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咬文嚼字

戏对识才明代文学家李梦阳才思雄卓,性诙谐,甚爱才,传说他在江西作提学副使时,发现有个读书人与他同名同姓。在唱片名时,就开玩笑说,“你怎么和我同名呢?现在我出一联你来对。”于是随口念道:“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这一对出得妙!蔺相如是战国时赵国大夫,司马相如是汉代的文学家。“相如”二字又当“相同”来解释。李梦阳意思是:两个相如都不相如,你一个士子能和我同名同姓吗?那个读书人听后略加思索,答道:“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真是对得好。魏无忌是战国时魏国信陵君的公子,长孙无忌是唐朝的大臣。“无忌”二字就是“没有忌讳”。读书人的意思是:你那里都不忌讳,我这里也无须忌讳。“制对者”和“属对者”,都是巧用历史故事,弦外有音。李梦阳听了,非常欣赏这读书人的才思敏捷,经细心考察,证明确有才能;遂亲自荐举,予以重用。李时珍戏昏官传说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曾任四川蓬溪知县,为了编写《本草纲目》,决意辞官回乡。临行前,新任县官为李时珍栈行。席间,新县官要李时珍为他开一帖滋补药方。李时珍早闻此人是个”酒色财气”四大皆全的昏官,于是便佯装允诺。县官命一小吏取来文房四宝,李时珍道“我念你们写。”接着他就朗朗念道:“柏子仁二钱,木瓜二钱,官桂三钱,柴胡三钱,益智仁二钱,附子三钱,八角三钱,人参一钱,台乌三钱,上党参三钱,山药二钱。”说罢便扬长而去。第二天,那昏官将这个处方交师爷去买药,师爷仔细一看,忙说,“大人,您被李时珍骂了!”昏官莫名其妙,师爷才依次念出药方的含意:“柏木官(棺)柴(材)益(一)附(副),八人台(抬〕上山。”听罢,昏官气昏了。金少爷、钱少爷傻愣了一会儿,扫兴而归。妙对夺魁相传,有个穷秀才颇有些才学,但因科举场上徇私舞弊之风盛行,使他屡试不第。这一年,听悦主考官廉洁奉公、任人唯贤、他便打点行装,赴京赶考。可是,由于路途遥远,纵然秀才历尽了千辛万苦,待他赶到京城时,考试已经结束了。秀才好说歹说,终于感动主考大人,准他补考。主考出的题目,是用从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作一上联。秀才听后,暗想:我何不把一路的颠簸和误考的原因说上一说,也好求得主考大人的谅解;于是开口对道:“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主考一听,心中称奇,此生才学确实不浅!接着,他又要求秀才从十至一作一下联。秀才想,正好借此机会把这些年读书、应考的苦衷表一表,便朗口应道:“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主考听罢,连连称妙,接着又应对一番,秀才皆对答如流。这样,这一年状元的桂冠,就被这位对联高手夺去。切瓜应对苏东坡的一个门生,春寒时节独坐家中书房。天下着毛毛细雨,他见冷雨滴窗,便触景生情,吟成一个单联: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此联极妙,“冻”拆为“东”和两点,“洒”拆为“西”和三点水。但他沉思颇久,未得下联,便先搁下。过半年后,他又想起此对,依然对不上,只好去请教老师苏东坡。当时正值暑天,老师不忙应对,却拿起刀来,切开西瓜待客。书生见老师总不开口,便急催“请恩师赐对”。东坡笑了笑说:“刚才我不是对给你了吗?”书主更急了:“没有呀,对在哪里?”苏东坡指着西瓜念道: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书生这才明白:“切”字拆为“七”、“刀”;“分”字拆为“八”、“刀”。更妙的是切合了刚才切瓜待客的情景。从此,书生更对苏东坡崇拜得五体投地了。欧阳修过关欧阳修未仕时,四处奔波求学。一无傍晚来到一座城下,城门已关。他对守城的老兵拱手施礼道:“烦请老伯开门,权放学生进去。”守城的老兵说:“我出一对联给你,对得出就放你进城,对不出明早再进。”老兵吟道:“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欧阳修接上说:“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吧!”老兵说:“你不对出来,就不放你进去!”欧阳修说:“我已经对过了。”老兵一想,恍然大悟,立即开了城门。“小友”应对北宋文学家王禹,七八岁时,已能属文。毕文简为郡从事,闻知他的才名,又听说他家以磨面为生,就叫他以磨为题作副对联。王禹不加思索,随口吟道:“但取心中正,无愁眼下迟。”文简称奇,留他给官家子弟讲学。那些官家子弟见他出身贫军,衣衫不整,有点不服气。有一天,太守宴请宾客,于席上出一联令众人对,句云,

