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2 土壤学

842 土壤学
842 土壤学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土壤学》考试大纲

本《土壤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农业资源利用、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是农林业生产的必需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土壤学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和性质、土壤环境过程、土壤退化与保护和管理等部分。要求考生对土壤学的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理解,能够系统地掌握土壤形成、土壤性质、土壤退化与管理等内容,掌握土壤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土壤学概况

1、土壤在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土壤基本概念,土壤肥力,近代土壤学的发展及主要学术观点

3、土壤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二)土壤矿物质

1、土壤矿物质的元素组成和矿物组成

2、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非硅酸盐粘土矿物

3、土壤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

(三)土壤有机质

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组成

2、简单有机化合物、植物残体、土壤腐殖质的分解和转化,影响分解和转化的因子

3、土壤腐殖质的形成、性质,土壤腐殖质-粘土矿物复合体,土壤腐质酸的分组,土壤

腐质酸的性质

4、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土壤有机质管理

(四)土壤生物

1、土壤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类型多样性,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微生物营养类型多样

性,微生物呼吸类型多样性

2、影响生物活性的环境因子,包括温度、水分、pH、通气性等

3、菌根,土壤酶及活性物质

4、土壤动物及微生物与物质分解和转化的关系

(五)土壤质地和结构

1、土壤三相组成,密度,容重,孔隙

2、土粒,粒级,土粒组成与性质,机械组成与质地,不同质地土壤特性与改良

3、土壤结构体,团粒结构

4、土壤的孔性与孔度,多级孔度模型,当量孔径,土体构造

(六)土壤水

1、土壤水的类型划分及有效性,水分含量表示方法,水分含量测定方法

2、土水势及其分势,土壤水吸力,土壤水能态的定量表示,土水势测定,水分特征曲

线

3、饱和土壤中的水流,非饱和土壤中的水流,土壤中的水汽运动,入渗、土壤水的再

分布和土面蒸发

4、土壤中的溶质运移,包括对流、分子扩散、机械弥散、水动力弥散

(七)土壤空气和热量

1、土壤空气的组成和运动

2、土壤热量来源,土壤表面的辐射平衡,土壤的热量平衡

3、土壤热容量,导热率,热扩散率

4、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地形、地貌及植被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八)土壤形成和发育

1、成土因素

2、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基本成土作用,主要成土过程

3、土壤的个体发育,系统发育,土壤剖面,反映土壤风化发育的指标

4、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理化特征及分布规律

(九)土壤胶体化学

1、土壤胶体表面类型,比表面和表面积,表面电荷和电位

2、离子吸附,阳离子静电吸附,阳离子交换,阳离子专性吸附

3、阴离子的静电吸附,阴离子的负吸附,阴离子的专性吸附

(十)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

1、土壤酸性、碱性的形成

2、土壤酸度的强度指标和数量指标,土壤碱性指标,影响土壤酸度的因素

3、土壤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体系,氧化还原指标,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的因素

4、土壤缓冲性概念,土壤酸、碱缓冲性,土壤氧化还原缓冲性

5、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对生物、养分有效性及有毒物质积累的影响

(十一)土壤养分循环

1、土壤碳素循环的基本概念,土地利用方式对碳循环的影响,土壤碳素循环与全球变

2、土壤氮素循环的基本概念,土壤氮素的获得和转化,土壤氮素转化,土壤氮素调控,

生物固氮

3、土壤磷的形态、数量,固定及转化

4、土壤中钾、钙、镁、硫、微量元素的形态、含量、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5、土壤中养分平衡,养分移动,养分补给

(十二)土壤耕作和管理

1、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和耕性及其影响因素

2、掌握最适耕作的土壤条件

(十三)土壤污染与防治

1、土壤污染的基本概念,土壤背景值,土壤自净作用,土壤环境容量

2、土壤污染的主要类型,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固体废弃物,放射性污染,点源污

染,面源污染

3、土壤组成、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况对污染物的影响

4、酸性沉降对土壤性质和生物的影响

5、土壤污染的防治与治理

(十四)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

1、土壤退化的概念及分类

2、我国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及退化的现状,防治及治理措施

3、土壤质量的概念,土壤质量评价参数与指标体系

二、考试要求

(一)土壤学概况

1、了解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在农林业生产和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

2、掌握土壤肥力、土壤基本物质组成等概念。

3、了解土壤科学发展简史,包括世界土壤科学发展史的主要代表性学派及其基本观点

和我国土壤科学的发展史。

4、了解土壤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二)土壤矿物质

1、了解原生矿物组成,次生矿物组成,掌握土壤物质的主要元素组成和硅铝铁率。

2、重点掌握铝硅酸盐粘粒矿物的构造特征,粘粒矿物晶架内的同型异质替代(同晶替

代)。

3、掌握粘粒矿物的种类及一般特性,粘土矿物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粘粒矿物的形

成和分布规律。

(三)土壤有机质

1、了解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2、掌握矿化过程、腐殖化过程的概念,了解植物残体在土壤中的分解情况。

3、了解腐殖质形成的两个阶段,及合成腐殖质所需的基本材料。

4、掌握土壤湿度和通气状况,土壤温度,土壤反应,有机物质的组成状态对土壤中有

机质的分解转化影响。了解腐殖化系数的概念。

5、重点掌握腐殖质的组成,腐质酸的分离提取,腐质酸的含氧功能团和电性。掌握腐

质酸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及腐质酸的分子结构特征。

6、掌握土壤有机质的养分,保肥性能,以及促进团粒结构形成等方面的重要性。土壤

有机质的矿化率,“激发效应”。

(四)土壤生物

1、了解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

2、重点掌握土地利用方式及环境条件变化对土壤生物的影响。

3、掌握土壤生物与物质分解和转化的关系。

4、掌握菌根对植物吸收养分和水分的影响。

5、了解土壤酶及活性物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五)土壤质地和结构

1、掌握国际制土粒分级标准,掌握砂、粉、粘粒的基本性质,了解前苏联、美国、中

国的土粒分级标准。

2、重点掌握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卡庆斯基土壤质地分类标准,了解中国土壤质

地分类标准。

3、掌握砂土、壤土、粘土的理化特性,了解土壤质地层次性及不同质地土壤的利用改

良。

4、掌握土壤质地对土壤水分、养分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六)土壤水

1、掌握土壤水含量的表示方法:重量百分数,容积百分数,土壤水贮量,土壤水含量

的测定方法,土壤水类型。

2、着重掌握土水势及其定量表示,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吸力与土壤当量孔径,土壤水

