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精准扶贫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自国家扶贫开发政策实施以来,各地坚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多点发力,实现了精准脱贫的巨大进步和阶段性成果。但脱贫攻坚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还很多。

一、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结合X市精准扶贫工作推进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突出问题:(一)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扶贫力度与三农投入持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有较大改善,但贫困地区受制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历史条件等多方面约束,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与发展基础依然薄弱。比如阳新县不少贫困村坐落于偏僻的山坳里,道路狭隘弯急、崎岖险峻,水资源匮乏、土壤贫瘠。若没有这些年的外出务工经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许将世代穷困。(二)部分农民综合素质水平不高,局限自我发展。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者,其综合素质水平往往决定了收入的高低。通过梳理后发现,我市X年底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比94.8%,小学及文盲半文盲占比65.3%;致贫原因中80.4%为因病、因残致贫。可见农村贫困人口身子差、体质弱、文化水平低是导致长期贫困的主要原因。同时,受长期小农思想禁锢,不少贫困人口“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三)农

村长效脱贫措施不足,农民持续增收乏力。当前,各地正在集中优势力量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扶贫措施与手段也是层出不穷。然而,始终是输血式的多,造血式的少。应付检查的多,深入思考的少。着重眼前的多,考虑长远的少——这样的扶贫是缺乏生命力、难以持续的。我市不少贫困村的主要脱贫措施表现为简单地向贫困户送猪仔、送果苗,抑或简单的进行贷款贴息、政策兜底,只注重眼前能够脱贫越线即可,没有采取长效的脱贫措施,也没有顾及随时可能面临的返贫风险。

(四)农村产业项目缺乏创新,人才短缺瓶颈难破。尽管我市不少产业扶贫项目大体上形成“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局面,但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叫好不叫座。不少扶贫项目要么“盲目跟风”,要么只是为了获得一笔政府扶持资金,缺乏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的科学性,缺乏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理念,更缺乏具有产品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优秀人才,必然导致不少农村产业项目的衰败。优秀人才成为农村发展最大瓶颈,更何况长期以来,我市大量劳动力和知识青年常年外流,农村产业发展劳动力不足、人才匮乏,农村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落后陷入恶性循环。

二、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扶贫的方法与路径很多,习总书记再三强调的是精准,因为精准才能有效,但如何实现精准却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长期探索的命题。笔者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将有利于我们改进工作思路和方法,有利于精准发力,有利于加快农村脱贫与发展步伐。(一)切实增进

扶贫工作情感,优化”第一书记”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人员配置,充分发挥扶贫队伍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当前很多的扶贫工作是被动作为,是“应付式扶贫”,缺乏农村扶贫应有的感情与责任。感情体现的是立场,蕴含的是方法和力量,催生的是责任和担当。对待工作有没有感情,感情深不深,工作的成效往往大不一样。由此联想到我市“第一书记”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大都属于组织派遣的形式,被安排到一个非亲非故、素未往来的村庄,要想短时间内建立起浓厚情感谈何容易。如若能够优化人员配置,把组织派遣形式改换为“双向选择”模式,即“第一书记”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可自由选择自己最有感情的村庄、最向往的村庄,我想他们绝大多数将会选择自己的家乡——那个曾经生我养我的地方(只有少数异乡干部才会退而求其次,但往往也会选择他们最为熟悉的第二故乡),再结合志愿填报情况,贫困村也可从中优选最信赖、最有能力的“第一书记”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如此一来,彼此熟悉、相互认可,情感自然大不一样。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样选派出来的干部对村子的情况知根知底,十分利于精准施策;对村民的处境感同身受,对父老乡亲的殷殷期盼视为千斤重托,他们将没有理由不努力,没有理由不尽心,没有理由不干出一点实实在在的成绩。

(二)创新扶贫资金投入模式,优选农村产业项目和乡土人才,把钱用在刀刃上,确保资金效能最大化。近年来,国家和地方用于农村扶贫投入的资金很多,但成效离期望太远。从近期省发改委、省扶贫办审计稽查通报情况来看,农村扶贫资金存在严重浪费现象:产业

扶贫资金“趴窝”的不在少数,盲目投资颗粒无收的也不少,还有“烂尾”的、“撑不住”的……再多的帮扶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而究其根本,在于资金投入机制不科学,未能找准合适的人才与项目。因此,急需创新扶贫资金投入机制,整合存量扶贫资金,组建投融资平台,出台极具吸引力的风险投资政策和激励机制,把优秀人才和优质项目捆绑起来综合考量,有效发挥好资金的“伯乐”职能和杠杆作用,真正挖掘出一批能够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潜力股”,从而确保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最大限度发挥好资金效能。