“鹦鹉能言难似凤。”座客个个自命清高,自居为凤,此时却鸦雀无声,无人应对。文简便把上联写在屏间,催促众人快对,众客依然一筹莫展。王禹在座见之,即挥毫书出下联:“蜘蛛虽巧不如蚕。”文简惊叹地说:“经纶之才也!”于是,赐给他衣冠,呼他为“小友”。畜生出蹄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之才,总想奚落他一番。传说,一日,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道:“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宰相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匹马陷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工。杨国忠本想占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通,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出蹄”,弄得十分尴尬。七步成诗三国时候,曹丕当了魏文帝,十分忌恨他的弟弟曹植,总想找个借口把他杀掉。一天,曹丕召曹植进宫,限令他在七步以内作诗一首。如果作不出,就当处死。曹植面临生死关头,十分镇静,略为思索,便满含悲愤吟诵起来:“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吟而完毕,还未走完限定的步数。曹丕无计可施,曹植得以免死.王维买药相传,唐诗人、画家王维在终南山隐读时,一日偶患小病,前来一药店买药,见柜台内是一位衣着素雅的美貌少女,于是想趁买药之际,试试这女子的才气。王维开口说:“我要买宴罢客何为?”姑娘微微一笑,“宴罢酒酣客‘当归’”,忙问:“当归要几钱?”“且慢,我二买黑夜不迷途。”“’熟地’不怕天黑夜,此药本店有的是。”“三买艳阳牡丹妹。”“牡丹花妹‘芍药’红,芍药今天方到。”王维暗暗佩服这女子才思敏捷,对答如流,便继续问:“四买出征在万里。”“万里戍疆是‘远志’。”“五买百年美貂裘。”“百年貂裘是‘陈皮’。”“六买八月花吐蕊。”“秋花朵朵点‘桂枝’。”“七买蝴蝶穿花飞。”“‘香附’蝴蝶双双归。”“妙!答得妙!”王维连声喝彩。巧对戏尚书解缙幼年读书十分刻苦,他才思敏捷,长于巧对,十岁时就小有名气。一次,出身翰林的曹尚书想考考他,便差人把他找来。一见面,曹尚书便道:“老夫欲出几句联语,你可能和对?”解缙从容答道:“后生才疏学浅,当堂献丑,还望大人海涵。”曹尚书呷了口酒,面对墙上挂的一们墨迹,脱口而曰:“醉爱羲之迹”,解缙随口吟就:“狂吟‘白也’诗”。曹尚书马上又出一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解缙立即对曰,“日照龙鳞万点金”。看客们无不被解缙的妙对所折服,竟情不自禁地击节喝采起来。曹尚书见未考住解缙,十分气恼,指着屏风上的画幅又出一联:“龙不吟,虎不啸,鱼不跃,蟾不跳,笑煞落头刘海”;解缙略加思索,指着案上的棋子道,”车无轮,马无鞍,象无牙,炮无火,活捉寨内将军”。活音刚落,尚书额生冷汗,但还不甘认输,又以教训的口吻道:“眼珠子,鼻孔子,珠子还在孔子上”,解缙冥思片刻,遂得一联回敬:“眉先生,发后生,后生更比先生长”。此联寓意深刻,暗含讥讽,可谓颇具匠心,解缙语声刚落,看客拍案叫绝,曹尚书顿时语塞,只佯醉而退。尚书嫁女有位尚书大人闻知解缙出语不凡,想试探一下他的本领,便命人邀他到府上相见。但却把中门紧闭,让他从偏门而入。解绪坚不从命,声言:“正门未开,非迎客之礼!”尚书闻报,便出门对曰:“小犬无知嫌路窄。”解缙应声答道:“大鹏展翅恨天低。”尚书见解缙身着绿衣,便挖苦说:“出水蛤蟆穿绿袄。”解缙见尚书老态龙钟,身穿红袍,立即反唇相讥:“落汤螃蟹著红袍。”尚书见解缙对答如流,便大开正门以上宾待之。当他们在官府花园散步时,尚书又就园中的奇花异草口出一联:“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解缙环望花园,随口对道:“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尚书又抬头望天说:“天做棋盘星做子,谁人敢下。”解缙则低头指地道:“地做琵琶路做弦,哪个能弹。”尚书见解缙果有奇寸,名不虚传,便把爱女许配给他。席间巧对乾隆某年,身中进土不久的李调元出任广东学政。到任不久,来了一位巡按大人。这位巡按,原是个落第举子,因趋附权臣和申,得赐了个“从进大”的功名。从进士即是略等于进士,比进士略低的意思。此巡按大人虽说不是中榜的正牌进士,但也有些狐聪鬼智,知书著辩。他久闻李调元的才名,心怀妒意,欲寻机挫辱李调元一番。这天,巡按自穗回京、地方官照例设宴饯行,

李调元和一些地方官员、举子名人都参加了宴会。席间,酒过三巡,巡按拈须笑对李调元说:“久闻学政善对,我有一下联,上联久思不得,烦学政一对,如何?”李调元无奈,只好应道、“愿闻。”巡按便不紧不慢念出了下联:“三光日月星”。满座听后,为之悚然,认定如此绝对,李调元一时难对,只等看他的笑话。不料李调元却随口朗声接对:“四诗风雅颂。”对得快,对得巧,巡按等人都为之一震。但巡按并不死心,又说:“听说你的老师在京中威重位显,但近来听说他常为妇夫人洗脚,不知你是否知道此事。”李调元听他辱及自己的思师,心中暗恼,便答暄:“眼见才是实,如果真是这样,也只有他的奴婢丫环们才能知道,大人您怎么也知道呢?”这一反问,使巡按大人面红耳赤,恼羞成怒,又说,“我再以此事出一联,请你对一对:‘德高望重,奈何与如夫人洗脚’。”李调元听后,沉气按怒,随口对道,“学浅才疏,落得赐从进士出身。”真是对得又绝又巧,挖苦得也惨也酷,气得巡按大人无地自容。妙对得佳偶王先生有个蚀生女儿叫金风,年方二九,容貌出众,聪明贤慧。这天,来了三个求婚人。一个是有权有势的金少爷,一个是巨商大户的钱公子,一个是出身贫寒的文秀才。王先生说:“我出个题目,你们谁答得合我女儿的心愿,她就跟谁成亲。”三人一齐答应。王先生出的题目是:“什么贵,什么直,风吹什么动,什么里面能藏凤?”金少爷抓耳挠腮,想了一会儿,抢先答道:“官位贵,官印重,风吹官袍动,官衙里面能藏凤。”钱公子接着答道,“金子贵,元宝重,风吹官袍动,红罗帐里能藏凤。”轮到文秀才回答了,他下慌不忙地说:“书为贵,情为重,风吹秋波动,哥心深处能藏凤。”金凤听罢,对爹爹说:“请文秀才留下,我还有话说哩。”牧羊女巧对裴律清乾康熙年间,山西侯马大李村有个叫裴律的,自幼饱读诗书,尤擅赋诗联对,被誉为三晋第一才子。这裴律样样都好,只是由于少年得意,渐渐变得狂妄起来,自诩才高八斗,未免目中无人。这天,裴律出外踏青,只见春光明媚,芳草萋萋,一群洁白的羊儿正在泉边饮水,他诗兴大发,随口吟道:“白水泉口口口品——”没想到吟出上联后,反复沉吟半晌,总也续不出下联来,急得他抓耳挠腮。正在为难之际,忽听得一串银铃般的笑声,裴律抬头一看,只见是一个牧羊姑娘,便道:“你嗤笑我,莫非能续出下联来?”那姑娘芜尔一笑,随口吟道:“山石岩石石石磊。”“哟呐!”裴律大吃了一惊,暗想。“想不到这牧羊女有如此才情,待我再出一联,难她一难。”低头一想,便道,“白水泉下女子好少女为妙。”吟毕,他得意地望着牧羊姑娘,似乎在说:“这回看你如何对来?”不料那姑娘毫不慌忙,眸子一亮,随口答道:“山石岩上古木枯此木为柴。”说完,调皮地咯咯大笑起来。“呵!”裴律大惊失色。此句不但对仗工整贴切,而且把裴律暗喻为“枯木朽柴”。想不到山野之中,有此才女,可见大千世界,能人辈出,我裴律狂妄自大,实属可笑!于是悻悻而返。从此,裴律谦虚好学,发奋读书。后来金榜题名,位及江西巡抚,居官廉正,深得百姓赞颂。秀才结友清朝咸丰年间,湖南平江有个秀才姓李,人称李秀才。他才思敏捷,好吟诗作对,侍才傲物,谁也不放在他眼里。一天黄昏,外地一个姓刘的秀才路过他家门口,想上门投宿。李秀才见那人脸色黝黑,衣服破烂,便轻蔑地摇头说出一句:“树大杈多,不宿无毛之鸟。”刘秀才听出是嘲笑自己,便应声而答:“滩平水浅,难藏有鳞蛟龙。”说罢,掉头便定。李秀才出乎意料地受到奚落,心中恼火,忙追着让他回来,刘秀才躬身问道:“先生贵姓?”李秀才得意地说:“骑青牛,过函谷,老子姓李。”然后他反问刘秀才:“您贵姓?”刘秀才不卑不亢地答道:“斩白蛇,兴汉室,高祖是刘。”李秀才一愣,他万没料到这个赤脚蓬头的穷秀才居然满腹文采,应对自如,便请他留宿。第二天,李秀才不甘认输,邀请刘秀才出门散步,想趁机出点难题把他难住。他们两人刚走出门,便听到一阵唱戏的锣鼓声传来。李秀才急忙吟出:“搭东台,唱西游,南腔北调。”刘秀才也不含糊,脱口而出:“播春种,育夏秧,秋收冬藏。”他们继续往前走,路过一片果园时,李秀才又吟出:“湖北广柑,皮甜蒂苦瓤酸。”刘秀才立即对上:“海南胡椒,叶臭花香籽辣”。他们走到一座石板桥上,看到鸡犬足痕,李秀才马上又见景生情出一对:“鸡犬过石桥,一梅花竹叶。”刘秀才看到桥下河中时有龟蛇蠕动,便答道:“龟蛇浮水面,两件玉

