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材料的毒性研究

纳米材料的毒性研究
纳米材料的毒性研究

纳米材料的应用及毒性研究必要性

纳米材料是指三维结构中至少有一维大小在纳米(10-9米)尺度上的材料。由于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特性,使其在很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比如:化工、陶瓷、微电子学、计量学、电学、光学以及信息通讯等领域[1]。近期研究发现纳米技术在生物、医药上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包括疾病诊断、分子成像、生物传感器荧光生物标记,药物和基因传输,蛋白质的检测,DNA结构探讨,组织工程学等[2]。目前市场上基于纳米技术的产品有很多,包括涂料,化妆品,个人护理品和食品增补剂[3]。因此人类暴露于纳米颗粒的途径多种多样,吸入,摄取以及皮肤途径。而且,出于医学的目的,这些颗粒有可能直接被注射进入人体内[4]。一旦被人体吸收,各种类型的纳米颗粒就会分布到人体的大部分器官,甚至可以通过生物屏障,比如血脑屏障和血睾屏障[5,6]。

2003年,Science和Nature相继发表文章,探讨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问题[7,8]。很多研究工作已经证明,纳米材料对生物体会造成

负面的影响。目前为止, 科学家们只对纳米TiO

2、SiO

2

、碳纳米管、富勒烯和纳

米铁粉等少数几个纳米物质的生物效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9]。Vicki Colvin[7]强调:"当这一领域尚处于早期阶段, 并且人类受纳米材料的影响比较有限时, 一定要对纳米材料的生物毒性给予关注. 我们必须现在, 而不是在纳米技术被广泛应用之后, 才来面对这个问题"。因此对纳米材料毒性的研究,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紧迫性,是保证纳米科技顺利发展的前提,可以减少新兴科学对人类及自然界不必要的破坏。

纳米材料毒性研究现状

纳米材料具有粒径小、比表面积大的特点,量子效应在纳米尺度上开始支配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这些特有的性质使得纳米材料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1]。然而,纳米材料对生物系统的不利影响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已经有很多研究证实,纳米材料并非有益而无害的,它们在细胞、亚细胞以及蛋白质水平上都影响着生物体[10]。纳米材料的粒径很小,因此它们和生物组织接触及作用的机会大大增加,正常尺寸下对生物体并无影响的物质在纳米尺寸下可能会对生物体产生毒副作用[10]。

?SiO

2

纳米颗粒

Lin[11]等将人支气管癌原性细胞暴露于15nm和38nm的SiO

纳米颗粒,发

2

现细胞的发育能力呈剂量依赖性丧失。并且,细胞的发育能力随着纳米颗粒的剂量和暴露时间的增加而降低。研究发现,这种影响是和氧化应激水平的增加紧密

纳米颗粒的一级尺寸为10nm和30nm时,对相关的。另外有研究显示,当SiO

2

胚胎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过程有抑制作用[4]。然而,也有体内实验表明SiO

2

纳米颗粒对人类的毒性危害,仍需进一纳米颗粒并没有毒性[12],因此对于SiO

2

步的研究。

?TiO2纳米颗粒

根据体内和体外的实验研究结果,纳米TiO2对肺部的损伤程度要明显高于微米尺度的TiO2颗粒[9]。Afaq等[13]用支气管注入法研究超细TiO2(<30 nm,用量2 mg)对大鼠的毒性时,发现肺泡巨噬细胞的数量增加。研究表明,纳米TiO2颗粒的尺寸越小越难被巨噬细胞清除[14],因此,纳米颗粒的粒径和数目是造成肺部损伤的主要原因。Rahman[15]等人发现20nm的TiO2颗粒会引起细胞内微核数目的显著升高,并引起细胞凋亡。

?其他纳米材料

据报道,把大鼠暴露在含有聚四氟乙烯(PTFE)纳米颗粒的空气中15分钟,当PTFE粒径为20nm时,大多数老鼠在4小时之内死亡,而PTFE达到130nm时,大鼠没有收到任何伤害[7]。研究发现纳米银粒子对哺乳动物的细胞具有很高的毒性。在没有光活化的条件下,将大鼠神经元细胞暴露于纳米银颗粒中,出现了细胞个体缩小、形态不规则以及线粒体功能显著地呈剂量依赖性丧失[16]。此外研究还发现碳纳米管对肺泡巨噬细胞有影响[9]。

鉴于对纳米材料毒性研究的领域越来越热,2005年,一本专门为研究纳米材料的毒性而设立的专业杂志《纳米毒理学》(Nanotoxicology)在英国出版。2006年开始,一些权威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Carbon》、《Journal of Nnoparticle Research》等纷纷开辟专栏或出版专刊,探讨纳米颗粒的应用与生物和环境的安全问题[17]。纳米技术的潜在问题已引起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并纷纷投入巨资设立和支持纳米生物环境效应与安全性的研究计划,为纳米科技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与纳米相关的社会

经济的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待解决问题

1. 虽然有数据表明纳米材料对人体健康存在着潜在的威胁,但是目前所进行的研究只局限于众多纳米材料中的少数几种,而且研究数据不全面,并且不同的研究结果还存在不一致性。对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尤其是毒理学与安全性问题,目前还不能给出明确的结论。

2. 此外,在研究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或毒性时,对纳米材料的形态、尺寸的表征使得研究的工作量和复杂性大大增加。纳米材料的毒性作用机制和作用模式也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关于和其他环境中的污染物的联合毒性的研究领域,也都是一片空白。因此,在纳米材料的毒理学研究领域,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3.鉴于日益突出的纳米材料毒性问题,化学领域出现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即纳米毒性的修饰化学。该领域的目标在于降低或消除纳米材料的毒性。另外,如何利用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也是科研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问题。

研究目标、内容

1.研究工业纳米颗粒物对于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

选取几种已经商品化的纳米材料,比如纳米TiO

、纳米SiO2、富勒烯C60

2

等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处于水生生态系统初级营养级的藻类(如斜生栅藻)

和滤食性浮游动物(如大型蚤)为实验生物,根据标准方法进行短期(48-h、72-h 或96-h)暴露实验。

2.探讨纳米材料的毒性和其物理特性的关系

在第一部分的实验基础上,选取毒性较明显的纳米材料,分别在粒径、形状、组成、表面特征等不同的情况下,测定纳米材料毒性的变化。

3.研究工业纳米材料对于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机理

根据第一部分实验的结果,选取毒性效应比较明显的,具有代表性的纳米材料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对受试生物生长发育和体内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可能的毒性作用机制。

