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形成的机理

断层形成的机理
断层形成的机理

横断层切断并夷平后,平面上两盘轴迹仍连成一线而未错移,则表明断层两盘顺着轴面在断层面上的迹线滑动,因此既有顺断层面走向滑动的分量又有顺断面倾斜滑动的分量。还要指出,如果轴面倾角平缓,顺断层面倾斜滑动的分量即使不大也可能引起水平面上轴迹的较大错开。

总之,褶皱轴迹在两盘中错移距离的大小决定于三个因素,即两盘平移分量的大小和方向;两盘倾斜滑动分量的大小和褶皱轴面的倾角。这三个变量及其相互关系,决定了褶皱轴迹是否发生错移,并决定了错移的方向和距离。所以在分析断层时,必须从断层、褶皱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结合有关构造进行分析。

以上我们讨论了断层活动可能造成的错动假像。由于岩层和断层都不是几何平面,还要受地形起伏的影响,因此,自然界的实际现象要比上述分析的情况更加复杂。所以在分析研究断层时决不能只观察一个平面或一个剖面的表像,要从多方面考虑:一定要考虑到三维空间的立体形像;断层产状和两盘的位移;岩层和褶皱的产状以及其间的相互关系等;还要考虑到地形的影响。

第五节断层形成机制

断层形成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涉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如破裂的发生和断层的形成过程;断层作用与应力状态;发生断裂岩石的力学性质;以及断层作用与断层形成环境的物理状态等问题。下面对这些问题作一概括分析。

当岩石受力超过其强度,即应力差超过其强度时便开始发生破裂。破裂之初,首先出现微裂隙、微裂隙逐渐发展,相互联合,形成一条明显的破裂面,即断层两盘借以相对滑动的破裂面。

断层形成之初发生的微裂隙一般成羽状散布排列。对微裂隙的性质,目前尚未取得一致认识。近年来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发现大多数微裂隙是张性的。

当断裂面一旦形成而且应力差超过摩擦阻力时,两盘就开始相对滑动,形成断层。随着应力释放,应力差(f1—J3)逐渐变小,当其趋向于零或小于滑动摩擦阻力时,一次断

层作用即告终止。·

安德森(E.M.Anderson,1951)等学者分析了形成断层的应力状态,他认为形成断

层的三轴应力状态·中的一个主应力轴趋于垂直水平面。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形成正断层、逆冲断层和平移断层的三种应力状态(图6--41)。

安德森模式基本上为地质学家所接受,作为分析解释地表或近地表脆性断裂的依据。现在一般认为,断层面是一个剪裂面,J1与两剪裂面的锐角分角线一致,口,与两剪裂面的钝角分角线一致。f1所在盘向锐角角顶方向滑动,就是说断层两盘垂直口2方向滑动。

形成正断层的应力状态是:f1直立;口:和口:水平;口2与断层走向一致,上盘顺断层

倾斜向下滑动。根据形成正断层的应力状态和莫尔圆表明,引起正断层作用的有利条件是:最大主应力(J1)在铅直方向上逐渐增大;或者是最小主应力(口:)在水平方向上减

小(图6--42)。因此,水平拉伸和铅直上隆是最适于发生正断层作用的应力状态。

形成逆冲断层的应力状态是:最大主应力轴(口1)和中间主应力轴(口:)是水平的;

最小主应力轴(J3)是直立的;f2平行于断层面走向。根据逆冲断层的应力状态和莫尔

-

图6---41 形成断层的三种应力状态

(据E.M.AndeI~on,1951)

A——正断层;B一逆冲断层;C一平移断层

(A与B的右图为剖面图,C的右图为平面图)

正断层作用的应力状态莫尔医

(据M.K.Hubbert)

逆冲断层作用

逆冲断层作用的应力状态莫尔圆

(据M.K.Hubbert)

圆表明,适于逆冲断层形成作用的可能情况是:f1在水平方向逐渐增大;或者是最小王

应力(口,)逐渐减少(图6--43)。因此,水平挤压有利于逆冲断层的发育。

形成平移断层的应力状态是:最大主应力轴(f1)和最小主应力轴(J3)是水平的,

中间主应力轴(口:)是直立的;断层面走向垂直于,:,滑动方向也垂直于f2,两盘顺断

层走向滑动。

安德森模式虽然常常作为地质学家分析断层作用的应力状态的基本依据,但自然界的情况是复杂的,一些学者对复杂的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企图在分析断层作用时加以考虑。为此,哈弗奈(W.Hafner,1951)分析了地球内部可能存在的各种边界条件所引起

的应力系统。他假定一个标准应力状态并附加以类似实际构造状况的边界条件

出各种边界应力场下势断层的可能产状和性质。

哈弗奈提出的标准状态的边界条件是:

第一,岩块表面为地表,没有剪应力作用,仅受一个大气压的压力;

第二,岩块底部,应力指向上方,等于上覆岩块的重量;

第三,边界上没有剪应力作用。

从而推算

任何处在标准状态下的岩石,如受水平挤压,最简单的情况就是两侧均匀受压(图卜44上图)。在这种受力情况下,可能出现两组共轭的逆冲断层(图6--44下图),它们的产状不论在水平面上或向地下深部,均无变化。但是,两侧均匀受压并不是地质环境中最常见的情况,最常见的倒是不均匀的侧向挤压。因此,哈弗奈提出了三种附加应力状态。

图6144 两侧均匀水平挤压应力作用下势断层的分布

(据W.Hafner,1951)

1一应力;2口最大主应力迹线;3一最小主应力迹线;4—势断层

下图箭头代表势断层的相对移动方向

三种附加应力状态均假设中间主应力轴呈水平状态,其共轭剪裂角约60‘,以最大主应力轴等分之。

第一种附加应力状态(图卜-45) 水平挤压力不仅自上而下逐渐增大,而且在同

一水平面上,两端挤压力不等。图6--45所示为左端大于右端(由上图箭头长度表示),

计算出的最大与最小主应力迹线绘于上图。下图显示了由附加应力形成的势断层分布区与应力太小不足以产生断层的稳定区。这里的势断层为两组倾角约30、倾向相反的逆冲断层,由于最大主应力轴的倾角各点不一,并且有向右增大趋势,所以倾向稳定区的一组逆冲断层的倾角自地表向下逐渐增大,但断层性质不变。

