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粒子增韧聚丙烯的研究进展

无机粒子增韧聚丙烯的研究进展
无机粒子增韧聚丙烯的研究进展

无机粒子增韧聚丙烯的研究进展

摘要:阐述了几种不同的无机纳米粒子对聚丙烯的增韧介绍,简单叙述了无机纳米粒子的物理化学作用增韧机理和微裂纹化增韧机理,并对无机粒子增韧聚丙烯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无机粒子聚丙烯增韧机理

PP是五大通用塑料之一,具有相对密度低、来源丰富、价格低廉、性能优良、用途广泛等优点, 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器、化工、建筑、包装等行业。由于PP 存在低温脆性大、刚性低、成型收缩率大等缺点, 限制了PP 的进一步应用。纳米无机粒子的填充改性可较大幅度地提高聚合物材料的综合性能, 达到同时增强、增韧、功能化的目的。目前常用的无机刚性粒子主要有滑石粉、高岭土、C aCO3、硫酸钡、蒙脱土、碳纳米管、二氧化硅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微一纳米无机刚性粒子对PP 材料改性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对增韧机理的简单介绍。

1. PP/微米级无机粒子复合材料

1.1 PP/ CaCO3复合材料

Chan等将纳米CaCO3与聚丙烯熔融共混,当填充量在9.2%以下时,纳米CaCO3

在聚丙烯中的分散均匀, 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增加了85%左右;扫描电镜显示聚丙烯中存在着球形空穴结构,这是纳米CaCO3在聚丙烯基体中的应力集中导致的,这些空穴能够引起聚丙烯的塑性变形, 进而提高聚丙烯的机械性能。

Guo等先在纳米CaCO3粒子表面包裹上可溶性的斓系化合物,再与PP进行熔融共混制得pp/纳米CaCO3一La复合材料。

Ma等先用硅烷偶联剂对纳米CaCO3粒子进行预处理, 在γ光的照射下于米粒子表面接枝上聚丙烯酸丁酿(PBA)形成纳米复合物(既有接枝的聚合物PBA,又含有均聚物, 还有孤立的纳米粒子) , 最后与聚丙烯熔融共混。研究发现, 纳米粒子与PBA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1.1.1 碳酸钙用量对断裂伸长率的影响

随着碳酸钙用量的不断增加,无机颗粒之间的团聚增大了分子链之间的摩擦力,阻碍了分子链的滑移,在PP中形成了多相体系,碳酸钙与PP的润滑性、相容性变差,界面结合力变弱,在粘流态下呈固体粒子流动,因此使整个体系的断裂

伸长率降低,如图1所示。

1.1.2 碳酸钙用量对拉伸强度和硬度的影响

如图2所示,随着碳酸钙用量的增加,拉伸强度先提高然后呈递减趋势;而硬度开始则快速上升然后趋于缓慢提高。碳酸钙含量较少时,碳酸钙与PP分子通过偶联剂的作用结合良好,拉伸强度有所提高。随着碳酸钙用量的增加,碳酸钙粒子制约了PP高分子链的运动和基材变形,碳酸钙含量高时不容易分散,聚集在一起形成较大的缺陷,导致裂纹从该处引发断裂,从而使拉伸强度呈下降趋势。从图2可以看出,当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达20%时,拉伸强度达到最大值28.5MPa。

1.1.3 碳酸钙用量对弯曲模量和弯曲强度的影响

如图3所示,随着碳酸钙用量的增加,弯曲模量和弯曲强度均逐渐增加,

表现为递增趋势。这是因为碳酸钙刚性填料粒子起到了增强剂作用,提高了PP 的刚性和耐蠕变性;另外,微细的碳酸钙粒子可作为结晶晶核,使PP球晶细化,提高了PP结晶度,增强了PP弯曲性能。

1.2 pp/黏土复合材料

黏土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和耐化学腐蚀性能,是聚合物材料的常用填料。典型的黏土填料有滑石粉、蒙脱土(MMT)等。

片状结构的滑石粉可以提高塑料的刚性和高温下的抗蠕变性, 可用作增强性填料。在汽车用PP 材料中, 滑石粉的片状结构有利于协调刚性和冲击韧性

的最佳平衡。Premalal等发现滑石粉填充可提高PP 材料的弯曲模量、弹性模量和冲击强度, 增加刚性、减少收缩性。田春香用滑石粉填充PP复合材料的热变形温度由127℃升高到142℃ , 热失重率降低了41.2.%。改性填料填充PP的力学性能比未改性填料填充PP的力学性能有所提高,简支梁、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分别由25.2kJ/㎡、50.69 kJ/㎡提高到28.18 kJ/㎡、52.56 kJ/㎡,拉伸强度由3.93 M Pa提高到36.43 MPa。在滑石粉填充量小于20%时,PP/滑石粉复合材料的熔体流动速率有所提高,流动加工性变好。这归因偶联剂的增塑、润滑作用。樊泽东等研究了超微细滑石粉的表面改性对PP性能的影响,在基体材料具有一定韧性的条件下, 经钛酸醋偶联剂NDZ一311表面改性滑石粉填充的PP材料明显优于未改性滑石粉填充的PP材料(表2)。这是因为NDZ一311在改性滑石粉过程中, 两者除发生物理吸附作用外,还发生了化学作用,在滑石粉表面形成了牢固的包覆层,改变了无机粒子的表面性能, 从而大大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性能。王东庆等研究了MMT改

性PP体系的流变行为, 发现PP/MMT复合材料的黏度对剪切速率较为敏感。在低剪切速率下,PP/MMT复合材料的黏度均高于PP;在高剪切速率下,PP/MMT复合材料的黏度低于PP。杨春蓉研究了经机械力改性处理的硅灰石(10μm) 与PP 的复合材料, 当硅灰石的填充量为30 %时,复合体系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缺口冲击强度、断裂伸长率分别比纯PP提高了8.1%、3.6%、86.4 % 、13.1%。

1.3 PP/SiO2复合材料材料

试验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然后按照由以上所示流程图所制的PP/SiO2复合材料做冲击性能试验和拉伸性能试验得出结果。

1.3.1不同纳米粒子含量对PP韧性的影响

不同SiO2纳米粒子含量(w)试样的冲击强度(A)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纳米粒子含量对性能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当试样中纳米粒子含量较少时,试样的冲击强度没有显著变化,随着纳米粒子含量增加而快速增大,当纳米粒子含量为4%左右时达到最大值.此时的冲击强度与纯的PP相比提高了约8倍,增韧效果相当显著.但当纳米粒子的加入量再增加时,试样的冲击强度开始呈缓慢下降的趋势。

1.3.2不同改性方法对结果的影响

为了对比,进行了纳米SiO2聚合法改性PP的试验,结果见表2,变化曲线如图2中曲线b。

由图2中曲线b可见,在相似的工艺条件下,共混法较聚合法的增韧效果更为

显著.这是因为一方面,在聚合过程中,单体间的共价键结合的趋势很强,这势必排斥异类原子;另一方面,聚合反应是放热反应,其中的聚合热也驱赶SiO2粒子,使纳米SiO2粒子间更易于团聚。

1.3.3复合材料拉伸强度的相应变化

图3给出了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变化曲线.可见,用纳米粒子改性后拉伸强度基本保持不变或略有变化。

1.4 PP/BaSO4复合材料

1992年起我国学者傅强、王贵恒等首次报道了采用CaCO3刚性粒子增韧HDPE 的研究结果 ,提出了无机刚性粒子周围应力场的叠加作用可增强基体的剪切屈服和塑性变形 ,从而吸收冲击能的理论 ,使该领域的研究在我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在实验分析中 ,我们发现常用的无机刚性粒子都有着各自的形状,不同形状的无机粒子和PP共混时,会获得不同的刚性和强度。通过实验发现 BaSO4具有近似于球状的结构 ,而且与上述诸填料相比具有其特殊的优点 ,更有利于理想化模型的建立,BaSO4的外观近似于不规则的球状,和滑石粉相比无明显的可引发应力集中的棱角 ,圆滑的表面均匀分布,当由外力作用到 BaSO4粒时,圆滑的表面能迅速将外力分散并有效地吸收冲击能。在BaSO4增韧PP时,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明显提高。