(三)做大做强村级集体经济,盘活集体资源,增强”造血”功能,团结力量带领村民走上村富民强发展之路。无论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还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说到底都离不开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与壮大。因为村子富了,百姓自然不会穷,所以农村扶贫工作的根本在于振兴村级集体经济。我们的扶贫工作一定要结合各村的实际情况,正确地引导、规划出一条科学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之路。一方面要想方设法盘活集体资产,另一方面也要团结村民力量发奋图强,要集思广益、大众一心、携手共赢,共同推进村集体经济因地制宜高标准、高质量发展。同时,也要积极的借用外脑和外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适度规模化经营;还要千方百计“筑巢引凤”,重点瞄向能够返乡创业和回馈家乡的乡土人才、乡贤老板和能人志士,集结一切社会力量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乡村治理长效机制,深化农村改革,科学制定规划,巩固脱贫成果。农村基层组织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基础,也是

农村一切工作的领导核心。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方能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方能实现好、维护好我们党的生命线。因此,务必切实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力和战斗力,建立健全乡村治理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工程,深入推进农村体制机制改革,为加速农村脱贫步伐与乡村振兴发展破除障碍与阻力。同时,要科学制定乡村脱贫规划和乡村振兴规划,规划的目的是要对乡村的自然环境、资源优势、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等进行全面分析和准确把握,科学设定合理的发展目标与发展路径。如此,方能事半功倍。习总书记曾讲过“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因此规划要先行,谋定而后动,思深方益远。

总之,精准扶贫要坚持科学规划为引领,要选好用好“领头雁”,要落实资金效能最大化,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根本路径,要创新思路,集聚力量,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当前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当前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当前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 作出精准扶贫工作决策部署后,我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 * * 和省委、市委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统筹谋划,精心组织,精准发力,重点突破,精准扶贫扎实有效推进,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在具体工作实践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需引起重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存在偏差。镇、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等扶贫一线工作人员,对贫困户脱贫户后如何有效防止返贫的思考不多,对真正实现“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的扶贫理念认识不足,个别基层干部仅仅满足于算“经济账”“收入账”,喜好短平快的扶贫效应,而忽视了建立长效机制的“造血式”扶贫。 二是脱贫意识极其缺乏。舆论引导上宣传政策的较多,引导群众自主脱贫的较少。对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靠自身努力奋斗实现脱贫的典型事例,挖掘不够,宣传氛围不浓。致使部分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自信心缺失,“等、靠、要”的思想严重,主动发展、自主建房意识淡薄,以至于出现没钱就找政府,存在“干部在干、群众在看”的不正常的现象。 三是少数政策不够连贯。住房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三保障”中尤为关键的一环,我县保障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的易地扶贫搬迁和危

房改造指标任务于去年底已全部完成,全县尚未脱贫人口中住房安全问题未得到保障的,若要脱贫目前没有相关政策支撑。 四是扶贫队伍人心不稳。县 * 反映,该单位作为全县脱贫攻坚牵头协调综合部门,工作量大,任务繁重,清贫清苦,加之没有纳入公务员法管理单位, * 工作人员得不到公车改革及其他政策待遇,人心思走现象突出。 二、工作建议 一是强化干部培训,提升思想认识。把 * * * 重要战略思想作为干部轮训的重点内容,认真制定实施《2018—2020 年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干部轮训规划》。组织开展分级分类培训,力争年内所有扶贫干部轮训一遍,着力打造一支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扶贫干部队伍。 二是强化宣传教化,激发内生动力。深入学习宣传 * 新时代 * * 扶贫思想,总结我县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精准扶贫方面的创新举措和成功经验,做好先进典型 * ,汇聚脱贫攻坚正能量。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激发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加强政策引导、引导、典型引导,发挥村规民约作用,树立勤劳致富光荣脱贫导向,让贫困群众想干、敢干、能干、会干,加快补齐贫困群众“精神短板”。 三是强化政策支撑,解决民生实事。创新出台结合本地实际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进一步做好全县有搬迁意愿贫困户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并加强后续产业及就业扶持,确保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同时,要创新出台结合本地实际的危房改造政策,

