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茶文化——茶道人生

《红楼梦》中的茶文化——茶道人生
《红楼梦》中的茶文化——茶道人生

《红楼梦》中的茶文化——茶道人生

学号: 201002140508

姓名:何天萍

《红楼梦》的作者细致的描摹了清代的社会风俗,蕴含了诸多文化元素,其中关于茶文化的描写,展现了异彩纷呈的茶礼茶俗、茶人茶事。但在以茶托事、以茶比人,从而揭示众多人物命运变迁、身世沉浮、气质禀赋等方面还需要惊醒更深入的探讨。

满纸茶叶香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其独特的魅力。在历代小说创作中,以茶入文不乏其例,尤以明清为最,茶与文学的结合不以《红楼梦》为始,但像曹雪芹那样,把茶写得茶尽其用、茶尽其妙的,却是首屈一指。据统计《红楼梦》全书120回,就有112回言及茶,“全书提到茶事273处,出现茶字495 次, 茶名就有好几种”。涉及众多人物,从贾母到众丫头、婆子,从清客达官到道姑和尚, 他们的生活都离不开茶,其命运也与茶有或隐或显的关系。纵观一部《红楼梦》,对茶的描写,可以作为了解和研究十八世纪中叶封建贵族家庭饮茶风气的风俗画卷。在满纸茶香中取一杯清茶看千姿百态的红楼佳人们的品格命运、身世沉浮。

千红一窟: 女儿命运的真实写照

《红楼梦》第5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警幻仙子邀宝玉前往,说她处“别无他物,仅有自采仙茗一盏”,这宝玉在薄命司翻阅了一番卷册,跟着仙子入了内室,“于是大家入座,小鬟捧上茶来,宝玉觉得香清味美,迥非常品,因又问何名。警幻道: “此茶出在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的宿露烹了,名叫‘千红一窟’”。宝玉听了,点头称赏。《红楼梦》中描写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其中不少人物都与茶有着密切的联系。曹雪芹通过茶道、茶俗、茶礼、茶艺的描写,既有介绍我国古代茶文化的作用,同时也隐含着以茶喻人、以茶写人的艺术匠心。

一、栊翠庵妙玉论茶

说到《红楼梦》中的茶,自然会想到“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的妙玉。第76回中妙玉“提笔微吟,一挥而就”的《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其末句就是“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第 41 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刘姥姥醉卧怡红院”更是对妙玉之精通茶道作了细致描写。妙玉先给贾母等人捧了茶……黛玉吃了一口,果然觉得味道特别,茶香异常。

便问妙玉是用什么水泡制的,妙玉才说是用五年前梅花上的雪水泡成的。

在这一回中,曹雪芹借妙玉之口详细地论说了茶道所讲究的选器、用水、择镜、品茗等,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说栊翠庵品茶集中国茶文化之大成,令人惊绝。

在《红楼梦》中就有多处诗词论及烹茶之水,第23回,宝玉《四时即事诗》中的“琥珀杯倾荷露清”,是讲炎夏时节撷取荷叶上的露水,冬季则用新扫的雪:“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曹雪芹突出妙玉烹茶用水乃“隔年蠲的雨水”和“梅花上的雪水”,显示出妙玉之高洁和不同流俗。在妙玉面前,就连“目下无尘”的黛玉都成了“大俗人”。

妙玉成为“红楼茶仙子”可以说是曹雪芹的苦心经营。自古茶道有“茶禅一味”的说法, 而妙玉所言魏晋之后无好诗,只两句“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正是妙玉参悟出的人生真谛。在妙玉心底,既向往魏晋时期的风流洒脱,追求精神境界的自由,更追求一种人格上的平等。

二、晴雯的最后一碗茶

《红楼梦》第 5 回描写的“金陵十二钗副册”对晴雯的判词,已将她的性格和命运,做了暗示。第77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美优伶斩情归水月》,晴雯喝了她生命中的最后一碗茶。晴雯带病被赶出大观园,又受了哥嫂的歹话,连病带气,此时的晴雯已经没有半主子的架势,渴了半日,叫半个人也叫不着。自知“不过是挨一刻是一刻,挨一日是一日”。见了宝玉,急急地叫宝玉倒茶。宝玉便倒了半碗,看时似茶非茶,尝一尝,咸涩不堪,并无茶味,只得递给晴雯。晴雯则如得了甘露,一气都灌了下去。一碗茶,写尽了晴雯的悲惨命运。

三、小红不配拿茶

《红楼梦》第 24 回中写宝玉要吃茶,“一连叫了两三声,方见两三个婆子走进来”,“宝玉见没丫头,只得自己下来,拿了碗,向茶壶去倒茶”,恰巧小红经过,顺便帮忙倒了,被秋纹、碧痕撞见,秋纹兜脸啐了一口道:“没脸面的下流东西……你也不拿镜子照照,配递茶递水不配?”

秋纹要小红“拿镜子照照”,并不是说小红面貌丑陋,一般说来,端茶递水的事由各房大丫头来做,这是通例。各房的大丫头不在时,就由地位低一等的小丫头来端茶。第67回,袭人去凤姐处,就不是平儿倒茶,而是丰儿。小红越级给宝玉倒了杯茶,这是僭越。小红为宝玉倒茶没错,秋纹碧痕的训斥也没错,曹雪芹用此写尽封建家族的等级之森严和下层人想要出人头地之艰难,写尽人生心酸事。

茶与黛玉

黛玉作为“木石前盟”中女主角,她的泪,她的诗,她的情,她的病态美,都让人魂牵

梦绕,又不能靠近亵渎。“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是其哀婉幽怨柔肠的外显;“心较比干多一窍,病若西子胜三分”则是其“诗魂”气质的写照。在《红楼梦》中出现的茶,更显黛玉骨子里的魏晋风流。第17回中宝玉为潇湘馆所题的对联: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以茶入诗取的是茶之清新脱俗。

一、漱口茶: 性格

《红楼梦》第3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只这一“孤”一“惜”,触目便有凄凉之感。进贾府前, 黛玉就常听母亲说, 他外祖母家与别人家不同, 今至其家, “都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漱口茶, 可以说是黛玉到贾府以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这一段茶事细节描写, 看似在讲封建贵族家庭的饮茶礼仪,其实写尽了“孤女”忐忑不安的心境。从自由的千金小姐到如今的连说话、走路都要格外小心,她始终摆脱不了寄人篱下的卑微感。小小的一碗漱口茶,恰到好处地勾画了初入贾府时黛玉的谨言慎行,为刻画黛玉性格形象作了很好的铺垫,可谓借茶见性了。

二、凤姐送茶: 处境

第25回,凤姐送茶,宝钗、宝玉、黛玉等人对茶叶的评价各有不同,黛玉所说“我吃着却好,不知你们的脾胃是怎样的”,直接写出了黛玉寄人篱下的凄苦。此时的黛玉,吃穿用度全在贾府,自然得谨慎。接着凤姐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儿?”吃一点茶怎么就要做人家媳妇呢?