PP/BaSO4复合材料的试验流程图如下:

试验测试的结果如下(表1):

2.无机纳米粒子增韧机理

2.1 物理化学作用增韧机理

纳米复合材料的增韧与纳米粒子和聚合物两相间的物理化学作用有密切关系。无机粒子能否增韧,与它在基体中的分散有关。一方面,当无机粒子均匀而个别地分散在基体中时,无论无机粒子与基体树脂是否有良好的界面结合(化学作用),都会产生一定的增韧效果,这主要是两相间的物理作用引起的。在研究聚丙烯/SiO2纳米复合材料时,通过表征纳米粒子的分布及其与基体的物理化学作用表明,纳米粒子分散均匀,材料的冲击强度和拉伸强度随纳米SiO2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纳米SiO2起到了增韧作用。另一方面,为了改善纳米粒子与基体间的结合(化学作用),有时需要对纳米粒子进行表面修饰,偶联剂就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段。偶联剂的加入提高了两相间的增容等作用,使得无机纳米粒子的粒径大大减小,分散更加均匀。此外对聚丙烯/纳米SiO2复合材料通过采用SEM和TEM对纳米SiO2粒子的分布进行表征发现,纳米SiO2处理与否,均可在树脂中分散,但纳米SiO2经表面处理后,由于两相间的作用增强,因而复合材料性能提高,纳米SiO2对

聚丙烯具有增刚、增强、增韧作用。

因此,从分子间作用角度提出了纳米复合材料增强增韧的物理化学作用机理,认为两相间的作用越强,增强增韧效果越明显。一般地,纳米粒子与聚合物之间既有物理作用也有化学作用。物理作用是指它们之间存在范德华力,换言之,纳米粒子可以改变高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因为纳米粒子尺寸与大分子链的尺寸属同一数量级,甚至纳米粒子尺寸更小,粒子与大分子链之间呈分子水平分散。化学作用是由于当粒子尺寸在1~100nm时,不但粒子表面原子数增多,而且通过量子隧道效应等在粒子表面形成活性很大的活性点(即粒子表面有的原子处于不饱和状态而有孤对电子存在)。由于两者界面同时存在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使界面结合良好,而且纳米粒子的比表面积大,其与聚合物的相界面面积也非常大,因此具有同时增强增韧效果。与之相比,微米级粒子的粒径大,比表面积小,其表面的非配对原子少,表面活性低,与聚合物基体发生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的可能性小,界面粘接性差,一旦基体产生缺陷,易造成应力集中,从而导致增强增韧效果不明显甚至强度和韧性下降。

2.2徽裂坟化增韧机理

刚性纳米粒子均匀地分散在基体中,当基体受到冲击时,由于刚性无机粒子的存在产生应力集中效应,易激发周围树脂产生微裂纹(银纹),同时粒子之间的基体也产生屈服,产生塑性变形,吸收冲击能,促进了基体的脆韧转变;而且刚性粒子的存在使基体树脂裂纹扩展受阻和钝化,最终阻止裂纹不致于发展为破坏性开裂。随着粒子粒径变小,粒子的比表面积增大,粒子与基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材料受到冲击时,会产生更多的微裂纹和塑性变形,从而吸收更多的冲击能,增韧效果提高。但用量过大,超过某一临界值时,粒子间过于接近,材料受冲击时产生的微裂纹和塑性变形太大,易发展为宏观应力开裂,从而使冲击性能下降,体系性能变差。此外,关于微裂纹化增韧机理还有其他解释,如贾巧英等提出的纳米粒子通过晶界区的快速扩散而产生相对滑移,使初发的微裂纹迅速弥合的增韧机理。

杨伏生等提出的纳米粒子产生应力集中,同时由于纳米粒子与基体界面作用较强而不能脱粘,因此能够引发基体树脂产生更多的微裂纹,吸收更多的能量而增韧。

3.结语

无机粒子增韧的聚丙烯复合材料在生活中广泛的运用,将使我们更加致力于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研究。对无机纳米粒子的分散问题、提高纳米粒子与聚丙烯界面相容性的问题,我们要对无机粒子进行更加适宜的表面改性和处理。另外,如何在提高材料力学性能的同时,保持纳米复合材料的尺寸稳定性也是今后研究的课题之一。

参考文献

[1]周媛,谢雁,刘新民,潘炯玺. 增韧增强PP复合材料的研究[J]. 合成树脂及塑料,2005,02:11-13+22.

[2]王港. 利用超高速混合器制备纳米碳酸钙/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3.

[3]周苏. 聚丙烯复合材料的性能和断裂行为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2.

[4]杨旸,邬素华. 聚丙烯/碳酸钙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J]. 塑料,2007,06:5-7.

[5]张桂云,古建仪. 聚丙烯/碳酸钙复合材料改性研究[J].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2009,05:33-35.

[6]王剑峰. 具有核壳结构的CaCO3表面包覆改性及其在PP复合材料中的应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8.

[7]杨旸. 聚丙烯增韧改性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08.

[8]李耐刚. 基于界面设计的碳酸钙表面改性及在PP、PVC中的应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6.

[9]羊海棠,杨瑞成,冯辉霞,李迎春,陈奎,袁晓波. 纳米二氧化硅粒子增韧聚丙烯的研究[J]. 甘肃工业大学学报,2003,02:34-36.

[10]吴唯. 动态硫化法PP/EPDM/纳米SiO_2双重粒子协同增韧改性研究[J]. 弹性体,2001,05:6-11.

[11]吴永刚,马懿,李敬泽,姜郁英. 无机刚性粒子增韧PP的研究[J]. 中国塑料,1999,04:30-34.

[12]李彩林,郭少云,陈跃,李石磊. PP/POE/滑石粉三元复合材料的研究[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6,03:214-218.

[13]刘学习,戴干策. 滑石粉增强增韧玻璃纤维毡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研究[J]. 石油化工,2005,04:380-383.

[14]申欣,王卫,孙道兴. PP/POE/滑石粉汽车保险杠专用料[J]. 塑料工业,2005,04:61-63.

[15]梁兵,洪晓东,武淑要. 高抗冲PP/滑石粉复合材料的研究[J]. 沈阳化工学院学报,2007,03:187-191.

[16]周吓星,陈礼辉,林巧佳. 滑石粉增韧聚丙烯/竹粉发泡复合材料的研究[J]. 塑料工业,2013,01:33-36+62.

[17]唐龙祥. 滑石粉表面原位合成聚氨酯弹性体增韧聚丙烯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1.

[18]谢晓春. PP/Talc/MA-SEBS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J]. 化学与生物工程,2011,05:42-45.

