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控制

管理学控制
管理学控制

第五章控制

主要内容:

?控制的含义和必要性

?控制理论

?控制的基本类型

?控制的过程

?有效控制的特征

?控制的方法

一控制的内涵与类型

1、内涵

控制是保障企业计划与实际作业动态相适应的管理职能。

2、控制的必要性:

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对原先制定的计划,从而

对企业经营的内容作相应的调整

管理权力的分散。企业分权程度越高,

控制就越有必要。

工作能力的差异。

前馈控制(预先控制)

?优点:⑴防患于未然;⑵控制不针对具体人员,易于被员工接受并付诸实施。

?在工作开始之前对工作中可能产生的偏差进行预测和估计并采取防范措施,将可能的偏差消除于产生之前。它的纠正措施往往是预防式的,作用在计划执行过程的输入环节上,工作重点是防止所使用的各种资源在质和量上产生偏差。

?需要的条件多。要拥有大量准确可靠的信息,对计划行动过程有清楚的了解,懂得计划行动本身的客观规律性并要随着行动的进展及时了解新情况和新问题。

同期控制(现场控制或过程控制

?企业在经营过程开始以后,对活动中的人和事进行指导和监督。

?优点:具有指导的职能,有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将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

?缺点:

⑴易受管理者的时间、精力、业务水平的制约;

⑵应用范围较窄;

⑶易在控制者和被控制者之间形成心理上的对立,易损害被控制者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精神。

反馈控制(成果控制或事后控制)

?在工作结束或行为发生之后进行的控制。把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工作或行为的结果上,通过对工作结果进行测量、比较和分析,采取措施,从而矫正今后的行动。

?主要包括财务分析、成本分析、质量分析及职工成绩评定等

?缺点:滞后、损失已经发生。

?反馈控制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为未来计划的制定的活动的安排提供借鉴。

二、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

基本控制过程:

?确立标准;

?衡量绩效;

?纠正偏差

控制工作的基本要素:

?⑴控制标准;

?⑵偏差信息;

?⑶矫正措施

(一)确立标准(标准是检查和衡量工作及其结果的规范)

1、确定控制对象

一般来说,管理人员应对全部影响组织工作成效的因素进行控制,但这做不到。所以只对影响组织目标的重点因素进行控制,影响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的主要因素:

⑴环境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假设。

⑵资源投入。必须使资源投入在数量、质量、期限、品种以及价格等方面符合预期经营成果的要求。

⑶组织的活动。必须建立员工的工作规范,明确各部门和各员工在各个时期的阶段成果的标准,以便对他们的活动进行控制。

2、选择控制重点

获利能力;市场地位;生产率;产品领导地位;人员发展;员工态度;公共责任;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平衡。

3、制定标准的方法(确定控制指标水平)

1)用统计方法来确定预期结果。统计性标准简便易行,但有可能影响标准的先进性。

2)经验估计法,根据经验和判断评估建立标准。用于统计资料缺乏的工作,要注意利用各方面的管理人员的知识和经验,综合大家的判断,给出一个相对先进合理的标准。

3)在客观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的工程(工作)标准。科学可靠,但工作量大,适用于多次重复的工作。严格地说,工程标准也是一种用统计方法制定的控制标准。(二)衡量绩效

1、通过衡量成绩,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2、确定适宜的衡量频度

3、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将反映实际工作情况的信息适时地传递给适当的管理人员,使之能与预定标准相比较,及时发现问题。还应能及时将偏差信息传递给与被控制活动有关的部门和个人,使他们及时知道自己的工作状况,为什么错了,以及需要怎样做才能更有效地完成工作。

(三)纠正偏差

?这项工作使得控制过程得以完整,并将控制与管理的其他职能相互联结。要在纠正偏差的过程中注意下述问题:

1、找出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1)判别偏差的严重程度

2)探寻导致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2、确1)是纠正实际工作的偏差,还是衡量这些工作的标准或指导工作的计划有问题。2)预定计划或标准的调整是由两种原因决定的:

⑴原先的计划或标准制定得不科学

⑵原来正确的标准和计划,由于客观环境发生了预料不到的变化,不能再适应新形势的需

要。

定纠偏措施实施的对象

3、选择适当的纠偏措施

针对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就可能制定改进工作或调整计划与标准的纠正方案。在纠偏措施的选择和实施过程中要注意:

1)保持纠偏方案的双重优化。第一重优化,是否采取纠偏措施;第二重优化,找出其中追加投入最少,解决偏差效果最好的方案来组织实施。

2)充分考虑原先计划实施的影响。在制定和选择追踪决策的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到伴随着初始决策的实施已经消耗的资源,以及这种消耗对客观环境造成的种种影响以及人员思想观念的转变等问题。

3)注意消除组织成员对纠偏措施的疑虑。

(三)有1、适时控制(及时)

2、适度控制(范围、程度和频度要适度)

1)防止控制过度或控制不足

2)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

3)使花费一定费用的控制得到足够的控制收益

3、客观控制。客观的,符合实际情况的。

4、弹性控制。一般要有弹性的计划和弹性的衡量

标准。

另外,还要注意站在战略的高度,注意关键的例外。

效控制的特征

四、控制方法

?(一)预算控制

?预算是用数字、特别是用财务数字的形式来描述企业未来的活动计划,它预估了企业在未来时期的经营收入和现金流量,同时也为各部门或各项活动规定了在资金、劳动、材料、能源等方面的支出的不能超过的额度。

?预算的种类

1.收入预算

2.支出预算: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附加费用预算

3.现金预算

4.资金支出预算

5.资产负债预算

预算的作用及其缺点

?作用:它使得企业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效果和不同部门的经营绩效具有可比性,可以使管理者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的变化方向和组织中的优势部门与问题部门,从而为调整企业活动提供了依据;也为协调企业的活动提供了依据;为各项工作确立财务标准,大大方便了控制过程中的绩效衡量工作,为采取纠正措施奠定了基础。

预算的缺点

1、它只能帮助企业控制那些可以计量的活动

2、编制预算时通常参照上期的预算项目和标准,从而会忽视本期活动的实际需要。

3、外部环境的变化会使预算变得不合时宜

4、可能会使主管们在活动中精打细算,反而忽视了部门活动的本来目的。

5、可能会成为低效部门的保护伞

(二)标杆控制

概念:标杆控制是以在某一项指标或某一方面实践上竞争力最强的企业或行业中的领先企业或组织内某部门作为基准,将本企业的产品、服务管理措施或相关实践的实际状况与这些基准进行定量化的评价、比较,在此基础上制定、实施改进的策略和方法,并持续不断标杆控制的步骤

反复进行的一种管理方法。

1.确定标杆控制的项目

2.确定标杆控制的对象和对比点

3.组成工作小组,确定工作计划

4.资料收集和调查

5.分析比较,找出差距,确定最佳纠偏做法

6.明确改进方向,制定实施方案

7.沟通与修正方案

8.实施与监督

9.总结经验

10.进行再标杆循环

标杆控制的作用和缺陷

?作用:

通过设立挑战和赶超对象,并以最关键或最薄弱的因素作为改进内容,标杆控制以此来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缺陷:

1.易导致企业的竞争战略趋同

2.容易使企业陷入“落后──标杆──又落后──再标杆”的标杆管理陷阱中

(三)平衡积分卡控制

?平衡积分卡是由财务、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四个方面构成的衡量企业、部门和人员的卡片。其目的在于平衡,兼顾战略与战术、长期与短期目标、财务和非财务衡量方法、滞后和先行指标。

?优点:

1)将企业的战略置于核心地位

2)使战略在企业上下进行交流和学习,并与各部门和个人的目标联系起来

3)使战略目标在各个经营层面达成一致

4)有助于短期成果和长远发展的协同和统一

平衡积分卡的控制作用

管理学控制习题

六章控制职能 1.传统的控制方法有哪些? 答案:预算、统计资料、专题报告、盈亏平衡分析、经营审核、深入现场。 2.简述控制的动态性特点。 答:组织是动态的,其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因此控制标准和方法不可能固定不变。管理控制应具有动态的特征,这样可以提高控制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3.简述现场控制的弊端。 答:1)容易受到管理者时间、精力、业务水平的制约。2)应用范围较窄。3)容易在控制者和被控制者之间形成对立。 4.简述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即:控制的对象)简述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即:控制的对象) 答:1)环境特点及其发展趋势2)资源投入3)组织活动 5、简述制定控制标准的步骤。 答:1)确立控制对象。2)选择控制重点。3)制定控制标准。 6.简述工业企业常用的控制标准。 答:1)时间标准。如工时、交货期等。2)数量标准。如产品数量、废品数量等。3)质量标准。如产品等级、合格率等。4)成本标准。如单位产品成本等。 7.简述制定控制标准的方法。 答:1)统计标准:利用统计方法来确定预期结果。2)经验标准:根据经验和判断来估计预期结果。3)工程标准:在客观的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标准。 8.简述控制标准的制定要求。

