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溥仪(十)东陵浩劫

末代皇帝溥仪(十)东陵浩劫
末代皇帝溥仪(十)东陵浩劫

末代皇帝溥仪(十)东陵浩劫

【画外音】1924年,冯玉祥趁第二次直奉战争之机,发动“北京政变”,溥仪被逼离开了祖先世代居住的紫禁城,流落民间。走出了故宫的溥仪已是无家无业之人,居无定所,前途茫茫,不到二十岁的他,被身边的亲日分子郑孝胥领进了日本公使馆,走出了他与日本恩怨纠缠数十年的第一步错棋。但溥仪毕竟是中国曾经的皇帝,长期居住外国使馆颇为不便。那么,日本势力将会如何安置傅仪呢?

【喻大华】溥仪潜入日本驻华公使馆避难不久,婉容、文绣也来了,带来了太监、宫女、厨师、随从等人,每天遗老们趋之若鹜,互相争吵。公使馆简直成了溥仪的行宫,乌烟瘴气,门庭若市。日本人的忍耐终于到了极限,于是,表达了让溥仪前往天津日租界居住的意思。溥仪一听十分高兴,他早知道天津是国际大都市,一直想去逛逛,另外,他还没坐过火车呢。1925年2月23日傍晚,溥仪向芳泽公使告别,日本秘书把溥仪送上了火车,千叮咛,万嘱咐,告诉溥仪千万不要乱走乱动,本节车厢的所有乘客都是日本军警人员装扮的,你装着不知道就可以了,抵达天津之后不要下车,日本驻天津的总领事叫吉田茂将上车迎接,日本的天津驻军也布置了警卫。总之,安全大大的,害怕不要的。然后,跟溥仪挥手告别。一声汽笛,火车缓缓驶离了北京。溥仪能想到吗,此时一别,直到34年之后的1959年他才重返北京,这些年间,他走过了一条怎样坎坷、悲怆的人生路?抵达天津之后,溥仪遇到了一点儿小麻烦,原来,他在天津有一座楼房,那是前几年为了应付时局的动荡买下的,但是这座楼房位于英租界,吉田茂认为不方便保护,所以不让溥仪去住。这个时候溥仪手里边经济条件也拖挺紧张,虽说有不少珍宝,但毕竟不好出手,所以,只能在日租界里边租房子。首先选中了张园,张园的主人叫张彪,他是清政府武昌驻军的统帅,武昌起义之后,吓得弃官而逃,做梦都想不到原来的主子要做自己的房客,吓得连连摆手。张彪不是不愿意让溥仪住,而是不敢收傅仪的房租。既然如此,溥仪当然笑纳,从此,不仅住房子不花钱,每天年逾七旬的张彪还来给溥仪扫院子,连清洁工都可以少雇一个了。日本人在溥仪身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他们给溥仪派来了警察,义务充当门卫和保镖,不管溥仪走到哪里,即使是带着婉容逛大街,这些人也紧紧跟在后面。日本军方派出参谋人员定期给溥仪开讲座,讲什么呢?讲中国、世界的形势。溥仪后来回忆,他说日本人搞得十分认真,常常带来很多图表和照片,向他宣扬日本的强大和无敌,当然更多的话题是渲染中华民国的腐败、无能,这个时候溥仪的世界观逐渐形成,他产生了对日本的敬畏,对中华民国除了仇恨之外,还多了一分鄙夷,当然日本人不会忘记向溥仪转达他们的“关爱”,每逢有重大社交场合,溥仪都是座上宾。有一次,吉田茂请溥仪参观一所日本小学,日本学生摇旗呐喊山呼万岁的场面,让溥仪激动得热泪盈眶。还有一次,在为天皇生日举行的阅兵式上,日军司令在检阅部队之前,突然策马走向观礼席,在众目睽睽之下,向溥仪行礼致敬,溥仪当然感觉自己身价与从不同了。当时中国政局动荡,军阀混战,有一次战火临近天津,日本驻军司令特意前来报告,说请宣统帝放心,日军绝不让中国兵进租界一步。在这种情况下,年轻的溥仪,他自然要产生对日本的仰慕和敬畏,当然他也逐渐地明白了自己在日本人心目中的价值了。他有自己的算盘,他打算让弟弟溥杰,还有他的小舅子——皇后婉容的弟弟润麒到日本去念军校,日本天津领事全力协助。1929年,溥杰和润麒东渡日本。自从1925迁居天津之后,溥仪一直处在激动、渴望和郁闷、失落之中。他原来住在紫禁城里边,它毕竟有高墙的隔绝,有宫廷礼法的限制,你现在住到租界里边去了,那么人们想接近他也很容易,他被形形色色的野心家包围着,有的为他活动北洋政府,企图恢复《优待条件》,有的为他联络国内军阀,企图复辟大清,有的要给他招兵买马,企图独树一帜,还有的要给他创办报纸,以此营造声势。事实表明,除了个别忠心耿耿的遗老以外,大多是骗子,哄得溥仪拿出大笔金钱之后,就无影无踪,溥仪几乎被骗得破产了。

【画外音】在天津生活的几年,是溥仪被逐出宫后相对平静的一段时间,他不用上学,也不

用工作,正值青春年华,有饭可吃却无路可走,没有了皇宫,没有了“优待”,他是名副其实的逊帝,但溥仪没有想到,他将面临一件比被逐出宫更为可怕的事情,这也直接转变了他对中华民国的态度,进而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这是怎么回事呢?

【喻大华】1928年8月上旬的一天早晨,他接到了一个堪称晴天霹雳的噩耗,国民政府的军队洗劫了清东陵,其中乾隆和慈禧的陵寝被盗掘。在中国过去的伦理观念当中,掘人祖坟是伤天害理、十恶不赦的恶毒行为。溥仪不敢相信能发生这样的事儿,他立即从椅子上跳了起来,两眼发呆,直勾勾地盯着失魂落魄的报信者,确信无疑之后,突然跪地大哭,大家赶紧搀扶,溥仪索性瘫倒在地,哭得死去活来。京津一带的王公、遗老们纷纷赶来张园,他们流着眼泪,表达心中的愤恨,这真是历史上罕见的事情,法律何在,天理何在,什么人如此胆大包天呢?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东陵是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的皇家陵区,在河北遵化附近的马兰峪,埋葬着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五位君主,清朝在关内还有一处陵寝,就是清西陵,在河北易县那里。慈禧是咸丰皇帝的配偶,所以呢,她的陵寝在咸丰帝的定陵东边,叫定东陵,经过长时间的经营,这里古木参天,红墙黄瓦,庄严肃穆,清政府驻扎重兵,设有完整的陵寝管理机构。溥仪退位之后,中华民国承诺,宗庙寝永远奉祀,由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所以,这里依然是皇家的禁地。中国民国虽然承诺保护清朝皇家陵寝,但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派兵保护。这个时候的清室已经没有了国家政权,加上时局不宁,土匪蜂起,东陵时常成为洗劫的目标,土匪们盗伐陵区的古木,偷窃祭祀用的金银器皿,后来胆子越来越大,居然搬走隆恩殿前的铜鹤、铜炉,还有什么呢,装水用的大铜缸,都给搬走了。尽管如此,依然没有人敢打那些恢宏壮丽、坚固无比的帝王陵寝的主意。但是,一个人的出现,终于使这种情况发生了,这个人就是孙殿英。孙殿英(1889——1947)原名孙魁元,又叫孙大麻子,孙老殿,是河南永城人,生于光绪十五年,就是1889年,小的时候读过几年私塾,父亲去世之后,就失学了,他跟他妈妈穷得几乎去讨饭,俗话讲,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嘛,所以这个孙殿英也想找个事儿做,于是呢就进了赌场,在那里练就了一手掷骰子的绝活,一掷一个准,也学会了吸毒,但是孙殿英这个人很聪明,他知道在赌场里边混不出什么名堂,于是跳槽不干了。孙殿英不干赌场干什么呢?贩毒。这个玩意儿利润大,所以他去贩毒。但是干了几年之后,发现这个活儿不体面,而且风里来雨里去,危险也不小,孙殿英的梦想,是骑上高头大马,统领千军万马。毫无疑问,当个将军肯定比贩毒利润更大啊,但是怎样才能当将军呢?办法只有一个,当兵。孙殿英当了几年兵,升到连长,但要想当将军,还有很长的距离要走,他等不及了,干脆把自己这一连兄弟拉到山上,自己任命自己是旅长,实际上就是土匪,干绑票的勾当。孙殿英势力越来越大,他是个有奶便是娘的主儿,投靠过无数的主子。1927年春天,孙殿英投奔到蒋介石的门下,他的队伍成了国民革命军,简称国军。孙殿英担任第六军团第十二军军长,率领部队驻扎在蓟县的马伸桥一带,离清东陵仅一山之隔。孙殿英成了“革命军人”了。那么风光几天之后,烦恼也接踵而至,毕竟手下上万名兄弟,人吃马喂,开销不小,再搞些贩毒、绑票、印假钞的勾当,也是杯水车薪。国民政府经济窘迫,有限的军队,首先满足嫡系部队,他这支杂牌军,想跟着混口汤喝都难,所以孙殿英真是愁白了头。怎么弄呢?我前边说东陵这个地方有不少土匪,都打东陵的主意,现在孙殿英在此驻扎,当然不容这些毛贼在自己的地面上横行。经过一番黑吃黑之后,孙殿英打跑了各路土匪,也从土匪那里获得了重大启发,自己原来是捧着金饭碗要饭,东陵里边每个皇陵都是一座宝库,随便打开一座两座,那不就富可敌国了。他把盗陵的想法跟兄弟们一说,顿时欢声雷动。经过研究,决定拿乾隆和慈禧的陵寝开刀,因为这两个人都是挥金如土的主儿,估计地下宫殿里边财宝无数,而且慈禧刚刚下葬才二十年,熟悉墓道的人还在容易得手。于是,孙殿英宣布“军事演习”。东陵三十里内戒严,居民擅入陵区,枪子儿不长眼睛,把东陵给封锁起来了。在1928年的7月4日,派第八师师长谭温江带上两旅人开进了东陵,用绑票的办法,绑架了当年参与慈禧陵寝修建的工匠。当然了,一不要钱,二不要命,只要

