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报道案例

虚假报道案例
虚假报道案例

虚假报道案例

时间:2011-03-31 来源:交通报协网站作者:

编者按:在全国新闻战线深入开展“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中,广西日报传媒集团自曝“家丑”,将近年来《广西日报》、《南国早报》、《当代生活报》、《南国今报》的虚假、失实、差错报道案例集中起来,编辑成《我们错了》一书,在全国公开发行,中国记协网站从书中选择了20个案例刊登。新疆“三教办”提供的新疆经济报、新疆都市报、都市消费晨报近年来虚假报道、违法违纪广告的14个案例,也在该网站刊登。

现把这些案例挂在中国交通报刊协会的网页上,各会员单位可作为反面教材,举一反三,从中吸取教训,杜绝虚假新闻发生。

新疆经济报案例1:从非官方网站扒稿以官方信息发布。2009年8月25日,新疆经济报在服务咨询11版上刊发了《2009年各类成人高等院校在疆招生计划及专业分布》的报道为例进行剖析:2009年8月25日,新疆经济报记者在《新疆经济报》服务咨询11版上刊发了《2009年各类成人高等院校在疆招生计划及专业公布》的报道。经查,这篇报道是记者从新疆招生考试网上下载获得相关信息,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在没有向自治区招生办及成招科任何工作人员核实并进一步采访的情况下,抱着侥幸心理,开篇写到“8月24日,记者从自治区招生办成招科了解到……”并在文末署名本报记者。不仅如此,文中两次提到可供考生登录查询的、可在第一时间发布全疆各报名点的报考政策等信息的“新疆招生考试网”其实是非官方的民营网站,并没有获得可发布相关信息的官方授权。稿件见报后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为考生提供了虚假的信息,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考生,直接影响到考生报名和考试工作,给信息发布单位自治区招生办造成了工作的被动。

教训:在信息化、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记者的采访工作和过去相比变的简化和便捷了,比如通过网络获得新闻线索,但是,程序上要求记者必须与信息发布单位取得联系,核实信息,并确保信息可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个别记者漠视新闻宣传纪律,出现懒惰、投机取巧的状况,这一虚假报道的产生就是由于记者责任心不强造成的,严重违反了《新疆经济报系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规定》和《新疆经济报记者管理规定》。

案例2:现场未核实出席人名单。1998年1月26日,春节前夕,新疆经济报刊发了一篇多名记者的组合稿件《自治区领导慰问老干部》,其中有一部分为“1月25日上午,自治区党委某副书记前往自治区几位离退休老干部家中,亲切看望慰问了这几位老干部。”

真相:记者为刚从事新闻工作不久的新手,不认识自治区这位领导,只是按照书面通知上告知的名字采访写稿,而当时由于这位副书记有事外出,而由另一位自治区领导带队进行慰问。由于记者责任心缺失,未履行核实等工作,导致不实稿件见报。

案例3:信息源提供假新闻让记者上当。2009年,记者采写了一篇稿件《乌鲁木齐女大学生每月万元包养协议曝光》被证实为虚假新闻(未见报)。

真相:记者为了寻找到精彩吸引人的情节,没有和法制对口单位联系,联系了一家私家侦探事务所,对方交给她这份文稿,提出要求,刊登稿件的时候必须提该事务所的名字。记者未经审核,就作为自采稿交稿。稿件经主任审核时,提出质疑,在网上一搜索,发现这案例发生在广州,被新疆这家私家侦探事务所移花接木到了新疆,最后杜绝了一起重大虚假新闻的出现。

案例4:校对私自改原稿。2007年8月12日,《新疆经济报》《西部军人》版出现四处“武警新疆总队”与“新疆公安边防总队”的部队名称混淆的见报重大错误,给本报与武警新疆总队、新疆公安边防总队的良好合作带来负面影响。

经查,8月11日晚,出版部校对人员对稿件中有疑问的内容未向编辑核实确认、未向夜班领导请示,主观上错误判断将上述四处正确的部队名称改错;同时,出版部报前检查工作疏漏也未发现该版出现的同部队、同职务、不同人名的差错,由此导致重大差错见报。

教训:差错发生后,报社对有关人员进行了处罚,并再次重申:未经编辑同意,校对不得改动原校。校对擅自改动原校属严重违纪行为。

案例5:合成照片。2007年6月22日《新疆经济报》二版刊发的一张标题为《“比歇克新”新品甜瓜上市》的新闻图片,如果不仔细看,这幅图片没什么问题,而一旦仔细辨认,会发现图上靠右边的那个系红带子的甜瓜不在桌面上,却稳稳地悬浮在空中。后经读者反映和编辑落实,这幅图片是通讯员为了追求画面效果,将自己拍的几幅图片合成的一幅假照片。

新疆都市报案例1:轻易改动审后稿。2010年7月23日,《新疆都市报》擅自修改通稿《自治区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决定普遍提高我区各类人员收入水平》的标题,在头版导读中将通稿标题改为《自治区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决定大家涨工资一年不捐款》,给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工作带来了被动。

教训:这一错误的产生,暴露出新疆都市报过分强调生活化、市民化,追求标题口语化、通俗化、“上眼率”,采编管理中存在疏漏,部分采编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政策观念性不强。

案例2:虚假违法广告。2010年5月13日新疆都市报C04版和5月19日C02刊登了面积为1/8的虚假违法广告“007”, 被工商总局点名,并在央视曝光,给报纸公信力和影响力带来巨大伤害。新疆都市报深刻认识到违规广告带来的严重社会危害,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开除、调岗和经济处罚等处理。作为媒体对于维护广告市场的健康和谐发展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一、重视不够,监管力度不大。为此,报社对广告部主任、副主任和客服部总监进行了经济处罚,并对一名业务不精的监审人员进行了开除处理;对一名责任心不强的广告审查员进行了调岗处理;对新上岗的三名广告监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对不听招呼、不负责任的两家代理医药保健品的代理公司,发布的违法违规广告也进行了停刊十天整顿处理。二、思想认识不清,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广告的审查没有坚持原则,没有把杜绝违法违规广告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抓,虽然在全体采编大会、编前会、广告市场调研会上多次进行了强调,但还是有个别工作人员思想认识不高,思想麻痹,只顾眼前利益,不从大局考虑,从而造成违法违规广告的刊登。三、责任心不强,工作作风不深入,不踏实。作为媒体刊发的广告,同样也要像刊发的新闻一样,严格把关,严格审查,确保广告的真实性、严肃性。四、检审力度不够严格。在把关过程中,在审查过程中还是存在“想当然”和侥幸心理,没有加大管理力度和监督力度,导致个别广告蒙混过关,出现重大事故。五、存在攀比、侥幸心理。今天看其他媒体怎么样,明天我就怎么样,结果造成如此后果。对此问题,新疆都市报专项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再次告诫广告部门,努力改正缺点,严查违法违规医药类广告,杜绝此类事件的再度发生。

案例3:违规违纪广告。2008年5月19日国务院定为全国哀悼日,而新疆都市报擅自刊登广告严重违规违纪。原新疆都市报主要领导在关键时刻,头脑不清醒,意志不坚定,不能同党的要求保持一致,无视党的新闻宣传纪律,影响了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大局。作为自收自支的报纸,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常常会发生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现象。

教训:刊登广告缺失政治意识。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刊登广告一定要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原则,毫不动摇,不讲条件地与党保持一致。

案例4:剽窃稿件。2007年2月6日在新疆都市报A02版刊发署名记者的一篇报道《乌苏泥火山群将建国家地质公园》,经调查,该稿属记者剽窃新华社稿件。该行为严重违背新闻纪律及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给报社形象和声誉造成极坏影响。

案例5:剽窃又虚构。2005年7月8日新疆都市报在第A04版刊发署名记者报道《男孩怂恿母亲嫁个有钱人》,经调查,该记者并未实地对当事方进行采访,抄袭其他杂志刊载

作品,并加以虚构地名、采访对象后炮制而成。稿件编造情节,虚构人物,并抄袭《家庭》杂志刊载作品。该记者严重违背新闻纪律及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最终被除名。

都市消费晨报案例1:转载以讹传讹。2007年6月1日都市消费晨报D2版转载稿件《王朔爆谢东为侯宝林私生子》。分析:编辑为了迎合热点,简单以王朔的名人影响力为信任基础,转载了这一新闻,导致以讹传讹。我们仔细琢磨这条新闻的内容就可以发现:这个消息从头到尾都只是王朔的个人揣测,并没有事实依据,造谣生事的嫌疑很大。所谓“不是你们家的人我赔100万”,只是王朔炒作自己观点的信口开河,完全不能成为事实证据。后经其他媒体证实,谢东父亲是原中国广播合唱团演员,母亲马增慧是侯宝林的同事。“谢东为侯宝林私生子”纯属谣言。这一虚假报道,也反映出编辑一味追求轰动效应,缺乏理性求证的工作作风。

案例2:据道听途说写稿。2010年7月1日都市消费晨报自采稿件《喀什“特区”效应催热房地产》引述的都是模糊信息,概念化的信息,甚至文中直接使用了“传闻”这样的词汇,却没有具体的,准确的信息。对于采访中听说的、获得的表象,稿件中没有显示记者调查的确切情况,如针对两个房产销售人员的说法,寻求楼盘详细的销控、不同时间房价的变化数据。在围绕新闻主题寻求证据时,没有形成多角度,环环相扣的证据链。比如说,稿件提到的外地炒房客以及应当地房产开发主管部门,本地市民,本地购房者,都应该成为采访对象形成呼应的证据。因为缺乏前后时间段房产销售量和销售价格准确、详实、细致的对比,缺乏对整个喀什市房产平均价格的掌握,“房产开发火热”、“房价一路上涨”、“房子涨疯了”的结论过于草率。

教训:整篇稿件在缺乏记者详细调查,而是引述了大量的听说来的消息,颇具阵势,就读者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营造出“形势”,本身就有炒作和背离事实的风险,最终成为失实报道有其必然性。

案例3:不会算账。2010年10月26日都市消费晨报D5版自采稿件《来5公斤黄金》说,“一位投资客出手30万一次性买走五公斤黄金”。消息源自中国黄金一家销售店,记者获得信息完全来自销售店工作人员之口,并未采访到购买黄金的顾客本人,稿件的表述却以直接引语方式,这本身就违反了成稿流程。另外,稿件中有明显几个硬伤:第一黄金都是300多元一克,一公斤售价就超过30万,5公斤售价将达150万元以上。30万如何买5公斤?第二,稿件中采访的都是黄金销售方,并没有多渠道采访顾客,谈谈购买黄金的心态。市民追捧黄金是事实,但采访的过程中应该保持清醒,防止被黄金销售方炒作的心态利用。遗憾的是,在这篇稿件中,明显问题被记者编辑放过,导致稿件见报。这篇失实报道充分显示出,记者编辑迎合热点,追求轰动效应,置事实细节不顾。这一教训再次告诉我们,无论“再好的社会新闻”,都必须严把事实关,新闻稿件中,不能有丝毫“合理想象”。

案例4:个人观点成官方观点。2010年11月18日都市消费晨报A4版自采稿件《首府公租房再获政策资金支持》。分析:经过调查,事实上,报道中提到的,发表对三部委联合发文的精神的理解,以及就落实政策时本地面临困难的这一“乌市住房保障管理办公室相关人士”,并非乌市住房保障管理办公室的负责人,报道传递的观点只是个人评价,并不能代表乌市房产局和住房管理保障办公室的权威意见,甚至与实际工作的情况有很大出入。报道的刊发,不但给读者提供了错误的观点,更令主管部门相当尴尬和工作被动。因为11月17日是古尔邦节放假,记者无法采访到乌市房产局和住房管理保障办公室的负责人,便引用了此前就稿件新闻主题内容与乌市住房保障管理办公室某一工作人员聊天时的个人观点。

应该说,在看到国家三部委的联合发文,记者想立即追访乌鲁木齐本地落实情况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但在采访成稿的操作环节中,却违反了采访流程的规定。按照报社规定,原则上不允许在采访中采用不具名的信息源——很容易影响新闻真实性;另外,此一时彼一时,新闻事实也会随着时间发展变化,记者拿彼时采访的内容运用到此时的稿件中,也违反了成

稿流程。加上为抢发稿件未能采访权威对象,这都是导致稿件失实的原因。这一失实报道,充分暴露出记者的采访作风虚夸,报纸需要的,绝不是这样的独家新闻,不但不能给读者提供正确消息,还形成了错误引导和不良社会影响。

(以上由新疆“三教办”供稿)

广西案例1:量词出差错报道全失真2004年10月26日《广西日报》第2版刊发《李嘉诚基金项目组专家对西大图书馆进行检查验收》一文,称“图书馆总投资近7000 万元人民币,总建筑面积3.1平方米”。李嘉诚基金项目组及广西大学当天即向编辑部投诉,并质问该文记者:7000 万元只建了个3.1平方米的微型图书馆?显然,该文记者在写稿时,粗心漏了一个“万”字。而编辑在编审过程中也粗心大意,最终导致“3.1万平方米”微缩成“3.1平方米”。

2010年7月27日,《广西日报》头版头条刊发《“学”而致高远“行”则奋争先》一文,称柳南区“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实际上应为“完成财政收入10.56亿元”。记者写稿时并没写错,而是编辑在编改时心浮气躁所致,结果不得不以“更正”收场。

类似的错误还出现在2011年1月19日《广西日报》第9版的消息《贵港农民腰包胀得快》称:“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310亿元。”一个“亿”字让农民兄弟的纯收入离谱地“被增长”了。

教训:以上案例出现的差错,根源不是记者、编辑没有常识,而是粗心大意。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新闻稿件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越来越多的数据。新闻从业人员每天接触的数据太多,极易产生“熟视无睹”的麻木心理。记者写稿时往往信手而写,不细心复核,甚至不复核;编辑把关时只注意基本事实,对数据一目扫过,不疑不惑。本该极易避免的差错就这样轻易溜过。所以,无论是记者还是编辑,时刻都要有强烈的责任心,面对数据必须瞪大眼睛,多加停留,细心盘查核实。

