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知识与能力外语教学主要流派

语言教学知识与能力

外语教学主要流派:

简答题:

一.简述高中英语课程基本理念

1.重视共同基础,构建发展平台

2.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

3.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

4.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

二.简述教师如何提高专业水平,与新课程同步发展

1)转变教学观念,不仅看学习,整体素质也发展,把全面发展作为教学基本出发点

2)改变教学角色,不仅是(知识)传授者,还是(学习)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合作者。

3)能开发课程资源,创造性教学。

4)开放的工作方式,教师间合作研究,共同反思,相互支持,提高素质。

5)终身学习

高中生应掌握的英语基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

教学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共同基础

共同基础--持续的学习动机,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

2.鼓励学生选修,加强选修课的指导

1)提供多样化选择,发展个性

2)设计以课程目标和学生需求为依据,充分调查学生学习兴趣、水平、需求3)教学内容多样性、目的性、拓展性、可行性、地方特色、跨文化特性

3.关注学生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4.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形成自主学习

5.树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观念,优化教育教学方式

英语教学中的任务设计原则:

1)明确目的

2)真实意义

3)涉及接收、处理、传递等过程

4)过程中使用英语

5)通过做事情完成任务

6)任务结束有具体成果

6.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7.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与新课程同步发展

教学活动类型:

1.调查和采访活动

2.探究活动

3.合作学习

4.即兴发言与讨论

5.反思活动

6.思维训练活动:

2)网络关系,表达主次从属关系

3)分析异同

4)流程图

5)树形图

(对学生)评价原则

1.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2.建立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评价体系

1)开放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同伴、教师、家长共同参与,实现多元化

2)形成性评价(主)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定性(主)、定量评价相结合;他评自评相结合;综合性(主)、单项评价相结合

3.主张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1)评价符合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

2)综合评价,而不是单方面评价

4.终结性评价要注重考察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5.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效果的反馈

6.评价应体现必修课和选修课的不同特点

7.注重实效,合理评价

8.以课程目标为依据

教材编写原则

(1)时代性原则

(2)基础性、选择性相结合

(3)发展性和拓展性

(4)科学性

(5)思想性

教材使用建议

1.对教材内容适当补充删减

2.替换教学内容活动

3.扩展教学内容活动

4.调整教学顺序

5.调整教学方法

6.总结教材使用情况

词汇教学原则

(1)词汇选择原则。重要、常用、代表性

(2)系统性原则。形音、形义、结构联系、语法和用意

(3)文化性原则

(4)呈现原则。直观性、情境性、趣味性

(5)运用原则。创设条件让学生使用,运用中加深理解

词汇教学模式

一、PPT模式

呈现:借助实物呈现单词

练习:通过练习,训练巩固

测试:设置语境、活动了解学生掌握程度

二、TBLT模式

1.呈现

2.任务

3.展示作品

4.评价与练习

词汇呈现方法

1.意义呈现

2.结构用法呈现

3.策略呈现:归类推理类比

词汇记忆策略

1.语境中记忆

2.联想记忆:相似对比;话题联想;横向纵向联想

3.词典辅助记忆

语法教学方法

一.演绎法(the deductive method)

直接讲语法,然后练习

二.归纳法(the inductive method)

先接触语境,归纳出语法规则

三.指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帮助)

语法练习方法

一、机械性练习

强调准确性、替换操练(substitution drills)、转换操练

二、意义性练习

看图编对话,根据提示做翻译

三、交际性练习

讲故事、情景对话、小组讨论

语篇教学方法

1.整体教学法

2.线索教学法

六要素5w1h及时间顺序

3.背景知识介绍法

4.段落提问教学法

5.讨论教学法

听力教学原则

(1)过程意义相结合

(2)听力与其他教学相结合

(3)分析性的听与综合性的相结合

(4)适当难度

听力教学模式

1.自下而上(B-U)强调技能

2.自上而下(T-D)强调背景

3.交互式

听力教学过程

1.听前-激发动机,教技能知识

2.听中-理解信息,技能训练;泛听、精听

3.听后--通过语言输出,进一步提高听力

听力基本技能

1.辨音(Discrimination)

2.交际信息辨别

3.大意理解

4.细节理解

5.词义猜测

6.推理预测

7.记笔记

口语教学原则

1.平衡准确性与流利性

2.语言意义为中心

3.情景化

4.信息沟

5.激励性

6.发展口语

口语教学模式

1.3p模式

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

2.TBLT模式(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任务前,任务中,任务后

组织口语活动应注意的三个事项

1.符合活动设计原则

2.丰富多彩

3.全员参与

阅读教学原则

1.读写结合,以读代写

2.泛读精读相结合

3.分层阅读(略读、寻读、细读)

4.不同文体,不同方法

5.真实阅读,流畅阅读

阅读教学模式

1)自上而下(背景知识)

2)自下而上(词汇教学)

3)交互作用(两种综合)

阅读基本技能

1.略读

2.寻读

3.猜测词义

4.预测

5.推理

6.识别代指

写作教学原则

1.模仿性与应用性相结合

2.过程与结果相结合

3.写听读相结合

4.学习性写作与交际性写作相结合

写作教学模式

1.重结果(一稿写作)

