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美学

生活中的美学
生活中的美学

一、生活与美学的关系

古代汉语中将“美”诠释为“从羊,从大”,现代将“美”诠释为时尚、漂亮。而美学是人们关于审美现象的一种人文科学,是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美具有无限的魅力,追求美,向往审美境界是人的天性。审美是人不可缺少的精神活动,在人生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审美对于健全人格的完善,美好心灵的塑造以及人类的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美能益智,美能辅善,美能陶情。审美享受是高尚的、纯洁的享受,审美能够超越个人的孤苦、失意以及各种利害关系,获得自由。美对人的意义从最根本上说就是使人真正活得快乐、幸福。美学能使人以审美的、超脱的态度去面对和化解生活中的一些烦恼,使一些乏味的琐事也变得生动活泼、意趣盎然。美学是一种精神产品,可以通过精神上的调节和抚慰来缓解人的心理压力,放松人的紧张的心情。

美学与生活一直有着很深的渊源,二者之间经历了融合、分化、再融合的过程。在古代,审美与生活曾经是融为一体的。那时审美是生活的一部分,例如渔猎时代的弓箭既是工具也是心爱的审美艺术品(如果当时有所谓的“审美”观念的话)。审美与生活的界限是模糊的,或者说当时审美还没有从生活中分离出来,人们的审美意识还融合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例如中国古代的玉璧以及佩戴的各种美玉,既是当时的审美艺术品,同时也是祭祀用品和某种观念的象征物。西方也大致如此,古希腊戏剧当初也是酒神节祭祀仪式的一部分。

随着纸张以及印刷技术的发明,人们可以将美好的东西(例如音乐、美术、诗词等等)用纸张记录下来,可以事后慢慢地进行审视与欣赏,同时也可以在社会上较大范围地域及人群中进行散播与流传,就这样人们的审美意识逐渐“独立”了,此时审美与生活开始疏远。人们认为,正因为审美与生活不同,它才是审美艺术, 审美活动被认为是高于生活的创造。审美艺术品被认为是超越凡俗产物,审美艺术活动因为是精英者的活动,是高雅人士的高雅活动,审美艺术作品也就被看作与日常生活不同的高雅之物。而且,似乎离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越远,越是高高在上,就越是好的审美艺术。而当时有能力与资格进行审美活动的是统治阶级或一些文人骚客,所以美学逐渐被精英化、贵族化甚至神圣化,就这样,美学与日常生活渐行渐远。

大约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人们的审美活动逐渐发生变化。最初的苗头是从电影艺术对视觉艺术的张扬开始的。观众欣赏电影的时候,就如同进入生活。电影的出现,预示着美学生活化的开始。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们人类进入了电子数码文化时代,进一步推动人们的美学观念走向新生。在这场美学观念的时代变革中,审美似乎没有了边界,甚至那些低俗的、过去不可能与艺术沾边的“艺术作品”也可以作为审美对象了。在过去审美是一种经验,而现在所有的经验都要成为审美。过去只有少数所谓的社会精英才能做或玩艺术,现在却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可以玩“艺术”。在后现代社会,艺术成为了一个众人参与的过程,行为艺术、广告艺术、超级女声,各类达人秀、卡拉OK、各种群众艺术晚会……观众和演员常常合二而一。此时,审美与生活的界限消失了,审美活动与现实活动的距离消解了。

美学与生活关系的这种变化既有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有美学自身发展需求之动因。首先是经济方面的原因,恩格斯曾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后,人们解决了基本温饱问题,正朝小康生活迈进,当物质生活水平高度繁荣之后,人们自然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美化自己及美化生活,通过“生活的美学化”来更大程度地解放自己。此时,人人都开始从美学角度发现或发掘自己。其结果导致生活成为一门艺术,或者说被提高为艺术。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更强调公平、自主发展、自我实现。同时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剧,对美学的平民化、民主化起了催化作用。

最后,电子数码及现代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生活美学化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而在电子文化时代,由于电子媒介的作用,作者与对象、读者与作品之间的联系由间接性变为直接性。它们有时直接合二而一,混为一体。读者简直用不着思维、用不着理解、用不着想象,直接感受就是,直接看、直接听就是。由于电子媒介的存在,现实与非现实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不清。在审美上,现实与影像也处于新的关系中,你去裁缝店做衣服,可以先在计算机屏幕上逼真地做出衣服的样子,顾客还可以参与设计,这种非现实的虚拟图像,可以丝毫不差地转换为现实。在我国,很多普通公民(例如“旭日阳刚组合”、西单女孩等)就是通过这种先进的现代技术将自己的生活与歌唱艺术紧紧联系在一起。新技术将审美体验与生命体验联系起来,美学与生活走向了融合。

二、生活中的美学

古今中外,尽管对美的追求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是都将美与生活紧密连结,将美融入生活,并在生活中发现美。在自然中,在与他人的交往关系中,在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中,我们都能够经常获得审美体验。“审美与人的整体性存在方式,与人生实践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人们需要一个理想、完美的生活环境,陶冶情操、纯净心灵,这就是对美的需求。人们在现代都市生活中的情感诉求,对温情的强烈渴望,展示自我的个性化的追求,观看演唱会的休闲娱乐方式,对一束温情脉脉的红玫瑰或康乃馨的期待等等,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问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注重自己身体的美化、注重自己生活环境的美化,,从中获得一种舒心的享受;。日常生活中到处充满艺术与美:如时装模特、美容美发、服饰、环境的绿化、家居装修、小礼品的包装、旅游再到生活饮食等各个方面。人生无处不审美。而美也会带给欣赏它们的人以愉悦和惊喜。美使我们的生活不再单调和千篇一律,而是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美学也无法脱离生活。脱离了生活的美,也就脱离了人类社会,美将没有舞台去施展,也没有人去欣赏。脱离了生活的美,将变成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而也没有人去评判是美亦或是丑。也许原本只是平淡无奇的小物件,经过人们的富有创造力的设计,精心的包装,就会为它们涂抹上一层绚丽的色彩,变成一件完美精致的艺术品。而倘若没有设计和包装,它们的美也就不复存在,这些物品将只是日用生活的必需品,而不会被赋予“艺术品”的美名。

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审美对象是一种精神食粮,欣赏美是一种心灵体验,对于生活中的美要有发现美的眼睛,并拥有一颗能够欣赏美的心灵。只有具有特定心境的人,才能对特定对象有深切的体验、感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象之中,才能感受到生活中的美。现实生活作为一种客观现象存在,如果只是感知它则不能发现其中的美,审美则是在活过之后,对于自己曾活过的内容进行自觉的再体验的过程。例如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下列情景:身材高挑的时尚模特走在T台上;公车上给老人让座;为找个垃圾桶,手拿着垃圾走了一大段路;为装点城市摆放的花圃和彩灯;乡村小道,青山绿水;骑着老爸头上,还拉着边上妈妈的手,一家人脸上幸福的笑容。这些情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其中的美。只有那些心绪良好理智平和,心理上平衝、开心、快乐的人才能欣赏这些美,因为他们具有特定心境,能对特定对象有深切的体验、感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象之中,从而感受到生活中的这些美。

