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落体测试题

自由落体测试题
自由落体测试题

高一物理 自由落体测试题

一、选择题

1、自由下落的物体,自起点开始依次下落三段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是( ) A .1∶3∶5 B .1∶4∶9 C .1∶2∶3

D .1∶(2-1)∶(3-2)

2、一个石子从高处释放,做自由落体运动,已知它在第1 s 内的位移大小是x ,则它在第3 s 内的位移大小是 ( ) A . x B .3x C .4x D .5x

3、甲、乙两物体所受的重力之比为1 : 2,甲,乙两物体所在的位置高度之比为2 : l ,它们各自做自由落体运动,则( ) A .落地时的速度之比是1:2

B .落地时的速度之比是1 : 1

C .下落过程中的加速度之比是1 : 2

D .下落过程中加速度之比是1 : 1

4、一石块从地面上方高H 处自由落下,不计空气阻力,当它的速度大小等于着地时速度的一半时,石块下落的高度是( ) A 、

4H B 、83H C 、2H D 、4

3H 5、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下列v —t 图象能正确反映自由落体运动过程的是( )

6、为了测出楼房的高度,让一石块从楼顶自由落下(不计空气阻力),测出下列哪个物理量就可以算出楼房的高度( ) A.石块落地前的瞬时速度 B.石块下落的总时间

C.石块落地前最后1s 的位移

D.石块通过最后1m 位移的时间

7、一辆汽车从车站以初速度为零匀加速直线开出,开出一段时间之后,司机发现一乘客未上车,便紧急刹车做匀减速运动.从启运到停止一共经历t =10s ,前进了15m ,在此过程中,汽

车的最大速度为( ) A .1.5m/s B .3m/s C .4m/s

D .无法确定

8、一物体从H 高处自由下落,经t s 落地,则当下落t /3 时,离地高度为 ( ) A .H /3 B .H /9 C.3H /4 D.8H /9

9、一观察者发现,每隔一定时间有一个水滴自8 m 高处的屋檐落下,而且看到第五滴水刚要离开屋檐时,第一滴水正好落到地面,那么这时第三滴水下落的高度是 ( ) A .2 m B .4 m C .5 m D .6 m 10、关于自由落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末速度与时间成正比 B.末速度与下落高度成正比 C.下落高度与时间成正比

D.下落高度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11、某物体沿一直线运动,其v —t 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第2s 内和第3s 内速度方向相反 B .第2s 内和第3s 内的加速度方向相反 C .第3s 内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反 D .第5s 内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反

12、图表示甲、乙两个作直线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同一个坐标原点的位移-时间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甲、乙都作匀变速直线运动

B.甲、乙运动的出发点相距x 1

C.乙比甲早出发t 1 时间

D.乙运动的速率大于甲运动的速率

二、实验题

13、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当电源的频率为50Hz时,振针每隔______s打一个点.现在用打点计时器测定物体的速度,当电源频率高于50Hz时,如果仍按50Hz的时间间隔打一个点计算,则测出的速度数值将比物体的真实数值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4、图是用打点计时器打出一系列点的纸带,纸带固定在一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小车后面,

A、B、C、D、E为选好的记数点.相邻记数点间有4个点未画。由以上数据可从纸带上求出小车在运动中的加速度a=________m/s2以及打点计时器打下C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v c=________m/s

三、计算题

15、一个物体从塔顶上下落,在到达地面前最后1 s内通过的位移是整个位移的16/25,塔高为多少米?(g =10 m/s2)

16、两个物体用长9.8米的细绳连接在一起,从同一高度以1s的时间差先后自由下落,绳子拉紧时,第二个物体下落的时间是多少?(g =9.8 m/s2)17、已知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1/6,则宇航员在月球上离地30m处将一小球释放,则小球落地时间是多少?落地速度多大?(g=10m/s2)

18、公共汽车从车站开出以4 m/s的速度沿平直公路行驶,3 s后一辆摩托车从同一车站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运动追赶,加速度为2 m/s2,试问:

(1)摩托车追上汽车前,摩托车运动多长时间与汽车相距最远?

(2)摩托车出发后,经多少时间追上汽车?

19、一列火车以10m/s的速度直线行驶,司机忽然发现在正前方同一轨道上相距3m处有另一辆火车正沿着同一方向以4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于是他立即刹车,为使两车不致相撞,则a至少多大?

实验一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实验一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一、提出问题: 你能设计怎样的的实验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二、参考的器材: 请在你需要的器材后面的空格内打“√”,若不够,在空格写上需要的器材名称 三、探究过程 【猜想与假设】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是: 猜想1:s ∝ t 猜想2:s ∝ t 2 猜想3:s ∝√t 【设计与提示】 1.实验装置如图1-1所示,固定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注意电火花打点应 (填“竖直”活“水平” )固定在 上。 2.释放纸带前,手提纸带时应保持物体 。 【操作与记录】 1) 探究物体的轻重与下落快慢的关系。 结论