早在《警世通言》里就有这样的话:“那见好人家妇人吃两家茶,睡两家床?”把吃茶和女子婚配联系起来,这一风俗在唐代很盛行,文成公主入藏,以茶陪嫁。茶之所以在婚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源于古人认为茶树不易移栽,有“从一而终”的寓意。以茶行聘,是江浙地区的“三茶礼”之一的“下茶礼”,在北方也是一种婚俗。黛玉“涨红了脸,回过头去,一声不言语”。黛玉的窘迫凤姐不是没看到,她却顺势把下茶文章推向高潮,指着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配不上?门第配不上?……”于是众人都恍然大悟,凤姐送茶含“下茶”之意。失去双亲,失去家门权势,寄人篱下,在那样的时代就是一无所有,人格、尊严、发言权、以及在婚姻问题上最起码的要求。凤姐送茶与其说是下了聘礼,不如说是给宝黛爱情判了死刑。

三、催茶: 对爱情的克制

黛玉纵然敢于藐视封建纲常,追求自由爱情,但黛玉和宝玉感情虽好,却从来谨慎守礼,不和宝玉胡来,更常常严辞斥责,这也是她的可敬之处。第26回,有这样的描写: 宝玉看

望黛玉,让紫鹃沏茶吃,而黛玉却让紫鹃去舀水。紫鹃乖巧伶俐,先去给宝玉倒茶了。宝玉见状,欣喜若狂,马上引用《西厢记》的台词和紫鹃开了个玩笑,没想到黛玉听了大哭大闹,和宝玉大闹一场。黛玉只知道信从自己的感情,却不知道要去顺应世上的人情;她最容易想起自己,却最不会为自己打算;她追求自由爱情,却不善经营,还处处克制。因为,她想要的是懂她心的人。

四、龙井茶: 悲剧命运

第82回,宝玉下学到潇湘馆看望林妹妹,黛玉因问别处去了没?宝玉道“这会子咱们坐着,才把乏散了……”黛玉听罢,“微微的一笑,因叫紫鹃:‘把我的龙井茶给二爷沏一碗。’”

“龙井茶”,属绿茶之一,产于浙江省,有1200年历史,乾隆时期被封为“御茶”。如今依然是大家熟知的名茶。宝黛的情谊无需多说,宝玉下学回家见了“上头”不去别处,先来看林妹妹,足见在他心里妹妹之重。黛玉则“把我的龙井”沏给二爷喝,可见黛玉心中宝哥哥的重要。龙井,此时不光渲染宝黛之间的感情,也暗示黛玉性格特点。无家无业的黛玉把与宝玉的爱情当成了唯一的寄托和依靠,她是为情而活。

香消茶尽尚逡巡

贾母富贵禄寿又讲排场,须得“老君眉”;妙玉孤高,故只邀二三知己喝“体己茶”;凤姐机关算尽,茶尽其用;多愁善感好思索的黛玉,唯有龙井,方能显其天生丽质;晴雯的心比天高,却只能用一碗涩苦不堪的粗茶结束自己的生命;以小红为代表的众小丫头的“不配拿茶”;而割腥啖膻,醉卧芍药圃,穿宝玉男装,大雪地里扑人,“是真名士自风流”的湘云得用大碗茶来配,方显其光彩溢人,如云舒卷的烂漫天性;“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靠吃冷香丸抑制内在热毒,所居蘅芜院素净到“雪洞一般”的宝钗,最宜一杯功夫茶,在品茶啜茗的过程中自省深陷封建的牢笼所造成的冷酷和麻木等等。在这一杯一盏之间,显示出不同的品格和性情。

总之,《红楼梦》作为一本百科全书式的中国古代小说,对于我国茶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不惜笔墨,所描绘的茶文化范围极广,内容甚细,尤其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体现人物心性修养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巨大。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红楼梦》中茶文化翻译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红楼梦》中茶文化翻译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红楼梦》中茶文化翻译

摘要:《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十八世纪的百科全书,书中详细的描述了清代的茶文化,为研究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从饮茶之人爱喝茶的种类,便可以推断出他们的性格,这对通过典籍来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笔者从翻译的“动态对等”原则和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出发,对杨译和霍译的《红楼梦》中关于茶名称的翻译对比,探讨具有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翻译方法,以便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关键词:茶文化;英译茶之名;动态对等;翻译目的论 一、中国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早在神农时期,茶的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进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汉代文人提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文化、思想领域又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的茶文化初现端倪。到了唐代,中国茶文化已基本形成。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到宋代至明初,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可以说到了鼎盛时期。因此,我们说:“茶兴于唐、盛于宋。”到了清代,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茶馆的兴起,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已成为普通人家的礼仪美德。 二、《红楼梦》中的茶文化 只要一翻开这部古典名著,顿觉茶溢字里行间,芳香飘逸,此书写到茶有260多处,咏及茶的诗词(联句)有10余处,为中国小说所罕见,有人说:“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红楼梦》中记录了茶之名,茶之具,茶之水,茶之礼,茶之诗词。从这些角度不仅可以看出曹雪芹对茶的研究已经到了相当纯熟的阶段,更可贵的是他是借茶来烘托其中的人物性格。同时,也呈现了清代的茶文化欣欣向荣的景象。 三、翻译目的论 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翻译的目的是目的论中一个极为关键的概念。这有三种解释。(1)译者的目的(如为了金钱);(2)译文的交际目的(如为了启迪读者);(3)使用某种特殊的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1]。从以上的三种阐释中,我们重点来谈谈译文的交际目的。在这一解释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读者在翻译中的核心地位。一部译品能否广为流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的接受程度。因此,译者在翻译前必须明确目的是什么,想要向读者传达什么思想,只有在目的明确后,翻译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初衷与反响才能相结合。译者应该以翻译目的论为基础,确立翻译的意图,以向读者传播介绍为手段进行翻译。要学会跳出文本的小圈子,站在读者与文化的大圈子中去进行翻译。只有把目的、对象都明确了之后,翻译时便能游刃有余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译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就是说自己始终起到纽带的作用,是一个传输文化思想与情感的媒介,不要带着要让作品成为经典的功利的思想去翻译,也就是要脱离文本[2]46。 四、茶之名体现人之性

