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业的“家族性”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家族企业的“家族性”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家族企业的“家族性”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家族企业的“家族性”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内容提要:与非家族企业相比,家族企业往往独具特性,正是其特性使家族企业具有特有竞争力,同时也带来经营中的特有问题。以往文献将这种特性概括为“家族性”。本文基于以往研究,对“家族性”内涵进行了梳理;并总结了“家族性”来源的三个方面,即高管团队、利他主义和社会资本;最后,进一步分析了目前研究的局限性以及未来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家族企业家族性高管团队社会资本

在全球经济领域中,家族企业是分布最广泛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据克林.盖尔西克的研究,最保守的估计也认为全世界企业中有65%至80%是家族企业。在美国,家族企业创造了生产总值的一半;在欧洲,家庭公司支配着中小规模的公司;在亚洲各国,家庭公司大都居主导地位;据统计,目前我国内地80%以上的民营企业为家族企业。另外,根据最新美国《商业周刊》的调查显示:无论经营与管理,美国家族企业都比同类的非家族企业更胜一筹:按10年平均值计算,美国家族企业的股票投资回报率为15.6%,而非家族企业的股票投资回报率只有11.2%;在资产回报率、年度收入增幅两项重要指标当中,家族企业分别达到了5.4%和23.4%,非家族企业则为4.1%和10.8%。由此可见,与非家族企业相比,家族企业更具竞争力。那么,家族企业的特有竞争力源于何处呢?以往文献认为其源自于家族企业的特性,并将这种特性抽象为“家族性”。本文主要对目前有关“家族性”的文献进行综述,对“家族性”的内涵、来源、测量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并对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家族性”内涵

Habbershon等(1999)率先把资源基础引入到家族企业的研究中,并且根据这一理论提出了“家族性”构思,“家族性”构思的理论基础有两个:一是资源基础观,二是家族企业二元系统理论①。基于这两个理论,他们把“家族性”定义为:由于家族和企业两个系统相互作用而为家族企业带来的独特资源束和能力束。由此可知,“家族性”本质上是一种资源和能力,其独特之处在于它来源于家族与企业两系统的相互作用,并以此形成了独特的资源和能力,进而产生家族企业的竞争优势/ 劣势,最终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Habbershon等(1999)把家族企业三元系统理论②与企业的资源基础理论结合起来,构建了“家族性”理论框架。根据这一理论框架,家族企业中的家族个体成员、家族和企业三个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家族企业独特资源和能力的形成,进而构成家族企业的独特竞争优势/劣势。此外,他们还把“家族性”区分为“特殊家族性”(distinctive familiness) 和“约束性家族性”(constrictive familiness) ,并认为其是导致家族企业市场竞争优势/ 劣势双重效应的深层因素。

“家族性”理论框架很好的阐释了“家族性”为家族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路径机制,但是该框架仅把目光放在有事业心的家族(enterprising families),此类型的家族把事业放在首位,而把亲情等因素放在次要的位置,因此其把家族企业的首要经营目标看作是经济财富的创造。而家族企业的经营目标一般是双重的,既重视经济方面的成功,同时也注重非经济目标的实现,如家族和睦、家族延续等。基于此种视角,Chrisman等(2003)对“家族性”理论框架进行了拓展。他们的主要观点是:现实中,除了事业型家庭以外,还有许多生活型家族(lifestyle families),此类型的家族并非仅仅追求经济目标,它们

还关注家族企业中价值观创造等非经济目标的实现。因此,“家族性”对家族企业竞争优势的贡献不仅表现在经济利润的创造上,同时还应体现在非经济目标的实现上。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家族性”内涵十分丰富,具体而言主要涵盖了以下内容:其一,“家族性”是由家族和企业等多个系统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独特资源和能力;其二,“家族性”不仅可以为家族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同时也可能带来竞争劣势;其三,“家族性”对家族企业竞争优势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经济利润的创造上,同时还体现在非经济目标的实现上;其四,“家族性”可以作为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的区分标志。如果“家族性”得以衡量,那么每个企业都应有“家族性”得分,然后设定一个临界值,高于此临界值的企业即为家族企业,相反则为非家族企业。

二、“家族性”的来源

在明确了“家族性”内涵以后,接下来又会产生另外一个问题,即“家族性”究竟来源于什么?在“家族性”提出伊始,Habbershon等(1999)仅指出“家族性”源于家族和企业两系统的相互作用,但是两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或表现形式究竟是什么?这是需要迫切得到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在系统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发现:“家族性”可能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分别为家族企业高管团队、家族企业利他主义和家族企业社会资本。

(一)家族企业高管团队

无论是在家族企业还是非家族企业中,企业高管团队(top management team,TMT)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家族企业的研究中很少有学者关注于家族企业TMT的职能以及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家族企业TMT对于家族企业的潜在影响是巨大的,这是因为TMT的决策可能决定了家族企业获得“独特家族性”的能力以及获得高经济绩效的能力。藉于此,关于家族企业TMT的研究逐渐兴盛起来。

Ensley和Pearson(2005)从高层梯队视角出发,探讨了家族企业高管团队成员构成对团队凝聚力、团队功效等因素的影响。他们根据家族企业TMT有无父母涉入这一维度,把家族企业TMT划分为两种形式:父母主导型TMT(parental TMT)和家族主导型TMT(familial TMT)。父母主导型TMT是指在高

层团队中包含父母成员,父辈在团队中起到主导作用;而家族主导型TMT中不包括父辈成员,这样的TMT 主要是由家族中兄弟姐妹组成的。此外,他们还把非家族企业TMT(没有家族成员涉入的TMT)纳入其研究当中。研究结果表明:父母主导型TMT比家族主导型TMT和非家族企业TMT在团队凝聚力、共享

的战略认知和团队效能方面的得分都要高,而家族主导型TMT在各个指标上的得分都最低,非家族企业TMT的得分居中。

Ensley和Pearson(2005)的研究对于理解“家族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首先,与非家族企业相比,家族成员(父母、兄弟姐妹等)涉入到TMT当中可以为TMT带来独特的行为动力(behavioral dynamics),进而可以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或劣势;其次,家族企业TMT成员的构成情况(父母主导型TMT还是家族主导型TMT)也会对团队的绩效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可能是因为不同的家族企业TMT构成情况会影响到团队成员的行为决策模式。总之,Ensley和Pearson(2005)的研究为我们从家族企业TMT角度把握“家族性”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但是这一思路有其局限性。“家族性”是由于家族和企业两个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独特资源束和能力束,因此,研究“家族性”必须要从两个系统的相互作用入手,Ensley

和Pearson(2005)的研究仅仅关注了家族企业TMT中家族成员的情况,而忽略了非家族成员的作用和影响,这明显是不充分的,因此,他们对家族企业TMT“家族性”的研究更像是“一只脚的家族性”,而不是健全的“两只脚的家族性”。

