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济发展历程

英国经济发展历程
英国经济发展历程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英国经济发展历程

信息中心投资规划科

2010年11月

目录

英国经济发展历程 (3)

1 发展历程 (3)

1.1 概述 (3)

1.2 转型期(16-18世纪) (3)

1.3 英国上升为霸权国(1700-1820) (3)

1.4 加速增长阶段(1820-1913) (4)

1.5 “英国病”初期(1918-1929) (4)

1.6 危机和战争双重打击(1930-1945) (5)

1.7 惨淡经营(1946-1967) (6)

1.8 “英国病”的激化(1967-20世纪90年代) (6)

1.9 增长缓慢的十年(2000-2009) (7)

英国经济发展历程

1 发展历程

1.1 概述

(1)16世纪到18世纪经济转型阶段;

(2)英国上升为霸权国,1700-1820;

(3)技术进步和实际收入增长的加速阶段,1820-1913;

(4)“英国病”的初期,1918-1929;

(5)危机和战争的双重打击,1930-1945;

(6)帝国解体后的惨淡经营,1946-1967;

(7)“英国病”的激化,1967-20世纪末期;

(8)增长缓慢的十年(2000-2009)

1.2 转型期(16-18世纪)

16-17世纪的英国正处于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度时期,这个时期的英国新兴资产阶级为了积累更多的原始积累财富才采取“重金主义”政策这样便极大的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革命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到了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已经完成了资本主义进程中的原始积累,为了向工业革命过度并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重金主义”政策也转变为“重工主义”政策,向世界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转变。

1.3 英国上升为霸权国(1700-1820)

在此时期,英国人均收入增长要快于17世纪。是欧洲平均水平的两倍多。1700年时,英国的GDP是荷兰的两倍,到了1820年则是七倍。

英国资本从1750年的5亿英镑增长到1865的60亿英镑。对总人口的人均收入进行的计算,1700年人均收入大约是每年8-9英镑,经过50年增加到12-13英镑,到1800年增加到22英镑,而1860年则又翻了一番。

在1720-1820年期间,英国的出口每年增长2%,在1700年时,英国的航运量占世界航运能力的五分之一多一点,但是,到了1820年英国的份额已经超出了40%。

1700年-1820年,虽然英国的经济增长由于成功地施行以邻为壑的商业战略而得到加强,但它的进步还有一些其他原因。与其他欧洲大陆国家不同,它的国内发展没有受到17世纪武装冲突的干扰。国内市场的统一程度通过创建收税公路和渠道网络以及发展海岸运输得到极大的提高。其结果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更有效率的专业化劳动分工。此外,资源配置效率通过隐健的公共财政和银行业的发展也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1.4 加速增长阶段(1820-1913)

在1820至1913年间,英国的人均收入增长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快,大约为1700至1820年期间的3倍。这个时期是英国和其他西欧国家发展的一个新纪元。经济表现突出的基本原因是技术进步的加速,以及它所伴随的实物资本存量的快速增长,劳动力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劳动技能的改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得益于劳动力国际分工的改善。在此期间,英国的出口年平均增长达到3.9%,几乎是GDP增长率的2倍。另外,在此期间不存在与其他国家的重大军事冲突也有利于英国的经济进步。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此之前的1688年至1815年期间,英国先后共卷入6次主要战争,共持续了63年,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从19世纪早期起,不断加速的通常被喻为“工业革命”的技术进步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但“工业”这个词很不恰当地将技术创新的影响狭隘地限于工业部门之内。事实上,技术进步的加速所产生的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广泛的,与此相应的组织结构的改进也加速了经济增长。

从19世纪70年代起,英国出现了大量以海外投资为目的的资本流出。约占它的储蓄的一半。法国,德国和荷兰也有巨大的海外投资。到1913年时,英国在国外的资产相当于本国GDP的1.5被左右,来自它们的收入意味着其国民总收入比国内生产总值多出9%以上。

从1870年至1913年,世界人均GDP的年平均增长为1.3%,而在1820年至1870年间为0.5%,在1700年至1820年间为0.07%。经济增长的加速不仅由于迅速的技术进步,也由于一英国为主所建立的自由经济秩序加剧了新技术的扩散。虽然这不是全球收入平等化的过程,但是它使全世界的所有地区的收入都有所提高。到1913年,澳大利亚和美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超过了英国。大多数西欧和东欧国家、爱尔兰、西方衍生国家、拉丁美洲国家以及日本的经济增长率也超过了英国。

1.5 “英国病”初期(1918-1929)

所谓的“英国病”,是指在二战结束后,英国经济出现的滞涨状态,而且这种状态持续

了近三十年,被一些经济学家戏称为“英国病”。(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英国在世界列强中的实力地位下降,人们通常称它作“英国病”或英国的衰退。)“英国病”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发作,受到特定的政治环境的影响。战争结束后不久爆发了1920年的经济危机。在战争期间萎缩的民用工业部门,本来指望可以在战争结束以后恢复和发展起来,然而1920年的经济危机使之成为泡影。煤炭、棉纺织品、造船工业部门因国内市场狭窄和出口遇到困难,不可能恢复元气。甚至在渡过1920年经济危机之后的整个二十年代内,它们始终是停滞的。