案例2:轻信来电“更正” 不错反而搞错《广西日报》2003年4月24日头版发表一篇通讯员写来的消息《赤潮袭击北海南岸海域》,文中称:连日来,赤潮突然袭击北海市区南岸海域,铁锈色的海浪将大批铁锈色的海藻冲到岸上,地毯一般地覆盖了大片银白色的沙滩。北海市环保监测部门已于近日派人到北海市区南岸提取海藻样品,送交有关部门研究鉴别,急寻对策。

记者为此采访了环保、水产和海洋研究部门的有关专家,根据专家们的意见,初步认定是一种名叫马尾藻的海洋藻类植物造成了北海市区南岸海域的赤潮,这些马尾藻如何产生和从何处飘来还有待调查。一位专家称,北海海域频频发生赤潮,与城市和设在海岸边的海水养殖场向大海中直接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造成了海水的富营养化有关。

见报后,当地某部门紧急来电更正,说此“赤潮”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赤潮,其实只是一种藻类在春季水温适宜的情况下繁殖,死后覆盖在海面上,并非赤潮。如此宣传误导读者,直接影响了北部湾海洋环境的整体形象。于是,《广西日报》6月5日头版刊登了当地发来的“更正”。

但是,我们对稿件再三细读、思考,觉得心有不解:作者看到“北海市区南岸海域,铁锈色的海浪将大批铁锈色的海藻冲到岸上,地毯一般地覆盖了大片银白色的沙滩”,又向环保、水产和海洋研究部门的有关专家求证,“初步认定是一种名叫马尾藻的海洋藻类植物造成了北海市区南岸海域的赤潮,这些马尾藻如何产生和从何处飘来还有待调查。一位专家称,北海海域频频发生赤潮,与城市和设在海岸边的海水养殖场向大海中直接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造成了海水的富营养化有关”。应该说这确实是赤潮,而“更正”中说:“此…赤潮?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赤潮。”那么,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赤潮”呢?难道“藻类在春季水温适宜的情况下繁殖,死后覆盖在海面上”,造成铁锈色的海浪还不是赤潮吗?

点评者为此检索了百度百科、查阅了《辞海》。百度百科写道:“赤潮定义一:海洋中一些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体变色或对海洋中其他生物产生危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定义二:因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爆发性急剧繁殖造成海水颜色异常的现象。定义三:海洋中一些浮游生物爆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现象。”《辞海》中解释道:“赤潮,亦称…红潮?。由某些微小浮游生物急剧繁殖和高度密集所引起的海水变色的自然现象。”“能引起赤潮的生物约有30多种。”这更令人加大了对“更正”的怀疑。于是,我们找了广西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处的专家黄焕光、梁群等人请教、求证,他们认定作者写的是赤潮,海藻高度密集造成海水颜色异常也属赤潮的范畴。他们还拿出了依据—《关于印发〈赤潮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国家海洋局国海环字〔2009〕443号文件),文件第14页写道:“赤潮:海洋中某些浮游生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等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水体变色或对其他海洋生物产生危害作用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有毒赤潮:体内含有某种赤潮毒素或能分泌出毒素的藻类形成的赤潮。”可见《赤潮袭击北海南岸海域》的报道没有失实,事后的“更正”是错误的。

教训:新闻求真确实不易。求真除了记者写真,还要编辑敢于护真,认真辨真,善于鉴真,请教识真。涉及专业方面的问题,应该请权威部门的专家做出鉴定,尤其像《赤潮袭击北海南岸海域》的负面新闻。因为其一经报道,是要追究造成赤潮的责任的,一些人是免不了要挨“板子”的。因此,有些责任人就想护短,即使再真也不让报道,你报道了,往往要争取“更正”,挽回面子。在此情况下,他们往往会说你们报道“错”了,说你们的报道影响了什么什么的整体形象,如果编辑诚惶诚恐,不敢护真,就不会去辨真、鉴真和识真,本来不错的报道就容易被“更正”错了。

要敢于护真,还要认真辨真,善于鉴真,请教识真。只要认真辨真,就不难发现类似“说此…赤潮?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赤潮,其实只是一种藻类在春季水温适宜的情况下繁殖,死后覆盖在海面上,并非赤潮”的理由不足。知道理由不足,再查找辞书鉴真,请教专家识真,真假猴王就不难分辨了。因此,维护新闻的真实性需要记者写真,也要编辑敢于护真,认真辨真,善于鉴真,请教识真。

案例3:没访当事人终有后遗症2006年11月28日,《南国早报》第8版刊登一篇通讯《磕磕碰碰事消融在警务室》。这篇宣传社区警务室的正面报道见报三年之后,文中的一名当事人向报社反映,报道中涉及他的内容不实。

这篇通讯分四个小标题,分别用不同的例子来说明派出所的调解工作成绩。其中第三个小标题为“熄灭同根相煎之火”,内容如下:

今年(2006年)3月,南宁市秀灵路某厂有两兄弟,在继承父母遗产和安葬父母遗骨问题上发生严重纠纷。争执中,弟弟坚持认为大哥在父母健在时未尽孝,要将父母的房子划归自己名下;哥哥则认为弟弟霸道不讲理,且私自将母亲遗下的3万元归其所有,不同意父母的房子归其弟所有。矛盾发生后,兄弟俩分别将父母骨灰盒保存在自家里,问题不解决绝不安葬。大嫂为避前嫌,还不惜假离婚。今年其母亲忌日的晚上,兄到父母原宅烧香,弟大为不满,到派出所扬言要杀死其兄,并将此事电告远在贵州的大姐。

处理如此棘手的事,该所(即衡阳派出所)还是头一回。副所长黄世敏闻讯后,于当日凌晨4时带领刑警队张杭中队长赶到该厂宿舍,将兄弟俩带回派出所调解。

经过黄世敏4个多小时耐心细致的谈话和劝导,兄弟俩的隔阂终于解除,房子的争执随着法院的判决了断,母亲留下的3万元财物也有了主。经该所领导主持,兄弟俩双双签订协议,在清明节前将父母遗骨入土安葬,一场手足要相残的纠纷化解了。

就文章来看,这毫无疑问是一个关于社会和谐的报道。讲两兄弟和好,有什么不妥呢?谁也想不到,文章见报三年后,文中提到的“弟弟”张某找到编辑部,说当初的这个报道不实:(1)文中“扬言要杀死其兄,并将此事电告远在贵州的大姐”的说法不实,他并没有告诉他

大姐;(2)关于文中“在清明节前将父母遗骨入土安葬,一场手足要相残的纠纷化解了”的说法,也不是事实,他与哥哥的恩怨至今都没有化解,他还在到处找他哥哥,因为母亲的遗骨还没有安葬;(3)此报道出来后,影响了他在社区的形象,有人指责他“居然要杀兄”。

事实真相究竟怎样?早报派人进行调查。

经了解,张某在社区是有名的孝子,大家都称赞他很孝顺母亲,甚至有些人都不知道他还有个哥哥。母亲去世后,兄弟两人发生矛盾,派出所来调解。张某称是迫于压力才与哥哥签订协议的,事实上双方的矛盾并没有化解。

那么,为什么事隔三年才来报社反映?这当中还涉及另外一起案件:张某在2007年借了32万元给闻某,而闻某的钱却被宾阳县的莫某骗了。在张某找闻某要钱的情况下,闻某于2008年9月3日约莫某见面。张某、陆某等四名男子,将莫某非法拘禁。第二天,莫某逃脱后报案,张某和陆某被宾阳县公安局抓获归案。2008年12月28日,因犯非法拘禁罪,张某和陆某分别被南宁市西乡塘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

刑满释放后,张某工作丢了,妻子离他而去。他也不知哥哥搬到哪里去了。张某认为,邻居们以异样的眼光看他——这与报纸当初的报道有关。

这事经过反复沟通,并协调西乡塘公安分局做工作,最终对方只提出一个要求,要求报道莫某诈骗案,澄清他坐牢的原因。

莫某以做药品推销生意为由,利用许诺付给借款人高利息等手段,在一年多时间里诈骗10多人,共计555万多元。2009年12月25日,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以诈骗罪判处莫某无期徒刑,并处没收个人财产50万元。

这个诈骗案本身具有新闻性。2009年12月28日,《南国早报》以《被骗555万元,10余家庭陷困境》为题,对宾阳籍女子莫某诈骗案进行报道。该报道中,对张某作为一个诈骗案的受害人,是如何犯非法拘禁罪的,也进行了陈述。

案例4:借条或有假债务却是真2007年10月30日,《南国早报》第16版刊发了《串通他人造假债“赔”了夫人又折兵》一文,主要内容是:两口子离婚时,男方拿出借款总额共5万多元的三张借条,说是夫妻共同债务,要女方一起承担。三名出借人也向法院起诉要求男方还钱。连环官司打到法院,经司法鉴定,三张借条确实是男方所写,但借款时间与借条上的落款时间有差异,短的有四个月,长的有一年。法院最后认定,单凭这些借条,无法证实男方在借条落款的时间向别人借了钱。

记者与通讯员合写的这篇报道,引起了当事人的不满:法院认为借条时间有差异,那是因为欠的是亲戚朋友的钱,当初借钱的时候都用不着借条的,是因为打官司才补的借条,所以这个时间差并不能说明他没有借钱。新闻报道的标题中,怎么能说他“串通他人造假债”呢?欠条有“假”,但债务不假。导语中还说“在司法鉴定下,男方及同盟者的图谋落空了”,而欠钱的事情根本不是“图谋”,报道出来后,女方在一边得意呢。此外,报道中说“面对鉴定结论,陈某等三名原告当庭改口称……”,事实上,借钱给他的三名原告并没有出庭,而是由代理人出庭的,他们怎么会“当庭改口”?另外,上诉的是女方,报道却写成了男方。

对于当事人反映的这些意见,编辑、记者都没法反驳。无奈,只好以编辑、记者的名义在《南国早报》11月13日第16版予以更正:

10月30日本报16版刊登的《串通他人造假债“赔”了夫人又折兵》一文,标题未能准确概括文章内容,更正为《证据不够充分债务未获认可》。内文中“在司法鉴定下,男方及同盟者的图谋落空了”一句用词不当,应改为“经过司法鉴定,债主们的请求未得到支持”。“陈某因对共有财产的处理不服,提起上诉”有误,陈某应为李某。“面对鉴定结论,陈某等三名原告当庭改口称”,应为“三名原告的代理人当庭改变陈述”。特此更正。

教训:这篇文章所写的案件是真实存在的,但在几个关键点上出了问题。从标题到内文,需要更正的内容多达五处,“更正”更是长达190多字。这既有记者的原因,也有编辑的原因。

记者原稿中有两处差错:把上诉人搞混了,女方错成男方;债务官司的原告未出庭,却说原告“当庭改口”。这是采访不扎实,对案情的理解不透彻导致的。而编辑在提炼导语和制作标题时,加上了个人的主观臆断,影响了新闻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案例5:“性课程改革” 乃子虚乌有2001年12月23日,《南国早报》头版刊发了一篇题为《众教师关注性课程改革》的消息。消息称:本来只预计300人参加的南宁市中小学性教育课程改革讲座,竟来了近3000位老师听课!12月22日,在南宁市新城区政府礼堂举行的讲座空前爆满,使得上千名老师不得不站着听课。到底是什么讲座吸引了这么多老师前来听讲?原来这是由市教委主办的一个关于中小学性教育课程和学校管理的讲座,专门请了这方面的专业人士来主讲……

下午3时后,记者又到讲座现场,虽然当天是冬至,但大批老师仍站在礼堂侧门外听课。教师们说,他们都很关注这次性课程改革。而摆在礼堂前的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性教育课程的教材,也被老师们购买一空。

消息见报当天上午,就有读者来电指出,南宁市教委的这次讲座内容根本不是“性教育课程改革”,而是“研究性学习”。

这篇消息的作者是一名记者和两名实习生。三个人写一篇几百字的消息,怎么还会如此离谱?总编问记者是否到现场采访了,记者回答说到了现场,现场上的横幅就是这样写的。后来来电多了,该记者也不敢这样说了,只说横幅的几个字掉了,看不全。按照内文叙述,记者应当是两次到了现场,为何还会出现基本事实不清的情况?最后调查证实,记者根本没到过现场,只是实习生到过现场。而实习生只是在会场外围看了一下,也没有进会场去看、去听,根本不清楚人家在做什么、讲什么,凭着道听途说,看见一个“性”字,就想当然地认为是“性教育”。

主办单位对这样的曲解很有意见。12月25日,《南国早报》在头版发了一篇解释性报道《“研究性学习”课程在邕受欢迎》,对这次教研活动进行正确报道。同时,还一并刊登更正:“本报12月23日刊登的《众教师关注性课程改革》一文,内容严重失实,其中…性课程改革?应为…研究性学习?,当日的讲座报告主题是《让教师走进研究性学习》。对此,本报特向读者及有关部门深致歉意。”

教训:这则颠倒黑白的失实新闻,由于连最基本的事实都没有弄清楚,刊发当日,置疑电话不断,早报颜面大失,可谓教训深刻。

首先,在2001年,连大学都还没有开设性教育课程,怎么可能在中小学开设性教育课程,而且还搞那么大规模的教研活动?如果记者多想想,多问问实习生,就可能会发现疑点。其次,记者事先应向实习生交代清楚,到现场后一定要认真看、认真听、认真记,不能道听途说想当然,更不能为了抢“读者眼球”而去编造。对所采访的内容一定要理解。也许,实习生到现场后,把“研究性学习”理解为“研究”“性学习”,进而把“性学习”理解为“性教育”,根本不知道“研究性学习”是中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采访程序上来说,记者根本没采访活动的主办单位,否则就不会闹出这样的笑话。再次,如果记者没有到现场,就不该在实习生稿件上署名。记者作为实习生的指导老师,给实习生进行指导,改改稿件,把把关,不仅是分内之事,还应该以认真的态度、严谨的作风作出表率,否则误人子弟。

