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系统原理介绍

分布式系统原理介绍
分布式系统原理介绍

分布式系统原理介绍

刘杰

目录

前言 (1)

1 概念 (2)

1.1 模型 (2)

1.1.1 节点 (2)

1.1.2 通信 (2)

1.1.3 存储 (2)

1.1.4 异常 (3)

1.2 副本 (8)

1.2.1 副本的概念 (8)

1.2.2 副本一致性 (8)

1.3 衡量分布式系统的指标 (9)

1.3.1 性能 (9)

1.3.2 可用性 (9)

1.3.3 可扩展性 (9)

1.3.4 一致性 (10)

2 分布式系统原理 (11)

2.1 数据分布方式 (11)

2.1.1 哈希方式 (11)

2.1.2 按数据范围分布 (13)

2.1.3 按数据量分布 (14)

2.1.4 一致性哈希 (14)

2.1.5 副本与数据分布 (16)

2.1.6 本地化计算 (18)

2.1.7 数据分布方式的选择 (18)

2.1.8 工程投影 (18)

2.2 基本副本协议 (20)

2.2.1 中心化副本控制协议 (20)

2.2.2 primary-secondary协议 (20)

2.2.3 去中心化副本控制协议 (23)

2.2.4 工程投影 (24)

2.3 Lease机制 (26)

2.3.1 基于lease的分布式cache系统 (26)

2.3.2 lease机制的分析 (28)

2.3.3 基于lease机制确定节点状态 (29)

2.3.4 lease的有效期时间选择 (30)

2.3.5 工程投影 (30)

2.4 Quorum机制 (33)

2.4.1 约定 (33)

2.4.2 Write-all-read-one (33)

2.4.3 Quorum定义 (34)

2.4.4 读取最新成功提交的数据 (35)

2.4.5 基于Quorum机制选择primary (36)

2.4.6 工程投影 (37)

2.5 日志技术 (41)

2.5.1 数据库系统日志技术简述 (41)

2.5.2 Redo Log与Check point (41)

2.5.3 No Undo/No Redo log (43)

2.5.4 工程投影 (44)

2.6 两阶段提交协议 (45)

2.6.1 问题背景 (45)

2.6.2 流程描述 (45)

2.6.3 异常处理 (47)

2.6.4 协议分析 (49)

2.7 基于MVCC的分布式事务 (50)

2.7.1 MVCC简介 (50)

2.7.2 分布式MVCC (51)

2.7.3 工程投影 (52)

2.8 Paxos协议 (53)

2.8.1 简介 (53)

2.8.2 协议描述 (53)

2.8.3 实例 (55)

2.8.4 竞争及活锁 (58)

2.8.5 协议推导 (59)

2.8.6 工程投影 (61)

2.9 CAP理论 (66)

2.9.1 定义 (66)

2.9.2 CAP理论的意义 (66)

2.9.3 协议分析 (66)

3 参考资料 (69)

前言

半年前,同学提出希望学习分布式系统的相关知识,然而笔者发觉缺少一份既有一定理论内容、又贴近工程实践,既深入浅出又较为全面的学习资料。为此,笔者尝试对自己在学习、开发分布式系统过程中获得的一些理论与实践进行总结,进而催生了写作本文的想法。

分布式系统理论体系非常庞大,涉及知识面也非常广博,由于笔者的肤浅,本文精心选择了部分在工程实践中应用广泛、简单有效的分布式理论、算法、协议加以介绍。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分布式系统的一些基本概念并框定了本文的问题模型和问题域,作为后续章节的基础。第二部分介绍了一些分布式系统的理论,在介绍这些理论时,注重引入实例并加以应用,同时将这些理论投影到真实的系统中。

在原本的写作计划中,本文还有第三部分的内容。第三部将分析若干有代表性的分布式系统,着重分析第二部分中的理论是如何被综合运用在这些真实的分布式系统中的。在具体写作时,笔者将这部分的内容拆解到第二章各节的“工程投影”中,简要分析了第二章的理论是如何体现在各个典型分布式系统中的。即便如此,笔者觉得后续可以再作一篇《典型分布式系统分析》,从各个系统的角度横向分析这些系统的特点。

开发分布式系统需要多方面的知识、技能与经验。受限于作者的能力,本文将讨论的重点集中在分布式层面的协议和算法设计,开发分布式系统所需要的其他方面的知识与技术则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

最后,感谢李海磊先生、吴学林先生对笔者学习、实践分布式系统给予的大力指导;感谢梁建平先生、徐鹏先生对本文提出的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

2012年5月

1 概念

1.1 模型

一些经典的分布式系统的资料对分布式系统的全貌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1][2]。为了控制规模,在开始讨论分布式系统的协议、原理与设计之前,首先给出在本文中研究的分布式系统在分布式层面的基本问题模型。后续所有的讨论都限定在这个模型的范围内,超过模型范围的内容则不在本文中讨论。本文尽量精简分布式系统模型是为了控制问题的规模。

图 1-1本文的分布式系统模型

1.1.1 节点

节点是指一个可以独立按照分布式协议完成一组逻辑的程序个体。在具体的工程项目中,一个节点往往是一个操作系统上的进程。在本文的模型中,认为节点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的整体,如果某个程序进程实际上由若干相对独立部分构成,则在模型中可以将一个进程划分为多个节点。本文不考虑拜占庭问题,即认为节点始终按照约定的分布式协议工作。图 1-1中以矩形和椭圆形表示了节点。

1.1.2 通信

节点与节点之间是完全独立、相互隔离的,节点之间传递信息的唯一方式是通过不可靠的网络进行通信。即一个节点可以向其他节点通过网络发送消息,但发送消息的节点无法确认消息是否被接收节点完整正确收到。在1.1.4.2 节,将重点讨论这种网络通信异常的问题。图 1-1中以带箭头的直线表示了消息通信,其中某些节点间使用双箭头表示网络双向可达,而某些节点间只有单箭头表示网络单向可达,而某些节点间没有箭头表示网络完全不可达。

1.1.3 存储

节点可以通过将数据写入与节点在同一台机器的本地存储设备保存数据。通常的存储设备有磁

盘、SSD等。存储、读取数据的节点称为有状态的节点,反之称为无状态的节点。如果某个节点A 存储数据的方式是将数据通过网络发送到另一个节点B,由节点B负责将数据存储到节点B的本地存储设备,那么不能认为节点A是有状态的节点,而只有节点B是有状态的节点。图1-1中以矩形节点表示无状态节点,以椭圆形节点表示有状态节点。

1.1.4 异常

分布式系统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处理各种异常(failure)情况。本节着重讨论在本文范围内系统会遇到的各种异常。

1.1.4.1 机器宕机

机器宕机是最常见的异常之一。在大型集群中每日宕机发生的概率为千分之一左右。在实践中,一台宕机的机器恢复的时间通常认为是24小时,一般需要人工介入重启机器。宕机造成的后果通常为该机器上节点不能正常工作。假设节点的工作流程是三个独立原子的步骤,宕机造成的后果是节点可能在处理完某个步骤后不再继续处理后续步骤。由于本文不考虑拜占庭问题,认为不会出现执行完第一个步骤后跳过第二个步骤而执行第三个步骤的情况。宕机是一个完全随机的事件,在本文中,认为在任何时刻都可能发生宕机,从而造成某些协议流程无法完成。

当发生宕机时,节点无法进入正常工作的状态,称之为“不可用”(unavailable)状态。机器重启后,机器上的节点可以重新启动,但节点将失去所有的内存信息。在某些分布式系统中,节点可以通过读取本地存储设备中的信息或通过读取其他节点数据的方式恢复内存信息,从而恢复到某一宕机前的状态,进而重新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即“可用”(available)状态。而另一些分布式系统中的某些无状态节点则无需读取读取任何信息就可以立刻重新“可用”。使得节点在宕机后从“不可用”到“可用”的过程称为宕机恢复。

图1-1中虚线节点表示宕机的节点。

1.1.4.2 网络异常

网络异常是另一类常见的异常形式。在1.1.2 中已经定义,节点间通过不可靠的网络进行通信。本节定义了本文范畴内的各种网络异常。

1.1.4.

2.1 消息丢失

消息丢失是最常见的网络异常。对于常见的IP网络来说,网络层不保证数据报文(IP fragment)的可靠传递,在发生网络拥塞、路由变动、设备异常等情况时,都可能发生发送的数据丢失。由于网络数据丢失的异常存在,直接决定了分布式系统的协议必须能处理网络数据丢失的情况。

依据网络质量的不同,网络消息丢失的概率也不同,甚至可能出现在一段时间内某些节点之间

的网络消息完全丢失的情况。如果某些节点的直接的网络通信正常或丢包率在合理范围内,而某些节点之间始终无法正常通信,则称这种特殊的网络异常为“网络分化”(network partition)。网络分化是一类常见的网络异常,尤其当分布式系统部署在多个机房之间时。图1-1中,用虚线分割了两片节点,这两片节点之间彼此完全无法通信,即出现了“网络分化”。

例1.1:某分布式系统部署于两个机房,机房间使用内部独立光纤链路。由于机房间的光纤链路交割调整,两个机房间通信中断,期间,各机房内的节点相互通信正常。更为严重的是,所有的英特网用户都可以正常访问两个机房内对外服务节点。本文后续将讨论出现这种严重的网络分化时,对分布式系统的设计带来的巨大挑战。

1.1.4.

2.2 消息乱序

消息乱序是指节点发送的网络消息有一定的概率不是按照发送时的顺序依次到达目的节点。通常由于IP网络的存储转发机制、路由不确定性等问题,网络报文乱序也是一种常见的网络异常。这就要求设计分布式协议时,考虑使用序列号等机制处理网络消息的乱序问题,使得无效的、过期的网络消息不影响系统的正确性。

1.1.4.

2.3 数据错误

网络上传输的数据有可能发生比特错误,从而造成数据错误。通常使用一定的校验码机制可以较为简单的检查出网络数据的错误,从而丢弃错误的数据。

1.1.4.