浅谈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调研报告

针对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贫困村轮流戴帽、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识别不精准、贫困户扶智立志难度较大、部分扶贫资金用于形象工程建设、贫困户产业扶持措施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期行为等问题,我办建议精准扶贫工作应从提高贫困地区生产能力和贫困户脱贫能力入手,做到识真贫、改贫境、断贫根、扶贫户。 一、识真贫,做好贫困村认定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识别工作 (一)严格贫困村认定工作。从调查情况来看,贫困村认定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是贫困村指标自上而下分配,而不是由基层根据贫困程度逐级申请审批后确定。二是贫困村“帽子”轮流戴,一戴五年,到期退出,不考虑是否真正实现脱贫,因此,检查发现少数“十三五”贫困村并非真正贫困。三是从“十五”扶贫到“十三五”扶贫,对贫困村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导致因贫困程度较深而较早列入名单的贫困村得到的扶持力度反而较小。 针对贫困村认定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在年对贫困村进行再次认定,并严格按以下条件和程序进行认定:一是严格贫困村认定条件,包括贫困发生率、基础设施条件、生态环境、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凡是不符合条件的行政村一律不能认定为贫困村,不能享受贫困村相关政策,更不能轮流戴帽,搞平均主义。二是建议对面积较大、自然村发展水平不一的行政村,可以自然村为单位申报贫困村。三是在贫困村的认定程序上,应由行政村(或自然村)根据贫困村认定条件提出申请,最全面的参考写作站经村民大会通过后,报乡镇、县、省逐级审批,不应限定名额、分配名额。四是根据贫困村的贫困程度,将贫困村分为极度贫困村、重度贫困村和一般贫困村,在资金分配中不搞平均分配,重点向极度贫困村、重度贫困村倾斜。五是严格贫困村的退出条件,加强退出考核,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对未脱贫的贫困村要持续扶贫。 (二)继续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识别工作。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建档立卡贫困户识别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家庭收入确定难。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农村人口普遍外出务工,流动性大,收入多,调查人员难以全面掌握其收入情况。二是国家扶贫标准较低(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46元)。以1户4-5人的农村家庭为例,按照目前最低月平均工资13 元计算,一个家庭只要有一个人在外务工,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就会超过扶贫标准(除纯低保对象和农村“五保”对象外),导致不能确定为贫困户。三是因病致贫的认定标准不明确。在收入指标基本失去意义的情况下,因病致贫成为重要认定因素。如吉安县年初未脱贫贫困户 5 户,其中因病致贫1 34户、占比47.91%,因残致贫759户、占比35.16%。但由于因病致贫认定条件不明确,一些病情较轻(如轻微骨折、关节炎、腰椎病、阑尾炎、轻度糖尿病)、不影响劳动能力、生活并不贫困的病人及家庭也被认定为贫困户。四是家庭财产调查难。扶贫办、乡镇政府难以全面掌握贫困户在外就业、购置商品房、车辆等情况。 对此,我办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一是根据最低工资水平情况适度调整扶贫标准,并根据中西部不同区域情况规定不同的扶贫标准。二是实行劳动收入推定办法,即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家庭,按当地月最低工资乘以12个月除以家庭人口作为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以破解收入调查难的问题。三是鉴于非贫困人员多以因病为理由要求享受扶贫政策,建议重点对因病致贫情况进行再识别、再确认。要从病情病种、治病费用绝对额或占家庭收入比重、有无影响劳动能力等方面入手明确因病致贫条件,凡属病情较轻、治病费用不高、没有严重影响劳动能力的农户,不能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四是建议由各级政府牵头,建立扶贫与各部门的数据共享平台,将税务、工商、社保、不动产登记、金

