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屈原的人格美

浅析屈原的人格美
浅析屈原的人格美

浅析屈原的人格美

摘要: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爱国主义诗人、政治家。他的人格美为世代所传唱,经久不衰。今天,我们通过他流传下来的不朽诗篇,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政治生涯,还有古今中外人们对屈原的敬仰,可以体味屈原光辉峻洁的人格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屈原;人格;独立不迁;爱国主义

引言

两千多年来,屈原研究及楚辞学一直是中国文学研究的热点,屈原的作品和屈原的人格,尤其是他那种峻洁纯美,独立不迁,归结到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人格和坚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在中国这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博大精深的国度中产生影响和意义是广泛深远的。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世界综合国力大比拼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提倡屈原这种峻洁纯美的人格和坚贞不渝的爱国精神。本文试图从屈原的作品、生平和其在历史上的影响三个方面阐述屈原的人格美。

一、通过屈原的诗篇展现屈原的人格美。

屈原遗留于世的作品不多,根据多数学者的意见,可以确定为屈原的作品总共就有23篇,虽然数量不多,但是他创立了?楚辞?,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文心雕龙〃辨骚》),他还开创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从他开始,中国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歌德说:?在

艺术和诗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歌德谈话录》),屈原就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和杰出的政治家,在他的作品中,随处都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爱国的思想感情,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受到广泛推崇。在2010 年3月14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与采访中国2010年?两会?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一开场,总理即以屈原《离骚》里的名句明志:?‘亦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我将以此明志,做好今后三年的工作。?(人民网)可见屈原的思想流传之深远。

1、《橘颂》追求的内外美统一、独立不迁的品格

今天,怀着敬仰之情品读了屈原早期作品《橘颂》,文章里体现作者追求的那种光辉峻洁、独立不迁的品质,更激起我对这位传世伟人的崇敬和缅怀。故特意抄下《橘颂》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九章〃橘颂

后皇嘉树,橘徠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原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臵以为像兮。

《橘颂》是他的早期作品,相对于后期心情凝重的作品,这首显得舒缓畅快,可以看出作者正当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时期,表明诗人?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独立不迁?,不随波从俗的志向,抒发对故国坚贞不渝的感情。屈原怀着敬仰之情赞美橘树,因为他认为橘树不仅有?绿叶素荣??精色内白?、?文章烂兮?的漂亮外形,更可贵的是它有着?后皇嘉树,橘徠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的珍贵内涵。据《晏子春秋》记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明的是橘树有这样的特性,只有生长于南土,才能结出甘美的果实,倘要将它迁徙北地,就只能得到又苦又涩的枳实。这本是一大缺憾,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与他至死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他赋予了橘树外美与内美的品质,并以橘树为师,与之生死相交,以橘树激励自己的志节。屈

原非常注重仪表修饰,他提倡的仪表美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仪表美,它是一种象征,一种标志,是把仪表美与内在美结合在一起的,而且内在美是本质的,起决定作用,表现出对至善至美的强烈追求,他在《离骚》中体现了这种强烈的追求?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这陆离。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同时还对?羌无实而容长?(外表好看,却无美好的内质)的谗佞之臣等辈进行了不屑的鄙弃。屈原的内在美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丰富的社会内涵,即体现他好修为常的品格和对祖国的忠贞不渝的精神。那华美的仪表与质正的心灵构成了屈原最完美的人格。

2、《离骚》集中体现了屈原的人格

《离骚》是屈原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

抒情诗,通过曲折的描写,展示屈原的思想、性格、政治理想和斗争历程。现代著名诗人何其芳说:?《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秀动人的作品,然而,像屈原这样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在他的作品里打上了异常鲜明的个性烙印的,却还没有。?《离骚》和屈原的俊洁人格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要了解屈原的人格美,就不能不去理解《离骚》的思想内涵。《离骚》中屈原仍然高唱?内外美的统一、独立不迁?的人格,并把这种人格升华到对崇高的政治理想的不懈追求,充分体现他即使无机会再行美政理想宁死也不叛离楚国。

(1)、追求崇高的政治理想

坚定崇高的信念,追求远大的政治理想,这是实现人生的最高理想,造就道德上的完满人格。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治国上,屈原追求?美政?,①?‘以天下一统为美,以天下分裂’为丑;以‘有德在位?为美,以?无德在位’为丑;以‘举贤授能’为美,以‘政权世袭’为丑;以‘循绳墨而不颇’为美,以‘背绳墨以追曲、竞周容以为度’为丑?。他主张举贤任能,立法强国,向往前圣治国君明臣贤,君臣和谐的境界,在《离骚》中,屈原就感叹道:?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汤禹严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不懈追求政治理想的热情,渴望国君能像尧舜那样亲贤臣远小人,像汤禹那样严谨而恭敬,像周文王那样讲究治国之道谨慎恰当,只有这样才得以享有天下,治理四方。为了实行美政,实现他的?举贤授能?的治国策略,他积极培植和选拔贤德人才,诗句?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可以证实。从诗句?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蹱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我们可以看到,为了楚国的强盛,诗人奔走操劳,希望君王能赶上前代圣君的脚步,并主动承担起开路先锋的重任。在当时,七雄争霸,事实上国力较强的只有秦、楚、齐,但由于楚王的昏庸,致使政治日趋黑暗,奸佞小人当道,屈原提出了很有针对性的治国方案。但是腐朽的楚国积弊太深,诗人所推行的政治主张,触犯了贵族的利益,遭到一伙奸佞小人的阻挠,他们到楚怀王那里毁谤屈原,楚怀王竟然听信那些谣言,疏远了他,不让他参与朝政,他的治国之道遭遇挫折。

然而在遇挫之后,他不退缩不气馁,兴办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以期再度推行美政,但在利欲熏心,个个贪得无厌,争抢着往上爬的环境中,用自己的心血培养起来的芳草竟退化变质了,?虽萎绝其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它们枯萎死绝有何伤害,使我痛心的是它们质变)但诗人自已依旧积极自修,依照彭咸的遗教去做?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我与现在的人虽不相容,我却愿依照彭咸的遗教)由于诗人的特立独行,引起周围庸人的馋毁,从而使诗人再次被流放他乡,陷入深深的孤独绝望的境地,诗人动摇了,内心深处充满矛盾、彷徨、苦闷,曾经决定离开楚国,但是灵魂深处的爱国忧民的责任感最终还是击退迷离恍惚的心情,最终坚定自已的道德情操和政治理想。诗人依旧矢志不屈,甘愿保持清白节操死于直道,也不愿意屈服认同世俗,违背是非标准追求邪曲,反复表示:?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难道我害怕招灾惹祸吗?我只担心祖国为此覆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我心中追求的东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前面的道路啊又远又长,我要上上下下追求理想)忠贞爱国、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百折不挠,宁死不屈,是其崇高人格的体现,是其人格美的核心。屈原兼政治家与文学家于一身,政治家的头脑决定了他要为崇高的政治理想奋斗不息,放弃理想和信念也就等于放弃了人格。屈原一旦认定了崇高的政治理想,就始终如一,坚定不移的追求,显现他高贵的人格美。

注:①引自育星教育网郑家奎《屈原文化与知荣明辱》

(2)、?独清?、?独醒?的清高思想

?清高?一词,本意是清洁高尚,不慕名利,不同流合污。诗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世界上的人都是污浊的,惟独我干净、清白;众人都已醉倒,唯独我一人清醒《渔父》)充分体现屈原不愿?入世?的清高思想。王逸在《楚辞章句》说:?凡为君子莫不慕其(屈原)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闵其地焉?,屈原的清高是有目共睹的。他的清高思想在《离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诗句:?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雄鹰孟雕不与燕雀为伍,自古以来就是如此),?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不了解我就算了,只要我内心正值芳洁高尚)。