相对于Ensley和Pearson(2005)的研究而言,Minichilli等(2010)的研究则更完善。他们从两个角度来衡量家族企业TMT的“家族性”,一是TMT中有无家族CEO领导,所谓家族CEO是指由家族成员来担任CEO的情形,他们认为有家族CEO领导的TMT要比没有CEO领导的TMT的“家族性”更强;二是高层团队中家族成员所占的比例,家族成员所占的比例越高则“家族性”越强。而强度的“家族性”会为产生独特的资源和能力,并最终为家族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此外,他们还认为家族企业TMT的异质性程度(TMT中家族成员和非家族成员所占比例越均衡则异质性越高)可能会对家族企业TMT绩效产生负面影响。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家族企业TMT中家族CEO的存在对于家族企业的绩效呈现积极效应,但是家族企业TMT中家族成员所占的比例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呈“U”型分布的,即家族企业TMT中家族成员所占的比例在较低和较高水平时,家族企业的绩效较好,而在中间水平时,家族企业的绩效较差,也就是说,家族企业TMT异质性越高,则家族企业绩效就越差。他们认为产出“U”型分布是因为家族企业TMT中家族成员和非家族成员的均匀存在可能会产生派别之争,进而损害到家族企业的绩效。

(二)家族企业利他主义

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家族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的统一,这与非家族企业中所有权和管理权相分离形成了鲜明对比。Carney(2005)认为家族涉入会影响家族企业治理模式,进而为家族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并且从这一视角出发探讨了“家族性”。他指出由于家族涉入使得家族企业治理模式具有勤俭(Parsimony)、个人主义(Personalism)和排他主义(Particularism)三个特征,这些特征

构成了家族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而“家族性”有利于家族企业实现对这些特征的制度化,即通过建立特殊的治理结构来保持自己的特征,而不至于像其他新创企业那样,由于风险资本或外部资本的渗透和介入而丧失自己原有的特征。因此,治理模式可以产生效率、社会资本和机会投资三种竞争优势,进而形成“家族性”。

Carney(2005)的研究从本质上说是延续了家族企业代理问题的思路来开展的,即家族涉入导致治理模式的特殊性(勤俭、个人主义和排他主义),从而降低了代理成本,最终为家族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但是家族企业独特的治理结构对代理效率的影响一直是有争论的,而在解释这一争论背后的原因机制时,学者们普遍从家族企业利他主义角度展开的。家族企业的利他主义为理解“家族性”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并且可以认为家族企业利他行为是“家族性”的来源之一。具体原因如下:

首先,利他主义可以看作是家族企业的一种资源。在家族企业中利他主义尤其是血缘利他主义是普遍存在的,无论利他主义对企业的影响怎样,其对家族的生存和延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9]因而,家族利他主义是家族的特定资源。Eddleston 等(2008)实证研究了家族企业中互惠的利他主义(reciprocal altruism)、企业创新能力和家族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他们把互惠的利他主义看作是家族的特定并且独特的资源。

其次,利他主义在家族企业是独特的,可以用于区别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家族性”构思提出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正确区分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即揭示两者的本质区别究竟是什么。而家族企

业中利他主义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区分维度。从理论上讲,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的本质差别在于家族企业中充满了血缘关系的利他主义,如父母利他主义和家族利他主义。

最后,利他主义既可以为家族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同时也可以成为竞争劣势的源泉。家族企业中利他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增强家长员工的忠诚度、归属感和责任心,进而为家族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同时它又会带来各种问题,如道德风险、搭便车现象、家族成员偷懒等等,这又会损害家族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家族企业社会资本

家族企业中存在两种类型的社会资本,其一是家族社会资本,其二是企业社会资本。家族社会资本作为家族企业的一种独特的资源,其有潜力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而且可以作为区分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的标准。

Arregle等(2007)论述了影响家族社会资本转化为企业社会资本的四个方面:制度同型压力(institutional isomorphic pressures)③、人力资源实践、组织身份和组织理性(organizational identity and rationality)以及社会网络重叠。该研究虽然尝试从社会资本角度来阐释家族企业的独特性,但是其只关注了家族和企业社会资本的流动问题,而且仅仅是一种单向流动(由家族社会资本转化为企业社会资本)。[13]随后,Pearson等(2008)根据社会资本理论对“家族性”进行了解构,他们认为“家族性”可以分为认知维度、结构维度和关系维度这三个方面,而且他们还总结了影响“家族性”的四个方面,即时间/稳定性、闭合性、相互依赖性以及相互作用性,最终他们构建了“家族性”社会资本模型。皮尔森等最重要的贡献是首次尝试对“家族性”构思进行了前因变量构建、维度开发以及结果变量的构建,这是“家族性”构思得以量化,运用于定量研究的最基本前提。

上述两个研究为从社会资本视角理解“家族性”的来源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但是,两者的研究都各有其局限性的,主要表现有以下两点:

首先,两者的研究内容单一。Pearson等(2008)的研究只关注了家族企业社会资本的内容(content)问题,而没有涉及流动(flow)问题,即家族社会资本和企业社会资本如何相互流动的问题。Arregle等(2007)研究关注了家族企业中社会资本流动的问题,但是仅涉及了家族社会资本转化为企业社会资本的单向流动问题,而家族社会资本和企业社会资本应该是双向循环流动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单向流动的过程。

其次,两者的研究缺少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家族性”应是动态变化的,在某一时间点,“家族性”是指家族和企业相互作用产生的社会资本存量的结合,而在某一时间段,由于不同系统之间资本的相互流动,“家族性”也会随着时间而变化,进而产生持续的动态“家族性”。

综上分析,可以得知,在家族企业中存在家族社会资本和企业社会资本两种社会资本形态,它们之间的循环流动会产生“家族性”。具体而言:当家族和企业两系统间的资本均匀流动而使得两系统的资本存量都增加时,此时,“特殊家族性”就产生了;而家族和企业两系统资本流动失衡(过多的流向一方而过少的流向另外一方)会使得其中一方处于重压之下,进而使得家族或企业一方或两方的资本存量减少时,此时,“约束性家族性”就产生了。

(四)小结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几点有益的启示。首先,家族企业高管团队、利他主义以及社会资本可以产生“家族性”,从而为家族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例如,不同家族企业高管团队的构成差异(如父母主导和家族主导)会对高管团队运作模式以及绩效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家族企业绩效。另外,当家族和企业两系统间的资本均匀流动使得的资本存量都增加时,就会产生“特殊家族性”;其次,“家族性”内涵十分丰富,同样家族企业中可以产生“家族性”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仅仅从高管团队、利他主义和社会资本三个方面解释“家族性”来源是并不充分,未来还需从其他角度来拓展“家族性”来源。

三、“家族性”的测量

“家族性”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概念,涵盖内容较多,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其有不同的诠释。因而,目前还没有能够对“家族性”进行系统全面测量的量表,但以往研究对“家族性”概念的测量已进行了探索,目前关于“家族性”如何衡量的问题主要形成了三种视角,分别为:操作化视角、类似概念替代视角和维度构建视角。

(一)操作化视角

该视角是指通过一种易操作化的方式来衡量“家族性”。这方面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家族企业TMT 方面,一般是从家族企业TMT成员构成的角度来衡量“家族性”。例如有些学者通过家族企业TMT 成员中是否父母主导来衡量“家族性”的,即父母主导型TMT“家族性”更强;[6]还有学者从另外两个角度来衡量家族企业TMT的“家族性”,一是TMT中有无家族CEO领导,即有家族CEO领导的家族企业TMT要比没有CEO领导的TMT的“家族性”更强;二是高层团队中家族成员所占的比例,家族成员所占的比例要高则“家族性”越强。

