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概论复习整理资料(终极版)

小学教育概论复习整理资料(终极版)
小学教育概论复习整理资料(终极版)

===============一、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孔子的教育思想

● 1.重视教育的作用

●——教育对社会发展用很重要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的发展建立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

●——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人的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人的发

展才有重大差别。说明教育对人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性相近,习相远

● 2.“有教无类”——办学方针

●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这一方针规定了孔子私学的教育对象,指导着他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当时的时代

背景下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 3.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教育目的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

●“举贤才”

●——孔子认为要智力国家就必须推举贤才来实施德政。

●“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

●“学而优则仕”(《子夏》)

●——确立了培养统治阶级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

● 4.“六艺”——教学内容

●礼、乐、射、御、书、数

●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

●特点: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以伦理道德为主体;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 5.教学方法

●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学而》)

●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雍也》)

●朱熹:“愤者,心求通而未得。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因材施教

● 6.树立教师的典范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论语·子路》)

●爱护学生——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

二、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中国古代:

●《学记》: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师的地位、作用和师生

关系,教育内容及开设顺序,并总结了教育成败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一些教学原则和方法,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西方: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 1.教育的意义

●人天生是有区别的,但不管区别有多大,教育能使人得到改进。越是秉赋好的人

越需要教育。对于治国者而言,教育更为重要。

● 2.教育的目的

●培养治国人才。苏格拉底是专家治国论者,他认为治国者必须有德有才,深明事

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多数人的意见未必正确。

● 3.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人“怎样做人”。

● 4.要求掌握广博而有用的知识

●政治、伦理、雄辩术以及各种实际知识

●几何、天文、算术

● 5.苏格拉底方法

●又称问答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法,由四个步骤组成。

●讥讽:对对方的发言不断追问,使其自陷矛盾,承认无知。

●助产术:帮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

●归纳:找到各种事物的共性、本质

●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其普遍概念。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西方第一本独立形态的教育学,这本著作具有一个比

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使以往对教育现象的描述进一步转向理论论证,使教育学的理论化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卢梭与自然主义教育

理论基础

● 1.性善论:

●自然是善的,人性是善的,是社会把人变坏了。

●人的善良天性中,包含了两种先天存在的的自然感情:自爱心和怜悯心。

● 2.感觉论:

●人的心灵中存在着认识世界的巨大能量,人既具有自由意志,同时也具备理性。

●感觉是知识的来源,通过训练儿童的感官,有助于培养理性。

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 1.核心:“归于自然”

●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之中,只有“归于自然”的教育,远离城市和

社会,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天性。

●教育应遵循自然天性,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要取得主动地位。

● 2.教育目标:培养“自然人”

●“自然人”与“公民”、“国民”相对立,具备独立自主、平等自由、道德高尚、

能力和智力极高等特征。既能尽到社会成员的职责,又能保持纯真的天性、自由发展,不受腐蚀侵袭。

● 3.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

●正确看待儿童:反对“小绅士”、“小贵妇”

●给儿童充分的自由:遵循自然率性发展,不干涉、不压制、不灌输

● 4.自然主义教育的实施

●婴儿期(出生后的两年):身体的养育和锻炼,反对娇生惯养

●儿童期(2—12岁):继续发展身体、锻炼感官、道德教育

●青年期(12—15岁):文化知识(培养兴趣、创造环境、直接经验、发现教学)、

劳动教育

●青春期(15—20岁):道德教育、宗教教育、爱情教育和性教育

● 5.女子教育

●教育目标:小家碧玉、贤妻良母

●教育内容:健康教育、音乐、舞蹈、家政

●教育方式:游戏

●卢梭的教育思想高度尊重儿童的善良天性,批判了当时流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措

施。尽管他的思想也具有一些时代局限性、主观臆测、以偏概全的内容,但在他所处的时代,他的教育思想是富于革命性的。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理论基础

● 1.伦理学

●五种道德观念: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

● 2.心理学——“统觉”

●在此基础之上,赫尔巴特提出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他把儿童的教育划分为儿童的

管理、教学和训育(道德教育)三个部分,其中道德教育是最重要的内容。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

● 1.教育目的:

●“可能的目的”:学生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的。

●“必要的目的”: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 2.教育性教学原则

●知识与道德具有直接的和内在的联系,因此,德育与整个教育不能分离开来,而

应与其他教育联系在一起。

● 3.道德教育

●“儿童管理”:创造秩序

●“训育”:有目的地进行培养,目的是形成性格的道德力量。

●四个阶段:道德判断、道德热情、道德决定和道德自制

● 4.形式阶段理论

●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实际上是课堂教学的完整过程,是一个包括

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在内的规范化的教学程序。

●明了(清晰):教师通过直观地讲解,学生获得清晰的表象

●联合(联想):新表象的产生,与旧概念联合

●系统:新旧观念间的联合系统化

●方法: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新习得的知识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说广泛传播并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对它的批判也随之出现,并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在西欧新教育运动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兴起之后,赫尔巴特教育学被认为是“传统教育”的主要代表。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少数几个最有影响的教育

