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生物教案:探索生命的方法

中考生物教案:探索生命的方法
中考生物教案:探索生命的方法

中考生物教案:探索生命的方法

?一、背景和意义分析

本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探究生命的器具,尝试了简单的探究问题(比如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方法之后,进一步介绍的科学探究生命的一般方法。教材所举事例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学生易于理解。对于探究活动:蚯蚓,也比较容易捕捉饲养,所以课堂可以充分尝试设计对照实验的作用,理解实验变量的含义,从而让学生理解并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这与其它章节的生物学知识介绍不同,对学生今后科学地探索生命,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和疏导:举例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尝试确定实验中的变量,并相应设计对照实验。

2、技能掌握与指导:以探究蛆是从哪儿来的为例,说明探究的一般步骤;并通过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体验探究的过程。

3、智能提高与训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小组集体合作能力。

4、情意修炼与开导:在实践的过程中,确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同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5、观念确认与引导:强调思考和假设在生命探索中的重要。

只有多思考,多问为什么,才能发现问题;只有大胆作出假设,才能进一步解决问题。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1、举例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体验其过程。

2、确定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具准备:蚯蚓、硬纸板、玻璃板、自来水等

课堂设计:

(一)激趣导入,

师:上面几节课,我们介绍了探索生命的器具及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但是光有这些还是不够的,还需要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科学探究的方法。下面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一次我们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过程。谁能给我们讲一下过程?(教师引导,总结)

师、生:首先提出“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是什么?”的问题(提出问题),接着作出可能是水,光,温度等的假设,随后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实验),最后得出是水,光,温度的结论(得出结论)。

师:很好,其实这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从上我们可以看出科学探究包括哪些方面啊?

(二)解疑导拨,合作探究

生: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得出结论等。

师:很好,它还包括表达,交流等过程,

师:下面我们就来以探究蛆是从哪儿来的为例分析一下其具体过程。首先大家想想我们怎样才能提出问题呢。

生:多观察,多思考,对什么现象都问为什么。

师:很好,万有引力定律就是牛顿提出“苹果为什么往下落?”这个问题而得出的嘛,还有青霉素的发现也是这样得出的。那么,夏天当你看到腐烂的肉上产生蛆时你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呢?

生:蛆是从哪儿来的?或为什么会有蛆?或者怎样才能使肉不产生蛆呢?

师:很好,只有我们提出了问题,才能进一步地探究。由于我们不知道现成的答案,所以我们只能去假设。假设是怎样得出的呢?假设是根据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所作出的一种假定性说明。假设绝不是毫无根据的猜想。那么对于刚才的问题,我们会有怎样的假设呢?

生:假设蛆是由腐烂的肉变来的,或者是由蝇产生的。师:你为什么这样假设?

生:因为经常可以看见肉上有蝇在爬动。

师:但这样的假设需要我们进一步去验证――做实验。实验

包括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制定计划也就是我们如何去做的方案。请问我们书上是如何设计这个探究的方案的呢? 生:将两块大小相同的猪肉分别放在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碗里,其中一个碗口覆盖有纱布,另一个碗口敞开。

师:对,就是同时做两个实验。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如果敞开的碗中的肉产生蛆,而有纱布覆盖的肉没有产生蛆,那就说明蛆是由外界的蝇产生的。

师:那么这个实验将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呢?

生:用纱布覆盖的碗中,肉没有产生蛆。

师:大家想想,这两个实验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呢?

生:水,光,温度,时间,体积,纱布是否覆盖肉。

探索生命的器具教案

探索生命的器具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第1节探索生命的器具 教学目标: 1、说出显微镜的基本结构与作用; 2、识别几种常用的探究器具,并说出其用途; 3、尝试制作临时玻片标本; 4、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 教学重点: 识别显微镜的结构与作用,尝试使用显微镜。 教学难点: 1、规范使用显微镜; 2、安全使用常用的探究器具。 教学准备: 1、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干净的纱布,叶片,自来水等(分组);放大镜,解剖盘,解剖剪,镊子,刀片,量筒,天平,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烧杯,试管,试剂瓶,培养皿,研钵,角匙; 2、实验前制度、纪律、安全教育; 3、学生实验分组; 4、投影仪、制作投影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揭示课题: 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章《周围的生物世界》,那么如何探索我们周围的生物世界呢,这就是下面几节课要学习的第2章《探索生命》。 三、新授: (一)引导生阅读本章学习目标 (二)首先学习第1节《探索生命的器具》 (三)引导生阅读本节学习目标 一、认识显微镜 1、师简介显微镜后,引导生对照教材图2-1,观察显微镜。 (1)、打开显微镜箱,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从显微镜箱中取出显微镜,放在实验桌上,对照图2-1认识显微镜 (2)、分别观察目镜、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物像的放大倍数。 (3)、分别转动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观察镜筒的升降情况。 (4)、观察反光镜,识别平面镜和凹面镜。 (5)、观察遮光器上光圈的大小。 2、师指示显微镜,让生回答其结构及作用。

