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村三首其三(赏析精华版2016年中考)

羌村三首其三(赏析精华版2016年中考)
羌村三首其三(赏析精华版2016年中考)

3、羌村三首(其三)杜甫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写作背景:至德二载(757)杜甫为左拾遗时,房琯罢相,他上书援救,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探家。《羌村三首》就是这次还家所作。三首诗蝉联而下,构成一组还家“三部曲”。

1、“父老四五人, 问我久远行”一句,怎样为下文埋下伏笔?

这两句诗只写了“父老”,而无年轻人,这就为下文写父老们解释“酒味薄”的原因——“儿童尽东征”埋下了伏笔。

2、诗中“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两句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

生产的破坏,时世的艰难,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3、杜甫是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请你选择一个方面谈一谈现实主义在诗中的具体表现。

安史之乱给唐代人民带来深重苦难。诗中以父老不经意的口吻道出时事:由斟酒谎称酒味薄,从酒味薄道出生产的破坏,再引出“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时事之艰难,点明而不说尽,耐人寻思。“儿童尽东征”,“黍地无人耕”的现象,遍及整个北国农村,何止羌村而然。羌村三首就是通过北国农村之一角,反映出当时社会现实与诗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

4、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即:全诗的中心思想)

这首诗描写诗人回到羌村,父老乡亲携酒慰问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父老盛情的深挚谢意,对动荡时局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以及对自己身世浮沉的感喟。

5、在“请为父老歌”后,诗人为什么不具体叙写“歌”的内容?

虽无具体叙写,但从“艰难愧深情”“四座泪纵横”来看,其中应有对父老的深挚谢意和深切同情,对时事的忧虑,以及对身世的感喟。不明写,让读者从诗中的气氛、意境来玩味,通过联想来补充,更能丰富诗的内涵。

6、忧国忧民是杜甫诗歌反映的一个主题,你还能说出两句吗?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羌村三首》赏析

课前十分钟:学生进行《孔子论修身》赏析。 讲评。 论语大家都学习过,其实我们从小几乎都受其价值观潜移默化影响。但是大家可能没有完整地阅读过原著。而要扬弃中国传统文化,就首先要去了解它。那么论语是了解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一部不可越过的书。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说自己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推荐大家可以看看论语,好的版本有朱熹译注的、杨伯俊译注的。另外可以参看于丹的论语心得,南怀瑾的论语别裁。这对我们为人处事有很多切实的帮助,远比那些“涉世之初”等杂志要好得多。 下次课,第五组,赏析《雨巷》 我们来学习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大诗人杜甫的诗歌《羌村三首》。 《羌村三首》赏析 一、杜甫的生平与创作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巩县(今属河南)人。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其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被称为“诗史”。他诸体兼备,无体不工,沉郁顿挫,律切精深,被后世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1、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们有着很好的私人友谊,同时又是中国诗坛上。历来有抬高杜甫贬低李白,或抬高李白贬低杜甫。但现在认为这两个都是伟大的诗人。可以说,是中国文学以诗经和楚辞为源头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发展的顶峰。1962年被列位世界文化名人。 2、我国研究杜甫成就建国以来研究不高,清代以前取得极大的成就,形成了学术高峰,后人很难以逾越。研究杜甫的不少,现在有两个杜甫研究会,一个是在出生地巩县,一个是在四川。另外还有很多纪念堂。但研究水平仍然不高。由于古人研究很透,所以生平研究比李白的详细。 3、家世:出生在世代“奉官守儒”之家。十三代祖先杜预文武双全(儒家治国平天下为终身奉行的原则)——曾祖父杜依艺(襄阳-巩县,杜不提)——祖父杜审言(武则天时期大诗人“诗是吾家事”)——父亲杜闲当过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小官,不擅长诗。母亲为唐代士族中门第最高的崔氏。因此他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 4、奉官守儒的这种家庭背景,使得杜甫一生追求就是求仕和写诗。和李白一辈子没有当官不同,杜甫当了一些小官,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712-746年,三十五岁以前) 读书: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壮游》) 漫游:吴、越(今江浙一带)洛阳应举不第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娶杨氏为妻 与李白、高适相遇:七四四年洛阳(游历开封、商丘)鲁郡东