审美还取决于人们对对象的认识方法,审美地看待对象,和认识地看待对象是不同的。与认知相比,审美始终不脱离对象的感性形态,而认知则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认知的眼光里,朝阳和夕阳不过是地球自转的不同阶段与太阳所处的不同空间关系;而在审美的眼光里,喷薄欲出的旭日令人振奋,而洒满晚霞的落日却显得色彩斑斓,令人陶醉。因此,自然山水的感性风貌所激发的感官快适,是审美感受的基础,它与认知的感官印象是有天壤之别的。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审美文化中有不少色情、暴力以及俗不可耐的广告语等文化垃圾的存

在,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对于缺乏判断力的青年一代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另外,像电影、电视等媒介通过画面来显示意义,观众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思考的可能性受限,使观众更容易受到表面逼真性的蒙蔽。现实的状况也让我们不能否认,由于过多地关注人生快乐与轻松,缺乏积极向上的理想,使美成为点缀、成为装饰,美就这样被污染了。纯感官的世俗享乐,包括视听之乐,以及味觉甚至嗅觉的快感,必须具有精神性或社会性的价值,才可能称其为审美的快感。美女明星的脸蛋和煽情的表演,如果只具有情色的特征,与审美的本质是毫不相关的。因此,时下有人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只是理解为生理快感的层面,这就让美学陷入了误区。日常生活的对象在生理快感的层面上与审美有相通的地方,但并非是真正的审美。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通俗艺术等虽然有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及丰富生活内涵,但并没有把生活提升到审美自由的高度,只是在粉饰日常生活,强化了人们的感性认知能力。对这种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趋势,我们要适当地开展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我们要学会如何避免生活中美学的认识误区,我们应该将审美的心灵愉悦与纯粹只满足感官的美区别开来,那些纯粹只满足于感官的美感还不能算真正意义的美。审美的心灵在体验中通过情、理、美统一,并使其内涵得到升华。物质感官美的欲望只有在与精神相关联时,才可能具有审美的价值,从而将生活中的美升华为美学。王德胜说:“美(审美)的日常形象被极尽夸张地‘视觉化’了,成为一种凌驾于人的心灵体验、精神努力之上的视觉性存在。事实上,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用心体会’之精神努力的‘眼睛的美学’,其价值立场已经从人的内在心灵方面转向了凸显日常生活表象意义的视觉效应方面、从超越物质的精神的美感转向了直接表征物质满足的享乐的快感。

三、生活美学现象

音乐美学类型举例

喜剧美

喜剧美是音乐美中一个独具特色的范畴。声乐艺术中的幽默和喜剧美是人类乐观主义精神的生动表现,声乐中的喜剧美通常采用超常、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使人意想不到的惊讶来达到喜剧的效果。拟人化的手法是音乐喜剧美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许多童话式的戏剧音乐、舞蹈音乐与器乐作品中,作者有意赋予动物以人的性格,表现出一种特别的喜剧效果。《有位先生最会笑》

悲剧美

悲剧美是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而且往往与崇高和壮美相联系,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并以其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引发人们深层次的审美感受。悲剧美在声乐艺术中表现为如泣如诉的旋律、沉缓滞重的节奏、暗淡深沉的音色等等。

《松花江上》

崇高美

崇高美比优美更壮丽,比壮美更雄伟、更深刻、更富于理想性。是一种庄严、宏伟的美,是美的最高阶段,也可以说是美的最高形式。也是一种具有强烈的伦理道德色彩的伟大的美。《祖国,慈祥的母亲》

优美

在音乐美学中,优美是音乐美中最有普遍性的基本范畴,具有温柔、平和、纯净与细腻的特点。舒展流畅的旋律、平稳有序的节奏,适中的速度与力度,以及均衡的结构形式,构成优美的基本特征。诗意的美是优美的音乐所追求的至高境界。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以和谐、协调、一致、均衡、统一为特点。优美的本质属性是和谐。在它的内涵中,必然和自由、主体与客体之间处于协调和完善状态。在外在是形式上,它呈现为柔媚、优雅、纤巧、秀丽、

飘逸、安宁、淡雅的美。

《在那遥远的地方》

壮美

壮美是审美主客体中的矛盾激化状态。壮美是与优美相对应的一种音乐美,以刚劲、果敢、勇猛、粗犷为特征,昂扬激越的音调,铿锵有力的节奏,常用来表现人祸群体的简单意志和英雄气概。壮美是与优美相比较而存在的美的普遍的常见的另一种形态。我国古代称之为“阳刚“,亦称”阳刚美”。

《黄河大合唱》

绘画美学类型举例

中、外油画

油画是以用快干性的植物油(亚麻仁油、罂粟油、核桃油等)调和颜料,在画布亚麻布,纸板或木板上进行制作的一个画种。作画时使用的稀释剂为挥发性的松节油和干性的亚麻仁油等。画面所附着的颜料有较强的硬度,当画面干燥后,能长期保持光泽。凭借颜料的遮盖力和透明性能较充分地表现描绘对象,色彩丰富,立体质感强。油画是西画主要画种之一。著名画家方人也油画作品《拉姆》梵高向日葵

工笔画

工笔画是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的中国画表现方式。工笔画须画在经过胶矾加工过的绢或宣纸上。工笔画一般先要画好稿本,一幅完整的稿本需要反复地修改才能定稿,然后复上有胶矾的宣纸或绢,先用狼毫小笔勾勒,然后随类敷色,层层渲染,从而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唐代花鸟画杰出代表边鸾能画出禽鸟活跃之态、花卉芳艳之色。作《牡丹图》,光色艳发,妙穷毫厘。

张德泉工笔花鸟画

壁画

绘在建筑物的墙壁或天花板上的图画。分为粗底壁画、刷底壁画和装贴壁画等。壁画是最古老的绘画形式之一,埃及、印度、巴比伦保存了不少古代壁画,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壁画创作十分繁荣,产生了许多著名的作品。我国自周代以来,历代宫室乃至墓室都有饰以壁画的制度;随着宗教信仰的兴盛,又广泛应用于寺观、石窟(例如敦煌莫高窟、芮城永乐宫,至今大量保存着著名的佛教壁画和道教壁画遗迹。)