2.4 不可靠的TCP

TCP协议为应用层提供了可靠的、面向连接的传输服务。TCP协议是最优秀的传输层协议之一,其设计初衷就是在不可靠的网络之上建立可靠的传输服务。TCP协议通过为传输的每一个字节设置顺序递增的序列号,由接收方在收到数据后按序列号重组数据并发送确认信息,当发现数据包丢失时,TCP协议重传丢失的数据包,从而TCP协议解决了网络数据包丢失的问题和数据包乱序问题。TCP协议为每个TCP数据段(以太网上通常最大为1460字节)使用32位的校验和从而检查数据错误问题。TCP协议通过设置接收和发送窗口的机制极大的提高了传输性能,解决了网络传输的时延与吞吐问题。TCP协议最为复杂而巧妙的是其几十年来不断改进的拥塞控制算法,使得TCP可以动态感知底层链路的带宽加以合理使用并与其他TCP链接分享带宽(TCP friendly)。

上述种种使得TCP协议成为一个在通常情况下非常可靠的协议,然而在分布式系统的协议设计中不能认为所有网络通信都基于TCP协议则通信就是可靠的。一方面,TCP协议保证了TCP协议栈之间的可靠的传输,但无法保证两个上层应用之间的可靠通信。通常的,当某个应用层程序通过TCP的系统调用发送一个网络消息时,即使TCP系统调用返回成功,也仅仅只能意味着该消息被本机的TCP协议栈接受,一般这个消息是被放入了TCP协议栈的缓冲区中。再退一步讲,即使目的机器的TCP协议栈后续也正常收到了该消息,并发送了确认数据包,也仅仅意味着消息达到了对方

机器的协议栈,而不能认为消息被目标应用程序进程接收到并正确处理了。当发送过程中出现宕机等异常时,TCP协议栈缓冲区中的消息有可能被丢失从而无法被目标节点正确处理。更有甚者,在网络中断前,某数据包已经被目标进程正确处理,之后网络立刻中断,由于接收方的TCP协议栈发送的确认数据包始终被丢失,发送方的TCP协议栈也有可能告知发送进程发送失败。另一方面,TCP 协议只能保证同一个TCP链接内的网络消息不乱序,TCP链接之间的网络消息顺序则无法保证。但在分布式系统中,一个节点向另一个节点发送数据,有可能是先后使用多个TCP链接发送,也有可能是同时并发多个TCP链接发送,那么发送进程不能认为先调用TCP系统调用发送的消息就一定会先于后发送的消息到达对方节点并被处理。

由上述分析,在设计分布系统的网络协议时即使使用TCP协议,也依旧要考虑网络异常,不能简单的认为使用TCP协议后通信就是可靠的。另一方面,如果完全放弃使用TCP协议,使用UDP 协议加自定义的传输控制机制,则会使得系统设计复杂。尤其是要设计、实现一个像TCP那样优秀的拥塞控制机制是非常困难的。

1.1.4.3 分布式系统的三态

由于网络异常的存在,分布式系统中请求结果存在“三态”的概念。在单机系统中,我们调用一个函数实现一个功能,则这个函数要么成功、要么失败,只要不发生宕机其执行的结果是确定的。然而在分布式系统中,如果某个节点向另一个节点发起RPC(Remote procedure call)调用,即某个节点A向另一个节点B发送一个消息,节点B根据收到的消息内容完成某些操作,并将操作的结果通过另一个消息返回给节点A,那么这个RPC执行的结果有三种状态:“成功”、“失败”、“超时(未知)”,称之为分布式系统的三态。

如果请求RPC的节点A收到了执行RPC的节点B返回的消息,并且消息中说明执行成功,则该RPC的结果为“成功”。如果请求RPC的节点A收到了执行RPC的节点B返回的消息,并且消息中说明执行失败,则该RPC的结果为“失败”。但是,如果请求RPC的节点A在给定的时间内没有收到执行RPC的节点B返回的消息,则认为该操作“超时”。对于超时的请求,我们无法获知该请求是否被节点B成功执行了。这是因为,如果超时是由于节点A发向节点B的请求消息丢失造成的,则该操作肯定没有被节点B成功执行;但如果节点A成功的向节点B发送了请求消息,且节点B也成功的执行了该请求,但节点B发向节点A的结果消息被网络丢失了或者节点B在执行完该操作后立刻宕机没有能够发出结果消息,从而造成从节点A看来请求超时。所以一旦发生超时,请求方是无法获知RPC的执行结果的。图1-2给出了操作成功但超时的例子。

图 1-2RPC 执行成功但超时的例子

一个非常易于理解的例子是在网上银行进行转账操作,当系统超时,页面提示:“如果系统长时间未返回,请检查账户余额以确认交易是否成功”。

分布式系统一般需要区别对待RPC 的“成功”、“失败”、“超时”三种状态。当出现“超时”时可以通过发起读取数据的操作以验证RPC 是否成功(例如银行系统的做法)。另一种简单的做法是,设计分布

式协议时将执行步骤设计为可重试的,即具有所谓的“幂等性”。例如覆盖写就是一种常见的幂等性操作,因为重复的覆盖写最终的结果都相等。如果使用可重试的设计,当出现“失败”和“超时”时,一律重试操作直到“成功”。这样,即使超时的操作实际上已经成功了,重试操作也不会对正确性造成影响,从而简化了设计。

后续本文中,如果说明“不成功”即指“失败”或“超时”两种状态之一。如果说明“失败”则表示收到了明确的“失败”消息。

1.1.4.4 存储数据丢失

数据丢失指节点存储的数据不可被读取或读取出的数据错误。数据丢失是另一类常见的异常。尤其是使用机械硬盘做存储介质时,硬盘损坏的概率较大。对于有状态节点来说,数据丢失意味着状态丢失,通常只能从其他节点读取、恢复存储的状态。

1.1.4.5 无法归类的异常

在工程实践中,大量异常情况是无法预先可知的,更可恶的是这些异常往往是“半死不活”的状态。例如,磁盘故障会导致IO 操作缓慢,从而有可能使得进程运行速度非常慢,“缓慢”是异常吗?如果慢的超过某种程度,则对系统会造成影响。更有甚者,几十秒进程非常慢甚至完全阻塞住,又几十秒恢复了,如此交替。又例如网络不稳定时也会引起“半死不活”异常,例如网络发生严重

拥塞时约等于网络不通,过一会儿又恢复,恢复后又拥塞,如此交替。对于这些极端的无法预先归

类的异常,需要在具体的项目中,通过长期的工程实践调整应对。

1.1.4.6 异常处理的原则

在设计、推导、验证分布式系统的协议、流程时,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思考在执行流程的每个步骤时一旦发生各种异常的情况下系统的处理方式及造成的影响。

例1.2:某分布式协议实现一个echo功能,即由节点A向节点B发送一个消息,内容是一个整数,节点B收到后返回相同的消息。节点A发送的消息每次递增加1。

节点A的处理流程为:

1.向节点B发送一个消息,消息内容为当前需要发送的整数;

2.等待接收从节点B发回的响应消息;

3.若B发回的消息等于当前需要发送的整数,

a)将当前需要发送的整数加1;

b)否则返回1;

上述简单的流程可能遇到各种异常且不能正确处理:第一、当前需要发送的整数没有持久化,在上述流程中,一旦节点A宕机,节点A无法继续上述流程。第二、节点B一旦宕机,节点A不会收到响应消息,流程将卡在第二步无法进行下去。第三、若A发给B或B发回A的消息有一个丢失,节点A也不会收到响应消息。在本节中,不讨论如何修改这个流程以处理上述异常,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异常分析的基本方法。

被大量工程实践所检验过的异常处理黄金原则是:任何在设计阶段考虑到的异常情况一定会在系统实际运行中发生,但在系统实际运行遇到的异常却很有可能在设计时未能考虑,所以,除非需求指标允许,在系统设计时不能放过任何异常情况。

工程中常常容易出问题的一种思路是认为某种异常出现的概率非常小以至于可以忽略不计。这种思路的错误在于只注意到了单次异常事件发生的概率,而忽略了样本的大小。即使单次异常概率非常小,由于系统规模和运行时间的作用,事件样本将是一个非常大的值,从而使得异常事件实际发生的概率变大。例如,某系统中某种异常每天发生的概率为10-9,但系统每天处理的请求数为108次,每次请求都要执行有异常风险的流程,那么系统每天发生这种异常的概率就为1?(1?10?9)108=10%。

1.2 副本

1.2.1 副本的概念

副本(replica/copy)指在分布式系统中为数据或服务提供的冗余。对于数据副本指在不同的节点上持久化同一份数据,当出现某一个节点的存储的数据丢失时,可以从副本上读到数据。数据副本是分布式系统解决数据丢失异常的唯一手段。另一类副本是服务副本,指数个节点提供某种相同的服务,这种服务一般并不依赖于节点的本地存储,其所需数据一般来自其他节点。

例如,GFS系统的同一个chunk的数个副本就是典型的数据副本,而Map Reduce系统的Job Worker则是典型的服务副本。

副本协议是贯穿整个分布式系统的理论核心,在后续章节中,本文将讨论在工程中广泛使用的各种副本协议。

1.2.2 副本一致性

分布式系统通过副本控制协议,使得从系统外部读取系统内部各个副本的数据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相同,称之为副本一致性(consistency)。副本一致性是针对分布式系统而言的,不是针对某一个副本而言。

例1.3:某系统有3副本,某次更新数据完成了其中2个副本的更新,第3个副本由于异常而更新失败,此时仅有2个副本的数据是一致的,但该系统通过副本协议使得外部用户始终只读更新成功的第1、2个副本,不读第3个副本,从而对于外部用户而言,其独到的数据始终是一致的。

依据一致性的强弱即约束条件的不同苛刻程度,副本一致性分为若干变种或者级别,本文挑选几种常见的一致性级别介绍:

强一致性(strong consistency):任何时刻任何用户或节点都可以读到最近一次成功更新的副本数据。强一致性是程度最高的一致性要求,也是实践中最难以实现的一致性。

单调一致性(monotonic consistency):任何时刻,任何用户一旦读到某个数据在某次更新后的值,这个用户不会再读到比这个值更旧的值。单调一致性是弱于强一致性却非常实用的一种一致性级别。因为通常来说,用户只关心从己方视角观察到的一致性,而不会关注其他用户的一致性情况。

会话一致性(session consistency):任何用户在某一次会话内一旦读到某个数据在某次更新后的值,这个用户在这次会话过程中不会再读到比这个值更旧的值。会话一致性通过引入会话的概念,在单调一致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放松约束,会话一致性只保证单个用户单次会话内数据的单调修改,对于不同用户间的一致性和同一用户不同会话间的一致性没有保障。实践中有许多机制正好对应会话的概念,例如php中的session概念。可以将数据版本号等信息保存在session中,读取数据时验证副