第二种附加应力状态(图6--46) 水平挤压力在水平方向上自左至右呈指数递

减,因而稳定区远远大于势断层分布区,后者局限于左端一狭窄地段。倾向稳定区的一组断层为陡倾斜逆断层,其倾角自地表向下显著增大;另一组断层的倾角平缓,但倾向有变化,近地表为倾向左端的低角度逆冲断层,向下逐渐转变为倾向稳定区的缓倾斜正断层。

第三种附加应力状态(图6--47) 附加应力包括两种,一为作用在岩块底面上呈

正弦曲线形状的垂向力(中图箭头所示),一为沿岩块底面作用的水平剪切力(上图底面

箭头所示)。这种应力状态下形成的势断层产状比较复杂。在中央稳定区的上部形成两组高角度的正断层,每组断层的倾角都向深部变陡。自中央稳定区趋向边缘,断层倾角变缓,一组变成低角度正断层,另一组变成逆冲断层。

147

地震工程学同济思考题答案

第一、二章地震的基础知识 1、世界地震分布的主要集中区域是什么? 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大洋海岭地震带 2、地球内部的基本构造是什么? 地壳(数千米至数十千米、岩石)、地幔(上、下地幔、岩石和软流层)、地核(外核、内核) 3、4、5、从地震成因、地震序列、震源深度上划分,地震类型主要有哪些? (构造、火山、陷落、诱发)(主震余震型、震群型、单发型)(浅源、中源、深源) 6、构造地震发生的宏观背景是什么? 板块的构造运动 7、简要叙述地震发生机理的弹性回跳说。 地壳由弹性的、有断层的岩层组成;地壳运动产生的能量以弹性应变能的形式在断层中长期积累;当弹性应变能积累及其岩层变形到达一定程度时,断层上某一点的两侧岩体向相反方向突然滑动,弹性应变能释放,产生地震,发生变形的岩体又重新恢复到,没有变形的状态。 8、简要叙述地震发生机理的粘滑说。 每一次断层发生错动时,只释放了积累的应变能中的一小部分,而剩余部分则被断层面上很高的动摩擦力所平衡,地震后,断层两侧仍有摩擦力使之固结,并可以再积累应力而发生较大的地震。 9、什么是震级,一般如何定义? 震级是表示一次地震大小的指标,是地震释放能量多少的尺度。 一般以地震仪记录的水平方向地震波最大位移的平均值来测定震级的大小。 10、什么是烈度?震级和烈度有何关系? 烈度是某一区域范围内地面和各种建筑物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的一个指标。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则随地而异。 11、什么是烈度衰减规律? 描述烈度随震级和距离变化而改变的统计规律。实际地震烈度的分布并不十分规则,通常取圆形等震线拟合和椭圆形等震线拟合两种类型。 12、地震波有哪些类型? 体波(纵波、横波)、面波(瑞利波、乐夫波) 13、什么是纵波、横波,它们的传播速度有什么差异?试从弹性波动方程的角度进行推导。 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为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正交的为横波。波动方程具有同样的形式,但是系数不同,P34,35 14、地震动各分量主要由什么波产生的? 体波产生水平和垂直分量,面波产生转动分量。 15、Rayleigh波和Love波各有什么特点? 瑞利波振幅大,在地表以垂直运动为主,乐夫波类似于蛇形运动,质点在水平向的振动与波行进方向耦合后会产生水平扭矩分量,具有频散性,其波速取决于波动频率。 16、各种波在固体和液体界面反射和折射的性质如何? 遵从一般的折射反射定律,但是横波不能在液体里面传播。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期末复习(王松版) 1地震资料解释——以地质理论和规律为指导,运用地震波传播理论和地震勘探方法原理,综合地质、测井、钻井和其它物探资料,对地震数据进行深入研究、综合分析的过程。 2地震子波(wavelet):地震勘探过程中,爆炸产生的尖脉冲传播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渐稳定。 3褶积模型的应用: 已知r(t)和w(t),求s(t):正演问题 已知w(t) 和s(t) ,求r(t) :反演问题 已知s(t) 和r(t),求w(t):子波处理 4同相轴:指地震时间剖面上相同相位的连接线 5极性判断 6有效波的识别标志 1)强振幅: 叠后资料往往经提高信噪处理,反射波能量大于干扰波能量 2)波形相似性: 子波相同、同一界面反射波传播路径相近,传播过程影响因素相近,相邻地震道上的波形特征(主周期、相位数、振幅包络形状等)是相似的。 3)同相性: 同一个反射波的相同相位,在相邻地震道上的到达时间也是相近的,每道记录下来的振动图是相似的,形成一条平滑的、有一定长度的同相轴,也称相干性。 4)时差变化规律: 在共炮点道集上,直达波、折射波是直线,反射波、绕射波、多次波等为曲线。在动校正后的剖面上,原来直线的同相轴被校正成曲线,一次反射波成为直线,多次波、绕射波为曲线。 1、2用于识别波的出现; 3、4用于识别波的类型、特征及地层界面特征的判断。 7水平叠加剖面的特点 (1)在测线上同一点,根据钻井资料得到的地质剖面上的地层分界面,与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同相轴在数量上、出现位置上,常常不是一一对应的。 (2)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双程旅行时t0 ,而地质剖面或测井资料是以铅垂深度表示的,两者需经时深转换,其媒介就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它通常随深度或空间而变化。 (3)反射波振幅、同相轴及波形本身包含了地下地层的构造和岩性信息,如振幅的强弱与地层结构、介质参数密切相关。但是反射波同相轴是与地下的分界面相对应,同相轴与界面两侧的地层、岩性有关。必须经过一些特殊处理(如声阻抗反演技术等)才能把反射波所包含的“界面”的信息转换成为与“层”有关的信息后,才能与地质和钻井资料进行直接地对比。 (4)地震剖面上的反射波是由多个地层分界面上振幅有大有小、极性有正有负、