虽然易操作化方式易于衡量“家族性”,但是这种方式远不能表达出“家族性”真正的内涵所在,例如非家族成员可能会对家族以及家族企业高度认同,那么其行为就会表现出亲家族的倾向,而相反的是家族成员可能对家族企业的认同很低,这些差异通过操作化进行衡量就难以得到体现。

(二)类似概念替代视角

该视角是通过与“家族性”概念相类似的其他概念来替代“家族性”测量的一种方法,使用该方法的基础是相类似概念有系统全面的测量量表。

有些学者建议使用家族影响F-PEC量表④来测量“家族性”(Rutherford等,2008)。虽然这种方法可以一定程度上量度“家族性”,但也有不足之处,其不足主要表现在家族影响与“家族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家族影响是指家族系统对企业系统所施加的单方面影响,而“家族性”强调两个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因此,有了家族影响并不一定会产生“家族性”,家族影响是“家族性”产生的必要而非充要条件。

(三)维度构建视角

该视角是通过构建“家族性”影响因素,并将影响因素维度化后用于测度“家族性”。“家族性”

构思提出伊始是为了从战略管理视角来解释家族企业竞争优势来源这一问题,基于此,有些学者主张从战略管理角度出发,对“家族性”影响因素进行构建,并进行维度划分,进而对“家族性”进行测度。

Habbershon 等(2005)对四家在不同行业占据领导地位的家族企业进行了深度访谈以后,然后结合大量战略管理核心文献构建了一个评估“家族性”影响因素影响创新能力的测量模型。该测量模型运用传统的战略管理研究常用的六个导向来量度 “家族性”,具体包括组织导向、市场导向、战略导向、学习导向、交流导向和创业导向六个维度。

维度构建视角来测度“家族性”可以较全面地反映其真正的内涵,未来应予以重点完善,但是这种视角过于繁杂,难以操作。

(四) 小结

从以上阐释中,不难发现衡量“家族性”构思的三种视角都是不充分的,都有局限性,目前还没有能够全面系统测量“家族性”构思的量表。这三种视角的主要观点以及优缺点概括参见表1。

表1 “家族性”衡量三种视角对比

四、 研究展望

“家族性”构思不仅解释了家族企业竞争优势来源,而且还可以作为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的区分标准,推进了家族企业研究,因此,“家族性”构思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该理论还远没有完善。为此,基于以往相关文献,本文提出了几个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首先,关于“家族性”构思如何进行测量的问题。一个构思必须能够进行测量才是有价值和意义的,如果不能予以量化那么该领域的研究很难取得长足的进展,因此,“家族性”构思需要量化。此外,“家

视角 优点 缺点 代表学者 主要观点

操作化视角 类似概念替代视角 维度构建视角 从家族企业高管团

队成员构成情况来

衡量“家族性”

通过类似概念来替

代“家族性”测量,

如运用家族影响

F-PEC 量表来衡量

“家族性”

无需量表开发,便于操作 难以表达出“家族性”构思真正的内涵 Minichilli 等(2010) Rutherford 等(2008) 有相对成熟的量表,相对全面把握了“家族性”内涵 家族影响只是“家族性”产生的必要而非充要条件,两者不对等 如运用传统的战

略管理研究常用

的六个导向来测

度综合性“家族

性”影响因素 较全面地反映“家族性”构思真正的内涵 过于繁杂,难以操作 Habbershon 等(2005);

族性”量化需向深层次拓展。从上述对“家族性”构思量度三种视角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家族性”量度一定程度上还停留表面上,而没有开展深入的研究,因此,未来通过多案例研究来深层次拓展开发“家族性”测量量表是必要的。

其次,从其他视角来进一步理解“家族性”构思。本文在系统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认为“家族性”的来源有三个方面:高管团队、利他主义和社会资本。那么,除了这三个方面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方面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家族性”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其来源应是多种多样的。例如:由于家族和企业两系统重叠,而且两系统的目标和价值观体系均存在差异,进而造成家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可能会出现的种种冲突和矛盾(Lansberg,1983)。据此,未来可以从人力资源角度来进一步探讨“家族性”。

最后,关于持续动态“家族性”构建的问题。在全球化日益加剧以及竞争不断激烈的今天,企业面临的环境是动态变化的,在这样动态的环境下,企业也要做好不断变化的准备。因此,“家族性”也不应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而应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只有动态“家族性”才能为家族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那么家族企业如何构建动态“家族性”呢?这也是未来可以尝试研究的方面。

注释:

①认为家族企业由家族和企业两个系统构成。

②认为家族企业由家族、企业和所有权三个系统构成。

③源于制度理论,是指在相同的环境下,某一组织与其他组织在结构与实践上的相似性。其具体包括

三种形式:强制同形压力、模仿同形压力和规范同形压力。

④该量表是通过权力(power)、经验(experience) 和文化(culture) 三个维度来测量不同企业的家族参与程

度对企业绩效和企业行为的影响;F-PEC 模型(F是指Fluence)评价的是家族所有权、控制权和管理权对企业总的影响程度,且这三方面影响的程度是可替换和互为补充的;F-PEC 量表有如下优点:首先,该量表不是简单地区分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而是连续测量家族对企业的影响;其次,该量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跨越不同文化来测量家族对企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克林·盖尔西克等.家族企业的繁衍[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 6- 8.

[2]Habbershon, T. G. W., M (1999). "A resource-based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the strategic advantages of family firms[J]."

Family Business Review 12: 451-465.

[3]Habbershon, T. G., M. Williams, et al. (2003). "A unified systems perspective of family firm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8(4): 451-465.

[4]Chrisman, J. J., J. H. Chua, et al. (2003). "A unified systems perspective of family firm performance: an extension and

integra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8(4): 467-472.

[5]Ensley, M. D. and A. W. Pearson (2005). "An exploratory comparison of the behavioral dynamics of top management teams

in family and nonfamily new ventures: Cohesion, conflict, potency, and consensu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9(3): 267-284.

[6]Nordqvist, M. (2005). "Familiness in top management teams: Commentary on Ensley and Pearson's "An exploratory

comparison of the behavioral dynamics of top management teams in family and nonfamily new ventures: Cohesion, conflict, potency, and consensu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9(3): 285-291.

[7]Minichilli, A., G. Corbetta, et al. (2010). "Top Management Teams in Family-Controlled Companies: 'Familiness',

'Faultlines', and Their Impact on Financial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47(2): 205-222.

[8]Carney, M. (2005).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family-controlled firm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9(3): 249-265.

[9]Lubatkin, M. H., W. S. Schulze, et al. (2005). "The effects of parental altruism on the governance of family-managed

firms[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6(3): 313-330.

[10]Eddleston, K. A., F. W. Kellermanns, et al. (2008). "Resource configuration in family firms: Linking resources, strategic

planning and technological opportunities to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45(1): 26-50.

[11]Karra, N., P. Tracey, et al. (2006). "Altruism and agency in the family firm: Exploring the role of family, kinship, and

ethnicity[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30(6): 861-877.