3商山早行(赏析精华版2016年中考)

3、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从体裁看,这是一首律诗(或五律、近体诗)。本诗在写法上虚实结合,如“人迹板桥 6、这首诗的题目是“商山早行”,从诗中看,“早行”的原因是什么?诗中最能体现“早”的内容是什么?(4分) 早行的原因是思乡(或悲乡),(2分)最能体现“早”的内容是:在鸡鸣之时,天上还挂着月亮,行人已经将足迹印在板桥的白霜上。(“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亦可)(2分)7、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什么特点? 还有“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②由名词连缀成句,一字一景,收到了蒙太奇的效果。 8、本诗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早行情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本诗描绘了羁旅之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9、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 (“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 10、赏析“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表达效果。 这句话罗列了很多早晨所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形神兼备的渲染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晨景图。 11、颔联是被人传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分) 只用几笔淡墨的线条,就勾勒出富有画意的山村“霜月早行图”;每句有三个名词组成,形

中考古诗词赏析题集锦

1、《过零丁洋》中考试题集萃1、诗中第二联 , 运用在比喻的方法 , 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 , 无可挽回 , 以“雨打萍”比喻 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 , 时起时沉。 2.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3“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 是。 儒家经典 4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5、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的悲哀; 借和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2分) 国破家亡惶恐滩零丁洋 6、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2分) 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7、首联写了作者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因科举而走入仕途和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饮酒》中考试题集萃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悠闲地在篱

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以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真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2、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 了 的心境。 悠然,闲适,恬淡,自然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见”字表现出悠闲不经意,体现出与自然融为一体,而“望”字是有意的向远处看,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界。 4、请找出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羌村三首(其一)》试题及赏析演示教学

【赣州市2017届高三期末考试试题】 羌村三首(其一)① 杜甫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②。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③。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④。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⑤。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⑥。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⑦。 【注释】 ①唐肃宗至德二年(757)五月,作者刚任左拾遗,因上书援救被罢相的房琯而触怒肃宗,险些丧命。八月,被放还鄜州羌村(今陕西省富县西)探望家小,《羌村三首》即作于此时。此诗为第一首。 ②峥嵘,山高峻貌,此处形容天空中赤云的重叠。赤云,被夕阳映得鲜红的暮云。西,向西移动。日脚,穿过云缝射下来的光线。古人不知地球旋转,见日光移动,以为是太阳在走,故有日脚之说。 ③柴门,贫苦人家简陋之门,指诗人在羌村的家门。归客,诗人自指。 ④妻孥,妻子和子女。这里是复词偏义,单指妻子。怪,与下句的惊同义。还,又,接着。 ⑤遂,如愿。 ⑥满墙头,在农村,屋舍四周的围墙很矮,故邻人可隔墙观望。歔欷,叹息之声。 ⑦夜阑,夜深。更,又。秉,拿着。秉烛,即掌灯之意。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峥嵘,指天空中赤云如山峰状的重叠;赤云,被夕阳映得鲜红的暮云;日脚,穿过云缝射下来的光柱,像是太阳的脚。 B.柴门,贫苦人家简陋之门;“鸟雀噪”反衬出村落的萧索冷清;“千里至”流露出虽经风波险恶却有几分如释重负之感。 C.从“怪”到“惊定”到“拭泪”这一系列的人物心理活动将乱世中人命危浅、劫后余生之状写得逼真感人,耐人咀嚼。 D.“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是前面诗句的总结、后面诗句的原因;“偶然”指诗人生还几率小。 E.全诗以白描见长,语言平易质朴,诗意含蓄凝练;善于抓住典型场景来刻画心理,客观叙写中包含着强烈的主观情感。 15.此诗围绕诗人归家后写了哪些场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概述。(6分)【参考答案】 14. C 、D(C 2分D 3分。C项“拭泪”是动作而非心理活动;D项错在“总结”,应为“是前面诗句的原因、后面诗句的引子(由头)”) 15.答案示例一: ⑴此诗围绕诗人归家后写了“初见家人”“邻里围观”“秉烛对坐”这三个场景;“3分” ⑵表达了诗人历经辛酸磨难得以与家人重逢团聚的悲喜交加之情(2分); ⑶流露出诗人生逢乱世、身处险恶中对战争的厌恶之情(1分)。 答案示例二: (1)初见家人场景。表达了诗人历经患难得以与家人团聚的悲喜交加之情和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中考满分作文及赏析完整版