家之一,他立足于现代社会讨论教育问题,积极吸收人类文化的多方面成果,建立起一座宏伟的教育理论大厦。杜威一生留下了大量的教育著述,其中《民主主义与教育》最集中、系统地表述了杜威的教育理论。

一、什么是教育

● 1.教育即生活

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

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并推动社会发展;

● 2.教育即生长

●摒除压抑、阻碍儿童自由发展之物,使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

兴趣、需要的要求。

●给儿童提供一个利于生长的环境,让其充分、自由生长,是杜威一生追求的教育

梦。

● 3.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这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儿童身心发展条件和水平,顾及儿童兴趣,提高儿童参

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课程与教材

● 1.批判传统课程

●传统教育课程由前人堆积起来的系统的间接经验构成,由成人编就,不适合儿童

的现有能力,超出了儿童已有的经验范围。

●儿童的生活经营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多种多样的分门别类的学科把他们的世

界加以割裂,使儿童对社会的认识流于片面。

●教材只从其本身出发,与社会生活缺乏联系。

● 2.“从做中学”

●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代替传统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

●杜威是世界教育思想史上的巨人,其教育理论不仅全面系统,论证精微,而且洋

溢着现代气息,大大超出前人。他的教育思想对20世纪的中国影响巨大。

●杜威的教育理论旨在解决三个问题:教育与社会的脱离;教育与儿童的脱离;理

论与实践的脱离。

二、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三)科学化发展阶段

●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在1939年主编的《教育学》为创建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教育学

作了可贵的尝试。

●杨贤江写的《新教育大纲》,是中国最早用马列主义观点系统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布鲁纳的教育思想

●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 , 1915— 2016)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

家,是20世纪结构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

●自20世纪60年代起,布鲁纳受到皮亚杰的认知主义心理学的影响,把儿童认知

结构发展的理论应用到教学科课程改革上,创立了“结构主义教育”理论。其主要著作是《教育过程》。

● 1.强调教育和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智能发展。

●教育和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依据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促进儿童的智能发展。

●“教学理论必须探讨学生学习的心理发展变化过程,教学理论才能完美,才能使人

的心理能力得到最大的发展。”

● 2.注重教授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知识是人们赋予经验中的规律以意义和结构而构造起来的模式。任何学科,都可

以归成一系列由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组成的基本结构。教授任何一门学科,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以及该学科所特有的研究方法。

● 3.主张学科基础的早期学习

● 4.提倡“发现学习法”

●学习是一种过程而非结果,学习过程类似人类探求知识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或教材,通过自己的“发现”来学

习,亲自去发现应该学到的学科基本结构或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

● 5.教师是结构教学中的主要辅助者。

二、教育学理论的功能

●(一)解释教育实践

●(二)指导教育实践

●(三)推动教育改革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

一、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主要观点:他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动物界也存

在教育,如老猫教小猫捉老鼠,老鸭教小鸭游泳等;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基础。

●评价:生物起源学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看到了人

类教育与其他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相似性,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其根本错误在于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其他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质的差别。

二、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孟禄。

●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模仿是手段,是教育

过程的实质。

●评价: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者避免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所在,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

说,有其合理的一面。模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视之为教育的诸种途径之一。

●孟禄的错误在于他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之所

以成为人是有意识的本质规定,不懂得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因而,他的这种观点仍然是错误的。

三、劳动起源说

●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

●主要观点:

● 1.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 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 3.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

● 4.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 5.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特征:

● 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机会均等)

● 2.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功融合在一起(内容贫乏)

● 3.模仿、言传身教和口耳相授是主要的教育手段(形式简单)

一、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

●(一)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我国的教育体系:初等教育(小学教育)、中等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

●小学教育为高一级学校打基础,为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打基础。

●(二)小学教育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义务教育: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

家庭必须保证的,强制、免费和普通的国民教育基础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小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

三、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全民性

●小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

●(二)义务性

●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

●(三)全面性

●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

教育的科学定义

●广义的教育是自有人类产生以来就已产生的教育,这种教育存在于各种生产和生活的

活动中。其定义一般为: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

教育的基本要素

一、所谓要素是指构成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认识教育的基本要素是认识教育内部结构的基础。

●教育四要素(微观):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1.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

2.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3.教育内容是师生共同认识的客体

4.教育手段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

教育的基本形态

1.家庭教育

2.社会教育

3.学校教育

教育的途径

学校的教育途径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双向活动时所经历的渠道的总称。学校中的任何教育活动、教育内容都需要有相应的途径才能进行。

1.教学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校中主要的、中心的工作。

2.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校组织指导的,用以补充课堂教学,实现教育方针要求的一种教育活动。

其特征: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性

3.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是在校外的社会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教育中的社会实践由三类内容组成:以德育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智育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劳动教育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

● 1.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教育的社会性质;

●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管理体制。

社会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

● 1.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

●中国古代:伦理型文化、官本位文化

●西方:知识型文化、神本位文化、人本位文化

● 2.文化积淀影响教育内容

● 3.文化观念影响人的教育观念

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 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均衡性 4.个别差异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教育活动要因材施教。

二、人的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遗传素质(物质基础)

●(二)社会环境(现实制约因素)

(三)教育(主导因素)

