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导学案含答案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含答案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含答案

听听那冷雨

【文本导读】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离开大陆。等到1992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重新踏上祖国大陆的时候,已经过了整整43个春秋。正是与大陆长期隔绝的港台生活,使其创作越到后来越表现出浓厚的乡土情结,尤其是在上世纪70年代,余光中写了许多思怀乡土的诗文佳篇。诗中最有名的是那首曾经在大陆轰动一时、广为传诵的《乡愁》,散文中最出色的就是这篇《听听那冷雨》。作者在回忆70年代初创作《乡愁》的情景时说:“随着日子的流逝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愈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听听那冷雨》写于1974年,写作时的心境与《乡愁》是相同的。

【作者卡片】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先后任教于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的写作,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着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50余部。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醒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基础荟萃】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惊蛰.

( ) ②裾.边( ) ③仓颉.( ) ④滂.沱( ) ⑤雷电霹.雹( ) ⑥薄荷..

( ) ⑦蠢蠢.而蠕.( ) ⑧青霭.

( ) ⑨氤氲..( ) ⑩沁.鼻( ) 岑.寂( ) 断柯.

折枝( ) 蓊郁..( ) 一峰半壑.( ) 山隐水迢.

( ) 铿锵..( ) 王禹偁.

( ) 如椽.( )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

①?????

宛 惋

婉 ②????? 峭 俏 诮 ③????? 潇 萧 箫 ④???

霭 蔼 ⑤??? 岑 涔 ⑥??? 磁 滋

⑦??? 蛰 蜇 ⑧???

滂 磅 ⑨??? 叠 迭 ⑩????? 霏 非

斐 ????? 孺

蠕 ??? 肘 忖

3.近义词辨析

①想入非非·异想天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跃跃欲试·蠢蠢欲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凄切·凄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突破】

1. 在第一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2.在第二段中作者是写冷雨吗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作者在文中两次写到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到的是同一种雨吗

4.作者一再写到“雨”,那么“雨”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5.综观全文,可以看出作者对雨的描写表达的内涵是丰富的,主要包括哪些方面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宕开思路的

6.为什么在文中,余光中写台湾的雨景是真真切切的,而写大陆的雨景却是朦朦胧胧的,用的词汇是凄凉、凄清、凄楚、凄迷作者在文中感叹:“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这是为什么

7.在本文中,有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那就是运用古典诗文拓展散文的思维空间。试举例分析。

【课堂小结】

一、中心主旨

本文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浓重的思乡之情,表现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二、结构图解

听听那冷雨(主线)??????

????人生足迹:大陆——香港——台湾——美国

——台湾横向:地域感作者思绪??????现代——古代现实——历史纵向:现实感、历史感情感思路:少年―→中年―→白发……乡情、 亲情、友情、爱情形象密集

述写瑰丽情切意浓

三、写作特色

1.构思奇巧。

本文要表达一种深切的思乡之情,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是借“听听那冷雨”中的一个“冷”字,将因远离祖国大陆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巧妙地展现出来。再如第4自然段,作者运用联想,由雨想到写“雨”的汉字,以对汉字的钟爱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这种联想有很多,体现了行文时巧妙的构思。

2.富有诗意。

文中除了直接引用古典诗词外,还用了许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增加了文章的生动形象性。另外,还用了许多的叠音词,构成了和谐的音韵美。而文中的意象,充满诗情画意,其意趣之雅、境界之高都体现了本文的盎然诗意。

【文苑天地】

1.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2.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皇甫松《梦江南》

3.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

4.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李璟《摊破浣溪沙》

5.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浣溪沙》

6.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秦观《浣溪沙》

7.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8.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宋之问《度大庾岭》

9.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刘长卿《别严士元》

10.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王勃《滕王阁序》

11.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温庭筠《处士卢岵山居》12.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

13.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李攀龙《广阴山道中》14.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美文珍藏】

莲恋莲(节选)

余光中

身为一半的江南人,第一次看见莲,却是在植物园的小莲池畔。那是十月中旬,夏末秋初,已凉未寒,迷迷蒙蒙的雨丝,沾湿了满地的香红,但不曾淋熄荧荧的烛焰。那景象,豪艳之中别有一派凄清。那天独冲烟雨,原要去破庙中寻访画家刘国松。画家不在,画在。我迷失在画中,到现在还没有回来。

没有找到画家,找到了画,该是一种意外的发现。从那时起,一个绰约的意象,出现在我的诗中。在那以前,我当然早见过莲,但睁开的只是睫瓣,不是心瓣,而莲,当然也未曾向我展开她的灵魂。在那以前,我是纳息塞斯(Narcissus),心中供的是一朵水仙,水中映的也是一朵水仙。那年十月,那朵水仙死了,心田空廓者久之,演成数丛沙草,万顷江田。那天,苍茫告退,嘉祥滋生,水中的倒影是水上的华美与冷隽。

对于一位诗人,发现了一个新意象,等于伽利略的天文望远镜中,泛起一闪尚待命名的光辉。一位诗人,一生也只追求几个中心的意象而已。塞尚的苹果是冷的,梵高的向日葵是热的,我的莲既冷且热。宛在水中央,莲在清凉的琉璃中擎一枝炽烈的红焰,不远不近,若即若离,宛在梦中央。莲有许多小名,许多美得凄楚的联想。对我而言,莲的小名应为水仙,水生的花没有比她更为飘逸,更富灵气的了。一花一世界,没有什么花比莲更自成世界的了。对我而言,莲是美、爱和神的综合象征。莲的美是不容否认的。美国画家佛瑞塞(John Frazer)有一次