咖啡文化与茶文化的对比

咖啡文化与茶文化的对比 中庸之道与崇力竞争的差异 中国人是喜欢茶的,好多人都喜欢茶的清新淡雅、喜欢茶的温和性情。饮茶者需要静心体味,才会体会到茶的幽香与怡情,慢慢地感受着茶色与茶韵,将茶的性情与中国的中庸之道结合起来,寻求中庸和谐的价值取向。自古以来茶树是可以栽种到各家的门前或者门后的,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式的生活状态给予了人们更多的接触自然的机会,练就了人们朴实、淳厚、谦和的性情。中国的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中心,它融儒释道三家于一体,将传统文化里的谦让、恭俭以及宽容和博爱展现得淋漓尽致。 保守内向与开拓创新的差异 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那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式的生活状态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仅仅的局限于自家的范围之内,那种重视宗族观念与血缘体系的生活让人们较多地存在保守性、注重内省而轻视开拓的文化形态。相反,西方国家则较多地受到当地山地与海洋的影响,受到地势上的阻碍,在寻求改变生存之道的时候也开拓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并且将这种意识融入到自己的文化氛围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风格。在茶和咖啡的传播过程中两地发展上的不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尤其是在文化上有着不同的表达。在两地之间的茶文化与咖啡文化中就表现出了这些方面的不同。茶的口味、形态和营销策略在中国是一个逐渐演变的漫长过程,几千年来变化不大,我们倾向于“因循祖制,唯古是法,尊古泡制”。所以说茶在我国尽管存在深远,历史也很悠久,有着我们自己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但是它却并未将中国的这些特色引领到世界的范围之内。欧美国家则不一样,他们依据自己的开拓精神,在短期之内就开发了方便携带和泡制的袋泡茶、速溶茶以及冰茶等。尽管中国仍然是茶的最大生产国,但是西方国家却不断的研发新的茶形式与咖啡形式。比如说现今流行世界的星巴克就展现了西方人的开拓

中国传统文化之茶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之茶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孕育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历史瑰宝,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茶文化,更是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中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以西南、江南地区为表),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三级茶区(以华南地区为代表)。 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宴饮,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中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说到茶文化,就不得不提中国的茶道。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重形式。饮茶也是这样,不像日本茶道具有严格的仪式和浓厚的宗教色彩。但茶道毕竟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加盐、加糖、加奶或葱、桔皮、薄荷、桂元、红枣,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爱怎么喝就怎么喝。另一类是”清饮”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有损茶本味与真香的配料,单单用开水泡茶来喝。”清饮”又可分为四个层次。将茶当饮料解渴,大碗海喝,称之为”喝茶”。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可称之为“品茶”。如果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则可称之为”茶艺”。而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这便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茶道不同于茶艺,它不但讲求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中国茶文化中所包含着许多中国古代人民的优秀理念。如:尚和、重德、贵真等。 “尚和”是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和”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的关系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的关系 1.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是互相补充的多、相互抵触的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 丰富,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可以做出宏篇大论来。日本茶道 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 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公开申明的“茶禅一位”,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 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 2.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中国茶文化更崇尚 自然美、随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 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是顺理成章的。但它的“四规”、“七则”似 乎过于拘重形式,打躬静坐,世人是很少能感受到畅快自然的。中 国茶文化最初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神仙 世界很有渊源关系,作为艺术层面的中国茶文化强调自然美学精神 便成了一种传统。但是中国的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无 道了,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所以一说茶道, 往往首推日本。 3.中国茶文化包含社会各个层次的文化;日本茶文化尚未具备全 民文化的内容。中国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 便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亭、茶室。在这种场合, 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欢会、人际交往的手段,成为生活本身 的内容,民间不同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许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众中亦很有影响,但其社会性、 民众性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也就是说,中国的茶道更具有民 众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四规”:待客亲善,互相尊敬,环境幽静,陈设高雅。

论文—红楼梦与中国茶文化.doc

茶香四溢满红楼 ——谈《红楼梦》与中国茶文化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五千余年的历史中,茶从神农氏的“尝百草”开始,就与中华名族的生活结下不解之缘。随着时间的流逝,茶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的载体,茶一直都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哦的对象。如唐代曹邺的“碧沉霞角碎,香泛乳花轻。”李郢“金饼拍成和雨露,玉尘煎出照烟霞。”白居易“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诗人们借助茶的色、味、质、品、神叙写人事,抒发感慨,坦露人生,表明心志。使得古诗的书页间弥漫着清香淡雅的茶韵。而后来小说的兴起,更使茶以及茶文化成为解读人情世故的载托。 《红楼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结晶,也是了解和研究中国18世纪中叶的风俗画卷。无论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还是文化的角度,抑或是单纯的茶文化的角度,我们都可以从《红楼梦》中品出无限乐趣与内涵。 一、茶的历史 说起红楼梦中的茶,我们都不禁会想起一个小人物——焙茗。这个宝玉的贴身小厮鬼灵精怪,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焙茗本来不叫“焙茗”,而叫“茗烟”,文本的24回中突然改名为“焙茗”。虽然39回后又忽然改回为“茗烟”,但是追溯茶的历史,使用“焙茗”这两个字,是大有来头的。小说第24回中提到,宝玉身边有五个小厮,分别是焙茗、引泉、、扫花、挑云、伴鹤,单看这几个名字也足

以构筑一幅闲适的画。这幅画中,有泉,有花,有云,有鹤,是断不能少了茶的。而焙、引、扫、挑、伴都是动词,彼此协调一致。可见改之确实有理。 单说“焙茗”这个名字,也与茶文化密切相关。《封氏闻见记》曰:茶,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大兴禅教……皆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效仿,遂成风俗。起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色额甚多。《唐韵》曾载:荼字,自中唐始变作茶。裴汶《茶述》说: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陆羽《茶经》中也提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茗。 再说“焙”。从制茶工艺上讲,古代中国人民探索出一套完整繁复的步骤。《茶经》中的茶之造说: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由此可见,取“焙茗”之名,实为有理。 二、茶的种类及养生 中国茶的种类繁多,各有千秋,总体可以归结为六大类: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白茶、紧压茶。受地理位置和风俗习惯的影响,长江以南的人多喜绿茶,东南沿海一带喜乌龙茶,北方人饮红茶和花茶,西南一带饮普洱茶。 小说中的贾府是当时的权贵,钟鸣鼎食之家,因而在饮茶的方式