带荷包。”这时,正巧一叶扁舟从桥下穿过,李秀才赶忙吟道:“船小如梭,横织江中锦绣。”刘秀才眺见远处江岸高塔耸立,对出:“塔尖似笔,倒写天上文章。”一路上,两人你唱我和,李秀才见一直没能难倒刘秀才,才知道天下有学问的人多的是,不禁为自己的傲慢和对刘秀才的轻视感到惭愧。他诚心诚意地和刘秀才结为朋友,并为他饯行。席间,李秀才又出了一句上联:“出门远观山山翠。”刘秀才也很佩服李秀才的才学,很高兴能结交这个新朋友,马上对出下联:“朋友相送月月亲。”此后,两人的友谊愈来愈深,成为生死之交。关汉卿巧言脱险相传关汉卿因编演《窦娥冤》,触怒当朝权贵,官府悬赏欲将他捉拿治罪,关汉卿闻讯连夜出逃。途中,突然遇到几名巡夜的捕快,拦住他盘查。班头问:“你是干什么的?”关汉卿三句话不离本行,顺口答道,“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统领千军。”班头见此人口吐狂言,心中恼火,拿火把近前一照,觉得好生面熟,似乎在戏台上见过,便问道,“你是个唱戏人吧?”关汉卿答道:“或为君子小人,或为才子佳人,登台便见;有时欢天喜地,有时惊天动地,转眼皆空。班头品味此言,问道:“莫非你是关……”关汉卿听罢哈哈一笑:“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装谁象谁,谁装谁,谁就象谁。”班头本来是个戏迷,爱看关汉卿编演的戏,如今听了这话,料定此人必是关汉卿无疑。他心中暗忖,拿吧,不忍心;不拿吧,眼见白花花五百两赏银从身边流走,甚是可惜。关汉卿看出班头的心事,就又吟出一首诗来:“台头莫逞强,纵使得厚禄高官,得意无非俄顷事;眼下何足算,到头来抛盔卸甲,下场还是普通人。”这首机敏辛辣的讽谕诗,使班头有所醒悟,便对衙役们说:“放他走吧,这是个书迂子!”魏源随机应对清代文学家魏源,自小性情直爽,疾恶如仇。在魏源的家乡,有一个无耻无能的举人,专好抄袭别人的诗作。一次被11岁的魏源揭了老底,举人恼羞成怒,便想惜题发挥,加以报复。他指看灯笼里的蜡烛,说道:“烟蘸蜡烛,烛内一心,心中有火。”魏源随机应对:“纸糊灯笼,笼边多缰,眼里无珠。”举人挨了骂,不肯罢休,又气冲冲地说:“屑小欺大乃谓尖。”魏源又立即回敬道:“愚犬称王即是狂。”弄得这个妄自尊大的举人面红耳赤,狼狈不堪。郑板桥出联断案郑板桥当县令时,一天,一位老先生来告状,说他在一户有钱人家辛辛苦苦教了一年书,东家不仅不按照当初“教一年书,付酬金八吊钱”的约定付钱,还借故说他才疏学浅,将他辞退。郑板桥听了申诉后说:“你说的是否当真,让我当场考考你如何?”老先生表示愿意当场应试。郑板桥指着大堂上挂的灯笼说:“就以这灯笼为题,我出上联,你对下联。”说完脱口而出:“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西南北。”教书先生听了,沉思片刻答道:“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郑板桥听了,不禁连声叫好。知道他不是才疏学浅、误人子弟之辈,又派人把被告传来审问,证实了老先生所言,当即公正地了结此案。文官与武将一文官跟一武官同船而行。武官对文官感慨他说:“两舟同行,橹速何如帆快。”表面上,武官说的是摇橹的船不如帆船快,而实际呢?却话中有话。因为“鲁肃”跟“橹速”同音,是三国时期的文官,而与“帆快”同音的“樊郐”则是刘邦时间的武将。言外之意即“文官不如武官”。文官听了,明知其意,却又不好发怒。怎样才能回击他而又不伤彼此和气呢?文官苦思良久,直等到船靠岸了仍未想出来。这时迎面走来一队迎亲的乐队,文官灵机一动便答道:“八音齐奏,笛清哪及箫和。”这句话表面上也是说笛子不如箫,而实际上是说狄青(笛清)乃为一位武将,而萧(箫和)则又是一位文官:“武将不如文官”。文官一句妙答,力自己争了一口气。楹联招亲在长江三峡,有一座陡峻的山峰屹立在江边,高约十五六丈,四壁像刀削一般。山顶有座庙宇,一座亭楼倚山而建,十分壮观。这就是甲三峡之秀的名胜古迹——石宝寨。相传,石宝寨有个美丽聪明的姑娘,名叫石宝。她招亲的方式很独特:出三副楹联的上联,只要能对出下联即可。这三副楹联的上联分别是:第一副:石宝寨兔走鱼游第二副:鹤戏荷动荷动鹤飞第三副:七鸭浮水数数数三双单一三副上联一出,引来周围一带许多文人秀才,但都对不出。后来一个飘泊四方的穷书生去对。他看了第一副的上联“石宝寨兔走鱼游”后,略一思考,即对出下联:山海关虎啸龙吟他看了第二副的