答:1)便于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衡量。2)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3)应与未来的发展相结合。4)应尽可能体现出一致性。5)应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6)应具有一定的弹性。 9.对控制信息有什么要求? 答:控制信息应具备以下特性:及时性、可靠性、适用性。 10.怎样理解控制工作的重要性? 答案:(1)一方面,任何组织、任何活动都需要进行控制。因为由于主客观原因,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偏差。控制工作起着执行和完成计划的保障作用,以及在管理过程中产生新的计划、新的目标和新的控制标准的作用。通过控制工作了解偏差和纠正计划。 (2)另一方面,控制工作的重要性还表现在管理的五个职能中它所处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控制工作还处于管理的全过程中,它不仅可以维持其他职能的正常活动,而且在必要时还可以采取纠正偏差的行动来影响其他职能的活动。通过纠正偏差的行动,控制工作与其他职能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管理过程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 11.为什么纠正偏差是控制的关键? 答案:(1)它体现了执行控制职能的目的。控制职能,就是将计划的执行情况同计划所制定的控制标准对照,从而发现执行情况同计划目标之间的偏差,并采取相应措施,使这种偏差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以达到保持组织系统的活动稳定的目的,也就是纠正偏差的目的。 (2)纠正偏差,将控制工作同管理的其他职能结合在一起。纠正偏差是整个管理系统中的一部分工作内容。通过确立目标,修订计划,改变组织结构,调整人员配置以及在指导与领导方法上的重大改进,可以使纠正目标的工作取得满意效果,使得整个控制工作达到预期的目的。 12.简述一般控制与管理控制的相同点? 答案:(1)同是一个信息反馈过程。管理控制系统实质上也是一个信息反馈系统,通过信息反馈,发现管理活动中的不足之处,促进系统进行不断的调节和改变,使之逐渐趋于稳定、完善,直至达到优化状态。(2)管理控制也有两个前提条件,即计划指标