精准扶贫工作存在问题思考.pdf

摘要:近两年来,各地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及中央、省、市扶贫攻坚领导部门提出的有关措施和要求,采取多项有效措施,积极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让农村困难群体共享了改革发展成果,增强了农村困难群体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在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保障了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关键词:精准扶贫;资金管理 精准扶贫攻坚脱贫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通过对各地精准扶贫工作检查,由于各地实际情况不同,个别地方政府及部门在扶贫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扶贫工作“精准”方面 (一)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业务管理子系统设置不完善 在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业务管理子系统录入残疾人信息时,要求在身份证列中填写残疾证号码,致使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业务管理子系统中贫困人口身份信息不准确。 (二)贫困人口信息录入不精准 1.个别乡(镇)在录入贫困人口信息时,将贫困人员身份证号码录入错误,没有对贫困人口精准识别。 2.个别乡(镇)中录入贫困人员领取扶贫款物信息时,将贫困人员身份证号码录入错误,没有对贫困人口精准识别。 (三)非贫困人员进入扶贫开发信息系统 在鉴别贫困人员身份时,与财政、扶贫、民政、残联、殡葬、工商、交警、社保、工资统发办、住房公积金等有关部门信息进行比对,发现有车辆、工商执照、社保、县城中有房产等不符合贫困标准人员是该地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确认的贫困人员。 (四)贫困人口认定与退出机制不顺畅 在扶贫工作中或上级检查部门检查时,已发现部分人员不符合扶助对象,但因为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进入与退出权限在国家扶贫办,地方扶贫机构无法将符合贫困人口人员录入该系统,不符合贫困人口人员和已经脱困人员也无法从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清退出来。 二、扶贫资金分配管理使用“安全”方面 (一)未因地制宜认定贫困对象,致使贫困县虚报贫困人口数量 2002年,某地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1年按照省扶贫办下达指标,至2015年末该地贫困人口人数国家又下达了数量指标。国家扶贫办未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认定贫困对象,致使该地虚报贫困人口数量,扩大了贫困人口的规模。 (二)非认定贫困人员领取扶贫款物6000.00元 个别乡镇有非建档立卡贫困户领取了扶贫款物。 (三)弄虚作假套取扶贫资金 近年来,个别乡镇有人是领取廉租住房补贴城镇居人,在领取扶贫款物时,弄虚作假,隐瞒是城市人口身份信息,套取扶贫款物。 (四)扶贫资金未专户核算管理 个别乡镇在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中,财政局拨付的各项扶贫款项后,未进行专户管理,而是与其他各项专项资金在一个账户内进行核算,存在不良风险隐患。 (五)大型集中扶贫项目未进行监管存在风险和隐患 某大型集中扶贫项目未当地政府进行有效监督管理,存在风险和隐患,当地政府及相关各乡(镇)应密切关注该集团有限公司各项经营管理情况,防止出现扶贫资金的风险与隐患。 三、扶贫项目“绩效”方面 (一)虚报项目完成数,增加扶贫合作企业和部分扶贫干部负担 个别镇等五个乡(镇)为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扶贫项目对贫困户全履盖的任务,在扶贫项目未履行完程序,资金未到位的情况下,要求扶贫项目合作企业及部分扶贫干部预先向贫困户发放扶贫效益款。 (二)滞拨扶贫资金 扶贫资金未拨付到位,主要是项目管理费和绩效评价奖励等资金为及时到位,影响项目正常进度,效益受到影响。 (三)部分项目进展缓慢,致使项目资金滞留 个别乡(镇)实施危房改造扶贫项目,进展缓慢,至项目竣工年末尚有部分危房改造资金滞留在各乡(镇)。 四、扶贫项目资金管理的其他方面 (一)签订合作经营项目合同存在漏洞 个别乡(镇)在实施扶贫项目签订合同时,部分合同没有签订合同日期和法定代表人签名。 (二)合作经营扶贫项目操作环节管理不规范

关于扶贫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

关于扶贫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 近期,安徽肥东县白龙镇人大主席团组织就该镇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集中专题调研,现在就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一、基本情况 全镇共有贫困户1014户,1910人,其中五保621户741人,低保92户280人,一般贫困户301户889人;其中因病致贫596户1225人,因自身动力不足致贫的204户283人,因残致贫148户284人,缺劳力36户46人,缺资金1户2人,缺技术6户19人,缺土地1户1人,因学致贫17户29人,因灾致贫5户21人。不安全饮用水117户202人。全镇有18个村共计68户“三无特困户”(无劳力、无资金、无稳定收入来源)。2014年脱贫60户188人;2015年脱贫58户169人。 三河贫困村。全村有420户1758人。有贫困户40户81人。其中五保20户24人,低保15户41人,一般贫困户5户16人。因病致贫18户38人,因残致贫7户22人,因学1户2人,自身发展动力12户17人,缺土地1户1人,缺劳力1户1人。 二、工作推进情况 1、根据全镇贫困户的不同情况、不同原因,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制定脱贫计划,建立工作台账,确保脱贫措施落实到位。一是各级干部包联。市委组织部帮扶结对三河村,联系白龙镇的县直单位是县卫计委、人武部、交通局、粮食局、联通公司、农商行。目前结对帮扶人已全部到贫困户走访慰问和制定具体帮扶措施。 2、推进产业脱贫。三河社区把大棚种植蔬菜和莲藕种植作为主导产业来抓,

发动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对贫困户进行技术指导和就业帮助。对全镇有劳力、缺技能的贫困户,组织参加就业创业等实用技能培训。实施光伏脱贫,三河社区已安装30千瓦的村集体光伏电站一座,年可为村增加集体收入3万元,今年预计再安装1座30千瓦的太阳能。2015年为三河社区9户贫困户安装了家庭光伏电站,今年除了五保户,下剩的贫困户全部安装光伏,每年可为贫困户增加收入3000元。 3、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三河社区近两年来已实施土地整理5000亩,修建7.8公里水泥路、3.2公里砂石路、对9条河流经行清淤整理、整村安装自来水和125盏太阳能路灯等。今年新建蔬菜大棚10个。明年种植2000亩以上的莲藕。全镇今年实施贫困户危房改造43户。 4、实行社会保障脱贫。对因病致贫的626户和因残致贫的161户,不折不扣落实大病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商业补充保险、残疾人救助等特惠政策,对贫困户中的101户低保、623户五保“应保尽保”、兜底脱贫,真正让“顶层设计”在“基层生根”。 5、鼓励在外成功人士扶贫。积极利用社会资源,鼓励、引导白龙镇在外成功人士对贫困村和贫困户捐资捐助,对贫困学子结对助学等。 二、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还存在着四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合力未形成。一些部门和干部潜意识认为扶持到户很难出“成绩”。导致有的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没有把心思用在扶贫工作上,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近一年时间,到底扶谁,怎样扶尚未完全搞清楚。村干部只热衷于争取和实施覆盖面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于到户产业项目不热心,感到落实、实施