你说出墓道的走向。以此得知了地下宫殿的线索。经过七天七夜不停地挖掘,分别打开了乾隆裕陵和慈禧定东陵的地宫,其中为了打开裕陵的地宫,甚至使用了爆破的方法,席卷了所有的宝藏。当时,清室在东陵还设有“守护大臣”,但早就徒有其名了。这个时候的“守护大臣”叫毓彭,已经被吓破了胆,一溜烟儿跑回北平家中,躲了起来,没敢告诉溥仪,东陵已经被盗了那么长时间了,溥仪都不知道。乾隆和慈禧的陵寝被劫掠一空,孙殿英亲临现场视察,眼看着将那些殉葬品,有什么呢?有珍珠,有翡翠,玉石,象牙,宝剑,书画等等,装了几十口大木箱,然后贴上封条,盖上自己的印章之后,拉回了军营。一个月后,孙殿英派人前往北平销赃,被警方拿获,一审是军人,于是移交平津卫戍司令部。同时,孙殿英部队的一名士兵,因为盗墓发了财,就不想当兵了,开小差溜回了家乡,在途中,因为形迹可疑,被警方拿获,从身上搜出珠宝、现金等这些财物。经过审问之后,供出了孙殿英主持盗陵的这起惊天大案,顿时震撼了全国。

【画外音】乾隆和慈禧是清朝历史上著名的统治者,他们在世时生活奢侈腐化,陵寝中肯定藏有大量珍宝,再加上此时清朝已灭亡十余年,皇室对陵寝的保护有心无力,所以东陵自然成为盗墓者的目标。但谁也没有想到,真正的偷坟掘墓者,竟然是所谓的“国民革命军”。面对这一噩耗,身处天津的溥仪该怎么办,东陵的残局又如何收拾呢?

【喻大华】这个时候的天津张园,已经搭起了灵棚,分别供着乾隆和慈禧的灵位,白花黑帐,一片肃穆的景象,跟办丧事是一样的,溥仪一身重孝,每天祭拜嚎哭,晚上就在灵前打地铺。各地的遗老纷纷前来吊唁,他们流着泪,表达了对孙殿英的愤恨。中国各界人士也对孙殿英的行为表达了谴责。确实,无论是从法律、伦理,还是从历史遗产保护的角度来说,孙殿英的行为均不可饶恕,唯一沉默的是中华民国当局。溥仪召集由王公、遗老参加的御前会议,其实说御前会议已经不恰当了,因为这个时候溥仪不是皇帝了。开了这么个会,做出三项决定。第一,致电南京国民政府、平津卫戍司令部,要求严惩盗匪孙殿英,赔偿修陵的费用。第二,东陵守护大臣毓彭,不能保护祖宗陵寝,贪生怕死,擅离职守,革去宗室的身份。宗室就是皇族,把他从皇族里边开除了,过去皇族是统治阶层,现在都成老百姓,你开不开除也没什么价值,但溥仪手里没权,只能以此泄愤。第三,立即善后,重新安葬乾隆、慈禧。对于前两点,大家都没有意见,但是重新安葬两位祖宗,需要大笔的金钱,你说让中华民国赔,案子没审完,谁给你掏钱,你还不得自己先拿钱垫上,所以王公们都面有难色。这个时候溥仪手头也很紧张,他让王公们捐款,但王公们铁公鸡一毛不拔。根据遗老们回忆,溥仪为此一边哭,一边指着王公的鼻子骂,最后还是遗老们给打了圆场,建议溥仪向北平和天津的遗老们化缘。遗老就是原来做过清朝的官的这些人,他依然忠于清室,建议向他们化缘,这才让溥仪止住了哭声。这个时候清朝亡国已经快二十年了,遗老们也大多年逾古稀,当年当官的时候弄的那点“灰色收入”也花得差不多了,尽管如此,依然你一百,我二百地给溥仪凑了一万块大洋。1928年8月18日,溥仪派叔叔载泽、堂兄弟溥伒、溥侗以及宝熙、耆龄、陈毅等宗室遗老从北平出发,前往东陵善后,同行的还有工匠以及法院和军方的人士,一共70多人,分乘15辆汽车,往东陵那儿就去了。其中,耆龄、宝熙均以日记的形式完整地记载了这次善后的过程,是今天了解东陵盗案的第一手资料。由此可见这场浩劫的触目惊心。随着汽车进入东陵陵区,景象让人备感凄凉,只见一座座皇陵孤零零地耸立在荒野之中。当年清政府种植的上百万株松树,这几年已经被土匪、军阀、守陵人给砍光了,走近一看,大殿的窗户基本都被拆除了,殿内空空如也,在乾隆裕陵的宝城下面,散落着几根人骨和一件破烂的龙袍。看到这一幕,清室人员心情沉重,虽经旅途劳顿,但晚上每个人都难以入眠。本来,大家经过商量,决定先清理乾隆的地宫,然后再清理慈禧的地宫,这考虑的是辈分的尊卑,因为慈禧是咸丰帝的配偶,咸丰帝是乾隆帝的重孙子。所以先清理乾隆,慈禧不会有意见,但是大家顺着盗洞口来到裕陵的地宫一看,顿时吸了一口凉气,只见地宫当中满是积水,水面漂着白骨,根本无法涉足。原来,裕陵当年建造的时候,就出现过地宫渗水的问题,