二十年代英国国内工人阶级斗争的高涨,是这一时期英国政治与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战后初期,在十月革命影响下,英国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特别是1920年期间,英国工人阶级为了反对包括英帝国主义在内的帝国主义列强干涉苏俄,展开全国性斗争。这都对此后英国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

在“英国病”的初期,英国经济力量削弱了,经济长期停滞,国内阶级矛盾激化,而英国对帝国各个部分的控制也不如以往。所以,战后十年,既是“英国病”的初期,也是英帝国解体的开始。

1.6 危机和战争双重打击(1930-1945)

英国是在二十年代长期经济停滞的基础上爆发了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这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开始于美国。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渠道,英国很快受到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外来的震动和冲击使英国国内经济中原来就存在的各种矛盾激化了。

1930年第一季度起,工业生产指数和进出口贸易指数都显著下降,失业人数激增,到1932年第三季度,英国的经济危机达到了最严重的地步,失业人数达到了三百万,失业率达到了23%,但是英国在经济方面受到的破坏程度仍然不如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这主要由于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曾出现高涨。此外,考虑到英国是一个进口大量农产品的国家,三十年代经济危机期间,世界市场上的农产品价格猛跌,而英国对进口食品的需求又是缺少弹性的,这种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危机对英国经济的打击。

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对殖民地的控制削弱了很多,美国的势力不仅渗入英国,而且也渗入未被轴心国军队占领的英国殖民地、保护国。

英国国内经济因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变得更糟。战争遗留下一大堆经济问题有待于解决,其中包括:陈旧的和遭到严重损坏的固定资产设备有待于更新、重置;战争压缩的人们购买力到战后必将引起生活资料的奇缺,从而会引起物价上涨,国内市场的缩小、出口竞争能

大三_英国文学史(绝对标准中文版)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撒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下面对英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作一概述。 一、中世纪文学(约5世纪-1485) 英国最初的文学同其他国家最初的文学一样,不是书面的,而是口头的。故事与传说口头流传,并在讲述中不断得到加工、扩展,最后才有写本。公元5世纪中叶,盎格鲁、撒克逊、朱特三个日耳曼部落开始从丹麦以及现在的荷兰一带地区迁入不列颠。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给我们留下的古英语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贝奥武甫》(Beowulf),它被认为是英国的民族史诗。《贝奥武甫》讲述主人公贝尔武甫斩妖除魔、与火龙搏斗的故事,具有神话传奇色彩。这部作品取材于日耳曼民间传说,随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传入今天的英国,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诗是8世纪初由英格兰诗人写定的,当时,不列颠正处于从中世纪异教社会向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导的新型社会过渡的时期。因此,《贝奥武甫》也反映了7、8世纪不列颠的生活风貌,呈现出新旧生活方式的混合,兼有氏族时期的英雄主义和封建时期的理想,体现了非基督教日耳曼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两种不同的传统。 公元1066年,居住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人在威廉公爵率领下越过英吉利海峡,征服英格兰。诺曼底人占领英格兰后,封建等级制度得以加强和完备,法国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法语成为宫廷和上层贵族社会的语言。这一时期风行一时的文学形式是浪漫传奇,流传最广的是关于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1375-1400)以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为题材,歌颂勇敢、忠贞、美德,是中古英语传奇最精美的作品之一。传奇文学专门描写高贵的骑士所经历的冒险生活和浪漫爱情,是英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一种社会理想的体现。 14世纪以后,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较快,市民阶级兴起,英语逐渐恢复了它的声誉,社会各阶层普遍使用英语,为优秀英语文学作品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杰弗利·乔叟(Geoffrey Chaucer, 1343-1400)的出现标志着以本土文学为主流的英国书面文学历史的开始。《坎特伯雷故事》(The Canterbury Tales)以一群香客从伦敦出发去坎特伯雷朝圣为线索,通过对香客的生动描绘和他们沿途讲述的故事,勾勒出一幅中世纪英国社会千姿百态生活风貌的图画。乔叟首创英雄诗行,即五步抑扬格双韵体,对英诗韵律作出了很大贡献,被誉为"英国诗歌之父".乔叟的文笔精练优美,流畅自然,他的创作实践将英语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文学水平,推动了英语作为英国统一的民族语言的进程。 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5世纪后期-17世纪初) 相对于欧洲其他国家来说,英国的文艺复兴起始较晚,通常认为是在15世纪末。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思想体系被称为人文主义,它主张以人为本,反对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提倡积极进取、享受现世欢乐的生活理想。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 1478-1535)是英国最主要的早期人文主义者,他的《乌托邦》(Utopia)批评了当时的英国和欧洲社会,设计了一个社会平等、财产公有、人们和谐相处的理想国。Utopia现已成为空想主义的代名词,但乌托邦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进行严肃思考的结果。《乌托邦》开创了英国哲理幻想小说传统的先河,这一传统从培根的《新大西岛》(The New Atlantis)、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勃特勒的《埃瑞璜》(Erewhon)一直延续到20世纪