白描画

中国画中完全用线条来表现物象的称为“白描”。白描有单勾和复勾两种。用线一次画成的叫单勾。单勾有用一色墨勾成的,也有根据不同对象用浓淡两种墨勾成的,例如花用淡墨勾,叶用浓墨勾。复勾是先用淡墨完全勾好,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复勾一部分或全部。复勾的线不能依原路的线刻板地重叠地勾一道。复勾的目的是加重质感和浓淡的变化,使物象显得更有神采。白描是用线条、用墨线浓淡、粗细、虚实、轻重、刚柔、曲直的表现技法。宋代李公麟,发挥了古代传统绘画线描作用,创造了白描技法。元代钱选、明代陈洪绶白描画都很成功。

素描

素描,简而言之就是单色画。却又不尽然,素描过程是同一时间要考虑许多问题的综合思维活动。绘画基础-素描,美术院校各专业都把它作为基础课,虽然各专业的侧重点不同,油画重体积、调子,国画重线条,版画、设计重结构等;但素描的共性是差不多的。同时,素描作为独立的艺术种类,自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指画

指画又称指头画,指画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绘画一个旁支。指头画,一般不用或极少用毛笔。史书上记载得比较明确的创始人是清初康熙年间的高其佩。以后画指画的人日益增多,成就卓著者有潘天寿大师。他的指画气势博大精深,格局新颖高雅。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生活中的美学》

院系: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认识美(美学论文)

认识美 中心思想:美,无处不在,而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只要灵感一现,就能发现它,也许很平常、很自然、很普遍的事物,但就其作为存在来讲,就是美的。审美的人性化表明美使人成为人,人自身的劳动、活动本身就产生了美。在此,不是人规定了美,而是美规定了人,是人与美的相互生成。而作为审美来讲,研究美必然会到达一定境地,这同时又凸显出美的境界的另外一面——真善美,真、善作为美的另外两种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就是美。人生活于世界上,一直以来都与自然、社会打交道,而人与自然、社会的交往实践中,本身就产生了美。并且在相处中,也体现了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及人自身的美。 关键词:人的主观能动性审美解放真善美人与自然和社会 美的存在极其普遍。美存在于自然、社会及人类活动中,关键在于只要灵感显现就会发现美。而美学在学术上是作为感性学来讲的,其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也即美。因此,美学必然关联于人的感性、感官和感觉。作为感性学来讲,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它研究美、美感和艺术,关于美学的理解,还包括美的理论和艺术理论等。 关于美学,古希腊是美学产生的摇篮,而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及其问题,对于美学的发展具有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古希腊对于美学的论述,主要是建立在哲学思考之上,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每位先哲的观点,都对美学的发展起奠基性作用。前苏格拉底美学时期,美学可归结为宇宙论美学;而柏拉图把美的本质规定为理念,就是纯粹理念自身,是美的万物的根源,是万物的最高品质,他认为,真实的东西并不是具有真善美或者美的个别事物,而是真善美自身。他的理念高度理性化,并没有落于实际东西,从而形成抽象的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与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诗学》是诗意理性的科学,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美产生于大小及秩序;二,美产生于一定尺度,不能不及,也不能过。他将美的行为归结为秩序、匀称、明确,因而,美是由形式而体现的。他的观点使人的思维得到拓展,所以画家在美上就有了一席之地。 美,从哲学上分析主要与三条道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我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唯心主义思想,即客观事物本身并不存在美,必须从主观角度出发才能发现美。由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精神世界才得以独立,精神世界是由物质世界衍生出来的,由此,人的精神文化建立在物质世界条件之上,所以灿烂的人类文明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并且由人制造出来的。而“实践唯物主义表明了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建表明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人创造了美。”1“必须承认,实践唯物主义道路突破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困境,唯美的本源找到了新的出路。但他们三者有一个共同之处:都试图在美之外给美找一个根源。这一根源成为了美的本质,但对于我们来说,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指出美,而是美自身之后的某种本质,是显示出美作为美自身是如何生成出来的。”2 研究美学思想,必然牵扯到什么是人的问题。宽泛的讲,人就是动物,有血有肉、有欲望等;从严格讲,人却会思考,“人与动物根本界限在于理性,理性成为人的最高尺度,并成为人思考、言说和行动的准则。凭借理性,人规定自己并规定对象;将存在作为人与动物的界限,因为存在的人是活生生的人,不仅有血有肉,而且有生有死”3前者界限是古希腊到近代确立的界限,后者则是现代思想界限。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美主要有七种用法:用于事物自身描述、美感、良好、完美、善良、艺术、审美而审美主要是以这七种方式展开的。审美应是非功利性的活动,审美本身唯一有 1《美学》,彭富春,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第62页 2《哲学美学导论》,彭富春,人民出版社,2005,第49-50页 3《美学》,彭富春,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第112页

日常生活中审美问题

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问题 ――朱志荣教授在苏州大学的演讲 演讲者小传:朱志荣 1961年生,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现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从事美学、文艺学研究。主要论著有:《中国艺术哲学》、《康德美学思想研究》、《中国文学艺术论》、《古近代西方文艺理论》、《商代审美意识研究》、《中国审美理论》、《中西美学之间》等 美学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风行一时,当时一本美学著作一版常常能够销售到几万册,这在世界学术史上都是罕见的。后来市场经济时代到来,人们渐渐失去了对于纯学术的兴趣,更多人趋于务实。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多元的价值趋向和多元兴趣,是一个好的现象,另外一方面过于务实,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漠视美学也是偏颇的。到了新世纪,我们对于美学的研究,不但要继承前人的学理研究,而且要面对现实的问题 ,回答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问题。 我的一位前辈师长几年前说过,美学不应该庸俗化,美学从来不是教人如何梳妆、打扮、抹口红的。我认为这种看法也对也不对。任何学术,不管多么艰深,都要落实到具体、纷繁复杂的现象。作为一门学科,美学当然不能只是停留在各种现象的浅层和表面,而必须上升到理论层次,但它同时也必须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具体、感性的现象。我的一位前辈师长几年前说过,美学不应该庸俗化,美学从来不是教人如何梳妆、打扮、抹口红的。我认为这种看法也对也不对。美学作为一门科学确实不能庸俗化,它是研究学理性问题的,不是一门指导人们如何获取感官享受的庸俗化科学。但是,美学的学理研究也必须面对现实的时尚,必须能够指导具体的审美活动,指导人们的梳妆、打扮、抹口红和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欣赏。 美学的原理必须与审美现象相适应,必须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 对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问题的关注是很重要的。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虽

