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国际经济学教案

(完整版)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国际经济学教案
(完整版)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国际经济学教案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上章介绍了技术条件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决定作用,这章将放宽第二个条件,即放松各国相对要素禀赋相同这一假设,从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探讨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影响。要素禀赋理论是由两位瑞典经济学赫克歇尔和俄林师生提出,后经萨缪尔森等人不断完善,该理论又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或H-O模型。

第一节 H-O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H-O模型的提出

1)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认为,比较利益产生自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国际贸易←价格差←成本差异←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2)后人以机会成本差异代替了劳动成本差异,形成了比较利益学说的当代理论的解释。但仍未说明劳动生产率差异产生的原因。

3)如果两国相同要素的生产率相同,贸易是否会产生。

H-O模型从要素存量差异的角度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其出发点有两个:

1)不同国家的要素存量的比例是不同的;

2)不同商品的生产所使用的要素比例是不同的。

二、要素禀赋和要素密集度

1、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则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也可从价格的角度进行定义:如果一国劳动与资本的价格之比(w/r)大于另一国的劳动与价格之比,则称该国为资本丰富型国家;也即一国劳动的相对价格高高于另一国,则该国为资本丰富型国家。

图中,E A、E B分别表示A、B两国的要素总量组合ρA>ρB ,故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则为劳动丰富的国家。

2、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如果生产A商品的资本和劳动投入之比(K/L)大于生产B商品的资本和劳动投入之比,那么A商品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B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要素密集度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定义:kx=Kx/Lx;ky=Ky/Ly,若kx>ky,则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H-O理论中,两种商品的要素密集度是给定的,不随着要素价格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即便要素价格变化导致两种商品生产的要素投入之比变化,也不会改变两种商品的要素密集度。

三、H-O模型的假设前提

(1)2×2×2模型,即两个国家、两种要素、两种产品的模型。

(2)X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商品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

(3)两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方法相同,技术水平一样,投入系数相同,即具有同样的生产函数。这意味着两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具有相同的劳动生产率。

(4)商品生产规模报酬不变

(5)两国需求偏好相同

(6)商品、要素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市场,充分就业。

(7)要素在一国内可以完全流动,在国际间完全不流动。

(8)无运输成本、关税和其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的壁垒。

(9)B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A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

四、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价格差异

要素禀赋差异相对供给差异相对价格差异(要素禀赋点)(生产技术相同)(生产可能性曲线)(两国需求条件完全相同)

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劳动丰富的国家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

pa

例:假设美国与印度,美国是资本充裕的国家,印度是劳动充裕的国家;

生产两种产品机器和布,机器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布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两国需求与生产函数相同。因此,各国要素供给情况就成为决定要素价格的唯一因素。

由于美国是资本充裕的国家,因此美国的资本便宜,劳动力贵;印度则劳动力便宜,资本贵。

美国的工资水平/美国的资本租金水平>印度的工资水平/印度的资本租金水平

因为资本-租金比例不同,美国生产较多的使用资本、较少使用劳动力的商品时,比较成本低;印度生产较多使用劳动力、较少使用资本的商品时,比较成本低。即如果一国在某商品生产中密集使用了其相对充裕要素,则该国在这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如果一国在某商品生产中密集使用了其相对稀缺要素,则该国在这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劣势。

五、H-O模型的基本内容

H-O理论认为在两国技术水平相同、生产规模报酬不变以及既定的要素密集度前提下,资本富裕的国家生产相对更多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劳动富裕的国家生产相对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即每个国家都以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最终会使得各国福利增长和世界福利增长。

H-O模型的基本内在逻辑关系:

同样产品的价格绝对差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价格绝对差是由成本绝对差决定的;成本的绝对差是由要素价格差决定的;要素价格绝对差是由要素存量比率不同决定的;要素存量比率差异是由要素供求决定的;要素的供给则是由要素禀赋决定的。

六、对H-O模型的评价

1. H-O模型与比较利益说的异同点

(1)相同点: H-O模型是建立在相对优势基础上的,强调国际贸易产生于价格差。

(2)不同点:①李嘉图认为商品是由一种要素(劳动)生产的;H-O模型认为商品至少应为两种要素生产。

②李嘉图认为国内等量劳动交换原则不能应用于国际贸易;H-0模型认为国内、国际贸易本质相同,交换原则亦相同。

③李嘉图认为劳动生产率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H-0模型将劳动生产率一致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指出生产中使用的要素的比率差异才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2、H-O模型的政策含义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该模型指导各国在进行对外贸易时应发挥发挥一个国家固有的优势,从优势出发进行贸易,是各国在进行对外贸易时必须考虑的。马来西业出口锡,中东国家出口石油,中国和东南亚出口劳动密集型的服装、轻工产品,便是发挥自己优势的典型案例。

3、对H-O模型的评价

(1)有益的方面:

①从一国基本经济资源优势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②从实际优势出发决定贸易模式(产品结构、地理格局);

③从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分析贸易的作用。

(2)缺陷:①禀斌并非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

②同时比较强调静态结果,排除了技术进步的因素以及许多实际存在的情况,影响了理论的广泛适用性;

③对需求因素并未予以充分的重视,也影响了该理论对于实际情况的分析。

第二节 H-O理论的扩展

要素禀赋理论的要点在于由于各国所具有的要素比例禀赋不同,形成了各国的比较优势,导致国际贸易发生。从这一理论还可以推导几种与国际贸易有关的其他现象。当一国从自给自足经济转向自由贸易经济时(1)会对一国国内产业结构产生什么影响?(2)会对一国国内的生产要素如劳动和资本,以及收入产生什么影响?(3)会对一国国内的收入分配状况产生什么影响?