案例6:“桔树结南瓜” 原是恶作剧2003年7月8日,《南国早报》头版发了一条消息,标题为《奇!桔子树上结南瓜》,并配有照片。该消息说:7月5日,记者在玉林农业学校的果场里看到,有一株柑桔树居然长出了一个南瓜,瓜体直径足有10厘米大,形同葫芦,瓜顶上长出了一片桔子叶。据该校邱老师介绍,该校种植有5亩柑桔树,其中温州柑有50多株,每年3月开花挂果,果树下间种有南瓜,同是4月开花结瓜。

邱老师说,柑桔果树属木本芸香科植物,南瓜则属藤本葫芦科,两者“相交”结果真的风马牛不相及,但展现在眼前的事实又不得不让人称奇。

消息见报当天一早,广西壮族自治区一科研单位的人来电说:“桔子树上能长南瓜,简直是天方夜谭。”

该消息是一名新招聘来的见习记者与通讯员共同署名的。遭到科研单位的质疑后,总编辑曾认真地问过这名新记者:“到过实地没有?”记者信誓旦旦地说,他亲眼看见过。

7月9日,早报即派出部门负责人带着记者与广西农业科学院的几位专家一道,亲赴玉林农校的果场,进行实地调查。车上,记者还说他到过现场,但到一个岔路口时,车子该走哪条路,他却不知道,这才承认未到过现场,而是在通讯员稿件上署名,谎称自己采访过。

农科专家赴现场观察,发现疑点颇多:南瓜已经变成土黄色,有些蔫了;桔子树枝与南瓜的结合部,不见瓜蒂;南瓜上原来有瓜蒂的地方,有明显的挖伤痕迹。据此,专家认为,这是某些人“有意或无意”弄出的恶作剧,是有人出于好玩或其他目的,把桔子树枝削尖后插上小南瓜,“导演”出这个“奇观”。广西农业科学院科技处处长高国庆博士在现场对小南瓜进行仔细观察后指出:桔子树上结出南瓜是不可能的。从植物生长的科学角度看,桔子属于木本芸香科植物,而南瓜则属于藤本葫芦科植物,这两种植物的亲缘关系相差太远,桔子树花粉和南瓜花粉是不可能相互传播授粉的。

广西甘蔗研究所杨荣仲博士认为,这南瓜不可能是嫁接成活的产物,因为嫁接必须在木本植物之间才能实现,而把一个南瓜嫁接到桔子树上,不可能成活。“只要把南瓜从桔子树枝上扯下来,那么马上就会真相大白了!”

那么,这个“新闻”由何而来?根据调查,玉林农业学校邱老师接到一名工人的报告后,当即赶到现场查看,果然看到桔子树上结有一个小南瓜。他开始也不相信桔子树上会长出南瓜来,于是将基地的所有职工召集起来,问是不是有人搞恶作剧,但没有职工承认。7月5日,他向当地电视台“报料”,当地媒体进行了报道。身为农艺师的邱老师称,他之所以报料,是想通过媒体报道引来有关专家进行深入研究。

另外,文中“有一株柑桔树居然长出了一个南瓜”这句话,犯了一个低级的常识错误,“柑桔树”是包含柑、桔、柚、橙等多种果树的统称,何来“一株柑桔树”?

对于再次调查的情况,早报在7月10日头版以《南瓜是怎样“长”到桔子树上的?》为题,进行了报道。文末还附有一个道歉性质的说明:“本报此前因采访不实,曾轻易地作了肯定报道。在此,谨向广大读者致歉!”

教训:记者本人未到现场,轻信通讯员之言,在通讯员来稿上署名,导致假新闻出笼,造成恶劣影响。如果记者想一想,从南瓜成形到变成黄色,起码要一个多月,为什么当初没有听说过?再有,那个稀奇的南瓜一边黄一边白(内文如是说),这也可以看出破绽——南瓜并非一直长在树上。

案例7:名之曰“落地” 2004年2月23日,《南国早报》第7版刊登记者署名的《中学校园“红娘”令人忧》一文后,接到举报说这是一篇抄袭稿。经编辑部核实,原文是江苏《都市时报》刊发的,题为《中学校园竟有“媒婆”作怪》,报道的是哈尔滨的事情。记者移花接木,“落地”成南宁的故事,除了地名、人名之外,其他的情节都差不多。早报对该记者进行了批评教育和处罚。

然而,抄袭的情况并未就此终结。2005年8月,有读者举报,《南国早报》部分署名为“本报记者”的文章涉嫌抄袭。编辑部为此进行了认真调查,发现有四名记者抄袭了《人民日报》《中国经济时报》《北京晚报》等报刊的经济类报道,有的是部分抄袭,有的则是全文抄袭。这种抄袭的手法,主要是将外地的稿件改个地名,“化”成南宁的稿件,具体篇目如下:

一、8月2日第44版《今夏家电卖“节能”》一文,三分之二的内容抄袭《人民日报》7月11日第一版文章和《市场报》7月25日文章;

二、8月2日第45版《节能冰箱标准不一,要想看懂着实不易》一文,抄袭《消费日报》7月20日文章;

三、8月4日第46版《国产车“闯”世界任重道远》一文,抄袭《中国经济时报》5月11日的相关报道;

四、8月9日第45版《手机交友的尴尬经历》一文,抄袭《假日100/E消费》头版文章和《拿开你的黑手》(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一书;

五、8月9日第46版《手机游戏,开始玩真的》一文,除第三部分外,其余内容从《京华时报》《精品杂志》《华西都市报》抄袭、整合。

六、8月12日第50版《观望两月房价未见下跌》一文,抄袭《北京晚报》8月9日的报道;

七、8月12日第52版《路网加密“一石二鸟”》一文,基本抄袭《新地产》杂志第34

期的一篇文章;

八、8月18日第46版《梳理驾驶员心情》一文,抄袭中华网3月30日文章。

对于上述八篇涉嫌抄袭的文章,编辑部对涉事的记者进行了严肃处理,同时通报批评,以儆效尤,以增强记者的职业道德。

教训:做人要诚实,作文也是如此。抄袭他人文章是一种非常恶劣的行为,不仅严重违背新闻职业道德,有损报纸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同时也是一种违法行为。对于从事文字工作的人来说,抄袭是一种可耻的行为。记者可以借用、参考外地媒体的一些观点以拓展思路,但绝对不能照抄照搬别人的文章。

案例8:记者未到场写出“现场稿” 2004年3月29日,《南国早报》刊发了电头为“本报扶绥讯”的报道——《市场起大火烧死两少女》,反映扶绥一市场起火烧死两少女的事情。从稿件内容来看,记者似乎是到了现场的。但事后查明,记者根本没有去到现场,以致一些细节问题出现偏差。

2004年3月28日下午,记者接到一个报料,大致是说扶绥县城一市场有栋楼晚间起火后报警,但消防人员迟迟未到,结果住在楼上的两名打工少女逃避不及被烧死。巧的是,报料者当时正带有相机,于是拍下了图片。于是,记者电话采访了这名报料者。按报社规定,记者在哪里写稿,就署哪里的电头,以此区别记者是否到过新闻现场。当事记者称:进报社一年,基本都在南宁写稿,糊涂地认为事情发生在哪里就可以挂哪里的电头,结果栽在“扶绥讯”上了。

教训:针对扶绥大火烧死少女一事,随后报社派一名老记者带该记者一起去采访,走访现场听到了一大堆牢骚话。记者就此写成一篇反映县城消防工作的深度报道《扶绥火灾“烧”出一串“?”》,消防部门和县城居民都认为站在他们的立场说了话,稿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说明,一篇稿件出现问题,立即进行针对性的后续采访也可以争取主动。

案例9:蹊跷泥石流夜班辨真伪2007年7月26日晚,《南国早报》社会新闻中心一名记者将一篇与梧州市某单位通讯员合署名字的稿件,直接传给区域新闻中心处理,稿件主要内容是:梧州7月25日发生重大洪灾,山体滑坡1379处,倒塌房屋1195间,泥石流致13人死亡,26人受伤。

区域新闻中心值班主任审稿后,觉得如此重大的灾情编前会却没有通报,遂产生怀疑,马上打电话给记者核实。记者咬定确有此事。值班主任仍有怀疑,即向值班副总编请示。值班副总编向总编辑通报,总编辑也认为近日无雨,灾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同意慎重处理。

值班副总编立即向梧州市有关方面负责人核实灾情的真伪。对方表示此事子虚乌有。此稿遂被压下,避免了一场重大责任事故。

后经查实,此稿是2006年6月10日曾在早报刊发过的一篇稿件,标题为《紧急行动:凌晨水上大搜救》,作者即为该记者与通讯员。

为辨明真伪,7月27日,早报派两人前往梧州调查。通讯员否认曾向该记者投过此稿,并列出了多个证据。而记者表示,“稿件是通讯员稀里糊涂发给我的,我又稀里糊涂地交了稿”。他强调稿件确实是通讯员发给他的,但是“邮箱里的稿件后来突然不见了”。由于记者不能提供通讯员发来的电子邮件,早报认为该记者涉嫌恶意造假。

教训:这则虚假新闻虽然被堵住,但很值得反思。首先,就算是通讯员真的传了稿件给记者,但对于如此重大的自然灾害,记者只是在通讯员的稿件上加上自己的名字,并未进行采访与核实,这显然有违记者的基本职业要求。其次,如果真有如此重大的自然灾害,电视、广播及网络应当在当天(7月25日)有所反映,早报新闻热线也不会一无所知。大家在26日白天都没有听说梧州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怎么可能在晚上突然出了这么一个爆炸性新闻?再次,记者未按规定程序上传稿件。按早报规定,记者只能将稿件传给本中心的值班主任,如果该稿件要转给其他中心编发的,也是由本中心值班主任审阅后再传给有关的中心值班主任。而该记者作为社会新闻中心的记者,却直接将稿件传给区域新闻中心值班主任,明显违背了传稿的程序。

案例10:人虽在现场稿件“没现场” 2004年4月7日,《南国早报》刊登《男子“连环劫” 众人齐来擒》一稿,但与同城某报相比,稿件质量差距过大。

经查,接到这条报料后,两名记者骑上摩托车就去青秀山采访。他们在一个山寨门口听一名男子诉说:有个人打劫出租车女司机,司机跳下车走了;这个人又拿刀打劫山庄内一垂钓老者,被保安发现并最终在鱼塘里被抓住。后来一名出租车司机也过来说:他听到同伴呼救赶来,并对女司机如何摆脱歹徒进行了简单叙述。可是,两位记者并没有去采访当事保安。两人在采访回来的路上,遇到同城某报的记者,其中一人还嘲笑别人来晚了。

当晚,“嘲笑者”不见人影,另一记者将所见所闻写成不足900字的稿子上交。没想到第二天,同城某报做了足足一个版面,将保安如何、出租车司机如何、“西边雨”呼叫中心如何,描写得有声有色。而对这些新闻当事人,早报的两位记者压根就没去采访过。

在后续报道中,早报派出记者重新采访各方当事人,还原现场,到看守所采访劫案嫌疑人,又写分析又作探讨,连发几篇稿件进行补救,算是亡羊补牢。

教训:一、采访时,应想尽办法采访到位,尽量接触相关各方,并用笔记本记下他们的说法,千万不能偷懒。当时,记者去采访时,完全就是听,没动手记,更没有全面采访到该采访的人。回报社后靠回忆,写出的稿子也是粗枝大叶。二、作为老记者,不管是自己采访还是带新记者、实习生采访,一定要担负起责任来。采访写稿要尽量亲力亲为,至少要看过稿子才上交。三、作为记者,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我们说新闻客观,是指事实。今天的记者不能只是记录,还要对自己所记录的事件,进行分析、组合、深加工,从而写出有思想的新闻作品。现在回过头来想,这两名记者当初之所以搞砸,就是因为没有认真去思考、分析,看不到事情背后隐藏的新闻价值,因此对该采访什么、如何写稿没有把握,听到什么写什么,没听到也就当做不存在。如此缺乏新闻思考是不能成为好记者的。

案例11:上错客车门全文系杜撰2007年9月6日,《南国早报》第10版刊发了记者与通讯员共同署名的稿件《上错车门:买此车票乘了彼车》。见报当天,文中当事司机来报社反映内容失实:(1)此事不是9月5日发生的,而是8月12日的事情;(2)此事不是上错车,而是一辆车坏后,由另外一辆车来接送乘客;(3)车辆不是由隆安开往广东,而是由广东开往隆安,在到达南宁坛洛时出现故障,另一辆车才从隆安赶往坛洛接送乘客。经编辑部调查了解,证实了司机的说法。

据通讯员说,9月5日上午11时许,他按惯例来到坛洛治超站,问有什么新鲜材料可写新闻,一队员告诉他好像有,材料存在站里电脑的“站长信箱”。他打开后,看见了一个由治超队员韦某提供但内容不够详细的搭错车事件。当时已换班,无法找到韦某当面核实情况。另一队员告诉他,乘客说确实发生了坐错车的事,“好像就是上一班发生的”。由于当时队员

也留有照片,通讯员想当然地认为就是当天(9月5日)发生的事,于是赶紧写出稿件用电子邮件传给各媒体的跑线记者。

该信息的原始记录人韦某说,该记录确实是他放进“站长信箱”的,里面记录得比较粗,但与见报的新闻叙述基本一致,可是事情是发生在8月12日。韦某表示,他们一般是当天发生的事当天记录,并传到“站长信箱”,所以一般都没有在记录上写时间。

