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教案新部编本

《石灰吟》教案新部编本
《石灰吟》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石灰吟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力目标: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2.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看诗句,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或录音读。

2.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3.指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4.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讲解词语时顺便讲“锤”、“焚”的写法,指导写字、描红。)

5.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6.动画显示石灰的形成。

7.见到此情此景,作者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讨论交流。

8.再读诗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

2.再读体会,思考: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表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3.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

4.情感朗读,赛读。

5.齐读。

四、拓展延伸

1.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可见,《石灰吟》就是于谦自己一生的写照啊!

2.于谦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不信,我们再来看一首: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此诗借物咏志,诗中句句赞颂煤炭,实际是句句抒写自己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怀抱。“混沌”,天地未分之前,指自然界。“乌金”喻煤炭如黑色的金子。“阳和”,原指和暖的阳光,这里指煤炭的热力。“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两句意为:开凿出来的煤炭,藏蓄着巨大的热力。“爝(jue)火”,小火把。“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意思是:煤炭燃烧像火炬,使人感到无限温暖,如大地回春;也使深沉的夜空变得很明亮。“鼎彝”指帝王宗庙的祭器;“铁石”,古人认为煤炭是铁石变的。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这两句的寓意是:人要以国家社稷为己任,就是死了也要为国家做贡献。最后两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愿意尽最后一滴血、一份热,为人类造福。

五、总结学法

1.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石灰吟》?

2.老师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六、作业

1.收集有关于谦的故事。

2.收集托物言志的古诗。

《石灰吟》教案课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在《尚书·尧典》中也有这样一句话——诗言志,歌咏言。在古诗中,有不少是表达诗人远大志向和抱负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6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石灰吟》。 2、“字乃人衣冠。”请你和老师一起工工整整地书写课题。(板书)书写吟时要注意最后一笔是横撇,没有点。 3、“吟”是什么意思?(生回答) 吟: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吟诵,赞美。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 4、了解诗人:学生读简介。(课件出示) 5、作者于谦所要吟诵的是“石灰”这一事物。 (板书:物) 过渡:石灰这样一种普普通通的事物,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使得于谦要不惜笔墨对它赞颂一番呢? 二、读准古诗(课件出示) 1、现在,请你认认真真地把这首诗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 2、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力求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3、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相信你一定还可以读出古诗的韵味来!想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吗? (师范读) 4、指名练读 5、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还读出了古诗的韵味,这就读准了一首古诗。 三、读懂古诗 1、学习古诗,不仅要读准,还要读懂才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诗中的意境。 2、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或工具书理解古诗。 3、“等闲”的意思是?“若等闲”呢?石灰到底把什么看做了好像很平常的事呢?谁来读读古诗的前两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此时,你能用古诗当中的词归纳出石灰石变石灰的经过吗? 千锤万凿出深山 2.你认为这是怎样的锤打?请你吟一吟这句诗. 3.开采出来的石灰石还要经历哪个步骤? 烈火焚烧若等闲 4.这样的大火你知道有多少度吗?它有近五千度的高温,能在0.01秒将你的手掌完全融化。你能读好这句诗吗? 5、大火之后的石灰石变成了这雪白的生石灰,还要经历哪一步? 粉骨碎身浑不怕 6、粉骨碎身是怎样的感觉?请你将这种感觉读出来可以吗? 7.千锤万凿石灰惧怕了吗?烈火焚烧石灰惧怕了吗?它将这一切磨难看做最平常的事,这一切的困难它全不怕,为的是什么? 要留清白在人间 8.请你用四个字来赞美这样的石灰:__________为清白。 9、齐吟古诗,现在同桌之间来再试着说一说这首古诗的意思吧! 10、同学们,你们看,抓住诗中这些难懂的字词加以理解,我们就读懂了这首诗。 11、全班交流诗句意思。 小结:这首诗字字明白如话,诗意很容易理解。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进行理解,理解了关键字词那古诗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 四、体会于谦的坎坷人生,感受他的清白留世,诵读古诗 1、这首诗仅仅是在写石灰吗?它有生命吗?于谦为什么要将石灰这样写?这里的石灰其实是人,是于谦自已. 2.再看古诗,哪个词或哪句诗让你看到了于谦的影子,闻到了人的气息? 3.虽然于谦没有直接写出自己的志向。可是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赋予了像作者一样具有高尚品格的石灰,我们分明看到了在诗句的背后,站立着一个清清白白的人——于谦。于谦要借这石灰表明自已会永留清白于世的高尚节操。这种写法叫什么呢?(托物言志) 五、过渡:有人说:《石灰吟》伴随了于谦一生,见证了于谦一生,让我们走进诗人,诵读古诗。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优质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是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写的事物抒发了作者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生平的写照。古诗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句子是“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在于理解古诗大意以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情感教育。 【学情分析】 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对于学生来说,读好古诗、背诵古诗是最基本的要求,学生做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如何让学生从凝炼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领会诗情,确实不容易。本课的设计以师生互动为主线,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点,相机引导,教学风格清新明快,课堂因此而充满了了生机与活力。【教学目标】 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三首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三首古诗。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请地朗读、背诵《石灰吟》。 2、借助注释自主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在古诗中表达的志向。 3、分析三首古诗表达方法的共同点,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背诵《马诗》,说说诗歌内容。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李贺通过咏马表达自己的志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托物言志诗——《石灰吟》。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使学生顺利进入学习古诗的情境。在准确而有节奏地朗读两首古诗之后,点出本节课的所学古诗也是关于吟的这种诗歌体裁】 二、“吟”出诗题,弄清题意。 1.出示“吟”字,引出诗题。 师:同学们,古人写诗经常在题目中用上一个字——“吟”(课件出示)。它是个形声字,从口,今声。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有吟诵、赞美之意。我们也曾经学过题目中带有“吟”字的古诗,如白居易的《暮江吟》、孟郊的《游子吟》,谁能给大家背一背?(抽生背诵)