一、要素价格相等化定理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说当两国基于不用的要素比例开展国际贸易时,不仅自由贸易会使商品的价格均等,而且两国间的相对要素价格也将趋于一致。

国际贸易的引入,两国以相同的贸易条件进行贸易,使得国内机器和布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变化;进而会使美国扩大机器的生产规模,缩减布的生产规模;印度扩大布的生产规模,缩减机器的生产规模,使得各国产业结构发生改变;各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引起生产要素价格变化(因为两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不同,产出改变会导致市场两要素的供求发生改变,进而生产要素价格发生改变),最终使得两国要素价格趋于相同。

例:发达国家→资本要素相对丰富,劳动要素相对稀缺→R低、W高→集中生产资本密集产业,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产品→资本供不应求,R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萎缩,劳动力供大于求,W下降。

发展中国家→劳动要素相对丰富,资本要素相对稀缺→R高、W低→集中生产劳动密集产业,出口劳动密集产品,进口资本密集产品→劳动力供不应求,W提高;资本密集型产业萎缩,资本供大于求,R下降。

因此,国际贸易的结果是,要素报酬的国际差别逐步缩小。

注:1、要素价格均等化是在严格的假设条件下得出的,实际中贸易两国价格不可能完全相等,因为两国可能存在技术差异、市场不完全竞争、运输成本贸易壁垒等因素。但可以肯定的是,国际贸易会使得两国要素价格逐渐接近。

2、要素价格均等化是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做长期投资决策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跨国公司在低工资国家建立工厂追求的是该国劳动成本的低廉,但长期来看,这种低廉的劳动成本优势会逐渐丧失。

3、国际贸易在形式上商品在国际间的直接流动,但是本质上是要素在国际间的间接流动。

二、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S-S定理)

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国际贸易会使一国国内稀缺生产要素的实际收入减少,并使充裕生产要素的实际收入增加。这意味着国际贸易会改变收入分配格局,国际贸易尽管会提高一国整体的福利水平,但是这一福利的增长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同水平的分享,贸易利益不是平均分配的,而且还可能导致社会的某些群体受损。

一般来说,一国充裕要素的所有者会支持较自由的国际贸易政策,而稀缺要素的所有者会反对自由贸易。发达国家充裕要素是资本,稀缺要素是非熟练工人,因此,自由贸易受损的常常是最低收入阶层。在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倾向于提高他们的充裕要素――劳动的收入,在这种情况下,贸易可能会使得这些国家普遍存在的贫困人口减少。

三、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

1、雷布津斯基定理

前面分析都是假定一国的要素总量是固定不变的,雷布津斯基定理说明的是要素总量的变化对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影响。

假设某一生产要素总量增加,比如说资本供给增加了ΔK,为保证充分就业,则需资本密集部门X来吸收新增资本,但要保证X部门将新增资本全部吸收,还需一定的劳动与其搭配,所以Y部门必须缩小规模以释放一定的ΔLy,但Y部门释放劳动的同时,还会释放一定的ΔKy,这部分资本也需要X部门来吸收,最后达到如下状态:

y

x y x x x x L L K K K L K k ?+?+?+== y y y y y y

y L L K K L K k ?-?-==

雷布津斯基定理:如果商品的价格不变,一种要素的增加,将造成密集使用该种要素生产的产品的产量增加,而密集使用另一种要素生产的产品的产量减少。

或图形证明:

E 点表示一国要素变化前的要素禀赋点

直线OX 、OY 的斜率表示均衡时X 、Y 产品的要素

使用比例,X 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 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线段OX 、OY 分别表示两产品的产出水平

资本增加后要素禀赋点由E 变为E ′,在商品相对

价格不变的条件下,X 、Y 两个部门的要素使用比例仍保

持原来水平不变。由图可知,X 部门产出增加了,而Y

部门的产出则减少了

2、要素积累与贸易条件

要素增长后会导致生产可能性曲线发生移动,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偏向于出口部门,则称之为偏向出口的增长;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偏向于进口替代部门,则称之为偏向进口的增长。

现假设资本增加,劳动不变 如图,通过Q 与Q ′两生产均衡点的直线R 称为罗伯津斯基线。

(1)小国情形 小国在国际市场上可看成是价格接受者,国际价格不会因 其经济增长而有所变动,因此,对小国来说,要素禀赋变化之

后,其贸易条件可视为不变。

则要素增长会促使该国福利水平提高。(可参阅教材P79)

(2)大国情形 如果一国是足够大的消费国或生产国,它对商品供求的变化可能影响商品的世界价格。如果一国某一要素增加,对方国家一切保持不变,那么要素增加后,在国际市场上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相对价格要下降。进一步讲,若该商品是要素增加国家的出口商品,则该国的贸易条件恶化,相应地,对方国家贸易条件则改善;若该商品是要素增加国家的进口商品,则该国贸易条件改善,而对方国家贸易条件则恶化。

第三节 H-O 模型的检验

一、列昂惕夫悖论

H-O 模型自提出后,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理论,第二次世界大X T’ T O

Q R P’ p Y

T T’

战后一些学者开始利用经验数字对该模型予以检验,以考察它是否能够反映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列昂惕夫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美国40年代和50年代的对外贸易情况进行了分析,考察了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和美国进口替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结果发现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专业分工基础之上的,而不是建立在普遍认为的资本密集型专业化分工基础之上的。这一结论引起了经济学界和国际贸易界的巨大争议。

二、对列昂悌夫悖论的解释

1、需求逆转:当某一国对于某一商品享有生产上的比较优势,但因其国民在消费上又特别地偏好该商品时,将会使得原来依据H-O 定理所决定的进口方向发生改变

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虽然美国的资本 比较充裕,但如果美国消费者的消费结构中,

资本密集型商品(以制成品为主)占据绝大

部分比重,那么美国则有可能出口劳动密集

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2、要素密集度逆转:在某些要素价格下,X 是资本密集型的,Y 是劳动密集型的,但在另外一些要素价格下,X 变成劳动密集型,Y 变为资本密集型。如同一种产品在不同国家可能具有不同的资本-劳动比。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可以作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在劳动丰富的国家,可以作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如农产品在美国与印度的生产。

(图形分析可参阅教材P60)

3、贸易政策。(参阅教材P60)

4、人力资本。(参阅教材P61)

5、自然资源。(参阅教材P61)

6、生产和消费分离。(参阅教材P62)

Pb X

A’ B ’ p a Y

B A O

第三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

一、产业内贸易概述

1、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提出

(1)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差异产生贸易,因而国际贸易更易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而现实中多数贸易是在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进行(如发达国家)。

(2)当代贸易中相当部分是在相同的产业内部进行,即相同类别产品的双向贸易,而传统的理论对此未能给出解释。

(3)传统贸易理论的基础即完全竞争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其排除规模经济的假设也与现实不相符。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不能很好解释以上现实,产业内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2、产业内贸易的定义与分类

产业是指:投入要素相近,产品用途可以相互替代;

产品同质性是指:产品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市场区位不同,市场时间不同;

产品异质性是指:产品间不能完全替代(尚可替代),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

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类产品既出口又进口的现象,即贸易重叠。

产业内贸易可以分为两种情况:(1)相同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

(2)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异质产品产业内贸易)

3、产业内贸易的数学衡量

G-L 指数:M X M X j

j +--1 。当指数趋近于0时,说明不存在产业内贸易;当指数趋近

于1时,说明产业内贸易为100%。

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测量产业内贸易最大的缺陷在于指数值将随我们对产业或产品群的定义不同而大不相同。