对中国茶文化的人文评价

对中国茶文化的人文评价 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 就形式而言,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品茶、先要择,讲究壶与杯的古朴雅致,或是豪华庄贵。另外,品茶还要讲究人品,环境的协调,文人雅士讲求清幽静雅,达官贵族追求豪华高贵等。一般传统的品茶,环境要求多是清风、明月、松吟、竹韵、梅开、雪霁等种种妙趣和意境。总之,茶艺是形式和精神的完美结合,其中包含着美学观点和人的精神寄托。传统的茶艺,是用辩证统一的自然观和人的自身体验,从灵与肉的交互感受中来辨别有关问题,所以在技艺当中,即包含着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又包含了人们主观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寄托。 可从五个方面对茶艺进行理解 : 第一,简单是“茶”和“艺”的有机结合。茶艺是茶人把人们日常饮茶的习惯,根据茶道规则,通过艺术加工,向饮茶人和宾客展现茶的冲、泡、饮的技巧,把日常的饮茶引向艺术化,提升了品饮的境界,赋予茶以更强的灵性和美感。 第二,茶艺是一种生活艺术。茶艺多姿多彩,充满生活情趣,对于丰富我们的生活,提高生活品位,是一种积极的方式。 第三,茶艺是一种舞台艺术。要展现茶艺的魅力,需要借助于人物、道具、舞台、灯光、音响、字画、花草等的密切配合及合理编排,给饮茶人以高尚、美好的享受,给表演带来活力。 第四,茶艺是一种人生艺术。人生如茶,在紧张繁忙之中,泡出一壶好茶,细细品味,通过品茶进入内心的修养过程,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灵得到净化。 第五,茶艺是一种文化。茶艺在融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华茶文化。 “茶道”起源于唐代的民间,经文人士大夫的参与和传播,形成了一种“文人茶道”,它是茶道的精髓。道是指一种修行,一种生活的道路和方向,是人生的哲学,道属于精神的内容。悟道是茶艺的一种最高境界,是通过泡茶与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寻生命的意义。在唐代繁华的社会里,物欲横流,很多人追求一种奢华的物质生活,“物精极、衣精极、屋精极”是他们的生活目标。人们相互争斗和倾辄。社会流行着奢侈和虚夸之风。当时有正义感的文人士大夫们,对这种奢华之风非常不屑,他们常聚在一起品茶、探讨茶艺、博古论今无所不谈。 茶道创始人陆羽(唐朝)著有《茶经》一书,陆羽用自己的一生从事茶文化的研究,他对茶叶的栽培与摘采;茶具、茶器的制作;烹茶时水源的选择;烹茶、酌茶时身体的动作进行了规范和总结,并赋予茶道一种特殊的文化内函,即饮茶、赋茶、以茶示俭、以茶示廉,与文人茶道的精神是极为吻合的。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联系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联系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历史悠久,层次复杂,内容丰富。日本茶道和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实质来说,都同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然而,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传到日本已经一千多年了,经过日本本土的影响,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地改造和不断地注入日本的民族特性,而最终成为了代表和体现日本民族性的文化,另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也处于不断的历史变迁过程中,所以,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既有联系,又有了较大的差异。 一、中日茶文化的共同点 1、茶文化虽然各有其独特的美,但是它们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追求“和”的思想、“天人合一”境界,透过茶来感受真正的美、本质的美、自然的美。中国茶人追求品茶的纯正滋味,享受与大自然结合的美妙境界,明代的文士茶正是文人逸士寄情山水,畅怀于大自然的绝佳体现。日本茶人则赋予身边所有器具以生命,享受人和自然、人和物、物和物相融合的意境。 2、中日茶文化都以茶为载体将自己的精神理念体现在茶道的实体活动中。中国茶人将传统的儒家文化、修身养性的理念体现于品茶与作茶诗绘茶画等实践活动中。日本茶道秉承禅宗理念,将其体现在茶道礼仪、茶道规范、茶道技艺上。 3、在参与茶事的活动、品尝茶的馨香以及由苦而甜的滋味,体会茶以外的感情世界的同时,对茶的艺术化的追求,将美化、深化对日常生活万事万物体验。这在中国、日本的茶道中又是一个共同点。 二、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 (一)茶文化表象的差异 1、茶文化流派的差异。 中国茶文化虽然经过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凝练,却未出现很多的流派,而是集中体现在文化的积淀上。 日本的茶文化却出现了很多流派,比如有名的“三千家”,即不审庵“表千家”、今日庵“里千家”和官休庵“武者小路千家”。还有很多小的流派,比如薮内俭仲创始的善于书院茶和小茶室茶的薮内流派。其他如大口派、织部流、萱野流、古石州流、小堀流、坍流等。 2、烹茶的程序不同。 中国的茶的烹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是烧开水;二是用热水将茶壶洗干净;三是把茶叶填进茶壶,茶叶高度大约到茶壶内壁的三分之一处;四是灌半壶热水冲洗茶叶,然后立刻倒掉水使茶壶里只剩茶叶;五是再往茶壶里倒热水直到水溢出到大容器里(茶壶里的水中不应该有气泡);六是把泡好的茶水在一分钟内倒入杯饮用(在倒的过程中要不断转动茶壶);七是在泡了一次的茶水饮用完后加入水再次冲泡,继续饮用。根据茶叶种类的不同,一份茶叶可以泡4至5壶茶水.但是后面的几次应该略微多泡一会以尽可能泡出香味:第二次大约多泡10至40秒,第三次大约45秒,以此类推。 日本茶道简单说来包括了更衣、观赏茶庭、初茶、茶食、中立、浓茶、后炭、薄茶、退出、衔接等步骤,其各个步骤耗时也不尽相同,分别为二十分钟、二十分钟、六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十分钟、三分钟、四小时、一小时四十分钟等。 3、茶具不尽相同。 根据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所著的《茶谱》中记载中国的茶具至少包括十种,即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瓶等,这还不包括后来文化变迁中的其他茶具。 日本的茶具主要包括厂风炉、柄杓、盖置、水指、建水、枣(薄茶用的茶罐)、茶入(浓茶

