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__要素禀赋理论

第三章__要素禀赋理论
第三章__要素禀赋理论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基本分析工具和基本概念;要素禀赋理论;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第一节基本分析工具和基本概念

?基本分析工具

?等产量线:获得一定产出所需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

?等成本线:生产某一商品相同成本下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

?生产者均衡(K/L)

?基本概念: 要素禀赋; 要素密集度

基本概念

?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s,又称要素丰裕度,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实物定义:(TK/TL)A<(TK/TL)B

?价格定义:(w/r)A< (w/r)B

?注:①与同一对象比较,一国只能有一种丰裕要素。②判断说明“一国要素禀赋状况与国家大小、要素的绝对数量、以及与比较的对象均没有关系”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产品生产中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K/L)X< (K/L)Y

第二节要素禀赋理论

?基本假设

?内容:

?H-O定理(模型)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罗伯津斯基定理*

基本假设

1、2 x 2 x 2 模型

2、技术水平相同

3、要素同质,且仅在一国内可自由流动

4、A国L丰,B国K丰;商品X为L密,Y为K密

5、规模收益不变

6、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

7、运费和其他交易费用为0

8、两国消费偏好相同且不变

9、两国资源都被充分利用

10、两国均实现不完全专业化生产且贸易是平衡的

H-O定理

?定理内容;要素禀赋决定一国的比较优势;一国应主要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则两国都会从中获益。

要素价格均等化:虽然要素不能再国际间自由流动,但只要商品的自由流动得到发展,那么要素的相对价格会趋于一致,绝对价格也会趋于一致。

罗伯津斯基定理*

?如果商品价格不变,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会提高密集使用该要素生产的产品的产量,同时减少其它产品的产量。

出口贫困化增长:一国生产要素的增加,使产品出口增加时,该国的收入不断增加反而减少。原因出口国经济结构单一,对出口依赖程度高;出口国是一个大国;出口产品需求弹性小;国民经济依赖该种商品出口

斯托尔怕-萨缪尔森定理:自由贸易会使产品价格上升的出口行业中使用要素价格的上升,而价格下降的替代部门使用要素的价格下降。

特定生产要素模型

一、短期生产要素

1.关于“短期”的含义

在短期内,我们假设有一个生产要素是固定不变的,即不能加以调整,而另一个生产要素则可自由变动。通常,我们视资本在短期内是不能变动的,即在不同部门间不能自由流动。

2.定义“短期”的两个原因

定义:“特定要素”(specific factor):所谓特定要素是指一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而不适合于其它部门的需要。

(1)不同部门的要素密集度不同,生产结构变化对不同要素价格产生不同影响,导致企业要素收益的变化。

(2)尽管在长期内,要素能完全自由流动,但在短期内,工厂的规模往往是固定不变的,而劳动虽然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别,所以可认为在短期内劳动可自由流动。

以上关于生产要素性质的长短期分析,也同样适用于另外一种情形:生产要素包括三种,但每种生产只使用其中的两种要素。

二、特定要素模型

(一)基本假设

特定要素模型的基本结构,与前面的要素禀赋理论相比,除了关于要素流动性的假设不同外,其他方面基本相同。其具体包括:

(1)X、Y两种产品生产都使用资本和劳动;

(2)规模收益不变;

(3)劳动是同质的,可在两个部门间自由流动;

(4)劳动总量是固定的,并且充分就业;

(5)资本是特定生产要素,即两个部门的资本不能互相使用;

(6)每个部门的资本投入都是固定不变的;

(7)所有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二)模型的均衡解

1.两点说明:

(1)模型是以短期内一国供给面的情况为基础,不涉及需求面因素。

(2)由于只有劳动是可变要素,所以在商品价格已知的条件下,只要知道劳动在两个部门间如何分配,便可确定要素市场的均衡和要素价格。

2.模型的均衡:

(1)与封闭条件下的生产均衡相比,开展贸易以后,将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的商品。那么国际贸易

将促使该国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

(2)由于价格上升,所以出口部门的劳动报酬超过了进口部门。(wf>w)。这必然引起劳动由进口部门向出口部门转移。

(3)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出口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力将下降,而进口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力则上升。于是出口部门的劳动报酬开始回落,进口部门的劳动报酬开始回升。

(4)随着劳动的在两个部门间的流动,两个部门的劳动报酬又重新趋于一致,最后达到新的均衡,

具体均衡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4—1是一个上端开口的埃基沃斯方框。方框底边的长度表示劳动总量,其它两边分别表示X、Y部门中的劳动价格或报酬。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两个部门的要素报酬分别为:

由于资本是特定不变的,所以两个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力只取决于劳动投入量。劳动投入越多,边际劳动生产力就越小,所以,在商品价格给定不变的前提下,劳动的报酬与劳动投入量之间成反比。图中劳动边际生产价值VMPLX所代表的曲线反映了X部门对劳动的需

求与劳动价格之间的关系,即劳动需求曲线,而则表示Y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在图中,两条件劳动需求曲线的形状取决于生产函数的性质,位置则取决于商品价格。

当两个部门的劳动报酬相同时,劳动在两个部门间的的分配便达到均衡。图中,当两个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相交时,两个部门面对相同的劳动价格,为w。此时,X部门的劳动投入量为OxL,Y部门的劳动投入量则为OyL。劳动的分配一旦确定,两个部门的生产也随之确定。

第二节国际贸易与收入分配

总的来说,短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与长期一样,也是通过商品价格变化来传递的。

一、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

当达到新的均衡时,与封闭条件下的均衡相比,该国的劳动价格与特定要素价格都发生了变化,

(一)、劳动实际报酬的变化

根据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要素分配方程,在开放条件下达到均衡时进、出口部门的实际工资可写成下列形式:

由于两个部门的资本是固定不变的,所以,

1.贸易后该国的工资水平将提高,但提高的幅度小于X商品价格的上涨幅度。

2.对于劳动者来说,若其全部收入均来自于工资,则其实际收入水平在贸易后是否提高,取决于其消费结构。如果劳动者的消费偏重于X商品,则其实际生活水平可能会下降;如果劳动者的消费偏重于Y商品,则其实际生活水平可能上升。

(二)、X部门资本实际报酬的变化

相对于X产品,X部门的资本实际报酬可表示为:

当X部门由于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劳动流入时,其特定要素——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将上升。因此,在自由贸易下,X部门的资本实际收入提高了。

(三)、Y部门资本实际报酬的变化

同样,相对于本部门产品,Y部门的资本际报酬可表示为:

当Y部门因X商品价格上涨而流出部分劳动之后,其特定要素——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将下降,因此,贸易后Y部门的资本实际报酬下降了。

结论:

国际贸易会提高贸易国出口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降低与进口相竞争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而对可自由流动要素的实际收入的影响则不确定,可自由流动要素的实际收入是否提高取决于要素所有者的消费结构。

重叠需求理论- 概述

重叠需求基准利率变动重叠需求理论产生于1961年,是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taffan B.