二、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同质产品指完全相同且可以相互替代的产品。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原因有:

1、生产区位差异和运输费用。如大宗原材料的产业贸易,比如中国的南方进口水泥,而北方出口水泥以减轻运费负担。

2、由于连带生产和特殊的技术条件,相同的服务也可能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3、一些国家从事大量的转口贸易和再出口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如银行业、保险业走出去引进来。

4、政府干预产生的价格扭曲,使进出口同种产品有力可图。

5、产出或需求的季节性和其他周期性波动将可能导致相同商品的产业内贸易。

三、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异质产品是指供给上投入要素相似,需求上可替代又不能完全替代的产品。产品差异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这体现在品牌、规格、服务等特点上的不同,需求因特点不同而产生了既出口又进口的现象。

1、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又称需求重叠理论)

该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R.Linder )提出。它是从需求角度探讨产业内贸易发生的机理。差别性产品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人们对各种产品的需求存在结构性的差别。而决定各国需求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各国的人均收入水平,收入越高,对同类产品质量要求也越高。

因此较高人均收入水平国家的居民的需求结构也就位于较低收入水平国家居民的需求结构之上。

右图说明:A、B点是收入水平,OP是价格线,a、

b是在A、B收入水平下消费的典型的加工深度,各国

的消费围绕典型的加工深度进行,实际是一个区域,

即a±和b±,它们之间的交叉区域便是双方都消费的

加工深度,也是贸易的基础。

需求偏好相似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动因。这一理

论认为,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伸延,因厂商首先满

足的是国内熟悉的市场;人均收入决定一个国家的需

求结构,收入相似则市场之间的隔阂较小,易于发生

贸易。

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A国可以选择其本国需求

量最大的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B国也选择其需求量最大的产品进行生产,从而两国都获得分工与贸易的好处。

2、规模经济的国际贸易理论

规模经济论主要从供给角度解释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的利益来源。

(1)规模经济的含义和生产可能性曲线

规模经济指产出增加的幅度大于要素投入增加的幅度。也就是当某产品产量增加时,单位产品成本下降。

规模经济、规模不经济、规模经济不变三种情况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分别凸向原点的曲线、凹向原点的曲线和直线。

规模经济的来源:固定资产分摊和分工的细化。

(2)规模经济论分析

假设A、B两国在一切方面都是一样的,它们具有相同的要素禀赋、相同的生产函数、相同的需求偏好,即具有相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同的无差异曲线、且具有相同的生产点和消费点。因此,如果两国贸易发生的话,其原因则与前面所讲的无关。

具有相似禀赋的不同国家,其中若有一国因规模经济而使成本降低(源于固定资本的分摊和专业分工的利益),它便会因此产生新的比较优势,

而在贸易中受益。

图形分析如下:A、B两国具有相同的生产可能性曲

线,并凸向原点,意味着具有规模经济,图中A、B两国

的分工是完全随意的。如A国专业化生产X产品,B国

专业化生产Y产品,产量为OA和OB。然后沿着国际价

格线AB进行贸易,B国出口C′D的Y产品,换取BD的

X产品,A国出口C′E的X产品,换取AE的Y产品,无

差异曲线从I移至II,福利水平得到提高,但这种提高

源于规模生产,而非资源禀赋等差异。

一国集中生产某种产品,由于规模经济而使成本降低,因而产生了新的比较优势,从而在贸易中受益。

3、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国际贸易技术差距论的基本内容与评价

技术差距论认为贸易国之间技术差异的存在是解释某类贸易发生的原因。新产品总是在发达国家首先诞生,其他国家由于技术差距,要等一段时间后才能进行模仿性生产,在这一段时间内便存在着贸易的机会与可能了。

说明:T0~T1为需求滞后,取决于收入因素,模仿国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认识;T0~T2为反应滞后,取决于模仿国厂商的反应,以及规模经济、价格、市场、关税等;T2~T3为掌握滞后,取决于模仿国取得技术的渠道,消化技术的能力等;T0~T3为模仿滞后,之后模仿国便会以低成本为基础进行出口。T1~T3为两国贸易期间(因技术差距而造成)。

(2)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学说的基本内容与分析

产品生命周期指的是产品要经历投入、成长、成

熟和衰退等时期。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是将周

期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结合起来,使比较利益从静态

发展成为动态。

图形分析:上部为创新国,下部为模仿国。

说明:在T0点创新国生产新产品,T1时出口,T2

达到出口高峰,T3时出口为0,之后开始进口;模仿国

在时开始进口,时开始生产,时达到自给,之

后开始以低成本出口。

新产品开发阶段成熟阶段大批量生产阶段衰退阶段

(3)对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

①生命周期理论考察了当周期发生变化时,比较利益是怎样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这使得比较利益、H-O模型从静态发展为动态,它把管理、科技、外部经济因素等引入贸易模型,比传统理论进了一步。该理论对于相对落后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确定自己的地位和参与格局,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如何进行生产结构的升级、改造具有指导性意义。

②由于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各国面临的产业发展方向和环境不同,故生命周期的循环并不是国际贸易普遍的、必然的现象。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对古典贸易理论的补充与发展。规模经济、产品生命周期、需求相似理论并不是相互排斥。对于某个特定的产业,也许可以应用一个以上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去解释它。

三、产业内贸易的福利效应

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福利增加是因为贸易品以更低的价格、更少的运输成本、保险或融资成本提供的,或者是因为贸易提供的低成本季节性产品。

异质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福利增加主要是因为:(1)消费者从拥有可供选择的更多样化的产品中受益;(2)单位成本和价格下降,因为商品是在收益递增条件下生产的。

《国际经济学》课程标准

《国际经济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课程代码:H0201114 课程名称:国际经济学 标准学时:56 课程类型:理论课 《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均衡等。它是国家教育部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与其关系较大的学科和课程有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 本课程标准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制订,具体反映了本课程每一章节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贯彻了教学互动教学法,体现出能力与知识并重,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国际经济学》以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它主要探讨各国之间商品、服务的交换和国际间资本、劳动力的流动的动因和影响,以及各种国际交易活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问题。在内容体系上,国际经济学包括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这两大部分在名称上通常又分别被称为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理论。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国际经济学的整体体系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并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那些日后将从事对外经济活动的学生,希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为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服务。 国际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理论、开发那个的宏观经济均衡、国际经济一体化与国际经济秩序。