本的版本号,只读取版本号大于等于session中版本号的副本,从而实现会话一致性。

最终一致性(eventual consistency):最终一致性要求一旦更新成功,各个副本上的数据最终将达到完全一致的状态,但达到完全一致状态所需要的时间不能保障。对于最终一致性系统而言,一个用户只要始终读取某一个副本的数据,则可以实现类似单调一致性的效果,但一旦用户更换读取的副本,则无法保障任何一致性。

弱一致性(week consistency):一旦某个更新成功,用户无法在一个确定时间内读到这次更新的值,且即使在某个副本上读到了新的值,也不能保证在其他副本上可以读到新的值。弱一致性系统一般很难在实际中使用,使用弱一致性系统需要应用方做更多的工作从而使得系统可用。

1.3 衡量分布式系统的指标

评价分布式系统有一些常用的指标。依据设计需求的不同,分布式系统对于这些指标也有不同的要求。

1.3.1 性能

无论是分布式系统还是单机系统,都会对性能(performance)有所要求。对于不同的系统,不同的服务,关注的性能不尽相同、甚至相互矛盾。常见的性能指标有:系统的吞吐能力,指系统在某一时间可以处理的数据总量,通常可以用系统每秒处理的总的数据量来衡量;系统的响应延迟,指系统完成某一功能需要使用的时间;系统的并发能力,指系统可以同时完成某一功能的能力,通常也用QPS(query per second)来衡量。上述三个性能指标往往会相互制约,追求高吞吐的系统,往往很难做到低延迟;系统平均响应时间较长时,也很难提高QPS。

1.3.2 可用性

系统的可用性(availability)指系统在面对各种异常时可以正确提供服务的能力。系统的可用性可以用系统停服务的时间与正常服务的时间的比例来衡量,也可以用某功能的失败次数与成功次数的比例来衡量。可用性是分布式的重要指标,衡量了系统的鲁棒性,是系统容错能力的体现。

1.3.3 可扩展性

系统的可扩展性(scalability)指分布式系统通过扩展集群机器规模提高系统性能(吞吐、延迟、并发)、存储容量、计算能力的特性。可扩展性是分布式系统的特有性质。分布式系统的设计初衷就是利用集群多机的能力处理单机无法解决的问题。然而,完成某一具体任务的所需要的机器数目即集群规模取决于系统的性能和任务的要求。当任务的需求随着具体业务不断提高时,除了升级系统的性能,另一个做法就是通过增加机器的方式扩展系统的规模。好的分布式系统总在追求“线性扩展性”,也就是使得系统的某一指标可以随着集群中的机器数量线性增长。

1.3.4 一致性

分布式系统为了提高可用性,总是不可避免的使用副本的机制,从而引发副本一致性的问题。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的不同,分布式系统总是提供某种一致性模型,并基于此模型提供具体的服务。正如1.2.2 提到的,越是强的一致的性模型,对于用户使用来说使用起来越简单。例如通常我们总是希望某次更新后可以立刻读到最新的修改,如果成功更新后的数据依旧有可能不一致读到旧数据,那么用户就需要在写入数据时加入序列号等信息,并在读取数据时首先自行实现过滤去重后再使用数据。

2 分布式系统原理

2.1 数据分布方式

所谓分布式系统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多台计算机协同解决单台计算机所不能解决的计算、存储等问题。单机系统与分布式系统的最大的区别在于问题的规模,即计算、存储的数据量的区别。将一个单机问题使用分布式解决,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将问题拆解为可以使用多机分布式解决,使得分布式系统中的每台机器负责原问题的一个子集。由于无论是计算还是存储,其问题输入对象都是数据,所以如何拆解分布式系统的输入数据成为分布式系统的基本问题,本文称这样的数据拆解为数据分布方式,在本节中介绍几种常见的数据分布方式,最后对这几种方式加以对比讨论。

2.1.1 哈希方式

哈希方式是最常见的数据分布方式,其方法是按照数据的某一特征计算哈希值,并将哈希值与机器中的机器建立映射关系,从而将不同哈希值的数据分布到不同的机器上。所谓数据特征可以是key-value 系统中的key ,也可以是其他与应用业务逻辑相关的值。例如,一种常见的哈希方式是按数据属于的用户id 计算哈希值,集群中的服务器按0到机器数减1编号,哈希值除以服务器的个数,结果的余数作为处理该数据的服务器编号。工程中,往往需要考虑服务器的副本冗余,将每数台(例如3)服务器组成一组,用哈希值除以总的组数,其余数为服务器组的编号。图 2-1给出了哈希方式分数据的一个例子,将数据按哈希值分配到4个节点上。

图 2-1哈希方式分数据

可以将哈希方式想象为一个大的哈希表,每台(组)机器就是一个哈希表中的桶,数据根据哈希值被分布到各个桶上面。

只要哈希函数的散列特性较好,哈希方式可以较为均匀的将数据分布到集群中去。哈希方式需

要记录的元信息也非常简单,任何时候,任何节点只需要知道哈希函数的计算方式及模的服务器总

节点1 模4余0 节点2 模4余1 节点3 模4余2 节点4 模4余3

数就可以计算出处理具体数据的机器是哪台。

哈希分布数据的缺点同样明显,突出表现为可扩展性不高,一旦集群规模需要扩展,则几乎所有的数据需要被迁移并重新分布。工程中,扩展哈希分布数据的系统时,往往使得集群规模成倍扩展,按照数据重新计算哈希,这样原本一台机器上的数据只需迁移一半到另一台对应的机器上即可完成扩展。

针对哈希方式扩展性差的问题,一种思路是不再简单的将哈希值与机器做除法取模映射,而是将对应关系作为元数据由专门的元数据服务器管理。访问数据时,首先计算哈希值并查询元数据服务器,获得该哈希值对应的机器。同时,哈希值取模个数往往大于机器个数,这样同一台机器上需要负责多个哈希取模的余数。在集群扩容时,将部分余数分配到新加入的机器并迁移对应的数据到新机器上,从而使得扩容不再依赖于机器数量的成本增长。这种做法和 2.1.2 中按数据范围分布数据、2.1.3 按数据量分布数据的有一个共同点,都需要以较复杂的机制维护大量的元数据。

哈希分布数据的另一个缺点是,一旦某数据特征值的数据严重不均,容易出现“数据倾斜”(data skew )问题。例如,某系统中以用户id 做哈希分数据,当某个用户id 的数据量异常庞大时,该用户的数据始终由某一台服务器处理,假如该用户的数据量超过了单台服务器处理能力的上限,则该用户的数据不能被处理。更为严重的是,无论如何扩展集群规模,该用户的数据始终只能由某一台服务器处理,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图 2-2给出了一个数据倾斜的例子,当使用用户id 分数据,且用户1的数据特别多时,该用户的数据全部堆积到节点2上。

图 2-2哈希方式的数据倾斜

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重新选择需要哈希的数据特征,例如选择用户id 与另一个数据维度的组合作为哈希函数的输入,如这样做,则需要完全重新分布数据,在工程实践中可操作性不高。另一种极端的思路是,使用数据的全部而不是某些维度的特征计算哈希,这样数据将被完全打散在集群中。

然而实践中有时并不这样做,这是因为这样做使得每个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完全消失,例如上述例子

节点1 模4余0 节点2 模4余1 节点3 模4余2 节点4 模4余3

中一旦需要处理某种指定用户id 的数据,则需要所有的机器参与计算,因为一个用户id 的数据可能分布到任何一台机器上。如果系统处理的每条数据之间没有任何逻辑上的联系,例如一个给定关键词的查询系统,每个关键词之间并没有逻辑上的联系,则可以使用全部数据做哈希的方式解决数据倾斜问题。

2.1.2 按数据范围分布

按数据范围分布是另一个常见的数据分布式,将数据按特征值的值域范围划分为不同的区间,使得集群中每台(组)服务器处理不同区间的数据。

例2.1.1:已知某系统中用户id 的值域范围是[1,100),集群有3台服务器,使用按数据范围划分数据的数据分布方式。将用户id 的值域分为三个区间[1, 33),,[33, 90),[90, 100)分别由3台服务器负责处理。图 2-3给出这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 2-3按数据范围分布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数据区间的数据大小和区间大小是没有关系的。例如,上例中按用户id 划分的三个区间,虽然从用户id 的值域看来,不是等大小的,但三个区间中的数据量却有可能是差不多的。这是因为可能有的用户id 的数据量大,有些用户id 数据量小。也有可能某些区间中实际存在的用户id 多,有些区间中实际存在的用户id 少。工程中,为了数据迁移等负载均衡操作的方便,往往利用动态划分区间的技术,使得每个区间中服务的数据量尽量的一样多。当某个区间的数据量较大时,通过将区间“分裂”的方式拆分为两个区间,使得每个数据区间中的数据量都尽量维持在一个较为固定的阈值之下。

与哈希分布数据的方式只需要记录哈希函数及分桶个数(机器数)不同,按数据范围分布数据需要记录所有的数据分布情况。一般的,往往需要使用专门的服务器在内存中维护数据分布信息,称这种数据的分布信息为一种元信息。甚至对于大规模的集群,由于元信息的规模非常庞大,单台计算机无法独立维护,需要使用多台机器作为元信息服务器。

节点1 [1,33) 节点2 [33, 90)

节点3 [90, 100)

例2.1.2:某分布式系统使用数据范围的方式分布数据,每个数据分区中保存256MB的数据,每个数据分区有3个副本。每台服务器有10TB的存储容量,集群规模为1000台服务器。每个数据分区需要1KB的元信息记录数据分区情况及副本所在的服务器。1000台服务器的总存储量为10000TB,总分区数为10000TB/256MB = 40M,由于使用3副本,则独立分区数为40M / 3 = 13M,需要的元信息量13M * 1KB = 13GB,假设考虑到读写压力单个元数据服务器可以维护的元数据量为2GB,则需要7台元数据服务器。

实际工程中,一般也不按照某一维度划分数据范围,而是使用全部数据划分范围,从而避免数据倾斜的问题。

哈希分布数据的方式使得系统中的数据类似一个哈希表。按范围分数据的方式则使得从全局看数据类似一个B树。每个具体的服务器都是B树的叶子节点,元数据服务器是B树的中间节点。

