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导致药物性肝炎

长年吃中药,定时查查肝(专家论药)
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肝科主任 张 玮 《 生命时报 》( 2011年09月06日 第 11 版)
人们在说“是药三分毒”时,往往指的是西药。其实,中药的毒副作用同样不容忽视。调查显示,临床上约15%药物性肝炎是由不合理服用中药导致的。

肝脏就像一块充满血液的嫩豆腐,作为人体进行药物转化的主要器官,它常会受到药物的伤害。常见损害肝脏的中药主要有:雷公藤、薄荷、番泻叶、金不换、何首乌、黄药子、麻黄、关木通、木薯、千里光、天花粉等,这类药物常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牛皮癣、骨质增生、白癜风、乳腺增生、肥胖、银屑病等。此外,复方青黛丸、克银丸、消核片、六神丸、疏风定痛丸、甲亢宁胶囊、妇康片、化瘀丸、双黄连口服液、银翘片、牛黄解毒片等中成药对肝功能的损害也较为常见。

因此,医生开中药前应该追问患者的病史。得过肝病的患者因其他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用中药时,即便病情稳定,也应该每3个月复查一次肝功能;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则需同时去肝病科随访治疗。没有肝病史的患者,通常需每半年复查一次肝功能。而所服药物中有对损害肝功能的中药时,可能1—3个月就得检查肝功能。若是发现肝功能中r-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胆汁酸、球蛋白的数值出现异常,即使谷丙和谷草转氨酶正常应引起重视,每2周到1个月就要查一次,观察异常指标的波动。总之,有慢性病需要长期、大量服药的人群,孕妇、儿童、老人,以及本身就有肝脏病变的人,都是药物性肝损伤的高危人群,在用药时要格外注意。

不过,我们强调重视中药对肝功能潜在的威胁,并不意味着中药就很不安全,没法用了。肝脏功能正常的人,只要在医生辨证配伍的基础上,按常规剂量使用,就能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最后要提醒的是,很多药物性肝炎是患者不经医嘱擅自搭配中药,不合理用药引起的,因此患者切不可不经医生辨证就服用“验方”。

药物损害

伤肝排第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相关部门统计,在药品不良反应导致内脏损害比例的排序中,肝脏损害排列第一。除了中药,常见的“伤肝”药物还有解热镇痛药、抗菌药物、降糖类、内分泌系统用药(如女性口服避孕药、甲睾酮、蛋白同化激素、甲状腺药物等)等




物学方面在评价某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时,对胃、肝、肾等内脏的安全性总是特别重视。

/来自中华网社区 https://www.360docs.net/doc/546512600.html,/

很多人都以为“中药无毒

”。而据媒体报道,四川省叙永县一个青年农民因关节痛,服了游医给予的4粒马钱子(共6克重),几个小时后中毒死亡。马钱子是毒性很大的一种中药,这个青年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服用,造成了一起人间悲剧。

/来自中华网社区 https://www.360docs.net/doc/546512600.html,/

再以六神丸来说,它是人们很熟悉的一种中成药,而大多数人不一定知道该药含有蟾酥素及雄黄等有毒的成分,孩子身上长了几粒痱子或是有眼屎,有的家长就动辄让孩子服用此药,婴幼儿因超量服用六神丸而中毒的事例并不罕闻,也不乏中毒致死的个例。前些时候,媒体报道有人服用了“极普通”的板蓝根而引起过敏的事例,这对于认为“中药没有副作用”的人来说,可谓是敲起了警钟。


“中药没有副作用”的说法早已“深入人心”,成为难以改变的习惯思维。像急性肾盂肾炎,是孕妇在妊娠后期的常见病,一旦得病,体温很高,当务之急是必须尽快控制感染,可是患者对于看西医还是看中医犹豫不决:西药“作用快,会影响胎儿”;中药“作用慢,但很安全”。由于举棋不定而延误了治疗,结果造成了早产的事例时有所闻。


除了上面提到的马钱子、六神丸以外,有毒副作用的中草药还相当多,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各种中草药作了详尽的介绍,他“遍尝百草”,根据经验把几种药物按毒性大小而笼统地分别注明为“大毒”、“小毒”、“有毒”,这类药物不下数十种,中医师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都十分谨慎。现代药学家掌握了生物化学等先进检测方法,发现有毒副作用的中草药比《本草纲目》中所列出的要多得多。


药物学方面在评价某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时,对胃、肝、肾等内脏的安全性总是特别重视。病人对胃的副作用容易自我察觉,而对肝、肾的毒副作用则根本不了解,必须由科研机构通过实验才能做出结论。例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昆明山海棠片、雷公藤片对肾脏都是有毒性的,而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却往往无不良的感觉。患者在服中药汤剂时,排出的尿液常有“药味”,原因是中药并不像西药那样经过提纯,汤药中既有治病的成分,还同时含有许多与治病无关的物质,这些物质一般都通过肝细胞转化(过去叫解毒),后由泌尿系统排出体外,这就增加了肝脏、肾脏的负担。


