结代;心动悸 张仲景之《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记载:“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其意为:初起病为伤寒,后出现脉结代而心动悸,表明病变已及于心脏。“心动悸”指心悸而形于外,其动应衣,即心悸之甚者,较一般心悸为重。脉结代是脉律不整,有歇止,此种脉象与心动悸同见,则表示心阴心阳两虚,心失所养,故悸动不安;脉搏不充,运行无力故脉结代。治之当滋阴养血而补心,通阳复脉而治结代,用炙甘草汤。[1] 于是,“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深入人心,读过《伤寒论》的医生都知道并且临床广泛运用,临证凡遇到“脉结代,心动悸”,即处方以炙甘草汤,自谓行合经文,理直气壮。然而有的病人服药后有效,有的无效,甚至病情反而加重。这并非是经文不实,经方无效,乃是有的医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须知仲景所论,乃从伤寒角度出发,并未专题论述“脉结代,心动悸”。医生可法于经文,但不可拘泥于经文,临证当辨证论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为得当。 结脉是指脉率比较缓慢而有不规则的歇止。[2]《脉经》载有“结脉往来缓,时一至复来。”《诊家正眼》称“迟滞中时见一止。”提示脉象以脉率慢,节律不齐为主要特征。临床主要主阴盛气结,由气、血、痰、食停滞及寒邪阻遏经络,致心阳被抑,脉气阻滞,故脉来迟滞中止,结而有力;由气虚血弱致脉来迟而中止者,则脉结而无力。代脉一般指有规律的歇止脉,可伴有形态的变化。[2]切脉时脉来迟缓,脉力较弱,呈有规律的歇止,间隔时间较长,故曰“迟中一止,良久复来”。张景岳曰:“忽见软弱,乍数乍疏,乃脉形之代。其断而复起,乃至数之代,两者皆称为代。”可见代脉包含了节律、形态和脉力等方面的参差不匀。代脉临床主要主脏器衰微。气血虚衰而致脉气运行不相连续,故脉有歇止,良久不能自还。若痹病疼痛、跌打损伤或七情过极等而见代脉,则是邪气阻遏脉道,血行涩滞所致,脉代而应指有力。如此结脉与代脉是不能同时并见的。但是对于同一患者,有时脉结,有时脉代,又是可能的,故结脉与代脉可见于同人而不同时。经文的“脉结代”,即或结或代之意。

《伤寒论》小柴胡汤加减法

伤寒论》小柴胡汤加减法 小柴胡汤是7 味药: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方论】方中柴胡清透少阳半表之邪,从外而解为君;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人参、甘草益气扶正,半夏降逆和中为佐;生姜助半夏和胃,大枣助参、草益气,姜、枣合用,又可调和营卫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之功。 【加减】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1 枚; 若渴,去半夏,人参加至9 克,栝楼根12克;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9 克; 若胁下痞梗,去大枣,加牡蛎12 克;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12 克;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6 克,温覆微汗愈;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5 克,干姜5克。 对于加减法,伤寒论中有详细的论述,我认为这是张仲景的加减,应该非常严谨的。

伤寒论中原文说:如果腹痛,要去黄芩,加芍药对于这一条,我有点不理解。 按理说,小柴胡汤中,柴胡和黄芩是一个【对药】,柴胡针对少阳经,黄芩针对少阳胆腑。去了黄芩,换成芍药,这还是小柴胡汤吗,我感觉整个就变了,就不是小柴胡汤了呀。小柴胡汤的加减,就是这一条我不理解,其他的,都保留了柴胡和黄芩这一对药。所以向各位老师请教。 网友A:这是因为你用《内经》脏腑辨证理解《伤寒论》小柴胡 汤的结果。胡老说,加减很多是错的,不看也罢。 网友B: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腹痛是寒邪郁滞不通的证候,故去黄芩之寒,加芍药以通血痹,通则不痛也。 网友C:小柴胡汤有个基本假设是往来寒热,寒和热差不多,柴胡和甘草是此证之主药,此二不能少,其余皆可替换加减。柴胡气味辛平,无甚烈气性,善散木气之郁,本身没有很强的升降性。 肝胆俱属木,木气喜条达舒畅,恶抑郁。肝胆主疏泄,性走。肝气顺则肝升,胆气顺则胆降。胆为甲木,肝为乙木。胆为阳木,肝为阴木柴胡入肝则疏散肝之郁气,郁气散则肝升,因为肝经从足走胸,以肝经向走上之故也。柴胡入胆,也是疏散木气,郁气散则胆降,因为胆经从头走足,因此胆主降也。柴胡不能看为独升,也不能看为独降,可视为疏散药,入经则随经,或升或降,是随其所入之经散其气,而能升能降,故能主寒热邪气(如本经所云)是也。柴胡配甘草,可视为轻剂的平肝胆药,加入其他