简析中国传统美学的意义与价值

简析中国传统美学的意义与价值 作为研习中国书画的一名学生,也许对中国的传统美学体会更多更深刻一些,兴趣也更浓。可以说中国传统美学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而独特的土壤之中,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生的特有的领悟、体味、理解与展露。中国美学的实质,是为了探寻使人们的生活与生存如何成为艺术似的审美创造,它是从一个特殊的层面、特殊的角度来体现中国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努力,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的生存意义、存在价值与人生境界的思考和追寻。下面从以下几点试析:人生哲学,独特性,人生美艺术美,其价值。 人生哲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人在究天人之际,于天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之中,确立人的地位,思考人与人的关系、人的理想、人格的确立、人性的美善等一系列问题,而这种哲学观念又影响到中国传统美学,使其在对于人于天地间的地位、人的道德精神、人的心灵世界、人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索的基础之上,形成独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体系。以“仁学”为核心的原始儒家哲学,构成儒家美学的哲学基础。儒家美学所体现出的特征乃是以人为本,具有朴素人本主义特征的美学思想。 基于美根源于人、人心、人的义理、道德,因而,受儒家美学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极为重视审美主体心理结构中的人格因素。道家美学将“道”视为美的最高境界。一方面,在道家看来,“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道是超越时空的、绝对的、无限的;另一方面道又是“无所不在”,因而中国道家的思想,体道、观道、游道,以便使人的现实生命获得安顿,转化为艺术化的人生。而道,则不过是人的安身立命的最终依据的设定而已。 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性体现在特别关注人生,重视生命,强调体验,它既是人生美学,又是生命美学,体验美学。这种美学思想是在体验、关注和思考人的存在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过程中生成并建构起来的,强调由审美对象的外部形式的,深入到内部实质的领悟,并最终沉潜于深层生命意蕴的感悟,从而获得心灵的解放与自由。其认为审美体验活动是主体对心灵自由的追求,是心与物、情与景、神与形、意与象、生命与活力的融合,是生命意义的瞬间感悟。因而,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体验过程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把审美体验概括成“味”,并发展出诸如“体味”、“玩味”、“寻味”、“品味”、“研味”等一系列丰富的范畴、理论,它们或表明审美体验的性质,或表明审美体验的深度与广度,或表明审美体验的不同方式。审美体验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命体验,是生命体验的最高存在方式,是生命意义的瞬间感悟。 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人生美与艺术美。如果说人生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哲学理论基础,是孕育和形成中国传统美学的文化土壤,那么,人生美则是中国传统美学(人生美学)的根与干,艺术美则是中国传统美学(人生美学)的花与果。中国传统美学发展出追求人的审美极境的审美境界论。认为美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审美境界。人生境界反映着人在寻求自身安身立命之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状态,而审美活动,则通过澄心静虑,通过直观感悟,顿悟人生真谛,获得审美极境。因而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境界论与中国传统人学的人生境界论趋于合一。最高的人生境界(审美境界)是心灵的超越与升华。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无论是儒、道美学,还是佛教禅宗美学,都把人生的自由境界作为最高的审美理想与最高的审美境界。在道家美学中,老子把“同于道”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与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庄子美学更有着对“无所待”而“逍遥游”的理想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向往。佛教禅宗美学追求超越人世的烦恼,摆脱与功名利禄相干的利害计较,使心与真如合一,来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中国传统美学对于人生审美境界的追求,也

论文论美学和人生

论审美与人生 【摘要】米兰?昆德拉说过,生命的时间不是重复循环的圆,而是飞速向前的一条直线。我们的人生以时间为度量衡,也是如直线般向前延伸。表面上,我们经历了种种曲折坎坷,人生似乎是一条曲线;本质上,一切的欢乐与不幸,得意与失落都将随时间匆匆流去,如直线飞速向后,永不复返。 哲人说,人生三重境界。一位作家将这三重境界用一般充满禅机的语句来说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关键词】人生,得意与失落,境界 Life with aesthetic theory [Abstracts] Milan kundera, say, of life is not to repeat the cycle time round, but the fast forward in a straight line. Our life in time weights and measures, such as straight line is a straight line. On the surface, we experienced the twists and turns of bumpy, life seems to be a curve; In essence, all the happiness and unhappiness, proud and loss will be in a hurry to flow over time, such as linear rapid back, never return. A wise man says, life three levels. A writer will the three levels of statements with general full of zen to illustrate: see mountain is mountain, see water is water; See mountain is not a mountain, see water not water; See mountain or mountain, see water or water. [Key words] Life, proud and lost, realm 1.审美的魅力 1.1 审美的理解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审美的对立显而易见,体现为他的个体性,审美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因素对人们心理的作用表现,即在每个时代或阶段,人们所处的环境,或多或少会对人们的审美观造成影响。由于审美是一种主观的活动,因此很多人会认为,审美只是人的一种特殊的行为,在其他动物中不存在审美。其实不然,人们对动物是否存在审美这一行为的推测,很大程度上被人们的思维所左右,而并不是真正从动物的角度出发,因此难免存在偏差,也很难说审美仅为人类所特有。审美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陶艺、饮食、装饰、绘画等等。审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走在路上,街边的风景需要我们去审美;坐在餐馆,各式菜肴需要我们去审美。当然这些都是浅层次上的审美现象,我们需要审美,研究审美,更应从高层次上进行探讨,即着重审人性之美。我们不断追问自己的心灵,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美是事物促进和谐发展的客观属性与功能激发出来的主观感受,是这种客观实际与主观感受的具体统一。人的审美追求,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与实现人的发展,在于促进和谐发展、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是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社会学与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M.Featherstong)最早提出来的。他于1988年4月在新奥尔良“大众文化协会大会”上作了题为《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的演讲,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日常生活审美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艺术和审美进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别是大工业批量生产中的产品以及环境被审美化。 论文摘要:伴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现代传媒文化的日新月异,人们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相应变化,“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一件崭新的美学事件在特殊的社会文化语境下被催生出来并日趋占据美学的阵营,它跨越了传统艺术的范围,把“审美”引向日常生活领域。以图象性、追逐感官快感、贴近世俗生活的功利性特征显示出其新质,从而彻底颠覆了传统美学所建立起来的无功利性、具有普遍共通感、超越现实的批判性原则,同时也彰显了它无法回避的精神危机。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当下文化论争中出现的又一个新话题,同样它也是一个西方理论的舶来品。对它的讨论最初是源起于西方。博德里亚、杰姆逊等人对这一现象曾有过相应的描述。真正给予其命名的是英国学者费瑟斯通,他在《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中概括了西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艺术亚文化的兴起,在西方,这个潮流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达达主义、历史先锋派和超现实运动为代表,他们追求打破艺术和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消解艺术的“灵气”,认为一切都可以成为艺术或审美的对象。艺术无处不在:大街小巷、废弃物、身体、偶发事件等,无一不可以进人审美的殿堂;二是将生活转换为艺术的谋划,具体指追求生活方式的风格化、审美化。这种审美化的谋划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期的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者波德莱尔,一直延续到福科等后现代主义者;三是日常生活符号和影像的泛滥。由于大众电子传媒的迅猛发展,今天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符号化、影像化,它越来越像一面“镜子”,构成现实幻觉化的空间〔习。考察费瑟斯通的三种含义,我们可以看出“日常生活审美化”其实就是在围绕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而展开的。这三层含义其实隐含了审美化的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艺术领域内部自觉的冲破艺术与生活的传统界限;第二个时期普通人按照艺术来规划自身生活;第三个时期是物质生活世界的形象化、图像化、幻象化趋向。可见“日常生活审美化”意味着日常生活与艺术的沟通与融合,