临床上使用的几种很平常的中成药,虽“没有毒性”,如超量服用,也会发生不良后果。例如咳嗽糖浆,有的其中含有麻黄、桔梗成分,麻黄含麻黄素,剂量过大会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桔梗在剂量过大时会导致呕吐。


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所服的中成药大

多属于清热解毒药,这类药物性味苦寒,对胃粘膜有轻、中度的刺激作用,长期或过量服用会引起恶心,使胃口更差,加重病情。


“中药没有副作用”的说法从何而来,无从探究。据笔者之见,这一美丽动听而又误人不浅的说法的形成,是由于长期以来,对中药毒副作用缺乏全面的、科学的研究,即使在许多中成药的说明书上,有关毒副作用的内容,往往是一片空白;且民间以讹传讹,形成了一大误区。


作为对比,顺便说说西药。


很多人都知道西药有毒副作用,西药的毒副作用确实不容忽视。若干年前,对一些常用的西药的副作用,在药物说明书上也讲得很少,现在已大大改进。以抗菌药氟哌酸为例,此药的抗菌作用很强,早年在投入临床使用以前,由于在前期的动物实验阶段发现可引起幼犬和胎鼠的软骨损害,故在投产后,在说明书上按例写明“孕妇及儿童不宜使用”。以后,另据动物实验发现,实验动物的胚胎并无异常,分析其原因是早年以氟哌酸做动物实验时采用了“超剂量”之故。从临床实践来看,据国内的临床资料,好几家医院接受氟哌酸治疗的菌痢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并没有出现不良反应,以后经长期随访(少数病例随访达4年半),身高正常,所有病例都拍摄了膝、髋及腕关节X线片,均无异常,也没有骨损害的根据。可是,现在使用的氟哌酸、环丙氟哌酸、氟嗪酸等这类药物的说明书上还是注明了“孕妇和儿童不宜”。由此可知,西药说自己的短处决不含糊。特别是近年来,中外药厂推出的各种新产品,更是尽量“把丑话说在前头”,对药物可能发生的副作用介绍得非常详尽。以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胶态铋“得诺”为例,虽然国外文献上仅报道过2例由于超量服用胶态铋化合物引起了“可逆性肾功能衰竭”,但在药物说明书上还是按照国际惯例写上了“严重肾功能损害者禁用”,以致有的病人看了得诺、吗丁啉、络活喜、洛汀新等治疗胃病、高血压的常用药物的说明书后吓得不敢服用。又如康泰克,由于它含的PPA在少数患者中出现过问题,干脆就停产了。这样做,既让病人有了知情权,又最大程度地保护了病人。相形之下,说“中药没有副作用”实在太落后了。现在,某些传播媒介在宣传某一种跟中药有关的保健品时,常特意强调“是天然制剂”(天然植物也有不少对人有毒)、“是纯中药制剂”,这种口吻实际上为“中药没有副作用”起子推波助澜的错误引导作用。科学在不断进步,到了21世纪的今天,必须对“中药没有副作用”的说法给予纠正


【专家观点】

吃中药可能引发药物性肝炎


龙华医院老年科主任顾耘医生介绍,用于临床的药物有万余种,大部分药物需经肝脏代谢,其中一部分药物会引起肝损害。

具体到每个人用药后是否发生肝损害,除了药物本身的作用外,与个体的差异也有很大关系,即与个人体内肝药酶的情况有


药物性肝炎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药物性肝病(druginducedliverdisease)简称药肝,是指由于药物或/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可以发生在以往没有肝病史的健康者或原来就有严重疾病的病人,在使用某种药物后发生程度不同的肝脏损害,均称药肝。目前至少有600多种药物可引起药肝,其表现与人类各种肝病的表现相同,可以表现为肝细胞坏死、胆汁瘀积、细胞内微脂滴沉积或慢性肝炎、肝硬化等。本病发病率逐渐增高,占所有黄疸住院病人的2%,占暴发性肝功能衰竭中的10%~20%。慢性肝炎中的1/4到2/3属药肝,其中以老年人为多见


 药物性肝病的前驱症状,常有发热、恶寒、荨麻症样或麻疹样皮疹 人体器官分部图
、瘙痒、关节痛或淋巴结肿痛。 严重者类似急性或亚急性肝坏死,发生出血倾向,腹水形成,肝昏迷以至死亡。 它的肝外表现,可有溶血性贫血,骨髓损伤、肾损伤,胃肠道溃疡、胰腺炎等以及嗜酸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增多。药物性肝病病理表现多种多样,肝内所有细胞均会受到药物的影响;而所有类型的肝损伤均可由药物引起。 出现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性受到许多获得和遗传性因素影响,在诊断时应予以考虑。获得性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营养状态(肥胖促进氟烷引起的肝毒性)、怀孕(大多数四环素诱导的严重肝炎出现在静脉使用四环素的孕妇)、慢性酒精滥用、药物相互作用、肝外疾病。遗传性因素包括细胞色素P450酶的缺陷乙酰化作用和磺化氧化作用异常、谷胱甘肽合成酶缺陷、谷胱甘肽S-转移酶缺陷、免疫系统遗传变异等。此外已有或共存的肝病也可影响损伤的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