伤寒论序原文 译文

《伤寒论》序 【原文】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 【译文】我每次读到《史记·扁鹊传》中秦越人到虢国去给虢太子诊病在齐国望齐侯之色的记载,没有一次不激动地赞叹他的才华突出。就奇怪当今生活在社会上的那些读书人,竟然都不重视医药,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以便对上治疗国君和父母的疾病,对下用来解救贫苦人的病灾和困苦,对自己用来保持身体长久健康,以保养自己的生命;只是争着去追求荣华权势,踮起脚跟仰望着权势豪门,急急忙忙只是致力于追求名利;重视那些次要的身外之物,轻视抛弃养生的根本之道。使自己的外表华贵,而使自己的身体憔悴。 【原文】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译文】皮都不存在了,那么,毛将依附在哪里呢?突然遭受到外来致病因素的侵袭,被不平常的疾病缠绕,病患灾祸临头,方才震惊发抖,于是就降低身份,卑躬屈膝,恭敬地盼望女巫男祝的求神祷告,巫祝宣告办法穷尽,就只好归于天命,束手无策地等待死亡。拿可以活到很长久的寿命和最宝贵的身体,交给平庸无能的医生,任凭他摆布处置。唉!他们的身体已经死亡,精神消失了,变成了鬼物,深深地埋在九泉之下,别人白白地为他的死亡哭泣。痛心啊!整个世上的读书人都昏迷糊涂,没有人能清醒明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像这样地轻视生命,他们还谈什么荣华权势呢?而且,他们即使做了官也不能爱护别人,顾及别人的疾苦;不做官又不能爱护自己,顾及自己的隐患,遇到灾难,碰上祸患,身处在危困的境地,糊涂愚昧,蠢笨得就像没有头脑的废物。悲哀啊!那些在社会上奔波的读书人,追逐着去争夺表面的荣华,不保重身体这个根本,忘记了身体去为权势名利而死,危险得如履薄冰,如临深谷一样,竟达到了这种地步! 【原文】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北方医话》之:“吴茱萸汤治验一得”

北方医话》之:“吴茱萸汤治验一得” 吴茱萸汤系医圣张仲景所制。 方载《伤寒论》、《金匮要略),该方治厥阴、少阴、阳明三经 之头疼、吐利、呕吐甚验,可谓治阴寒内盛,浊阴不降之佳方。 余学用多年效若桴鼓。然仲师教诲,应学其法,不在其方,拓其 未备,济世于民,乃仲师之旨也。 余仅举呃逆一案,管师之法。某患者前因风寒小恙,经治将愈, 复因家务琐事不悦、卒发呃逆,日作三五次,每作辰许。 曾用大量安眠、镇静、解痉药治之无效,复行头针、耳针、体 针、电疗皆无效,又投旋复代赭汤、血腑逐瘀汤亦不瘥。 近日呃逆加剧,每作达两辰之久,并阵发急呃,发作时呃频连声, 胸闷欲厥,面赤唇青,甚为恐惧。 诊其脉弦有力,苔白腻微黄。 余思良久,遂投吴荣萸汤加黄连,药用吴茱萸10g 党参30g 、生姜30g、黄连5g、大枣10个,令急煎服,剂尽而愈。一方治多病,乃仲师之法,非方也。 吴茱萸汤治三经(厥阴、少阴、阳明)之头痛、吐利、呕吐。 究其哲理,源于辨证。概三经不同,见证各异,何以治之?然阴寒 内盛,浊阴不降之病机相同,此之谓也。余深思仲师之法,该方 虽未言治呃逆,然肝郁寒阻、浊阴不降之病机相符,确属吴荣

萸汤证无疑。但因郁久化热,故加黄连,启辛开苦降之法,肝郁

得解,寒湿得化,清阳得升,浊阴得降,呃逆除矣。吴茱萸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三。【组成】吴茱萸6 克防风桔梗干姜甘草细辛当归各3 克干地黄9 克【用法】上八味,哎咀。以水800 毫升,煮取300 毫升,去滓,分二次服。【功用】养血温经散寒。【主治】妇人先有寒冷,胸满痛,或心腹刺痛,或呕吐食少,或下痢, 呼吸短促,产后益剧者。 医宗金鉴》卷四十四【来源】《医宗金鉴》卷四十四。【组 成】当归肉桂吴茱萸丹皮半夏(制)麦冬各6 克防风细 辛藁本干姜茯苓木香炙甘草各3 克【用法】水煎服。【功 主治】妇女经行腹痛,胞中不 虚,惟受风寒为病者。 审视瑶函》卷三【来源】审视瑶函》卷三。【组成】半夏(姜制)吴茱萸川芎炙甘草人参白茯苓白芷广陈皮各 等分【用法】上锉为末。加生姜3 片,用水400 毫升,煎至320 毫升,食后服。【主治】厥阴经头风头痛,四肢厥冷,呕 吐涎沫。 宜明论方》卷来源】《宜明论方》卷组成】吴茱萸(汤淘,炒)厚朴(生姜制)官桂(去皮)干姜(炮)各60 克白术陈皮(去白)蜀椒(去子)各15 克【用法】上药为末。每服 9 克,用水300 毫升,生姜3 片,同煎至240 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功用】温阳运脾,理气消胀。【主治】阴盛生