新部编版八年级教材历史上册《 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制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讲坛上的教授》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蔡元培、辜鸿铭。你认识图片中人物吗?这场由众多学者参加的运动究竟是一场怎样的运动,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 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 二、新课讲授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归纳总结: 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势不两立。

六年级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石灰吟》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运西小学陈宏斌 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由两首七言绝句组成。两首古诗均是咏物诗。 《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的作品。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诗人托物言志,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两行写石头面对各种磨难,毫不畏惧;后两行写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 《墨梅》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的作品。作者善画梅,也喜咏梅,这是他的一首题画诗。诗人借墨梅为喻,在苏姐的梅花身上给予了他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诗的前两行写实,强调“吾家”的梅花,朵朵都是“淡墨痕”的,素净雅洁;诗的后两行抒情言志,说明他画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颜色好,只是要让它的清香弥漫在天地之间。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并自学《墨梅》。 3.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3.学会以正确的节奏地诵读这两首古诗,并能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出诗歌的韵味。 4.创作诗歌书法作品。 三、教学准备 因为S版小学语文教材与苏教版的区别,学生对于石灰以及诗人王冕无认识,需要桂林老师提前让学生了解石灰的制作过程,以及阅读苏教版《少年王冕》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两首》,先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古诗,认识一位诗人。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题。 看着这个诗题,结合昨天的预习,你有什么疑问吗?(师板书问号)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探究你们想知道的答案。 (二)初读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 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还是先从读课文开始吧!请同学们自由读两遍这首诗,注意把诗歌读准确,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把诗读通顺,用笔划分一下诗歌的节奏。开始读吧。 谁来给我们读这首诗。注意读正确,大家还注意听一听他读得节奏。 教师小结“据义划分节奏”:223确实是七言诗中常规的划分节奏的方法,但是为了保持词语意思的完整,有时是可以分为43句式或者其他句式的。当然,一首诗中,也不是每一句都是一样的节奏,像这首诗中的最后一句,也可以划分为223的句式。

2017-2018学年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案(部编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 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 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 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 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为什么 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 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归纳总结: 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 提问:请同学们从教材中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阵地等基本要素? 学生回答:①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 ②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新青年》的创办; ③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标导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