二、课程基本理念 1. 理论联系实际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强调理论紧密联系实际,这是《国际经济学》课程一贯坚持的教学理念和特色。《国际经济学》不拘泥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的纯理论分析,而且一直关注国际经济的新现象、新问题,积极探讨国际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对策,特别是要求将西方经济理论与我国对外开放实践相结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中国案例来阐释相关理论,如人民币汇率变动、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中美贸易摩擦、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等,这些案例使得《国际经济学》课程具有更强的活力。 2.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分析,鼓励多元思维方式,并将其表达出来,尊重个体差异;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注重检测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建立以过程培养促进个体发展,以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教学过程的双向促进机制,以激发兴趣、发展心智和提高素质为基本理念。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1. 完善体系,使结构更完整,表述更明确 本课程标准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它们分别阐述该门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标注的设计思路;课程的总目标与阶段目标;内容说明和内容标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材编写建议。 2. 设计依据与原则 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依据: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以学生求知需求为导向,改变“以本为本”的教学现象,以“现实经济案例”为主线,创设工作情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注重教学内容的学术性、前沿性和探究性,注重培养学生学术兴趣和科学精神;注重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本课程标准应以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经管类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本专业共同具备的岗位能力为依据,遵

国际经济学--论述题

论述题索引: 1.国际贸易对一个国家的福利影响如何? 2.贸易的动态利益有哪些? 3.试分析大国经济增长后的福利效应 举例说明国际贸易对各要素所有者利益的不同影响决定他们对自由贸易政策的态度。(自P41) 根据特定要素模型可知:自由贸易会降低进口竞争部门特定要素的收入水平,共同要素的收入水平则不定,出口部门的特定要素收入水平会提高。正因为如此,不同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对自由贸易的态度完全不一样。例如:在英国走向自由化的历史过程中,曾发生了关于《谷物法》是否应该废除的大辩论。地主阶级极力反对废除,而新兴的资产阶级极力主张废除。原因就在于废除《谷物法》,允许廉价谷物进口,不利于地主阶级的经济利益,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利益。在这场辩论中,工人阶级的经济利益居中。 4.阐述新贸易理论的意义。 5.李斯特的保护贸易观点及其政策 6.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怎样改变不完全竞争企业间的竞争优势的? 7.如何看待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有效性? 8.试述一国参加关税同盟的静态和动态效应 9.试述中国对外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10.试述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以及“入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11.我国已经于2001年加入WTO,试论述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将面临的机遇 与挑战。 12.对比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替代战略的利弊 13.试述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当代国际贸易的影响 14.发展中国家实行钉住汇率制度会带来哪些后果? 15.试述浮动汇率下的国际收支调整机制 16.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在贸易自由化的初期往往采取货币贬值的汇率政策? 1.国际贸易对一个国家的福利影响如何? 对进口国来说,国际贸易提高了进口国消费者集团的福利水平,降低了进口国进口竞争生产者的福利水平,因为商品的进口使商品的市场价格下降,从而消费者增加了对该商品的需求。但是国内的生产者在产品价格下降之后减少了供应,供应小于需求的部分只能由进口加以弥补,这样就造成了消费者剩余增加了,生产者剩余减少了,即商品的进口提高了消费者集团的福利水平,降低了生产者的福利水平。但是,从进口国总体来看,增加的福利比减少的福利要多,所以国际贸易使进口国的福利水平提高。对于出国来说,则正相反,国际贸易降低了消费者剩余,提高了生产者剩余,也就是说商品的出口提高了出口国生产者的福利水平,降低了出口国消费者的福利水平。但是从总体上看,增加的比减少的多。所以,国际贸易使出口国的福利水平提高。所以,从总体上看,国际贸易提高了所有参加国的净福利水平。

3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本章结构 要素禀赋理论 基本模型 H-O理论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 要素禀赋理论的验证与补充 第一节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 先介绍要素禀赋理论与古典贸易理论的两点区别 一、要素禀赋 要素禀赋: 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K/L)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 用表格资料加以说明: 表3-1部分国家1990年人均资本存量 要素禀赋的衡量及其图示(图3-1) 二、要素密集度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

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 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两种商品的资本劳动投入比例为: kx=Kx/Lx,ky=Ky/Ly,若kx>ky,则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两点说明 要素密集度图示(图3-2) 三、模型基本假设 两国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相同; 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 规模收益不变; 所有商品市场、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xx的生产要素供给是既定不变的; 假设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 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流动; X、Y的生产技术不同,假设X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不存在运输成本或其他贸易障碍。 总结: 由以上假设可知, A、B两国除要素禀赋不同外,其他一切条件都是完全相同的。 第二节H-O理论 一、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

在两国生产技术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要素禀赋差异最终会导致相对供给 能力的差异。 可以通过考察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偏向性来进行判断两国供给能力的 差异(图示,见图3-3,图3-4) 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如图3-5所示: p A