分特征曲线,滞后现象等概念。

3、掌握土壤水的饱和流动(达西定律),饱和导水率。掌握土壤水的不饱和流动,水汽

运动规律。了解水进入土壤的入渗过程,田间持水量,土面蒸发等的概念。

4、掌握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概念及永久萎蔫点的概念。

(七)土壤空气和热量

1、了解土壤空气的组成和含量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掌握土壤通气性机制,指标。

3、掌握土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土温对土壤生物学过程的影响,土壤热量的来源,

土壤表面的辐射平衡及其影响因素,土壤表面热量平衡,土壤热性质,土壤温度状况等内容。

(八)土壤形成和发育

1、熟练掌握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综合作用。

2、掌握主要成土过程,特别是典型地带性土壤的形成过程。

3、熟练掌握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及其对土壤形成和营养元素循环的影响。

4、掌握成土因素对土壤剖面特性的影响。

5、基本掌握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规律、理化特性。

(九)土壤胶体化学

1、掌握土壤胶体、永久电荷、可变电荷等概念。

2、掌握永久电荷,可变电荷的来源,土壤电荷数量及其影响因素,电荷密度。

3、掌握交换性阳离子和阳离子交换作用,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征,影响阳离子交换能

力的因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的盐基饱和度。

4、了解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的概念,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的因素。

5、了解阴离子吸附的概念,阴离子的负吸附,阴离子的专性吸附。

(十)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

1、了解活性酸、潜性酸、交换性酸度、水解性酸度等概念,重点掌握土壤酸度的类型、

成因。

2、掌握土壤碱度的概念,衡量土壤碱度的指标,碱性土的成因。

3、掌握土壤胶体类型和性质、土壤胶体上酸基的解离常数、土壤吸附性阳离子组成和

盐基饱和度、土壤空气CO2偏压、土壤水分含量、土壤Eh对pH值的影响。

4、着重掌握土壤缓冲性能概念及产生缓冲性能的原因,影响缓冲能力的因素。

5、掌握土壤反应对土壤微生物及植物生长的影响,了解土壤反应和养分有效度之间的

关系。

6、了解氧化还原电位的概念,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因素。

7、了解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对生物、养分有效性及有毒物质积累的影响。

(十一)土壤养分循环

1、重点掌握土壤碳循环,土壤碳与全球变化的关系。

2、重点掌握土壤中氮含量和影响含量的因素,土壤中氮的形态来源和氮素循环。

3、重点掌握有机态氮和矿化过程,硝化过程,生物脱氮过程、化学脱氮过程,铵态氮

的晶穴固定作用,氮的同化作用,土壤氮形态状况及调节原理。

4、掌握土壤中磷的含量,磷的形态及影响因素。了解磷的固定机制(化学沉淀、表面

反应等)、影响土壤固磷作用因素及减少固磷作用的途径。

5、了解土壤中钾、钙、镁、硫、微量元素的形态、含量、有效性及影响因素,增加有

效性的途径。

6、理解土壤养分平衡中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的概念。

(十二)土壤耕作和管理

1、要求掌握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和耕性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常见的耕作及特点。

2、需理解和掌握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土壤的物理机械性、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粘着限、脱粘点、上塑限、下塑限、塑性值、土壤硬度、土壤耕性、土壤结持性、土壤坚实度。

3、重点掌握影响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和耕性的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等内容。

(十三)土壤污染与防治

1、掌握土壤污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类型。

2、掌握酸雨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

3、重点掌握土壤污染的主要类型、原因、防治及治理途径。

(十四)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

1、掌握土壤退化的基本概念。

2、重点掌握我国土壤退化的主要原因及退化的现状,防治及治理措施。

3、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我国土壤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4、了解土壤质量的概念及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

三、主要参考书

1、黄昌勇主编.土壤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朱祖祥主编.土壤学上、下册。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

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编制日期:2006年6月6日

833高级土壤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833 考试科目:高级土壤学 一、考查目标 要求考生具备较为全面的土壤学基础知识,具备较高的土壤学理论分析能力,具备较强的土壤学理论应用能力。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报考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农业资源利用领域的考生。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内容包括土壤学基础知识和土壤学理论分析与综合应用两部分。 四、考试大纲 (一)土壤学基础知识 1.土壤质地与结构 2.土壤水 3.土壤热量 4.土壤胶体与特性 5.土壤酸碱性与酸碱缓冲性 6.土壤氧化还原性 7.土壤生物种类与功能 8.土壤氮素的形态与转化 9.土壤磷素形态与转化 10.土壤钾、钙、镁、硫、微量元素的形态与有效性

11.土壤母质的来源与类型 12.土壤形成因素 13.土壤形成中的物质循环与代表性成土过程 14.土壤发育与剖面 15.地带性分布概念与世界主要土壤分类系统 16.我国土壤分布状况 17.土壤质量概念与评价 18.土壤退化概念与主要类型 19.土壤调查基本原则与方法 20.土壤信息系统组成 (二)土壤学理论分析与综合应用 1.土壤肥力评价原则与实例分析 2.土壤水、气、热状况的调控手段与实例分析 3.土壤酸碱性的意义与调节途径 4.土壤生物与土传病害、连作障碍关系分析与防治措施 5.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与全球碳循环 6土壤养分有效性与调控 7.土壤过程与地表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与实例分析 8.土壤过程与温室气体排放 9.农田、园艺、草原、城市土壤特征分析 10.土壤学与现实问题(如再生水灌溉、垃圾施肥、食品安全、碳贸易,等等)