中考满分作文及赏析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青春来了 花季,如马蹄般穿花而过,留下一串绝美的回响,扣开心扉,发觉是青春来了。 青春来了,彼时的我不再不谙世事,换上了一件栀子花的衬衫,衣角微微绽放在阳光中,温柔地摆动。青春来了,我便多了几分陶潜“采菊东篱下”的淡然,掬起我的一帘清梦;青春来了,我便是“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那是我们特有的敏感,特有的惆怅。失意时,竟也把自己比作李清照所拟的“人比黄花瘦”;豪情四溢时,也敢放下“剑荡天下,横扫六合”的不羁之言。 感伤的,明媚的,豪迈的,预示着是青春华丽地走来了。 青春来了,彼时的我已不再踏红楼,窥宝黛葬花;已不再品三国,为诸葛先生羽扇纶巾而神魂颠倒。我安静地伏在窗边,一缕暖阳拂过我的面庞,看着郭敬明的《夏至未至》,感受着属于青春的疼痛和黯然神伤;读着韩寒的《三重门》的悲哀,不觉发现自己也在三重门的窘境中。我知道,那是青春来了,所以我不计较为哪些优美的篇章而流下的泪;我知道那是青春来了,所以我开始羡慕着十里洋场中的人们:张爱玲的爱情,林徽因的才情;关紫兰的闲情。 青春来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留给心中一片小小的悸动。 青春来了,我成功地挣脱了稚气,换上了成熟的花衣,我成功地换下了腻人的娃娃音,歌声低沉而安稳。青春来了,自以为孤独的我开始关注几米的漫画,那些或成熟或沉稳的色彩总能引起我的共鸣,似乎是一夜之间,我就从梵高笔下的向日葵落魄到几米笔下的小孩子。青春来了,青春带给我们无数种可能,我抓住“拼搏”这条绳子,努力向上攀爬。青春来了,我也打开心门,收纳春暖花开,等待四季轮回。 没有徘徊,没有拼搏的青春,是来的不完整的。 你是否在惆怅是否眼神坚定地眺望着远方同样的时间,同样如花般的梦,不要拒绝它,那是青春来了。 晓东老师满分感悟: 1、溢彩流光的语言,灵气十足的语言,摇曳生姿,顾盼神飞的语言,不禁让人爱不释手,在炎炎夏日,读这样的文字就是一种最美的享受!高超的文字功力,来自广博的阅读,本文涉及到了郑愁予的诗歌的化用,陶渊明、蒋捷、李清照、冯延巳的诗词的引用,涉及到了韩寒的《三重门》、几米的漫画,梵高的向日葵,本文涉及到了张爱玲、林徽因、关紫兰,本文涉及到古典名着《三国演义》、《红楼梦》。 2、最可贵的是作者不是在“读”书,而是在“悟”书,对书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都有独到的见解和体会,她善于思考、善于感悟,在书中读出了自己。 茶花香来了 你栽的茶花,开了,就不会谢;你教给我的道理,记住了,就不会再忘;而你给我的 爱,来了,就不会离去。--题记 外婆在去年十月一日去世了。

(完整版)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试题(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大全 一、《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澹澹”是形容水波动荡的样子,“竦峙”是写山岛巍然屹立的形象。“丛生”、“丰茂”给人以生机蓬勃的感受。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B) A 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 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C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是实写,后四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次写海面上的秋风洪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海水呈青苍色。 4、这首诗的主旨是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二、《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海日生残夜,。乡书何处达,。 1、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 ..的一项是(A) A 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 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 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 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C )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杜甫《羌村三首》(其一)赏析