对我说:“来台湾以前,我只听说过莲。现在真见到了,比我想象的更美。”玫瑰的美也是不容否认的,但它燃烧着西方的爽朗,似乎在说:“Look at me!”莲只赧然低语:“Don’t Stare,please。”次及爱情,“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对我而言这方面的联想太多了。由于水生,她令人联想巫峡和洛水,联想华清池的“芙蓉如面”,联想来自水乡而终隐于水的西子。青钱千张,香浮波上,嗅之如无,忽焉如有,恍兮惚兮,令人神移,正是东方女孩的含蓄。至于宗教,则莲即是怜。莲经,莲台,莲邦,莲宗,何一非莲艺术、爱情、宗教,到了顶点,实在只是一种境界,今乃皆备于莲的一身。

赏析

作者笔下的莲,在迷蒙的烟雨中豪艳而又冷隽,美丽如画。作者借用神话传说和强调自我的主观感受,盛赞莲的美,是美、爱、神的综合象征,着意于从灵魂上感知莲的形象。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答案

【基础荟萃】

1.①zhé②jū③jié④pānɡ ⑤pī⑥bò he⑦chǔn rú⑧ǎi ⑨yīn yūn⑩qìn cén kēwěnɡ yùhètiáo kēnɡ qiānɡchēnɡchuán

2.①宛然、惋惜、婉转②料峭、俏丽、讥诮③潇洒、萧瑟、洞箫④雾霭、和蔼⑤岑寂、汗涔涔⑥磁场、滋润⑦惊蛰、海蜇⑧滂沱、磅礴⑨重叠、迭宕⑩烟雨霏霏、想入非非、斐然孺子、耳濡目染、蠕动捉襟见肘、思忖

3.①二者都有想得异乎寻常的意思。但“想入非非”重在想虚幻、不现实的事,多指不可能实现的想法或不可能达到的目的、企图,含贬义。

“异想天开”既指不能实现的想法或不能达到的企图,也指可以做到或已经做到的事情,还可以表示解放思想,属中性词。

②二者都有想动手试一下的意思。但“跃跃欲试”不但有“试身手”的意思,还有“试刀枪”的意思,属中性词。

“蠢蠢欲动”表示“想动手试一下”,含贬义。

③“凄切”指凄凉而悲哀,多形容声音,如“寒蝉凄切”。

“凄惨”指凄凉悲惨,如“身世凄惨”“凄惨地叫喊”。

【要点突破】

1、点拨以雨开头,告诉我们,有时虽然可以暂时排遣心境,但是那种游子思乡的牵挂之情却是无处不在的。他也想家啊。

2、点拨不是。勾起作者对故土大陆的思念之情。

3、点拨不是。前一种听到的是台风台雨,雷雨,暴雨,西北雨,写到了凄凉的秋意,听到这些的时候,作者那颗平静的心再也无法安宁,只剩下了一份凄凉,惆怅,冷湿的情怀。后者从春雨绵绵,听到了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而且是会回忆的音乐,于是自然地想到了江南,想到了四川。但是是梦总会醒的,是回忆总会回到现实的,于是他又无法不回到70年代的台北,回到那个黑白的公寓时代,瓦的音乐成了绝响,美丽的蝴蝶飞入了历史的记忆,现在真的不需要了吗并不是的,生活富足了,可是色彩却单一了情

韵没有了,只剩下一张黑白的默片,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深深的遗憾,一种家国之痛的遗憾。

4、点拨作用主要有二:一、以雨为主线,用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征心情,把内心独特的感受通过“凄冷”的雨表达出来,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二、借雨抒情,易于展开思路的想象空间,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的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述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

5、点拨①《听听那冷雨》是作者精心构思的一篇美文。文章从横的地域感来看,表达出作者浓郁的怀乡、思乡之情,体现出作者的爱国情怀;从纵的历史感也可看出作者沧桑过后的对人生易逝、家国难回的深沉感喟;同时现实的感受中也渗透了作者对永恒的美好追求。这篇散文在雄浑华丽的色彩的外表下,以听雨为主线,更包含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刻体验。文中情绪多变,内容多变,都深蓄着苍凉与感伤。

②作者先从一种狭长的巷子的永远延伸写起,通过时空的跨越描绘中国的神奇迷离之境,把凄凉、凄清、凄楚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接着抒写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的感喟,作者把对乡村的恋情融入对故土的眷念,无奈和悲情地听雨自然勾起对故土的无限思念,在凄凉中更显示出对乡土回忆的温馨;最后作者从时代的巨变着笔,把台湾和大陆的命运紧紧相连,表现出一个思归游子的爱国情怀。

6、点拨1949年,余光中随父母去香港,后又去台湾,一直到1992年才有机会回大陆造访。余光中写这篇散文的时候,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25年来他对故乡魂牵梦绕,所以,余光中写台湾的雨景是真真切切的,而写大陆的雨景却是朦朦胧胧的,用的词汇是凄凉、凄清、凄楚、凄迷,一切都是在回忆之中;而余光中此时嫁接古诗载入文章的字里行间,其中的江南清明雨、剑门细雨,无不融入了作者在大陆的经历,而渭城朝雨又与“雨”有关,所以这一些古为今用的古诗,铺展了多义多味的一片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旺盛地生长着累累乡愁,生长着对大陆、大陆上的家乡的深深思念!因了这湿漉漉的雨,这乡愁、这怀念也是