国际经济学最新理论.pdf

1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 以斯蒂德曼为代表的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坚持并继承了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认为贸易的真正来源在于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而并非资源禀赋的差距。新李嘉图主义以一种比较动态的、长期均衡的分析来解释国际贸易。新李嘉图主义贸易理论把收入分配置于突出位置,并贯穿分析的始终。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与李嘉图理论不同主要在于:李嘉图是从各国生产的角度即从各国的生产特点不同和劳动效率的高低不同上来解释比较优势的差异;新李嘉图主义不仅从各国生产的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而且强调要从各国分配领域,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动态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比较优势的不同。 2克鲁格曼的贸易理论 保罗·克鲁格曼提出“规模经济作为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解释,他在产业内贸易理论有关基本假设和结论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各种模型深入阐述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成功的解释了战后国际贸易的新格局。克鲁格曼认为在“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式下的市场体系中,产业部门的扩张是通过更大的规模经济而实现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每个国家都以其产品供应世界需求,因而得到了双向的产业内贸易,若各国拥有相同的要素禀赋,就不存在产业间贸易,而存在大量的产业内贸易。克鲁格曼又考察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与贸易型式的关系。其“产业内专业化分工与得自贸易的利益”理论模型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理论中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这两个基本假定,使新贸易理论向规范化方向迈进了重要一步。 新贸易政策理论的发展 贸易政策理论是较早发展起来的国际经济学理论之一。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作为“新重商主义”代表的凯恩斯在国际贸易方面主张政府干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利用贸易顺差保持国内充分就业。20世纪70年代之后,以弗雷德曼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占据了经济理论的中心位置,主张政府应该对国际贸易进行适度的干预。 1贸易保护理论的新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大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在贸易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形势下,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纷纷出现。目前较为代表性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包括: (1)以英国学者蒂姆.朗和科林.海兹为代表的地区经济主义新贸易保护论认为:自由贸易无法解决贸易与发展、贸易与环境等问题,因此必须用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取代它。新贸易保护主义主张首先要加强地区间合作,实行地区性贸易保护主义。新贸易保护主义还主张一国根据预期的出口量控制进口量并且要使两者严格平衡,并制定高标准的进出口限制规则。 (2)国际劳动力价格均等化新贸易保护论的基本观点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如果西方国家不对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限制,将会造成发达国家工人的工资水平向低收入国家的工资水平看齐,从而导致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下降,因此发达国家应该对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性产品实行贸易限制。 (3)环境优先新贸易保护论主要表现在借保护世界环境之名限制国外产品的进口,保护本国衰退的劣势产业,其主要论点是:由于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在国际贸易中应该优先考虑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为了保护环境任何国家都可以设置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控制污染产品进出口,同时任何产品都应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入成本,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 2国际贸易的内生性增长的新理论 以哈伯勒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国际贸易是新观念、新技术、新管理和其他技能的传播媒介,国际贸易可以充分利用没有开发的国内资源,刺激国内生产者提高效率,同时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贸易使劳动具有了经济规模性,因此国际贸易可以称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为了从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角度进一步揭示国际贸易产生的正面作用,经济学家罗莫和卢卡斯提出了内生性增长理论,他们认为一国减少贸易壁垒并促进国际贸易后,将长期取得加快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效应,这主要因为国际贸易可以使该国加快技术引进、吸收、开发以及创新过程,扩大生产经济规模,减少价格扭曲提高资源利用率等。 3不完全市场竞争下的新贸易政策理论 不完全竞争的贸易政策理论认为市场结构的类型决定了行业的竞争程度和贸易形式,因此依据国内外市场结构的状况来选择指定贸易政策可以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最大限度的保护国家利益。80年代初以来,以布兰德、斯本色、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以“战略性贸易”为核心的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认为,在规模收益可变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政府干预的贸易政策只要使用得当能够使一国从相对自由贸易中获益。新贸易理论对市场运行的优化、干预政策的制定等均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国际金融理论和政策 1997年发生在东亚地区并波及到整个世界的金融危机,推动国际经济学界对国际金融一体化发展、国家货币政策、国际资本流动、汇率制度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国际金融和政策理论有国际金融安全、克鲁格曼的货币汇率理论、国际货币一体化等。

国际经济学说课稿

《国际经济学》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国际经济学》第一章绪论。 我将从“教材分析——对学生的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教案设计——教学效果预测”六个方面将本章的知识细化。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际经济学》第一章绪论部分。 人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本章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介绍了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课程的内容和重要性,以及学习目的、方法等,因此,绪论讲的好与否, 将对学生后来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甚至专业思想的巩固影响甚大。 所以,上好绪论部分对于整个《国际经济学》课程和牢固学生专业思想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和实际基础能力,我确定本章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学习目标 A.学生能够理解国际经济学的重要性; B.学生能够掌握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C.学生能够了解国际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过程; 2.能力素质目标 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发现身边的一些国际经济现象,把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独立分析思考各种国际经济现象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2.情感培养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和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理解学习国际经济学的重要性,掌握国际经济学在研究对象、内容及研究方法上的特征。 2.难点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二、对学生的分析 在开学之初,尤其是新教材的第一节课,学生大都抱着极大的热情和兴趣来上课,教师要珍惜这种热情和兴趣,从第一讲开场白就应该把学生引入新学科的境地,引进所学专业的大门,采取各种方式启发学生热爱本专业,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的热情,以及热情后面的知识精装——认真备课和对课堂的精心策划。 三、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根据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原则,主要运用案例法,启发诱导法、问题探究法,讲解法等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活动。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案例教学法:在讲解国际经济学的重要性时,通过两个案例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的程度是不断在增加的。 2.多媒体演示法

国际经济学

多选 1. 根据斯托尔帕—萨谬尔逊定理,自由贸易将会使贸易参加国(ABCD) A.商品价格均等化 B.土地得到相同的报酬率 C.所有工人得到相同的工资率 D.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 E.供给和需求模式趋同 2. 18世纪中叶,指出重商主义理论存在重要缺陷的经济学家包括(AB) A.斯密 B.李嘉图 C.马尔萨斯 D.休谟 E.杜阁尔 3. 下列关于共同市场的叙述,正确的有( ABC ) A 成员国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 B 实现了商品自由贸易 C 实现了生产要素与服务的自由流动 D 成员国间需要在技术标准、税收制度、金融法规等方面加以协调 4. 以下哪些组织形式属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 ABCD ) A.自由贸易区 B.关税同盟 C.共同市场 D.经济联盟 E.北约 5. 一国实行对外开放后,从打破国内垄断中可以获得的利益包括() A.消费者享受较低的国际价格 B.企业产量不断增加 C.本国福利水平提高 D.形成公平的竞争格局 E.企业竞争力增强 判断 1. 根据西方比较普遍的看法,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

2. 按照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只有当一个国家至少有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绝对高于其它国家时,才有参与国际贸易并获取贸易利益的可能。() 3. 出口的贫困化增长理论提醒发展中国家应尽量少出口,把重点入在国内市场上。() 4. 根据技术转移的周期理论,具有新技术优势的企业,第一步总是以产品出口获利,有着独占市场的性质。() 5. 经济联盟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级形态。() 6.根据对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实证研究结果,在受教育程度相同的情况下,移民的工资水平要高于原住居民的工资水平。() 7.移民会对移出国造成财政收入和支出效果的损失。() 8.相对技术差异论提示了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9.按照H-O定理,一国应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 10.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为发展中国家利用所谓的"后发优势"提供了理论基础。() 11. 根据技术转移的周期理论,具有新技术优势的企业,第一步总是以产品出口获利,有着独占市场的性质。() 12.经济联盟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级形态。() 13.根据对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实证研究结果,在受教育程度相同的情况下,移民的工资水平要高于原住居民的工资水平。() 14.关税同盟的建立可能促成新的垄断的形成。() 15.要素价格均等化会使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均等化。()

