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泵是一种能量转换装置

液压泵是一种能量转换装置
液压泵是一种能量转换装置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 +盐的水解2.实质性 ?→组合??弱酸阴离子??盐电离?→ ?弱碱阳离子-→结合???+ - 破坏_ _ _ _ _ _ _ _ _ _ -谁强展示谁的性,以强展示中性 盐的类型的例子是否水解酸性和碱性水解离子溶液的溶液酸碱度+- 强酸和弱碱盐氯化钠,硝酸钾强酸和弱碱盐氯化铵,铜(NO3)2 CH3 ConA,碳酸钠强酸和弱碱盐5。盐的水解离子方程式的写作要求(1)一般来说,盐的水解度不大,应该用可逆数来表示盐的水解通常不会产生沉淀和气体,因此符号“↓”和“↓”不用于表示水解产物。 (2)多元弱酸盐的水解是逐步进行的,水解离子方程是逐步表达的(3)多种弱碱阳离子的水解简化为一步 (4)的水解分别是酸性和碱性离子基团。由于水解的相互促进程度较大,书写时应使用“= =”、“↓”、“↓”等。深思 1。判断对错,正确标记√和错误标记“×”(1)酸性盐溶液不一定是酸性的() (2)离子能水解的盐溶液一定是酸性的或碱性的() 1 (3)与相同浓度的Na2CO3溶液和CH3COONa溶液相比,前者的pH 值更高;与相同浓度的碳酸氢钠和碳酸氢钠溶液相比,后者在常温下

具有较小的酸碱度(() (4)),水的电离度在常温下对于酸碱度= 10的碳酸氢钠溶液和酸碱度= 4的氯化铵溶液是相同的()(5),水的电离度对于酸碱度= 11的碳酸氢钠溶液和酸碱度= 3的碳酸氢钠溶液是相同的()。2.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区分氯化钠溶液、氯化铵溶液和碳酸钠溶液?3.(1)对于现有的0.1 mol L -1 纯碱溶液,用酸碱度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正确的操作是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你认为这种溶液的酸碱度范围必须在_ _ _ _ _ _之间吗 (2)为了找出苏打溶液的碱度是由CO2引起的,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3,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3)为了探索盐的水解是一个吸热过程,请使用Na2CO3溶液和其他必要的试剂来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小学科学《能量的转换》说课稿

小学科学《能量的转换》说课稿 小学科学《能量的转换》说课稿 一、说教材 《能量的转换》是《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神奇的能量》的第二课(放映幻灯1),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放映幻灯2)通过第一课《各种各样的能量》的学习,学生对能量以及能量形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本课进一步引领学生探究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如何转换的,为第三课《能源》第四课《节约能源和开发新能源》建构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也为他们今后学习物理学最普遍的定律之一——能量守恒定律打下感性认识基础。四课之间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 本课将指导学生认识能量最基本的特点——能量的转换。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什么是能量的转换。 第二部分:认识能量转换的过程。 第三部分:做一个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第四部分:拓展活动——画能量转换的卡通画。 (放映幻灯3)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让学生建立能量转换的概念,知道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2.科学探究: (1)能根据现象进行猜想、推测,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2)指导学生探索,能针对具体情境说出什么形式的能量转换成了什么形式的能量。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乐于合作,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懂得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并能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 二、说教学策略、方法以及教学准备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认识能量的转换。为此特做如下教学准备:录音机、火柴、缝衣针、花生、凉水、不锈钢汤勺、软木塞、大扣子、长1米左右的线绳、DVD教学资料。 三、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安排5个环节组织教学。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认识能量转换的概念。 六年级学生对能量转换基本没有科学的清晰的认识,教学时通过 (放映幻灯4)身边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弄清能量的转换是怎么回事, 再通过开灯、放录音、搓手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能量可以转换并经

液压泵是一种能量转换装置

一、填空题 1、液压泵是一种能量转换装置,它将机械能转换为 2、液压传动中所用的液压泵都是靠密封的工作容积发生变化而进行工作的,所以都属于 3、泵每转一弧度,由其几何尺寸计算而得到的排出液体的体积,称为 4、在不考虑泄漏的情况下,泵在单位时间内排出的液体体积称为泵的 5、泵在额定压力和额定转速下输出的实际称为泵的 二、单项选择题 1、知齿轮泵实际流量Q=51.5L/min,高压腔的最高压力p=2.5MPa,吸入压力p0=0,液压泵转速n =1450r/min,泵的容积效率ηv=0.85,机械效率ηm=0.90,齿轮泵的齿数Z=14,模数m=4,齿宽B =28。问驱动主动齿轮所需的转矩为: ( A ) T=16.57N·m ( B ) T=18.47N·m ( C ) T=19.14N·m ( D ) T=16.23N·m 2、齿轮泵转速n=1200r/min,理论流量Q0=18.14L/min,齿数Z=8,齿宽B=30mm,ηv=ηm=0.9,泵的压力Pmax=50X105Pa。试求齿轮模数是: ( A ) m=3 ( B ) m=5