上联:“鹤戏荷动,荷动鹤飞”,未加思索立即对出下联:童打杏落,杏落童乐。但当他看完第三副的上联“七鸭浮水,数数数,三双单一”后,却闷住了。思索良久,终于对出下联:尺蛇出洞量量量九寸十分穷书生的回答,完全符合姑娘的要求,他们结婚后的和和美美日子也伴着三幅楹联在长江三峡广为流传,成为佳话。巧报家世从前,有一位秀才在乡试、会试中都荣鹰榜首。皇帝决定在殿试时考考他的口才。这天,殿试时,皇帝不问安邦定国之道,农桑经济之策,却问起秀才的家世。秀才的祖父是烤酒匠,祖母是弹花匠,父亲在外卖豆腐,母亲在家推磨,如果照实说,会因为出身卑微而考不中;说假话吧,又伯犯欺君之罪。他略一思忖,便随口吟道:“玉甑蒸出天地眼,金槌敲动玉皇心。父在外,肩担日月;母在家,扭转乾坤。”皇帝听他以联相对,气势磅礴,对仗工整,并坦然回答了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的职业,便欣然钦点秀才为头名状元。村妇应对斥恶少有个财主少爷出外游玩,见一年轻美貌的村妇在木桥边淘米,便生歹意。于是凑到跟前,嘻皮笑脸地说:“有木便是桥,无木也念乔;去木添个女,添女便为娇;阿娇休避我,我最爱阿娇。”说完,他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村妇,淫荡地笑着。材妇听了这言词,非常生气,回敬道:“有米便是粮,无米也念良;去米添个女;添女便为娘;老娘虽有子,子不敬老娘。”少爷受了才思敏捷的村妇的回击,无言以对,灰溜溜地转身便走。

《咬文嚼字》课文全解

《咬文嚼字》课文全解 ●课文研讨鉴赏 一、主旨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强调了在文学阅读和创作中应该“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一词通常含有贬义,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作者却很看重这个成语所包含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借用它来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是和他对文学创作过程的认识分不开的。关于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关系,他认为:“思想是心理活动,它所借以活动的是事物的形象和语文(即意象和概念),离开事物形象和语文,思想无所凭借,便无从进行。在为思想所凭借时,语文便夹在思想里,便是‘意’的一部分,在内的,与‘意’的其余部分同时进行的。所以我们不能把语文看成在外在后的‘形式’,用来表现在内在先的特别叫做‘内容’的思想。‘意内言外’和‘意在言先’的说法绝对不能成立。”(《谈美·谈文学》)这个思想,运用到创作上,它要求作者把自己想要表现的东西,不论是形象,还是情感,还是观点,都要能够在脑海中鲜明地呈现出来;运用到欣赏上,它指导人们不就文字来欣赏文字,而是通过文字揣摩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看看思想感情表达得是否恰切、鲜明。本文主要是谈文学创作,但对我们进行文学欣赏也不无启发。 二、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用三个例子说明咬文嚼字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文字的微小改动与调整都影响到思想感情的表达,也就是说,咬文嚼字并非只在字面上下功夫,其效果也不容小视。 首先是以郭沫若对自己的两部作品所做的两处修改为例。这两处修改,一处改得好,一处改得文句不通。修改文字当以更准确有力地传达感情为准,郭沫若没有注意这个道理,将文章修改中取得成功的经验直接挪用到别处,以致修改出的语句不仅表达的感情全然不对味,就是从语法角度来看,也全然不符合语法规则。 其次是以王若虚修改《史记》中的李广射虎这个片段为例。王若虚认为原文啰嗦,用词重复,于是将它加以精简,却没想到,这样一来丧失了原文的丰富的意蕴。 第三个例子是大家熟知的“推敲”的故事。千百年来,人们普遍接受了韩愈的看法,即在“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一联里,“敲”比“推”好。作者却通过仔细玩味“推”“敲”二字各自所暗示的内容及营造的意境指出,究竟是“推”好还是“敲”好,这要看贾岛当时要表现的是哪一种意境。换言之,“推敲”二字本身并无高下之分,到底应该用哪一个字要由作者贾岛自己决定,别人(包括韩愈)其实插手不得。 比较起来,第一个例子理解起来比较容易,第二个例子需要凭借良好的语感,第三个例子则需要更多地调动形象思维能力,进入诗境,仔细品味“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的区别。 第二部分(第6~7段):更进一步讲,咬文嚼字是文学创作有所创新的保证。有了咬文嚼字的精神,作者在用字用词上才会力求别开生面,表达出的思想感情也才会有新意,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才成其为文学作品。作者用文学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 朱光潜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在阅读、写作方面的“咬文嚼字”意识 [教学重点] 分析把握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 评价把握作者观点 [教学方法] 讨论评价法 [教学设想] 本文是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不失活泼并富有“理趣”。重点内容要放在对文意的理解及借鉴上,因此要先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改变“套板反应”的通病,允许求异,总体上欣赏并理解本文的见解,从而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可把板书制作成多媒体演示文稿,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等。 2.学习目标 ①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②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从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③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④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二、分析 1.解题:“咬文嚼字”的含义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2.文中义: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三、研读赏析

1.整体把握: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 第二部分,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就要“惟陈言之务去”。这一段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 第三部分,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 2.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分析课文的思路: 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 静态描写正面描写 阅读咬文嚼字写作 动态描写反面描写 达到艺术的完美 3.合作探究: 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分析: 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每一个实例各从什么角度说明一些什么“道理”?给了你什么启示 (1)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 明确: 郭沫若改字 王若虚改《史记》 韩愈改诗 苏东坡写《惠山烹小龙团》 做诗文的人从古籍中找辞藻、乞灵 (2)每一个实例各说明一些什么“道理”? (3)给了你什么启示 明确: ①郭沫若对自己的两部作品所做的两处修改。这两处修改,一处改得好,一处改得文句不通。修改文字当以更准确有力地传达感情为准,郭沫若没有注意这个道理,将文章修改中取得成功的经验直接挪用到别处,以致修改出的语句不仅表达的感情全然不对味,就是从语法角度来看,也全然不符合语法规则。 说明的道理:文字与思想情感有关 启示:(让我们明白)读书、作文,有时连一个字眼都不能放过。 ②王若虚修改《史记》中的李广射虎这个片段。王若虚认为原文啰嗦,用词重复,于是将它加以精简,却没想到,这样一来丧失了原文的丰富的意蕴。

《咬文嚼字》公开课教案修订版

《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培养阅读、写作“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精神。 [教学重点]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①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拎出观点。 ②确定课文的中心论点。 ③评价作者观点。 2写法揣摩 ①学习本文由实例引入,中间才牵出中心论点的写法,以打破中学生写议论文总爱在开头揭旨的俗套。 ②学习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以克服中学生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的流弊。 [教学方法] 自读,理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自由举书中例分析作者如何正确运用例证法。 合作探究,把握作者的观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个故事. 话说明朝时有一位京官姓钱名宰,这天上早朝时可能迟到了,挨了批评,心想,在皇帝眼皮底下为官真累,回家后发牢骚写了一首诗,诗曰: 四鼓钟声起穿衣 午门朝见尚嫌迟 何时得遂田园乐 睡到人间饭熟时. 本是在家发发牢骚,没想到这事传到皇上的耳朵里,皇上不高兴了,于是,第二天上早朝时,在处理完公务后,皇上特意说起了这件事,皇上说:“钱爱卿,听说你昨天写了一首诗,诗写的不错,但如果改动一个字这诗就更好了。”钱宰一听吓得浑身发抖,心想这皇上太厉害了,在我家里都安插了耳目,于是连忙说:“请皇上赐教。”皇上说:“将…嫌?字改成…忧?字就更好了。 同学们说一说,“嫌”改为“忧”,有何变化。 明确:“嫌”字明显有发牢骚之嫌,我起这么早来上早朝,皇上你还嫌我来迟了,换成“忧“字境界全变,起这么早上早朝都担忧来晚了,简直是一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公仆了。 可见,一字之易,境界全变,所用词语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所以我们在说话写文章的时候要字斟句酌。