浅谈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谈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 建议 针对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贫困村轮流戴帽、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识别不精准、贫困户扶智立志难度较大、部分扶贫资金用于形象工程建设、贫困户产业扶持措施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期行为等问题,我办建议精准扶贫工作应从提高贫困地区生产能力和贫困户脱贫能力入手,做到识真贫、改贫境、断贫根、扶贫户。 一、识真贫,做好贫困村认定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识别工作 (一)严格贫困村认定工作。从调查情况来看,贫困村认定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是贫困村指标自上而下分配,而不是由基层根据贫困程度逐级申请审批后确定。二是贫困村“帽子”轮流戴,一戴五年,到期退出,不考虑是否真正实现脱贫,因此,检查发现少数“十三五”贫困村并非真正贫困。三是从“十五”扶贫到“十三五”扶贫,对贫困村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导致因贫困程度较深而较早列入名单的贫困村得到的扶持力度反而较小。 针对贫困村认定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中央在2017年对贫困村进行再次认定,并严格按以下条件和程序进行认定:一是严格贫困村认定条件,包括贫困发生率、基础设施条件、生态环境、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凡是不符合条件的行政村一律不能认定为贫困村,不能享受贫困村相关政策,更不能轮流戴帽,搞平均主义。二是建议对面积较大、自然村发展水平不一的行政村,可以自然村为单位申报贫困村。三是在贫困村的认定程序上,应由行政村(或自然村)根据贫困村认定条件提出申请,经村民大会通过后,报乡镇、县、省逐级审批,不应限定名额、分配名额。四是根据贫困村的贫困程度,将贫困村分为极度贫困村、重度贫困村和一般贫困村,在资金分配中不搞平均分配,重点向极度贫困村、重度贫困村倾斜。

农村精准扶贫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55783865.html, 农村精准扶贫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作者:李巧宏 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6年第06期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村地区的精准扶贫,加大帮扶支援力度,是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必然要求。然而,由于农村地区底子薄、基础较弱,在短期内不可能彻底解决各种扶贫问题。为此,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地区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系统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使农村地区更好地实施精准扶贫,取得扶贫攻坚战的胜利。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村;扶贫问题;贫困户 在农村地区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任务。精准扶贫战略自2013年实施以来,农村每年贫困人口的数量逐年下降,同时,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增长显 著。同时,还要看到,在推行精准扶贫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系列困难和问题,需要提出有价值的方法和对策,进而帮助农村顺利实现精准脱贫的目标。 一、农村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扶贫资金的来源渠道较为单一 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有赖各类扶贫资金的拨付到位。当前,我国扶贫资金的来源渠道较为单一,主要依托中央财政和地方各级财政。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绝对数量过多,扶贫资金由上而下地逐级分配,发到每个贫困农户手中的资金就变得相当微薄了。而地方的财政收入又同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密切关联,对于西部一些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本身用于扶贫的财政开支就非常有限,无法拨付充足的资金用作扶贫开发,所以,分配到每个贫困农户手中的资金就十分微薄,只能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要,无法从根本上实现彻底脱贫。不难发现,财政资金来源渠道的单一化,使扶贫工作失去了基本的资金保障,导致大量扶贫项目无法真正落实,阻碍了精准扶贫的进程。 (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党员队伍呈老化趋势,尽管有一批高校毕业学生投入到“三支一扶”的行列中,自愿服务于农村基层,但他们并未深入农村实际进行工作。同时,党员领导干部的固守传统思维,在头脑中有着强烈的小农思想意识,市场经济的观念相对淡薄,在实施产业扶贫时欠缺创新意识,在制定措施和办法时总把一切同农业相关联,将思维拘泥于小农思想的框架中。另外,在当前全面深化农村地区改革的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出现了新变化,基层党组织的权利范围由以往的市场方向朝社会自治方向扩散,村级党组织的影响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农村党组织在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仅凭自身难以获得解决之道,必须依靠上级党组织的大力整顿,方能重振“战斗堡垒”的雄风。