英国古典经济学与英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古典经济学17世纪中叶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法国,工场手工业逐渐发展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重商主义已经不适应日益壮大的产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资产阶级面临的任务是对封建势力作斗争,这种斗争要求从理论上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怎样使财富迅速增长,探讨财富生产和分配的规律,论证资本主义生产的优越性。由此,产生了由流通过程进入生产过程研究的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的先驱是英国的配第和法国的布阿吉尔贝尔。配第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初步考察了工资、地租、利息等范畴。布阿吉尔贝尔认为流通过程不创造财富,只有农业和畜牧业才是财富的源泉。 出现于18世纪50~70年代初的以魁奈和杜尔戈为主要代表的法国重农学派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一个系统理解。他们提出自然秩序的概念,用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农业来概括资本主义,用的生产经营活动来分析资本的流通和再生产。 斯密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创立者。他所著《国富论》一书把资产阶级经济学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他批判了重商主义只把对外贸易作为财富源泉的错误观点,并把经济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 他克服了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片面观点,指出一切物质生产部门都创造财富。他分析了国民财富增长的条件以及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分析了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把它看作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社会经济活动,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则。 李嘉图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他在1817年提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论为中心的严谨的理论体系。他强调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阐明财富在社会各阶级间分配的规律,认为全部价值都是由劳动生产的,工资由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利润是工资以上的余额,地租是工资和利润以上的余额。由此,他阐明了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对立。此外,李嘉图还论述了货币流通量的规律、对外贸易的比较成本学说等等。古典经济学到李嘉图时达到了顶峰,对后来的经济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典经济学产生于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处于上升发展的时期,在这种条件下,古典经济学还能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和矛盾进行较为客观的探索,因而具有一定的科学成份。古典经济学员主要的贡献是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从而成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的一个重要来源,但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他们的理论不可避免地包含一些庸俗因素。 历史学派19世纪上半叶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还远远落后于英法。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以国家主义为先驱的德国历史学派。 历史学派分为旧历史学派和新历史学派两个阶段。以罗雪尔为创始人的旧历史学派活动于19世纪40~70年代。他们反对19世纪中叶以前的英法传统经济学,以历史归纳法反对抽象演绎法;以历史反对理论,否认经济规律的客观存在;以国家主义反对世界主义;以生产力的培植反对交换价值的追求;以国家干预经济反对自由放任。 随着19世纪70年代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出现了以施穆勒、瓦格纳、布伦塔诺等为主要代表的新历史学派,他们在上述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改良主义的“社会经济政策”,因而被称为“讲坛社会主义者”。

百年中国的英国文学史书写研究

百年中国的英国文学史书写研究 本论文以中国大陆的英国文学史为研究对象,考察从民国时期到当前近百年间英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哪些变迁?和西方的英 国文学史书写有何不同?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体现了哪些特征?等等。论文运用文学史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从文学观念、文学史观、文学史书写体例和文学史经典建构四个方面讨论了英国文学史在国内 的发展历程,最后选取了不同时期的四个个案,来进一步说明以上讨 论的问题。除绪论和结语,论文主体部分共分5章。绪论部分简略地介绍了英国文学史在中国书写的学科背景,英国文学史在中国的发展概况,研究现状,写作目的,写作思路等。第一章从文学观念的角度讨论英国文学史的书写问题,说明文学观念是如何影响和决定着文学史家对材料的选择和处理,并对比了西方的几部英国文学史来说明中国的英国文学史在文学观念上的书写特色和所受影响。近代意义上的文学观念是西方传入的纯文学观,纯文学观念对国人影响极大,国内的 大部分英国文学史都坚持纯文学观念,收入的是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泛文学观念影响下文学史把历史、哲学、书信、日记、箴言、小册子都纳入文学史料的范围内。后理论时代的大文学观念对国内英国文学史书写最大的影响就是收入了原来的亚文学类属的文本,妇女文学、地区文学、族裔文学、通俗文学进入文学史,而跨学科性质的文学史在国内并未出现。第二章从文学史观的角度讨论了英国文学史书写问题,并分为二个主要的时期,即民国时期以进化论为主导的文 学史书写和建国后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为主导的文学史书写。无论是

进化论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文学史观在进入中国后,和中国的社 会现实相结合,本着改变落后,争取富强的目的,被变形处理。以进化 论为指导的英国文学史书写强调文学与国民性的关系,以开民智,启 民力为目的,旨在改变中国国民素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文学史观最 初一度变成阶级论的文学史观,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被打上阶级的烙印。进入新时期后,文学史的书写则强调社会经济、政治背景,作家生平, 作品的思想内容,也适当强调作品的艺术特征。最后一节针对英国文 学史书写中的史观问题提出了以人性论为指导的文学史书写问题。第三章首先从文学史的书写体例角度讨论了英国文学史书写中的分期 和撰写体例问题,对比了西方的几部英国文学史,找出异同并阐明了 原因。在分期上,国人倾向于大杂烩式的分期模式,即政治朝代+世纪+文艺思潮等混合体模式。在撰写体例上,受传统史书书写的影响,作家纪传体模式盛行,其次便是分类合编体。而评论体和辞典体则凤毛麟角,应用极少。第二节针对国内分期问题提出了以文学思潮、文学传 播方式为依据的分期模式,针对撰写体例问题提出了以编年体、故事 体为模式的撰写方式。第四章从文学史经典建构的角度讨论了百年来中国的英国文学史经典演变过程和中国文学传统对经典建构的影响 问题。发现中国的英国文学史经典是一步步中国化的过程,是历史、 现实、文化和意识形态共同作用的产物,在经典的选择、经典作家的 评价和经典作品的阐释上都有异于英国本土的文学史。第五章选取了中国不同时期四个比较独特的英国文学史书写案例来进一步说明以 上问题,以期从中窥见出百年来英国文学史在中国(大陆)书写历程和

