栓塞综合征名词解释

栓塞综合征名词解释

栓塞综合征是一种令人感到十分头疼的身体状况,它的发展深受脉管内血栓的影响。栓塞综合征是由于被血栓封堵的血管而引起的肢体血液供应不足,发生在大脑、消化道、心血管系统、肾脏、手足等器官。栓塞综合征是指在病人体内发现脉管内血栓时,因血栓梗阻血管而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栓塞综合征常常出现在肢体缺血性疾病,如周围血管病、静脉血栓性疾病(DVT)和肺动脉栓塞等;它也可能发生在深静脉血栓性疾病(PE)病人身上。在肢体血管瘤和肺动脉栓塞中,因血栓梗阻血管造成的肢体局部血流减少,将导致严重的缺血综合征,如关节和肌肉的痉挛,伴有酸痛感和肢体冰冷、肿胀甚至失去知觉。另外,在DVT 病人身上,栓塞综合征相当普遍,可能出现注射器酒精性溃烂,无力感,发热,关节疼痛,伴有水肿,肢体肿胀和面红等症状。还有一些病人可能出现肩关节型疼痛和双肩痛,这可能是由于血栓封堵了肩关节动脉,从而造成缺血引起的。

栓塞综合征的诊断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血液检查,另一种是影像学检查。血液检查可以检测动脉血管内的血液流动情况和血栓是否存在,同时,通过检查血液中的抗凝物质,诊断人们是否易患血栓性疾病。而影像学检查,使用X-ray和磁共振成像等技术,可以精确检测血栓的位置和大小,并判断血液流动的状况,这些技术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栓塞综合征的病因,从而帮助病人及早得到治疗。

栓塞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是药物治疗,这些

药物可以使血液变得更滑,减少血栓的形成,同时也有清除血栓的药物可以帮助血栓排出,从而促进血液正常流动。此外,还可以用穿刺技术、血栓溶解治疗和外科治疗来治疗。穿刺技术是指将穿刺器插入血管中,用来排出血栓,从而减少栓塞综合征的症状。血栓溶解治疗,是指注射血栓溶解药,来消除血栓,使血管恢复正常。而外科治疗一般指的是内科手术或外科手术,以切除血栓,恢复血液正常流动,从而缓解患者的症状。

栓塞综合征是一种可以靠医学技术检测和治疗的症状,严重的情况可能会引起重大的身体伤害,因此建议患者及时预防和治疗,以避免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早期发现异常症状,定期体检,服用抗凝物质,及时治疗血管内血栓,都是预防栓塞综合征的有利措施。总之,及时预防和治疗是把握栓塞综合征的关键,以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保护病人的健康。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脂肪变性:细胞浆内甘油三脂(中性脂肪)的蓄积。 2.营养不良性钙化:继发与局部变性,坏死组织,或其他异物内的钙化。 3.包裹:坏死灶如较大、或坏死物质难干溶解吸收,或不完全机化,最初是由肉芽组织包裹,以后则为增生的纤维组织包裹。 萎缩:是指已经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可以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5.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性,见于左心室内膜下心肌和乳头肌,呈黄色条纹与暗红色心肌相间,似虎皮斑纹。 一、名词解释: 1 化生:由一种已分化组织转化为另一种相似性质的分化组织的过程。 2 机化:由新生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或其它异物过程,最终形成瘢痕组织。 3 溃疡:皮肤和粘膜的坏死组织崩解或液化后脱离原来的组织,可留下局部组织缺损,称为溃疡。 4 坏疽:是身体内直接或间接地与外界大气相通部位的较大范围坏死,并因有腐败菌生长而继发腐败。 5 凋亡:是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的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不引发死亡细胞的自溶,也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有人也称之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一、名词解释: 1 修复:指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修复后可完全或部分恢复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 肉芽组织:由旺盛增生的毛细血管、纤维结缔组织和各种炎性细胞组成,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成鲜嫩的肉芽,故名。见于损伤的纤维性修复。 3 瘢痕组织:即纤维化的肉芽组织。肉芽组织中纤维成分增多,纤维细胞越来越少,剩下少量转变为纤维细胞,毛细血管闭合消失,留下很少的小动脉和小静脉,这种主要由胶原纤维组成的,血管稀少的组织称为瘢痕组织,色灰白,质地较硬,缺乏弹性。二、1 透明血栓:当机体发生DIC时,在全身微循环小血管内产生的一种由纤维蛋白组成的,只能在镜下见到的微血栓. 2 淤血:器官或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发生的充血,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淤血。 3 梗死:器官或组织的血液供应减少或中断称为缺血,由血管阻塞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 一、名词解释 1 趋化作用:是指白细胞向着化学剌激物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2 肉芽肿:是由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细胞呈局限性浸润和增生所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 状变灶。 3 蜂窝织炎:是指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炎,常发生于皮肤、肌肉和阑尾。 1 炎症介质:可以介导炎症反应的一些化学因子称之。 2 调理素:是指一类能增强吞噬细胞吞噬功能的蛋白质。 一、名词解释 1 炎症:即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 2 积脓:当化脓性炎症发生于体内空腔性脏器而脓液不流出时,我们称之为积脓。 一、名词解释 1 转移癌:瘤细胞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被带到他处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肿瘤称转移瘤或继发瘤。 2 实体癌:来自柱状上皮或腺上皮的恶性肿瘤,是低分化的腺上皮癌,癌巢不形成腺腔样结构而呈实体性条索,细胞异型性高,核分裂象多见。 3 原位癌:粘膜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层内的非典型性增生累及上皮的全层,但基底膜保持完整。 一、名词解释 1 癌珠:分化较好的鳞状细胞癌,癌巢中心出现同心圆状角化物质称为癌珠。 2 未分化癌:细胞分化极差,多为大小一致的小圆形细胞,类似胚胎样组织,难以鉴别其组织来源,为高度恶性肿瘤。 3 肿瘤实质:肿瘤细胞的总称,是肿瘤的主