实施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困难和对策

实施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困难与对策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距2020年还有不到6年时间,要确保7000多万人全部如期脱贫,每年要减贫1200万人,每个月要减贫100万人,任务非常重。 一、存在的困难 1、面对精准脱贫要求和众多新政策、新机制,部分干部还习惯于用老思维、老办法考虑、解决新问题,创新意识还不够强,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不足;工作中存在点优面窄、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扶贫攻坚工作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2、资金投入不足,补助标准低。由于受到资金规模少的制约,有的贫困村只是“解决村屯路和人畜饮水”,很难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状况,与小康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更达不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仅仅依靠财政扶贫资金为主要投资的方式,远远不能满足“十二五”“整村推进”目标要求投入的需要。

3、扶贫难度越来越大。贫困人口主要集聚在深山区,交通、水利、大力、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致贫因素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贫困户贫困程度深,减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 4、扶贫队伍有待加强。随着办公的电子化以及扶贫工作的专业化,这需要上级加大人员、经费投入,配齐配强扶贫队伍。 5、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交通条件恶劣。 二、具体对策 1、完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路线图。制定《关于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实施方案》,逐级签订精准脱贫责任书,印制相关挂图,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强力推进。 2、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按照“五看五不录六优先”要求,完善贫困人口识别指标体系,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 3、细化精准帮扶措施,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按照“五个一批”(发展一批、搬迁一批、助学一批、救助一批、兜底一批)要求,谋划推进五大精准脱贫工程,做到对症下药、分类施治、靶向治疗。一是通过扶持生产和技能就业发展一批,实施“钱袋子”工程。努力为每个贫困户都找到一条致富之路;二是通过移民搬迁一批,实施“挪穷窝”工程。对生存环境差、“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贫困群众,在完成年

PPP模式支持精准扶贫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一、文献回顾 (一)精准扶贫理论研究 靳永翥和丁照攀(2016)从社会关系层面出发,认为应通过重建社会信任、健全规范供给、加强贫困地区与外界的交流、转变政府角色,来优化运作主体多元、运作方式多元的协同扶贫机制。王介勇等(2016)认为应当对贫困户进行多维识别,对精准扶贫工作进行动态监管与考核,明确政府相关部门的责任,严格把控工作进度,完善相关政策与制度。宫留记(2016)认为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化扶贫模式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周双和刘鹏(2017)认为,应当注重金融产品与服务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可见,我国学者认为精准扶贫工作应当从贫困户、政府两方面着手,同时也考虑到了社会关系与金融产品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化扶贫模式已经趋近于利用PPP 模式支持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路。 (二)PPP 模式支持精准扶贫工作的理论研究陈梦龙和尹贻林(2017)认为,盈利水平高的 PPP 模式下的精准扶贫项目与盈利水平低的项目可 以实现互补,现金流存在时间差的项目可以实现互补。唐惠敏和范和生(2017)认为,为了更好地将PPP 模式应用于精准扶贫工作,应该明确公私双方的权责关系,优化公私双方的争议解决方式,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维护社会资本的合法权益。张碧波(2018)认为利用PPP 模式支持精准扶贫工作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维护社会资本的合理利益、提高贫困户的参与度。廉超(2017)认为,应当完善PPP 模式下精准扶贫项目的运行机制,提高专业人 才的素质,加强宣传教育。可见我国学者认为利用PPP 模式支持精准扶贫工作时,应考虑多方利益关 系,并且主要从如何维护社会资本利益这一方面提出建议对策。 (三)PPP 模式支持精准扶贫工作的典型案例 石兴安和何素华(2016)以贵州省丹寨县为例,分析了万达集团利用PPP 模式在该县开展的投资金额为4.4亿元的“包县扶贫”工作,为职业教育扶贫、就业扶贫、产业扶贫一体化推进提供了样本。魏加威等(2017)以河北省威县以优质资产入股项目公司,增加了12亿元的融资能力为例,分析了资产收益模式助力PPP 精准扶贫项目的具体实践,为贫困地区全产业链的建立提供了样本。王定智(2018)以贵州省毕节市为例,分析了恒大集团投资30亿元联合贫困户、基地、合作社,共同打造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的农业品牌的具体实践,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样本。综上所述,利用PPP 模式推进精准扶贫时,对于项目的选择需要因地制宜,而且项目具体开展模式也各不相同。这些案例为PPP 支持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理论研究的范本。 二、PPP 模式下的精准扶贫工作现状2017年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约为3046万 人,同比减少1289万人;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约为9377元,同比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在第四批PPP 示范项目中,连片扶贫开发地区的PPP 项目数量为68个,约占项目总数的17%,主要集中在市政工程、交通运输、旅游和水利建设领域;投资规模为1855亿元,约占总投资 PPP模式支持精准扶贫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文/刘海英王晓烨 【摘 要】PPP 模式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在PPP 模式的支持下,精准扶贫工作进一 步开展,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对PPP 模式下精准扶贫项目的开展流程进行梳理,发现其问题主要有项目与社会资本的对接不顺畅,合同公允性难以把握,项目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较小,咨询中介市场混乱等。为了缓解这些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完善信息平台,对项目进行合理评估,提高项目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规范咨询中介市场,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审计。【关键词】PPP 模式;精准扶贫;社会资本 【作者简介】刘海英,河北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硕士,研究方向:会计与财务管理;王晓烨,河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与税务筹划。 经济论坛Economic Forum Aug.2018Gen.577No.08 2018年8月总第577期第08期 · ·97

