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

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
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

环境微生物技术实验总结报告

一、国内外研究进展:

①纤维素资源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每年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植物物质高达1.8×1011 t,这些植物物质所含的能量相当于全球人类每年能量消耗量的20倍,食物中所含能量的200倍。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的基本成分,纤维素占全球植物总干重的30%一50%,是地球上分布最广、含量最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它存在于所有植物当中。在生物界中,结合于有机体中的碳达27×1010t,在自然界有机体中构成纤维素的碳约占40%,据此估算,在植物界中纤维素的总量约达26.0×1010t,而且自然界中的植物原料是年复一年地不断生长和更新的,可以说,纤维素在自然界中是一种最丰富的可再生的有机资源。纤维素是一种不能被大多数动植物直接利用的多糖物质。但对人类来说只要能将其降解成小分子物质,纤维素就会成为一种有广阔应用前景的资源。而且这种潜在的资源数量是惊人的,其中的大多数作为绿色植物的成分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作用而不宜利用,但是仍有数量可观的纤维素由人类生活和生产产生,它们主要存在于农作物秸秆和城市垃圾之类的废弃物中。灾荒或战乱造成的粮食危机依然是正存在的和潜在的威胁;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地球上石油、煤炭的储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少,能源危机成了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由于对资源的破坏性开采和利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不断地恶化,对可再生资源利用的研究与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己在世界各国逐步展开。如何处理和利用废弃纤维素将成为一个十分紧要的问题。

②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利用现状

植物纤维素资源的开发利用对解决粮食和能源短缺以及环境污染问题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我国的纤维素资源极为丰富,每年的农作物秸秆产量达5.7x107吨,约相当于北方草原年打草量的50倍。但是,农作物秸秆产生数量多且产生时间集中(每年到收获季节农村就会有大量的秸秆产生),而我国的农作物秸秆主要用于燃料、畜禽饲料与自然堆肥,不仅利用效率低,而且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作物秸秆成为农村固体废弃物的主要来源。现阶段,农作物秸秆的最常用的处理和利用方法有:

1.加工成粗饲料,作为草食动物的食料。这是一种传统的方法,现在我国约有巧%的秸秆用于此用途。此法的主要缺点是秸秆营养价值低。

2.秸秆还田。即利用农田土壤中的微生物降解秸秆。这是我国处理秸秆的主要方法。虽然此法可暂时解决秸秆过剩问题,但是由于农田土壤中的微生物降解能力有限,秸秆会残留在土壤中不腐烂,从而使土壤肥力过低,并造成耕作困难。

3.造纸,编织,制燃料、沼气等。

4.自然界的许多微生物具有氧化、分解有机固体废弃物的能力。而我国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早已懂得利用秸秆、落叶、野草和畜、禽粪便堆积发酵制作肥料。但都是采用传统的手工操作和自然堆积的方式,并依靠自发的生物转化作用,发酵周期长,处理量小。上个世纪20年代,出现了机械堆制技术,并逐渐发展为处理生活垃圾、污泥污水、人和畜禽粪便及农林废物的重要方法之一。

即使有以上方法,对于我国这样的一个农业大国,特别是在城市周边较富裕的农村地区,每年仍会产生大量的无法处理的秸秆,农民将其焚烧,产生大量的烟雾,不仅污染了环境,而且会造成交通事故,甚至机场、高速公路无法运行。由此可见,秸秆的处理与利用技术急需开发。现在已经取得成效和正开发的新技术有:生产食用菌、生产蛋白饲料[3]、制有机肥、生产纤维素酶等。与粗饲料及秸秆还田相比,蛋白饲料和有机肥料分别有营养价值较高和肥力较高的优势,而生产纤维素酶则具有更高的商业价值。以上四个方法除食用菌以生产高等

真菌为目的外,其他三个方法均需要快速高速降解纤维素的菌种参与发酵。

③城市垃圾的处理与利用现状

城市生活垃圾是指以家庭为主以及办公室、餐馆、饭店等场所所排放出的各种废物,成分主要有厨余、纸张、塑料、竹木、布类、玻璃及其他废物。世界的垃圾年产量约为10亿吨,其中纤维素的含量是十分可观的。纸张、织物、含纤维素食品及草木等均含有纤维素。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量在1995年已超过1亿吨,并且仍在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长,超过世界平均8.42%的年增长速度。据统计,大城市生活垃圾中有机成分约占总量的60%,无机物约占40%,其中废纸、塑料、玻璃、金属、织物等可回收物约占总量的30%。城市垃圾处理方法常见的有:焚烧法、填埋法、堆肥法等。其中堆肥法适用于有机垃圾,它是利用自然界的微生物降解有机垃圾为腐殖质的垃圾处理法。堆肥(composting)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在一定的水分、C/N比和通风条件下),使来源于生物的有机废物,发生生物稳定作用(Biostabilization)的过程。这一定义强调,堆肥原料来自生物界;堆制过程需在人工控制下进行,不同于卫生填埋、废物的自然腐烂和腐化;堆制的实质是生物化学过程。木质素、纤维素在堆肥中的主要结构形式是木质纤维素,约占40%;半纤维素约占20%一30%;木质素约占20%~30%。现代化的堆肥生产一般采用好气堆肥工艺,它通常由前处理、一次发酵、后发酵、后处理及贮藏等工序组成。前处理指破碎和分选前处理工艺,通过破碎和分选,去除非堆肥物质,调整垃圾的粒径;一次发酵即好氧高温发酵;后发酵即简易堆放;后处理就是对完全腐熟的堆肥进行再分选,去除无机物,可再根据需要调整粒径。在堆肥堆制过程中,进行微生物接种,可以加速堆肥材料的腐熟作用。关于堆肥微生物生物接种的工艺,普遍认为城市垃圾中微生物种类繁多,接种好热性纤维素分解菌不能起到积极作用。在堆肥腐熟过程中,纤维素分解作用是关键问题,因此各种加速纤维素分解的技术都是有积极意义的。研究者利用筛选出的一株自生固氮菌和一株纤维素分解菌进行混合培养,初步探索了两种菌混合作用下对生活垃圾的降解作用及增肥效应。结果表明,两种菌在一定情况下能相互利用、相互依存,在两种菌混合作用下可以加速有机垃圾的降解,同时可提高其含氮量[5]。在堆肥过程中,有机质生化降解会产生热量,如果这部分热量大于堆肥向环境的散热,堆肥物料的温度则会上升。此时,热敏感的微生物就会死亡,耐高温的细菌就会快速地生长、大量地繁殖[7]。还有学者对城市生活垃圾堆肥过程中的微生物类群进行了分离鉴定,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在原生垃圾含有的自然微生物群体基础上,添加高效菌种或酶制剂,将增强对垃圾的分解和利用,对于缩短堆肥时间也具有重要意义。