美国经济发展史

美国经济发展史 一:独立战争、禁运和1812的美英战争 独立战争期间,由于对英贸易的滞阻,北美的制造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从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看则仍远落后于英国。战争结束后,英国利用自身强大的制造业和商业优势,一方面对美国的出口实施严厉的商业限制,包括禁止美国货进入西印度群岛;另一方面则向美国大量倾销英国货。独立前夕,北美平均每年运往英国的生铁为3929吨,1791年下降为797吨。烟草、稻米、蓝靛等大宗农产品的出口也大幅度下降,由此带累商业和航海业停滞,造船业衰落。据统计,从1784年到1786年,美国从英国进口的货物总值约为760万英镑,而同期美国向英国出口则仅为249万英镑,逆差高达521万英镑。出口萎缩、市场缩小,使价格大幅下跌,商人、农场主纷纷破产,债务链条破裂,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许多地方爆发了农民起义,最著名是的谢司起义。在美国史上,1781年至1789年被称为“危机时期”。从竞争的观点来看,其实质是英国挟裹着其市场竞争的强者优势对新独立的弱小的美国进行打击,以经济殖民来代替政治、军事殖民。 危机给美国上层社会带来了广泛的冲击,“美国向何处去”一时成为报纸和小册子所讨论的焦点。在一片喧嚣声中,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的两大声音至今仍清晰可辨。推崇自由贸易多为南部大种植园主、北部大商人。在危机时期,南部大种植园主兼并了大量小农的土地,巩固了竞争地位,他们虽然对英国限制出口不满,却得益于优质廉价的工业品。

因此他们主张自由贸易,一方面要求英国取消出口限制,另一方面试图摆脱英国的商业垄断,开拓南欧、北欧市场及其他全球市场,同时则加快向西部扩张,将西部广袤的土地变为农产品的生产基地,以增强美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北部大商人也主张自由贸易,因为他们的利益得益于对外贸易的扩大,无论进出口是否出现逆差,只要贸易总额上升,就少不了他们的利润。主张贸易保护者成份比较复杂,既有保卫独立战争成果的爱国主义成份,又有在谢司起义前巩固统治秩序的成份,既有受英国打击最沉重的广大小农,又有为数不多的制造业主。由于当时主要矛盾是抵制英国的经济侵略,因此,主张增强邦联政府力量、加强贸易保护的代表,财政部长汉密尔顿事实上控制了政府决策。汉密尔顿认为英国的力量来源在于制造业,因此美国必须重视制造业的发展。而要发展制造业,则必须有政府保护。他指出需要政府保护的三个理由,一,外国政府对制造业有保护和奖励;二,农业国居民出于习惯往往不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熟悉的职业;三,制造业国在技术、资金、市场方面已经具有优势,这就使“最新建立制造业的国家与制造业已成熟的国家在平等条件下进行竞争,在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行的。” 遗憾的是,尽管汉密尔顿提出加强联邦政府权力、重视制造业、提倡贸易保护的一揽子方案,但由于当时美国社会经济结构由依附于英国的种植园主和大商人主导,故唯一落实的是加强了联邦政府权力,建立了财政税收制度,恢复了公共信用,顺利发行了新国债,使联邦政府不再有名无实。然而汉密尔顿所珍视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却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1、中世纪经济学:以基督教的观点解释封建经济和少量商品交换问题。 2、重商主义:(亚当斯密《国富论》)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时期,国家支持商业资本,认为对外贸易是财富之源,主张少买多卖积累原始资本。 3、古典主义经济学: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认为生产是社会财富之源,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主张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干预,通过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支配经济生活。 4、凯恩斯主义: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后,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提出了有效需求决定就业量的理论,主张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反对自由放任、盲目生产,解决生产过剩问题。 一、古代经济学的萌芽 古希腊在经济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中,有色诺芬的《经济论》,柏拉图的社会分工论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商品交换与货币的学说。古罗马的经济思想部分见于几位著名思想家如加图、瓦罗、珂鲁麦拉等人的著作中。古罗马对经济思想的贡献,主要是罗马法中关于财产、契约和自然法则的思想。一些学者出于奴隶主阶级利益的需要,对当时的一些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最早的经济学概念和思想,比如说,关于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看法、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看法、关于货币的看法等等。 二、中世纪的经济学 中世纪经济学的主要代表是被奉为“神学泰斗”的托马斯·阿奎纳。在对基督教教义进行世俗解释时,阿奎纳在过去的经济思想和观念基础上,以基督教的观点解释了封建经济和少量商品交换中的问题。尽管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在某些方面比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济思想有所进步,但是,在某些方面,则进展不大,在个别的方面甚至还有退步。 三、重商主义 15 世纪末,西欧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瓦解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和成长;地理大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给商业、航海业、工业以极大刺激;商业资本发挥着突出的作用,促进各国国内市场的统一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商业资本加强的同时,西欧一些国家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运用国家力量支持商业资本的发展。随着商业资本的发展和国家支持商业资本的政策的实施,产生了从理论上阐述这些经济政策的要求,逐渐形成了重商主义的理论。 重商主义是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少买多卖),是在15—18世纪初受到普遍推崇的一种经济哲学。重商主义又分为早期的重商主义和晚期的重商主义两种。早期重商主义产生于15 ~16 世纪中叶,以货币差额论为中心,强调少买。该时期代表人物为英国的威廉斯·塔福。早期重商主义者主张采取行政手段,禁止货币输出,反对商品输入,以贮藏尽量多的货币。一些国家还要求外国人来本国进行交易时,必须将其销售货物的全部款项用于购买本国货物或在本国花费掉。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是重商主义的第二阶段,即晚期重商主义,其中心思想是贸易差额论,强调多卖,代表人物为托马斯·孟。他认为对外贸易必须做到商品的输出总值大于输入总值(即卖给外国人外国人的商品总值应大于购买他们商品的总值),以增加货币流入量。16世纪下半叶,西欧各国力图通过实施奖励出口,限制进口,即奖出限入的政策措施,保证对外贸易出超,以达到金银流入的目的。早晚期重商主义的差别反映了商业资本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要求。重商主义促进了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与确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重商主义的政策、理论在历史上曾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产生方式的建立与发展。 重商主义的政策结论仅在某些情况下站得住脚,并非在一般意义上能站得住脚;重商主义把国际贸易看作一种零和游戏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重商主义把货币与真实财富等同起来也是错误的。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错误的认识,重商主义才轻率地把高水平的货币积累与供给等同于经济繁荣,并