伤寒论重点整理(精.选)

《伤寒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题型:名词解释 1.直中:是指太阳抗邪无力,疾病不出现太阳、少阳、阳明的证候,直接表现为三阴 病症的一种发病方式。产生直中的原因主要是正气内虚,抗邪无力使然。 2.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 3.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的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 题型:选择填空 1.《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名机,出生于东汉末年,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现已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3.现今《伤寒杂病论》版本有两种:一是宋本,即林亿校正版本,但宋本现已无保存, 现存者只有明代赵开美复刻本,简称赵本;一是南宋成无几注解本,称为“成注本”。 4.第一个逐条注解《伤寒杂病论》的医家是成无几。 5.《伤寒论》的体系特点:详于寒略于温。 6.《伤寒杂病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论中所载113方(缺一方), 被誉为“方书之祖”。 7.《伤寒杂病论》中合方有: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用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少 阳兼表证用药)等等。 8.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即“伤寒有五,有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 病。”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即广义伤寒五种之中的伤寒。 第二章.太阳病辨证论治 题型.名词解释 1、头项强痛:强,不柔和,有拘紧感。即头痛项强之意。 2、时瘛疭:瘛,指收缩;疭,松弛之意。时瘛疭,指阵发性手足抽搐。 3、阳浮而阴弱:此以脉象示病机。脉轻取见浮,故称“阳浮”,示卫气浮盛于外;沉取见弱,故称“阴弱”,示营阴不足于内。 4、周时:一昼夜,即24小时。 5、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 6、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漏,渗泄不止。全句是指不间断地小量汗出。

伤寒论序(原文译文)

《伤寒论》序张机 【原文】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 【译文】我每次读到《史记·扁鹊传》中秦越人到虢国去给虢太子诊病在齐国望齐侯之色的记载,没有一次不激动地赞叹他的才华突出。就奇怪当今生活在社会上的那些读书人,竟然都不重视医药,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以便对上治疗国君和父母的疾病,对下用来解救贫苦人的病灾和困苦,对自己用来保持身体长久健康,以保养自己的生命;只是争着去追求荣华权势,踮起脚跟仰望着权势豪门,急急忙忙只是致力于追求名利;重视那些次要的身外之物,轻视抛弃养生的根本之道。使自己的外表华贵,而使自己的身体憔悴。 【原文】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译文】皮都不存在了,那么,毛将依附在哪里呢?突然遭受到外来致病因素的侵袭,被不平常的疾病缠绕,病患灾祸临头,方才震惊发抖,于是就降低身份,卑躬屈膝,恭敬地盼望女巫男祝的求神祷告,巫祝宣告办法穷尽,就只好归于天命,束手无策地等待死亡。拿可以活到很长久的寿命和最宝贵的身体,交给平庸无能的医生,任凭他摆布处置。唉!他们的身体已经死亡,精神消失了,变成了鬼物,深深地埋在九泉之下,别人白白地为他的死亡哭泣。痛心啊!整个世上的读书人都昏迷糊涂,没有人能清醒明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 像这样地轻视生命,他们还谈什么荣华权势呢?而且,他们即使做了官也不能爱护别人,顾及别人的疾苦;不做官又不能爱护自己,顾及自己的隐患,