④纤维素分解菌

由于微生物治理环境或处理固体有机废弃物方法具有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生态恢复好等特点,进入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更是对有益环境的微生物开发、应用研究领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国内的研究者也在分离可转化有机化合物的微生物,探索有机物生物降解途径的多样性,研究微生物引发生物降解的生化和遗传机制等领域做了大量工作。纤维素酶的来源非常广泛,昆虫、软体动物、原生动物、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都能产生纤维素酶。目前研究较多的是霉菌,其中酶活力较强的菌种为木霉、曲霉、根霉和青霉,特别是里斯木霉、绿色木酶、康氏木霉等较为典型,是目前公认的较好的纤维素酶生产菌。细菌中酶活力较强的菌种有纤维粘菌属、生抱纤维粘菌属和纤维杆菌属,放线菌中有黑红旋丝放线菌、玫瑰色放线菌、纤维放线菌和白玫瑰放线菌等。微生物中的真菌能降解各种木质纤维原料。白色致腐真菌能够降解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主要成分。在对侧抱菌、绿色木霉等菌种的研究中,科学家对它们的酶作用机理进行了阐述。有关白色致腐真菌和放线菌对木质素和木质纤维的降解能力已有些报道。研究者已成功进行了菌株杂交,通过杂交提高了真菌利用木质纤维的能力。很有可能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对于这些能降解木质纤维的菌株进行改良,这些技术还包括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和DNA转化技术等。在长期

的实验和生产实践中,人们发现很多生物过程是微生物单独作用不能完成或只能微弱进行的,必须依靠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微生物共同作用才能完成。城市垃圾处理方法一一堆肥过程中,由于各种好热性微生物的最适温度互不相同,因此随着堆温的变化,好热性微生物的种类、数量也逐渐发生着变化。堆肥发热阶段主要由中温好氧的细菌和真菌利用容易分解的有机物,释放出热量,使堆肥温度升高。在50℃左右,主要是嗜热性真菌和放线菌,如嗜热真菌属(Thermomyees)、嗜热褐色放线菌(Aetinomyceshermofoscus)、普通小单胞菌(Mieromonosporavulgaris)等。温度升至700C时,大多数嗜热性微生物已不适应,相继大量死亡或进入休眠状态。微生物混合培养中各种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既多样又复杂的,可以有互生、共生、寄生、拮抗和捕食关系。研究不同纤维素降解菌降解效果的差异以及混合菌中各菌株的相互作用,可以为工程中优选菌种、发挥菌株间协同作用、防止拮抗作用的发生提供实验依据。

.

二、研究目的:

①了解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掌握环境生物技术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②学习和巩固选择性培养基及鉴别培养基的制备原理和方法,了解和掌握从环境中分离筛选纤维素酶产生菌的原理和方法。

三、任务:从土壤中分离筛选纤维素分解微生物及初步的菌种鉴定。

四、流程:采样→复筛→分离纯化→鉴别→革兰氏染色。

五、器材:试管(10支),培养皿(21个),移液管(1mL一个,10mL一个),涂布器

(1个),烧杯(2个),锥形瓶(4 个),玻璃棒,接种环,酒精灯,显微镜,载玻片,天平及其它基本器材

六、药品:土样,革兰氏染液(结晶紫,碘液,95%乙醇,番红),无菌水

①羧甲基纤维素钠培养基(CMC培养基):NaCl 6g,MgS O4·7H2O,0.1g,KH2PO4

0.5g, CaCl20.1g,K2HPO4 2.0g,CMC-Na 15g,(NH4)2SO4 2.0g,PH值7.0-7.4,蒸馏水500mL,琼脂10g。

②刚果红鉴别培养基:CMC-Na 1.88g , Na2HPO42.5g, KH2PO4 0.5g, MgSO4·7H2O

0.3g, 刚果红 0.2g,蛋白胨2.5g,酵母膏15g,蒸馏水300mL, 琼脂6g。

七、步骤:

1.土样采集土样的采集要选择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例如落叶堆积丛,这是因为在纤维素含量丰富的环境,通常会聚集较多的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如果找不到合适的环境,可以将滤纸埋在土壤中,过一个月右也会有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生长。

2.灭菌取所需实验仪器,对移液管、培养基、试管、锥形瓶进行包扎,然后放入高压锅进行灭菌。

3.培养基配置配置足量复筛培养基,倒入锥形瓶,包扎灭菌。

4.接种将灭完菌的培养基在酒精灯旁分别倒入7个培养皿中,标号10-3、10-4、10-3、10-3、10-4、10-3、空白,记上小组号。称取0.5g采集土样装入试管,加入10mL无菌水,用力振荡至土壤颗粒击碎成沫并混合均匀,再用1mL移液管移取上清液一毫升,装入另一试

管,用10mL无菌水稀释混匀制成10-1稀释液,如此进行梯度稀释依次制成10-2、10-3、10-4、10-3、10-6稀释液.取用10-3、10-4、10-3三种悬液进行接种,在酒精灯附近倒入冷却的平板培养基,并用涂布器涂布均匀,再制作三个平行样,一个空白对照,共七个平板培养基。放入培养箱,30℃恒温下培养约两天,及时观察菌落生长状况。

5.分离纯化将长出的菌落用接种环无菌操作下挑起,在三个复筛培养基上进行划线分离,培养基上注明小组号,注意划线的操作方法,划完线后放入培养箱中培养约两天。在划线分离的同时将刚果红培养基熬制出来,并包扎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6.鉴别将刚果红培养基在无菌操作下倒入三个培养基中,制成平板培养基。移取10mL无菌水至一个试管中,再将分离纯化长出的菌落用灼烧冷却后的接种环挑取接入该试管中,注意挑取不同形态的菌落,挑取量不宜过多,再将试管用力振荡,使接入的菌落打碎分离。待充分打碎后用一毫升移液管移取0.3mL菌液倒入刚果红培养基中并用涂布器涂布均匀。放入恒温箱进行30℃恒温培养两天。注意观察刚果红培养基的变化,看是否有透明圈产生及大小,记录实验结果。

7.革兰氏染色挑取产生明显透明圈的菌落涂片,固定,经过初染、媒染、脱色和复染后进行镜检,观察其是革兰氏阳氏菌还是阴氏菌,记录。

八、实验现象及结果:第一步复筛两天后培养基上未长出菌落,借第一组初筛菌落

接着做刚果红培养基鉴别实验,两天后鉴别培养基上产生透明圈,很明显,有较大的,也有较小的,说明筛选出的纤维素分解菌确是能降解纤维素的微生物,产生的透明圈越大,降解功能越好。挑取产生大透明圈的菌落进行划线分离,两天后划线培养基上长出单个菌落,但由于划线操作进行的不是很好,分离的不是很好,未产生一个一个的单菌落,而是仅有一两个单菌落。挑取单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用显微镜观察,发现菌体被染成红色,说明被检测的菌体是革兰氏阴氏菌。29日,在染色之前观察第一步复筛接种的培养基发现培养基上长出了很多的单菌落,有的菌落小而密,易被挑起,是细菌菌落;有的菌落大而湿润,易被挑取,是真菌菌落;有的菌落成蜘蛛网状,是放线菌菌落;还有的菌落呈黄色,是酵母菌菌落;还有绿色的,可能是无菌操作进行得不太好,空气里的霉菌进入培养基。此观察结果说明能分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不止是细菌,还有真菌等。可视分解能力的大小进行菌种的保存,复壮。由于时间因素,经第一步复筛选出的菌落没来得及应用到第二步分理纯化。

九、个人体会:

在本实验中,我们组没有经过初筛设一步,而是设想直接进行复筛及分离纯化,再同时用马丁培养基进行初步鉴定及用刚果红培养基进行鉴别,由于没有考虑时间的影响,也没有做好两手准备,结果证明确实是一个小小的失误。不过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所以在以后的实验设计中,应该将各种因素考虑在内,做好全面的准备。作为一个组长,我觉得自己还是做得不够好,没有将组员的实验热情调动起来,有些时候就是三两个组员跟我一起做。所以在以后的实践中应该让每个人完全了解实验的意图,在心里熟悉各步操作,让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其中,让每个人都学有所获。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纯化 与鉴定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目录

摘要 利用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以及选择培养基对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与纯化,得到能够产生果胶水解酶的细菌以及能够分解几丁质的霉菌。根据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结果,芽孢有无及位置,运动性以及一系列的生理生化试验的结果,对照种属特征初步鉴定分离纯化的微生物所属的类群。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细菌、果胶、霉菌、几丁质、划线分离、纯培养 前言 在自然条件下,微生物常常在各种生态系统中群居杂聚。群落是不同种类微物的混和体。为了生产和科研的需要,人们往往需要从自然界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具有特殊功能的纯种微生物;或重新分离被其他微生物污染或因自发突变而丧失原有优良性状的菌株;或通过诱变及遗传改造后选出优良性状的突变株及重组株。这种获得单一菌株纯培养的方法称为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技术。纯培养是指一株菌种或一个培养物中所有的细胞或孢子都是由一个细胞分裂、繁殖而产生的后代。 分离纯化技术主要由采集样品、富集培养、纯种分离和性能测定等几个基本环节组成。 实验目的 1.学习利用选择培养基从土壤中分离能够产生特殊水解酶的细菌以及霉菌的 方法; 2.学习运用划线分离法纯化分得的细菌以及真菌的方法; 3.学习测定土壤中细菌数目,种类的方法; 4.根据菌落形态,染色结果,运动性以及生理生化试验鉴定未知细菌;小室 培养法观察鉴定未知真菌。

实验原理 一、经典分类鉴定方法 以上便是在微生物鉴定过程中的经典思路及流程,因此我们可以针对以上各项指标设计一系列试验包括形态学观察,染色,生理生化试验,免疫学试验等对其进行逐步定位。 二、现代分类鉴定方法 1.微生物遗传型的鉴定 (1) DNA碱基比例的测定(G+C)mol%以下为该方法的关键因素: *解链温度法(Tm值) *(G+C)mol%值只能做否定判断; *(G+C)mol%值差别>5,属不同的种; 差别>10,属不同的属。 (2)核酸分子杂交法 *DNA-DNA分子杂交原理:DNA分子解链的可逆性和碱基配对的专 一性。 结论: I DNA同源性≥ 60% (同种) II DNA同源性≥ 70% (同亚种) III DNA同源性60~ 70% (不同亚种) IV DNA同源性20~ 60% (同属) (3)16s rRNA作为细菌进化的计时器 本次实验中由于实验性质以及仪器试剂限制,主要以微生物形态鉴定以及生理生化指标鉴定为主。 实验整体思路: 在确定取样环境之后,对微生物原样进行梯度稀释,产生合适的浓度在选择培养基上进行涂板用于微生物的选择与计数; 通过检测得到有特定功能的细菌以及霉菌进行菌种的分离纯化,用平板划线法多次划线得到纯种;

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实验目的 1、利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和鉴定培养基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2、掌握刚果红染色的机理和操作。 实验原理 1、以纤维素喂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能选择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2、刚果红可以与像纤维素这样的多糖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而不与水解后的纤维二塘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 实验仪器与用具 除实验五中用到的外,还需要恒温振荡培养箱 实验材料和试剂 取自湿地或原生林地的土样(大于20g) 羧甲基纤维素钠,酵母粉,磷酸二氢钾,蛋白胨,琼脂粉,氯化钠,刚果红,硝酸钠,硫酸亚铁,硫酸镁,磷酸氢二钠,纤维素粉,蔗糖(也可以用廉价的秸秆磨成粉末代替纤维素粉) 实验步骤 将称量好的0.1g蔗糖,0.002g硫酸亚铁,0.1g硫酸镁,0.2g磷酸氢二钠,0.2g硝酸钠,2g纤维素粉(秸秆粉)倒入500ml锥形瓶内,再加入200ml蒸馏水,给锥形瓶封口,充分振荡摇匀,得选择培养基,备用。

讲称量好的1.5g羧甲基纤维素钠,0.2g蛋白胨,0.1g酵母粉,0.25g 氯化钠,0.2g磷酸二氢钾,0.1g硫酸镁,4g琼脂粉加入另一个500ml 锥形瓶内,再加入200ml蒸馏水,给锥形瓶封口,充分振荡摇匀,得鉴定培养基,备用。 用5ml微量可调移液器向编号为1--5号的试管内分别加入9ml蒸馏水,塞上棉塞,备用。 讲配制好的选择培养基,鉴定培养基,5支装有蒸馏水的试管,包好的培养皿(最少9个),枪头放入灭菌锅内在121度下灭菌20min。灭菌后,取出灭菌锅内物品,放入超净台内,用酒精棉球擦拭超净台面和实验者的双手,点燃酒精灯,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将称量好的20g 土样加入到选择培养基中,给锥形瓶封口,充分振荡摇匀。 将选择培养基放入恒温振荡培养箱内培养48h(震动培养箱转速为200r/min,控制温度为30度)。 等鉴定培养基冷却到不烫手时,在超净台内酒精灯火焰附近往每个培养皿内倒入20ml左右鉴定培养基,在超净台面轻轻摇匀,熄灭酒精灯,等培养基凝固后,将培养基平板倒置于超净台上。 48h后从恒温振荡培养箱中取出选择培养基,置于超净台上点燃酒精灯,再用1ml微量可调移液器移取1ml选择培养基的菌液到1号试管内,得到稀释10-1的稀释液,并用此方法依次稀释10倍,在5号试管内得到10-5的菌液稀释液,再用1ml微量可调移液器移取3号试管中的菌液,滴加2滴到平板上,用涂布器在平板上均匀涂布(注意

微生物菌种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从混杂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分离与纯化。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及应用中,不仅需要通过分离纯化技术从混杂的天然微生物群中分离出特定的微生物,而且还必须随时注意保持微生物纯培养物的“纯洁”,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混入。 1、用固体培养基分离和纯化 单个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称为菌落。当固体培养基表面众多菌落连成一片时,便成为菌苔。不同微生物在特定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菌落或菌苔一般都具有稳定的特征,可以成为对该微生物进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大多数细菌、酵母菌、以及许多真菌和单细胞藻类能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孤立的菌落,采用适宜的平板分离法很容易得到纯培养。所谓平板,即培养平板的简称,它是指固体培养基倒入无菌平皿,冷却凝固后,盛固体培养基的平皿。这方法包括将单个微生物分离和固定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或里面。固体培养基用琼脂或其它凝胶物质固化的培养基,每个孤立的活微生物体生长、繁殖形成菌落,形成的菌落便于移植。最常用的分离、培养微生物的固体培养基是琼脂固体培养基平板。这种由Kock建立的采用平板分离微生物纯培养的技术简便易行,100多年来一直是各种菌种分离的最常用手段。1.1 稀释倒平板法 首先把微生物悬液作一系列的稀释(如1:10、1:100、1:1000、1:10000),然后分别取不同稀释液少许,与已熔化并冷却至50℃左右的琼脂培养基混合,摇匀后,倾入灭过菌的培养皿中,待琼脂凝固后,制成可能含菌的琼脂平板,保温培养一定时间即可出现菌落。如果稀释得当,在平板表面或琼脂培养基中就可出现分散的单个菌落,这个菌落可能就是由一个细菌细胞繁殖形成的。随后挑取该单个菌落,或重复以上操作数次,便可得到纯培养。 1.2 涂布平板法 因为将微生物悬液先加到较烫的培养基中再倒平板易造成某些热敏感菌的死亡,且采用稀释倒平板法也会使一些严格好氧菌因被固定在琼脂中间缺乏氧气而影响其生长,因此在微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纯种分离方法是涂布平板法。其做法是先将已熔化的培养基倒入无菌平皿,