Linder)在《论贸易和转换》一书中提出的,他从需求的角度阐述了部门内贸易发展的原因,是对古典贸易理论的补充;对于发达国家之间在二战后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产业内贸易理论做出了巨大贡献。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各有其不同的适用范围,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而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Intra -industry trade),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

重叠需求理论- 基本观点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B.Linder)提出了偏好相似理论(或称重叠需求理论)。林德指出,平均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消费需求变化趋于一致,而两个国家需求偏好越相似,需求结构重叠程度越大,相互间开展工业品贸易的可能性越大。偏好相似理论有助于解释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大量开展的电信产业内贸易。代表性需求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重叠需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一个独立条件。两国之间的需求结构若是越接近,则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就越雄厚。当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时,则重叠需求的范围也就越大,两国重复需要的商品都有可能成为贸易品。如果各国的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则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新的重复需要的商品便不断地出现,贸易也相应地不断扩大,贸易中的新品种就会不断地出现。所以,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互相间的贸易关系就可能越密切;反之,如果收入水平相差悬殊,则两国之间重复需要的商品就可能很少,贸易的密切程度也就很小。

意义

重叠需求理论- 意义

1.需求相似理论表明,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存在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2.需求相似理论对于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迅速发展的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具有特别的意义

假设条件

重叠需求出口贸易需求相似理论两个假设条件:

1、需求结构不同的假设(或称消费者行为假设):假设在一国之内,需求受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决定。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偏好不同,收入越高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奢侈品,收入越低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必需品,但如果消费者收入水平相同,则其偏好也相同。一般情况下,一国对该国平均档次的商品的需求量最大,其成为代表性需求。

2、两国需求重叠的假定:厂商根据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与需求结构来决定其生产方向与内容,而生产的必要条件是对其产品有效需求的存在;如果两国的平均收入水平相近,则两国的需求结构也必定相似。反之,如果两国的收入水平相差很大,则他们的需求结构也必存在显著的差异。

国内生产的产品有富余,有能力向国外出口产品。两个国家的偏好相似,需求结构接近,或者说需求结构的重叠部分越大,两国间的贸易量就越大。两国人均收入水平相近,则需求结构相似,需求重叠部分就越大,两国间的贸易量就越大。在此基础上,贸易按照以下流程进行:一国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对工业制成品尤其是奢侈品的需求增加(恩格尔定律)——带动本国工业制成品生产增加,结果使产量的增加超过了需求的增长,从而有能力出口——对于这类产品,只有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才会有较多的需求,因而出口对象国是收入水平相近,需求相似的国家,这样就使得两国间贸易量增大。林德的理论从偏好相似

和重叠需求的角度,对发达国家之间的北—北贸易的快速发展作出了解释,所以称为“重叠需求论”。

产品的生命周期学说

1国际贸易发生时由于不同国家在生产技术上存在差距,技术差距的产生和缩小会改变国际贸易中的比较利益。

2国际贸易的4个阶段:产品创新阶段(技术);模仿国开始生产该种产品的阶段(资本);外国模仿者以低成本为基础开始向第三国出口阶段(劳动);外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阶段。

规模经济

1内部规模经济是指厂商的平均成本下降,是由厂商的生产规模扩大所致。(固定成本大的如资本密集型)原因:固定成本;大批购买原料降低可变成本。

外部规模经济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无关,与整个行业的生产规模有关。主要原因:生产设备及供应专门化,共同生产要素相互借用或租用,技术外溢成果。

一、供求弹性与关税承担

在大国情形下,关税负担是由国内消费者和国外出口商共同承担的,双方承担的程度取决于出口商产品的供给弹性和进口国对该产品的需求弹性。(需求弹性>供给弹性,出口商承担更多关税)

二、最佳关税

最佳关税是使本国福利达到最大的关税水平。确定最佳关税的条件是进口国由征收关税所引起的额外损失(边际损失)与额外收益(边际收益)相等。在进口国的需求弹性较大且出口国的供给弹性较小时,征收关税可改善本国贸易条件,可能使本国福利增加。

所谓最佳关税就是指在零关税和禁止性关税之间存在某一最佳点,在这一点因贸易条件改善而额外获得的收益恰好抵消了因征收关税而产生的生产扭曲和消费扭曲所带来的额外损失。

最佳关税图示:

第二节幼稚产业论

幼稚产业论的基本观点:以短期内本国的福利损失为代价,在未来实现潜在利益,只要未来获得的利益足以弥补现在的损失,保护仍然是有利可图的。

一、幼稚产业的含义

指处于成长阶段尚未成熟、但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若一种产业缺乏发展潜力,要靠永久保护才能生存下去,那么这种产业便不能称作幼稚产业。

二、幼稚产业的判定标准

(一)穆勒标准

当某一产业规模较小、其生产成年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时,若任由自由竞争,该产业必然会亏损。若政府给予一段时间的保护,使该产业能够发展壮大,以充分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以致最终该产业能够完全面对自由竞争,并获得利润,那么该产业就可以作为幼稚产业加以扶植。

穆勒标准的实质强调的是将来成本上的优势地位。

(二)巴斯塔布尔标准

判断一种产业是否属于幼稚产业,不仅要看将来是否具有竞争优势,还要在将保护成本与该产业未来所能获得的预期利润的贴现值加以比较之后才能确定。如果未来预期利润的贴现值大于保护成本,那么对该产业加以保护才是值得的。