心悸

学习内容: 中医内科——心悸 心悸是因外感或内伤,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引起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心悸因惊恐、劳累而发,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人,病情较轻者为惊悸;若终日悸动,稍劳尤甚,全身情况差,病情较重者为怔忡。怔忡多伴惊悸,惊悸日久不愈者亦可转为怔冲。 心悸是心脏常见病证,为临床多见,除可由心本身的病变引起外,也可由它脏病变波及于心而致。 《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但有类似症状记载,如《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并认为其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并对心悸脉象的变化有深刻认识。《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参伍不调者病。”最早记载脉律不齐是疾病的表现。《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日死。”最早认识到心悸时严重脉律失常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以惊悸、心动悸、心下悸等为病证名,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损及汗后受邪等,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宋代《济生方·惊悸怔仲健忘门》率先提出怔忡病名,对惊悸、怔仲的病因病机、变证、治法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中提出心悸当“责之虚与痰”的理论。明代《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且“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在治疗与护理上主张“速宜节欲节劳,切戒酒色”;“速宜养气养精,滋培根本”。清代《医林改错》论述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心悸每多获效。 心悸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也可作为临床多种病证的症状表现之一,如胸痹心痛、失眠、健忘、眩晕、水肿、喘证等出现心悸时,应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辨证治疗。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西医学的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凡以心悸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体虚久病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劳欲过度,气血阴阳亏虚,以致心失所养,发为心悸。 2.饮食劳倦嗜食膏粱厚味,煎炸炙燸,蕴热化火生痰,或伤脾滋生痰浊,痰火扰心而致心悸。劳倦太过伤脾,或久坐卧伤气,引起生化之源不足,而致心血虚少,心失所养,神不潜藏,而发为心悸。 3,七情所伤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或情怀不适,悲哀过极,忧思不解等七情扰动,忤犯心神,心神动摇,不能自主而心悸。 4.感受外邪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之气血运行受阻,发为心悸;或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之气血阴阳,亦可引起心悸。如温病、疫毒均可灼伤营阴,心失所养而发为心悸。或邪毒内扰心神,心神不安,也可发为心悸,如春温、风温、暑温、白喉、梅毒等病,往往伴见心悸。

传统中医经典名方解

传统中医经典名方解 桂枝汤 【组成】桂枝10g 赤芍10g 甘草6g 生姜10g 大枣10g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 【特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临床应用及研究】1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2加减变化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疏散风寒;体质素虚者,可加黄芪益气,以扶正祛邪;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寻麻疹等属于营卫不和者。4使用注意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银翘散 【组成】连翘9g 二花9g 桔梗6g 薄荷6g 竹叶3g 甘草6g荆芥6g牛蒡子9g.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特征】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临床应用及研究】1 辨证要点《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凉平剂”,是治疗外感风热表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为辨证要点。2 加减变化渴甚者,为伤津较甚,加天花粉生津止渴;项肿咽痛者,系热毒较甚,加马勃、玄参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纽者,由热伤血络,去荆芥穗、淡豆豉之辛温,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凉血止血;咳者,是肺气不利,加杏仁苦降肃肺以加强止咳之功;胸膈闷者,乃夹湿邪秽浊之气,加藿香、郁金芳香化湿,辟秽祛浊。3 现代运用本方广泛用于急性发热性疾病的初起阶段,如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麻疹、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腮腺炎等辨证属温病初起,邪郁肺卫者。皮肤病如风疹、寻麻疹、疮疡疖肿,亦多用之。4使用注意凡外感风寒及湿热病初起者禁用。因方中药物多为芳香轻宣之品,不宜久煎。 华盖散 【组成】麻黄10g 桑皮10g 紫苏10g 杏仁10g 茯苓10g 陈皮10g 甘草10g 【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肺感风寒. 【特征】咳嗽上气,痰气不利,脉浮数者. 麻杏甘石汤 【组成】麻黄9g,杏仁9g,炙甘草6g,生石膏24g。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郁热致喘

《伤寒论》小柴胡汤加减法

《伤寒论》小柴胡汤加减法 小柴胡汤是7味药: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 【方论】方中柴胡清透少阳半表之邪,从外而解为君;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人参、甘草益气扶正,半夏降逆和中为佐;生姜助半夏和胃,大枣助参、草益气,姜、枣合用,又可调和营卫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之功。 【加减】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1枚; 若渴,去半夏,人参加至9克,栝楼根12克;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9克; 若胁下痞梗,去大枣,加牡蛎12克;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12克;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6克,温覆微汗愈;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5克,干姜5克。

对于加减法,伤寒论中有详细的论述,我认为这是张仲景的加减,应该非常严谨的。 伤寒论中原文说:如果腹痛,要去黄芩,加芍药 对于这一条,我有点不理解。 按理说,小柴胡汤中,柴胡和黄芩是一个【对药】,柴胡针对少阳经,黄芩针对少阳胆腑。去了黄芩,换成芍药,这还是小柴胡汤吗,我感觉整个就变了,就不是小柴胡汤了呀。小柴胡汤的加减,就是这一条我不理解,其他的,都保留了柴胡和黄芩这一对药。所以向各位老师请教。 网友A:这是因为你用《内经》脏腑辨证理解《伤寒论》小柴胡汤的结果。胡老说,加减很多是错的,不看也罢。 网友B: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腹痛是寒邪郁滞不通的证候,故去黄芩之寒,加芍药以通血痹,通则不痛也。 网友C:小柴胡汤有个基本假设是往来寒热,寒和热差不多,柴胡和甘草是此证之主药,此二不能少,其余皆可替换加减。柴胡气味辛平,无甚烈气性,善散木气之郁,本身没有很强的升降性。 肝胆俱属木,木气喜条达舒畅,恶抑郁。肝胆主疏泄,性走。肝气顺则肝升,胆气顺则胆降。胆为甲木,肝为乙木。胆为阳木,肝为阴木。柴胡入肝则疏散肝之郁气,郁气散则肝升,因为肝经从足走胸,以肝经向走上之故也。柴胡入胆,也是疏散木气,郁气散则胆降,因为胆