中药配位化学研究进展

?综述? 中药配位化学研究进展 李英华,吕秀阳3,刘 霄,柳 叶 (浙江大学制药工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7) [摘要] 从中药毒理学和药理学、中药功效成分的改进以及中药功效成分的分离制备和鉴定3个方面论述了 中药配位学说在中药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意义,并列举了中药配位研究领域常用的技术。指出中药配位热力学和动力学的研究、中药中微量元素的存在状态与药效和毒性关系的研究、利用配位作用开发高效分离吸附剂或者高效分离色谱柱、利用有机成分与某些金属或微量元素生成有色配合物的特性开发高灵敏度的分析方法可能成为中药现代化研究过程中的热点和关键。 [关键词] 配位化学;中药 [中图分类号]R 2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5302(2006)1621309205 [收稿日期] 2005210216 [基金项目] 浙江省中医药科研基金研究计划项目(2005C188)[通讯作者] 3吕秀阳,T el :(0571)87952683,E 2mail :luxiuyang @zju 1edu 1cn 配位化合物是指由可给出孤对电子或多个不定域电子的一定数目的离子或分子(统称配位体)和具有接受孤对电子或多个不定域电子空位的原子或离子(统称中心原子)按一定组成和空间构型所形成的化合物。随着生物无机化学的发展和分析手段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配位化合物在生命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植物中的叶绿素和哺乳动物体内的血红素分别是动植物体内的有机分子与金属元素镁、铁形成的配合物,含铜的天然有机分子蛋白质的配合物在无脊椎动物的血液中执行着输氧的功能。研究配合物,特别是天然有机配合物,提高生命质量是许多化学家、植物化学家和药物化学家追求的目标。随着近年来分离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投入到天然药物配合物的研究中来,成果不断出现。作者对配位化学在中药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探讨实现中药现代化的研究途径。 1 中药配位学说的提出 许多学者在中药或天然药物有效成分寻找的过程中发现多数中药或者天然药物存在着越提纯疗效越差或者出现毒副作用等问题,而某些剧毒药物在和其他药物配伍后出现降低毒性或者转化为某种疗效等现象。在解释这些问题时,“唯有机成分有效论”和“微量元素对号入座论”慢慢表现出局限性。因此,在总结两者的基础上,依据中药中的多数有机大分子化合物含有羟基、羰基、羧基、氨基、巯基、杂环氮等配位基团可以作为配体,而微量元素大多可作为中心离子与有机分子形成配合物,有机成分、微量元素及其形成的配合 物之间的配位平衡可以使它们之间产生相互的协同、拮抗或产生新的生物学活性的特性,曹治权教授提出中药有效成分的配位学说[1]。中药配位化学学说认为:中药有效成分可以是其中的某种或某几种有机成分,也可以是其中的微量元素,但更多可能是有机成分与微量元素组成的配位化物,天然药物以其中的有机物分子与微量元素间形成的配合物在动植物及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发挥作用。中药配位学说的提出为中药有效成分的发现、中药药理学和毒理学的快速发展以及天然活性成分的分离制备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 中药配位学说中的实验研究方法学 中药配位学说的发展离不开分离、分析及结构表征技术,分离分析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促进了中药配位化学领域的研究。目前应用于从复杂的中药体系中分离出中药配位化合物的现代分离技术有:膜分离法、色谱法和电泳技术等,色谱法又分为高效液相色谱法、柱色谱法、薄层色谱、纸色谱和凝胶色谱等。光谱技术是用来分析表征配合物的主要方法,用来研究天然药物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包括紫外,红外,荧光,核磁共振,质谱,拉曼光谱,X 衍射等[2]。 张斌等[3](1998)合成了三(32羟基黄酮)合Al 3+配合物并制得其单晶,X 射线衍射结果表明其结构属于三方晶系,分子中每个32羟基黄酮以其独特的酮基和羟基同时与Al 3+配位,3个配体中的6个配位氧原子形成扭曲的配位八面体结构。张淑敏等[4]制备了Fe 3+与槲皮素(Qu )的配合物并探讨了其配位机理,结果槲皮素与Fe 3+生成的配合物在430 nm 处有最大吸收,配合物的组成为Fe 3+∶Qu =1∶2。郭振楚等[5]研究了氨基葡萄糖及羧甲基氨基葡萄糖分别与铁(Ⅱ)、锌(Ⅱ)、钴(Ⅱ)、铜(Ⅱ )形成配合物的UV ,IR 和1H 2NMR 光谱特征。发现配合物发生了明显紫移,在红外光谱和1H 2

聚丙烯增韧改性的方法及机理

聚丙烯增韧改性的方法及机理

聚丙烯增韧改性的方法及机理 PP本身脆性(尤其是低温脆性)较大,用于对韧性要求较高的产品(特别是结构材料)时必须对PP进行增韧改性。 1 无规共聚改性 采用生产等规PP的工艺路线和方法,使丙烯和乙烯的混合气体进行共聚,即可制得主链中无规则分布丙烯和乙烯链节的共聚物。共聚物中乙烯的质量分数一般为1%~7%。乙烯链节的无规引入降低了PP的结晶度,乙烯含量为20%时结晶变得困难,含量为30%时几乎完全不能结晶。 与等规PP相比,无规共聚PP结晶度和熔点低,较柔软,透明,温度低于0℃时仍具有良好的冲击强度,一20%时才达到应用极限,但其刚性、硬度、耐蠕变性等要比均聚PP低10%~15%。 无规共聚PP主要用于生产透明度和冲击强度好的薄膜、中空吹塑和注塑制品。其初始热合温度较低,乙烯含量高的共聚物在共挤出薄膜或复合薄膜中作为特殊热合层得到了广泛应用 2 嵌段共聚改性 乙丙嵌段共聚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即已出现,其后很快得到推广。美国从1962年开始工业化规模生产(丙烯/乙烯)嵌段共聚物,该共聚物含有65%一85%的等规PP、10%一30%的乙丙共聚物和5%的无规PP 。(丙烯/乙烯)嵌段共聚物与无规共聚PP一样,也可以在制造等规PP的设备中生产,有连续法和间歇法两种工艺路线。(丙烯/乙烯)嵌段共聚物具有与等规PP及高密度聚乙烯(HDPE)相似的高结晶度及相应特征,其具体性能取决于乙烯含量、嵌段结构、分子量大小及分布等。共聚物的嵌段结构有多种形式,如有嵌段的无规共聚物、分段嵌段共聚物、末端嵌段共聚物等。目前工业生产的主要是末端嵌段共聚物以及PP、聚乙烯、末端嵌段共聚物三者的混合物。通常(丙烯/乙烯)嵌段共聚物中乙烯质量分数为5%一20%。(丙烯/乙烯)嵌段共聚物既有较好的刚性,又有好的低温韧性,其增韧效果比无规共聚物要好。其主要用途为制造大型容器、周转箱、中空吹塑容器、机械零件、电线电缆包覆制品,也可用于生产薄膜等产品 3 接枝共聚改性 PP接枝共聚物是在PP主链的某些原子上接枝化学结构与主链不同的大分子链段,以赋予聚合物优良的特性。在PP分子链上接枝弹性链段有助于提高PP的冲击强度和低温性能。接枝共聚的方法有溶液接枝、悬浮接枝、熔融接枝和固相接枝。PP接枝共聚物经常用作PP与其它聚合物或无机填料之间的增容剂。单独用作PP增韧剂的例子也有报道,如Xu Gang等通过紫外线照射得到了高接枝率的PP一丙烯酰亚胺接枝共聚物,发现它对PP有很好的增韧效果。单独用做塑料的例子几乎没有 4 改变立体结构 工业上所用的PP通常都是等规立构PP。近年来采用间规选择性茂金属催化剂合成了间规立构PP。与等规立构PP相比,间规立构PP具有较低的结晶度和弯曲强度、较高的熔体粘度和弯曲弹性模量、良好的透明性和热密封性、优异的抗冲击性和压延性等。另外选用对称性好的单点茂金属催化剂可以合成具有良好弹性的高相对分子质量的无规立构PP和无规一等规立体嵌段的弹性PP。特别是后者,由于等规链段的物理交联作用,使之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力学性能,属于一种新型的热塑性弹性体。