4.研究低浓度纳米材料长期暴露下对水生生物的生物效应

根据第一部分实验的结果,设定低浓度长期暴露时所需的剂量。实际环境中的暴露水平通常比较低,因此低剂量、长期暴露的实验更能反映生物暴露的真实

情况。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却给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其中就包括纳米材料对水环境造成的污染。人工纳米材料在其生产、使用和回收的过程中都有可能进入水体,对水体和沉积物造成污染,威胁水生生物的生存。目前,关于纳米材料对水生生物的毒理学数据极为匮乏。本研究的目标就是探讨现存的几种商品化的纳米材料对水生生物会造成怎样的影响,产生怎样的效应,并且期望能够探求可能的作用机制。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起几种典型的纳米材料对水生生物(藻类或大型蚤)的剂量-效

应曲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低浓度纳米材料长期暴露条件下水生生物的生物效应。为水环境中纳米材料的生态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2.找出纳米材料的毒性和其粒径、比表面积等特性的关系。初步探讨

纳米材料的毒性作用机制。为纳米材料毒性的深入研究指明方向,促进纳米科技的健康发展。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研究体系的构建

1)典型纳米材料

纳米碳粉(Nano-CB)、纳米氧化锌(Nano-ZnO)、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2)、纳米二氧化钛(Nano-TiO2)、单壁碳纳米管(CNTs)、富勒烯(Nano-C60 cluster)、。多壁碳纳米管(MWCNTs)。这几种纳米材料都可以从市场上购买,要求纯度大于95%。为了排除纳米颗粒上面残留的合成时使用的原料的影响,将纳米颗粒用过量的超纯水充分透析[4]。

2)受试生物

单细胞绿藻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gnus),按照参考OECD 201[19]的标准方法进行培养。大型蚤(Daphnia magna)按照OECD 202[20]的标准方法进行培养。

2.纳米材料物理特性的表征

商家标明的纳米材料的尺寸可能不准确[4],所以采用透射电镜(TEM)表

征纳米颗粒的粒径大小,并观察其外貌。采用BET 吸附法测定纳米颗粒的比表面积。

3. 毒性实验

1) 用培养基将纳米材料配备成一定浓度梯度的储备液。测试时,将纳米材料储

备液稀释两倍。

① 斜生栅藻:染毒后24,48,72和96小时观察其生长情况。观察指标为

细胞数。计算各纳米材料悬浮液对藻类生长的EC 50。参照OECD 标准方法[19]。

② 大型蚤:染毒后的24,48 h 观察并记录其生长状况。按照标准规定[20],

计算各种材料的LC 50或EC 50及其95%置信区间。

2) 根据之前的毒性实验测试结果,选取合适的纳米材料,设计合适的浓度。进行低浓度长期暴露实验。

4. 技术路线

可行性分析

1. 本研究中采用的斜生栅藻和大型蚤的培养方法,分别来自OECD

201[19]和OECD 202[20]的标准方法。这两种方法成熟,在学术届已经得到

公认,利用该方法取得的很多科研成果发表在国内外的重要期刊杂志上。 低浓度、长期暴露 生态安全初步评价 纳米材料

比表面积 粒径大小 化学组成 物理表征 急性毒性实验EC 50 斜生栅藻 大型蚤 纳米材料浓度 暴露时间

2.项目组成员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分别来自环境科学、环境微生物

等不同学科,并在各自的学科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项目依托的实验室,具备完成本项目所需要的所有仪器设备。

创新点

目前,国内外在人工纳米材料生态毒理效应方面的研究都刚刚起步,相关的毒理学数据却极为缺乏。对纳米材料毒理学研究,评价其环境和健康风险,无论是对人类健康本身,还是对环境保护,以及对纳米科技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的创新点体现在:

1.首次以生态毒理学理论为基础,较为系统的对人工纳米材料的暴露导致的水生生态系统毒理效应和毒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对于保护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安全,促进纳米科技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对典型人工纳米材料导致的水生生物效应进行定量的剂量—效应相关研究,并探索了低剂量长期暴露下水生生物对人工纳米材料的响应。

3.对纳米材料的毒性作用机理进行初步研究。纳米材料的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可以帮助人类更好的减低,消除乃至利用其生物活性。

【参考文献】

[1]刘伟,几种典型纳米材料毒性和生物活性的探讨,济南:山东大学,2007.

[2]Salata O. Applications of nano-particle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2004,2:3.

[3]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2008). An inventory of nanotechnology based consumer products currently on the market.

https://www.360docs.net/doc/542476220.html,/inventories/consumer/

[4]Park, Margriet V.D.Z., Annema et al., In vitro developmental toxicity test detects inhibition of stem cell differentiation by silica nanoparticles,Toxicol. Appl. Pharmacol. ,2009,240(1):108-116.

[5]Semmler,M.,Seitz,J., Erbe,F.,et al., Long-term clearance kinetics of inhaled ultrafine insoluble iridium particles from the rat lung, including transient translocation into secondary organs. Inhal Toxicol ,2004,16:453-459.

[6]Kwon, J. T., Hwang, S. K., Jin, H.et al., Body distribution of inhaled fluorescent magnetic nanoparticles in the mice. J Occup Health,2008,50:1-6.

[7]Service R F. Na aterials show signs of toxicity. Science, 2003,300(11):243.

[8]Brumfiel G. A little knowledge. Nature, 2003, 424(17): 246 .

[9]汪冰,丰伟悦,赵宇亮等,纳米材料生物效应及其毒理学研究进展,中国科学,B辑, 2005,35(1):1-10.

[10]Andre Nel, et al, Toxic Potential of Materials at the Nanolevel,Science,2006 311, 622.

[11]Lin, W.; Huang, Y. W.; Zhou, X. D.; Ma, Y. In vitro toxicity of silica nanoparticles in human lung cancer cells. Toxicol. Appl. Pharmacol.2006, 217, 252–259.

[12]Xue, Z.G., Zhu, S.H., Pan, Q. et al., Biotoxicology and biodynamics of silica nanoparticle. Zhong Nan Da Xue Xue Bao Yi Xue Ban,2006,31, 6–8.