杜甫《羌村三首》(其一)赏析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羌村三首(其一)①杜甫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②。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③。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④。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⑤。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⑥。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⑦。 ①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五月,作者刚任左拾遗,因上书援救被罢相的房琯而触怒肃宗,险些丧命。八月,被放还鄜州羌村(今陕西省富县西)探望家小,《羌村三首》即作于此时。此诗为第一首。 ② 峥嵘,山高峻貌,此处形容天空中赤云的重叠。赤云,被夕阳映得鲜红的暮云。西,向西移动。日脚,穿过云缝射下来的光线。古人不知地球旋转,见日光移动,以为是太阳在走,故有日脚之说。 ③ 柴门,贫苦人家简陋之门,指诗人在羌村的家门。归客,诗人自指。 ④ 妻孥,妻子和子女。这里是复词偏义,单指妻子。怪,与下句的惊同义。还,又,接着。 ⑤ 遂,如愿。 ⑥ 满墙头,在农村,屋舍四周的围墙很矮,故邻人可隔墙观望。歔欷,叹息之声。 ⑦ 夜阑,夜深。更,又。秉,拿着。秉烛,即掌灯之意。

此诗写作者刚到家时夫妻团聚的种种感人情景。在个人“生还偶然遂”的辛酸和喜悦中,折射出安史之乱带给广大民众的无穷灾难。 开篇四句写诗人到家前的情景。前两句写未到时的远望之景。诗人于秋天的傍晚行进在荒寂的旷野中,只见重叠翻卷的火烧云正向西天漂移,夕阳马上就要落下去了,馀晖穿过云缝斜射到地面。前方不远处就是羌村了,诗人心中充满着快到家时的急切兴奋心情。“柴门”两句写到了家门口时的情景。寂静的村落里,已经还巢的鸟儿在诗人的无意惊扰之下喳喳地叫个不停,鸣叫声惊动了屋内的妻子,出门一看,竟是丈夫从千里之外跋涉归家了。诗人临行前曾向一位官员借马,但没有借成,只好徒步而归。“千里至”三字,既写出了归途中的艰辛,又包含着乱世还家的欣喜。前四句有声(鸟雀噪)有色(赤云),以动写静,鸟声的喧闹正反衬出村落的荒凉死寂。借景物描写传达出远客归家的特定心理感受。 后八句写与妻子相见后悲喜交集的场面,中间穿插以隔墙邻人的叹息之声。“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是夫妻刚见面时的特写镜头。妻子此前已接到诗人的家信,知道丈夫不久便归,但当丈夫突然出现在眼前时,仍不免惊疑发愣。待情绪稍稍平静后,才明白眼前所见为真,一时间悲喜交集,不觉流下泪来。这一“反常合道”的生活细部描写,将乱世中夫妻团聚的场面写得何等逼真感人!体现了诗人对日常生活情感的深切体验和准确把握。“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写诗人对自己劫后馀生的无限感慨,是对上两句的补充说明,也是下面“邻人歔欷”的原因。诗人想到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自己