《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_》教案

第2章探索生命 第1节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教材分析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的是一些科学事实。在各种科学事实间建立合理的联系,寻找事实产生的原因,提出解释事实的各种假说和理论。生物科学的发展就是人类不断研究的过程,研究过程要用到不同的方法,要让学生不断学会研究方法很重要,所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生物学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以后学习生物学打好基础,也为社会进步带来新的希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说出实验法的基本步骤。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提出假设和设计实验方案,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通过材料获取和处理信息,培养学生收集材料的能力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讨论中,体验用实验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逐渐形成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交流与表达,学会与他人合作。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法研究的一般步骤 教学难点: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处理、归纳信息,设计实验方案。 教法:通过媒体展示,提高课堂容量、拓宽学生知识面,同时采用观察、思考、阅读、探究方法等相结合。 教具: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内容设计意图 导入教师 活动我们现在学的生物教材是属于生物学,生物学是一门不断研究 的学科,也是一门自然科学,既然是一门自然学科,那么在研 究的过程中就要遵循自然规律,要遵循自然规律进行研究,就 应该首先掌握研究的基本方法,引入课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主题 一、 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教师 活动 提问:同生们平时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用到哪些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 欲 学生 活动 思考、结合生活实际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 活动 多媒体展示:科学家们的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 调查、分类、实验等,引出实验法最重要 整体感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力 二、过度 思考 既然实验法是最重要的,那么实验法研究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呢? 设置悬念引入思考 教师 活动 引出:本节课要以“实验法研究的示例:响尾蛇是如何跟踪它 放走的猎物”为例来了解实验法研究的基本步骤 多媒体展示:不同种响尾蛇的图片和有关响尾蛇的文字介绍 感知认识 学生 活动 认真观察、阅读信息,加强对响尾蛇的了解 感知认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师 活动 展示图片:播放响尾蛇捕捉老鼠的视频,并对视频内容作解释 直观形象,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 活动 认真观察、迅速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获取信 息的能力 教师 活动 提问学生:通过观察录像,叫学生说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学生 活动 学生主动起来说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落实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 的创新能力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出客观评价,指出在众多问题中,本节课统一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共 - 1 -

探索生命的器具教案

教案 苏教版生物第二章第一节 《探索生命的器具》 讲课者:徐进峰 单位:舞钢市二中 时间:20XX年9月

《探索生命的器具》教案 知识目标:认识并使用显微镜。 能力目标:通过演示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实验、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共同体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验科学的真实性;用平等的互动、让学生树立“我能行”的信心。 重点:认识显微镜结构和作用,学习使用显微镜。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 教法: 主要采用引导法、演示讲解法、分组合作探究法,体验教学法等。 学法: 学生主要通过观察、讨论、动手操作,互帮互助等方法进行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课件展示:一组精美图片(约2分钟) 师问:图片漂不漂亮? 生答:漂亮。 师问:想不想亲眼去看看? 生答:想。 师问:怎样才能亲眼看到呢? 生:……

师讲述:大家猜猜借助什么看?(学生议论片刻后)对了,用显微镜。学会使用显微镜,我们就可以亲眼目睹更多美轮美奂的生物,探索更多生物的奥秘。 二、教学新课 (一)活动一:认识显微镜(约13分钟) 1、学生用教科书第20页,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图,自学或同学合作,识记显微镜的主要结构并理解其功能。 2、板书课题。教师巡视指导,强调:显微镜是精密贵重仪器,要爱护。并叮嘱学生一定要规范操作,按照课本要求取出显微镜。 3、教师故意展示显微镜,学生评判并纠错。 4、课件展示显微镜,让一两名中偏下程度的学生指认显微镜的结构及功能,如有错误,让其他学生帮助来纠错。 5、教师对学生不能正确评判的地方,予以讲解、演示。 课件展示、强调: (1)镜头放大倍数的识别,如10X表示放大10倍。 (2)显微镜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活动二:使用显微镜(约20分钟) 1、教师分步演示,学生分步练习。 第1步:选目镜。 师演示:选倍数较低的目镜(如10X) 讲解:倍数低,视野大,易发现观察对象。 生:操作练习。 第2步:选物镜。 师演示:选倍数较低的物镜(如10X)

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学的探究方法》教案

课时课题:第一章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通过分析和讨论“巴斯德实验”,概述科学探究六个环节的大致过程和常用的研究方法。(重、难点) ②明确“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是实验成功的关键。(重点)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生物现象,尝试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并模仿设计一些简单探究实验,逐步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思维方法,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认同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常见的生活场景入手,联系生物学的发展史,本节课采用“激趣导学,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探寻生物学知识的兴趣。通过对意大利生物学家斯巴兰让尼和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曲颈瓶实验”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工作和思维方法,体验科学探究实验中如何设计对照实验和控制实验变量,增强实验的说服力,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课前准备:巴斯德“曲颈瓶实验”、斯巴兰让尼实验的图片、课件等。

由此,斯巴兰让尼得出结论:肉汤中的微

巴斯德的实验 为什么说巴斯德实验设计的最精妙处是曲颈瓶?

