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原子的精细结构:电子的自旋解析

第4章 原子的精细结构:电子的自旋解析
第4章 原子的精细结构:电子的自旋解析

第四章原子的精细结构:电子的自旋

玻尔理论考虑了原子主要的相互作用即核与电子的静电作用,较为有效地解释了氢光谱。不过人们随后发现光谱线还有精细结构,这说明还需考虑其它相互作用即考虑引起能量变化的原因。本章在量子力学基础上讨论原子的精细结构。

本章先介绍原子中电子轨道运动引起的磁矩,然后介绍原子与外磁场的相互作用,以及原子内部的磁场引起的相互作用。说明空间量子化的存在,且说明仅靠电子的轨道运动不能解释精细结构,还须引入电子自旋的假设,由电子自旋引起的磁相互作用才是产生精细结构的主要因素。

§4-1原子中电子轨道运动的磁矩

1.经典表示式

在经典电磁学中载流线圈的磁矩为。(若不取国

际单位制,则(为电流所围的面积,是垂直于该积的单位矢量。这里假定电子轨道为圆形,可证明,对于任意形状的闭合轨道,其结果不变。)

电子绕核的运动必定有一个磁矩,设电子旋转频率为,则原子中电子绕核旋转的磁矩为:

定义旋磁比:,则电子绕核运动的磁矩为

上式是原子中电子绕核运动的磁矩与电子轨道角动量之间的关系式。磁矩与轨道角动

量反向,这是因为磁矩的方向是根据电流方向的右手定则定义的,而电子运动方向与电流反向之故。

从电磁学知道,磁矩在均匀外磁场中不受力,但受到一个力矩作用,力矩为

力矩的存在将引起角动量的变化,即

由以上关系可得,可改写为

拉莫尔进动的角速度公式:,表明:在均匀外磁场中高速旋转的磁矩不向靠拢,而是以一定的绕作进动。的方向与一致。进动角频率(or拉莫尔频率)为:

2.量子化条件

此前的两个量子数中,主量子数n决定体系的能量,角动量量子数决定轨道形状。

轨道平面方向的确定:当有一个磁场存在时,磁场的方向即为参考方向,轨道平面的方向也才有意义。

轨道角动量垂直于轨道平面,它相对于磁场方向(定义为z的角度决定了轨道平面的方向,如右图示。

此前得到角动量量子化条件为:

鉴于量子力学的本质,将此条件作一原则性改动,取由量子力学计算所得的结果

由此引入第三个量子化条件:

显然,对于一固定的,有(个m值。

3.角动量取向量子化

根据轨道角动量及其分量的量子化条件

做出其矢量模型示意图(右图。其特点是不能与z方向重合,这正是对角动量量子化条件改动而产生的效果。

将以上量子化条件代入磁矩和磁矩在z方向投影的表达式有:

令,称为玻尔磁子,是轨道磁矩的最小单元。是原子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常数。

可改写为,式中为精细结构常数,是第一玻尔半径。此式说明磁相互作用至少比电相互作用小两个数量级。

4-2史特恩-盖拉赫实验(在外加非均匀磁场中原子束的分裂)

1921年,史特恩和盖拉赫首次作实验证实了电子自旋的存在,是对原子在外磁场中取向量子化的首次直接观察,是原子物理学中最重要的实验之一,实验装置如右图示。

从加热炉O中发出一束氢原子蒸气(由

于炉温不很高,故原子处于基态),原子速度满足于,氢原子先后穿过两个狭缝后即得到沿x方向运动的速度为v的氢原子束。原子束穿过磁场区最后落在屏上。

为使氢原子束在磁场区受力,要求磁场在的线度范围内是非均匀磁场(实验的困难所在)。

沿x方向进入磁场的原子束只在Z方向上受力,

原子束在磁场区内的运动方程为:

原子经磁场区(长度为D)后,与x轴线的偏角为:

当原子束落至屏上P点时,偏离x轴的距离为。

式中,见右上图。

由以上讨论知,不仅呈量子化,在方向的投影也呈量子化,因为只有这样,的数值才可能是分立的。故从实验测得是分立的,反过来证明呈量子化。

此实验是空间量子化最直接的证明,它是第一次量度原子基态性质的实验。

以上只考虑了电子的轨道运动,现将电子的自旋也考虑进来,即原子的总磁矩是由轨道和自旋两部分磁矩合成的。只有全面考虑才能解释氢原子在非均匀磁场中的偶分裂现象。于

是中的,即

在运用上式时须注意单位,的单位应取。

由于共有个值,所以就有个分裂的值,即在感

光板上有个黑条,表明了个空间取向。由此得出一种通过实验确定因子的重要方法。

可据上式解释单电子或多电子体系的各种原子的史特恩-盖拉赫实验结果。对于氢(单电

子),因氢原子处于基态,,进而可得出,故有于是与具体实验参数相对应的

以上计算结果表明处于基态的氢原子束在不均匀磁场作用下分裂为两层,各距中线

1.12cm,与实验甚符。史特恩-盖拉赫实验结果证明:

1)原子在外磁场中的取向呈量子化;

2)电子自旋假设是正确的,氢原子在磁场中只有两个取向即;

3)电子自旋磁矩的数值为。

§4-3电子自旋的假设

1. 乌仑贝克与古兹米特(1925年,时年不到25岁的荷兰学生)的电子自旋假说

从史特恩-盖拉赫实验出现偶数分裂的事实,给人启示,要使为偶数,只有角动量为半整数。而轨道角动量是不可能为半整数的。乌仑贝克与古兹米特根据大量实验事实提出假设:

1)电子不是点电荷,除轨道角动量外还有自旋运动,具有固有的自旋角动量(内禀角动量),。它在z方向的分量只有两个:。即自旋量子数在

z方向的分量只能取,,

2)电子因自旋而具有的自旋磁矩(内禀磁矩)与自旋方向相反,在z方向的分量为1个玻尔磁子,即为经典数值的两倍。(的存在标志着电子还有一个新的物理自由度)

玻尔磁子

在此之前已得到电子轨道运动的磁矩为。电子与自旋相联系的磁矩类似于电子轨道运动的磁矩,可写出电子自旋的磁矩为

。但这两个式子与实验不符,为与实验事实相符,乌仑贝克与古兹米特进一步假设:电子的磁矩为一个玻尔磁子,即为经典数值的2

倍。

从以上的讨论可知:、,两者相差一倍。

电子自旋假设受到各种实验的支持,是对电子认识的一个重大发展。狄拉克于1928年找到一种与狭义相对论相融洽的理论,可由狄拉克量子方程得出电子自旋的自然结果。

反过来看,电子轨道运动的磁矩为在原子体系中并不普遍成立。

电子自旋假设是经典物理学是无法接受的。如将电子自旋视为机械自旋,可证明电子自旋使其表面的切向线速度将超过光速。正因为如此,这一假说一开始就遭到很多反对,但后来的事实证明,电子自旋的概念是微观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电子的自旋不能理解为像陀螺一样绕自身轴旋转,它是电子内部的属性,与运动状态无关。它在经典物理中找不到对应物,是一个崭新的概念)

2.朗德因子(g因子)

定义一个因子,使得对任意角动量所对应的磁矩以及它们在z方向上的投

影都成立。表示为

因子是反映物质内部运动的一个重要物理量,但至今仍是一个假设,它可

以表示为:

引入因子后,电子的轨道磁矩、自旋磁矩和总磁矩以及在z方向的分量分别表示为:

当只考虑轨道角动量时,

当只考虑自旋角动量时,

3.原子的磁矩

电子的磁矩和原子核的磁矩合成原子的磁矩。由于原子核的磁矩比电子磁矩小3个数量级,一般可不考虑。因此,对单电子原子电子的磁矩即为原子的磁矩。对多电子原子,当为

耦合时,因子仍具有与以上相同的形式:

原子的磁矩及其在z方向的分量为:

4.角动量的合成

电子的自旋和轨道运动相互耦合的总角动量可表示为:

按矢量合成法则有:

须注意的是,并非按上式求出的J都合乎要求。

量子数的取值由角量子数与自旋量子数决定,最大值是(+),最小值是

。量子力学可证明,可能的取值是:

由此得:。所以,总角动量可表示为:

量子化的的大小分别为:

*单电子的g因子表达式

§4-4碱金属双线(碱金属原子的光谱)

1.电子态和原子态的表示方法

角量子数对应的电子态用小写字母表示。如果不考虑原子内部电子的运动,可用价电子的运动状态表示整个原子的状态,习惯上用大写字母

表示与对应的原子态。在这些字母前可写上主量子数的数

值。如表示的原子态或原子能级。

原子态常用表示方法(以为例):的数值在右下角(对多电子原子取值);左

上角表示,对多电子原子取。由于单电子的,因而,代表双重态。

2.碱金属原子的光谱

碱金属元素的原子光谱结构相似,一般观察到的4个线系为主线系、漫线系(第一辅线系)、锐线系(第二辅线系)和基线系(柏格曼系)。

从锂的光谱线系分析,主线系的波长范围最广,第一条是红的,其余在紫外区;漫线系在可见光区;锐线系第一条在红外区,其余在可见光区;基线系在红外区。其它碱金属元素有

相仿的光谱系,只是不同。

2.碱金属原子光谱的特征(以锂的原子能级图为例)

1)有4组初始位置不同的谱线,但有3个终端,表明有4套动项和3套固定项;

2)与主量子数和角量子有关(氢原子能级只与n有关);

3)能级跃迁的选择定则:只有当时,两能级间的跃迁才是允许的。

里德伯提出碱金属原子光谱的波数:

式中是线系限的波数。但从实验数据计算得到的量子数不是整数(碱金属与氢不同之处),而要减去一个与角量子数有关的很小的改正数,改写后n仍为整数。

碱金属原子的光谱项:

碱金属原子的能级:

3.原子实极化和轨道贯穿(解释碱金属原子能级与氢原子能级的差别)

碱金属元素Li、Na、K、Rb、Cs、Fr都是多电子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属同一族,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都是一价的,易失去外层电子而成为正离子,可要使之再次电离却很困难。一次电离电势约50V,二次电离却要大得多。碱金属原子与氢原子的光谱公式相仿。n很大时,两者的能级很接近;当n小时两者的差别较大,由此可设想它们的光谱也是由于单电子的活动产生的。

碱金属的Z可按一定的规律排列成整齐的形式,说明原子中电子的组合有一定规,即在一个完整的结构之外多余一个电子,而这个完整的结构称为原子实,原子实外面的那个电子称价电子。

价电子在较大的轨道上运动,极易脱离原子实。它可从最小轨道(不是原子中的最小轨道)被激发到高能轨道,或从高能轨道跃迁到低能轨道发出辐射。

碱金属原子由原子实和价电子构成,有两种情况是氢原子所没有的。这就是原子实的极化和轨道贯穿。原子实的极化和轨道贯穿理论能很好地解释碱金属原子能级同氢原子能级的差别。

1)原子实的极化

原子实的结构是球形对称的,价电子接近原子实时,吸引原子实的正电荷排斥负电荷,致使原子实的正负电荷中心发生微小的相对位移而不再

重合,形成一个电偶极子,这就是原子实的极化。偶极矩总指向价电子,所以偶极矩的电场总是吸引价电子,因此,价电子受原子实电场和原子实极化产生的偶极矩的共同作用,此时价

电子的势能为,显然,价电子的能量降低了。

2)轨道贯穿

价电子的部分轨道穿入原子实称轨道贯穿。未发生轨道贯穿时,原子实的有效电荷数是1,原子的能级与氢原子能级很接近;价电子处在轨道贯穿时,原子实的有效电荷数大于1,

导致其能量较氢原子小,即相应的能级低。轨道贯穿只能发生在偏心率大的轨道,所以它的

值一定是较小的。

4.碱金属双线(碱金属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是在无外场情况下的谱线分裂)

如用分辨率很高的仪器观察碱金属原子的光谱,会发现每一条谱线是由二至三条线组成,这称为光谱线的精细结构。主线系和二辅系的谱线由两条组成,一辅系和柏格曼系的谱线由三条组成。

1)定性分析:

碱金属元素的原子光谱各线系的波数均可表示为两波谱项之差,其活动项与跃迁的初态对应,固定项与跃迁的末态对应。这些谱线都有双线结构,说明与跃迁的初态和末态对应的两个能级中至少有一个存在“分裂”。

碱金属双线的存在,是提出电子自旋假设的根据之一。电子自旋角动量只有两个取向,必然导致对应于一个轨道角动量将会产生两个状态。如:

什么样的能级结构才会产生精细结构呢?以下结合较为简单的锂的第二辅线系作定性分析。

二辅系的谱线随波数增加,双线间距保持不变,可推想双线是由同一原因引

起的。锂的第二辅线系是由跃迁产生的。假设各S能级为单层能级,但

2P能级为双层能级,这样的能级结构将产生光谱的双线结构,其波数差决定于2P 能级分裂的大小,故双线间隔不变。

如进一步假设所有P能级都是双层的,且双层能级间的间隔随n的增大而渐减,则可解释主线系的双线结构。假设诸D能级至少是双层的,如右图示,诸D能级向2P双层能级跃迁,可产生4条谱线(如右图示)。但实际上只观察到3条谱线,意味着这种跃迁还应遵循另外的选择定则(后面介绍)。

2)自旋-轨道相互作用(定量分析)

以上假设虽能解释碱金属光谱的精细结构,但没有说明能级为何会分裂。以下将证明,能级的多重结构是由电子的自旋磁矩和轨道磁矩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据运动相对性,价电子绕原子实的运动可看成是原子实以同样的速率沿相反方向绕电子运动。

首先在电子静止的坐标系中考虑。原子实的有效电荷数为,它绕电子的旋转运

动在电子处产生的磁场与电子自旋磁矩的相互作用称为自旋-轨道相互作用。引起的“附加能量”称为自旋-轨道耦合能(即电子内禀磁矩在磁场作用下具有的

势能):。

据毕-萨定律,,而电子自旋磁矩为,(其中自旋角动量在空间任意方向上的投影只能取两个值:)

考虑到,并将和代入,可得:

利用,有:

所以有:

上式是在电子静止坐标系中得到的,而我们需要的是原子实静止的坐标系,由于相对论效应,这两个坐标系不等效。1926年托马斯通过相对论坐标变换,得到了相对于原子实静止的坐标系的附加能量为上式的一半,因此正确结果应为:

考虑到,则得到自旋-轨道耦合能:

3.精细结构裂距

以下通过精确计算考察精细结构的裂距。因要与实验值相比较,则要求得出相关的平均值。

由可得

对于单电子可知其为双能级,,有(当

与氢原子半径相关的也必须求其平均值,由P.131所给结论知:

[若考虑到玻尔理论,有,则,只有在n很大时才与上式一致]

至此可得出电子自旋-轨道耦合能为:

所以,单电子的自旋-轨道耦合能和差值分别为:

在单电子原子能谱中,起主导作用的静电作用给出能谱的粗结构,能量数量级为

();而自旋轨道作用所给出的能量差引起的精细结构数量级为,是

粗结构的倍,这也是将称为精细结构常数的原因。

由所得的结果知,双线分裂间距(or精细结构裂距)随Z的增大而急剧增加,随主量子数n的增加而减少,这些结论与实验事实相符。此外,Z越大,裂距越大,所以碱金属原子谱线的精细结构比氢原子容易观察到。

也可写成或者

例:氢原子的分裂。按上式可得

,或者

。这些都是与实验相符的精确结果。

4.单电子原子辐射的跃迁的选择规则(可用量子力学导出):

§4-5塞曼效应(塞曼:荷兰物理学家)

1.正常塞曼效应(1896):置于强磁场中的光源的谱线会分裂为几条(均为偏振的)的现象。

具有磁矩为(主要是体系中的电子的贡献)的体系在外磁场(方向沿z轴)中的势能为:

式中为朗德因子,在z方向的投影。(为简便起见,所有量均略去足标J)

考虑一个原子在间的跃迁。无外磁场时,

有外磁场时,

当体系的自旋为0时,,则:

依选择规则得:

以上结果表明,在外磁场中的一条谱线()将分为等间隔的三条,间隔值为。这与实际观察所得结果相符。故称为正常塞曼效应。

从以上的推导知此问题无量子效应,洛伦兹就用经典方法算出正常塞曼效应的

结果。鉴此原因,将称为洛仑兹单位。这样一来,正常塞曼效应的3条谱线的频率间隔正好是一个洛伦兹单位。

洛伦兹单位的物理意义:在没有自旋的情况下,一个经典的原子体系的拉摩频率

。(拉摩:英国物理学家,曾提出物质中电子的以太结构理论,即原子中运动电子在磁场中的进动理论)

关于的推导:由经典表示的

式中是拉摩进动的角速度。上式表明,外加的磁场而引起的分裂是

塞曼效应的应用之一:导出电子的荷质比

波长已知的谱线在外磁场B作用下产生正常塞曼效应,测出分裂谱线的波长差。由于分裂的能量间隔相等,故

由上式导出的与1897年汤姆孙实验所测数值相符。这也证明在分析塞曼效应时所作的那些假设是成立的。

*2.塞曼效应的偏振特性

在电磁学中,沿z方向传播的电磁波(横波)的电矢量必定在oxy平面,

定义:沿z轴逆光观察,电矢量顺时针转动,称为右旋(圆)偏振,反之称为左旋(圆)偏振。

圆偏振光具有角动量,光的角动量方向和电矢量旋转方向组成右手螺旋定则。(见图示)

对于塞曼效应(z方向即磁场方向):

由于电矢量在xy平面,只有在面对磁场观察时,可观察到2条与垂直的线偏振光。

3.反常塞曼效应

正常塞曼效应:光谱线在外磁场中发生等间隔三分裂的现象。

反常塞曼效应:光谱线在外磁场中发生分裂数目不是三个也不等间隔的现象。(1897年后的30年间一直未得到合理解释。直至电子自旋假设提出后才被解释。)……

4.帕邢-巴克效应

反常塞曼效应只在磁场不很强时才会出现,这时外加磁场不足以破坏耦合,于是自旋与轨道角动量分别绕合成的作快进动,而绕外磁场作慢进动。当外磁场的强度超过

相互作用的内磁场时,耦合被破坏,自旋和轨道角动量分别绕外磁场旋进。所以在强磁场中反常塞曼效应趋于正常地曼效应。此现象称为帕邢-巴克效应。

5.电子共振

1)电子顺磁共振:顺磁物质中存在未成对的电子,当其处于外磁场中时,电子的自

旋磁矩与外磁场相互作用产生塞曼分裂,裂距为。如果在垂直于外磁场方向再加一个频率为的电磁波,当电磁波的能量与塞曼支能级的间距相匹配,即满足

时,则会发生物质从电磁波吸收能量的共振现象。

利用电子顺磁共振吸收曲线,可测量顺磁原子的因子,还可利用共振谱线的线型、宽度和精细结构等,给出有关样品的各种信息。

2)核磁共振:原子核的自旋磁矩与外磁场的相互作用会产生塞曼能级分裂,裂距为

(是核的朗德因子,是核磁子)。与核塞曼能级间的跃迁对应的磁共振现象称

为核磁共振。核磁共振的条件是:(,比玻尔磁矩小3个数量级)

*§4-6氢原子能谱研究进展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第四章 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知识点详解及配套习题)

第四章原子结构和波粒二象性 1. 普朗克黑体辐射理论................................................................................................. - 1 - 2. 光电效应 .................................................................................................................... - 1 - 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 15 - 4.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模型............................................................................... - 26 - 5. 粒子的波动性和量子力学的建立........................................................................... - 39 - 章末复习提高................................................................................................................ - 47 - 1. 普朗克黑体辐射理论 2. 光电效应 一、能量量子化 1.黑体辐射 (1)随着温度的升高,一方面,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有增加,另一方面,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 (2)维恩和瑞利的理论解释 ①建立理论的基础:依据热力学和电磁学的知识寻求黑体辐射的理论解释。 ②维恩公式:在短波区与实验非常接近,在长波区则与实验偏离很大。 ③瑞利公式:在长波区与实验基本一致,但在短波区与实验严重不符,由理论得出的荒谬结果被称为“紫外灾难”。 2.能量子 (1)普朗克的假设 组成黑体的振动着的带电微粒的能量只能是某一最小能量值ε的整数倍。即能的辐射或者吸收只能是一份一份的。这个不可再分的最小能量值ε叫作能量子。 (2)能量子公式 ε=hν,其中ν是电磁波的频率,h称为普朗克常量。 h=6.626×10-34 J·s。(一般取h=6.63×10-34J·s) (3)能量的量子化 微观粒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或者说微观粒子的能量是分立的。这种现象叫能量的量子化。