屈原清高思想的产生有其社会基础。一方面:他生活的社会是一个个体利益相对独立的社会。《汉书〃地理志》说,楚地?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因为比较容易谋生,不需要组成强大的集体力量以克服自然,维护生存,所以楚国没有形成像北方国家那样的严密的宗法政治制度,据《韩非子》说,楚国的贵族一直拥有比较独立的势力。这样的社会条件,容易使人养成自私自利的劣质思想,缺乏集体团结精神。曾经那么爱慕屈原才能的楚王,在他周围就聚集一大群贪婪自私的奸佞小人,加之昏庸无能,亲小人而远贤臣。在这样的社会,谁要想在仕途上站稳脚跟,就要学会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就必须放弃高尚的人格。另一方面:桀骜不驯的性格的生成。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个人受集体的压抑较少,个体意识相应就比较强烈。

也正是这样的环境孕育了屈原桀骜不驯的性格,只要他认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誓死不悔。屈原一心向国,忧国忧民,他知道只有推行?美政?,举贤授能,连齐抗秦,才能使楚国富强。诗人的悲剧就在于他想在坚持高尚人格的同时获得政治上的成功,他宁死也决不愿意放弃自己坚持的信念而投降于自己认为卑鄙污浊之流,最终只能抱石投江,以死明志。屈原的?独清?、?独醒?反衬出周围环境的险恶污浊,逆境更能磨练意志,更能显示出在逆境中抗争的正义力量的伟大与崇高,屈原用其个体生命的魅力,铸就中华民族的荣耀和精神上的榜样,他的清高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代的知识分子,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都是对这种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罗马诗人尤维纳利斯说:?愤怒出诗人?。中国孔子主张?诗可以怨?。富有顽强斗争精神的屈原则提出?发愤以抒情?(《惜诵》)。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及《极住安书》中对屈原的文学观进行了阐释,他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明失明,劂有国语;------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歉,帮述往事,思来者?。屈原身兼内政外交的重任,励精图治,希望通过改革,能使楚国国富民强。但是,当时的楚国,国君昏庸,奸人当道,他?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以致被疏,两度遭受流放之苦,这使屈原内心的深处郁结着强烈的失落、忧愁、愤懑之情,这种感情积聚到一定程度之后,诗人便以诗的形式让它喷发出来,上指苍

天,下瞰大地,纵横驰骋,咏香草鲜花以颂君子,斥恶草臭叶责小人,诉责那些结党营私的奸臣小人,痛恨君王的昏庸,满怀激愤的写下了《离骚》这首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歌。作为文人,屈原以杰出的作品向黑暗势力展开斗争,他的人格美,一方面表现在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对邪恶势力的斗争上,勇敢地与恶势力斗争,极力捍卫自己的人格。

二、通过回顾屈原忠君报国的一生体现屈原的人格美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杰出的政治家,出身于楚国的贵族,他的事迹,主要见于司马迁《史记》的记载,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屈原资质聪慧,学识渊博,他精通天文、地理、礼乐制度,对周以前各个朝代的治乱兴衰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传说,都很熟悉。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 威震诸侯的局面,史料记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史记〃屈原列传》)

经历两千多年的历史回轮,似乎距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但是,屈原的诗篇、光辉峻洁的人格依旧普照我们世世代代的人。我们透过司马迁为他写的列传,透过他自己写下的诗章,不难发现,相对于他的文学成就,人们更仰慕的是他崇高的人格,而铸就其伟大人格就是两个字——忠烈。古人所说的?忠?,是臣子对君王无条件的忠诚,这种下对上的行为,实际上是把君主视为社稷国家的象征或符号而臣

服于君;所说的?烈?就是忠的延伸或扩充,将忠贯彻张扬到极致,以致于不得不以生命为代价来体现?忠?,从实践的层面来考究就是以死来殉自己的忠,可谓忠到了极点。纵观屈原一生,忠烈伴随始终。

1、直言敢谏的品格

所谓一方水养一方人,出生在楚地的屈原具备了楚地民族粗犷的性格,同时他又具备了文人那种无心计品质,还有对楚国一片赤胆忠心,促成屈原直言敢谏的品格。每每楚国面临危难的时候,屈原从来不顾及个人的安危,挺身而出,敢于进谏。当年,楚怀王因为秦国丞相张义欺骗用6百里地换取楚齐联盟,致使楚国面临四面楚歌的境地,而对张义恨之入骨。当秦国要求议和的时候,楚怀王提出要张义的人换取,张义冒死来楚。可是后来因那些庸臣的作俑,怀王却轻而易举的放走了张义。当时屈原正在出使秦国的路上,当他听说怀王放走了张义,当场吐血昏厥过去,醒来后赶紧折回楚国,来到朝前诉责怀王不应该放走张义,这自然招致群臣指责他对君王的不敬,但是屈原还是据与力争,摆明不能放张义的理由,当怀王惊醒之后,派人去追张义,为时已晚,张义已经回到秦国。

秦几次打败楚军,取楚为囊中之物的决心没有削弱反而更强烈,秦国设计奸计,收买楚国的内奸。楚怀王中了奸计,听信南后的谗言,准备到武关与秦结好。屈原不顾?不得参与朝政?的禁令,当面陈述不能前往的理由。楚怀王出使当日,屈原到半路去拦截,劝说怀王:?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可是楚怀王已经失信于他,还是照去无误,后来客死秦国。

楚怀王死后,项襄王不顾其弟子兰曾在楚怀王出使秦国问题上犯下重大错误,而任然任命他为令伊,屈原念及怀王之死的冤屈,不畏别人的打击和陷害,上了一份奏章,批评项襄王的错误,揭露内奸的罪行,结果招致子兰等人的报复而被免职,放逐江南荆榛未辟之地。

朝中实权人物欲加害他的时候,其冒的风险之大可以想像,屈原也深知其处境,然而他的性格不允许他不谏忠言,?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这正体现屈原的忠贞,对楚国安危铭记于心。

2、报恩与爱国的统一

众所周知,屈原是一个学识广博,志趣高远的人才,他不仅能吟诗作对,在政治上也有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在外交上,提出联齐抗秦的政策,使楚国一度强大,别国都不敢侵犯。这样的人才,哪个国君不欣赏呢?当初楚怀王对屈原宠爱有加,那是理所当然的。他对屈原委以重任,非常信任他,使屈原的聪明才智,雄才大略得以施展,致使屈原产生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在被怀王宣布不得参与朝政后,仍想到怀王喜欢看他的新诗而创作《九章》之首《惜诵》:?退静默而莫余知兮,进号呼又莫吾闻?(要退避不说,无人理解我,向前申诉,又不听我的话),?所非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我的陈述如果不是出于忠诚,那么苍天完全可以做证),?言与行其可迹兮,情与貌其不变?(我的言行一致可以稽查,我的表里如一不会改变),他认为楚怀王是被那些小人的花言巧语暂时蒙蔽了理智,期待怀王看到诗歌会慎悟猛醒。在他被放逐中,仍写下了许多怀念楚怀王和郢都的诗篇。如楚怀王客死秦国后,他写《招魂》和《大招》,