断层的性质与特征

断层性质与特征 一、问题的提出 生产实践中,经常遇到一些问题与断层的性质有关。如:水文地质中断层的导水性,断层与矿井突水淹井的关系;瓦斯地质中断层的开放性,断层与瓦斯赋存、瓦斯涌出及煤与瓦斯突出的关系等。显然,断层的性质具有致关重要的作用,是分析问题的基础,没有对断层性质的准确判断,必然导致错误的结论。 正断层是地台区一种最常见的构造类型。一般认为正断层为张性断层,并具有张性断层的一般特征。如断层面比较粗糙、断层角砾多棱角状、次棱角状、排列杂乱无章、没有强烈积压形成的复杂小褶皱等现象。但大量的实际观测表明,正断层并非主要是张性,而是剪性,并具有剪性断层的一般特征。 二、正断层性质 从理论上来说,正断层既可以是剪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剪破裂,也可以是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张破裂。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岩石的破裂方式主要决定于以下三个因素:(1)岩石的抗剪强度和抗张强度。由于岩石的抗张强度仅为抗剪强度的1/3,因此,在自然条件下,岩石更容易发生张破裂; (2)岩石变形的地质环境。断层一般形成在地下围压很大的环境条件下,围压的作用不利于张性破裂的形成,而对剪破裂的发育比较有利。 (3)构造应力场性质。岩石在张应力作用下,超过其抗张强度形成张性破裂;在压应力作用下则形成剪性破裂。可用剪切破裂摩尔圆图解来说明(略)。 从实际来看,断层一般形成在地下围压很大的条件下,在压应力作用下,主要形成剪性破裂,只有在张应力作用下才形成张性破裂。因此,尽管岩石的抗张强度远小于抗剪强度,但由于受环境围压条件的作用,岩石中更多形成的是剪切破裂,而不是张破裂。如,岩石中的节理主要为剪节理,张节理比较少见。节理的性质尚且如此,由张节理进一步发育所形成的典型张性断层更为少见。 三、正断层特征 断层的特征一般包括断层面特征、构造岩特征、断层两盘伴生构造特征及断层的组合特征等四个方面。断层的特征决定于断层的性质。比较明显反映断层性质的特征是断层面特征、构造岩特征和断层两盘伴生构造特征。张性正断层的特征如各种教科书描述和人们通常所认识的那样,此不赘述。下面着重论述剪性正断层的一般特征。 根据E. M. Anderson(1951)应力状态分析,剪性正断 层与逆断层、平移断层的形成机制实质上是一样的,均属于 剪破裂,因此,应当具有类似的压剪性构造特征(略)。但 实际研究表明,断层特征的差别也是比较明显的: (1)剪性正断层的压剪性构造特征最弱,平移断层较 强,逆断层最强。形象理解,由剪性正断层——平移断层— —逆断层,其构造特征表现为“张剪性——剪性——压剪性” 的递变序列。 (2)构造岩分带性的差异。剪性正断层分带性最明显, 其次是平移断层,逆断层最弱。野外观测表明,如果断层带 内各种构造岩均较发育的话,紧靠断层面的是断层泥,然后, 离开断层面依次是碎粉岩、碎粒岩、断层角砾岩(图1)。图1 构造岩分带示意图

营销风险形成机理与预警控制研究

营销风险形成机理与预警控制研究 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认识基础,从营销的角度研究企业风险问题。分析归纳出形成营销风险的三大原因:营销环境突变、营销系统振荡、营销管理失效。进而提出营销风险形成机理是:营销环境的不确定变化引起营销系统不规则波动,如果营销管理失效,使得营销系统波动没能得到有效控制,会使营销系统的波动变为不规则振荡,可能产生营销事故,引发营销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营销环境适宜度、营销系统安全度、营销管理有效度的“三度”管理设想,以提高营销可靠度,降低营销风险度;设计出营销可靠度和营销风险度的简便计量模型,为设立营销风险管理目标并建立预警控制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对营销风险系统识别的基础上,将营销风险划分为宏观营销风险和微观营销风险。建立了宏观营销风险观测指标体系和微观营销风险衡量指标体系。针对宏观营销环境对企业影响具有单一指标的高风险性和难以综合评价的实际,探索用单一敏感指标,采用97网格感知判断法,进行营销宏观风险的预警判断。对微观营销风险指标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时差检验,并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微观风险衡量的指标权重。 本文认为:营销风险预警要有评价和预测等大量前期工作做基础。将模糊理论与神经网络相结合,建立了企业营销风险FA-BP营销风险评价模型。运用模糊逻辑推理将专家知识引入营销风险的衡量过程中,使系统具有处理非线性、不确定性问题的能力;运用神经网络的自学习、自适应及泛化能力完成系统的运行工作,实现了衡量的智能化,并与具体行业和企业营销实际结合进行了模型检验。在时差分析的基础上,试用ARMA模型和蒙特-卡罗模拟对先行性指标进行了营销风险预测。 使用行业营销风险概率划分法确定风险等级和警度,这对处理非线性复杂营销风险问题很有意义。将营销工程和控制技术相结合,设计了营销风险预警控制模式,分析了营销风险决策的特点,提出了营销风险控制处理的常规措施和增强企业抗营销风险能力的若干对策建议。