湿漉漉的了,难怪乎作者感叹: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7、点拨①第4自然段中,开头“杏花。春雨。江南”描绘了一幅春到江南,杏花绽放,细雨迷蒙的动人景象。杏花属即目所见,春雨在整个望中,江南则囊括了视线以外的景物,由小及大,由近及远,逐层推衍开去,意境深邃,韵味隽永。作为视觉形象,烂漫杏花又仿佛洋溢着扑鼻的芳馨,潇潇春雨又仿佛传送来随风洒落的音响,使浓酽如酒的春之气息,伴和着由杏花与春雨所引发的欢欣愉悦之情,充盈于辽阔江南的大地与上空。“杏花春雨江南”这句词最早出现在元代诗人虞集的词《风入松》里。

②除直接引用的诗文,“荡胸生层云”“商略黄昏雨”“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外,还有一些巧妙的不露痕迹的化用,例如,“笑而不答心自闲”化用了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③作者引用宋代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写出了冷冷的雨串起少年、中年、暮年的人生历程。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诗人对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

④第7自然段中,“疏雨滴梧桐”一句出自孟浩然诗“微云淡河汉,疏雨打梧桐”。“疏雨滴梧桐”这一情境大多是表现一种清寂、忧愁的情怀。还会使我们想到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而“骤雨打荷叶”,还会使我们想到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

总之,余光中仿佛信手拈来,常常使人感到这些诗文不是人工嫁接上去的,而是天然生成在那里的。本文以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征心情,并以雨声、雨景为引子,回忆自己半生漂泊的经历。文中屡引古人诗词,以衬托出自己对祖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追思向往之情。作者借雨声雨景,回忆生平往事,以寄托对祖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仰慕之情。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含答案

听听那冷雨 【文本导读】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离开大陆。等到1992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重新踏上祖国大陆的时候,已经过了整整43个春秋。正是与大陆长期隔绝的港台生活,使其创作越到后来越表现出浓厚的乡土情结,尤其是在上世纪70年代,余光中写了许多思怀乡土的诗文佳篇。诗中最有名的是那首曾经在大陆轰动一时、广为传诵的《乡愁》,散文中最出色的就是这篇《听听那冷雨》。作者在回忆70年代初创作《乡愁》的情景时说:“随着日子的流逝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愈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听听那冷雨》写于1974年,写作时的心境与《乡愁》是相同的。 【作者卡片】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先后任教于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的写作,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50余部。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醒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基础荟萃】 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惊蛰.( ) ②裾.边( ) ③仓颉.( ) ④滂.沱( ) ⑤雷电霹.雹( ) ⑥薄荷 ..( ) ⑦蠢蠢.而蠕.( ) ⑧青霭.( ) ⑨氤氲 ..( ) ⑩沁.鼻( ) ?岑.寂( ) ?断柯.折枝( ) ?蓊郁 ..( ) ?一峰半壑.( ) ?山隐水迢.( )

《听听那冷雨》预习学案

《听听那冷雨》预习学案 1、容易读错的字 惊蛰.zhé裙裾.jū孺.rú慕仓颉.jié滂.滂沱.pāngtuó沱薄荷 ..bò·he 蠕.rú动氤氲 ..kēng ..yīnyūn 岑.cén寂肘.zhǒu关节冉.冉rǎn 铿铿 纤.xiān手晌.shǎng午湿黏黏.nián 苔.tái藓.xiǎn 挟.xié来 掀.xiān翻滂滂沛.沛pèi 忐忑 ..tǎntè惊悸.jì寒濑.lài 舐舐.shì擎.qíng天啾啾.jiū屋椽.chuán潜.意识qián 2、容易写错的字 惊蛰【海蜇、蜂螫(蛰)】凭(平)空【平白无故、平添】 三番五次沉思冥想青霭 3、容易混淆的词语 【春寒料峭】形容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注意这个成语在时间上的限制。 【想入非非】有两个意义: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胡思乱想。第二个意义是常用义,是贬义,因此要注意带有中性色彩的第一个意义。 【百读不厌】形容诗文含义精深,引人入胜。该成语只形容诗文一类的文字读物,强调的是读物的精彩,不表示自己读的次数多,也不表示自己的喜爱程度。 【百思不解】“百思不解”强调思考次数之多,“大惑不解”强调的是疑惑之深。 【石破天惊】多用来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或事出意外使人震惊。注意该成语的适用对象。 4、作家作品 余光中,祖籍福建泉州市永春县,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2012年4月,84岁的余光中受聘为北京大学“驻校诗人”。 余光中文学语言繁复善变,力求在“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来。在其《逍遥游》散文集后记中,“在《逍遥游》,《鬼雨》一类的作品里,我倒真想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来。在这一类作品里,我尝试把中国的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拼拢,折来且叠去,为了试验它的速度、密度和弹性。我的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导学案

《滕王阁序》导学案 【知识目标】 1、了解骈体文的特点。 2、能读清句读并学会翻译文言文。 3、理解和积累下列文言词语“故、尽、属、即、且、矣”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目标】 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进行文言仿写训练。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观,要有远大抱负和人生使命感;能够正确看待挫折,即使身处逆境,也要笑对人生,始终对生活充满信心。 【教学重、难点】 能读清句读并学会翻译文言文。 【课时安排】三课时 一、中国“四大名楼” 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 有谁知道“中国四大名楼”呢?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能例举一二吗? 二、滕王阁 滕王阁面临赣江,处于赣江和抚河交汇处。由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都督时,于公元653年下令在江西南昌修建。以封号为名。 滕王阁始建于唐代,后几经兴废,明代景泰年间,巡抚都御使韩雍重修,其规模为:三层,高27米,宽约14米。现在的滕王阁楼于1989年10月8日竣工,全楼九层,高57.5米,背城临江,占地达47000平方米。如今滕王阁已成了南昌,也是江西省的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 滕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王勃的脍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阁序》。 三、王勃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