?与王趋楚兮,课后先?(与君王趋赴大泽,比赛先后),追忆二人相处的一场场一幕幕。在郢都失陷后,怀着沉痛的心写下了《哀郢》,追问自己:?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我的灵魂都想回去,为什么没有一时一刻忘记家乡)。报答楚怀王的知遇之恩,屈原可以赴汤蹈火,对楚国的热爱,屈原更是忍辱负重,九死不悔,这两者完整的统一,构成屈原一生的使命。

三、通过古今中外人们对屈原的品评论述屈原的人格美。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两千多年来,每年五月初五人们一直用龙舟竞技、吃粽子、诗歌会等方式纪念屈原,并形成一种传统沿袭下来,为纪念某个人物而形成的传统节日,在古今中外都是罕见的。1953年,屈原与哥白尼等文化巨匠一起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命名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受到广泛纪念。然而,历史上对屈原的评价褒贬不一。

1、生的伟大,死得其所

对于屈原的人格,从汉代开始就有不同的评价。②?淮南王刘安《叙离骚传》论屈原说:‘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嚼然泥而注:②引自兰陵长恭的博客(袁行霈)《屈原的人格美及其诗歌的艺术美-上》不滓。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是对屈原人格的极高赞美。对此,班固在《离骚序》里表示异议,他说:‘今若屈原,露才扬己,

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沈江而死,亦贬絮狂狷景行之士。’后来,王逸又批驳了班固的话,并赞颂屈原说:‘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楚辞章句序》)。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还有人对屈原的爱国主义提出了不同看法,引起较为热烈的反响,但最终仍得以肯定。历史证明屈原是伟大的,对其人格不公正的评述是不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的。

引发历史争论,主要对于他投江而死存在着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屈原之死重于泰山;有人则认为屈原之死轻如鸿毛。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人生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屈原曲折的政治生涯绝对是悲剧,鲁迅又说过?人的生命是可贵的,但真理更可贵?。他的死,有力地维护了他那不随波逐流,不苟且偷生的人格尊严;他的死,充分显示了他的忠贞爱国,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他的死,真正体现了他那昭真理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生价值,而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悲剧。在我认为,屈原之死,死得其所。面对楚国上下昏庸,郢都破灭,百姓流离失,在当时晋臣秦用的时代,以屈原的才华,完全可以投靠任何一个强国,然而他没有弃国求荣,而选择了与楚国同生死共存亡的道路,他将国家兴衰臵于自己得失之上,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爱国志士,有如此深远之影响,有如此深远之意义,怎能说死得?轻如鸿毛?呢? 郭沫若同志说过:?屈原的死是为民殉国难,是一种为国捐躯精神的再现,他是为正义而死,为真理而死,死得其所。?这种精神影响着

一代又一代民主革命者,我国著名思想家陈天华为了抗议日本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迫害,愤然投海而死。老舍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堪忍受邪恶势力的迫害,愤然投湖自杀,以此对文革动乱的抗争,对?文革?做出有力的控诉,他们和屈原—样,以自己的生命警醒人们要奋发,要觉醒。他们把生命的意义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死的价值所在。

2、爱国精神,永世传唱

?爱国主义?是一种永远不会过期的精神,是个人对祖国,对人民最深厚的情感。今天,我们仍然纪念屈原,大势宣扬屈原精神,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弘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③?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何念龙说:在对屈原思想情感的评价上,‘爱国主义’是一个现当代人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虽然屈原当时所爱的‘楚国’与现在的中国并不是一个概念,或者说当时的屈原尚仅是一种‘宗国’情结,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他坚贞不渝的爱国情怀仍然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文化原型与精神典范。?屈原的爱国和忧国忧民,不是停留在一般信念和文字上,而是与他的?九死不悔?的献身精神结合在一起。他的作品和他的生平,构成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传统精神。今天的中国不仅需要大量优秀的人才,更需要成千上万富有高尚爱国情操的仁人志士。

结论

在历史长河中,每一个生命个体犹如夜空划过的流星,都是短暂的。屈原用他短暂的生命,折射出耀眼的光芒,照耀他生后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他一生不懈的追求,最终以死殉国,他那独立不迁、誓死不渝的人格美和爱国爱民的精神挥洒得淋漓尽致,就当时来说,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而就千秋万代而言,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用他个体生命为我们中华民族铸就了民族的荣耀和精神上的榜样,他是我们中华民族一块璀璨的瑰宝,为我们树立不朽的旗臶。

参考文献:【1】黄灵庚.楚辞章句疏证[M] .北京:中华书局.2007【2】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D].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注:③引自网易wang—lu博客《端午节》

屈原

摘要 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楚文化的集大成者和世界文化名人,他开创了中国诗歌从集体歌吟到个人创造的新时代,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屈原的作品以及他上下求索、九死不悔的人生,体现了一种光耀千古的人格美。研究屈原的人格美对于深刻了解屈原的学术思想,对于研究屈原特立独行的个性品质,对于全面把握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内涵与传承,以及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都有着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屈原是在社会大转型的风霜雨雪中磨练出来的巨人,其人格美既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又鲜活地表达和反映着时代的精神价值。屈原深受楚文化思想的熏陶,对当时的儒墨显学及诸子百家多有批判性的反思与审视,并在这种反思与审视的基础上确立了对儒家伦理价值观的崇奉与信仰,结合当时天下大势和楚国具体情况加以创造性的论说阐释,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人生目标。屈原的人格美是屈原思想和行为、作品和人生实践诸因素交相辉映的产物,反映了屈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屈原人格美的形成,不仅出现在他作品中真情的流露,更在于他言行一致的行动表白。本文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屈原的人格美。 关键词:屈原;诗歌;人格

目录 一、崇尚真理,追求崇高的政治理想 (1) 二、崇尚冷峻,不流于俗的圣贤品质 (2) 三、刚正不屈,同邪恶势力做英勇斗争 (3) 四、真挚的爱国情怀 (4) 五、上下求索,追求真理 (5) 六、九死不悔的坚韧品质 (6) 参考文献 (8)

论屈原的人格美 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楚文化的集大成者和世界文化名人,他开创了中国诗歌从集体歌吟到个人创造的新时代,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屈原的作品以及他上下求索、九死不悔的人生,体现了一种光耀千古的人格美。研究屈原的人格美对于深刻了解屈原的学术思想,对于研究屈原特立独行的个性品质,对于全面把握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内涵与传承,以及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都有着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屈原是在社会大转型的风霜雨雪中磨练出来的巨人,其人格美既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又鲜活地表达和反映着时代的精神价值。屈原深受楚文化思想的熏陶,对当时的儒墨显学及诸子百家多有批判性的反思与审视,并在这种反思与审视的基础上确立了对儒家伦理价值观的崇奉与信仰,结合当时天下大势和楚国具体情况加以创造性的论说阐释,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人生目标。屈原的人格美是屈原思想和行为、作品和人生实践诸因素交相辉映的产物,反映了屈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屈原人格美的形成,不仅出现在他作品中真情的流露,更在于他言行一致的行动表白。笔者认为,屈原的人格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崇尚真理,追求崇高的政治理想 崇尚真理,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是人格美的基础,也是人格美的最高体现。屈原一生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是“美政”。他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奉先功以照不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惜往日》),也就是举贤任能,立法富国。楚国本是当时的大国,但由于楚王的昏庸,致使政治日趋黑暗,屈原的治国方案就是挽救楚国命运的良药。细读《离骚》,我们可以感触到诗中充满了诗人不懈追求政治理想的热情。“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为了楚国的强盛,诗人奔走操劳,希望君王能赶上前代圣君的脚步,并主动承担起开路先锋的重任。 诗人追求崇高的政治理想,遭到楚国一伙奸佞的阻挠,连楚怀王也疏远了他。但是,诗人的决心从未动摇。诗人反复表示:“岂余身之惮殃兮,恐惶舆之败绩”;“余固知之謇謇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百折不挠,宁死不屈,是其崇高人格的体现,是其人格美的核心。信念是人格的支柱,只