利用地震模拟技术研究逆断层的断点位置

0概述 在地震资料解释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逆 断层断点位置的确定一直是该方法中的一个短板,即使利用地震反演方法也往往难以获得断点的准确位置。这些问题的起因主要不是野外数据采集阶段和资料处理时出现纰漏,而是在地震资料解释时对时深转换速度和偏移量难以精确给定造成的。 逆断层通常是由于地层受到周围应力场的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构造,特点是在其产生过程中发生地层牵引作用,因此利用地震勘探的手段在解决逆断层构造问题时会遇到很棘手的问题:逆断层在断点附近产生的断面波与逆断层牵引形成的局部背斜产生的绕射波相互叠加干涉,在叠加剖面上无法将它 们相互分离,极易造成假象而引起错误解释。即便参考偏移处理后的时间剖面成果,由于其偏移参数需要依靠经验人为的给定,其偏移量的大小都直接影响偏移结果。相反,原始的叠加时间剖面其实更能真实反映地层构造的真实情况,不过其中的地质信息需要通过一些手段才能够洞察。 为此,文中应用Klseis 软件从建立正演模型开始,通过对多组模型射线追踪对比,将不同模型的自激自收模拟记录与实际叠加剖面比对分析,还原地层的真实面貌,在研究逆断层的断点位置方面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1建模原理 正演模拟技术的基础是地球物理模型的建立。地球物理模型的建立可归结为对地球物理模型结构的数学描述。构造模型是由地下结构和地层速度所表征的模型,它通过界面参数和地层速度参数进行模型描述。由于构造模型注重对地下结构的描述,因此它适用于地下波场特征正演分析与研究。 利用地震模拟技术研究逆断层的断点位置 徐忠华 (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物测地质队,河北邢台054000) 摘要:在地震资料解释阶段,可根据解释结果进行正演模拟,以验证解释结果的可靠性,并通过模型正演方式了解地下波场的细微变化,提高解释精度。依据内蒙古鄂托克前旗沙章图矿区DF2逆断层的赋存形态,建立的地质模型,并围绕其逆断层的断点位置、埋深、地层速度等,对各种接收排列进行射线追踪实验。通过改变开动的道数、道距及偏移距,观察各种参数下射线追踪的分布情况及模拟时间剖面的面貌。正演结果表明利用射线模型追踪的模拟地震反射剖面与实际时间剖面完全吻合,其确定的逆断层断点位置及断面倾角合理。关键词:逆断层;断点位置;KLSeis 系统;正演模型;射线追踪中图分类号:P631.4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徐忠华(1974—),男,山西汾阳人,1998年毕业于中国矿 业大学物探专业,本科学历,从事技术工作,项目技术负责,高级工程师。 收稿日期:2013-10-28责任编辑:孙常长 Using Seismic Simulation Technology to Locate Reverse Fault Intersecting Points Xu Zhonghua (Geophysical Prospecting,Surveying and Geological Exploration Team,Hebei Bureau of Coal Geological Exploration,Xingtai,Hebei 054000) Abstract:During seismic data interpretation stage can carry out forward simulation based on interpreted result to validate reliability of interpretation;and through model forward mode find out minute variations of underground wave field to promote interpretation accura?cy.Based on geological model on the basis of occurrence morphology of reverse fault DF2in Sazant mine area,Otog Front Banner,In?ner Mongolia,around issues of reverse fault intersecting point location,buried depth,seismic-wave velocity etc.carried out ray tracing experiment for various receiver arrangements.Through changing actuated trace number,trace intervals and offsets,observed distribu?tion of ray tracing and simulation time section features under different parameters.Forward results have shown that using ray model traced simulation seismic reflection sections are exact tally with actual time section,determined reverse fault intersecting point and fault plane dip angle are reasonable. Keywords:reverse fault;fault intersecting point location;KLSeis software;forward model;ray tracing 中国煤炭地质 COAL GEOLOGY OF CHINA Vol.26No.03Mar.2014 第26卷3期2014年3月 文章编号:1674-1803(2014)03-0059-05 doi:10.3969/j.issn.1674-1803.2014.03.14

经融风险管理简答题

金融风险管理简答题 第一章 9、简述金融风险的类型及其分类依据。 答:1、按照金融风险的形态划分:价格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证券价格风险、金融衍生品价格风险、通货膨胀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或操作风险;政策风险;金融科技风险;其他形态的风险(法律风险、国家风险、环境风险、关联风险)。 2、根据金融风险的主体划分:金融机构风险;个人金融风险;企业金融风险;国家金融风险。 3、根据金融风险的产生根源划分:客观金融风险;主观金融风险。 4、根据金融风险的性质划分:系统性金融风险;非系统性金融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道德风险等)。 5、根据金融风险的层次划分:微观金融风险;宏观金融风险。 10、金融风险存在哪些效应?着重说明金融风险的经济效应。 答:金融风险的效应可以划分为经济效应、政治效应和社会效应三个方面,经济效应主要包括微观经济效应和宏观经济效应。 11、简述金融风险的形成机理。 答:要了解金融风险形成机理,需要了解金融风险产生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金融风险产生的必要条件,也就是金融风险因素,金融风险产生的充分条件,也就是金融风险事故,两者结合就形成了金融风险,在两者的交错作用下,金融风险可能进一步加剧,导致金融危机。 12、简述金融风险的信用脆弱性理论。 答:现代理论认为,信用的脆弱性,是由信用过度扩张和金融业的过度竞争造成的,这可以从信用运行特征来解释:信用是联系国民经济运行的网络,这个网络使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环节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但是这个网络的任一环节即使是偶然的破坏都势必引起连锁反应,信用的广泛连锁性和依存性是信用脆弱、产生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金融业的过度竞争以及信用监管制度的不完善是信用脆弱性的又一表现。 第二章 5、金融风险管理的含义是什么?“管理”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什么是金融风险管理。

地震勘探断层组合及解释

在地震勘探圈闭评价中断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油田早期勘探多以构造圈闭为主,构造圈闭中断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断层可以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横向上、纵向上短距离运移、长距离运移都可能存在,这种断层有种说法叫“油源断层”或“控油断层”等;断层也可以实现油气的封堵,尤其是那种反向断层,由于断层的存在使得目的层储层正好对接致密泥岩;或形成断鼻构造、或形成断块构造。 在地震解释流程中,断层和层位追踪解释是核心。断层在垂直剖面上的直观反映是波组错断、扭曲以及振幅和频率的突变,在断层两侧体现出地层产状不同、构造变形不协调、地层厚度不同等特征。如下图: 断层的类型整体上分三种: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如下图:

断层组合形态基本包括如下几类: 根据断层对构造、沉积的控制作用以及构造发育史,通常将断层分为几个级别:一级断裂,控制盆地沉积,断穿基底,在剖面上上下盘断距非常大,断层可能从深层一直断到浅层,平面上延伸很长,规模较大,从浅到深都会存在;二级断裂,控制构造带,是构造带的分界

线,剖面特征也很明显,断距比较大平面延伸较长;三级断裂,控制局部构造,如形成鼻状构造的两翼断层,剖面特征上断距不是很大,延伸较短;四级断裂,也就是那些伴生断层、小断层等。 从解释过程来看,断层组合就是选定某一层位面上各层位段与断层段在剖面上的交点(断点)分布规律,再根据用户对研究区域断裂分布的了解以及工作经验,把属于同一断层的断点相连,形成该层位面的断层分布图,进而形成空间断层面分布图。如下图: 由于断点来源于剖面,断层组合是在某一个层面上,所以在进行组合的时候必须要平剖吻合。 在描述上,断层剖面上的组合方式包括:“Y”字型、反“Y”字型、阶梯状或雁形、平行排列等,平面上组合方式包括:斜列状、网状、放射状、硫状、树枝状等。