?板书设计? 标志: 兴起代表人物 主要阵地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新文化运动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 提倡文学革命 积极: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影响 消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片面性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分析、对比,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学生能根据材料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讨论法分组合作,课堂气氛活跃,且能对新文化运动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石灰吟教案公开课

《石灰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理解诗中“千锤万凿、若等闲、浑不怕、清白”等词的意思。 引导并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在学习中培养、提高理解诗句的能力。 通过查阅历史资料、联系时代背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背诵,让学生在朗读中想象意境,体会情感。 想象法:借助课本插图,或运用多媒体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直指所吟事物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石灰吟,齐读。 师指出,吟是古诗的一种形式,准确地说叫一种体裁。往

往含有一种什么意思?(赞颂)我们有接触过关于“吟” 这一形式的古诗吗? (预设:《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赞颂母爱 《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是赞颂日落时分江上的美景。 2.所以今天,我们学的《石灰吟》是在赞颂——石灰。 3.这首诗的作者是? 了解作者:于谦号节庵,字廷益,浙江钱塘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汉族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他是永乐年间进士。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二、初读诗句,读出诗歌韵味(读诗) 1.理解了诗题,现在就让我们先看看《石灰吟》,咱们经过预习,能不能提醒大家,这首古诗哪些地方容易读错的? 预设:“粉骨碎身”与“粉身碎骨”意思差不多,但我们要看清楚,能不能读一下。 2.现在,你能正确地把诗读下来了吗?自由读,指名读。 评价语:字字响亮,字正腔圆。谁还来读读?什么叫抑扬顿挫,谁再像他的样子再读读。 3.指名读,师生、男女生配合读, 4.全班齐读。

古诗诵读:石灰吟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石灰吟》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石灰的特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自学《竹石》一课。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三、教学重点: 在有层次的品读中明诗意、悟诗情,理解托物言志写法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借助资料,体会于谦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五、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石灰吟》(板书课题)。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这首古诗作者是(于谦)。课前,老师为大家布置了一项预习任务,了解一下于谦。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了哪些关于于谦的知识? 预设找两到三个同学来回答。 (二)感知理解 1.初读 那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将古诗朗读三遍,注意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出节奏,第三遍理解诗的意义。 学生自由朗读 找三名同学示范读 教师和学生合作朗读 2.理解 通过以上多次阅读,我们不难发现诗人所吟咏的对象是(石灰)。那课前,老师还有一个小任务是搜集石灰的相关知识。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搜集成果? 预设:说出古代和现代石灰的炼制方法;石灰的组成成分;石灰的特点。 那结合同学们搜集的资料,谁能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于谦吟咏的事物就是石灰的呢? 预设:千锤万凿、烈火、粉骨碎身、清白。 是呀,就是这些地方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吟咏的就是石灰。那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同桌两个