[12]Arregle, J. L., M. A. Hitt, et al. (2007).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zational social capital: Attributes of family firm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44(1): 73-95.

[13]Pearson, A. W., J. C. Carr, et al. (2008). "Toward a Theory of Familiness: A Social Capital Perspective[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32(6): 949-969.

[14]Sharma, P. (2008). "Commentary: Familiness: Capital Stocks and Flows Between Family and Busines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32(6): 971-977.

[15]Rutherford, M. W., D. F. Kuratko, et al. (2008). "Examining the Link Between "Familiness" and Performance: Can the

F-PEC Untangle the Family Business Theory Jungle? [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32(6): 1089-1109.

[16]Chrisman, J. J., J. H. Chua, et al. (2005). "Sources and consequences of distinctive familiness: An introduction[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9(3): 237-247.

[17]Habbershon, T. Innovation in dominant regional family firms :A model for assessing the familiness factor [ R] . Work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Family Business Network Research Conference ,Brussels ,Belgium ,2005.

[18]Lansberg, I. (1983). "Managing Human Resources in Family Firms:The Problem of Institutional Overlap[J]."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关于企业创新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创新绩效研究综述 摘要:企业创新,虽然最通常是指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但实际上,企业创新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在一个行业中,创新决定了一个企业是引领者还是模仿跟随者。企业创新也是企业家对整个创新过程所涉及的创新目标和创新活动方案进行设计、选择并组织实施的行为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创新的最佳效益,即取得较大的创新绩效。创新绩效的大小受多个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企业创新、创新绩效、企业 自从1912年熊彼特在其著名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提出“创新”的概念之后,创新逐渐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关注。创新绩效反映企业创新行为取得的成果,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将影响创新绩效的因素划分为四个,本文拟综合分析多个学者提出的观点以及其看法的缺陷,从而提出这四个因素的关系和各因素下使企业绩效最大化的几点建议。 一、影响因素的分类 鉴于目前对知识的研究和对创新的研究这两个领域有很多相通之处,这两个研究领域的界限日渐模糊【1】。国外学者将知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而这3种资本通过以下途径积累和分配知识:个人;组织结构、过程和系统;联系和网络【1】。另外,也有学者认为创新受到个人、企业及网络3个层面因素的驱动。本文借鉴国外文献对知识资本的划分,并结合国内外文献的相关内容,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例如马宁、官建成指出“产业政策影响专利数量”【2】;买忆媛,聂鸣指出国家的经济制度影响创新绩效”。企业与外部组织间联系与互动的因素,如Jaffe、Levin和Reiss研究了知识溢出的问题;国内也有研究者对此做出探讨。管理层面的影响因素,例如Gupta指出了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协作对创新的影响;杨建君等人就沟通因素对

企业管理者必备的英文单词

企业管理者必备的英文单词 希望对你有帮助哦!目标mission/ objective集体目标group objective内部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外部环境external environment 计划planning组织organizing人事staffing领导leading控制controlling步骤process原理principle方法technique经理manager 总经理general manager行政人员administrator主管人员supervisor 企业enterprise商业business产业industry公司company效果effectiveness效率efficiency企业家entrepreneur权利power职权authority职责responsibility科学管理scientific management现代经营管理modern operational management行为科学behavior science生产率productivity激励motivate动机motive法律law法规regulation经济体系economic system管理职能managerial function产品product服务service利润profit满意satisfaction归属affiliation尊敬esteem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人力投入human input盈余surplus收入income成本cost资本货物capital goods机器machinery设备equipment建筑building存货inventory经验法the empirical approach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02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战略”原为一个军事术语。战略的思想古已有之,最早见于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所著(公元前400年左右)的《孙子兵法》一书。美国的约翰?柯林斯(John Collins)在《大战略》中指出:“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从军事方面来看,《孙子兵法》已形成了系统和完整的战略思想体系(杨庆山,散襄军,苏锦江,陈炳富,2001)。1938年,美国学者切斯特?巴纳德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第一个将战略的观念引入到企业管理领域当中,首开战略研究的先河。他认为,把战略因素局限于管理活动和交易活动的某些方面是没有必要的,在需要做出决策的任何情况下,企业组织应该遵循的原则是相同的,都必须考虑到战略因素。 从此以后,有关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迅速发展起来,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已形成了众多流派,大有成为丛林之势。当代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Henry?Mintzberg)将其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分成了十个流派: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力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本文将从战略的概念、战略的形成与制定、竞争优势的来源与获取、战略与结构的关系、对企业性质的认识几个方面,来总结企业战略管理不同学派的观点。 一、什么是战略 1. 军事学家眼中的战略: “战略”原为一个军事术语,战略的意义历来为中外军事学家所重视。西方著名军事家博弗尔认为,战略是一种思想方法,也是一种行动;我国台湾著名的军事研究者钮先钟认为,“战略的本质即为行动的指导,一切战略理论,就概括的意义而言,为也都是行动学……从较广泛的意识来说,计划即为战略”(钮先钟,2003)。毛泽东认,战略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性的东西。 2. 管理学家眼中的战略: 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钱德勒(Alfred Chandler) 最早提出了“企业战略”的概念。他认为,企业战略是“确定企业的长期基本目标与目的,选择企业达到这些目标所遵循的途径,并为实现这些目标与途径而对企业重要资源进行的管理”。( Chandler,1962)这一定义虽然侧重于企业成长方法和资源管理,但为企业战略研究指明了方向。并且,在他看来,战略管理就是“决定企业基本的长期目标与任务,制定行动方案,配置必要的资源以实现这些目标”( Chandler,1962)。 计划学派的安索夫(H. Igor. Ansoff)在《企业战略》一书中提出:企业战略是一条贯穿于企业经营与产品和市场之间的“连线”。他的“战略四要素”说认为,战略包括产品市场范围、增长向量、竞争优势、协同效应四个方面。其中,产品市场范围即公司经营的产品和市场的范围;增长向量指企业打算进入的产品市场的变化;竞争优势,即明确在该范围内企业较之竞争者所具有的有利的竞争地位和特长;协同效应,即将企业的不同部分有机结合起来以取得单个部分不能实现的方法(Ansoff,1965)。在此基础上,安索夫于1976年在《从战略规