生活美学论文

理想,让生活更美好

摘要: 美应当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以呈现。而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美也的确是无处不在的。我们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用理想构建的蓝图去丰富生活,给平淡的日常生活赋予美的意义。 关键词: 衣着搭配饮食文化居家生活言谈举止 正文: 这学期,我选修了“生活美学”这门课,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在老师悉心的讲授下收获颇丰:我学到了许多平时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小常识,也渐渐注意到了许多平时经常忽略的小细节,相信这些对我今后的人生道路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我就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来具体讲讲,毕业后的我将如何构建符合自身审美理想的日常生活。 1.首先是衣着搭配方面,我觉得服饰的搭配对于打造一个人的形象具有很大的作用。合适的穿着可以给别人良好的第一印象,它有极强的塑造力。学会恰到好处地运用搭配,不但可以修正、掩饰身材的不足,而且能强调突出你的优点。在日常的工作中,给人以踏实稳重的形象,在与朋友的交往中,给人以亲切又不失端庄的好感,这些都能为你的日常生活添色加彩,营造美的氛围。 就我个人的身材而言,不高、偏瘦。虽然身高较为娇小,但我相信,适当的穿衣打扮可以巧妙的掩饰我的身材缺陷,借助服装转移大

家的注意力,再通过培养自身的大方举止,照样能突出我应有的个性气质和风度。我想我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把头发全部扎起来,剪个蓬松的发型会使我看上去高一些; (2)不要穿横宽条的,或者使我看上去一截两段的衣服。应该选择竖窄条、色彩反差不很大的; (3)袜子、皮鞋和裤脚边的颜色最好要一样,以起到拉长身高的作用。 而我的优点是身材偏瘦,腰较细,所以我会选择收腰修身的衣服,以突出我的身材优势。 具体来讲,如果毕业后的我成功成为一名办公室白领,上班的时候我会穿合身的A形西装套裙,里面搭一件简单款的白色衬衫。脚上穿一双简约型的黑色高跟鞋,这样会使我看起来不失端庄,同时给人以专业能干的感觉,使整个人的气质得以体现。而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我喜欢简单休闲风的类型。一件简单款式的白色T恤搭上修身显瘦的蓝色牛仔裤,再穿上纯色的帆布鞋,无论是在逛街还是出游,我都会游刃有余,怡然自得。如果是去参加正式一些的聚会或是party,我则 会选择一件合身的亮色小礼裙,配上白色的小披肩,踩上优雅端庄的高跟鞋,戴上点缀的耳环项链,落落大方,不失高雅。 2.再来谈谈日常的饮食文化吧。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一天的一日三餐对于我们的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养成一个良好的

美学原理-《浅谈美与生活》

美学原理-《浅谈美与生活》

浅谈美与生活 为之哀叹和愤怒。那么,试问,在我们如今的生活中,美的事物真的那么少么?我们再不需要美的追求了么?关于美的研究,都是些空中楼阁,与实际的生活毫无关联了吗? 时间追溯到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美”字的意思是:“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以羊大为美。且不论这个定义对美的本质的挖掘有多深,它至少证明了美的概念是源于生活的。然而这不等于美的意思就仅仅停留在功利性和功用性上,它应该包含有更高级更广泛的意思。另外,美在平常的概念中,有好处和优点的意思,有的人认为,它意味着不平常的好处和优点,但是是什么样的好处和优点却是概念模糊的。不过美的作用总应该是,对生活中的好与坏,善与恶,对与错等方面的认识,它应该是化解矛盾问题的原因,是引导和驱使人类走上正路的本来力量。 在现代美学上,所谓“美”,是审美价值的一种,只有在人们对审美对象产生一种特有的情感时,才作出“美”的原则。它肯定的是主体某种特殊的内心感受。但是美并非是单纯的抽象的理念,而应该是具体生动的形象和现象。审美就是观察美在客观现实世界的丰富表现。 美应当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以呈现。而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美也的确是无处不在的。 首先,来自于生生不息的自然界。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构成自然美的。是那些使我们想起人的生活的东西。”很多自然物,被我们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成为了人类情感的喻指,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审美愉悦。伴着清晨的阳光的一缕微风,洒遍满山的相思红叶,淌落叶片间的几滴晶莹的露珠,夕阳西下袅袅的炊烟,翱翔的鹰隼划破剌眼的雪光,宁静中等待背驰的骏马,树枝上啁啾的小鸟,澎湃而蔚蓝的海洋,澄明而温柔的天野,金黄而璀璨的麦浪,以及繁花胜雪的季节。可是,曾几何时,我们没有倚窗听过穿林打叶声?曾几何时,我们没有在雨疏风骤时,留得残荷听雨声? 其次,来自于那些深深打动过我们的艺术品。一支舞、一幅画、一首歌、一部小说、一部电影、一座雕塑。“千手观音”艺术做了最形象最生动的诠释。这些姑娘舞动的姿态展现了是中华古国深厚的情感,浓重的文化,纯美的艺术。

让传统进入生活——中国传统美学的继承与创新

河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 美学论文 论文题目:让传统进入生活 ——中国传统美学的继承与创新 系部艺术学院 专业装潢设计与工艺教育 班级101 班 学生姓名杨艺博 学号20100425105 指导教师刘丽琼 2012年12月26日

中文摘要 ——中国传统美学的继承与创新 摘要: 中国传统美学的继承和发展创新并使之与现代设计相融合,一直以来都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这篇文章就从传统美学与现当代美学思想联系在一起进行浅显的比较研究。中国传统美学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是像商品一样可随意抛弃的,而是犹如集体无意识巳进入了每个华夏人的精神结构之中,是无法摆脱的。但在我们的生活中西文化不断地碰撞、融合既是中国现代美学产生、发展的文化背景,又是中国现代美学理论建构的思想资源。否定传统、民族虚无主义表现极为突出。这是错误的。我们要坚持审美世俗本性,发扬中华审美传统。 关键词: 中国传统美学现代美学文化 Abstract Chinese traditional aesthetics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integration with modern design, has been the social from all walks of life concern. This article from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s and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in contact together with plain comparative stud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esthetics as the essenc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is not like merchandise will abandon, but like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has entered every Chinese people's spirit of structure, there is no way to get rid of. But in our life constantly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collision and fusion of Chinese modern aesthetics is cre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is the Chinese modern aesthetics theory construction thought resources. Negative tradition, national nihilism performance is very outstanding. This is wrong. We will adhere to the aesthetic secular nature, carry forward the Chinese aesthetic tradition. Key words :

美学期末论文.