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

求知导刊 Journal?of?Seeking?Knowledge?Guide 理论LiLun 054 2018年6月Jun.2018 一、引言 自从我国实施了改革开放,经济总量稳步提升,国民的生活水平也日渐提高。但是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资源分布不均,人口亦分布不均,导致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差异。精准扶贫这一政策,对于提高我国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重要意义。可是在探索扶贫的道路上,扶贫工作者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这些困难也阻碍了精准扶贫的实施,使精准扶贫没有发挥最大的效果。这对于我国百年目标的实现有很大的阻碍。在帮助贫困人口脱贫的过程中,要制定详细的计划,同时需要一个明确的目标。有了计划,我们才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扶贫工作,而有了目标,我们才有了奋斗的方向。 精准扶贫的方法有很多,但是主要方法是加大脱贫资金的投入,给予贫困人口技术支持,让他们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对当地产业进行改造升级,使当地生产力可以有效发展;同时提高贫困户的知识水平,让贫困户通过自身努力掌握一到两项谋生手段,提高自身收入。“基准扶贫”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思想的深入与否是我国能否有效脱贫的关键。 二、精准扶贫的难点 1.识别贫困人口 精准扶贫实施的第一步,就是确定哪些人是贫困人口。政府的扶贫工作人员要准确把握贫困人口的家庭状况,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但是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帮助贫困人口很难有统一的方法,这就要求扶贫工作人员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给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并且在日后做好跟进工作。在确立贫困人口时,要先减少贫困人口的排斥问题。贫困人口的划立通常没有具体的数量标准,而是按照各地区的人口数量按一定的比例确定贫困人口。这就导致各个地区、各个乡镇的贫困人口的数量都有着巨大的差异,这样的差异也导致扶贫工作的难度上升。然后就是对贫困地区的确立,因为地区发展的差异,导致贫困人口的分布也是不一样的。相对发达的地区也存在少部分的困难群众,而这些群众往往因为地区经济水平高就被忽视。而在经济贫困的地区,也会有部分生活水平较高的家庭,而扶贫政策往往就是划分一个连片的区域,这就会将这些富裕的家庭也纳入扶贫范围,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而真正需要得到帮助的人没能得到支持,使扶贫资金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2.贫困人口的具体扶贫政策精准扶贫政策明确要求建档立卡,也规定了建档立卡的具体要求。但是某些偏远地区的贫困人口数量特别多,而且分布范围广,这就给当地政府的扶贫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同时有些政府部门对扶贫政策的规定了解不够详细,工作中有许多的疏忽,盲目追求扶贫工作的效率,会跳过一些规定的项目。有些部门为了使贫困人口的收入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贫困线之上,就直接通过发放补助金的方式强行提高当地贫困人口的收入,没有给予他们实质的技术帮助,只能解决一时的困难而不能做到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彻底地消灭贫困人口。甚至有些地方为了提高政绩还挪用扶贫资金,修建一些面子工程,这些对于扶贫工作的实施没有任何帮助。 3.扶贫工作认识差异大 大部分的贫困村落中,青壮年都出去打工,而留下来的都是一些老人和儿童,对于这类人的扶贫工作开展更加艰难,效果也更加不理想。同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和各党委部门都难以达成共识,对扶贫工作带来了一些困难,也使扶贫工作的效率降低。中央对于精准扶贫的指导思想是明确的,但是地方不同的政府,政府中的不同部门对政策的认识不够透彻,理解存在一定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在湘西考察时提出了精准扶贫这一指导思想,同时做出了重要指示,指示包括“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并且中央办公室在2014年1月详细制定出精准扶贫的相关计划,这一顶层设计的确立,对推动精准扶贫思想的最终形成有巨大推动作用。并且,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精准扶贫都会成为我国打赢扶贫攻坚战的重要指导思想。从2013年精准扶贫实施至今,每年我国农村都会减少一千万左右的贫困人口,全国脱贫人数超过五千万人。我们有理由认为,将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思想贯彻到底,对我国脱贫政策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期,精准扶贫对于我国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这几年我国的贫困人口在国家的脱贫政策下日渐减少,可是我国有着巨大的人口基数,所以贫困人口的数量还相当多,同时有些贫困人口只是刚刚脱离贫困,在以后的脱贫攻坚战中,我们还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这就需要我国的每一位基层干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关键词:精准扶贫;对策;路径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6-04 文章编号:2095-624X(2018)18-0054-02 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 杨佳诺 (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作者简介:杨佳诺(1988—),吉林长春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商业保险。