断层识别标志

断层类型很多,规模差别极大,形成机制和构造背景各异,因此,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各不相同。但是断层研究的首要环节是要识别断层和确定断层的存在。虽然断层可以通过分析和解译航卫片、物探图、地质图和有关资料得以确定或推定。但识别和确定断层存在的主要方式是进行野外观测。 断层活动总会在产出地段的有关地层、构造、岩石或地貌等方面反映出来,形成了所谓的断层标志,这些标志是识别断层的主要依据。 地貌标志(1) 断层崖由于断层两盘的相对滑动,断层的上升盘常常形成陡崖,这种陡崖称为断层崖。盆地与山脉间列的盆岭地貌是断层造成一系列陡崖的典型实例。 断层三角面断层崖受到与崖面垂直方向水流的侵蚀切割,乃形成沿断层走向分布的一系列三角形陡崖,即断层三角面。 地貌标志(2) 错断的山脊往往是断层两盘相对平移的结果。 横切山岭走向的平原与山岭的接触带往‘往是规模较大的断裂。 串珠状湖泊洼地往往是大断层存在的标志。这些湖泊洼地主要是由断层引起的断陷形成的。 泉水的带状分布往往也是断层存在的标志。念青唐古拉南麓从黑河到当雄一带散布着一串高温温泉(右图),是现代活动断层直接控制的结果。 水系特点断层的存在常常影响水系的发育,引起河流的急剧转向,甚至错断河谷。 构造标志 如果线状或面状地质体在平面上或剖面上突然中断、错开,不再连续,说明有断层存在。右下图示断层造成的构造线不连续现象。为了确定断层的存在和测定错开的距离,在野外应尽可能查明错断的对应部分。 构造强化是断层可能存在的重要依据。构造强化现象包括有:岩层产状的急变和变陡;突然出现狭窄的节理化、劈理化带;小褶皱剧增以及挤压破碎和各种擦痕等现象。 构造透镜体是断层作用引起构造强化的一种现象。断层带内或断层面两侧岩石碎裂成大小不一的透镜状角砾块体,长径一般为数十厘米至二、三米。构造透镜体有时单个出现,有时成群产出。构造透镜体一般是挤压作用产出的两组共轭剪节理把岩石切割成菱形块体后,其楞角又被磨去形成的。包含透镜体长轴和中轴的平面,或与断层面平行,或与断层面成小角度相交。 在断层带中或断层两侧,有时见到一系列复杂紧闭的等斜小褶皱组成的揉褶带。揉褶带一般产于较弱薄层中,小褶皱轴面有时向一方倾斜,有时陡立,但总的产状常常与断层面斜交,所交锐角一般指示对盘运动方向。 断层岩的发育和较广泛产出也是断层存在的良好判据。 地层标志 地层的重复和缺失是识别断层的主要依据。 岩浆活动和矿化作用标志 大断层尤其是切割很深的大断裂常常是岩浆和热液运移的通道和储聚场所,因此,如果岩体、矿化带或硅化等热液蚀变带沿一条线或带断续分布,常常指示有大断层或断裂带存在。一些放射状或环状岩墙也指示放射状断裂或环状断裂的存在。 岩相和厚度标志 如果一个地区的沉积岩相和厚度沿一条线发生急剧变化,可能是断层活动的结果。断层引起岩相和厚度的急变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控制沉积盆地和沉积作用的同沉积断层的活动,引起沉积环境沿着断层发生明显变化,岩相和厚度因而发生显着差异;另一种情况是,断层的远距离推移,使相隔甚远的岩相带直接接触。查明和确定断层是研究断层的基础和前提。在地质调查中,应注意观察、发现和收集指示断层存在的各种标志和迹象,同时结合其他地质条件和背景加以综合分析。 识别断层的标志

地震波传播原理

菲涅尔体和透射波 摘要 在地震成像实验中,通常使用基于波动方程高频渐进解的几何射线理论,因此,通常假设地震波沿着空间中一条连接激发点和接受点的无限窄的线传播,称为射线。事实上,地震记录有非常多的频率成分。地震波频率的带限性就表明波的传播应该扩展到几何射线周围的有限空间。这一空间范围就成为菲涅尔体。在这片教案中,我们讲介绍关于菲涅尔体的物理理论,展示适用于带限地震波的波动方程的解。波动方程的有限频理论通过敏感核函数精确地描述了带限透射波和反射波的旅行时与振幅和地球介质中慢度扰动之间的线性关系。菲涅尔体和有限频敏感核函数可以通过地震波相长干涉的概念联系起来。波动方程的有限频理论引出了一个反直觉的结论-在三维几何射线上的点状速度扰动不会不会造成波长的相位扰动。因此,这说明在射线理论下的菲涅尔体理论是波动方程有限频理论在有限频下的一个特例。最后,我们还澄清了关于菲涅尔体宽度限制成像实验分辨率的误解。 引言 在地震成像技术中,射线理论通常在正演和反演中被用有构建正反演波长算子。射线理论之所以收到欢迎部分是由于计算机速度和内存的限制,因为射线理论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并且对于各种地震成像方法的应用也比较容易。而另一方面,地震成像实验清晰的表明,射线理论,由于他对波场传播的近似描述,对于散射效应严重的波场的成像是不完备的。Cerveny 给出了对于地震波射线理论的一个全面的理解。 在地震成像实验中,记录到的透射波和反射波信号都是由一个主要由低频信号组成的宽带震源激发产生的,因为地震波的高频信号在地层中很容易衰减。但是射线理论是基于高频近似的,这表明基于射线理论的成像技术和和测量波场这件之能会存在方法上的冲突。这个围绕射线且对带限地震波的传播起主要影响的空间范围就被叫做菲涅尔体。射线理论在地下构造尺度大于记录波场的第一菲涅尔带的介质中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对于低频反射波(频率成分在10-70Hz之间)和透射波(频率成分在300-800Hz之间),第一菲涅尔体的宽度可以分别达到500m和50m的量级。这个宽度要大于我们在陆地和海洋的反射波地震勘探以及井间和垂直地震剖面中想要成像的地下地质特征。 在这篇教案中,我们将看到如何将地震分辨率扩展到识别体积小于第一菲涅尔带的不均匀体。我们将展示如把射线理论下的旅行时和振幅公式扩展到更精确的、可以应用与带限反射和透射地震信号波场近似理论。波动方程的有限频理论提出了反射和透射地震波的敏感核函数(也称作Frechet核函数)。这些有限频Frechet核函数将速度扰动和旅行时与振幅的扰动线性的联系起来。有限频波长近似被直接应用到各种地震成