环境土壤学

土壤剖面:土壤垂直向下的一个切割平面,其深度一般达到基岩或达到地表沉积体为止。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发生层和母质层。 粘粒矿物:基本结构由硅氧四面体(硅片)和铝氧八面体(铝片)构成,层状硅酸盐粘粒矿物一般粒径小于5um。同晶置换:矿物形成时,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代替而晶体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土壤有机质:来源于动植物及微生物的残体,主要为土壤腐殖质(90%)。 土壤腐殖质: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腐殖化系数:土壤中单位有机物质经过一年后所形成的腐殖物质的数量。腐殖化系数=每年残留的碳(kg/hm2)/每年进入土壤的有机碳(kg/hm2) 土壤质地:根据机械组成来划分的土壤类型,是土壤粒级组合比例所表现的土壤粗细程度。 土壤结构体:自然界中土壤固体颗粒很少完全呈单粒存在,多数情况下土粒相互团聚成一定形状和大小且性质不同的团聚体,是土粒的规律性结合体。 土壤胶体:土壤中粒径小于1um的颗粒,它是土壤颗粒中最细小而最活跃的部分。 土壤pH:用土壤溶液是pH表示,是土壤性质的主要变量,对土壤的氧化还原、沉淀溶解、吸附解吸和配位反应起支配作用。 土壤缓冲性:广义上土壤自身多具有的各种调控能力,狭义上称为土壤的对酸碱的缓冲性,即抵御酸碱物质,缓解PH变化的能力,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缓冲体系。 土壤退化:除土壤侵蚀和污染之外的所有其他利用管理不当所造成的土壤性质恶化和生产力下降的现象和过程。主要包括土壤沙化,次生盐渍化和次生潜育化等。 土壤沙化和沙漠化:在沙漠周边地区地区,由于植被破坏,或草地过度放牧,或开退为农田,土壤中水分状况变为缺水,土壤粒子分散缺乏凝聚,被风吹蚀;而在风力过后或减弱的地段,风沙颗粒逐渐堆积于土壤表层的过程。其中土壤沙化包括土壤沙漠化和砂砾化。 水土流失:由于水力以及水力加重力作用而搬运移走土壤物质的过程。 土壤侵蚀:土壤在风,水等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剥蚀,搬运和沉积的现象。主要有流水侵蚀,重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等类型。 土壤盐渍化:易溶性盐分主要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次生盐渍化:由于不恰当的利用活动,是潜在盐渍化土壤中盐分趋向于表层积聚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土壤潜育化:土壤处于地下水位长期浸润状态下,在1m内土体中某些层段Eh<200mv,并出现因Fe,Mn还原而生成的灰色斑纹层,腐泥层,青泥层或泥炭层的土壤形成过程。 次生潜育化:因灌溉不当或排水差而引起的土壤Eh低,水土温较低,土烂泥深,还原物质过多,养分转移慢等不良的土壤性能。(因耕作或灌溉等人为原因,土壤从非潜育型转变为高位潜育型的过程,常表现为50cm土体内出现青泥层。) 简述土壤定义和特征。 土壤是历史的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露地表面和浅水底部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聚集层,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特征:生产力、生命力、环境净化能力、中心环境要素。 简述土壤在人类生产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 1)土壤是植物生长繁殖和人类生产的基地。作用:植物营养库、转化和循环养分、涵养雨水、支撑生物、稳定和缓解环境变化。2)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3)土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重要作用;对有机、无机污染物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和解毒作用;具有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的养分和其他元素的功能。4)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质量的可变性,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简要说明环境土壤学研究的主要方面。 1从环境学的角度研究土壤环境的物质组成、环境结构和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2从系统论和环境化学观点研究土壤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地球表层系统中土壤与其它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迁移和转化过程。3从生态系统观点研究土壤生态系统中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对生物的生态效应和环境效应。4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土壤环境对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的相应和反馈作用。5土壤环境的评价、区域、规划和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土壤环境的预测与调控,土壤环境保护的方法、对策与措施研究。 自然成土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环境土壤学知识点教学文案

环境土壤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土壤: 2.土壤特性:①具有生产力;②具有生命力;③具有净化力;④具有交换力。 3.土壤圈: 4.土壤圈的功能:①支持和调节生命过程;②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的平衡;③影响水的溶质组成及其在陆地、水体和大气的分配;④对岩石起到保护作用。 第二章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形成 1.土壤母质(P6):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 2.土壤母质是形成土壤物质基础。 3.长石、石英和云母等是构成土壤的骨骼—土粒。 4.矿物是土壤矿物质主要来源。 5.主要的成土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6.风化过程是形成土壤的基础。 7.参与化学风化的因素主要是水、二氧化碳和氧气,作用方式包括溶解、水化、水解(最基本且最重要)和氧化。 8.五大成土因素: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 9.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的水热条件和生物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而形成的。 10.风化因子=风化天数×水解离度。 11.土壤湿度影响土壤中物质的迁移;影响土壤中物质的分解、合成和转化。 12.土壤剖面(P20):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的垂直切面。(1~2米深)

13.淋溶作用:土壤中的下渗水,从土壤剖面上层淋溶带走土壤中某种成分的作用。 14.土壤的分层:①枯落物层(O层);②腐殖质层(A层);③淋溶层(E 层);④沉积层(B层);⑤母质层(C层);⑥基岩层(R层)。 15.土壤的重要形态特征:颜色、湿度、紧实度、结构、质地、PH、新生体、入侵体、孔隙和动物孔穴。 第三章土壤固体物质组成 1.土粒分类:矿质土粒(占绝对优势)和有机质土粒。 2.土壤质地:依据土壤机械组成相近与否而划分的土壤组合。 3.土壤质地三大类:砂土、壤土和黏土。 4.土壤质地改良:①溶土法;②深耕,深翻;③施有机肥。 5.壤质土兼具砂质土和黏质土的优点,是较为理想的土壤。 6.土壤有机质的来源(P39):①植物残体;②动物和微生物残体;③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排泄物及分泌物;④人为施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物料。 7.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在0~5%左右,泥炭土可高达20%或30%以上。 8.矿质土壤: 9.决定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①进入土壤的有机物质数量;②土壤有机质的损失;③土壤有机碳的平衡。 10.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元素:碳、氧、氢、氮,其次是磷和硫。 11.土壤有机质的组成:①碳水化合物;②木质素;③含氮化合物;④树脂、蜡质、脂肪、单宁和成灰物质。 12.土壤腐殖质:土壤有机质经腐殖化过程再由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分解的