( C ) m=4 ( D ) m=2 3、设某一齿轮泵齿轮模数m=4,齿宽B=20mm,齿数Z=9,啮合角ah=32015',液压泵的转速n=1450r/min,高压腔最高压力pmax=16MPa,液压泵自吸工作,泵的容积效率ηv=0.90,机械效率ηm=0.90。那么齿轮泵平均理论流量和实际流量分别为: ( A ) (1)Q0=26.3L/min,Q=29.23L/min. ( B ) (1)Q0=28.23L/min,Q=26.3L/min. ( C ) (1)Q0=29.23L/min,Q=28.3L/min. ( D ) (1)Q0=29.23L/min,Q=26.3L/min. 4、已知一内啮合摆线泵的结构参数创成圆半径R=55mm主动齿轮Z=6,外转子齿形半径a=20mm,齿宽B=35mm,短幅系数K=0.625,当泵转速n=1450r/min、输出压力为2.5MPa、容积效率ηv=0.8时,该泵的输出功率为: ( A ) p=3.65W ( B ) p=5.65kW ( C ) p=3.65Kw ( D ) p=4.55kW。 5、2-12某齿轮液压马达理论排量q0=10ml/r,总效率η =0.75,容积效率ηv= 0.90。试 求供油压力p=10MPa,供油流量Q=24L/min,求理论转数和实际输出功率为: ( A ) n=38r/s,p=3kW ( B ) n=36r/s,p=4kW ( C ) n=33r/s,p=4kW ( D ) n=36r/s,p=3kW

第三章 第1节 能量的相互转化

第三章 第1节 能量的相互转化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能量的相互转化 二、考点清单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能量的相互转化具有普遍意义。 2、知道消耗能量、利用能量或获得能量的过程就是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的过程。 3、学会在具体情景中分析能量形式的转化。 (二)重难点分析: 重点:知道消耗能量、利用能量或获得能量的过程就是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的过程。 难点:学会在具体情景中分析能量形式的转化。 三、全面突破 【知识点1】各种形式的能量: 1、能的存在形式:山顶的雪会发生雪崩,说明自然界存在着能,能有很多种形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能量形式 定义 机械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由于被举高或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势能) 化学能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能量叫化学能。食物、燃料等物质中储存有化学能。 电能 电具有的能叫做电能。 声能 声音具有的能称为声能 风能 流动的风具有的能量称为风能 光能 光具有的能量称为光能 内能 也即俗称的热能,是物体内部大量做热运动的粒子具有的能。 2、区分能量和能源两个概念: (1)能量:能量是能的一种量度和存在形式,包括机械能、化学能、电能、声能、风能、光能、内能等多种形式。

(2)能源:是为人类能提供能量的所有资源,它可以是一种能量形式,如电能、风能、大阳能;也可以是一种具体的含有能量的物质,如煤、石油、天然气、垃圾、木柴等。 【典型例题】 例1. 请仔细阅读下文,并回答文后问题。 福州打造海西“多电型”能源基地 据2009年5月21日《福州晚报》报道,随着海交会开幕和一系列能源项目的开工建设,多种能源互补的能源发展和保障体系已使福州能源建设走在海西前头。 不久的将来,我市公交车将用上天然气做燃料,这种清洁能源能有效减少空气污染。随着红庙岭垃圾发电厂的建设,节能环保、替代型能源有了新的突破,目前焚烧1吨垃圾能发电220kW·h,可供普通家庭使用一个月。沿海的长乐、连江、福清、罗源已建和在建的多个火力发电厂,极大地满足了福州用电需求。平潭、福清、长乐的风力资源相当丰富,风力发电已成为海岛平潭重要的获取电能方式之一。福清核电站规划装机容量600万kW,它的建成必将大大缓解煤电使用的压力,与火力发电相比,核能发电只需消耗很少的核燃料,就能产生大量的电能。 (1)公交车使用天然气做燃料的好处是。文中涉及的节能环保、变废为宝的方法是利用发电。 (2)风力发电是将能转化为电能。与火力发电相比,核能发电的优点是。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查能量和能源分析的题,所给材料信息涉及到了风力发电、垃圾发电、常规火力发电、核电等多种发电途径和环保型的天然气汽车,可以说信息量大,我们同学在做题时要结合题意要求,将需要的信息及时运用到下面的问题解答中去,第(1)题有关天然气作为公交车燃料的好处很多,同学们只要从抑制环境污染的角度去答都应该是对的,文中涉及的节能环保、变废为宝的方法是利用垃圾发电;第(2)题风力发电肯定是将风能转化为电能,与火力发电相比,核能发电的优点也有很多,同学们可以从减少环境污染的角度回答,也可以从燃料的运输成本上考虑,所以答案不唯一,只要是符合题意的答案都可以给分。 答案:(1)减少公交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符合题意即可)垃圾 (2)风不会造成大气污染,大大减少了燃料的运输成本等(符合题意的答案都可以)。 例2. 关于能源与环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光的应用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城市建筑可以随意使用玻璃幕墙 B. 彩电、空调、手机等家用电器在使用中,对人和环境不会产生任何不利的影响 C. 石油、煤、天然气的开采和使用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D. 太阳能是一种既无污染,又取之不尽的新能源 解析:这是一道能源分析题,也是近几年来的一个考查热点,要求同学们会用自己所学的科学知识分析能源结构中的一些利害关系,A中所讲的光的应用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城市建筑可以随意使用玻璃幕墙是错误的,因为随意使用玻璃幕墙会给城市带来光污染;B中所讲的彩电、空调、手机等家用电器在使用中,对人和环境不会产生任何不利的影响也是错误的,因为这些电器的使用一方面会造成电磁污染,另一方面像空调的致冷剂氟里昂会造成臭氧层的破坏等等;C中所讲的石油、煤、天然气的开采和使用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明显是错误的,因为矿物燃料的燃烧会造成大气污染,同时在开采这些燃料时也会造成生态破坏,最主要的是植被破坏;D中所述是正确的。 答案:D