人说说诗的大意。 同桌自由交流。 那谁愿意尝试着来说一下:采自深山的石灰石经过一次次锤打,经过烈火无情的焚烧,但他把 这都看成是平常的事。(同学集体读前两句)哪怕是让他粉骨碎身也不怕,因为它要把清白留在人间。(同学集体读后两句) 3.感知 这首诗句意比较容易理解,但有一点我比较疑惑,诗中很多地方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石灰是有人 的思想和感情。你在读读诗中哪些词句让你也有这样的感受。自己默读一下,找一找画一画。 预设:若等闲,全不怕,清白。 这是拟人化的表达,用石灰的特点,突出人的品质。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的是石灰更是作者。 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那于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志向呢? 老师给大家讲讲于谦小时候的故事:于谦像同学们这样大的时候,他的学堂里挂着一幅画像。 有一天,他正出神的凝视着画像中的人。教书先生问他这是何故呀?于谦应声回答我要成为像他那 样的人。画像中的人是谁呢?他就是南宋灭亡时,面对元世祖许给他的高官厚禄严词拒绝,并写下 了《过零丁洋》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于谦一次次吟诵着这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 汗青。他一次次在心里许下承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把文天祥视作自己的偶像。于是在他17岁那年,他面对石灰有感而发,写下了自己坚定的志向读(《石灰吟》全诗)。那么,于谦在成年后又有怎样的人生际遇呢?请同学们拿出资料纸边读边想哪个故事让你想到了哪个诗句。在旁边标注一下,读完可以交流一下,你对诗句有了怎样更深的理解。 预设:清白、坚定的志向、誓死的决心…… 配乐:这一天的北京乌云压城,北风凛冽。但城中的百姓们,扶老携幼为于谦送行。此刻于谦 回首自己光明磊落的一生,不禁感慨吟诵到:生读石灰吟。于谦感慨此行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天地。死亦何惧?他分明听到身后的百姓也在轻轻的吟诵着《石灰吟》。生命一开始就是坚强的,完全战胜了对当权者的恐惧。因为他,人越聚越多,那声音也越来越高昂(生再 读《石灰吟》)。于谦走了,他的鲜血洒在大地上。他再也听不到了,但男女老少们感天动地的吟诵 声却仍在天地间久久回荡着(生再读《石灰吟》)。那声音变得越来越轻,越来越远(生再读《石灰吟》)。这声音成为天地间的回音,这声音永不消失。几百年来,这声音一直萦绕在人们心中,久久 回荡。 (三)自学《竹石》 于谦的一生,正如他在诗中写的一样清清白白。而石灰这种清白的特点,也借由这首托物言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新文化运动》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A.《民报》的创刊 B.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C.《中外纪闻》的创办 D.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 2、读图:与右图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清末新政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3.近代中国,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创办刊物、著书立说,宣传进步思想,在右图所示刊物上提出的著名口号是()

A.“自强”、“求富”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民主和科学”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4.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下列有关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历程表述正确的是()A.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 B.学制度──学思想──学技术 C.学思想──学制度──学技术 D.学技术──学思想──学制度 5.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下列口号或主张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自强求富②维新变法③民主共和④民主、科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③②④

6、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想,由空想而实际行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材料中所说的“世界的革命思想”指的是() A.马克思主义 B.三民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7、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要查找有关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资料,应选的刊物是() A.《新青年》 B.《申报》 C.《中外纪闻》 D.《民报》 8、胡适在1923年给友人信中写道:“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其中《新青年》所创造的“新时代”是指() A.君主立宪时代 B.民主共和时代 C.民主科学时代 D.尊孔复古时代

《 石灰吟》教案

《石灰吟》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了解诗人于谦。 2、了解古诗在表达上的特点,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明代诗人于谦在12岁时写下的一首诗。朗读课题。顺势解题:“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吟诵、赞美的意思,“石灰吟”的意思就是“吟诵、赞美石灰”如《游子吟》《暮江吟》。这首诗还有个题目叫《咏石灰》,“咏”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如《咏柳》《咏鹅》。古代诗歌的体裁还有很多,如“行”“引”“歌行”等,感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了解一下。 2、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看看于谦为什么要赞美平凡的石灰,让我们从文章中找答案。 二、理解古诗: 1、点名读古诗,大家评价是否做到正确、流利,节奏处理是否合适。 2、自主学习: 于谦为什么要赞美石灰?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到书中去寻找答案。 3、汇报学习所得: (1)同桌合作汇报:一人读诗句,一人说意思; (2)点名说全诗的意思,齐读全文; (3)点名回答“学习要求”中提出的问题。 4、体会石灰精神: (1)千锤万凿 看着“千锤万凿”这四个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副怎样的情景?在这个词中,“千”和“万”并不是指具体的一千一万,而是形容很多。类似的词语还有很多,谁来说几个?千()万() (2)烈火焚烧 石灰石经过千万次的敲击锤打,历经千辛万苦运出了深山,被放入土窑中去经受烈火的焚烧。如果石灰石有表情会是怎样的表情?如果石灰石会说话,它会说些什么? (3)粉骨碎身:经过烈火的焚烧,石灰石已经变成浑身雪白的石灰,人们把它浸到水里,为了把洁白无瑕的颜色奉献给人类,石灰承受住一次又一次的痛苦折磨,你觉得这是怎样的石灰?(顽强不屈、大公无私、英勇无畏、无私奉献)(4)石灰顽强不屈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在古诗中的哪两个词体现出来了? a、理解“若等闲”:“若”是什么意思?“等闲”这个词我们以前在《长征》这课中学过,它是什么意思?石灰把什么看成平平常常的事?