学校文化的形成来自两方面:教育者的主动建构和学生亚文化。

学校文化从其形式来看,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类。

学制概述

●(一)定义

●教育制度: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教育体系,及为保证该体系正常运行

而确立的种种规范或规定

●教育体系: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构成的总体。其中学校教育是一个国家各种教育

的主体,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代表。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

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协调关系。

(二)概述

●现代学制的变革

1.双轨学制

●双轨学制的两轨既不相通,也不相接,最初甚至也不对应。一轨注重学术性,由上

而下是由大学到文法中学;一轨注重基础文化和职业性,由下而上从小学到职业学校。

因一轨从中学开始,一轨只有小学,这样就剥夺了在群众性学校上学的劳动人民子女升入中学和大学的权利。后来,群众性学校一轨从小学发展到了中学时,才有了初中这个相对应的部分。

●欧洲国家的学制都曾是这种双轨学制。这种双轨制培养模式截然不同,体现了明显

的等级性,跟资产阶级所倡导的教育民主的理念相违背。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洲形成的这种双轨学制在现代发生了变化。

2.单轨制

●代表国家:美国

●美国单轨学制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中学、而后可以升入大学。其特点是一个

系列、多种分段,即六三三、八四、六六、四四四等多种分段。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之间衔接起来,使得任何一个受教育者都可以由小学、中学直到大学。

●单轨学制体现了较强的民主性,而且有利于教育逐渐普及的优点——不但有利于过

去初等教育的普及,而且也有利于后来初中教育的普及及本世纪以来对高中教育的普及。

3.分支型学制

●代表国家:苏联

●苏联型学制前段(小学、初中阶段)是单轨,后段分叉,也就是基础教育阶段实行

的是公共义务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实行教育分流,一支是学术教育,一支是职业教育。

苏联学制是属于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学制之间的分支型学制。

●苏联型学制是最早出现的分支型学制。苏联型学制的中学,上通(高等学校)下达

(初等学校),左(中等专业学校)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畅通,这是苏联型学制的二、我国现代学制的变革

●(一)我国现代学制的产生与发展

●1902年8月15日,即壬寅年7月12日,由管学大臣张百熙“上仿古制”,并参

照日本的学制拟定《钦定学堂章程》(也称“壬寅学制”),后由“癸卯学制”代替。

“癸卯学制”见于清末第二次颁行的学校系统文件《奏定学堂章程》中,1904年公布。该学制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修业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关系,把学校分为三段七级,整个学制长达29-30年。“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施行的学制,它标志着封建传统学校的结束,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1912年的“壬子癸丑学制”则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中国教育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壬子癸丑学制”将整个教育期限规定为17年或18年,共分为三段四级。初等教育两级,初等小学4年,为义务教育,毕业后进入高等小学或实业学校;高等小学3年,毕业后入中学或师范学校或实业学校;中学教育4年,毕业后入大学或专门学校

或高等师范学校;大学6-7年,即预科3年,本科3-4年。学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宗旨、入学资格、年龄、课程及修业年限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和具体要求。壬子癸丑学制是一种单轨制性质的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它的进步性是十分明显的。

它规定了义务教育的年限;女子教育正式列入学制系统;废除了毕业生奖励出身的制度;取消了读经课与忠君尊孔的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课程和加强了生产技能的训练;

在办学权限上,也取消了清末的种种限制。这一学制与18、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创制的学制大体相仿,它意在与传统的科举制揖别,在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迈出了一步。

●1922年颁行了“新学制”,又称“壬戌学制”。

“新学制”规定初级小学4年(儿童6岁入学),为义务教育,高级小学2年,初级中学3年,高级中学3年。与中学平行的有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大学4-6年。这个学制缩短了小学修业年限,设置了三年制综合高中,大学取消了预科;职业教育自成系统,代替了实业教育;课程无男女校的区别。“新学制”一反清末民初仿照日本学制的模式,而是采用美国的“六三三四”的单轨形式,故又称“六三三学制”。与壬子癸丑学制相比,“六三三学制”与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相去更远,在我国教育制度化的进程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可以说,自“六三三学制”始,我国教育才从封建社会的“母腹”

中摆脱出来,走上了现代化的发展轨道。

(二)我国现行的学制系统

● 1.从纵向上看,我国目前的教育主要有四个层次: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 2.从横向上看,我国教育共有以下几类: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

一、教师的任务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全面实现教育目的。

●为完成根本任务,教师的具体工作有:

● 1.进行教学活动

● 2.做好班主任工作

● 3.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教师的劳动特点

●(一)复杂性

●教育对象、目的、任务的复杂性

●(二)创造性

●教育对象、内容和方法需要创造性的劳动

●(三)示范性

●教师的品行、态度、价值观影响着学生

●(四)长期性

把教育对象培养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三、教师专业素质的构成

● 1.文化素质: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综合文化知识,包括通识性知识和专业知识。

● 2.教育素质

●(1)教育理论知识(2)教育实践能力(3)教育机智(4)教育科研能力● 3.职业道德素质

●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

一)师生关系的概念

●1、含义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学校中的师生关系的两个内涵:

一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彼此所处的地位,由此构成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

二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交往,由此构成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

2.我国社会主义的师生关系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或本质特点)

民主平等爱生尊师心理相容教学相长

二)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二)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