经过防水处理已经克服了,可能是这次盗陵又破坏了当年的防水结构吧,以至于裕陵地宫成了“积水潭”,进不去人,所以呢,只好先调抽水机排水,那么,先去清理慈禧的地宫。8月24日,王公遗老们穿着棉衣,手持洋蜡,顺着盗洞口下到了慈禧的地宫中,经过两道石门,才到达墓室。顿时,一股令人作呕的气味扑面而来,抬眼一看,一片狼藉,价值连城的棺椁一半被掀了下去,斜倚在石床上,棺椁的盖子被扔到了墓室的西北角,慈禧的遗体就放到棺椁的盖子上,还盖了一层薄板,掀开这层薄板,景象惨不忍睹,只见慈禧嘴巴被撕烂,上身的衣服被脱光,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寿衣上缀满了珍珠,口中含有夜明珠啊。你再看,左手搭在后背上,下身穿着裤子,色彩已经辨不清楚了,脚上的袜子被脱下来扔到一边,浑身长满一寸长的白毛,眼睛烂成两个黑洞。就这么个景象。王公遗老赶紧找来一些妇女,因为他们不能动手,用黄绸子包裹,把慈禧的遗体包起来,然后放到残破的金棺之中。在清理的过程中,还发现地下有一些散落的珍珠,清理者把它收集起来之后,全部砸碎,投入慈禧棺下的金井之中,最后,由木匠对金棺做简单的修理,整个过程历时五个小时。相比之下,裕陵地宫的清理真是困难重重,经过几年的抽水,到8月28日,积水基本被排除,王公遗老们就钻进了地宫,头三道石门洞开,乾隆皇帝的身份,他四道石门,慈禧两道,头三道石门洞开,第四道石门被炸药炸毁了,然后西扇石门倒塌压在一具棺材上,东扇石门斜挂在门轴上,摇摇欲坠,一根根白骨散落在泥水里。大家都知道,乾隆皇帝活了89岁,几位皇后早就先他去世了,所以地宫里边除了安葬乾隆帝以外,还有五位皇后、皇贵妃。经过这一百多年的时间,大多成了白骨一堆,再经过这一番折腾,根本分不清哪块遗骨属于哪位先人,你怎么弄你说,王公遗老真是悲愤难忍,又莫衷一是,研究了一宿,最后研究出一个办法,把所有的骨头都捡到一个棺材里安葬,只能如此,没有别的办法。那么8月29日,开始捡拾遗骨,这个时候又发生了两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一件事儿是在泥水里发现了一具完整的女尸,据记载,这一女尸,“似五六十岁人,而皮骨具存,丝毫未腐,笑容圆相,有如古佛”——宝熙《于役东陵日记》。说的是遗容的端庄,似乎还带着一丝笑容。经过分析,认为是嘉庆皇帝的生母孝仪皇后的可能性最大,当然也仅仅是推测。那么仿照安葬慈禧的办法,用黄绸子包裹,放到棺材里边。另一件事儿是忙活了半天,找到了四具头骨。大家知道,我刚才说,大家一想就能想起来,地宫安葬了六个人,有一具完整的女尸,那么还剩五个人,四具头骨还少一个,少谁呢,经过随行的法医鉴定,找到的四具头骨均为女性,也就是乾隆皇帝的头骨下落不明。王公遗老急得团团转,这还了得,又一宿没睡。第二天早晨,有人建议,说到地宫门口被石门压住的棺材里面去找一找,于是雇人挖了个洞,然后钻进去,从里面拎出个头骨来,果然乾隆的头骨在那里,那么乾隆的棺材怎么跑门口去了,说据分析,可能是地下水把他这个棺材给冲下了宝床,漂到了门口。捡拾工作大体结束,令大家痛心疾首的是,没有能够找全遗骨,据分析,在盗墓结束之后,本地的地痞进入地宫,将泥土装筐,抬到西大河过筛子,一些零碎的骨骼顺水漂走,已经无法找回。乾隆的遗骨缺少左腿骨,肋骨不全,手指、足趾缺得更多,骨骼呈现出紫黑色,尤其是脊骨,还粘着皮肉。看到这里,王公遗老们心酸落泪,放声大哭,大家把遗骨捧到金棺里边去,盖上黄绸子,然后由工匠对金棺做了修理,又对裕陵地宫做了简单的防水处理。8月31日中午,裕陵地宫再次封闭。

【画外音】关于东陵被盗事件,当时社会上对损失情况做出了种种猜测,具体数据虽早已无从核实,但肯定是天文数字无疑,东陵被盗,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一场浩劫,孙殿英的恶行,受到举国舆论的声讨,溥仪先是被逐出宫,现在祖坟又被盗掘,悲愤的心情可想而知。关于此案,前清皇室致电北方军事首脑阎锡山,要求严惩凶手。那么,国民政府会如何处理此案,东陵大盗孙殿英的结局又会如何呢?

【喻大华】在全国一片声讨之中,国民政府最初摆出了一副公事公办的姿态,蒋介石指示查办,让谁查办呢?让阎锡山查办。于是,阎锡山一方面派兵保护东陵、西陵,严防再发生类似事件。另一方面呢,下令组织军事法庭。前往北平销赃的孙部师长谭温江被警方羁押,审

判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同时,天津警方在海关查获了35箱企图外运的东陵文物。孙殿英发觉事态严重了,原来没想有这么严重,现在看来这个关不是太好过,不过他根据多年跑江湖的经验,感觉也不难应付。一方面,他以案情以外的第三者的身份,向上级递交呈文,为谭温江辩护,好像这事儿跟他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另一方面,他从赃物中拿出一些来,分赠民国要员。根据孙殿英自己的透露,他送给戴笠两颗朝珠,很大很大的朝珠,然后拿出一柄镶嵌着宝石、刻着九条金龙的宝剑,请戴笠把这个宝剑转交蒋介石或者何应钦,给谁都行,又捎给宋美龄一颗夜明珠,给宋子文一个翡翠西瓜,给孔祥熙两串宝石,此外,据说送给阎锡山价值五十万元的黄金,还给一些文化界的监察委员送过书画。大家知道,俗话讲,钱能通神,孙殿英这番打点之后,来自上面的压力自然小了很多,更何况这个时候蒋介石跟阎锡山之间明争暗斗,在这种情况下,谁都不愿意把孙殿英推到对方一边,至于一般社会舆论,大可不必过虑,只要时间一长,自然风平浪静。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审判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吧。这个案子在1928年底,由军事法庭开庭调查,1929年老体弱月才开庭预审,这期间,审判方面一直含混其辞,回避盗贼的革命军身份,而是使用残军、逆军这些含糊的字眼。谭温江拒不承认盗陵一事,而主犯孙殿英始终逍遥法外。那么审到6月份的时候,在6月中旬,军事法庭封存了全案卷宗,呈交南京国民政府处理,然后就无下文了。不久,谭温江也被释放了。随后,孙殿英背叛蒋介石,投奔阎锡山、冯玉祥,参与中原大战。中原大战之后,孙殿英转投张学良,抗日战争期间,孙殿英投降日军,做了汉奸,抗战胜利之后,孙殿英重投蒋介石,1947年,其部被解放军歼灭,孙殿英被俘不久,病死于战俘营中。孙殿英虽然盗取了富可敌国的财富,但经过官兵分赃,用于行贿、主动上交、法院扣押,还有海关截获等等,最后所剩无几,中华民国扣押的赃物也没有发还清室,最后这笔宝藏流失了。清朝统治者骄奢淫逸,死后依然占有巨额的宝藏,它的陵寝被盗,可能就是个时间问题,但无论如何,这个陵寝它是属于国家的文化遗产。那么,孙殿英盗发乾隆、慈禧陵寝的行为,是赤裸裸地对祖国文化遗产的破坏,是挑战人类道德底线的兽行,是严重的犯罪行为,应该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孙殿英虽然是土匪起家,但作案的时候毕竟属于国民革命军的编制,一支共和国的国军,居然在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张胆地对历史文化遗产实施爆破、挖掘、破坏,这是一起多么骇人听闻的事件,更为严重的是,对于这样一起事实清楚、情节恶劣、主犯一目了然的惊天大案,国民政府竟然刻意歪曲掩盖,没有一个犯罪者受到追究,没有对受害者做任何交代,连一句表示歉意的空话都没说,在这种情况下,溥仪的心境可想而知,可以承认,这一事件是促成他跟中华民国决裂的原因之一。溥仪晚年回忆,他说他因此受到的刺激,比被驱逐出宫的时候还严重。从1924年以来,中华民国撕毁了《优待条件》,没收了他的财产,现在又掘了他的祖坟,他简直没有立足之地了。溥仪恨透了蒋介石的中华民国,他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赌咒着这个政权及其领袖,溥仪发誓要报仇,然而无权无势的他,有能力报仇吗,他将怎样报仇呢,在他的前途中,还有哪些艰难曲折呢?请看下集,津门彷徨。