屈原精神的内涵

屈原精神的内涵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都在称道屈骚精神。但屈骚精神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却众说纷纭。我这里简单地阐述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屈骚精神是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怀,也许有人要说当时的“国”与现在的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或者有的人会认为屈原是“忠君”,而不是“爱国”。潘啸龙〈屈原评价的历史审视〉提出,在屈原身上,存在着两种看似矛盾而又统一的精神,即“抗争精神”与“忠贞精神”。在汉代到明清期间,屈原精神被改塑为“忠贞”、“忠君”的楷模,而在抗战时期,又闪耀者“爱国诗人”的光芒。我认为这是屈原爱国精神在各个不同时代的具体表现与诠释。我们不能以今人的国家民族意识来苛求古人,在屈原的时代,忠君与爱国本来在一定的程度上就是一个统一体。中国人很晚近才有了民族国家的观念,才认识到了爱国与忠君的区别。爱国主义不可能脱离时代,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它作为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内容,是不需要作出复杂的界定的。我们应该看到,屈原的爱国精神在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关头发挥了十分关键的鼓舞作用,在抗日战争时期,屈原的爱国精神得到了充分的肯定。郭沫若高度评价屈原,并为他创作了大型历史剧《屈原》,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一个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人物,能够引起全国亿万同胞的共鸣。除了爱国主义力量的感召,还有什么能够激荡起这亿万颗跳动的心脏。 其次,屈骚精神反映了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追求完美人格的精神。在屈原的作品中,作者表现了一种与中原内敛的文化大相径庭的一种对于自我的高度自信甚至于狂热的崇拜。屈原崇拜自己的才华,自比于尧舜禹汤。认为自己治理国家将会“上能安君,下能养民”;崇拜自己的伟大人格,认定自己是真善美的化身。总之,在他看来他具有一种光照日月,如幽兰美玉、出水芙蓉一般的无与伦比的高尚情操与高贵品质。 正是因为屈原有着这样一种精英意识,才使得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怀有一种常人所没有的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他希望能够成为与伊尹、吕尚、周公比肩的贤臣良相,作出一番名垂青史、泽被古今的伟大事业。但是屈原生不逢时,期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他生在了战国末期的楚国。在他的面前,始终存在着一个强大的对立面。他们在楚王面前不断进谗,离间君臣。于是,一个痛苦的抉择摆在了屈原面前,要么“与世推移”,“随其流而扬其波”,与世俗

屈原和陶渊明的人格对比

屈原和陶渊明的人格对比 屈原,战国诗人,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后因遭贵族排挤毁谤,使曾经对他十分信任并依靠他变法图强的楚怀王,对他产生怀疑以至疏远放逐;楚襄王当政后,更为昏庸,朝政日益腐败,楚国面临亡国的危机,而对屈原这样的爱国志士迫害有加。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后,屈原自投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最初做州里的小官,可由于性格耿直,清明廉政,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便辞职回家。后来时隐时仕,直到辞去彭泽县令一职后永远脱离官场,回归其向往已久的田园生活。 回顾以上经历,可见屈原和陶渊明是有共同点的。时不我待。他们都厌恶这黑暗的世俗社会,也被这黑暗的社会所埋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他们也都反抗黑暗,不随波逐流。无论是陶渊明“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的浩然正气,还是屈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的独立不迁,都是他们伟大人格最真实的写照。 但他们始终不一样。就其对社会的态度而言,如果说陶渊明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那么屈原就是一个抗击现实的勇者。立身于世俗的滚滚洪流中,他始终保持自己的清高与

清醒,不肯同流合污。“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哪怕君主疏远他,大臣排挤他,他也立志要在那个没有炬火的年代里成为唯一的光。而陶渊明却不同,在宦海中沉浮数十年,他已厌倦了这种生活,厌倦了自己的坚持并不能改变这个社会的无力感。于是他选择返回自然,看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选择蒙上自己的眼睛不去看这社会的腐朽,不去看百姓的沉沦。 就其对自然的态度而言,屈原大胆怀疑,具有上下求索的大无畏精神。《天问》就是屈原对于统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最高,最初,最大的规律的疑问。他问日月、问星辰、问洪水、问九州、问地之长、问山之高、问历代之兴亡、政治之得失······而陶渊明崇尚自然,对自然化迁持委顺态度。宇宙间的一切都是不断变化的,人也是不断变化的,既然化是普遍的规律,那么就纵浪其中,顺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所谓纵浪大化就是如此。他不会去质疑自然探索自然,只会顺应自然。 屈原一生不断地追求理想,探索真理,却找不到一条出路,也没有一个人理解他。因此他心情十分苦闷矛盾,常常徘徊在歧路上,不知何去何从。斗争与妥协,自清与随俗,两种不同的处世哲学在他心中交战,于是他终身抑郁不得志。陶渊明的内心也经历过这样的交战。他并没有摆脱名教

浅谈屈原及其开创的楚辞对后世的影响

浅谈屈原及其开创的楚辞对后世的影响。 学号:12106049 姓名:黄智霞班级:12语教(1)班摘要: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起作品的爱国主义情感深厚而真挚。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诗人,是一座跨越时空的丰碑,也是一个丰富、复杂的“模式”载体。屈原的爱国情感是十分强烈,两千多年来一直给后世重大的鼓励和鼓舞,屈原也因此成为不朽的爱国典范。楚辞卓越的艺术成就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开始,它的出现,大大丰富了我国文学创作的艺术表现力,尤其是对诗歌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楚辞诗歌浪漫主义屈原 “楚辞”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说明这一名称形成于西汉初年。《楚辞》一书,既非出自一人之手,也非出于一个时代。楚辞是由屈原宋玉等一方文学人士所创造的,它开创了我国诗歌史方面的成就辉煌,为世人瞩目。屈原是楚辞创作的第一人,其辞是楚地的歌辞,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中以《离骚》为代表,骚体的意韵更加显著,之后又著有《九歌》、《问天》、《九章》等作品。楚辞及其作者因思想内容的深刻和艺术表现上的巨大成就,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极其重要地位。 一、楚辞对汉赋的影响 楚辞发展到汉代时已经基本定型了,屈原辞赋以及宋玉以下汉人的伤悼屈原,以事名篇的拟骚辞赋已经发展成了完整的楚辞体。风、骚并称,由来已久,是诗歌创作的典范。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感,其爱国思想虽有其时代局限性,但两千年来一直给后世以巨大的启发和鼓舞。汉初,遭遇与屈原极相似的贾谊在赴长沙任太傅途中经过湘水,凭吊屈原自沉殉国的地方,怀古伤今,写下了《吊屈原赋》,对屈原的不幸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无尽的哀思。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引用刘安语称誉屈原“与日月争光,可也”,并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精神自勉,在身心受到巨大摧残的情况下,隐忍苟活,发奋著书,几十年的心血终于结晶成为传世名作《史记》;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司马迁艰辛的写作过程和苦难的生活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屈原灵魂的再现,精神的闪光。