2.重过程(草稿修改)

3.重内容(不同渠道)

写作教学过程

1.激发学生动机

2.头脑风暴

3.绘制思路图

4.自由写作

5.写提纲

6.写初稿

7.自改与互改

8.修订

9.校对

10.开会

写作教学策略

一.加强英语语言输入

二.加强基础写作训练

三.强化英语语言思维

写作练习形式

一.控制性写作

二.指导性写作

1.段落写作

2.摘要写作

3.问卷调查写作

4.应用写作

三.交流性写作

1.随意性写作

2.叙述和描述写作

教学设计原则

1.目的性

2.多样性

3.灵活性

4.可习得性

5.联系性

教学目标:

检测语言知识、技能、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五方面教学目标的表述

1.明确表述形式

2.明确目标行为的主体

3.目标具体

4.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5.目标梯度化

教学过程:

一.热身环节

二.课堂导入:已知-新知

三.新知呈现(课文呈现)

四.课堂操练

五.巩固拓展

六.总结与作业布置

教学情境的含义,教学情境的原则

广义:作用于学生,产生情感的环境

狭义:课堂教学中,引起学生积极情感的教学过程

教学情境原则:1.价值性原则2.开放性3.生活性4.区别性5.趣味性6.学科性7.品味性

教学实施与评价

1.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

a.黑板,粉笔(板书作用: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有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书写能力)

b.直观教具

c.电教媒体

2.新课导入的方法:

a.复习导入法

b.背景知识导入法

c.直观导入法

d.话题导入法

e.故事情节导入法

3.课堂总结的方法:

归纳法

理序法

延伸法

讨论法

悬念法

口诀法

首尾呼应法

4.作业布置的原则

a.量的适中度

b.难度的层次性

c.内容的针对性

d.完成的有效性

e.形式的多样性

5.课堂活动方式: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学生与学生的互动

6.教师角色:

a.指导者

b.控制者

c.评价者

d.组织者

e.提示者

f.参与者

g.资源提供者

h.研究者

7.教学评价的功能:

A.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正确教学观,提升教学水平,参与教学改革)

B.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重要策略(改进学习方法,学生全面发展)

8.课程评价取向

a.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老师家长)

b.评价形式多样化

c.评价内容全面化

d.评价目标多维化

e.评价过程动态化

f.着眼评价的激励作用

9.教学目标要设计合理,表述明确具体

10.教学内容

a.正确理解教材,教学内容系统科学准确

b.难度适中,丰富充实

c.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训练,价值观的教育

d.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e.理论联系实际

11.教学方法和手段

a.方法恰当,运用灵活

b.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c.板书设计规范

d.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合理选用教具

e.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12.教学过程:

1.教学结构设计合理,思路清晰

2.师生互动,积极性较高

3.注重对学生意志,气质,性格等的培养

13.教学效果:

1.按时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

2.达成教学目标

3.使学生对英语学科产生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14.学习评价P340-345

A.形成性评价

B.终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15.语言测试的作用

1.诊断语言程度

2.检查学习进度

3.衡量英语水平

4.预测外语学习

5.激励学生学习

6.评价教学科研

16.语言测试设计的标准

2.效度

3.区分度

4.难度

17.教学反思的阶段

a.教学前:确定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b.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计划

c.教学后:围绕教学内容(适用性),教学过程(达到预期,怎样更有效),教学策略反思

18.教学反思的内容

1.写教学体会,成功失败之处

2.写教学机智,灵感

3.写教学反馈(学生学情,学生创新,分析学生作业和试卷)

4.写再教设计

19.教学反思的方法

a.教学日志(教学的反思和经验;作用:有利于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师课堂陈述水平,形成教师的教学风格。注意事项:亲历性,叙事性,启示性,及时性,典型性)

b.叙事研究(有主人公,有主题,有真实性,独立性;内容:对教学对象进行研究,对教育活动进行研究,对教育思想进行研究)

c.行动研究(过程:明确问题-制定计划-产生行动-行动观察-行动检验-明确问题-…内容:题目,前言,正文,结论,参考书目)

英语教学法主要流派

英语教学法主要流派 常见术语:Method, Approach, Design, Procedure, Technique 一、语法翻译法 1、语法翻译法是一种通过学习语法规则和词汇,并且按照规则用本国语和目的语进行互译来教授语言的方法。 2、教学过程 阅读/朗读——句子翻译——讲解语法/语言点——书面回答——理解性问题 3、原则和技巧 原则:(1)书面语重要,重视写作和阅读 (2)熟记语法规则和单词 (3)教师的绝对权威 (4)本族语的中介作用 技巧:(1)书面翻译/互译 (2)阅读理解性问答 (3)演绎法讲解语法规则 (4)填空、背诵、造句、作文等 4、评价: (1)使用方便 (2)学习语言知识多于语言技能掌握 (3)改良式的语法翻译法:弥补口语的听说训练、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直接法 1、直接法是一种通过实物、图画、动作、表情等手段把外语和其对应的意思直接联系,从而达到直接理解和直接应用的外语教学法。 2、教学步骤 用目的语讲解——提问——回答 用归纳法教语法:例子——总结规则——巩固性练习——听写练习 3、原则与技巧 原则:(1)先听说后书面语言 (2)通过有意义的上下文来学习单词和句子 (3)禁止使用本族语翻译 (4)自我更正来促进语言学习 技巧:大声朗读、问答练习、自我更正、会话、填空、听写段落、画图讲解、实物演示等。 4、评价:(1)强调语言实践和运用,有利于听说 (2)学习用外语思考,重视语言的交际作用 (3)排斥本国语,有时花费很长的时间来解释,或者解释不清楚 (4)对教师口语、教学技能要求高 三、听说法 1、听说法是一种运用句型操练形式学习外语的方法。其理论基础为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 2、教学步骤 听外语对话——模仿——纠正语音语调——逐句背诵——对话练习——看书面材料——语法点归纳——替换/回答练习 3、原则与技巧