如何解读《末代皇帝》最后年迈的溥仪在太和殿同小红卫兵之间的镜头

如何解读《末代皇帝》最后年迈的溥仪在太和殿同小红卫兵 之间的镜头? 【知乎用户的回答(106票)】: 是为了揭示人性: 蝈蝈是小溥仪登基后没多久就放在那里的,是他的过早被割断的童年的象征,暗示他的童年并没有被彻底扼杀,而是被他藏在了皇帝的那套样子后面。他回太和殿,其实并不是去重温帝梦,而是去寻找自己在那里被割断的童年。 红小兵(小红卫兵)则是当时的人们的童年,已经被红色侵蚀了大脑,但是依然留存有基本的童心。 童心即纯洁未受成年世界干扰和侵害的基本人性。所以这段的含义是:无论是当年的皇帝,还是现在的红小兵,本质都是同样的人,都具有基本人性,他们的形象和观念的不同,其实是外在的世界强加给他们的一套装饰而已,所以尽管他们朝代相隔,文化概念迥异(太和殿的宝座在他们心目中分别是不同的地位),在面对“蝈蝈”这个童年的物化象征时,依然能有交集。 而之前碰到当时的监狱长(老演员英若诚--英达他爸演的,很棒)则是说明在那个疯狂的年代,所有成年人无论是非观改变与否,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非理性的洪流中,即使溥仪不停向红卫兵辩解说这是个好人,也无济于事,人们只有

回到真实的自我,即童年初稚,才能守住自己的一寸内心之地,不随波逐流。这也是为后面溥仪回到太和殿寻找自己的童年(蝈蝈)做一个铺垫。 其实整部片子的基调,就是在强调溥仪和千万大众一样,不是神,只是个人,是个在历史岁月中身不由己的人。【IndulGe的回答(12票)】: 片段解读是不好的,当然,电影的结尾大部分都有模式,这属于其中的一种“模式” 具体说来,蝈蝈和笼子的结尾至少有四层含义 1指,溥仪个人个他的生活 2点,他个人的回忆,反思和升华 2喻,中国社会 3思,时代与命运的抽象问题 具体说来,这个结尾最集中地体现出了电影的“意义”问题,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前两个意义,这两个意义是有区别的,虽然对象相同。 1结尾的镜头的确暗语溥仪的个人生活,但是要注意,这只是第三者眼里,电影呈现给我们的溥仪的生活,我们看到的是“总结式”的。我们可以像一个叙述者或者听众那样去考虑整部电影,考虑整个溥仪的一生。这层隐喻是旁观的,更客观的。比如读为,溥仪的人生是无法选择的,而到了他迟暮之年,他终于摆脱了命运的竹笼。

末代皇帝溥仪简介 溥仪的一生

末代皇帝溥仪简介溥仪的一生 对于溥仪这个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随着各类有关他的影视剧的播出,溥仪末代皇帝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穿着西装,带着眼睛,看不出一点封建帝王的影子。清朝末年的皇帝都是悲剧性的人物,特别是光绪和溥仪。这两个醇亲王府的孩子,并没有当皇帝的想法,却仅仅因为慈禧太后的命令,而不得不进入那个吃人的皇宫,进而开始了自己悲剧性的一生。不过溥仪比光绪帝稍好的,便是抚养他的是隆裕皇太后,至少给了他母爱,而光绪帝的一生则皆是悲剧的。 溥仪全名爱新觉罗溥仪,光绪三十二年,即公元1906年在北京醇亲王府出生。溥仪字耀之,号浩然,乳名午格,年号宣统。他是清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也是封建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他的退位昭示着,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的结束。 溥仪和光绪帝同出醇亲王府,溥仪是清宣宗道光帝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摄政王载沣之子,母亲是摄政王的嫡福晋苏完瓜尔佳氏。溥仪被抱进皇宫的时候还是一个孩子,什么也不懂,实际上他的继位也是突如其来的。 维新变法之后,慈禧太后对光绪帝就已经很不满。不仅是把他囚禁在瀛台,最重要的还是想要将他废除。所以在光绪皇帝没有子嗣的情况下,慈禧太后一早就指定了一个孩子来接受皇位。这个孩子却不是溥仪,而是载漪的儿子溥儁。 光绪二十五年,即公元1898年,慈禧太后颁布懿旨,由载漪的儿子溥儁做大阿哥,将来继承同治为嗣,兼祧光绪皇帝为嗣。后来又不知是何原因,在光绪二十七年的时候,废除了大阿哥这个名号。随着慈禧太后的年岁渐长,在光绪帝病重之时,因为无嗣,因此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下令将溥仪养育在宫中。

已经折了一个孩子进去那个吃人的皇宫,所以一听到要将溥仪抱入皇宫的消息,醇亲王府愁云惨淡。溥仪的祖母老福晋,刚听完载沣带回来的的懿旨就晕厥过去。但慈禧太后的旨意不能反抗,来接人的太监仍然进入了亲王府中。也不知道是小小年纪对于离开亲人的害怕,还是对自己未来生活的预示,溥仪对来抱自己的太监连哭带打,不愿让太监抱走自己。最后的结局却不是溥仪一个孩子能够反抗的,所以最后他还是被自己的乳母王焦氏抱进了皇宫,开始了自己的末代皇帝生活。 不久光绪皇帝去世,慈禧将溥仪过继给同治皇帝载淳,同时兼承光绪帝之祧,一人祧两房。登基之后溥仪尊祖母慈禧太后为太皇太后,尊叶赫拉拉.静芬为隆裕太后。是日,慈禧太后病逝。尊封文宗祺贵妃为祺皇贵太妃,穆宗瑜贵妃为瑜皇贵妃,珣贵妃为珣皇贵妃,瑨妃为瑨贵妃,大行皇帝瑾妃为瑾贵妃。 登上皇位的溥仪还是一个孩子,自然不可能担起治理国家的大任。因此封其生父为摄政王,朝政由其生父醇亲王和隆裕太后共理。那个时候的清王朝已经是风雨飘摇,走向了末路,不见一丝生气了。溥仪在冰冷的皇宫,度过了自己为皇的三年生涯,远离自己的亲人,好在还有隆裕太后的关爱。 溥仪为帝三年之后,在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在各方的压力之下,隆裕太后代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就这样溥仪结束了自己封建帝王的生活。因为在商量退位事宜的时候,新政府给了清王朝宗室许多优惠条件。包括每年生活费和继续在皇宫生活等等。之后溥仪经过了短暂的帝制复辟,1917年7月12日复辟帝制宣告失败。 1932年溥仪在日本关东军的策划和扶持下就任了伪满洲国的皇帝,年号康德,又称康德皇帝。1945年日本战败,8月19日被苏联红军俘虏,五年后被遣返回中国,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1959 年12月4日,溥仪被特赦出狱。1967年因病在北京去世,著有《我的前半生》一书。 溥仪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是一位极为悲剧的皇帝,他的一生都未能