[13]Afaq F,Abidi P,Matin R,et al.Cytotoxicity,prooxidant effects and antioxidant depletion in rat lung alveolar macrophages exposed to ultrafine titanium dioxide.J Appl Toxicol,1998,18:307~312[DOI]

[14]Oberd?rster G,Ferin J,Lehnert B E.Correlation between particle size,in vivo particle persistence and lung injury.Environ.Health Perspect.,1994,102 (Suppl.5): 173~179.

[15]Rahman Q, Lohani M, Dopp E, et al. Evidence that ultrafine titanium dioxide induces micronuclei and apoptosis in syrian hamster embryo fibroblasts.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2002, 110: 797~800.

[16]Hussain S,Javorina A,Sehrand A et al.,Theinieractio of manganese nanopartieles with PC一12 cells induces dopamine depletion. Toxicological Sciences,2006,92(2):456一463.

[17]朱小山,几种人工纳米材料的生态毒理学研究,天津:南开大学,2007.

[18]Dreher K L.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nanotechnology: toxicological assessment of manufactured nanoparticles. Toxicol Sci, 2004, 77: 3~5.

[19]OECD 201(1984):OECD Guideline for the Testing of Chemicals."Alga,Growth Inhibition Test".

[20]OECD 202(2004):OECD Guideline for the Testing of Chemicals.'Daphnia sp.,AcuteImmobilisation Test'.

表2几种纳米材料对rpsl基因复制保真度的影响(体内和体外)

Table2Severalnanomaterialsaffect

纳米材料体外实验体内实验突变率(10-6)错误率(10-10)相对保真度突变率(10-10)错误率(10-14)相对保真度

对照0.69±0.09 5.27±0.68 1.00 1.29±0.61 4.95±2.33 1.00

纳米TiO2(<100nm)5.27±1.50 40.51±11.55 0.13 3.48±0.55 13.39±2.59 0.37

纳米银(<20nm) 1.57±0.60 12.08±4.64 0.43 3.15±1.67 12.10±6.40 0.42

纳米金(10nm) 2.64±1.58 20.33±12.18 0.26 1.93±0.85 7.43±3.26 0.67

纳米铂金(<100nm)2.84±1.27 21.86±9.76 0.24 2.80±0.86 10.77±3.31 0.45

(完整版)纳米抗菌材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多尺度杂化纳米抗菌材料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Ag+、Zn2+和Cu2+等金属离子具有抗菌活性,且毒性小、安全性高而被广泛用作抗菌剂使用。但是,由于其存在易变色、抗菌谱窄、长效性差、耐热性和稳定性不好等缺点而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相比而言,纳米银、纳米金、纳米铜、纳米氧化锌等纳米材料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些问题。例如纳米银,在抗菌长效性和变色性方面均比银离子(多孔纳米材料负载银离子)抗菌剂有显著改善,而且其毒性也更低(Adv. Mater. 2010);关于其抗菌机理,被认为是纳米银释放出银离子而产生抗菌效果(Chem. Mater 2010,ACS Nano 2010)。纳米金也有类似的效果(Adv. Mater. Res.2012),尽管活性比纳米银稍差,但其对耐药菌株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活性(Biomaterials 2012)。铜系抗菌材料可阻止“超级细菌”(NDM-1)的传播(Lancet Infec.Dis. 2010)。活性氧化物是使用时间最长、使用面最广泛的一类长效抗菌剂,其中氧化锌是典型代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一系列低维结构氧化锌的出现,为氧化锌系抗菌材料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由于其良好的安全性,氧化锌甚至可用于牙科等口腔材料(Wiley Znter Sci.,2010)。本项目相关课题组多年的研究发现,ZnO的形貌差异、结构缺陷和极化率等都会影响其抗菌活性(Phys. Chem. Chem. Phys. 2008);锌离子还可以与多种成分杂化,产生协同抗菌活性而提高其抗菌性能(Chin. J. Chem. 2008, J. Rare Earths 2011)。 利用杂化纳米材料结构耦合所带来的协同作用提高纳米材料的抗菌活性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例如:纳米铜与石墨烯杂化体系中存在显著的协同抗菌作用(ACS Nano2010)。用络氨酸辅助制备的Ag-ZnO杂化纳米材料,表现出良好的抗菌和光催化性能(Nanotechnology 2008);但是Ag的沉积量过大,催化活性反而有所降低(J. Hazard. Mater. 2011)。以壳聚糖为媒质,通过静电作用合成得到均匀的ZnO/Ag纳米杂化结构,结果显示,ZnO/Ag纳米杂化结构比单独的ZnO 和单独纳米Ag的抗菌活性都高,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抗菌作用(RSC Adv. 2012)。Akhavan等用直接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结合溶胶-凝胶技术把锐钛

纳米材料有毒吗

纳米材料有毒吗 摘要介绍了纳米材料的一些应用和几种主要纳米材料(如纳米TiO2、碳纳米管、纳米铁粉等)目前已取得的部分生物效应及毒理学的研究结果;讨论了纳米材料对人体和环境带来的潜在影响,及纳米颗粒材料未来的毒性研究重点,并对纳米材料安全性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纳米材料毒性安全性 纳米是一种尺度,和米、毫米、微米一样,都是长度的计量单位。1纳米是10-9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直径的万分之一。纳米技术是通过操纵原子、分子、原子团或分子团使其重新排列组合成新物质的技术,其研究范围在1~100 nm之间的物质组成。应用纳米技术研制出来的物质称纳米材料。直径小于100 nm的颗粒物质称为纳米颗粒。 1 纳米材料的应用及其毒性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末诞生并急剧发展的纳米材料,我们并不陌生,其应用古今有之。古代字画所用的墨是由纳米级的碳墨组成;铜镜表面的防绣层是由纳米氧化锡颗粒组成。现代的手机涂层中有纳米颗粒,防晒霜中有纳米二氧化钛颗粒,口红中有氧化铁纳米颗粒;纳米材料也广泛应用于工业催化、工程材料、生物和医学等方面。但就在科学家肯定纳米材料对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一个新的科学问题——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些新型的、高科技的纳米产品对我们的生存环境、人体健康会带来负面影响吗?神奇的纳米材料有毒吗? 2003年在美国召开的第25届全美化学年会上,科学家们就提出了金属、陶瓷和有机纳米薄片很可能具有毒性。欧洲和美国的科学家发表的一项长达20多年的与大气颗粒物有关的长期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1]:人的发病率与他们所生活环境空气中大气颗粒浓度和颗粒尺寸密切相关;死亡率增加是由剂量非常低的相对较小的颗粒物引起的;伦敦大雾事件中,有4000多人突然死亡;2004年北京连续3天被浓雾笼罩之后,呼吸道病人增加了两成。科学家分析,这主要是空气中纳米颗粒大量增加造成的。可见,纳米材料、纳米颗粒的毒性已成为专家的共识。纳米材料和纳米颗粒是不同的实体,下面所指的毒性研究主要是针对纳米颗粒而言的。