它要求被保护的幼稚产业在经过一段时期的保护后,不仅能够自立,而且还必须能够补偿保护期间的损失。

(三)坎普标准

当某一产业存在外部经济效应时,即使保护期间所导致的损失大于该产品预期利润的现值,但只要其在保护之后,能够产生显著的积极的外部经济效应,则仍有保护的必要。

战略性贸易政策

1980年代出现的新贸易政策理论,建立在不完全竞争理论基础上。

战略性贸易政策:在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下,政府对贸易活动进行干预,以便改变市场结构或环境提高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使本国企业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或租金。

一、战略性出口政策:出口补贴

如果市场是寡头垄断的,那么出口补贴可提高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市场占有率,从而使本国企业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若新增的利润能够抵消出口补贴的成本,那么实行出口补贴就可提高本国福利。

二、进口保护以促进出口

在市场不完全竞争情况下,通过保护厂商所在的国内市场来提高其在国外市场的竞争力,达到增加出口的目的。

三、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有效性

(一)只有在市场超额利润足够大的情况下,战略性贸易政策才会有效。

(二)战略性贸易政策行为视厂商的竞争行为类型而定。

(三)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是以对手不采取行动为前提的。

(四)战略性贸易政策在现实运用中还会受到多边规则的约束。

新结构经济学导论(试行版)第3章课件

第三讲 新结构生产理论:禀赋结构的供求原理

?本讲主要介绍新结构生产理论,或者最优生产函数理论。这是新结构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水岭,后者给定生产函数求解最优资源配置,而前者则恰好颠覆过来,给定禀赋结构求解最优的产业和代表这个最优产业的生产函数。 ?这一讲是新结构经济学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石,新古典理论大都围绕生产函数打转。这其实就意味着几乎所有的包含生产函数的理论都将是新结构经济学的退化特例。新结构生产理论为探索广阔的结构变迁世界打开了一扇窗,同时也为沟通新结构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建立了一座桥,为统一资源配置和结构变迁提供了可能。

?本讲与第2讲所介绍的新结构经济学一般化分析框架不同,而是以整个经济学中最为著名的柯布- 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例来简单明了地阐述新结构经济学的四大原理,并对其刻画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最优生产结构的结构变迁方程的一些重要性质展开讨论。 ?最后用扩展到无限维禀赋结构的新结构分工理论讨论了人类历史上漫长的马尔萨斯陷阱及英国工业革命案例。

本讲的重点和难点与学习注意 ?这一讲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是需要清楚新结构经济学十大原理中的前四条:禀赋结构的供给原理、禀赋结构的需求原理、禀赋结构的相对价格原理、最优生产结构原理。 ?这一讲学习中可能需要引起注意的方式是,借助任何经济学教科书中都会提到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例子,通过新结构经济学基本公理来演绎推导出上述四条基本原理,同时学会推导结构变迁的一些重要命题,比如结构升级效应如果大于边际产出递减效应则利率不会随资本积累而递减,尽管在标准的新古典生产函数设定下。这是结构变迁的威力,同时也是揭开后面一些课程内容所讨论的内生增长、高储蓄率、卢卡斯之谜等等现象的根源。

要素禀赋论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要素禀赋论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 相关概念: 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是一个相对概念,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要素丰裕度是指一国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与数量,如果某种要素供给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那么该种要素相对价格就应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 根据要素禀赋论,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应出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简言之,劳动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相反,资本丰富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我国要素禀赋: 我国资源禀赋的特点是人均资源缺乏而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劳动力就业压力形成了以消耗资源为基础的低层次、低盈利的产业竞争,形成粗放式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从而造成越来越严重的物质资源要素制约。 要素禀赋理论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 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要素禀赋丰裕程度的差异性决定了该要素市场价格的高低,相对稀缺的要素其价格则相对高昂;相对丰裕的要素其价格则相对低廉。要素禀赋的丰裕程度会在其使用过程中发生质与量的变化,导致其市场价格的相应变化,从而影响着经济体中要素禀赋的结构变动。如果一个经济体相对于其它经济体而言使用了自身禀赋相对丰裕的要素,无疑可以实现低成本的增长,反之则相反。 因此,要素禀赋理论从改革开放初期至今对我国贸易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依托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初级产品的巨大优势,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使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大大增加,同时也解决了大量就业问题,第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比重的变化,要素禀赋理论在指导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调整上越来越显示出它所遇到的瓶颈。第三,打破理论瓶颈,采取相应战略措施,培育区域的竞争优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外贸结构优化。 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是中国要素禀赋的最大特点,因此造就了中国极为庞大的制造业和加工工业。以制造业为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利用国际产业转移所形成的发展机遇和增长空间,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最大受益者之一,这在制造业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中国制造业不仅对本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几乎成了全球生活消费品的供应者。“中国制造”已经超越了本土概念,成为全球制造业分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中国制造”给我国带来的经济利益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对解决就业压力有着巨大的正面效应。 但从整个制造业分工体系的价值链结构这个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制造业从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哑铃型”结构。“哑铃型”结构:其前端与末端分别由发达国家的核心技术和跨国公司的品牌组成,两者均有着高比例的附加价值;中国承担的则是中间加工环节,这一环节由于劳动密集特点而处于分工价值体系的中低端,所获利益只是“哑铃型”价值结构中间最为薄弱的部分。因此,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制造业意欲在全球分工体系中获得持续性的比较优势,就必须全面促进要素禀赋结构升级。把握好中间环节要素禀赋优势的同时,通过提升技术创新能

3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本章结构 要素禀赋理论 基本模型 H-O理论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 要素禀赋理论的验证与补充 第一节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 先介绍要素禀赋理论与古典贸易理论的两点区别 一、要素禀赋 要素禀赋: 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 用表格资料加以说明: 表3-1部分国家1990年人均资本存量 要素禀赋的衡量及其图示(图3-1) 二、要素密集度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

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 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两种商品的资本劳动投入比例为: kx=Kx/Lx,ky=Ky/Ly,若kx>ky,则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两点说明 要素密集度图示(图3-2) 三、模型基本假设 两国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相同; 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 规模收益不变; 所有商品市场、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xx的生产要素供给是既定不变的; 假设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 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流动; X、Y的生产技术不同,假设X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不存在运输成本或其他贸易障碍。 总结: 由以上假设可知, A、B两国除要素禀赋不同外,其他一切条件都是完全相同的。 第二节H-O理论 一、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