生物无机化学的认识

生物无机化学的认识 生物无机化学是无机化学、生物化学、医学等多种学科的交叉领域。其研究对象是生物体内的金属(和少数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特别是衡量金属元素和生物大分子配体形成的生物配合物,如各种金属酶、金属蛋白等。侧重研究它们的结构-性质-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生命环境内参与反应的机理。 生物无机化学虽然听起来有些不实用,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运用了生物无机化学的地方。比如农业方面,我们熟知的化肥,就运用了生物无机化学的知识,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不仅需要常量营养元素,还需要如铁、锰、铜、锌、钼等微量元素,这些微量元素和氮、磷、钾同等重要,不可代替。同样,在我们熟知的一些保健品,像“脑白金”、“黄金搭档”等等,都是补充我们人体内的微量元素的保健食品。以我们最熟悉的钙来说,从小我们的父母就给我们补钙,喝牛奶、吃钙片等等方式,可见钙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人体缺钙,就容易腿软、抽筋、蛀牙,但钙多了也不行,人体内的钙过量容易得佝偻病。所以,微量元素虽然重要,但是也不能过多。 生物无机化学无疑正在迅速发展。生物无机化学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研究生物体本身微量元素的作用,二是研究外界微量元素对机体的影响。 含有微量元素的蛋白是生物无机化学中偏向生物领域的研究对象,做此项研究主要依靠生物化学技术。含有微量元素的蛋白是微量元素与蛋白质形成的配合物,与酶的区别在于含有微量元素的蛋白并不表现催化活性,但却有其他的重要功能。现在的研究在于发现新的蛋白,确定其结构、性质。现在热门的蛋白有硒蛋白,因为硒蛋白是硒在体内存在和发挥生物功能的主要形式。硒的作用,主要在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病毒等方面,但结论不统一。现在主要在探索新的硒蛋白作为预防药物开发、癌症治疗和药物筛选靶标。如杜明等通过硫酸铵沉淀等方法,从富硒灵芝中获得了一种新的含硒蛋白,并研究了它的抗氧化活性与其硒含量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该蛋白的抗氧化活性与其硒含量具有相关性。 无机药物的发展在生物无机领域中有很重要的地位。顺铂的抗肿瘤作用的发现开辟了无机药物化学的新领域。在抗癌药物应用中,顺铂药物目前仍在临床上使用,主要有四种铂配合物:顺铂、卡铂、顺糖氨铂、奥沙利铂。从1980年发现二烃基锡衍生物具有抗癌活性以来,人们先后合成了具有顺铂结构的二烃基二卤化锡配合物,与卡铂结构类似的有机锡化合物,以及有机锡羧酸衍生物等等。在锗化合物方面,从发现1971年合成的β-羧基乙基锗倍半氧化物具有抗癌活性以来,人们先后合成了许多有机的锗化合物。此外还有茂钛衍生物和稀土配合物。因为癌症是人类健康寿命最主要的杀手,所以在抗癌药物的研究开发方面将有很大

聚丙烯增韧改性

聚丙烯增韧 1.聚丙烯的发展历程 自1957年意大利蒙科卡迪公司首次实现工业化以来,聚丙烯(PP)树脂及其制品发展速度一直位于各种塑料之首。在1978年PP的世界产量超过了400万吨/年,仅次于聚乙烯、聚氯乙烯和聚苯乙烯,位居世界第四位;1995年PP的世界产量达1910万吨/年,超过聚苯乙烯位居第三;2000年PP的世界产量为2820万吨/年,超过聚氯乙烯的2600万吨/年上升为世界第二;目前聚丙烯的世界产量达到了3838万吨/年。在此同时,我国聚丙烯工业发展迅猛,1995年产量为万吨,2000年已经突破300万吨,2004年产量迅猛增至万吨。初步估计到2006年底,我国PP 的年总生产能力已经超过650万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PP的供需紧张。 聚丙烯由于其优异的使用潜能,广泛应用于注塑成型、薄膜薄片、单丝、纤维、中空成型、挤出成型等制品,普及及工农业及生活日用品的各个方面。如此迅速的增长速度主要归因于其可以替代其它塑料树脂以及能够开发应用各种新型的塑料、橡胶和纤维的优异性能: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并且无毒无害;相对密度小,透光性好,有较好的耐热性等。 但是PP有个很明显的缺点就是韧性较差,对缺口十分敏感,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工程领域的应用空间。因此近些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专家在PP改性的理论基础和应用研究中展开了众多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效的工作,通过共混、填充和增强等方法改性之后的聚丙烯复合材料也已经成功地运用到了实际生产中,扩大了材料的使用范围,在家电、汽车、仪表等工业各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 近十多年来,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带动下,聚丙烯的应用技术不断进步。但是我国的聚丙烯进展与国外相比,在聚合技术、工业化成本、产品数量、品种类别等方面都存在着很明显的差距。根据我国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大力开展聚丙烯多元复合材料改性研究是解决上述问题最有效的途径。采用塑料的高性能化合成本不断的降低来推动PP的发展,因此目前是聚丙烯快速发展的良好机会。通过各种手段改善PP性能,最终使得PP几乎可以与某些工程塑料相媲美,从而增加PP 和其它热塑性塑料树脂甚至是某些工程塑料的竞争能力。 2. 聚丙烯的性能及其改性

无机化学合成论文

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摘要:阐述了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研究现状及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结构性质和性能,同时介绍了高分子纳米材料的表征技术及应用前景。 关键词:高分子;纳米材料;复合材料;制备;表征;应用 1、引言 纳米材料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并正在迅速发展的理、胶体化学、配位化学、化学反应动力学和表面、界面科学等多种学科,在实际应用和理论上都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所以成为近些年来材料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被誉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材料”[ 1 ,2 ]。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是近年来高分子材料科学的一个发展十分迅速的新领域。一般来说,它是指分散相尺寸至少有一维小于100 纳米的复合材料。这种新型复合材料可以将无机材料的刚性、尺寸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与高分子材料的韧性、可加工性及介电性质完美地结合起来,开辟了复合材料的新时代,制备纳米复合材料。已成为获得高性能复合材料的重要方法之一。 高分子材料科学的涉及非常广泛,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改变单一聚合物的凝聚态,或添加填料来实现高分子材料使用性能的大幅提升。因此纳米粒子的特异性能使其在这一领域的发展过程中顺应了高分子复合材料对高性能填料的需求, 对高分子材料科学突破传统理念发挥重要的作用。纳米材料科学与高分子材料科学的交融互助就产生了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3]。

2、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涉及面较宽,包括的范围较广,近年来发展建立起来的制备方法也多种多样[4、6 ],可大致归为四大类:纳米单元与高分子直接共混,在高分子基体中原位生成纳米单元;在纳米单元存在下单体分子原位聚合生成高分子及纳米单元和高分子同时生成。 2.1纳米单元的制备 可用于直接共混的纳米单元的制备方法种类繁多[7--10],通常有两种形式的制备:从小到大的构筑式,即由原子、分子等前体出发制备;从大到小的粉碎式,即由常规块材前体出发制备(一般为了更好控制所制备的纳米单元的微观结构性能,常采用构筑式制备法) 。总体上又可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物理化学方法三种。总的来说,这类纳米单元与高分子直接共混的方法简单易行,可供选择的纳米单元种类多,其自身几何参数和体积分数等便于控制,但所得复合体系的纳米单元空间分布参数一般难以确定,纳米单元的分布很不均匀,且易于发生团聚,影响材料性能,改进方法是对制得的纳米单元做表面改性,改善其分散性、耐久性,提高其表面活性,还能使表面产生新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等特性。 2.2纳米单元的表面改性 纳米单元表面改性方法根据表面改性剂和单元间有无化学反应可分为表面物理吸附方法和表面化学改性方法两类吸附包裹聚合改性一般是指两组份之间除了范德华力、氢键或配位键相互作用外,没有主离子键或共价键的结合,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在溶液或熔体中聚