《伤寒论》序

<伤寒裕》4 Array ,* ? 1 q . £t\ r>*

L i ? < ? . . ? r 散件省作,上诊申医需共曇医冶i 「 1 : ; - ?Jta

张仲景,名机,据传当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 沙之称。南阳 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 东汉和平元年(公元一五0年),卒于建安二 (公元二一九年), 活了七十岁左右。张仲景收集了 大量资料,包括他个人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写出了 《伤寒杂病论》十六卷。 作者简介 內容提要 约生于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书中精选了三百多方,这些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治明确。如麻黄汤、桂枝汤. 柴胡汤.白虎汤. 青龙汤. 麻杏石甘汤。

余每覽越人入號之診.望齊侯 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 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 存,毛將安附焉?卒然遭邪風之氣, 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 之色,未嘗不慨然歎其才秀也。怪 當今居世之士, 曾不留神醫藥,精 曾(z ? n g ):竟然。 貧賤之厄, 中以保身長全, 以養其 生。但競逐榮勢, 企踵權豪, 孜孜 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 末:枝节,此指名 利荣势。

震栗。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 歸天,束手受敗。赍百年之壽命, 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醫, 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斃,神明消 滅,變爲異物,幽潛重泉,徒爲啼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 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之云哉?而進不育 邑愛人攵口人,退不育皂 愛身知己, 遇災值禍, 身居厄地, 蒙蒙昧昧,憲若游魂。哀乎!趨世 之士,馳競浮華,不固根本,忘軀 徇物,危若冰谷,至於是也! 钦:恭敬。 告穷:巫祝用尽办法无济于事。 归天:归属天命,即归属命运。 赍:持着。 重器:喻人身体。 异物:指死亡的人。 进:进身。 退:退居。 蠢:同蠢o 徇:营求。 第一自然段小结

心悸诊疗方案

心悸诊疗方案 【概念】心悸是指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致心失所养,心脉不畅,心神不宁,引起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相当于西医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各种类型的心脏病,如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炎、心律失常及高血压等和非心血管疾病如:贫血、低血糖、大量失血、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我们这里主要指各种心血管疾病。 【疾病名称】 中医病名:心悸 西医病名:冠心病,心律失常 【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中医院校《中医内科学》第七版教材制定。 1.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神情紧张,不能自主,心搏或快速,或心跳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止。 2.伴有胸闷不适,易激动,心烦,少寐多汗,颤动,乏力,头晕等。中老年发作频繁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

至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厥。 3.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过度、饮洒饱食等原因诱发。 4.可见有脉象数、疾、促、结、代、沉、迟等变化。 5.心电图、血压、X线胸部摄片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病因病机】 心悸的病因较复杂,既有体质因素、饮食劳倦或情志所伤,亦有因感受外邪或药物中毒所致。其虚证者,多因气血阴阳亏虚,引起心神失养;实证者常见痰浊、瘀血、水饮,而致心神不宁。 1.体质虚弱:禀赋不足,素体亏虚,或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或久病失养劳欲过度,皆可使气血不足,心失所养,发为心悸。 2.饮食劳倦:嗜食高粱厚味,煎炸炙炥,蕴热化火生痰,痰火扰心,发为心悸。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施,水液输布失常,滋生痰浊,痰阻心气,而致心悸。 3.情志所伤: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平素心虚胆怯,暴受惊恐,易使心气不敛,心神动摇,而心慌不能自主,惊悸不已,渐次加剧,直至稍遇惊恐,即作心悸,甚或外无所惊,时发怔忡。 4.感受外邪: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血运行受阻,发为心悸。 或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气心阴,亦可引

精选医古文重点-六伤寒论序

六伤寒论序 1.了解张仲景写作《伤寒杂病论》的时代背景、原因、经过和愿望。 2.学习文中所表达的要求医生重视医德修养,技术应精益求精的思想。 文章难点: 1.正确理解本文所阐述的中心观点,认识张仲景所批评的当时士大夫轻视 医药、追求名利的错误倾向。正确理解孔子的一段话。掌握出现的宾语前置的各种类型。 1.通假字 ①卒猝卒然遭邪风之气。 ②栗慄而方震栗。 ③撰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 ④平辨并平脉辨证。 ⑤俞腧经络府俞。 2.古今字 ①藏脏以有五藏 ②府腑经络府俞。 3.异体字 ①歎叹未嘗不慨然歎其才秀也。 ②惷蠢惷若游魂。