活断层和地震

第七章活断层和地震工程地质研究 活断层 一.概述 1.地质学科领域内,将由活断层和地震活动所产生的工程地质问题,称为“区域地壳稳定性问题” 2.地球的构造运动可使地壳和上地幔中积聚构造应力,当构造应力增大并超过介质强度时,往往表现为活断层的突然错动,释放应变能,并以弹性波的形式在地壳表层传播而发生地震。 二.活断层 1.什么是活断层: 指今正在活动的断层,或近期曾活动过、不就得将来可能会重新活动的断层(又称潜在活断层)。 2.活断层时间上限问题: 美国原子能委员会: ①活动断层:全新世(10000a)以来活动的断层,并且未来任 有可能活动,其活动可以找到相应证据。 ②能动断层:在过去的35000a内至少有过一次活动证据,或 者在过去的500000a内有过反复活动证据。 我国规定潜在活断层的时间上线: 铁路线为10000a 高坝和核电站为50000a 3.活断层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

①地面错动直接损害跨越该断层的地标建筑 ②由此引发的地震所引起的危害 4.活断层的基本特征: ①活断层是深大断裂复活运动的产物。 ②活断层的继承性和反复性 ③活断层的活动方式 粘滑型:以地震方式产生间歇性地突然滑动。 围岩强度高,断裂带锁固能力强,能不断积累应变能蠕滑型:沿断层滑动面两侧岩层连续缓慢地滑动。 围岩强度低,断裂锁固能力弱,不能积累较大应变能。5.活断层参数: 产状;长度;断距;错动速率;错动周期;活动年龄 6. 活断层的鉴别标志 ①地质标志 a) 断层两侧地层岩性和产状截然不同,被错断,是最本质最重要最可靠的标志 b) 第四纪沉积层变形,砾石层中的砾石受剪断或压碎,视断层性质而定 c) 断层带的岩石因积压磨碎,变现为松散未胶结的破碎带 d) 在强震过程中沿活动性断裂带常常出现地裂缝 ②地貌标志 a) “风口”、“垭口”

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及解释

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及解释 论文提要 断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较复杂的地质现象,我国华北、苏北、江汉、南海北部湾盆地等地区断层都相当发育,断层对于油气的运移聚集起着很重要的控制作用,与油气形成、分布、富集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正确解释断层就成为地震资料解释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下面我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正文 断层在时间剖面上的主要特征: 1.反射波同相轴错断,由于断层规模不同可表现为反射标准层错断和波阻系的错断,在断层两侧波阻关系稳定,波阻特征稳定,这一般是小型断层的反映,其特点是是断距不大,延伸较短,破碎带较窄。 2.反射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波阻间隔突然变化,在断层的下降盘地层变厚,而上升盘地层变薄甚至缺失,这种情况往往是基底大断层裂的反映,其特点是断距大,延伸破碎带宽,这种断层对地层厚度起着控制作用,一般是划分区域构造单元的分界线。 3.反射波同相轴形状突变,反射零乱或出现空白带,这是由于断层错动引起的两侧地层产状突变,或是断层面的屏蔽作用和对射线的畸变造成的。 4.标准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强相位转换等现象,一般这是小断层的反映,但应注意这类变化有时可能是由于地表条件变化或地层岩性变化以及波的干涉等引起,区别他们要综合考虑上下波阻关系进行分析,对于地表条件引起的同相轴扭曲常表现为对不同深度的同相轴都是一样的影响。 5.异常波的出现这是识别断层的主要标志,在时间剖面上反射层中断处往往伴随出现一些异常波如绕射波,断面反射波它们一方面使记录复杂化另一方面成为确定断层的重要依据 一、断层模型的剖面特征 (一)水平地层中的断层 图一所示是水平地层中直立断层、倾斜正断层、倾斜逆断层的断层模型和叠加剖面上的反射同相轴形态,从图中可以看出地震反射剖面特征与实际模型基本一致,断层棱点处出现绕射波。 (二)倾斜地层中的断层 当断面倾斜时,断面反射波向其下倾方向偏移有以下几种情况: 正向断层和反向断层上下盘地层倾向与断面倾向一致称为正向断层,上下盘地层倾向与断面倾向相反称为反向断层,在水平叠加剖面上,正向断层的两盘的反射和断面波都向下倾方向偏移,反向断层的两盘反射向断面波相反方向偏移,(图一)绕射波的极小点对应真实地层断点位置,断盘反射波在断点处与绕射波向切,断面反射相对地下真实地层的断面位置总是向下倾方向偏移。

断层的形成机制及分类

1、断层形成机制: 断层的形成机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一般认为构造物理环境(温度、压力)、应力状态和岩石力学性质,是研究讨论断层形成机制或断层形成作用时,必须考虑的三大基本因素。目前,有关断层形成机制(作用)的理论主要见有安德森模式、哈弗奈模式、兰姆赛模式。其中,安德森模式是国际地质学家普遍公认的理论,哈弗奈模式、兰姆赛模式则是安德森理论的补充、完善或延伸。 2、断层的分类: 按断层与有关构造的几何关系分类 (一)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的关系 (1)走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基本一致。 (2)倾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直交。 (3)斜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斜交。 (4)顺层断层:断层面与岩层面基本一致。 (二)断层走向与褶皱走向的关系 (1)纵断层: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平行。 (2)横断层: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垂直。 (3)斜断层: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斜交。 (三)按两盘相对运动分类 1.正断层:上盘下降、下盘上升的断层;一般为陡倾角断面。 2.逆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的断层;进一步细分为: 1)低角度逆断层:倾角<45° 2)高角度逆断层:倾角>45° 3)逆冲断层:位移量较大的低角度逆断层(倾角<30°) 4)推覆构造:大型逆冲断层,此时,伴有飞来峰和构造窗,并有外来系统,原地系统的称谓。 3.平移断层:两盘岩块沿断层走向作相对水平运动的断层(也称走滑断层) 左行走滑(反时针):垂直断层走向,见对盘向右滑动。 右行走滑(顺时针):垂直断层走向,见对盘向左滑动。 4.正一平移:逆平移断层和平移一正,平移一逆断层。兼有垂直升降和平移两向运动,常见斜向擦线(于是也称斜落、斜冲断层)。依据擦线侧伏角大小有下列进一步分类: 1)平移—正(逆)断层:侧伏角45°-80° 2)正(逆)—平移断层:侧伏角10-45° 5.枢纽断层:两盘岩块具相对旋转运动的断层。