红楼梦中的茶文化

红楼梦中的茶文化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红楼梦中的茶文化《红楼梦》作为中国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在艺术上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最高峰,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细致、生动地展现了作者所处时代环境中广阔的生活场景、礼仪、习俗以致饮食穿着、生活起居等琐事细节,无一不毕现。 “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红楼梦》中对茶文化的描写也是相当的细致,其中包括茶的类型、品茶的要素、茶礼和茶俗、茶诗及其体现出来的审美价值,它们都体现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红楼梦中描写的是钟鸣鼎食、诗礼簪缨的诗文化,讲究颇多。 在《红楼梦》中所提及的茶有一种仙茗、七种名茶、一种外国茶。仙茗“千红一窟”是作者的一种假想,在现实生活中不复存在,只有像宝玉这样的人才可在梦中品尝到。是写宝玉在有太虚幻境是,品尝到的“出自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宿露烹”名曰“千红一窟”的仙茗。七种名茶中第一是六安茶,在作品第41回中,贾母在妙玉处道:“我不吃六安茶”,这里的六安茶为清代贡茶,系我国名品绿茶;第二是老君眉茶,也是出自第41回师妙玉为贾母特备的一种名茶,因其形似长眉,故称老君眉,同时它也是清代有名的贡茶;第三是杏仁茶,出自第54回的元宵夜宴上,王熙凤专门为贾母准备的;第四是普洱茶,小说第63回中“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林之孝向袭人索取的便是普洱茶;第五是“女儿茶”,也是出自第63回,是晴雯说道“女儿茶”也是普洱茶的一种,是盛行于清廷和官宦人家的一中名贵贡茶;第六是龙井茶,出自第8回中宝玉到潇湘馆看黛玉,黛玉叫紫鹃“把我的龙井茶给二爷沏一碗”。龙井,出产于杭州西湖龙井村一带,向来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闻名于世,自宋代开始充作贡茶,是我国绿茶中的极品;最后是枫露茶,出自第8回,这是宝玉最喜欢喝的一种茶。但也是一种奇怪的茶,一般茶泡三遍,就以味同嚼蜡,而这茶才刚出味,此茶茶汤清亮、茶味绵长,有人推断可能是名茶蒙顶甘露。还有一种外国茶为暹罗茶,出产于泰国中南部,出自小说的第25回,是王熙凤送给宝、黛、钗三人喝的,传说味有点苦涩。

茶文化对中国及世界文化的影响

海南大学2011——2012年第二学期 《跨文化交际》课程论文 题目:茶文化对中国及世界文化的影响姓名:黄卫和 学号:20092506310014 学院:旅游学院 班级:09级市场营销一班 老师:杨红老师 成绩: 2012年06月18日

【摘要】 本文先是从中国茶种、茶文化的起源、发展说起,接着结合当前世界各地人民饮茶的现状,分析中国茶文化和饮茶的习惯,以及茶种的对外传播,对世界各地的文化、经济、政治的影响。 【关键词】茶文化茶道交流

目录 Contents 引言 (1) 1.茶的起源 (1) 1.1饮茶的起源 (1) 1.2 饮茶的起因 (2) 1.3 茶树的发源地 (2) 2.茶的对外传播 (2) 2.1茶马古道 (2) 2.2中国茶的外传史 (3) 3世界各国的茶文化 (4) 3.1亚洲国家 (4) 3.1.1日本 (4) 3.1.3其他亚洲国家 (5) 3.2欧美国家 (5) 3.2.1英国下午茶 (6) 3.2.2美国茶文化 (6) 4总结 (6)

茶文化对中国及世界文化的影响 引言 “公元·二六七年,蒸青绿茶东渡日本;贞观十五年,红茶经茶马古道传往西域;十七世纪,中国乌龙风行英伦;传统的中国茶,神奇的东方树叶。”这是一则农夫山泉出品的东方树叶茶饮品广告。从短短不足百字的广告词中,我们就可以得知在很早之前,中国的茶文化就向世界各地传播了。而当今,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其中有30个国家能稳定地输出茶叶,而进口茶叶的国家遍及五大洲1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钟情于茶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茶叶的年消费量一直稳定在250万吨左右,人均年饮茶0.5公斤,日均消费茶近4亿杯。茶已经成为了世界性饮料。为此,对茶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推广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了解茶的精髓和内涵,并且从中得知茶对我们的生活文化起到了什么样的影响作用。 1.茶的起源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如今已成为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的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过去的。 1.1饮茶的起源 据唐代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氏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氏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说法则是从音上加以附会,说神农有一个水晶的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胃肠洗涤的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而成为茶的起源。

茶文化未来发展方向

茶文化未来发展方向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茶文化兴于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 1.茶叶与旅游业的结合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富有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更趋向于追求文化和休闲的消费。我国拥有一批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茶俗旅游资源。中国的茶园大多被优美的自然环境所环抱,将这一资源优势与相关的文化有机结合,可迎合现代人追求自然美感和文化体验的需要。参加茶都民俗风情游,旅游者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获得美的享受,而且还能形成对生活和人生价值的体味,达到文化旅游的高层境界。让游客参与到茶文化旅游项目中,如体验茶风俗、欣赏茶艺表演、猜茶谜、唱茶歌、听茶戏、吃茶宴等,加深旅游者对茶文化的体验。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游客需求设专项的茶文化旅游,。可针对青少年推出以山水生态游为主题的茶乡夏令营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讲授有关茶文化知识,如茶艺、茶礼等,并让他们到茶场亲身体验采茶、制茶的过程;对中老年旅游者,则应以休闲度假保健为主,在休闲、放松的旅游过程中,细细品味茶的文化、内涵,体味茶的风俗、礼仪,并可让他们品尝名茶和学习制作调配方法。 2,发展茶文化产业园 随着产业文化化、文化产业化发展,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以企业开发为主的茶产业园以及茶文化产业园建设进程加快,建设一批以体现产业、产品特色,以旅游为载体的茶文化产业园区。在产业的宣传定位上,有“茶叶大县”、“茶叶经济大市”、“魅力茶乡”、“中国名茶茶乡”等;在茶文化活动的内涵赋予上,组织“茶产业发展论坛”、“名优茶发展研讨”、“茶文化艺术节”、“斗茶大赛”等。 3.发展以茶艺表演为代表的茶文化活动 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所谓“茶艺”,就是通过艺术加工,展示茶的冲、泡、饮等技艺。茶艺是茶道精神的物质载体,游人不仅可以观看技艺精湛的茶艺表演,还可以体会到其所包含的茶道精神和茶文化内涵,同时在物质和精神上获得美的享受。在推广茶艺,发挥其在产业、产品宣传的作用上,特别是本世纪以来,随着茶艺培训、普及茶艺力度的加大,茶艺在产品推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茶艺不仅直接提升了企业、产品的形象,而且加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沟通、培养顾客的忠诚度; 4.发展茶文化教育与培训 在部分高校开办了从事专门的茶文化教学的专业,开设茶文化、茶艺等课程,组建了以茶艺表演为主的高校群团组织,以高校为依托建立起茶艺培训机构,通过短期培训以及技能鉴定,培养大批茶文化专业性人才。组织茶文化宣传和茶艺表演,增强广大爱茶人的茶文化意识;组织各种民间组织和组织间的学术研讨