第三章 原子结构练习题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练习题 一、选择题 ( 共12题 ) 1. 第二电离能最大的原子,应该具有的电子构型是……………………………………( ) (A) 1s 22s 22p 5 (B) 1s 22s 22p 6 (C) 1s 22s 22p 63s 1 (D) 1s 22s 22p 63s 2 2. 关于原子结构的叙述中: ①所有原子核均由中子和质子构成;②原子处于基态时,次外层电子不一定是8个;③稀有气体元素,其基态原子最外层有8电子;④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原子一定是金属原子。其中正确叙述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只有② (D) 只有④ 3. 试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IA ,IIA ,IIIA 族金属的M 3+ 阳离子的价电子都是8电子构型 (B) ds 区元素形成M + 和M 2+ 阳离子的价电子是18+2电子构型 (C) IV A 族元素形成的M 2+ 阳离子是18电子构型 (D) d 区过渡金属低价阳离子(+1,+2,+3)是 9 ~ 17 电子构型 4. 在各种不同的原子中3d 和4s 电子的能量相比时……………………………………( ) (A) 3d 一定大于4s (B) 4s 一定大于3d (C) 3d 与4s 几乎相等 (D) 不同原子中情况可能不同 5. 下列电子构型的原子中, 第一电离能最小的是……………………………………( ) (A) ns 2np 3 (B) ns 2np 4 (C) ns 2np 5 (D) ns 2np 6 6. 下列各组元素中,电负性依次减小的是………………………………………………( ) (A) K > Na > Li (B) O > Cl > H (C) As > P > H (D) 三组都对 7. 核外某电子的主量子数n = 4,它的角量子数l 可能的取值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8. 以下第二周期各对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小次序不正确的是……………………… ( ) (A) Li < Be (B) B < C (C) N < O (D) F < Ne 9. 下列离子半径变小的顺序正确的是………………………………………………… ( ) (A) F - > Na + > Mg 2+ > Al 3+ (B) Na + > Mg 2+ > Al 3+ > F - (C) Al 3+ > Mg 2+ > Na + > F - (D) F - > Al 3+ > Mg 2+ > Na + 10. 按鲍林(Pauling)的原子轨道近似能级图,下列各能级中,能量由低到高排列次序正确的是………………………………………………………………………………………… ( ) (A) 3d , 4s , 5p (B) 5s , 4d , 5p (C) 4f , 5d , 6s , 6p (D) 7s , 7p , 5f , 6d 11. 量子力学中所说的原子轨道是指…………………………………………………… ( ) (A) 波函数s ,,,m m l n ψ (B) 电子云 (C) 波函数m l n ,,ψ (D) 概率密度 12. 在一个多电子原子中,具有下列各套量子数(n ,l ,m ,m s )的电子,能量最大的电子具有的量子数是……………………………………………………………………………… ( ) (A) 3,2,+1,+1 (B) 2,1,+1,-1 (C) 3,1,0,-1 (D) 3,1,-1,+1 二、填空题 ( 共 7题 ) 13. Na 原子核最外层电子的四个量子数n , l , m , m s 依次为 ;Sc 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四个量子数依次为 ;P 原子核外最高能级上的三个电子的量子数分别为 , ,和 。

原子物理第四章作业

原子物理作业第四章 一、不考虑原子实的极化和轨道贯穿这两种效应时,基态Li原子的外层价电 子所感受到的有效核电荷数为____。而考虑前述两种效应后,该价电子所感受到的有效核电荷数_____ (填大于或小于)前值。这导致了Li原子的价电子感受到的有效核库仑吸引力_______ (填减弱或增强)。因此,与处于主量子数n=2 的激发态氢原子相比,处于基态的Li原子的第一电离能更____(填大或小)。 二、在考虑极化和贯穿两种效应后,可通过有效量子数n*、量子数亏损?、有 效电荷数Z*、内层电子屏蔽常数σ四种途径表达光谱项。分别为T=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级能量E与光谱项T的关系依然为E=__________。 三、碱金属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是由于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双层 能级间隔随着主量子数n的增加而______;随着轨道量子数的增加而__________。双层能级中的较______(高或低?)能级对应j=l-s 情况。 四、电子的自旋为__________;自旋磁矩为_____________。 五、针对氢原子玻尔模型中的n=4 →n=2 跃迁,在考虑精细结构后该跃迁将分解为_____条。在高分辨率的光谱仪上将观察到____种不同波长的谱线。 六、已知Li 原子的S 能级的量子数亏损?s = 0.41。实验测得将Li 原子的三个电子依次电离共需要电离能203.44 eV。求每个电子的电离能,以及原子实中一个电子对另一个电子的电荷屏蔽常数σ。

七、Na原子的基态为3S。不考虑精细结构,3P→3S、3D→3P跃迁的波长分 别为5893 ?、8193 ?,主线系的系限波长为2413 ?。求3S、3P、3D各光谱项的值。 八、已知铍Be原子(Z=4)的一价离子Be+的主线系的第一条谱线及其系限谱线 的波长分别为3210 ? 和683 ? 。关于该离子,请计算: (1)s项和p项的量子数亏损?S和?P (2)第二辅线系中第一条谱线的波长(不考虑精细结构) (3)考虑精细结构后,第一辅线系中的第一条谱线劈裂为3条。计算它们当中相距最远的两条谱线之间的波数间隔。 九、Li原子的基态为2S,当把Li 原子激发到3P 态后,问当Li原子从3P 激发态向低激发态退激时,可能产生那些谱线(不考虑精细结构)?画出能级图,标出跃迁。

第4章 物质结构-原子结构习题

第4章原子结构习题目录 一判断题;二选择题;三填空题;四回答问题 一判断题 1 原子轨道就是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轨道,这与宏观物体运动轨道的含义相同。()。 2以电子概率(几率)密度表示的空间图象即为原子轨道,波函数的空间图象即为电子云。() 3电子云是核外电子分布概率(几率)密度的空间图象。() 4波函数ψ表明微观粒子运动的波动性,其数值可大于零也可小于零,∣ψ∣2表示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概率(几率)密度。() 5原子核外每一电子层最多可容纳2n2个电子,所以元素周期系第五周期有50种元素。() 6原子序数为37的元素,其原子中价电子的四个量子数应为5,0,0,+1 2(或-1 2 )。() 7对多电子原子来说,其原子能级顺序为E(ns)

原子物理学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褚圣麟)教学内容

第四章 碱金属原子 4.1 已知Li 原子光谱主线系最长波长ολA 6707=,辅线系系限波长ο λA 3519=∞。求锂原子第一激发电势和电离电势。 解:主线系最长波长是电子从第一激发态向基态跃迁产生的。辅线系系限波长是电子从无穷处向第一激发态跃迁产生的。设第一激发电势为1V ,电离电势为∞V ,则有: 伏特。伏特375.5)11(850.111=+=∴+===∴=∞ ∞∞ ∞λλλλλλ e hc V c h c h eV e hc V c h eV 4.2 Na 原子的基态3S 。已知其共振线波长为5893οA ,漫线系第一条的波长为8193ο A ,基线系第一条的波长为18459οA ,主线系的系限波长为2413ο A 。试求3S 、3P 、3D 、4F 各谱项的项值。 解:将上述波长依次记为 οοοολλλλλλλλA A A A p f d p p f d p 2413,18459,8193,5893, ,,,max max max max max max ====∞∞即 容易看出: 1 6max 3416max 331 6max 316310685.0110227.1110447.21110144.41~---∞-∞ ∞ ?=-=?=- =?=-=?===米米米米f D F d p D p P P P S T T T T T v T λλλλλ 4.3 K 原子共振线波长7665οA ,主线系的系限波长为2858οA 。已知K 原子的基态4S 。试求4S 、4P 谱项的量子数修正项p s ??,值各为多少? 解:由题意知:P P s p p v T A A λλλο ο/1~,2858,76654max ====∞∞