在两国生产技术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要素禀赋差异最终会导致相对供给 能力的差异。 可以通过考察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偏向性来进行判断两国供给能力的 差异(图示,见图3-3,图3-4) 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如图3-5所示: p A

第四章要素禀赋论

第四章要素禀赋论 一、名词解释 1、要素密集度 2、要素丰裕度 3、赫克歇尔—俄林定理 4、里昂惕夫悖论 5、要素密集度颠倒 6、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二、单项选择题 ()1、在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论中______ A、提供曲线与李嘉图理论相同,都是一条直线 B、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 C、一国的比较优势取决于劳动和资本等特定要素相对于其贸易伙伴的拥有情况 D、拥有充裕劳动力的国家将在劳动密集型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2、如果一个劳动力丰富的国家与另一个资本丰富的国家进行自由贸易,则______ A、两国工资水平都会相对于资本成本上升 B、两国工资水平都会相对于资本成本下降 C、前一国家的工资水平会相对于后一国家上升 D、前一国家的工资水平会相对于后一国家下降 ()3、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认为导致不同国家间相对商品价格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______。 A、要素禀赋 B、国民收入 C、技术 D、消费偏好 三、多项选择题 ()1、对里昂惕夫悖论的解释包括______ 。 A、美国对劳动密集型进口产品征收高额关税

B、美国实际比其贸易伙伴拥有更多的劳动力 C、美国的出口产品密集使用了熟练劳动力 D、美国倾向于出口需要大量科学和工程技术投入的高技术产品 ()2、假定每单位A 产品的生产需要20 单位劳动与4 单位土地,每单位B产品的生产需要1单位劳动与4 单位土地,如果本国有1200单位劳动与2000 单位土地, 外国有400 单位劳动与500 单位土地,根据H-O 理论可知______ 。 A. 本国出口A 产品、进口B产品 B. 本国出口B产品、进口A产品 C. 外国出口A 产品、进口B产品 D. 外国出口B产品、进口A产品 四、判断题 1、根据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论,若一国工人平均占有的资本量多于其他国家,那么该 国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2、里昂惕夫悖论是指工业化国家间比工业化与发展中国家间更容易发生贸易 3、如果各国的生产技术不同,贸易便不会使要素价格均等化。 4、发达国家的非技术工人会比技术工人更加反对贸易自由化。 5、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论是建立在规模报酬递增基础上的。 五、计算题 1、假设仅有劳动力和土地良种生产要素,A国拥有800万英亩土地和200万个劳动力,B 国有200万英亩土地和40万个劳动力;如果劳动力占甲商品生产总成本的80%,占乙商品生产总成本的20%,那么: (1)哪个国家为资本充裕的国家?哪个国家为劳动充裕的国家?为什么? (2)哪个国家会出口甲商品?哪个国家出口乙商品?为什么? 六、论述题 1.要素禀赋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试比较要素禀赋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3.里昂惕夫之谜是指什么?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要素禀赋理论:图解

附录一要素禀赋理论:图解 一、模型假设 (1)生产要素禀赋为两种生产要素——土地和劳动力,并且总量不变;(2)两种产品——棉布和粮食,生产需要土地和劳动力;这两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可以互相替代,并且其生产函数都是线性齐次的; (3)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的情况,即不存在“一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在某些要素价格下大于另一种产品,但在另一些要素价格下又小于另一种产品”的情况; (4)在一国市场范围内产品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5)生产要素充分就业,并且经济总量处于均衡状态; 产品:棉布(以码为单位)和粮食(以卡路里为单位); 要素:劳动(以小时计)和土地(以英亩计); 定义以下表达式: a:生产每码棉布所需要投入的土地 TC a:生产每码棉布所需要投入的劳动 LC a:生产每卡路里粮食所需要投入的土地 TF a:生产每卡路里粮食所需要投入的劳动 LF L;一国的劳动总供给 T;一国的土地总供给 二、要素价格与投入选择 图2.1 粮食生产的投入组合

图2.2 最佳投入选择 生产1卡路里粮食的成本:C=w LF a +r TF a ,变形为等成本线:TF a =C/r-(w/r )LF a 。 图2.3 工资-租金比率(w/r )与要素投入比率(TF a /LF a )

FF CC (w/r)1 (w/r)2 图2.4 工资-租金比率(w/r)与两种产品的要素投入比率( TF a/ LF a) 补充:要素密集度逆转例子 土地投入 劳动投入 三、商品价格比率与要素价格比率 图2.5 工资-租金比率(w/r)的确定

等产量线CC和FF分别表示了生产1元价值的棉布和粮食所需要的要素投入组合,所以也称为单位价值等产量线。 P上升与要素价格比例 图2.6 棉布价格 C 注:两种商品价格的等比例变化不会影响要素价格比例 图2.7 商品价格比与要素价格比 一种商品相对价格的提高会导致其密集使用要素相对价格的提高。