管理学原理自己

第一篇基础篇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的概念:管理就是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 (2)管理的特征:①管理活动不同于作业活动②管理工作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③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3)管理的职能:①计划是对组织未来活动进行的预先筹划和安排;②组织是为了完成计划而对分工协作关系所做的整体安排③领导是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过程④控制是为了保证组织按预定要求运作而进行的一系列监督检查工作。 (4)管理者:指在组织中行使管理职能、通过协调他人的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人。 (5)管理者的分类:①按管理者所处层次的不同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基层②按管理者从事管理工作的领域及专业不同,分为综合管理者和专业管理者。 (6)管理者的角色:1)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①挂名首脑角色:管理者履行礼仪性和象征性的业务时,如参加社会活动、宴请重要客户、带领有关领导参观企业。②领导者角色。管理者激励、指导员工时。③联络者角色。管理者与内部人员进行沟通、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关系时。2)信息传递方面①监听者角色。管理者通过各种媒介寻求和获取信息以便更好的了解组织和环境时。②传播者角色。管理者将获得的信息传递给其他组织成员时。 ③发言人角色。管理者向外界,如股东、消费者、公众、政府发布组织的有关信息时。3)决策制定方面①企业家角色,管理者积极利用外部机会,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开拓新市场时;②混乱驾驭者角色,当管理者处理冲突或问题、调解各种争端时;③资源分配者角色,管理者合理分配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时间等资源时;④谈判者角色,当管理者为了组织的利益和其他组织或个人进行讨价还价、商定成交条件时。 (7)管理者的技能:①技术技能对于基层管理者最重要,对中层较重要,高层只需一般了解②人际技能对高、中、基层管理者的重要性大体相同。③概念技能指纵观全局、洞察企业与环境要素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能力。对高层管理者最重要,对中层较重要,对基层不太重要。 (8)管理学的概念: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2:领会:(1)管理的产生:①管理产生于欲望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之间矛盾的协调;②管理是人类群体活动的产物。 (2)管理的必要性:①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看,管理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物质力量;②管理是任何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③管理活动具有的普遍性。 (3)管理有效性的衡量:由效率和效果来衡量。效率:投入与产出的比值,意味“正确地做事;效果:目标达成度,涉及活动的结果,意味“做正确的事“。 (4)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管理者都从事以下四种活动:传统管理、沟通、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联系。工作数量多、质量好及下级对其满意程度高的管理者称为“有效的管理者”;在组织中晋升速度快的管理者称为“成功的管理者”。分析结论:①对于“成功的管理者”而言,网络联系对管理者的成功相对贡献最大;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相对贡献最小;②对于“有效的管理者”而言,沟通的相对贡献最大;网络联系的贡献最小。③社交和施展政治技巧对于组织中获得晋升起着重要作用。 (5)管理学的特点:综合性、不精确性、实践性、历史性、发展性。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识记:(1)亚当斯密的管理思想:①提出了“分工协作原理”和“生产合理化”的概念;②提出了“经济人”的观点。指经济活动产生于个人利益基础上的共同利益,即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兼顾他人利益。(2)古典管理理论的特点:①以提高生产率为主要目标②以科学求实的态度进行调查研究;③强调以个人为研究对象,重视个人积极性的发挥④强调规章制度的作用。 2.领会:(1)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1、工作定额原理2、标准化原理3、科学地挑选工人并使之成为“第一流工人”,4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5、管理工作专业化原理6、管理控制的例外原理 (2)一般管理理论的要点:1、经营与管理的区别:经营是指导或引导一个组织趋向某一既定目标,管理仅仅是经营的一项活动。2、管理的五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3、管理的十四条原则 (3)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的主要观点:1、理想的组织形态2、理想组织形态的管理制度3、理想组织形态的组织结构 (4)霍桑实验的结论:1、工人是“社会人”,而非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济人”。2、认为生产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人的态度,即所谓的“士气”,而这又是由家庭和社会活动以及企业中人与人的关系决定的。3、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左右成员行为。4、新型的领导能力就是要在正式组织的经济需求和工人的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保持平衡 (5)行为科学的建立与发展:该研究集中在四个领域1、关于动机激励的理论,这是行为科学最基本的理论核心,认为“人的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驱使的,动机是由需要决定的,动机激励理论实质上是研究如何根据各种人所具有的各种不同需要去激励人们的动机,从而产生符合组织需要的行为。2、关于企业管理中的“人性”理论,这是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即如何看待职场中员工的人性。3、关于领导方式的理论,它以动机激励和人性理论为基础,强调对人的激励和对人性的看法最终是要通过一定的领导方式来体现的。4、关于组织与冲突理论,个体行为是群体行为的基础,群体行为又对个体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6)管理理论的发展分四个阶段: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主要由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构成2.20世纪20年代中期,梅奥的“霍桑试验”,把研究重点从“物”转向“人”,行为科学由此产生3.现代管理理论阶段;突出特点是强调环境对组织的影响。4.当代管理理论 第三章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 1.识记:(1)组织环境的概念:组织环境就是指影响组织生成与发展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集合。 (2)组织环境的分类:①外部环境包括一般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社会和技术)和具体环境(供应商、顾客、竞争者等)②内部环境(包括组织资源、组织文化等) (3)组织环境的特点:客观性、复杂性、关联性、不确定性、层次性。 (4)组织文化的概念与特征: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的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