咬文嚼字_600字

咬文嚼字_600字 今年我还继续订阅2011年的“咬文嚼字”。 对《咬文嚼字》的喜欢是受爷爷的启发,2009年11月初的一天,我和妈妈去邮局给我定2010年刊物,爷爷说:“我看月月也二年级了,把《咬文嚼字》订一份吧,终身受用。”我一听来劲了!“爷爷,爷爷,什么是《咬文嚼字》?”“是一种月刊读物,刊名为《咬文嚼字》”!还没等爷爷回答,性急的妈妈告诉了我。 到了邮局,我早已把在家想好要订的《满分作文》、《童话世界》、《数学小灵通》、《奥妙》、《妙笔》、《意林》合订本都抛到耳后了,到柜台前就大声说:“阿姨,您帮忙查一下,《咬文嚼字》的代号,我订全年的。”阿姨查了一下告诉我“邮发代号4——641,国内统一刊号CN31—1801/H,是月刊,订全年的36元。”我如愿以偿的订好了自己喜欢的刊物。 2010年一月上旬的一天,我终于盼来了爷爷说的终身受用的《咬文嚼字》第一期,32开56页的小文章,篇幅不是很长,但篇篇都《咬文嚼字》,看着看着,我喜欢得不得了! 我记得有一期里的一篇文章“成熟的麦子不低头”,我感觉很好,作者说最近看了一篇优美的散文,是这样写的:“去田野里看看,那些成熟了、颗粒饱满的麦穗都弯着腰低着头,因为它们深深懂得,自己能有这沉甸甸的收获,全是

因为太阳慈爱的光照,大地温厚的滋润、风儿细心地呵护,而不是自己本领特殊。”作者说在佩服其在文笔优美,语言富有哲理之后,感到十分惊讶:谁人看到过“成熟的麦子低着头”呢?可是各种书刊中这种“成熟的麦子低着头”的描写并不少见。在网上搜索的更是比比皆是:“麦子熟了,黄灿灿的低着头等待收割,”“这让我想起秋后的田野,田野上有一株株成熟的麦子,低着头,执着地守候着脚下的土地。。。。。。”

《咬文嚼字》公开课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高中部:汪俊鹏 一、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中心 2、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4、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 神。 二、教学重点 1、深入体会“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 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诗歌《泊船瓜洲》导入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词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曾经换过“过”、“到”“入”“满”等字,最后才确定用“绿”,为什么“绿”字在这里用得好? 二、检查预习 1、咬文嚼字在成语词典中的本意: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形容过分推敲字 句;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2、朱光潜在这里说的“咬文嚼字”和刚才字典上的“咬文嚼字”有何不同?能 不能找出本文作者观点? 明确:这里“咬文嚼字”指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为文应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达到艺术之美。不能懒惰,不能粗心,不能受迷惑,不能轻易满足。 作者观点: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三、内容梳理 1、为了说明咬文嚼字的意义和作用,作者在文中举了哪些例子?请同学们归纳总结。

《咬文嚼字》教案完美版

《咬文嚼字》教案 导入: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一、解题 “咬文嚼字”一般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词(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作者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三、课文分析 《咬文嚼字》全文8段,1—7段是文章的主体,为第一部分。8段表明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可以分两层。第一层1—5段,说明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这一层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举三组典型例子,从三个方面说明三层意思。第l、2段为第一层次。文章开头先举郭沫若听从一位演员的建议,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通过这个例子研究炼字的道理。说明“你是什么”句式,“不带情感判断”,而“你这什么”句式则“表现着强烈的情感”。朱光潜先生为了证明不同句式可以有不同意味的道理,不是只作理论上的分析,而是又列举了《水浒传》中石秀骂梁中书、杨雄醉骂潘巧云所用的“你这什么”句式以表达极端憎恶的感情的例子。 第二层次3、4段,列举了《史记》中李广射虎的例子。《史记》原文原本很精彩,但是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凡多三石字”,他把三个石字删了,其中一例是“尝见草中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朱光潜先生指出“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但却失去了原文中“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朱先生告知人们:文字的“增”或“减”需要人们“细心玩索一番”,才会感到它们意味的不同。 第三层次5段,列举了唐代大诗人韩愈和贾岛“推敲”诗句的佳话。独辟蹊径,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有理有据地分析“推”和“敲”对全诗意境的不同作用。贾岛当时究竟想到了“推”还是“敲”,都是他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朱光潜先生对有些人“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漂亮些”实在是“根本不了解文字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咬文嚼字》是高中语文必修5文艺评论及随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选自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的《美学文学选集》。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感悟汉语的独特神韵和深厚意蕴。选择这篇文章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咬文嚼字》是一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富有理趣的文化随笔。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获得丰富的知识,还可以学会怎样既严谨又不乏趣味的阐述一个观点。本堂课力求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味经典诗句,感受炼字的妙处;尝试运用课文的观点解决在文艺欣赏方面问题。 高二学生对文章已经有了一定的筛选整合能力,因此,对于文章的重要观点及整体思路,教师只需稍加引导,便可得出。本文虽是一篇文艺随笔,但朱光潜先生运用了许多贴切生动的实例以论证自己的观点,学生可以根据对实例的研究讲述自己的看法,教师只要引导得当,总结出作者观点应该不是难事。 本文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主要主要任务是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在对实例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体悟“炼字”的必要性;对“推敲”部分进行推敲,找出疑点。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将本文与马南邨先生的《不求甚解》进行比较阅读,一方面引导学生将两种读书方式的优劣进行对比,寻找出最恰当的读