可以说,此稿是通讯员将一个片言只语的记录,在没有经过任何核实的情况下,就“合理想象”为一个“搭错车”的新闻,并发给报社跑线记者。而跑线记者在通讯员来稿中加上自己的名字,就提交给值班主任。9月6日当天,南宁市有三家报纸刊登了这篇新闻,只是在图片选用方面各不相同。

教训:有的通讯员为了完成任务,常会进行编造或“合理想象”。记者未经采访,就在通讯员的稿件上挂名,从职业操守上来说,是不应该的。对于通讯员提供的稿件,有的记者的采访只是停留在“采访”通讯员上,向通讯员核实有没有这样一回事,而不是进一步采访新闻稿件中涉及的当事人。如果通讯员的采访有问题,记者也就跟着出问题了。记者采访通讯员,实际上是“记者采访记者”,不是真正的采访。有的记者把与通讯员的联系当成采访,把通联工作当成新闻采访,这是对新闻采访工作的误解。

案例12:重金买“燕窝” 记者“没脑壳” 2007年7月20日,《南国早报》刊发《一老人义务照料燕子十八载》一文。从标题上就可以看出,这是一篇题材不错的社会新闻,但文章中说到“有人贪图这个燕窝的使用价值,想用重金买下”。这就让人笑掉大牙:此燕窝非彼燕窝,记者把两种“燕窝”搞混了。

作为珍贵食品的燕窝,是金丝燕在海边岩石间筑的巢,是金丝燕吞下海藻后吐出的胶状物凝结而成的。在东南亚一些地区,为了获得这种珍贵的燕窝,现在也有人工养殖金丝燕的。而作为普通家燕的燕子窝,是衔泥而成,并没有什么食用价值。就算真有人出于好奇想“收藏”,也不至于花“重金”去买,因为这种家燕窝实在太普通,在农村,好些人家的屋檐下都有。

教训:记者写稿时要用脑子想一想,不能生吞活剥。当时,某电视台播一条北京“纸馅包子”的新闻,最后被证实是一条假新闻。早报总编辑蒋钦挥就此写了一首评报的打油诗,题为《记者不要没脑壳—有感于“重金买…燕窝?”》,兹录于后:

早报“新闻”何其多,个别记者没脑壳。

燕窝要用重金买,此窝原是泥一坨。

一窝泥巴腥臭味,重金买来做什么?

三岁小孩都知道,燕子衔泥来做窝。

记者不是天外客,燕子做窝应见过。

脑袋长在木头上,此燕窝非彼燕窝。

编辑主任没把关,一路绿灯竟通过。

早报声誉受损害,读者笑掉牙几颗。

想起当年几多错,半夜辗转睡不着:

桔子树上结南瓜,头版照片出差错;

有毒饼干现市场,只因饼干能点火;

粗心编出“性教育”,投诉电话几十个;

低级错误常见报,老总脸面没处搁。

陈年老账要常翻,警钟长鸣在耳朵。

“纸馅包子”教训深,记者主任端一窝。

事发北京想本报,敲敲脑壳好处多。

案例13:正面写先进记者挨耳光2001年7月,广西各主要媒体都采访报道了自治区公安厅的一名先进人物。这名先进人物是一名法医。《南国早报》一名女记者根据公安厅政治部提供的基本材料加上一些采访,稿子很快就写好,由记者与通讯员共同署名,于7月4

日在《南国早报》见报。

见报后的第三天,记者来报社上班,刚进大门,就被门卫叫住,说有人找。来访者是两个30多岁的女人,一问清记者姓名,其中一个女人便挥手打了记者一记耳光。记者当时是一头雾水——我招谁惹谁了!事后才了解到,打耳光的女子是那名法医的前妻。据她称,她打记者的理由是报道中有这么一句话:“妻子也常埋怨他工资还不如医院的医师,并最终由于不能忍受他工作太忙,不能照顾好家庭,和他分了手。”这句话让她无颜面对周围的人,而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

夫妻离婚的原因,只有当事人清楚,而且这属于个人隐私,的确不该写进新闻报道中。

教训:写先进人物的正面报道还要挨耳光,这在新闻界应该说是很少见的。后来,这名女记者总结:“这记…冤枉?的耳光也给我提了个醒,在今后采写典型人物等正面报道时,一定要采访所有相关的当事人。”

写正面报道也会惹出麻烦来,这给我们以警示:正面宣传同样也不能马虎,也要认真采访核实,要有分寸,不能为拔高一方而贬损另一方。在报道当前取得的成绩时,不要轻易地把过去说得一无是处,搞“今是昨非”。

对有关部门提供的材料或简报,记者要本着对读者负责的精神进行核实求证。过于依赖部门简报,就容易失去独立判断力。部门简报毕竟是内部的工作简报,看到的人不多,就算其中有什么差错,内部人一看就知道是打印错了或校对出错,在部门内就能消除错误,不会造成什么社会影响。大众传媒则不一样,一份报纸有几十万上百万读者,其判断能力千差万别,有些人是不能辨别报纸上的错误的,有的人还可能别有用心地夸大、渲染这种错误,这就会造成不良后果。

案例14:普法案例引发百万诉讼《南国今报》创刊初期,曾经开辟了一个名为“律师看法”的普法栏目,讲述法制案例,并由律师点评分析,讲解其中的法律关系,向读者宣传法律知识。这个栏目的主要线索来源,是由律师或司法机构工作人员提供案例及相关法律知识,由记者整理成稿。这种操作方式中的疏漏,曾引发过一场索赔100万元的诉讼。

2003年11月28日,“律师看法”栏目以《收回贷款未入账,借贷人有无责任?》为题,刊发这样一个案例:

2002年5月,广西鹿寨县一信用社主任周某把5000元贷款贷给居民陈某,贷款期限一年。次年5月,陈某把贷款偿还信用社,由周某收回,并给陈某出具了一张收条,但周没有把该笔贷款存入信用社的账户。8月,周某因为其他经济问题被检察机关立案查处,并被免去信用社主任职务。新主任上任后,对陈某提起了民事诉讼,要求其偿还5000元的贷款及利息。

这条线索是由一位律师主动提供的,并说明是律师事务所接到的咨询电话。在文中,这位律师还点评:本案中的借款人陈某已经将借款偿还给信用社,法院对信用社要求陈某偿还借款及利息的诉讼请求应予以驳回。

该文刊登后,引来了一场索赔100万元的诉讼,起诉方为鹿寨县农村信用社。原告在诉状中称,案例中虽然只提到“鹿寨县一信用社”,看似对电话咨询采取了文字上的技术处理,实际上鹿寨县只有一家信用社,并无二家,无论如何进行技术处理,都不能避免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向性。另外,鹿寨县农村信用社经过调查,并无周姓主任,也没有发生过上述案例,《南国今报》刊登的普法案例不实。由此,该信用社认为自己的声誉受到影响,起诉至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向广西日报社(南国今报)索赔100万元。

记者随即详细询问提供线索的律师,对方只能承认是自己虚构的案例,没有想到引起这么大的麻烦。

教训:无论是写事件新闻,还是写普法案例新闻,真实性都是第一生命,哪怕是普法案例,都要进行深入核实,核对线索内容,确保稿件的真实性。此外,在实际生活中,确实有些律师通过虚构案例,来说明法律关系,如果存在这样的情况,必须要求律师说明情况,同时稿件就不能指名道姓地详细说明事发地点、单位、人物,以免“对号入座”。在提及虚构案例时,可用“假如”、“假设”等字样,标明只是为了说明问题而举例,并非确有其事。

案例15:把男看成女眼见不为实2010年7月5日,《南国今报》刊登了题为《女子搭乘摩的寻友下车后莫名大出血》的消息。消息说:昨晚8时40分许,一名女子从柳州市中医院门口搭乘摩的至柳石路西二巷后,腹股沟处大动脉莫名大出血。120急救人员赶到现场后发现,该女子已经身亡。据搭乘该女子的摩的司机称,死者在乘车过程中无任何异常反应,直到到达目的地后才出现不适。至当晚10时30分许记者离开现场时,法医还在就女子死因进行调查。

余下的叙述通篇都是围绕“该女子”展开。全文不到1000字,出现当事人“该女子”、“女子”的说法有多处。然而次日同城其他媒体报道的同一事件说死的是男子。后来经核实,是《南国今报》的记者把性别弄错了,还辩解称“看着像个女的,旁人也说好像是个女的”。当天报社热线接到许多质疑和嘲讽的电话,说今报记者瞎写。为了给读者一个交代,《南国今报》责令记者作一后续报道,以澄清事实真相。

教训:记者亲临新闻现场,目的就是要记者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核实、确认一些基本事实,所谓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然而在这篇稿件中,记者虽然到了现场,却“眼见不实”,也没多带上几个问号,采访中作风浮躁,粗心大意,连死者的性别,都要靠旁人告知和猜测,这是造成这起差错的原因。

案例16:为了找看点编辑乱定性2004年6月23日《南国今报》第4版有一篇报道,标题很是醒目——《酒后司机撞死“好色”青年》。事实果真如此吗?

2004年6月22日,融安县一名通讯员来稿,报道了6月20日晚上融安县浮石镇发生的一起车祸:一男青年在过马路时只顾着与路边店的女子打招呼,未注意身后车辆,结果被一名酒后驾车的司机撞死。来稿原文标题中有“好色青年”字眼,该版编辑认为这是一个新闻眼,而且颇有“看点”,就保留在标题上。稿件见报后引起死者家属不满,他们认为死者和人打招呼不能就说成是“好色”,而且还指责用如此标题报道,是为撞死人的酒驾司机开脱罪责,从而将广西日报社(南国今报)诉至融安县法院。报社与死者家属协商,就“好色”的不当定性向死者家属道歉并作适当慰问,原告方才撤诉。

教训:新闻标题追求抢眼本来无可厚非,但过犹不及。这就是一个过分追求眼球效应而画蛇添足,最后导致失误的案例。

这个案例的一个重大失误就是乱扣帽子。文章只是提到死者过马路时光顾着与路边店女子打招呼,结果不幸被撞死。但并不等同于他就是个“好色青年”,在这里无故给他扣上了个“好色”的帽子,就丧失了新闻从业者客观描述新闻事实的立场,加入了主观猜想,实为新闻从业者的大忌。另一个失误是追求低级趣味。实际上“好色”根本算不上一个新闻眼,一个好的标题应该是精练、贴切的,能引起读者共鸣,留下深刻印象,而且还能起到健康向上或针砭丑恶现象的效果。编辑将“好色”作为标题的新闻眼保留,其实是对低级趣味的迎合,失却了媒体引导社会进步的责任心。

案例17乞丐“大写真” 其实为杜撰2003年3月31日,《南国今报》发表了一篇1500字的通讯,题为《白天街边讨钱晚上抽烟喝酒—龙城不少乞丐活得“滋润”又“潇洒”》,全文详细地叙述了作者对广西柳州市街头乞丐的“暗访”经过,有详细的时间、地点、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文章说,记者上街所看到的乞丐,“白日:可怜兮兮”,“夜间:吃喝嫖赌”。一个自称“沈××”、双腿都截肢的中年乞丐,“许多路人不断地往他面前的黄色塑料袋放钱。笔者旁观的十几分钟内,…沈?就已经收获了不下20元钱。”“而在龙城路的天桥转角处,一个断臂中年残疾人面前的黑色塑料袋则摆满了一张张一元的人民币,他则很舒服地抽着烟。”

到了晚上,记者跟踪到“柳州火车站附近一条巷子内的××旅社。刚走到巷子口,就看见下午在工贸大厦门口拿破铁罐讨钱的那个中年残疾人,正和一个朋友在露天大排档喝酒,桌上摆着四盘菜,看来他的晚餐相当…丰盛?”。报道借一个糖烟店老板之口说:“…这些人活得比我们一般人都要好?。老板还说,××旅社内有几个暗娼,专做另一家旅社那些残疾人的…生意?,有时候甚至会出现几个暗娼抢一个残疾人的情况。”

文章刊登后,全国不少媒体及网站纷纷转载,并冠以《柳州乞丐生活写真:白天讨钱晚上吃喝嫖赌》等耸人听闻的标题,影响很坏。

记者以及报道在媒体上的“风光”,迅即被现实中的尴尬所淹没。文章刊发次日,一群乞丐集体来到南国今报表示不满。他们多是身有残疾的外来人员,以乞讨为生,有的拄着拐杖,有的撑着代步的板车,艰难地来到南国今报,并长时间滞留,要求南国今报对柳州市街头的乞丐生活重新作深入调查,还原他们的真实生活。他们提出这样的要求,一方面是为了消除社会对自己所属群体的偏见、误会;另一方面是为了表明乞丐也有尊严,也难以容忍明显偏离事实的新闻报道,也有对真相的追求。

由于该文所描写的各项新闻要素“齐全”、“准确”、“真实”,文中所述人物特征也与该地的乞丐基本吻合,一时几乎蒙骗了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篇真实的社会新闻报道。后来经过调查,发现该文与网上一篇题为《乞丐并非都值得同情》的随笔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该随笔没有注明时间、地点,唯一提到的乞丐则是“李某”。这篇随笔被直接照搬过来,将原本没有注明时间、地点的文字,全部改写为“2003年3月29日”、“柳州市龙城路”、“柳州市火车站附近”等,原随笔中提到的乞丐李某,则被改写为“沈××”。这说明,这是一篇彻头彻尾的假新闻。

教训:一篇网上的随笔文章,就这样经过“具体细化”后,摇身一变成为一篇反映柳州街头生活的社会新闻,其虚假报道及偏激导向,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严重损害了报纸的声誉。

类似这种街头见闻,在都市报发展早期往往能吸引不少眼球。因其难以核实,往往为一些造假记者提供了活动空间。编辑在处理这类题材的时候,应该多长几个心眼。比如,上述报道中关于残疾乞丐大吃大喝、涉嫌嫖娼的内容,是记者“到了××旅社对面的一栋居民楼观察”而来。不是近距离观察,哪可能看到那些类似电影镜头般的画面?如“一个大约20岁的年轻女子还走进房内,坐到…一只手?的大腿上,亲昵地看着…一只手?打麻将”,“××旅社又传来了麻将声,里面还隐隐约约夹杂着…一只手?粗鲁的叫骂声”,等等,都有破绽,编辑细心的话就可识破。