使用范围分布数据的方式的最大优点就是可以灵活的根据数据量的具体情况拆分原有数据区间,拆分后的数据区间可以迁移到其他机器,一旦需要集群完成负载均衡时,与哈希方式相比非常灵活。另外,当集群需要扩容时,可以随意添加机器,而不限为倍增的方式,只需将原机器上的部分数据分区迁移到新加入的机器上就可以完成集群扩容。

按范围分布数据方式的缺点是需要维护较为复杂的元信息。随着集群规模的增长,元数据服务器较为容易成为瓶颈,从而需要较为负责的多元数据服务器机制解决这个问题。

2.1.3 按数据量分布

另一类常用的数据分布方式则是按照数据量分布数据。与哈希方式和按数据范围方式不同,数据量分布数据与具体的数据特征无关,而是将数据视为一个顺序增长的文件,并将这个文件按照某一较为固定的大小划分为若干数据块(chunk),不同的数据块分布到不同的服务器上。与按数据范围分布数据的方式类似的是,按数据量分布数据也需要记录数据块的具体分布情况,并将该分布信息作为元数据使用元数据服务器管理。

由于与具体的数据内容无关,按数据量分布数据的方式一般没有数据倾斜的问题,数据总是被均匀切分并分布到集群中。当集群需要重新负载均衡时,只需通过迁移数据块即可完成。集群扩容也没有太大的限制,只需将部分数据库迁移到新加入的机器上即可以完成扩容。按数据量划分数据的缺点是需要管理较为复杂的元信息,与按范围分布数据的方式类似,当集群规模较大时,元信息的数据量也变得很大,高效的管理元信息成为新的课题。

2.1.4 一致性哈希

一致性哈希(consistent hashing)是另一个种在工程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数据分布方式。一致性哈希最初在P2P网络中作为分布式哈希表(DHT)的常用数据分布算法。一致性哈希的基本方式是使

用一个哈希函数计算数据或数据特征的哈希值,令该哈希函数的输出值域为一个封闭的环,即哈希函数输出的最大值是最小值的前序。将节点随机分布到这个环上,每个节点负责处理从自己开始顺时针至下一个节点的全部哈希值域上的数据。

例2.1.3:某一致性哈希函数的值域为[0, 10),系统有三个节点A、B、C,这三个节点处于的一致性哈希的位置分别为1,4,9,则节点A负责的值域范围为[1,4),节点B负责的范围为[4, 9),节点C负责的范围为[9, 10)和[0, 1)。若某数据的哈希值为3,则该数据应由节点A负责处理。图2-4给出了这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2-4一致性哈希

哈希分布数据的方式在集群扩容时非常复杂,往往需要倍增节点个数,与此相比,一致性哈希的优点在于可以任意动态添加、删除节点,每次添加、删除一个节点仅影响一致性哈希环上相邻的节点。

例2.1.4:假设需要在例2.1.3中增加一个新节点D,为D分配的哈希位置为3,则首先将节点A中[3, 4)的数据从节点A中拷贝到节点D,然后加入节点D即可。

使用一致性哈希的方式需要将节点在一致性哈希环上的位置作为元信息加以管理,这点比直接使用哈希分布数据的方式要复杂。然而,节点的位置信息只于集群中的机器规模相关,其元信息的量通常比按数据范围分布数据和按数据量分布数据的元信息量要小很多。

上述最基本的一致性哈希算法有很明显的缺点,随机分布节点的方式使得很难均匀的分布哈希值域,尤其在动态增加节点后,即使原先的分布均匀也很难保证继续均匀,由此带来的另一个较为严重的缺点是,当一个节点异常时,该节点的压力全部转移到相邻的一个节点,当加入一个新节点时只能为一个相邻节点分摊压力。

为此一种常见的改进算法是引入虚节点(virtual node)的概念,系统初始时就创建许多虚节点,虚节点的个数一般远大于未来集群中机器的个数,将虚节点均匀分布到一致性哈希值域环上,其功

能与基本一致性哈希算法中的节点相同。为每个节点分配若干虚节点。操作数据时,首先通过数据的哈希值在环上找到对应的虚节点,进而查找元数据找到对应的真实节点。使用虚节点改进有多个优点。首先,一旦某个节点不可用,该节点将使得多个虚节点不可用,从而使得多个相邻的真实节点负载失效节点的压里。同理,一旦加入一个新节点,可以分配多个虚节点,从而使得新节点可以负载多个原有节点的压力,从全局看,较容易实现扩容时的负载均衡。

2.1.5 副本与数据分布

上述几节讨论了几种常见的数据分布方式,这些讨论中没有考虑数据副本的问题。分布式系统容错、提高可用性的基本手段就是使用副本。对于数据副本的分布方式主要影响系统的可扩展性。

一种基本的数据副本策略是以机器为单位,若干机器互为副本,副本机器之间的数据完全相同。这种策略适用于上述各种数据分布方式。其优点是非常简单,其缺点是恢复数据的效率不高、可扩展性也不高。图 2-5给出了以机器为单位的副本例子,机器1、2、3互为副本,机器4、5、6互为副本,机器7、8、9互为副本。

图 2-5以机器为单位的副本

首先、使用该方式时,一旦出现副本数据丢失,需要恢复副本数据时效率不高。假设有3个副本机器,某时刻其中某台机器磁盘损坏,丢失了全部数据,此时使用新的机器替代故障机器,为了是的新机器也可以提供服务,需要从正常的两台机器上拷贝数据。此种全盘拷贝数据一般都较为消耗资源,为了不影响服务质量,实践中往往采用两种方式:一、将一台可用的副本机器下线,专门作为数据源拷贝数据,这样做的缺点是造成实际正常副本数只有1个,对数据安全性造成巨大隐患,且如果服务由于分布式协议设计或压力的要求必须2个副本才能正常工作,则该做法完全不可行。

二、以较低的资源使用限速的方法从两个正常副本上拷贝数据,此方法不停服务,但可以选择服务压力较小的时段进行。该方法的缺点是速度较慢,如果需要恢复的数据量巨大(例如数T ),,限速较小(例如10MB/s ),往往需要数天才能够完成恢复。

再者、该种方式不利于提高系统扩展性。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假设系统原有3台机器,互为副本,现在如果只增加2台机器,由于2

台机器无法组成新的副本组,则无法扩容。这里,为集群增

加了66%的机器,却扩容失败。

最后、这种方式不利于系统容错。当出现一台机器宕机时,该机器上的原有压力只能被剩下的副本机器承担,假设有3个副本,宕机一台后,剩下两台的压力将增加50%,有可能直接超过单台的处理能力。理想的情况是,若集群有N 台机器,宕机一台后,该台机器的压力可以均匀分散到剩下的N-1台机器上,每台机器的压力仅仅增加1/N-1。

更合适的做法不是以机器作为副本单位,而是将数据拆为较合理的数据段,以数据段为单位作为副本。实践中,常常使得每个数据段的大小尽量相等且控制在一定的大小以内。数据段有很多不同的称谓,segment ,fragment ,chunk ,partition 等等。数据段的选择与数据分布方式直接相关。对于哈希分数据的方式,每个哈希分桶后的余数可以作为一个数据段,为了控制数据段的大小,常常使得分桶个数大于集群规模。例如,有3台服务器,10G 数据,为了使得每个数据段都是100M 左右大小,哈希后按100取模,得1000个数据段,每台服务器可以负责333个数据段。对于按数据范围分布数据的方式,可以将每个数据区间作为一个数据段,并控制数据区间中数据的大小。对于按数据量分数据的方式,可以自然的按照每个数据块作为数据段。对于一致性哈希分布数据的方式,通常的做法是讲一致性哈希环分为若干等长分区,分区个数一般远大于节点个数,假设哈希函数均匀,则每个分区中的数据可以作为一个数据段。

一旦将数据分为数据段,则可以以数据段为单位管理副本,从而副本与机器不再硬相关,每台机器都可以负责一定数据段的副本。

例2.1.5:某系统中的数据有3个数据段o 、p 、q ,每个数据段都有三个副本,系统中有4台机器,第一台机器上有数据段o 、p 、q ,第二台机器上有数据段o 、p ,第三台机器上有数据段p 、q ,第四台机器上有数据段q 、o 。

图 2-6以数据段为单位的副本

一旦副本分布与机器无关,数据丢失后的恢复效率将非常高。这是因为,一旦某台机器的数据丢失,其上数据段的副本将分布在整个集群的所有机器中,而不是仅在几个副本机器中,从而可以

从整个集群同时拷贝恢复数据,而集群中每台数据源机器都可以以非常低的资源做拷贝。作为恢复

网络系统与分布式系统

网络系统与分布式系统 1.概述 网络操作系统与分布式操作系统在概念上的主要区别是,网络操作系统可以构架于不同的操作系统之上,也就是说它可以在不同的本机操作系统上,通过网络协议实现网络资源的统一配置,在大范围内构成网络操作系统。在网络操作系统中并不要求对网络资源进行透明的访问,即需要指明资源位置与类型,对本地资源和异地资源访问区别对待。分布式比较强调单一性,它是由一种操作系统构架的。在这种操作系统中,网络的概念在应用层被淡化了。所有资源(本地的资源和异地的资源)都用同一方式管理与访问,用户不必关心资源在哪里,或者资源是怎样存储的。 2.网络系统 ●网络系统是一个事理系统。有人参与和受人的影响的系统称为事理系统。网络计划 属于系统工程范畴,是人类改造客体系统有用的工程技术。网络系统直接受人(应 用者)的影响,因而是一个事理系统。 ●网络系统是一个信息系统。系统的输入端(开始节点)可视为信源、系统的内态可 视为信道,系统的输出端(结束节点)可视为信宿。应当特别指出的是,网络系统 是一个事理系统,因此,网络系统的信宿本质上就是系统的操作者(人类) ●网络系统是一个复杂自适应系统 ●网络系统是是一个开放系统。网络系统是复杂自适应系统,自然就是一个开放系统。 ●网络系统是一个有序强动力学系统。网络系统沿着时间的方向演化,元素和网络内 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网络系统要素和网络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网络相容性贯穿 于系统运行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系统自组织、自优化,这些 充分表明网络系统是一个有序强动力学系统。 ●网络系统是一个符号化系统。网络系统由网络能指和网络所指两部分构成,网络能 指是一个结构符号化系统,网络所指是一个数学符号化系统;结构符号化系统和数 学符号化系统之间具有相容性,统称为网络符号化系统。 ●网络系统是一个形式系统。 网络系统软件中的重要一环是网络操作系统,有人也将它称为网络管理系统,它与传统的单机操作系统有所不同,它是建立在单机操作系统之上的一个开放式的软件系统,它面对的是各种不同的计算机系统的互连操作,面对不同的单机操作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用户操作协调和与单机操作系统的交互,从而解决多个网络用户(甚至是全球远程的网络用二分布式操作系统。 计算机网络系统是由计算机系统、数据通信和网络系统软件组成的。从硬件上看主要由下列组成部分: ●终端:用户进入网络所用的设备,如电传打字机、键盘显示器、计算机等。在局域 网中,终端一般由微机担任,叫工作站,用户通过工作站共享网上资源。 ●主机:有于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网络控制的计算机系统,其中包括外部设备、操作 系统及其它软件。在局域网中,主机一般由较高档的计算机担任,叫服务器,它应 具有丰富的资源,如大容量硬盘、足够的内存和各种软件等。 ●通信处理机:在接有终端的通信线路和主机之间设置的通信控制处理机器,分担数 据交换和各种通信的控制和管理。在局域网中,一般不设通讯处理机,直接由主机