论屈原赋对后世的影响

论屈原赋对后世的影响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骑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吟诵着这一句句耳熟能详的屈原赋,我的头脑中出现的是一幅幅壮丽的楚国山河图景,萦绕在耳际的则是祭祀的乐曲,嗅到的是各种香草散发出的醉人芬芳,触摸到的是瑟瑟秋风滑过指尖的清凉。屈原——这一楚辞大家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 一、爱国主义 屈原对楚国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是一个纯粹的爱国主义者。所以近代以来,他被人称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显然,这里所指的“国家”比较有局限性。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人,因此这里的“国家”单只楚国。可无论是广义上的还是狭义上的国家,屈原都是我们炎黄子孙学习的榜样,这个地位无人能够替代。 战国时代是个大变动的时代,全中国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在屈原的时代,中国历史上已有过夏、商、周三个统一全国的悠久王朝;而在夏朝以前,还有三皇五帝一类的古史传说。”(1)所以说,一个以九州为版图、以整个中华民族为成员,并具有悠久而稳固的共同历史文化的中国,不仅在事实上久已存在,而且成为次中国人共有得到祖国观念。从这一方面来看,此时的国家已经上升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意义。生活在各诸侯国的人民便不能不关心本国的政治现实及其在列国中的处境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切身利害与命运。因此,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情况下,真正的爱国者都必须面对现实,首先要求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不受侵害,进而谋求全中国的统一。 “关于楚国,也有它自身的特点。由于楚国地区相对来说开发较晚,长期被中原各国称为‘荆蛮’;而所谓的‘尊王攘夷’则更是把楚国视为主要的排斥对象。”(2)屈原作为一个爱国者,他的思想感情充分体现了楚国人的特点。他所最为关心的显然是楚国的兴衰成败及其在列国中的地位与处境。但我们又应看到,在他的心目中,全中国无论从疆域、成员、历史、文化来说,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战国之世出现的分裂局面则是暂时的现象,全中国终究是要归于统一的。当然,屈原作为一个楚国人,他是很希望能够由楚国来统一全中国的。在战国七雄中,楚国是地域最大的,同时其力量也相当雄厚,它的确有统一的条件。因此,屈原迫切希望楚国能够强大起来。 屈原对楚国的深厚感情中包含着对广大楚国人命运的强烈关心,所以他的爱国主义便具有了更为具体的实质内容。在屈原的心目中,楚王朝本是代表广大楚国人的利益的;但当他意识到,这个王朝的腐败而无法保障人民的正常生活之后,便在思想感情上与之决裂了。另外,在屈原对楚国的深厚感情中,也包含着他对她对楚国乡土的深刻眷念,对楚国的历史文化以至民风习俗也怀有深情。因此在屈原的辞作中,处处流露着对故土的热爱之情。由于屈原是在楚国出生和长大的,他自然对楚国的山川风物、文化习俗最为熟悉,并在长期的熏陶感染中培育了浓郁的乡土之情。这种乡土之情对于各个时代的中华儿女来说,也都是他们那爱国主义感情的一种具体表现。 屈原的为人和他的辞作,始终是中国历史上一宗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激励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方面,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会有深刻的影响,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美学价值 “屈原的辞作富有美学价值,其价值之所在,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论屈原的人格美

论屈原的人格美 摘要: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爱国诗人、政治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以个体生命的魅力,成为中华民族的荣耀和精神上的榜样。屈原以其崇高峻洁的性格特点和伟大的思想品质,在人类灵魂的制高点上,展示着不凡的人生境界。他对人格美的崇高追求和身体力行,使他总是显得那么神圣而又凛然不可侵犯,这也是人们尊崇、敬仰和纪念他的缘由。人们在各个时期,各种场合谈论有关他的历史典故,传颂塔吊品格精神,成为历代人们心中一面不朽的旗帜。屈原的人格美不仅表现在他流传下来的不朽伟篇中,还在于他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志趣与爱国情怀、嫉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质结合在一起,水乳相融。屈原人格美的形成,不仅出现在他作品中真情的流露,更在于他言行一致的行动表白。 关键词:屈原;人格;爱国情怀;批判精神 正如恩格斯评价文艺复兴时期一样,战国时代“这是一次人类从产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时代”。他们的特征是他们几乎都处在时代运动中,在实际斗争中生活着和运动着,站在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进行斗争,一些人用舌和笔,一些人用剑,一些人两者并用,因此就有了使他们成为完人的那种性格上的完整和坚强。郊沫若也认识到了战国时代的特点,他说:“屈原所处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文化灿栏的黄金时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一大批涌现出来,真正是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壮观”。屈原就是在这时代的风霜雨雪中磨炼出来的巨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这个时代就不可能出现屈原及其令人叹服的作品,他有着完美的人格,非凡的才能。他的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开辟了文学创作的新纪元,使楚辞成为一代乞学。两千年来屈原以伟岸的人格和伟大的诗篇,坚定着人们的生活意志,培养着人们高尚的情操。他的人格是我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最可宝贵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的风格也达到了高不可及的范本,两千年来源远流长,沾溉文林。 “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①关于屈原的人格,历来楚辞的研究者都多加评述,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不一而足.他们就屈原人格诸大端,立身行事,出处进退,去留生死,予以褒贬评判。就以汉代来看,给《离骚》作传的刘安、给屈原作传的司马迁、注《楚辞章句》的王逸,他们是持肯定态度的。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引用刘安的观点说“灌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其态,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王逸又在《楚辞章句叙》里说:“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砒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都予屈原伟岸人格以高一度评价。与此对应,持否定态度如贾谊、扬雄、班固,他们分别在自己的作品《吊屈原赋》、《反离骚》、《离 ①引自《孟子》卷十万章下

浅析屈原的人格美

浅析屈原的人格美 摘要: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爱国主义诗人、政治家。他的人格美为世代所传唱,经久不衰。今天,我们通过他流传下来的不朽诗篇,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政治生涯,还有古今中外人们对屈原的敬仰,可以体味屈原光辉峻洁的人格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屈原;人格;独立不迁;爱国主义 引言 两千多年来,屈原研究及楚辞学一直是中国文学研究的热点,屈原的作品和屈原的人格,尤其是他那种峻洁纯美,独立不迁,归结到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人格和坚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在中国这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博大精深的国度中产生影响和意义是广泛深远的。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世界综合国力大比拼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提倡屈原这种峻洁纯美的人格和坚贞不渝的爱国精神。本文试图从屈原的作品、生平和其在历史上的影响三个方面阐述屈原的人格美。 一、通过屈原的诗篇展现屈原的人格美。 屈原遗留于世的作品不多,根据多数学者的意见,可以确定为屈原的作品总共就有23篇,虽然数量不多,但是他创立了?楚辞?,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文心雕龙〃辨骚》),他还开创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从他开始,中国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歌德说:?在

艺术和诗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歌德谈话录》),屈原就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和杰出的政治家,在他的作品中,随处都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爱国的思想感情,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受到广泛推崇。在2010 年3月14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与采访中国2010年?两会?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一开场,总理即以屈原《离骚》里的名句明志:?‘亦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我将以此明志,做好今后三年的工作。?(人民网)可见屈原的思想流传之深远。 1、《橘颂》追求的内外美统一、独立不迁的品格 今天,怀着敬仰之情品读了屈原早期作品《橘颂》,文章里体现作者追求的那种光辉峻洁、独立不迁的品质,更激起我对这位传世伟人的崇敬和缅怀。故特意抄下《橘颂》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九章〃橘颂 后皇嘉树,橘徠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浅谈屈原的爱国主义