最新原子物理学——碱金属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

§4.3 碱金属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 一.碱金属光谱的精细结构 碱金属光谱的每一条光谱是由二条或三条线组成,如图所示。 二、定性解释 为了解释碱金属光谱的精细结构,可以做如下假设: 1.P 、D 、F 能级均为双重结构,只S 能级是单层的。 2.若l 一定,双重能级的间距随主量子数n 的增加而减少。 3.若n 一定,双重能级的间距随角量子数l 的增加而减少。 4.能级之间的跃迁遵守一定的选择定则。 根据这种假设,就可以解释碱金属光谱的精细结构。 §4.4 电子自旋同轨道运动的相互作用 一、电子自旋角动量和自旋磁矩 1925年,荷兰的乌伦贝克和古德史密特提出了电子自旋的假设: 每个电子都具有自旋的特性,由于自旋而具有自旋角动量S 和自旋磁矩s μ ,它们是电子 本身所固有的,又称固有矩和固有磁矩。 自旋角动量:ππ2*2)1(h s h s s p s =+=,2 1=s

外场方向投影:π2h m S s z =, 21±=s m 共2个, 自旋磁矩:s s p m e -=μ B s s h s s m e p m e μπ μ32)1(-=+-=- = 外场方向投影: B z z S m e μμ±=-= 共两个?偶数,与实验结果相符。 1928年,Dirac 从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出发,很自然地导出了电子自旋的性质,为这个假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电子的总角动量 电子的运动=轨道运动+自旋运动 轨道角动量:π π2*2)1(h l h l l p l =+= 12,1,0-=n l 自旋角动量:ππ2*2)1(h s h s s p s =+= 2 1=s 总角动量: s l j p p p += π π2*2)1(h j h j j p j =+= s l j +=,1-+s l ,……s l - 当s l >时,共12+s 个值 当s l <时,共12+l 个值 由于 2 1=s 当0=l 时,2 1==s j ,一个值。 当 3,2,1=l 时,2 1±=l j ,两个值。 例如:当1=l 时,23211=+=j 2 1211=-=j π π222)1(h h l l p l =+= ππ2232)1(h h s s p s =+=

第四章原子的精细结构:电子的自旋

第四章 原子的精细结构:电子的自旋 玻尔理论考虑了原子主要的相互作用即核与电子的静电作用,较为有效地解释了氢光谱。不过人们随后发现光谱线还有精细结构,这说明还需考虑其它相互作用即考虑引起能量变化的原因。本章在量子力学基础上讨论原子的精细结构。 本章先介绍原子中电子轨道运动引起的磁矩,然后介绍原子与外磁场的相互作用,以及原子内部的磁场引起的相互作用。说明空间量子化的存在,且说明仅靠电子的轨道运动不能解释精细结构,还须引入电子自旋的假设,由电子自旋引起的磁相互作用才是产生精细结构的主要因素。 §4-1原子中电子轨道运动的磁矩 1.经典表示式 在经典电磁学中载流线圈的磁矩为n iS ?=μρ。(若不取国际单位制,则n S c i ρ ρ =μ)(S 为电流所围的面积,n ρ 是垂直于该积的单位矢量。这里假定电子轨道为圆形,可证明,对于任意形状的闭合轨道,其结果不变。) 电子绕核的运动必定有一个磁矩,设电子旋转频率为r v πν2=,则 原 子 中 电 子 绕 核 旋 转 的 磁 矩 为 : L m e n vr m m e n r r v e n r e S i e e e ρρρρρρ 22222-=-=-=-==ππνπμ 定义旋磁比:e def m e 2≡ γ,则电子绕核运动的磁矩为L ρργμ-= 上式是原子中电子绕核运动的磁矩与电子轨道角动量之间的关系式。磁矩μρ 与轨道角动量L ρ反 向,这是因为磁矩的方向是根据电流方向的右手定则定义的,而电子运动方向与电流反向之故。 从电磁学知道,磁矩在均匀外磁场中不受力,但受到一个力矩作用,力矩为B ρ ρρ ?=μτ 力矩的存在将引起角动量的变化,即B dt L d ρρρρ ?==μτ 由以上关系可得B dt d ρρρ?-=μγμ,可改写为μωμρρρ ?=dt d 拉莫尔进动的角速度公式:B ρρ γω=,表明:在均匀外磁场B ρ中高速旋转的磁矩不向B ρ 靠拢, 而是以一定的ωρ 绕B ρ作进动。ωρ的方向与B ρ一致。进动角频率(or 拉莫尔频率)为:π ω ν2=L

人教版第三章原子结构教案

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 (参考课时:2课时)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了解原子结构中的一些规律及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③理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④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⑤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1.2过程与方法: 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②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③通过对原子结构探究,初步学会化学理论的探究方式及方法。 2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 2.1教学重点 ①对原子结构的探究认识。 ②原子的结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③离子的形成过程、核外电子排布。 2.2教学难点 ①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②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③离子的形成过程。 3专家建议 重点建立原子结构的概念及其关系。

4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合作探究、教师讲解等方法进行教学。 通过观察、讨论与交流、领悟等系列群体探究方式来逐步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通过对具体原子质量的实际数据展示的观察,感受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学习查阅相对原子质量分方法。 5教学用具 多媒体。 6教学过程 6.1第一课时 6.1.1引入新课 弓I导学生回顾分子、原子的定义,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构成,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谁能说说分子、原子的定义及区别呢?”学生回答:“分子是保持 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不能再分,原子可再分。” 我们知道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你们是否思考过这些问题: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呢?如果可以,它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原子的构成。 6.1.2教学活动 [板书]原子的构成 [探究一]原子的构成 [过渡]同学们,对于科学家们进行的原子结构发现的实验,你们都知道有哪些科学家呢?你们又知道他们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呢?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近代科学的原子论。 [板书]近代科学原子论 [讲解]英国化学家道尔顿的原子模型、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卢瑟福 a 粒子散射实验。 20世纪初,卢瑟福为了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曾用a粒子轰击金铂,结果发现:①大多数a粒子能穿透金铂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少部分a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 极少数a粒子被反弹回来。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问题探究:原子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 (1)为什么大多数a粒子能穿过金铂而不受阻碍呢?原子是不是实心的球体呢? (2)有的a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什么呢?