纳米材料的毒性研究

纳米材料的应用及毒性研究必要性 纳米材料是指三维结构中至少有一维大小在纳米(10-9米)尺度上的材料。由于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特性,使其在很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比如:化工、陶瓷、微电子学、计量学、电学、光学以及信息通讯等领域[1]。近期研究发现纳米技术在生物、医药上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包括疾病诊断、分子成像、生物传感器荧光生物标记,药物和基因传输,蛋白质的检测,DNA结构探讨,组织工程学等[2]。目前市场上基于纳米技术的产品有很多,包括涂料,化妆品,个人护理品和食品增补剂[3]。因此人类暴露于纳米颗粒的途径多种多样,吸入,摄取以及皮肤途径。而且,出于医学的目的,这些颗粒有可能直接被注射进入人体内[4]。一旦被人体吸收,各种类型的纳米颗粒就会分布到人体的大部分器官,甚至可以通过生物屏障,比如血脑屏障和血睾屏障[5,6]。 2003年,Science和Nature相继发表文章,探讨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问题[7,8]。很多研究工作已经证明,纳米材料对生物体会造成 负面的影响。目前为止, 科学家们只对纳米TiO 2、SiO 2 、碳纳米管、富勒烯和纳 米铁粉等少数几个纳米物质的生物效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9]。Vicki Colvin[7]强调:"当这一领域尚处于早期阶段, 并且人类受纳米材料的影响比较有限时, 一定要对纳米材料的生物毒性给予关注. 我们必须现在, 而不是在纳米技术被广泛应用之后, 才来面对这个问题"。因此对纳米材料毒性的研究,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紧迫性,是保证纳米科技顺利发展的前提,可以减少新兴科学对人类及自然界不必要的破坏。 纳米材料毒性研究现状 纳米材料具有粒径小、比表面积大的特点,量子效应在纳米尺度上开始支配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这些特有的性质使得纳米材料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1]。然而,纳米材料对生物系统的不利影响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已经有很多研究证实,纳米材料并非有益而无害的,它们在细胞、亚细胞以及蛋白质水平上都影响着生物体[10]。纳米材料的粒径很小,因此它们和生物组织接触及作用的机会大大增加,正常尺寸下对生物体并无影响的物质在纳米尺寸下可能会对生物体产生毒副作用[10]。 ?SiO 2 纳米颗粒

纳米材料的危害

纳米材料的危害 “纳米”有哪些潜在的危险?纳米时代即将来临,我们已经做好了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了吗? 一些纳米颗粒对生物体有害 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是1米的10亿分之一。当物质颗粒小到纳米量级时,这种物质就被称为纳米材料。在一段时间里,我们一直认为纳米科技给社会带来的都是益处,而近年来,不少研究者发现,一些纳米颗粒和碳纳米管对生物体有害。 据《自然》杂志介绍,美国纽约罗切斯特大学研究人员在实验鼠身上完成的实验显示,直径为35纳米的碳纳米粒子被老鼠吸进身体后,能够迅速出现在大脑中处理嗅觉的区域内,并不断堆积起来。他们认为碳纳米粒子是同“捕捉”香味的大脑细胞一道进入大脑的。今年4月,美国化学学会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碳60会对鱼的大脑产生大范围的破坏,这是研究人员首次找到纳米微粒可能给水生物种造成毒副作用的证据。这些都说明,纳米材料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都存在危害。 纳米材料为何会对人体造成影响呢?当一种物质缩小到纳米尺度后,它的性质就会发生显著变化。实验表名,2毫克二氧化硅溶液注入小白鼠后不会致其死亡,但若换成0.5毫克纳米二氧化硅,小白鼠就会立即毙命。而且,纳米材料不易降解,穿透性强,人一旦吸入纳米颗粒,其健康就会受到潜在的威胁。 美国加州大学教授陈帆青说:“现在日常生活中,含纳米成分的产品已有不少。拿化妆品来说,一些唇膏的珠光颗粒其实就是纳米颗粒;等离子电视等含有碳纳米材料的电器,长期接触也可能影响健康。对于各种纳米材料的安全性,我们正在建立数据库,以进行系统评估。”

纳米材料可通过三种途径进入人体 人们接触纳米材料污染一般通过下面途径:一、通过呼吸系统;二、通过皮肤接触;三、其他方式,如食用、注射之类。纳米材料污染物通过上述途径进入人体,与体内细胞起反应,会引起发炎、病变等;污染物在人体组织内停留也可能引起病变,如停留在肺部的石棉纤维会导致肺部纤维化。 纳米材料比普通的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更大。这是因为纳米材料体积非常小,同样质量下纳米颗粒将比微米颗粒的数量多得多,与细胞发生反应的机会更大,更易引起病变。纳米材料很小,可以几乎不受阻碍地进入细胞,从而有可能进入人的神经系统,影响人的大脑,导致一些更严重的疾病和后果。目前,研究人员还不知道如何将纳米材料从人体中清除,也不知道它们会不会在人体中降解。 “纳米”可能潜在的危险 纳米颗粒物并不只是新时代纳米技术的产物,人类其实早与纳米颗粒共存。汽车尾气、各种燃烧过程等,都会产生大量的纳米粒子。据估算,在大街上行走的人,每小时通过呼吸空气吸进的纳米粒子大约有1亿个。 纳米粒子很小,比细胞小上千倍。由于小尺寸效应、量子效应和巨大比表面积等,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在进入生命体后,它们与生命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化学特性和生物活性,与化学成分相同的常规物质有很大不同。前期研究表明,一些人造纳米颗粒在很小剂量下容易引起靶器官炎症;容易导致大脑损伤;容易使机体产生氧化应激;容易进入细胞甚至细胞核内;表面吸附力很强,容易把其他物质带入细胞内;有随纳米尺寸减小生物毒性增大的趋势;表面的轻微改变导致生物效应发生巨变等。 纳米材料还有一个潜在的危险——— 易爆炸。纳米材料具有反常特性,原本物质不具有的性能,小颗粒会具有。原本不导电的物质,在颗粒变小后有可能导电,有些原来不易燃的物质在纳米尺