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 有人讲:屈原的‘爱国主义’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爱国,而是一种忠君,忠于自己理想抱负的终极体现。对于这种说法,我并不反对,因为他的理由让我无力去反对,从小被告知:端午节要吃粽子、划龙舟、吃包子,这是为了纪念屈原,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屈原。这种教导早已在我脑中根深蒂固,大家都这样子认为,何必去改变大家认为的“事实”呢?就算你改变了又能怎样,有什么现实意义呢?在我看来:屈原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我有自己的理由。对于屈原的”爱国主义”只是一种忠君,我并不反对,保持中立的态度。 他洞悉列国形势,对楚国的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屈原为挽救楚国于危难之中,实现“存君兴国”的夙愿,在思想保守的楚国倡导并推行了一系以“美政”为核心的政治改革。由于改革触犯了旧贵族既得利益,遭到了贵族群小的极力诋毁。尽管屈原“忠而见疑,信面被谤”,但屈原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与权奸的斗争中显示了不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赤诚。屈原一生坎坷,在痛苦中孕育的诗篇显示了屈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精神。 一、坚持“美政”理想,坚持改革弊政 屈原作为战国时代一名高瞻远瞩的政治人物,屈原对当时的社会现状了如指掌。屈原深知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崇高权谋谲诈,推行弱肉强食法则的侵吞攻伐时代:列国纷争,狼烟四起,万民缟素,血

流成河,弱国的苟存只能仰人鼻息,成为附庸;弱国的灭亡只是利益相争的殉葬品。此时的楚国已陷入重重危机,形势岌岌可危,可楚国君臣对潜在的威胁视而不见,依旧沉醉于丝竹管弦,声色犬马之中。他多么希望楚国统治者从沉醉中醒来,面对残酷现实,上下一心,整顿朝纲,励精图治,大有作为,重现昔日鼎中原的辉煌,完成统一中国的理想。屈原把这一理想称之为“美政”,欲以“美政”作为振兴保守落后楚国的一剂良方。 屈原大力倡导“举贤授能”,着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历史根据的。从历史上看,能“举贤授能”者不乏其人。那些兴国的圣君都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历史上这些明君都善于搜罗人才,并委以重任,最终导制了盛世景象的出现。历史的经验教训证明了这样一条真理:国运之兴衰系于贤才。国家的兴盛离不开贤臣,只有举贤授能才能不国安邦,富国强民。现实中的楚国要改变贫弱挨打的被动局面,就必须反对世卿世禄制度,打破旧贵族对于权住的垄断,效法兴国圣君不拘身份选拔人才,委以重任。只有这样,楚国才能重新走上富强之路,重现昔日之辉煌。 屈原始终不渝坚持“美政”理想,坚持改革,如能实施,必使老气横秋的楚国脱胎换骨,涣发出咄咄逼人的青春锐气。然在愚昧保守落后的楚国,无人赏识他。他们残酷地将屈原逐出了政治舞台中心,将屈原治国安邦的“美政”蓝图扼杀于襁袍之中。屈原被逐,这是屈原的悲剧,更是楚国的悲剧。尽管屈原为政治理想屡蒙谗遭毁,但仍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精品教案

第五单元 17屈原(节选) 上课素材 素材积累 屈原(约前340—前278),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属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本文中物象的象征义,掌握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文中物象的象征义,理解文章所表现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借古喻今的写法,感受屈原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点拨法、朗读法、质疑法。 录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楚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端午节时,民间有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片)这是为了纪念谁呢?(学生答:屈原)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屈原(节选)》。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2)背景链接 《屈原》是一部历史剧,创作于1942年。该剧借古喻今,矛头直指国民党反动派,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卖国投降政策,激励了人民的爱国斗志。 2.生难字词

论屈原的人格美

论屈原的人格美 【摘要】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和英雄,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用不同的方式纪念着这位历史臣子,并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屈原受到历史的赞扬,被人们爱戴,久久传唱不已。这其实与屈原的人格是分不开的,屈原的人格可与“日月争光”,这种人格光照千古。[关键词]屈原;人格美;月亮情节;伊甸园情节 对于屈原的形象历代有不同的说法。两汉人心目中是悲剧的屈原,宋代以后屈原被塑造成忠君爱国的圣贤,明清之际的遗民学者笔下的屈原是富有民族气节、满怀孤愤的爱国志士,20世纪以来随着中西文化的整合与融汇,传统的屈原形象则被分别描写为一个纵横家、巫官、有洁癖的殉情节、法家诗人,还有人以为屈原是一个“病态狂人”。 虽然对屈原的形象有很多的说法,但是他的美丽人格永照光彩。屈原的人格中充满着悲剧美、忠诚美,他的作品是鉴证屈原人格的最好证明。诗如其人,本文将结合作品分析屈原的人格之美,将读者带入一个美丽的精神世界。 一、月亮情节 “月亮”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一种是象征思念家乡或亲人,一种是象征孤独寂寞,还有一种是象征理性。屈原生活在战国后期,七雄并峙,秦和楚势力最为强大,楚的统治者(先是楚怀王,后是顷襄王)不能正确认识形式,当时楚把持政权的贵族阶层并不致

力于国家的富强,而是追逐个人的利益,朋彼为奸。《离骚》中说:“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眛以险隘。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手求索。羗内恕之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屈原生活在一个是非混淆、政治黑暗的时代,那时谗邪的小人得势横行,忠贞之士却遭受迫害。贾谊在《吊屈原赋》中,这样描写屈原所处时代的社会状况:“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葺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谓随夷为溷兮,谓跖、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钰。……斡弃周鼎,宝康飘兮。腾驾罢车,骖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贾谊笔下屈原生活的时代一切都是颠倒的:猫头鹰在天上飞翔,鸾凤却深藏起来;小人得志显尊,君子却不得其用;正直廉洁的人受到诬蔑,强横残暴的人(像盗跖、庄)却得到称誉;宝剑被贬为钝口,铅刀却被说成锋利;国之重宝周鼎被抛弃,空瓦镶却被当成宝物;疲牛跛驴骖驾着马车,千里马却拉着沉重的牛车;帽子本应戴在头上,现在却被垫在脚下,被汗水湿透。诗人在《离骚》里说当时楚国现实是“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世幽昧以眩耀”,是非颠倒、黑白混淆,正是当时楚国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这就是楚国的时局,在“变白以为黑,倒上以为下”的荒谬现实中,寂寞与孤独伴随着屈原。的确“史家不幸,诗家幸”,“世界上最孤独的人是最有力量的人”(易卜生《人民公敌》)。