栓塞综合征名词解释

栓塞综合征名词解释 栓塞综合征是一种令人感到十分头疼的身体状况,它的发展深受脉管内血栓的影响。栓塞综合征是由于被血栓封堵的血管而引起的肢体血液供应不足,发生在大脑、消化道、心血管系统、肾脏、手足等器官。栓塞综合征是指在病人体内发现脉管内血栓时,因血栓梗阻血管而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栓塞综合征常常出现在肢体缺血性疾病,如周围血管病、静脉血栓性疾病(DVT)和肺动脉栓塞等;它也可能发生在深静脉血栓性疾病(PE)病人身上。在肢体血管瘤和肺动脉栓塞中,因血栓梗阻血管造成的肢体局部血流减少,将导致严重的缺血综合征,如关节和肌肉的痉挛,伴有酸痛感和肢体冰冷、肿胀甚至失去知觉。另外,在DVT 病人身上,栓塞综合征相当普遍,可能出现注射器酒精性溃烂,无力感,发热,关节疼痛,伴有水肿,肢体肿胀和面红等症状。还有一些病人可能出现肩关节型疼痛和双肩痛,这可能是由于血栓封堵了肩关节动脉,从而造成缺血引起的。 栓塞综合征的诊断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血液检查,另一种是影像学检查。血液检查可以检测动脉血管内的血液流动情况和血栓是否存在,同时,通过检查血液中的抗凝物质,诊断人们是否易患血栓性疾病。而影像学检查,使用X-ray和磁共振成像等技术,可以精确检测血栓的位置和大小,并判断血液流动的状况,这些技术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栓塞综合征的病因,从而帮助病人及早得到治疗。 栓塞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是药物治疗,这些

药物可以使血液变得更滑,减少血栓的形成,同时也有清除血栓的药物可以帮助血栓排出,从而促进血液正常流动。此外,还可以用穿刺技术、血栓溶解治疗和外科治疗来治疗。穿刺技术是指将穿刺器插入血管中,用来排出血栓,从而减少栓塞综合征的症状。血栓溶解治疗,是指注射血栓溶解药,来消除血栓,使血管恢复正常。而外科治疗一般指的是内科手术或外科手术,以切除血栓,恢复血液正常流动,从而缓解患者的症状。 栓塞综合征是一种可以靠医学技术检测和治疗的症状,严重的情况可能会引起重大的身体伤害,因此建议患者及时预防和治疗,以避免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早期发现异常症状,定期体检,服用抗凝物质,及时治疗血管内血栓,都是预防栓塞综合征的有利措施。总之,及时预防和治疗是把握栓塞综合征的关键,以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保护病人的健康。

病理学名词解释

1:栓塞:在循环着的血流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其随血流运行至某组织或器官,而引起相应大小血管腔阻塞的过程。 2:渗出:炎症灶内血管中的血液成分(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周围组织的过程。 3:癌:是指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4、MSOF:即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主要是指患者在严重创伤、感染、休克或复苏后,在短时间内,出现2个或2个以上系统、器官相继或同时发生功能衰竭。 5、结核结节:由中央的干酪样坏死物,周围大量类上皮细胞和朗罕氏巨细胞,外周少量成纤维细胞和淋巴细胞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样病灶 6:机化: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和其它异物的过程。 7:梗死:由于动脉血流迅速中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 8:肉瘤:是指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9:冠心病: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缺血性心脏病。 10:桥接坏死:相邻的两个肝小叶之间或肝小叶与中央静脉之间出现的相互连接的坏死带。 1;淤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使静脉血淤积在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而使局部组织和器官内静脉血含量增多。 2:肉芽组织:由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大量的成纤维细胞所构成的,其间含有不等量炎细胞的幼稚的结缔组织。 3:癌前病变: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良性病变,若久治不愈则可能转变为癌。 4;肺心病:由各种严重肺疾病、胸廓畸形或肺血管病变所引起的一种以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大为主的心脏病。 5:应激:机体受到各种强烈或有害的刺激后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称为应激。 1、梗死:机体局部组织或器官由于动脉血流阻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 2、蜂窝织炎:为发生于疏松结缔组织的一种弥漫性化脓性炎。 3、转移: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他处而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称为转移。 4、风湿小体:为由中央的纤维素样坏死物;周围成团的风湿细胞及数量不等的成纤维细胞和少量淋巴细胞所构成的一种梭形小体。 5:氮质血症:是指肾小球病变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血尿素氮和血浆肌酐水平增高。此类生化改变称为氮质血症。 1:溃疡:皮肤或粘膜的坏死组织脱落形成的较深缺损。 2;炎性肉芽肿:炎症局部以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的细胞增生为主,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3:癌与肉瘤: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称癌;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称肉瘤。 4、结核球:为一种孤立的,境界清楚的,由纤维包裹的球形干酪样坏死灶。直径多为2~5cm。