川大参考书目

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主要参考书目 221英语: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1-4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222俄语: 《大学俄语(东方)》(第1-3册),北京外国语大学、普希金俄语学院合编,1998年。 223日语: 《标准日本语》(初级),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 224德语: 《德语速成》(第二版,上、下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年; 225法语: 《法语》 (第1-2册),马晓宏,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年; 401经济学原理: 1.《政治经济学》(上册)朱方明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2.《当代西方经济学》李扬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3.《国际经济学》李天德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402经济学基础及应用: 《财政学》冯宗容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 《西方经济学》李扬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货币银行学》张红伟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403经济学原理: 《政治经济学》朱方明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当代西方经济学》李扬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中国城市地价论》杨继瑞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城市地产经济学》冯宗容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405法学综合B: 包括刑法、民商法、诉讼法(刑诉民诉) 411人口理论基础:《人口社会学》胡伟略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14中国文学(含中国古代、现当代文学): 《中国文学》(四卷本)刘黎明等四川人民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三卷本)章培恒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人民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复旦大学出版社 415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修订本)胡裕树上海教育出版社; 《现代汉语》黄伯荣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编现代汉语》张斌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三章 要素禀赋理论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俄林解释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依据的是() A.绝对成本差异 B.相对成本差异 C.要素禀赋相对差异 D.规模经济效益递增 2.在说明国际贸易原因时,生产要素禀赋论分析了各国生产要素丰裕度的差别,进而分析了 () A.环境的差别 B.成本的差别 C.贸易的差别 D.收益的差别 3.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如果一国为资本要素相对稀缺、劳动要素相对丰裕,则该国应()。 A、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B、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C、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D、引进资本要素,输出劳动要素 4.里昂惕夫之谜说明了()与()存在的矛盾。

A、绝对利益论,相对利益论 B、相对利益论,要素禀赋论 C、实践的验证结果,要素禀赋论理论结论 D、实践的验证结果,相对利益论理论结论 5.对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进行实证分析,在质疑基础上开辟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新道路的经济学家是() A.xxxx B.xxxx C.里昂惕夫 D.xx 6.xx—xx理论说明()。 A.相对于其他资源,劳动力比较丰裕的国家并不具有比较优势 B.一个劳动力资源对非劳动力资源比率较高的国家,应当减少对国际贸易的参与 C.一个非劳动力资源相对丰裕的国家将不会从国际贸易中受益 D.国际市场力量将引导各国专业化于生产和出口大量使用其相对丰裕要素的商品 7.对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进行实证分析,在质疑基础上开辟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新道路的经济学家是() A.xxxx B.xxxx C.里昂惕夫

8.假设要素密集度用k表示(k=K/L),如果X产品的要素密集度k x大于Y产品的要素密集度k y,则X是密集型产品,Y是密集型产品。()。 A.X、Y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B.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C.X、Y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D.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9.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是()。 A.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B.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C.在xx-俄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D.在要素流动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10.根据斯托尔帕—萨谬尔逊定理,自由贸易将会使贸易参加国()A.商品价格均等化 B.土地得到相同的报酬率 C.所有工人得到相同的工资率 D.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 E.供给和需求模式趋同 二、多项选择题 1.对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做出重大贡献的经济学家有()

国际经济学

第一讲导论一、国际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国际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西方经济学的一支重要的分支学科。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当代国际经济关系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为国际经济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二战以后,国际经济关系的重大变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的崩溃——欧洲货币体系的出现) 2.国际金融组织与机构的建立及发展。(影响最大的两个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 3.国际贸易组织的建立及发展。(二战后,出现了许多世界性的与区域性的国际贸易组织,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关贸总协议即世界贸易组织。它为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扫除了障碍,也是当代国际经济关系日趋紧密的一个重要因素。) 4.贸易方式与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简单的进口与出口——补偿贸易——租赁贸易——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5.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为国际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即如何搞好国际性企业的财务管理,各国又如何加强对国际性企业经营活动的监控与管理。) 6.资本输出有了新的内涵。(战前发达国家向落后国家的资本输出一般都带有强制性和掠夺性——战后各国主动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并控制外资的投向,使其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7.国际金融市场的高度发展。(世界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由美国纽约——到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德国法兰克福——日本东京——中国香港,它们为世界各国资金的余缺提供了重要的场所,推动了当代国际经济关系的大发展。 8.国际储备资产多元化的发展。(美元、黄金、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与特别提款权——德国马克、瑞士法郎、英国英镑、日本日元——欧元)9.美国新经济的出现。上述变化,推动了当代国际经济关系的不断发展,也成为当代国际经济学理论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国际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以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它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经济活动、经济现象的分析,揭示国家之间经济联系的传导机制极其发展规律。具体地说,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际经济关系,但这种国际经济关系并不指某些具体的个别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而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即具有理论抽象性的国际经济关系。这种抽象性的国际经济关系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各国经济政策协调与相互作用。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1.宏观与微观的分析方法。由前可知,国际经济学是由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金融理论两大部分组成的。国际贸易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属于实物面研究;而国际金融理论在研究方法上则是以宏观经济分析为主要工具,属于货币面研究。2.综合分析法。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出发,详细占有资料,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揭示国际经济关系的传导机制及其运动规律。 3.历史与逻辑的分析方法。既要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说明国际经济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又要从逻辑的角度来研究和设计国际经济学学科体系。只有将历史与逻辑的发展统一起来,才能构造一个科学的、逻辑严谨的国际经济学体系。4.实事求是的方法。对于西方国际

川大国际经济学重点

国际经济学重点 一、什么就是绝对优势(利益)学说与比较优势(利益)学说? 答:(一)绝对优势(利益)学说 1、绝对优势就是指某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得劳动成本存在绝对差异,即一个国家所耗费得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 2、绝对优势(利益)学说得基本内容:在某一种类商品得生产上,一个经济体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得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体,若各个经济体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得商品得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得好处。 (二)比较优势(利益)学说 1、比较优势就是指某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得劳动成本存在相对差异,即一个国家所耗费得劳动成本虽然都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但程度存在差别。 2、比较优势(利益)学说得基本内容:两国劳动生产率之间得差距并不就是在任何产品上都一样,这样处于绝对优势得国家不必生产全部产品,而应该集中生产本国具有最大优势得产品。处于绝对劣势得国家也不必停止生产所有得产品,而只应该停止生产本国处于最大劣势得产品,通过自由贸易,参与交换得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得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贸易而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比较优势(利益)学说就是对绝对优势(利益)学说得发展。比较优势(利益)学说证明了各国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而非成本绝对低)得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而非成本绝对高)得产品就可以实现贸易互利,世界总得福利水平也会得到提高。这比绝对优势(利益)学说更符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发展了国际贸易理论。 二、什么就是贸易条件与出口得贫困增长? 答:(一)贸易条件就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商品得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得价格指数之比。此比值上升意味着贸易条件改善,此比值下降意味着贸易条件恶化。 (二)出口得贫困增长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一国生产规模得扩大,即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推移,沿着原有优势推进,即如果该国原有优势在于生产某种产品,现在进一步扩大该种产品得生产,但由于原有得贸易比较优势不变,贸易出口得扩大不仅没有使得该国得福利有所提高,反而因为出口增加而有所下降得情形。 三、简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得内容 答:(一)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得基本内容 1、每个国家以自己相对丰富得生产要素从事商品得专业化生产与国际交换,就会处于比较有利得地位,相反,如果以自己相对稀缺得生产要素从事专业化生产与国际交换,就会处于相对不利得地位。 2、如果两个国家生产要素存量得比例不同,即使两国相同生产要素得生产率完全一样,也会产生生产成本得差异,从而使两国发生贸易关系。 3、国际间商品交换得结果,往往就是使各个国家之间得要素报酬差异趋于减小,出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 (二)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得结论:各个国家应该在要素方面发挥自己所具有得优势,从事自己存量相对丰富得要素密集型产品得生产。这样各国得资源会更为有效配置,福利水平将会得到提高。 四、什么就是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与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 答:(一)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就是指国际贸易将使不同国家间得同质生产要素得相对与绝对收益均等化。生产要素得国际流动导致要素价格得直接均等化,商品得国际流动导致要素价