“英语”语言学概论第六章笔记

Chapter 6 Pragmatics 语用学 1.What is pragmatics? 什么是语用学? Pragmatics can be defined as the study of how speakers of a language use sentences to effect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As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is essentially a process of conveying meaning in a certain context, pragmatics can also be regarded as a kind of meaning study. It places the study of meaning in the context in which language is used. 语用学研究的是说某种语言的人怎样用句子去实现成功的交际。 由于交际的过程从本质来说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表达意义的过程,因而语用学的本质是一种意义研究。它是一种将语言置于使用的语境中去的意义研究。 2.Pragmatics and semantics 语用学和语义学 Pragmatics and semantics are both linguistic studies of meaning, but they are different. What essentially distinguishes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is whether in the study of meaning, the context of use is considered. If it is not considered, the study is restricted to the area of traditional semantics; if it is considered, the study is being carried out in the area of pragmatics. 语用学和语义学都是对意义的语言学研究,但两者是不同的。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研究意义时是否考虑了语言使用的语境。没有考虑到语境进行的研究就没有超出传统语义学的研究范围;相反,考虑到语境进行的研究就属于语用学的研究范围。 3.Context 语境 Context is essential to the pragmatic study of language. 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as constituted by the knowledge shared by the speaker and the hearer. 语境是语言的语用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概念。它一般被理解为说话者和听话者所共有的知识。The shared knowledge is of two types: the knowledge of the language they use, and the knowledge about the world, including the general knowledge about the world and the specific knowledge about the situation in which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is taking place. 共有的知识包括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方面的知识和双方对世界的认识,包括对世界的总的认识和对正在进行的语言交际所处的环境的具体认识。 4.Sentence meaning and utterance meaning 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The meaning of a sentence is abstract, and de-contextualized, while utterance meaning is concrete, and context-dependent. Utterance is based on sentence meaning; it i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abstract meaning of a sentence in a real situation of communication, or simply in a context. 句子的意义是抽象的,非语境化的,而话语的意义是具体的,受语境制约的。话语意义基于句子意义;它是一个句子的抽象意义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体现,或简而言之,在一个语境中的具体化。 5.Speech act theory 言语行为理论 Speech act theory is an important theory in the pragmatic study of language. It was originated with the British philosopher John Austin in the late 50’s of the 20th century.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According to speech act theory, we are performing actions when we are speaking.

浅析英语课堂语用学的重要性

浅析英语课堂语用学的重要性 英语教学以语言学习为基本目的,教师课堂用语显得更为重要.?英语课堂用语不仅扮演着一般课堂用语的基本角色,而且还是英语学习者(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基本素材,所以英语课堂用语的恰当和得体就显得尤为重要。 1英语课堂语用失误 英语教师在使用课堂用语的时候就要注意尽量不要使用导致学生负面面子和正面面子受损的FTA。例如:某教师在课堂的复习环节中想让学生朗读一下上次课讲过的课文,于是他对这个同学如是说:“xxx,Please read the text”. 仔细体会这句话,不难发现这个请求的祈使句其实是老师对学生发出的一道命令。我国素来有讲求师道尊严的传统,笔者发现很多老师习惯于对学生发出指令性的课堂用语,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更是如此。然而事实上,从语用实践来看指令性的课堂用语或多或少会对学生形成一种压力,令他倍感紧张,该学生也许会想假如读不好肯定免不了老师的斥责或是来自同学的嘲笑。于是,有些学生为了避免斥责或嘲笑,宁可说:“Sorry”.如果长期这样,这位学生可能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逐渐就对英语课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甚至缺课。 曾经在一次教学检查座谈会上,有一位学生和笔者谈起英语课上大家不敢发言时说,他们绝大多数同学都想学好英语,也想积极回答问题,可是当看到前面同学好不容易鼓起勇气回答了,老师却只说了个“good”,甚至“Not completely right”,自己就顿时失去了那种回答问题的渴望而退缩了。其实他们每一位同学都非常希望多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褒奖,这样其他同学也很羡慕,自己就很有“面子”。这个教学经历,让笔者深感课堂用语的巨大作用。 2英语课堂语用策略 根据会话含义理论:为保证听话者的正面面子不受威胁,说话者就要懂得正面的礼貌策略(positive-politeness strategies),也就是说千方百计让听话者的面子得到尊重。说话者可以通过对听话者的行为和言语表示出认可和赞许,或者尽可能地迎合听话人心意和取悦听话人的言语。这一理论内涵启示使用课堂用语的教师要对学生表现出尊重,合作和认同.特别是对学生的不同兴趣、观点甚至反驳表现出一种共识和欣赏的态度。当然,会话含义理论还表明,说话人除了使用正面的礼貌策略之外还可以使用负面礼貌策略和间接礼貌策略。即,满足对方面子上的反面要求和避免直言不讳,不直接触及对方的面子。这也就启示英语教师,要给学生自主,学生可以不接受教师的观点并且给学生更多发挥自我的空间,对学生不正确的观点不给予直接反驳而是通过旁敲侧击间接的给出评价。 3、结论 英语教师在使用课堂用语的时候,要结合英语课堂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恰当得体地使用课堂用语,尽可能地使用礼貌策略,尽可能地在课堂用语