2)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3)按上图实验装置固定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并连接好电路。 4)把纸带的一固定在重锤上,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用手向上提纸带,使重 锤静止在靠近的地方。 5)接通电源,然后松开纸带,让重锤带着纸带下落,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 下一列小点。关闭电源,取下纸带。 6)更换纸带,重复做3~4次实验。 7)从几条打上点的纸带中,挑选出第一、二点之间的距离接近2mm并且点迹清 晰的纸带进行测量。 8)在挑选出来的纸带上从第一个点开始依次记上0、1、2、3、4……用毫米 1、根据你的猜想,在图1-2所示的坐标纸上作出相应的图像(s-t,s-t2或s-t) 如果你的猜想正确,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如果不是一条直线,请验证下一个猜想。你得到的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s与时间t的关系式。 图1-2 2、假定自由落体运动时一种匀变速直线运动,请从数学角度推导自由落体运动 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请把你的推到过程写在下面。

高一物理自由落体运动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高一物理自由落体运动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题号一、选择 题 二、填空 题 三、实验, 探究题 四、计算 题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 11、取一根长2 m 左右的细线,5个铁垫圈和一个金属盘.在线的一端系上第一个垫圈,隔12 cm 再系一个,以后每两个垫圈之间的距离分别为36 cm、60 cm、84 cm,如图所示,站在椅子上,向上提起线的另一端,让线自由垂下,且第一个垫圈紧靠放在地面上的金属盘内.松手 后开始计时,若不计空气阻力,则第2、3、4、5各垫 圈 ( ) A.落到盘上的声音时间间隔越来越大 B.落到盘上的声音时间间隔相等 C.依次落到盘上的速率关系为1∶2∶3∶4 D.依次落到盘上的时间关系为1∶(-1)∶(-)∶(2-) 12、在一高度处同时释放一片羽毛和一个玻璃球,玻璃球先于羽毛到达地面,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 A.它们的重量不等 B.它们的密度不等 C.它们的材料不同 D.它们所受空气阻力的影响不同 13、近年来测重力加速度g值的一种方法叫“对称自由下落法”。具体做法是:将真空长直管沿竖直方向放置,自其中O点向上抛小球又落至原处所用时间为t2,在小球运动过程中经过比O点高h 的B点,小球离开B点至又回到B点所用时间为t1,测得t1、t2、h,则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为() A. B. C. D. 14、伽利略为了研究自由落体的规律,将落体实验转化为著名的“斜面实验”,从而创造了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利用斜面实验主要是考虑到() A.实验时便于测量小球运动的速度 B. 实验时便于测量小球运动的时间 C. 实验时便于测量小球运动的路程 D. 斜面实验可以通过观察与计算直接得到落体的运动规律 二、填空题22、自由下落的物体,从H 高处自由下落,当物体的运动速度是着地速度的一半时,距地面的高度 为。 23、物体自由下落的总时间是6s,若取g= 10m /s2,则下落的高度是_________m,它在0~2s内下 落的高度是_________m,在2~4s内下落的高度是________m,在4~6s内下落的高度是_________m。 24、用20m/s的初速度竖直上抛一个小球后,又以25m/s的初速度再向上抛出第二个小球,结果两 球在抛出点以上15m处相遇,那么两球抛出的时间相差______________s。 三、实验,探究题 27、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g,所用交流电频率为50 Hz。在所选纸带上取某点为0号计数点,然后每3个点取一个计数点,所以测量数据及其标记符号如题图乙所示。该同学用两种方法处理数据(T为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 方法A:由……,取平均值g=8.667 m/s2; 方法B:由取平均值g=8.673m/s2 甲 (1)从实验装置看,操作步骤中释放纸带和接通电源的先后顺序应该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数据处理方法看,选择方法___________(A或B)更合理,这样可以减少实验的 __________(填“系统”或“偶然”)误差。 (3)本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举出两条)。 28、(1)小球作直线运动时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

高一物理自由落体运动练习题完美

自由落体运动练习题 一、 自由落体运功 1、 定义: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注意(1)只在重力作用下 (2)从静止下落 二、 重力加速度 1、 定义: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g ”; 方向: 竖直向下 2、大小:g=9.8 m/2 s 注意:(1)在同一地点,重力加速度g 的大小是相同的;在不同的地点,g 的值略有不同 a.同一海拔高度,纬度越高的地方,g 越大. b.同一纬度,海拔高度越高的地方,g 越小 . (2)一般取g =9.8 m/s 2 ,以题目要求为主。 (3)在不同的星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 的大小一般不相同. 3 方向:竖直向下 4 实质:是一个初速为零,加速度为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三 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 (1)大小 : t v gt (2)方向 : 竖直向下 四 自由落体运动速度-时间和位移-时间图像 [例1]从离地500m 的空中自由落下一个小球,取g= 10m/s 2 ,求: (1)经过多少时间落到地面; (2)从开始落下的时刻起,在第1s 内的位移、最后1s 内的位移; (3)落下一半时间的位移.