美与生活 --------自然之美 作者:李梦杰 1引言 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现在,对美学的研究对象还有争论。 第一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本身。在持这种意见的人看来,美学要讨论的问题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个美本身,那个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第二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美学就是艺术的哲学。这个观点在西方美学史上得到了相当一批美学家的认同。 第三种意见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这种意见是随着19世纪心理学的兴起,主张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和研究一切审美现象,把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置于美学研究的中心。 总之,以上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各种意见虽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亦有各自的缺陷,因而都难以取得学术界的公认。[1]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应揭示和阐明审美现象,帮助人们了解美、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的一般特征和规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美学学科本身,并从而提高人的审美欣赏能力外,针对当今社会,它尤其还要提高人的精神,促使人生审美化,亦即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地栖居”。 关于美学,它几乎是没有界限的,所有事物有其丑陋的一面,也有其美的一面,正如易经的道理所言,万事万物有其阴阳,正反。在大自然中,天地有时会发出它的怒吼,地震,台风,暴风雪,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是我们人类存在的基础,我们能从它那里得到食物,水和空气,但除了这些,还有自然对我们的心灵的美化,自然无处不在,它滋养着我们,带给了我们无尽的美,我在这篇文章中所论述的,便是自然的美。 关键词:美学;发现;自然 2材料与方法 本文于2016年在云南农业大学的图书馆,自习室,自主学习中心撰写,资料于图书馆,网络查找。各种研讨与自习室进行。 3正文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快乐和幸福的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它们一直都伴随在我身边。比如:明媚的阳光、绿色的草坪、清澈的流水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试论“生活美学”何以可能? 转引于中西文化研究 在全球化的境遇里,人们正在经历“当代审美泛化” 的质变,它包涵双向运动的过程:一方面是“生活的艺术化”,特别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孳生和蔓延;另一方面则是“艺术的生活化”,当代艺术摘掉了头上的“光晕”(Aura)逐渐向日常生活靠近,这便是“审美日常生活化”。与此同时,美学也在面临当代文化与前卫艺术的双重挑战。美与日常生活关联的问题,被再度凸现了出来。 一、美与当代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 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the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就是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大众的日常生活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品质所充满。如是观之,在大众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之中,“美的幽灵”便无所不在——外套和内衣、高脚杯和盛酒瓶、桌椅和床具、电话和电视、手机和计算机、住宅和汽车、霓虹灯和广告牌——都显示出审美泛化的力量,当代设计在其中充当了急先锋。就连人的身体,也难逃大众化审美设计的捕捉,从美发、美容、美甲再

到美体都是如此。可见,在当代文化中,审美消费可以实现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美的消费品,这便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极致状态。 当代文化这种景观的形成,有赖于“大众文化”的兴起和“文化工业”的再生产。大众文化以其商业性和娱乐性消解了“审美非功利性”的诉求,文化工业则利用其“有目的的无目的性” 驱逐了康德美学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这样,康德以来的欧洲美学传统就受到了作为“自在的美学”的大众美学的置疑,“将审美消费置于日常消费领域的不规范的重新整合,取消了自康德以来一直是高深美学基础的对立:即…感官鉴赏?与反思鉴赏的对立,以及轻易获得的愉悦——化约为感官愉悦的愉悦,与纯粹的愉悦——被清除了快乐的愉悦对立” 。这是由于,康德美学始终持一种“贵族式的精英趣味”立场,这使得他采取了一种对低级趣味加以压制的路线,试图走出一条超绝平庸生活的贵族之路,从而将其美学建基于文化分隔与趣味批判的基础之上。 的确,在康德所处的“文化神圣化”的时代,建构起以“非功利”为首要契机的审美判断力体系自有其合法性。但是,雅俗分赏的传统等级社会,使得艺术为少数人所垄断而不可能得到撒播,所造成的后果是,艺术不再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整体利益具有任何直接的关系。而在当代商业社会,不仅波普艺术这样的先锋艺术在照搬大众商业广告,而且,众多古典主义艺术形象也通过文化工业的“机械复制”出现在大众用品上。大众可以随时随地地消费艺术及其复制品,高级文化与低俗文化之间的沟壑似乎都被填平了。

生活美学

城市美学 一、城市的由来 概念: 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词。?°城?±主要是为了防卫,并且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管子?¤度地》说?°内为之城,内为之阔?±。?°市?±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日中为市?±。这两者都是城市最原始的形态,严格地说,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一个区域作为城市必须有质的规范性。 1、城市的概念 经济学概念: 城市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a?a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a?a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络系统。 城市的概念 社会学定义:……按照社会学的传统,城市被定义为具有某些特征的、在地理上有界的社会组织型式。人口相对比较多,密集居住,并有异质性;至少有一些人从事非农业生产,并有一些是专业人员;城市具有市场功能,并且至少有部分制定规章的权力;城市显示了一种相互作用的方式,在其中,个人并非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为人所知,这就意味着至少一些相互作用是在并不真正相识的人中间发生的;城市要求有一种超越家庭或家族之上的“社会联系”,更多的是合理的法律。 城市的概念 地理学定义:地理学上的城市,是指地处交通方便环境的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结合体。 2、城市的形成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城市的起源从根本上来说,有因“城”而“市” 和因“市”而“城”两种类型,因“城”而“市”就是城市的形成先有城后有市,市是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类型的城市多见于战略要地和边疆城市,如天津起源于天津卫;而因“市”而“城”则是由于市的发展而形成的城市,即是先有市场后有城市的形成,这类城市比较多见,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质上是人类的交易中心和聚集中心。 二、城市的意义城市是市民的家园城市是市民生活和体验的重要源泉,是人们的向往之地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聚集之所 三、城市的负面评价 城市是罪恶的温床,豪宅与贫民窟并存 城市的理想价值丧失,历史厚重感和文化魅力被祛除 城市建设建立在对自然的破坏和掠夺之上 四、城市与自然不和谐关系的体现: 城市自身缺乏个性美城市环境与自然的冲突城市缺乏家园的氛围感城市环境与历史的错位 城市缺乏个性之美 一、什么是城市的个性之美: 个性,是城市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而呈现的最为鲜明、最为强烈的城市特色,它由城市环境与自然、城市环境与历史以及城市的市民家园感三个维度构成。但城市个性决非后三者的简单叠加,而是在自然、历史、市民家园之间和谐的基础之上,整合城市的特色,突显城市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所应呈现出来的最为鲜明、最为强烈的印象。 二、城市缺乏个性美的原因: 对“现代体系”的盲目崇拜 工业时代流水线生产的复制和雷同个性定位的盲从和错 三、城市个性的构成 发挥城市的特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商业功能、工业功能、旅游功能等等。 突出城市拥有的特定的自然风貌 凸显城市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积淀 城市环境与自然 一、城市环境与自然冲突的表现 城市的扩张中,自然与城市接壤的界域在缩小,城市之中自然的区域不断被蚕食