东北农业大学 土壤学复习资料

绪论 名词解释 土壤: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土壤肥力: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 土壤生产力:土壤生产力是土壤产出农产品的能力。由土壤肥力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部条件共同决定。土壤肥力高,土壤生产力不一定高;土壤生产力高,土壤肥力也高。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的肥力。 有效肥力: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肥力只有一部分在当季生产中能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这一部分肥力叫“有效肥力”。 简答题及论述 1.土壤学包含的主要分支学科 答: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土壤微生物、土壤生物化学、土壤地理 2.土壤在农作物生产中有什么作用? 答:①营养库作用。植物需要的营养元素除了 CO2 主要来空气外,氮、磷、钾及中量、微量营养元素和水分则主要来自土壤。 ②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在地球表层系统中通过土壤养分元素的复杂转化过程,实现着营养元素与生物之间的循环和周转,保持了生物生命周期生息与繁衍。 ③雨水涵养作用。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多孔结构的介质,具有很强的吸水和持水能力。 ④生物的支撑作用。土壤使绿色植物根系可以在其中生长和穿插,获得机械支撑,保证了绿色植物地上部分能稳定的站立于大自然之中。土壤中还孕育和滋养着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微生物。 ⑤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土壤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交界面,是各种理化作用最为频繁和活跃的地带,它具有对温度、湿度、酸碱性、氧化还原性变化的缓冲能力,同时也具有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为地球上的生物的生长繁衍提供着一个稳定的环境。 3.写出四种国家级土壤学期刊的名称 答:土壤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土壤,土壤通报,水土保持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报,生态学报,环境科学学报,农业环境保护学报4.土壤肥力的主要内涵 答: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其中营养条件是指水分和养分,为作物必须的营养元素;环境条件指温度和空气,对植物生产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称之为环境因素或环境条件。“协调”是指土壤中四大肥力因素,水、肥、气、热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制约的。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四大肥力因素同时存在,相互协调。 5.土壤肥力因素包括哪些?他们之间相互关系如何?答:肥力因素:水、肥、气、热,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植物生长不仅需要四大因素同时存在,而且要处于相互协调的状态。 第一章粘土矿物 名词解释 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原生矿物直接来源于母岩,其中岩浆岩是其主要来源。 次生矿物:土壤按矿物的来源分类,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的矿物。 同晶替代作用: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同晶替代的结果使土壤产生永久电荷,能吸附土壤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使土壤具有保肥能力。) 简答题及论述 1.高岭石类粘土矿物有哪些主要性质? 答:1:1型非膨胀型粘土矿物,南方热带亚热带土壤 中大量普遍存在。 1)1:1型 2)无膨胀性,氢键作用0.72nm,膨胀性小于5% 3)电荷数量少,同晶替代弱或无,负电荷来源断 键,3-15cmol(+)/kg 4)胶体性较弱,较其它粘土矿物粗,可塑性,粘 结性,粘着性,吸湿性弱。0.2-2μm 2.蒙脱石类粘土矿物有哪些主要性质? 答:2:1型膨胀型粘土矿物,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 分布广泛。 1)2:1型 2)膨胀性 3)电荷数量大,同晶替代普遍 4)胶体性突出,可塑性,粘结性,黏着性吸湿性 突出。 3.粘土矿物对肥力的意义 答:矿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构成了土壤的“骨骼”。矿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如何对土壤的物理性、化学性、生物及生物化学性均有深刻影响,是植物养分的重要来源(含丰富的Ca、Mg、K、N、P、S等常量元素和各种微量元素,经风化作用释放供植物和微生物吸收利用;一些硅酸盐粘土矿物发声同晶替代作用,吸附离子防止流失)。 第二章土壤有机质 名词解释 - 1 -

土壤学习题与答案

土壤学试题与答案 一按章节复习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1.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创立了(矿质营养)学说和归还学说,为植物营养和施肥 奠定了理论基础。 2.土壤形成的五大自然因素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 3.发育完全的自然土壤剖面至少有(表土层)、(淀积层)和母质层三个层次。 4.土壤圈处于(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的中心部位,是它们 相互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枢纽。 5.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指(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 6.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按有效性可分为(有效 肥力)、(潜在肥力) 二、判断题 1.(√)没有生物,土壤就不能形成。 2.(×)土壤三相物质组成,以固相的矿物质最重要。 3.(×)土壤在地球表面是连续分布的。 4.(×)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中,以养分含量多少最重要。 5.(×)一般说来,砂性土壤的肥力比粘性土壤要高,所以农民比较喜欢砂性 土壤。 6.(√)在已开垦的土壤上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紧密结合在一起,分不出哪是 自然肥力,哪是人工能力。 三、名词解释 1. 土壤:是具有肥力特性因而能生产植物收获物的地球陆地疏松表层。 2. 土壤肥力:土壤能适时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固着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3. 土壤剖面:在野外观察和研究土壤时,从地面垂直向下直到母质挖一断面。 四、简答题 1. 土壤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有那些重要作用? (1)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 (2)土壤耕作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3)土壤是农业生产中各项技术措施的基础。

土壤学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土壤学作业题参考答案 作业题一答案 一、 1、土壤是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可通过人类生产活动加以改变的陆地疏松表层。 2、不同的粒级混合在一起所表现出来的土壤粗细状况,称为土壤质地。 3、代换盐基离子总量占阳离子代换量的百分数。单位体积自然状态的干燥土壤的重量,叫做土壤容量,单位为 g/cm3。6、土壤中的无机颗粒或者有机颗粒,通过各种力的作用互相粘结起来的特性,称为土壤粘结性。 二、 1、有效肥力、潜在肥力 2、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 3、石砾、砂粒、粉粒和粘粒 4、无机胶体、有机胶体、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 5、母质、气候、地形、生物、时间 三、 1、D 2、C 3、D 四、 1、 (1)具有渗水保水作用。 (2)具有保肥供肥作用。 (3)水气矛盾得以协调,团粒内充满水分,而团粒与团粒之间充满空气,水气各得其所。(4)土壤温度稳定,因为水气协调,土壤热容量比较一致,土壤温度变幅较小。 (5)土壤物理性质较好。2、 (1)生命活动 (2)土壤溶液中活性铝的作用 (3)吸附态H+和Al3+的作用 3、 (1)土粒之间分子引力 (2)带负电荷的粘粒表面和带正电荷的粘粒表面之间的静电引力 (3)土粒之间的离子桥 (4)有机和无机胶体的胶结作用 (5)气—水界面上弯月面力和水的表面张力