《听听那冷雨》学案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一、学习目标 1.欣赏“雨”的意象美。 2.体悟文中蕴含的深切情感。 3.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二、学习重点 1.体悟文中蕴含的深切情感。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三、学习难点 体悟文中蕴含的深切情感。 四、课前预习 1.文题为《听听那冷雨》,可见作者重点是要写听雨,文章是不是所有的语段都在写“听雨”?请浏览课文,抓住提示性词句,从对雨的不同观察角度着手,来理清全文思路,梳理文章脉络。请根据表格中的提示,完成下面填空。 第1节第2节第3节第4节 雨情听雨 2.作者听雨后有什么联想、感受? 3.除了听觉外,作者还调动了哪些感官来写雨的?写出了雨的哪些特点? 4.(1)第5节中,作者化用蒋捷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感悟。请阅读“知识链接”部分的原词及注解,说说该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分别表现了诗人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哪些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 (2)作者为什么要化用蒋捷的这首词呢? 5.作者为什么要选“雨”这个意象作为自己情感的寄托?为什么要在“雨”之前加“冷”字?为什么还要在“冷雨”前加上“那”字,为什么不用“这”? 6.以“听雨”部分为主(也可到其他段落中寻找),请分别从句式(长短句)、叠词、修辞等方面各找出你最欣赏的1句话,赏析在下面的空白处。 地点感受 第5节 第6-7节 第8-10节 《必修二》学案 1

【知识链接】 作者介绍: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期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期间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写作背景: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代表诗作: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文本中的相关诗作 原文: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轻尘也都已不再。 相关诗作: 1.《绝句》志南(宋)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清明》王维(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宋)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原文: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矶山上难睹的景象。相关诗作: 1.《望岳》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点绛唇》姜夔(宋)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往。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原文: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来中国。 相关诗作: 《钟南山》王维(唐)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原文: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相关诗作: 《虞美人·听雨》蒋捷(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蒋捷,字胜欲,号竹山,宋末词人。主要生活在宋、元两朝换代之时。咸淳十年(1274)成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一生饱经战乱。 其他有关“雨”的名句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唐·李商隐《巴山夜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孟浩然《春晓》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唐·王维《山居秋瞑》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唐·杜甫《春夜喜雨》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张志和《渔歌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 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南唐·李煜《浪淘沙》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宋·李清照《声声慢》 2

滕王阁序导学案第一课时带答案

滕王阁序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及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2、理解和积累文中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培养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知识导学】 1、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其中“滕王阁”素有“西江第一楼”之称,位于赣江东岸,江西南昌西北,雄踞南昌沿江北大道、依城临江,瑰伟奇特,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得以名贯古今,誉满天下。阁以文传,文以阁名,历千载沧桑而盛誉不衰。 2、关于作者及“初唐四杰” 王勃(650——675),字子安,龙门人(今山西河津人),6岁善文辞。9岁鉴赏力超群,得颜师古注《汉书》,读而作《指瑕》以正其失。到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的王府侍读。可是,种种打击却接二连三地向他袭来。大约做王府侍读一年多的时候,他因为“戏为《檄英王鸡》”一文,竟然被唐高宗怒逐出府,这时他很失落,随即出游巴蜀。到他22岁时,他好容易又得补为虢州参军,可是又因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于是,他又犯下死罪,所幸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免除灾难。可是,他的父亲王福畤因此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今越南河内)。大约26岁时,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没想到在渡海时溺水,最后惊悸而死。 唐朝初年,当宫廷文士仍把诗歌当作点缀升平的风雅玩物时,诗坛上逐渐崛起了一批锐意变革的新进诗人。他们志同道合,互通声气,使诗歌重新担负起歌唱人生的使命,而展现出新的时代风貌,唐诗由此获得了真正的转机。他们就是被称为“初唐四杰”的卢照邻(约630—680后,有《幽忧子集》)、骆宾王(约638—?有《骆宾王文集》)、王勃(650—676,有《王子安集》)、杨炯(650—693后,有《盈川集》)。其中以王勃的诗名最盛。 3、关于《滕王阁序》的创作佳话 此文全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重阳节,洪州都督阎伯屿携文武官员欢宴于滕王阁,共庆重阳登高佳节。此时,王勃因赴交趾省亲探父,乘船路过马当(今彭泽县)遇阻,中原水神以风相助,日行七百里到达南昌,适逢阎都督九九重阳为滕王阁重修竣工盛宴而被邀入席。 酒兴正酣,阎都督请各位嘉宾行文赋诗以纪欢宴之盛况,其实阎公是想让略具诗名的女婿孟学士好好展露一手,孟学士也已经准备妥当,只等当众吟咏,因此在座诸公均再三谦让。 至王勃之末座时,王勃不谙此道,踌躇应允,令得满座愕然。 王勃行文习惯小酌,然后蒙头少睡,起来后挥毫而就,这是王勃“打腹稿”的方式。逢此盛宴,小寐难成,王勃于是端坐书案,神情凝注,手拈墨碇缓慢磨墨,借机酝酿才思。 阎都督和众宾客看王勃不紧不慢,于是登阁赏景,吩咐小吏随时通报。 很长时间,小吏来报第一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都督听觉老生常谈,实乃平淡无奇;小吏又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都督默不言语;及至小吏来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都督遂拍手称赞天才之笔,急令众文武返滕王阁开怀畅饮,尽欢而散。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此次盛宴,也因此段佳话而名垂文史。可惜天妒英才,王勃作序后的第二年,探父途中渡海溺水而逝。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高一语文 听听那冷雨 导学案