微生物--土壤放线菌的分离与鉴定

土壤放线菌的分离与鉴定实验设计报告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班级: 2013级生科2班 组长:刘瑜 2013506076 组员:汤界世 2013506070 李宇秀 2013506071 于淑婷 2013506075 陈洁作 2013506079

郑国梁 2013506083 2015年10月15日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采集土样的要求和方法。 2、掌握由土壤中分离稀有放线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 3、学习并掌握土壤稀释法和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 4、学习并掌握抗生菌的鉴别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土壤是微生物的大本营,其中的放线菌多以链霉菌为主,因此人们通常将除链霉菌以外的其它放线菌统称为稀有放线菌。一般地,放线菌在比较干燥、偏碱性、含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数量居多。若以常规方法进行分离,得到的几乎全部是链霉菌。然而,当采用加热处理土样、选用特殊培养基或添加某种抗生素等方法时,均可提高稀有放线菌的获得率。由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方法很多,其中包括稀释法、弹土法、混土法和喷土法等,本实验主要采用稀释法,并通过选用特

殊培养基的方法,来获得放线菌。

放线菌菌丝由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组成。其菌丝体在培养基内,即基内菌丝或称营养菌丝体。基内菌丝体一般没有横隔,由于菌丝体长入培养基内和培养基表面,并纠缠在一起形成密集的菌落,所以用接种针将整个菌落培养基挑起而不破裂。基内菌丝体大部分呈黄、橙、蓝、紫、绿、徽,但也有无色在显微镜下观察时,气生菌丝体颜色较深,且较基内菌丝体粗两倍左右。气生菌丝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在它上面形成孢子丝。孢子丝形状有直、波曲、螺旋、轮生之分。螺旋有松、紧、大、小之分,其螺旋的方向也有左旋与右旋之分,大多数种为左旋,少数为右旋。孢子具有不同的形状,有球形、椭球形、杆状、柱状,在光学显微镜下就能看清楚。根据菌体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的这些特征即可判断出分离出的菌体为放线菌。 三、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1、材料:土壤样品(采集生科院门前草地土壤、16号楼内花圃土壤各500g) 2、试剂:1)培养基(高氏一号培养基):可溶性淀粉(20.0g)、硝酸钾(1.0g)、磷酸氢二钾(0.5g)、硫酸镁(0.5g)、氯化钠(0.5g)、硫酸亚铁(0.01g)、水1000ml、pH7.2-7.4

模板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技术实验报告.doc

重庆大学研究生专业实验教学 实验报告书 实验课程名称: 实验指导教师: 学院: 专业及类别: 学号: 姓名: 实验日期: 成绩: 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制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分离与纯化微生物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2、了解倒平板配制土豆培养基的方法与平板划线分离的基本操作技术;; 3、学习平板菌落计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掌握其基本技能; 4、初步观察来自土壤中的几类微生物的菌落形态特征,并能判断菌的类型。 二、实验原理 1、培养基的种类 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用以培养、分离、鉴别、保存各种微生物或积累代谢产物。一般的培养基应包含适合微生物生长的6大营养素即水分、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培养基的种类很多,根据培养成分的不同可分为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与半合成培养基;根据物理状态的不同又可分为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微生物的分离、纯化、记数等方面的研究常常使用的就是固体培养基。本实验就是使用的固体培养基。 已配制好的培养基必须立即灭菌,如来不及灭菌,应暂存冰箱,以防止其中微生物生长繁殖而消耗养分和改变培养基酸碱度所带来不利影响。 培养基的原材料来源十分广泛,本实验采用的原材料为土豆。 2、接种方法与无菌接种 将微生物的培养物或含有微生物的样品移植到培养基上的操作技术称之为接种。接种是微生物实验及科学研究中的一项最基本的操作技术。接种的关键是要严格的进行无菌操作。微生物的接种方法很多,划线接种、三点接种、穿刺接种、混浇接种与涂布接种是几种常用的接种方法。 划线接种是最常用的接种方法,即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作来回直线形的移动,就可以达到接种的目的。常用的接种工具为接种环、针等。在斜面接种和平板划线中就常用此法。

土壤中的微生物

1.土壤是微生物生长和栖息的良好基地 土壤具有绝大多数微生物生活所需的各种条件,是自然界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良好基地:其原因在于土壤舍有丰富的动植物和微生物残体,可供微生物作为碳源、氮源和能源。土壤台有大量而全面的矿质元素,供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土壤中的水分都可满足微生物对水分的需求。不论通气条件如何,都可适宜某些微生物类群的生长。通气条件好可为好氧性微生物创造生活条件;通气条件差,处于厌氧状态时又成了厌氧性微生物发育的理想环境。土壤中的通气状况变化时,生活其问的微生物各类群之间的相对数量也起变化。土壤的pH值范围。3.5~10.0之间,多数在5.5~8.5之间,而大多数微生物的适宜生长pH也在这一范围。即使在较酸或较碱性的土壤中.也有较耐酸、喜酸或较耐碱、喜碱的微生物发育繁殖,各得其所地生活着。土壤温度变化幅度小而缓慢.夏季比空气温度低,而冬季又比空气温度高,这一特性极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土壤的温度范围恰是中温性和低温性微生物生长的适宜范围。 因此,土壤是微生物资源的巨大宝库。事实上,许多对人类有重大影响的微生物种大多是从土壤中分离获得的,如大多数产生抗生素的放线菌就是分离自土壤。 2.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与分布 土壤中微生物的类群、数量与分布,由于土壤质地发育母质、发育历史、肥力、季节、作物种埴状况、土壤深度和层次等等不同而有很大差异。lg肥沃的菜园土中常可含有108个甚至更多的微生物,而在贫瘠土壤如生荒土中仅有103~107个微生物,甚至更低。土壤微生物中细菌最多,作用强度和影响最大,放线菌和真菌类次之,藻类和原生动物等数量较少,影响也小。 (1)细菌 土壤中细菌可占土壤微生物总量的70%~90%,其生物量可占土壤重量的 1/10000左右。但它们数量大,个体小,与土壤接触的表面积特别大,是土壤中最大的生命活动面,也是土壤中最活跃的生物因素.推动着土壤中的各种物质循环。细菌占土壤有机质的1%左右。土壤中的细菌大多为异养型细菌,少数为自养型细菌。土壤细菌有许多不同的生理类群,如固氮细菌、氨化细菌、纤维分解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硫酸盐还原细菌、产甲烷细菌等在土壤中都有存在。细茼在土壤中的分布方式一般是黏附于土壤团粒表面,形成菌落或菌团,也有一部分散布于土壤溶液中,且大多处于代谢活动活跃的营养体状态。但由于它们本身的特点和土壤状况不一样.其分布也很不一样。 细菌积极参与着有机物的分解、腐殖质的合成和各种矿质元素的转化; (2)放线菌 土壤中放线菌的数量仅次于细菌.它们以分枝丝状营养体缠绕于有机物或土粒表面,并伸是于土壤孔隙中。1g土壤中的放线菌孢子可达107~108个.占土壤微生物总数的5%~30%.在有机物含量丰富和偏碱性土壤中这个比例更高。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鉴定及菌落数的测定