板书设计: 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 一、生物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提出问题:有研究价值 成功的前提 制定计划: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方法、步骤、材料、器具等)----探究成功的关键实施计划 表达交流 二、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等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中发现的生物学问题来创设情境,使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生物学问题是熟悉的,容易激发起学生较高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由于是第一次正式接触生物科学探究的实验步骤,所以学习的过程中我尽量遵循当时生物学家的思路,努力引导学生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1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第2章探索生命2.1探索生命的器具学案(新版)苏教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1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第2章探索生命2.1探索生命的器具学案(新版)苏教版 探索生命的器具 【学习目标】 认识一些常用的器具,知道如何使用这些器具。 【学习重难点】 重点:尝试制作临时玻片标本,并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 【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 1.净——用洁净的纱布将盖玻片、载玻片擦洗干净。 2.滴——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3.取——用镊子夹取叶的下表皮。 4.浸——把材料浸入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 5.展——展平材料。 6.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水滴,然后轻轻盖在生物材料上。 7.染——把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知识点二:其他常用的实验器具 1.可以用来观察微小物体的器具有放大镜等。 2.实验中常用的解剖器具有解剖盘、解剖剪、镊子、刀片等。 3.在小学的科学课中你曾使用的计量器具有量筒、天平等。 4.可以用来加热的器具有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等。 5.说出几种生物实验中的通用器具。 烧杯、试管、试剂瓶、培养皿、研钵、滴管、药匙等。 知识点三:使用实验器具的注意事项 1.在使用解剖器具时,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 不要用手触摸刀口,也不要碰到他人。 2.在探究实验中,加热时要如何预防事故的发生?

不要离开加热装置,加热结束后要及时、正确地切断热源,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被加热的玻璃器具。 3.实验结束后,要及时做好清理工作。 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分组介绍各种器具的种类和用途。 (1)你知道哪些实验器具?其作用是什么? 实验器具:量筒、试管、酒精灯、放大镜等。 量筒:量取液体;试管:溶解、反应等;酒精灯:加热;放大镜:把物体放大。 (2)通过影视和书籍,你了解到医生用到的解剖器具有哪些? (手术)解剖盘、(手术)解剖剪、镊子、(手术)解剖刀片。 2.制作临时装片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如何擦拭载玻片? 清洁好的载玻片和盖玻片,需用细软布(如清洁的纱布)擦干。其方法是擦拭载玻片时,左手拇指和食指夹着其短边的边缘;右手拇指和食指持清洁的纱布沿长边往返,在上下两面同时轻轻擦拭。 (2)滴多少水合适? 滴水时水量要适当,以恰好被盖玻片盖满为度,约1~2滴。如滴多而载玻片又倾斜,则水很容易流满载玻片。 (3)为什么要展平材料? 用解剖针或镊子将材料展开,不重叠,利于观察。 (4)为什么取放盖玻片时要小心? 因为盖玻片小而薄,不小心就容易破碎。 (5)为什么要给材料染上色? 使细胞的结构能够看得更加清楚。 (6)实验中出现下列问题时,如何解决? ①视野里看到的物像为什么漆黑一片? 取材厚而不透明,光线无法透过,以致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漆黑。因此,取材要薄而透明。 ②如何区分气泡和细胞? 气泡在显微镜视野中表现为四周较黑、中间较亮,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里面往往是一

初中生物七上《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教案_1

生物学的探究方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通过分析和讨论“巴斯德实验”,概述科学探究六个环节的大致过程和常用的研究方法。(重、难 点) ②明确“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是实验成功的关键。(重点)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生物现象,尝试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并模仿设计一些简单探究实验,逐步培 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思维方法,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认 同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常见的生活场景入手,联系生物学的发展史,本节课采用“激趣导学,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探寻生物学知识的兴趣。通过对意大利生物学家斯巴兰让尼和法 国 生物学家巴斯德“曲颈瓶实验”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工作和思维方法,体验科 学探究实验中如何设计对照实验和控制实验变量,增强实验的说服力,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 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课前准备:巴斯德“曲颈瓶实验”、斯巴兰让尼实验的图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巩固(4分钟)1.什么是生物圈?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生物圈的哪 些范围内?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条件? 3.什么是栖息地? 4.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结合上节所学内容进行思 考后独立回答。 将复习旧知常 态化,从而强 化知识的识记 和落实。 过渡:生活中,尤其是天气温度较高时,我们吃剩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3分钟)的饭菜放置时间久了,还能继续食用吗,为什么? 你认为食物长时间放置导致变质的原因是什么? (图片展示:霉变的馒头、腐败的饭菜等。) 早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就已经证实食 物变质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并且在此之前人们普遍 相信一种所谓的“自然发生说”,该学说认为使食 物变质的微生物是由食物自身产生的,如:腐尸生 蝇蛆,包括17世纪的大科学家哈维和牛顿都相信这 种学说。但是,巴斯德根据自己的研究实践,不相 信微生物可以自然发生。 那么,使食物变质的微生物真正是从哪儿来 的?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探究这一问题的正确结 论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共同学习:第三节生 物学的探究方法。 生1:不能,饭菜可能会变 质了(变酸了)。 生2:食物中可能滋生了大 量微生物,导致食物变 质。 学生对使食物变质的 微生物的来源产生兴趣, 有强烈探寻结果的欲望。 以“自然发生 说”与学生当 前的认知矛盾 激发 学生积极思 考,大胆探究 的欲望。 展示目标(2分钟)首先引导学生自读学习目标,识记了解本节学习的 主要内容。 自读目标,识记了解本节 主要内容。 围绕目标进行 学习。 自主学习(一)过渡:18世纪时,意大利生物学家斯巴兰让尼设计 了如下实验: 由此,斯巴兰让尼得出结论:肉汤中的微小生 物来自空气,而不是自然发生的。 请同学们分析,该实验的局限性在哪里?为什 学生小组讨论,该实验的 局限性:在煮沸肉汤时把 两个瓶里的空气都加热 了,冷却后上面瓶中肉汤 接触的是自然的空气,而 下面瓶中肉汤接触到的是 加热后冷却的空气,由于 两个瓶中的肉汤接触到的 空气不同,因此,并不能 排除肉汤中产生微生物所 需的是自然的空气,而不 结合图示中的 实验条件,分 析该实验的变 量是否唯一。 阅读巴斯德实 验的经过,组