[作者及写作背景]见《基础训练》5页 [预习自测] 一、基础知识 1.字音识记(1)单音字 料峭.( ) 琐屑. ( ) 啾.啾( ) 空濛. ( ) 岑.寂( ) 黔.首( ) 寒濑. ( ) 青霭.( ) 峰壑.( ) 羯. 鼓( ) 仓颉.( ) 舐.( ) 咀嚼. ( ) 皑.皑( ) 霏.霏( ) 苔藓. ( ) 沁.鼻( ) 滂沛..( ) 淅沥..( ) 忐忑..( ) 氤氲..( ) 惊蛰. ( ) (2)多音字 劲 干劲( ) 粘 粘土( ) 强劲( ) 粘贴( ) 佛 佛经( ) 荷花( ) 仿佛( ) 荷 荷重( ) 薄荷( ) 折 打折( ) 露 展露( ) 折腾( ) 露马脚( ) 宿 星宿( ) 纤 纤长( ) 宿敌( ) 纤夫( ) 2.辨析组词 空m éng ( ) 寒l ài ( ) 柠m éng ( ) 水t ǎ( ) m éng ( )昽 天l ài ( ) m éng ( )眬 ni án ( )度 j ìng ( )旅 zh ān ( )连 j ǐng ( )椎 围r ào ( ) r ú( )雅 妖r áo ( ) r ú( )慕 富r áo ( ) r ú( )染 sh ì( )犊情深

tiǎn()盘子 3.圈画出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并加以积累。 二、预习思考:1.搜集古今中外关于“雨”的诗词。 2.从文章的冷雨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情感? 3.读了本文之后,你对文章总的感觉怎么样? [咬文嚼字] 1.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 2.从文章看,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侧面)来写雨的?简要概括并举例说明。 3.文章第六段描写美国西部落基山岭美在哪里?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4.蒋捷在《虞美人〃听雨》中写了少年听雨,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实际上表明的是什么? 5.作者一再写到“雨”,那么“雨”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二、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 三、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本文的“神”是什么? 四、补充本文相关诗作。 原文: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相关诗作: 1.(宋)志南《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唐)杜牧《清明》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教案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教案 余光中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而缠绵的思乡之情。他满怀的愁绪可曾勾起你的一丝感伤呢?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品读,理清思路,体会余光中笔下雨的美。 2、鉴赏文中的优美的语言, 品味其意境之美。 3、体味文中蕴涵的深挚的感情。 重点难点 1、体会听听那冷雨中听冷雨所蕴含的深深的家国之思、文化乡愁。 2、品位语言,体悟意境。 教学方法 1、运用美读法,引导学生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沉潜到作品的深处,整体感知文章的情感美意境美。 2、提过提问和思考让学生体悟余光中先生那浓浓的家国之思,文化乡愁。 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余光中的《乡愁》导入。

学生齐背: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诗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表达了哪些具体的情感呢? 小时候邮票母亲亲情长大后船票新娘爱情 后来呵坟墓母亲亲情而现在海峡大陆乡土情、爱国之情在这首《乡愁》中,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表达了自己丰富而深刻的情感,而在他的一些散文中,他同样借助一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优美的一篇《听听那冷雨》。 二、作者简介: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同时又是作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写下散文《听听那冷雨》,正如文章中所说,他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及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余光中是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一生从事诗歌、散文、翻译和评论的创作,他自称为自己的四维的写作空间,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他曾经说:母亲是大陆,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余光中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蓝墨水的上游的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 我的血

《滕王阁序》导学案 共3课时

第四单元第三课 《滕王阁序》教学案 制作人王清杰审核人高二语文组编号42 使用时间2017年10月29日 【学习目标】 1、了解骈体文的特点。 2、能读清句读并能翻译课文1—3自然段。 第一课时 【预习导航】 1、中国“四大名楼” 四大名楼是一种泛称,特指山西鹳雀楼、江南三大名楼(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上至真命天子,下到州官县府,都喜欢修建楼阁。中国古代的楼阁,或用来纪念大事、或用来宣扬政绩、或用来镇妖伏魔、或用来求神拜佛,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北方鹳雀楼(因王之涣《登鹳雀楼》而闻名),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闻名),黄鹤楼(因崔颢的《黄鹤楼》诗而闻名),岳阳楼(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闻名)、蓬莱阁(因苏轼的《海市诗》及传奇神话《八仙过海》闻名遐迩)、越王楼(因杜甫《越王楼歌》而闻名天下)。 2、滕王阁 滕王阁面临赣江,处于赣江和抚河交汇处。由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都督时,于公元653年下令在江西南昌修建。以封号为名。滕王阁始建于唐代,后几经兴废,明代景泰年间,巡抚都御使韩雍重修,其规模为:三层,高27米,宽约14米。现在的滕王阁楼于1989年10月8日竣工,全楼九层,高57.5米,背城临江,占地达47000平方米。如今滕王阁已成了南昌,也是江西省的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滕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王勃的脍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阁序》。 3、写作背景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二十六。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袖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瞿(jù惊视,惊恐四顾)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即亟(jí急迫地)宴所,极欢而罢。 据说,全文写完后,阎的女婿却说话了,说这是前人已有的文章,不足挂齿,接着一口气把《滕王阁序》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使得在座之人,也对他非凡的记忆力惊奇不已。王勃听后,也暗暗佩服,但灵机一动,问道:“序文之后还有一诗,能否也将诗背将出来?”那位女婿一听,不禁张口结舌了。王勃挥笔疾书,将诗写了出来。 4、走近作者 王勃(649——676)初唐文学家,少有才名,神童。6岁善文辞,构思无滞。与杨炯、卢照