书方式,另一方面学习两篇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所描述的是第一课时。 案例描述: 一、导入 由故事导入 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著名的书法家于右任老先生住的巷子里常有人随地小便,于是他写了张“不可随处小便”的标语张贴出去;后来,这张标语被一个很仰慕老学者的人贴在了自家的大厅里,只不过把原标语中几个字的顺序换了一下,就成为一条警示语。请问,那条警示语是什么?小处不可随便 问: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教师: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两点启示,一是我们汉语博大精深,二是我们写文章阅读要注意细节,下面我们就来欣赏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板书 教师:好,我们先来看“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具有那些意义呢?(出示幻灯)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公开课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导学目标: 1.学习本文步步推进、逐层深入的论证结构。 2.学习本文归纳法、例证法等论证方法,把握论述形象、生动、浅显的特点。 学习重点:作者如何使用例证法将抽象的道理论述得生动浅显,且极富文化内涵。 学习难点:理解第5、6自然段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导入:由“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两副对联中两字之差,语义截然相反的例子引出“咬文嚼字”的话题。 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预习检测 “咬文嚼字”有以下几个意思,请选择每句中的“咬文嚼字”的正确意思: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整体感知 1.标题中的“咬文嚼字”是以上哪一个意思?如果都不是,请用课文中的话来加以解释。在文字的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无论阅读或写作。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P93第三段 2.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说明了哪些“道理”? 3.以上实例有哪些共同特征?有何作用? 以上实例不是语典就是事典,旁征博引的论证不仅体现了作者学识渊博,也将抽象的道理论述得生动浅显,且极富文化内涵。 重难点解读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四川省梓潼中学校董明昌 教学构想 《咬文嚼字》是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艺评论,旨在探讨“炼字”对阅读与写作的重要作用,强调“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作者以其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文字感受力,通过精当而丰富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阐释观点,发表看法,让人不得不佩服美学大师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见解。 作为高二学生,虽有一定量的文学作品阅读积累,但文艺评论接触少,加之内容本身抽象,中学淡化语法,文中如主词、宾词等语法概念,文艺心理学、套板反应之类专业术语,学生很陌生,理解有难度。作者对郭沫若、王若虚、韩愈等名人大家的观点又有与众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特别是过渡句,中心句,梳理层次,提炼观点,把握文意应是首要任务。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朱老“咬文嚼字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明确咬文嚼字的重要性,教学中可以适当补充引用一些咬文嚼字的事例,激发学生思维的同时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通过合作交流,弄清材料与观点的紧密联系,并试着就朱老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本单元的文艺评论和随笔,虽论题不同,但都涉及诗歌鉴赏,因此借助古诗词炼字训练,可以让学生摸索到诗歌鉴赏的一些门径,既是知识的迁移运用,又是学生能力的提升训练。拓展延伸通过与马南邨《不求甚解》比较阅读,一方面进一步认识朱先生在文中不盲从,不迷信,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充分体现学者不唯上、不唯书的严谨治学精神,另一方面也可以领略两位大家不同的美学追求,对学生的学习和人生都有极大的启示。 本课的教学充分贯彻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理念,按照“信息筛选——合作交流——能力提升——拓展探究”的模式,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谈话引导、激趣质疑、讨论交流、启发点拨、讲解展示等教学方法,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中学得语文知识,锻炼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陶冶人文情操,获得人生启示。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概括总结课文观点,从作者的观点中获得启示,品味炼字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提出的“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主张,并将其运用于修改和创作练习中,培养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过程与方法目标:从课文中发现疑点,培育质疑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总结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品评诗句,体会作者观点,运用本课所学内容完成修改和创作练习。【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两位同学读“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和“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比较这两个句子的差别。 明确:“你是什么”句式,“不带情感判断”,而“你这什么”句式则“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上面的这个例子选自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40页。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京派文学代表人物,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我们来看看朱光潜先生这篇课文是怎样体现他严谨的治学精神的? 三、解题 1.“咬文嚼字”一词通常怎么理解? 明确: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下面三个例子分别是以上三个解释的哪一个? 1、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B 2、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A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C 2.原来的意义是贬义的,朱光潜先生在文中对“咬文嚼字”的阐释是以上解释的哪一个? 明确:都不是解释。 四、合作探究 (一)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2020高考作文素材积累:咬文嚼字

2020高考作文素材积累:咬文嚼字 有一些错误竟让人难以置信。如,把“令你们自豪”误写成“另你们自豪”,把“自我了结”误写成“自我了解”,把“顶着大雨”误写成“定着大雨”,把“挥了几下”误写成“辉了几下”,把 “虚伪”误写成“虚位”,把“下班”误写成“下半”,等等。此外,他的《两小时后的生日》一文中的“蜉蝣撼树”也被挑出。唐 代韩愈《调张籍》中有诗句说:“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后 世用“蚍蜉撼树”,嘲笑力量很小而想动摇强大的东西,讽其自不 量力。蜉蝣与蚍蜉都是虫子,但与“撼树”搭在一起,只能用“蚍蜉”而非“蜉蝣”。郭敬明是杂志《最小说》《最漫画》的主编, 著有《爱与痛的边缘》《幻城》等作品,谁能料到,这样一位深受 青少年喜爱的作家,竟然是“错别字大王”。《咬文嚼字》主编郝 铭鉴在微博中谈及这一现象时,引用了当年语文老师批改他作文时 的一句批语:“遍地荆棘。” 【素材解读】 1.不够严谨。作为知名的青年作家,郭敬明不会糟糕到不会使用汉字的程度。只是他太随意,太不严肃了,竟将一些没有仔细校对 的东西搬到了博客上。没有严谨的作风,如何成大器? 2.敬畏文字。错别字,看起来似乎是小事,但反映出的却是一种态度。尤其是对公众人物和作家而言,折射出的是底蕴与修养的缺失。 【适用方向】 1.传统文化; 2.过去与将来; 3.习惯; 4.小事; 5.风格; 6.敬畏汉 字;7.珍惜。※素材二甘相伟:站着上北大 甘相伟的《站着上北大》一书出版了!很多人看到书名都很奇怪,何为站着上北大呢?原来,甘相伟本是北京大学的一名保安,“站着”只是他的一种工作状态。凭着自身的努力,他最终成了北大学子。

《咬文嚼字》公开课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高中部:汪俊鹏 一、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中心 2、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4、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 神。 二、教学重点 1、深入体会“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 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诗歌《泊船瓜洲》导入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词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曾经换过“过”、“到”“入”“满”等字,最后才确定用“绿”,为什么“绿”字在这里用得好? 二、检查预习 1、咬文嚼字在成语词典中的本意: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形容过分推敲字 句;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2、朱光潜在这里说的“咬文嚼字”和刚才字典上的“咬文嚼字”有何不同?能 不能找出本文作者观点? 明确:这里“咬文嚼字”指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为文应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达到艺术之美。不能懒惰,不能粗心,不能受迷惑,不能轻易满足。 作者观点: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三、内容梳理 1、为了说明咬文嚼字的意义和作用,作者在文中举了哪些例子?请同学们归纳总结。

明确:1、郭沫若改字。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韩愈改诗“推”与“敲”。 4、直指义和联想义,苏轼与《惠山烹小龙团》。 5、关于联想义的弊端,“柳腰桃面”等套板反应。 2、具体分析文中作者举的前三个例子。 (1)找出“你这”和“你是”句式的句子,并思考这两种句式在语气上和思想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你是什么”或是单纯的叙述语,或表假定语气,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感情强烈,增强了语气。可见,不同句式有不同的意味。 (2)对比“李广射虎”和改动后的例子,思考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原文属于细节描写,比较生动;改动以后,优点是变得简洁,缺点是没有了细节描写,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感觉。由此可见,文字的增减,意味也就不同。古人有“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两种用笔方法,所以什么时候惜,什么时候泼,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3)“推敲”也值得推敲 “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好?朱光潜先生的观点是什么?韩愈的观点是什么?你支持哪一个? 明确: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师评说: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不同字眼,意境也就不同了,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因此写作过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达的情感就可,这种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现在回到我们讲的《泊船瓜洲》化静为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这个“绿”字写出了春风的气势、力量和作用,境界开阔,色彩鲜明,给人以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感。 3、试分析前三个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看看他们在阐明作者什么观点? 明确:(1)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一种说法一种意味,斟酌文字,就是调整思想感情;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文字的运用 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文字是好是坏,关键是看它的表达效果,而不是繁简;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也会含有丰富的意思。 (3)不同的字有时表现不同的意境,用什么字要看表现什么意境,推敲文字的实质,是推敲思想情感。 小结:以上作者从句式、繁简、字眼三个角度阐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总的来说他是想告诉我们语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4、在(4)(5)两个例子中作者讲到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是从哪入手的?