地震成因学说

地震成因学说 文摘:本文基于强烈地震具有一个呈单一点状震源的事实,以及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也能够对强烈地震发生的日期产生影响,提出强烈地震是地壳中的固态岩层在高温高压作用下,转化为具有流动性的岩层,随着地下流动性岩层所受的压力愈来愈高,体积也不断扩大,当能量的积累超过一定限度时,大量呈流动状态的物质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如同火山爆发似的在地壳深处岩层最薄弱处迅速膨胀,膨胀造成对地壳深处岩层的持续强烈冲击,振动波传至地面,就产生了强烈地震。 关键词:流动性岩层;强烈地震;流体冲击。 关于地震的成因,正统的观点认为:地壳内存在一种推动岩石的巨大力量,称为地应力。在地应力作用尚未超过岩石的弹性限度时,固态的岩石会产生弹性变形,把能量积累起来;当地应力作用超过固态岩石的弹性限度时,就会在那里发生破裂或破裂带,或使那里原有的破裂带重新活动起来,将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从而引起地震。 地震活动的特点是:具有一个体积不是很大的震源;所积累的能量即可以巨大到令地动山摇,也可微弱到让人毫无感觉;在强烈地震发生的前后往往伴随着许多小地震或余震,有时在强烈地震发生前还会出现地声和地光。根据地震所具有的以上特点,如果地震能量是通过固体状态的岩石弹性变形方式积累的,那么,有实验表明,一个强烈地震向外释放出的能量,已经远远超出了体积不是很大的震源材料通过弹性变形所能积累的能量极限,其地应力作用更绝对超出了任何一种固体材料的弹性限度,为什么震源不通过一系列较小的地震活动把积累起来的能量分批释放出来呢?难道震源附近的材料强度都更高,足以承受一次甚至几次强烈地震所具有的地应力作用,只有震源处较脆弱;而与此同时,震源附近的岩层在发生强烈地震时又会产生大范围震动和断裂,在发生强烈地震前震源附近的岩层也可以出现一系列微震或弱震,表明震源附近的材料强度同样都脆弱不堪,根本经受不了比所发生的强烈地震还要低的微震或弱震所具有的地应力作用。如果强烈地震的能量还有来自远离震源几十公里以外处的大体积固体岩石弹性变

安全风险评估范文

第八篇安全风险评估 第一章安全风险评估实施 一.风险、风险的形成机理与风险分类 (一)风险 所有类型和规模的组织都面临内部和外部的、使组织不能确定是否及何时实现其目标的因素和影响。 风险定义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强调风险的不确定性;二是强调风险对人所带来的损害。风险的特性包括未来性、不确定性、目标性、环境性、信息性、学习性、可管理性。风险的结构化描述通常包含四要素:来源、事件、因素和结果。 (二)风险的形成机理 1.风险因素 (1)定义:是指能增加或产生损失频率和损失幅度的因素,它是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是造成损失的内在或间接原因。 (2)分类:物理风险因素系有形因素,。道德风险因素系无形因素。心理风险因素也是一种无形因素。 2.风险事故:风险事故是损失的媒介物,即风险只有通过风险事故的发生才能导致损失。 4.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三者关系 (1)风险因素,增加或产生风险事故。 (2)风险事故引起损失。 (3)损失导致实际效果与预期结果差异,这就是风险。详见图表。 风险分类 风险的划分依据风险名称说明 损失产生的原因 人为风险行为风险、经济风险、政治风险和技术风险 自然风险自然界不可抗力而引起,如:台风、洪水、地震风险存在的方式 潜在风险已估计到损失程度与发生范围的风险 延缓风险有利条件改变风险事故发生的风险 突发风险偶然事件引发没有预料到的风险 二.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目的与意义 1.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针对风险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组织的所有活动都涉及风险。组织通过识别、分析和评定是否运用风险应对修正风险,以满足它们的风险准则来管理风险。 。 2009年11月13日正式发布了风险管理的国际标准《ISO31000:2009风险管理原则和指南》。 2.风险管理的目的 通过具有前瞻性的、充分地考虑各类风险的不确定性及其对目标的影响,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为组织在运营和决策中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和风险提供支持和保障,以使组织能有效的配置资源、优化过程,及时、恰当、有效地应对风险,提高风险应对的效率和效果,更好地实现组织的目标。 3.实施风险管理的意义 (1)提高实现目标的可能性 (2)鼓励主动性管理 (3)在整个组织意识到识别和处理风险的需求 (4)改进对机会和威胁的识别 (5)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及国际规范 (6)改进强制性和自愿性报告 (7)改善治理 (8)提高利益相关者的信心和信任 (9)为决策和规划建立可靠的根基 (10)加强控制 (11)有效地分配和使用风险应对资源 (12)提高运作的效果和效率 (13)加强健康和安全绩效,以及环境保护 (14)改善损失预防和事件管理 (15)减少损失 (16)提高组织的学习能力 (17)增强组织的应变能力 三.风险管理原则 风险管理原则 原则一:风险管理创造并保护价值 原则二:风险管理嵌入组织的管理过程 风险管理不是独立于组织主要活动和各项管理过程的单独活动,而是组织管理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战略规划、所有项目、变更管理过程。 原则三:风险管理支持决策过程 组织的所有决策都应考虑风险和风险管理。 原则四:明确风险管理涉及的不确定性 风险管理明确的考虑到不确定性及这种不确定性的性质,以及如何加以解决。 原则五:风险管理是系统的,结构化的和及时的 系统的、结构化的方法有助于风险管理效率的提升,并产生一致、可比、可靠的结果。 原则六:风险管理是基于是可用的信息 风险管理过程要以有效的信息为基础。这些信息可通过经验、反馈、观察、预测和专家判断