滕王阁序学案

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其中“滕王阁”素有“西江第一楼”之称,位于赣江东岸,江西南昌西北,雄踞南昌沿江北大道、依城临江,瑰伟奇特,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得以名贯古今,誉满天下。阁以文传,文以阁名,历千载沧桑而,6岁善文辞。9岁鉴赏力超群,得颜师古注《汉书》,读而作《指瑕》以正其失。到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的王府侍读。可是,种种打击却接二连三地向他袭来。大约做王府侍读一年多的时候,他因为“戏为《檄英王鸡》”一文,竟然被唐高宗怒逐出府,这时他很失落,随即出游巴蜀。到他22岁时,他好容易又得补为虢州参军,可是又因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于是,他又犯下死罪,所幸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免除灾难。可是,他的父亲王福畤因此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今越南河内)。大约26岁时,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没想到在渡海时溺水,最后惊悸而死。 唐朝初年,当宫廷文士仍把诗歌当作点缀升平的风雅玩物时,诗坛上逐渐崛起了一批锐意变革的新进诗人。他们志同道合,互通声气,使诗歌重新担负起歌唱人生的使命,而展现出新的时代风貌,唐诗由此获得了真正的转机。他们就是被称为“初唐四杰”的卢照邻(约630—680后,有《幽忧子集》)、骆宾王(约638—?有《骆宾王文集》)、王勃(650—676,有《王子安集》)、杨炯(650—693 此文全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高佳节。此时,王勃因赴交趾省亲探父,乘船路过马当(今彭泽县)遇阻,中原水神以风相助,日行七百里到达南昌,适逢阎都督九九重阳为滕王阁重修竣工盛宴而被邀入席。 酒兴正酣,阎都督请各位嘉宾行文赋诗以纪欢宴之盛况,其实阎公是想让略具诗名的女婿孟学士好好展露一手,孟学士也已经准备妥当,只等当众吟咏,因此在座诸公均再三谦让。 至王勃之末座时,踌躇应允,令得满座愕然。王勃行文习惯小酌,然后蒙头少睡,起来后挥毫而就,这是王勃“打腹稿”的方式。逢此盛宴,小寐难成,王勃于是端坐书案,神情凝注,手拈墨碇缓慢磨墨,借机酝酿才思。 阎都督和众宾客看王勃不紧不慢,于是登阁赏景,吩咐小吏随时通报。 很长时间,小吏来报第一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都督听觉老生常谈,实乃平淡无奇;小吏又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都督默不言语;及至小吏来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都督遂拍手称赞天才之笔,急令众文武返滕王阁开怀畅饮,尽欢而散。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此次盛宴,也因此段佳话而名垂文史。可惜天妒英才,王勃作序后的第二年,探父途中渡海溺水 5、关于“骈文” 骈文:魏晋以后出现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本义即是对偶文的意思,是从中国古代文章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演变来的。骈文多以四、六字句为主,兼以杂言,所以后来也称骈文为“四六文”。

《听听那冷雨》预习案

鲁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听听那冷雨》预习案 【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的韵律美,解读本文中的特色语言(叠词,长句,诗词化用等)并能仿写。 2. 体味古典文化的魅力。 3. 感受作者低沉婉转、清冷缠绵的情感之美。 【学法指导】 诵读,鉴赏交流 【课前预习】 一、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幼时在家乡读书。9岁那年抗日战争爆发,随父母逃难到江苏、安徽一带,次年到上海,又转抵四川重庆。1940年进南京青年会中学(当时校址在四川),1947年毕业(此时校址已迁回南京)。同时考取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选读了金陵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厦门大学,开始诗歌创作,当时在厦门的《江声日报》和《晨光报》上发表诗作10余首。同年7月随父母到香港,失学一年。1949年5月由香港去台湾,进入台湾大学外文系读书。23岁台大外文系毕业。之后在军中当了3年的翻译官,退伍后在台湾东吴大学及台湾师范大学任教。1958年去美国,在依阿华大学读美国文学及英文写作课,获艺术硕士学位。1964年再次赴美,讲学1年,教授中国文学。1969年第3次赴美,在斯坦福大学教书。1971年返台,在台湾师范大学任教,并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主任。1974年起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1985年返台,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及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自称“以右手写诗,以左手写散文”。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散文集《左手的缪斯》《逍遥游》《望乡的牧神》《焚鹤人》《听听那冷雨》等。诗的代表作是《乡愁》。著有评论集有《掌上雨》《分水岭》,评著有《梵谷传》。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反映了台湾整个诗坛30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因此,余光中又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的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听听那冷雨学案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 编写人:李龙美审稿人:高一语文组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基础知识与文学常识。 二、预习内容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料峭.()裾.()边黔.()首仓颉.() 滂沱 ..()空濛.()蠕.()动咬啮.() 氤氲 ..()岑.()寂幽黯.()羯.()鼓 寒濑.()舔舐.()啁啾 ..() 2.选出书写有错别字的一项。 A.淋漓蠕动琐屑安慰濡慕潇潇雨歇 B. 淅沥万籁苔藓忐忑不安惊心动魂 C. 霹雹缭绕咀嚼冥思苦想皑皑白雪 D. 惊蛰铿锵弥漫蠢蠢欲动沟壑纵横 3.解释下列词语。 ①料峭: ②氤氲: ③岑寂: ④蓊郁: ⑤寒濑: ⑥石破天惊: ⑦想入非非: 4.文学常识 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 他一生从事诗歌散文的创作,以及文艺评论、作品翻译等,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是当代诗坛健将、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写在下面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识记文中的重要词语,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品析文章极富魅力的语言,体会文中描写的优美意境。 3、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体会语言美的同时陶冶情操。 学习重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二、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如何理解题目含义?这样的题目有何好处? 2、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本文如何体现的? 3、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思念,作者选择了“雨”作为情感表达的依托,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冷”字?请大家思考讨论。 (二)佳句赏析 1.“先是料料峭峭……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2.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3.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4、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滕王阁序》学案(附答案)