六年级科学下册 能量的转换教案2 苏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能量的转换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用电器是一种能量转化器,可以把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利用电能向其他能量的转化,使人类社会有了极大的进步;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列表的方式,了解电能可以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以及其他形式的能可以转化成电能;能设计并运用简单的实验来研究能量的互相转化;能制作“蛙声筒”并加以研究;能与同伴一起交流和探讨一些有关能量转化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积极地从事有关能量转化的探究活动;能积极地与同伴一起合作、交流;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对研究能量及能量转化的兴趣;初步体验能量守衡的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认识电能和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的互相转化,并进一步了解多种能量之间的互相转化。 2.难点: 应用能量转化的观点描述生活中的变化事例。 三、教学准备: 有关能量转化的图片资料。使用太阳能电池的计算器、手摇发电机;瘪了的乒乓球、铁丝、绳子、开水等。制作“蛙声筒”的材料(底部戳洞的塑料瓶(杯)、粗线、筷子、松香等。)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已经知道了很多形式的能量,如风能、机械能、电能、热能等,那么你知道我们用得最多,也是用途最广的一种能是什么吗? (二)探讨电能为我们做什么 1.提问: 说说家里有哪些用电的器具,它们的名称是什么?有什么用途? 2.探讨: 家用电器都是一种能量转换器,它们把输入的电能变成了其他形式的能输出来。(教师出示灯泡边亮灭电灯边说)如电灯是把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 我们现在用填表的形式来分析一下各种家用电器输出什么能量,能为我们做什么。教师出示记录表(如教材所示),以电灯为例,做记录示范。 3.学生分组讨论.填表.教师巡视。 4.小组交流汇报.小结。 (表格这里输入的能量形式都是电能,表中列举的电灯为我们做的事是“照明”,输出的能量形式是“光”和“热”。我们需要的是“光”,热能虽然不为我们所用,但它是伴生的。用电器往往不只输出一种形式的能,它们也不是利用了能量输出的全部形式,比如电吹风把电能转化成了风能.热能和声能,但我们并没有利用声能。学生对照着电灯的分析,通过对家用电器的讨论,对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就会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小结: 用电器都是一种能量的转化器,可以把输入的电能转变成其他形式的能,为我们做各种各样的事情。5.引导学生们讨论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使用的一些其他用电设备,比如电车.电动自行车,等等。它们把输入的电能转化成了什么形式的能,为我们做了哪些事。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习题.docx