[例2]气球下挂一重物,以v0=10m/s匀速上升,当到达离地高h=175m处时,悬挂重物的绳子突然断裂,那么重物经多少时间落到地面?落地的速度多大?空气阻力不计,取g=10m/s2. 【练习】 一、选择题 1.甲物体的重力是乙物体的3倍,它们在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比乙先着地 B.甲比乙的加速度大 C.甲、乙同时着地 D.无法确定谁先着地 2.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等于初速度与末速度和的一半 B.某段位移的平均速度等于初速度与末速度和的一半 C.在任何相等时间内速度变化相同 D.在任何相等时间内位移变化相同 3.自由落体运动在任何两个相邻的1s内,位移的增量为 [ ] A.1m B.5m C.10m D.不能确定 4.甲物体的重量比乙物体大5倍,甲从H高处自由落下,乙从2H高处与甲物体同时自由落下,在它们落地之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两物体下落过程中,在同一时刻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大 B.下落1s末,它们的速度相同 C.各自下落1m时,它们的速度相同 D.下落过程中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加速度大 5.从某高处释放一粒小石子,经过1s从同一地点再释放另一粒小石子,则在它们落地之前,两粒石子间的距离将 [ ] A.保持不变 B.不断增大 C.不断减小 D.有时增大,有时减小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2.6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并学习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巧妙的实验构思.教材编写的脉络清楚,逻辑推理严谨,文字表述生动、通俗易懂,因此,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 本节是新教材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个标志性内容.过去的教学过分注重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忽略了对科学精神、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人类对自然世界的探究思想和方法,感受到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高尚情操,就成为这节课最终的目标.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的精神,该教学策略采用了先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经过讨论和发表见解,充实和完善伽利略的研究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一步步体会伽利略严谨的科学态度、不畏强权的探索精神和正确地解决问题的思路,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2、能够合理设计实验,并将实验数据用图线法处理。 (二)过程和方法: 1、经历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2、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完成实验操作; 3、培养学生进行数学推理和图象处理数据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激发了学生学习伽利略敢于向权威挑战,善于观察思考,知难而进的优秀品质; 2、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意志品质,创新思想和互相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重现重大发现的历史过程,让学生亲临其境探究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研究的实验,学习其科学思维方法和巧妙的实验构思。 教学难点 1、当无法验证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如何引导学生巧妙设计斜面实验间接 验证; 2、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怎样进行合理猜想、数学推理、合理外推等重要方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自由落体与竖直上抛运动练习题与答案解析

自由落体与竖直上抛运动第一关:基础关展望高考 基础知识 一、自由落体运动 知识讲解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2.特点 ①初速度v0=0. ②受力特点:只受重力作用,没有空气阻力或空气阻力可以忽略不计. ③加速度是重力加速度g,方向始终竖直向下. 3.运动性质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4.自由落体加速度 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 ①方向:重力加速度g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②大小:随地点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计算中取g=9.8m/s2,题中有说明或粗略计算中也可取g=10m/s2. 在地球表面上从赤道到两极,重力加速度随纬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在地球表面上方越高处的重力加速度越小.在其他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不可简单认为与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相同. 5.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自由落体运动可以看成匀变速直线运动在v0=0,a=g时的一种特例,因此其运动规律可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般公式得出 活学活用 1.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竖直向下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

B.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 C.在自由落体运动过程中,不同质量的物体运动规律相同 D.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位移与时间成反比 解析:自由落体运动是指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 的竖直向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A 选项加速度不一定为g,故A 错.B 选项中物体的初速度不一定为0,运动方向也不一定竖直向下,不符合自由落体的定义,故B 错.加速度g 与质量无关,则运动规律也与质量无关,故C 对.自由落体的位移:x=12 gt 2,x 与t 2 成正比,故D 错. 答案:C 二、竖直上抛运动 知识讲解 1.概念:将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去,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叫竖直上抛运动. 2.基本特征:只受重力作用且初速度竖直向上,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a=-g. 3.竖直上抛运动的基本规律 速度公式:v=v 0-gt 位移公式:x=v 0t- 12 gt 2 速度—位移关系:v 2 -2 0v =-2gx 4.竖直上抛运动的基本特点 ①上升到最高点的时间t=v 0/g. ②上升到最高点所用时间与从最高点落回到抛出点所用时间相等. 落回到抛出点的速度与抛出时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上升过程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利用其运动的对称性解决问题有时很方便. ③上升的最大高度H=20 v .2g 活学活用 2.在h=12m 高的塔上,以一定初速度竖直上抛出一个物体,经t=2s 到达地面,则物体抛出时初速度v 0 多大?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是多少?(离地面的高度)(g 取10m/s 2 ) 解析: 方法一:把物体看做匀减速上升和自由下落两个过程.设上升时间为t1,下降时间为t2.则物体抛出的 初速度v 0=gt 1,物体上升到达最高点时离地面的高度H=2 21gt 2 ,同时20v H h 2g =+,又t 1+t 2=t=2s,联立以上四

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能用打点记时器或其他实验仪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进行分析。 3.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上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4.掌握如何从匀变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采取实验室的基本实验仪器—打点记时器,记录下运动的信息,定量地测定重物自由下落的加速度,探究运动规律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养成进行简单物理研究习惯、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 4.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自由落体的加速度g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5.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制定探究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去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能力/。 2.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 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教学重点 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自由落体的速度和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自由落体的特