管理学 控制篇(第十一章)综合练习

管理学控制篇(第十一章)综合练习 单选题 1.下列哪种控制的目的是及时发现并纠正工作中出现的偏差。( B )A.事先控制 B.现场控制 C.成果控制 D.综合控制 2. 进行控制时,首先要建立标准。关于建立标准,下列说法中哪一种有问题?( A ) A.标准应该越高越好 B.标准应该考虑实施成本 C.标准应考虑实际可能 D.标准应考虑顾客需求 3.“治病不如防病,防病不如讲卫生。”根据这一说法,以下几种控制方式中,哪一种方式最重要?( D )。 A.同期控制 B.现场控制 C.反馈控制 D.事先控制 4. 管理者在视察中发现一个员工操作机器不当,立即指明正确的操作方法并告诉该员工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按正确的方式操作。这是一种( D )。 A. 反馈控制 B. 指挥命令 C. 事前控制 D. 现场控制 5. 统计分析表明,“关键的事总是少数,一般的事常是多数”,这意味着控制工作最应重视:( A ) A.突出重点,强调例外 B.灵活、及时和适度 C.客观、精确和具体 D.协调计划和组织工作 6. 实习医生在第一次作手术时需要有经验丰富的医生在手术过程中对其进行指导,这是一种( D )。 A. 预先控制 B. 事后控制 C. 随机控制 D. 事中控制 7. 下列哪项不属于管理者实施控制的过程( C )。 A. 确立标准 B. 衡量绩效 C. 纠正偏差 D. 分析测评 8.在管理控制活动中,有一种控制是用过去的情况来指导现在和将来 , 这种控制是 ( B )。 A. 前馈控制 B. 反馈控制 C. 过程控制 D. 间接控制 9.人们常说,人的身体是“三分治七分养”,这件事表明( D )。 A.反馈控制比前馈控制重要 B.同期控制比反馈控制重要 C.反馈控制比同期控制重要 D.前馈控制比反馈控制重要 10. 下列哪一项控制工作的纠正措施是用于正在进行的计划执行过程?( C ) A.前馈控制 B.反馈控制 C.现场控制 D.直接控制 11.控制环节不包括( C )。 A. 制定控制标准 B.用标准衡量绩效 C.控制能力的培养 D.采取矫正措施

管理学控制

第五章控制 主要内容: ?控制的含义和必要性 ?控制理论 ?控制的基本类型 ?控制的过程 ?有效控制的特征 ?控制的方法 一控制的内涵与类型 1、内涵 控制是保障企业计划与实际作业动态相适应的管理职能。 2、控制的必要性: 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对原先制定的计划,从而 对企业经营的内容作相应的调整 管理权力的分散。企业分权程度越高, 控制就越有必要。 工作能力的差异。 前馈控制(预先控制) ?优点:⑴防患于未然;⑵控制不针对具体人员,易于被员工接受并付诸实施。 ?在工作开始之前对工作中可能产生的偏差进行预测和估计并采取防范措施,将可能的偏差消除于产生之前。它的纠正措施往往是预防式的,作用在计划执行过程的输入环节上,工作重点是防止所使用的各种资源在质和量上产生偏差。 ?需要的条件多。要拥有大量准确可靠的信息,对计划行动过程有清楚的了解,懂得计划行动本身的客观规律性并要随着行动的进展及时了解新情况和新问题。 同期控制(现场控制或过程控制 ?企业在经营过程开始以后,对活动中的人和事进行指导和监督。 ?优点:具有指导的职能,有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将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 ?缺点: ⑴易受管理者的时间、精力、业务水平的制约; ⑵应用范围较窄; ⑶易在控制者和被控制者之间形成心理上的对立,易损害被控制者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精神。 反馈控制(成果控制或事后控制) ?在工作结束或行为发生之后进行的控制。把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工作或行为的结果上,通过对工作结果进行测量、比较和分析,采取措施,从而矫正今后的行动。 ?主要包括财务分析、成本分析、质量分析及职工成绩评定等 ?缺点:滞后、损失已经发生。 ?反馈控制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为未来计划的制定的活动的安排提供借鉴。 二、管理控制的基本过程 基本控制过程: ?确立标准; ?衡量绩效;

(整理)《管理学》第五篇控制课堂练习题.

《管理学》第五篇:控制(课堂练习题) 讨论1: 航行于波涛汹涌的大海上的船舰,要依靠舵手对航向的不断修正,方能平安到达目的地;球队教练在赛前给球队确定的赛场战术、赛中换人或利用“暂停”指示队员改变战术、赛后总结经验教训,都是为了球队取得期望的“成就”;企业生产中,若发现某产品的单位变动成本超过了某一水平X元,管理者则要分析原因是原材料涨价,还是工人劳动生产率降低,或者加工中浪费材料等,以便采取一定措施,使成本降下来。这些: A. 分别是管理的计划、领导和控制职能 B. 分别是管理的领导、组织和控制职能 C. 分别是管理的领导、组织和计划职能 D.都是管理的控制职能 讨论2 种庄稼需要水,但这一地区近年老不下雨,怎么办?一种办法是灌溉,以补天不下雨的不足。另一办法是改种耐旱作物,使所种作物与环境相适应。这两种措施分别是: A.纠正偏差和调整计划 B.调整计划和纠正偏差 C.反馈控制和前馈控制 D.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 讨论3: 某企业管理部门在制定劳动定额时,出现了以下四种意见,你认为哪一种意见比较正确?A.劳动定额主要是为了考核用的,应选择最先进的标准 B.劳动定额的确定应结合企业实际,并考虑有助于员工积极性的调动 C.为使绝大多数员工能超额完成任务,应选择最低的定额标准 D.考虑到员工操作水平的差异性,定额标准宜采取最先进与最低标准的平均值 讨论4: 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有效控制应具备的特征? A.客观性和可接受性 B.明确的成果导向 C.及时性 D.依赖统计过程和数据 讨论5: 为了保证企业管理控制系统的有效运行,从根本上来说,管理者长期应该关注的主要是对有关人员: A.严加管制 B.奖惩得当 C.友好相处 D.增加其对组织目标的认同感