(完整版)内科学名词解释和解答题

内科学 名词解释: 呼吸系统 1.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免疫损伤、过敏以及药物所致。 2.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微生物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 病的肺炎。 3.医院获得性肺炎(HAP):也称医院内肺炎,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候在医院内发生的肺炎。 4.支气管扩张:是指直径大于2mm中等大小的近端支气管由于管壁的肌肉和弹性组织破坏引以烦人异常扩张。 5.Kartagener综合症:是指因软骨发育不全或弹性纤维不足,导致局部管壁薄弱或弹性较差导致的支气管扩张者,常伴有鼻窦炎以及内 脏转为(右位心)。 6.原发综合征:肺结核X线胸片表现为哑铃型阴影,既原发病灶,引流淋巴管炎和肿大的肺门淋巴结,形成典型的原发综合症。 7.继发性肺结核:是指在原发性结合感染时期留下的潜在病灶中的结核分枝杆菌重新活动而发生的结核病。 8.全程督导化学治疗:是指在肺结核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每次用药都必须在医务人员的直接监督下进行,因故未用药时必须采取补救 措施以保证按医嘱规律用药,其实质是医务人员承担规律用要的责任。 9.支气管哮喘:是机体对抗原性或非抗原性刺激引起的一种气管-支气管反应性过度增高的疾病,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液 慢性炎症性疾病。 10.肺栓塞:是以各种的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包括PTE,脂肪栓塞综合症,羊水栓塞, 空气栓塞等等。 11.原发性肺动脉高压(PPH):是一少见病,临床定义为“不能解释或未知原因的肺动脉高压”在病理上主要表现为“致丛性肺动脉病” 即由动脉中层肥厚,向心性内膜增生及丛状损坏和坏死性动脉炎构成的疾病。 12.Ortners综合症: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时增大的肺动脉压迫喉返神经引起的声音嘶哑。 13.肺源性心脏病:是指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病变致使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室或功能的改变的疾病。 14.间质性肺疾病(ILD):是一组主要累及肺间质、肺泡或细支气管的肺部弥漫性疾病,也称作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 15.特发性肺纤维化(IPE):指特发性间质性非严中病程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的一种类型,是最常见的一种,病变局限于肺部,引 起弥漫性肺纤维化,导致肺功能损害和呼吸困难。 16.肺泡蛋白质沉积症(PAP):是指肺泡和细支气管腔内充满不可溶性富磷脂蛋白质物质的疾病,临床上隐袭性渐进性气促和双肺弥漫 性阴影为其特征。 17.肺出血-肾炎综合症:以肺部弥漫性出血,肺泡内纤维素附着和肾小球肾炎为特征,病因不明,多数认为和自身的免疫有关,通过自 身免疫机制损伤肾小球和肺泡毛细血管基底膜,引发肺出血和肾炎。 18.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因病因未明的少见病,以弥散性肺泡出血和继发性缺铁贫血为特征,并无其他器官受累,多见于儿童, 也可见于青中年。 19.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是吸入外界有机粉尘所引起的过敏性肺泡炎,为免疫介导的肺部疾病。 20.结节病:是一种多系统器官受累的肉芽肿性疾病。常侵犯肺、双侧的肺门淋巴结,也可以侵犯几乎全身的每个器官。 21.中央型肺癌:发生在段支气管至主支气管的癌肿成为中央型肺癌。 22.周围型肺癌:是指发生下段支气管一下的癌肿称周围型肺癌。 23.伴癌综合症:是指癌作用于其他系统引起的肺外表现,包括内分泌、神经组织、结缔组织、血液系统和血管的异常改变。 24.Horner综合症:是指位于肺尖部有肺癌称上沟癌,可以压迫颈部交感神经,引起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同侧颈部与胸 壁无汗或少汗。也常有肿瘤压迫臂丛神经造成以下腋为主向上肢内侧放射的火灼样的疼痛,夜间更重。 25.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睡眠状态下反复出现呼吸暂停或低通气,引起低气血症,高碳酸血症,从而使 机体发生一系列病生改变的临床综合征。 26.呼吸衰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或肺换气功能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也不能够维持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 不伴)高碳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理生理的改变和相应的临床表现综合征。 27.休克:是由一种或多种原因诱发的组织灌注不足所导致的临床综合征。 28.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是指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性呼吸衰竭。 29.肺衰竭:由于肺组织,气道阻塞和肺血管病变造成的呼吸衰竭,表现为I型呼吸衰竭,II型呼吸衰竭。 30.氧气疗法:是通过增加吸入氧浓度来纠正患者缺氧状态的治疗方法。简称氧疗。 循环系统 1.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时通常伴有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的被动性充血,又称之为充血性心力衰竭。 2.舒张期心里衰竭:少数情况下心肌收缩力尚可使心排血量维持正常,但是由于异常增高的左心室充盈压使肺静脉回流受阻,而导致 肺循环淤血,后者见于冠心病和高血压,心脏病功能不全的早期或原发性肥厚型心脏病。 3.顽固性心力衰竭:又称“难治性心力衰竭”,是指经过各种治疗,心衰不见好转,甚至还有进展,但并非指心脏情况已致终末期不可 逆转者。 4.急性心力衰竭:是指由于急性心脏病变引起的心排血量显著急骤的降低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综合症。 5.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的、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 6.触发活动:是指心房、心室与氏束—普肯耶纤维组织在动作电位愈后产生除极活动,被称为后除极,若后除极的振幅增高并抵达阈 值,命名可引起反复激动。 7.窦性心动过激:指成年人窦性心率高于100次/分。 8.窦性心动过缓:成人窦性心率的频率低于60次/分,窦房结不能产生冲动。 9.窦性停搏:是指窦房结不能产生冲动。 10.窦房传导阻滞(SAB):指窦房结冲动传导至心房时发生延缓或阻滞。 11.病窦综合症(SSS):由于窦房结病变导致功能减退,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 12.房室交界性心率(A V):指房室交界区性逸搏连续发生形成的节律。 13.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指连续三个或三个以上室性期前收缩。 14.房室传导阻滞:又称房室阻滞,是指房室交界区脱离了生理不应期后,心房冲动传导延迟或不能传导至心室。 15.Adams-Strokes综合症:当第一、第二度房室阻滞突然进展为完全性房室阻滞,因心室率过慢导致脑出血,患者可出现暂时性意识丧 失,抽搐。 16.室内传导阻滞:又称室内阻滞,是指希氏束分叉以下部位的传导阻滞(由右束支、做千分支和左后分支三部分组成室内传到系统)。 17.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突然停止。 18.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一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19.Eisenmenger综合症:严格的意义上并不能称为先天性心脏病,而是一组先天性心脏病发展的后果,如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持续的存在, 可由原来的左向右分流,由于进行性肺动脉高压发展至器质性肺动脉阻塞性病变,出现右向左分流,从无青紫发展至有青紫时,即称之为艾森曼格综合症。 20.先天性法洛四联症:是联合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包括肺动脉口狭窄,心室间隔缺损,主动脉右位,右心室肥大四种异常,是最常 见的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 21.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症。 22.顽固性高血压:指部分高血压患者,尽管使用了三种以上合适剂量降压药联合治疗,血压任然未达到目标水品,称为顽固性高血压 或难治性高血压。