生物无机化学论文-血液的颜色

血液的颜色

中文摘要 摘要:世界是斑斓多彩的。有七色的彩虹,绚丽的烟花,五颜六色的花卉。如果问你血液是什么颜色?大部分人也许会脱口而出:红色。不错,日常中的哺乳动物和我们人类的血液都是鲜红的。但是科学家会告诉你:血液是多彩的。那么血液都有什么颜色?它们是什么生物?血液颜色的多样化是为什么?本文将会逐一从生物学、化学层面为你解答以上问题。 关键词:血液颜色化学结构生物 英文摘要 Abstract:The world is colorful.There are seven colors of the rainbow, colorful fireworks, colorful flowers.If you ask what color your blood? Most people may blurt out: red.Yes, the blood of mammals and humans are bright red in our daily life.But scientists will tell you: blood is colorful.So what's the color of blood?What are they biological? Why is the diversity of the color of blood? These questions will be answered one by one from a biological, chemical levels for you. Keywords: blood color chemical structure biological

当代无机化学研究前沿与进展研究

化学前沿 【论文摘要】: 无机化学是化学学科里其它各分支学科的基础学科,在近年来取得较突出的进展,主要表现在固体材料化学、配位化学等方面。未来无机化学的发展特点是各学科交叉纵横相互渗透,用以解决工业生产与人民生活的实际问题。文章就当代无机化学研究的前沿与未来发展趋势做了简要阐述。 当前无机化学的发展趋向主要是新型的无机化合物的合成和应用,以及新的研究领域的开辟和建立。因此21世纪理论与计算方法的运用将大大加强理论和实验更加紧密的结合。同时各学科间的深入发展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形成许多学科的新的研究领域。例如,生物无机化学就是无机化学与生物学结合的边缘学科;固体无机化学是十分活跃的新兴学科;作为边沿学科的配位化学日益与其它相关学科相互渗透与交叉。 根据国际上最新进展和我国的具体情况,文章就“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研究进展”和“我国无机化学最新研究进展”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研究进展 无机合成与制备在固体化学和材料化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化学和材料科学的 基础学科。发展现代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 不断地推出新的合成反应和路线或改进和绿化现有的陈旧合成方法, 不断地创造与开发新的物种, 将为研究材料结构、性能(或功能) 与反应间的关系、揭示新规律与原理提供基础。近年来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研究的新进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极端条件合成 在现代合成中愈来愈广泛地应用极端条件下的合成方法与技术来实现通常条件下无法进行的合成, 并在这些极端条件下开拓多种多样的一般条件下无法得到的新化合物、新物相与物态。超临界流体反应之一的超临界水热合成就是无机合成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二)软化学合成 与极端条件下的合成化学相对应的是在温和条件下功能无机材料的合成与晶化, 即温 和条件下的合成或软化学合成。由于苛刻条件对实验设备的依赖与技术上的不易控制性, 减弱了材料合成的定向程度。而温和条件下的合成化学——即“软化学合成”,正是具有对实验设备要求简单和化学上的易控性和可操作性特点, 因而在无机材料合成化学的研究领域中 占有一席之地。 (三)缺陷与价态控制 缺陷与特定价态的控制是固体化学和固体物理重要的研究对象, 也是决定和优化材料 性能的主要因素。材料的许多性质如发光、导电、催化等都和缺陷与价态有关。晶体生长行为和材料的反应性与缺陷关系密切, 因此, 缺陷与价态在合成中的控制显然成为重要的科学题。缺陷与特定价态的生成和变化与材料最初生成条件有关, 因此,可通过控制材料生成条件来控制材料中的缺陷和元素的价态。 (四)计算机辅助合成 计算机辅助合成是在对反应机理有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模拟过程。国际上一般为建立与完善合成反应与结构的原始数据库, 再在系统研究其合成反应与机理的基础上, 应用神经网络系统并结合基因算法、退火、mon te2carlo 优化计算等建立有关的合成反应数学模型与能量分布模型, 并进一步建立定向合成的专家决策系统。

聚丙烯改性 555

聚丙烯改性 【摘要】聚丙烯是一种综合性能良好的通用塑料,在日常用品,包装材料,家用电器,汽车工业,建筑施工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是目前增长速度最快的通用型热塑性塑料。但聚丙烯树脂仍存在许多缺点,克服这些缺点的方法就是对其进行改性。本文主要通过POE对聚丙烯改性以提高其韧性和硬度,以及通过氢氧化镁改性聚丙烯提高其阻燃性能。 【关键词】聚丙烯共混改性增韧阻燃 前言 聚丙烯(PP)是五大通用塑料之一,具有密度小、刚性好、强度高、耐挠曲、耐化学腐蚀、绝缘性好等优点,但聚丙烯熔点较低,热变形温度低,低温脆性,抗冲击强度较低等缺点,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本实验是对聚丙烯进行改性,提高阻燃性和韧性。聚丙烯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塑料,它的耐腐蚀性、耐折叠性和电绝缘性好,耐热性和机械强度优于聚乙烯,而且价格低廉,容易加工,故应用较广。但是聚丙烯的抗冲击强度不够高,低温下发脆。为了提高它的韧性,常常将聚丙烯和POE共混改善它的韧性。增韧剂POE是茂金属催化的乙烯-辛烯共聚物,其特点是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窄,密度低,各项性能均衡,易加工,赋予制品高韧、高透明性和高流动性。特别是对聚丙烯的增韧改性效果更加明显,对传统增韧剂EPDM、EPR构成了有力竟争。近几年国内李蕴能、张金柱等陆续发表了POE具有较高剪切敏感性,加工时与PP相容性好,其表观切变粘度对温度的依赖性更接近PP,与P共混时更容易得到较小的弱性体料径和较窄的粒径分布,因而增韧效果更好。无论是对普通PP、共聚PP还是高流动性PP,POE的增韧效果都优于EPDM或EPR。由于POE不仅具有橡胶的弹性,同时又具有塑料的刚性,因此在增韧PP的同时还能保持较高的模量、拉伸强度及良好的加工流动性。另外,POE不含不饱和双键,耐候性也优于EPDM、EPR、SBS等。 同其它塑料一样,聚丙烯容易燃烧,对其进行阻燃改性最常用的方法是把无机阻燃剂填充到聚合物基体中赋予聚合物以阻燃性。无机阻燃剂,氢氧化镁在高温下通过分解吸收大量热量,生成的水蒸气可以稀释空气中氧的浓度,从而延缓聚合物的热降解速度,减慢或抑制火对聚合物的燃烧,促进炭化、抑制烟雾的形

紫外可见光谱在生物无机化学中的应用

紫外可见光谱在生物无机化学中的应用 摘要综述了紫外可见光谱在生物无机化学各方面应用中的最新进展和独特之处,探讨了紫外可见光谱研究金属离子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及所得主要信息。 关键词紫外可见光谱生物无机化学 生物无机化学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是无机化学(特别是配位化学) 、生物化学、医学临床化学、营养化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产物,是近年来自然科学中十分活跃的一个领域,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金属与生物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分析测定这些生物化合物结构和性能以及它们在活体中作用的一门学科。 生物无机化学发展迅速。除了在金属蛋白和金属酶方面由铁、铜、锌?8943 .等扩大到诸如镍酶、钒酶、锰酶、钼酶、钨酶?8943 .以外,还从金属蛋白扩大到以非金属元素为活性元素的蛋白。研究各种金属与生物配体相互作用的方法有电子吸收光谱、圆二色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X 射线衍射光谱、荧光光谱等。在生物分子结构的研究中,很重要的目的是了解金属蛋白和金属酶。金属蛋白和金属酶中仅含少量的金属离子,但它们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即它们及其配位环境往往就是生物分子的活性中心,因而测定金属离子及其微环境的结构是很有意义的。金属蛋白和金属酶中金属离子的基态及最低激发态往往与它们所处的环境有直接的联系。因此,金属蛋白和金属酶的电子吸收光谱研究是表征金属离子所处环境的主要手段。本文对紫外可见光谱(电子吸收光谱) 在生物无机化学中的应用研究最新进展作了综述。 1 紫外可见光谱的基本原理 所有的光谱都是由于粒子(原子、离子、自由基、分子、晶体等) 与电磁波以某种类型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电子吸收光谱是由电子在一系列能级上跃迁产生的。当电磁波的能量接近△E电子的能量时,可引起电子在各能级之间的跃迁并伴随分子的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的变化而产生的吸收光谱。由于是电子跃迁所需的能量通常落在光谱的紫外、可见区,因而又称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从本质上说,电子跃迁是原子或分子