5771.苏教初中生物七上《第1单元 第2章 第1节 探索生命的器具》word教案 (2)

第一节探索生命的器具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显微镜的基本结构与作用 2.识别几种常用的探究器具,并说出其用途 (二)能力目标 尝试使用显微镜 (三)情感目标 对学生进行爱护实验器材的教育,使学生养成科学实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识别显微镜的结构与作用,尝试使用显微镜 教学难点 1.规范使用显微镜 2.安全使用常用的探究器具 课前准备 (一)学生准备 预习本实验操作内容 (二)教师准备 1.教师对学生进行爱护实验器材教育 2.FLASH:显微镜的结构与作用 3.视频文件:探究工具举例 4.准备好显微镜及其他探究器材,并逐一检查,确保能够使用 教学过程

第二章探索生命 第一节探索生命的器具 一、显微镜的结构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镜座 7、粗准焦螺旋 1、取镜和安放 2、镜柱 8、细准焦螺旋 2、转动来对光 3、镜壁 9、遮光器 3、放压标本片

4、载物台 10、反光镜 4、调焦见物像 5、镜筒 11、镜头 5、结果要记录 6、转换器 6、复原后装箱 三、使用显微镜的注意事项 作业: 一、填空题: 1.填写图中各序号所代表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名称。 2.在显微镜下观察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时,看到视野中有一个污点。当用手推动装片时,视野中的污点也随着移动,这时污点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上;如果视野中的污点不随着移动,则污点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上;若此时转动目镜,污点不动,则污点一般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上。 3.取送显微镜时,要一手握_________________,一手握____________________。碰到玻片标本。 4.在转动粗准焦螺旋,使物镜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____________________,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 二、选择题

苏教版生物七1-2-2探索生命的方法 教案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探索生命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分析科学探究故事,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尝试理解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确定变量及设计对照实验在科学探究 中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情态目标:感受探究的快乐,体验集体合作的乐趣;培养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严谨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会确定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难点】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确定变量及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显微镜及实验室一些常用探究器具。让学生辨认 师: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使用显微镜和制作临时拨片标本,使我们看到了肉眼看不到的微观世界,扩大了眼界,开阔了视野。但要学好生物学,光有这些还不够,我们还必须掌握探索生命的方法--------科学探究。 二、学习新课 案例一:已知案例 出示鼠妇图片,请学生回忆探究实验: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学生回答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提出了什么问题?做出了怎样的假设?怎么验证的? 师:生产和生活中有很多令人疑惑不解的问题,善于发现、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过渡:出示图片:秋天开放的菊花、食物在冰箱冷藏;发霉的橘子 引导学生对这些常见的生活现象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案例二:腐肉生蛆 出示图片:腐肉生蛆,让学生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蛆是从哪儿来的? ●作出假设:蛆是由腐烂的肉变来的。(蛆是由苍蝇的卵孵化来的) (经过前面的训练,学生基本可以提出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但是作出假设时,可能需要教师引导。当然也有的同学基于生活经验或已有的知识可以做出假设) 师强调:在进行科学探究时,对问题要做出合理的假设,绝不可以毫无根据的猜想。 活动一:自主学习教材P28页4-5段 思考,交流:什么是变量? 本实验的变量是什么? 如何设置对照? ●实验设计—确定变量 出示实例:例: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变量是光) 例:探究水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变量是水) 例: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变量是温度) 让学生通过一些简单的训练学习如何确定变量。进而发现本实验的变量:是否与外界接触 ●实验设计-----设计对照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说出“腐肉生蛆”实验的实验步骤,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计,体会单一变量原则。

初中生物《生物学的探究方法》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走入神秘的动物世界,多媒体课件提供一段动物运动的图片,学生观看思考:属于哪一类动物?如何运动?生活的环境是哪? 学生分析回答后引出课题(板书动物的运动)。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动物的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动物运动的意义。既简洁明快,又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 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三个板块来学习相关内容: 第一站:运动的方式——我们看 1、出示一组“鱼儿游泳,雄鹰翱翔,狼奔跑等”图片。 2、小组讨论:(1)各图片中的动物属于哪一类?(2)各种动物的运动方式是怎么样的? (3)分析它们的生活环境。 小组内相互启发,互相补充,拓展视野。 第二站:运动的基础——我们做 此板块内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既突破重、难点内容,又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运动系统的组成 1、“我运动,我健康,我是全运小明星”,全体学生自己伸伸胳膊,探究思考“哪些结构参与了动作的完成?”,结合到学案预习,说出运动系统的组成,拓展小知识:人体总共206 块骨;让学生在血案的易错字专区写一写:骨骼、骨连结 2、骨连结的三种形式:展示人体骨骼模型,根据学生