2018-2019 高一化学必修二的章节测试题 第二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 1 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 .煅烧石灰石 B .加热浓盐酸和MnO 2混合物制氯气 C .木炭燃烧 D .小苏打受热分解 2、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A .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反应制氨气 B .乙醇燃烧 C .铝粉与氧化铁粉末反应 D .氧化钙溶于水 3、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 .氢气还原氧化铜B.浓硫酸溶于水 C .碳酸钙高温分解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D.氢氧化钾和硫酸中和 4、下列反应,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大于新键形成释放能量的是() A .铝与稀盐酸反应 B .铜与浓硫酸加热 C.葡萄糖在人体内缓慢氧化D.天然气燃烧 5、已知反应X+Y=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X 的能量一定高于M B . Y 的能量一定高于N C . X 和 Y 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 和 N 的总能量 D.因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6、对于放热反应 2H 2 +O 2=2H 2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产物 H O 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H和 O所具有的总能量 222 B. 反应物 H 2和 O2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产物H 2O 所具有的总能量 C. 反应物 H 2和 O2所具有的总能量等于产物H 2O 所具有的总能量 D. 反应物 H 2和 O2具有的能量相等 7、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在反应中,破坏1molH - H 键消耗的能量为 Q 1kJ ,破坏1molO= O 键消耗的能量为 Q 2kJ ,形成 1molH - O 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 。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 2Q1 +Q2>4Q3 B. 2Q1+ Q2 < 4Q3 C. Q1+Q2

六年级科学下册《能量的转换》教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能量的转换》教案 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制作出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2、能用画图(模式图、卡通图)的方法揭示能量转换的过程。 3、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与结果。知识与技能: 1、知道能量转换就是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2、知道能量转换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3、知道模式图、卡通图是用结实研究过程和结果的一种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 2、愿意合作与交流。 3、体验到能量的神奇。 二、教学重点:知道能量转换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三、教学难点: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与结果 四、教学准备:纽扣、线、赛车、电池、剪刀、画笔等。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效果分析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什么是能量?举例说说能量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能量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关系? 2、揭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能量的知识。 二、认识什么是能量转换。 1、游戏研究:搓手。请大家做个游戏,和我一起搓搓手,想想在这个游戏过程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 2、学生游戏思考,学生汇报 。 3、这些能量是怎样产生的?板书:食物的化学能摩擦产生的热能 4、通过简单的分析,你有什么发现? 5、小结:我们发现能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这是能量一个重要特征。 6、请你举例: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能量转换的事例。 7、学生汇报 。 8、实物投影或看P45图分析:图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这些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9、学生讨论分析并汇报 记录。 10、小结。板课题。 三、了解并描述能量转换的过程。

1、过渡: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能量转换的问题,它们之间是怎样转换的呢,我们通过研究已经有共识了,那怎样具体的表现出了?我们可以继续运用上节课画卡通画的形式表现。 2、学生自由构思绘画。 3、展评小结。 四、做一个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1、过渡:我们每个人都有玩具,在这些玩具中也隐藏着能量转换的科学知识。 2、如:小三轮车、小火车、遥控赛车、溜溜球……,你说说。 3、我们一起做个玩具,研究它的能量转换方式。 4、学生看图制作。 5、学生分析,汇报 。 6、小结:科学知识隐藏在生活中,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 五、布置作业 1、本课习册学习传真机部分。 2、回家观察各种物品使用能量的情况。板书设计: 2、能量的转换化学能→机械能→热能 (xx)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一章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反应热的概念。 2.知道化学反应热效应与反应的焓变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化学反应热效应与反应的焓变之间的关系。 探究建议: 查阅资料、交流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讨论]在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当中,有哪些反应伴随着热量变化? [引言]通过讨论知道,在化学反应当中,常伴有热量变化,现在我们来学习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板书]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一、反应热(焓变):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热量(或者换算成相应的热量来表述,叫做反应热。又称焓变。 (1)符号:用△H表示。 (2)单位:一般采用kJ/mol。 (3)许多反应的反应热可直接测量,测量仪器叫量热计。 (4)研究对象:一定压强下,在敞口容器中发生的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5)反应热产生的原因: [设疑]例如:H 2(g)+Cl 2 (g) = 2HCl(g) 实验测得 lmol H 2与 lmol Cl 2 反应生成 2 mol HCl时放出184.6 kJ的热量, 从微观角度应如何解释? [电脑投影]

[析疑] 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能量。吸收总能量为:436kJ+243kJ=679 kJ, 化学键形成时需要释放能量。释放总能量为:431kJ+431kJ=862 kJ, 反应热的计算:862kJ—679kJ=183kJ [讲述]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这是由于反应物中旧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克服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而吸收能量;当原子重新组成生成物,即新化学键形成时,又要释放能量。新化学键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应物中旧化学键断裂时所吸收的总能量的差就是此反应的反应热。 [板书] (6)反应热表示方法: [学生阅读教材小结]①当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时,反应为放热反应,使反应体系能量降低,规定放热反应△H为“一”,所以△H 为“一”或△H<0时为放热反应。 上述反应 H 2(g)+Cl 2 (g) = 2HCl(g),反应热测量的实验数据为 184.6 kJ/mol,与计算数据 183kJ/mol很接近,一般用实验数据表示,所以△H =-184.6 kJ/mol。 ②当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小于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时,反应是吸热反应,通过加热、光照等方法吸收能量,使反应体系能量升高,规定△H为“+”,所以△H为“+”或△H>0时为吸热反应。 [板书] △H为“+”或△H>0时为吸热反应;△H为“一”或△H<0时为放热反应。 [投影]