征是初速度为零,只受重力作用(物体的加速度为自由落体加速度g)。 教学难点 是演示实验的技巧及规律的得出,介绍伽利略的实验验证及巧妙的推理。 教具 牛顿管、硬币、小纸片、打点记时器、刻度尺、铁架台、纸带、重物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提问 s1∶s2∶s3=1∶4∶9sⅠ∶sⅡ∶sⅢ=1∶3∶5 引入新课 演示:多种小物体的下落。我们都见过雨滴、雪片从天而降,树叶飘落,苹果坠地以及石子落入水井中,上述物体都是受到重力作用而竖直下落的。 落体运动:指出在地面附近的任何物体,脱离支持物后,竖直落向地面的运动叫做落体运动。 研究落体运动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我们通过坠落的石子来测量井口到水面的深度;飞机空投人员和货物时使用降落伞以减小着地速度等都用上了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知识。引入新课 历史回顾及实验 演示1:取一枚硬币,一枚与硬币等大的纸片,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观察下落情况。 结论:“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 1.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认识 从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7世纪,这种观念统治了人们两千多年之久。

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单元测试卷

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单元测试卷 说明:1.本卷主要考查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以及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等.命题的出发点为对基本概念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对初学者较为实用。 2.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60分) 1.(原创)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不受空气阻力的的运动 B.物体在真空中的运动 C.加速度为g的竖直下落运动 D.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竖直向下匀加速运动。 答案:D…… 解析:自由落体运动是由静止开始的只有重力的运动,因此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竖直向下匀加速运动 2.(原创)一棵树上的一个苹果和一片树叶同时从静止直接落向地面,苹果先着地,而树叶后着地。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苹果和树叶做的都是自由落体运动 B.苹果受到空气的阻力小,而树叶受到的空气阻力大。 C.苹果的运动可看成自由落体运动,树叶的运动不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D.假如地球上没有空气,则苹果和树叶会同时落地 答案:D…… 解析:苹果和树叶都受到空气的阻力作用,而树叶受到的空气阻力小,与质量相比影响大,所以苹果先落地,假如没有空气,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应该同时落地。 3.(原创)在无风的天气里,从5楼的楼顶,掉下一颗石子,它的速度图像是图1中的哪一个() 图1 答案:B……

解析:石子受到空气的阻力可以忽略不计,可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4.(原创)某小区的一栋住宅楼上,一个物体从楼顶下落,在到达地面前最后1 s 内通过的位移 是整个位移的为地面上的15层楼(每层楼的高度为3m ),则整栋楼房的高度为 ( ) A .100m B .125m C .200m D .80m 答案:B 解析: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221gt h =,()212145-=-t g h ,所以m h 45= 5.(原创)关于自由落体加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自由落体的加速度在地球赤道处最大 B .质量大的物体重力大,所以重力加速度也大 C ..重力加速度赤道上最小,两极最大,随纬度的增大而减小。 D .重力加速度随地面高度的增大而减小,高山上的重力加速度比平地的重力加速度小。 答案:CD …… 解析:本体考查的重力加速度的有关概念,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与物 体的质量无关。 6.(改编)一个物体自h 高处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为10m/s,则下落的高度h 和运动时间为( ) A.5.0m B.20m C.2s D.2.5s 答案:BC …… 解析:自由落体的初速度为0,平均速度为10m/s,所以魔速度为20m/s,由公式gt v =,得s t 2=, 落体高度为m gt h 202 12==………… …… 7.(改编)如图2所示为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用频闪照相机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相片,每两次闪光 时间间隔为30 1s,a 、b 、c 、d 是四个相邻位置。由此实验结果可得知,重力加速度的数值是 ( ) 图2

高一物理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自由落体运动、理解自由落体加速度,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实验探索中进行研究性学习,体验学生间的交流合作。 3、情感目标:让学生受到见义勇为的思想教育和集体观念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不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都相同。 教学难点 从实验中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及其运动性质。 教学方式 讲解、演示、师生互动、对比归纳。 教学仪器 金属片,纸片;牛顿管,抽气机;重物,直尺。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最美妈妈吴菊萍的故事:20XX年7月2日下午1点半左右,杭州滨江区的闻涛社区的一处住宅小区内,两岁女孩突然从10楼高空坠落,眼看一出悲剧即将上演。刹那间,刚好路过的吴菊萍毫不犹豫冲过去,徒手抱接了一下女孩,自己的左臂瞬间被巨大的冲击力撞成粉碎性骨折。但是,由于她奋不顾身的这一接,女孩稚嫩的生命得救了。同样有着两岁儿子的吴菊萍之后被人们称为最美妈妈! 多么惊险的一幕,吴菊萍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确实值得大家学习,如果2岁小女孩是从半米高的位置落到大人手中,小女孩会毫发无损,而从10层楼高的位置落下来后,为什么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吴菊萍从观察到动手接住小女孩,允许她反应的时间到底有多少?她又冒着多大的危险去接小女孩的呢? 生活中有许多这种落体现象。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我们今天只研究最简单、最理想的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 [新课教学] 提问:大家看见过落体运动吗? 树叶的下落; 雨滴、雪花的下落; 蹦极时,人的下落; 工地上,从高处落下的砖头和瓦片;等等。 提问:你们仔细观察过落体运动吗? 演示实验:小石头和羽毛的下落。 实验现象:小石头下落的比羽毛快。 早在公元前4世纪,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大量物体下落的现象,归纳出: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 提问:是不是重的物体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呢? 同学们可以通过实验研究这个问题,桌上有金属片和纸片,利用它们设计小实验,做一做。