石灰吟教学设计教案

石灰吟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焚”。能结合工具书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 2、能较为通顺地说出整首古诗的意思。 3、凭借资料,体会作者借吟石灰抒发自己理想、志向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4、学会探究。了解探究型学习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石灰 1、今天我们这节课上,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下石灰。见过石灰吗?没见过吧,那我们来见识一下,石灰吧。(看石灰生产的画面,了解。) 2、谁来说一说,石灰给你留下的印象。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 3、其实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诗关于石灰的诗。 板书:《石灰吟》 石灰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你懂这个词的意思吗? 老师这里有三种关于吟的解释,你看一下,应该选择哪一种? ◎唱,声调抑扬地念叹息;◎痛苦的声音;◎鸣叫 这里应该认为是哪一种?(板书课题)。朗读课题。 联起来解释一下课题? 对石灰唱的赞歌。

顺便过渡:是啊,司空见惯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颂的?赞颂了它的什么呢?读一读这首诗,我们一起走近石灰。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自由读 2、指名读,正音, 要求读出诗的节奏, 3、评价(1)读得正确流利(2)读得声音响亮 (3)他试图在寻找一种读诗的感觉,这种大胆尝试的精神值得肯定。) 4、集体齐读。 三、了解古诗大意,了解石灰生产过程 1、于谦笔下的这首诗,简练地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具体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对照古诗,读读网页,你了解了石灰的哪些生产过程?用诗中的一些词来概括。 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埋藏在深山之中,相当坚硬,人们将我开采出来,运出了深山老林。然后,将我与焦炭混合在一起,放在高达1500度烈火的石灰窑中煅烧,这时,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虽然,这时的我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已经浑身雪白,白得十分耀眼,轻轻一捏,就容易破碎。人们还要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于是我变成了熟石灰,这时的我很像一块软软的洁白的年糕,人们将我涂在墙上,既能保护墙面,又能美化墙面。 2、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寻找制作过程的联系点。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同步习题(含答案)

《新文化运动》 同步练习 1. 陈独秀被称为“文化伟人”“政治名人”,对近代中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作为“文化伟人”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 A. 领导“百日维新” B. 推翻君主专制统治 C. 发起新文化运动 D. 建立中国同盟会 2. 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这份出版物应该是() A. 《时务报》

B. 《新青年》 C. 《民报》 D. 《申报》 3. 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有人将先进的中国人展开的一场场救治行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开颅洗脑”,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以下是小张同学为“救治行动”寻找相关史实,其中不正确的是() 4. 陈独秀说:“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为此,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 A. 洋务运动 B. 维新变法运动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爱国运动 5. 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是() A. “民主”与“科学” B. “自强”与“求富” C. “民主”与“共和” D. “扶清灭洋” 6. 新文化运动中,进步知识分子创办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有() ①《每周评论》②《万国公报》③《新青年》④《民报》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7. 以下正确反映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是() A. 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北伐战争

B. 新文化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C. 五四运动--北伐战争--解放战争--抗日战争 D. 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8. 历史学家唐德刚谈到新文化运动时说:“白话文运动,在他画龙点睛之后,才走上正轨。”“他”指的是() A. 李大钊 B. 胡适 C. 陈独秀 D. 鲁迅 9. 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章指出:“一曰,须言之有物……八曰,不避俗语。”该言论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 A.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B.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C.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D.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10. 下列有关新文化运动表述不正确的是() A. 以《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 B.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C. 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 D. 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材料题 11.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5年,进步知识分子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向封建的旧思想、旧道德、旧意识、旧政治猛烈的开火,在国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孙风《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材料二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

《石灰吟》教案(精品文档)