作为新闻工作者,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必须保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守住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不仅要自觉抵制虚假新闻,而且要自觉抵制粗俗、粗制滥造的所谓“新闻”,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案例18:“落难”秀气女生竟是记者臆造2007年9月11日《南国今报》第5版刊登了一篇《开学又现“落难学生”》的消息,见报两周后被发现是一则完全虚构的新闻。请看原文:现在正是大学新生报到和学生返校的高峰期,连日来今报接到报料,在柳州市多所高校周边,有不少打扮成学生模样的年轻人,自称是大学生,因为坐错车来到柳州,身无分文,渴望得到帮助。昨日中午,记者按照报料人提供的线索,来到校址在柳州市城中区的某高校门外,在银行的取款机前徘徊。不一会儿,迎面走来一名学生模样、身高1.6米左右的秀气女生,她拖着一个轻便的行李包,自称是南宁人,还说她在去上海某高校报到的途中,想到

在柳州读书的同学这里玩几天再去上海。但是来到柳州后,同学的手机号码已经更改,联系不上。下火车时,钱物又被人偷走,现在没钱没地方住。

这女孩说话时显得异常着急,并将早已准备好的上海某大学录取通知书和身份证出示给记者看。她借记者的手机打电话“回家”,与电话那头简单交谈了几句,又对记者说:“我妈妈想和你通话。”

记者接过电话,电话另一头的妇女很着急地对记者说:“我女儿只身在外,一听就知道你是好人。”这名妇女叫记者先借钱给她“女儿”,然后向记者要银行卡号,保证在10分钟后把钱还上。

记者说可以带女孩去吃饭,并安排住宿。对方马上说这样太麻烦,最好给点钱“女儿”,“哪怕只给一二十块也可以”。最后,记者对女孩说,可以找110帮助,她马上支支吾吾说算了,然后匆匆离开。

记者在各高校保卫科采访了解到,冒充大学生行骗的行为大都集中在开学这段时间,骗子经常在学校周边出现。他们首先编造各种理由,让市民与其家人通电话,以骗取信任。“家人”会向市民借钱,少则数百,多则上千。一些涉世不深的新生往往容易上当受骗。

为此,各高校保卫工作人员提醒广大学生,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应立即向学校保卫部门反映,谨防上当。此外,这些“落难学生”还会出现在火车站、汽车站及商场等人流量大的地方,市民若遇上“落难大学生”,可通过110和救助站帮忙分辨。

写作这篇稿子的记者,此后又连续写出三篇疑点重重的稿件,引起编辑及值班领导的注意,经调查发现,三篇疑文均为虚假新闻,所幸未见报。在进一步调查时发现,这篇已经见报的稿子也疑似虚构,多段文字照抄网上文章。后经教育,记者本人终于承认本文为虚构。

教训:记者采写新闻,是要先去现场采访,获得真实的新闻素材后,才能进入写作阶段,也就是先“采”后“写”,有“采”才有“写”。这名记者却投机取巧,不经过现场采访,就写出如此有“现场感”的新闻来,把网上的新闻、随笔,甚至微型小说等的情节套用过来,换上貌似真实的本地的地名、人名、单位名等,再把记者自己植入进去,使得这种杜撰出来的文章很像新闻。

从这篇新闻看,这类事情在社会上是可能存在的,甲地可以发生,乙地也会出现,丙地难免重演。但是否如记者所写的“这一地、这一时、这一人”确确实实地发生过呢?则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追询之下,果然作假,记者在这里写的已不是新闻,而是“小说”。社会真实并不等于新闻真实,记者决不能投机取巧,将可能存在社会真实的事,臆造不存在的人物、时间、地点,捏造出一条“新闻”来。

这种把网上文章套上本地新闻要素的翻版“新闻”报道,有可能会骗过一时得以刊发,但总有暴露的时候。俗话说“事不过三”,该记者在后面连出类似造假的新闻,终于使这篇造假报道露馅。

案例19:虚构“假钞公司” 杜撰猛料“新闻” 2002年10月24日,《当代生活报》头版刊发了一篇记者调查的新闻,标题为《短兵相接“假钞公司”》。文中写道: 10月20日晚,广西大学黄老师在学校的大门口一超市购物时,从被保管的摩托车尾箱上得到了这份印刷很精美的小广告,落款是“鑫光贸易公司”。记者看到,广告的后面还印着“你来我来大家来发财,财富任我来”,极具煽动性的两行字。

以诱人条件,打出售假钞票小广告的“假钞公司”有谁近距离接触过?近日,记者循踪觅迹,与“假钞公司”较起了劲。

10月22日晚8时30分,记者和两名便衣警察装扮成老板带女秘书模样,驾上事先准备好的轿车,来到应约的广西某高校花园后门光线较暗的空地等“老板”……

2002年10月23日晚,夜班编辑和值班总编在稿库中看到由记者部记者提交的这篇题为《记者直击“假钞公司”》的“新闻调查”。因为记者在文中自称是和两名便衣警察与“假钞

公司”较劲的,夜班编辑和值班总编以为是记者部布置采写,故没有与警方联系并咨询有关情况,也没有对该稿件内容的真实性作进一步核实。编辑把标题改为《短兵相接“假钞公司”》后刊发。

文章见报后,南宁警方对此高度重视,派出警力展开侦破工作,却没有发现“假钞公司”的存在,要求当代生活报配合南宁警方查清事实真相。当代生活报与南宁警方多次做该文采写记者的思想工作,希望他配合警方查清此事。该记者终于承认,这是一篇严重失实的新闻,情节大都是虚构的,尤其文内所说的两名便衣警察纯属子虚乌有,暗访的情节也是虚构的;而且其所谓的“暗访”,完全是个人行为,记者部分管热线的主任并不知情。

最终,当代生活报在报上进行了更正道歉,并立即辞退了该记者,并对其他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罚。

教训:此稿属凭空捏造的假新闻,不仅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而且也损坏了新闻记者的形象。那么,为何这篇由记者杜撰的虚假报道能够“一路绿灯”呢?教训何在?

记者采访不深入,作风不扎实,编辑工作不细,值班总编把关不严,这是绝大多数假新闻见报的原因。但是,这里还暴露出新闻从业人员的一个潜意识问题,那就是片面追求新闻的“显著性”和“轰动效应”。试想,如果发现的只是一张假钞,又有哪个记者愿去采访?还有哪个总编辑会签发?因此习惯成自然,记者写稿、编辑编稿、总编辑发稿时,往往有意无意地要凸显其“显著性”、“轰动效应”。于是,造假的记者就可能会不择手段制造出“显著性”和“轰动效应”的“新闻”来。可见,虚假的社会新闻之所以屡禁不止,主要还是与传媒的领导及记者、编辑的认识有关。

从《短兵相接“假钞公司”》的采访环节来看,确实存在管理上的漏洞。首先,按规定,记者实施新闻暗访,须向部门主任请示同意后方能操作。但事实上该稿件刊发后,记者部主任才获悉此稿,可见管理上存在严重漏洞。其次,按规定,记者进行的一切采访活动须做新闻预报,然而,此时的采访环节处在粗放的管理状态中,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让造假记者钻了规章制度的漏洞。

从《短兵相接“假钞公司”》发稿的过程来看,值班总编、编辑不可谓不认真,但假新闻最终还是出笼了。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认为,此稿是在警方配合下完成的,故没与警方取得联系并咨询有关情况。“宁信其无,不信其有”,这是中外新闻界的至理名言。出于职业习惯,新闻编辑必须对所有消息都持怀疑态度,只有经过广泛的求证,排除疑点之后,才能发表,否则宁可放弃。其实,拆穿“西洋镜”并非难事,只消一个电话打给南宁警方相关部门,工作难度并不大,却无人去做,以致假新闻得以见报。

金融政策历来是个敏感的话题,此稿涉及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值班编辑和总编没有意识到此稿刊发之后带来的负面效应,说明他们的把关意识和政策意识不强。透视此篇虚假报道,我们的媒体是否意识到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我们的记者是否意识到自己手中那支笔的分量?

案例20:部分细节有缺失输了官司又赔钱2006年7月27日,《当代生活报》刊发《“绝命书”拷问农村“老来难”》一文。文中写道:

7月中旬的一个下着大雨的深夜,南宁市邕宁区刘圩镇的84岁老人玉某某,因为患病而独自外出找医生,之后却再也没回家。天亮后,村民在一张水塘里发现了老人的尸体。由于老人生前曾留下一篇被村民称为“绝命书”的文章,一时间,对于老人的死,村民议论纷纷。

记者看见,老人的绝命书写在一个香烟的外包装盒上,题目为《老来难》。据了解,这是老人生前口述并由一名曾当过教师的村民代写的。在七字一句的文章里,老人流露出对于老年生活的无奈,其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我在世间皆有子,回忆往年娶媳了,只望安然度晚年,谁知子媳无忠孝,每日三餐无过问,衣服褴褛不支持。”

对于老人的死,不少村民将矛头指向了老人的儿女,认为老人之所以要在一个下着大雨的深夜独自外出,完全就是老人的儿女不孝顺。

据了解,老人共有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当提到老人与儿子的关系时,很多村民就摇头。

记者找到了老人的三儿子玉某。今年45岁的玉某说,他住在父亲家的隔壁,当晚他不知道父亲身体不舒服,也不知道他独自离家。他告诉记者,由于几兄弟的经济条件都不好,对父亲的照顾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说,父亲的田地,几兄弟是轮流帮着耕种的,其他方面是能照顾就照顾了。

文章见报后,老人的其他子女以记者没有采访他们、文章对他们的描述与事实不符为由,要求《当代生活报》登报更正道歉,并赔偿名誉损失费。在当代生活报未能满足他们提出的条件后,他们将当代生活报告上法庭,要求更正道歉,并赔偿名誉损失费1万元。经法院调查认定,这篇报道确有部分细节失实,遂裁定当代生活报赔偿1500元名誉损失费,并在报上公开更正道歉。

教训:这篇新闻,是用钱买来的教训。记者在采访这篇新闻的时候,应当说抓住了新闻的主要事实,那就是老人独自外出寻医无果,最后命丧水塘。但是记者在求证老人留下的绝命书所反映的内容时,却犯了致命的错误。

老人在绝命书中称“谁知子媳无忠孝,每日三餐无过问”。老人共有六个子女,但记者仅仅采访了其中的一人,便主观臆断,妄下结论。最终导致报社吃官司赔钱。

新闻报道策划方案6篇

《新闻报道策划方案》 新闻报道策划方案(一): 新闻报道策划方案 (一)采访意图:解读十七大报告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二)采访阶段及任务:第一,深入农户家中和田间地头进行现场采访,了解他们今年的收成、生产中的成就和问题(生产经营模式、西瓜品种介绍等)、来年的计划和打算,对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多种经营的看法和理解、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感受。 第二,采访村委会主要成员,了解他们在瓜农生产与销售过程中农资采购、市场信息等组织与指导性服务方面的作用。 第三,采访县、乡政府有关部门领导,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职责制、农业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劳务输出等相关政策在当地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中的作用。 第四,搜集资料:十七大报告材料和有关三农问题的政策材料。 (三)题目:南王庄瓜农对来年增收干劲大、信心足 (四)组织策划:王志民(总策划)、周宁宁、马媛、王志华 (五)栏目设置:消息或分析性报道 (六)初次采访所得关键字: 立冬刚过,华北平原上的麦苗显出一派喜人景象,忙完了秋种的农民陆续离开了家乡到城市打工。而南王庄的村民似乎还没有忙完。他们有的忙着收获地里的麻山药、萝卜、红薯、白菜等农作物:有地头交易的,有装车运往市区的;有的忙着拆大棚、施肥、集粪、松土、挖沟,让辛苦了一年的土地准备休息过冬。进入阳历年以后,瓜农们就会把自家温室里培育的秧苗移入大棚,这也许才是瓜农生产生活的新开始吧。 在村民李某的家里,作者了解到,今年村里的农户收入都不一样程度地增加了,今年李某经营了四个大棚(约四亩),每个大棚净收入大约4000元,比去年净增收2000元左右。在 农资成本增加的状况下,今年他又承包了三个大棚准备来年种西瓜,附近几个村庄的很多村农民也在扩大西瓜种植面积,农民种西瓜的热情高涨。 南王庄大棚种植西瓜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了,西瓜和其它地区农户种植的小麦一样,是当地农民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几乎庄上的每个农民都有种西瓜的经验,西瓜种植业在当地已经构成了必须的规模。南王庄西瓜远近闻名,有的西瓜远销京津和东北等地区的城市。 对于市场和信息,李某深有体会:卖低不卖高,(销售)信息灵通和关系网(客源)广的农民的西瓜每年能卖个好价钱。 村民反映:种西瓜能够让农民得到稳定的收入,挣多挣少但不会赔钱,今年西瓜的平均市场价在1。5元每千克(供应旺季价格略低),同往年相比瓜农得到更多的实惠,今年农民种 白菜既增产又增收,但是种麻山药增产却不增收:今年麻山药的下脚料每市斤五毛钱左右,而