《管理学》习题与答案——第20章控制方法

《管理学》习题与答案——第20章控制方法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第二十章控制方法 一、教学要点 1、各种类型预算控制的内涵。 2、预算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3、各种类型的非预算控制的内涵。 4、审计控制的内涵、类型。 5、损益控制的内涵、作用及其局限性。 6、投资报酬率控制的内涵、作用及其局限性。 7、亲自观察控制的内涵及其作用。 8、报告分析法的内涵及其作用。 9、成本控制的基础、步骤和作用。 10、关键名词:预算、静态预算、弹性预算、增量预算、零基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现金预算、资金支出预算、资产负债预算、比率分析、审计、外部审计、内部审计、管理审计、损益控制、投资报酬率控制、亲自观察控制、报告分析控制、成本控制 二、习题 (一)填充题 1、企业在未来的几乎所有活动都可以利用_________进行控制。 2、预算预估了企业在未来时期的_________或_________,同时也为各部门或各项活动规定了在资金劳动、材料、能源等方面的支出不能超过的额度。 3、静态预算是指_________。 4、弹性预算主要用于:_________。 5、一般来说,预算内容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和_________都是从财务角度计划和预测未来活动的成果以及为取得这些成果所需付出的费用。 7、收入预算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 8、把成本准确地分配至各成本对象有两种方法:_________和_________ 9、利用财务报表提供的数据,常用的有两种类型:_________和_________。 10、成本分配的追溯法有两种:_________和_________。 11、_________反映了企业所有者提供的资金与外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的比率关系。 12、_________是由外部机构选派的审计人员对企业财务报表及其反映的财务状况进行独立的评估。 13、动因追溯使用两种动因类型来追溯成本:_________和_________。 (二)选择题 1、下列关于分预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 A. 分预算是按照部门和项目来编制的 B. 它们详细说明了相应部门的收入目标或费用支出的水平 C. 规定了他们在生产活动、销售活动、采购活动、研究开发活动或财务活动中筹措和利用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标准 D. 分预算必须用统一的货币单位来衡量