企业管理常用英文缩写

企业管理常用名词缩写 作者:Christian 5S : 5S管理 ABC : 作业制成本制度(Activity-Based Costing) ABB : 实施作业制预算制度(Activity-Based Budgeting) ABM : 作业制成本管理(Activity-Base Management) APS : 先进规画与排程系统(Advanced Planning and Scheduling) ASP : 应用程式服务供应商(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 ATP : 可承诺量(Available To Promise) A VL : 认可的供应商清单(Approved Vendor List) BOM : 物料清单(Bill Of Material) BPR : 企业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SC : 平衡记分卡(Balanced ScoreCard) BTF : 计划生产(Build To Forecast) BTO : 订单生产(Build To Order) CPM : 要径法(Critical Path Method) CPM : 每一百万个使用者会有几次抱怨(Complaint per Million) CRM : 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P : 产能需求规划(Capacity Requirements Planning) CTO : 客制化生产(Configuration To Order) DBR : 限制驱导式排程法(Drum-Buffer-Rope) DMT : 成熟度验证(Design Maturing Testing) DVT : 设计验证(Design Verification Testing) DRP : 运销资源计划(Distribution Resource Planning) DSS : 决策支援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 EC : 设计变更/工程变更(Engineer Change) EC : 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 ECRN : 原件规格更改通知(Engineer Change Request Notice) EDI : 电子资料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EIS : 主管决策系统(Executive Information System) EMC : 电磁相容(Electric Magnetic Capability) EOQ : 基本经济订购量(Economic Order Quantity) ERP : 企业资源规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FAE : 应用工程师(Field Application Engineer) FCST : 预估(Forecast) FMS : 弹性制造系统(Flexible Manufacture System) FQC : 成品品质管制(Finish or Final Quality Control) IPQC : 制程品质管制(In-Process Quality Control) IQC : 进料品质管制(Incoming Quality Control) ISO : 国际标准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AR : 首批样品认可(Initial Sample Approval Request) JIT : 即时管理(Just In Time) KM : 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及运行机制创新研究文献综述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及运行机制创新研究文献综述 对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及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一直是国内外高校致力于推行的工作,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高等教育机构对学分制的改革采取了新的策略,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校开始推广学分制,学分制被一部分重点大学率先采用,随后部分地方院校也相继实施,可目前为止,国内高校所实施的学分制均未达到最终目标。随着学分制的全面推行,国内外学者对学分制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各高校也以期通过学分制的改革来实现实践教学模式及运行机制的创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学分制教育体系及教育模式较为成熟,在学分制背景下,实践教学以其极大的灵活性、实用性服务于其学术发展,并促进了教育与社会的流动,对开放的教育体制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起了重要促进作用。综合已有文献,笔者总结国外对高校实践教学的研究如下。 (一)关于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 比较典型的国外实践教学模式,即美国的社区学院以及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社区学院具有注重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分配接近1:0.8,甚至能达到1:1,技能教学注重各种能力的综合性和职业性培养。德国的双元

制是德国高等职业学院普遍实行的实践教学模式,是由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办学,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姚永聪,2012)。“双元制”模式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训,其理论和实践之比约为3:7或者2:8,理论教育尤其注重于实践相结合,且服从于实践需求。另外,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它是由国家框架体系下以产业为推动力量,政府、行业与学校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而进行的灵活办学、相对独立的多层次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李强、刘继平、皮智谋、任东、申晓龙,2008)。加拿大的实践教学模式为合作教育计划,是一种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在合作教育雇主机构中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的计划,通常涉及在商业、工业、政府及社会服务等领域。英国实行的“三明治”教育模式,让学生一段时间在校学习,一段时间到工厂实习以及工读交替进行的教学计划(首珩,2011)。 (二)关于国外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特点的研究 学者通过研究美国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定位、组织形式、实践内容和指导力量,发现其呈现出鲜明的社会化运作的特点,实践内容和指导己经形成了学校、政府环环相扣的成熟的模式(刘志军,2009)。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CBE”、英国的“资格推动型”、澳大利亚的“TAFE”等模式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实践教学围绕技术应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述评

2006年第2期第30卷(总第134期)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知“撇z旷肌e,z,,田塘Ⅳo舰以‰面e倦渺细c泓sc拓船e尉i砌州 №2.2006 V01.30 General.№134 【管理学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述评 郭媛媛,王季 (沈阳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其间涌现了许多学派和理论观点。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战略管理理论产出了三大成果:竞争战略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和超越竞争理论。并每种理论观点都体现出特定的前沿性和局限性。 【关键词】战略管理;竞争;企业 [中图分类号】F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oo睢5226(2006)02一0137一03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在经历了20世纪初至50年代的经典战略理论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传统战略理论阶段后,进入了80年代的鼎盛时期。这一阶段的战略管理理论更加重视竞争,强调企业自身能力和外部环境条件的协调;更注重企业间的合作,而不再仅仅局限于竞争。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主要成果可概括为三大主要理论:竞争战略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和超越竞争理论。 一、竞争战略理论 1.竞争战略理论的主要内容 迈克尔?波特在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和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中,曾运用产业经济学的sCP范式进行了阐述,大意是企业在制订战略时必须考虑其所处的行业环境;行业结构决定企业的竞争范围,从而决定企业的利润水平。 波特的竞争战略认为,在决定企业赢利性的因素中,市场结构起着最重要的作用,企业如何在各种竞争力量中确定合适的定位是取得优良业绩的关键。理解行业结构永远是战略制定的起点。同时,波特还提出了五种竞争力量分析模型。这五种力量分别是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讨价能力、供方讨价能力及现有行业内企业的竞争。他认为一个行业的竞争状态和盈利能力取决于五种基本竞争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其中每种竞争力量又受到诸多经济技术因素的影响。五种竞争力量分析模型的结果在于对三种基本竞争战略的选择,即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专一化战略。在企业制定战略时,它们分别强调企业通过努力降低产品成本,追求产品差异化和专一在某一产品或细分市场来创造优势,并以此战胜竞争对手。波特认为,竞争战略的选择由两个中心问题构成:噬择有吸引力的、高潜在利润的产业;堰在已选择的产业中确定自己的优势竞争地位。 波特还提出了著名的价值链分析模型。价值链是采用系统方法来考察企业所有活动及其相互作用,以及分析获得企业竞争力优势的各种资源。为了认识成本、行为与现有的和潜在的经营差异性资源,价值链分析方法是将一个企业分解为战略性相关的许多活动。企业正是通过比其竞争对手更廉价地或更出色地开展这些重要的战略活动来赢得竞争优势。 2.竞争战略理论的评价 20世纪80年代,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处于战略管理理论统治地位,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前该方面理论的缺陷,对后来的理论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该理论给我们提供制定战略的全新角度,深化了人们对产业 [收稿日期】2005一09—11 [作者简介】郭媛媛(1978一),辽宁辽阳人,女,沈阳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助教,辽宁大学企业管理博士研究生;王季(1978一),辽宁沈阳人,女,辽宁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辽宁大学企业管理博士研究生。 ?137? 万方数据

关于企业创新行为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39194925.html, 关于企业创新行为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作者:姚瑶 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20年第06期 【摘要】创新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源泉,也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立足市场的保障。近年来,企业创新相关研究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梳理国内有关企业创新与财务相关的研究成果,从微观层面总结了现有文献。 【关键词】企业创新公司治理管理层特征公司特征 一、引言 创新是国家前进发展的动力,是我国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蓝图的基石。而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提高其创新水平既是国家实现自主创新的关键,也是其立足市场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如何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企业转向创新性强、附加值高的领域成为当前研究热点。学术界有关企业创新与财务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从宏观政治、经济环境,到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本文主要从微观层面出发,总结了公司治理、管理层特征、公司特征等因素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 二、企业创新行为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一)公司治理与企业创新 1.激励机制 如何有效地激励和约束管理者,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激发其创造性,留住人才,促进企业创新从而提升企业绩效,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和业界研究探讨的热点。 田轩等(2018)研究发现,股权激励计划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的创新投入产出水平,在区分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两种激励模式后发现,前者对企业创新的促进效应远高于后者。此外,在非国有企业、股价信息含量丰富的企业以及核心技术人员属于激励对象的企业中,股权激励计划能对企业的创新水平起到更为显著的促进作用。郭蕾等(2019)认为,对于非高管员工来说,激励模式对激励差距的作用并不明显,激励差距能正向作用于企业的创新产出。进一步研究发现,较长有效期和授权范围较大的股票期权以及授权范围较小的限制性股票更有利于企业创新。刘宝华等(2018)研究也证实了业绩型股权激励在整体上有助于企业创新水平的提高。具体来说,股权激励与企业创新活动的关系会受到其行权限制特征影响:行权时间限制能促进企业创新水平的提高,但行权业绩考核会对企业创新产生负面影响。朱德胜(2019)则基于环