从传播学角度看网络虚假新闻的泛滥

从传播学角度看网络虚假新闻的泛滥 ---以“武汉大三女生求职被割肾”为例 武文超新闻0902 200970120227 摘要:网络新闻媒体作为一种新媒体逐渐兴起,在人们的生活中起了重大的作用,带来了新闻传播领域的重大变革。与此同时,网络媒体的兴起在加快信息传播速度的同时,也带来了虚假新闻泛滥的问题,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本文将根据传播学的理论,结合2011年十大假新闻之一的“武汉大三女生求职被割肾“这一案例,对网络虚假新闻的传播效果、产生的原因和危害以及如何控制假新闻的泛滥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传播学网络虚假新闻“武汉大三女生求职被割肾”效果分析治理措施 正文: 网络新闻媒体作为一种新媒体逐渐兴起,在人们的生活中起了重大的作用,带来了新闻传播领域的重大变革。但是缺乏监管的网络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剧了虚假新闻的产生。从2007年到2011年的十大假新闻中网络假新闻的数量来看,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因此要加大对网络新闻媒体的控制,减少假新闻的产生。 虚假新闻是指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而新兴的网络媒体,在假新闻方面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金兼斌教授分析说:“新闻源或者发帖者、爆料者本身在描述事件时信息不准、不全、不客观,从而给网络上的‘以讹传讹’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中间传播环节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添油加醋’的理解,最终可能歪曲事实真相,变成谣言、假新闻。” 2011年十大假新闻之一的“武汉大三女生求职被割肾”事件,就是网络假新闻的代表。11月28日,某网友发布一条微博,称“武汉纺织大学最近发生多起血案,但是没有官方辟谣”。微博称:目前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两个大四女生在外求职被割肾抛尸于学校”,另一个版本则是“一个大四女生被割肾,另有一大三学生遇害被抛尸于山上”。微博随附着照片,迅速引来众多网友围观,转发量激增,并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许多网友信以为真,而且有的网络媒体就将其进行转载,造成了很大的恐慌,以至于武汉市公安局最后发微博进行辟谣,来平定这场由微博转发引起的骚乱。 从传播学角度来分析次假新闻: 一、大众传播与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议程设置的功能是一个线性的过程,首先是媒体要讨论哪些事务是重要的,形成媒体议程;其次,媒体议程以某种方式影响了公众的思想,或者是与公众思想进行互动,形成公众议程;最后,公众议程以某种方式影响决策者的思想,形成政策议程。 十大假新闻之一的“武汉大三女生求职被割肾”事件,它源于微博里一个毫无信源的消息,纷纷被网友转载,到最后某些不负责任的网站甚至进行转帖,而

报纸新闻报道的策划教学大纲

《报纸新闻报道策划》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适用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 总学时数:72 学分:4 理论学时:63 实践学时:9 编制单位(或执笔者):中文系新闻采编与制作教研室字东玉 编制时间:2014年9月 一、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 课程地位:本课程是中文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理论基础课。 课程任务:讲授报纸新闻报道策划的基本概念,理解新闻报道策划的基本类型,帮助学生掌握报纸新闻报道策划的基本原则,将不同类型的 报纸新闻报道策划做对比分析,通过大量的实际报纸新闻策划案 例,熟悉各大报纸对于不同新闻事件的不同新闻报道策划,让学 生对报纸新闻报道策划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能够进行实际的新 闻报道策划。 二、总体教学目标 《报纸新闻报道策划》是一门重要专业限选课程,也是一门需要学生具

备实践操作、策划能力的课程。报纸新闻报道的策划对新闻专业的同学来说是一项必须掌握的基本专业技能。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新闻报道策划的基本理论,熟悉报纸新闻报道策划基本原理和报纸新闻报道策划基本方法,通过一定的实践训练,具备报纸新闻报道策划的基本能力,最终能进行独立的报纸新闻报道策划。 三、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 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应具备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广播电视概论、摄影与摄像、电视节目策划与编导、广告策划与文案写作等基础知识和能力。 四、各课程教学时间分配参考 各课程教学时间分配表

五、教学内容及其目的、要求、任务 第一章报纸新闻报道策划的概念和类型(6学时) (一)教学目的 目的:本章的目的重点是让学生将报纸新闻报道策划与其他媒介的新闻报道策划区分开来,对报纸新闻报道策划的基本概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并掌握报纸新闻报道策划的基本类型。 (二)教学内容 1、什么是新闻策划? (1)新闻策划的概念 (2)新闻事件策划 (3)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 2、报纸新闻报道策划 (1)报纸新闻报道策划概念 (2)报纸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炒作的区别 (3)报纸进行新闻报道策划的积极作用: ①有利于深化主题报道 ②有利于发掘新闻价值

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

兰州城市学院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比较新闻传播学》课程期末考试 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以“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报道 为例 学院名称:传媒学院 专业名称:新闻学 学生姓名:刘晶 任课教师:杨棪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查 《比较新闻传播学》课程论文评阅表 学生姓名刘晶专业新闻学班级103 论文题目 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以“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报道为例 总分评阅教师 评价指标及权重评语得分选题(10分) 论文结构(40分) 论文创新性(20分) 论证(20分) 语言(10分)

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 ——以“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 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报道为例 摘要:本文比较分析了“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2013年12月25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新闻报道,从报道类型、报道篇幅、报道内容、报道视角这四个方面,对两家媒体报道的差异进行比较与分析,得出中西方媒体在新闻价值、新闻受众观、消息来源的处理、新闻传媒的编排特色四个方面存在差异的结论。通过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的比较,认识不同媒介生态下新闻传播的特点,发现我国媒体的不足与弱点,从而有针对地改进、改革和完善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及其运作。 关键词: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新华网《洛杉矶时报》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传播手段的不断提高,各国之间信息的交互也愈加频繁,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广阔,人们可以在同一时间从不同国家的媒体获取他们想知道的信息。但是中西方国家由于历史原因、社会体制、文化差异等不同,中西方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也存在差异。 各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千百年的历史文化沉淀所形成的传统文化节日更是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传统节日对其国家、民族、甚至平民百姓来说都是历史的馈赠,这些节日是历史文化的沉淀,来源于生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民族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最直接、最形象的反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东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人们之间的来往也越来越密切,对彼此国家的传统节日文化也越来越感兴趣。圣诞节属于西方传统节日,如今在中国已经备受重视,尤其是在年轻人当中备受欢迎。然而中国人怎样过西方的传统节日,这一话题也无疑会让西方人感兴趣。因此中西方媒体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这一事件的报道也颇具比较的价值和意义。

十年百条虚假新闻的评选意义和建议

十年百条虚假新闻的评选意义和建议 一个人最点好事并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事,从2001年以来,《新闻记者》评选“十大假新闻”到现在,已经坚持了十年,十年,他们坚持新闻打假,十年,他们坚持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十年,他们坚持履行社会责任,同时在这十年中,为我们新闻界举起了一面旗帜,树立了一个标杆,也给我们这些新闻从业人员留下了一个大大的叹号,向虚假新闻说不! 酒香不怕巷子深,新闻记者10年打假的意义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主要有: 第一:坚定信心,敲响警钟。它坚定了我们抵制虚假新闻的信心,坚定了我们遵守新闻工作职业道德操守的决心,同时也给我们的报人们一个警示,在追求报业发行量和网站的点击率的同时,最先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是真实地报道新闻,就像编者按中说道,在经过几年的评选中,有些媒体已经开始主动反思,汲取教训,其中《羊城晚报》编辑对于假新闻进行了认真地反思,写了《编辑如何“证实真实”?》。 第二:提供样本,创新研究。《新闻记者》对假新闻的研究,十年百条的虚假新闻为我们提供了典型案例,积累了另样的样本,创新了对假新闻的研究。通过分析可以深入剖析假新闻的成因,特征和规律,探讨防范之策,通过分析对案例进行归类、研究,概括新闻造假的动机、手法,提出杜绝假新闻的方法,通过分析对我们新闻的实践工作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分析了百条虚假新闻,以下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建议: 0% 5% 10% 15% 20% 0510 15 一:纵观百条虚假新闻,我们可以看到其特征是两头少中间多,其中七月份

的虚假新闻百分比最大占18%,而二月份的虚假新闻百分比最小仅占3%,其中五月到七月是假新闻的爆发期,然后数量总体下降。其一,说明了假新闻的数量和季节变化等存在一定的关联度,夏季假新闻发生的频率较高。其二,说明了到了年中,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新闻专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等有关部门采取了一些严厉措施,建立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重拳出击后,八月到十月假新闻的数量明显有所减少。其三,在看此图我们发现尽管八月份数量减少,但是十一月份假新闻的数量又出现了小的高潮,可见制止假新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必须要建立长效机制,才能斩草除根,关于如何建立长效机制,我们要有一个精准的调查,这就需要我们要有一个定量定性的分析,例如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对网络舆情的分析,对于虚假新闻我们也要做这方面的研究,定量到假新闻年度上榜者及假新闻在报纸和网络传播的途径和方法,危害的程度追踪研究,有理有据,才能取信于人。 二:关于新闻造假的刊播类型方面,在百条虚假新闻当中,其中报纸首当其冲,占了76个,网络造假12个,杂志造假5个,图片造假4个,其中电视的 造假在2007年才评选出2个,2010年新媒体微博造假首次评选,关于广播和评论的虚假新闻至今还没有评选出来。其一,随着科技的进步,新闻图片的剪辑、后期编辑的技术与日俱增,让虚假照片也开始泛滥,关于这方面的评选在百条虚假新闻中略显较少,因此我们要加强此方面的分析。其二,尽管在造假方面,电视和广播由于囤于技术手段,难于直接取证,电子媒介的可保存性比较差,因此电子媒介的假新闻被现行捉拿的几率较小,[1]但是对于电子媒介的研究我们不能0 1020 3040 50 60 70 80

…新闻报道策划方案

新闻报道策划方案 篇一:2015新闻报道策划书 2015新闻报道策划书一、选题:明确报道性质:调查性报道评价选题的三个指标:1.独特性:从本次事件中挖掘更深内涵,挖掘出隐藏在这事件后让人们反思的内容,权力与权力的利益化结盟,不仅屏蔽了个体学生的权利,也呈现出一种权力通吃、有恃无恐的现实格局。 2.能引起广泛关注与思考:“冒名顶替”事件绝不止于影响两位女孩的境遇,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假罗彩霞冒名顶替上大学,从根本上侵害了真罗彩霞的受教育权,也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虽然国家相关部门正在对案件的相关责任人进行调查,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严惩,但是从这起假罗彩霞事件中不难看出,我们的监管体制中还存在着诸多弊病。 3.对未来有大的影响:希望有关部门、有关人员以本次事件为鉴,从中吸取教训,惩戒体制存在漏洞。要超越个案意义上的审视,除了彻查并严厉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更重要的还在于检讨一些地方的权力运作机制,反思权力难受制约与监督的现实原因,寻找公权腐化谋私的曝光出口和公民权利的制度化救济通道。二、报道范围:1、主要报道对象:王峥嵘、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原因:采访王峥嵘,获得它如何操作冒名顶替,揭露此次事件的暗箱操作。采访清华大

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寻得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政策。辅助报道对象:罗彩霞、王佳俊原因:采访冒名顶替事件的受害人,明白这些事件给受害人带来的危害,并看受害人对此事解决是否有什么意见。 2、所需数据资料:历年来暴露出相似的案例的具体数据资料搜集领域:网络、杂志 三、报道班子:班子成员构成:记者、拍照、策划、编辑班子成员角色:策划:负责整个采访、编辑、报道的流程记者:负责文案、采访工作拍照:负责抓拍重要镜头编辑:负责出版、版面协调的问题四、报道角度: 1.倾向角度:反面因为本次事件有很多值得人们深思的地方,通过负面的报道,引起大家的注意及反思。 2.思辨角度:批判的这说明很多权力者作假肆意妄为,折射出权力策划下的欺侮隐蔽,也隐含着权利受权力压制后的忍辱负重。 3.情绪角度:冷静的五、报道计划 (一)确定报道范围报道对象:王峥嵘、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报道范围:以“假罗彩霞”事件为事件的报道重点。其中包括事发起因,过程,主要在于怎么样解决这个弊端。事件发生后,各方反应及应对措施为后续报道对象。其中包括受害者及其家属的反应,当地政府的实施措施以及该事件所引发的社会意义。报道面:以本次事

媒介伦理以及案例分析

大纲解析: 第一节:新闻传播伦理 传媒报道中的伦理困境(P4) (一)新闻伦理困境产生的原因 1.伦理困境: 在狭义的角度也被称为“道德悖论”或“道德冲突”,是指陷于几个道德命令之间的明显冲突,如果遵守其中一项,就将违犯另一项的情形。此情况下无论如何作为都可能与自身价值观及道德观有冲突。伦理困境的形式化表示如下: ①A是道德上必须做的。 ②B是道德上必须做的。 ③不过,我不能同时做A和B 2.规范伦理学两种不同的理论 目的论伦理学:结果论伦理学:坚持一种行为是否道德,受该行为的结果决定。非目的论伦理学:一种行为是否道德,受其结果以外的东西决定。 如:新闻工作者是否应该为获得一个重要的新闻而采取暗访、欺骗的手段?依据非目的论者的理论,凡是以欺骗方式获取,在道德上通常都是错误的;但如若用功利主义理论来理解,这一切又都合乎情理。因为新闻工作者的欺骗行为是为了公众利益。

3.新闻伦理困境产生的原因 1.首先,新闻工作是具有特殊性的一种职业; ①新闻报道要求真实性,时效性,这就要求记者要抢新闻,抓头条,要求新闻记者无限逼近事实真相,②及时有效地进行报道和传播,但是新闻记者也有自己的情感和价值判断,不可避免有个人色彩。③在追求真实、快速的过程中,对当事人造成不良影响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2.其次,新闻工作者进行伦理选择时具有透明性。 ①没有什么人必须在众目睽睽之下做出伦理抉择。虽然所有的专业人士都会不时地犯一些伦理过失,但是只有新闻工作者有这个勇气或者说不得不将这些过失公之于众,当那些伦理抉择错误时,公众的反应既迅速又苛刻。 3.最后,追逐经济利益使新闻工作者的伦理观念淡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新闻事业开启了“事业管理,企业经营”的发展模式。 (二)新闻伦理困境的解决模式 1.新闻伦理困境的表现 ①新闻工作者的真实报道与他人隐私保护之间存在着冲突。 ②新闻工作者的真实报道与对当事人的关怀之间存在着冲突。 ③新闻工作者的隐性采访与真诚、信守承诺之间存在着冲突。 ④新闻工作者的真实报道与保护司法独立性之间存在着冲突。