●(三)树立教师威信(人格魅力)

(四)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的意见

儿童发展观

一、几种儿童发展观

(一)遗传决定论

内涵:人性个体的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所决定的。

主要观点

1.基督教的“原罪说”

儿童生而有罪,赎罪是人生的目的,教育是帮助儿童尽快赎罪的手段。

2.柏拉图的人性三等论

儿童发展的目标及个性的差别,早已由人性的自然素质所决定的。上帝造人采用金、银、铁三种不同的材料。

3.中国古代的儿童观

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韩愈:性三品论

(二)环境决定论

内涵:否定人的生物遗传素质在儿童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确定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是其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影响在起决定的作用,环境决定论也被称为养育论。

主要观点

1.洛克:“白板说”

“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由于教育之故。”

2.华生:刺激—反应机制

儿童所生活的环境,就像一个模具,儿童个体的发展,完全取决于模具的形状。

(三)辐合论

内涵:也成为二因素论。这种儿童发展观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互相替代。

1.心理的发展不是单纯地靠天赋本能的逐渐显现,也不是单纯地对外界影响的接受或反映,而是内在品质与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

2.随着儿童机体的成熟程度的提高,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会越来越重要。

3.环境因素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后者可拆分为社会文化、家庭和学校教育等因素。

主要观点

1.施太伦:合并原则

2.吴伟士:在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遗传和环境两种因素的影响力大小有明显的差距。

3.皮亚杰:儿童的主体活动是发展的根本原因,遗传和环境因素只是必要条件。

4.杜威:强调环境条件,尤其是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

二、儿童发展的特点

1.顺序性

2.不平衡性

3.阶段性

4.个别差异性

5.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来说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教育方针的区别与联系

1、和教育目标的关系(培养目标)

教育目标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甚至可以是每个具体教育活动的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的制定要考虑到教育目的的总要求,而教育目的必须转化为一系列的教育目标才能避免流于空泛。

2、和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是一个国家教育工作的总要求。所以教育方针能反映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要素。

三、教育目的功能

1.导向功能——规定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

2.调控功能——对教育规划和教育结构的确立与调整具有指导、协调的作用

3.评价功能——检验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

四、三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论

●(一)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主要观点: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作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

来确定。

●代表人物及著作:《学记》、《论语》、柏拉图《理想国》

●评价:忽略了社会之中的个体

●(二)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主要观点: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

●代表人物: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奇

●评价: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色彩,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没有将个人的自由发展由于

社会的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有失偏颇。

●(三)教育无目的论

●主要观点:教育的过程,在它本身之外没有目的。

●代表人物:杜威

●评价:将教育目的与教育本身联系起来,反映了教育活动主体的自觉;真正有效的教

育必须内在于教育。并非真正的教育无目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我国教育目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一)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二)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三)坚持全面发展于个性发展的统一

三、怎样落实我国教育的目的

(一)落实我国教育目的时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要培养合乎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应当特别注意人才素质的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精神

2.实践能力

3.开放思维

4.崇高理想

(二)落实我国教育目的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 1.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除了考虑落实教育目的之外,教育目标还应结

合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 2.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如从内容结构上说,可以理解为应当进行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几个

方面的全面教育。

● 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这实际上是我国教育目的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统一的一个具体要求。全面发展不仅

不排斥个性发展,而且是以个人呵护本性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

● 4.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在义务教育阶段,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使有特殊个性和才干的受教育

者更有可能适应未来不同社会工作的需要。

德育的内涵

定义: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受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四、德育的主要功能

1.德育具有社会性功能

(1)德育具有政治功能

(2)德育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

(3)德育具有文化功能

2.德育具有个体性功能

(1)德育具有个体生存功能

(2)德育具有个体发展功能

(3)德育具有个体享用功能

3.德育具有教育性功能

(1)德育的“教育”的价值属性

(2)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促进作用

五、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 1.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重中之重)

● 2.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

●(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主法治观念和其他政治常识)

● 3.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

六、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小学德育的途径

● 1.思想品德课 2.其他各科教学 3.校会、班会和少先队活动

●(二)小学德育实施的方法

1.说服教育

讲解谈话讨论

2.情感陶冶法

师爱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3.榜样示范

4.实际锻炼

5.奖励与惩罚

七、智育及其功能

●(一)智力与智育的含义

●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二)小学智育的任务与内容

● 1.传授知识2.发展技能3,.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体育的概念:体育是指在学校中以增强体质、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

美育的概念: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和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

美育的功能

●(一)美育的直接功能

●(二)美育的间接功能

●(三)美育的超越性功能

最全面的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讲解

最全面的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 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26、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2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2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3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18春《文学概论》作业-4

18春《文学概论》作业-4

一、单选题 1. (4分)诗歌创作乃是诗人心灵与外在景物相互触发、彼此整合的过程。这个观点,一般称为 () ? A. “感物”说 ? B. “养气”说 ? C. “胸有成竹”说 ? D. “镜子”说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2. (4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此语出自() ? A. 白居易 ? B. 柳宗元 ? C. 周敦颐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3. (4分)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传达作家体验所达到的准确清晰与概括深刻的程度,这是文学作品的 ? A. 创造性 ? B. 真实性 ? C. 倾向性