企业管理常见英文缩写

企业管理常见英文缩写 QMS: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s 质量管理体系 EMS:Environment Management Systems 环境管理体系 SA :社会责任 Social Accoutability HACCP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 RoHS:电气电子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 The Restriction of the Use of Certain Hazardous Substances in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WEEE: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 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IAF: International Accreditation Forum 国际认可论坛 IAF/MLA: 国际认可论坛多边承认协议 CNAB:中国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英文名称为:China National Accreditation Board for Certifiers CNAT:中国认证人员与培训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CHINA NATIONAL AUDITOR AND TRAINING ACCREDITATION BOARD,简称CNAT) CNAL: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英文名称为CHINA NATIONAL ACCREDITATION BOARD FOR LABORATORIES IECQ:是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子委员会电子元器件质量评定体系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 Quality IEC是国际电工委员会 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 National/International/Customer Standard. Control Procedure. 国家国际客户标准控 制程序 Product Document Control Procedure. 产品文件控制程序 Stock Taking Procedure. 仓库盘点控制程序 New Suppliers/Sub-contractor Evaluation.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2)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陈世荣<越南留学生》行研09级 一、关于国内外战略管理理论研究 长期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企业战略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呈现出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理论学说及典型案例,对于指导各行各业企业发展发挥了作用。国际学术界对企业战略管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可将国外企业战略管理发展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 (1)早期的企业—环境综合分析范式阶段。进入20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企业出现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重大变化,国际市场逐步开放,大多数大企业以并购方式采取多元化经营。企业不满足于年度预算,开始采用运筹学和预测技术进行规划,形成了战略规划学派。该理论认为企业战略应当使企业自身条件与所遇机会相适应,实质上是认为企业战略应当放到如何使公司能力与竞争环境相匹配的框架上,寻求发展商机。 (2)以环境适应范式为中心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环境变化加快,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未来是不可预测的,环境是不确定、不连续的,从根本上动摇了战略规划关于未来可以计划、可以预测的思想。以环境变化分析为中心的战略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由于环境的复杂性,仅从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出发制定战略具有局限性,因此开始出现基于企业内部分析(如价值链理论)的战略理论及基于企业社会关系分析的战略理论(如网络优势理论)。环境适应范式认为战略决策是一个适应的过程,强调战略的动态变化,认为最适合的战略制定与决策过程依赖于环境波动的程度。这个学派包括:安索夫的企业战略行为是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及由此导致的企业内部结构化的过程思想,伊丹敬之的战略适应性观点,奎因的逻辑改良主义等。产业组织分析也可以视为一种环境适应理论,只是更重视环境中的产业结构分析。1980年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产业分析竞争战略思想,既可以视为早期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也可以视为环境适应理论的深化。1985年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理论,从企业内部价值创造过程寻求竞争优势来源,弥补对企业内部因素不够重视的缺陷。 (3)多种范式并存阶段。进入90年代后,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全球化步伐加快,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及产品设计周期、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客观要求企业通过提高自身 能力,全面考虑企业内部要素和企业外部环境要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这种背 景下,基于企业内部分析和企业内外部综合分析的战略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 包括:①资源论。1984年沃纳菲尔特的发表“企业的资源基础论”,意味着资源论的诞生。

企业研发人员激励文献综述

我国企业研发人员的激励模式研究 国内外研究现状 1.研发人员的涵义和特征 国外对知识型员工(knowledge worker)的研究始于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他在1959年的著作《明天的里程碑》里将知识型员工定义为“掌握、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在当时,它是指经理或执行经理一类的知识工作者。Lori L Silverman在其著作中指出创新型人才是指拥有深厚的技术知识,具有创造性和丰富的想象力,能提出原创性概念或产生新思想,寻求突破并解决问题的那一类人才,是创新队伍中的一种特殊人才,也是企业中的核心人才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内学者对属于人力资本典型代表的研发人员的认识越来越成熟。 孙理军、聂鸣指出研发人员是企业中利用知识进行创新活动的员工,是企业技术变革的主体,他们是企业的核心员工,是企业最活跃的核心资源,是创新的源泉和发展的动力,研究开发人员的状况反映了企业创新的综合能力,研究开发人员的数量、素质、研发活动的组织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是一个企业研究开发规模、力量的具体体现,是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决定性因素[2]。李洪伟、高化文(2006)指出研发人员是那些拥有专门技术、掌握核心业务、控制关键资源、对企业产生深远影响的员工。他们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创造、发展企业的核心技术,建立和推动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升级,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务实、忠诚、积极和有牺牲精神[3]。蒲湘平、周琴(2004)提出研发人员的本质特征是他们拥有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创新知识和创新精神,这种技术创新知识和创新精神与企业的其它资源相结合,能够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带来利润和市场,除了这一本质特征,研发人员和其他员工相比,还具有以下五个特征:人力资本特征、团队工作特征、委托代理特征、工作自主特征以及需求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特征[4]。余莉(2009)对研发人员的特征又做了进一步的补充,指出研发人员的主导特征还包括:学习愿望强烈、富有创造精神,职业忠诚高于企业忠诚,渴望被尊重和认可,成就意识强[5]。郭瑛(2008)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支持,提出了研发人员的三个主要特征:追求职业生涯发展,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发展;对脑力和体力要求高,工作强度大,并且以年轻人为主,业绩报酬是激励研发人员的重要因素;具有较高的创新精神和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忠诚于职业,希望有较好的工作环境[6]。 2.激励和激励机制的研究 自从有管理活动那天起,管理学家对激励问题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20世纪前50年对激励的研究成果是通过经验得来的。 泰勒(1911)提出金钱是激励员工的最主要因素,只要给予高工资,就可以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文献综述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文献综述 本文通过广泛的阅读、比较,对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做一个概述与解读,对研究的框架做尝试性搭建。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生活在以计算机与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时代,信息更新快、容量大的时代特点决定了我们要培养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 第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的民族之林,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对国家而言,要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加强对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 第三、创新是推动整个人类的物质文化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 二、几个概念的认识 创新能力:目前的三个观点包含从概念、内涵的剖析到实际可操作性的思考,包含了从理论到实践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种观点以张宝臣、李燕、张鹏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核心是创新思维。第二种观点以安江英、田慧云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表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一部分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另一部分是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第三种观点从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着手,以宋彬、庄寿强、彭宗祥、殷石龙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或方法论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四类。 创新思维:在创造性的诸构成要素中,创造性思维是其核心。这个核心的含义通俗地讲就是“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明显的改组,同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这个概念强调了思维的优化组合与重新调整,目标是为了实现创新。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造思维。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将创造思维结构分为发散思维(有发散就要学会聚合)、形象思维(一种直观的思维能力,它是在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有效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辨证思维(质疑与思辨)和横纵思维(知识的广泛联系与拓展)等6个要素组成,培养创造性思维,何克抗教授又提出了5个环节,即: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重视直觉思维的培养;重视形象思维的培养;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重视辨证思维的培养。 多媒体:一般理解为多种媒体的综合。多媒体技术不是各种信息媒体的简单复合,它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种信息类型综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能支持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多媒体代表数字控制和数字媒体的汇合,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计算机的使用领域,其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管理、学校教育、公共信息咨询、商业广告、军事指挥与训练、建筑规划设计,甚至家庭生活与娱乐等领域。而多媒体系统却不只是单一的一门技术,而是多种信息技术的集成,是把多种技术综合应用到一个计算机系统中,实现信息输入、信息处理、信息输出等多种功能。一个完整的多媒体系统由多媒体硬件和多媒体软件两部分构成的。这个概念说明多媒体的特点从单一走向综合,从展示性走向交互性与可控性。