皇帝故事-末代皇帝溥仪简介 溥仪的一生

皇帝故事-末代皇帝溥仪简介溥仪的一生 对于溥仪这个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随着各类有关他的影视剧的播出,溥仪末代皇帝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穿着西装,带着眼睛,看不出一点封建帝王的影子。清朝末年的皇帝都是悲剧性的人物,特别是光绪和溥仪。这两个醇亲王府的孩子,并没有当皇帝的想法,却仅仅因为慈禧太后的命令,而不得不进入那个吃人的皇宫,进而开始了自己悲剧性的一生。不过溥仪比光绪帝稍好的,便是抚养他的是隆裕皇太后,至少给了他母爱,而光绪帝的一生则皆是悲剧的。 溥仪全名爱新觉罗·溥仪,光绪三十二年,即公元1906年在北京醇亲王府出生。溥仪字耀之,号浩然,乳名“午格”,年号宣统。他是清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也是封建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他的退位昭示着,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的结束。 溥仪和光绪帝同出醇亲王府,溥仪是清宣宗道光帝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摄政王载沣之子,母亲是摄政王的嫡福晋苏完瓜尔佳氏。溥仪被抱进皇宫的时候还是一个孩子,什么也不懂,实际上他的继位也是突如其来的。 维新变法之后,慈禧太后对光绪帝就已经很不满。不仅是把他囚禁在瀛台,最重要的还是想要将他废除。所以在光绪皇帝没有子嗣的情况下,慈禧太后一早就指定了一个孩子来接受皇位。这个孩子却不是溥仪,而是载漪的儿子溥儁。 光绪二十五年,即公元1898年,慈禧太后颁布懿旨,由载漪的儿子溥儁做“大阿哥”,将来继承同治为嗣,兼祧光绪皇帝为嗣。后来又不知是何原因,在光绪二十七年的时候,废除了“大阿哥”这个名号。随着慈禧太后的年岁渐长,在光绪帝病重之时,因为无嗣,因此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下令将溥仪养育在宫中。 已经折了一个孩子进去那个吃人的皇宫,所以一听到要将溥仪抱入皇宫的消息,醇亲王府愁云惨淡。溥仪的祖母老福晋(奕譞次妻),刚听完载沣带回来的的懿旨就晕厥过去。但慈禧太后的旨意不能反抗,来接人的太监仍然进入了亲王府中。也不知道是小小年纪对于离开亲人的害怕,还是对自己未来生活的预示,溥仪对来抱自己的太监连哭带打,不愿让太监抱走自己。最后的结局却不是溥仪一个孩子能够反抗的,所以最后他还是被自己的乳母王焦氏抱进了皇宫,开始

末代皇帝溥仪(十)东陵浩劫

末代皇帝溥仪(十)东陵浩劫 【画外音】1924年,冯玉祥趁第二次直奉战争之机,发动“北京政变”,溥仪被逼离开了祖先世代居住的紫禁城,流落民间。走出了故宫的溥仪已是无家无业之人,居无定所,前途茫茫,不到二十岁的他,被身边的亲日分子郑孝胥领进了日本公使馆,走出了他与日本恩怨纠缠数十年的第一步错棋。但溥仪毕竟是中国曾经的皇帝,长期居住外国使馆颇为不便。那么,日本势力将会如何安置傅仪呢? 【喻大华】溥仪潜入日本驻华公使馆避难不久,婉容、文绣也来了,带来了太监、宫女、厨师、随从等人,每天遗老们趋之若鹜,互相争吵。公使馆简直成了溥仪的行宫,乌烟瘴气,门庭若市。日本人的忍耐终于到了极限,于是,表达了让溥仪前往天津日租界居住的意思。溥仪一听十分高兴,他早知道天津是国际大都市,一直想去逛逛,另外,他还没坐过火车呢。1925年2月23日傍晚,溥仪向芳泽公使告别,日本秘书把溥仪送上了火车,千叮咛,万嘱咐,告诉溥仪千万不要乱走乱动,本节车厢的所有乘客都是日本军警人员装扮的,你装着不知道就可以了,抵达天津之后不要下车,日本驻天津的总领事叫吉田茂将上车迎接,日本的天津驻军也布置了警卫。总之,安全大大的,害怕不要的。然后,跟溥仪挥手告别。一声汽笛,火车缓缓驶离了北京。溥仪能想到吗,此时一别,直到34年之后的1959年他才重返北京,这些年间,他走过了一条怎样坎坷、悲怆的人生路?抵达天津之后,溥仪遇到了一点儿小麻烦,原来,他在天津有一座楼房,那是前几年为了应付时局的动荡买下的,但是这座楼房位于英租界,吉田茂认为不方便保护,所以不让溥仪去住。这个时候溥仪手里边经济条件也拖挺紧张,虽说有不少珍宝,但毕竟不好出手,所以,只能在日租界里边租房子。首先选中了张园,张园的主人叫张彪,他是清政府武昌驻军的统帅,武昌起义之后,吓得弃官而逃,做梦都想不到原来的主子要做自己的房客,吓得连连摆手。张彪不是不愿意让溥仪住,而是不敢收傅仪的房租。既然如此,溥仪当然笑纳,从此,不仅住房子不花钱,每天年逾七旬的张彪还来给溥仪扫院子,连清洁工都可以少雇一个了。日本人在溥仪身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他们给溥仪派来了警察,义务充当门卫和保镖,不管溥仪走到哪里,即使是带着婉容逛大街,这些人也紧紧跟在后面。日本军方派出参谋人员定期给溥仪开讲座,讲什么呢?讲中国、世界的形势。溥仪后来回忆,他说日本人搞得十分认真,常常带来很多图表和照片,向他宣扬日本的强大和无敌,当然更多的话题是渲染中华民国的腐败、无能,这个时候溥仪的世界观逐渐形成,他产生了对日本的敬畏,对中华民国除了仇恨之外,还多了一分鄙夷,当然日本人不会忘记向溥仪转达他们的“关爱”,每逢有重大社交场合,溥仪都是座上宾。有一次,吉田茂请溥仪参观一所日本小学,日本学生摇旗呐喊山呼万岁的场面,让溥仪激动得热泪盈眶。还有一次,在为天皇生日举行的阅兵式上,日军司令在检阅部队之前,突然策马走向观礼席,在众目睽睽之下,向溥仪行礼致敬,溥仪当然感觉自己身价与从不同了。当时中国政局动荡,军阀混战,有一次战火临近天津,日本驻军司令特意前来报告,说请宣统帝放心,日军绝不让中国兵进租界一步。在这种情况下,年轻的溥仪,他自然要产生对日本的仰慕和敬畏,当然他也逐渐地明白了自己在日本人心目中的价值了。他有自己的算盘,他打算让弟弟溥杰,还有他的小舅子——皇后婉容的弟弟润麒到日本去念军校,日本天津领事全力协助。1929年,溥杰和润麒东渡日本。自从1925迁居天津之后,溥仪一直处在激动、渴望和郁闷、失落之中。他原来住在紫禁城里边,它毕竟有高墙的隔绝,有宫廷礼法的限制,你现在住到租界里边去了,那么人们想接近他也很容易,他被形形色色的野心家包围着,有的为他活动北洋政府,企图恢复《优待条件》,有的为他联络国内军阀,企图复辟大清,有的要给他招兵买马,企图独树一帜,还有的要给他创办报纸,以此营造声势。事实表明,除了个别忠心耿耿的遗老以外,大多是骗子,哄得溥仪拿出大笔金钱之后,就无影无踪,溥仪几乎被骗得破产了。 【画外音】在天津生活的几年,是溥仪被逐出宫后相对平静的一段时间,他不用上学,也不