最新4卜算子咏梅(赏析精华版中考)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①[断桥]残破的桥。②[无主]无人过问。③[更著]又遭受。著,同“着”,遭受的意思。④[一任]任凭。⑤[零落]凋谢。 【背景资料】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却受人排挤,晚年隐居山阴,始终保持昂扬的爱国热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此词可以看成他的身世的缩影。 1、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了落寞凄清的意境。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艰难、恶劣的处境(意思对即可)的处境,下阕则写出了梅花高 3、“已是黄昏独自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的“碾”字有何表达效果?(3分) 拟人;“碾”原指将东西压碎、压平,在这里指梅花落地之后与泥土混合之后的情景。表现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描绘出梅花悲惨至极的图景。 4、本诗所使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举一例并赏析。 托物言志。如“零落成泥……如故”一句,意思是即便梅花凋零飘落成泥,它的芳香依旧不变啊。陆游以梅花自喻,在梅花那种虽凋犹香的神韵中寄托了生则高洁、死亦留芳的人生追求。 5、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如同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样,那么,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以梅花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孤傲、坚贞自守的品格。(意对即可) 6、试从含义及作用两方面比较分析下面两句诗中“风雨”的异同点。(4分) ①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含义:都是指自然界的风雨(1分),陆游笔下的“风雨”不仅如此,还象征人人生路上的坎坷、挫折、困难等(1分)。(意思接近即可) (2)作用:都起到了烘云托月或反衬的作用(1分),但烘托的内容不同:陆游以“风吹雨打”的恶劣环境反衬梅花的高洁、坚贞的品格;杜甫以“秋风破屋”“屋漏偏逢连夜雨”烘托诗人推己及人、关心民众疾苦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1分)。(意思接近即可) 7、(1)请自选角度给诗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写一段赏析文字。 ②梅花不堪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命运如此凄凉悲惨,但那别致的香味却永远如故。词中的梅花是作者高洁品格的化身,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作者虽命运坎坷,报国之志难酬.却永远坚守高沽坚贞的人格,给人以坚强不屈、昂扬向上的鼓舞力量。 (2)对陆词下阕理解不当的一项是(B) A.“无意苦争春”,“无意”二字突出表现梅花谦虚博大的胸怀。 B.“一任群芳妒”是写“群芳”的狭隘心胸和忌妒心理,以反衬梅花虚怀若谷。 C.“零落成泥碾作尘”是写梅花受到环境的摧残,即使成了泥和尘,也是“香如故”,始终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 D.陆游是南宋爱国词人,主张抗金,但屡遭投降派的打击,所以情绪愤懑抑郁。词中的梅花寂寞凄凉但高洁品格不变,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 8、比较阅读早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中,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人教版2020年中考语文 古诗词赏析试题汇编

古诗词赏析试题汇编 1.(2018中考·江苏省连云港)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5分)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作者是如何描写孤雁的执着的?请加以分析。(2分) 答: (2)尾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 2.(2018中考·江苏省泰州)阅读苏轼的《木兰花令·梧桐叶上三更雨》一词,完成第(1) (2)题。(6分)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夜凉枕蕈①已知秋,更听寒蛩②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③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④人,为道别来心与绪。【注】①簟(dian):竹席。②蛩(qiong):蟋蟀。③江亭:江边的亭子。④君:指其弟子由。此时,兄弟二人天各一方。 (1)上阕通过和两个细节点明“秋”之时令。(2分) (2)赏析划线句。(4分) 答: 3.(2018中考·江苏省无锡)阅读与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①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1)请简要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答: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答: 4.(2018中考·江苏省盐城))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6分) 宿牛群头① 胡助 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②供晚厨。 (选自《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注】①牛群头:地名。②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1)诗中“拙”“满”二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8中考·江苏省扬州)阅读诗歌,完成第10题。(5分)

杜甫《羌村三首》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羌村三首》全诗翻译赏析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羌村》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三首五言诗。这组诗是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载)杜甫在左拾遗任上因上书援救房琯而触怒唐肃宗,被放还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探家时所作。三首诗内容各异,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展现了杜甫回家省亲时的生活片断,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唐代安史之乱中黎民苍生饥寒交迫、妻离子散、朝不保夕的悲苦境况。这三首诗蝉联而下,构成了诗人的“还乡三部曲”,也构成了一幅“唐代乱离图”。【其一】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⑴。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⑵。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⑶。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⑷!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⑸。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⑹。 【其二】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⑺。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⑼。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⑽。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⑾。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⑿。 【其三】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⒀。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⒁。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⒂。 莫辞酒味薄⒃,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⒄,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⒅:艰难愧深情⒆! 歌罢仰天叹⒇,四座泪纵横。 注释: ⑴峥嵘,山高峻貌;这里形容云峰。赤云西,即赤云之西,因为太阳在云的西边。古人不知地转,以为太阳在走,故有“日脚”的说法。这两句是未到时的远望。 ⑵因有人来,故宿鸟惊喧。杜甫是走回来的,所谓“白头拾遗徒步归”,他曾向一个官员借马,没借到。“千里至”三字,辛酸中包含着喜悦。 ⑶妻孥(nú):妻子和儿女。杜甫的妻子这时以前虽已接到杜甫的信,明知未死,但对于他的突然出现,仍不免惊疑,只是发愣,所以说“怪我在”。下句说,惊魂既定,心情复常,方信是真,一时悲喜交集,不觉流下泪来。这两句写得极深刻、生动,是一个绝妙的镜头。