实验2自由落体法测定重力加速度(详写)教学教材

《实验2 自由落体法测定重力加速度》 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学会用自由落体法测定重力加速度; 2、用误差分析的方法,学会选择最有利的测量条件减少测量误差。 二、实验描述 重力加速度是很重要的物理参数,本实验通过竖直安放的光电门测量自由落体时间来求重力加速度,如何提高测量精度以及正确使用光电计时器是 实验的重要环节。 三、实验器材 MUJ-5C型计时计数测速仪(精度0.1ms),自由落体装置(刻度精度0.1cm), 小钢球,接球的小桶,铅垂线。 四、实验原理 实验装置如图1。 在重力实验装作用下,物体的下落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其运动方程为 s=v0t+1/2g t2 该式中,s是物体在t时间内下落的距离;v0是物体运动的初 速度;g是重力加速度;若测得s, v0,t,即求出g值。 若使v0=0,即物体(小球)从静止释放,自由落体,则可 避免测量v0的麻烦,而使测量公式简化。但是,实际测量S 时总是存在一些困难。本实验装置中,光电转换架的通光孔总 有一定的大小,当小铁球挡光到一定程度时,计时-计数-计频 仪才开始工作,因此,不容易确定小铁球经光电转换架时的挡 光位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用如下方法: 让小球从O点处开始下落,设它到A处速度为v0,再经过 t1时间到达B处,令AB间距离为s1,则 gt12 s1=v0t1?1 2 同样,经过时间t2后,小球由A处到达B’处,令AB’间 的距离为s2,则有 s2=v0t2+1/2g t22 化简上述两式,得: 图1 实验装置图g=2(s2t1-s1t2)/ t1t22-t2t12=2(s2/t2-s1/t1)/ t2-t1 --------------------------------------------(1)

自由落体运动能力测试题(有解析人教版必修一)

自由落体运动能力测试题(有解析人教版必修一) 自由落体运动能力测试题(有解析人教版必修一)基础夯实一、选择题(1~3题为单选题,4、5题为多选题) 1.一个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速度―时间图象正确的是( ) 答案:C 解析: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A表示物体做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减速运动,A错;B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B错;C表示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只不过是以向上为正方向,C正确;D 做的是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D错。 2.在大枣红了的时候,几个小朋友正在大枣树下用石块投向枣树,若某个小朋友从看到石块击中枣树树枝到听到大枣的落地声最少需要0.7s,估算一下这棵枣树的高度至少是( ) A.1.5m B.2.5m C.5m D.7m 答案:B 解析:红枣从树枝上脱落可认为做自由落体运动,下落时间t=0.7s,根据h=12gt2,h≈2.5m,所以树高至少2.5m,选项B正确。 3.某同学身高1.8m,在运动会上他参加跳高比赛,起跳后身体横着越过了1.8m高度的横杆(如下图所示)。据此可估算出他起跳时竖直向上的速度大约为(取g=10m/s2)( ) A.2m/s B.4m/s C.6m/s D.8m/s 答案:B 解析:本题是联系实际的竖直上抛问题,要考虑到人的重心高度。因为是估算,所以可大体认为人的重心在身体的中点。身体横着越过1.8m的横杆,此时重心高度为1.8m,起跳时重心高度为0.9m,所以竖直上跳的最大高度为h=1.8m-0.9m=0.9m 所以跳起时竖直分速度v=2gh= 2×10×0.9m/s=32m/s 最接近的是4m/s,所以应选B。 4.关于重力加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重力加速度g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通常计算中g取9.8m/s2 B.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 的大小不同,但它们相差不是很大 C.在地球上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 D.在地球上的同一地方,离地面高度越大重力加速度g越小答案:BCD 解析:首先,重力加速度是矢量,方向竖直向下,与重力的方向相同。在地球表面,不同的地方,g的大小略有不同,但都在9.8m/s2左右,所以A不正确,B正确。在地球表面同一地点,g的值都相同,但随着高度的增大,g的值逐渐变小,所以C、D正确。 5.(河南中原名校12~13学年高一上学期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分析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分析 定远二中曹士举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二、本节是人教版《物理1(必修)》第二章第五节内容。它是在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之后编排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使学生既了解一种具体的运动,又巩固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也加强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科学方法的学习,为今后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利用闪光照片来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也将在后续课程中得到应用。因此,本节课是本章知识的复习课,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研究课,是联系生活的应用课,也是后续学习的知识准备课。 三、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四、(一)学生由于受日常经验的影响,对物体的下落运动普遍存在重快轻慢的错误认识。本节课拟通过学生之间的辩论,使学生明确认识到:日常见到的现象是因为受空气阻力影响的缘故,从而有效地消除学生从生活中得来的错误观念,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五、(二)学生已学过“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运动学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通过演示实验总结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得出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概念,然后结合匀速直线运动规律“水到渠成”地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六、三、教学目标 七、(一)知识与技能 八、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九、2.能用打点计时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进行分析。 十、3.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十一、4.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十二、(二)过程与方法 十三、引导学生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下运动的信息,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在探究运动规律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十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十五、1.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能力。 十六、2.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十七、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十八、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和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十九、难点: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规律。 二十、五、教学过程 二十一、[引入]:很高兴来到美丽的靖远二中和大家一起交流,先和大家做一个小游戏,我这里有一张钞票,我提住它的顶端,你用两个手指头放在钞票的中间,做好夹得准备,但是注意在我放手之前你的手的任何部位都不能碰到钞票,当看到我松手时就立刻去夹,如果夹得住归你,否则归我,哪位试试为啥夹不住呢这个钱太短了,如果长点就好了。为什么反应灵敏和物体长短有关系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就知道其中的奥妙了,本节课我们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板书课题) 二十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要实现以下学习目标(多媒体出示):