纳米材料毒性和安全性研究进展

215理论研究 1 纳米材料对人体产生危害的途径 1.1 呼吸系统能够维持人体机体的新陈代谢以及其他重要的生理功能 由于纳米材料在体积上很小,所以当空气流动时,纳米材料很容易被扩散到空气当中。人体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会使纳米粒子通过呼吸道进入到人体当中。并且纳米颗粒表面积较大,进入到肺部时会对肺部产生影响。尤其是纳米颗粒中有自由基,属于超细颗粒物,如果让其穿透了肺间质的时候,会和肺间质细胞产生化学作用,这样很容易引起肺部的疾病。 1.2 皮肤对于人体抵抗外界的损害来说是非常好的一道屏障 起到防火墙的作用。虽然皮肤作为防火墙具有良好的防御作用,但是对于纳米颗粒来说皮肤的防御作用会大打折扣。这是因为纳米颗粒粒径非常小,而且其表面的性质可以发生改变而适应皮肤间的孔隙,从而能够穿透皮肤而到达人体当中。并且由于人体的皮肤很容易出现损伤,因此一旦皮肤受损,纳米颗粒就会乘虚而入,从而进入到人体当中而造成某些疾病的产生。 1.3 我国目前在很多产品当中都使用了纳米材料作为包装的原料 比如牙膏的包装,药品胶囊的包装,口香糖的包装,药品添加剂的包装等等。所以,当人体在消费这些食品的时候,会将纳米材料通过消化道而吸收到人体当中。另外,人体在呼吸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呼吸道的纤毛运动以及黏液运动,这些运动会将纳米颗粒带到人体的食道当中,从而进入到消化道,引起消化道的疾病。 2 纳米材料危害人体健康的原理分析 纳米材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是自由基这一物质。据大量的实验数据分析表明,在实验中纳米材料会产生活性氧自由基这一物质。该物质会对线粒体的代谢产生影响。这是因为纳米颗粒在粒径上以及化学成分上能够与线粒体产生化学反应,使线粒体的代谢发生相应的改变。这一代谢的变化会影响人体抗氧化的防御机制,从而降低人体的抵抗能力。如果纳米颗粒通过上述途径沉积在人体的肺部之后,会破坏细胞膜,然后进入到细胞的内部。这时纳米颗粒会和其中的核酸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细胞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最后会造成分子功能的改变。纳米材料中产生的自由基会通过使细胞膜过氧化而对之进行破坏,阻碍细胞正常功能的运转。不过根据实验结果,自由基对基因的质量以及浓度没有太大的影响,对线粒体的活性影响也不大。纳米材料对于细胞的损害最典型的在于其对巨噬细胞骨架上。如果纳米颗粒的浓度达到一定的程度,会对细胞骨架正常功能的运行产生阻碍甚至消除的影响。具体来说,高浓度的纳米颗粒会对细胞间的物质转运产生一定的阻碍,从而造成细胞硬度过高,导致巨噬细胞丧失其吞噬能力,这样最终会对细胞的增殖产生影响,人体的表现为患上肺部慢性炎症。另外,人体在呼吸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呼吸道的纤毛运动以及黏液运动,这些运动会将纳米颗粒带到人体的食道当中,从而进入到消化道,引起消化道的疾病。 3 对纳米材料的安全性研究取得的进展 目前就世界范围内来看,外国对于纳米材料的安全性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对纳米材料对于人体以及自然生态的影响有了一定的认知,初步的建立了纳米材料安全性评价机制。我国对于纳米材料在安全性方面的研究不是很多,资料也不充足,但是很多与之有关的方面的专家提供了一些具有借鉴意义的资料。目前国内外关于纳米材料安全性的研究以及评价获得了共同的认知。针对纳米材料的安全性,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进行研究。一是危害认定的方面,二是危害途径评定的方面,三是毒性评估的方面,四是危险度特征分析的方面。其次要合理的安排对纳米材料进行安全性评价的步骤。要科学合理的组织好纳米材料的安全性评价的步骤,需要与上述的纳米材料进入到人体的途径相结合,从而来有效的确定其步骤。具体来说,对纳米材料的安全性进行评价的步骤要从四大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从危害途径的方面进行分析,对纳米材料进行危害评价需要通过以下的方式。要判断产品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有没有造成纳米材料的泄漏。并且在使用后的废弃环节中要保证纳米材料没有泄漏到环境当中。另外,要判断纳米材料有没有通过空气或者土壤或着水进行传播。二是从危害特征的方面进行分析,对纳米材料的危害特征进行研究需要对人体和环境介质进行评价,将其与纳米颗粒的危害形式和途径以及其危害率联系起来并且要科学的判断那些形式容易造成纳米颗粒的滞留或者积蓄。三是从危害识别和表征的方面进行分析,这一方面要求在评价纳米材料的危害特性时要进行一系列的生物实验,通过详细的实验数据来明确人体和纳米材料在剂量上的关系。四是从危险度评价的方面进行分析。对纳米材料的危险度进行评价需要判断实验模型能否良好的对纳米材料的剂量以及反应关系进行观察和记录。要通过实验模型来确定三个方面的实验内容,一是最大无作用的剂量,二是迟发性运动的障碍,三是预测无效应的浓度。上述的方面表明我国对于纳米材料的安全性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4 小结 在纳米材料的应用中,对其安全性的研究理论也相应不断的问世。国内外对于纳米材料安全性的研究上有一些的共同点,那就是纳米材料对人体的组织器官以及细胞分子等会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纳米技术方兴未艾,对于各个国家来说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将纳米材料的安全性评价作为重要的工作来看展,确保纳米材料的安全性,促进纳米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桐,唐慧琴,张学华.镀银纳米碳管的抗菌研究[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07,27(04):269-273. [2]张莉芹,袁泽喜.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的发展及其应用[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6,26(03):235-237. [3]张浩,刘秀玉.纳米技术在建筑涂料中的应用及前景[J].涂料工业,2012,42(05):72-74. 纳米材料毒性和安全性研究进展 沈 琳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河北秦 皇岛 066004) 摘 要:自从纳米材料问世以来,对纳米材料的研究不断取得进一步的发展。目前,对其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纳米组装体系的设计方面,二是关于高性能的纳米材料的合成方面,三是对纳米涂层材料的设计的方面,四是对纳米颗粒表面的修饰的方面。同时,在纳米材料广泛应用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方面的问题。尤其对于纳米材料的毒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首先讨论了纳米材料对人体产生危害的途径,然后分析了纳米材料危害人体健康的原理,最后说明了对纳米材料的安全性研究取得的进展。 关键词: 纳米材料;纳米技术;安全性;危害途径;评价