红楼茗香红楼梦中的茶文化

红楼茗香——《红楼梦》中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文明古国。 茶圣陆羽《茶经》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是从品茗饮茶开始的。早在唐宋时代之前,茶已成为文人学者的描写对象,诸如借茶写人事,抒发感慨,坦露人生。因此,今天我们不仅可以读到茶圣陆羽的名著《茶经》,而且还可以读到如唐代杜甫,宋代苏东坡,元代耶律楚材,明代徐渭等著名诗词宗师们的咏茶佳什。仔细翻阅古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我们还可以看到,茶还是绘画家、音乐舞蹈家,乃至宗教文化中的永盛不衰的重要题材。到《红楼梦》成书的清朝年代,中国的茶文化已经成熟和完美。所以,只要你一翻开《红楼梦》这部古典名顿觉茶溢字里行间,芳香飘逸,处处呈现处茶的甘冽、醇厚之味。正是所谓“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一、名茶考辨 《红楼梦》里的贾府是京中望族,“钟鸣鼎食”、“诗礼簪缨”,对饮茶的讲究自然也不同于平民百姓之家。不要说烹茶、饮茶的用具追求奢华,以不失名门望族的身份地位,就是日常用茶的种类上也显示出贵族之家的风范。据统计,《红楼梦》全书中有273处写到的茶名就有好几种,这还不算采自放春山遣香洞的“仙茗”。如贾母不喜吃的“六安茶”、妙玉特备的“老君眉”、暹罗国进贡的“暹罗茶”、怡红院里常备的“普洱茶”(“女儿茶”)、茜雪端上的“枫露茶”、黛玉房中的“龙井茶”。此外还有多次提到的“漱口茶”、“茶泡饭”等含茶字的茶。这些茶,大体上可归于绿茶、花茶、红茶三大类中。 “六安茶”,首见于小说第41回“品茶栊翠庵”,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但贾府的老祖宗贾母又为何不喜饮这种名贵的“六安茶”呢?究其原因,恐怕有两点:(1)生活习惯所致,贾府在北方,习惯饮花茶或红茶,而不喜饮南方的绿茶。(2)小说中有所提示,“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这位老祖宗也是饮茶高手,深解茶性,“吃了酒肉”之后油腻太重,倘若饮了绿茶容易停食、闹肚子。所以,精于茶道的妙玉在旁说“知道。这是老君眉。”意思是告诉贾母“这不是绿茶”。“老君眉”,属于发酵的红茶中的一种,其品质特点是汤色深色鲜亮,香馥味浓。这是清代颇为时兴的茶叶,时人又称此茶为“寿眉”。贾母不吃”六安茶”而饮”老君眉”活现贾府老祖宗的身份,而刘姥姥吃了油腻不懂喝茶之

完整word版,中国茶艺与茶文化

中国茶艺与茶文化 茶,是中国人在生活中已经离不开的一种饮品,如今也成为了风靡全球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很多人爱茶,不仅仅是因为它特有的醇香,而是痴迷于茶的文化,陶醉于品茶的过程,所以很多时候已不仅仅是喝茶来止渴这么简单,喝茶的过程也成为了一种艺术。 如果你想真正品到茶的味道,就得先学会如何品茶。要学会品茶,就得先了解一些有关茶的基础知识。 茶是多年生木本常绿植物,植物分类属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山茶属——这是茶的自然科学定义。茶的分类标准很多,按生长环境可分为平地茶和高山茶;按干茶外形分为扁平状、针状、球状、雀舌状、片状、末状;按产地划分为川茶、浙茶、闽茶、滇茶、台湾茶;按我国出口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花茶、紧压茶、速溶茶;按季节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 我国的七大基本茶是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普洱茶。绿茶的代表茶有:雨花茶、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有清新的绿豆香,味清淡微苦。颜色碧绿、翠绿或黄绿。红茶的代表茶有锡兰红茶、阿萨姆红茶、祁门红茶、滇红、宁红、宜红。颜色为暗红色。具有麦芽糖香、焦糖香,味浓厚略带涩。青茶的代表茶有铁观音、大红袍、闽北水仙、冻顶乌龙、武夷岩茶。颜色为青绿、暗绿,茶汤呈蜜绿色或蜜黄色,花香果

味,滋味醇厚回甘。白茶的代表茶有银针白毫、白牡丹、寿眉。色白隐绿,干茶外表满披白色绒毛,茶汤浅淡,味清鲜爽口、甘醇、香气弱。黄茶的代表茶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黄芽。黄叶黄汤,香气清纯,滋味甜爽。黑茶的代表茶有湖南黑茶、老青茶、六堡散茶。颜色是青褐色,汤色橙黄或褐色,虽为黑茶,汤色却不一定是黑的。陈香,味醇厚回甘。 品茶时,茶具也是很重要的。茶具的种类有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和竹木茶具。一套茶具包括置茶器、理茶器、分茶器、品茗器、涤洁器以及其他。常用茶具中,紫砂壶是泡茶、饮茶的主要用具;茶海(茶盘)用于放置茶具;公道杯用于均匀茶汤浓度;茶漏用于滤取多余细小的茶叶,不影响茶汤的滋味;品茗杯用于饮泡好的茶汤;杯托是茶杯的垫底器具;闻香杯闻留在杯里的香气,是乌龙茶专用;盖碗又称三才杯,泡茶专用也可单杯品用;茶叶罐是装茶的罐子;茶荷用于置茶和赏茶;茶巾擦水,辅佐茶具;茶道组包括茶匙、茶针、茶夹、茶斗和茶拔。我想拥有这么一套完整的茶具是泡好一杯茶的点睛之笔。而且茶具本身也成为了一种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品茶的过程自然也更令人心旷神怡。 接下来就是要学会如何泡好一杯茶了。泡茶的过程是取茶→赏茶→温壶→温杯→温盅→泡茶→奉茶→赏茶底→整理茶具归位。具体而言,取茶:以茶则在茶仓中取适量茶叶置于茶荷中或以茶仓置适量茶叶于茶荷中(取一次的泡茶量);赏茶:以茶荷