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电能转化热能 电能转化热能一般通过热电阻或热辐射,例如家用的电热炉,是在热阻丝内通过大量电流使热阻丝产生大量热能,通过热辐射传导给周围环境。也可以通过微波装置,使电能转化成微波,通过直接的热辐射转为热能 热能转化电能 至今为止,人类还没想出很有效率的方法可以让热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似乎人类只发明了电能和机械能转化的装置,所以,如果想任何形式能量转换为电能,必须先转换为机械能。但是,有的物质如陶瓷等,在温度变化时可以产生电势差,进而产生微弱电能,但无法用于发电。 机械能转化电能 通过切割电磁圈的磁感线,可以使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在电机中,机械能和电能可以互逆转换。 光能转化电能 可以通过光电效应使光照射在金属表面而辐射出电子,通过这种方法,人类设计了太阳能板,太阳能板是通过阳光照射硅晶体的PN结产生空穴电压产生电能的,光能转化电能是相对比较有效的转换方式,并且随着不可再生能源的枯竭,人类越来越重视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应用,光能就是最受关注的清洁能源之一。 化学能转化电能 通过化学反应使得正电子和负电子分别在阳极和阴极汇聚,其实这也是电池的充电过程。电能转化机械能 借助电磁感应效应,人类设计了电机,可以使电能轻松转化为机械能。在电机中,电能和机械能可以互逆转换。 化学能转化热能 可以通过核裂变使得熵值大量增加,进而产生大量热能传导出去。在核裂变过程中,不仅产生大量热能,还产生大量光能及机械能等。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通过可燃物的燃烧,伴随着光能的同时也产生大量热能。 热能转化机械能 至今人类想到的最好方法,只有通过加热水进而通过水蒸气驱动机械做功,自从瓦特发明蒸汽机以来,人类一直沿用这个方法进行转换。 机械能转化热能 机械做功摩擦可以产生热能,但一般效率不高,而且在实际应用中无法通过这样的转化大量提供热能,只作为机械能的能量损耗而已。 光能转化热能 光能在照射到物体时,自然就会伴随热能的传导,但不同波段的光波导热能力不同。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能量的转换 苏教版

教学设计: 能量的转换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够理解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科学知识:知道能量能够转换其它形式的能量,并以不同表现形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制作简单的能量转换的玩具过程中体验到快乐。 教学重点: 知道一种形式的能量能够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教学难点: 理解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如何转换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池、灯泡、纽扣、线、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上周已经对能量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谁来说一说我们身边有哪些能量。(生回答)你能制造能量吗?但不能借助其它材料。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能量的转换(板书能量的转换) (设计意图:六年级学生对能量转换基本没有科学的清晰的认识,教学时通过身边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弄清能量的转换是怎么回事,引导学生认识能量可以转换并经常转换,能量的转换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为本课重难点突破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师:能量总是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能量的这个特征,就叫做能量的转换。在我们周围有许多能量转换的例子,请同学们开动你的脑筋想一想,有哪些能量转换的例子。(生回答)(课件出示例子)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能量转换的例子,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小实验,来看一看能量是怎样被转换的。 这是什么?(生回答)我们平常看到了电池,你首先想到了什么?那它里面有什么能?(生回答)那你想不想,用其它的方式让电池的能量释放出来呢? 大家都知道了实验该怎样做,那我们就开始吧! 好,同学们的实验都成不成功啊?来汇报一下,这个实验做完了,你有什么样的想法.实验中能量又是怎样转换的呢? (生回答)很好,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汇报可以看出,在这里,能量是怎样转换的。 (设计意图:这个小实验简单易操作,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便是真正的科学教育。研究表明,只有学习者处于一个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与刺激的环境中时,才能更好地建构自己有价值的知识并迅速地发展其思维能力。) 三、巩固新知 老师这儿有一个和它原理近似的装置,大家认识它吗?它的名字叫手摇发电机。谁愿意上来试一试。再请一位同学上来试一试。我们看到了什么结果?(生回答灯泡亮了)请你说一说刚才这个实验中能量又是怎样转换的?