《石灰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感悟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伟大精神。教学难点: 1.初步领悟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2.指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表达对诗人的敬佩,并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课前预习: 1.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 2.搜集有关于谦的资料(老师也作适当的准备,可以准备一些书面资料。) 教具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疏言:理解诗歌的意思 1.导入解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老师可要考考你们,老师说上句,你们接下句。例:生当作人杰----

(2)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份热爱,再来学习一首古诗:《石灰吟》。请同学们看老师板书诗题。(强调“吟”不要多加一点) (3)同学们对石灰了解吗?说说看。什么颜色? (4)在中国白色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干净、纯洁、清白)(5)再看这个“吟”,什么意思?往往含有一种什么样的意思?(赞颂) (6)我们有没有接触过带有“吟”的古诗?古诗题目中有“吟”字的? (7)今天我们学的《石灰吟》是在赞颂——石灰。 2、初读诗歌,了解大意 导入:是啊,司空见惯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颂的?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这首诗。 (1)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根据学习提示,自己自学这首诗。 (出示)自学目标: 1.朗读《石灰吟》,要做到正确、流利,努力做到有感情,读 出诗歌的韵味。 2.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句,理解“锤、击、若等闲、粉骨碎 身、清白”等词语的意思。 3.把词语的意思带入诗句中,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2)交流展示,矫正反馈 ①展示课文朗读(师注意评价)

苏教版《石灰吟》公开课教案和课后反思

苏教版《石灰吟》公开课教案和课后反 思 《石灰吟》公开课教案1 《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课前先学: 1、搜集有关于谦的资料(老师也做适当的准备,可以准备一些书面资料) 2、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 一、直接揭题 1、我们今天将学习一首古诗:石灰吟(师板书课题) 2、大家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简介于谦。 (1)同学自身说一说。 (2)老师做适当小结、概括。 3、释题: (1)看题目你觉得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吗? (2)理解“吟”(是一种文体,有赞扬、赞颂的意思)(3)师小结:这也就是一首赞颂(石灰)的诗。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看看到底赞颂

了石灰的什么? 二、读准古诗 1、同学自由读一读,老师行间指导。 2、指名试读,老师、同学相机更正、强调。 3、齐读 三、理解诗意、读懂古诗、读好古诗 【1、2句: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小组交流 2、师先重点指导“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主要表示了石灰的制造过程的艰辛、困难重重) 3、指导“等闲”的意思(结合《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或者《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4、同学自由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5、这两句是赞颂石灰的什么呢?读了这两句诗有何感受呢?(生自由说说) 6、那我们应该如何读这两句诗呢?(指导朗读) 【3、4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运用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小组来交流一下这两句的意思。 2、同学自由说说,(相机说说这是赞扬石灰的什么?) 3、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诗(指导读一读)

《石灰吟》版教案

《石灰吟》 教材简析:《石灰吟》是苏教版小语第十二册课文。 这首诗托物言志,在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同时,更以此表现诗人不怕磨难的精神,抒发诗人不怕牺牲的气概,进而表达诗人坚守高洁情操的信念。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通篇流露作者磊落刚直的英雄正气。诗作者于谦,为明代名臣,民族英雄,其仕途坎坷。《石灰吟》是诗人一生之写照。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生字“焚”,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了解作者生平事迹。 2、能力目标:学生能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结合作者生平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并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组。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今天将学习一首古诗:石灰吟(师板书课题) 2、(1)看题目你觉得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吗?(咏物诗) (2)理解“吟” “吟”在字典里的解释有1,唱,声调抑扬地念,2,叹息,痛苦的声音,3,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名称,4鸣,叫。请在括号里写出合适的解释: 呻吟()、吟诵()、猿吟()、石灰吟()。(是一种文体, 有赞扬、称颂的意思) (3)师小结:这是一首赞颂(石灰)的诗。 3、大家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书:于谦 于谦12岁时,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了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的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写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看看到底赞颂了石灰的什么?