? D. 艺术性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4. (4分)朱光潜认为文章的“第一件要事”是() ? A. 情感体验 ? B. 声音节奏 ? C. 语词形式 ? D. 逻辑结构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5. (4分)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能力,称为() ? A. 艺术直觉 ? B. 艺术灵感 ? C. 艺术想象 ? D. 艺术情感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6. (4分)文学的整个活动过程一般是指() ? A. 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消费接受

? B. 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流通收藏 ? C. 创作出版、复制生产与消费接受 ? D. 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购买占有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7. (4分)从近代叙事观念来看,最重要的叙事作品样式是( ) ? A. 电影文学 ? B. 电视文学 ? C. 戏剧 ? D. 小说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8. (4分)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个自觉的文学思潮是() ? A. 浪漫主义 ? B. 现实主义 ? C. 古典主义 ? D. 现代主义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9.

2015教资统考小学《小学教育学》各章节考试重点及出题重点

2015教资统考小学《小学教育学》各章节考试重点及出题重点 目录 一、小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重点) 三、小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此考点易出简答题) 四、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五、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此考点易出简答题) 六、联结派的学习理论 七、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八、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此考点易出简答题) 九、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十、学习动机理论

一、小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1)学生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一旦出现了学习困难,教育心理学可以提供多种方法帮助教师了解问题。 (2)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教育心理学也在适应社会发展中不断完善。正确剖析和认识社会出现的教育现象,既需要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现实视野,也需要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和研究成果。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1)教育心理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教师可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材料、教学环境等,将这些原则转变为具体的教学程序或活动。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有助于使教师的工作符合自身的教学心理也更符合学习者的学习心理,有助于教学工作产生更为优化的效果。来源于考试大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1)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的方向,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2)学习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从而更好地驾驭教一学过程,更好地教导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也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了可参照的丰富的例证。即教育心理学给教师提供进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研究的方法.使教师不仅能够理解、应用某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而且还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去验证这些原理并解决特定的问题 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重点)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一方面,由于环境的影响,生物有机体的行为会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另一方面,这种适应性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积极的建构过程。 皮亚杰认为,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所谓“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同样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它是个体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皮亚杰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主要手段。客体永恒性是后来认识的基础。(2)前运算阶段(2-7岁)思维特征: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以自我为中心。(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思维特征: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又称命题运算阶段。 2、认知发展阶段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皮亚杰所揭示的思维发展的阶段性是普遍存在的,思维发展的顺序是不可改变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具体个体身上或不同文化背景条件下不存在阶段的特殊性。 3、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小学教育学》复习要点(电子版)(1

16小教全科《小学教育学》复习要点 注意:考试必须一个小时之后才能交卷 1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学记,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雄辩术原理2夸美纽斯的代表作及其地位 夸美纽斯 代表作:主要著作《大教学论》,还有《母育学校》《世界图解》《语言与科学入门》《泛智学校》等。 地位:捷克教育家,在1632年写成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他首创了班级授课制,提出统一学校制度,普及初等教育,扩大学科门类和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取知识。他从教育要“遵循自然”的前提出发了,教学的直观性,系统性,自觉性和巩固性等原则。 3赫尔巴特代表作及其地位 赫尔巴特代表作:《普通教育学》 地位:是十九世纪中叶和末叶“赫尔巴特学派”的创始人,是第一个试图把教育建立为一门科学的理论家。赫尔巴特试图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形成了“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他不仅指明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指出了它同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而且提出了科学的术语、定义和分类。 4杜威的代表作?他的“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从做中学”教学教学的观点? 代表作《哲学之改造》、《民主与教育》等 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教育过程在它的自身以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他反对的是把从外面强加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正式目标。 社会即学校 杜威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应该具有3个比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简单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时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 从做中学 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入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 5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传统教育: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xx 6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校教育制度是?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校制度是1904年颁布的癸卯学制。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总务工作管理。 7义务教育的概念?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上。 义务教育的概念: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2015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复习备考资料

2015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复习备考资料 绪论 1、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写成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3、赫尔巴特于1860年发表了著作《普通教育学》。该书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 4、传统的教育的教学模式: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在教师的主导下系统地传授知识,即是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教学模式:强调“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从做中学”等教育和教学原则,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教学”,形成了“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 5、教育学的作用:①使师范生掌握教育基本理念,指导教育实践。 ②使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鉴别能力。 ③使师范生巩固专业思想,献身教育事业。 第一章 1、教育发展的五个阶段: ㈠原始社会教育㈡奴隶社会的教育㈢封建社会的教育㈣资本主义教育㈤社会主义教育 2、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 ①贯彻“三个面向”②实施“科教兴国”③推进素质教育 3、教育的概念: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而言,凡属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个方面的影响。从狭义而言,专指学校教育。教育学对教育所下的定义,也是就学校教育而言。 4、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革新性。 5、教育的“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6、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一是决定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二是决定小学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启蒙作用。 7、小学教育基本特征: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 第二章 1、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这就是《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2、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过程。在一所学校中各种事物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要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途径。 沟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信息传递,控制,激励,情感交流。 3、我国小学管理基本内容:①思想品德教育管理②教育工作管理 ③教务行政管理④总务工作管理 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教育方法、经济方法、学术方法。 4、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学习社会化, 社会化学习”正逐步成为社会和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第三章 1、儿童发展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㈠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汉语言文学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它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畴。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畴以及相关的研究法为研究对象,并将分析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作为其根本任务。 3.文本:文本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4.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主要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 5.文学价值的“真”: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出来。 6.文学价值的“美”:文学价值的美,是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7.文学的功能定义: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文学功能存在的在依据是文学的价值。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存在于功能的系统之中。 8.文学创作(创作过程):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