国际经济学课后练习题答案

绪论部分习题 一,填空题 1、国际经济学是以(国际经济关系)作为其研究对象的,它包括(国际经济交往活动)和(国际经济相互依存和影响)两层含义。 2、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贸易利益的获取),根本原因是(比较优势)、(规模经济)。 3、保护主义性质的贸易政策主要分为(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大类。 4、开放经济体系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两个目标是(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 5、汇率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的实质是(价格),而且它的波动会直接影响一国的(进出口),间接 影响一国的(国际收支),进而影响一国的(国内经济均衡)。 6、一个开放的国家,政府制定一项宏观经济政策会带来两种效应,即(溢出效应)和(回振效应) 效应。 7、国贸纯理论部分旨在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模式、贸易利易的产生、贸易利益的分 配),国贸政策理论部分旨在说明(保护性的贸易政策对社会经济福利的影响及其理论依据)。8、西方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共同点在于(研究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 二、问答题 1、为什么学习国际经济学非常重要? 答:①现代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二战后随着技术创新和制度的不断演进,世界各国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改善人民经济福利水平,提高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开放度,积极地参与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活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兴起和发展,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及信息技术革命,使各国国内市场不断延伸和扩展,分工和交易活动不断广化、深化、细化。各国经济之间的的相互联系、依赖和影响程度不断加强。因此,专门研究国际经济活动的国际经济学应运而生,并且在经济学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成为经济学类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 ②西方经济学主要研究在一国范围内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充分就业问题,国际经济学研究在国际格局下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充分就业问题;西方经济学主要研究国内分工贸易等经济活动的规律,而国际经济学则主要研究国际分工贸易等经济活动的规律。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各国制度、法律、语言、文化、宗教、习俗、货币、汇率、各种人为政策等复杂影响使其与国内经济活动呈现出许多不同的规律,故需要一种不同于国内经济活动的理论解释,这样经济学理论才算完整。 2、经济理论的一般目的是什么?国际经济理论及政策的特定目的是什么? 答:经济理论的一般目的是研究单个国家或社会应该如何高效地配置有限的经济资源来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需要,以及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利用国内的各种资源,防止闲置浪费。国际经济理论及政策是研究一个开放国家在国际格局下,应该如何高效地配置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来更好地满足本国民众的需要,以及在开放条件下如何保持国内外经济均衡。 3、为什么国际经济学的研究通常从国际贸易理论开始?为什么我们必须在研究政策前先学习理论?国际经济学的哪些方面更为抽象?哪些方面更具实用性? 答:从国际经济活动的发展历史来看,国际商品和服务贸易是基础是先出现的,随着贸易活动的发展,相伴而生的国际金融活动逐步活跃并发展起来。直到二战前,国际金融活动规模有限,多是为国际贸易活动服务的。故国际经济学的研究通常从实物层面理论,即国际贸易理论开始。政策的解读、理解与制定需要理论作基础,故须先学习理论。国际经济学贸易与金融理论部分抽象些,贸易与金融政策部分实用性更强些,但理论是基础。 4、国际贸易理论及国际贸易政策研究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是国际经济学的微观方面?答:国际贸易理论主要研究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模式、贸易利益的产生、贸易利益的分配及国际贸易对一国国民收入分配、经济增长的影响等;国贸政策主要研究保护性的贸易政策对社会经济福利的影响及其理论依据,学会辩证科学地对待自由国际贸易和保护主义贸易。这一部分在国际格局下以单个的国家为单位进行研究和分析,主要涉及的问题是国际市场环境下资源的优化配置问

第三章__要素禀赋理论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基本分析工具和基本概念;要素禀赋理论;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第一节基本分析工具和基本概念 ?基本分析工具 ?等产量线:获得一定产出所需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 ?等成本线:生产某一商品相同成本下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 ?生产者均衡(K/L) ?基本概念: 要素禀赋; 要素密集度 基本概念 ?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s,又称要素丰裕度,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实物定义:(TK/TL)A<(TK/TL)B ?价格定义:(w/r)A< (w/r)B ?注:①与同一对象比较,一国只能有一种丰裕要素。②判断说明“一国要素禀赋状况与国家大小、要素的绝对数量、以及与比较的对象均没有关系”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产品生产中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K/L)X< (K/L)Y 第二节要素禀赋理论 ?基本假设 ?内容: ?H-O定理(模型)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罗伯津斯基定理* 基本假设 1、2 x 2 x 2 模型 2、技术水平相同 3、要素同质,且仅在一国内可自由流动 4、A国L丰,B国K丰;商品X为L密,Y为K密 5、规模收益不变 6、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 7、运费和其他交易费用为0 8、两国消费偏好相同且不变 9、两国资源都被充分利用 10、两国均实现不完全专业化生产且贸易是平衡的 H-O定理 ?定理内容;要素禀赋决定一国的比较优势;一国应主要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则两国都会从中获益。 要素价格均等化:虽然要素不能再国际间自由流动,但只要商品的自由流动得到发展,那么要素的相对价格会趋于一致,绝对价格也会趋于一致。 罗伯津斯基定理* ?如果商品价格不变,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会提高密集使用该要素生产的产品的产量,同时减少其它产品的产量。