英国的经济发展的概况和特点

英国的经济发展的概况和特点 经济的概况:(6个阶段) ①16世纪:英国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大西洋航运中心,积极开展海外贸易。手工工场在许多领域建立起来。农村,圈地运动,使农村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牧场和农场。奴隶贸易使许多城市兴盛起来。 ②18世纪60年代-1840年前后,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复习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重大发明、特点、影响、尤其是对英国的影响) ③19世纪中期,英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号称世界工厂。在世界工业中居垄断地位、英国的煤、铁、纺织品的产量都超过法、德、美三国的总和。 ④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经济发展缓慢,丧失了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但还占有一定地位,特别是它的造船业和金融业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注意英国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和丧失并分析原因、影响) ⑤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霸权地位开始衰落。一战使英国的债务比战前增加了10倍。英国从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伦敦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英镑的地位发生了动摇。1924年,英国的工业超过战前的水平。1929-1933年,英国发生了经济危机,经济出现了严重倒退(分析经济的这种变化对政治、外交、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 ⑥二战后,英国经济严重削弱。英国同其它资本主义国家一样经历了恢复、快速发展和滞胀时期.(注意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没讲英国,而只是讲了美国,要注意)这种情况对英国外交的影响. (二)特点: ①英国是世界上最先进行和完成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工业国 ②英国是占领殖民地最多的国家,殖民地对英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③从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英国一直是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下降。 英国的政治: (一)英国政治的演变概况(8个阶段): ①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出现了杰出的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和卓越的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 ②宗教改革运动中,英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成立了不属罗马教皇管辖的英国国教。后来出现了清教徒运动。 ③1640-1688年,英国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 复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过程、特点、结果和影响等, ④着重分析《权利法案》对英国历史的影响 ⑤1832年,英国进行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取了更多的议席和政治权利。 ⑥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主张遏制苏联,对抗世界共产主义运动 ⑦1949年,英国加入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⑧1986年,英国加入了欧洲共同体 ●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 确立的原因:英国最早发生了工业革命,经济实力强大;19世纪中期,英国煤、铁、纺织品的产量都超过法、德、美三国的总和;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确立: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丧失的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 丧失:19世纪末,英国丧失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注意英国对科技的态度:由积极应用到抵制新技术推广和应用。 从中得到的认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振兴繁荣根本在于科技,科技立国是必经之路;科技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科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编号:01015065, 01015096 (翻译方向); 02015055,02015106 (教育方向) 2.层次与学制:本科, 四年制 3.总学时:68 4.学期与周学时:第五,六学期;周学时: 2 5.学分:2 6.执笔人:夏丹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为英语(翻译,教育方向)专业必修课。 该门课程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旨在使学生从英国历史、语言、文化发展的角度,掌握英国文学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文化思潮,文学流派,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同时帮助学生对英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介绍一些最基本的文化理论和批评方法,对部分在思想上艺术上有代表性,有影响的作家及作品进行分析、导读,增强学生对英国文学的形成和发展的理解,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文学修养。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1.课程的要求:学完本课程,学生应该掌握如下能力: ①对于英国文学史有整体性的把握; ②掌握分析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③独立完成千字左右的文学作品评析的英文论文; ④掌握文学概念和相关文学流派的专业知识。 2.质量标准:在第五学期完成英国文学史中从中古时期到启蒙时期的文学流派及相关作家,完成两篇以上的英文作品分析论文;第六学期完成从浪漫主义时期到现代主义文学相关内容的学习,并整体把握整个英国文学史的脉络,完成三篇以上的英文作品分析论文。同时检验学生是否了解、认识英国文学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化、文学流派、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了解英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并能够用最基本的文化理论和批评方法,理解、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文学修养。 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五学期: 第一章序言 (2 学时) 使学生对英国文学史和主要流派具有提纲挈领的认识。 第二章中古世纪时期(2学时) 使学生掌握英国文学的起源及其形式和主要代表作品 第三章杰弗里?乔叟 (2学时)