分布式存储系统的一些理解和实践

分布式存储系统的一些理解和实践 张建伟 一、分布式存储系统介绍 1.简介 互联网数据规模越来越大,并发请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关系数据库,在很多使用场景下并不能很好的满足需求。分布式存储系统应运而生。它有良好的扩展性,弱化关系数据模型,甚至弱化一致性要求,以得到高并发和高性能。按功能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分布式文件系统 hdfs ceph glusterfs tfs ?分布式对象存储 s3(dynamo) ceph bcs(mola) ?分布式表格存储 hbase cassandra oceanbase ?块存储 ceph ebs(amazon) 分布式存储系统,包括分布式系统和单机存储两部分;不同的系统,虽在功能支持、实现机制、实现语言等方面是有差异的,但其设计时,关注的关键问题是基本相同的。单机存储的主流实现方式,有hash引擎、B+树引擎和LSM树(Log Structured Merge Tree)三种,不展开介绍。本文第二章节,主要结合hbase、cassandra和ceph,讲下分布式系统设计部分,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 2.适用场景 各分布式存储系统功能定位不尽相同,但其适用和不适用的场景,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同的,如下。

1)适用 大数据量(大于100T,乃至几十PB) key/value或者半结构化数据 高吞吐 高性能 高扩展 2)不适用 Sql查询 复杂查询,如联表查询 复杂事务 二、分布式存储系统设计要点 1.数据分布 分布式存储,可以由成千甚至上万台机器组成,以实现海量数据存储和高并发。那它最先要解决的就是数据分布问题,即哪些数据存储在哪些机器(节点)上。常用的有hash类算法和用meta表映射两种方式。一般完全分布式的设计(无master节点),会用hash类算法;而集中式的设计(有master节点)用meta表映射的方式。两者各有优缺点,后面讲到具体问题时再做比较。 1)一致性hash 将存储节点和操作的key(key唯一标识存储的object,有时也叫object name)都hash到0~2的32次方区间。映射到如下环中的某个位置。沿操作key的位置顺时针找到的第一个节点即为此key的primary存储节点。如下图所示:

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教程第四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 1、(1)数据:数据用于载荷信息的物理符号。 (2)数据的特征;○1数据有“型”与“值”之分;○2数据受数据类型与取值范围的约束;○3数据有定性表示与定量之分;○4数据应具有载体与多种表现形式。 3、(1)数据管理的功能: ○1组织与保存数据功能,即将收集到的数据合理地分类组织,将其存储在物理载体上,使数据能够长期的被保存; ○2数据维护功能,即根据需要随时进行插入新数据,修改原数据与删除失效数据的操作; ○3数据查询与数据统计功能,即快速的得到需要的正确数据,满足各种使用要求;○4数据的安全与完整性控制功能,即能保护数据的安全与完整性。 (2)数据管理的目标:收集完整的信息,将信息用数据表示,按数据结构合理科学的组织并保存数据;为各种使用快速地提供需要的数据,并保护数据的安全与完整性。 4、(1)数据库:就是数据管理的新方法与技术,她就是一个按数据结构来存储与管理数据的计算机软件系统。 (2)数据库中的数据具有的特点:○1数据库中的数据具有整体性,即数据库中的数据要保持自身完整的数据结构;○2数据库中的数据具有数据共享性,不同的用户可以按各自的用法使用数据库中的数据,多个用户可以同时共享数据库中的数据资源。 5、(1)数据库管理系统:它就是专门用于管理数据库的计算机管理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能够为数据库提供数据的定义、建立、维护、查询与统计等操作功能,并完成对数据完整性、安全性进行操作的功能。 (2)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就是数据存储、数据操作与数据控制功能。其数据存储与数据操作就是:数据库的定义功能,指未说明库中的数据情况而进行的建立数据库结构的操作;数据库建立功能,指大批数据录入到数据库的操作,它使得库中含有需要保护的数据记录;数据库维护功能,指对数据的插入、删除与修改操纵,其操作做能满足库中信息变化或更新的需求;数据库查询与统计功能,指通过对数据库的访问,为实际应用提供需要的数据。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控制功能为:数据安全性控制功能,即为了保证数据库的数据安全可靠,防止不合法的使用造成数据库泄露与破坏,也就就是避免数据被人偷瞧、篡改或破坏;数据库完整性控制功能,指为了保证数据库中的数据的正确、有效与相容,防止不合语意的错误数据被输入或输出。 14、(1)数据库系统的软件由几部分组成?数据库系统的软件中包括操作系统(OS)、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主语言系统、应用程序软件与用户数据库。 (2)作用:①操作系统或汉字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就是所有计算机软件的基础,在数据库系统中它起着支持DBMS及主语言系统工作的作用。如果管理的信息中有汉字,则需要中文操作系统的支持,以提供汉字的输入、输出方法与汉字信息的处理方法。②数据库管理系统与主语言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就是为定义、建立、维护、使用及控制数据库而提供的有关数据管理的系统软件。主语言系统就是为应用程序提供的诸如程序控制、数据输入输出、功能函数、图形处理、计算方法等数据处理功能的系统软件。③应用开发工具软件:应用开发工具就是DBMS系统为应用开发人员与最终用户提供的高效率、多功能的应用生成器、第四代计算机语言等各种软件工具.如报表生成器、表单生成器、查询与视图设计器等,它们为数据库系统的开发与使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帮助。④应用系统及数据库:数据库应用系统包括为特定的应用环境建立的数据库、开发的各类应用程序及编写的文档资料,它们就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运行数据库应用系统,可以实现对数据库中数据的维护、查询、管理与处理操作。(3)关系:

数据库系统原理与设计(第2版)-万常选版-第2章-关系模型与关系代数--课后答案

3.简述如下概念,并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域,笛卡尔积,关系,元组,属性 答:域:域是一组具有相同数据类型的值的集合。 笛卡尔积:给定一组域D1,D2,…,Dn,这些域中可以有相同的。这组域的笛卡尔积为:D1×D2×…×Dn={(d1,d2,…,dn)|di?Di,i=1,2,…,n }其中每一个元素(d1,d2,…,dn)叫作一个n元组(n-tuple)或简称元组(Tuple)。元素中的每一个值di叫作一个分量(Component)。 关系:在域D1,D2,…,Dn上笛卡尔积D1×D2×…×Dn的子集称为关系,表示为 R(D1,D2,…,Dn) 元组:关系中的每个元素是关系中的元组。 属性:关系也是一个二维表,表的每行对应一个元组,表的每列对应一个域。由于域可以相同,为了加以区分,必须对每列起一个名字,称为属性(Attribute)。 (2)超码,主码,候选码,外码 答:超码:对于关系r的一个或多个属性的集合A,如果属性集A可以唯一地标识关系r中的一个元组,则称属性集A为关系r的一个超码 (superkey) 。 候选码:若关系中的某一属性组的值能唯一地标识一个元组,则称该属性组为候选码(Candidate key)。 主码:若一个关系有多个候选码,则选定其中一个为主码(Primary key)。 外码:设F是基本关系R的一个或一组属性,但不是关系R的码,如果F与基本关系S 的主码Ks相对应,则称F是基本关系R的外码(Foreign key),简称外码。 基本关系R称为参照关系(Referencing relation),基本关系S称为被参照关系(Referenced relation)或目标关系(Target relation)。关系R和S可以是相同的关系。 (3)关系模式,关系,关系数据库 答:关系模式:关系的描述称为关系模式(Relation Schema)。它可以形式化地表示为:R(U,D,dom,F) 其中R为关系名,U为组成该关系的属性名集合,D为属性组U中属性所来自的域,dom 为属性向域的映象集合,F为属性间数据的依赖关系集合。 关系:在域D1,D2,…,Dn上笛卡尔积D1×D2×…×Dn的子集称为关系,表示为 R(D1,D2,…,Dn) 关系是关系模式在某一时刻的状态或内容。关系模式是静态的、稳定的,而关系是动态的、随时间不断变化的,因为关系操作在不断地更新着数据库中的数据。 关系数据库:关系数据库也有型和值之分。关系数据库的型也称为关系数据库模式,是对关系数据库的描述,它包括若干域的定义以及在这些域上定义的若干关系模式。关系数据库的值是这些关系模式在某一时刻对应的关系的集合,通常就称为关系数据库。 2.3.为什么需要空值null? 答:引入空值,可以方便于数据库的维护和建立,数字或者字符有时并不能解决想要解决的问题,毕竟它们是真实的存在,有了空值,那么有些操作,比如查询,插入,删除都可以更加方便,比如公司的部门,新增的部门,信息是不存在的,是之后数据库人员进行添加之后才有的,所以让它为空,比给它0更加贴近实际。空值是所有可能的域的一个取值,表明值未知或不存在。 2.3.关系模型的完整性规则有哪些? 答:关系模型的完整性规则是对关系的某种约束条件。关系模型中可以有三类完整性约束: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的完整性。 其中实体完整性和参照完整性是关系模型必须满足的完整性约束条件,被称作是关系的