中国茶文化与宗教文化的关系

中国茶文化与宗教文化的关系 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深刻的宗教文化基础。可以说,没有这一基础,茶无以形成文化。宗教最基本的是儒道佛三教。 “自然”的理念导致道教淡泊超逸的心志,它与茶的自然属性极其吻合,这就确立了茶文化虚静恬淡的本性。道教的“隐逸”,即 是在老庄虚静恬淡、随顺自然的思想上发展起来的,它与茶文化有 着内在的关联;隐逸推动了茶事的发展,二者相得益彰。 “敬”是儒家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客来敬茶,就是儒家思想主诚、主敬的一种体现。刘贞亮“十德”中所讲的“以茶表敬意”,“以茶利礼仁”,都有一个敬字的内涵。 在禅宗眼里,任何事物都与道相通。“一切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永嘉大师禅宗 集?证道歌》)“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景 德传灯录》卷六)这里,最关键的是一个“悟”字,如一味追求俗世 行为,就会“蒙蔽其真识,不可救药,终不悟也”。就正如求佛保 佑的人,也是以一定的功利为目的,从而经常会成为悟的束缚。禅 宗强调直悟门性,也就是对本性真心的自悟。禅宗是中国士大夫的 佛教,浸染中国思想文化最深,它比以前各种佛学流派更多地从老 庄思想及魏晋玄学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及“言不尽意”,“得 意忘像”中吸取了精华,形成了以直觉观照、沉思默想为特征的参 禅方式,以活参、顿悟为特征的领悟方式;以自然、凝炼、含蓄为特 征的表达方式改变了过去佛教灌输与说教的习惯,突出了自悟的直 觉观照方式。茶禅一味的智慧境界向我们昭示了:当禅宗将日常生 活中一种最常见的东西――茶,与一种宗教最为内在的精神――了 悟(或顿悟)结合起来时,实质上就已经创立和开辟了一种新的文化 形式和文化道路。而“茶禅一味”本身所展示的高超智慧境界也就 成为了文化人与文化创造的新天地,就连李白、刘禹锡、白居易、 皎然、韦应物、黄庭坚等中国第一流的诗人都相继进入了这一领域。

红楼梦》里的茶文化

红楼梦》里的茶文化 红楼梦》里的茶文化 "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描写茶文化的篇幅广博,细节精微,蕴意深远,为中国小说史上所罕见。 《红楼梦》描写的是钟鸣鼎食、诗礼簪缨之家的茶文化,幽雅的茶事显得富贵豪华。富贵人家喝茶,喝的是上好的茶。首先是小说 第41回《品茶栊翠庵》中的六安茶,六安茶产于安徽六安县霍山, 与龙井、天池并名,为清代贡茶。其次是老君眉茶,是妙玉为贾母 特备的一种名茶,一般认为指的是产于洞庭湖的"君山银针"。清代 也将其作为贡茶。第三是普洱茶。小说第63回《寿怡红开夜宴》, 林之孝向袭人索取普洱茶,晴雯说的"女儿茶"也是普洱茶的一个品种,是盛行清代宫廷和官宦人家的名贵贡茶。第四是小说第82回中 的龙井茶。第五是枫露茶,见于小说第8回《奇缘识金锁》。以上 5种名茶,反映了清代主要贡茶和名茶的状况,堪称"清代贡茶录"。 "名茶还须好水泡",在《红楼梦》中,烹茶之水尤为讲究,并被人们喻为广大雅趣。贾宝玉《冬夜即景》的诗中曰:"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妙玉招待黛玉、宝钗、宝玉喝茶,烹茶的水 是她五年前收的梅花雪。饮茶这般讲究的境界,可见中国茶道的不 一般了。 有了名茶好水,还要讲究烹茶艺术。《红楼梦》对此也有描写:"妙玉自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名茶冲泡要把握好开水温度,一般宜用七八十度开水冲泡,使茶叶清醇幽香,茶叶品质又不受损坏。这些描述,不禁令人赞叹,作者深得饮茶之道。 饮茶之道还讲究配以杯、壶、盘成套茶具。《红楼梦》多处描述种种精美的茶具,可谓是古今茶具文化的一次博览会。先说一般的 茶具,小说中几乎每一位富贵人家居室里都摆着一套精致的茶具。 如贾母的花厅上,摆设洋漆茶盘里就放着旧窑十锦小茶杯。王夫人

中国茶文化(经典)

中国茶文化 ?《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其中谈及茶事的有近300处。此外,曹雪《红楼梦》中还写到茶的沏泡、品饮技艺,以及茶诗、茶赋与茶联等。可谓是“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 ?卢仝(tóng )《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在大唐群星璀璨的茶文化名人中,卢仝是仅次于茶圣陆被后世尊为茶馆祖师的人。 ?据舒顺义先生在2005年第四期《农业考古·中华茶文化》上介绍,在1941年前后,凶残的日寇在敌后根据地大扫荡,一次扫荡到了卢仝故里,乡亲们眼看就要大祸临头。但令他们惊讶的是,当日寇在村口一块石碑前驻足观看片刻后,便调头返回了。事后,乡亲们才知道,是卢仝的遗德使他们免遭一劫。原来这块石碑正面刻着“卢仝故里”,背面刻着《七碗茶歌》。据说卢仝在日本被奉为煎茶道祖师爷,在祖师爷故里,这些双手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刽子手,还算有点良心发现,动了恻隐之心,使卢仝的乡亲侥幸逃过一劫。从此,故乡人民对这位“亚圣”更加崇敬。

?“茶”字的起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据《神农百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茶的古字)就是茶。?陆羽在《茶经》中记载: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茶文化的概念 ?广义——是指人类在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茶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是研究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中国百姓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那么茶是怎么被古人所发现的呢?茶又是怎样从最初的药用到蔬食到今天的羹饮的呢? ?茶的起源发现与利用 ?饮茶的起源,众说不一,药用在先,还是食用为源? 多数学者认可的是: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茶,并逐渐认识到茶叶保健,特别是解毒、提神的作用,从而演变成今天的茶饮。 ?充饥:在原始社会,人类在山野狩猎动物和寻找植物作为食物。采摘各种可食用的花、果、叶用以充饥,而茶也是其中的一种。?药用:在人类进入农耕生产之后,便开始寻求防病和治病的方法。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是这一事实确凿的记载。 茶的作用从充饥发展到药用。 ?茶菜:茶叶当菜吃,少则不下3000年以上的历史。据《晏子春秋》