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英语语言学:第十一章语言学和外语教学:11.1 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的关系许多语言教师和学习者常常会问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教授或学习语言学?本章将试图提供给一些答案。既然语言学被定义为对语言的科学的研究,很明显,这种研究将会给语言教学提供很大的帮助,尽管在对语言的态度上、在目标上、在方法上语言学和语言教学存在着许多的不同之处。 在语言学中,语言是一个形式系统,但在语言教学中,语言是一系列的技能。语言学的研究是为了建立起解释语言现象的理论,而语言教学的目标则是为了让一个人掌握一门语言。 应用语言学弥缝了语言学理论和外语教学之间的隔阂。它作为一个调和区域,对语言学理论的研究结果进行解释,使之成为教授语言的老师和学习语言的学生容易掌握的东西。 应用语言学的媒介作用在外语教学中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应用语言学使得语言学理论拓展和延伸到语言教学这个领域,这样,教师就可以在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上作出更为合理的决策。当教师面临设计一个教学大纲这样的任务时,他会有诸多的选择。他是应该教授文学作品语言,还是应该教授日常会话中的语言?他是应该教授整个语言系统,还是应该教授这个系统中的一部分?编写和选择一本教科书的原则是什么?什么种类的练习题是最合适的?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教师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到他对语言学习本质的理解。应用语言学给教师提供了一套关于语言和语言系统本质的形式化的知识,这样就加深了教师对语言学习本质的认识。这样,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时,可以作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第二,应用语言学指明了语言学理论在语言教学方法论上的洞察力和内涵(implications)。一旦教学目标和内容确定下来,教师就不得不考虑怎样去教的问题。教学过程是应该以教师为中心呢,还是应该以教科书为中心呢,还是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呢?应该怎样对待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在课堂上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技巧?应用语言学从诸多不同的语言学理论的角度阐释了语言学习的本质,因此它有助于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和技巧。

浅议语用学与外语教学

浅议语用学与外语教学 1.语用学相关定义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语用学因其本身的目的性和价值性而不同于语法研究,它是关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研究。在语言的使用中,说话人往往并不是单纯地要表达语言成分和符号单位的静态意义,听话人通常要通过一系列心理推断,去理解说话人的实际意图。要做到真正理解和恰当使用一门语言,仅仅懂得构成这门语言的发音、词汇和语法是远远不够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已认识到语言与语用学的密切关系,英语教学如果只停留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层面上,学生即使掌握了标准的语言、丰富的词汇、正确的语法,也不能很好地理解语言,更不能进行成功而有效的交际。因此,为了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语言,学习者应在交际中运用语用策略消除歧义,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虽然迄今为止,语言学界对语用学的定义和范畴尚没有统一的见解,但却有一种共识,即“语境是语用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一门专门研究语境在交际过程中的作用的新学科。人们的正常语言交流总离不开特定的语境,“这里的语境包括交际的场合(时间、地点等),交际的性质(话题),交际的参与者(相互间的关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信念、过去的经验、当时的情绪等)以及上下文。语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话语的理解和使用”(金定元,1992:171)。换言之,要判断某些具体的言语行为是否得体须依据其使用的语境,离开了语境就使判断本身失真或失去意义。 语用学的另一核心概念就是意义。何兆熊先生(1987)在他的语用学概要一书中指出:“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从发展的观点看,语用学的崛起是语义研究的发展和延伸的结果,因此可以说语用学是一种对意义的研究。但语用学所研究的意义不同于形式语义学所研究的意义,它所研究的是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时体现出来的具体意义。由此可知,语境对意义的作用在语用学研究中十分重要。

(完整版)外语教学流派中文翻译(打印版)