一种检测纳米材料细胞毒性的方法

一种检测纳米材料细胞毒性的方法 1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测纳米材料细胞毒性的方法,属于纳米材料安全性检测领域。 2 背景技术 纳米材料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人们在使用药品、食品添加剂、化妆品等时容易接触到纳米材料。有研究表明纳米材料可引起机体炎症反应、氧化应激、DNA损伤等。纳米材料对人类与环境具有一定的潜在威胁,目前纳米材料细胞毒性的检测方法操作复杂、价格昂贵、可重复性差等。 3 发明内容 在为解决背景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检测纳米材料细胞毒性的方法,通过检测纳米材料对Hela细胞线粒体形态与细胞色素C的分布的影响来衡量纳米材料的细胞毒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检测纳米材料细胞毒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COX4-PEGFP-N2质粒的构建 (a)提取Hela细胞的RNA,并将其进行反转录操作,用合适的引物通过PCR扩增目的基因COX4并使其带有内切酶的黏性末端; (b)酶切PEGFP-N2质粒与目的基因COX4,并将酶切产物纯化后进行酶连,得到重组质粒COX4-PEGFP-N2; (c)将重组质粒COX4-PEGFP-N2用大肠杆菌DH-5α进行扩增,并通过基因测序鉴定重组质粒; (2)COX4-PEGFP-N2质粒的转染与筛选 将重组质粒COX4-PEGFP-N2转染Hela细胞,并通过G418筛选稳定生长的Hela细胞株,筛选的Hela细胞株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验证其荧光稳定性; (3)纳米材料细胞毒性的检测 将筛选的Hela细胞株培养于孔板中,第二天向孔板中加入纳米材料继续细胞培养,第三天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线粒体的形态与荧光强度来评价纳米材料的

_纳米材料的环境行为与生物毒性

2009年 第54卷 第23期: 3590 ~ 3604 https://www.360docs.net/doc/542476220.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542476220.html, 《中国科学》杂志社 SCIENCE IN CHINA PRESS 专题: 纳米材料的环境应用及效应 评 述 纳米材料的环境行为与生物毒性 林道辉①*, 冀静①, 田小利①, 刘妮①, 杨坤①②, 吴丰昌③, 王震宇④, Xing Baoshan ②* ① 浙江大学环境科学系, 杭州 310028; ② Department of Plant, Soil and Insect Sciences,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MA 01003, USA; ③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12; ④ 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青岛 266100 * 联系人, E-mail: bx@https://www.360docs.net/doc/542476220.html,; lindaohui@https://www.360docs.net/doc/542476220.html, 2009-10-09收稿, 2009-11-20接受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编号: 2008CB4182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20737002, 40873072, 40973065)、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编号: Z507093)资助项目,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USDA) Hatch Program (MAS 00978) 摘要 随着纳米科技迅猛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研究纳米材料的环境行为和生物毒性. 本文概括地介绍了纳米材料的排放途径和可能发生的环境行为, 重点分析了纳米材料与环境中共存物质的复合行为; 综述了碳纳米材料、金属及氧化物纳米材料、量子点等对细胞、细菌、水生生物、陆生生物等的毒性效应, 阐述了当前对纳米材料致毒机理的有关争论; 最后, 展望了纳米材料环境行为和生物毒性领域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纳米颗粒 吸附 悬浮 毒理 纳米科学是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 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并列为21 世纪最有前途的三大新技术科学领域[1]. 纳米材料因其纳米尺度和纳米结构而具有优越的磁性、导电性、反应活性、光学性质等, 它们的开发应用正在促使几乎所有工业领域产生革命性的变化. 目前, 纳米产品已走出实验室, 进入人们的生活, 预计2011~2015年全球市场可达1000亿美元/年[2]. 在纳米材料和纳米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处理过程中, 纳米材料难免会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环境, 其独特的物理化学属性将可能给生态环境带来难以预料的影响. 因此, 社会各界在肯定纳米材料正面效益的同时, 对其可能的负面环境影响和生态效应正在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 2003年以来, Science , Nature 等著名杂志先后刊登了评论员文章, 呼吁加强研究纳米材料的环境行为和生态效应[3,4]. 2005年, 美国、英国等国的环保部门制订并启动了纳米材料环境行为、生态效应的研究计划[5,6].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 纳米材料具有一定的生物毒性[7], 已开 始被认为是一类潜在的新型污染物. 但从总体上看, 对纳米材料环境行为和生物毒性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研究内容与深度急需拓展与加强. 本文综述了纳米材料环境行为和生物毒性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展望了需拓展与深入的研究方向, 希望有助于促进对纳米材料生态风险的相关科研工作, 推动纳米科技的持续、健康发展. 1 纳米材料的生产、使用和排放 纳米材料是指任何一维几何尺寸处于纳米尺度(1~100 nm), 并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1]. 根据化学组成, 纳米材料一般分为[8]: 碳纳米材料, 包括单壁纳米碳管(SWCNTs)、多壁纳米碳管(MWCNTs)、富勒烯(C 60)、炭黑等; 金属及氧化物纳米材料, 包括氧化物纳米材料(如纳米ZnO, TiO 2, SiO 2等)、零价纳米金属材料(如纳米铁, 银, 金等)和纳米金属盐类(如纳米硅酸盐, 陶瓷等); 量子点, 如CdSe, CdTe 等; 纳米聚合物, 如聚苯乙烯.