六年级科学下册《能量的转换》教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能量的转换》教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能量的转换》教案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制作出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2 、能用画图(模式图、卡通图)的方法揭示能量转换的过程。 3 、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与结果。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能量转换就是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2 、知道能量转换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3 、知道模式图、卡通图是用结实研究过程和结果的一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意识到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 2 、愿意合作与交流。 3 、体验到能量的神奇。 二、教学重点:知道能量转换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三、教学难点: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与结果

四、教学准备:纽扣、线、赛车、电池、剪刀、画笔等。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效果分析 一、导入新课 1 、复习:什么是能量? 举例说说能量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能量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关系? 2 、揭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能量的知识。 二、认识什么是能量转换。 1 、游戏研究:搓手。 请大家做个游戏,和我一起搓搓手,想想在这个游戏过程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 2 、学生游戏思考,学生汇报。 3 、这些能量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食物的化学能—人运动的机械能—摩擦产生的热能 4 、通过简单的分析,你有什么发现? 5 、小结:我们发现能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这是能量一个重要特征。 6 、请你举例: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能量转换的事例。 7 、学生汇报。

8 、实物投影或看 P45 图分析: 图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这些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9 、学生讨论分析并汇报记录。 10 、小结。板课题。 三、了解并描述能量转换的过程。 1 、过渡: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能量转换的问题,它们之间是怎样转换的呢,我们通过研究已经有共识了,那怎样具体的表现出了?我们可以继续运用上节课画卡通画的形式表现。 2 、学生自由构思绘画。 3 、展评小结。 四、做一个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1 、过渡:我们每个人都有玩具,在这些玩具中也隐藏着能量转换的科学知识。 2 、如:小三轮车、小火车、遥控赛车、溜溜球……,你说说。 3 、我们一起做个玩具,研究它的能量转换方式。 4 、学生看图制作。 5 、学生分析,汇报。 6 、小结:科学知识隐藏在生活中,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 五、布置作业

高二化学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且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 变化的物质为基础的,能量的多少取决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涵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技能训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和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反应热的涵义,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应用 教学难点: △H的“+”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反应热第二课时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应用 教学方法:读、讲、议、练,启发式,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反应热 【复习引入】高一时曾做过铝片与盐酸、氢氧化钡与氯化铵晶体的反应实验。在这两个实验当中,能量有哪些变化?为什么?在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当中,还有哪些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请同学们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1、化学反应必定伴有能量变化,化学反应过程中当时放出能量,当 时吸收能量。 2、从能量的角度看,断裂化学键要,形成化学键要,一个化学反应是释放能量还是吸收能量取决于。【讲解】通过以上讨论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常伴有能量的变化,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板书】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一、反应热、焓变 【阅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定义: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或的热量,通常叫做反应热。 2、符合:用表示。 3、单位:一般采用。 4、可直接测量,测量的仪器叫量热计。 5、反应热产生的原因。(学生阅读后回答,教师板书) 【思考】例如:H2(g)+Cl2(g)2HCl(g)实验测的1mol H2与1mol Cl2反应生成2molHCl时放出184.6KJ的热量,从微观的角度如何解释? 【阅读】教材第2页图 【分析】(1)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能量,吸收总能量为:436KJ+243KJ=679KJ (2)化学键形成时需要释放能量,释放总能量为:431KJ+431KJ=862KJ (3)反应热的计算:862KJ—679KJ=183KJ 【讲述】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这是由于反应物中旧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克服原子间的相互作用而吸收能量,当原子重新组成生成物新化学键形成时,又要释放能量,新化学键形成时所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应物中旧化学键断裂时所吸收的能量的差就是此发应的反应热。【思考】1、一个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2、如何理解△H的“+”与“—”?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3页及图1—2思考、讨论、回答。 【学生回答】1、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放出能量,这就是放热反应;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就需要吸收能量才能转化为生成物,这就是吸热反应。所以一个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的决定因素是“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能量转换装置

能量转换装置教学应用论文我们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和能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树枝摇曳、溪水潺潺是能量在“工作”,我们用火做饭、开灯照明是在进行能量转化。我们必须从食物中获取能量才能维持生命和进行活动,植物必须从阳光中获取能量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动物要靠吃植物或其他动物来取得能量维持生命,一切生物都依赖能量才能生存。 儿童从生活中,从科学课学习中,对能量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已经在使用“能量”这个词。他们知道太阳的光和热是太阳能,知道食物能供给我们身体需要的能量,甚至知道电能、水能、风能。但是在儿童的头脑里还没有一个关于能量更一般意义的概念。 能量概念是抽象的,我们能观察到的只是具体能量所产生的某种效应。因此为了能更好的从抽象的定义出发来演绎各种能量形式及其相互转化,所以特制作能量转换装置“电磁起重机”教具模型,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教学来感受电能和磁能之间的转化。 下面就我的制作简单说一说。 装置名称:电磁起重机 制作过程: 一、材料 木板、废旧塑料板、棉线、细铁棍、漆包线、细塑料导线、铁钉、电池、废旧手电筒皮、开关、滑轮多个、螺丝,塑料盒两个。 二、制作方法 1、用两个塑料盒一个做起重机底座、一个做开关控制器,用塑料板制作起重机臂把滑轮和细铁棍装在起重臂内,在钉子上绕圈漆包线并用盒盖包起,把漆包线的两端装进起重臂内。