第三章口语法和情景法 背景(background): 这种方法起源于英国教学法专家在20-30年代的研究。在开始阶段,一些杰出的教学法专家发展了了语言教学中原则性理论到方法的基础。在这个活动中的两个领导人物是Harold Palmer和A.S.Horby,他们是20世纪英国语言教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他们两个就像Otto Jespersen 和Daniel Jones一样熟悉语言学家的研究以及直接法(Direct Method)。他们尝试发展一种比曾在英语教学口语理论的直接法中证实的更加科学的基础。结果是一种原则和步骤的系统研究,这种步骤适用于语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词汇管理(Vocabulary control) 受到注意的设计方法的第一个方面的一种是词汇的角色。在20-30年代一些大规模的外语词汇研究机构开始着手研究。这项研究的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在像Palmer这样的语言教学专家中存在着普遍的共识,即词汇是外语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第二个影响就是在一些国家中作为外语教学目的的越来越注重的阅读技巧。这是Coleman报告的推荐,也是另一个英国语言教学专家Michael West的独立结论,Michael West考察了20年代在印第安的英语的作用。词汇被看做是一个词汇阅读的必要部分。 这引起了词汇管理原则的发展,词汇管理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对英语的教学产生了主要的实际的影响。频率计算指出大约2000个单词经常使用于写作,而且这些单词的含义在外语阅读中也占了很大一部分。Harold Palmer,Michael West和其他的专家制作了一本称为《词汇选择的临时报告》的指南,这本指南用于将英语作为外语讲解时需要的词汇,这本指南以频率和其他的一些标准为基础。这本书在1953年被West修订并出版,名为《普通服务英语单词列表》,这本书成为了教学材料发展中的标准参考。这些对于向选择语言课程词汇内容引入了科学和合理的基础的成果代表了在语言教学的大纲设计的建立原则的第一次尝试。 语法管理(Grammar control) 与对于词汇选择的合理原则发展兴趣相对的是语言课程的语法内容的焦点。Pamler在他的著作中强调了学习外语的学生语法的问题。从1922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在日本指导研究所的英语教学研究,在那里的大部分工作都是通过口语理论来指导适用于基础语法形式教学的课堂步骤的发展。然而,他的语法观点与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是为语法理论的模式有着极大的不同,语法翻译法以一种假设为基础,这种假设是所有语言的普遍逻辑基础以及老师的职责是指出每一个普通语法的种类在外语中是如何表达的。Palmer将语法视作口语的句式的基础。Palmer,Hornby和其他英国教学法专家分析英语并且将其主要语法结构分类为句式(后来成为“替换表”),这能用于帮助将英语句式的规则内在化。 Hornby,Gatenby和Wakefield将英语句式的分类合成为第一部为将英语作为外语的学生使用的字典,并且发展,于1953年出版了《高级学生当代英语字典》。一些教学法上的积极的英语语法描述被以下这些书采用,包括《严格语音基础口语语法》、《英语语法手册》以及Hornby的《英语模式以及使用指导》,这种描述成为了基础英语句式教材作者的标准参考素材。随着语言课程的词汇和语法内容的系统化理论的发展以及像Palmer,West和Hornby这样的专家的为了将英语视为外语的教学使用这些资源作为一种理解方法结构,在TEFL/TESL——口语法——英国的方法的基础牢牢的建立了。 口语法和情景法(The Oral Approach and 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Palmer, Hornby和其他教学法专家从20年代起将理论向前发展成了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包括系统原则的选择(词汇和语法内容选择的步骤),阶段(组织和顺序内容决定的原则),以及演讲(课程中演讲和练习项目的技巧使用)。尽管Palmer,Hornby以及其他英语教学专家在教英语时使用的详细步骤上有着不同的观点,但是他们普遍的原则都设计了口语法教英语的原则。这不能与直接法混淆,直接法尽管使用口语步骤,但是它在专业语言理论和实践方面缺乏系统化基础。 口语法不应该与过时的直接法混淆,直接法意味着学生被未分等级的对话流程所迷惑,他会在对话中得到普通环境中的语言以及失去在那些环境中大部分更好的语境化的优势补偿,受到这些困难的困扰。

新版简明英语语言学 Chapter 6 pragmatics 语用学

Chapter 6 pragmatics 语用学 知识点: 1.*Definition: pragmatics; context 2.*sentence meaning vs utterance meaning 3.*Austin’s model of speech act theory 4.Searle’s classification of speech acts 5.*Grice’s Cooperative Principle 考核目标: 识记:*Definition: pragmatics; context 领会:Searle’s classification of speech acts 综合应用:sentence meaning vs utterance meaning;Austin’s model of speech act theory;Grice’s Cooperative Principle 一、定义 1. Pragmatics语用学: Pragmatics: the study of how speakers of a language use sentences to effect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Pragmatic can also be regarded as a kind of meaning study.语用学研究的是语言使用者是如何使用句子成功进行交际的。语用学也可以看作是一中意义研究。(它不是孤立地去研究语义,而是把语义置于使用语境中去研究的一门学科。) 2. Context 语境:The notion of context is essential to the pragmatic study of language, it’s generally considered as constituted by the knowledge shared by the speaker and the hearer. 语境这个概念对语言的语用研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般认为他是由言者和听者的共享知识所构成的。 二、知识点 6.1.2 pragmatics vs. semantics语用学与语义学 二十世纪初,Saussure’s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研究的开始,同时也为现代语言学奠定了基础调,即语言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内在的系统来加以研究。 语用学和语义学既有相关性又有相异性。两者都是对意义的研究。传统语义学把语义看成是抽象的,内在的,是语言本身的特性,不受语境的影响。因此传统语义学只研究语义的内在特征,不把语义研究置于语境中来考察。语用学研究的是交际过程中语言意义的表达和理解。语用学家认为不把意义放在语境中来考虑就不可能对语义进行充分的描述,因此在研究语义时是否考虑语境便成了传统语义学和语用学的根本区别所在。 Semantics 和Pragmatics的区分 Pragmatics studies how meaning is conveyed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The basic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is that pragmatics considers meaning in context, traditional semantics studies meaning in isolation from the context of use.