末代皇帝

Reginald Fleming 'R.J.' Johnston: The Emperor has been a prisoner in his own palace since the day that he was crowned, and has remained a prisoner since he abdicated. But now he's growing up, he may wonder why he's the only person in China who may not walk out of his own front door. I think the Emperor is the loneliest boy on Earth. 庄士敦:皇帝自从登基那天就成为了自己领地里的囚徒, 在退位后仍是。但是现在他长大了,他会问为什么他是所 有中国人中唯一一个不能踏出自己家大门的人。我想皇上 是地球上最孤独的男孩了。 The Governor: (setting a recurring theme of imprisonment throughout the film) Open the door! Open the door!! Open the door!... Open the door! 长官:(始终以关押者形象出现)开门!开门!开门!……开门! Pu Yi: I am the hereditary ruler of the Manchurian people. There can be no Manchukuo without me. 溥仪:我是满洲人民的世袭统治者。没有我就没有满洲国。 Pu Yi: The Chinese Republic has broken every promise it ever made to me. Chinese troops desecrated the tombs of my ancestors. And Chinese troops did not defend Manchuria from the Japanese. 溥仪:民国违背了它对我许下的每一个诺言!中国军队侮 辱了我先祖的陵墓!而且中国军队没有在日本进攻时保卫 满洲。 Chen Baochen: But Manchuria is still China. 陈宝琛:但满洲仍是中国。

浅评清朝末代皇帝

溥仪,大清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封建王朝沿袭了几千年的帝制在溥仪手上结束了。封建主义社会结束,共产主义社会开始,溥仪无疑是一个转折点,然而溥仪在历史上却并没有什么闪光点,这末代皇帝也并非一直在政治舞台上活跃着,似乎总是一段时间内刮起一阵溥仪风,然而没多久这风就不知刮到哪去了,随后默默无闻很多年,又呼地平地升起来,却免不了短暂的貌似风光。如此来来去去地受人摆布,人们送他的一顶帽子就是:“不安分”的傀儡皇帝。 然而外界对于溥仪的说法仅限于政治上的嘲讽,作为溥仪本人,或是他身边的亲友,溥仪显然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感情也有矛盾的人,经历了如此起起伏伏的坎坷,究竟造就了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呢?当复辟、伪满皇帝、战俘成为笑柄时,又有谁知道真正的溥仪是怎样想的?难道他只是试图博那些被战争折磨得疲惫不堪的大众一笑抑或一骂? 他自然有自己的想法,不管是祖宗传下的基业如何保护,还是自己皇帝的身份如何维持,为公为私,都让这个在乱世中没有能力自己作主的他在政治上根本没有选择。后世人读史,总以天下的趋势评价各路人物,得民心者得天下,符合历史发展者得天下,却无奈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无兵无权,无以谈民心;有兵有权,假若高层利益与

中低层的百姓利益相违背,即使领导者决意为民,他也休想办到,无数利爪早已向他抓去…...是以在政治的洪流中,并非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明知该当如何如何,却为了这为了那眼睁睁地看自己反其道为之,这是政治的恶作剧,也正是政治的凶险之处。 回到溥仪,做傀儡皇帝虽然窝囊,但这已是唯一的选择,命运选择让他生来便做了皇帝,也就注定了让“皇帝”成为他一生的包袱。 1906年,三岁的溥仪登基,直到18岁之前,溥仪都是在紫禁城里被奉为九五至尊的小皇上,所见所闻无不是祖宗们曾经都见闻过的,他过的完完全全就是一个封建帝王的生活,只不过“圣旨不出神武门,封官仅限内务府”——逊帝而已。然而,对于一个未及弱冠而尚不知野心为何物的孩子来说,这些权利已经足够满足虚荣心了,在这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小朝廷里,溥仪好似桃源居士。 不久冯玉祥攻入北京,迫溥仪等人搬出紫禁城,软禁于醇王府,这个时候溥仪身边还有很多人,王公、遗老旧臣们,甚至亲日的罗振玉、郑孝胥也颇有用心地成为了溥仪的幕僚,人人为溥仪重返清宫奔走。所以此时的溥仪仍然在梦中没有醒来。直到——被骗到日本人手里。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伪满皇帝又能做多久?溥仪当然想到过这个问题。这显然是个冒险的决定,然而若非如此,除死无它,不为之所用即为之所灭。试问:一个正宗的清朝皇帝,能真的放弃祖宗的家业,皇帝的位子,转而去支持军阀,去宣扬老蒋,抑或投向共产党,所谓赢粮而影从么?开玩笑。即使是当个平民,不问政治,那也是绝

末代皇帝溥仪(十二)潜往东北

末代皇帝溥仪(十二)潜往东北 【画外音】“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日本关东军准备诱惑溥仪前往东北,但溥仪举棋不定,焦灼彷徨,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个臭名昭著的恶魔来到天津,从此,溥仪的命运被彻底改变,这个人就是现代史上声名狼藉的日本战犯土肥原贤二,土肥原生于1883年,他出身于军人世家,1913年来到北京从事特务活动,此后在华二十多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土肥原被关东军任命为“沈阳市长”,他首倡成立伪满洲国,建议由溥仪出任“国家元首”,但是,溥仪举棋不定,迟迟不来东北,于是,1931年11月,土肥原亲自出马,准备拉溥仪下水,那么,面对土肥原这个不速之客,溥仪将会是一个什么态度呢? 【喻大华】土肥原抵达天津之后,立即求见溥仪。见还是不见呢,溥仪征求郑孝胥的意见,郑孝胥不假思索地说,土肥原是关东军司令本庄繁的亲信,是重量级人物,必须见,而且事不宜迟。溥仪当然不可能知道郑孝胥已经被日本人收买的事实,所以他采纳了郑孝胥的意见,同意会见土肥原。当天晚上,土肥原敲响了静园的大门。对于这次会面,《我的前半生》一书有详尽生动的记载。土肥原穿着一身合体的西服,一见溥仪,立即鞠躬,然后面带微笑,以诚恳的语调说了一套问候语。溥仪顿时备感亲切,他后来回忆说,“这种笑意,给人的唯一感觉,就是这个人说出来的话不会有一句是靠不住的”。中国有句古话“大奸似忠”,看来土肥原个人感染力还不错,其实后来历史表明,土肥原说的话没有一句靠得住。宾主落座,又是一番寒暄,然后谈话进入正题。土肥原先解释日军在东北的军事行动只是为了对付张学良一个人,因为张学良“把满洲闹得民不聊生”,日本人的权益和生命财产得不到任何保障,这样,日本才不得已而出兵,他保证关东军对“满洲”绝无领土野心,只是“诚心诚意地要帮助满洲人民建立自己的新国家”。说到这里,土肥原停顿了一下,然后,深情地劝溥仪不要错过这个时机,早日回到祖宗发祥的地方,亲自领导这个国家,土肥原说,日本将和这个国家订立攻守同盟,它的主权领土将受到日本的全力保护,作为这个国家的元首,溥仪一切都可以自主。土肥原对溥仪的心态把握得很准,他知道,年轻的溥仪不甘寂寞,这个时候溥仪不过就二十七八岁,什么事没有,一天干什么呢?打网球。打两个小时,精疲力尽了。开汽车。溥仪买了辆跑车,还敞篷的,挂上一挡,在院里开,不敢出去。为什么呢?没驾照。这才9点10分,今天怎么打发。所以溥仪热衷于复辟,有他阶级本性的驱使,有他集团利益的驱使。也有不甘寂寞的问题。毕竟,他不像那些遗老,已经七老八十,可以养老了。你不是寂寞吗,土肥原给你提供了一个“国家元首”的位置,而且,强调东三省是溥仪祖先的发祥地,把溥仪前往东北跟祖宗联系起来,这样容易动听。果然,溥仪动心了,原来还顾虑现在顾虑少了,他已经不担心土肥原代表不了关东军了,那么,关东军能代表日本政府吗?面对这个疑虑,土肥原斩钉截铁地说,“天皇陛下是相信关东军的”,溥仪连连点头。确实,日本军人独断专行,我行我素,根本不把日本政府放在眼里,政府对军方毫无办法。不过他还有一个疑虑,他问道“这个新国家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土肥原辞不达意地说,“是独立自主的,是由宣统帝完全做主的”,溥仪说,“我问的不是这个,我要知道,这个国家是共和还是帝制,是不是帝国”。溥仪问到节骨眼上了,你看土肥原怎么回答,他打马虎眼,他说“这些问题到了沈阳都可以解决”,“不”,溥仪坚定地说,“如果是复辟,我就去,否则,我就不去”,怎么办?你看土肥原怎么表现的,他面带微笑,面不改色,他说“当然是帝国,这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是帝国,我可以去”,溥仪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那么就请宣统帝早日动身,无论如何要在十六日以前抵达满洲,详细办法到了沈阳再谈,动身的办法由吉田安排吧”,土肥原说的吉田,是日本驻屯军司令部的汉语翻译吉田太忠郎,他是天津日军跟溥仪沟通的代表,彼此很熟悉。说罢,土肥原起立,毕恭毕敬地向溥仪鞠躬,后退几步,转身离去。【画外音】在这次会谈中,土肥原充分发挥了他当面撒谎面不改色的骗术,让涉世不深的溥仪根本无法看出其中的玄机,而面对日本关东军咄咄逼人的态势,国民政府不得不一改以往漠然处之的态度。那么,国民政府将会怎样争取溥仪,面对这次与国民政府缓和的机会,溥