2、在起重机的底座面安一个转向轮以此控制起重机的转动方向。把线圈的一根漆包线与起重机内的电池的一个极相接,另一根漆包线与开关一端连接,用一根导线将另一端与电池的另一个极相接,将电源放于底座上面。把起重机的电机和另一组电池连接,并用四个转向开关来控制电流方向,以此来控制电磁铁的上下运动。 3、当开关接通电路时,电磁起重机产生磁性吸起铁钉。 使用方法:向上运动时同时开启向上运动的两个开关,与此同时要关闭向下运动的两个开关,否则电路会发生短路现象。 向下运动时同时开启向下运动的两个开关,与此同时要关闭向上运动的两个开关,否则电路会发生短路现象。 三、教具的原理与功能 1、原理: 通电时,电磁铁将电能转化成磁能。 2、功能: 利用其产生的磁性,吸引某些铁制物品。 四、适用范围及实物图 1、适用范围: 用于小学科学六年级第十三课,电能转化为磁能、机械能的演示试验。五、注意事项 (1)使用过程中尽量使电磁铁稳定; (2)不能用力震动电磁起重机,以保证起重臂的完好; (3)在不使用电磁起重机的情况下,要把电池取出。 六、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能量转化时,让学生亲身感受电能的转化,教师首先讲解电磁起重机的制作过程及工作原理,然后请同学们观看老师的演示,最后由同学们逐一上前面自己亲自操作感受。

7第一节《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第7课时 课题:第二十章《能量和能源》第一节《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能说出一些常见的能量名称,知道自然界有多种形式的能量。 2.知道能量守恒定律。知道永动机不可能制成。并能自觉利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有关问题。 3.能解释一些常见现象中的能量转化问题。 4.能独立或采取合作的形式完成实验探究内容。 教学重点: 通过实例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能说出一些常见的能量的名称,知道自然界有多种形式的能量 教学难点: 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教学过程: 引言:金属的冶炼、机器的运转、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的行驶,都需要能量。日常生活中的烧饭、取暖、照明等也需要能量。煤、石油、天然气在燃烧时可以提供能量,它们是能源;水流和凤可以提供能量,它们也是能源,在自然界和生活中,能量以多种形式展现着。 一、多种形式的能量 1.提出问题:当今世界的三大产业是能源、材料和信息,自然界中的能量以各种形式存在着,你能说出能量的几种存在形式吗? 学生回答:机械能、电能、磁能、内能等等。 2.提出问题:自然界中能量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化学能和核能是其中的两种,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65页,理解什么是化学能和核能? 看书、交流、回答 3.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165页“交流和讨论”部分的内容。 完成课本P165页部分的内容后,进行交流 二、能量的转移和转化 1.提出问题:自然界中的能量不但可从一个物体转移到,还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看书、交流、回答 2. 课本图20-9说明了什么? 3.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66第4、5、6、7、8自然段后回答,地球上的能量归根到底来源于什么?看书、交流、回答 4.安排学生完成课本图20-12实验后,学生完成两部分的填空。 完成实验、填空 三、能量守恒定律 安排学生看书P168页内容,完成对能量守恒定律的归纳和总结 看书、交流、回答、归纳 四、课堂练习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能量的转换苏教版

2 .能量的转换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建立能量转换的概念,知道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2.能根据现象进行猜想、推测,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统统的科学探究过程;指导学生探索,能针对详尽情境说出什么形式的能量转换成了什么形式的能量。 3.乐于合作,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懂得看似大凡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并能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让学生建立能量转换的概念,知道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探索,能针对详尽情境说出什么形式的能量转换成了什么形式的能量。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三角架、石棉网、盛有水的烧杯、温度计、火柴、花生米、纽扣、线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热情的迈小娃欢迎客人老师的掌声有能量吗?怎么来的?(板贴:动能——声能) 二、观察卡通画,找能量 1.你发现这两幅风趣的卡通画里的能量了吗?找一找。 板贴:化学能——光能、热能 动能——机械能 2.揭题:能量不仅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而且能量之间还可以转换,这是能量的一个严重特点。 板贴:能量的转换一种形式的能量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三、实验探究,感受能量的转换 1.过渡:这节课我们通过一粒花生米来探究能量之间究竟是怎样转换的。 2.这粒花生米有能量嘛?能看见吗?有什么办法把它的化学能释放出来让我们看到?(燃烧花生米) 3.燃烧后你能看到什么能量?热能能看见吗?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些材料,请各小组设计一个实验装置来收集一粒花生米释放出来的热能数据。先画出来,再讨论实验步骤写下来。(5分钟) 4.汇报、完善实验设计。 5.演示打火机和温度计的正确使用,强调安全使用的要求。 6.学生实验。(9分钟) 7.交流实验发现。 板贴:化学能——光能、热能