石灰吟公开课教案设计26

《石灰吟》公开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石灰的特点。 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 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 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的资料;PPT。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读题导入,直指所吟事物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石灰吟》。读题。吟,是古诗的一种形式。这首诗的作者是——(明朝的于谦)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二、初读诗句,读出诗歌韵味 (一)读出诗的节奏 1.自由读诗 石灰,是一种非常平凡的事物,于谦是怎么吟石灰的呢?让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古诗,读四遍。前两遍,读准字音。后两遍,要读出诗歌的节奏,最好读出点诗的韵味来。 2.多种形式读: 指名读。 自由读。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师生对读。 (二)了解“石灰”其物 普普通通的石灰,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使于谦为它写下这首诗呢?请同学们听一段介绍。 师引读诗句。 采自深山的石灰,一次次被重重地锤击,在熊熊烈火中焚烧,它却看作好像很平常的事。女同学读前两句——

就算要粉骨碎身,它也完全不害怕,因为它要把清白留存在人间。男同学读后两句—— (三)初识“托物言志” 过渡:这首诗字字明白如话,同学们大概都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吧? 1.《石灰吟》,吟的应该是石灰。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让人分明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具有了人的情感。请你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哪些地方,让你有这样的感觉? 2.生自由谈。 师小结:是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虽然他没有直接写出自己的志向,但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赋予了像作者一样具有高尚品格的石灰,我们分明看到了在诗句的背后,站着一个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谦。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引明志诗,创境读懂诗意 过渡:我们深入地读诗,就要从读诗句到读诗人。现在,我要讲于谦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一)联系生平,读懂诗意 1. 讲述背景: 于谦像你们一样大的时候,在书斋中挂了一幅画像,他每天都出神地凝视着画像中的人。他的先生便问他这是何故。于谦应声答道:“将来,我要做像他那样的人。”画像上的人是谁?这个人在南宋灭亡时,面对元世祖给他的高官厚禄,他却宁死不屈。一首《过零丁洋》,便是他临终前以诗明志的绝笔,这个人就是民族英雄文天祥。【出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于谦一次次吟诵着文天祥的诗句,读—— 他一次次在心中许下承诺,读—— 2.于谦从小就决心做文天祥这样的人。正因如此,他在少年时代就写下了《石灰吟》,抒发自己的志向,读—— 成年后,他有怎样的人生际遇呢?请同学们拿出资料。 (二)结合资料,深悟诗情 1.学生看资料。边看边想,你对诗中的哪些地方有了更深的理解? 2.学生汇报。 生对哪一句有新的感悟,就带着这种理解再读诗句,师指导读。 3.如果你是于谦,你会在什么情况下吟起自己年少时所写的这首诗?指名读。 (三)入境诵读

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

16.古诗三首 《石灰吟》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学会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指名读题,问:以前还学过哪些古诗?你们是怎么学习古诗的? 2.释题: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在这里指吟诵,赞颂,赞扬的意思。 3.简介作者: 作者于谦,明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为官清廉,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他曾率领京城军民击退外族入侵,后却因此受屈被杀。他的诗歌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 (二)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汉语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了解石灰的烧制形成过程,对石灰的初步感知。 (1)指名读,指导学生按古诗的音韵节奏读好诗句。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正音:焚fen,是前鼻音,不是后鼻音。锤chui,是卷舌音,不是平舌音。 (三)精读课文《石灰吟》 1.指导学生边读边划出不理解的字词。 重点理解“千锤万击”、“焚烧”、“若等闲”“浑不怕”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第1、2句 (1)逐字逐句理解,难以理解的可联系上下文理解。锤:敲打。击:撞击。若:好像。等闲:平常事。 (2)同桌之间交流,把省略的词语补充进去,调整词语顺序,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3)从“千锤万凿”、“烈火焚烧”中你读懂了什么?(4)这两句诗赞颂了石灰什么?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3.学习第3、4句 (1)同桌交流这两句诗句的意思。 (2)这两句诗中,哪几个字可以看出石灰不怕艰辛?用词语形容石灰面对这些困难时的态度? (3)读到这,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石灰形象?(四)、品读 1.朗读诗句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小组读——齐读 (4)这首诗理解完了,谁能说说整首诗的意