浅析屈原的必然悲剧结局

浅析屈原的必然悲剧结局 摘要:屈原的自杀是必然的。在当时的情况下 ,死是他最好的归宿。这 是由他天赋的内美、高尚的人格和南楚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浪漫气质所决定的。他的身世、修养、气质是他走上悲剧道路的必然原因 ,而朝廷的腐败、政治的 黑暗则是他自杀的外因。 众所周知,屈原忠君爱国,有美好的政治理想和主张,有坚持正义、维护正义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却忠而招祸,遭谗被贬,报国无门,最后自投泊罗江而死。屈原为什么走上悲剧的道路? 中国历史上郁郁不得志者大有人在,而像屈原一样结局的却寥寥无几。以往讨论屈原的死因,有人认为他以身殉国,以死谏君;有人认为他是为了保持完美的人格;有人认为屈原死于国君赐死;还有人认为屈原自杀是斗争精神的表现。笔者认为,屈原的悲剧结局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他的自杀是必然的,在当时的情况下,死是他最好的归宿。 一、楚人特有的浪漫气质 屈原生活在战国南北文化交融的时期。关于先秦时期南北文化的差异,曾有过精辟的论说: 北方是史官文化,南方是巫官文化。北方文化主要和史官、历史联系在一起。南方文化则主要和巫官、巫风联系在一起。在南方文化中,原始远古的遗风延续得更长,弥漫着丰富的神话和浪漫的想象。《汉书.地理志下》中就记载楚国文化为“信巫鬼,重淫祀”,巫术、神话、舞蹈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生动地表现了楚文化中的浪漫主义风格。楚巫主要以歌舞来献神祀鬼,在当时的社会,祭祀是一种集体活动,楚地声乐很盛行,舞蹈必有歌乐相配,其他人可以不分等级地同歌共舞。屈原生活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必然感受到楚人的生活情趣和浪漫精神。这种浪漫主义精神,不仅深深地

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也对他的气质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屈原的性格气质,多得之于南楚的传统风情,而他的思想精神,则受益于北方的理性文化。但是,屈原的思想又不完全同于儒家思想,儒家比较灵活,当不遇明君,不被任用,没有实现理想的条件时,他们隐忍起来,独善其身,如孟子也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儒家轻易就能地把理想的失落转为失落后的超脱与平静。所以孔子在政治上失意后转而办学授徒,整理古籍,也感到心安理得,自得其乐。儒家的这种思想很理性,很超然,也很灵活,而屈原却没有这样的转变,他以南方文化特有的浪漫热情和执着精神去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宁死不弃,这就便他陷入欲进不能,欲退不舍的心灵困境,这必然导致他走向悲剧的深渊。 二、屈原高洁的品质 屈原有强烈的人格完善意识,始终进行严格的自我修洁,在他的诗篇中,有一种情感贯穿始终,即对自己品德高洁的标举。他佩芳饰玉,饮露餐英,竭力维护自己形象与人格的纯洁和美好。他简直好洁成癖,力图便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保持极端的纯洁而他的修养方式便是“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常常用香花芳草、高冠长铗来象征自己人格的完美和崇高,通过“美人”、“好修”、“信洁”等词语,反复强调人格美的可贵可爱,强调对它的坚贞不渝的追求。而当时“举世皆浊”、“众人皆醉”,屈原反复强调自己不能“变心而从俗”,宁愿“伏清白而死直”,更是难能可贵。屈原人格的光辉、照人之处,除了他近乎病态的洁身自好,还在于他那种自爱自重背后的对

论屈原爱国主义精神

摘要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一位伟大的诗人,其爱国主义精神名传千古,万古传颂。屈原为挽救楚国于危难之中,实现“存君兴国”的夙愿,在思想保守的楚国倡导并推行了一系以“美政”为核心的政治改革。由于改革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了贵族群小的极力诋毁。但诗人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与权奸的斗争中显示了高标节操,爱国赤诚。诗人一生坎坷,在痛苦中孕育的诗篇显示了诗人赤诚的爱国心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通过对春秋中叶以来,对当时楚国的屈原生活的时代环境,生平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进行分析评论。本文主要就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的原因及表现作分析。 关键字: 屈原美政以民为本爱国精神

目录 摘要 (1) 一、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原因 (3) (一)屈原身世 (3) (二)社会背景 (3) 二、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 (4) (一)美政理想 (4) (二)以民为本,忧国忧民 (6) (三)嫉恶如仇的批判精神 (7) 三、小结 (8) 四、参考文献 (9)

一.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原因 (一)屈原身世 屈原的少年时代充满着浪漫色彩。他诞生在山水灵秀的巫峡附近,环境的熏陶使他从小便养成个性高洁,好奇服,爱花草的品格。屈氏家族虽然与楚国同姓,但与楚国的王公贵族比较,只能属于远离王族的疏族。屈原的父亲伯庸一生不得志,他深居僻壤。靠世袭的“食邑”过日子,早已从贵族显赫的地位上跌落下来。屈原出生时,家道已中落,但也在一般人之上,过着丰衣足食,不忧冻馁的生活。屈原从小聪颖过人、开卷过目成诵,提笔作文为诗。在乐平里,当时能够搜集到的书,他几乎都读过。如晋《乘》、楚《木寿杌》、鲁《春秋》等正史,《论语》等儒家经典,以及广为流传的诸子学说等。屈原更喜欢山歌、渔歌和祭祀歌曲,每得到一首,便如获至宝,从中汲取营养。 屈原出身贵族,但到屈原出生时,家道中落。因此,谋求政治地位是屈原振兴家族的唯一出路,屈原虽然出身于家道中落时期,但是他仍然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进步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社会背景 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与当时社会背景密切相关。春秋时期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期,在此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下,各诸侯国争相兼并,改革活动和战争十分活跃。到了战国时期,过百的诸侯国只剩下七个。每个诸侯国都想兼并其他国家而完成统一大业,屈原生在楚怀王和倾襄王时期,各国的兼并战争不断,而楚国又在慢慢的衰落,面对着西边秦国的慢慢强大,楚国岌岌可危。在这一背景下.屈原挺身而出,希望用一系列的政策来改变楚国的现状,同时屈原也希望楚国的统治者能从日酣宴饮的享乐中清醒过来。屈原抱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试图来改变楚国的命运,他提倡以民为本,并且一直坚持着他的“美政”理想。在楚王信任他时,他表现得更有信心,更有激情。当屈原的思想受到当朝恶势力的抵制和迫害时,他不计个人得失,依旧坚持着自己的思想,置生死于度外,誓死不渝地忠于自己的事业和理想!

【课外阅读】浅谈《离骚》中屈原的人格美

【课外阅读】浅谈《离骚》中屈原的人格美 《离骚》是一首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全诗273句,2477字,规模宏大,思绪繁杂,内容丰富,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然而“不有屈原,岂有《离骚》?”(《文心雕龙?辨骚》),无论从思想品格上,还是艺术水准和特色上,《离骚》都堪称屈原作品的最杰出的代表作,屈原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都熔铸在这篇作品之中,《离骚》表现了他的为人、他的个性和他的气质,面对黑暗势力的各种打击迫害,始终保持坚贞的节操和正直光明的人格。西汉淮南王刘安曾作《离骚传》,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嚼然泥而不滓。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也引用了这一段话,这评价,对屈原高尚人格而言,是比较恰切的。下面根据《离骚》从三方面简析屈原的人格美: 一、实现美政,上下求索。 《离骚》作于屈原放逐江南之时,是诗人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长诗中抒写了他的美政理想,整首诗都围绕着楚国的出路何在,自己的出路何在这两个重大问题来写的,屈原为这两个问题不断寻求着合理的答案,而这两个问题又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那就是要实现美政。为实现这一理想,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对美政理想求索表现在他寻古探今的思索上。 诗人的美政理想具体内容可概括为“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两方面。 一方面,在诗人“修明法度”的思索上,他引述了古代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汤禹严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这是屈原向往前圣治国君明臣贤,君臣和谐境界,也是他提倡修明法度的历史经验;他南渡沅湘,向帝舜倾诉时,征引夏

论屈原的人格美 论文

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对屈原人格美的研究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梁存发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10春 学校: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咸阳分校