英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发展历程

英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发展历程: 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人利用有利的位置拓展对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为英国积累了巨额资本,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英国出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和从事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新贵族。17世纪时,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642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召集议会开会,议员们对国王的独断专权进行猛烈的抨击,要求限制国王的权利。1642年,国王讨伐议会,内战爆发,议会打败国王军队。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英国成立了共和国。共和国时期,克伦威尔担任“护国主”,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策,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克伦威尔去世后,查理二世复辟。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反国王人士发动宫廷政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起来。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18世纪中期,英国商品越来越多地销往海外,手工工场的生产供不应求。为了提高产量,人们想方设法改进生产技术,促使人们将工场手工业发展到大机器生产,于是18世纪60年代爆发了第一次工业革

命,使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重要阶段。期中,瓦特发明了改良蒸汽机,1785年以后,瓦特的改良蒸汽机被广泛应用。人们利用蒸汽机提供的动力带动机器,进行生产,极大地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从此,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工业革命完成。17世纪以后,英国走上了殖民争夺的道路。它相继打败竞争对手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到18世纪后半期,英国在世界各大洲建立了殖民地。英国通过在殖民地的殖民侵略,掠夺了无数的财富,发展国内经济,积累了巨额资本;同时,这些殖民地也为英国工业生产提供了巨大的海外市场,进一步刺激了工业的发展,促进英国迅速成长为资本主义强国。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已有长足发展,成为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作为他们扩大海外市场的目标。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我国广东海面,进行挑衅,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英国工业革命——经济发展的社会视角

英国工业革命原因新解——经济发展的社会学视角 摘要:长期以来,学者们对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的解释可谓是人言言殊、分歧竞鸣。原因在于他们要么没有将工业革命作为一个社会整体进行考虑,以至于当用一种理论进行解释发挥解释力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也彰显了其有限性;要么对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不够,人类追求绝非仅仅为财富那么狭隘。本文从社会流动的视角重新解释了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开始的原因,以为大国崛起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启示。 一、引言 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英国而不是其他国家?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而又历久弥新的话题。1750年前后,随着英国人口规模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它成为第一个从“马尔萨斯陷阱”中“逃离”的国家(Crafts,1985;Wrigley,1983)。随后,在世界的许多其他地方,人均收入的增长开始加速。越来越多的国家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首先是欧洲,继而是北美,最后扩展到整个世界。表面看来,英国工业革命是一场生产革命、技术革命,但就笔者看来,它却是一场社会革命。历史不容跨越,它是循序渐进的,是一系列发展的顶点和总和,而且这些发展没有一项是英国所独有的,甚至有些发展在时间上还落后于别处(哈孟德夫妇,1959;Komlos,2003)。为什么一些国家率先实现了工业化?传统的增长理论(GalorandWeil,2000;GalorandMoav,2002;Jones,2001;HansenandPrescott,2002)对众多国家从“马尔萨斯陷阱”里的跃迁给出了符合逻辑的解释。但是,作为一个划时代的制度、技术、经济、文化和社会变革,英国工业革命的催生需要一系列条件的整合。至于这些条件如何机缘巧合地组织在一起,为何发生在英国,学者们是人言言殊、分歧竞鸣。 哈孟德夫妇(1959)将其归结为英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欧陆发生的历次战争以及宗教和政治上的原因。Landes(2001)认为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并不复杂:庭院制造业培育了经济增长的苗床;纺织、钢铁能源和动力的技术创新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支撑;商业化的农业提高了农业收益并促进了物业管理的一体化,商业化的交通运输提高了投资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非物质的价值观和体制有利于追求物质财富和总体致富。另外一些专家认为,英国工业革命得益于英国鼓励投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积累的制度(NorthandThomas,1973;NorthandWeingast,1989;AcemogluandJohnsonetal.,2002)。Jacob(1997)和Mokyr(2002)认为,科技革命和启蒙运动传播了有用的知识,并带来了政治上的改革。Clark(2003)和VoigtlanderandVoth(2006)认为,发生在英国的工业革命偶然性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巧合,随后迅速地扩展到整个西欧。Galor(2005)论证说地理因素和历史事件共同决定了从马尔萨斯陷阱中的“逃离”,制度、人口、文化、贸易模式、垄断地位和公共政策的变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尽管各个专家对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给出了符合逻辑的解释,但他们却像“盲人摸象”一样,各执己见,并彼此争论不休。 究其原因,在于英国工业革命之前,很多国家——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也曾经鼎盛过,且这些国家的制度创新、技术发明和武器装备并不逊于英国。只是这些国家后来要么走向了衰落,要么在较高的发展水平上停滞不前。就笔者看来,分歧的原因无非有二:

英国经济发展历程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英国经济发展历程 信息中心投资规划科 2010年11月