病理学名词解释

可逆性损伤: 变性,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活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出现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适应(adaptaion): 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的持续性刺激和各种有害因子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萎缩(atrophy)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缩小。 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 增生(hyperplasia)实质细胞的数量增多。 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作用而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 变性(degeneration)是指细胞受损后代谢障碍导致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增多,又称细胞内外的物质蓄积 脂肪变(fatty change)甘油三酯(中性脂肪)在非脂肪细胞的细胞浆内蓄积。 心肌脂肪浸润: 指心外膜处增厚的脂肪组织沿心肌层的间质向心腔方向伸入,可致心肌萎缩。严重者可致心肌破裂而猝死。 虎斑心(tigroid heart): 心肌脂肪变常累及左心室的内膜下和乳头肌,肉眼观脂肪变的黄色条纹与未脂肪变的暗红色心肌相间,形似虎皮斑纹。 玻璃样变(hyaline change):

指细胞内、纤维结缔组织和血管壁等处出现均质、红染、毛玻璃样透明的蛋白质蓄积。 淀粉样变(amyloidosis)细胞外间质内蛋白质—粘多糖复合物沉积。 粘液样变(mucoid degeneration)间质内粘多糖和蛋白质的蓄积。 病理性色素沉着: 有色物质在细胞内、外的异常蓄积。含铁血黄素、脂褐素、黑色素。 病理性钙化: 软组织内固体性钙盐的蓄积。光镜下HE染色为蓝色细颗粒聚集。营养不良性钙化、转移性钙化。 细胞死亡: 细胞因受严重损伤而累及胞核时,呈现代谢停止,结构破坏和功能丧失等不可逆性变化,分为坏死和凋亡。 坏死(necrosis)活体内局部细胞的死亡。死亡细胞代谢停止,功能丧失,结构自溶,并引发炎症反应,是不可逆性变性。 纤维素样坏死: 结缔组织和血管壁内出现细丝状、颗粒状、小块状、红染的无结构纤维素样物质。 凋亡(apoptosis)是程序性死亡,由体外某些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主动性死亡方式。 坏疽(gangrene)身体与外界相通部位的较大范围坏死合并腐败菌感染。 糜烂: 皮肤、粘膜的浅表性坏死性缺损。 溃疡:

内科学名词解释汇总

内科学名词解释汇总 1 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的以持续气流为特征、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疾病。 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气喘等反复发作为主要症状,每年持续3个月,连续2年以上。并排除具有咳嗽、咳痰、气喘得其他疾病 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TE、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塞、空气栓塞 外致病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 5哮喘: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平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合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6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症。 7支气管扩张:是气管慢性异常扩张的疾病,由于支气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及支气管阻塞所导致的中等大小支气管壁肌肉和弹性组织的破坏,官腔形成不可逆性的扩张和变形 8肺源性心脏病:由于慢性支气管、肺、胸廓或肺血管疾病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引起右心室肥大扩大,伴或不伴右心功能衰竭的一类疾病。

9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胸廓和肺血管的病变所致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引起右心室肥大及右心衰竭,表现为呼吸及心脏功能衰竭和其他受累脏器的临床症状 的一类疾病。◆肺动脉高压:静息状态下肺动脉收缩压>30mmHg或平均压>20mmHg。 10心源性哮喘:是由于左心衰竭和急性肺水肿等引起的发作性气喘,其发作时的临床表现可与支气管哮喘相似。心源性哮喘既往有高血压或心脏病历史,哮喘时,伴有频繁咳嗽、咳泡沫样特别是血沫样痰,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和心音异常等。 11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后48小时后在医院内发生的肺炎。 12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指医院外李欢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的平均潜 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13干性支气管扩张:以反复咯血为主要症状,而无明显咳嗽咳痰表现的支气管扩张,其病变部位多位于引流良好地上叶支气管。 14气道高反应性ahr:指气道对各种刺激因子出现过早或国强的收缩反应,炎症是气道高反应性的重要机制之一。 15肺性脑病:由于呼吸衰竭所致的缺氧co2出溜所致的精神障碍,神经系统综合征,但需排除脑动脉硬化,严重电解质紊乱等病。是慢性肺心病死亡的首要原因。 16间质性肺疾病ILD:是一组主要累积肺间质、肺泡和细支气管的肺部面慢性疾病,以渐进性呼吸困难、x线胸片示双肺弥漫性病变,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弥散功能降低和低氧血症为共同表现。 17 IPF特发性肺纤维化:指原因不明并以普通型间质型肺炎为特征病理改变的一种慢性炎症性间质型疾病,主要表现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是医学科学实践的基础。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的状态。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和条件作用下,因稳态破坏而发生损伤和抗损伤反应的异常生命活动,表现为组织和细胞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并引起各种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的异常。 病理过程:是指存在于不同疾病中所共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的综合过程。 病理状态:是指发展极慢或相对稳定的局部形态变化,常为病理过程的后果,如创伤后形成的瘢痕、类风湿性关节炎所致关节强直等。 植物状态:指脑认知功能和意识的丧失,但有睡眠-觉醒周期,有自主呼吸,有脑干反射,因此有恢复的可能。 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组织、器官的萎缩包括实质细胞体积缩小,可伴有细胞数量的减少。 肥大: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增生: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变性:由于物质代谢障碍所致细胞质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是正常物质的异常增多,称为变性。 坏死:指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机化:坏死组织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除时,则由肉芽组织长入而代替坏死组织。这种由肉芽组织代替坏死组织(或异物等)的过程,称为机化,最后可形成瘢痕组织。 凋亡:指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细胞发生由基因调控的有序的主动消亡过程,亦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肉芽组织:指新生的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构成的幼稚结缔组织。肉眼观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充血:局部器官或组织的血管扩张,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称为充血。 血栓形成: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性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梗死:局部器官或组织因血流迅速阻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 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致炎因子的损伤所发生的以防御为主的反应。血管反应时炎症反应的中心环节。 炎症介质:指炎症过程中产生并参与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亦称化学介质。 绒毛心:发生在心包膜的纤维素性炎,由于心脏搏动,渗出的纤维素被牵拉成绒毛状,称为绒毛心。 蜂窝织炎:指发生在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常发生于皮肤、肌肉和阑尾。蜂窝织炎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肉芽肿性炎(特异性增生性炎):指炎症局部以巨噬细胞及其烟花的细胞增生为主,并形成境界清楚地结节状病灶,又称炎性肉芽肿。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癌:指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肉瘤:指来源于间页组织的恶性肿瘤。