③髣仿九候曾无髣髴。 ④髴佛九候曾无髣髴。 (二)词语 1.秀:优异出众。 2.曾:竟然。 3.企踵:踮起脚跟,喻为“仰慕”。 4.孜孜汲汲:急急忙忙,迫不及待貌。5.婴:缠绕、遭受。 6.钦:恭敬。 7.委:交付。 8.赍:持。 9.措:处置。 10.重泉:九泉,黄泉。 11.厥:他的。 12徒:白白地。 13.举:全,整个。 14.进:进身为官。 15.知:治愈。 16.退:隐居为民。 17.游魂:游荡的鬼魂,指没头脑的无用之人。18.徇:谋求。 19.冰谷:履薄冰临深谷,喻险境。

20.向:过去。 21.稔:年。 22.横夭:意外早死。 23.庶:或许,可能。 24.寻:探究。 25.思过半:收益很大。 26.自非:如果不是。 27.致:情致,旨趣。 28.演:推衍。 29.务:追求。 30.口给:言辞敏捷。 31.相:指代病人。 32.短期:病危将死之期。 33.明堂:鼻子。 34.阙:眉间。 35.庭:额头。 36窥管:“以管窥天”缩语,喻见识片面狭隘。37.亚:次一等。 38.识:记。 39.宿:平素。 40.事:奉行。 (三)语法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19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19条 第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下利不渴者,里寒也。经曰∶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寒故也。此下利呕渴,知非里寒;心烦不得眠,知协热也。与猪苓汤渗泄小便,分别水谷。经曰∶复不止,当利其小便。此之谓欤? 清·吴谦《医宗金鉴》【注】 凡少阴下利清谷,咳呕不渴,属寒饮也。今少阴病六、七日,下利粘秽,咳而呕,渴烦不得眠,是少阴热饮为病也。饮热相抟,上攻则咳,中攻则呕,下攻则利;热耗津液,故渴;热扰于心,故烦不得眠。宜猪苓汤利水滋燥,饮热之证,皆可愈矣。【集注】 赵嗣真曰:少阴咳而下利,呕渴心烦不眠,及厥阴下利欲饮水者,是皆传邪之热,脉必沉细数,故以黄连滑石等清利之。其少阴自利而渴,欲吐不吐,心中烦但欲寐,小便色白者,是本经阴邪之寒也,脉必沉微,故以附子、干姜温之。汪琥曰: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焉知非少阳、阳明之病?