【别样的皇帝】末代皇帝溥仪

末代皇帝溥仪 末代皇帝——溥仪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其为清朝皇帝在位时年号“宣统”,通称宣统皇帝(1909年-1912年,1917年7月1日—12日)。其在伪满洲国皇帝位时年号“康德”,又称康德皇帝(1934年—1945年)。 溥仪,是清朝第十二位君主,入关后的第十任皇帝;也是中国的末代皇帝。通称宣统皇帝,也被称为清逊帝。字浩然,取自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之意。醇亲王奕譞(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帝之弟醇贤亲王)之孙、祖母为奕譞侧福晋刘佳氏,载沣(第二代醇亲王)长子,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荣禄之女)。光绪(溥仪的伯父)死后继位,是清朝的末代傀儡皇帝。后经日本帝国扶持建立伪满洲国当皇帝,但实际上只不过是日本人的一个傀儡和侵略中国的工具。抗战结束后被判决有期徒刑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获释并经过改造成为新公民,著作有《我的前半生》等作品,是重要的史料。后因患肾癌而去世,享年62岁。火葬后骨灰安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侧室,时任总理周恩来指示移放于正室,后又移葬华龙皇家陵园。 宣统帝名爱新觉罗·溥仪,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十四日生于北京什刹海边的醇王府。是道光皇帝的曾孙,光绪皇帝胞弟载沣的长子。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慈禧太后和光绪同时生了重病。在光绪皇帝临死前一天,慈禧太后也行将不起,由于光绪皇帝无后,慈禧太后在中南海召见军机大臣,商量立储人选。军机大臣认为内忧外患之际,当立年长之人。慈禧太后听后勃然大怒,最后议定,立三岁的溥仪为帝,并让溥仪的亲生父亲载沣监国。 接着,光绪、慈禧在两天中相继死去。半个月后,溥仪在太和殿正式登基,由光绪皇后隆裕和载沣摄政。第二年改年号为宣统,就这样溥仪初次登上了大清王朝末代皇帝的宝座,即位时年仅3岁。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次年2月12日,隆裕太后被迫代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宣告了清王朝的灭亡和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封建帝制的结束。 溥仪虽然退位,但根据优待条件“皇帝”尊号仍存不废;仍在紫禁城过小朝廷生活。 他在大学士陆润庠和侍郎陈宝琛辅导下学习汉文,在都统伊克坦教导下学习满文,在庄士敦指导下学习英文。除了读书外就是恶作剧了。他在《我的前半生》中说:“我在童年,有许多古怪的嗜好,除了玩骆驼、喂蚂蚁、养蚯蚓、看狗打架之外,更大的乐趣是恶作剧。”譬如他曾想用藏有铁砂的油糕给太监吃,用铅弹向太监窗户打。是贫苦出身的乳母王焦氏教了他一些做人的道理。 溥仪退位仍在宫中的时候仍用宣统纪年,有内务府、宗人府、慎刑司,有内监,故臣赠谥,不改衣冠。触犯王法者由慎刑司处治。袁世凯对小朝廷仍然效忠,于民国二年元旦派人给溥仪拜年,隆裕太后于2月22日去世,袁世凯通电吊唁,全国下半旗致哀。

《末代皇帝》观后感

历史的命运 ——有感于《末代皇帝—溥仪》 从来都不知道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像他那样曲折,而他,一直都是命运的玩偶,直至暮年,才有了重生的机会,看其一生,仿佛自己也历尽了沧桑,心里竟然涌上了阵阵的愁绪…… 看着影片里面的角色叽里咕噜的用英语讲述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故事,也许那些故事已经泛黄,但是没想到被拍出来却又是如此的震撼,震撼于一个外国人竟然可以如此深刻的剖析一个中国的角色,对于一个人物的把握可以如此的到位。细细品味,不难发现,导演贝托鲁奇对溥仪是充满同情的,但他的同情是艺术化的,是基于对人性的深刻了解,这部影片并没有过多的涉及政治的解读,而更多的是对人性的解剖,贝托鲁奇曾经说:“这些人物虽是可憎的,但他们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我并不谅解他,可他们也是命运之神的玩物。所以,任何人都不过是历史的牺牲品。” 165分钟内不断闪回叙述了溥仪61年的人生,其实更多是叙述了中国那61年动荡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下的所有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似乎显得更清晰些。要说艺术原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末代皇帝》是一典范。贝托鲁奇版《末代皇帝》可能和“史实”和“传说”都无关,他眼中的溥仪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无法摆脱被囚禁命运的生命个体,成份复杂、面目模糊的一个可以和观众进行心灵沟通的人。 从片名来看,“末代皇帝”,仅仅末代一次就让人大致的可以预测一个悲剧的诞生,唏嘘的同时也产生了探索这位末代皇帝的兴趣。历史的车轮从来都不会为一个人而停留,即使是皇帝也无法抵制其前进,无法把握历史奔跑的方向。而这个末代皇帝溥仪貌似威仪天下,手握天下人的生死大权,却掌控不了自己的命运。他和我们一样,只不过是历史马车上的一名 可怜乘客。甚至比一般的乘客更可怜,因为他的前半 生都是被囚禁起来的,没有自由的人,是一种何等的 悲哀。 紫禁城那么小,小到永远是斑驳的朱红的墙,辉 煌的金銮殿,蓝的天,白云略天而去。紫禁城那么大, 大得推开一扇门,还有一扇门。这个地方,困住了溥 仪一生的美丽,誓言,梦想,信仰。 一个天真无暇的孩子已被送进一片千疮百孔的禁 宫中,在目睹慈禧驾崩全过程后全然不知此时残酷的 现实,依然天真地走到已是摄政王的阿玛前,问他是 否可以回家了,阿玛无任何言语,却是向他深深一拜,瞬时间,一切不言而喻。孩子的地位立刻变得何等的尊贵,何等的独特,何等的不逢时代!一个政治牺牲品就这样诞生在即将崩塌的王朝中。由此便可想象,孩子将来的成长过程是多么扭曲。黄昏的紫禁城,似乎也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语一个末代皇帝的悲剧的开始。 万年皇帝,带给他的究竟是什么,还记得在他母亲死的那天,十三岁的溥仪平静的说“我母亲今天死了吧”。然后他推着自行车走遍皇宫的每一个门,朱红庞大的门。门外是匆忙的市集,褴褛的乞丐,玩耍的孩子。他想出去,门却在恭敬的侍卫手上怦然关闭。门外有他的母亲,他的模糊的短暂童年,有他遥远而又触手可及的世界。他绝望,叫着:“open the door”。第二次喊这句话的时候,已经是三十年后了,另一个牢笼关住了他,那就是满洲国,在世人的唾骂声中,他做了日本人的傀儡皇帝。当染上毒瘾的婉容在黯然被日本人送出总督府的时候,雪地上,溥仪一路狂奔,那是不是他一生所爱的女人,已经不重要,只是,那是一辈子爱他的人,唯一的,仅有的,所有的。同样朱红伟岸的门,应声合上。“open the door”溥