浅析色彩原理及生活中色彩美学应用

浅析色彩原理及色彩美学应用 一、色彩的形成原理与性质以及色彩心里 1.1色彩的形成原理与性质 我们活在一个充满色彩的世界里,每天都感受着色彩带给我们的动力。那么色彩是怎样形成的?物体白天的色彩要比晚上鲜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色彩与光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通常将光源发出的光,光波的长短、强弱、比例性质不同,形成不同的色光,叫做光源色。因为只有在光的照射下物体才能呈现出色彩。因此我们所说的物体色也就是物体对光的吸收、反射、透射后的颜色。同一物体在不同光源下会呈现不同的色彩。当光源、反射光、射光未能显示出某种色彩倾向时,我们所看到的就是无彩色系。有彩色系是由于不同波长的光产生了不同的色彩倾向。将同样的物体放在两个不同颜色的空间里,会发现他们有不同的色彩倾向。这种物体由于在光的照射下受环境影响改变固有色而显现出一种与环境一致的颜色。 由此可见,色彩的形成是由光源色、物体色、环境色三部分组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看到一种颜色因为受光不同而显示出不同的特性,这是由于色彩的三个特性决定的。即色相、明度、纯度。 色相是色彩间彼此区分的最明显、最突出的特征。色彩的混合可以产生新色相。物体的色相是决定画面色调和情感的主要因素。 明度是指色彩的阴暗、深浅程度。在绘画中也称素描关系。一般来讲明度有两种含义:一是同一色相受光后,由于物体的强弱不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明暗层次。二是指颜色本来的明度。明度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与表现力。单色或无彩色画面主要是通过明度变化来表现的。它是色彩结构的关键。黑色、白色、灰色表现出的色彩明度最为纯粹。 纯度是指色彩鲜艳或灰浊的程度。色彩的明度改变会影响其纯度的变化,但是色彩纯度变化时该色彩的明度却不一定随纯度的变化而变化。 把色彩的色相和明度二者合并起来的状态就是色调。色调传达给人的总体感受并不是单一的,大致有四种分类。如,从色相方面来看,有红色调,绿色调等,从色彩的冷暖方面来看,有冷色调和暖色调,从色彩的明度来看有高明度色调和低明度色调,从色彩纯度来看有纯色调和灰色调。 色彩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知。所谓“五光十色”、“五颜六色” 都显示出在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色彩,色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人类总是生活在色彩之中。色彩作为用色彩色彩来说话或传递信息的一种符号,人们会按照自己思维方式和尺度来加以描绘,在房间里面设计中,由于民族、风俗习惯、生活环境等不同,即使对同一种色彩,在联想心理、价值观念以及在色彩中的运用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1.2色彩心里 色彩离不开人的心理因素。色彩通过人的眼睛到大脑,使人对产生对色彩的联想、感觉及其象征。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对于同一种色彩来说其感受也不同。 1.色彩联想 具体联想:由看到的色彩想到具体的事物。如看到红色,我们马上会想到血

生活美学与地产发展

生活美学与地产发展 地产开发与建筑生活美学关系 上世纪近百年,国民没有最基本的美感素养。谈到美,不是诗就是文,对视觉美全无感觉。因此中国人生活的地区,不论大陆还是港澳台地区,抑或海外的唐人街,只有紊乱、热闹,看不到可以使人愉悦的素净美感。有钱人不一定会过生活,没钱的人不是不会过美日子。生活过得美吗?幸福吗?美,不是财富的问题! 美是什么? 一个观念:爱美是人类的本能与天性,只是璞玉需要琢磨才能明亮,所以必须经过教养,人类才能把爱美的天性发挥出来,这个过程就是教化。 在社会富裕之后,国民受进步国家的感染。同时美的专业者,如建筑师、服装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器具设计家等,接受海外教育外,作品水平因而提高。但是国民的品味能力未及标准,社会上重要的领导人缺乏美感素养,因此美的专业者与决策者、应用者之间产生鸿沟,要在短期间普遍提升水平相当困难。尤其在地产开发领域更是有明显的感受。 什么是”生活美学” 将“生活”两个字放在美学前面,不是理论的探讨,而

是美的实践,希望美学最后能真实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把生活美学解释为“学习在生活中找到美”的意思。“生活美学”――通过生活的细节领悟美、感受美,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生活美感教育,也就是生活品味。品味是一种学习实践后感悟的表现,品味应该是一种因人而异,从内而外流露出的气质和行为。目的让大家在职场和生活经营中,提高品味修养,培养更全方位的专业知识,来展现自我优雅品味和体现个人魅力与品牌。 “建筑生活美学”一词,近几年已蔚为建筑业者诉求的目标用语,实为一种良性的发展趋势。建筑生活美学能持续成为国内建筑发展的主轴,不论是商业地产、文旅地产、住宅等,提升建筑文化的共同价值观,更希望能凝聚汇集成为一种突破现状的力量,摒除产生不良对象的阴霾,建构新建筑的新风貌特色。 建筑生活美学的意义,至少应涵盖以下三个方面: 1.具有丰富内涵,精致、优雅和谐的品质与美感的最高向度与境界; 2.具有生命的喜悦,可衍生成长观念的建筑; 3.兼具有时代精神、现代化观点与世界观的建筑。 一种可以享受生活美学的建筑、健康的建筑、环保的建筑并具有在地方精神文化特色与国际化多样功能的建筑,展现充分结合人文、科技与艺术的现代意象。在理念上,必要