然少阳、阳明若见此证,为里实,脉必弦大而长,此病脉必微细,故知其为少阴之病无疑也。林澜曰:下利则邪并于下矣,其呕而且咳何也?盖至六、七日渴而心烦不眠,则传邪之上客者又盛,渴则必恣饮,多饮必停水,是邪热既不能解,而水蓄之证复作也。热邪传陷之下利,非阴寒吐利并作之可比。呕而渴者,盖先呕后渴,为邪欲解,先渴后呕,多为水停,况又有水寒射肺为咳之可兼察乎?以是知必有挟饮于内耳。沈明宗曰:黄连阿胶汤之心烦不得眠,较此条颇同而治异,何也?盖此条乃少阴风热,转入阳明而致下利,故以猪苓汤驱导水邪,还从膀胱而去,急救胃中津液为主;彼条之心烦不得眠而无下利,乃肾水枯少,故用黄连阿胶汤滋阴清火,急救肾阴为主也。魏荔彤曰:咳而咽不痛,渴而口不渴,则知邪虽为传经而入之热,惟其有水饮相混,故热势不能甚肆。其猛烈虽上冲为咳呕,而不致咽痛,隔阻正律为口渴,而不致干燥,兼以心烦不得眠,于少阴但欲寐,阴证中见阳证,岂非传经之热兼水湿者乎?其所以不发黄者,以少阴病原有下利,湿不能留,热不能蓄故也。由此观之,热邪兼水饮昭然矣。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少阴病,但欲寐,心烦而反不得卧,是黄连阿胶证也。然二三日心烦是实热,六七日心烦是虚烦矣。且下利而热渴,是下焦虚,不能制水之故,非芩、连、芍药所宜。咳呕烦渴者,是肾水不升;下利不眠者,是心火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之我见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之我见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干草汤主之。”其意为:患太阳伤寒或中风,不因汗下即见脉结代,心动悸,必其人气血素虚,不任风寒之贼伤而致。此时表里同病,因里证急,虽有表证也再所不顾,宜先治其里,用炙甘草汤以滋阴养血,和阳复脉。 上面引文,出自《伤寒论》。人皆知之、用之。甚至有人将此奉为圭臬,牢记在心,临证凡遇到“脉结代,心动悸”,即挥笔处以甘草汤。自慰行合经文,理直气壮。然有的药后效佳,有的不效,有的病情反重,何也?此非经文不实,经方不效,乃是有的医者知其一,未知其二故也。须知仲景所论,乃从伤寒角度出发,并未专题论述“脉结代,心动悸”。医者可法于经文,但不可泥于经文,临证当辨证论治,方为得当。考结脉之发,缘气血虚弱,心力不继。然非气血虚之一端也,尚有因血瘀气滞,脉道不利者。《濒湖脉学》载“结脉皆因气血凝”,此之谓也。代脉多主虚损病。心动悸者,非一般心悸可比,此为脉歇止时,患者自觉心脏有翻动之感。为何心动悸?或因心失滋养温运,或心血瘀结,血脉不利。如上所述,“脉结代,心动悸”有虚证,有实证,有虚实相兼证之分。证之于临床实际,亦确乎如此。 另外,结脉为“止无定数,止而复还”,而代脉则“止有定数,不能自还”。如此结脉与代脉是不能同时并见的。但是对于同一患者,有时脉结,有时脉代,又是可能的,故结脉与代脉可见于同人而不同时。经文的“脉结代”,即或结或代之意。 基于上述认识,结合临床实际,“脉结代,心动悸”,当分以下三型辨证施治。 1 虚症 常见心动悸不安,心区灼热感,少寐多梦,短气心烦,每因劳累而症状加重,脉多缓弱而结。本证主因心阴心阳两虚,心失滋养温煦,脉运无力,脉道不充所致。治当滋阴和阳,益胃复脉,方宜炙甘草汤(复脉汤)。该方养阴药用量重、浓煎,否则成形不足,则阳药燥烈有余,空旋阳动之力,不足以复脉。以前有写医者用生地多配酒。酒为一种溶剂,又能通行血脉,故方中可加少量黄酒或甜米酒。上证若兼表证,宜先治其里。 验例:白某,女,40岁,吉林白城,2006年11月8日就诊。 患者自述气短、惊悸、懊恼,少寐多梦,白带多,善太息,舌红苔白腻,舌有齿痕,脉沉弦细而结。此为心阴心阳两虚为主,挟有肝郁,投以炙甘草汤(炙甘草25 g、党参25 g、桂枝10 g、寸冬15 g、生地30 g、火麻仁15 g、大枣20 g、阿胶20 g、干姜5 g)。方中加香附、茯苓,以舒肝理脾,又使该方补而不腻。进二剂后,结脉消失。四剂后心动悸亦除。后用逍遥散调理收功。 2 实证

小柴胡汤的组成、主治、功用及方解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小柴胡汤的组成、主治、功用及方解 出处:《伤寒论》: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 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组成:柴胡30g,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炙)、生姜(切)各9g,大枣(擘)4枚。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1)伤寒少阳病证。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 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3)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 方解:本方多由邪在少阳,经气不利,郁而化热所致。治疗以和解少阳为主。 少阳经病证表现为三焦经以及胆经的病证。少阳病证,邪不在表,也不在里, 汗、吐、下三法均不适宜,只有采用和解方法。本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胆经, 透解邪热,疏达经气;黄芩清泄邪热;法夏和胃降逆;人参、炙甘草扶助正气, 抵抗病邪;生姜、大枣和胃气,生津。使用以上方剂后,可使邪气得解,少阳 得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得和,有汗出热解之功效。 配伍特点:柴胡苦平升散,黄芩降泄,二者配伍,为和解少阳的基本结构。和 解少阳为主,兼补胃气;以祛邪为主,兼补正气。邪气得解,胃气调和。 加减: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清热理气宽胸;若渴,去半 夏,加天花粉止渴生津;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柔肝缓急止痛;若胁下 痞梗,去大枣,加牡蛎软坚散结;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利 水宁心;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解表;若咳者,去人参、大枣、 生姜,加五味子、干姜温肺止咳。

《伤寒论》伤寒例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伤寒例原文及译文 作者:张仲景 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 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 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 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 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 寒之人,即为病也。 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曰冬温。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

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 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 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 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 病热亦微。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十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也。然气候亦有应至而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 成病气也。 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阴阳 交易,人变病焉。此君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 小人触冒,必婴暴疹。须知毒烈之气,留在何经,而发何病,详而取之。是以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必然之道,可不审明之。 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 今世人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医。医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皆宜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 世急也。 又土地温凉,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餐居亦异。是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举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悟者。临病之工,宜须两 审也。 凡伤于寒,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 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从《黎庇留医案》看方证对应