4、 (1)增施有机肥 (2)调节土壤质地 (3)创造良好的土壤结构 (4)合理灌溉 五、 1、白浆土的低产原因分析1、耕层构造不良 2、养分总贮量不高,分布不均。 3、水分物理性质差 白浆土改良途径1、深松深施肥。2、秸杆还田3、施草炭改良4、种植绿肥作物5、客土、掺砂改良6、施用石灰7、种稻改良 作业题二答案 一、 1、土壤肥力:是指土壤具有为作物生长发育同时持续不断提供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 的能力。 2、土壤中有机态氮在微生物作用下可转化为无机态NH3的过程称氨化作用。 3、由土壤胶体上吸附的H+、Al3+造成的酸度叫做潜在性酸。 4、土壤粘着性是土壤在一定含水量条件下粘着外物的性能,土壤粘着性强弱用粘着力表 示,其大小也为克/厘米2。 5、组成土壤的颗粒,在外力作用下,通过有机或无机胶体粘结在一起,形成各种大小、形状的自然团聚体,叫做土壤结构。 6、植物发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含水量。二、 1、黑土草甸黑土、表潜黑土、白浆化黑土微粒核、决定电位离子层、补偿离子层 块状结构体、核块状结构体、柱状结构体、棱柱状结构体、片状结构体、团粒结构体 4、糯性、粳性、淀浆性、起浆性 三、 1、B 2、D 3、C 四、 1、 (1)土壤质地:土壤质地越细,土壤中胶体物质愈多,土壤膨胀性与收缩性愈强。 (2)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含量愈多,土壤的胀缩性越小。 (3)粘土矿物类型,这和土壤的胀缩性有很大的关系,蒙脱石比高岭石胀缩性强得多。 (4)土壤中阳离子种类:Na>K>Mg>Ca>Al 2、

环境土壤学试卷(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亦称土壤机械组成。 2、菌根:土壤中某些真菌与植物根的共生体。凡能引起植物形成菌根的真菌称为菌根真菌。 3、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指每千克土壤或胶体吸附或代换周围溶液中阳离子的厘摩尔数,单位为cmol/1000g土。 4、土壤缓冲性能:指酸性或碱性物质加入土壤后,土壤具有缓和其酸碱反应变化的性能。 5、土壤肥力:指土壤为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提供并协调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简述土壤圈的功能。 答:(1)对大气圈:频繁的水、热、气地交换和平衡,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方面。 (2)对生物圈:支撑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生长的养分、水分与适宜的物理条件,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与演替。 (3)对水圈:降水在陆地的重新分配、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和水分平衡、分异、转化及水圈的化学组成。 (4)对岩石圈: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以减少其受各种外营力破坏,与岩石圈进行物质交换与地质循环。(依内容酌情给分) 2、简述土壤的物质组成。 答: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土壤是一个由固相、液相和气相组成的多孔多相分散体系。(依内容酌情给分)3、简述菌根的作用。 答:①通过无数细长菌丝和菌索吸收土壤中的营养和水分,扩大根系的吸收面积,提高吸收能力。 ②菌根分泌的多种酶,能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和矿物质,并把它们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养分。 ③菌根还能产生多种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物质,调控植物生理活动,促进植物健康的生长,提高植物的抗病性和生存能力。 ④菌根的形成,提高了土壤活性和肥力,改良了土壤。(依内容酌情给分) 4、简述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特点。 答:1)绝大多数微生物分布在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颗粒的表面,附着或缠绕在土壤颗粒上,形成无机-有机-生物复合体或无机-有机-生物团聚体。 2)根系周围的土壤(根际土壤)比根外土壤更有利于微生物的旺盛生长。 3)表层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一般要比底层高。 4)土壤微生物在分布上也有地域特点,在不同气候、植被、土壤类型下,微生物的类群、数量都有很大不同。 5)土壤微生物的类群和数量,随土壤熟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多。 6)土壤是个不均质体,能同时为要求不同的多种微生物类群提供生存条件。因此,土壤中同时存在着各种类群的微生物。(依内容酌情给分) 5、简述影响土壤氧化还原体系的因素。 答:1)土壤结构(土壤通气性);2)微生物活动:好氧活动;3)易分解有机质的含量:好氧分解;4)植物根系的代谢作用:分泌物;5)土壤的pH:影响土壤Eh (每个因素1分) 6、何为盐基饱和度?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土壤学》考试大纲

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土壤学》考试大纲 本《土壤学》考试大纲适用于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生态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是农林业生产的必需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土壤学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和性质、土壤环境过程、土壤退化与保护和管理等部分。要求考生对土壤学的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理解,能够系统地掌握土壤形成、土壤性质、土壤退化与管理等内容,掌握土壤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二、考试内容 (一)土壤学概况 1、土壤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重要性及作用 2、土壤的基本概念 3、土壤的主要功能 4、土壤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5、近代土壤学科的发展及主要观点 (二)土壤矿物质 1、土壤矿物质的元素组成和矿物组成 2、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非硅酸盐粘土矿物 3、土壤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 (三)土壤有机质 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组成 2、简单有机化合物、植物残体、土壤腐殖质的分解和转化,影响分解和转化的因素 3、土壤腐殖质的形成、性质,土壤腐殖质-粘土矿物复合体,土壤腐质酸的分组,土壤腐质酸的性质 4、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土壤有机质管理 (四)土壤生物 1、土壤生物组成,包括土壤微生物种群、土壤微生物指标及其表征;土壤动物;土壤中的植物根系 2、影响土壤生物的环境因子,包括温度、水分、pH、氧气和Eh等 3、土壤生物的分布及土壤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五)土壤水、空气和热量 1、土壤水的类型划分及有效性,水分含量表示方法,水分含量测定方法 2、土水势及其分势,土壤水吸力,土壤水能态的定量表示,土水势测定,水分特征曲线 3、土壤空气的组成和运动、土壤通气性 4、土壤热量来源,土壤表面的辐射平衡,土壤的热量平衡 5、土壤热容量,导热率,导温率 6、土壤温度变化规律、影响土壤温度的因素及土壤温度的调节

环境土壤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1.土壤微生物是指生活在土中借用光学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 物。包括细胞核构造不完善的原核生物和具完善细胞核结构的真核生物。

19、土壤有机物质分解转化可以分为_有机质的矿化过程_、_腐殖化过程_、_有机残体的矿化_、__有机残体的腐殖化过程__。 20、禾本科秸秆C/N比值较高,在还田时,应同时向土壤补施_氮__肥,以防植物发生缺素症状。

3、农业土壤有机质来源包括( A B C )。 A. 作物根茬 B. 各种有机肥料 C. 工农业废水、废渣 D. 农田深井灌水 4、土壤腐殖物质的性质是( A B D)。 A. 土壤有机质的主体 B. 呈胶体状态 C. 结构简单,分子量小 D. 黄色或棕黑色 5、矿质化过程特点( B D )。 O B. 分解产生矿质养分 C. 吸收能量 D. A. 最终产物只有H 2 微生物参与 6、蛋白质组分特点( A B D )。 A. 分解难 B. 好氧条件下,分解快