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

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 一、引言 十几年来,经济学家关于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论。一般古典经济理论把自然资源作为生产函数中的一个关键的生产要素,认为自然资源丰富的区域具有发展的比较优势,因此,资源禀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现实世界中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负向影响,发现资源的开发并没有给区域带来繁荣富裕,而导致人们陷入了更深的贫困陷阱(Sachs & Warner, 2001; Ding & Field, 2005;王思璇,2008)。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世界能源市场价格的高涨和交通运输技术的提高,使得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获得了高额的回报。澳大利亚是世界重要的矿产资源生产国和出口国,每年依靠资源出口获得丰厚的收益,国内内蒙古地区也由于其丰富的煤炭资源成为近十年国内地区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交通运输成本的下降使得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也能以较低成本获取原材料,依靠自身掌握的先进技术进行深加工,获得资源行业的高附加值。如日本、韩国虽然铁矿石严重依赖进口,但是两国却是世界重要的钢铁生产国。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资源丰富地区是否存在经济发展滞后的现象呢? 资源诅咒问题其实也是一个经济区位的问题。如果存在资源诅咒现象,那么是否资源贫乏地区经济发展就好呢?经济财富的空间区位有什么规律呢?从全球经济地理视角看,财富的地域分布有两个明显的地理特征,一个特征体现在自然生态条件的差异,即热带与温带,全球财富集中于温带地区;第二地域特征体现在陆地区位条件的差异:内陆与沿海、沿岸,全球人口和财富集中于沿海、沿岸地区(Sylvie Démurger等,2002)。地理区位因素显著地影响到传统意义上经济发展解释变量的作用发挥,或区域政策制定所受的限制约束,如外国直接投资、人力资本、市场化、开放性,等等,这些变量又决定了各地的发展潜力和发展路径(Bao, Chang & Sachs, 2002)。 从现实经济发展的历史比较和空间分析可以发现,资源禀赋因素和区位因素的影响是相互作用的,那么自然就产生一个问题,到底资源和区位因素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影响?哪个因素的影响较大?是所谓的“资源诅咒”还是地理区位条件的限制?它们是怎样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本文将就我国省域经济发展情况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二、相关研究文献回顾 “资源诅咒”的概念,最早是由Auty(1995)提出来的,指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产生的限制作用,资源丰裕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往往慢于资源贫乏的经济体(Auty, 1995; James, 2011)。目前,学者们探讨“资源诅咒”的视角主要是把丰富的自然资源往往与一系列有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象联系在一起,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长期低下。另外,在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大多教育水平低下、收入不平等、腐败严重、内乱频繁(赵奉军,2006)。“资源诅咒”的理论大体有两方面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区域发展路径具有资源依赖性,如“中心—外围”理论、贸易条件恶化论、产业关联理论、“荷兰病”效应,这些理论基本上认为在现行国际经济秩序环境下,发展滞后的资源丰富地区被锁定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而陷入资源依赖的粗放型增长陷阱,同时还造成地区发展主要依靠对资源的控制和投入,导致在资源产业内或围绕着产业形成相关的寻租利益集团。寻租行为的存在使资源丰裕国家与腐败、官僚化和市场残缺等现象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一起,极大地加重了当地业已存在的制度问题(James & Aadland, 2011);另一方面观点认为,地区富足的资源条件对本地其他的一些关键要素的投入和培育形成挤出效应(谢继文,2010)。这些关键的要素对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和经济转型的能力至关重要,如挤出人力资本投入、物质资本投资、抑制企业家的创新活动等。 Sachs & Warner(1997)最早对“资源诅咒”进行了实证研究,选取95个发展中国家为样本,发现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显著的负相关性,资源型产品(农产品、矿产品和燃料)出口占GNP中的比重每提高16%,经济增长速度将下降1%。即使将更多的解释变量纳

对资源禀赋理论的理解及现实分析

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在赫克歇尔和俄林看来,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这种理论观点也被称为狭义的生产要素禀赋论;新古典的H-O要素禀赋理论,从要素禀赋结构差异以;例如,美国无论在资本存量,还是在劳动绝对数量上,; A、B两国在贸易前由于要素禀赋的不同,导致了供给;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比较优势说的假设条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其理论模型即H-O模型。 在赫克歇尔和俄林看来,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劳动力,而是多种。而投入两种生产要素则是生产过程中的基本条件。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别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这种成本差别来自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取决于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即相对禀赋差异,由此产生的价格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 这种理论观点也被称为狭义的生产要素禀赋论。广义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指出,当国际贸易使参加贸易的国家在商品的市场价格、生产商品的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的情况下,以及在生产要素价格均等的前提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等(或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密集度相同)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取决于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各国的生产结构表现为,每个国家专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具有相对禀赋优势的生产要素的商品。生产要素禀赋论假定,生产要素在各部门转移时,增加生产的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保持不变。 新古典的H-O要素禀赋理论,从要素禀赋结构差异以及由这种差异所导致的要素相对价格在国际间的差异方面来寻找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克服了李嘉图模型中关于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假定的局限,取得了相当的成功。新古典的H-O定理仍然建立在一系列的假定条件之上。要素禀赋: 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数量无关。(相对于国家而言的概念)

第三章 要素禀赋理论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俄林解释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依据的是() A.绝对成本差异 B.相对成本差异 C.要素禀赋相对差异 D.规模经济效益递增 2.在说明国际贸易原因时,生产要素禀赋论分析了各国生产要素丰裕度的差别,进而分析了 () A.环境的差别 B.成本的差别 C.贸易的差别 D.收益的差别 3.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如果一国为资本要素相对稀缺、劳动要素相对丰裕,则该国应()。 A、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B、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C、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D、引进资本要素,输出劳动要素 4.里昂惕夫之谜说明了()与()存在的矛盾。

A、绝对利益论,相对利益论 B、相对利益论,要素禀赋论 C、实践的验证结果,要素禀赋论理论结论 D、实践的验证结果,相对利益论理论结论 5.对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进行实证分析,在质疑基础上开辟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新道路的经济学家是() A.xxxx B.xxxx C.里昂惕夫 D.xx 6.xx—xx理论说明()。 A.相对于其他资源,劳动力比较丰裕的国家并不具有比较优势 B.一个劳动力资源对非劳动力资源比率较高的国家,应当减少对国际贸易的参与 C.一个非劳动力资源相对丰裕的国家将不会从国际贸易中受益 D.国际市场力量将引导各国专业化于生产和出口大量使用其相对丰裕要素的商品 7.对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进行实证分析,在质疑基础上开辟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新道路的经济学家是() A.xxxx B.xxxx C.里昂惕夫

8.假设要素密集度用k表示(k=K/L),如果X产品的要素密集度k x大于Y产品的要素密集度k y,则X是密集型产品,Y是密集型产品。()。 A.X、Y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B.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C.X、Y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D.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9.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是()。 A.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B.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C.在xx-俄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D.在要素流动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10.根据斯托尔帕—萨谬尔逊定理,自由贸易将会使贸易参加国()A.商品价格均等化 B.土地得到相同的报酬率 C.所有工人得到相同的工资率 D.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 E.供给和需求模式趋同 二、多项选择题 1.对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做出重大贡献的经济学家有()