企业常用管理术语英文缩写

企业常用缩写 作业制成本制度 (Activity-Based Costing) 实施作业制预算制度 (Activity-Based Budgeting) 作业制成本管理 (Activity-Base Management) 先进规画与排程系统 (Advanced Planning and Scheduling) 应用程序服务供货商( 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 ) 可承诺量 (Available To Promise) 认可的供货商清单 (Approved Vendor List) : 物料清单 (Bill Of Material) 企业流程再造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平衡记分卡 (Balanced ScoreCard) 计划生产 (Build To Forecast) 订单生产 (Build To Order) : 要径法 (Critical Path Method) : 每一百万个使用者会有几次抱怨 (Complaint per Million) : 客户关系管理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产能需求规划 (Capacity Requirements Planning) 客制化生产 (Configuration To Order) 限制驱导式排程法 (Drum-Buffer-Rope) 成熟 度验证 (Design Maturing Testing) 设计验证 (Design Verification Testing) 运销资源计划 (Distribution Resource Planning) 决策支持系统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设计变更/工程 变更 (Engineer Change) 电子商务 (Electronic Commerce) ECRN : 原件规格更改通知 (Engineer Change Request Notice) EDI : 电子数据交换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EIS : 主管决策系统 (Executive Information System) EMC : 电磁相容 (Electric Magnetic Capability) EOQ : 基本经济订购量 (Economic Order Quantity) ERP : 企业资源规划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FAE : 应用工程师 (Field Application Engineer) FCST :预估(Forecast) FMS : 弹性制造系统 FQC : 成品质量管理 IPQC : 制程质量管理 IQC : 进料 质量管理 ISO: 国际标准组织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AR : 首批样品认可 (Initial Sample Approval Request) JIT : 实时管理 (Just In Time) KM : L4L : LTC : LUC : MES : 制造执行系统 (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 MO : 制令 (Manufacture Order) MPS : 主生产排程 (Master Production Schedule) 5S : 5S 管理 ABC ABB ABM APS ASP ATP AVL : BOM BPR BSC BTF : BTO CPM CPM CRM CRP CTO DBR DMT DVT DRP DSS EC : EC : (Flexible Manufacture System) (Finish or Final Quality Control) (In- Process Quality Control) (Incoming Quality Control) 知识管理 (Knowledge Management) 逐批订购法 (Lot-for-Lot) 最小总成 本法 (Least Total Cost) 最小单位成 本 (Least Unit Cost)

战略管理关联理论综述

战略管理关联理论综述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钢材加工配送公司发展战略探究 【第一章】钢材加工企业战略调整研究绪论 【第二章】战略管理相关理论综述 【第三章】首秦加工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第四章】首秦钢材加工企业内部状况探析 【5.1 - 5.3】加工配送公司SWOT分析 【5.4 - 5.6】首秦加工公司战略管理实施途径 【第六章】首秦加工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结论/参考文献】钢材加工企业战略体系构建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2 章战略管理相关理论综述 2.1 企业战略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2.1.1 企业战略的含义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但对于企业战略的理解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西方诸多着名学者提出了各自独具特色的定义。战略管理着名学者对企业战略的具体定义见表2-1:综合上述观点,可将企业战略定义为: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系统的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谋划付诸实施,

同时进行控制的动态管理过程[32]. 2.1.2 企业战略的构成要素 企业战略的构成要素是企业制定战略的基础,通过了解掌握构成要素的情况,企业才能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合理的企业战略,才能使战略具有现实意义。通常来讲,其构成要素涵盖以下四大方面:(1)经营范围。经营范围的定义为:在商业活动中企业所从事的生产经营范畴。 经营范围是一个企业与外部环境联系紧密与否、相互影响程度高低的具体反映,同时体现企业发展规划与其外部环境发生作用的要求。 在明确使命后,企业综合考虑当前所在行业情况、所生产的产品以及具体的市场需求情况,最终确定自身的经营范围。企业确定其经营范围的途径有很多,可根据自身经营产品特点及其所含有的技术种类等等来确定自己最终的经营范围。此外,虽然企业初期可能只确定了某个经营范围,甚至规划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做变动,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很少有企业一直坚守某个固定的经营范围,总体来说企业经营范围应是动态的。 (2)资源配置。资源配置的定义为:在过去、当前、未来三个不同时段,企业对自身所拥有资源和技能进行分配的一种模式,也是其对企业资源运用水平的具体展现。 资源配置的合理与否能够极大地影响企业自身目标的实现程度,是企业需提高重视的一种特殊能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以企业

管理学常用英文单词 含音标

管理学常用词汇 A 11 access discrimination ['?ks?s] [d?,skr?m?'ne??n]进入歧视 action research ['?k??n] ['ris?t?] 动作研究;行为研究 adjourning [?'d??n??] 解散期;解散阶段;中止阶段 adhocracy [?d'h?kr?si] 无固定结构的管理方式或组织;临时委员会组织;administrative principle [?d'm?n?stret?v] ['pr?ns?pl] 管理原则advanced negotiation[?d'v?nst] [n?,ɡo??'e??n]高级谈判 alignment[?'la?nm?nt] 结盟 artifacts ['a:rtif?kts]人工环境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ɑrt?'f??l] [?n't?l?d??ns] 人工智能、巧匠avoiding learning [?'v??d??] ['l??n??]规避性学习 ambidextrous approach [,?mb?'dekstr?s] [?'pr?t?]双管齐下策略 B 9 balance sheet ['b?l?ns] [?it]资产负债表 bias['ba??s] 偏见 BCG matrix( BCG:Boston Consulting Group['b?st?n] [k?n's?lt??] [gru ?p]) ['metr?ks] 波士顿矩阵,波士顿咨询集团矩阵 bona fide occupation qualifications [,b?un?'faidi] [,ɑkju'pe??n] [,kw ɑl?f?'ke??n] 善意职业资格审查 bounded rationality ['ba?nd?d] [,r???n'?l?ti]有限理性 bounded rationality perspective ['ba?nd?d] [,r???n'?l?ti] [p?'spekt ?v]有限理性方法