预习情况举例说明骨连结的三种形式。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着做一下即时练习题。 探究活动二:观察关节的结构 教师展示人体的主要关节,引出关节的结构,让学生思考通过观察关节的结构,总结关节的特点。 结合学案向学生补充关节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让学生讨论交流关节为什么既牢固又灵活。 注意让学生在错字专区写一写:韧带、关节囊向学生展示骨骼肌的图片,让学生思考骨骼肌的组成并回顾动物体的机构层次,总结骨骼肌所属的结构层次。 紧跟着即时练习,强调骨骼肌是附着在至少两块骨上。 第三站:运动的实现—体会 首先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实现的基本过程,让学生小组为单位分别体会屈肘和伸肘以及提重物和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状态。 注意在错字专区写一写:肱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景,深入探究:上体育课时做准备活动、运动伤害等,让学生思考自己平时生活时应怎么注意避免运动伤害。 最后让学生做一下课堂检测。

苏教七年级上册生物:2.1 2.2 探索生命教案

辽宁省实验学校沈北合作学校七年级生物学科教案

讲授内容体验过程课堂实录 一、导入 二、学习新课介绍显微镜一、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学过的生物 的生命现象,引导学生说出 除病毒外,细胞是生命体结 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提出 问题:你想观察细胞吗?从 而引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展示图片,说明显微镜的历 史背景,分 类与发展。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已经 学过生物的基本特征,知道 了除了病毒外,生物都是由 细胞构成的。那么你想观察 到细胞吗?如果我们想要 看到细胞,我们需要借助什 么样的工具呢?下面我们 一起来学习显微镜的结构 与作用。 生:说出生物的生命现象, 知道想要观察细胞,必须要 借助一定的器具——显微 镜。 二、学习新课 师:(展示显微镜的图片) 当我们想要观察微小的物 体,我们需要借助显微镜。 学习生物学,显微镜是最基 本最常用的器具。显微镜是 一种具有放大功能的仪器。 最早的显微镜是光学显微 镜,结构十分简单,是由英 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研 制出的,虽然它只能放大 100倍左右,但是胡克用它 成功观察到了“细胞”。随 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显 微镜的出现,使显微镜的放 大倍数达到了1500多倍甚 至更多,帮助我们观察到更 精细的细胞内部结构或更 微小的物体。

显微镜的结构与作用向学 生展示显微镜,让学生通过 观察显微镜实物,自学书中 P20图2-2,认识显微镜的 结构与功能 让学生观察目镜和物镜,认 识低倍镜与高倍镜,学会计 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知道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由物 镜的放大倍数和目镜的放 大倍数共同决定的,即物镜 生:观看图片,了解显微镜 的历史。 师:(展示显微镜实物)今 天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了一 台显微镜,请同学们仔细观 察老师手中的显微镜。通过 你的预习,你能不能说出显 微镜都有哪些结构,分别具 有什么样的功能。 生:观察显微镜,结合教材 P20图2-2,说出显微镜的 结构与功能。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显微 镜的目镜和物镜,你发现了 什么? 生:通过观察,发现显微镜 目镜和物镜的镜头上分别 标有数字。 师:这些数字代表了什么? 生:它们是目镜和物镜的放 大倍数。 师:对,目镜上的10×,代 表了它的放大倍数是10倍。 物镜上的4×,10×,40×, 代表它可以将标本再放大4 倍,10倍,40倍。其中放 大倍小的物镜,我们称之为 低倍镜。放大倍数大的,我 们就称之为高倍镜。那么如 果我们在观察标本时,选择 10倍的目镜和4倍的物镜, 想一下,显微镜将物象放大 了多少倍?

苏教初中生物七上《探索生命的方法》word教案 (1)

探索生命的方法 教学内容探索生命的方法(1课时) 1、举例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体验其过程。 教学目标 2、认同实事求是的重要性,确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举例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体验其过程。 教学难点尝试确定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策略启发教学、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交流。 课时安排1课时 二次备课 一、导入 首先由学生阅读书本上的内容,感受书本对于“蛆从哪儿来”这 样问题的探究过程,并讨论科学探究方法的一般步骤 二、教学过程 教师总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实验(包括制定计划,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表达与交流 2 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 学生根据书本提示总结出这个问题探究的过程,并实施其过 程。 提出问题: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 作出假设:蚯蚓在硬纸板上爬得快或蚯蚓在玻璃板上爬得 快。 实验:(分工合作) (1)制作计划:

选面积一样的玻璃板和硬纸板,大小差不多的蚯蚓,使蚯蚓分别在玻璃板和硬纸板上爬动,观察记录现象。 (2)实施计划: 及时记录所观察到的现象 得出结论:蚯蚓在硬纸板上爬时可听到沙沙的声音,在玻璃板 上时只见身体在舒缩,变粗,变细,却不 能前进,所以说在硬纸板上爬得快。 表达与交流:实验出现这种结论是正确的,因为在硬纸板上 蚯蚓的刚毛在起支撑和固定的作用,移动 容易,而在玻璃板上由于玻璃光滑,刚毛 无法支撑和固定身体,移动比较困难。 3 从这两个探究过程可以看出所作的实验只有实验变量是不同 的,其他的量都相同,这样的实验是对照实验 4 以书本自我评价来巩固这堂课的知识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探索生命的器具

2-1探索生命的器具 教学目标 1、出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作用。 2、别几种常用的探究器具,并说出其用途。 3、尝试使用显微镜。 4、对学生进行爱护实验器具的教育,使学生养成科学实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识别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尝试使用显微镜。 教学难点 1、范使用显微镜。 2、安全使用常用的探究器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丰富多彩的生物界蕴含着无限奥秘,这些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要进行科学探索就离不开一些器具。 (一)认识显微镜 出示显微镜,进行简单介绍,说明利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我们肉眼所观察不到的细微结构。 1、学生对照书本理清显微镜的结构,并了解各部分的作用。 2、各小组进行提问,并解答。 3、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强调。 (1)显微镜的拿法。 (2)辨认目镜物镜的放大倍数,物象的放大倍数。 (3)学会使用焦螺旋。

(4)反光镜的使用,识别平面镜和凹面镜。 (5)不同光圈的使用。 4、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i.区别目镜和物镜。 ii.识别反光镜的凹面和平面。 iii.识别粗准焦螺旋。 (二)使用显微镜 1、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操作。 (一)对光 (1) 选择低倍物镜,对准对光孔。 (2) 把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 (3) 转动反光镜,从目镜中看到一白亮视野。 (二)观察 (1)E片观察。 (2)载玻片放载物台的通光孔的中央。 (3)转动粗准焦螺旋,使物镜靠近载物台,但离1到2毫米 使物镜慢慢上升,并看好物镜,直到看到物象为止,最后调节细准焦螺旋 使更加清晰。(看到的像是倒像,如要将看到的东西移向视野中央,则应 将标本向物象相反的方向移动)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4、学生提出发现的问题,并且解决 5、实验完毕,准确收好显微镜 (三)其他探究器具的认识 二、课堂小结 三、达标测试:

七年级生物上册1.1.3生物学的探究方法教案新版济南版

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 【教学目标】 1.分析和讨论“巴斯德实验”过程,概述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和研究方法。 明确“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2.能从观察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设计实验,并逐步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 3.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重难点】 1.概述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和研究方法。 2.能自主发现问题,设计一些简单实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巴斯德实验的教学录像片断;巴斯德的生平录像片断;学生每小组一碗已经变酸的肉汤、部分豌豆种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屏幕出示在医院里,一医生正在询问一名全身过敏的学生的最近几天的饮食。创设问题情境:全身过敏的原因是什么呢? 2.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各自的高见:可能是吃鱼的原因,可能是吃蟹子的缘故……从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3.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如何验证你的猜想呢?引导学生集思广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学生的方法进行积极的评价,并追问:试着回忆一下其中有哪些十分重要的环节? 4.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够严谨,教师要多鼓励。科学探究的方法能使我们有效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也一定能帮我们解决生物学上的疑难问题;那么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探究的?从而引入课题。 二、自主学习,过程显现 (一)发现并提出问题 1.实物感知:以小组为单位分发小碗肉汤,请学生用各种感官来辨认肉汤或者观察肉汤后,用语言描述它的特征。

2.问题筛选:提倡学生就肉汤的特征提出问题,并确认其中较有研究价值的。说出筛选问题的理由。在这一环节中,体现了问题源于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与思考,引导学生以后对生活的关注。假设的确定 (二)作出假设 让学生分组,并鼓励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所导致的结果做出大胆的猜测,并且可以在多种设想的结果中,选择一种设计。如肉汤变酸是空气中的物质落在肉汤上形成的等。 (三)制定计划 1.方案设计的优劣往往决定着研究的方向和问题能否解决,因此实验中应提醒学生注意以下方面: (1)实验中用到了什么原理? (2)试验需要哪些材料和用具?写出试验步骤。 (3)实验中可能出现什么问题? (4)实验中遇到意外的事故如何处理? (5)试验过程中小组人员的分工如何? 教师可以作为资源的提供者,提前在屏幕上打出很多实验仪器的实物照片,供学生选择。 2.用实物展示台交流各组的计划:就其中可操作性强、材料廉价等方面进行比较。 3.出示巴斯德实验的课件:告知学生在两个世纪前,人们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被困惑了长达20年之久,是一位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为此做出了突出贡献;并播放影视片断,简单介绍巴斯德。 4.投影巴斯德实验的问题讨论: (1)根据老师所出示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说出巴斯德的研究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2)他根据提出的问题和早期的研究,做出了什么样的科学假设?和你的假设有何不同之处?你和巴斯德相比,谁的问题更有研究价值?说出理由。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能够针对自己的问题、假设与科学巨匠相比,若问题相近,可以让学生触摸到科学的真实,为以后更多的科学探究活动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若有不同,更能帮助学生寻找其中的原因,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猜测,进而培养尊重事实、敢于怀疑、勇于反思的科学素质。 (四)实施计划