人工纳米材料在流动水域中的环境行为与生物效应

第29卷第6期Vol.29No.6水 资 源 保 护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2013年11月Nov.2013DOI :10.3969/j.issn.10046933.2013.06.0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51209069,5110905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0B05714) 作者简介:夏俊(1980 ),女,实验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人工纳米材料毒性研究三E?mail:hhuhjyxj@https://www.360docs.net/doc/542476220.html, 通信作者:陆光华,教授三E?mail:ghlu@https://www.360docs.net/doc/542476220.html, 人工纳米材料在流动水域中的环境行为与生物效应 夏 俊1,2,陆光华1,2,赵海洲3,丁春琴1,2 (1.河海大学浅水湖泊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98; 2.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 3.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华东分院,江苏南京 210042)摘要:分析人工纳米材料潜在的环境与生态安全问题,介绍人工纳米材料在水体中的环境行为二人工纳米材料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的研究现状三针对当前研究的不足,提出应开展不同水动力条件下人工纳米材料环境行为和生物效应影响研究方面研究,揭示水动力作用对人工纳米材料在水体中环境行为和生物效应的影响机理,建立 水动力条件-人工纳米材料环境行为-生物毒性效应”之间的耦合关系,探寻水体中利于降低人工纳米材料生物毒性的适宜水动力条件,为河湖水体中人工纳米材料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三 关键词:人工纳米材料;水动力条件;环境行为;水生生物;毒性效应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6933(2013)06000105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and biological effects of manufactured nanomaterials in flowing waters XIA Jun 1,2,LU Guanghua 1,2,ZHAO Haizhou 3,DING Chunqin 1,2(1.Key Laboratory of Integrated Regulation and Resources Development on Shallow Lakes ,Ministry of Education ,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8,China ;2.College of Environment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8,China ;3.China Machinery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EastChina Branch ,Nanjing 210042,China ) Abstract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safety problems of manufactured nanomaterials are analyzed,and current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of manufactured nanomaterials in natural waters and their toxic effects on aquatic organisms a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To overcome the shortages of current research,studies should be focused on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and biological effects of manufactured nanomaterials in different hydrodynamic conditions,in order to reveal the impact mechanism of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on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and biological effects of manufactured nanomaterials in flowing waters.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ydrodynamic conditions,environmental behaviors of manufactured nanomaterials,and toxic effects of manufactured nanomaterials are established to investigate the suitable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for reducing the manufactured nanomaterials’bio?toxicity in flowing waters,providing a scientific basis for pollution control of manufactured nanomaterials in rivers and lakes. Key words :manufactured nanomaterials;hydrodynamics conditions;environmental behaviors;aquatic organisms;toxic effect 四1四

纳米材料的潜在危害说明

纳米材料的潜在危害说明 我们可以预测到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它将导致通讯技术的加速和设备的微型化,提高暴破技术的有效性和钢板穿刺技术的优化等许多方面。在纳米领域许多新的技术的运用,可能导致对人体的损害,而且不仅限于以上这些纳米技术。在考虑纳米技术特有的危害时,研究小组更关注纳米颗粒,换句话说正是因为纳米的微粒子性使得这些分散颗粒具有独特性能。我们明白,制造这种微粒的原因,正是因为这样的微粒子特性使得它与众不同。这些特性不仅影响它的理化性质,还会导致它的生物学活性的改变。同样地,我们可以通过了解暴露于类似纳米大小的微粒子找到一些证据。比如,石棉以及燃烧产生的纳米颗粒。我们能从石棉中汲取什么教训? 石棉的危害众所周知,主要是石棉可以导致很多疾病。在英国,每年就有2,000人死于间皮瘤,曾经就是因为石棉的一些特性,使得它被广泛使用。它有良好的纤维和耐腐蚀性,不易被破坏。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它的毒性正与它的纤维直径(因为石棉纤维直径小于3μm,可以被吸入呼吸性细支气管)、长短(长度大于15μm就不能被巨噬细胞吞噬)以及在肺组织中的难溶解性有关。因此,石棉纤维在呼吸道中易进入而难清除的特性将会引发刺激作用导致纤维化和癌变[1]。这些物理特性以及纤维表面的化学活性都是有相当危害的,当然吸入的危险性还与吸收的剂量相关。几乎所有的纤维制品都遵照这些规则,有些也会因为它们的理化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别。由于温石棉在肺组织中

溶解性较闪石类石棉高,因此温石棉较不容易导致间皮瘤。还有,天然的毛沸石因其较高的表面活性而更具危险性,在土耳其一些村民因接触天然毛沸石患上了间皮瘤。 碳和其他纳米管和石棉一样能被生产,但比石棉纤维更精细,并且吸入后比较难清除。它们中有些非常坚硬,并且一旦进入将持续存在于组织中。可以预测,如果吸入足够多的数量,将会导致间皮瘤。正如Paracelsus指出,剂量是关键。死于石棉疾病的人,通常每克干肺组织中就有数百万根纤维,是从空气中每毫升数根纤维吸入(更确切地说是从每次呼吸吸入几百根纤维或者每天吸入数百万根纤维)数月或者数年的结果。因此,一个纳米管生产企业不仅要求生产工人,也包括那些工序中可能接触的所有使用和处理的工人,都要求做好相应的防护,防止职业暴露。目前,新建企业通常规模较小,并且生产出来的纳米管常紧紧地簇拥在一起;可以预测,这些情况今后将会改善。 从空气污染研究中获得的教训 碳的核粒子燃烧后会聚集在一起形成比纳米直径大些的聚合物。目前有两类研究机构在研究这样的粒子产生的毒性。一类研究机构是在美国纽约曼切斯特berd?rster和他的同事们,他们在实验室中研究纳米大小的颗粒在大鼠肺中的清除和存留[2]。另一类是美国的流行病学家们,他们已经研究出在很低浓度下空气污染和死亡之间的关系[3]。并且,在他们的观察报告中阐明,这些粒子的暴露与心脏病引起的死亡显著相关。这也表明这种微粒能够产生毒效应,当存在较多数量的粒子时