目录 英国经济发展历程 (3) 1 发展历程 (3) 1.1 概述 (3) 1.2 转型期(16-18世纪) (3) 1.3 英国上升为霸权国(1700-1820) (3) 1.4 加速增长阶段(1820-1913) (4) 1.5 “英国病”初期(1918-1929) (4) 1.6 危机和战争双重打击(1930-1945) (5) 1.7 惨淡经营(1946-1967) (6) 1.8 “英国病”的激化(1967-20世纪90年代) (6) 1.9 增长缓慢的十年(2000-2009) (7)

英国经济发展历程 1 发展历程 1.1 概述 (1)16世纪到18世纪经济转型阶段; (2)英国上升为霸权国,1700-1820; (3)技术进步和实际收入增长的加速阶段,1820-1913; (4)“英国病”的初期,1918-1929; (5)危机和战争的双重打击,1930-1945; (6)帝国解体后的惨淡经营,1946-1967; (7)“英国病”的激化,1967-20世纪末期; (8)增长缓慢的十年(2000-2009) 1.2 转型期(16-18世纪) 16-17世纪的英国正处于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度时期,这个时期的英国新兴资产阶级为了积累更多的原始积累财富才采取“重金主义”政策这样便极大的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革命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到了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已经完成了资本主义进程中的原始积累,为了向工业革命过度并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重金主义”政策也转变为“重工主义”政策,向世界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转变。 1.3 英国上升为霸权国(1700-1820) 在此时期,英国人均收入增长要快于17世纪。是欧洲平均水平的两倍多。1700年时,英国的GDP是荷兰的两倍,到了1820年则是七倍。 英国资本从1750年的5亿英镑增长到1865的60亿英镑。对总人口的人均收入进行的计算,1700年人均收入大约是每年8-9英镑,经过50年增加到12-13英镑,到1800年增加到22英镑,而1860年则又翻了一番。

英国会展业发展现状及相关数据

英国会展业发展现状及相关数据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英国政府逐渐认识到会展业不仅本身极具经济价值,并且对旅游、贸易和投资、外汇增长及就业等产业有很好的拉动作用,于是英国政府将会展业作为主要产业重点发展。八九十年代,英国各主要城市均建立了会议局,专门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咨询和服务;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在财政上给予补贴,自此英国会展业步入一个高速发展期。 目前,英国已拥有8000-10000个大小会展场所,其中12%为大型会展场所,60%-70%为酒店的会议室。伦敦、伯明翰、格拉斯哥、爱丁堡等已成为著名会展城市。 英国会展产业主要包括会议、展览、赛事及奖励旅游四个方面,涉及20多个种类,250多个行业。因会展业几乎涉及所有行业,英国政府和会展业协会从一开始便有意建立与金融服务、旅游业、创意产业、节日经济、建筑业等产业的多层次平台,将会展业打造成促进英国各主要产业发展的纽带。目前英国所有行业协会下都建立了会展业的联系单位,英国金融城、旅游局、创业园及各种节日经济都把会展作为其重要的推介手段,经过许多年的实践,这些行业借助会展业平台,相互融

合,形成了从金融服务、创意设计、会展刺激到带动旅游、贸易、娱乐等各行业的综合配套发展模式。 去年,英国会展业产值246亿英镑,其中,贸易交易展示类会展产值93亿英镑,会议产值72亿英镑,会展带来的酒店收入11亿英镑,体育性活动产值23亿英镑。会展业为英国创造了13.7万个就业岗位,带来的旅客数达1700万人次。 当今,英国会展业不再享有特殊的政府财力贴补,只有如曼彻斯特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政府为了争取重要会展的“落地”权,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在英国的会展管理模式中,政府无为而治,对会展业基本不做行政干预,主要依靠行业协会来实现自律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各类会展协会众多,实行行业自律管理。英国政府对会展业未设专门的法律法规及管理规定,会展业的行为准则多是通过行业自律的方式确定。会展行业协会在行业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会展业务链上的主体,如会展组织者、场馆提供者、会展服务提供商都有自己的协会。各类协会制定规范,对会员起指导和约束作用。 英国会展业的国际化程度很高,英国会展商每次邀请的外国客商参展产品和人士都力争达到50%,使国际国内市场相接轨。(作者:海南省外专局“会展信息化管理”赴英国培训班全体学员)来源海南日报) )

英国经济发展史

英国经济发展史(英国工业革命)以及对我国现代化启示 ●摘要: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以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为始,以 瓦特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枢纽,以19世纪30、40年代机器制造业 机械化的实现为基本完成的标志。工业革命的进程鲜明地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这些思想对我国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和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英国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是工厂制度 的确立,它产生了两个新的阶级。因此它含有技术革命与社会革命两方面的内 容。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功,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 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英国工业革命中国现代化经济社会生产力工业化 ●正文 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 前提条件: ①政治前提: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②资本: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积累了雄厚的资本。 ③技术: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生产技术知识。 ④劳动力:圈地运动增加了雇佣劳动力。 ⑤市场:圈地运动拓展了国内市场;殖民掠夺拓展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廉价原料产地。 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the Age of Machines)。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向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传播,19世纪传至北美。18世纪时,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英国经济迅速发展。殖民地不仅为英国带来了巨额的财富,还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地主们热衷圈地养羊,很多农民被迫离开土地,去工场做工。手工工场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影响工业革命大幅度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资本主义生产制度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工业革命促进了新兴城市的产生,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猛烈冲击着旧思想和旧制度,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成为资产阶级的主导部分。无产阶级也正式形成。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为全球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沟通和未来全球一体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l、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马克思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的人口一一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力呢?”高度概括了这次革命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工业革命后,在英国工业中,建立了以棉纺织业占优势的纺织业、冶金业和采炼业的工业结构。随着棉纺织业的发展,在棉纺织业中首先实现了机械化。纺织业于这时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的水平比较低,英国的机器制造业比其他国家发展得早,并且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所以,英国的机器制造业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了垄断地位。由于机器制造业的大规模修建,冶金业也成了重要的工业部门之一。这时,造船业也得到了发展。种种“合