咬文嚼字公开课教案

时间课题 咬文嚼字授课 时数 主备人李仙华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以及作者说明的咬文嚼字的道理。 2、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作者多角度、多层次用例的论证方法。 3、培养学生“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备二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福楼拜说过:“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 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 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 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例:“春风又绿江南岸”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诱导其进入学习状态,初步触及文章 内容) 二、整体把握全文 1、咬文嚼字本义是什么?作者如何解说咬文嚼字?用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在《汉语大词典》中它有三个义项: 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第三自然段: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追问:能不能在这段中再找几个与“咬文嚼字”类似的词语:锱铢必较、 细心玩索、炼字、推敲 2、讨论: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 道理”。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真是随便举的吗?结合例子试作分析。 学生默读课文后,小组讨论后明确。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 3、贾岛“推敲”的故事 4、苏轼诗《惠山烹小龙团》 5、“套板反应” 你认为作者是随便举的例子么?(提示:角度一样吗?找出每个例子的不同 角度) 不同角度: 具体分析有关文字修改的例子: ①郭沫若改字

(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修改前后的句子来体会“咬文嚼字”的精神。) 明确:同样是一种改法,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原 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一律的修改,应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点来修改。 ②王若虚该句 (指导学生朗读修改前后的句子,体会修改的效果) 明确:改过之后确实更简洁了,但却缺少了意味。 总结:文句是否简洁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表述才更有意味,也就是说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③贾岛“推敲” (这个故事已经耳熟能详,重点在于了解作者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同时引导学生用咬文嚼字的精神自己分析诗句,提出看法。) ⑴请找出文中作者的理由和解释。 ⑵你认为应该用“推”还是“敲”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可自由讨论,只要解释合理就应给予鼓励) 总结:无论用那个字,好像都有道理,其实就在于不同的字表现的意境不同,每个字所蕴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所以都是可以的。 小结:以上三个例子有成功,有失败,他们的评判标准都是一样的,即这个 词或句是否符合作者的思想情感。 具体分析有关联想意义的例子: ①苏轼《惠》诗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利用联想意义的妙处。) 补充注释:小龙团是福建名茶,一般是地方上供给皇帝的茶。一两茶相当于0.1两黄金。苏轼在任常州刺史时得到朋友赠送的小龙团,异常兴奋,来到 无锡的第二泉取泉水泡茶。小龙团是茶团,北宋蔡襄创制的一种名茶,形状似饼,这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因 为他们的形状都是圆形的。 ②“套板反应” (指导学生理解“套板反应”的概念,概括作者的观点。) ⑴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套板反应”。 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反对。“套板反应”背离了创新,引不起新鲜和真切的情趣。 唐代的古文运动中韩愈等人提出写文章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辞”,“词必己出”,这体现的就是创新,反对掉书袋。 小结:这一正一反两个例子都充分说明了咬文嚼字还应有创新意识。合理的运用联想意义。 明确:不是随便举的这些例子不仅不是随便举的,而且是用心选择的。从选材的内容来看,一方面是关于文字修改,一方面是有关联想意义;从修改的效果来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例子。五个例子多 层次、多角度,各有各的作用,可见作者是精心选择例子的,而非“随便选 的”。

咬文嚼字2013年山东省高考满分作文选

咬文嚼字2013年山东省高考作文选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要求:1.选准角度,自定立意;2.自拟题目;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4.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题目解读】 从题目形式来看,材料作文更能激发考生多角度的思考,让学生有多角度的选择。 从题目内容来看,今年山东高考作文与2011、2012年山东作文题目相比,延续了高考语文作文与社会生活紧密关联的特点;今年山东作文题目引用莫言的材料,其材料本身较2012年孙中山先生的名言与社会生活关联更显密切。 从写作的难度来说,山东近三年的作文都不难立意,显然都没有在审题立意上故意为难考生,但要写出真正优秀的文章却不容易。如果没有不错的语文素养,没有较深切的对生活、对人生的体会,没有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技巧,是写不出高分作文的。 由此可见,考生要想作文分数有所突破,学习中还要把训练的重点放在日常生活与人生感悟的表达,以及写作技巧的训练上;力求抓住生活中零星的感悟,及时表达,积少成多,努力做到词能达意、词能悉意。当然,在写作能力提高的过程中,一些具有深厚生活积淀的文学作品和高考优秀范文的品读,对于考生生活和人生感悟的积累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年山东作文题目明显地有以《咬文嚼字》专栏为代表的“读者”和以铁凝、莫言为代表的“作家”两个角度。从这两个角度来看,这个题目比较适合写议论文。从“读者”的角度可以写求真,写勇于质疑;从“作家”的角度可以写谦虚,写坦诚,写风度。 不管从哪个角度立意都不难,但要出彩,就一定要有亮点。比如“读者”的角度,可以写《做一只无畏的啄木鸟》。题目中运用比喻修辞,比“咬文嚼字”“纠错”诸如此类词语更具有文学色彩;“啄木鸟”前加上“无畏”,更容易表达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而且好的题目有了,作文的开头就更容易入题。 从“作家”的角度立意,考生一定要表达出自己对材料中以铁凝、莫言为代表的作家行为的准确理解:比如敢于承认错误的坦诚与担当,比如面对读者纠错的谦虚与大度,比如那种不浮夸、不炫耀、不推却待人待己的天然本真。一定要注意,文章不能空泛地谈,要用恰当的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文章的结构思路要清晰,语言表达要符合逻辑;文章结尾的升华,要结合社会生活,力争体现立意的人文价值、现实意义。 【满分作文】 善待错误,人生境界顿开 面对《咬文嚼字》的挑错,著名作家积极以感谢和理解回应,令人为之动容。我总以为,唯有积极面对别人的批评和挑错,人生境界才能不断升华,生命才能日益趋向不朽和伟大。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掌握一些常见词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文中几个实例的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中国文学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体会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三、教学难点: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 新课导入 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咬文嚼字出自元代无名氏杂剧《劝夫杀狗》 《汉语大词典》对这个成语的解释有三个义项: (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 (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三个义项没有一项意思是褒扬的。 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郭沫若的《咬文嚼字》。 作者简介 朱光潜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他先后留学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主要著作为《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诗论》《文艺心理学》 写作背景 针对当时人们在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等文学创作中对文学语言不够重视,有的人甚至白字连篇,语病百出的现象,朱光潜先生写下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章体裁 文艺随笔 文学常识 (1)随笔是散文的一种,随手笔录,和杂文很相似。一般以借景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短小活泼为特色。 (2)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 标题含义 标题中的“咬文嚼字”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1)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K12学习】公开课一等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公开课一等奖《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1、了解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2、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生在新时代的自豪感。 1、引导学生感爱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的生活。 2、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桃源胜境的目的。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梦入桃花源》,营造气氛。 二、明确学习目标三、朗读桃花源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句读、情感。 2、学生自朗读课文,依据注释疏通文意,并积累文言词汇。 3、归纳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感悟的句子背诵,并说说理。 5、朗读比赛四、桃花源访谈节目——“新闻会客厅” 朗读比赛后大家是不是和老师一样对桃花源十分向往,今天我穿越时空的隧道把1600多年前桃花源的村民请到了我们的“新闻会客厅”的演播室,听他们讲述一下桃花源的故事。 现场采访: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新闻会客厅,一说起世外桃源,大家总会放飞思想的野马,浮想联翩勾画你心中的世外桃源,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桃花源中的村民代表,通过当事人之口,揭开桃花源的神秘面纱。