自考外科护理学(二)06真题名词解释

1.最正确热氮比:机体每输入 1g 氮的同时,供给 100~150kcal 能量, 这样的热氮比有利于蛋白质合成而不会被作为能量耗资 2.中国新九分法:是指将全身体表面积划分为 11 个 9%的均分,以伤 害部位占人体总面积的百分比进行烧伤面积估计 3.血运性肠拥堵:由于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使肠管血运阻挡,既而发生肠麻痹而使肠内容物不能够运行 4.胆绞痛:因结石拥堵惹起胆道内压力高升,胆囊强烈缩短而发生强 烈绞痛,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阵发性或连续难过阵发性加重 1.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胃大多数切除后,将残胃与上段空肠切合, 将十二指肠残端自行缝合 2.绞窄性肠拥堵:在肠内容物经过受阻的同时肠壁血运发生阻挡, 甚至肠管缺血坏死 3.躯体痛:即壁层腹膜痛,又称体表痛,为腹膜壁层受腹腔内炎症 或化学溢出物刺激后产生的痛觉 4.布-力Ⅱ综合征是由于肝静脉或肝段下腔静脉拥堵以致肝静脉流出 道受阻而惹起的临床症候群 1.休克指数:脉率 / 缩短压(mmHg)数值为 0.5 多提示正常, 提示休克, >2.0 为严重休克 2.腹部穿透伤:腹部开放性伤害病人有腹膜破坏者 3.动力性肠拥堵:由于肠壁运动功能凌乱,使肠蠕动丧失或肠管 痉挛,以致肠内容物不能够正常运行,但无器质性肠腔狭窄 3.酒窝征乳腺癌时 Cooper 韧带受入侵而扭曲以致肿瘤表面皮肤凹陷

4.纵膈摇动:纵膈在每次呼吸运动中的左右摇动称为纵隔摇动, 可影响心脏功能及静脉回心血流,以致循环功能凌乱 1.经腹直肠癌切除术:或称 Dixon 手术,经腹切除乙状结肠和直肠 大部、系膜及周围组织,作直肠和乙状结肠端端切合 2.原发性肝癌:是指原发于肝细胞和肝内胆管细胞的癌肿 3.壶腹周围癌:是指壶腹癌、胆总管下端癌和十二指肠腺癌 4.小脑幕切迹疝:幕上占位病变不断增加时,脑干和患侧大脑半球 向对侧移位,经过小脑幕切迹脑组织被挤向幕下 1.脓毒症:是伴有全身性炎症反应,如体温、循环、呼吸等明显改 变的外科感染的统称 2.机械性肠拥堵:因肠腔拥堵、肠壁病变或肠管受压等原因惹起肠 腔变狭窄,使肠内容物经过发生阻挡 3.夏柯三联征:为肝外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炎的典型表现,包括腹痛、 寒战高热和黄疸 4.脑震荡:指由于暴力惹起的一时性脑功能阻挡,无器质性改变, 是原发性脑伤害中最轻的一种 1 人工气道:经过鼻、口腔或直接在上呼吸道置管,用以辅助通气 的方法 2.浸润性突眼:又称恶性突眼,眼球后突出明显,球后组织体积增大,并有眼外肌受累,眼睑不能够完好闭合 4.急性胰腺炎:是胰腺分泌的胰酶被激活后对胰腺组织自己消化所 惹起的急性炎症

医学影像诊断学第十一章学习指导及练习题目

第十一章介入放射学 一、学习目标 1.掌握介入放射学的概念和内涵;各种非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2.熟悉常见疾病的介入诊断和介入治疗技术及临床应用。 3.了解介入放射学的分类、介入器材、主要的治疗原理、适应证、操作技术、并发症及治疗效果。 二、重点和难点内容 1.重点介入放射学的定义、介入放射学在血管病变和非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2.难点各种介入治疗技术的基本概念及临床应用、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技术及并发症。 三、习题 (一)名词解释 1.介入放射学 2.PTA 3.TAI 4.TACE 5.栓塞后综合征 6.经皮穿刺活检术