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eg: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眼中之竹山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而胸中之竹则是艺术构思过程中的艺术形象,至于手中之竹,已经是经过艺术传达之后的竹子,是画在纸上的画图,是最终完成的作品。) 国维的隔与不隔:“隔”意思则是指艺术技巧使用的很拙劣,以致不能有效地调动读者情感,并使之升华为艺术情感。“不隔”第一层含义是说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是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涵而感不到丝毫的文字障碍。第二层含义是指用直书其事的式作诗,不堆砌典故,使人不劳猜想就直接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池塘生春草不隔,“家池上,江淹浦畔”,隔) 文学创作过程(创作动因、艺术构思、语言呈现)、文学创作心理机制(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艺术理解)、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作家与生活体验、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艺术素养、创作个性与独创性、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 创作动因:创作动因是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驱力,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这是文学创作的开端。 9.创作动机:创作动机是指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作家有某种思想感情需要传达,或要赞美、批评某种现存事物,或要互换某种新的社会变革等,心中有所积郁,不吐不快,于是产生了创作动机。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第四套) (一) -06-26 18:20:57 来源:信阳考试网作者:编辑组信阳考试网【大中小】浏览:802次评论:0条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 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 共20分) 1.1632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了出来。 A.培根 B.斯宾塞 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 2.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A.《论语》 B.《学记》 C.理想国》 D.《雄辩术原理》 3.中国学校课程的雏形”六艺”是指 A.”诗、书、礼、乐、射、数” B.”诗、书、礼、乐、御、数” C.”礼、乐、射、御、书、数” D.”礼、乐、射、御、诗、画”

4.提出”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 ”从做中学”等口号的现代教育派的代表是 A.卢梭 B.洛克 C.杜威 D.赫尔巴特 5.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特点是都否认了 A.教育的社会性 B.教育的平等性 C.教育的阶级性 D.教育的生产性 6.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 A.教师、学生、教材 B.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D.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 7.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 A.社会生产 B.人口数量 C.科学技术 D.自然环境

8.”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原则是中提出的。 A.《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B.《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9.马克思主义认为, 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 A.从事智力劳动 B.从事体力劳动 C.接受教育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0.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11.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 这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教育学、小学教育--《教育概论》复习资料

教育学、小学教育5年《教育概论》复习资料1 一、名词解释 1、教师 2、隐性课程 3、班级授课制 4、德育 二、简述题 1、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简述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3、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4、德育的途径有哪些? 5、简述教学的任务。 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 1、教师是传递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2、隐性课程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是指学生在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教育环境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影响的总和,是一种非计划的活动,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有意无意地获得的经验。 3、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不同的班级,每班有固定的学生,有教师按照预先制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体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4、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现代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采用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发展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活动。 二、简述题 1、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能规范人的发展,实现个体社会化。 学校教育能促进个体潜能发挥,提升个体价值。 学校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简述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健全人格。 3、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教学目的明确规定;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适当; 教学过程紧凑;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 4、德育的途径有哪些? 道德课程;渗透在学科教育中的道德影响; 校内外组织及其活动。 5、简述教学的任务。 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教会学生学习。 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创作于批评 的最高标准,忽视作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中一味的情 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2.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 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现人物的心理,杜十娘的出身青楼,对爱情的渴望,以及遇人不淑的事件决定了杜十娘必死的结局。又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身在封建社会,其地位与性情以及过分看重爱情,注定她的宿命。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未得到爱情暗示了她的死亡。 2)形象性:事物的外形是怎样的,抓住外在具体的东西。可以以外写内,例写“愁”,将 情感化具体形象,切忌将情感抽象化,或长篇大论,应找具体“意象”,融入主体感情。 3)情感性:文学以人为中心,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而且文学形象带有主体创作色彩,文 学是有情感的价值趋向与判断,没有纯客观的形象。例如“一切景语皆情语”。审美主体将情感移情到审美客体上。 4)无功利性:文学有求真、从善的功能,最终为了求美,这里的美指的是崇高的美,壮美。 例如悲剧,美在其悲剧性,表现主人公的抗争性。文学不追求直接的功利性,而是追求情感的体验,例如歌德诗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艺术影响很大,艺术追求积极健