1、各位村民,欢迎你们来到AAAAAA,我们想知道当初你们为什么要远离尘世,建造你们的桃花源村?什么原因促使你们做出这样的决定?自先世避秦时乱。 2、提及桃花源我们都想入非非,那到底什么样?你们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们这个村子四周的地理环境如何?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画外音:环境美不美?美!怎么美?一个词语形容:神美 观众活动:想象“一片桃树林,花开争妍,微风拂过,片片桃花瓣簌簌飞落,一个静谧的山村依稀出现在树树掩映环抱中,仙境般美丽。齐读感受。 3、村里人日常生活怎样?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村里人如何相处?是与世隔绝吗?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画外音:这里人们性格是那么善良淳朴。 5、你们村中有什么风俗习惯吗?比如,来了客人你们怎么招待?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画外音:村里人是那么好客。 通过村民的介绍,我们大体了解了桃花源中的情形,下

《咬文嚼字》——咬文嚼字

戏对识才明代文学家李梦阳才思雄卓,性诙谐,甚爱才,传说他在江西作提学副使时,发现有个读书人与他同名同姓。在唱片名时,就开玩笑说,“你怎么和我同名呢?现在我出一联你来对。”于是随口念道:“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这一对出得妙!蔺相如是战国时赵国大夫,司马相如是汉代的文学家。“相如”二字又当“相同”来解释。李梦阳意思是:两个相如都不相如,你一个士子能和我同名同姓吗?那个读书人听后略加思索,答道:“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真是对得好。魏无忌是战国时魏国信陵君的公子,长孙无忌是唐朝的大臣。“无忌”二字就是“没有忌讳”。读书人的意思是:你那里都不忌讳,我这里也无须忌讳。“制对者”和“属对者”,都是巧用历史故事,弦外有音。李梦阳听了,非常欣赏这读书人的才思敏捷,经细心考察,证明确有才能;遂亲自荐举,予以重用。李时珍戏昏官传说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曾任四川蓬溪知县,为了编写《本草纲目》,决意辞官回乡。临行前,新任县官为李时珍栈行。席间,新县官要李时珍为他开一帖滋补药方。李时珍早闻此人是个”酒色财气”四大皆全的昏官,于是便佯装允诺。县官命一小吏取来文房四宝,李时珍道“我念你们写。”接着他就朗朗念道:“柏子仁二钱,木瓜二钱,官桂三钱,柴胡三钱,益智仁二钱,附子三钱,八角三钱,人参一钱,台乌三钱,上党参三钱,山药二钱。”说罢便扬长而去。第二天,那昏官将这个处方交师爷去买药,师爷仔细一看,忙说,“大人,您被李时珍骂了!”昏官莫名其妙,师爷才依次念出药方的含意:“柏木官(棺)柴(材)益(一)附(副),八人台(抬〕上山。”听罢,昏官气昏了。金少爷、钱少爷傻愣了一会儿,扫兴而归。妙对夺魁相传,有个穷秀才颇有些才学,但因科举场上徇私舞弊之风盛行,使他屡试不第。这一年,听悦主考官廉洁奉公、任人唯贤、他便打点行装,赴京赶考。可是,由于路途遥远,纵然秀才历尽了千辛万苦,待他赶到京城时,考试已经结束了。秀才好说歹说,终于感动主考大人,准他补考。主考出的题目,是用从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作一上联。秀才听后,暗想:我何不把一路的颠簸和误考的原因说上一说,也好求得主考大人的谅解;于是开口对道:“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主考一听,心中称奇,此生才学确实不浅!接着,他又要求秀才从十至一作一下联。秀才想,正好借此机会把这些年读书、应考的苦衷表一表,便朗口应道:“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主考听罢,连连称妙,接着又应对一番,秀才皆对答如流。这样,这一年状元的桂冠,就被这位对联高手夺去。切瓜应对苏东坡的一个门生,春寒时节独坐家中书房。天下着毛毛细雨,他见冷雨滴窗,便触景生情,吟成一个单联: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此联极妙,“冻”拆为“东”和两点,“洒”拆为“西”和三点水。但他沉思颇久,未得下联,便先搁下。过半年后,他又想起此对,依然对不上,只好去请教老师苏东坡。当时正值暑天,老师不忙应对,却拿起刀来,切开西瓜待客。书生见老师总不开口,便急催“请恩师赐对”。东坡笑了笑说:“刚才我不是对给你了吗?”书主更急了:“没有呀,对在哪里?”苏东坡指着西瓜念道: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书生这才明白:“切”字拆为“七”、“刀”;“分”字拆为“八”、“刀”。更妙的是切合了刚才切瓜待客的情景。从此,书生更对苏东坡崇拜得五体投地了。欧阳修过关欧阳修未仕时,四处奔波求学。一无傍晚来到一座城下,城门已关。他对守城的老兵拱手施礼道:“烦请老伯开门,权放学生进去。”守城的老兵说:“我出一对联给你,对得出就放你进城,对不出明早再进。”老兵吟道:“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欧阳修接上说:“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吧!”老兵说:“你不对出来,就不放你进去!”欧阳修说:“我已经对过了。”老兵一想,恍然大悟,立即开了城门。“小友”应对北宋文学家王禹,七八岁时,已能属文。毕文简为郡从事,闻知他的才名,又听说他家以磨面为生,就叫他以磨为题作副对联。王禹不加思索,随口吟道:“但取心中正,无愁眼下迟。”文简称奇,留他给官家子弟讲学。那些官家子弟见他出身贫军,衣衫不整,有点不服气。有一天,太守宴请宾客,于席上出一联令众人对,句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