三元乙丙橡胶增韧聚丙烯的通用特点及其应用

【基础知识】三元乙丙橡胶/聚丙烯(EPDM/PP)的特点应用 近年来,聚合物新材料不断涌现,热塑性弹性体已形成一个新的工业原料体系。三元乙丙橡胶/聚丙烯(EPDM/PP)热塑性弹性体具有优异的耐候、耐臭氧、耐紫外线及良好的耐高温、抗冲击性能,其耐油和耐溶剂性能与通用型氯丁橡胶不相上下,可以用普通热塑性塑料的加工设备进行加工,具有加工简便、成本低、可连续生产并可回收利用等优点。 目前EPDM/PP主要应用于以下领域: 汽车:用于保险杠、仪表板、挡泥板、空气导管、轴承、电缆护套、软管、挡风玻璃密封条、防护罩、防震座垫、管件等。 电子电气:用于电线及电缆绝缘层及护套、矿山电缆、电动机支座、变压器外壳、配线壳、按键膜片、拼结带等。 建筑:用于高档防水卷材、玻璃幕墙密封条、门窗密封条、排水口密封件、卫生设备等。 机械:用于防冲杆、小脚轮、垫圈及垫片、胶辊、手持工具的手柄、软管外覆层等。

运动器械:用于球皮、球拍手柄、步枪托垫、潜水呼吸设备、滑雪杖手柄等。 用EPDM/PP制成的汽车保险杠具有高钢性、抗冲击性、耐损伤性、较好的光泽、弹性及易涂装等性能。用EPDM/PP制成的汽车保险杠在汽车高速行驶时受到冲撞不易碎裂,而且装饰美观,也可注射成型。在性能方面,EPDM/PP与聚氨酯差不多,而成本比聚氨酯低10%~20%,因此目前汽车保险杠成为EPDM/PP最具代表性的应用领域。可回收再利用也是EPDM/PP汽车保险杠发展的重要原因。 目前EPDM/PP用于汽车保险杠是汽车工业发展趋势。国外一些公司开发了许多回收EPDM/PP汽车保险杠的方法。如德国大众汽车公司采用先粉碎、清洗,然后再造粒及模塑的方法。这种方法简单可行、效率高。也有一些公司将回收的EPDM/PP汽车保险杠先粉碎,然后用二甲苯作溶剂分离聚合物的方法生产EPDM/PP。日本汽车公司则先除去保险杠涂料,然后再加工成新的汽车保险杠。再生的EPDM/PP 汽车保险杠与新生产的EPDM/PP汽车保险杠一样,可装在汽车上使用。 日本目前80%的汽车保险杠采用EPDM/PP制造。欧洲汽车保险杠材料大多采用德国BASF公司生产的产品。

PP增韧改性

塑料增韧配方设计 一、塑料的韧性 塑料的韧性是指抗御外来冲击力的能力,常用冲击强度之大小来表示。 冲击强度是指试样受到冲击破坏断裂时,单位面积上所消耗的功。它可用于评价材料的脆性或韧性强度,材料的冲击强度越高,说明其韧性越好;反之说明材料的脆性越大。 可用于测定材料冲击强度的方法很多,已见报道的不下十五种,但比较常用的有如下三种。 (1)悬臂梁冲击强度也称为Izod试验法,适用于韧性较好的材料。它将冲击样条的一端固定而另一段悬臂,用摆锤冲击式样的方法。其计算方法为冲击破坏过程中所吸收的能量与试样原始截面积之比,单位kj/m2。对于韧性好的材料,因难以冲断往往在试样上开一小口,所以悬臂梁冲击强度常常需要标注有缺口或无缺口。 (2)简支梁冲击强度也称为Charpy法,适用于脆性材料。它将试样条的两端放在两个支点上,用摆锤冲击式样的方法。其计算方法为冲击破坏过程中所吸收的能量与试样原始截面积之比,单位kj/m2。此法有时也在试样上开口。 (3)落球冲击强度在规定的条件下,用规定形状和质量的落球(锤),在某一高度上自由落下对制品进行冲击,通过改变球的高度和质量,直至塑料制品被破坏为止。测定此时落球的高度和质量,可计算出制品在此高度下被破坏时所需能量,单位J/m2。 由于塑料制品的冲击强度对温度依赖性很大,所以测试时必须规定温度值。一般设置两种温度,常温为23,低温为-30. 同一种塑料制品,用不同的方法测定其冲击强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并无可比性,甚至会出现相反的结果。因此,要对韧性大小进行比较,必须用同一种测试方法。

在我们接触的塑料中,其韧性相差很大,常用塑料的落球冲击强度值见表1-1所以。 在不同应用场合中,对塑料制品的冲击强度要求不同。如汽车保险杠要求落球冲击强度大于400J/m,如此高的冲击强度要求,对大部分塑料而言都需要增韧改性方可使用。传统的增韧方法为在树脂中共混弹性体材料,其增韧效果很好,但不足之处为刚性降低,近年来开发出了新的刚性增韧方法,增韧和增强同时进行。 二、塑料弹性体增韧配方设计 1、塑料弹性体增韧机理 弹性体增韧的机理很多,目前最成熟的为银纹-剪切带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路为在基体树脂内加入弹性体后,在外来冲击力的作用下,弹性体可引发大量裂纹,树脂则产生剪切屈服,靠银纹-剪切带吸收冲击能量。对于不同类型的树脂,银纹和剪切屈服对抗冲击的贡献不一样, 以脆性树脂为基体的弹性体增韧体系,外来冲击能主要靠银纹来消耗;如PS属于脆性材料,银纹对增韧的贡献大。要求弹性体的尺寸要与银纹的尺寸一致才有效,加入的弹性体要高浓度、大颗粒。 以韧性树脂为基体的弹性体增韧体系,外来冲击能主要靠剪切屈服来消耗;