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

伽利略自由落体实验 古希腊权威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曾经断言:物体从高空落下的快慢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重者下落快,轻者下落慢。1800多年来,人们都把这个错误论断当作真理而信守不移。直到16世纪,伽利略(公元1564—1642年)才发现了这一理论在逻辑上的矛盾。伽利略说,假如一块大石头以某种速度下降,那么,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论断,一块小些的石头就会以相应慢些的速度下降。要是我们把这两块石头捆在一起,那这块重量等于两块石头重量之和的新石头,将以何种速度下降呢?如果仍按亚里士多德的论断,势必得出截然相反的两个结论。一方面,新石头的下降速度应小于第一块大石头的下降速度,因为加上了一块以较慢速度下降的石头,会使第一块大石头下降的速度减缓;另一方面,新石头的下降速度又应大于第一块大石头的下降速度,因为把两块石头捆在一起,它的重量大于第一块大石头。这两个互相矛盾的结论不能同时成立,可见亚里士多德的论断是不合逻辑的。伽利略进而假定,物体下降速度与它的重量无关。如果两个物体受到的空气阻力相同,或将空气阻力略去不计,那么,两个重量不同的物体将以同样的速度下落,同时到达地面。为了证明这一观点,1589年的一天,比萨大学青年数学讲师,年方25岁的伽利略登上比萨塔顶,将两个轻重明显不同的铁球同时抛下。在众目睽睽之下,两个铁球出人意料地差不多是平行地一齐落到地上。面对这个意外的的实验结果,在场观看的人个个目瞪口呆,不知所措。这个被科学界誉为“比萨斜塔试验”的美谈佳话,用事实证明,轻重不同的物体,从同一高度坠落,加速度一样,它们将同时着地,从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论断。这就是被伽利略所证明的,现在已为人们所认识的自由落体定律。

高中物理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 新课标要求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和特征,掌握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能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自由落体问题。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2)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了解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探求知识的能力; ★ 教学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特征和规律; ★ 教学难点: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特征 ; ★ 实验教具:薄纸片和石头、牛顿管、重物、直尺、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前面我们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有关知识。 速度公式: 0t v v at =+ 位移公式: 2012 s v t at =+ 速度位移公式:2202t v v as -= 推论: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位移之差为一 恒量。 s 1= s 2=…= aT 2 二、导入新课 举例:用手握住的石头处于静止状态。 (老师提问)松手后石头的运动情况如何? (学生活动)思考与讨论并猜想。 V 0=0,石头竖直下落。 (老师演示)提醒同学们注意观察。 (学生活动)石头下落时做V 0=0的竖直方向的直线运动。 过渡引言:今天我们就来深入的认识这一运动———自由落体运动。 三、新课教学 1、演示实验一:

石头与纸片从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问:我们可观察到什么现象?(看到石头比纸片下落得快)。为什么石头比纸片下落得快呢?(石头重一些,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 教师介绍: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通过对落体运动的观察、研究,得出“物体下落快慢由物体重力决定”即“物体越重下落越快”的结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否正确呢?(不对)这种从表面上的观察得出的结论实际上是错误的。 过渡引言:实际上重的物体下落的快只是我们的一种生活经验,现在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2、演示实验二: 取半张纸与一张纸,把半张纸揉成一团,两者也分别从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下落。问:我们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半张纸比一张纸下落的快,轻的物体下落快)。 过渡引言:轻的物体下落快,这不是与亚里士多德的结论相矛盾吗?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呢?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3、演示实验三: 取两张相同纸,把其中一张揉成团,两者也分别从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下落。问:我们可观察到什么现象?(纸团比纸片下落得快)。 过渡引言:上述现象说明重力相同的物体也不能同时落地,所以物体下落的快慢和轻重的关系比较复杂,既不能说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也不能说轻物体的比重的物体下落快,因此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 (学生思考与讨论)总结上面三个演示实验得到三个不同的结论,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物体下落的快慢与重力无关。 (老师提问)同学们仔细分析一下,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究竟错在哪里? (学生活动)没有考虑空气阻力的影响 过渡引言:第(3)个演示中,纸片受到的空气阻力明显地比纸团受到的空气阻力大,所以纸片下落较慢。由于影响空气阻力大小的因素太复杂。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常常采取忽略一些次要因素,从最简的问题入手的方法。在落体运动中,先排除空气阻力,研究物体在没有空气阻力条件下的运动。 4、牛顿管实验 拿一个长约1.5米,一端封闭,另一端有开关的玻璃管(牛顿管),把小铁片和羽毛放到这个玻璃管里。在玻璃管里有空气的情况下,我们来比较这两个物体下落的快慢。(拿着玻璃管走到学生当中去,将水平放置的玻璃管迅速转过90°成竖直放置状态,让同学门观察两个物体的下落情况,重复该实验三次)