7.经皮穿刺引流术 8.非血管管腔成形术 9.放射性粒子植入术 (二)填空题 1.介入放射学按照目的可分为和,其介入技术按照操作途径的不同,可以分为和。 2.介入放射学的基本技术包括、、等血管介入技术,以及、、、等非血管介入技术。 3.常用的经皮穿刺血管入路包括、、等动脉入路; 、 等静脉入路。 4.介入放射学的常用设备是、、、。 5.常用的介入专用器材包括、、、、。 6.根据性质性能及扩张方式不同,支架可分为、和。 7.球囊血管成形术主要治疗原理是利用球囊对狭窄段血管进行有限度的挤压扩张,使得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撕裂,管壁张力下降,使得管径扩大从而达到血管通畅的目的。 8.常用的栓塞物质根据栓塞血管时间的长短分为、和; 根据物理性状分为和。 9.血管栓塞术的适应证包括、、。 10.肿瘤消融治疗方式主要分为及两种。物理消融包括. 、 、及等方法,化学消融主要和。 11.经皮穿刺活检术依据其操作方式的不同分为、、

三种。 12.胸部穿刺术活检术常见的并发症有、和。 13.胆道梗阻引流方式有和。 14.非血管管腔成形术主要包括和。 15.核射线的生物学效应可分为和其中粒子生物效应主要以 作用为主。X射线生物效应主要以作用为主。 16.放射性粒子植入术依据发生肿瘤器官类型的不同分为和两种。根据粒子种植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三种,包括、、,根据放射性粒子作用时间可分为和两种。 (三)单项选择题 【A1型题】 1.介入放射学最基本的技术是 A.PTA B. TA1 C.TACE D. Seidinger技术 E. TAE 2.介入放射学的导管型号常用F表示,1F相当于 A.0.033cm B. 0.013cm C.1cm D. 0.039cm E. 0.33cm 3.球囊血管成形术的主要治疗原理 A.血管壁内、中膜局限性撕裂 B.血管外壁组织局限性过度伸展 C.血管中膜组织过度伸展 D.内膜损伤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

神经结构病损后出现的四组症状:即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和断联休克症状; 缺损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的减弱或消失; 刺激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激惹后所引起的过度兴奋表现; 释放症状: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亢进; 断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丧失; 交叉性瘫痪,即病灶侧脑神经周围性瘫痪和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及感觉障碍; 三偏综合征:内囊完全损伤导致病变对侧偏瘫、偏盲和偏身感觉障碍,常见于脑出血和脑梗塞; 体象障碍是指:患者基本感知功能正常,但对自己身体部位的存在、空间位置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认识障碍;表现有自体部位失认、偏侧肢体忽视、痛觉缺失和幻肢症等;多见于非优势半球顶叶病变; 古茨曼综合征Gerstmann syndrome:为优势侧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失算症、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写症,有时伴失读; Wallenberg综合征:即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表现为:①眩晕、恶心、眼震;②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吞咽困难、构音障碍; ③病灶侧共济失调;④Horner综合征单侧瞳孔缩小、眼裂变窄、眼球内陷、眼睑下垂,同侧额部无汗; ⑤交叉性感觉障碍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对侧偏身痛温觉缺失,常见于椎-基底动脉缺血; Weber综合征:又称大脑脚综合征,损伤动眼神经和锥体束,又称动眼神经交叉瘫; 表现为病灶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外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四肢瘫痪; Millard-Gubler综合征:即脑桥腹外侧综合征,主要累及展神经、面神经、锥体束、脊髓丘脑束和内侧丘系,表现为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周围性面瘫,对侧中枢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内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其气流受限不可逆,呈进行性发展。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T细胞、肥大细胞)胞及其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肺间质的炎症,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如感染、理化因素、免疫损伤等。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动脉血管慢性病变引起的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看,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血压,使右心负荷加重,进而造成右心室扩张或肥厚,伴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肺栓塞: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包括肺血栓栓塞症、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塞、空气栓塞等。 呼吸衰竭:是指由于各种各样原因导致肺通气和肺换气功能严重损害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也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有二氧化碳潴留,进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的临床表现综合征。 机械通气:是借助呼吸机建立气道口与肺泡间的压力差给呼吸功能不全的病人以呼吸支持,即利用机械装置来代替,控制或改变自主呼吸运动的一种通气方式。 心力衰竭:又称心功能不全,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原发的心脏损害引起心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综合征。 急性心力衰竭:是指由于急性的心脏病变引起的心排血量在短时间内显著,急剧下降,甚至丧失排血功能,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综合征。 心律失常:凡各种原因引起心脏冲动形成或冲动传导异常均能使心脏活动规律发生紊乱 病窦综合征:是由于窦房结或其周围组织的器质性病变导致功能障碍,从而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 期前收缩:又称过早搏动或早搏,是由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过早发出冲动以控制心脏收缩。 阵发性心动过速:是一种阵发性快速而规律的异位心律,是由于三个或三个以上连续发生的期前收缩形成,根据异位起搏点的部位可分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 扑动或颤动:当自发性异位搏动的频率超过阵发性心动过速的范围时。房室传导阻滞是指冲动在心脏传导系统的心房与心室之间传导出现缓慢或不同程度的阻滞。 预激综合征:是指心房的冲动提前激动心室的一部分或全部,或心室的冲动提前激动心房的一部分或全部。 心脏电复律术:是用电能来治疗各类快速异位心律,使之转复为窦性心律 人工心脏起博术:是用一定形式的脉冲的电流刺激心脏,带动心脏搏动的治疗方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管腔狭窄、阻塞、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由于发生血管官腔形成、血栓形成、张力改变/或痉挛,引起一过性心肌缺血,导致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心肌梗死:是指因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持久而严重地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排血量和血容量增加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高血压急症:是指血压在短期内(数小时至数天内)急剧升高(>180/120mmHG),患者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心悸,出汗,事物模糊等征象,并伴发进行性的心、脑、肾等靶器官功能不全的表现。 高血压脑病:是指血压突然或短期内明显升高,同时伴有严重头痛、呕吐、神志改变,重者