观刈麦(赏析精华版2017年中考)

1、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思想内容】这首诗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现了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 【主题】诗中描写了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妇人之口,诉说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艺术特色:①叙述简洁,多用写实,白描手法,内涵深刻。 ②叙事与心理描写相结合,二者达到完美统一。 ③语言平易流畅,含义深刻。 1、本诗描绘了哪三幅画面?主要写了哪两个场景?诗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全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1)妇姑童稚送饭,丁壮南冈割麦,贫妇抱子拾麦。(2)农人挥汗如雨割麦,揭示农民辛苦;贫妇抱子挎篮拾麦,揭示赋税的繁重。(3)景物描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场面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语言描写:家田赋税尽,拾此充饥肠。心理描写: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2、从侧面表现农民劳动繁忙的句子: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直接描写农民辛苦劳动情景的句子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3、白居易《观刈麦》中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一样,写出了劳动人民艰辛的诗句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4、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表现了百姓矛盾痛苦的心理。《观刈麦》中也反映这一心理的一句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5、《观刈麦》中描写拾麦者因家田输税尽而抱子拾麦的句子是: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6、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和白居易《观刈麦》中的“家田输税尽”揭示农民赋税的繁重。 7、在白居易《观刈麦》中,白居易面对辛勤耕种却食不果腹的农民深深自责,发出了这样的自问自省: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表现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8、对比的手法是这首诗的重要艺术特色,这首诗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其作用是什么? 在这首诗中,诗人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生活的艰难,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9、“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中“此”指代什么?从本句诗中,你可否总结出白居易是个什么样的官员?“此”指代以上农民辛苦悲惨生活的句子和自己无功而获得俸禄的事。刻画出一个忧国忧民但无力改变现实的低微官员形象。 10、有人认为《观刈麦》的感情基调是“悲怜自责”,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结合本诗诗句加

初中古诗词赏析20首试题与标准答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左迁“一词的意思是:降职或贬官。 2、“杨花”在古诗中常常象征飘零离散,诗的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了离别、伤感的气氛。 3、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的深厚同情和慰藉。 4、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落尽,子规啼叫,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既点明了作诗的时间,又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抒发了离别的忧伤等。 5、你从哪些诗句中看出龙标被贬之地的偏远? 闻道龙标过五溪随君直到夜郎西 6、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和牵挂关心之情。 7、诗歌中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愁的心情。8、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诗开头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这样的景来写? 答: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时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9、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中“月亮”的妙用。 答: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情感色彩,将月亮人格化了,不仅表明牵挂友人命运之心无处不在,而且大有此情此心明月可以作证的意味,感情真挚,脍炙人口。 10、对本诗后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本诗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在诗人笔下,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她带去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之情。诗句想象丰富、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11、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C) A、作者将“愁心”形象地寄给“明月”,随朋友直到僻远的地方。 B、朋友被贬僻远之地,诗人用夜郎之名,使人联想到古代夜郎国,以见其僻远。 C、诗人同情友人的不幸遭遇,把“愁心与明月”一起寄给身处夜郎的友人。 D、这是一种艺术的想像,最能体现诗人内心同情的深切和真挚。 1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BC)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点明送别之地和朋友将去之地的诗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明不应离别而伤感的诗句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唐代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由此可联想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两句诗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4、建安诗人曹植《赠白马王彪》写到:“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初唐四杰”王勃就是受到曹植此诗句的启发,写出了更具气势,情调也更积极乐观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5、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2017年中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和答案