《数据库系统原理与技术》试题库试题与参考答案选编

一、选择题 1 等值连接与自然连接是 ( )。 A.相同的 B.不同的,自然连接是两表普通连接 C. 不同的,自然连接连接条件无等值要求 D.不同的,自然连接连接条件有等值要求 D 2 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应能实现的专门关系运算包括。 A.排序、索引、统计 B.选择、投影、连接 C.关联、更新、排序 D.显示、打印、制表 B 3 关系运算中花费时间能最长的运算是()。 A.不可再分 B.选择 C.笛卡尔积 D. 除 C 4 设有关系R,按条件f对关系R进行选择,正确的是 ( ) 。 A.R×R B.R-R

C. δf (R) D.∏f (R) C 5 欲从已知关系中按某条件取出两列,则应采取关系代数的()运算 A.选择 B.投影 C.连接 B 6 在关系代数运算中,五种基本运算为 ( ) 。 A.并、差、选择、投影、自然连接 B.并、差、交、选择、投影 C.并、差、选择、投影、乘积 D.并、差、交、选择、乘积 C 7 自然连接是构成新的有效方法。一情况下,当对关系R和S使用自然连接时,要求R和S含有一个或多个共有的 ( )。 A.元组B.行 C.记录D.属性 D 8 从关系中挑选出指定的属性组成新关系的运算称为()。 A.“选取”运算 B. “投影”运算 C.“连接“运算 D.“交”运算

9 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应能实现的专门关系运算包括()。 A. 排序、索引、统计 B. 选择、投影、连接 C. 关联、更新、排序 D. 显示、打印、制表 B 10 逻辑表达式运算的结果是()。 A.数值型 B. 字符型 C.逻辑型 C. 日期型 C 11 设域 D1={a1,a2,a3},D2={1,2},D3={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则D1、D2 和D3 的笛卡儿积的基数为()。 A.2 B. 3 C. 8 D. 18 D 12 下列哪种运算不属于关系代数的基本运算()。 A. 连接 B. 笛卡儿积 C. 相减 D. 投影 A 13 有两个关系 R和S ,分别包含15个和10个元组,则在R ∪ S,R - S,R ∩S 中不可能出现的元组数目情况是()。 A.15,5,10 B.18,7,7 C.21,11,4 D.25,15,0

数据库系统原理与设计(第二版)实验一至实验三

实验一 1-1.查询员工的姓名、职务和薪水 select employeeName,headShip,salary from employee 图1-1 2.查询名字中含有“有限”的客户姓名和所在地 select CustomerName,address from Customer where CustomerName like '%有限%'

3. 查询出姓“张”并且姓名的最后一个字为“梅”的员工。 select * from employee where employeeName like '张%梅' 图1-3 4. 查询住址中含有上海或南昌的女员工,并显示其姓名、所属部门、职称、住址,其中性别用“男”和“女”显示 SELECT employeeName,department,address, isnull (convert(char(10),birthday,120),'不详')出生日期, case sex when 'M'then '男' when 'F'then'女' end as 性别 from employee where (address like '%上海%'or address like '%南昌%')and sex='F'

5. 查询出职务为“职员”或职务为“科长”的女员工的信息 select * from employee where (headship='职员' or headship='科长') and sex='F' 图1-5 6. 选取编号不在“C20050001”和“C20050004”的客户编号、客户名称、客户地址。 Select * from Customer where CustomerNo not in ( 'C20050001' ,'C20050004')

分布式系统概述

分布式系统是建立在网络上的软件系统。由网络中的多个节点组成,作为整体向用户提供资源,对用户透明,数据文件存放于不同的存储节点上,而管理者可以任意添加或者删除节点,可以支持大规模的节点扩展以及PB级的数量存储。 [17]目前大多数分布式系统的基本架构都是基于client/server模式,架构如图2-1所示: 图2-1分布式系统的基本架构图 当前比较流行的分布式系统有GFS、Hadoop、FastDFS、Lustre、MooseFS、等等。 1)GFS(Google File System)是由Google公司开发的分布式系统,GFS的整体结构也是基于C/S结构,在数据存储方面GFS有别于以往的文件系统。在传统的存储概念上,几个G的文件可以算作一个大文件,但在GFS中,这种大小的数据文件是大量的。而且提供了一个比以往的文件体统更强的容错性能,因为系统是由大量的廉价的商业级别的机器构成,在使用中不能保证其长时间运行中完美的可靠性,所以把系统的各种部件发生错误的情况当做一种常态,而不像以往的系统将此列入特殊的故障情况。GFS文件系统由一个Master节点和多个Chunk 节点组成,。Master节点主要完成对文件系统元数据的维护工作,数据块的存储则由数量巨大的Chunk节点完成。GFS的数据读写流程是首先客户端与Master 节点通信,以获取文件的元数据信息,通过元数据信息找到存储该数据块的Chunk节点,之后同Chunk节点进行通信,完成数据的读写操作。由于GFS分布式系统是Google公司根据自身的搜索业务而设计的,所以并不具备通用性,同时主从式的系统架构存在着Master节点的性能瓶颈和单点失效问题。 2)Lustre是由SUN公司开发和维护的一个规模大、安全可靠、具备高可用性的分布式系统,该名字的由来因为该系统的设计是基于Linux和Clusters两个概念的,该分布式文件系统解决了传统文件系统处理不好的大数据存储问题,在高性

《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习题集及参考答案要点

《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习题集及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什么是数据库管理系统? 一种负责数据库的建立、操作、管理和维护的软件系统。 2、数据库系统有哪几种模式?分别用来描述什么? (1)外模式 是用户的数据视图,用来描述数据的局部逻辑结构,是模式的子集。 (2)模式 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用来描述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和特征。(3)内模式 又称存储模式,描述数据的物理结构及存储方式 3、什么是事务?事务有哪些特征? 答:所谓事务是用户定义的一个数据库操作序列,这些操作要么全做要么全不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工作单位。 事务的特征: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持续性。 4、POWER BUILDER中事务对象有何作用? 答:PowerBuider的事务对象是应用程序与数据库之间进行通信的桥梁,在应用程序初启时,系统自动创一个为SQLCA(SQL Communication Area, SQL通讯区)的全局事务对象,该对象在应用程序的任何地方都可以访问 应用程序与数据库的所有通信都需要通过事务对象来完成,除了直接使用系统的缺省事务对SQLCA外,开发人员也可以创建自己的事务对象。 5、SQL SERVER中INSERTED表和DELETED表有何用? 答:触发器中用到两种特殊的表:删除表和插入表触发器中使用名为“deleted"和“inserted"来参照这些表;删除表存储受DELTE和UPDATE语句影响的行的副本当执行DELETE或UPDA TE语句时,行从触发器表中删除并传递到删除表中。删除表和触发器表通常没有共有的行。 插入表存储受INSERT和UPDA TE语句影响的行的副本当执行一NSERT或UPDA T语句时,新行同时增加到插入表和触发器表中。插入表中的行是触发器表中新行的副本可使用删除表和插入表中的行来参照相关表中的行, 或测试被删除或插入行中的值。 6、数据库系统由哪几部分构成? 答:数据库系统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构成。 7、什么是候选码?什么是主码?主码只能有一个属性吗? 答:能唯一标识实体的属性或属性组称为超码,其任意真子集都不能成为超码的最小超码称为候选码;

数据库系统原理与设计第版课后习题详细答案

数据库系统原理与设计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1. DBS是采用了数据库技术的计算机系统,DBS是一个集合体,包含数据库、计算机硬件、软件和()。 A. 系统分析员 B. 程序员 C. 数据库管理员 D. 操作员 2. 数据库(DB),数据库系统(DBS)和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之间的关系是()。 A. DBS包括DB和DBMS B. DBMS包括DB和DBS C. DB包括DBS和DBMS D. DBS就是DB,也就是DBMS 3. 下面列出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中,没有专门的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的是()。 I.人工管理阶段 II.文件系统阶段 III.数据库阶段 A. I 和II B. 只有II C. II 和III D. 只有I

4. 下列四项中,不属于数据库系统特点的是()。 A. 数据共享 B. 数据完整性 C. 数据冗余度高 D. 数据独立性高 5. 数据库系统的数据独立性体现在()。 A.不会因为数据的变化而影响到应用程序 B.不会因为系统数据存储结构与数据逻辑结构的变化而影响应用程序 C.不会因为存储策略的变化而影响存储结构 D.不会因为某些存储结构的变化而影响其他的存储结构 6. 描述数据库全体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和特性的是()。 A. 模式 B. 内模式 C. 外模式 D. 用户模式 7. 要保证数据库的数据独立性,需要修改的是()。 A. 模式与外模式 B. 模式与内模式 C. 三层之间的两种映射 D. 三层模式 8. 要保证数据库的逻辑数据独立性,需要修改的是()。 A. 模式与外模式的映射 B. 模式与内模式之间的映射 C. 模式 D. 三层模式

数据库系统原理教程习题答案第9章习题

第9章数据库恢复技术 1.试述事务的概念及事务的4 个特性。 答: 事务是用户定义的一个数据库操作序列,这些操作要么全做要么全不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工作单位。 事务具有4 个特性:原子性(Atomicity )、一致性(consistency )、隔离性( Isolation )和持续性(Durability )。这4 个特性也简称为ACID 特性。 原子性:事务是数据库的逻辑工作单位,事务中包括的诸操作要么都做,要么都不做。 一致性:事务执行的结果必须是使数据库从一个一致性状态变到另一个一致性状态。 隔离性:一个事务的执行不能被其他事务干扰。即一个事务内部的操作及使用的数据对其他并发事务是隔离的,并发执行的各个事务之间不能互相干扰。持续性:持续性也称永久性(Perfnanence ) ,指一个事务一旦提交,它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改变就应该是永久性的。接下来的其他操作或故障不应该对其执行结果有任何影响。 2 .为什么事务非正常结束时会影响数据库数据的正确性,请列举一例说明之。 答: 事务执行的结果必须是使数据库从一个一致性状态变到另一个一致性状态。如果数据库系统运行中发生故障,有些事务尚未完成就被迫中断,这些未完成事务对数据库所做的修改有一部分已写入物理数据库,这时数据库就处于一种不正确的状态,或者说是不一致的状态。 例如某工厂的库存管理系统中,要把数量为Q 的某种零件从仓库1 移到仓库2 存放。 则可以定义一个事务T , T 包括两个操作;Ql = Ql 一Q , Q2= Q2 + Q。如果T 非正常终止时只做了第一个操作,则数据库就处于不一致性状态,库存量无缘无故少了Q 。 3 .数据库中为什么要有恢复子系统?它的功能是什么? 答: 因为计算机系统中硬件的故障、软件的错误、操作员的失误以及恶意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这些故障轻则造成运行事务非正常中断,影响数据库中数据的正确性,重则破坏数据库,使数据库中全部或部分数据丢失,因此必须要有恢复子系统。