自由落体和斜面实验

自由落体和斜面实验 地面上重物的下落是人类最早观测到的自然现象之一。千万年来,人们根据自己的日常经验都认为重物下落得快,轻物下落得慢。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更把这上升到“理论”:重的物体落地快,轻的物体落地慢。 真正对自由落体运动进行科学研究的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G.Galilei,1564—1642)。他在比萨大学任教期间,多次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疑问,他巧妙地设计了一个“佯谬”: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论断成立,即重物比轻物下落速度大,那么将一轻一重的两个物体拴在一起下落,“快的会由于被慢的拖着而减速,慢的会由于被快的拖着而加速”,因而它将以比原来那个重物小的速度下落,但这两个物体拴在一起要比原来那个重物更重些。这样,伽利略就从亚里士多德的重物较轻物下落得快的论断,导出了重物下落得更慢的结论。这表明“亚里士多德错了”。伽利略认为,只有假定重力加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无关,才能消除这个矛盾。 伽利略向亚里士多德的挑战触怒了许多学者、教授,于是产生了流传广泛的斜塔实验故事。 比萨斜塔高179英尺,由于塔基问题,塔身发生倾斜,那正是理想的落体实验场所。伽利略为了证明他的论断,邀请了许多人到斜塔旁观看,有他的支持者,也有他的反对者。伽利略一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铅球,另一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铅球,一步一步地登上斜塔。到了塔顶,他向下作了个手势请观众注意,随即双手平举两个铅球让它们同时下落,最后“啪!”的一声,两个重量相差9倍的铅球同时落地。伽利略胜利了。 这个实验是否由伽利略操作,从当时的各种文献记载(包括伽利略本人的著作)中都无法得到证实。但重要的是,斜塔实验反映了当时的研究者们,对自由落体实验已有很深入的认识:①自由落体的速度极快,为了体现重物、轻物下落速度不同造成下落距离不同,必须有相当的高度以形成这种差别。这就是自由落体实验要在50多米高处的当地最高的建筑物上进行的缘故。②意大利各地的高塔不少,为什么流传下来的却是一个“斜塔实验”?这可能是千百次失败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由于伽利略当时名声显赫,崇拜者们就把斜塔实验的功劳归到他的头上。不过,下面的“斜面实验”确是伽利略亲自设计和操作的。 在垂直方向观测自由落体的落地,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很困难的,因为即便在50多米高处下落的物体,到达地面也只要花3秒多钟。为了仔细观测重力作用下物体运动的特点,

自由落体运动经典习题

自由落体运动习题课 1.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重的物体下落的加速度大 B、同一地点,轻、重物体下落的加速度一样大 C、这个加速度在地球上任何地方都一样大 D、这个加速度在地球赤道比在地球北极大 2.下列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沿竖直方向下落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B、物体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9.8m/s2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C、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D、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3.甲、乙两物体质量之比为m甲∶m乙 = 5∶1,甲从高H处自由落下的同时乙从2H处自由落下,不计空气阻力,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在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二者速度相等 B.甲落地时,乙距地面的高度为H 2 C.甲落地时,乙的速度的大小为gH D.甲、乙在空中运动的时间之比为1∶2 4.把自由落体物体的总位移分成相等的三段,则按由上到下的顺序经过这三段位移所需时间之比是( ) A.1∶3∶5 B.1∶4∶9 C.1∶2∶3 D.1∶(2-1)∶(3-2) 5、一个石子从高处释放,做自由落体运动,已知它在第1 s内的位移大小是h,则它在第3 s 内的位移大小是多少? 6.小球自某一高度自由落下,它落地时的速度与落到一半高度时的速度之比是多少? 7.一观察者发现,每隔一定时间有一个水滴自8 m高处的屋檐落下,而且看到第五滴水刚要离开屋檐时,第一滴水正好落到地面,那么这时第二滴水离地的高度是多少?(g取10m/s2) 8.一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经过一高度为2m的窗户用时0.4s,g取10m/s2.则物体开始下落时的位置距窗户上檐的高度是多少? 9.一条铁链长5 m,铁链上端悬挂在某一点,放开后让它自由落下,铁链经过悬点正下方25 m处某一点所用的时间是多少?(取g=10 m/s2) 10、一个小物体从楼顶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已知它第一秒内的位移恰为它最后一秒内位移的一半,g取10m/s2,则它开始下落时距地面的高度为多少? 11.跳伞运动员做低空跳伞表演,他离开飞机后先做自由落体运动,当距地面125米时打开降落伞,开伞后运动员就以大小为14.3米/二次方秒的加速度做匀减速运动,到达地面时速度为5米/秒。 问:(1)运动员离开飞机瞬间距地面的高度为多少?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 自由落体运动 要点梳理B(附答案)