小学教育学试卷试题及标准答案.doc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一) 2010-08-07 20:57:18|分类:默认分类|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1、在 17 世纪,埘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捕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 教育家是()。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 答案: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并从理沦上二奠定了班级授课制的 理论基础。 2、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答案: C.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教育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做到循序渐进。 3、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和方法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育 D.高等学校扩招 答案: A. 马克思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和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 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答案: C.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 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A. 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 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 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 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答案: B.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 他在教学中主张教师中心,课程中心和课堂中心。 6、在 1951 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 A. 赫尔巴特 B. 瓦根舍因 C. 怀特海 D. 克伯屈 答案: B. 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了范例教学。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京师同文馆 1862 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第一所官办新式学校,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接管理。初 创时仿俄罗斯馆,专修外国语。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培养外语、外交和翻译人才,并兼及 其他新式的行政等人才。在课程方面,外语居于首位;也有算学等科目;汉文经学,贯穿始 终,特别重视对学生封建道德习惯的培养。在教师方面,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在经费方面,从海关税务司办公经费项下提成。 京师同文馆的历史地位: 第一,京师同文馆是洋务学堂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近代以来向西方学 习由观念变为现实。 第二,它身处帝都北京,乃至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又为洋务中枢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 接统领,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它的一些重要举措以及由此引起的争执往往能反映出各派关于 教育改革的观点。 2.洋务学堂 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 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人才,其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洋 务学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实业学堂。洋务学堂数量少、规模 小;地区集中;学堂各自独立,附属洋务机构。 洋务学堂的特点(评价洋务学堂): 具有浓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以京师同文馆为例,招生始限于八旗贵胄子弟,后 扩大为正途科甲人员,始终有严格的等级界限;传统道德的灌输和儒家经典的研习仍是学习 的内容。 近代资产阶级学校的萌芽,是近代新教育的开端:以造就各类专门人才为目标,与传 统学校养成科举入仕人才不同;开设外语、自然科学等一些新式课程,这是区别于传统学校 的重要标志;改革教学制度和方法,采用西方班级授课制和分年授课计划。 3.中体西用 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对其进行了全面论述。“中学为体” 就是把《四书》《五经》等旧有的中国文化作为最根本的主体内容,是学习的主要内容。“西学为用”就是用西政(指西方有关文教制度、工商财政等管理层面的文化)、西艺(近代西方科技)、西史等来观察、分析和处理当时世界上出现的各种事务,为洋务事业服务。这一 思想主张在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纲常名教的原则下,谨慎地接受西方资本主义的技艺,以维护封建制度。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种重要的政治思潮和文化思潮,起于洋务运动,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等观念意识,是中国近代政治斗争和文化斗争的 产物。 4.张之洞(顺便整理劝学篇) 他是清末大官僚,近代中国政治、工业、教育、学术重要而复杂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 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基本上反映了中国近代新学与旧学、中学与西学之争的文化和教育发展 史,因此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著作为《劝学篇》,全面论述了“中体西用” ,即主张在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纲常名教的原则下,谨慎地接受西 方资本主义的技艺,以维护封建制度blabla (讲一讲中体西用的含义)。张之洞是兼具新、旧两面性格的人,他是那个过渡时代典型的过渡性人物的代表。 5.京师大学堂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第六章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第六章 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在校学生专科大三,本科大四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每五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目前教师资格考试国家统考试点地区有河北、上海、浙江、湖北、海南、广西、山东、山西、安徽、贵州、江苏、吉林、陕西13个省份。 以下为文章详情 第六章学校咨询与辅导 学校咨询与辅导是指学校咨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 第一节学校咨询与辅导概述 一、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发展概况 (一)早期的职业指导活动 现代的学校咨询与辅导(以下简称学校咨询)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指导运动”。当时社会和教育部门对学生们择业求职及职业适应上面临的各种困难越来越关注,于是开始设立帮助机构以提供职业指导。帕森斯率先于1908年在波士顿成立了职业介绍所,并于随后出版了《选择职业》一书。此后有关职业指导的课程或讲座引进到一些学校,政府也在20年代开始规定学校应开设职业指导课程。30年代逐渐地开始有人在学校内成立教育与职业辅导中心,帕特森和威廉森于1938年出版的《学生指导技术》,初步总结了对学生进行指导的理论和实践。在这一阶段帮助学生的活动主要定位在指导,它的特点是,帮助者处于主导地位,根据其丰富的知识经验,专业技能,评估学生的特点,提供与职业有关的信息,为学生的决策起导向作用。 (二)心理咨询与治疗活动的开展 心理卫生运动是学校咨询的另一个来源。20世纪初,精神分析疗法就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开始占据重要的位置,其主要的诊疗方式就是心理学家和病人进行系统的会谈。到四五十年代,心理咨询开始作为独立的专业领域在学术界和社会上获得承认,1942年,罗杰斯出版了《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强调咨询的过程应当充分重视当事人认识和改善自我的能力与责任,提出了“当事人中心”的观点,指出咨询者不应当扮演居高临下的仲裁、指示的角色,而是以平等、真诚的态度,认真倾听、接受和鼓励当事人表达情感、认识自己、激起改善的愿望。在学校咨询领域,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适应当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与障碍日益受到重视。这一阶段,对学生的咨询的治疗活动,取代指导活动而成为主角。 (三)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政府支持下,学校咨询的工作开展得越来越普及。与此同时,心理学界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思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沃恩发表《变化世界中的咨询者》强调咨询服务不应当只是局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 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 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 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 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 创作于批评的最高标准,忽视作 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