第三章 原子结构

第三章 原子结构(习题) 一、选择题: 1. 3985下列各组表示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量子数中合理的是………………………( ) (A) n = 3,l = 3 ,m = 2,m s = 21 - (B) n = 2,l = 0 ,m = 1,m s =2 1 (C) n = 1,l = 0 ,m = 0,m s =21 (D) n =0,l = 0 ,m = 0,m s =21 - 2. 3984径向概率分布图中,节面的个数等于…………………………………………( ) (A) n - l (B) l - m (C) n -l - 1 (D) n - l + 1 3. 3983核外量子数n = 4,l = 1的电子的个数最多是…………………………………( ) (A) 3 (B) 4 (C) 5 (D) 6 4.3980 s , p , d , f 各轨道的简并轨道数依次为……………………………………………( ) (A) 1, 2, 3, 4 (B) 1, 3, 5, 7 (C) 1, 2, 4, 6 (D) 2, 4, 6, 8 5. 3978 径向概率分布图中,概率峰的个数等于………………………………………( ) (A) n - l (B) l - m (C) n - l + 1 (D) l - m + 1 6. 3968 下列原子或离子中,电子从2p 轨道跃迁到1s 轨道放出光的波长最短的是( ) (A) Li (B) Cl (C) Fe (D) Fe 2+ 7. 0911 ψ (3, 2, 1)代表简并轨道中的一个轨道是……………………………………( ) (A) 2p 轨道 (B) 3d 轨道 (C) 3p 轨道 (D) 4f 轨道 8. 0906 电子云是 ……………………………………………………………………( ) (A) 波函数ψ 在空间分布的图形 (B) 波函数|ψ | 2在空间分布的图形 (C) 波函数径向部分R n , l (r )的图形 (D) 波函数角度部分平方Y 2l , m (θ , ?)的图形 9. 0905 下列各组量子数中,合理的一组是…………………………………………( ) (A) n = 3, l = 1, m l = +1, m s = +21 (B) n = 4, l = 5, m l = -1, m s = +2 1 (C) n = 3, l = 3, m l = +1, m s = -21 (D) n = 4, l = 2, m l = +3, m s = -2 1 10. 0903 在H 原子中,对r = 0.53 A (10-8cm) 处的正确描述是……………………( ) (A) 该处1s 电子云最大 (B) r 是1s 径向分布函数的平均值 (C) 该处为H 原子Bohr 半径 (D) 该处是1s 电子云界面 11. 4371 在周期表中,氡(Rn, 86号)下面一个未发现的同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应该是………( ) (A) 140 (B) 126 (C) 118 (D) 109 12. 7005 18电子构型的阳离子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 (A) s 和p 区 (B) p 和d 区 (C) p 和ds 区 (D) p ,d 和ds 区 13. 3982 按鲍林(Pauling)的原子轨道近似能级图,下列各能级中,能量由低到高排列次序正确的是………………………………………………………………………………… ( ) (A) 3d , 4s , 5p (B) 5s , 4d , 5p (C) 4f , 5d , 6s , 6p (D) 7s , 7p , 5f , 6d 14. 3970下列阳离子基态的电子组态中属于 [Kr]4d 6的是…………………………… ( ) (A) Tc + (B) Rh 3+ (C) Rh 2+ (D) Cd 2+ 15. 3944 原子序数为1 ~ 18的18种元素中,原子最外层不成对电子数与它的电子层数相等的元素共有……………………………………………………………………………… ( ) (A) 6种 (B) 5种 (C) 4种 (D) 3种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测试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一第四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测试 一、单选题 1.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8 g D 2O 和18 g H 2O 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10N A B .2 L 0.5 mol·L -1亚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 +离子数为2N A C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0.1 mol 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 A D .50 mL 12 mol·L -1盐酸与足量MnO 2共热,转移的电子数为0.3N A 2.溴化碘(IBr)的化学性质很像卤素的单质,它能与大多数金属、非金属化合生成卤化物,它也能与水发生以下反应:IBr +H 2O=HBr +HIO ,下列有关IBr 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在很多反应中IBr 是强氧化剂 B .IBr 与水反应时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 C .IBr 与AgNO 3溶液反应会生成AgBr 沉淀 D .IBr 与NaOH 溶液反应时,生成NaBr 和NaIO 3.重水(2D O )是重要的核工业原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氘(D )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 B .2H O 与2D O 互称同位素 C .2 D O 和2H O 组成的是混合物 D .118 2H O 和162D O 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同 4.X 、Y 、Z 、W 均为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相对位置如图所示。若Y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是内层电子数的3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X 的气态氢化物比Y 的稳定 B .W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Z 的强 C .Z 的非金属性比Y 的强 D .X 与Y 形成的化合物都易溶于水 5.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 .氯化氢的电子式 B .镁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C .乙烯的结构简式C 2H 4 D .碳酸钠的电离方程式Na 2CO 3=Na ++2- 3CO 6.下列反应对应的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用碳酸钠溶液处理锅炉水垢(CaSO 4):CaSO 4(s)+2-3CO CaCO 2(s)+2-4SO B .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铁胶体:Fe 3++3NH 3·H 2O Fe(OH)3(胶体)+3+4NH C .工业上用电解法制备金属铝:2AlC13通电 2Al+3C12↑ D .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遇氯气变蓝:3Cl 2+I -+3H 2O===6C1-+- 3IO +6H + 7.下列各组物质的分类或变化正确的是( ) ①混合物:氯水、氨水、水玻璃、水银、食醋、淀粉 ②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③CO 2、NO 2、P 2O 5均为酸性氧化物 ④同素异形体:C 60、C 70、金刚石、石墨 ⑤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 ⑥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强 ⑦有单质参加的反应或有单质产生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A .④⑤ B .②③⑤ C .①④⑥⑦ D .③④⑦

第三章原子结构

第三章原子结构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量子数中,合理的一组是( ) (A) (B) (C) (D) 2.若把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写成ns2np7,它违背了( ) (A) 保利不相容原理(B) 能量最低原理 (C) 洪特规则(D) 洪特规则特例 3.下列元素的原子中,第一电离能最小的是( ) (A) B (B) C (C) Al (D) Si 4.下列原子中,第一电子亲合能最大的是( ) (A) N (B) O (C) P (D) S 5.第二电离能最大的原子,应该具有的电子构型是( ) (A) 1s22s22p5 (B) 1s22s22p6(C) 1s22s22p63s1 (D) 1s22s22p63s2 6.轨道运动状态为,可用来描述的量子数为( ) (A) n =1, l = 0, m = 0; (B) n =2, l = 1, m = 0 (C) n =2, l = 2, m = 0; (D) n =1, l = 2, m = 1 答案:1. A; 2. A; 3. C; 4. D; 5. C;6, B 二、填空题 1.根据现代结构理论,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可用———————来描述,它在习惯上被称为;|ψ|2表示————————————,它的形象化表示是————————。 ———————————— 2.4p亚层中轨道的主量子数为——————————,角量子数为——————————,该亚层的轨道最多可以有———————种空间取向,最多可容纳——————————个电子。 3.周期表中最活泼的金属为——————————,最活泼的非金属是——————————;原子序数最小的放射性元素为第————周期元素,其元素符号为—————。 三、简答题 1. 电子亲合能与原子半径之间有说明规律性关系?为什么有些非金属元素(如氟,氧)却显得反常:电子亲合能Cl>F,S>O,而不是F>Cl,O>S? 解: 电子亲合能是指一个气态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气态阴离子所放出的能量。显然,自左而右,随着核电核依次增高,半径依次减小,电子云密度很大,电子之间排斥力很强,以致当加合一个外来电子形成负离子时,因克服排斥力使放出的能量减少,导致还不如其下一周期的元素如氯、硫加合一个电子形成负离子时放出的能量多。从而造成氟并不是电子亲合能最大这一反常现象。