第一节《探索生命的器具》教案(苏教版初一上) (8)

第一节《探索生命的器具》教案(苏教版初一上)(8)一、背景和意义分析 〝探究生命的器具〞要紧介绍了显微镜的结构、作用与使用方法,对常用实验器具的分类、安全操作规那么做了简单的介绍,介绍了制作临时玻片标本的方法,让学生体验一种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过程并练习使用显微镜进行观看。本章内容是在学生差不多了解了生物的要紧类群、生物的生命现象、生物学与人类和社会的关系,意识到生物学的重要性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生命的器具、方法,并学会制作临时玻片标本的方法,这对学生今后科学地探究生命,正确地使用各种探究器具,养成良好的实验适应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都有专门大的作用,它将为学生学会科学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存与疏导:在初步学会使用显微镜的基础上,尝试制作临时玻片标本。对比图2-4,归纳出制作临时玻片的过程。认知率达100%。 2、技能把握和指导:尝试制作临时玻片标本,防止玻片内显现气泡,并使用显微镜观看玻片标本。利用率达95%。 3、智能提高与训导:在动手实践操作的基础上,通过组内讨论、交流,培养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表达能力,培养实验能力。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发觉咨询题,并尝试解决咨询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投入率达100%。 5、观念确认与引导:强调实验在生物课学习中的重要性,指出学生只有通过动手实验,才能获得许多感性的认识,才能学会许多科学的实验方法,去探究生物世界的隐秘,从而使学生明确实验课的目的,激发其探究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认同率达100%。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通过积极参与、动手、动脑,亲身经历,从而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尝试制作临时玻片标本。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具预备:显微镜、擦镜纸、载玻片、盖玻片、洁净的纱布、滴管、烧杯、叶片、番茄、自来水等。

七年级生物上册《探索生命的方法》教案 苏教版

探索生命的方法 1设计依据与思路 本设计是江苏版七上第二章《探索生命》第二节《探索生命的方法》的内容,一个课时。 课标分析:本章内容与一般的概念知识不同,课标建议,让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科学探究的方法,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和情境,让学生应积极参与、动手、动脑,亲身经历观察、实验、探究等过程,在实践中参与探究的完整过程,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地位:本节介绍了重要概念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让学生亲身参与和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进而使学生初步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为以后的探究活动提供系统的探究思路。 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好奇心强,探究兴趣浓厚,但实践经验和生活经验不足,缺乏对事物本质的细致探究,需要教师积极创设丰富的探究情境,最大可能地提供探究的空间和机会,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充分享受探究的乐趣,为今后的自主学习提供最大可能性。 设计思路:创设丰富的探究情境,层层深入,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1.鼓励学生在“青霉素的发现”探索故事中,发现和了解科学家探索中的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2.鼓励学生参与,引导学生走向团队“小弗莱明”的探究“生蛆”之旅,通过分析其过程,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初步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通过不断的设问追问和答疑,让学生参与其中,初步理解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唯一变量和重复实验等具体方法以及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培养学生在探索中所必备的精神和素养。3.联系生活,关注社会焦点。通过小组合作,体验探究环节,在“蚯蚓对不同的两种刺激有怎样的反应”的探究情境中,让学生体验一次探究的全过程,通过探究过程中蚯蚓在自来水和洗洁精稀释液不同刺激下的两种反应状态的对比,能使学生理解实验变量的含义并初步学会设计对照实。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4.雁过留声,适时总结。5.创设新情境进行拓展与迁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个性,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创设课外拓展新情境,探究“光对植物的生长有没有影响”,为部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供再提升和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1.分析科学探究故事,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 从“小弗莱明”团队的具体探究情境(生蛆)展示和学生参与中,初步理解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置对照实验和控制唯一变量的具体方法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3. 在“蚯蚓对不同的液体刺激有怎样的反应”的探究情境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2 能力目标 1.通过鼓励学生在“青霉素的发现”探索故事中,发现和了解科学探究的 一般过程,提高学生善于观察,处理信息,分析和概况总结的能力。 2.从“小弗莱明”团队的具体探究情境(生蛆)展示中,通过不断的设问 答疑,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质疑、评价和理解科学探究的能力。 3.在提供多种生活情境中,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体验探究环节,在“蚯蚓对不同的两种液体刺激有怎样的反应”的探究情境中,在培养与他人合作能力,并初步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生活的社会关注的简单问题。 5.在创设的课外拓展新情境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1.2.2《探索生命的方法》教案