C. 嫌气条件下,经微生物作用,分解很快 D. 氨化过程形成的氨能够全部被吸收利用 7、下列土壤微生物最适于酸性条件下活动的是( C )。 A. 细菌 B. 放线菌 C. 真菌 D. 以上都不是 8、胡敏酸的特性是(D)。 A. 棕黑色 B. 分子量高,溶于碱 C. 结构复杂,溶于酸 D. 芳香族结构比例小 9、土壤容重是指(D)。 A.单位容积自然状态土壤的风干重B.单位容积自然状态土壤的烘干重 C.单位容积不包括孔隙土壤的风干重D.单位容积包括孔隙土壤的烘干重 10、下列土壤孔隙所吸附的土壤水,有效性最高的是( C )。 A.非活性孔隙B.通气孔隙 C.毛管孔隙D.无效孔隙 11、土壤耕作目的是( A B C D)。 A 改良土壤结构 B 增厚犁底层 C 翻压残茬和肥料 D 控制杂草生长 12、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特点是( B D)。 A.土壤水吸力随含水量增加而增加 B.土壤水吸力随含水量增加而降低 C.与土壤质地无关 D.与土壤质地有关 13、土水势特点( A B)。 A.一般情况下负值 B.土壤水由土水势高处流向低处 C.土壤水由土水势低处流向高处 D.表示土壤水分的能态 14、下列土壤水分类型属于无效水的是( D )。 A.毛管水 B.毛管上升水 C.吸湿水 D.重力水 15、下列引起土壤水自由能降低的土水势分势为( C)。 A.重力势 B.压力势 C.溶质势 D.基质势 16、土壤胶体的基本构造有( A B C D )。 A 胶核 B 决定电位离子层 C 非活性补偿离子层 D 扩散层 17、阳离子交换作用特点是( B D )。

土壤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土壤学是以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名词解释: 1、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2、活性酸:指的是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3、毛管持水量:毛管上升水达最大时称毛管持水量。 4、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5、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了土壤水的能量与数量的关系。) 7、富铝化过程: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淋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作用:脱硅作用(desilication)和铁铝相对富集作用。) 8、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中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9、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土壤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0、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1、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12、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通常作为灌溉水量定额的最高指标 13、土壤熟化过程:是在耕作条件下,通过耕作、培肥与改良,促进水肥气热诸因素不断协调,使土壤向有利于作物高产方面转化的过程。 14、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15、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含量,也称颗粒组成。 16、阳离子交换量:是指土壤所能吸附和交换的阳离子的容量。用每千克土壤的一价离子的厘摩尔数表示,cmol(+)/kg

东北农业大学硕士点分布表

东北农业大学硕士点分布表 所在学院一级学科二级硕士点名称 农学院作物学 植物保护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植物病理学;农 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作物生态学 工程学院农业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 技术 *机械工程 机械设计及理论;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 源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生物质转化与利用技术; 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 论;*计算机系统结构;*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 电子工程;*车辆工程 动物医学学院兽医学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动物生物化学 与分子生物学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畜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草业科学;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畜牧系统管理;动物行为学 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 程 食品科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畜产品加工;发酵 工程;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水产品加工及贮藏 工程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动物学; 发育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水生生物学;细胞生物 学;神经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工 水利与建筑学 院 农业水土工程;环境水利;水文学及水资源 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资源利用 *公共管理 生态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 *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 *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农业遥感与土地利用 理学院应用化学 园艺学院果树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蔬菜学 经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 *工商管理 农业经济管理;金融学(含:保险学);产业经济学; 会计学;林业经济管理;*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财政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 量经济学;*国防经济学;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 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 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 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发 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人文社会科学 学院 英语语言文学 注:1.专业硕士点5个: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公共管理、*工商管理; 2.学科前标有*的为第十一批新增学位点。

土壤学实习心得体会

实习总结 在这个学期之初,我们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土壤学野外实习。这三天,我们分别到花溪青岩古镇周围,花溪天鹅寨和南江大峡谷等地挖坑进行土壤剖面观察,主要分析了其土壤类型及其重要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ph,结构,颜色,含水状况,空隙度,质地,以及土壤中的新生体、侵入体、根系的状况。最后探讨了其土壤形成因素,并了解到了各个地点土壤的特征和属性。 通过几天的实习,让我得到了巨大的收获是。第一,在野外能够锻炼自己的生存技巧,虽然第一天的时候吃了许多亏,但是,的确让我学到了许多。第二,懂得和同学老师交流,和小组同学合作的重要性。第三,这三天的野外实习的同时,也游览了贵州的大好河山,一览的风姿,让人流连忘返。特别是第三天的南江大峡谷,更是让我了解到卡斯特地形的发育特点以及阿罗多姿的景色,更是让人回味无穷。第四,它可以把课堂教学与野外实际紧密的结合在一来,这样一来可以巩固和提高了我们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而使我们初步掌握野外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最后,也是从我个人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使我认识到土壤学的重要性并激起了我对土壤学的热爱。 在自己动手实践了一番之后,我们对挖剖面有了深刻的体会,找好挖剖面的适合位置,大致的范围,挖的深度,是否垂直这些关系着能否挖好一个剖面。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技巧,灵活运用,是实践方法,也锻炼学习的能力。在观察图层剖面的过程中,我了解到真实的土层,了解不同土壤的土层,因为各种成土因素而形成各种土层的特征,让我真实的认识我在课堂上老师所介绍的抽象理论知识。在此,我深深的感谢苏老师的认真耐心教导。篇二:土壤学实习报告 青岛农业大学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组长: 实习组员: 实习时间: 指导教师:李拴怀土壤学实习报告土管 2013年5月21日刘庆花 实习报告 一、目的要求: 1. 了解当地土壤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土壤性状、开发利用改良。 2.掌握土壤的野外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和自然条件的观察、描述、记载方法,为今后专业调查打下基础。 3.进行地形地貌母质的观察与描述,使学生了解土壤与自然环境条件及植物生长的关系。 4.初步学会通过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测定,应用这些数据综合分析、评述土壤的方法。 5. 通过实习验证巩固该学科的理论知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6.通过综合实习,增强珍惜、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的意识,提高贯彻执行国策、国法的自觉性,提高立志振兴水保学科和发展土壤科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实习内容及日程安排 准备阶段:通过对《土壤学》的学习了解了土壤科学的发展史,与土壤有关的地学基础知识,岩石风化和风化产物,土壤形成因素和土壤剖面,土壤有机质,土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土壤水、气、热状况,土壤胶体与土壤保肥供肥性,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土壤的发生、分类与分布,以及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成土条件、成土过程、性状和改良利用。掌握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能分析各种肥力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土类的分布规