韩晗《书房与中式生活美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书房是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生活空间之一。早在汉代,文学家张衡就称赞自己的书房可 “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 同的书房代表了不同的生活美学。 一些文人墨客或因(A)屡试不第(屡试不爽),或因遭受打压,不得不寄情于山水诗酒之间,形成了中式生活美学中的“名士”一族。名士们的书房中最知名的当属唐代诗人刘禹锡的 “陋室”。这间因《陋室铭》闻名于世的书房,见证了刘禹锡等名士的生活美学。刘禹锡官 运不达,“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陋室”便成了他的精神家园。 既是“陋室”,当然不求气派奢华,不求满壁藏书,不必有“丝竹”这种奢侈.(甲)品,更不能堆满案牍公文,但要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自然朴实,要有“鸿儒”雅集, 从而满足名士们清新淡雅的精神需要。这种因各种“陋室”而孕育出的名士之美,从“竹林七贤”到刘禹锡,再到郑板桥,一直延续至今。 两宋以降,中国海外贸易渐盛,至明清两朝,器物之美到达顶峰。各类文房雅物、金石碑版,成为文人士大夫的最爱,“书斋”应运而生。 与简朴的“陋室”不同,书斋一定要繁复讲究。明清之际,文震亨的《长物志》、高濂的《遵生八笺》专论书斋陈设。文震亨认为,书桌应“设于室中左偏东向,不可迫近窗槛,以逼风 月”,高濂更要求书斋备有“卧榻”,供读书劳累后“偃卧趺坐”。文房四宝自不必说,文 人还要求书斋必备植物,有大水缸养鱼,还须弹琴奏乐,甚至常备金樽檀板,演唱当时最为 流行的昆腔。有条件的,还陈列些金石碑版、名家字画等艺术品,常邀朋友鉴赏分享。书斋 里的家具一定是紫檀或黄花梨木料,瓷器必定是哥窑,一切都有讲究。 “陋室”与“书斋”最大的差异是审美情趣不同。要说藏书,规模都不算宏大,收藏多为经史子集的常备书或是少量私刻、坊刻的善本。由于印刷技术有限,古代中国私人书房不可能 都有巨量藏书。 真正称得上“(B)汗牛充栋(汗牛塞屋)”的书房,是明清时期兴于江南的藏书楼。最著 名的当属宁波范氏的天一阁,其主楼是一栋“面阔六间的两层硬山顶”楼阁,并且“凿一池于楼下”,“曲岸弯环,水漾涟(乙)(yī),堂之影、亭之影、山之影、树之影, 皆沉浮波中”,华美的园林与数以万计的藏书交相辉映,可谓中式生活美学的典范。 清代江南藏书楼数不胜数,除宁波天一阁外,还有嘉兴项氏的天籁阁、朱彝尊的抱曝亭以及晚清陆心源创办的皕宋楼等。乾隆帝曾称江南藏书楼之多令他“指不胜屈”。这也是当时江南经济繁盛的重要见证。

美学与艺术论文

《美学与艺术文化》 期末论文 题目:诗歌作品的审美分析—— 以《春江花月夜》为例姓名:叶炜杰 学号:201230740224 学院:信息学院 班级: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班

摘要: 唐代的诗歌绚烂璀璨,《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张若虚的诗人借对春、江、花、月、夜这人生最动人的五种良辰美景的描绘,尽情赞美了大自然,构成了境界非凡的奇丽景色。“‘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诗真绝诗,才真绝才也”。 “月”是诗中生命的纽带,全诗以“月”为主体,14个“月”字统摄全诗。在结构上月经历了升起、高照、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笼罩下,月与江水、沙滩、夜空、原野、花林、飞霜、扁舟子、恩妇、高楼、镜台、鸿雁、鱼龙等组成了不同的画面及场景,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关键词:诗歌;月;花;江;诗人;相得益彰 一、该诗在创作上有三个重要特点: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春江花月夜》以春江潮水和月夜做为开始,作者就“江”、“月”即景抒情。将“春江花月夜”组合成一个优美完整的画面,继而又引出对花林美妙景色的描绘:“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犹如一股清爽之风扑面而来,刹那间便感觉到那种清爽美的存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在这种淡静如水的环境中,灵魂仿佛被净化,使人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圣洁心情。 2、含蓄表述,意蕴悠长。 “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面对象征着团圆的明月。诗的后半部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游子和思妇的离恨闺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种过渡非常的自然,没有丝毫的牵强附会之状,情和景高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这种意蕴是非常深远的。浓浓的离别相思之情在澄澈空明的孤月中,化为淡淡的哀愁。这种离愁别绪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感情色彩,营造了梦幻般的意境。然后,作者推出游子、思妇“相望不相闻”的情思哀愁。“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春江花月夜》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它并没有直接书写游子思妇的感情,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景色表述,而后很自然的过渡到的。以景喻人,以景衬托自己的心情。把自己的那一份悠长的相思之情寄托于明月和春潮。 3、语言清晰,结构严谨。 《春江花月夜》全诗语言清晰,对仗工整,韵律婉转,浓淡相宜。共三十六句,四句换一韵,共换九韵。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有强烈的节奏感;又由于顶针句式的灵活使用,使语言清新流畅,琅琅上口。 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

空间与美学

空间与美学--专卖店的店面布局 店面布置的主要目的是突出商品特征,使顾客产生购买欲望,又便于他们挑选和购买。专卖商店的设计十分讲究,它需要线条简洁明快,不落俗套。 在布置专卖商店店面时,要考虑多种相关因素,诸如空间的大小,种类的多少,商品的样式和功能,灯光的排列和亮度,通道的宽窄,收银台的位置和规模,电线的安装及政府有关建筑方面的规定等。 另外,店面的布置最好留有依季节变化而进行调整的余地,使顾客不断产生新鲜和新奇的感觉,激发他们不断来消费的愿望。一般来说,专卖商店的格局只能延续3个月时间,每月变化已成为许多专卖店经营者的促销手段之一。 1.空间布局形态 专卖商店的空间格局复杂多样,各个经营者可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和设计。一般是先确定大致的规划,例如营业员的空间、顾客的空间和商品空间各占多大比例,划分区域,尔后再进行更改,具体地陈列商品。 (一)商店的三个空间。专卖商店的种类多种多样,空间格局五花八门,似乎难以找出规律性的空间分割来。实际上,它不过是三个空间组合变化的结果,就像一个万花筒,虽然其变化无穷,但也不过是几片彩纸移动位置的结果。因此三个空间对于专卖商店的空间格局关系密切。 商品空间:指商品陈列的场所,有箱型、平台型、架型等多种选择。 店员空间:指店员接待顾客和从事相关工作所需要的场所。有两处情况:一是与顾客空间混淆,一是与顾客空间相分离。 顾客空间:指顾客参观、选择和购买商品的地方,根据商品不同,可分为商店外、商店内和内外结合等三种形态。 (二)商店空间格局的四种形态。依据商品数量、种类、销售方式等情况,可将三个空间有机组合,从而形成专卖商店空间格局的四种形态。 接触型商店:商品空间毗邻街道,顾客在街道上购买物品,店员在店内进行服务,通过商品空间将顾客与店员分离。 封闭型商店:商品空间、顾客空间和店员空间全在店内,商品空间将顾客空间与店员空间隔开。 封闭、环游型商店:三个空间皆在店内,顾客可以自由、漫游式地选择商品,实际上是开架销售。该种类型可以有一定的店员空间,也可没有特定的店员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