能量转化演示实验(伯努利实验)装置实验说明书

能量转换(伯努利方程) 演示实验装置说明书 天津大学化工基础实验中心 2013.09

—、实验目的: 1.演示流体在管内流动时静压能、动能、位能相互之间的转换关系,加深对伯努利方程的理解。 2.通过能量之间变化了解流体在管内流动时其流体阻力的表现形式。 3.可直接观测到当流体经过扩大、收缩管段时,各截面上静压头的变化过程,形象直观,说服力强。 二、实验内容: 1.测量几种情况下的压头,并作分析比较。 2.测定管中水的平均流速和点C 、D 处的点流速,并做比较。 三、实验原理: 在实验管路中沿管内水流方向取n 个过水断面。运用不可压缩流体的定常流动的总流Bernoulli 方程,可以列出进口附近断面(1)至另一缓变流断面(i )的伯努利方程: i w i i i i h g v p z g v p z -++ + =+ + 12 2 111 122αγ αγ 其中i=2,3,4……,n ; 取121====n ααα 。 选好基准面,从断面处已设置的静压测管中读出测管水头γ p z +的值;通过测量 管路的流量,计算出各断面的平均流速v 和 g v 22 α的值,最后即可得到各断面的 总水头g v p z 22 αγ + + 的值。 四、实验装置基本情况: 1.实验设备流程图(如图一、图二所示): 图二 实验测试导管管路图

图一能量转换实验流程示意图 2.实验设备主要技术参数: 表一设备主要技术参数 五、实验方法及步骤: 1.将水箱灌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关闭离心泵出口上水阀及实验测试导管出口流量调节阀、排气阀、排水阀,打开回水阀和循环水阀后启动离心泵。 2.逐步开大离心泵出口上水阀,当高位槽溢流管有液体溢流后,利用流量调节阀调节出水流量。稳定一段时间。 3.待流体稳定后读取并记录各点数据。 4.逐步关小流量调节阀,重复以上步骤继续测定多组数据。 5.分析讨论流体流过不同位置处的能量转换关系并得出结论。 6.关闭离心泵,结束实验。 六.实验注意事项: 1.离心泵出口上水阀不要开得过大,以免水流冲击到高位槽外面,导致高位槽液面不稳定。

最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能量的转换》教案.doc

2、能量的转换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2、能针对具体情境,说出什么形式的能转换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能。 3、能在玩“飞旋的扣子”玩具中懂得看似平常的事物理往往蕴藏着一定的科学道理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来欣赏一段视频。 讲述:能量不仅可以以各种形式存在,而且还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能量的转换。(板书课题)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打开电视,能量从什么形式转换成了什么形式?(出示课件,生观察) (生答,师板书:打开电视:电能→光能 + 声能(有一部分也转换成了热能))现在请大家搓一搓手,能量又是从什么形式转换成了什么形式?(生答,师板书:搓手:化学能→热能 + 声能) 老师在前面走,能量又是怎样转换的?(通过学生回答,加深对机械能、动能、势能的理解) (二)探究能量如何转换 1、做“点燃花生米加热水”实验 下面我们做一个实验来看看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师介绍实验用品和实验方法,学生讨论出注意事项。(分工明确;认真操作;注意安全,别扎手,别烧着手;讲究卫生,用过的火柴放入杂物杯中;正确使用温度计;及时记录;实验后把物品整理好。) 师适时出示实验记录表(课件中),巡视指导。 学生按实验记录单汇报。

师板书:点燃花生米:化学能→光能 + 热能 2、观察并描述图中能量转换是如何进行的 课件出示P56页的图,学生充分观察,小组讨论并描述图中能量转换是如何进行的。 学生汇报,师用课件演示并规范学生的描述:太阳光使西红柿生长,西红柿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体内;人吸收了西红柿的化学能转化成可以使脚踏车运动的机械能;发电机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热水壶把电能转化为热能;热能有一部分使水和壶嘴发出声音,转化为声能。 3、欣赏其他能量转换的例子 欣赏视频资料。 (三)拓展:做“飞旋的扣子”游戏,体会能量转换过程 师:我有一个好玩的东西(出示“飞旋的扣子”,边说边玩)。 讲解做法和玩法。 学生玩(每生都要玩)。 讨论:你能说说这里面的科学道理吗?师适当讲解。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后请同学们利用能量转换的知识制作出更好玩的玩具。 三、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