对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评价

对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评价 系专业班级学号**** 姓名*** 摘要:溥仪,大清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封建王朝沿袭了几千年的帝制在溥仪手上结束了。封建主义社会结束,共产主义社会开始,溥仪无疑是一个转折点,然而溥仪在历史上却并没有什么闪光点,这末代皇帝也并非一直在政治舞台上活跃着,似乎总是一段时间内刮起一阵溥仪风,然而没多久这风就不知刮到哪去了,随后默默无闻很多年,又呼地平地升起来,却免不了短暂的貌似风光。如此来来去去地受人摆布,人们送他的一顶帽子就是:“不安分”的傀儡皇帝。 关键词:溥仪;清朝末代皇帝;评价 引言 外界对于溥仪的说法仅限于政治上的嘲讽,作为溥仪本人,或是他身边的亲友,溥仪显然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感情也有矛盾的人,经历了如此起起伏伏的坎坷,究竟造就了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呢?当复辟、伪满皇帝、战俘成为笑柄时,又有谁知道真正的溥仪是怎样想的?难道他只是试图博那些被战争折磨得疲惫不堪的大众一笑抑或一骂?溥仪,做傀儡皇帝虽然窝囊,但这已是唯一的选择,命运选择让他生来便做了皇帝,也就注定了让“皇帝”成为他一生的包袱。 一、溥仪的经历 1906年,三岁的溥仪登基,直到18岁之前,溥仪都是在紫禁城里被奉为九五至尊的小皇上,所见所闻无不是祖宗们曾经都见闻过的,他过的完完全全就是一个封建帝王的生活,只不过“圣旨不出神武门,封官仅限内务府”——逊帝而已。然而,对于一个未及弱冠而尚不知野心为何物的孩子来说,这些权利已经足够满足虚荣心了,在这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小朝廷里,溥仪好似桃源居士。 不久冯玉祥攻入北京,迫溥仪等人搬出紫禁城,软禁于醇王府,这个时候溥仪身边还有很多人,王公、遗老旧臣们,甚至亲日的罗振玉、郑孝胥也颇有用心地成为了溥仪的幕僚,人人为溥仪重返清宫奔走。所以此时的溥仪仍然在梦中没有醒来。直到——被骗到日本人手里。然而溥仪这个“伪满皇帝”还是要对日本俯首称臣的,日本乃所谓主子的主子,这也导致了溥仪对日本的一种复杂感情,又爱又恨,又敬又怕——爱其赐予的权利,恨其无上的姿态,敬其强悍的力量,怕其残忍的手段。一个一辈子锦衣玉食,势力范围从不超过宫廷,从未体味过民间疾苦的小皇帝,我们怎么能要求他深刻地了解到他的“天下”正在经历着怎样的生灵涂炭,怎么让他放弃过原来生活的纯真愿望!这不是他的错,却又是谁的错? 接着,当了十五年的伪满皇帝后,日本兵败投降,即将退出中国,全国都沸腾了,欢天喜地地送日本人回老家,然而此时谁还记得起花瓶一样的伪满皇帝?谁还在乎日本的失败对于这个皇帝已是摧毁全部希望与信念的打击?溥仪日日食不下咽,坐卧不安,大清真的在自己手里亡了,再无任何扭转的余地了,曾经的繁华,像梦一样化为泡影了,自己一无所有,前途未卜……还能怎么样呢,只剩一条命,死了也引不起丝毫波澜,自己本就是个傀儡皇帝,更不可能去殉节。于是此时,溥仪完全抛开了祖宗的那套伦理,只专心焦虑如何才能保全性命了。 随后,在沈阳,溥仪一行人作为战俘被押解到苏联,后又被遣送回中国,在抚顺战犯管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 坐在北京子午线的中心点上,他成了末代天子;站在时代变革的交叉点上,他只是匆匆的过客。他终结了一个旧时代,也见证了一个新时代。他就是爱新觉罗.溥仪。 对于这位清末皇帝,世人都存有不同的看法,或褒或贬。对于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来说,他是有功之人;但从出卖国家利益,使东北人民群众陷入水深火热这点来说,他是历史的罪人。人无完人,不管是谁,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因其身份的特殊性,溥仪的优缺点也常被人用放大镜来查看。在我看来,溥仪也是一个封建社会制度下的牺牲品。混在旧社会与新时代的交叉点,他扮演的无疑是一个悲剧角色。我看了很多人对溥仪的评论,大多数都是过分的抨击他的历史过失。这对他是很不公平的。作为一个新时代公民,我们应该持有公正的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历史人物。 公元1908年12月2日,清朝的第十二代皇帝,也就是清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末代皇帝溥仪,坐上了北京子午线中心点上的龙椅,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年龄最小的皇帝。从此便开始了他短暂的帝王生活,年号为宣统。但不幸的是,三年后,袁世凯以《清室优待条件》为条件,逼迫隆裕皇太后签署并向全国发布了《逊位诏书》。就这样,溥仪便拱手让出了皇位。一位一生热衷于权力的瘦老太太-----慈禧,把溥仪推上了北京子午线上的龙椅,而一位同样一生热衷于权力的胖老头儿------袁世凯,又想方设法地逼他离开龙椅。而他呢,作为一名无知孩童,稀里糊涂地被钦定而坐上皇位,但又稀里糊涂地被退了位。这样稀里糊涂的三年帝王生活,让他成为了中国帝王史上的匆匆过客,留下一个亡国之君的骂名。其实对于一个三岁登基,六岁退位的小娃娃来说,溥仪本身并不存在着过错。大清政权偃旗息鼓,源自于嘉庆后一代又一代腐败无能的最高统治者。刚好又恰逢西方工业革命掀起的新时代革命浪潮,这就使得大清政权雪上加霜了。也许,这是历史和溥仪开的一个玩笑吧。 作为一名被围困在大红宫墙内与世隔绝的皇帝,溥仪更多变现出来的是一个少年对宫墙外新鲜好玩的世界的向往和对新奇事物的孜孜不断追求。这得归功于他的洋老师-----苏格兰文学硕士庄士敦。这位洋师傅不仅面对面地给他讲授英文,数学,历史,地理,博物等几门课程,还讲授并演习了大量的西方礼仪和西方生活方式,像是怎样使用刀叉,西方绅士怎样喝茶等。庄士敦的出现,深深地影响了这位年幼的中国皇帝。庄士敦告诉他,坐轿子是封建帝王的陋习,而骑单车才是现代文明人的出行方式,于是,宫里出现了第一辆自行车;庄士敦告诉他,脑后留辫子也是令西方人笑话的事情,已经学会独立思考的溥仪,不管宫里众人的反对,果断地剪断了自己的辫子,还在全国提倡剪辫子。从努尔哈赤统治大清以来,满族人就用他们特有的风俗统治汉族,对于清代的遗老遗少来说,辫子绝对是男性尊严的象征。溥仪这一举动,在宫里的发响不亚于八级地震。庄士敦还建议他在宫里安装电话,溥仪不管内务府大臣的劝告,安装了电话并用这部电话与未曾谋面的皇后婉容通了电话。再后来,溥仪更是为了留住洋老师,不理皇室成员怎样强烈反对,毅然戴上了眼镜。庄士敦对溥仪的影响根深蒂固,但更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庄士敦的穿针引线,溥仪结识了五四运动的先锋人物胡适先生,彼此间还成为挂席不错的朋友。他还在1924年会见了印度著名诗人作家泰戈尔。也是受到庄士敦的影响,溥仪放下了皇帝的架子,遣散了除几位老太妃身边的个别太监外的其他一千多个太监。这是一场举国震惊的改革,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这么大规模地遣散太监。他的这个举动,受到了当时外界的一致称赞。 溥仪这个中国历史上的最后皇帝,他尽管没有任何建树,因为三岁登基,六岁退位,也不可能有什么建树,但他却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第一。总结原因,一方面是当时巨大的社会动荡与社会变革,给他提供了创造诸多第一的条件;另一方面,洋师傅庄士敦的出现,对溥仪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