断层形成的机理

横断层切断并夷平后,平面上两盘轴迹仍连成一线而未错移,则表明断层两盘顺着轴面在断层面上的迹线滑动,因此既有顺断层面走向滑动的分量又有顺断面倾斜滑动的分量。还要指出,如果轴面倾角平缓,顺断层面倾斜滑动的分量即使不大也可能引起水平面上轴迹的较大错开。 总之,褶皱轴迹在两盘中错移距离的大小决定于三个因素,即两盘平移分量的大小和方向;两盘倾斜滑动分量的大小和褶皱轴面的倾角。这三个变量及其相互关系,决定了褶皱轴迹是否发生错移,并决定了错移的方向和距离。所以在分析断层时,必须从断层、褶皱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结合有关构造进行分析。 以上我们讨论了断层活动可能造成的错动假像。由于岩层和断层都不是几何平面,还要受地形起伏的影响,因此,自然界的实际现象要比上述分析的情况更加复杂。所以在分析研究断层时决不能只观察一个平面或一个剖面的表像,要从多方面考虑:一定要考虑到三维空间的立体形像;断层产状和两盘的位移;岩层和褶皱的产状以及其间的相互关系等;还要考虑到地形的影响。 第五节断层形成机制 断层形成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涉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如破裂的发生和断层的形成过程;断层作用与应力状态;发生断裂岩石的力学性质;以及断层作用与断层形成环境的物理状态等问题。下面对这些问题作一概括分析。 当岩石受力超过其强度,即应力差超过其强度时便开始发生破裂。破裂之初,首先出现微裂隙、微裂隙逐渐发展,相互联合,形成一条明显的破裂面,即断层两盘借以相对滑动的破裂面。 断层形成之初发生的微裂隙一般成羽状散布排列。对微裂隙的性质,目前尚未取得一致认识。近年来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发现大多数微裂隙是张性的。 当断裂面一旦形成而且应力差超过摩擦阻力时,两盘就开始相对滑动,形成断层。随着应力释放,应力差(f1—J3)逐渐变小,当其趋向于零或小于滑动摩擦阻力时,一次断 层作用即告终止。· 安德森(E.M.Anderson,1951)等学者分析了形成断层的应力状态,他认为形成断 层的三轴应力状态·中的一个主应力轴趋于垂直水平面。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形成正断层、逆冲断层和平移断层的三种应力状态(图6--41)。 安德森模式基本上为地质学家所接受,作为分析解释地表或近地表脆性断裂的依据。现在一般认为,断层面是一个剪裂面,J1与两剪裂面的锐角分角线一致,口,与两剪裂面的钝角分角线一致。f1所在盘向锐角角顶方向滑动,就是说断层两盘垂直口2方向滑动。 形成正断层的应力状态是:f1直立;口:和口:水平;口2与断层走向一致,上盘顺断层 倾斜向下滑动。根据形成正断层的应力状态和莫尔圆表明,引起正断层作用的有利条件是:最大主应力(J1)在铅直方向上逐渐增大;或者是最小主应力(口:)在水平方向上减 小(图6--42)。因此,水平拉伸和铅直上隆是最适于发生正断层作用的应力状态。 形成逆冲断层的应力状态是:最大主应力轴(口1)和中间主应力轴(口:)是水平的; 最小主应力轴(J3)是直立的;f2平行于断层面走向。根据逆冲断层的应力状态和莫尔 - 图6---41 形成断层的三种应力状态 (据E.M.AndeI~on,1951) A——正断层;B一逆冲断层;C一平移断层

战略风险分析及控制措施

一、战略实施的风险 企业战略风险的构成因素作为风险发生的必要条件是风险机理模型中的前提要素,是企业战略风险中的基本问题。Baird根据企业内外部的层级特征将战略风险划分为两个层次:产业风险、企业风险。Budd提出战略风险产生于创业风险、运作风险、竞争风险。杨华江从的环境、资源、能力和战略主题四个方面探讨了集团的战略风险的影响因素。本文从战略理论和系统的角度对企业战略风险构成因素进行分析。战略风险是伴随企业战略的始终和企业的全过程,不仅仅是单一在战略制定过程中产生的。因而对战略风险的因素可以分为内外两方面。对于来自企业外部环境的风险因素可以概括为战略环境。对于企业内部因素的从对战略的影响因素方面进行分析,企业的资源和是决定战略的主要因素和竞争优势的来源。因而可以认为企业的战略资源,竞争能力是企业的重要风险因素。此外,企业的战略定位是企业的战略实施的关键因素。企业的战略制定,战略的实施又是与企业的领导者密切相关。所以,战略环境、战略定位、企业的资源和竞争能力、企业领导者构成了企业的战略风险形成因素。五个因素之间以战略定位为核心。 1.公司的外部竞争压力很大。企业战略环境是指对企业战略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环境是适应性因素,环境的变化不仅要求与其相适应,同时也会引起关键资源和竞争能力的变化。企业战略环境包括政治环境、技术环境、行业环境等。云岭茶叶科技有限公司经过多年发展,应经积累了丰富经验以及一系列现代化生产工艺,主打产品“永川秀芽”在局部地区也颇具知名度,但与,,,,,,,,,等名茶相比,从大的市场范围看,无论公司技术水平还是茶叶知名度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而市场的战略环境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这就要求云岭茶叶科技有限公司尽量避开直接与其他知名茶叶公司竞争,走出一条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2.企业的战略资源相对不足。企业的战略资源一般包括管理资源、技术资源、市场资源、资产资源、等。作为支持战略的要素,企业的战略资源是有形和无形资产的结合。企业的运行模式、专利知识产权及组织结构等都是企业的有效运行不可缺少的资源。管理资源是指有助于组织实施,调控企业达到其所确定战略目标的管理性资源。管理资源的短缺可能会导致战略执行的不统一,以及信息流动不畅,从而影响企业决策能及资源的分配,给战略的实施带来风险。资源是保证企业价值链传输实现的最重要资源。市场资源的弱化,会导致企业产品竞争力的下降,业绩降低和市场落后,丧失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产品优势,从而形成企业战略风险。技术资源是保持企业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基础。技术资源能否支持企业战略的要求和市场需求并建立起竞争的优势,是企业的战略风险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资金、资产对企业战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资金资源对企业战略目标的支持性程度及资金资源的短缺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发展可能带来的战略风险。云岭茶叶科技有限公司近年来发展迅速,与此同时,一些管理上的问题也暴露出来,控制茶园面积过度扩张,提高茶园的单产成了一个很紧迫的问题,另外,与其他的知名公司相比,在公司资产、人力资源等方面上,也没有什么优势,公司在战略资源上处于一种相对不足的弱势地位。 3.企业的竞争能力不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包括管理控制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市场能力、战略管理能力等。企业的战略资源和战略能力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企业的战略资源在一定的机制下会形成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的竞争能力在与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竞争优势。企业的管理控制的能力和管理水平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就会成为薄弱环节,构成风险。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的能力则决定了企业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研发的能力若不能超过竞争对手,将会导致产品销售及市场占有率的下降,丧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资源,形成企业的战略风险。云岭茶叶科技有限公司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创新能力比较弱,加强茶叶的综合利用,提高茶产业的技术含量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