《滕王阁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积累一些文化知识。 2.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典故的作用。 3.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语言。 4.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用典的内涵;梳理相关的文言文知识。 2.熟读本文直至背诵,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学法指导】 查阅资料、信息筛选、批注式阅读、交流讨论、启发指导,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一、知人论世 1.作者王勃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司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的诗今存八十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为唐人送别诗之名作。王勃的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九十多篇,多为骈体,其中亦不乏佳作。《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被认为“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唐摭言》)。今存有《王子安集》。 2.传记评价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二十六。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延让宾客,勃不辞。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语。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五代〃王定保《唐摭言》) 3.中国古代四大名楼: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滕王阁在江西南昌赣江之滨,为唐太宗之弟滕王李元婴所建,历代屡有兴废为三大名楼之首,

听听那冷雨导学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 时间:2013年11月24日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相关常识;积累文中出现的相关多音字。 2.学会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 3.领会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培养学生乡土意识和乡土情结。 4.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课时安排】4课时 课前预习案 【习得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万籁.()舔舐.()寒濑.()氤氲 ..()滂沱 ..() 鞭挞.()岑.寂()沁.鼻()咬啮.()铿锵 ..() 啁啾 ..()揪.住()铁锹.()愀.然()如椽.大笔()仓颉.()寒濑.()水獭.()巷.道()街巷.() 2、记准下列加点词语并掌握划线成语的意思 想入非非石破天惊三番.五次惊蛰.海蜇.元宵.云霄.倾泻.泄.密 3、介绍作者: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他也自称“江南人”。1949年赴香港,1950年到台湾。几十年来,余关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 课堂学习案 1、自主学习 (1)作者写了哪些地方和哪些时候的雨,又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来感受雨的? (2)“冷”包含着怎样的含义?(提示:表层和内在两层含义) 2、合作学习

细读文本、品味语言特点。(可从句式(长短句)、叠词、修辞等方面品味,提倡个性化品读、多元化品读,开拓创新阅读空间(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迁移训练 余光中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而缠绵的思乡之情他满怀的愁绪可曾勾起你的一丝感伤呢?其实,人人心中都有冷雨,比如说,“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表达了深切的亡国之恨;“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心中的冷雨,表达了他对妻子深深的悼念之情;而“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辛弃疾心中的冷雨,抒发的是他心中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那么,你心中的冷雨又是什么呢?请以“我心中的冷雨”为话题写一段短文。 要求:(1)“我心中的”,一定要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理解。 (2)描写要生动、细腻,能够体现出情感与冷雨的共通之处。 (3)字数:300字以上。 课后延伸案 (一)《听听那冷雨》中相关诗作: 原文: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轻尘也都已不再。 相关诗作:

1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 教材分析:《听听那冷雨》出自语文必修二教材“慢慢走,欣赏啊”板块。这是一篇诗质散文,以听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纵的历史感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交织成一个 形象密集、述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表达了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 的眷恋。 学情分析:学生虽已初步涉足鉴赏散文的方法,但这篇散文篇幅较长,内容丰富,学生基础不太好,又没有充分的时间来预习,作为第一课时,要想教学既有深度,又有广 度,比较困难。 三维目标:1、了解作者相关常识;积累文中出现的相关字音。 2、培养学生提炼、概括信息能力;学会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乡土意识和乡土情结。 教学重难点:从句式、叠词、修辞等方面品味文章语言 教法设计:品读法、讨论法、点评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知识链接:蒋捷《虞美人听雨》 教学过程 一、导入:乡愁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李白杜甫是这样,蒋捷也是这样,余光中更是这样。乡愁这场雨从秦汉下到唐宋,从唐宋下到现在。到处都听得见这雨声,淋淋沥沥,淋漓至今。今天,就让我们伴着那雨声,去感受一下那剪不断的,跨越时空而来的无尽的乡愁。 二、速读课文(标出序号,划出自己认为好的句子和不好理解的句子),感知文章内容。 三、总体把握(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作适当点拨) 1、作者写了听雨,仅仅是听吗?又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来感受雨的?(利用这两个问题带领学生探索文章的脉络和基本技巧) 参考:调动了嗅觉、视觉、听觉(第5节开头有一句承上启下局为答题关键“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训练学生筛选信息和寻找关键句子的能力。)第1节、第2节可以概括为感觉或“想”(第1节中多次出现,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2、为什么写听雨?(“雨”之意境) (从经典古诗中体会意象的主观色彩)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归纳:这是喜雨、好雨,心暖则雨暖。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归纳:这是苦雨、寒雨,心苦而雨寒。 “雨”可以表现故国之思的缠绵悠长。 3、写听雨,为什么选择冷雨?