红楼梦中的中国茶文化红楼梦中的诗词

红楼梦中的中国茶文化红楼梦中的诗词 《红楼梦》中所描写的茶事,充分表明我国茶文化已日臻成熟,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是社会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面是精心为你的红楼梦中的中国茶文化,一起来看看。 首先,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是把饮茶及其习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描写的。他通过写茶的种类、煎茶用水、饮茶用具,以及茶祭祀和吃年茶、茶泡饭、以茶敬客等等,展现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封建贵族之家的风习和茶文化的深远影响。 其次,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考察,《红楼梦》所写茶、饮茶活动,都是为他塑造人物、刻划人物性格、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认识而服务的。同时通过这些真实的描写,起到烘托故事气氛、丰富小说情节的目的。下面我们分别从几个方面具体看看茶在《红楼梦》中的审美价值。 (1) 以饮茶表现人物的不同地位和身份。第41回贾母不吃“六安茶”而喝“老君眉”,活现贾府老祖宗的身份,刘姥姥吃了油腻不懂喝茶之道闹肚子,又在接过贾母半盏茶后说:“好是好,就是淡了些,再熬浓些更好”,表明这位老人农村,哪里有什么饮茶的知识呢?妙玉的高谈阔论,随手能拿出那么多稀奇古怪、令人咂舌的茶具,连“诗礼簪缨”的荣宁二府都相比逊色,就把这位生来“金玉质”的“槛

外人”的身世明白地揭示出来了。王熙凤的娘家是“金陵王家”,爷爷时代就管理各国的来使朝贡,所以她能拿出“进贡”的暹罗茶分赠给姐妹们。这些看起来都是闲闲的一笔,但却在小事、细节上突出了人物的地位和身份。 (2) 以饮茶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林黛玉初进贾府,小说中写道:“黛玉也照样嗽了口,然后盥手毕。又捧上茶来方是吃的茶。”表面上看似乎是指大家族的饮茶礼节、规矩,其实也表现了黛玉的心思过人。在这段文字之上甲戌本有眉批:“……观此则知黛玉平生心思过人。”第6回写凤姐吃茶时的形容:“凤姐儿不接茶,也不抬头”把凤姐内心所思跃然纸上,脂批道:“神情宛肖。” 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处是第41回,妙玉因刘姥姥用了成窑茶杯:“忙命将那成窑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靖藏本眉批写道:“妙玉僻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又在“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塌”下有庚辰本批语道:“茶下‘糟塌’二字,成窑杯已不屑再用。妙玉真清洁高雅,然亦怪谲孤僻甚矣,实有此等人物,但罕耳。”这一回写妙玉的清高怪僻淋漓尽致,突出了这一人物的性格。 (3) 以茶为媒介表现了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王熙凤赠茶各姊妹,这是一种表现。但品茶栊翠庵,妙玉独拉黛玉、宝钗到另屋去喝“梯己茶”,用雪水烹茶,用珍贵的茶具,最能表现出人物之间的关

中国茶文化与茶道

对中国茶文化与茶道的理解 中国茶文化与茶道 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社会文明进步与经济发展作用很大。在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如何进一步弘扬茶文化,发挥茶文化在大茶业中的积极作用,也是值得考虑的重要问题。 1.说起茶的发现,人们会自然地想到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然而把茶作为饮料、作为一种精神享受,真正有历史记载的还应该从西汉算起,王褒《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和记载,充分证明了当时饮茶风俗的形成和茶叶市场的存在。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述了巴蜀地共的很多共梧甚至把茶作为贡品。魏晋南北朝时一些有识之士“以茶养谦”巳成风气,如晋吴兴太守陆纳已养成只招待茶水的习惯,客来敬茶这也许是最好的例证。 2.唐代是历史上比较兴旺的朝代,陆羽《茶径》系统总结了唐代及其发前的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也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及其同时代的一些文人,都非常重视饮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而且非常讲究饮茶用具和煮茶的艺术,可以说中国的茶道、茶艺从此产生。当时比屋皆饮的民间茶俗,乃至豪华隆重的皇室宫廷茶宴,以及文人的茶诗词与茶书画,都是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集中表现。 3.到了宋代,茶叶生产进一步发展,饮茶更加普及,作为贡品的建州龙团凤饼更是花样翻新。宋徽宗皇帝赵佶著《大观茶论》,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亲自写茶书的皇帝。跟随其后的不少文人雅士也纷纷写诗作茶画。同时饮茶艺术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点茶”技艺进一步规范,“斗茶”之风盛行,佛门茶事兴旺,饮茶技艺也随着佛教的传播而迅速走也国门传至海内外。 4.明清时代散叶茶迅速发展,多茶类的结构逐步形成,饮茶方法也从点茶发展成泡茶,而且泡茶用具也越来越讲究,工艺精巧的紫砂壶、盖碗瓷器茶具等也应运而生。客来敬茶、以茶待客风气更为普及,都市茶馆林立,利用茶馆休闲、

茶文化与茶道教学大纲

《茶文化与茶道艺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茶文化与茶道 课程英文名称:The tea culture and skill 课程编号: 学分:1 学时:16 课程性质:任选课 课程类别:通识课 面向对象:2011、2012级 考核方式:考查 一、课程描述 本课程是各个专业的选修课程,茶文化是人类对茶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应用和创造等过程,而茶道则是茶文化重要的精神内涵,荼道与艺术的结合,成为茶文化体系中最具特征性的部分,成为茶文化的核心内容。本课程用人类文化学、民俗学、社会学、农学、经济学等理论和方法,介绍了茶文化历史、荼与人的健康、茶道的形成与表现、茶的沏泡艺术、品饮艺术、人们的饮茶习俗、饮茶趋势、茶与文学艺术的结缘、茶文化的发展等内容,突出茶道艺术内容,引导培养学生茶文化方面的知、说技能,茶叶的品、评、鉴赏技能。 二、课程能力目标 我国自古就有“茶禅一味”之说,也是因为品茶要达到吧情感、情绪、心境引向宁静、淡薄、深远,引向对人生、对世界、对宇宙的审美感悟。中国历代文人士大夫之所以喜欢在山水中品茶,就是因为更能体验到庄子的“真我”,禅的“瞬刻永恒”,在大自然与茶艺的融合中,忘怀得失,拜托厉害,从而获得生命的力量和生活的乐趣。 三、课程内容 (一)、茶文化简史:茶艺茶道茶文化 1、茶艺 茶艺的发展概况;为何叫茶艺;茶艺的特点;茶艺由谁提出 2、茶道 起源;中国与日本不同;陆羽和茶道;中国茶道的内涵 3、茶文化的概念;社会功能 4、六大茶类的认识 发展史;例:乌龙类,绿茶类等 重点:茶文化背景 难点:茶道 (二)、茶叶的基本知识;茶艺师的修养 1、中国十大名茶的鉴赏; 2、各种茶的产地分布; 3、六大茶类的加工工艺:红茶;绿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