要素禀赋理论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另一种观点。在其提出者赫克歇尔和伯蒂尔? 奥林看来,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劳动力,而是多种,而投入两种生产要素则是生产过程中的基本条件。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这种成本差别来自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决定于该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 A 由于各种产品生产所要求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不同,一国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较低,而生产密集使用别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比较高,从而形成各国生产和交换产品的价格优势。进而形成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此时本国专门生产自己有成本优势的产品,而换得外国有成本优势的产品。在国际贸易理论中,这种理论观点也被称为狭义的生产要素禀赋论。广义的生产要素禀赋论指出,当国际贸易使参加贸易的国家在商品的市场价格、生产商品的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的情况下,以及在生产要素价格均等的前提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等(或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密集度相同)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决定于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各国的生产结构表现为,每个国家专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比较丰裕生产要素的商品。生产要素禀赋论假定,生产要素在各部门转移时,增加生产的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保持不变。 美国则有可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另一个解释是,美国存在很高程度的贸易保护,这种贸易保护主要针对美国缺乏竞争力的劳动要素密集型产品(农产品),因此美国的进口产品中缺乏农产品也可以理解 一种较可信的解释是,美国与其他国家相比,不但具有较充裕的资本,还拥有较充裕的人力资本.因此,美国出口的商品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 1、国家间的商品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在没有运输费用的假设前提下,从价格较低的国家输出商品到价格较高的国家是有利的。 2、国家间的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在各国生产技术相同,因而生产函数相同的假设条件下,各国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了各国商品相对价格存在差异。 3、国家间的要素相对供给不同决定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俄林认为,在要素的供求决定要素价格的关系中,要素供给是主要的。在各国要素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各国不同的要素禀赋对要素相对价格产生不同的影响:相对供给较充裕的要素的相对价格较低,而相对供给较稀缺的要素的相对价格较高。因此,国家间要素相对价格差异是由要素相对供给或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

从资源禀赋理论比较优势中引出的成本模型及在我国运用的思考

[内容提要] 本文从“H-O理论”中的比较优势入手,分析其科学进步性及自身 的局限性,并结合当代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自己构建了一个成本模型,力图 证明单个商品的要素成本构成的差异导致了国际比较成本优势。最后还考察了 比较优势在我国的运用,以期望我国在加入WTO后,国际贸易仍能有良好的发 展势头。 [关键词] “H-O理论” 比较优势国际贸易成本模型 一、“H-O理论”比较利益优势的基本考察 比较利益学说是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也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不 论理论经济学的各色流派如何相互对立或刻意标新,只要涉及国际贸易的研究,就不能忽视古典国际贸易学说的基本原理。大卫?李嘉图在19世纪初就引入了 比较优势的概念。他指出,国际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是国际贸易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后该理论发展成为要素禀赋理论,其核心是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即 “H-O理论”。俄林受卡塞尔和赫克歇尔的影响,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描述国 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贸易流动的方向,并运用简化的一般均衡模型建立起相互 依存的国际贸易理论。他指出决定商品进出口的因素不仅仅是劳动,还包括资本。这样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就变为生产要素比例差别所决定的要素禀赋理论了。为了对“H-O理论”有一个我自己的评价,我决定在方法论和实证两方面 对它作一下分析。 首先在方法论上,“H-O理论”沿用了19世纪后期已臻成熟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俄林将一般均衡理论方法全面地运用于国际贸易研究,成为用此方法阐述 国际贸易原理的首创者。但“H-O理论”最关键的方法论特征及其严重后果是 取消了劳动价值论分析,而代之以多种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分析。众所周知, 直到本世纪30年代,西方各个国际贸易论流派乃至每一本理论著作都离不开首先从劳动耗费出发论述生产成本差异,或至少在具体举例说明中仍将劳动耗费 作为衡量比较利益的基本单位。而俄林的做法开创了一个纯粹均衡价格分析的 理论时代,不过这至少使国际贸易研究从宏观分析转入微观研究。他将微观经 济学的分析方法引入到了国际贸易理论中,使国际贸易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同步发展,大大丰富了国际贸易的概念、方法和原理。但是“H-O理论”正因 为舍弃了劳动价值论而导致理论重心的偏移和分析问题的表象化。理论科学的 长久生命力在于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李嘉图的古典比较利益学说和马克思的 国际价值理论都揭示了国际贸易的内在本质。而“H-O理论”重心偏移为价格 分析的特征,在西方发达国家政策和世界范围内的贸易活动中埋下了以价格竞争、倾销与反倾销、货币汇率频繁调整和经济制裁等为特征的“贸易战”、 “货币战”的祸根,即导致了西方国家的贸易政策走上一条忽视生产领域变革、突出流通领域倾轧的不归之路。 其次,从实证中,“H-O理论”虽然对五十年代后西方各国纷纷采取重塑人力 资源,大力发展资本输出和鼓励外来投资,促进劳务合作与服务贸易,开展资 源共享和能源合作等方面有深远的影响,但它在现实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矛盾: 一是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根据“H-O理论”二战后初期美国是资本要素 丰裕而劳动要素相对稀缺的国家,因此在国际贸易中它应当输出资本密集型商 品而输入劳动密集型商品,但里昂惕夫1947年和1951年两次运用“投入产出法”进行验算的结果表明,美国恰恰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商

第三章__要素禀赋理论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基本分析工具和基本概念;要素禀赋理论;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第一节基本分析工具和基本概念 ?基本分析工具 ?等产量线:获得一定产出所需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 ?等成本线:生产某一商品相同成本下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 ?生产者均衡(K/L) ?基本概念: 要素禀赋; 要素密集度 基本概念 ?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s,又称要素丰裕度,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实物定义:(TK/TL)A<(TK/TL)B ?价格定义:(w/r)A< (w/r)B ?注:①与同一对象比较,一国只能有一种丰裕要素。②判断说明“一国要素禀赋状况与国家大小、要素的绝对数量、以及与比较的对象均没有关系”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产品生产中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K/L)X< (K/L)Y 第二节要素禀赋理论 ?基本假设 ?内容: ?H-O定理(模型)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罗伯津斯基定理* 基本假设 1、2 x 2 x 2 模型 2、技术水平相同 3、要素同质,且仅在一国内可自由流动 4、A国L丰,B国K丰;商品X为L密,Y为K密 5、规模收益不变 6、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 7、运费和其他交易费用为0 8、两国消费偏好相同且不变 9、两国资源都被充分利用 10、两国均实现不完全专业化生产且贸易是平衡的 H-O定理 ?定理内容;要素禀赋决定一国的比较优势;一国应主要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则两国都会从中获益。 要素价格均等化:虽然要素不能再国际间自由流动,但只要商品的自由流动得到发展,那么要素的相对价格会趋于一致,绝对价格也会趋于一致。 罗伯津斯基定理* ?如果商品价格不变,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会提高密集使用该要素生产的产品的产量,同时减少其它产品的产量。