课题第二章探索生命 第二节探索生命的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方面 1说出实验法研究的一般步骤。 2尝试设计简单的实验并控制实验条件。 3根据实验数据建立一个表格并分析数据。 1、科学家及其主要贡献 2、能初步认识到生命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以及对人类生活的 影响。 3、列举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意义。 能力方面 提高学生的分类及探究合作能力。 思想教育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二 次 备 课 教学重点认识生物学家及生物学的发展历程。实验法研究的的一般步骤。 教学难点树立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的观念。教学方法讲授法、活动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1、回忆旧知识,引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上不同的环境中生存着不同的生物,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这是为什么呢?而且,我们还知道生物的生存是与其环境相适应的,比如北极熊能适应北极的寒冷气候。这又是为什么呢?还有,我们人类是怎样来的?为什么我们的心脏能自动有节律的搏动?…… 鼓励并肯定学生的回答,引出:生物世界奥秘无穷,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生物学知识以便我们能不断的探索这些奥秘并从中更加认识和热爱大自然。那么到底什么是生物学呢?它的研究对象到底是什么呢? 2、板书第一节课题(第一节生物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

播放有关生物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活动的音频文件,引导学生谈谈心目中的生物学家,最后再点出科学活动一般有观察、调查、实验、查阅文献资料、相互交流等,同时指出科学研究的艰苦性。板书:生物学家的科学活动 3、简单引入生物科学的发展,简单介绍快速阅读法要求学生在5分钟内阅读完教材第23~25页的内容并注意以下问题:生物学的发展经过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所出现的杰出生物学家是谁?其取得的成就分别是什么?这些成就分别是通过什么方法及手段取得的?板书:生物学及其发展历程 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再请个别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简述,肯定学生的发言,并板书主要内容。 (1)先民的活动及“生物学”的提出。 (2)林奈——生物分类。 (3)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4)哈维——血液循环的发展 (5)沃森、克里克——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6)人类基因组计划。 4、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加强生物学的研究,这是为什么呢?以此引入“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生命科学”并板书。 引导学生根据生物学发展的历程归纳总结生物学概念并请学生代表发言。 很好,他们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分类法、文献法、实验法。这就是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而其中实验法是

生物学的探究方法优秀教案

生物学的探究方法教案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分析和讨论“巴斯德实验”过程,概述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和研究方法。 ②明确“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并有兴趣参与课堂探究活动,愿与同伴合作。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资料分析,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表达能力; ②能从观察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设计一些简单实验。逐步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体会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认同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巴斯德实验的教学录象片断;巴斯德的生平资料;学生每小组一碗已经变酸的肉汤、部分豌豆种子等。

主要知识的提问 习进行了铺垫。问题。我们看一看,巴斯德探究的

过渡:巴斯德设计了一个非常 1.巴斯德用了哪些实验装置,设计了几组实验? 2.这几组实验装置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实验成功了,巴斯德据

分为几个步骤?探 有哪些方式? 从而学会在新知

1-8. 板书设计: 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 一、巴斯德实验 观察发现肉汤变酸 ↓ 为什么肉汤会变酸→提出问题 ↓ 认为空气中的微生物导致→作出假设 ↓ 实验过程→制定计划、实施计划 ↓ 确实是空气中的微生物导致→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二、科学探究方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观察法 教学反思: 本节课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从而使学生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上课开始,创设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一学生全身过敏,过敏的原因是什么呢?从而引导学生作出猜测,并试图查出原因。在此过程中,即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了感性认识,又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探索知识的情感。

《探索生命的器具》说课稿

说课稿 苏教版生物第二章第一节 《探索生命的器具》 说课者: 单位: 时间:

《探索生命的器具》说课稿 各位评委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生物第二章第一节《探索生命的器具》,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在学生已经了解生物主要类群、生命现象等知识,在意识到生物学重要性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生命的器具,这对学生今后科学的探索生命,养成良好实验习惯、学会科学地探索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果说生物学是一座华丽的殿堂,那本节就是引领学生进入殿堂的敲门砖。 2、教学目标 依据《生物课标》和七年级学生知识水平,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并使用显微镜。 能力目标:通过演示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实验、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共同体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验科学的真实性;用平等的互动、让学生树立“我能行”的信心。 3、重、难点的确立 重点:认识显微镜结构和作用,学习使用显微镜。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实验课的组织比较难,学生会很兴奋,乱摸乱动,而本节实验又是学生第一次,学生可能会因过度

兴奋而随意操作,为今后用显微镜探究其它生命现象埋下隐患,所以规范操作、高起点、严要求,开好头,很关键。 二、教法 依据课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主要采用引导法、演示讲解法、分组合作探究法,体验教学法等。 三、学法 结合本课重难点,学生主要通过观察、讨论、动手操作,互帮互助等方法进行学习。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导入、讲授新课、归纳总结、巩固提高练习。 (一)导入(约2分钟) 用投影展示一组色彩绚丽、美轮美奂的图片,让学生猜猜图片中的是什么事物,以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很难准确认出的。老师公布:“这都是显微镜下的世界。”结果出乎学生的意料,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对显微镜的好奇心,由此产生想认识、使用显微镜的迫切心情。 (二)讲授新课 两项活动。 活动一:认识显微镜(约13分钟) 虽然也可以由老师像讲解员那样给学生一一介绍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但这样没有把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调动起来,极有可能会兴趣骤减。所以我采用了以下教法:(1)鼓励学生利用课本插图,自学或与同学合作,研究显微镜结构。(2)教师故意错误、不规范地演示显微镜的结构及功能,让学生来评判并纠错,以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