《滕王阁序》导学案(苏教版)

《滕王阁序》导学案 【学习目的】 1.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 2.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的典故。 4.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的用法。 5.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 【学习难点】骈体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介绍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解题】: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歌舞享乐的需要。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 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 【背景】: 唐高宗十四年,王勃的父亲任六合县县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文中“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可佐证。 还有一种说法,王勃上元二幼年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所作,序文中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看来,非“童子”之作,而是成年作品,“童子”非小孩,而是“弱冠”二十岁左右之作。课文采用这种说法。 【时人对王勃的评价】: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时人认为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而语惊四座。 【骈体文】: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听听那冷雨 学案 (3)

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听听那冷雨学案 年轻的时候,余光中戏称自己可以“以右手写诗,以左手写散文”。他对写作四度空间的定义:诗、散文、评论和翻译。对于每一项,他都有其独爱之处,正如他所说:“诗是我的妻子,散文是我的情人,评论和翻译则是外遇!” “我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对古典文学比较爱好。虽然我是从事新文学的创作,不过我觉得我作品的基调,主要的灵感,感情的来源,主要还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我白天教的是英文,晚上写的是中文。……在文学上,我追求的是四样东西,诗、散文、评论、翻译。我的这四个追求,是我生命的‘四度空间’。” 美 字 体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赏美文 不朽,是一堆顽石?(节选) 余光中 那天在悠悠的西敏古寺里,众鬼寂寂,所有的石像什么也没说。游客自纽约来,游客自欧陆来,左顾右盼,争先恐后,一批批的游客,也吓得什么都不敢妄说。岑寂中,只听得那该死的向导,无礼加上无知,在空厅堂上指东点西,制造合法的噪音。十个向导,有九个进不了天国。但最后,那卑微继续的噪音,亦如历史上大小事件的骚响一样,终于寂灭,在西敏古寺深沉的肃穆之中。游客散后,他兀自坐在大理石精之间,低回久不能去。 那些石精铜怪,千魂百魄的噤嘿之中,自有一种冥冥的雄辩,再响的噪音也辩它不赢,一层深似一层的阴影里,有一种音乐,灰扑扑地安抚他敏感的神经。当晚回到旅舍,他告诉自己的日记:“那是一座特大号的鬼屋。徘徊在幽光中,被那样的鬼所祟,却是无比的安慰。 大过瘾。大感动。那样的被祟等于被祝福。很久,没有流那样的泪了。” 说它是一座特大号的鬼屋,一点也没错。在那座嵯峨的中世纪古寺里,幢幢作祟的鬼魂,可分三类。掘墓埋骨的,是实鬼。立碑留名的,是虚鬼。勒石供像的一类,有虚有实,

听听那冷雨 (2)

《听听那冷雨》听课反思 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李雪梅 听了湛江一中董老师的一堂“高效”语文课,感慨良多。董老师尝试的是“高效课堂”。所谓“高效课堂”是高效性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是要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效率的最大化和最优化的和谐统一。高效课堂一般包括三个环节:预习指导、合作交流、达标测评。在45分钟的课堂上,教师占用的时间不能多于10分钟,包括新课导入、分配任务、疑点点拨、归纳提升、组织测评。而学生用于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高效课堂倡导的合作形式是以小组为单位,以独学(自学)、对学(同质对子合作)、群学(小组学习)形式实现新课改的自主、合作、探究。 基于以上对高效课堂的定义,再来理解董老师的高效课堂教学。毋庸置疑,董老师是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他的仪态磊落大方,声音高昂有力富有感染,略带沙哑低沉的嗓音是对余光中这位乡愁诗人的最好阐释。当董老师说到余光中的诗《浪子回头》里面那两句“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时,作为听众的我,心中猛然一震,从此

余光中的形象在心里定格。由此我佩服董老师的教学功力已然达到了一种高妙境界。 董老师是第一次尝试这种课,所以讲授的时间就多了一些。他以罗大佑的歌曲《乡愁四韵》导入,一开始就营造了一种乡愁的氛围,接下来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余光中的《乡愁》诗。把学生带入到了乡愁的体验之中。然后老师讲作者余光中并分配给各个学习小组任务。本该不到十分钟的讲解变成了30多分钟。好在在这段时间里,有的学生主动查阅工具书,完成了导学案中第一部分的预习任务。接着进入高效课堂的第二个环节:合作交流。全班按照空间顺序分为8个学习小组。每组有一个组长,负责巡查本组组员的学习情况。每两个小组完成的任务是一样的,这样有助于进行答案的对比。然后每个小组选举一名代表将答案写在黑板上,并讲解为什么。在各小组进行自主探究之前,董老师也对任务进行了分析示例。以鉴赏句子为例,要求要从写作手法这个角度入手。这样,学生清楚了自己做什么、怎么做,顺利地进入了这一环节的学习。由于每组任务量不大,这一环节学生用时并不多,完成的效果也比较好。也真正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动口、动手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种极好的促进。但董老师对学生写下来的答案不置可否、不做臧否,他的观点是只要学生的思路对就可以,不纠正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想象,不耿耿于遣词用句,不汲汲于层次表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