【文献综述】酒店产品的创新思路及建议

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 酒店产品的创新思路及建议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产品创新是指企业通过创新获得并在市场上首次实现新产品商业化的过程。包括一个新设想——创意的产生、研发、设计与研制、商业化生产、营销服务和扩散这样一个多环节沟通的有序活动。按照技术变化量的大小,产品创新可分成重大产品创新和渐进产品创新。 酒店产品特色,是指消费者能够感知的酒店所生产的产品具有其个性特征,并具有与竞争者的产品相比较的差异,而其所拥有的差异是竞争者不容易模仿并持续发展的。酒店产品特色可以来自于产品本身与众不同,可以来自于产品所折射出的酒店文化与众不同,也可以来自于产品的营销方式与众不同,还可以来自于产品的创新速度总是高于竞争对手等方面。 酒店产品的创新包括了许多方面,但大致可以归为两类,国内外学者在这点上的看法是比较一致的。一是硬件创新,包括酒店的设施、设备、环境氛围(硬装和软装)、酒店用品、服饰和礼仪;二是软件创新,主要是指酒店所提供的服务,包括共性服务、个性服务、特色服务等。 (二)研究主要成果 关于酒店产品的创新,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住宿,餐饮,娱乐产品的创新上,因此酒店的产品的创新也应该从这几方面着手。 徐仰前、王娜、韩玉在《基于顾客让渡价值的酒店服务产品创新研究》中指出酒店服务产品创新是指针对满足顾客食宿、休息及娱乐等需求而提供的一系列的与此相关的服务产品的改进与更新。这种创新既可以是开发一项新的服务产品,也可以是对原有酒店服务产品的改进和优化。酒店业创新与其他行业有所不同,酒店服务产品创新包括了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两方面的创新行为。其中,无形产品创新,包括了服务流程、服务方式、服务产品品牌、服务环境、酒店物业等无形的酒店产品创新。另外,酒店服务产品创新比一般产品创新更需要员工的支持与执行。酒店业是劳动力密

关于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2018年5月西部皮革理论与研究 关于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陈园园 (天津财经大学,天津30000) 摘要:创新是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科技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这几年来,中国高度重视创新,提出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企业创新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关研究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本文通过总 结国内有关企业创新的研究成果,从影响企业创新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两个角度总结了现有文献。 关键词:企业创新;宏观因素;微观因素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 - 1602 (2018) 10 -0051 -02 创新是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科技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国 民经济发展的核心。这几年来,中国高度重视创新,提出创新驱动 的发展战略。企业创新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关研究 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 1宏观因素 蔡竞和董艳(2016)使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各 城市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的数据,结合中国工业企业在2005年- 2007年的数据,对区域银行竞争程度对企业创新行为是否会产生影 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银行业的竞争性市场结构对企业的 研发创新具有促进作用,而且这种影响在中小企业更为明显。同时,与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相比,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 更好地推动企业进行研发创新。 史宇鹏和顾全林(2013)在建立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国 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情况对微观企业中创新投入的影响。结果发 现,公司中存在的知识产权侵权的程度会对公司的研发活动产生较 强的抑制作用,而且通过调查与查处并不能完全消除这种负面影 响。另外,知识产权保护的程度对不同公司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与 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会更大;高竞争 行业的企业也是。 王文春和荣昭(2014)利用1999 -2007年间35个大中型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据,研究了房价上涨对新产品的产量和X&D 投入的影响。结果发现:如果房价上涨越快,那么本土企业创新的 趋势就越弱。 吴超鹏和唐莳(2016)对中国各省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 的不同对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是否会产生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 表明:如果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大,那么可以提高企业的创 新能力,具体表现为企业专利研究的产出和研发投入增加;同时,加强知识产权执法是通过降低研发溢出损失以及减轻外部融资约束 着两种方式来促进企业创新的。 倪骁然和朱玉杰(2016)发现,加强劳动保护可以使企业的创 新创新活动增加。他们以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为基准,建立了双重差异模型。结果显示,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后,劳 动密集型企业的创新投入大幅增加。同时,企业的创新产出也显著 增加。另外,本文的结论在创新需求和竞争程度较高的行业,以及 在民营企业中更为突出。 苏依依和周长辉(2008)吸收和整合了企业行为论与组织生态 学这两个理论,深入探讨了产业集群是否会对企业创新产生促进作 用。首先,从企业行为理论这个角度来看,集群预期为集群公司提 供了绩效评估的基准,这反过来影响了公司的创新决策。其次,从 组织生态学的角度看,集群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将影响集群企业对外部环境的感知,从而影响企业的创新决策。同时,他们实证分析 了基于2002 -2003年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新技术的数据。结果表明,企业绩效低于集群预期,集群企业采用高强度研发的可能性较大。 林炜(2013)运用内生增长模型以及知识生产函数来分析了劳 动力成本上升是否会对公司创新能力产生影响。他利用1998 -2007 年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进行研究,计算了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对 于劳动力成本的激励弹性系数。结果发现,公司的创新能力与劳动 力成本呈现出正向变动的关系。 张峰等(2016)根据2012年世界银行对中国民营制造企业的 调查数据,研究了非正规部门的灰色竞争是否会对企业创新决策产 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正规部门的存在以及其灰色竞争行为确 实会阻碍正规企业的自主创新,促使正规企业转向模仿。但与此同 时,企业间的合作创新并没有受到影响。同时,非正规竞争的抑制 作用在监管较严的地区更为严重,而在资源丰富或知识产权保护较 强的地区并不是很严重。 江轩宇(2016)结合实施创新驱动型发展战略和深化我国政府 分权改革的现实背景,讨论了地方国有企业金字塔结构对企业创新 的影响。结果发现,地方国有企业的金字塔结构与企业创新呈现出 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政府分权能够有效提高公司的创新能 力。另外,减轻政策负担,增加创新资源,放宽工资控制,增加创 新意愿等措施也是促进企业创新的有效方法。 2&观因 王姝勋等(2017)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以及双重查分法,检验 了2006 -2011年中国上市公司采用期权激励是否会对企业创新产生 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期权激励这一措施增加了公司的专利产量,而且增幅高达30/。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一效应在非国有企业以及 期权行权期较长的公司中更加显著。 余琰和李怡宗(2016)分析了以高息委托贷款为代表的影子银 行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年内从事高息委托贷款 使公司未来的专利产出水平和投资水平降低了,同时,未来营业利 润资产收益率较以前更低,而营业外利润资产收益率变得更高。 周黎安和罗凯(2005)运用1985年至1997年的中国省级面板 数据,研究了中国企业规模和创新的地域差别问题。结果发现,在 中国,企业规模能够对创新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但这种关系在非 国有 业更显著。这表明 业 与 业 的关系 立在一定的公司治理结构上。简单的规模化和集团化并不能保证公司 能够 。 鞠晓生等(2013)利用1998年至2008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发 现,由于存在较高的调整成本和比较 (下转第53页) 作者简介:陈园园(1994-),女,汉族,江苏盐城人,管理学硕士在读,天津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方法。 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