环境土壤学

环境土壤学 Environmental Soil Science 一、课程基本信息 学时:40(理论24,实验16) 学分:2.5 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和实验)。 中文简介: 环境土壤学是研究土壤与环境相互关系及其调控技术的一门学科,主要讲授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土壤的形成与分类,土壤的物质组成,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环境意义,土壤圈元素循环与环境效应,土壤污染及污染源,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污染土壤的修复等内容。 环境土壤学是环境科学与土壤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既是环境地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土壤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作为自然体、生产资料和环境条件的“环境土壤”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解、掌握化学物质在土壤环境系统中反应行为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土壤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以及调节、控制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的优化途径、有效防治技术及治理方法,为学好环境科学类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并能应用这些理论与方法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为农业环境生态建设、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目的:学习环境土壤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利用环境土壤学知识指导生产实践的能力,为本专业的后续课程学习、毕业论文及毕业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要求:掌握土壤的物质组成和土壤的基本形成过程,正确认识土壤的基本性质和环境功能,理解、掌握土壤圈元素循环及其环境效应,掌握土壤污染的来源及污染类型,理解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了解污染土壤修复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综合采用多种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学生讲授等,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讲授与提问、引导和自学、观察与实验相结合,使学生和教师之间能相互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应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实物、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视频手段等有机结合,将原来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用生动的图像、动画和视频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四、教学内容及目标

土壤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2004年土壤学考试试题答案 名词解释答案: 土壤肥力:在作物生长期间,土壤持续、适时、适量的提供,协调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扎根条件,水分、空气、养分、热量及无有害物质存在的能力。 同晶置换:在黏土矿物形成过程中,土壤矿物晶体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半径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不改变晶格构造的现象,同晶置换的结果往往是土壤胶体带负电荷。 土壤缓冲容量:使土壤pH值升高或降低1个时,所需要的碱或酸的量。ESP:即碱化度= Na+交换量/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占土壤重量百分数的范围。 反硝化作用:在厌气条件下,土壤中的NO3-被反硝化细菌还原成N2,NO等的过程 土壤质量:在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界面内,土壤具有保持水和空气质量,动植物生产持续性以及支持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活的能力。 土壤热导率:在单位土层厚度,温差为1℃时,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截面积的热量。阳离子代换量:土壤交换和吸附阳离子的量,一般转化为1kg土壤能吸附和交换的一价阳离子厘摩尔数 土壤背景值: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没有人为因素干扰,所形成的土壤养分含量和组成。 一、填空题(20分) 1.土壤电荷分为永久电荷和可变电荷。 2.土壤主要的氧化还原体系有氧体系,氢体系、__有机碳体系___、 __铁体系__、_锰体系___、__硫体系__等。 3.高岭石矿物是1∶1型矿_物,晶层间以__氢___键相连;蒙脱石是_2∶1____ 型矿物,晶层间以分子间引力相连;伊利石是2∶1_型矿物,晶层间以离子_键相连。 4.一般土壤的有机含量___小___于5%,有机C折算成有机质的经验系数是 _1.724__。 5.土壤结构体的稳定性包括机械稳定性、水稳性和__生物稳定性__方面。 6.团粒结构大小为 0.25-10 mm,而 0.25 mm以下的简称为微团粒。 7.土面蒸发过程可分为不随土壤含水率改变的稳定蒸发阶段、随含水率下 降而蒸发减弱阶段和气体扩散三个阶段。 8.土壤空气和大气进行交换的机制有质流和__扩散___,在一般情况下是 以_气体扩散__为主要交换方式。 9.蚯蚓在土壤肥力的作用有:__改善土壤结构_、___消灭病菌__、_分解有机 质__。 10.常见的土壤质地种类有_砂土_、__砂壤_、__轻壤_、__中壤__、__重壤___、 _粘土__。 11.阳离子交换反应的特点有:__可逆反应__、_遵循等价原则__、_遵循质量作 用定律_、_反应迅速__。 12.土壤氮素的无效化的过程有:_氮素淋失_、_反硝化作用__、_氨挥发 _和__

最新土壤学知识点

土壤学知识点

绪论 1.土壤五大物质组成: 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 其中矿物质含量最多. 2.土壤肥力、高产与高肥的关系。 土壤肥力指土壤能够同时和不断地供给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的能力。高肥不一定高产,若要高产需要注意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 3.土壤在植物生长中的主要作用: 1.营养库的作用 2.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 3.雨水涵养作用 4.生物的支撑作用 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 4.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是在母质、生物、气 候、地形和时间五大因子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体。 5.土壤生产力:在一定的生产管理制度下,土壤生产一种或一系列植物的能 力。这种能力以植物生物量或收获产量来衡量。 第一章 1、风化作用的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2、岩浆岩中酸性岩和基性岩的指示矿物:酸性岩——石英。 超基性岩——橄榄岩。 3、岩浆岩的概念及类型

概念: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结晶而成的岩石。 类型:侵入岩、喷出岩或火山岩。??? 4、岩石的类型:一类是由岩浆作用形成的岩浆岩(火成岩),第二类是由沉积作用等形成的沉积岩(水成岩),第三类是由沉积岩、岩浆岩等经过高温高压的影响发生了质变的变质岩。 5、岩石:是由各种地质作用产生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的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6、风化作用:是指露出表面的矿物质岩石在地表温度、大气、水、生物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原地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崩解和化学变化的现象。 7、玄武岩与花岗岩的风化特点,哪个容易风化? 玄武岩色泽易吸热,矿物成分复杂,且铁镁类矿物多。易于化学分化,大部分成为黏粒物质。分化产物多黏细,岩基含量丰富。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分化物及土壤层次深厚、黏重,保水保肥,易培育成高产稳产的农田。 花岗岩主要由长石、石英、黑云母等矿物组成,组成复杂,中粒、粗粒或似斑状结构,岩体中垂直节理发育。。。。P34 8、硅铝率大小与风化强度的关系。 硅铝率=二氧化硅/氧化铝,因此硅铝率越大,风化强度越弱。 9、母质:岩石矿物经过各种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疏松多孔物质,是土壤形成的原始材料。 10、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第二章