分布式系统概述与云计算

分布式系统概述与云计算 软件专业09-1班李天(20)指导教师:胡晓宏 摘要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和互联网的发展,分布式系统的重要性日益提高。本文将从分布式系统的产生、发展、演变谈起,并展望分布式系统的未来,并着重谈分布式系统的主要应用:云计算。 关键词:分布式系统云计算 引言 分布式计算是一门计算机科学,它研究如何把一个需要非常巨大的计算能力才能解决的问题分成许多小的部分,然后把这些部分分配给许多计算机进行处理,最后把这些计算结果综合起来得到最终的结果。 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和网格计算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网格计算是分布式计算的一种。通过利用大量异构计算机(通常为桌面)的闲置资源(CPU、磁盘空间等),将其作为嵌入在分布式电信基础设施中的一个虚拟的计算机集群,以解决大规模的计算问题。网格计算的焦点在于支持跨管理域计算的能力,这使它与传统的计算机集群或传统的分布式计算相区别。) 概述 分布式: 分布式数据库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上第一个分布式数据库系统SDD-1 是由美国计算机公司(CCA)于1979年在DEC计算机上实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分布式数据库系统进入商品化应用阶段,传统的关系数据库产品均发展成以计算机网络及多任务操作系统为核心的分布式数据库产品,同时分布式数据库逐步向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发展。

分布式系统,顾名思义,为操作系统的一种类型,是传统操作系统思想的变革。分布式操作系统安装在整个分布系统里面,其中任何一台也可以安装有自己的本地操作系统。 分布式操作系统负责管理分布式处理系统资源和控制分布式程序运行。它和集中式操作系统的区别在于资源管理、进程通信和系统结构等方面。 分布式系统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分布式软件系统,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分布式软件系统(Distributed Software Systems)是支持分布式处理的软件系统,是在由通信网络互联的多处理机体系结构上执行任务的系统。它包括分布式操作系统、分布式程序设计语言及其编译(解释)系统、分布式文件系统和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等。 分布式文件系统具有执行远程文件存取的能力,并以透明方式对分布在网络上的文件进行管理和存取。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由分布于多个计算机结点上的若干个数据库系统组成,它提供有效的存取手段来操纵这些结点上的子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库在使用上可视为一个完整的数据库,而实际上它是分布在地理分散的各个结点上。当然,分布在各个结点上的子数据库在逻辑上是相关的。 分布式程序设计语言用于编写运行于分布式计算机系统上的分布式程序。一个分布式程序由若干个可以独立执行的程序模块组成,它们分布于一个分布式处理系统的多台计算机上被同时执行。它与集中式的程序设计语言相比有三个特点:分布性、通信性和稳健性。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是由若干个站集合而成。这些站又称为节点,它们在通讯网络中联接在一起,每个节点都是一个独立的数据库系统,它们都拥有各自的数据库、中央处理机、终端,以及各自的局部数据库管理系统。因此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可以看作是一系列集中式数据库系统的联合。它们在逻辑上属于同一系统,但在物理结构上是分布式的。 1.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发展其原因 (1)它可以解决组织机构分散而数据需要相互联系的问题。比如银行系统,总行与各分行处于不同的城市或城市中的各个地区,在业务上它们需要处理各自的数据,也需要彼此之间的交换和处理,这就需要分布式的系统。 (2)如果一个组织机构需要增加新的相对自主的组织单位来扩充机构,则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可以在对当前机构影响最小的情况下进行扩充。 (3)均衡负载的需要。数据的分解采用使局部应用达到最大,这使得各处理机之间的相互干扰降到最低。负载在各处理机之间分担,可以避免临界瓶颈。

分布式系统原理介绍

分布式系统原理介绍 刘杰

目录 前言 (1) 1 概念 (2) 1.1 模型 (2) 1.1.1 节点 (2) 1.1.2 通信 (2) 1.1.3 存储 (2) 1.1.4 异常 (3) 1.2 副本 (8) 1.2.1 副本的概念 (8) 1.2.2 副本一致性 (8) 1.3 衡量分布式系统的指标 (9) 1.3.1 性能 (9) 1.3.2 可用性 (9) 1.3.3 可扩展性 (9) 1.3.4 一致性 (10) 2 分布式系统原理 (11) 2.1 数据分布方式 (11) 2.1.1 哈希方式 (11) 2.1.2 按数据范围分布 (13) 2.1.3 按数据量分布 (14) 2.1.4 一致性哈希 (14) 2.1.5 副本与数据分布 (16) 2.1.6 本地化计算 (18) 2.1.7 数据分布方式的选择 (18) 2.1.8 工程投影 (18) 2.2 基本副本协议 (20) 2.2.1 中心化副本控制协议 (20) 2.2.2 primary-secondary协议 (20) 2.2.3 去中心化副本控制协议 (23) 2.2.4 工程投影 (24) 2.3 Lease机制 (26) 2.3.1 基于lease的分布式cache系统 (26) 2.3.2 lease机制的分析 (28) 2.3.3 基于lease机制确定节点状态 (29) 2.3.4 lease的有效期时间选择 (30) 2.3.5 工程投影 (30) 2.4 Quorum机制 (33) 2.4.1 约定 (33) 2.4.2 Write-all-read-one (33) 2.4.3 Quorum定义 (34) 2.4.4 读取最新成功提交的数据 (35) 2.4.5 基于Quorum机制选择primary (36)

(完整word版)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教程第四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 1、(1)数据:数据用于载荷信息的物理符号。 (2)数据的特征;○1数据有“型”和“值”之分;○2数据受数据类型和取值范围的约束;○3数据有定性表示和定量之分;○4数据应具有载体和多种表现形式。 3、(1)数据管理的功能:○1组织和保存数据功能,即将收集到的数据合理地分类组织,将其存储在物理载体上,使数据能够长期的被保存;○2数据维护功能,即根据需要随时进行插入新数据,修改原数据和删除失效数据的操作;○3数据查询和数据统计功能,即快速的得到需要的正确数据,满足各种使用要求;○4数据的安全和完整性控制功能,即能保护数据的安全和完整性。 (2)数据管理的目标:收集完整的信息,将信息用数据表示,按数据结构合理科学的组织并保存数据;为各种使用快速地提供需要的数据,并保护数据的安全和完整性。 4、(1)数据库:是数据管理的新方法和技术,他是一个按数据结构来存储和管理数据的计算机软件系统。 (2)数据库中的数据具有的特点:○1数据库中的数据具有整体性,即数据库中的数据要保持自身完整的数据结构;○2数据库中的数据具有数据共享性,不同的用户可以按各自的用法使用数据库中的数据,多个用户可以同时共享数据库中的数据资源。 5、(1)数据库管理系统:它是专门用于管理数据库的计算机管理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能够为数据库提供数据的定义、建立、维护、查询和统计等操作功能,并完成对数据完整性、安全性进行操作的功能。 (2)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功能:是数据存储、数据操作和数据控制功能。其数据存储和数据操作是:数据库的定义功能,指未说明库中的数据情况而进行的建立数据库结构的操作;数据库建立功能,指大批数据录入到数据库的操作,它使得库中含有需要保护的数据记录;数据库维护功能,指对数据的插入、删除和修改操纵,其操作做能满足库中信息变化或更新的需求;数据库查询和统计功能,指通过对数据库的访问,为实际应用提供需要的数据。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控制功能为:数据安全性控制功能,即为了保证数据库的数据安全可靠,防止不合法的使用造成数据库泄露和破坏,也就是避免数据被人偷看、篡改或破坏;数据库完整性控制功能,指为了保证数据库中的数据的正确、有效和相容,防止不合语意的错误数据被输入或输出。 14、(1)数据库系统的软件由几部分组成?数据库系统的软件中包括操作系统(OS)、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主语言系统、应用程序软件和用户数据库。 (2)作用:①操作系统或汉字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所有计算机软件的基础,在数据库系统中它起着支持DBMS及主语言系统工作的作用。如果管理的信息中有汉字,则需要中文操作系统的支持,以提供汉字的输入、输出方法和汉字信息的处理方法。②数据库管理系统和主语言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为定义、建立、维护、使用及控制数据库而提供的有关数据管理的系统软件。主语言系统是为应用程序提供的诸如程序控制、数据输入输出、功能函数、图形处理、计算方法等数据处理功能的系统软件。③应用开发工具软件:应用开发工具是DBMS系统为应用开发人员和最终用户提供的高效率、多功能的应用生成器、第四代计算机语言等各种软件工具.如报表生成器、表单生成器、查询和视图设计器等,它们为数据库系统的开发和使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帮助。④应用系统及数据库:数据库应用系统包括为特定的应用环境建立的数据库、开发的各类应用程序及编写的文档资料,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运行数据库应用系统,可以实现对数据库中数据的维护、查询、管理和处理操作。(3)关系:

《数据库系统原理与技术》试题库试题与参考答案选编4

函数依赖 一、选择题 1 下面关于函数依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若X→Y,Y→Z,则X→YZ B.若XY→Z,则X→Z,Y→Z C.若X→Y,Y→Z,则X→Z D.若X→?Y,Y’包含Y,则X→Y’ B 2 已知关系模式R(A,B,C,D,E)及其上的函数依赖集合F={A→B,E→A,CE→D}则该关系模式的候选键是()。 A. AE B.BE C. CE D. DE C 3 在关系模式中,如果属性A和B存在1对1的联系,则说()。 A.A?B B.B?A C.A??B D.以上都不是 C 4 对于关系模式中的属性x、y若x→y且x存在真子集x'→y,则() A.x完全决定y B.y完全函数依赖于x C.x部分函数依赖于y D.y部分函数依赖于x D 5 对于关系模式中的属性X.Y.Z若X→Y,但Y!→X,有Y→Z,则() A.Z传递依赖于X B.Z传递依赖于Y C.Z完全函数依赖于Y D.X传递依赖于Z A 6 如果实体X的存在依赖于Y的存在,且X主键的部分或全部从Y中获得,则X是() A.递归实体 B.复合实体 C.弱实体 D.超类实体 C 7 两个函数依赖集F和G等价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A.F=G B.F+=G C.F=G+ D.F+=G+ D 8 设有关系模式R(ABCD),F是R上成立的FD集,F={A→B,B→C},则属性集BD的闭包(BD)+为( ) A.BD B.BCD C.BC D.CD B 二、填空题