第4章 原子的精细结构:电子的自旋解析

第四章原子的精细结构:电子的自旋 玻尔理论考虑了原子主要的相互作用即核与电子的静电作用,较为有效地解释了氢光谱。不过人们随后发现光谱线还有精细结构,这说明还需考虑其它相互作用即考虑引起能量变化的原因。本章在量子力学基础上讨论原子的精细结构。 本章先介绍原子中电子轨道运动引起的磁矩,然后介绍原子与外磁场的相互作用,以及原子内部的磁场引起的相互作用。说明空间量子化的存在,且说明仅靠电子的轨道运动不能解释精细结构,还须引入电子自旋的假设,由电子自旋引起的磁相互作用才是产生精细结构的主要因素。 §4-1原子中电子轨道运动的磁矩 1.经典表示式 在经典电磁学中载流线圈的磁矩为。(若不取国 际单位制,则(为电流所围的面积,是垂直于该积的单位矢量。这里假定电子轨道为圆形,可证明,对于任意形状的闭合轨道,其结果不变。) 电子绕核的运动必定有一个磁矩,设电子旋转频率为,则原子中电子绕核旋转的磁矩为: 定义旋磁比:,则电子绕核运动的磁矩为 上式是原子中电子绕核运动的磁矩与电子轨道角动量之间的关系式。磁矩与轨道角动 量反向,这是因为磁矩的方向是根据电流方向的右手定则定义的,而电子运动方向与电流反向之故。 从电磁学知道,磁矩在均匀外磁场中不受力,但受到一个力矩作用,力矩为 力矩的存在将引起角动量的变化,即

由以上关系可得,可改写为 拉莫尔进动的角速度公式:,表明:在均匀外磁场中高速旋转的磁矩不向靠拢,而是以一定的绕作进动。的方向与一致。进动角频率(or拉莫尔频率)为: 2.量子化条件 此前的两个量子数中,主量子数n决定体系的能量,角动量量子数决定轨道形状。 轨道平面方向的确定:当有一个磁场存在时,磁场的方向即为参考方向,轨道平面的方向也才有意义。 轨道角动量垂直于轨道平面,它相对于磁场方向(定义为z的角度决定了轨道平面的方向,如右图示。 此前得到角动量量子化条件为: 鉴于量子力学的本质,将此条件作一原则性改动,取由量子力学计算所得的结果 , 由此引入第三个量子化条件: 显然,对于一固定的,有(个m值。 3.角动量取向量子化

第四章原子的精细结构:电子自旋201003(1)

第四章 原子的精细结构:电子自旋 一、学习要点 1.电子自旋 (1)实验基础与内容:电子除具有质量、电荷外,还具有自旋角动量()2 1(,1= += s s s p s 称自旋角量子数)和自旋磁矩B s s e s p m e μμμ3,= - = . 自旋投影角动量 2 1,± ==s s sz m m p 称自旋磁量子数 (2)单电子角动量耦合:总角动量 ()?????? ? =≠±=+= 0,2 10,2 1,1l l l j j j p j ,称总角量子数(内量 子数、副量子数;总角动量的投影角动量()j j j j m m p j j jz ,1,,1,,----== ,称总磁量子数 (3)描述一个电子的量子态的四个量子数:强场:s l m m l n ,,,;弱场:j m j l n ,,, 原子态(光谱项)符号 j s L n 1 2+ S 态不分裂, ,,,,G F D P 态分裂为两层 2.原子有效磁矩 J J P m e g 2-=μ, ) 1(2) 1()1()1(1++++-++=J J S S L L J J g (会推导) 3.碱金属原子光谱和能级的精细结构 ⑴原因:电子自旋—轨道的相互作用. ⑵能级和光谱项的裂距; ⑶选择定则:1±=?l ,1,0±=?j 画出锂、钠、钾原子的精细结构能级跃迁图. 4. 外磁场对原子的作用 (1)拉莫尔进动圆频率(会推导): B m e g e L 2=ω (2)原子受磁场作用的附加能量:B g M B E B J J μμ=?-=? 附加光谱项()1 -m 7.464~ ,~4B mc eB L L g M mc eB g M T J J ≈= ==?ππ 能级分裂图 (3)史—盖实验;原子束在非均匀磁场中的分裂 2 12J B dB L s M g m dz v μ?? =- ??? 原子 ,(m 为原子质量)

原子物理学杨福家1-6章-课后习题答案

原子物理学课后前六章答案(第四版) 杨福家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原子的位形:卢瑟福模型 第二章:原子的量子态:波尔模型 第三章:量子力学导论 第四章:原子的精细结构:电子的自旋 第五章:多电子原子:泡利原理 第六章:X 射线 第一章 习题1、2解 1.1 速度为v 的非相对论的α粒子与一静止的自由电子相碰撞,试证明:α粒子的最大偏离角约为10-4rad. 要点分析: 碰撞应考虑入射粒子和电子方向改变.并不是像教材中的入射粒子与靶核的碰撞(靶核不动).注意这里电子要动. 证明:设α粒子的质量为Mα,碰撞前速度为V ,沿X 方向入射;碰撞后,速度为V',沿θ方向散射。电子质量用me 表示,碰撞前静止在坐标原点O 处,碰撞后以速度v 沿φ方向反冲。α粒子-电子系统在此过程中能量与动量均应守恒,有: (1) ? θααcos cos v m V M V M e +'= (2)

? θ α sin sin 0v m V M e - ' = (3)作运算:(2)×sinθ±(3)×cosθ,得 ) sin( sin ? θ θ α+ =V M v m e (4) ) sin( sin ? θ ? α α+ ='V M V M (5)再将(4)、(5)二式与(1)式联立,消去V’与v, ) ( sin sin ) ( sin sin 2 2 2 2 2 2 2 2 ? θ θ ? θ ? α α α+ + + =V m M V M V M e 化简上式,得 θ ? ? θα2 2 2sin sin ) ( sin e m M + = + (6)若记 α μ M m e = ,可将(6)式改写为 θ ? μ ? θ μ2 2 2sin sin ) ( sin+ = + (7)视θ为φ的函数θ(φ),对(7)式求θ的极值,有 )] (2 sin 2 sin [ )] sin( 2 [sin? θ ? μ ? θ μ θ ? θ + + - = + - d d 令 = ? θ d d ,则 sin2(θ+φ)-sin2φ=0 即 2cos(θ+2φ)sinθ=0若 sinθ=0, 则θ=0(极小)(8) (2)若cos(θ+2φ)=0 ,则θ=90o-2φ(9)

第四章 分子结构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分子结构习题 1.是非判断题 1-1化学键是相邻原子与原子(或离子与离子)之间的强烈相互作用。 1-2 50Sn2+是18+2电子构型,50Sn4+是18电子构型。 1-3 Al3+,Ba2+,Si(IV)的电子构型都属于8电子构型。 1-4具有未成对电子的两个原子相互接近时可以形成稳定的共价键。 1-5原子形成共价键的数目等于基态原子的未成对电子数。 1-6σ键的特点是原子轨道沿键轴方向重叠,重叠部分沿键轴呈圆柱形对称。 1-7一般来说,σ键的键能比π键键能小。 1-8 s电子与s电子配对形成的键一定是σ键,p电子与p电子配对形成的键一定为π键。 1-9两个σ键组成一个双键。 1-10键的强度与键长无关。 1-11所有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都不是离子化合物。 1-12μ=0的分子,其化学键一定是非极性键。 1-13共价键具有饱和性的原因在于每个原子提供一定数目的自旋方向相反的未成对电子。 1-14原子核外有几个未成对电子,就能形成几个共价键。 1-15共价键类型可以分为σ键和π键,π键的键能小于σ键的键能,因此π键的稳定性弱于σ键。 1-16烷烃分子中C-H键的键能为413 KJ·mol -1,因此提供413KJ·mol -1的能量能使甲烷和乙烷分子中C-H键断裂。 1-17沿键轴方向的s轨道和p轨道进行重叠可形成π键。 1-18原子轨道相互重叠应满足最大重叠原理,所以沿键轴以“头碰头”方式才能成键。 1-19原子轨道之所以要发生杂化是因为能增大成键能力。 1-20 sp3杂化是,s轨道的主量子数和p轨道的主量子数可以是不同的,也可以是相同的。 1-21 1个s轨道和3个p轨道,形成1个sp3杂化轨道。 1-22在sp,sp2,sp3杂化中,杂化轨道的成键能力随s轨道成分增多而增强。 1-23发生轨道杂化的原子轨道可以具有成对电子。 1-24原子轨道发生杂化,若轨道上有孤对电子存在,这类杂化是不等性的。 1-25 NH3和H2O分子中的中心原子都是发生sp3杂化,但氧原子的2对孤对电子占据2 个杂化轨道而产生更大的斥力,使O-H键键角大于氨分之中N-H键键角。 1-26色散力仅存在与非极性分子之间。 1-27取向力仅存在于极性分子之间。 1-28 CO2分子与SO2分子之间存在着色散力,诱导力和取向力。