吉林化工学院 科技性论文 题目: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鉴定及菌落数的 测定 学号:12130117 姓名:张金磊 年级:2012级 学院:化工与生物技术学院 专业:生物工程 指导教师:谢莹,许崇利(讲师) 完成日期:2014年3月20 日

摘要 土壤是矿物质、有机质和活的有机体以及水分和空气等的混合体。按重量计,矿物质占到固相部分(土壤干重)的90~95%或更多,有机质约占1~10%,可见土壤成分以矿物质为主。土壤有机质就是土壤中以各种形态存在的有机化合物。除此之外还有土壤溶液,它是土壤水分及其所含的溶解物质和悬浮物质的总称。土壤溶液是植物和微生物从土壤中吸收营养物的媒介。土壤微生物就是土壤中主要的有机生命体,土壤微生物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的总称。其个体微小,一般以微米或毫微米来计算,通常1克土壤中有106~109个,其种类和数量随成土环境及其土层深度的不同而变化。它们在土壤中进行氧化、硝化、氨化、固氮、硫化等过程,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的转化。 本次实验是研究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目。我们利用选择培养基,以便在土壤水溶液中选出目的菌种,在用分浓度梯度法在选择培养基上培养出但菌落,以便计数。计数时可以根据不同菌种的不同形态学特征来分辨,如果出现与上述三种以外特性的菌种可以用革兰氏染色鉴别。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选择培养计数

Abstract Soil is a mixture of minerals, organic matter and living organisms as well as water and air. By weight, for solid mineral (soil dry weight) of 90~95% or more, organic matter accounted for about 1~10%, visible in mineral soil composition. Organic compounds in soil organic matter is the soil in various forms. In addition to the soil solution, it is the floorboard of soil moisture and the contained dissolved substances and suspended substances. Soil solution is to absorb the nutrients in plants and microorganisms in soil medium. Organic life is the main soil microorganism, soil microbial refers to live in soil bacteria, fungi, actinomycetes, algae. The individual small, general with micron or nanometer to calculate, usually 1 grams of soil in 106 ~ 109, its species and quantity as soil environment and soil depth varies. They are oxidation, nitration, ammoniation, nitrogen fixation, curing process in the soil,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 decomposition and nutrient. This experiment is to study the number of soil bacteria, fungi, actinomycetes. We use the selective culture medium, in order to choose to bacteria in the soil solution in the culture medium, but colonies on selection by density gradient method,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纯化(电子版实验报告)

微生物实验报告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指导教师:李海花 周四晚第四组 实验成员: 杜玉琪180112010009 董天涵180112010008 蒋怡菲180112010018 逄颖180112010035

【摘要】利用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对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和 纯化,通过观察微生物的菌落形态特征判断菌的类型并通过平板划线进行分离纯化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菌落观察、分离纯化 1.实验目的 (1)通过对几种培养基的配制,掌握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2)掌握倒平板的方法、接种和无菌操作技术。 (3)初步观察来自土壤中的几类微生物的菌落形态特征,并能判断菌的类型。(4)学习平板菌落计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掌握其基本技能。 2.实验原理 (1)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 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用以培养、分离、鉴别、保存各种微生物或积累代谢产物。一般的培养基应包含适合微生物生长的6大营养素即水分、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不同微生物对pH要求不一样,霉菌和酵母菌的培养基的pH一般是偏酸的,而细菌和放线菌培养基的pH一般为中性或微碱性。所以配制培养基时还要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要求将培养基的pH调到合适的范围。已配制好的培养基必须立即灭菌,如来不及灭菌,应暂存冰箱,以防止其中微生物生长繁殖而消耗养分和改变培养基酸碱度所带来不利影响。 (2)微生物的培养及鉴定 接种:将微生物的培养物或含有微生物的样品移植到培养基上的操作技术称之为接种。接种是微生物实验及科学研究中的一项最基本的操作技术。接种的关键是要严格的进行无菌操作。 鉴定:常见与常用的微生物中,根据它们的主要形态可分为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四大类。细菌菌落光滑,易于基质脱离;放线菌菌落质地致密,菌落较小,广泛延伸;酵母菌菌落较细菌菌落大而厚;霉菌形成的菌落较稀松,多成绒毛状,絮状。 (3)平板分离与活菌计数 倒平板:按稀释涂布平板法倒平板,并用记号笔标明培养基名称、土样编号和实验日期等。 划线:在近火焰处,左手拿皿底,右手拿接种环,菌种在平板上划线。通过划线将样品在平板上稀释,培养后能形成单独的菌落。平板计数法是将测菌液经适当稀释,涂布在平板上,经过培养后在平板上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统计并记录菌落数。 (4)细菌的分离与纯化 为了得到单一菌种,要对培养的菌分离和纯化。用接种环挑起培养基里少量菌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到新的培养基上,划线,继续进行培养,从而得到新的单一菌落。 3.实验器材 (1)器材: 培养皿、载玻片、量筒、滴管、吸水纸、烧杯、三角瓶、酒精灯、玻璃棒、接种

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和分离纯化

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和分离纯化 姓名:王韬 班级:生76 组号:7-2组 同组人:袁堂谧 实验日期:2009-11-12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常用微生物培养基配置方法。 2.联系无菌操作技术。 3.学习单菌落划线分离法。 4.通过实验认识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 二、实验原理: 1.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 过程称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常用的是平板分离法。为了获得某种微生物的纯培养,一般是根据该微生物对营养、酸碱度、温度和氧的条件要求不同,而供给他们适宜 的培养条件,或加入某些抑制剂造成一支其他菌生长而利于此菌生长的环境。 2.平板菌落计数法:平板菌落计数法是将待测样品经适当稀释,使其中的微生物充分 分散成单个细菌,取一定量的稀释液接种到平板上,经过培养,由每个单细胞生长 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即一个单菌落应代表原样品的一个单细胞。该计数法 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获得活菌的信息。 三、实验材料: 土壤悬液(稀释100倍),未知菌菌落平板,无菌水,取液器,培养箱,培养皿,无菌涂棒,接种环,接种针,酒精灯。 四、实验步骤: (一)培养基的制备(提前准备): 肉汤蛋白胨培养基: 牛肉膏2g 蛋白胨4g NaCl 2g 蒸馏水400mL 琼脂8g 1.称量:按上述配方称量各类物质。 2.溶解:在400mL水中溶解牛肉膏、蛋白胨和NaCl,混合加热溶解。 3.调pH值:调至7.2-7.4 4.过滤(本实验无需过滤) 5.加凝固剂:加入称量好的琼脂,混合均匀。 6.分装 7.包扎和灭菌 8.倒平板 (二)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 1.采土样(已事先准备):选择较肥沃的土壤,铲去表层土,挖5-20cm深度的或