应用语言学与英语教学

思考题 一、判断 1.Teaching cannot be defined apart from learning. 2. Teaching problems are simply learning problems. 3. According to The tabula-rasa or“blank-slate”view, humans have few if any natural predispositions. Development is dependent upon the individual’s experiences. 4. According to Chomsky, the child learns his first language by imitation. 5. The concept of L2 (second language, foreign language and non-native language) implies that the individual is already in command of an L1. 6. There ar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for different learners, different types of learning tasks, different strategies and styles. (p.77) 7. Comprehension is the highest level of understanding. 8. Evidence shows that attitudes are accompanied by positive and negative feelings 9. Self-actualization refers to the desire to fulfill one’s self-esteem. 10. Culture is a set of shared ideals, values and standards of behavior 11. Language, thought and culture can be dealt with separately. 12. Culture shock has generally been considered as having a negative effect on L2 learning. 13. Theoretical contrastive studies do not belong to comparative descriptive linguistics. 14. Empirical evidence has shown that intralingual errors only constitute a small proportion of L2 learners’errors, and that among other factors, interlingual effects of learning play an important role. 15. Test is not an end in itself. 二、选择题

浅谈语言学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浅谈语言学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 论文关键词:语言学英语教学应用 论文摘要:英语语言学课程作为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培养分析英语语言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及从事专业工作打好必要的基础,并促进英语听、说、读、写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因此,语言学的学习和英语学习的各个环节都有关联,并对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文章重点分析语言学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各方面的应用。 英语语言学课程作为高校英语专业在高年级阶段的必修课程,《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将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定为:使学生了解人类语言研究的丰富成果,提高其对语言的社会、人文、经济、科技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重要性的认识。把已有的语言知识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培养语言意识,发展理性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大部分的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都将语言学课程开设在高年级的大三的某学期,学时也多为36课时。而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完成低年级阶段的语音,基础英语,语法,听力,阅读,写作等课程学习,进入专业课的学习。很多学生将语言学的课程看成是一门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理论课程,对该课程的学习出现畏难情绪,而其实英语语言学课程对于英语学习的各个方面来说都有积极的作用,能巩固且提高学生的综合的系统的英语知识和能力。高校英语语言学课程多选用胡壮麟的《语言学教程》为教材。本文以此

书为例,分析语言学的学习和英语学习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语言学教程》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共分为12个章节,分别为引言,语音学,词汇学,句法学,语义学,语言与认知,语言文化和社会,语用学,语言和文学,语言与计算机,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流派。既包括了语言学的核心基本理论--语音,词汇,句法,语义和语用,又能从宏观的角度涉及到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文学,文化,计算机,外语教学,流派等。教材试图以浅近、通俗、趣味为主,并尽量反映出近十余年来在语言学领域中的新的进展。 语言学首先介绍了什么是语言以及语言的特点。在高校的高年级阶段会进入第二外语的学习阶段,学生总会在选择何种外语时,提出各种疑问,最常见的就是“这种二外是不是比那种简单?”之类的问题。而通过语言学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语言是具有共同特性的,从任意性,二重性,移位性,创造性,文化传播性等角度来看,每一种语言都具有相同的这些区别特征,所以其实不存在哪种语言更简单或者更难的现象。 从语音的角度来说,虽然在大一阶段就设置有语音课,但是教师的教学通常只注重学生的跟读,而没有从理论的高度来分析英语语音的正确发音位置和发音方式。学生更多的知识通过听力识别教师的语音,并采取老师读一遍学生复述一遍的方式,这样部分学生其实根本没有真正掌握语音的正确发音,甚至因为母语的负迁移影响还带有浓重的口音,这样不仅达不到语音课的目的,也间接影响了学生的听力、口