从《黎庇留医案》看“方证对应” 黎庇留是岭南伤寒四大金刚之一,是难得一见的经方大师,有《黎庇留医案》传世。此书载医案46则,各医案描述简捷明了,按语要言不繁,处处体现了黎庇留作为一代经方家,“方证对应”的学术思想。所载医案多是急危重症,且多例是经当时名医失治误治而转请黎氏医治的,黎氏力排众议,辨证但依“方证对应”之理,效如桴鼓。 本文试图通过对《黎庇留医案》中的案例进行赏析,从而探讨黎氏“方证对应”的学术思想的要旨。 辨证准确是实现“方证对应”的关键:如黎氏所言“惟辨证必须确凿——认证不真,则未易轻试耳。”“要之认症贵的,则有是症必有是方。”“方证对应”的辨证思想要运用于临床,要求我们在临症时,看到临床症状,归纳出关键所在,再寻找到最为适合的“方证”和“药证”。要做到这点,其实就如“按图索骥”,首先要有丰富的临床积累,这样才能把握住证的关键,按照其特征把图画好,然后还必须熟读伤寒,深谙仲景的原意,这样你画好图以后,才可以知道有什么方证是相类似可以作为候选的,最后准确的找到最合适的方(骥)。试看黎氏的几个医案:第16案,症见口渴,吐虫,腹痛,前医误以为乌梅丸证,服药后满面现焦燥气,舌亦枯黑异常,大渴,黎氏改予白虎汤,则其病若失。第38案,虽是盛暑之时发病,且身有微热,但畏寒须穿棉袄,戴小帽,神形疲倦,胃气大减,口不渴,可见并非热象,身有微热,只是虚阳浮越。黎氏以真武汤治疗,日渐好转。可惜家属听信庸医之言,以为是伏暑,证在少阳,故往来寒热,口苦,咽干而不渴,改服小柴胡汤,患者精神日渐转差,最后妄送性命。这些医家《伤寒论》的条文可能倒背如流,却或者未能读懂仲景的“方证”、“药证”;或者未能留意临床所见的每一个细节,无法找到证之关键,实现不了“方证对应”,最后只有失治、误治。综上所述,只有准确把握住“方”和“证”,准确地给“证”配上相应的“方”,才叫“方证对应”。如《黎庇留医案》中,以真武汤合桂枝龙牡汤治脚肿,心悸,郑声,不寐;以小建中汤治虚劳,头目时眩,口干不欲饮,或有微热;栀豉汤治心烦不寐;小柴胡汤治产后发热;真武汤治产后咳、喘、浮肿;四逆汤治月经过多,头眩心悸,面色无华,脉沉微;小陷胸汤治心下满,按之痛极,不能饮食;甘草附子汤治腰痛挛急。上述各案皆体现了黎氏深谙仲景之道,准确实现“方证对应”,效如桴鼓。 “方证对应”是辨证的尖端:如经方大师胡希恕所说,“方证对应”是辨证的尖端,临床辨证但求“方证对应”,辨清患者的症状与仲景的那个方证,那个药证相对应便可,无须拘于年龄、性别、季节来判断是何证,用何方。如第2案,夫妻两人相继而病,时地同,年龄同,一个是理中汤、真武汤证,一个却是小陷胸汤证。辨证也不能拘于脉象。黎氏指出“夫人之体质,各有不同,脉亦不能一概而论”。第11案,症见发热、胸满、口干苦,却六脉全无,这依然是一个小柴胡汤症,此患者后来又患热病,却是少阳之脉。如果只拘于脉象,柴胡证却用四逆汤,后果就不堪设想了。要做到“方证对应”,便不能为世俗所左右。在曹氏的46个医案中,多次见曹氏力排众议,而救患者于疾苦之中。如:第1案,黎氏初出道时,先以甘草附子汤治其母腰痛,方中桂枝用四两,后以白虎汤治其母牙痛,用生石膏七八钱,当他先后两次遭药肆老板反对时,却丝毫没有被“桂枝下咽阳盛则弊”,“若是他人母,必用白虎汤”的世俗观念所困。第9案,世医治小儿科下利多“出贵重之药散,而处以普通之利湿止疴剂”,黎氏见患儿下利不止而厥,日趋沉重,则以四逆汤,次日疴止厥愈。要做到“方证对应”,还必须方随证转,症状有所改变,原来的方就不再合适了。如第4案,初因下利清谷不已,连用姜附,后见夜不寐,即风随帆转,急急改为芩连。第15案,初因水气迫心至左胁痛,用真武汤,次日,胁痛止,转头痛如破,改予吴茱萸汤,第三日,周身疼痛,改为新加汤,再诊,纳呆,改为理中汤。如果固守一方,无视临床症状的变化,也只会造成失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