纳米材料的危害

山大学者证实: 纳米材料有损健康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纳米”两字近年来频频出现在我们的视线,并走进我们的生活:纳米毛巾、纳米杯子、纳米内衣等等。但你知道吗?使用纳米材料对人体有潜在危害。山东大学长江学者、化学与化工学院闫兵教授带领的课题组通过对小鼠的研究证实,如果长时间接触纳米材料,可能会对人体生殖系统造 成伤害。 小鼠注射纳米管 睾丸受损 由于纳米科技在各个领域和人类日常生活的广泛应用,它将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但是这类材料的使用安全吗?据介绍,闫兵教授所带领的课题组从2005年开始关注纳米材料的毒性,2007年左右开始 进行纳米材料对生殖系统影响的研究。 闫兵说,研究结果显示,如果给小鼠静脉注射水溶性好的规格为5mg/kg的多壁碳纳米管,15天内注射5次,小鼠的睾丸就会受到损坏,其体内的活性氧含量也会增加,而过量的活性氧会对人体的机体组织造成损伤。他们也发现,这种影响在60天后会自动修复,这些纳米材料没有影响荷尔蒙水平、精子的健康指标以及生殖能力。但是,上述结果仅限于所使用材料的剂量和暴露时间,如果用其他材料、剂量和暴露 时间与方式,结果可能会不一样。 纳米对健康的影响 无处不在 闫兵说,在给小鼠注射纳米材料15天、60天和90天时研究其活性氧、雄性荷尔蒙、精子的健康情况以及睾丸的组织切片,并在15天和60天进行生殖能力的全面考查,此外在这些实验中,他们均与未注射纳米材料的小鼠进行对照,根据相关数据的差异就能够发现产生的问题。为了保证数据的科学性,进行实 验时每个组别都有8~10只小鼠。 那么,纳米材料在哪些领域的应用会对生殖系统带来影响?有没有解决的办法?闫兵解释说,纳米材料在人们生活中可谓无所不在,从电子产品、生活日用品到医药用品,特别是作为药物载体会通过静脉注射或口服进入人体。因此,纳米材料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也将无处不在。 天天和纳米材料打交道 风险更大 为了解决纳米的毒性问题,现在闫兵教授带领的团队正在对纳米的毒理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发能够降低纳米材料毒性的化学方法。“由于纳米材料有巨大的表面积,其表面化学分子可控制纳米材料的生物活性和毒性,我们利用这些特性,应该能够找到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案。” 现实生活中,纳米材料似乎已经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那么,纳米材料应用的危害程度及范围有多大?闫兵说,因为纳米材料已经走进人们生活,因此,大家都应注意纳米材料对身体健康可能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当然,对那些制造纳米材料的人员或者其他每天都和纳米材料打交道的人来说,其面临的风险性 就要大得多。 在国际上首次提出 纳米材料对生殖的潜在危害 闫兵提醒纳米材料生产与研究人员要注意自我防护,如穿戴适当的防护设备,在通风橱中工作等等。对普通人而言,最主要的是一定要选择和使用合格的纳米产品,这样就可以大幅降低纳米材料使用的危险性。不过人们也不必过于担忧,将来随着对纳米材料毒理研究的深入和材料各种标准的建立,纳米产品的 安全性也会越来越高。 据悉,目前这一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这也是目前国际上首次揭示出纳米材料对生殖系统存在的潜在危害。碳纳米管作为一种在生物医学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纳米材料,其生物安全性问题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但对于纳米材料特别是碳纳米管的生殖毒理却知之甚少。闫兵教授课

纳米材料的潜在危害

纳米材料的潜在危害 陆蓓蓓译毛国传校 我们可以预测到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它将导致通讯技术的加速和设备的微型化,提高暴破技术的有效性和钢板穿刺技术的优化等许多方面。在纳米领域许多新的技术的运用,可能导致对人体的损害,而且不仅限于以上这些纳米技术。在考虑纳米技术特有的危害时,研究小组更关注纳米颗粒,换句话说正是因为纳米的微粒子性使得这些分散颗粒具有独特性能。我们明白,制造这种微粒的原因,正是因为这样的微粒子特性使得它与众不同。这些特性不仅影响它的理化性质,还会导致它的生物学活性的改变。同样地,我们可以通过了解暴露于类似纳米大小的微粒子找到一些证据。比如,石棉以及燃烧产生的纳米颗粒。 我们能从石棉中汲取什么教训, 石棉的危害众所周知,主要是石棉可以导致很多疾病。在英国,每年就有2,000人死于间皮瘤,曾经就是因为石棉的一些特性,使得它被广泛使用。它有良好的纤维和耐腐蚀性,不易被破坏。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它的毒性正与它的纤维直径(因为石棉纤维直径小于3μm,可以被吸入呼吸性细支气管)、长短(长度大于15μm 就不能被巨噬细胞吞噬)以及在肺组织中的难溶解性有关。因此,石棉纤维在呼吸道中易进 [1]入而难清除的特性将会引发刺激作用导致纤维化和癌变。这些物理特性以及纤维表面的化学活性都是有相当危害的,当然吸入的危险性还与吸收的剂量相关。几乎所有的纤维制品都遵照这些规则,有些也会因为 它们的理化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别。由于温石棉在肺组织中溶解性较闪石类石棉高,因此温石棉较不容易导致间皮瘤。还有,天然的毛沸石因其较高的表面活性而更具危险性,在土耳其一些村民因接触天然毛沸石患上了间皮瘤。

碳和其他纳米管和石棉一样能被生产,但比石棉纤维更精细,并且吸入后比较难清除。它们中有些非常坚硬,并且一旦进入将持续存在于组织中。可以预测,如果吸入足够多的数量,将会导致间皮瘤。正如Paracelsus指出,剂量是关键。死于石棉疾病的人,通常每克干肺组织中就有数百万根纤维,是从空气中每毫升数根纤维吸入(更确切地说是从每次呼吸吸入几百根纤维或者每天吸入数百万根纤维)数月或者数年的结果。因此,一个纳米管生产企业不仅要求生产工人,也包括那些工序中可能接触的所有使用和处理的工人,都要求做好相应的防护,防止职业暴露。目前,新建企业通常规模较小,并且生产出来的纳米管常紧紧地簇拥在一起;可以预测,这些情况今后将会改善。 从空气污染研究中获得的教训 碳的核粒子燃烧后会聚集在一起形成比纳米直径大些的聚合物。目前有两类研究机构在研究这样的粒子产生的毒性。一类研究机构是在美国纽约曼切斯特 berd?rster和他的同事们,他们在实验室中研究纳米 [2]大小的颗粒在大鼠肺中的清除和存留。另一类是美国的流行病学家 [3]们,他们已经研究出在很低浓度下空气污染和死亡之间的关系。并且,在他们的观察报告中阐明,这些粒子的暴露与心脏病引起的死亡显著相关。这也表明这种微粒能够产生毒效应,当存在较多数量的粒子时它们 [4]能引起炎症并对血凝有次生影响,即使吸入的总量较少。但是对于这个复杂的假设,流行病学者提供了很少的支持,而在研究与空气污染暴露相关的炎症标记物和聚集因素的变化中提供了一些证据。到目前为止,由于纳米的微粒子性带来的影响,只能提供较弱的证明。另一方面,现在已经有相当多的实验证据证明同等材料纳米颗粒要比大颗粒的毒 [5]性要强的多。这种增强的毒性可以用空气中污染颗粒与表面污染的相关性来解释,例如,被金属离子和有机分子污染后的危害。此外,颗粒的大小也是很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