假新闻案例及失实原因分析报告

假新闻案例及失实原因分析 一、深圳最美女孩”给街边乞丐老人喂饭 月日,中国新闻网刊发了一则《深圳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感动路人》地新闻.报道称,在深圳打工地后某女孩,月日下班回家路上,女孩看到老人盯着快餐店里地盒饭后便掏钱为老人买来了盒饭,然后亲自喂饭.b5E2R。 经深圳媒体证实,整个行为其实是某商业展地炒作.附近一位目睹拍摄过程地报刊亭老板称,女孩只喂了几口饭,便随拍照地男子离开.此后,策划者出面致歉,承认照片是摆拍.p1Ean。 失实原因:记者未严谨地核实新闻事实,没有善尽一个新闻记者地责任.炮制出虚假新闻,无中生有. 二、温州乞丐流浪年回家获万拆迁补偿 月日,江西《信息日报》刊发该报记者地报道《流浪年回家瞬间变“富翁”》.报道称,年月,家境贫寒地温州男子朱景,远离家门闯荡自己地事业.因为连连亏本,朱景年来风餐露宿乞讨流浪,甚至染上了严重地肺结核.今年月日,经过天地治疗后,萍乡救助站将病情好转地朱景送回家乡浙江温州.悲喜交集中,哥哥朱忠告诉失踪年地弟弟,前几年家乡搞城中村开发,他已获得余万元地土地补偿金.DXDiT。 月日,《现代金报》刊发报道称“这是一起假新闻,报道称,该男子并非叫朱景,而是叫朱景修,家住平阳县昆阳镇后垟村.在朱景修离家前后,老家地房子没有任何变化,离家期间也未有征地和拆迁.实际上,他当时是因赌气离家出走地.这年来,他开过出租车、当过保安,进过黑砖窑也挖过煤.直到年,他才因肺结核病重而开始行乞.RTCrp。 失实原因:其广为传播可能更多地折射了房地产开发、一夜暴富等这样地社会焦点话题,导致了传统媒体、媒体官方微博等在假新闻面前集体沦陷.记者未做深入核实,信息日报社把关不严,导致报道失实.5PCzV。 三、年放假安排 年月日傍晚起,多家媒体新闻客户端以及官方微博纷纷发布据称来自中国政府网地“年放假安排时间表”地消息.按照这条放假消息,年元旦放天,春节放天,元宵节放假天,清明节放假天,劳动节放假天,端午节放假天,中秋节放假天,国庆节放假天.这一方案中含有多个长假,瞬间引发网络“疯转”.jLBHr。 月日点分,新华网新浪和腾讯微博发布辟谣消息称,记者核实得知,中国政府网目前并未发布过“年放假安排时间表”,按往年地做法,放假安排时间表要到月份发布.月日,官方正式发布年放假安排时间表.xHAQX。 失实原因:利用民众对现行节假日安排不满、对增加节假日地期待,扩大影响,博得关注. 四、外国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疑遭讹诈 月日早上点多,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地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国际在线”发布了一组“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遭讹”地图片,报道称,一名东北口音女子在经过一个骑车老外旁边时突然摔倒,随即瘫软倒地不起.外国小伙下车急忙搀扶女子,却被女子一把揪住,自称被老外撞到腿部受伤无法行走,需要该老外负责.最后双方在调解下,外国小伙不得不给付元

策划书之新闻报道策划案例

策划书之新闻报道 策划案例 1

新闻报道策划案例 【篇一:新闻报道策划书】 洛阳市地铁修建新闻报道策划书 一、策划背景 2020年前将建设4 4条线路,全长102.7公里。 二、报道主题:洛阳市修建地铁调查 三、报道目的及意义:全面了解洛阳修建地铁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各界人士对地铁修建的看法和认识,分析地铁修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展望洛阳市的发展前景。 四、报道的主要内容 1、报道洛阳市经济发展现状及地铁修建的背景 2、一些市民对修建地铁的看法和意见 3、取镜采访相关政府部门 4、从文物保护层面采访些文物保护工作者 5、展望下地铁修建的前景

五、需要采访的单位及人物 1、市民 2、洛阳市发改委地铁修建主要负责人 3、洛阳市文物管理局局长 六、对人物的访问(一)市民: 1.你认为洛阳是否适合发展城市轨道交通? 2.就洛阳当前的出行状况来看,你认为是否有必要进行轨道建设? 3.你认为轨道建设和文物保护哪个更重要? (二)洛阳市发改委地铁修建主要负责人: 1.洛阳地铁列车将采用哪一种型号的,最高运营时速多少公里? 2.洛阳轨道建设是否会对洛阳的财政状况带来巨大压力? 3.如何进行轨道的商业性开发? 4.地铁工程的建设是否会对地下文物产生不良影响? (三)、对洛阳市文物管理局局长的提问 1、很多人质疑洛阳修建地铁会影响到地下的文物,对此你的看法呢?

2、若是在地铁修建的过程中挖掘出了墓葬,将会采取什么保护措施? 3、在地铁路线规划时有没有提前对这些路线进行过勘测? 七、前期筹备 1、提前联系发改委负责人与文物管理局局长协调安排采访时间和采访地点。 2、提前去地铁修建沿线踩点 八、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及细节 记者提问态度要真诚、客观、不带个人倾向。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确立主题,围绕主题事先精心设计几个问题。一些问题能够现场发挥,但关键的问题一定要做准备。回避采访的,以提问对方感兴趣的问题,诱导其配合采访。 记者采访时一般都是边听、边问、边记、边看、边想。为了避免报道失实,对于需要核实的细节,如人名、地名、时间、术语、人物对话等,要一边采访,一边核实清楚。采用微型录音机、数字录音笔、笔记本电脑等采访工具时,也要做相应的记录,以防一旦录音不清或录音损坏,无从核对。 【篇二:新闻报道拍摄策划方案模板】

新闻媒体深度报道的研究探讨

新闻媒体深度报道的研究探讨论文 摘要本文以山东大学威海新闻调查小组所作出的深度报道为例,分析如何认识深度报道的价值与意义,如何正确实现深度报道记者的选题定位,如何在海量的新闻信息中实现告知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在新闻各元素的价值博弈中实现其最高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深度;严肃;定位;价值;博弈 身处这个经济与文化全面转型、社会变动剧烈、信息传播全面提速的时代,公众每天都遭遇海量的信息。作为媒介,作为公众代言人的记者,不仅有义务去报道那些已哄传街巷的新闻事件、茶余饭后娱乐大众的小道消息,还要去揭示公众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的本质,调查隐藏在表象背后的真相,解读与观察新的社会现象,以求公正与正义。深度报道多角度、深层次的特点决定了其在信息传播中释疑解惑的历史重任。笔者结合山东大学威海新闻研究所新闻调查小组师生在《中国社会导刊》、《记者观察》、《新京报》等新闻报刊发表的数十篇深度报道,以此为例,对深度报道的原理与实践进行探讨。 一、正确理解深度报道 1.海量信息下的公众知情权 传统媒体正受到新媒体的严峻挑战。面对新媒体的快捷、互动、海量信息,传统媒体必须寻找证明自身存在必要性的理由。其中,深度报道和报道深度就是传统媒体难以替代的强项。 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电影、直投杂志、移动媒体……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竞争导致的信息轮番轰炸,让更多的人、更多、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了世界与社会的动向,但海量的信息流入也让公众“乱花渐欲迷人眼”,无所适从,不知应该相信谁。而深度报道作为更全面、更详实、更深刻地揭示事物发展的过去、现在与将来之间的复杂联系,还原各重要元素的细节准确性的报道,已经成为新的信息传播环境中公众知情权重要的一部分。 高校新闻专业是一个在观念意识上比较前卫的传媒研究与实践场所,比较媒体而言,它能够摆脱信息的琐碎与功利,更加容易宏观地把握舆论导向,判断各种信息的社会意义、文化背景与新闻价值。因此,在高校新闻专业开展新闻调查,进行深度报道的实践,是训练一支高素质的记者队伍有效的手段与过程。山东大学威海新闻研究所新闻调查小组针对诸多社会问题,深入实际,展开调查,受到了明显的实践效果。 2.娱乐大环境下的严肃、厚重。 新闻娱乐化一是指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注重报道名人趣事、带煽情性、刺激性的新闻、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或者将硬新闻软化处理,寻找时政、经济、法律、国际新闻中故事性强的元素突出描写。二是指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描述,通过描述新闻中有趣的故事、情节、细节,使各种新闻内容衍变为趣味性、戏剧化的新闻。 但深度报道以其思想的深邃与前瞻而成为大众文化日趋娱乐化的今天依然保持其所应有的责任、真实、厚重与严肃的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深度报道的深度其实是指其特有的新闻深度思想,指在新闻报道客观真实的基础上,鼓励记者从整体上和不同侧面上更深入地报道新闻事物的本质与联系,它不忌讳自我的观点与态度融入报道,但是要用事实说话,要告诉受众更深刻、更接近真相的道理。 案例之一:《皖北乡村“声色”调查》(《记者观察》2006年5月(上)期)是调查小组记者黄玉浩在春节期间参加皖北小梁乡一个婚礼之后采写的报道。经调查发现,流传于皖北一带的的唢呐戏和泗洲戏已经演变成“脱衣秀”,成为当地农民婚丧嫁娶各种礼仪的主要形式。农村文化市场的长年贫瘠,如何丰富农民的文化消费才是解决“声色”问题的根本。种种迹象表明,目前农村的文化消费市场还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体制还不够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所以丰富农民的文化消费、提高农民的文化品味、规范农村文化市场的秩序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务之急。该报道通过乡村中的一场婚礼的“脱衣秀”表演,审视中国当下农村文化诸类状况,上升到一个十分严肃的社会问题。

从假新闻事件浅谈中国现行新闻法规的不足

从假新闻事件浅谈中国现行新闻法规的不足 摘要: 通过概述新闻立法的背景与现状,就新闻立法进行了深度思考,通过新闻案例对“假新闻”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阐述了我国现行新闻法规面临的不足。 关键词:新闻立法,假新闻,新闻法规的不足 一、中国新闻传播立法的背景与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对新闻法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出版了许多专著和论作。但是因为新闻法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导致对其研究产生了一些偏差,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制定一部新闻法典,然而,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新闻立法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当前新闻法律体系中有大量由不同立法主体制定的不同法律等级效力的规范性文件,这些文件中部分条款不同程度地对新闻自由和新闻活动给予一定的规范,新闻立法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新闻立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的主要成果是著名的三个《新闻法》文稿。由全国人大教科文委员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共同组建的新闻法研究室成立。该室到全国各地征求对新闻立法的意见和建议,起草了《新闻法》草案(也称为《新闻法(试拟稿))。这个草案对新闻法的各个方面的内容作了比较广泛的探讨,除言论、出版、新闻自由外, 诸如知情权、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诽谤、更正和答辩、新闻报道与司法、追惩制和预防制、舆论监督、新闻记者的权利和义务、保守国家秘密、禁止淫秽(物品、著作)等等,皆有专题文章涉及,构建了新闻法学理论框架的最初尝试。 第二阶段从90年代开始研究的新闻侵权纠纷。在新闻学界,最初有关的研究是从个案入手的,再以后研究又从个案分析和个别法理的研讨走向体系化。新闻学界的研究着重从新闻规律的特殊性入手, 探讨新闻侵权纠纷的发生、处理和防止,体现了言论、出版、新闻自由同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这两类基本权利的冲突之间寻求平衡的意图。法学界的研究成果则是建立了有关人身权、人格权的理论体系,对于各项权利的概念、来源、内涵、特征,以及侵权行为的责

新闻案例一

新闻案例一:和颐酒店女房主遭袭 4月5日,微博名为“弯弯_2016”的网友连发多条微博讲述自己在北京和颐酒店遭受陌生男子尾随拖拽的经历,引发网友高度关注。5日晚,北京朝阳警方证实此事,并表示警方目前在调查中。根据最新消息,酒店方面在6日下午已经就此事道歉。虽然事件真相仍然处于调查之中,但舆论场已经出现几度“反转”:先是网友一边倒地同情涉案女子并纷纷表达对事件恶劣性的愤慨与恐慌,接着涉事各方陆续回,在公共场所,男子竟然明目张胆对女子进行了长达数分钟的纠缠、撕扯,即便其动机目前尚且不明,但至少也是严重的寻衅滋事行为,将构成寻衅滋事罪。如果将来查明其实施暴行的目的,还将可能涉及更严重的罪名,如强奸罪、拐卖妇女罪、绑架罪等等。 另一方面,酒店也并未尽到足够的安全保障义务。我国侵权责任法规定,宾馆、商场、银行、车站、娱乐场所等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虽然公共场所的安全保障义务并不能无限扩大,但当进入者遭到侵犯,工作人员及时施以足够的援手,显然是酒店应尽的最起码的法定义务。即便在场的只是保洁人员,但其至少也有责任对施暴者予以喝止或者帮助女子呼救、报警。

虽然女子身体并未受到实质性伤害,但该起事件也给其带来了巨大恐慌,其有权向酒店主张精神损害赔偿。此外,只要事件核心内容是真实的,即便确实存在酒店的竞争对手帮助炒作、推送,这也是“商战”中正常的借势而为,无论在商业伦理上还是在法律责任上都不应对之过多苛责。 新闻反应的问题:我们似乎处在一个舆论比执法更有效的时代 最热心的永远是网友 最冷漠的永远是路人 事件爆出的第一时间,全网都在流传铺天盖地的女性自我保护手册,比如购买防狼喷雾、用高跟鞋自卫等等,社会的普遍反应是保护女性,保护自己。于是我发现在同类新闻发生的时候,我感到很诧异,为什么女性遭受歧视时,遭受性侵时,遭受各种恶意时,公众号们都在要求女性学习更多能力?而不是从源头上去根治犯罪?再者,受害者报警后警方的处理态度方式方法也令人失望 这事儿的核心应该是受害人在受到暴力侵害选择报警之后,警方的处理方式引起的普遍性恐慌。大多数人关注这个事情根本就不关心背后的各种阴暗面,甚至在有些人眼里,社会黑暗面也是这个社会的组成部分。但即便是社会黑暗面也应该有他的规则,恩,怎么说的,就是大多数武侠小说里表现的那样,江湖人的纷争用江湖的办法,江湖人自己处理江湖事,不应该把普通人牵扯进来。 而受害人明显是个普通人,我们关注的人们大多数也是普通人,我们关心的当普通人被不小心卷入到江湖纷争的时候,理论上应该能为我们维护正义和公平的官府会怎么做,当然,追求完全的公平和正义或许有些太过理想化当发生一起暴力案件的时候,受害人报案,不管是拨打110还是当地派出所报案,普通人的理解最起码的程序应该是把相关人员都带到派出所了解情况。即便是按最和稀泥的处理方式,应该是让没事儿的一方给受伤的另一方赔礼道歉并且给予一定经济补偿。而这个案子的处理方式上,从受害人的描述上看,我们一般人理解的处理治安案件的程序并没有出现。虽然这一程序并不代表公平和正义。但如果连着仅有的形式上的东西都没有的情况下。我觉得公众不恐慌是很困难的,除非是人民群众对执法机关已经哀莫大于心死,但真要这样,这事儿也成不了热点了.......