自由落体运动 【学习目标】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重点掌握其运动规律. 2.知道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知道地球上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的差异. 3.理解用频闪摄影研究运动的基本原理,会根据照片分析自由落体运动. 4. 熟练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简单问题. 5. 理解伽利略利用斜面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所蕴含的思想方法.领会“提出假设、数学推理、实验检验和合理外推”的科学研究方法. 【要点梳理】 要点一、自由落体运动 要点诠释: 【高清课程:自由落体与竖直上抛运动00:02:58】 1、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的两个基本特征 ①初速度为零; ②只受重力。 3、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性质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竖直向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4、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做重力加速度。通常用符号“g”来表示。g的方向竖直向下,大小随不同地点而略有变化。 尽管在不同地点加速度g值略有不同,但通常的计算中一般都取g=9.8m/s2,在粗略的计算中还可以取g=10m/s2。■ 要点二、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要点诠释: 【高清课程:自由落体与竖直上抛运动00:04:30】 1、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可以用以下四个公式来概括 ■ 2、以下几个比例式对自由落体运动也成立 ①物体在1T末、2T末、3T末……nT末的速度之比为 v1:v2:v3:……:v n=1:2:3:……:n ②物体在1T内、2T内、3T内……nT内的位移之比为

自由落体运动优秀教案

2.5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焦顺生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用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必修一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在此之前,教科书已安排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内容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方法,有关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方法和纸带的处理方法,因此自由落体运动可以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具体实例来进行讲解。因此,本节课既是对前面所学习到的知识的回顾与应用,同时也为日后学习平抛运动等复杂运动奠定基础。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组织同学们进行探究活动,培养同学们解决实际问题、探究规律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教育。本节课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实验,通过实验起到培养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方法的作用。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方法以及只带的处理方法,而自由落体运动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殊的实力,其基本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在知识上已经具备了接受自由落体运动知识的条件,在此时引入该内容是恰到好处的。但本节课面向的主要的是高一学生,这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际生活经验,通常学生会认为物体越重下落的越快,这种错误的“前概念”直接影响了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同时学生的抽象思维比较弱,因此教师需要创设物理情境,通过演示正确合理的实验来创建一定的具体形象模型,从而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摒弃前概念的干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性质; (2)理解重力加速度和重力加速度大小、方向; (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4)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牛顿管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轻重不同物体在真空中的下落过程,总结出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试题自由落体运动单元测试卷

自由落体运动单元测试卷 江苏张启业 说明:1.本卷主要考查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以及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等.命题的出发点为对基本概念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对初学者较为实用。 2.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60分) 1.(原创)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不受空气阻力的的运动 B.物体在真空中的运动 C.加速度为g的竖直下落运动 D.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竖直向下匀加速运动。 答案:D…… 解析:自由落体运动是由静止开始的只有重力的运动,因此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 的竖直向下匀加速运动 2.(原创)一棵树上的一个苹果和一片树叶同时从静止直接落向地面,苹果先着地,而树叶后着地。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苹果和树叶做的都是自由落体运动 B.苹果受到空气的阻力小,而树叶受到的空气阻力大。 C.苹果的运动可看成自由落体运动,树叶的运动不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D.假如地球上没有空气,则苹果和树叶会同时落地 答案:D…… 解析:苹果和树叶都受到空气的阻力作用,而树叶受到的空气阻力小,与质量相比影响大,所以苹果先落地,假如没有空气,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应该同时落地。

3.(原创)在无风的天气里 ,从5楼的楼顶,掉下一颗石子,它的速度图像是图1中的哪一个() 答案:B …… 解析:石子受到空气的阻力可以忽略不计,可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4.(原创)某小区的一栋住宅楼上,一个物体从楼顶下落,在到达地面前最后1s 内通过的 位移是整个位移的为地面上的15层楼(每层楼的高度为3m ),则整栋楼房的高度为() A .100m B .125m C .200m D .80m 答案:B 解析: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221gt h =,()212 145-=-t g h ,所以m h 45= 5.(原创)关于自由落体加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自由落体的加速度在地球赤道处最大 B .质量大的物体重力大,所以重力加速度也大 C ..重力加速度赤道上最小,两极最大,随纬度的增大而减小。 D .重力加速度随地面高度的增大而减小,高山上的重力加速度比平地的重力加速度小。 答案:CD …… 解析:本体考查的重力加速度的有关概念,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6.(改编)一个物体自h 高处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为10m/s ,则下落的高度h 和运动时间为( ) A.5.0m B.20m C.2s D.2.5s 答案:BC …… 解析:自由落体的初速度为0,平均速度为10m/s ,所以魔速度为20m/s ,由公式gt v =,得s t 2=,落体高度为m gt h 202 12==……………… 7.(改编)如图2所示为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用频闪照相机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相片,每两次 闪光时间间隔为 301s,a 、b 、c 、d 是四个相邻位置。由此实验结果可得知,重力加速度的数值是() 图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