急诊医学名词解释汇总

急诊医学名词解释汇总 1.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指在多种急性致病因素所致机体原发病变的基础上,相继引发2个或2个以上器官同时或序贯出现的可逆性功能障碍,其恶化的结局是多器官功能衰竭。 2.晕厥:晕厥又称昏厥,是一过性全脑低灌注导致的短暂性意识丧失,其特点是突然、短暂和自行完全恢复。 3.发热:是机体在内、外致热源的作用下或由各种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出现以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状。 4.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是机体对致病因子防御性的应激反应过度,最终转变为全身炎症损伤病理过程的临床综合征。 5. .昏迷:昏迷是指人体对内外环境不能够认识,由于脑功能受到高度抑制而产生的意识丧失和随意运动消失,并对刺激反应异常或反射活动异常的一种病理状态。 6.肺栓塞(PE):肺栓塞是指嵌塞物质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阻断组织血液供应所引起的病理和临床状态。 7.主动脉夹层(PE):血液进入主动脉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沿着主动脉壁延展剥离的危重心血管急症。 8.灾难医学:灾难医学是指因灾害事故中涉及人员伤亡而必须迅速实施的医疗救援,包括对灾害的预见、预防和准备,灾害现场伤员的解救和医疗急救,重大灾难后卫生防疫,如饮水卫生、营养以及适时的心理危机干预等。 9.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是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危重病监护三位一体的模式。 1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简答题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 临床上符合以下2项或2项以上可诊断为SIRS 1.体温>38℃或<36℃ 2.心率>90次/分 3.呼吸> 20 次/分,或PaCO2<32mmHg 4.白细胞计数>12×109/L 或<4×109/L或未成熟粒细胞>0.10 治疗原则:1.祛除诱因彻底清创、清除感染灶和坏死组织;有胃肠道胀气的患者,应及时胃肠减压;休克早期充分液体复苏;改善组织缺氧

肺血栓栓塞症试题

肺血栓栓塞症试题(总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一、名词解释 1.PE:肺栓塞,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 2.PTE:肺血栓栓塞症为肺栓塞最常见的类型,是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其主要临床和病理生理特征的疾病。 3.DVT:深静脉血栓。 4.VTE:DVT与PTE实质上为一种疾病过程在不同部位、不同阶段的表现,两者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 5.CTEPH: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指急性PTE后肺动脉内血栓未完全溶解,或PTE反复发生,出现血栓机化、肺血管官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进行性增高,右心室肥厚甚至右心衰竭。 6.BNP:脑尿钠肽,作为心衰定量标志物,不仅反映左室收缩功能障碍,也反映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瓣膜功能障碍和右室功能障碍情况。以BNP 100pg/ml作为临界值的阴性预测值达到90%;而BNP 超过400pg/ml提示患者存在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简称HF)的可能性达95%。而BNP 在100-400pg/ml时可能由肺部疾病、右心衰、肺栓塞等情况引起。 二、填空题 1.PE包括PTE、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塞、空气栓塞等。 2.Virechow三要素是指血液淤滞、静脉系统内皮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 3.PE的危险因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危险因素与遗传变异相关,常以反复静脉血栓形成和栓塞为特点。继发性危险因素是指后天获得的易发生DVT和PTE的多种病理和病理生理改变。年龄是独立的危险因素。 4.引起PTE的血栓可以来源于下腔静脉径路、上腔静脉径路或右心腔,其中大部分来源于下肢深静脉,特别是从腘静脉上端到髂静脉段的下肢近端深静脉(约占50%-90%)。 5.PTE的病理生理表现有血流动力学改变、气体交换障碍、肺梗死、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6.PTE的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胸痛、晕厥、烦躁不安、咯血、咳嗽。临床上有时出现所谓“三联征”,即同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及咯血,但仅见于约20%的患者。 7.DVT患肢主要表现是患肢肿胀、周径增粗、疼痛或压痛、皮肤色素沉着,行走后患肢易疲劳或肿胀加重。但需注意,半数以上的下肢DVT患者无自觉症状和明显体征。 8.应测量双侧下肢的周径来评价其差别。进行大、小腿周径的测量点分别为髌骨上缘以 上15cm处,髌骨下缘以下10cm处。双侧相差>1cm即考虑有临床意义。 9.PTE诊断三步骤是疑诊、确诊、求因。 10.PTE疑诊时应做检查血浆D-二聚体(D-dimer) 、动脉血气分析、心电图、X 线胸片、超声心动图、下肢深静脉检查。 11.D-二聚体界值为500ug/L。急性PTE时升高,但应特异性差,对PTE无诊断价值。若其含量低于500ug/L,则对PTE有重要的排除诊断价值。 12.PTE超声检查符合①右心室扩张;②右心室壁运动幅度减低;③吸气时下腔静脉不萎陷;④三尖瓣反流压差>30mmHg其中两项指标即可诊断右心室功能障碍。