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方法整理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数量测定 (一)培养基的制备 Ⅰ测定微生物总量培养基: 1. 细菌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 牛肉膏Beefextract 5.0g 蛋白胨Peptone 10.0g NaCI 5.0g 蒸馏水H20 1000m1 琼脂15~20g PH 7.2~7.4 制备步骤: ⑴在100 mL小烧杯中称取牛肉膏5.0g,蛋白胨10.0g,加50 mL蒸馏水,置电炉搅拌加热至牛肉膏,蛋白胨完全溶解. ⑵向小铝锅中加入500 mL蒸馏水,将溶解的牛肉膏,蛋白胨倒入铝锅中并用自来水洗2~3次.加入 5.0gNaC1,在电炉上边加热边搅拌. ⑶加入洗净的琼脂条,继续搅拌,加热至琼脂完全熔化,补足水量至1000 mL. ⑷用NaOH或HC1调至pH7.0. 用酸度计或用玻棒沾少许液体用精密pH试纸测定其pH值,并用10%NaOH 调至所需pH值,必要时用滤纸或脱脂棉过滤。一般比要求的pH高出0.2,因为高压蒸汽灭菌后,pH常降低。 ⑸根据不同需要,可将配好的培养基分装入配有棉塞的试管或三角瓶内。注意分装时避免培养基挂在瓶口或管口上引起杂菌污染。如液体培养基,应装试管高度的1/4左右;固体培养基装试管高度的1/5左右;装入三角瓶的量以三角瓶容量的一半为限。,塞好棉塞,装入小铁丝筐,然后用旧报纸将棉塞部分包好. 标签表明培养基的名称、配制日期等。 ⑹高压蒸汽灭菌,用0.1Mpa(15lb/in2)121℃灭菌(15-20)30min. 2. 放线菌培养基(改良高氏1号琼脂培养基) 可溶性淀粉20g KNO3 1g K2HPO40.5g MgSO4? 7H2O 0.5g NaCl 0.5g原0.05g FeSO4? 7H2O 0.01g pH 7.2-7.4 制备步骤: (1)计算根据配方计算各种药品所需要的量,然后再分别称量。 (2)称量准确称量各种成分。 (3)溶化配制时,先用少量冷水将淀粉调成糊状,倒入少许沸水中,在火上加热,边搅拌边依次逐一溶化其他成分,溶化后,补足水分到1000ml,调PH(可不调)。 (4)分装、包扎、灭菌。

大学土壤微生物分离实验报告

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培养微生物并作初步观察鉴定 【摘要】利用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对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与纯化,根据细菌在选择培养基的存活情况,确定该菌种的固氮解磷解钾属性。 【关键词】细菌芽孢杆菌培养基、选择培养基的配制高压蒸汽灭菌 前言: 在自然条件下,微生物常常在各种生态系统中群居杂聚。群落是不同种类微物的混和体。为了生产和科研的需要,人们往往需要从自然界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具有特殊功能的纯种微生物;或重新分离被其他微生物污染或因自发突变而丧失原有优良性状的菌株;或通过诱变及遗传改造后选出优良性状的突变株及重组株。这种获得单一菌株纯培养的方法称为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技术。 分离纯化技术主要由采集样品、富集培养、纯种分离和性能测定等几个基本环节组成。 实验目的: 1、学习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原理与方法。 2、学习、掌握微生物的鉴定方法。 3、对提取的土样进行微生物选择培养、分离、纯化,根据菌落的存活状况来判断未知 菌的属性。 实验原理: 菌种来源:选择无机磷农药含量较高的土壤,有机磷农药化工厂 旁边的土壤和排污口区的污水. 培养基的选取:五组选择培养基,分别以辛硫磷、甲胺磷、敌敌畏、草甘膦及五种有机磷农药混合为微生物生长的唯一氮源磷源。 分离纯化微生物:稀释倒平板法、涂布平板法、稀释摇管法、平板划线分离法。 此次实验采取的是平板分离法,该方法操作简便,普遍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其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选择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待分离微生物生长,而抑制其它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大部

分不需要的微生物。(二)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单个菌落可以是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成的集合体,因此可通过挑取单菌落而获得一种纯培养。获得单菌落的方法可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等技术来完成。 微生物的观察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其细胞形态,也可以用肉眼观察其菌落形态。前者是微生物的显微镜观察技术,后者是微生物的肉眼观察技术。 1. 实验器材、试剂与实验方法: 1.1器材: 试管、三角瓶、烧杯、量筒、玻璃棒、天平、牛角匙、pH试纸、棉花、牛皮纸、记号笔、线绳、纱布、培养皿、自动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烘箱、玻璃珠、移液枪、枪头、称量纸、药匙、试管架、接种环、酒精灯、超净工作台, 粉碎机,接种环,移液枪配枪头。 1.2试剂: 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可溶性淀粉、葡萄糖、1mol/L NaOH、1mol/LHCl、NaCl、95%乙醇、75%酒精,草甘膦,甲甘磷,敌敌畏,辛硫磷。 1.3土样、样品: 取自二十三冶草莓园的土壤,建设北路的大棚蔬菜菜地土壤,化工厂污水口。 1.4 实验方法 1.4.1配制培养基: (一)配制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200ml(用2个100ml三角瓶和2支试管分装)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是一种应用最广泛和最普遍的细菌基础培养基。 配方如下:牛肉膏 0.6g 蛋白胨 2g NaCl 1g 琼脂 3~4g 水 200ml pH 7.4-7.6 1、称药品按实际用量计算后,按配方称取各种药品放入大烧杯中。牛肉膏和蛋白 胨可分别放在小烧杯或表面皿中称量,用热水溶解后倒入大烧杯。蛋白胨极易吸潮,故称量时要迅速。 2、加热溶解在烧杯中加入少于所需的水量,然后放在石棉网上,小火加热,并用 玻璃棒搅拌,待药品完全溶解后再补充水分至所需量。若配制固体培养基,则将称好的琼脂放入已溶解的药品中,再加热融化,在此过程中,需不断搅拌,以防琼脂糊底或溢出,最后补充所失水分。 3、调pH 用pH试纸或酸碱度计检测培养基的pH值,若pH偏酸,可滴加1mol/L NaoH, 边加边搅拌,并随时检测,直至达到所需pH范围。若偏碱,则用1mol/l HCL进行调节。 pH调节通常放在加琼脂之前。注意pH值不要调过头,以免回调而影响培养基内各离子的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实验报告 09级生科一班(周一下午组) 安明玉 同组者:陈汶灿、程彬、陈肖然、高琳璐、秦瑶 一、实验摘要 利用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对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与纯化,根据菌落形态观察、染色鉴定以及一系列的生理生化试验的结果通过查阅《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对照种属特征最终判断所分离纯化的细菌所属的属。 二、实验目的 1.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分离目的菌,并通过后续实验做出初步鉴定。掌握倒平板和几种常用的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 2.巩固练习显微镜使用方法。 3.明确培养基的配制原理,复习配制培养基及消毒灭菌的一般原理和操作步骤。 4.复习掌握细菌稀释分离和划线分离技术,平板倾注法和斜面接种技术,了解培养细菌的培养条件和培养时间,复习平板菌落计数法。 5.复习掌握细菌的简单染色、鞭毛染色、革兰氏染色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6.学习并掌握过氧化氢酶测定、细胞色素氧化酶测定和糖发酵与氧化试验的实验原理及其操作方法。 三、实验原理 1.对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成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常用的方法有简易的细胞挑取法和平板分离法。 本实验采用平板分离法,该方法操作简单,普遍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其原理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在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如营养、酸碱度、温度与氧等)下培养微生物,或加入某种抑制剂形成只利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 (2)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单个菌落可以是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成的集合体,因此可通过挑取单菌落而获得纯培养,获得单菌落的方法可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或平板划线等方法完成。 但是从微生物群体中经分离生长在平板上的单个菌落并不一定保证是纯培养。因此,纯培养的确定除观察其菌落的特征外,还要结合显微镜检测个体形态特征后才能确定。有的微生物的纯培养要经过一系列分离与纯化过程和多种特征鉴定才能得到。 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它所含有的微生物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是极其丰富的。土壤是微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是发掘微生物资源的重要基地,可以从中分离纯化得到许多有价值的微生物菌株。 2. 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胞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 现代普通光学显微镜利用目镜和物镜两组透镜系统来放大成像,故又常称为复试显微镜。 在显微镜的光学系统中,物镜的性能最为关键,对微生物学研究最为重要,直接影响显微镜的分辨率。 与其他物镜相比,油镜的使用方法比较特殊,需要在载玻片和镜头之间滴加香柏油。这样做