【内容摘要】:中国历史第一位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具有崇高的人格美。其主要表现在对政治理想的不屈追求,直面人生上下求索,对邪恶势力不妥协的斗争,热爱祖国至死不渝的精神。 【关键词】:屈原政治家诗人人格美

对屈原人格美的研究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以个体生命的魅力,成为中华民族的荣耀和精神上的榜样。屈原崇高峻洁的性格特点和伟大的思想品质,在人类灵魂的制高点上,展示着不凡的人生境界。他对人格美的崇高追求和身体力行,使他总是显得那么神圣而又凛然不可侵犯,这也是人们尊崇、敬仰和纪念他的缘由。成为历代人们心中一面不朽的旗帜。屈原的人格美不仅表现在他流传下来的不朽篇章中,还在于他崇尚峻洁的人格与政治理想、爱国情怀、嫉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质结合在一起,水乳相融。屈原人格美的形成,不仅出现在他作品中真情的流露,更在于他言行一致的行动表白。 一、屈原的人格美表现为对崇高政治理想的追求 崇尚真理,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是人格美的基础,也是人格美的最高体现。屈原一生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是“美政”。他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也就是举贤任能,立法富国。楚国本是当时的大国,但由于楚王的昏庸,致使政治日趋黑暗,屈原的治国方案就是挽救楚国命运的良药。细读《离骚》,我们可以感触到诗中充满了诗人不懈追求政治理想的热情。“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为了楚国的强盛,诗人奔走操劳,希望君王能赶上前代圣君的脚步,并主动承担起开路先锋的重任。 诗人追求崇高的政治理想,遭到楚国一伙奸佞的阻挠,连楚怀王也疏远了他。但是,诗人的决心从未动摇。诗人反复表示:“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百折不挠,宁死不屈,是其崇高人格的体现,是其人格美的核心。信念是人格的支柱,只有确立了坚定不移的信念的人,才具有审美价值。美国思想家埃里希·费罗姆在《爱的艺术》中指出:“信念与其说是一种特殊的信仰,毋宁说是一种分布于整个人

浅析苏轼与屈原人生态度的异同

浅析苏轼与屈原人生态度的异同 摘要:屈原和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堪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两人在人格精神与处世态度上有一定的相同性,但是他们在待人生等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上,却又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 关键词:苏轼屈原人生态度相同差异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学中,战国时期的屈原与北宋时期的苏轼都堪称里程碑的人物。比如王逸在《楚辞章句》里面说:“屈原之赋——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充分表现了屈原在中国文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苏轼在中国文人士大夫中,无疑是很杰出的一位。他无论是在思想深刻、文学创作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苏轼与屈原虽然相差十多个世纪,他们的人生遭遇和人格品质,却有许多的相同之处,但也存在许多差异。 人生遭遇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生活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最后含恨而终。而比屈原晚一千多年的苏轼,与屈原相比也有相同的人生遭遇。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他是宋嘉佑的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他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讪谤朝政”,被人构陷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从此随缘自适,过着

浅论屈原自恋情结

浅析屈原自恋情结与《楚辞》 自恋(narcissism)一词“由临床描述引申而来,于1899年首次被纳克(Paul Nacke)使用,指个体像对待性对象一样的对待自体的一种态度。这个词最早出自希腊神话,汉语译文是水仙花。希腊神话故事中美少年(narcissus)到了情窦初开的年纪偶然临池自照,看到了自己的美丽倒影,对自己的影子一见钟情,于是拒绝了异性的追求,整日顾影自怜,但是他却无法得到影子的爱,于是悲伤抑郁,最终落水而亡,变成了一株水仙花。1914年,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论自恋》一文中系统探讨了自恋的起源、本质、表现形式以及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自恋来源于一种假设的精神能量力比多,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孩子爱恋母亲是将其当作自己的一体来爱的,这种原始自恋固着在人的潜意识而贯穿终生,因此将爱的力比多投向自己是人的本能。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讲,每个诗人的诗作都是对自己生活与理想的最直接的反映,屈原的政治生活和政治理想正是通过他的诗作表达的。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历史上将自恋精神发挥到极致的人,这体现在他的《楚辞》中。司马迁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这样评价屈原和他的《离骚》:“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

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可以说是屈原的后世知音,他在黑暗的政治斗争中深深明白屈原的主观情绪既是一种诗人的自恋倾向也是一个政治家郁郁不得志的抒发。于是香草、美人、君主、自己,成为屈原《楚辞》中反反复复强调的内容。香草是纯洁自然品行端正的象征,江蓠、辟芷、秋兰、菌桂……通篇到处可见,这种看似有些女性的喜好方式是诗人将心中最美的理想堆砌在诗中。美人在诸家的解释中多理解为君王,对美人的追求是诗人始终不肯放弃也无法达到的目标,所以诗人只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赞誉美人,去述说相思。 在屈原生活的时代他的情感是没有寄托的,因为他在政治上无法得到楚怀王的信任,受到奸佞小人的排挤,从而身在政坛却无所施展;屈原的政治抱负使他无法和一般的人成为朋友从而倾诉内心,他只想把自己的热情奉献给君主和国家,但是君主又不信任他,所以他的内心是十分苦闷的,于是他转而把自己的关注焦点指向内部,加上诗人本身就有一种孤芳自赏、傲视群雄的完美主义者情怀,《楚辞》中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自我情感的表达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屈原的现实世界在他自己看来是失败得一塌糊涂,事事都不如意,最主要的是他找不到发泄自己内心世界的出口,所以他只能靠着自己的强大的精神世界得到补偿,建立起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在诗歌的国度里,屈原立于群芳之中汪洋恣肆地开辟完美的疆土,他的美政理想也得到充分的表达。 总之,屈原的《离骚》是其自恋情结的完美表达,同时承载了屈

屈原的人格美

屈原的人格美 原是享誉世界的伟大诗人,1953年他与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的文学家拉伯雷,古巴的作家和民族运动领袖何塞·马蒂一道成为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屈原具有崇高的人格美。其主要表现在对政治理想的不屈追求,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追求完美人格的精神,对邪恶势力的斗争和深深的爱国主义的情怀。 首先,屈原的人格美表现为对崇高政治理想的追求。崇尚真理,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是人格美的基础,也是人格美的最高体现。屈原一生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是“美政”。他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也就是举贤任能,立法富国。楚国本是当时的大国,但由于楚王的昏庸,致使政治日趋黑暗,屈原的治国方案就是挽救楚国命运的良药。细读《离骚》,我们可以感触到诗中充满了诗人不懈追求政治理想的热情。“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为了楚国的强盛,诗人奔走操劳,希望君王能赶上前代圣君的脚步,并主动承担起开路先锋的重任。 诗人追求崇高的政治理想,遭到楚国一伙奸佞的阻挠,连楚怀王也疏远了他。但是,诗人的决心从未动摇。诗人反复表示:“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百折不挠,宁死不屈,是其崇高人格的体现,是其人格美的核心。信念是人格的支柱,只有确立了坚定不移的信念的人,才具有审美价值。美国思想家埃里希·费罗姆在《爱的艺术》中指出:“信念与其说是一种特殊的信仰,毋宁说是一种分布于整个人格中的性格特征。”屈原兼政治家与文学家于一身,政治家的头脑决定了他要为崇高的政治理想奋斗不息;放弃理想和信念也就等于放弃了人格。屈原一旦认定了崇高的政治理想,就始终如一,坚定不移,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人格美。 其次,屈原的人格美表现为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追求完美人格的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