土壤学知识重点

1.随着有机质含量增减,土壤比重也在发生变 化(对) 2.表层土壤比重一般小于底层土壤(对) 3.粘质土孔隙度大但通透性差,而砂质土孔隙小但通透性强(对) 4.土壤结构性的好坏反映在土壤孔隙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对) 5.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一旦被胶体吸附后,便失去活性就永远不能被植物吸收,变成无效态养分了(错) 6.在土壤阳离子代换过程中,电价数高的离子代换力强,故一价阳离子不能代换出被胶体吸附的二价或三价的阳离子(错) 7.土壤阳离子代换量愈高,所含矿质养分愈 多,则保肥供肥性能也愈强(错) 8.土壤酸度有三种表示方法,其中pHH2d pHKClv pHNaAC对) 9.盐基饱和度大的土壤,缓冲酸的能力强,盐 基饱和度小的缓冲碱的能力强(对) 10.大水漫灌会造成土壤生物种群结构的变化(对) 11.真菌适宜在碱性条件下生长而放线菌适宜在酸性环境(错) 12.根际的微生物数量比非根际多(对) 13、根瘤是一特殊的菌根(错) 14、土壤有机质的转化是受微生物控制的一系 列生化反应(对) 15、C/N高会抑制有机质的分解(错) 16、有机质的转化是先矿化后腐殖化,两个过程是矛盾对立的(错) 17、土壤微生物主要分解碳水化合物,不分解腐殖质(对) 18、土壤有机质在土壤中是完全独立存在的 (错) 19、相同母质上所形成的土壤,其性质相同(错) 20.淋溶作用由大到小的排到顺序为湿润区>半湿 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对) 21.自然界土壤类型的多样化,其根源是由于成土 因素条件的差异造成的(对) 22.湿润气候区的化学风化强度大于干旱气候 区(对) 我国现行土壤分类制分为:土纲、亚纲、土类、亚 类、土属、土种、亚种 土壤发生学观点的创始人是:道库恰耶夫,提 出了成土因素学说土壤地带性分布包括:水平地带 性,垂直地带性 矿质营养学说:土壤是植物养分的来源,植物靠吸 收土壤中的矿质养分来滋养,植物长期吸收土壤中 的养分,会使土壤中的矿质养分越来越少,为了弥 补土库养分储量的减少,可以通过施用化肥或轮作 的方式如数归还土壤,以保持土壤肥力的永续不 变。 土壤: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 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能够生长植物 的、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 物。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特点:土壤是一个三相系统,在五大成土因素 作用下构成,可再生,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是一 个多分散系统,具有一定的层次构造和空间位置, 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转移转化。土壤在生态系统中 的作用:1. 土壤是植物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基础, 是农林生产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2. 土壤是陆地生 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3、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 源4、土壤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土壤肥力:突然在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不断的 供给和协调植物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及 其他生活条件的能力。 四大肥力要素:水、肥、气、热 土粒:土壤中的固体成分,指岩石、矿物在分化的 过程中及成土过程中形成的碎屑物质,常指矿物质 土粒 土粒的存在形式:单粒:土壤固相中单独存在的土 粒复粒:由多个单粒聚集形成的土粒 粒级:根据直径大小和性质变化划分土粒级别 (卡清斯基制) 粒级性质:石粒:主要成分是各种岩石碎屑,与原 来岩石中的矿物种类相同,速效养分少,通透性 强,保水能力极差,一般不作为土粒研究范畴。 沙粒(1—0、01mm:主演成分为原生矿物,分范 围少,比表面积小,无粘滞性,粘着性,可塑性, 吸水性弱,透水性强,无膨胀性粉粒:介于沙粒和 粘粒之间 粘粒(<0、01mm:主要成分为次生粘土矿物, 颗粒 小,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中,有较强的粘着性、 可塑性,常成土块土团,土粒间孔隙很小,通透性 大,养分含量多,保水保肥能力强,是土壤粒级中 最活跃的部分。 土壤的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种粒级所占土壤重量的 百分比。又叫土壤的颗粒组成。 土壤质地的划分:以粘粒含量为主要保准,沙土 及壤土类<15% 粘壤土类15%—25% 粘土类> 25%当粉粒含量>45%加粉质,当沙含量55% —85% 加沙质,>85%^为壤沙土,>90%^为沙土。如何 改良土壤的不良性状:1、增施有机肥2、客土调剂 (掺沙掺粘)3、翻淤压沙,翻沙压淤 4、引弘放淤,引洪漫沙。 5、根据不同质地采取不 同的管理措施 土壤团粒结构:指在腐殖质作用下形成近似球状疏 松多孔的小土团。是土壤的良好结构体为什么说粒 状一一团粒状结构是农业生产上比较理想的结构? 团粒结构体不仅总孔隙度大而且内部有多极大量的 大小孔隙,团里之间排列疏松,大孔隙较多,兼有 蓄水和通气的双重作用。 团粒稳定性:机械稳定性(抵抗机械压力)、水稳 定性(浸水后不易分散)、生物稳定性(抵抗微生 物分解) 土壤结构体改造:1、合理耕作,灌溉,增施有机 肥2、种植绿肥牧草3、改善土壤酸碱性4、应用 土壤改良剂 土壤孔隙度:指单位土壤容积内孔隙所占的百分数 土壤孔隙度与植物利用水分的关系:非活性孔隙< 0、002mn植物不能利用,毛管孔隙0、002 —0、 02mm植物能够利用,通气孔隙>0、02mm 水受重 力流动,植物利用低 土壤孔隙度影响因素:质地、结构、有机质土壤 容重:单位容积原状土壤(包括孔隙)的烘干质 量。 土壤比重:单位容积(不包括土粒间孔隙容积)固 体土粒的质量。 土壤水的形态分类:固态水、气态水、液态水液态 水:重力水、束缚水(吸湿水、膜状水) 毛管水、地下水 束缚水:只由土壤表面分子吸附的水。 吸湿水:由分子引力和静电引力被紧密吸附的水分 (最大值为最大吸湿量) 膜状水:当土粒吸足吸湿水后,还有剩余的吸引 力,可吸收一部分液态水成水膜吸附在土粒表面。 (最大值为最大分子持水量) 毛管水:当土壤含水量超过膜状水后,土壤水分不 再受吸附力的束缚,可以自由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