要素禀赋理论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一、名词解释 1、斯托尔珀——萨谬尔森定理 2、要素密集度 3、里昂剔夫之谜 二、是非判断题 1、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它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2、要素价格均等化会使两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均等化。() 3、要素价格的均等化是以商品价格的均等为先决条件的,但在现实中一般很难实现。() 4、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用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 5、无论是技术差异,还是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它们都是以两国之间同一产品的价格存在差异为前提的。因此,只要存在价格差,各国间就有开展贸易的动力。() 三、单项选择题 1、率先针对生产要素禀赋进行实证分析的经济学家是() A、斯托尔泊 B、萨谬尔森 C、里昂剔夫 D、俄林 2、从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分配的影响来看,国际贸易有利于() A、生产进口竞争品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B、生产进口竞争品中密集使用的共同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C、生产出口品中密集使用的共同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D、生产出口品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3、俄林认为()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 A、成本的国际绝对差 B、成本比例的国际绝对差 C、价格的国际绝对差 D、价格比例的国际绝对差 4、按照“要素禀赋理论”,俄林认为要实现国际分工的利益,最好是执行() A、自由贸易政策 B、保护幼稚产业政策 C、超保护贸易政策 D、执行哪种政策,视具体情况而定 5、认为土地、劳动、资本的比例关系是决定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生和发展的

最重要的因素,这种观点来源于() A、绝对优势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 C、要素禀赋理论 D、以上都不是 6、俄林解释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依据的是() A、绝对成本差异 B、比较成本差异 C、要素禀赋相对差异 D、规模经济效益递增 7、要素禀赋理论认为,每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是由() A、它们的国际价格决定 B、它们的有效使用价值决定的 C、它们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 D、它们的国内价值决定的 8、不改变贸易结构,只改变贸易规模的增长方式有() A、偏向进口的生产要素增长 B、偏向出口的生产要素增长 C、生产要素等比例增长 D、悲惨的增长 9、斯脱尔波——萨谬尔森定理认为,某一种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不能判断 10、罗伯津斯基定理认为,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不能判断 四、简述题 1、生产要素禀赋论是如何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的? 五、论述题 1、试述H—O模型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2、在战后的几十年间,日本、韩国等东亚的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出口产品由初级产品变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再到资本密集型产品,试对此变化进行解释。

从要素禀赋理论中想到

从要素禀赋理论中想到 要素禀赋理论,是瑞典著名经济学家郝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因而又被称为“H-O”定理。后经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进一步强化,推导出了证明H-O模型的数学条件,并认为国际要素均等化是必然的。“H-O”定理无论在理论分析,还是实际应用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至于在20世纪前半叶到70年代末,“H-O”模型成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典范。虽然H-O定理在后来受到了挑战,尤其是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惕夫发现的“里昂惕夫之谜”所带来的质疑,并且随着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H-O定理越来越不能解释各种的新的经济现象,但它作为一个基础的理论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而且依然发挥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是研究国际贸易理论的必经之路。本文将试述“H-O”定理与绝对利益说、相对利益说的关系,以及陈述对“H-O”定理的几点认识和感受。 一H-O定理与绝对利益说、相对利益说的关系 没有一个理论是凭空而来,总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H-O定理就是这样一个“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理论。H-O定理直接来源于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是在对其基本观点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发展来的。而比较成本说又是脱胎于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换句话说,从绝对成本说,到相对成本说,再到H-O 定理,这三者是一脉相承的,而且本质上是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嬗变之路。 这可以从以下两点体现: 1.在看待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上,绝对成本说认为是各国地域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商品成本的绝对差异,揭示了国际贸易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相对成本说则认为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在于比较成本的差异,而比较成本的差异则是建立在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从而扩展了国际贸易的外延,揭示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必然性和普遍性;H-O定理则突破了前者的局限性,从多种生产要素,而不是单一要素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问题,并假设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是相同的,成本的差异是由各国不同的要素禀赋所决定的。可以看出有亚当斯密表层原因,到李嘉图的浅层探究,到郝克歇尔和俄林深层揭示,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国际经济学第四章要素禀赋理论

第四章要素禀赋理论 在完全竞争市场假设下,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相对价格差异体现了比较优势所在。而供给方面的差异和需求方面的差异都会导致相对价格的差异。本章的要素禀赋理论( Factor endowment theory ) 就是从供给方面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探讨国际贸易的成因和影响的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指出,在两国生产技术相同的条件下,两国要素禀赋方面的差异是产生比较优势的原因,从而扩展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这一扩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将比较优势的差异及这种差异的成因有效地归结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从而进一步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其次,深入分析了国际贸易对贸易双方要素投入及分配的影响。 要素禀赋理论由两位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 Eli Heckscher )和俄林 (Bertil Ohlin )提出,因此也称为赫克歇尔一俄林定理(H—O定理)。后经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等人不断加以完善。要素禀赋理论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中的成功使这一理论在20世纪前半叶到70年代末这段时期内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典范,至今仍在国际贸易理论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第一节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本节将向大家介绍要素禀赋理论所涉及的基本概念以及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假设条件,为揭示该理论的基本内涵作好准备。 一、要素禀赋生产要素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指的是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三种要素,如果加上企业家才能则称之为四要素。 在要素禀赋理论当中,正确理解要素禀赋的含义是十分重要的。要素禀赋指的是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是相对的概念,而不是指生产要素的绝对数量。 在本章所论述的要素禀赋理论当中,我们假设生产中只有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投入,因而在本章中,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资本和劳动的相对比例,而不是指一国所拥有的资本和劳动的绝对数量。同时我们必须清楚,这样的要素相对比例的分析也是可以在其他种类的要素之间进行的,如资本与土地之间或劳动与土地之间。