第三章 要素禀赋理论 国际经济学 教案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上章介绍了技术条件差异对国际贸易得决定作用,这章将放宽第二个条件,即放松各国相对要素禀赋相同这一假设,从要素禀赋差异得角度探讨国际贸易得起因与影响。要素禀赋理论就是由两位瑞典经济学赫克歇尔与俄林师生提出,后经萨缪尔森等人不断完善,该理论又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或HO模型。 第一节 HO理论得基本内容 一、HO模型得提出 1)李嘉图得比较利益说认为,比较利益产生自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得差异。 国际贸易←价格差←成本差异←劳动生产率得相对差异 2)后人以机会成本差异代替了劳动成本差异,形成了比较利益学说得当代理论得解释。但仍未说明劳动生产率差异产生得原因。 3)如果两国相同要素得生产率相同,贸易就是否会产生。 HO模型从要素存量差异得角度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其出发点有两个: 1)不同国家得要素存量得比例就是不同得; 2)不同商品得生产所使用得要素比例就是不同得。 二、要素禀赋与要素密集度 1、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得两种生产要素得相对比例。如果一国得要素禀赋(K/L)大于她国,则称该国为资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得国家;反过来,她国则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得国家。也可从价格得角度进行定义:如果一国劳动与资本得价格之比(w/r)大于另一国得劳动与价格之比,则称该国为资本丰富型国家;也即一国劳动得相对价格高高于另一国,则该国为资本丰富型国家。 图中,E A、E B分别表示A、B两国得要素总量组合ρA>ρB ,故A国为资本丰富得国家,B 国则为劳动丰富得国家。 2、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得比例。如果生产A商品得资本与劳动投入之比(K/L)大于生产B商品得资本与劳动投入之比,那么A商品就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B商品就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要素密集度这也就是一个相对得概念,与生产要素得绝对投入量无关。 定义:kx=Kx/Lx;ky=Ky/Ly,若kx>ky,则X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就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HO理论中,两种商品得要素密集度就是给定得,不随着要素价格得变化而变化;也就就是说,即便要素价格变化导致两种商品生产得要素投入之比变化,也不会改变两种商品得要素密集度。 三、HO模型得假设前提 (1)2×2×2模型,即两个国家、两种要素、两种产品得模型。 (2)X商品就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商品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 (3)两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方法相同,技术水平一样,投入系数相同,即具有同样得生产函数。这意味着两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具有相同得劳动生产率。 (4)商品生产规模报酬不变 (5)两国需求偏好相同 (6)商品、要素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市场,充分就业。 (7)要素在一国内可以完全流动,在国际间完全不流动。 (8)无运输成本、关税与其她影响国际贸易自由得壁垒。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国际经济学 答:国际经济学主要研究各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和国家之间经济的相互依存性。它也分析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间商品劳务和资金的流向,分析直接约束这个流向的政策和这些政策对国家福利所产生的效应。这种国家间的经济依存关系受国家间政治、社会、文化及军事关系的影响,又反过来影响这些因素。 生产可能性边界 答:表示一国利用最优技术充分使用其资源生产的两种商品各种不同组合的曲线。 机会成本:是指增加某种商品(x)的生产而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y) 的数量。用y商品来衡量的每单位x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为:x的机会成本=△y/△x。 相对价格:一国商品价格与另一国商品价格的比值。 社会无差异曲线:所谓无差异曲线是用来反映消费者在一定的偏好,一定的收入和价格条件下,提供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不同组合点的轨迹一般均衡:是指在完全竞争和资源稀缺的条件下,所有市场供求同时达到均衡状况。 局部均衡分析:(Partial equilibrium analysis)是指孤立地研究个别决策者(公司或国家)的学科。 国民供给曲线:经济学用一种曲线来反映商品价格和供给量的相互关系,称之为供给曲线。 国民需求曲线:在国民收入给定的情况下,商品需求量受价格变动的影响。需求量与商品价格的关系用曲线来表示,称为需求曲线。 边际转换率(Marginal rate of transformation, MRT)定义为:一国要多生产一件某产品而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由生产点上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给出。 边际替代率。社会无差异曲线可用边际替代率来表示(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 MRS),定义为:在同一无差异曲线上,一国为需求一单位第二种产品而必须放弃的第一种产品的数量。 MRTS: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又叫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technical substitution of labor for capital in production, MRTS):表示某公司在等产量线上增加1单位劳动力要放弃多少资本,为等产量线上一点的斜率的绝对值。 第二章:

要素禀赋理论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一、名词解释 1、斯托尔珀——萨谬尔森定理 2、要素密集度 3、里昂剔夫之谜 二、是非判断题 1、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它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2、要素价格均等化会使两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均等化。() 3、要素价格的均等化是以商品价格的均等为先决条件的,但在现实中一般很难实现。() 4、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用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 5、无论是技术差异,还是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它们都是以两国之间同一产品的价格存在差异为前提的。因此,只要存在价格差,各国间就有开展贸易的动力。() 三、单项选择题 1、率先针对生产要素禀赋进行实证分析的经济学家是() A、斯托尔泊 B、萨谬尔森 C、里昂剔夫 D、俄林 2、从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分配的影响来看,国际贸易有利于() A、生产进口竞争品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B、生产进口竞争品中密集使用的共同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C、生产出口品中密集使用的共同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D、生产出口品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3、俄林认为()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 A、成本的国际绝对差 B、成本比例的国际绝对差 C、价格的国际绝对差 D、价格比例的国际绝对差 4、按照“要素禀赋理论”,俄林认为要实现国际分工的利益,最好是执行() A、自由贸易政策 B、保护幼稚产业政策 C、超保护贸易政策 D、执行哪种政策,视具体情况而定 5、认为土地、劳动、资本的比例关系是决定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生和发展的

最重要的因素,这种观点来源于() A、绝对优势理论 B、比较优势理论 C、要素禀赋理论 D、以上都不是 6、俄林解释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依据的是() A、绝对成本差异 B、比较成本差异 C、要素禀赋相对差异 D、规模经济效益递增 7、要素禀赋理论认为,每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是由() A、它们的国际价格决定 B、它们的有效使用价值决定的 C、它们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 D、它们的国内价值决定的 8、不改变贸易结构,只改变贸易规模的增长方式有() A、偏向进口的生产要素增长 B、偏向出口的生产要素增长 C、生产要素等比例增长 D、悲惨的增长 9、斯脱尔波——萨谬尔森定理认为,某一种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不能判断 10、罗伯津斯基定理认为,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不能判断 四、简述题 1、生产要素禀赋论是如何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的? 五、论述题 1、试述H—O模型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2、在战后的几十年间,日本、韩国等东亚的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出口产品由初级产品变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再到资本密集型产品,试对此变化进行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