大学土壤微生物分离实验报告

从土壤中分离纯培养微生物并作初步观察鉴定 实验报告 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09食品(2)班 姓名:xxx 学号:xxx

从土壤中分离纯培养微生物并作初步观察鉴定 【摘要】利用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对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与纯化,根据菌落形态观察及一系列的生理生化试验的结果,对照种属特征初步鉴定分离纯化的微生物所属的类群。 【关键词】细菌放线菌霉菌划线分离培养基的配制高压蒸汽灭菌 前言: 在自然条件下,微生物常常在各种生态系统中群居杂聚。群落是不同种类微物的混和体。为了生产和科研的需要,人们往往需要从自然界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 具有特殊功能的纯种微生物;或重新分离被其他微生物污染或因自发突变而丧失原 有优良性状的菌株;或通过诱变及遗传改造后选出优良性状的突变株及重组株。这种获得单一菌株纯培养的方法称为微生物的分离纯化技术。纯培养是指一株菌种或一个培养物中所有的细胞或孢子都是由一个细胞分裂、繁殖而产生的后代。 分离纯化技术主要由采集样品、富集培养、纯种分离和性能测定等几个基本环节组成。 实验目的: 1、学习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原理与方法。 2、学习、掌握微生物的鉴定方法。 3、对提取的土样进行微生物分离、纯化培养,根据菌落的形态特征判断未知菌的类别。实验原理: 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通过如下几种方法可以分离纯化微生物:稀释倒平板法(pour plate method)、涂布平板法(spread plate method)、稀释摇管法(dilution shake culture method)、平板划线分离法(stesak plate method)。 此次实验采取的是平板分离法,该方法操作简便,普遍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其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选择适合于待分离微生物的生长条件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待分离微生物生长,而抑制其它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大部分不需要的微生物。(二)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单个菌落可以是由一个细

微生物的土壤分离实验报告材料山东大学的

山东大学实验报告2012年12 月 姓名系年级2011级生科2班组别四同组者 科目微生物学实验题目微生物的土壤分离 一、【实验题目】 微生物的土壤分离 二、【实验目的】 1. 从各地区的土样中筛选含果胶酶的菌株和产几丁质酶的菌株。 2.熟悉菌株筛选的具体操作流程。 3. 根据菌落形态,染色结果,运动性等来鉴定未知细菌;小室培养法观察未 定未知真菌。 4.掌握菌株筛选、分离纯化、鉴定等具体操作流程。 5.复习本学期所学的微生物实验的相关的操作步骤,并进一步强化无菌操作的概念。 三、【实验试剂与器材】 1.土样:7号土样 2.菌种: 革兰氏染色: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3.试剂及培养基 培养基:几丁质酶筛选培养基;液体PDA培养基;固体PDA斜面培养基; 几丁质酶发酵培养基;果胶酶筛选培养基;果胶酶液体种子培养基、

发酵产酶培养基;固体斜面培养基、半固体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淀 粉培养基、葡萄糖发酵培养基、乳糖发酵培养基、吲哚培养基、甲基 红培养基 试剂:草酸铵结晶紫染液、番红复染液等各种染料以及卢戈氏碘液、95% 乙醇5%孔雀绿水溶液、氯化钠、刚果红、吲哚试剂、甲基红试剂、蒸 馏水 4.仪器 显微镜、锥形瓶、培养皿、试管、试管架、移液管、移液枪、烧杯、玻璃棒、载玻片、盖玻片、刮刀、U型管、德汉氏小管、酒精灯、漏斗、接种环、滤纸、棉塞、牛皮纸、无菌操作台、灭菌锅、纱布、双层瓶等 四、【实验原理】 1.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 在土壤、水、空气或人及动、植物体中,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绝大多数都是混杂生活在一起,当我们希望获得某一种微生物时,就必须从混杂的微生物类群中分离它,以得到只含有这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这种获得纯培养的方法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为了获得某种微生物的纯培养,一般是根据该微生物对营养、酸碱度、氧等条件要求不同,而供给它适宜的培养条件,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此菌生长,而抑制其他菌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其他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再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稀释混合平板法或平板划线分离法等分离、纯化该微生物,直至得到纯菌株。 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在这里生活的微生物无论是数量和种类都是极

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

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 环境工程(1)班 一、试验目的 1..学会土壤微生物的检测方法,了解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组成。 2初步掌握从土壤中分离细菌的基本技术。 二、实验原理 土壤是微生物生活最适宜的环境、它具有微生物所需要为一切营养物质和微生物进行生长繁殖及生存的各种条件.所以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都很多。它们参与土壤的氮、碳、硫、磷等元素的循环作用。此外,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对土壤形成、土壤肥力和作物生产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查明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组成情况,对发掘土壤微生物资源和对土壤微生物实行定向控制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三、实验器材 (—)培养基 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培养细菌) 高氏一号琼脂培养基(培养放线菌) 查氏培养基(培养霉菌) (二)灭菌稀释水、灭菌吸管、灭菌培养皿。 (三)土壤样品、天平、称旦纸。 (四)恒温箱、气体流量计 四、试验程序 1、倒平板 将培养基加热融化,待冷至55—60℃时,混合均匀后倒平板; 2、制备土壤稀释液 准确称取土样10g,加入装有90ml无菌水并带有玻璃珠的三角瓶中,振荡约20min,使土样与水充分混匀,将细胞分散。用一支无菌吸管从中吸取1ml土壤悬液加入装有9ml无菌水的试管中,吹吸3次,让菌液混合均匀,即成10-2稀释液;再换一支无菌吸管吸取10-2稀释液1 ml,移入装有9ml无菌水的试管中,也吹吸三次,即成l0-3稀释液;以此类推,连续稀释,制成10-1、10-2、10-3、10-4、10-5、10-6、等一系列稀释菌液