外语教学流派中文翻译

第三章口语法和情景法 背景( background ): 词汇管理( Vocabulary control ) 受到注意的设计方法的第一个方面的一种是词汇的角色。在20-30 年代一些大规模的外语词汇研究机构开始着手研究。这项研究的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在像Palmer 这样的语言教学专家中存在着普遍的共识,即词汇是外语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第二个影响就是在一些国家中作为外语教学目的的越来越注重的阅读技巧。这是Coleman 报告的推荐,也是另一个英国语言教学专家Michael West 的独立结论,Michael West 考察了20 年代在印第安的英语的作用。词汇被看做是一个词汇阅读的必要部分。 这引起了词汇管理原则的发展,词汇管理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对英语的教学产生了主要的实际的影响。频率计算指出大约2000 个单词经常使用于写作,而且这些单词的含义在外语阅读中也占了很大一部分。Harold Palmer ,Michael West 和其他的专家制作了一本称为《词汇选择的临时报告》的指南,这本指南用于将英语作为外语讲解时需要的词汇,这本指南以频率和其他的一些标准为基础。这本书在1953 年被West 修订并出版,名为《普通服务英语单词列表》,这本书成为了教学材料发展中的标准参考。这些对于向选择语言课程词汇内容引入了科学和合理的基础的成果代表了在语言教学的大纲设计的建立原则的第一次尝试。 语法管理( Grammar control ) 与对于词汇选择的合理原则发展兴趣相对的是语言课程的语法内容的焦点。Pamler 在他的着作中强调了学习外语的学生语法的问题。从1922 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在日本指导研究所的英语教学研究,在那里的大部分工作都是通过口语理论来指导适用于基础语法形式教学的课堂步骤的发展。然而,他的语法观点与语法翻译法 (Grammar-Tra nslation Method )是为语法理论的模式有着极大的不同,语法翻译法以一种假设为基础,这种假设是所有语言的普遍逻辑基础以及老师的职责是指出每一个普通语法的种类在外语中是如何表达的。Palmer 将语法视作口语的句式的基础。Palmer,Hornby 和其他英国教学法专家分析英语并且将其主要语法结构分类为句式 (后来成为“替换表” ),这能用于帮助将英语句式的规则内在化。 Hornby,Gatenby 和Wakefield 将英语句式的分类合成为第一部为将英语作为外语的学生使用的字典,并且发展,于1953 年出版了《高级学生当代英语字典》。一些教学法上的积极的英语语法描述被以下这些书采用,包括《严格语音基础口语语法》、《英语语法手册》以及Hornby 的《英语模式以及使用指导》,这种描述成为了基础英语句式教材作者的标准参考素材。随着语言课程的词汇和语法内容的系统化理论的发展以及像Palmer,West 和Hornby这样的专家的为了将英语视为外语的教学使用这些资源作为一种理解方法结构,在TEFL/TESL——口 语法——英国的方法的基础牢牢的建立了。 口语法和情景法( The Oral Approach and 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 Palmer, Hornby 和其他教学法专家从20 年代起将理论向前发展成了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包括系统原则的选择(词汇和语法内容选择的步骤) ,阶段(组织和顺序内容决定的原则) ,以及演讲(课程中演讲和练习项目的技巧使用)。尽管Palmer,Hornby 以及其他英语教学专家在教英语时使用的详细步骤上有着不同的观点,但是他们普遍的原则都设计了口语法教英语的原则。这不能与直接法混淆,直接法尽管使用口语步骤,但是它在专业语言理论和实践方面缺乏系统化基础。 口语法不应该与过时的直接法混淆,直接法意味着学生被未分等级的对话流程所迷惑,他会在对话中得到普通环境中的语言 以及失去在那些环境中大部分更好的语境化的优势补偿,受到这些困难的困扰。 口语法是50 年代英语教学中公认的英国式方法。French,Gurrey,Frisby 和Billows 在这个时期的标准方法论教材里描述了它。这些原理出现在Hornby 着名的《成人学生牛津改革英语课程》以及许多其他近代教材中。60年代口语法最积极的拥护者之一是澳大利亚的George Pittman。Pittman和他的同事们负责以情景法为基础 的有影响力的教学材料,该教学材料广泛应用于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岛以及太平洋区域。大部分太平洋区域仍然使用由Pittman 的同事Gloria Tate 发展的所谓的Tate 教材。Pittman 也负责在澳大利亚悉尼的教育联邦办事处发展的符合客观情况的基础材料,该材料用于澳大利亚的移民英语学习计划。这些书作为《情景英语》系列于1965 年在世界范围内出版使用。Alexander 和其他主要的英语教材作者的教材也反映了情景法的原则,他们在 20 年的时间里有了逐步发展。该方法的主要特征如下:

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319233773.html, 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作者:孙嘉瑜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第21期 【摘要】社会语言学从产生、发展至今约有五十年的时间,社会历史的需要、物质条件的改善和语言学自身的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社会语言学产生的三个十分关键的原因。当前阶段,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正在向各个领域全面的进行当中。社会语言学,究其内部结构来讲,有社会方言学、语言社会学等几个方面。本文通过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来探究社会语言学对外语教学的影响预期是。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1-0162-01 社会语言学是一门语言学的分支,大约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历史。社会语言学就起派别来讲可以分为两个派别,分别是以美国的海姆斯为代表的围观社会语言学派和欧洲一些语言学家为代表的宏观语言学。围观社会语言学主要研究的是具体的语言现象。通过研究语言与性别、年龄、文化等的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来研究语言及其变体。 一、社会语言学产生的背景 通常来讲,人们公认的社会语言学确立的背景是以1964年在美国召开的第9届国际语言学大会为标志。其实社会语言学的确立与发展与其它学科一样,是经过长时期的学术成果积累和历史发展的结果。 社会语言学的产生有三个因素: 首先,学者对于语言与社会的研究是基于历史的需要。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社会变革频繁、政治形势多变、社会关系及其复杂、以及人口的迁移等多方面都与具体的语言政策有关。作为各个民族不可或缺的语言,受到政治、文化、心理、社会等方面学者的高度重视。因此,语言与社会也逐渐受到了语言学家的关注。 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语言学自身的发展需要社会语言学。 最终,在各种条件均成熟的条件下,社会语言学的建立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1964年, 在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召开了第一次社会语言学会议。至此,社会语言学诞生,1964 年也被视为社会语言学的诞生之年。 二、语言学的各个分支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语用文化差异与语用翻译