英国文学史简介

英国文学史简介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撒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下面对英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作一概述。 一、中世纪文学(约5世纪-1485) 英国最初的文学同其他国家最初的文学一样,不是书面的,而是口头的。故事与传说口头流传,并在讲述中不断得到加工、扩展,最后才有写本。公元5世纪中叶,盎格鲁、撒克逊、朱特三个日耳曼部落开始从丹麦以及现在的荷兰一带地区迁入不列颠。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给我们留下的古英语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贝奥武甫》(Beowulf),它被认为是英国的民族史诗。《贝奥武甫》讲述主人公贝尔武甫斩妖除魔、与火龙搏斗的故事,具有神话传奇色彩。这部作品取材于日耳曼民间传说,随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传入今天的英国,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诗是8世纪初由英格兰诗人写定的,当时,不列颠正处于从中世纪异教社会向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导的新型社会过渡的时期。因此,《贝奥武甫》也反映了7、8世纪不列颠的生活风貌,呈现出新旧生活方式的混合,兼有氏族时期的英雄主义和封建时期的理想,体现了非基督教日耳曼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两种不同的传统。 公元1066年,居住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人在威廉公爵率领下越过英吉利海峡,征服英格兰。诺曼底人占领英格兰后,封建等级制度得以加强和完备,法国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法语成为宫廷和上层贵族社会的语言。这一时期风行一时的文学形式是浪漫传奇,流传最广的是关于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1375-1400)以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为题材,歌颂勇敢、忠贞、美德,是中古英语传奇最精美的作品之一。传奇文学专门描写高贵的骑士所经历的冒险生活和浪漫爱情,是英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 一种社会理想的体现。 14世纪以后,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较快,市民阶级兴起,英语逐渐恢复了它的声誉,社会各阶层普遍使用英语,为优秀英语文学作品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杰弗利·乔叟(Geoffrey Chaucer, 1343-1400)的出现标志着以本土文学为主流的英国书面文学历史的开始。《坎特伯雷故事》(The Canterbury Tales)以一

英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Romance: a long composition, in verse or in prose, describing the life and adventures of a noble hero, especially for the knight. The most popular theme employed was the legend of King Arthur and the round table knight. 2.Renaissance: a revival or rebirth of the artistic and scientific revival which originated in Italy in the 14th century and gradually spread all over Europe. It has two features: a thirsting curiosity for the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keen interest in activities of humanity. 3.Sonnet: 14-line lyric poem, usually written in rhymed iambic pentameter. 4.Enlightenment: a revival of interest in the old classical works, logic, order, restrained emotion and accuracy. 5.Neoclassicism: the Enlightenment brought about a revival of interest in Greek and Roman works. This tendency is known as Neoclassicism. 6.Romanticism: imagination, emotion and freedom are certainly the focal points of romanticism. The particula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terature of romanticism include: subjectivity and an emphasis on individualism; freedom from rules; solitary life rather then life in society; the beliefs that imagination is superior to reason; and love of and worship of nature. 7.Byronic Heroes: a variant of the Romantic heroes as a type of character( enthusiasm, persistence, pursuing freedom), named after the English Romantic Poet Gordon Byron. 8.Realism: seeks to portray familiar characters, situations, and settings in a realistic manner. This is done primarily by using an objective narrative point of view and through the buildup of accurate detail. 9.Aestheticism: an art movement supporting the emphasis of aesthetic values more than socio-political themes for literature, fine art, music and other arts. 10.Stream-of-Consciousness: it is a literary technique that presents the thoughts and feelings of a character as they occur without any clarification by the author. It is a narrative mode. 11.Epic: a long narrative poem telling about the deeds of a great hero and reflecting the values of the society from which it originated. 一、The Anglo-Saxon period (449-1066) 1、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分类:pagan(异教徒) Christian(基督徒) 2、代表作:The Song of Beowulf 《贝奥武甫》( national epic 民族史诗) 采用了隐喻手法 3、Alliteration 押头韵(写作手法) 例子:of man was the mildest and most beloved, To his kin the kindest, keenest for praise. 二、The Anglo-Norman period (1066-1350) Canto 诗章 1、romance 传奇文学 2、代表作: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 是一首押头韵的长诗 三、Geoffrey Chaucer (1340-1400) 杰弗里.乔叟时期 1、the father of English poetry 英国诗歌之父 2、heroic couplet 英雄双韵体:a verse unit consisting of two rhymed(押韵) lines in iambic pentameter(五步抑扬格) 3、代表作:the Canterbury Tales 坎特伯雷的故事(英国文学史的开端) 大致内容:the pilgrims are people from various parts of England, representatives of various walks of life and social group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