外科名词解释

1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指机体受到创伤、感染或大手术等严重打击后,导致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或系统同时发生功能障碍或衰竭,这种序贯渐进的临床过程称为。2脓毒症:是伴有全身性炎症反应,如体温、循环、呼吸等明显改变的外科感染的统称。3全肠外营养(TPN):是完全从静脉途径供给人体代谢需要的全部营养素的方法。4外科感染:需要用外科方法治疗的感染性疾病和发生在创伤或手术后的感染。5器官移植:是指摘取人体器官捐献人具有特定功能器官的全部或部分,将其植入接受人身体以代替其病损器官的过程。6布-加综合征:是由于肝静脉或肝段下腔静脉阻塞导致肝静脉流出道受阻而引起的临床症候群。7酒窝征:乳腺癌若累及乳房Cooper韧带,可使其缩短而致肿瘤表面皮肤凹陷,形成所谓的“酒窝征”。8肝中央型破裂:肝脏实质的中央部受损破裂,而表层组织仍完整。9倾倒综合征:胃大部切除术后丧失了幽门括约肌,大量高渗性食物快速进入肠道,一方面通过渗透作用将大量细胞外液吸入肠腔,以致循环血量骤减,同时引起肠道内分泌细胞大量分泌肠源性血管活性物质,从而引起一系列循环系统和胃肠道症。10断流术:有手术方法阻断门静脉向奇静脉的反常血流,达到止血的目的。11良性前列腺增生:简称前列腺增生,亦称前列腺肥大,是由于前列腺细胞增生导致以排尿障碍为主要特征的老年男性常见病。12牵引术:利用外界持续牵引的作用力与肢体的反作用力,使骨折或脱位得到整复和维持。13脑疝:颅内压持续增高超过了脑部的自身代偿能力,部分脑组织因受组织挤压而发生移位,嵌入颅腔裂隙或孔道,产生相应的症状和体征称为。14体外冲击波碎石术:通过X线或B超对结石定位,利用高能冲击波聚焦后作用于结石,使结石裂解,粉碎成细砂,随尿液排出体外。15骨筋膜室综合征:由于骨折肌肉损伤出血或肢体外固定过紧等因素,造成筋膜间隔区内压力上升,阻断了肌肉及神经的血供,造成肌肉缺血坏死、挛缩及神经麻痹。16病人自控镇痛:是近年来应用于疼痛治疗的一项新技术,是一种医护人员根据病人疼痛程度、身体情况和需求,预先设置镇痛药物的剂量,并锁定注药间隔时间,再交由病人“自我管理”的疼痛处理技术。17骨折:指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中断。18急腹症:凡是能够引起急性腹痛的腹腔内急性病变,需要立即做出判断者,统称为。19门静脉高压症:门静脉血液受阻淤滞时,引起门静脉系统压力增高,导致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以及呕血、腹水等一系列症状。20颅内压高:是许多颅脑疾病所共有的综合征,临床表现以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为主。21营养支持疗法:是指在饮食摄入不足或不能摄入的情况下,通过肠内或肠外途径补充或提供人体必须的营养素。22中央型肺癌:是指肺癌起源于主支气管、肺叶支气管,位置靠近肺门。23绞窄性肠梗阻:肠内容物通过受阻的同时肠壁血运发生障碍,甚至肠管缺血坏死。24内脏痛:指病理性刺激完全由内脏传人纤维传至中枢神经系统并产生内脏疼痛感觉。25夏柯氏三联症:为肝外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炎的典型表现,包括腹痛、寒战和高热、黄疸。26要素制剂:又称化学成分明显制剂,以蛋白水解产物为氮源,碳水化合物来源为低聚糖、糊精,脂肪来源为大豆油及中链甘油三酯,无须消化即可被消化道吸收。27甲亢: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异常增多而出现的以全身代谢亢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的总称。28栓塞后综合症:肝动脉栓塞化疗后,多数病人出现发热、肝区疼痛、恶心、呕吐、心悸、白细胞下降等,称为栓塞后综合症。29脑震荡:指由暴力引起的一过性脑功能障碍,无器质性改变。30开放性气胸:开放性创伤使胸膜腔与大气相通,以致呼吸时空气可以自由出入胸膜腔,引起伤员的呼吸与循环功能迅速发生严重紊乱。31休克:是机体受到强烈致病因素侵袭,以有效循环血量锐减为共同特征,并导致微循环灌流不足,细胞急性缺氧,代谢紊乱,各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的全身性病理过程。32关节功能位:指关节做长期固定,或关节融合术后关节应保持的位置,以保证肢体维持其基本功能。33周围型肺癌:指肺癌起源于肺段支气管以下,位置在肺的周围部分。34皮肤牵引:用胶布或海绵带包扎在伤肢皮肤上,利用肌肉在骨骼上的附着点,使牵引力间接传递到骨骼。35闭合性气胸:又称单纯性气胸,空气经肺的破裂口或经胸壁伤口进入胸膜腔,随之胸腔内积气和肺萎陷,伤口迅速闭合,胸膜腔与外界大气不通,空气不再进入胸膜腔,胸膜腔内压力仍低于大气压。36中心静脉压:代表右心房或上下腔静脉近右心房的压力,是右心功能和血容量的常用监测指标。正常值为5~10cmH2O.37早期胃癌:癌组织局限于胃壁黏膜层或黏膜下层,不论病变表面浸润范围大小及有无淋巴结转移。38Cullen征:胰腺炎时胰液经腹膜后途经流入皮下,溶解皮下脂肪,使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脐周出现瘀斑,称Cullen征。39急性胰腺炎:是胰腺分泌的胰酶被激活后对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所引起的炎症。45脂肪栓塞综合征:骨折时由于髓腔内血肿张力过大,骨髓组织被破坏,所释出的脂肪滴进入破裂的静脉窦内,引起肺、脑等脂肪栓塞。46甲状腺危象:为甲亢术后严重并发症,多与术前准备不成分、甲亢症状未很好控制及手术应激有关,表现为高热、心率增快、呕心、呕吐、意识障碍等。47碱性反流性胃炎:胃大部切除术后碱性十二指肠液、胆汁反流入胃,破坏了胃粘膜屏障作用,表现为剑突下烧灼样疼痛、胆汁性呕吐、体重减轻。48机械性肠梗阻:各种原因引起的肠腔狭窄,肠内容物通过发生障碍。49分流术:用手术吻合血管的方法,将门静脉和腔静脉连接起来,使压力较高的门静脉系血液直接分流到腔静脉中去,从而降低门静脉压力。50胆绞痛:胆道结石梗阻引起胆道内压力升高,胆囊强烈收缩而发生剧烈绞痛,位于右上腹或上腹,呈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可向同侧肩背部放射。51Horner综合征:颈交感神经受压,出现同侧上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面部无汗等症状。52闭合性腹部损伤:腹壁体表无伤口,损伤可能仅限于腹壁,也可伴有内脏损伤。53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胃大部切除后,将残留胃与上段空场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