《管理学》:控制过程一般有哪些步骤

MBA课程名称:《管理学》 题目:控制过程一般有哪些步骤 正文: 控制职能是管理活动中的五大基本职能之一。控制就是检查工作是否按既定的计划、标准和方法进行,发现偏差,分析原因,进行纠正,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根据预定的目标或标准探查偏差给予更正的过程(正式控制模型),需要6个互相联系的步骤: 1.限定子系统的范围 要制定一项正规的控制措施,首先就要明确是为谁制定的,目的是什么,即确定子系统的边界。也就是我们要控制的范围,因为一个生产过程有多个环节,要控制的自然也涉及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控制,所以每个控制都要明确一个范围。例如,造酒厂对投入进行控制,其控制范围就是造酒投入的原料、时间、温度,并对这个过程各阶段抽样化验;而对产出的控制,就是要把控制好酒的存储。 2.识别所要测量的特性 在控制过程中必须识别所要获得的信息种类。若建立正式控制过程,需要较早地确定以下内容:1能够被测量的特性是什么?2获得与所期望的目标相关的每个特性信息的成本如何?3是否每个特性的变化都影响子系统达成目标? 在识别所要测量的特性后,就要把那些能够测量的特性挑出来。这时,选择原则或帕累托(Vilfredo Pareto)定律就很有帮助。这个定律认为,在任何一群被控制的元素中,少量的元素总是能解释大量的结果。比如造酒过程中,影响酒质量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因素是水、温度、时间,这3各因素控制好了,就能最大程度保证酒的质量。控制好少量的但关键的要素,就能最大程度控制好该目标,这些要素足以说明结果中的主要内容。正如哲学中提到的,抓住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 3.订立标准 标准是衡量实工作绩效的依据和准绳。所以要定立控制的标准。标准最好是定量的,能量化的。如果有些不容易定量,例如工作作风、态度等,这些虽然难以量化,但仍然应该提出一些定性的标准。如果没有标准,就无法进行控制。例如上班考勤控制,上班具体时间钟点(例如定为北京时间8:30)就是控制的标准,界定迟到与否就以此标准,甚至迟到到什么程度则扣当天的工资也需要有标准界定,否则考勤控制就无法进行。 4.收集数据 收集数据是为了获得每个预定特性的度量情况。数据收集工作可以由人来做也可以由机器来做;数据既可以由施加控制的人来收集,也可以由被控制的人来收集。如果由被控制的人来收集有时候会有失真的情况,特别是数据用作奖罚时就更容易出现隐瞒、歪曲等失真情况。例如上班考勤,如果由员工自己填写上班时间,以此来收集数据,并以此数据作为考勤的奖罚,这时员工就容易隐瞒迟到现象,所以现在都改用考勤打卡机、IC门禁卡考勤等机器方法。数据收集工作,管理层为了得到高质量的数据与信息,可以建立专门的部门来从事该工作,例如审计部门、统计部门等。要针对目的来收集数据,不同部门根据分工收集数据的

管理学的控制,原则和形式

[控制的分类:] 1、预先控制(或前馈控制、或事前控制) 含义:指组织在一项活动开始之前所进行的控制活动。 内容:主要是确定活动的成果及资源投入的限制。 目的:保证某项活动有明确的绩效目标,保证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投放。 2、现场控制(或过程控制) 含义:在某项活动或工作过程中进行的控制。 内容:管理者在现场对正在进行的活动给予指导和监督,以保证活动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 目的:及时纠正工作中发生的偏差。 3、成果控制(或事后控制、或反馈控制) 含义:在活动或工作结束之后进行的控制。 内容:根据事先确定的控制标准对实际工作绩效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 目的:通过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计划制定和活动安排提供借鉴。 [组织设计的原则] 1,有效管理幅度原则 为了使领导者直接而有效地领导和指挥下属,对领导的下属人数就有所限制。因为人数太多,需要协调的工作量就越大,就不能充分监督和指挥,可能导致失控而失败。 2,命令统一原则(或统一指挥原则) 组织的各级机构以及个人必须服从一个上级的指挥和命令,才能保证命令和指挥的统一。(1)如果出现多头指挥。(2)不能越级指挥。(3)不能越级请示或反映情况。 3,因事设职与因人设职相结合 因事设职要保证事事有人做。 因人设职不是保证人人有事干,而是要保证“有能力的人有机会去做他们真正能胜任的

工作”。 4,权责对等的原则 职权与职责必须对称或相等,二者必须协调。 [非正式组织定义、如何形成、优缺点] 非正式组织是人们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以感情、喜好等情绪为基础的松散的、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 1、非正式组织的形成 (1)非正式组织是伴随着正式组织的运转而形成的。 (2)群体成员在非正式组织中能得到心理需求的满足。(人有亲和的需求,渴望友谊;有归属的需求;有安全的需求等) (3)非正式组织的具体成因很多。比如亲缘背景、志趣相投、利害关系、观点一致、职业、经历、能力、地位、年龄相近等。语言、行为、服饰相一致也会促使非正式组织的形成。 (4)成员来源于同(跨)层次、同(跨)部门、同(跨)机构。 (5)接受并遵循共同的行为规则。 2、非正式组织的优缺点 (一)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 (1)能满足职工在正式组织中很难得到的心理等方面的需要。 (2)使人际关系和谐、融洽,易于产生和加强合作精神,促进正式组织的稳定。 (3)非正式组织成员在工作上相互帮助,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4)非正式组织为了组织群体的利益,往往会帮助正式组织维护正常的活动秩序。 (二)非正式组织对组织变革的影响(消极作用) (1)当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的目标发生冲突时,可能对正式组织的工作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2)非正式组织要求成员一致性的压力,往往会束缚组织成员的个人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