【2017省】 阅读纳兰容若的这首词,完成1-2题。(5分) 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 消息半浮①,今夜相思几许。 秋雨,秋雨,一半西风吹去。 【注释】①浮:即“浮沉”。意谓消息隔绝。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3分) A.忆江南B.如梦令C.天净沙D.沁园春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___________ 【答案】 1.(3分)B 2.(2分)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亲人(妻子)的相思之情。或:因不得与亲人(妻子)相聚而生的愁苦之情。 【省市】 落梅 宋代: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①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②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 【注释】①莓苔:苔藓植物。②谬:(miù) 1.从诗歌体裁来看,本事是一首七言_____押_____韵

2.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3.“乱点莓苔多莫数,衣袖久留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他们的“同工”之处。 【答案】 1.律诗、ang 2.示例一: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梅比喻为过岭的迁客,赴湘的骚人.②生动描绘了落梅凋飘零、随风坠落的凄美景象,表现出梅花的高洁傲岸.示例二:①颔联用典.“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暗指愈被贬谪的旧事.“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赴湘”,暗用屈原放逐湘水,投汨罗江而死之典故.②借此表达对落梅高洁品格的赞美,对命途坎坷却坚守节操的志士的赞颂。 3.两句诗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零落成泥”,寂寞凄凉,与莓苔为伍.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实际上托物言志,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 【2017省】 金城北楼① 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②,体道③犹思塞上翁。

原版中考古诗词赏析题大全

七至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大全 一、《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澹澹”是形容的样子,“竦峙”是写的形象。“丛生”、“丰茂”给人以 的感受。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 A 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 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句是实写,后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次写海面上的,最后写天空中。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 4、这首诗的主旨是 二、《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 ..的一项是() A 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 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 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 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 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 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 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 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 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3、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三、《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4、试着从某一个角度对本诗写作上的特点作一点分析。

古诗羌村三首之三翻译赏析

古诗羌村三首之三翻译赏析 《羌村三首之三》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甫。其古诗全文如下: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前言】《羌村》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三首五言诗。这组诗是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载)杜甫在左拾遗任上因上书援救房琯而触怒唐肃宗,被放还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探家时所作。三首诗内容各异,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展现了杜甫回家省亲时的生活片断,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唐代安史之乱中黎民苍生饥寒交迫、妻离子散、朝不保夕的悲苦境况。这三首诗蝉联而下,构成了诗人的“还乡三部曲”,也构成了一幅“唐代乱离图”。【注释】⑴柴荆,犹柴门,也有用荆柴、荆扉的。最初的叩门声为鸡声所掩,这时才听见,所以说“始闻”。按养鸡之法,今古不同,南北亦异。《诗经》说“鸡栖于埘”,汉乐府却说“鸡鸣高树颠”,又似栖于树。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谓“黄河流域养鸡,到唐代还一直有让它们栖息在树上的,所以杜甫诗中还有‘驱鸡上树木’的句子”。按杜甫《湖城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宴饮散因为醉歌》末云“庭树鸡鸣泪如线”。湖城在潼关附近,属黄河流域,诗作于将晓时,而云“庭树鸡鸣”,尤足为证。驱鸡上树,等于赶鸡回窝,自然就安静下来。⑵“问”是问遗,即带着礼物去慰问人,

以物遥赠也叫做“问”。父老们带着酒来看杜甫,所以说“问我”。⑶榼(ē),酒器。浊清,指酒的颜色。⑷莫辞酒味薄,是说苦苦地以酒味劣薄为辞。莫辞,就是再三地说,觉得很抱歉似的,写出父老们的淳厚。下面并说出酒味薄的缘故。苦辞、苦忆、苦爱等也都是唐人习惯语,刘叉《答孟东野》诗:“酸寒孟夫子,苦爱老叉诗。”都不含痛苦或伤心的意思。莫辞,一作“苦辞”。黍(hǔ)⑸兵革,一作“兵戈”,指战争。⑹请为父老歌,一来表示感谢,二来宽解父老。但因为是强为欢笑,所以“歌”也就变成了“哭”。⑺这句就是歌词。“艰难”二字紧对父老所说的苦况。来处不易,故曰艰难。惟其出于艰难,故见得情深,不独令人感,而且令人愧。从这里可以看到人民的品质对诗人的感化力量。⑻杜甫是一个“自比稷与契”、“穷年忧黎元”的诗人,这时又正作左拾遗,面对着这灾难深重的“黎元”,而且自己还喝着他们的酒,哪得不叹?哪得不仰天而叹以至泪流满面呢?【翻译】成群的鸡正在乱叫,客人来时,鸡又争又斗。把鸡赶上了树端,这才听到有人在敲柴门。四五位村中的年长者,来慰问我由远地归来。手里都带着礼物,从榼里往外倒酒,酒有的清,有的浊。一再解释说:“酒味之所以淡薄,是由于田地没人去耕耘。战争尚未停息,年轻人全都东征去了。”请让我为父老歌唱,在艰难的日子里,感谢父老携酒慰问的深情。吟唱完毕,我不禁仰天长叹,在座的客人也都热泪纵横不绝,悲伤之至。【赏析】第三首,叙述邻里携酒深情慰问及诗人致谢的情景。通过父老们的话,反映出广大人民的生活。“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赏析精华版中考)教学提纲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赏析精华版2016年 中考)