新闻说天下 节目策划案

《新闻说天下》栏目策划方案 一,策划背景 鉴于一般新闻类节目播出形式单调,较为正统,对受众的吸引力逐渐减弱,在吸取其他电视台对民生新闻节目创办的经验,从中发现这些热点新闻之所以能够吸引观众是因为能够很好的讲娱乐因素与新闻事件融入到一起,在这样的影响下,创办一个娱乐化的新闻,主要以消息为主,以简短的评论为辅,同时以“说新闻”的形式呈现给观众,这样让观众能够在轻松的状态下关注新闻,也加入一些娱乐的元素,更加有效地吸引观众。 二,栏目名称 《新闻说天下》 本栏目的节目形式主要是以主持人和嘉宾的谈论为主,像是香港的《锵锵三人行》都是这种模式,脱口秀是为观众营造一个放松舒适环境,其寓意节目的风格是轻松幽默,并且还会融入丰富的新闻内容,致力于打造一档娱乐轻松地新闻脱口秀类节目。 三,栏目类型 新闻杂志消息类,类型跟国外的《60分钟》相近,但在风格上又不同于此节目,播报热门话题,新闻。 四,栏目定位 是一档以说为主的新闻脱口秀节目,是以在校大学生为主要受众的新闻消息类节目,力求做到通俗,轻松。选题可以是学校身边的故事,或是网络上的热门关注话题,着眼于全球,全世界的新鲜热门新闻。而且在播报时要适当的夸张,适当的放大娱乐元素,在视觉上,听觉上给受众最直观的娱乐化体验。 五,受众定位 受众主要是在校中,大学生,青年人,以他们的视角去发现新闻,谈论新闻。 六,主持人定位 1,基本要求: 要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幽默风趣,思维敏捷。 2,风格定位: 一男一女两名主持人,分别表达各自的理性观点和感性观点,以两种思考方式讨论,解读新闻。男主持人以沉重稳重的姿态来呈现给观众,给观众亲切,易于交流的平民化印象,但又不失幽默,是以理性的视角来谈论。女主持人性格活泼开朗,言辞比较开放,是以女生感性的视角看待问题。3两人在配合的过程中要加一些幽默的因素,比如谈到激动地地方可以加几句方言,增加节目的幽默元素,调节气氛。

媒体与新闻

全球化背景下的新闻报道 在新科技下背景下,人们可以从报摊,智能手机上,晚间新闻中,几乎零时差的从那些为全球新闻社和其他新闻机构工作的新闻记者特约记者和通讯员的报道中了解到千里之外的世界。每天从北京胡同里一个阅读《人民日报》的中国人到BBC的广播,全球新闻无处不在。 也就在世界变得更加紧密相连的时候,新闻的狭隘主义发挥着越来越危险的误导作用。虚假的消息在新媒体报道下,传得越来越远,比如2011年3月发生福岛核辐射物质泄漏事件以后,在中国掀起的一股“抢盐风”还有2012年的世界末日说。这些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虚假新闻报道不在少数,有些甚至严重影响我们日常的生产生活。 同时媒体报道方式的变革,改变着人们的接受新闻信息的方式和习惯。从广播,电视,报刊为主导的旧媒体时代到如今的新媒体世纪,媒体的传播也在经历“全球化”历程。新闻信息不仅仅局限于地区与地区之间,同时也在不同的文化之间流通。如世界前三大的多媒体新闻通讯社之一的路透社,提供各类新闻和金融数据,在128个国家运行。路透提供新闻报导给报刊、电视台等各式媒体,并向来以迅速、准确享誉国际。 但“全球化”所带来的麻烦是,它并没有我们向想象的那么完整,甚至与我们相关的新闻报道被严重的扭曲,以至于把整个国家或社会贬低或某种偏见或形象。据世界银行的消息,在全球70亿左右的人

中,只有80%可以用上电,75%拥有电脑,只有区区35%可以使用上互联网。这个星球上大多数并没有如我们想象的“与国际媒体”相连。相反,新闻传播的差距越来越两级分化,媒体传播的对象也越来越集中在一部分权力中心.,在非洲,南美洲,有些国家只能依靠其他国或者公益组织才能建立起媒体传播机构,如广播,电视网络。 开发新的市场和对象,需要很高的投入和宣传,这使得许多媒体公司和经营者不愿意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发新的市场,这就必然会有新闻媒体传播的死角。 这是由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中心的马克.格雷汉姆所绘制的一张标有地理信息的条目,显示在维基百科上。

媒体报道策划方案

媒体报道策划方案 最新发布的《媒体报道策划方案》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很有用处,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 篇一新闻报道策划案例 “双十一”电商盛宴的报道策划——以报纸为策划载体前言 “双十一”即每年的11月11日,20XX年以前的这一天仅仅是被冠以“光棍节”的称号。但是在20XX年,天猫(淘宝)开始在11月11日举办促销活动,最早的出发点是要打造一个属于淘宝商城的节日,开发一个吸引消费者的新窗口。尽管光棍节处于十一黄金周和圣诞促销的中间“淡季”,但巨大的让利折扣还是吸引了大量的网购群体。截止到20XX年,双十一已经成为了电商消费节的代名词,参与的平台从最初的淘宝到现在的天猫、京东、易迅、当当、国美和苏宁易购,在网络商家相互较劲拼低价的时候,这一天俨然成为了全民疯狂购物日。 一、可行性分析 (一)行业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仍处于发展阶段,追求廉价多销。双十一的出现加快了电商平台的发展,集中的销售大大降低了库存,对传统的线下销售提出了巨大挑战,这也无疑会对传统零售业的发展模式带来影响。同时过于于密集的销售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比如节前节后的订单“空窗”、巨大的物流压力和支付压力以及商家的提前提价的不实行为,都值得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二)受众分析 在原有报纸受众群体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网购群体以及关注我国电商发展的群体。 (三)经费分析

可以联系电商平台进行广告宣传,与前期造势相组合,利用广告来源增加经费。同时也可以举办招商活动,寻求赞助支持。 二、具体报道内容 (一)前期准备 1、市场调研 以问卷的形式对网购群体进行采访,主要收集消费群体对双十一的关注度以及期待值。同时注意各大电商的库存情况,追踪其宣传造势活动,注意不同平台间的差异化,抓住各家的特色。 2、范文TOP100前期造势 在社会新闻版面进行提前宣传“双十一”来了你准备好了吗?可以具体采访一些有资深网购经验的卖家以及卖家,分享他们的看法和以往的经历,将前期调研数据引入进去。然后联系不同电商促销活动的负责人,介绍他们的促销战略及筹备情况。 (二)前期报道 报道主题双十一——电商们的盛宴 报道定位两篇消息报道 第一篇报道的侧重点在于数据的分析,重点突出时间、交易量,尤其是在双十一的前几个小时,同时注意与上一年的数据相对比。大体形式为“最新数据显示,今年淘宝“双十一”交易额突破1亿只用了55秒;达到10亿用了6分7秒;50亿用了38分钟;凌晨549,阿里当日交易额突破100亿;1339达200亿元;1731突破250亿”(20XX年)。 第二篇报道的侧重点在于统计卖家的销售情况以及分布情况(主要集中在

对新闻报道与新闻资源的认识

媒介经济?专题 中华新闻报/2003年/06月/02日/第007版/ 对新闻报道与新闻资源的认识 ———关于我国六省区主要新闻媒介新闻资源开发现状的调查报告(上)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蔡雯 编者按: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媒介对新闻资源的开发能力作为媒介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种开发能力一方面决定了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媒介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可以说,无论从新闻学角度还是从媒介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对新闻资源开发的研究都是非常必要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蔡雯教授设计并组织了对我国部分新闻媒介的调查,于2002年7月至2003年3月对北京市、广东省、湖南省、河南省、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共6个省区的41家主要新闻媒体进行了实地调查,考察和分析了我国媒介现阶段的新闻资源开发能力和运作水平。该调查分为调查设计主旨、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调查结果分析三部分。本刊将分两次刊出这一调查报告。 调查设计主旨 新闻资源与新闻资源开发,都有着丰富的内涵。笔者在进行课题的理论建构时对此有较详细的论述,概括而言,新闻资源是新闻媒介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社会资源,具体包括:1.新闻信息资源──新闻媒介所拥有的新闻信息渠道及其产品,包括新闻提供者、新闻合作者、新闻线索、新闻稿件、新闻资料等;2.新闻环境资源──新闻媒介所依存的社会环境为新闻传播活动所提供的资源,具体包括政策环境资源、经济环境资源、文化环境资源等;3.新闻媒介资源──新闻媒介自身所拥有的新闻传播资源,具体包括资金、人才、设备、技术、载体、品牌、社会关系等;4.新闻受众资源──新闻媒介的受众对象,包括显在与潜在的媒介消费者,但对新闻传播活动最有价值的主要是事实上已经作为读者、听众、观众存在的社会公众,媒介的社会影响力、广告吸引力依此存在。所有这些资源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而且它们具有变动的特点、相互联系的特点,有些资源还有相互转化的特点。 新闻资源开发是新闻传播活动以及新闻媒介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是由新闻媒介主体如媒介管理者、新闻传播者、媒介经营者等自主设计和运行的一项系统工程。显然,对新闻资源开发的全方位的研究难度很大,因此,笔者选择从应用新闻学的角度研究这个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新闻资源的发现,这是资源开发的前提与起点;2.新闻资源的鉴别,这是资源开发的战略决策基础;3.新闻资源的转换,也是资源开发的必要中转环节;4.新闻资源的整合,即如何对新闻资源进行统筹开发与优化组合;5.新闻成果的展示,即研究资源开发的成果表现方式;6.新闻资源的增值,即如何使新闻资源价值获得提升,包括以“产品链”模式使新闻资源获得增值,和以“共享”模式使新闻资源获得增值。 本次调查研究的设计,进一步缩小范围,以新闻报道策划和组织为切入点,考察我国主要新闻媒介在新闻报道层面上对新闻资源开发的现状,进而分析影响新闻资源开发的主客观因素、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为什么要选择新闻报道策划这样的切入点?因为对新闻报道的策划与组织是媒介传播活动中的一种中观层面的运作,介于新闻媒介产品定位设计这一宏观层面和单篇新闻稿件采编这一微观层面之间,

部分媒体从业人员违反新闻职业道德案例

中国记协通报 部分媒体从业人员违反新闻职业道德案例 《人民日报》 根据社会举报,中国记协会同有关新闻宣传单位查处了部分媒体从业人员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案例。现予通报。 一、2010—2012年期间,中国改革报记者王清机在中国食品安全报兼职期间,以建立“中国食品安全报质量监督跟踪单位”为名,违规向山东地区多家食品企业收取所谓“质量监督跟踪单位公告费”;2012年初,王清机违规收取山东省某医院8万元“宣传费”。中国改革报已对王清机作出除名处理并吊销其记者证,中国食品安全报已对王清机作出免职清退处理。 二、2013年8月9日,《21世纪经济报道》刊登《酉阳:桃花源的产业新定位》一文称,重庆市酉阳县近5年工业发展以“失败”定调。经查,该报道记者未进行深入采访,未与相关部门核实,将酉阳县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当成2012年的发展目标,造成报道严重失实。 三、2013年10月24日,黑龙江晨报刊登《老汉旅店见网友,一开门傻了——“跟我开房的咋是儿媳妇”》一文。经查,穆棱市电视台记者以派出所提供的一件曾经处理过的纠

纷为原型,编造了《穆棱:开房约会女网友见面竟是儿媳》的假新闻。黑龙江晨报未经核实,修改标题后刊登了该报道。黑龙江省新闻出版局已对相关新闻单位和责任人分别予以 行政警告、行政罚款、吊销记者证等处罚。 上述媒体及从业人员的行为,严重违反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有的假借新闻媒体名义以舆论监督为由敲诈勒索;有的采访过程粗浅片面且未经核实;有的根本不经采访直接编造所谓的新闻事件,在社会上造成负面影响,败坏了新闻工作者的声誉。 广大新闻工作者要引以为戒,自觉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严格遵守《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自觉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各级各类新闻媒体要切实加强内部管理,对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新闻从业人员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要依法依规作出处理,切实维护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