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 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 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 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 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 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 中一味的情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 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2.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 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2011年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2)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特点的出现意味着B A.教育现象刚刚萌芽 B.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 C.教育制度初步形成 D.教育活动趋于完善 2.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并对后世的文化教育及选士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人是B A.汉武帝 B.董仲舒 C.郑玄 D.朱熹 3.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否定的教育特征是C 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多元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全民化 4.墨子的教育思想中,除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外,主要的思想是A

A.“兼爱、非攻” B.“弃仁绝义” C.“道法自然” D.“化性起伪” 5.一个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遍实施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的义务形式称为B A.普及教育 B.普及义务教育 C.普及基础教育 D.普及国民教育 6.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称为A A.小学教育目的 B.小学教育目标 C.小学教育原则 D.小学教育内容 7.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D A.剩余价值学说 B.资本和商品的学说 C.劳动学说 D.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8.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是A

A.弗洛伊德 B.华生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9.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的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D A.差异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10.小学生的思维C A.正处于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并行发展阶段 B.正处于抽象思维向具体思维过渡阶段 C.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 D.完全属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11.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对中小学生的身份表述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A A.未成年公民 B.社会公民 C.普通受教育者 D.青少年儿童 12.个别教师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B

教师招聘教育学复习资料(供参考)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关系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构成的。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2.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成不平衡关系。 教育的功能包括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教育的起源论:生物起源论(错)、心理起源论(错)、劳动起源论(对)。 原始社会教育特征:1.有社会性无阶级性。2.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3.主要的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和有意识的模仿学习。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二馆指的是:弘文馆和崇文馆。 宋代时,程朱理学成为国学。依据是《四书》。明代,八股文被列为科举考试固定格式。 古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特点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西欧封建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骑士教育和教会教育。 骑士教育的内容是:骑士七技。教会教育的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几何、算数、天文、音乐)。 古代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近代社会教育的变化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教育的世俗化。 3.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教育的现代化特征: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教育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发展多样化阶段、理论深化阶段。 教育学著作: 朱熹《四书集注》王守仁《传习录》韩愈《师说》无名氏《大学》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 孔子学说的核心“仁”“礼”。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 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墨翟主要思想“非攻”“兼爱”认为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 史上第一部教育学文献是:《学记》。 产婆术出自“苏格拉底”。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 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 福禄贝尔《人的教育》斯宾塞《教育论》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凯洛夫《教育学》

小学教育学系统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 教育:广义的是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是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的科学。 学校教育: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1)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2)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3)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3、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得总和。 4、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制度分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三种典型的学制类型。 5、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与国际交流。 6、什么叫“义务教育”?什么叫小学教育? 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重、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的儿童。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7. 简述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1 )普及性。这主要表现为:一是必须保证凡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能达到基本的教育要求;二是要求教育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并平等对待。(2)基础性。小学教育是一个人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也是接受中等教育的基础。从国家来讲·小学教育是国家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基础。(3)强制性。为了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必须依靠国家法律的强制力量。 8、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一)、古代教育(1)原始形态的教育特征:第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的。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第三,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2)古代学校教育特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第二,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第三,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二)、现代教育(1)现代学校教育;特征: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二,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第三,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水平日益提高。(2)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特征:第一,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第二,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9、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 (1)教育终身化(2)教育全民化(3)教育民主化(4)教育多元化(5)教育技术现代化 10、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作及其主要贡献。

小学教育学模拟试题

江苏省《小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1) (小学部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2.亚里士多德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反映在( )。 A.《理想国》 B.《政治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3.学生通过认识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世界,说明教学过程具有( )的特点。 A.引导性 B.间接性 C.简捷性 D.交往性 4.古代的学校教学组织形式一般都是( )。 A.个别教学制 B.分组教学 C.班级授课制 D.设计教学法 5.学校作为为个体发展而有意识地安排的一种特殊环境,其要求、内容及各种活动能否引起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取决于教师对这种环境的( )。 A.认识 B.设计 C.设想 D.安排 6.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过去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 )三级管理相结合。 A.国家、地方、校长 B.国家、地方、教师 C.国家、校长、教师 D.国家、地方、学校

7.教育家( )曾被称为“当代课程评价之父”。 A.杜威 B.斯塔弗尔比姆 C.泰勒 D.裴斯泰洛齐 8.奖励和惩罚属于德育方法中的( )。 A.比较法 B.榜样法 C.自我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 9.学生的学习特点受( )因素和内外部因素的影响。 A.基础 B.智能 C.思维 D.能力 10.“学而时习之”反映的是( )的教学原则。 A.因材施教 B.巩固性 C.循序渐进 D.理论联系实际 11.( )是“范例教学理论”的倡导者。 A.赞科夫 B.瓦?根舍因 C.布鲁纳 D.保罗?朗格朗 12.班级授课制的固定是指( )。 A.教师、学生、内容、时间和场所固定 B.教师、学生、教材、课时和场所固定 C.学生、位置、教材、课时和班级固定 D.教师、学生、内容、班级和时间固定 13.颜之推说过:“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人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从德育方法看,这是强调( )。 A.说服教育 B.情感陶冶 C.榜样示范 D.实际锻炼 14.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群体性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