6、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背景介绍: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左迁,犹言下迁,古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当韩愈到达蓝田关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于是写了这首诗送给韩湘,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一首比较深刻的政治抒情诗,诗人把朝廷的腐败同自己的 2.以景来寓前途坎坷难料的句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它与李白《行路难》里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一封早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对比。“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自己“朝”、“夕’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4.这首诗在虚词的运用上很得体,如“欲为”、“肯将”,试简要分析其作用。 非常准确地表现出作者的一片忠心和坚强的信念,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愤慨,还蕴含着诗人不屈不扰,宁折不弯,刚正不阿的品格。 5、“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哀朽惜残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精神。 6.赏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中“横”“拥”两字的表达效果。 “横”“拥”两字分别从广度与高度两个层面形象生动的描绘了自己贬谪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同时委婉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深感前途渺茫的愁思。 7.细致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两句诗,分析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发途中感受的? 这一两句借景抒情。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景物描写中显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8、第六句“雪拥蓝关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请你对此加以分析。 第六句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大雪阻路,马难前行,虚写诗人留恋长安,不忍离去的感情。 9、颈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态?试作简要分析。(3分)

2016年中考语文试题古诗词赏析试题汇总

[转载]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古诗词赏析 试题汇总(二) 2014广西来宾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4分)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 答: (2)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2分) 答: 答案: (1)“愿”在诗中指的是诗人向往田园生活,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2)“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 没有丝毫修饰,运用口语,平和亲切;“道狭草木长”“带月荷锄归”随口而出,平淡朴素,清新自然,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 山东淄博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3分)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请从这首诗中选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写下来,并简要分析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示例: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人虽身居闹市,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表达了诗人内心宁静,脱离尘俗的思想感情。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表达了诗人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思想情感。 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东篱采菊,抬头见山,表现了他悠然自得,物我两忘的思想境界。 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诗人通过黄昏中飞鸟结伴归林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摆脱束缚,自由自在的思想情感。 ⑤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大自然中悟到了无法言说的人生真谛,表达了诗人陶醉其中,悠然忘我的境界。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赏析精华版中考)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赏析精华版2016年 中考)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6、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背景介绍: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左迁,犹言下迁,古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当韩愈到达蓝田关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于是写了这首诗送给韩湘,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一首比较深刻的政治抒情诗,诗人把朝廷的腐败同自己的不 2.以景来寓前途坎坷难料的句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它与李白《行路难》里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一封早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对比。“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自己“朝”、“夕’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4.这首诗在虚词的运用上很得体,如“欲为”、“肯将”,试简要分析其作用。 非常准确地表现出作者的一片忠心和坚强的信念,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愤慨,还蕴含着诗人不屈不扰,宁折不弯,刚正不阿的品格。 5、“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哀朽惜残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精神。 6.赏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中“横”“拥”两字的表达效果。 “横”“拥”两字分别从广度与高度两个层面形象生动的描绘了自己贬谪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同时委婉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深感前途渺茫的愁思。 7.细致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两句诗,分析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发途中感受的? 这一两句借景抒情。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景物描写中显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8、第六句“雪拥蓝关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请你对此加以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