第29卷第3期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29No.32009年6月 Journal of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 J un.2009 [收稿日期]2009-06-02[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D/2008/01/092) [作者简介]郑建新(1966-  ),男,江苏镇江人,南京审计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语用学和语法学研究; 梁文青(1965-  ),女,广东广州人,南京审计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和教学法研究。语用文化差异与语用翻译 郑建新,梁文青 (南京审计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29) 【摘 要】汉英两种语言不但语言系统、语言结构有很大差异,而且在语用方面所受到的制约也有诸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因素的制约。这些社会文化因素的差异影响交际中的信息获得,造成信息误导和信息障碍,制约了语用翻译的动态等效。因此,翻译时必须考虑不同文化差异因素,力求避免语用翻译失效。 【关键词】语用学;语用文化差异;语用翻译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873(2009)03-0116-05 语用学(Pragmatics )是语言学的一个较新的领域,它研究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语用学是讲究语言合适、得体的学问。使用语言不能只讲究遣词造句的正误,更重要的是语言使用是否合适、得体。要做到真正理解和恰当使用一门语言,仅仅懂得依据构成这门语言的发音、词汇和语法去理解言语形式的“字面意义”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懂得依据当时的语境推 导出言语形式的“言外之意” (超越字面的意义)。一、语用中的文化差异跨语言、跨文化的语用现象涉及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对交际的影响。跨文化言语交际必须懂得语用学,因为它关系到语言的使用是否合适、得体。如中国人使用英语就存在跨语言、跨文化的语用问题。我们在使用英语(目的语target lan 2guage )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汉语(母语或称源发语source language )以及汉语文化的影响,形成一种既不是源发语,也不是目的语的所谓中介语(inter 2language )或称语际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用某种语言进行交际,总回避不了语用差异,而这种差异往往是文化差异造成的。这些差异会对交际造成影响,出现信息误导,信息错误和信息障碍,这就是所谓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 )。如果交际的一方出现语用失误,交际的另一方就可能产生误解,以致影响到人们的语用 行为。汉英两种语言不但语言系统、语言结构有很大差异,而且在语用方面所受到的制约也有诸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因素的制约。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模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的运用方式集中表现了各民族的文化特征。中国文化视谦虚为一大美德,英美文化则不全然,因此中国人和英美人对别人的恭维和赞扬的反应不很一样。中国人总是对别人的赞扬表示否定,以示自己谦虚,而英美人却往往采取接受的方式,并感谢对方,以示友好。因此对英美人来说,是十分自然很可以理解的对话。如: A :Y o u speak beautif ul English. B :Thank you.I had very good teachers in  t he university. 反之,如果听到A 的赞扬后,B 不按照英美的习俗大方地接受,而按照中国人的规范去否认,以示谦虚。这样反会使对方感到不可理解。又如: A :Y o u speak beautif ul English. B :No ,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 这样反会使对方感到不可理解。贬已尊人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汉民族人听到别人的赞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而英语民族则没有贬己尊人的文化习惯,同汉民族相反,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乐意地说声Thank you 来表示接受。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价值差异,汉 ? 611?

英语语言学复习资料.(XC)

1. Language (语言)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2. Linguistics(语言学)is generally defined a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3. General linguistics(普通/一般语言学)The study of language as a whole is often called general linguistics. 4. Phonetics(语音学) the study of sounds used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led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phonetics. 5. Phonology(语音体系) how sounds are put together and used to convey meaning in communication. 6. Morphology(形态学) these symbols are arranged and combined to form words has constituted the branch of study called morphology. 7. Syntax(句法学) then the combination of words to form grammatically permissible sentences in languages is governed by rules. The study of these rules constitutes a major branch of linguistic studies called syntax. 8. Semantics(语意学) the study of meaning is known as semantics. 9. Pragmatics(语用学) when the study of meaning is conducted, not in isolation, but in the context of language use, it becomes another branch of linguistic study called pragmatics. 10. Phone(音素) is a phonetic unit or segment. The speech sounds we hear and produce during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are all phones. 11. Phoneme(音位)is a phonological unit; it is a unit that is of distinctive value. It is an abstract unit. It is not any particular sound, but rather it is represented or realized by a certain phone in a certain phonetic context. 12. Allophones(音位变体) the different phones which can represent a phoneme in different phonetic environments are called the allophones. 13. IPA(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国际音标) It’s a standardized and internationally accepted system of phonetic transcription.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IPA is using one letter selected from major European lang uages to represent one speech sound. 14. Diacritics(变音符) it is a set of symbols which are added to the letter-symbols to bring out the finer distinctions. 15.broad transcription(宽式标音) one is the transcription with letter-symbols only. 16.narrow transcription(严式标音) the other is the transcription with letter-symbols together with the diacritics. 17. open class words(开放类词)In English , open class words are nouns, verbs, adjectives and adverbs. We can regularly add new words to these class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