生物无机化学研究进展

生物无机化学研究进展 1.生物无机化学发展背景 生物无机化学,又称生物化学或生物配位化学,是无机化学、生物化学、医学等多种学科的交叉领域。其研究对象是生物体内的金属(和少数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特别是痕亮金属元素和生物大分子配体形成的生物配合物,如各种金属酶、金属蛋白等。 其研究模式为:发现有用的生物分子→分离出来→测定结构→侧重研究它们的结构、性质、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生命环境内参与反应的激励→人工合成。 生物无机化学的蕴生和发展差不多经历了半个世纪,而作为独立学科的简历,却是近30年的事情,通常人们把国际期刊《Journal of Inorganic Biochemistry》的创立作为标志。众所周知,这个学科是在无机化学和生物学的相互交叉、渗透中发展起来的一门边沿学科。 它的基本任务是从现象学上以及从分子、圆子水平上研究金属与生物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对这种相互作用的阐明有赖于无机化学和生物学两门学科水平的高度发展。 2.我国生物化学的研究状况 生物无机化学在我国较早就有一些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在如生物矿化等方面开展工作;但是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似应以全国第一次生物无机化学会议(1984年,武汉)的召开为标志。总之,从80年代初,我国从事不同学科的化学家顺应国际上这一新学科的发展,不少人纷纷转到生物无机这块园地进行耕耘。近20年来,这些耕耘者,的确作出了不少有意义的成果,以下分几个方面作概括介绍。 1)金属离子及其配合物与生物大分子的作用 金属离子与生物大分子结合后,常常会发生明显的生物化学效应。计亮年等观察到一些金属(碱和碱土金属)氯化物和葡萄糖酸盐对葡萄糖氧化酶(GOD)的活性有激活和抑制作用。生物大分子结合的金属离子可被不同类型的螯合剂夺取。李荣昌等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镉(Ⅱ)的这类反应,提出用竞争参数F来表征螯合剂从生物大分子金属配合物中夺取金属的能力,求得了多种螯合剂相应的F值和稳定常数。 分子识别是近年来国际上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计亮年等合成了一系列钌的平面配体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杨频等选用铁(II)、镍(II)为中心;离子,以phen、bipy、dppz等为配体,合成并分离出了手性金属配合物,研究了它们与B-DNA的作用。 应用金属及其配合物对肽键的化学切割,是作为金属水解肽酶的模拟物来加以研究的。朱龙根等发现,简单的Pb(Ⅱ)水配合物能选择性的与含蛋氨酸和甲硫半胱氨酸残基小肽中的硫原子配位,进而快速地切割它们的羧基端的肽键。他们还发现氨基酸和二肽的配合物也能有效地水解肽键,活性配合物为双核配合物。蛋白质的水解机理是利用金属配合物促进特定肽键的水解,以达到选择性断裂肽键的目的。 离子探针是一种研究生物体内无适当光、磁信号金属离子的结合状态的有效手段。杨频研究组应用顺磁离子探针研究了人血清白蛋白与Gd(Ⅲ)的作用。 2)药物中的金属及抗癌活性配合物的作用机理 顺铂的作用机理:60年代末期,顺铂(cis-platin)抗癌作用的发现及其临床应用,开辟了金属配合物抗癌药物研究的新领域。顺铂抗癌作用的化学基础,如顺铂的靶分子、顺铂的跨膜机制等,至今仍是人们致力研究的课题。王夔曾提出金属-细胞相互作用的多靶模型,为后来更多的实验事实所支持。他用实验证实了细胞膜是细胞外金属配合物进攻的前沿,金属离子与膜分子的结合是首先发生的事件。 有机锡配合物的抗癌活性及其与DNA作用的分子机理:自80年代初,Crowe等人发现有机锡配合物有抗癌活性以来,已进行了大量合成和筛选工作。国内胡盛志等发现,由抗癌

聚丙烯的增韧改性讲课稿

聚丙烯的增韧改性技术综述 摘要:本文阐述了聚丙烯(PP)的增韧改性,重点介绍了聚丙烯增韧改性的方法和成果,并对聚丙烯增韧改性历史和聚丙烯其他改性做了简介,归纳总结了聚丙烯增韧改性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聚丙烯;增韧改性;改性方法;改性成果 1引言 聚丙烯(PP)具有比重小、耐热性好、耐腐蚀性好、成型加工容易、力学性能优异且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等优点,所以它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大量生产和使用,成为仅次于聚乙烯的第二大塑料品种。但同时聚丙烯的一些缺点也限制了其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强度不高、易老化、易燃、韧性差、耐寒性差、低温易脆断、成型收缩率大、抗蠕变性能差、制品尺寸稳定性差等缺陷降低了它在生产中的使用率【1】。因此,对聚丙烯进行改性以期得到更好更适用于使用要求的改性聚丙烯成为了聚丙烯工业发展的重要领域;而在此篇文章中,主要阐述的是聚丙烯的增韧改性,这也是聚丙烯改性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分支。 2发展历史 1962年,美国开始工业规模化生产丙烯和乙烯的嵌段共聚物,即聚丙烯的共聚改性,这是聚丙烯增韧改性工业化生产的开始; 20世纪70年代中期,乙丙共聚技术普遍推广,不再局限于个别工业发达国家; 1992年,中国盘锦乙烯工业公司与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合作成功生产出了高韧性共聚聚丙烯,是中国聚丙烯增韧改性的重大进步【2】; 此后,聚丙烯增韧改性技术不断增多和优化,共聚改性、共混改性得到发展;而在最近,纳米粒子增韧改性是最新的研究发展方向。 3改性方法 3.1PP韧性差的原因 PP分子链中存在甲基,使分子链柔顺性下降,由此结晶度高、晶粒粗大,近而表现出成型收缩率大,脆性高,韧性差等缺陷。 3.2PP增韧机理 目前大多研究者采用Dr Wu 的剪切带屈服理论。 即在拉伸应力作用下,高聚物中某些薄弱部位由于应力集中而产生空化条纹状形变区,材料由此产生了银纹,它可以进一步发展为裂纹,所以它常是聚合物破裂的开端。但是形成银纹要消耗大量的热量,若银纹能被适当地终止而不致发展成裂纹,那么它反而可延迟聚合物的破裂,提高聚合物的韧性【3】。增韧也就是为了防止银纹变成裂纹,使聚合物不易破裂。3.3PP改性方法 PP的增韧改性方法主要有共聚改性、共混改性及添加成核剂等。 3.3.1共聚改性(化学改性) 共聚改性主要分为以下三类【4】:无规共聚改性,即采用生产等规PP的工艺路线和方法,使丙烯和乙烯的混合气体进行共聚;嵌段共聚改性,工业主要生产末端嵌段共聚物以及PP、聚乙烯、末端嵌段共聚物三者的混合物;接枝共聚改性,在PP主链的某些原子上接枝化学结构与主链不同的大分子链段。 3.3.2共混改性(物理改性) 通过PP与其他聚合物共混,使其他聚合物填入PP中较大的球晶内,改善其韧性和低温脆性。这种方法有比较明显的特点特点,耗资少并且生产周期短【5】。 PP共混增韧方法主要有4类【3】:

生物无机化学的应用

生物无机化学的应用 化学化工学院12化本3班洪璐2012364353 生物无机化学是建立在生物学与无机化学基础上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其研究对象从广义来讲,是在分子水平上探讨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生物无机化学的任务之一是应用无机化学的理论和实验技术研究生物体系中无机金属离子的行为,从而阐明金属离子和生物大分子形成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另一任务是用比较简单的化学模型对复杂的生物催化现象进行模拟研究,即模型研究。 近10余年来,生物无机化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属离子活化酶的领域及金属蛋白的结构、性质、功能和升华反应机理方面。用最新的升华理论设计某些金属离子的配合物的催化反应模型,以探索生命金属元素在生物体中的存在方式、状态及对生命运动的作用机理,诸如基因转移、氧化还原或水解过程。 1 微量金属离子在医学中的应用 生物无极化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体必需的金属离子主要是以配合物的形式存在于人体内,它是控制体内政策代谢活动的关键因素。但是,人体必需的金属元素在体内的存在量有严格的浓度范围,眼中地缺乏或过量都会引起疾病。 1.1 微量元素铜锌与癌症 研究表明,90%以上的癌症与环境有关。病人癌组织的微量元素谱往往发生变化,其中铜锌与癌症的关系最为重要。对肝癌、胃肠道癌、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等多种患者的血清分析都得出一致的结论:恶性肿瘤患者血清Zn/Cu比值明显低于常人,而进行手术摘除恶性组织或药物治疗后,患者血清中Zn/Cu比值回升。因此,有人认为血清中的Zn/Cu可反映肿瘤恶性程度及判别患者愈后状况。 1.2 微量元素与眼科 目前,微量元素与眼科研究主要集中于微量元素在白内障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白内障者晶体中Zn、Cu含量较正常晶体含量少,Ca、Se含量增加,血清中锌含量减少,Mg、Ca含量增加。 1.3 微量元素钴和铁 钴是维生素B12分子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维生素B12能促进血红球的增加和肌肉蛋白的合成。根据实验,如果草饲料中缺少钴,将会引起严重的脱毛症,然而,只要在饲料中加