高中物理 第三章 原子结构之谜 第三四节 氢原子光谱 原子的能级结构检测 粤教版选修3-5

第三章原子结构之谜 第三节氢原子光谱 第四节原子的能级结构 A级抓基础 1.下列对于巴耳末公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氢原子光谱的波长都与巴耳末公式相对应 B.巴耳末公式只确定了氢原子发光中可见光部分的光的波长 C.巴耳末公式确定了氢原子发光中一个线系的波长,其中既有可见光,又有紫外光D.巴耳末公式确定了各种原子发光中的光的波长 解析:巴耳末公式只确定了氢原子发光中一个线系的波长,不能描述氢原子发出的各种光的波长,也不能描述其他原子的发光,A、D错误;巴耳末公式是由当时已知的可见光中的部分谱线总结出来的,但它适用于整个巴耳末线系,该线系包括可见光和紫外光,B错误,C正确. 答案:C 2.(多选)根据玻尔理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子绕核运动有加速度,就要向外辐射电磁波 B.处于定态的原子,其电子做变速运动,但它并不向外辐射能量 C.原子内电子的可能轨道是不连续的 D.原子能级跃迁时,辐射或吸收光子的能量取决于两个轨道的能量差 解析:根据玻尔理论,电子绕核运动有加速度,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也不会向外辐射电磁波,故选项A错误,B正确.玻尔理论中的假设轨道,就是电子绕核运动可能的轨道半径是量子化的、不连续的,选项C正确.原子在发生能级跃迁时,要放出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取决于两个轨道的能量差,故选项D正确. 答案:BCD

3.大量原子从n =4的激发态向低能态跃迁时,产生的光谱线数是( ) A .2条 B .4条 C .6条 D .8条 解析:从n =4向低能级跃迁有3条,从n =3向低能级跃迁有2条,从n =2向低能级跃迁有1条,总共6条,即N =n (n -1)2. 答案:C 4.欲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激发或电离,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 A .用10.2 eV 的光子照射 B .用11 eV 的光子照射 C .用14 eV 的光子照射 D .用11 eV 的电子碰撞 解析:由氢原子能级图算出只有10.2 eV 为第2能级与基态之间的能量差,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吸收10.2 eV 的光子后将跃迁到第一激发态,而大于13.6 eV 的光子能使氢原子电离,原子还可吸收电子的能量而被激发或电离,由于电子的动能可全部或部分地被氢原子吸收,所以只要入射电子的动能大于或等于两能级的能量差值,均可认为原子发生能级跃迁或电离,故A 、C 、D 可行. 答案:B 5.汞原子的能级图如图所示,现让一束光子能量为8.8 eV 的单色光照射到大量处于基态(能级数n =1)的汞原子上,能发出6种不同频率的色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最长波长光子的能量为1.1 eV B .最长波长光子的能量为2.8 eV C .最大频率光子的能量为2.8 eV D .最大频率光子的能量为4.9 eV 解析:由题意知,吸收光子后汞原子处于n =4的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最大频率的光子能量为(-1.6+10.4) eV =8.8 eV ,最大波长的光子能量为(-1.6+2.7) eV =1.1 eV ,

习题第四章 原子结构

第四章 原子结构 第四章 原子结构 3.对下列各组原子轨道,填充合适的量子数。 (1)n=( ) l=3 m=2 m s =+ 21 (2)n=2 l=( ) m=1 m s =?21 (3)n=4 l=0 m=( ) m s =+2 1 (4) n=1 l=0 m=0 m s =( ) 解: (1)n=( 4 ) l=3 m=2 m s =+21 (2)n=2 l=( 1 ) m=1 m s =?21 (3) n=4 l=0 m=( 0 ) m s =+21 (4)n=1 l=0 m=0 m s =( +2 1 ) 4.填充下列各题。 (1)Zr(Z=40) [Kr]4d ( )5s 2 (2) [Kr]4d ( )5s ( )5p 2 (3)Bi(Z=83) [Xe]4f ( )5d ( )6s ( )6p ( ) 写出(2)的元素符号,并指出其所在的周期、族和分区。 解: (1)Zr(Z=40) [Kr]4d ( 2 )5s 2 (2) Sn(Z=50) [Kr]4d ( 10 )5s (2 )5p 2 (3)Bi(Z=83) [Xe]4f ( 14 )5d ( 10 )6s (2 )6p (2 ) Sn(Z=50) 在第五周期,IV A 族,p 区。 5.若元素最外层仅有一个电子,该电子的量子数为:n=4,l=0,m=0,m s =+2 1 ,

第四章 原子结构 问: (1) 符合上述条件的元素可以有几个?原子序数各为多少? (2) 写出相应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并指出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 期、族、分区)。 解:(1)有3个。原子序数分别为19,24,29。 (2) 元素 电子排布式 周期 族 分区 K(Z=19) 1S 22S 22P 63S 23P 64S 1 4 IA s 区 Cr(Z=24) 1S 22S 22P 63S 23P 63d 54S 1 4 VIB d 区 Cu(Z=29) 1S 22S 22P 63S 23P 63d 104S 1 4 IB d 区 7.有A 、B 、C 、D 4种元素,其价电子数依次为1、2、6、7,其电子层数依次减少。已知D ?的电子构型与Ar 原子相同,A 、B 、C 次外层电子数为8、8、18,试推断这四种元素,并回答下列问题: (1)原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 (2)电负性由小到大的顺序; (3)金属性由弱到强的顺序; (4)分别写出各元素原子最外层l=0的电子的量子数。 解:A :Cs B:Sr C:Se D:Cl 55 38 34 17 (1) 原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DC>B>A (3) 金属性由弱到强的顺序:A>B>C>D (4) Cs(6,0,0+21);Sr(5,0,0+21);Se(4,0,0+21);Cl(3,0,0+2 1 ) 10试用Slater 规则: (1)计算说明原子序数为13、17、27各元素中,4s 和3d 哪一个能级的能量高; (2)分别计算作用于Fe 的3s 、3p 、3d 和4s 电子的有效核电荷数,这些电子所在各轨道的能量及铁原子系统能量。 解: (1) 13 1S 22S 22P 63S 23P 1 σ(4s)= 1.00?10+0.85?3=12.55,Z*=13-12.55=0.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