资源禀赋、官员交流与经济增长

资源禀赋、官员交流与经济增长* □杨海生罗党论陈少凌 摘要:政府官员的治理机制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制度安排。那么,京官跟平行交流的官员对当地经济增长的作用有何不同?交换到不同地区官员的表现跟当地资源禀赋的关系如 何?本文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构造了1978~2006年的官员交流与地区经济增长的面板数据, 对官员自身禀赋效应和辖区资源禀赋效应进行了区分。研究表明,官员对其管辖地区经济增 长的影响既受到交流官员自身禀赋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当地资源禀赋的显著约束。平行 交流的官员有助于地方经济增长,而京官交流有碍于地方经济增长;更进一步地,交流到经济 发达地区的官员对当地经济增长有积极影响,而交流到不发达地区的官员对当地经济增长则 有负面效应。并且,相对于京官而言,平行交流官员对经济增长的正面作用更大。研究结果对 我国地方官员的治理机制有着显著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资源禀赋官员交流经济增长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官员的交叉调整力度很大。统计表明,2010年将有16个省份市进行省级人事调整;2009年有7个省份的党政一把手出现调整,其中5个书记和3个省长(市长)岗位 “换防”,共涉及14名省部级官员。早在2006年全国就有11个省份调整了省长,比率为 35.5%,其中省级之间调任2人,省内晋升7人,中央调任2人。官员的交流和调整历来都很受 人们关注,如同一个公司中领导人对公司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样,在地方经济发展 中,地方官员也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比如在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 加强地方基础设施、区域经济合作等方面①。正如周黎安等(2005)所指出的那样,“在中国经 济以奇迹般速度增长的过程中,地方官员对当地经济发展所体现出的兴趣和热情在世界范围 内可能也是不多见的”。这跟中国政府官员激励问题的独特方式,也就是“晋升锦标赛”有关。 “晋升锦标赛”将关心仕途的地方政府官员置于强力的激励之下(周黎安,2007)②,从而,“为 增长而竞争”也就成为地方官员的必然选择(张军,2005)。 在中国目前的行政体制下,地方官员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一些最重要的资源,如行政审批、土地征用、贷款担保、各项政策优惠等等均掌握在地方政府的 手中。实际上,已经有不少文献关注到了地方官员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ones和Olken(2005) 考察了国家领导人变更前后的经济增长表现,发现国家领导人变更能够显著地影响到经济体 的政策选择及其经济增长绩效,而且国家领导人效应在缺乏权力约束的经济体里会更大。徐 现祥等(2007)从地方官员交流的角度考察了地方官员对辖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发现省长交流 能够使流入地的经济增长速度显著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而且这种省长交流效应是通过在流 入地采取大力发展第二产业、重视第一产业、忽视第三产业发展取向实现的。张军、高远 (2007)发现官员任期内的经济增长轨迹呈现倒U型变动,官员交流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影 响。王贤彬等(2009)发现,省长省委书记更替对辖区经济增长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的*作者感谢徐现祥和王贤彬对数据的提供及文章的修改意见,当然文责自负。此外,论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 年项目(70902024);中山大学文科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80440118);中国博士后特别资 助(200902340)和中山大学经济研究所基地建设经费的资助。

要素禀赋理论图解

附录一要素禀赋理论:图解 一、模型假设 (1)生产要素禀赋为两种生产要素——土地与劳动力,并且总量不变; (2)两种产品——棉布与粮食,生产需要土地与劳动力;这两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可以互相替代,并且其生产函数都就是线性齐次的; (3)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的情况,即不存在“一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在某些要素价格下大于另一种产品,但在另一些要素价格下又小于另一种产品”的情况; (4)在一国市场范围内产品与要素市场都就是完全竞争的; (5)生产要素充分就业,并且经济总量处于均衡状态; 产品:棉布(以码为单位)与粮食(以卡路里为单位); 要素:劳动(以小时计)与土地(以英亩计); 定义以下表达式: a:生产每码棉布所需要投入的土地 TC a:生产每码棉布所需要投入的劳动 LC a:生产每卡路里粮食所需要投入的土地 TF a:生产每卡路里粮食所需要投入的劳动 LF L;一国的劳动总供给 T;一国的土地总供给 二、要素价格与投入选择 图2、1 粮食生产的投入组合

图2、2 最佳投入选择 生产1卡路里粮食的成本:C=w LF a +r TF a ,变形为等成本线:TF a =C/r-(w/r )LF a 。 图2、3 工资-租金比率(w/r )与要素投入比率(TF a /LF a )

FF CC (w/r )1 (w/r )2 图2、4 工资-租金比率(w/r )与两种产品的要素投入比率(TF a /LF a ) 补充:要素密集度逆转例子 土地投入 劳动投入三、商品价格比率与要素价格比率 图2、5 工资-租金比率(w/r )的确定 等产量线CC 与FF 分别表示了生产1元价值的棉布与粮食所需要的要素投入组合,所以也称为单位价值等产量线。

资源禀赋理论

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其理论模型即H-O模型。 在赫克歇尔和俄林看来,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劳动力,而是多种。而投入两种生产要素则是生产过程中的基本条件。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别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这种成本差别来自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取决于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即相对禀赋差异,由此产生的价格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 这种理论观点也被称为狭义的生产要素禀赋论。广义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指出,当国际贸易使参加贸易的国家在商品的市场价格、生产商品的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的情况下,以及在生产要素价格均等的前提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等(或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密集度相同)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取决于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各国的生产结构表现为,每个国家专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具有相对禀赋优势的生产要素的商品。生产要素禀赋论假定,生产要素在各部门转移时,增加生产的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保持不变。 新古典的H-O要素禀赋理论,从要素禀赋结构差异以及由这种差异所导致的要素相对价格在国际间的差异方面来寻找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克服了李嘉图模型中关于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假定的局限,取得了相当的成功。新古典的H-O定理仍然建立在一系列的假定条件之上。要素禀赋: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数量无关。(相对于国家而言的概念) 例如,美国无论在资本存量,还是在劳动绝对数量上,都远远高于瑞士和墨西哥这两个国家。但与瑞士相比,美国的人均资本存量低于对方,因此相对于瑞士而言,美国属于劳动丰富的国家。如果拿美国与墨西哥相比,则美国的人均资本存量高于墨西哥的水平,因此美国与墨西哥相比,属于资本丰富的国家。由此可见,当我们说某国在要素禀赋上属于哪种类型时,必须注意看与谁相比。 A、B两国在贸易前由于要素禀赋的不同,导致了供给能力的差异,进而引起商 品相对价格的差异。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编辑本段] 比较优势说的假设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