六年级语文石灰吟教案

六年级语文石灰吟教案 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于谦的一首托物言志诗。下面就随一起去阅读六年级语文石灰吟教案,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六年级语文石灰吟教案1 ⒈知识与能力 ⑴理解诗中“千锤万凿、若等闲、浑不怕、清白”等词的意思。 ⑵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⒉过程与方法 朗读古诗,初步感知;读懂古诗,理解诗意;赏析古诗,升华情感。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⒈搜集有关于谦的资料。 ⒉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 1课时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⒈板书课题《石灰吟》,齐读。

⒉简介于谦 ⑴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己说一说对作者的了解。 ⑵老师概括小结:于谦号节庵,字廷益,浙江钱塘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汉族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他是永乐年间进士。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⒊释题: ⑴看题目你觉得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吗! ⑵理解“吟” ⑶师小结:题目的意思就是:吟咏石灰。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看看到底赞颂了石灰的什么! 二、朗读古诗,初步感知 ⒈学生自由读一读:读通读顺读出韵味。 ⒉指名试读,老师、学生相机更正、强调。 ⒊齐读。 ⒋借助注释,同桌间说说诗句的大体意思。 三、读懂古诗,理解诗意 ⒈自主朗读,弄懂字词的意思和诗句之意。 ⒉交流理解情况 ⑴字义: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锤,锤击。凿,开凿。焚烧:烧毁,烧掉。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等闲:平常。清白:指高尚节操。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知识点

部编版:八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 【学习目标】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 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课文解读】 知识点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 (2)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还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背景延伸: 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势不两立。 2.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开始时间及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口号:民主和科学 知识点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针对尊孔复古的逆流,《新青年》强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代表作是鲁迅的《狂人日记》。 (2)提倡民主与科学 它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来的。 (3)抨击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代表作是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延伸理解: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就是要提倡新的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来反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是属于思想革命。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即文学革命。就是要通过简单、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去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科学,从而扩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力。 2、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部编版《石灰吟》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石灰吟》教学设计 课前先学: 1、搜集有关于谦的资料(老师也做适当的准备,可以准备一些书面资料) 2、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 一、直接揭题 1、我们今天将学习一首古诗:石灰吟(师板书课题) 2、大家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简介于谦。 (1)学生自己说一说。 (2)老师做适当小结、概括。 3、释题: (1)看题目你觉得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吗? (2)理解“吟”(是一种文体,有赞扬、称颂的意思) (3)师小结:这也就是一首赞颂(石灰)的诗。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看看到底赞颂了石灰的什么? 二、读准古诗 1、学生自由读一读,老师行间指导。 2、指名试读,老师、学生相机更正、强调。 3、齐读 三、理解诗意、读懂古诗、读好古诗 【1、2句: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小组交流 2、师先重点指导“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主要表现了石灰的制造过程的艰辛、困难重重) 3、指导“等闲”的意思(结合《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或者《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4、学生自由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5、这两句是赞颂石灰的什么呢?读了这两句诗有何感受呢?(生自由说说) 6、那我们应该如何读这两句诗呢?(指导朗读) 【3、4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运用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小组来交流一下这两句的意思。 2、学生自由说说,(相机说说这是赞扬石灰的什么?) 3、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诗(指导读一读) 4、读好整首诗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小组读——齐读 四、深化古诗,升华情感 1、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赞扬石灰吗?(不是)那你觉得他是在写谁呢?(自己) 2、透过这首诗我们一起来推测或者是说去猜想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或者他对人生的价值看法(据说写这首时他才7岁)(学生自由说说) 3、这不得不让我们想起了一些人,谁呢?(指名说) 4、这还让我们想起了一些关于生命意义的名言(学生说说) 5、师做小结 五、作业布置 1、搜集以下一些古诗,读一读背一背(1)《在狱咏蝉》骆宾王(2)《梅花》王安石(3)《青松》陈毅(4)《竹石》郑板桥(5)《墨梅》王冕 2、读读“千锤万击”“粉骨碎身”等词语,在到其它的诗句中找一找类似的出自诗文的成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