当代无机化学研究前沿与进展

当代无机化学研究前沿与进展 【摘要】: 无机化学是化学学科里其它各分支学科的基础学科,在近年来取得较突出的进展,主要表现在固体材料化学、配位化学等方面。未来无机化学的发展特点是各学科交叉纵横相互渗透,用以解决工业生产与人民生活的实际问题。文章就当代无机化学研究的前沿与未来发展趋势做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无机化学;研究前沿;研究进展 当前无机化学的发展趋向主要是新型的无机化合物的合成和应用,以及新的研究领域的开辟和建立。因此21世纪理论与计算方法的运用将大大加强理论和实验更加紧密的结合。同时各学科间的深入发展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形成许多学科的新的研究领域。例如,生物无机化学就是无机化学与生物学结合的边缘学科;固体无机化学是十分活跃的新兴学科;作为边沿学科的配位化学日益与其它相关学科相互渗透与交叉。 根据国际上最新进展和我国的具体情况,文章就“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研究进展”和“我国无机化学最新研究进展”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研究进展 无机合成与制备在固体化学和材料化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化学和材料科学的基础学科。发展现代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 不断地推出新的合成反应和路线或改进和绿化现有的陈旧合成方法, 不断地创造与开发新的物种, 将为研究材料结构、性能(或功能) 与反应间的关系、揭示新规律与原理提供基础。近年来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研究的新进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极端条件合成 在现代合成中愈来愈广泛地应用极端条件下的合成方法与技术来实现通常条件下无法进行的合成, 并在这些极端条件下开拓多种多样的一般条件下无法得到的新化合物、新物相与物态。超临界流体反应之一的超临界水热合成就是无机合成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二)软化学合成 与极端条件下的合成化学相对应的是在温和条件下功能无机材料的合成与晶化, 即温和条件下的合成或软化学合成。由于苛刻条件对实验设备的依赖与技术上的不易控制性, 减弱了材料合成的定向程度。而温和条件下的合成化学——即“软化学合成”, 正是具有对实验设备要求简单和化学上的易控性和可操作性特点, 因而在无机材料合成化学的研究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生物无机化学汇总

生物无机化学姓名:崔慧慧 学号:C14201008 专业:无机化学

碳酸钙的仿生合成 摘要:碳酸钙矿物材料广泛分布于大自然,具有环境协调性和相容性。生物矿化过程形成的材料具有特定的生物学功能,因此人们通过不同途径进行仿生合成,尤其是碳酸钙的仿生合成。本文主要介绍了碳酸钙仿生合成的方法,如加入添加剂、双模板法等,制备得到不同形貌和不同晶型的的碳酸钙晶体。通过研究不同方法合成碳酸钙为真正意义上的生物矿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字:生物矿化碳酸钙仿生合成 Abstract:The materials through Biomineralization have a specific biological function, so people try to synthesis it by finding different ways, especially the biomimetic synthesis of calcium carbonate. In this paper, many methods of biomimetic synthesis of calcium carbonate are mainly introduced, such as adding additives, dual template method and so on, to obtained different morphogenesis and polymorphism of calcium carbonate. We study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calcium carbonate, in order to provide certain theoretical basis for biomineralization. Key words: biomineralization calcium carbonate 一、生物矿化及仿生合成 生物矿化广泛存在于大自然中,生物体经过长时间进化,会在身体的某些部位生成矿物组织,这些矿物组织在某些方面形成了性能优异的生物材料。生物矿化的种类已超过60种,它们的组成各异,并赋有特定的生物学功能。生物矿化的优点是它的过程是一个天然存在的高度控制过程,受生物机体内在机制调制,可以实现从分子水平到介观水平上对晶体形状、大小、结构、位向和排列的精确控制和组装,从而形成复杂的分级结构。生物矿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自组装的有机聚集体或超分子模板通过材料复制而转变为有序化的无机结构,因此有机基质在生物矿化过程中具有非同寻常的作用,有机基质在水溶液环境中通过自组装过程形成胶束、反胶束、囊泡、微乳液、泡沫、溶致液晶等结构,为生物矿物的形成提供微环境或模板;有机基质也可以作为可溶性添加剂,在晶体生长过程中,能吸附在特定的晶面上或能结合与其电荷相反的游离离子,从而改变晶体的生长速[1]。生物矿化可分为四个阶段,有机大分子预组织。在矿物沉积前构造一个有组织的反应环境,该环境决定无机物成核的位置;界面分子识别。在已形成的有

聚丙烯的增韧改性)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综合实践 系别:轻工工程系 专业: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 班级: 10线缆331 学生姓名:王淮 学生学号: 1013433119 综合实践课题:浅谈聚丙烯的共混增韧改性指导教师:孙燕清 起迄日期: 202012.7.2-2012.7.28

浅谈聚丙烯的共混增韧改性 王淮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常州 213164) 摘要:聚丙烯作为重要的通用塑料品种,其共混改性是人们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综述了PP增韧机理,重点介绍了PP的增韧改性体系,介绍了PP的共混改性技术,并展望了PP共混增韧改性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聚丙烯;增韧;橡胶;弹性体;改性 1 前言 聚丙烯(PP)是目前用量最大的通用塑料之一,因其具有密度小,价格低,无毒性,加工性能优良,耐腐蚀,透明性好,耐用力龟裂及耐化学药品性较佳等,被广泛的应用于化工,机械,汽车,日用品等各个领域,在制品领域中所占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但PP材料的缺点是收缩率大,韧性差,耐磨性差,低温时脆性更大,作为结构件材料,存在许多不足,这就大大限制了PP的进一步推广应用,为此,提高PP的韧性,可以产生可观的经济效应。 PP 的共混改性具有耗资少, 生产周期短的特点[1]。PP 共混改性近年来成为PP增韧改性的重点,而橡胶或弹性体增韧PP因为改性效果明显而成为是目前研究比较多的一类方法。弹性体不同,用于增韧PP的效果也有差异。目前,用于PP增韧的弹性体有EPDM(三元乙丙橡胶),SBS(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SBR(乳聚丁苯橡胶),EPR(乙丙橡胶),BR (顺丁橡胶),POE(乙烯-聚烯烃共聚物)等等,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予以综述。 2 PP增韧机理 橡胶或热塑性弹性体与聚合物共混增韧是日前研究较多、增韧效果最明显的一类方法。关于PP增韧机理,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主要是银纹一剪切带屈服理论,对该理论的研究己较为成熟,主要集中在银纹终止理论和剪切带屈服理论。 增韧过程可简单概括为:橡胶以分散相形式分散于基体树脂中,受外力作用时,橡胶粒了成为应力集中点,它在拉仲、压缩或冲击下发生变形,若两相界面k结良好,会导致颗粒所在区域产生大量银纹和剪切带而消耗能量;同时,银纹、橡胶粒了和剪切带又可终止银纹或剪切带,进一步转化为破坏性裂纹,从而起到了增韧作用。 只有当橡胶类聚合物与PP具有良好相容性时,并以一定的粒径分布于PP连续相中,橡胶类聚合物可与PP组成一种良好界面相4_作用的两相或多相形态结构体系。即在共混体系中,橡胶类聚合物呈细微化颗粒分散相(俗称“岛”),随机分布在PP连续相(俗称“海”)的PP球品中或球品之间,使PP大而脆的球品成为细而密集的球品,形成具有良好相界面作用的“海一岛”结构。当具有这种结构体系的增韧PP受到外力作用时,银纹、裂纹泪!裂缝首先产生在PP连续相中,处于PP裂纹和裂缝上的橡胶类聚合物粒了充当应力集中的中心,诱发大量银纹和剪切带产生,大量银纹和剪切带的产生吸收大量能量,从而阻止裂纹和裂缝穿过。另外,橡胶颗粒还可阻滞、转向并终止小裂纹发展,使之不致发展成破坏性裂纹,产生在PP相中的银纹可穿过小于其宽度的橡胶类聚合物粒了而生长[1]。 在弹性体颗粒的影响下,当材料受到外力时,高聚物中生长的银纹遇到橡胶类聚合物大粒了时能分裂成许多方向各异的小银纹。即银纹可在橡胶类聚合物粒了表面支化,银纹的分裂和支化能控制银纹的发展,阻止大银纹变成有破坏性的大裂纹和大裂缝;同时,银纹的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