1 人们已经提出了许多种类型的数据依赖,其中最重要的是()和()。 函数依赖,多值依赖 2 如果属性X和Y 是1:1的联系,则称X和Y之间的依赖关系为 (),记作()。 相互函数依赖, X→→Y 3 在关系模式R(U)中,如果Y函数依赖于X,但Y不完全函数依赖于X,则称Y()依赖于X。 部分 4 部分函数依赖的定义是() 在关系模式R(U)中,如果Y函数依赖于X,且Y存在真子集也函数依赖于X 5 传递函数依赖的定义() 如果Y函数依赖于X,Z函数依赖于Y,X不函数依赖于Y,则说Z传递函数依赖于x 6 关系模式R有一个函数依赖X→Y,其中Y→X="假",若存在X的真子集X1使X1→Y成立,则称Y(),否则称Y()部分函数依赖于X,完全函数依赖于X 7 若F是最小函数依赖集,则其中每一个函数依赖的右部都是(单一属性)。 三、名词解释 1 部分函数依赖 部分函数依赖:如果X?Y ,但Y不是完全函数依赖于X,则称Y对X部分函数依赖。 2 传递函数依赖 传递函数依赖:对于关系模式R(U),设X、Y 和Z都是U的子集。如果X?Y,Y?Z且Y?X ,则称Z对X传递函数依赖 3 函数依赖 函数依赖:设R(U)是属性集U={A1 A2 ........An}上的关系模式,X和Y是U的子集。若对R(U)的任一具体关系r中的任意两个元组t1和t2,只要t1[X]=t2[X] 就t1[Y]=t2[Y] 。则称“X函数确定Y”或“Y函数依赖于X”,记作X?Y。 4 完全函数依赖 完全函数依赖:如果X?Y ,且对于X的任何一个真子集X’,都有 X’?Y ,则称Y对X完全函数依赖或者X完全决定Y 。 四、设有如表所示的关系,试给出其全部函数依赖及候选关键字。 表 工作证号姓名年龄地址 201 于得水24 武汉 202 田野23 北京 203 易难21 天津 204 周全23 天津 205 方元22 南京 工作证号{姓名,年龄,地址},姓名{工作证号,年龄,地址}

分布式系统使用说明

分布式系统使用说明 2016.8.17 目录 一.系统的大致结构 (2) 服务器master端 (2) 服务器slave节点 (2) 二.任务下达前的准备工作 (2) 2.1 移动硬盘的挂载卸载和分享 (2) 2.1.1 新加入的移动硬盘的挂载方法 (2) 2.2.2系统的启动 (4) 三.任务的下达方式 (5) 四.当前已知的需要改进的问题 (6)

一.系统的大致结构 服务器master端 当前的服务器的master节点ip地址为192.168.100.203 master节点的主要任务是提供web服务,用户访问服务器web页面进行任务的下达服务器slave节点 slave节点当前有一台,ip地址是192.168.100.233 slave节点的主要作用是执行分发的任务,这里举例第三种任务Snhoo的解图任务,下达的任务 是指定的根目录,其目录下所有子文件夹中的视频都会被解析,而每一个视频就是一个子任务, 子任务会轮询地分发到各个slave节点分布式执行 二.任务下达前的准备工作 2.1 移动硬盘的挂载卸载和分享 2.1.1 新加入的移动硬盘的挂载方法 使用sudofdisk–l命令来读取硬盘信息: 在图示的示例中,添加的移动硬盘是/dev/sda,使用命令sudo parted /dev/sda print来获得分区信息 根据这个输出的分区信息,知道sda中ntfs文件系统所在的位置是/dev/sda2 将硬盘的文件系统挂载到/media/disk 目录下: 执行命令:sudo mount –t ntfs /dev/sda2 /media/disk 如果因为nfs已经启动的原因导致挂载失败,可以考虑如下方式找出占用资源的进程:

(完整版)数据库系统原理与设计(万常选版)整本书练习题和详细答案详解

数据库系统概论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1. DBS是采用了数据库技术的计算机系统,DBS是一个集合体,包含数据库、计算机硬件、软件和()。 A. 系统分析员 B. 程序员 C. 数据库管理员 D. 操作员 2. 数据库(DB),数据库系统(DBS)和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之间的关系是()。 A. DBS 包括DB 和DBMS B. DBMS 包括DB 和DBS C. DB包括DBS和DBMS D. DBS 就是DB ,也就是DBMS 3. 下面列出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中,没有专门的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的是()。 I ?人工管理阶段 II ?文件系统阶段 III ?数据库阶段 A. I 和II B. 只有II C. II 和III D. 只有I 4. 下列四项中,不属于数据库系统特点的是()。 A. 数据共享 B. 数据完整性 C. 数据冗余度高 D. 数据独立性高 5. 数据库系统的数据独立性体现在()。 A. 不会因为数据的变化而影响到应用程序 B. 不会因为系统数据存储结构与数据逻辑结构的变化而影响应用程序 C. 不会因为存储策略的变化而影响存储结构 D. 不会因为某些存储结构的变化而影响其他的存储结构 6. 描述数据库全体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和特性的是()。 A. 模式 B. 内模式 C. 外模式 D. 用户模式 7. 要保证数据库的数据独立性,需要修改的是()。 A. 模式与外模式 B. 模式与内模式 C. 三层之间的两种映射 D. 三层模式 8. 要保证数据库的逻辑数据独立性,需要修改的是()。 A. 模式与外模式的映射 B. 模式与内模式之间的映射 C. 模式 D. 三层模式 9. 用户或应用程序看到的那部分局部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它是模式的逻辑子集。 A. 模式 B. 物理模式 C. 子模式 D. 内模式 10. 下述()不是DBA 数据库管理员的职责。 A.完整性约束说明 B.定义数据库模式 C.数据库安全 D.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 选择题答案: (1) C (2) A (3) D (4) C (5) B (6) A (7) C (8) A (9) C (10) D 二、简答题 1 ?试述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 数据: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称为数据。数据的种类有文字、图形、图象、声音、正文等等。数据与其语义是不可分的。 *解析:

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教程第四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 1、( 1)数据:数据用于载荷信息的物理符号。 (2)数据的特征;○1 数据有“型”和“值” 之分;○2 数据受数据类型和取值范围的约束; ○3 数据有定性表示和定量之分;○ 4 数据应具有载体和多种表现形式。 3、( 1)数据管理的功能:○ 1 组织和保存数据功能,即将收集到的数据合理地分类组织,将 其存储在物理载体上,使数据能够长期的被保存;○2数据维护功能,即根据需要随时进行插入 新数据,修改原数据和删除失效数据的操作;○3 数据查询和数据统计功能,即快速的得到需要 的正确数据,满足各种使用要求;○4 数据的安全和完整性控制功能,即能保护数据的安全和完 整性。 (2)数据管理的目标:收集完整的信息,将信息用数据表示,按数据结构合理科学的组织 并保存数据;为各种使用快速地提供需要的数据,并保护数据的安全和完整性。 4、( 1)数据库:是数据管理的新方法和技术,他是一个按数据结构来存储和管理数据的 计算机软件系统。 (2)数据库中的数据具有的特点:○ 1 数据库中的数据具有整体性,即数据库中的数据要保持自 身完整的数据结构;○2 数据库中的数据具有数据共享性,不同的用户可以按各自的用法使用数 据库中的数据,多个用户可以同时共享数据库中的数据资源。 5、( 1)数据库管理系统:它是专门用于管理数据库的计算机管理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能 够为数据库提供数据的定义、建立、维护、查询和统计等操作功能,并完成对数据完整性、 安全性进行操作的功能。 (2)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功能:是数据存储、数据操作和数据控制功能。其数据存储和数据 操作是:数据库的定义功能,指未说明库中的数据情况而进行的建立数据库结构的操作; 数据库建立功能,指大批数据录入到数据库的操作,它使得库中含有需要保护的数据记录; 数据库维护功能,指对数据的插入、删除和修改操纵,其操作做能满足库中信息变化或更新的 需求;数据库查询和统计功能,指通过对数据库的访问,为实际应用提供需要的数据。数 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控制功能为:数据安全性控制功能,即为了保证数据库的数据安全可靠, 防止不合法的使用造成数据库泄露和破坏,也就是避免数据被人偷看、篡改或破坏;数据库完整性控制功能,指为了保证数据库中的数据的正确、有效和相容,防止不合语意的错误数 据被输入或输出。 14、( 1)数据库系统的软件由几部分组成?数据库系统的软件中包括操作系统(OS)、数据库管理系统( DBMS)、主语言系统、应用程序软件和用户数据库。 (2)作用:①操作系统或汉字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所有计算机软件的基础,在数据库系 统中它起着支持 DBMS 及主语言系统工作的作用。如果管理的信息中有汉字,则需要中文操作系 统的支持,以提供汉字的输入、输出方法和汉字信息的处理方法。②数据库管理系统和 主语言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为定义、建立、维护、使用及控制数据库而提供的有关数据 管理的系统软件。主语言系统是为应用程序提供的诸如程序控制、数据输入输出、功能函数、 图形处理、计算方法等数据处理功能的系统软件。③应用开发工具软件:应用开发工具是 DBMS 系统为应用开发人员和最终用户提供的高效率、多功能的应用生成器、第四代计算机 语言等各种软件工具.如报表生成器、表单生成器、查询和视图设计器等,它们为数据库系 统的开发和使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帮助。④应用系统及数据库:数据库应用系统包括为特 定的应用环境建立的数据库、开发的各类应用程序及编写的文档资料,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 通过运行数据库应用系统,可以实现对数据库中数据的维护、查询、管理和处理操作。( 3)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