3、涂布 将无菌平板编上10-4、10-5、10-6号码,每一号码设置三个重复,用无菌吸管按无菌操作要求吸取10-6稀释液各1ml放入编号10-6的3个平板中,同法吸取10-5稀释液各lml放入编号10-5的3个平板中,再吸取10-4稀释液各lml放入编号10-4的3个平板中(由低浓度向高浓度时,吸管可不必更换)。再用无菌玻璃涂棒将菌液在平板上涂抹均匀,每个稀释度用一个灭菌玻璃涂棒,更换稀释度时需将玻璃涂棒灼烧灭菌。在由低浓度向高浓度涂抹时,也可以不更换涂棒。 4、培养 在28℃条件下倒置培养3—5天。 5、挑菌落 将培养后生长出的单个菌落分别挑取少量细胞划线接种到平板上。28℃条件下培养3—5天后,再次挑单菌落划线并培养,检查其特征是否一致,同时将细胞涂片染色后用显微镜检查是否为单一的微生物,如果发现有杂菌,需要进一步分离、纯化,直到获得纯培养。 五、注意事项 1.制备混合液平板时,不要再注入培养基前让链霉素液与土壤稀释液相混。 2.制备混合液平板时,倾注的培养基温度不能太高,过高的温度会烫死微生物。 六、培养过程及革兰氏染色观察成果 1.培养24h后的情况: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长出菌种,经判断为细菌,马铃薯蔗糖培养基长出菌种,为酵母菌。其他培养基没长菌种,拍照如下

如何从土壤中分离出微生物

如何从土壤(污水)中分离出微生物 把污水加蒸馏水分别稀释10,100,1000倍,然后加入培养基中培养,如果培养出来菌落重合,菌非常多,无法分离,就加大稀释倍数,直至获得清晰可分离的菌落,有时甚至是非常小的菌落,要用倒置显微镜操作。而培养基则根据要分离的菌的营养类型进行配置,若要获得多种微生物就要配置多种培养基进行如上操作。对于土壤加水溶解,对溶解液进行如上操作,不溶的部分就不用管了 1.取以少许土壤(一地表以下10cm处为宜)与适量无菌水混匀备用 2.做浸出液的梯度稀释 3 .涂平板 4.划线分离 5.接平板,接斜面 6.检测 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 环境工程(1)班 一、试验目的 1..学会土壤微生物的检测方法,了解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组成。 2初步掌握从土壤中分离细菌的基本技术。 二、实验原理土壤是微生物生活最适宜的环境、它具有微生物所需要为一切营养物质和微生物进行生长繁殖及生存的各种条件.所以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都很多。它们参与土壤的氮、碳、硫、磷等元素的循环作用。此外,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对土壤形成、土壤肥力和作物生产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查明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组成情况,对发掘土壤微生物资源和对土壤微生物实行定向控制无疑

是十分必要的。 三、实验器材 (—)培养基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培养细菌)高氏一号琼脂培养基(培养放线菌)查氏培养基(培养霉菌) (二)灭菌稀释水、灭菌吸管、灭菌培养皿。 (三)土壤样品、天平、称旦纸。 (四)恒温箱、气体流量计 四、试验程序 1、倒平板将培养基加热融化,待冷至55—60℃时,混合均匀后倒平板; 2、制备土壤稀释液准确称取土样10g,加入装有90ml 无菌水并带有玻璃珠的三角瓶中,振荡约20min,使土样与水充分混匀,将细胞分散。用一支无菌吸管从中吸取1ml土壤悬液加入装有9ml无菌水的试管中,吹吸3次,让菌液混合均匀,即成10-2稀释液;再换一支无菌吸管吸取10-2稀释液1 ml,移入装有9ml无菌水的试管中,也吹吸三次,即成l0-3稀释液;以此类推,连续稀释,制成10-1、10-2、10- 3、10- 4、10- 5、10- 6、等一系列稀释菌液 3、涂布将无菌平板编上10- 4、10- 5、10-6号码,每一号码设置三个重复,用无菌吸管按无菌操作要求吸取10-6稀释液各1ml放入编号10-6的3个平板中,同法吸取10-5稀释液各lml放入编号10-5的3个平板中,再吸取10-4稀释液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原理与方法。 2、学会根据微生物培养特征初步判断未知菌的类别。 3、练习微生物接种、移植和培养的基本技术,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 土壤是微生物生长和栖息的良好基地。土壤具有绝大多数微生物生活所需的各种条件,是自然界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良好基地。因此,土壤是微生物资源的巨大宝库。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是一种应用最广泛和最普通的细菌基础培养基,可用于培养细菌。链霉素可以抑制细菌和放线菌的生长,对酵母菌和霉菌不起作用。加入一定量链霉素的培养基可以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酵母菌和霉菌。重铬酸钾或苯酚对土壤真菌、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用于选择分离放线菌。 三、实验器材 1、材料:10cm左右深层土壤。 2、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马丁氏培养基、高氏Ⅰ号培养基 3、其他物品:试管、三角瓶、烧杯、量筒、电子天平、精密pH试纸、培养皿、高压蒸汽灭菌锅、移液枪、枪头、接种环、酒精灯、链霉素(1万单位/ml) 、10%苯酚、无菌水。 四、实验步骤 1、土样采集:取10cm左右深层土壤10g备用。 2、制备土壤稀释液:称取土壤1g,放入有99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振荡均匀,即为稀释10-2的土壤悬液。然后进行十倍梯度稀释,依次制备10- 3、10- 4、10- 5、10- 6、10-7 稀释度的土壤稀释液。 3、培养基平板制备:按培养基配方各配置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马丁氏培养基、高氏Ⅰ号培养基各100ml。灭菌后分别倒3个平板。(高氏Ⅰ号培养基灭菌前加入10滴10%苯酚;马丁氏培养基倒平板前加入2ml去氧胆酸钠(2%)和0.4ml 1万单位/ml链霉素) 4、接种:用无菌吸管吸取0.1ml相应浓度土壤稀释液,以无菌操作技术接种在平板上,涂布均匀。细菌选用10-4、10- 5、10-6 三个稀释度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放线菌与霉菌选用10-2 、10-3、10-4三个稀释度,分别接种于高氏Ⅰ号培养基、马丁氏培养基。(一个稀释度一个平板) 5、培养:细菌平板于37℃恒温培养1~2d,放线菌于30℃培养2~3d,霉菌于30℃培养3~5d ,观察。 6、计数:用稀释水样检测平板的菌落计数方法进行计数,报告细菌总数/(CFU·ml-1) 7、纯化:挑取典型菌落接种于相应平板,培养条件同上,培养纯化。 五、思考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