会计与审计在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会计与审计在精准扶贫 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会计与审计在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了大规模扶贫开发,成功实现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2015年提出了精准扶贫,并确立了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奋斗目标。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使命。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保命钱”和减贫脱贫的“助推剂”。但近期审计发现,一些地方的扶贫资金存在虚报冒领、挤占挪用、滞留沉淀和监管弱化等问题。 精准扶贫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精准扶贫,提高扶贫成效。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必须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切实提高扶贫成果可持续性,让贫困人口有更多的获得感。因此若要实现2020年实现7000万人口脱贫目标,必须做好扶贫款项的监督与管理,以精准的会计与审计更好的服务于扶贫工作,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 一、扶贫资金的核算与监管问题分析 精准扶贫是保民生,安天下,是我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任务。在大多数人都普遍关注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推进、效益和成果的时候,扶贫资金的管理与跟踪等方面却问题重重。除挤占挪用、套取扶贫资金、多头申报、用中央扶贫资金为其他专项配套、短期占用扶贫资金、编造虚假帐薄、凭证,隐瞒挪用挥霍财政扶贫资金、虚假配套资金、违规发放财政扶贫贴息贷款、有偿使用扶贫资金的现象屡禁不止,还有其他的一些问题存在。主要总结如下: (一)、报账制度有缺陷,财务管理存在瑕疵。 由于扶贫报账是扶贫项目实施单位根据批准的年度财政扶贫项目计划、项目实施计划和项目工程建设进度表以及合同等,提出用款计划并附有效报账凭

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精准扶贫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自国家扶贫开发政策实施以来,各地坚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多点发力,实现了精准脱贫的巨大进步和阶段性成果。但脱贫攻坚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还很多。 一、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结合X市精准扶贫工作推进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突出问题:(一)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扶贫力度与三农投入持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有较大改善,但贫困地区受制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历史条件等多方面约束,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与发展基础依然薄弱。比如阳新县不少贫困村坐落于偏僻的山坳里,道路狭隘弯急、崎岖险峻,水资源匮乏、土壤贫瘠。若没有这些年的外出务工经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许将世代穷困。(二)部分农民综合素质水平不高,局限自我发展。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者,其综合素质水平往往决定了收入的高低。通过梳理后发现,我市X年底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比94.8%,小学及文盲半文盲占比65.3%;致贫原因中80.4%为因病、因残致贫。可见农村贫困人口身子差、体质弱、文化水平低是导致长期贫困的主要原因。同时,受长期小农思想禁锢,不少贫困人口“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三)农

村长效脱贫措施不足,农民持续增收乏力。当前,各地正在集中优势力量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扶贫措施与手段也是层出不穷。然而,始终是输血式的多,造血式的少。应付检查的多,深入思考的少。着重眼前的多,考虑长远的少——这样的扶贫是缺乏生命力、难以持续的。我市不少贫困村的主要脱贫措施表现为简单地向贫困户送猪仔、送果苗,抑或简单的进行贷款贴息、政策兜底,只注重眼前能够脱贫越线即可,没有采取长效的脱贫措施,也没有顾及随时可能面临的返贫风险。 (四)农村产业项目缺乏创新,人才短缺瓶颈难破。尽管我市不少产业扶贫项目大体上形成“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局面,但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叫好不叫座。不少扶贫项目要么“盲目跟风”,要么只是为了获得一笔政府扶持资金,缺乏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的科学性,缺乏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理念,更缺乏具有产品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优秀人才,必然导致不少农村产业项目的衰败。优秀人才成为农村发展最大瓶颈,更何况长期以来,我市大量劳动力和知识青年常年外流,农村产业发展劳动力不足、人才匮乏,农村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落后陷入恶性循环。 二、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扶贫的方法与路径很多,习总书记再三强调的是精准,因为精准才能有效,但如何实现精准却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长期探索的命题。笔者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将有利于我们改进工作思路和方法,有利于精准发力,有利于加快农村脱贫与发展步伐。(一)切实增进

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两会提案

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扶贫攻坚工作是党中央部署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切实发现扶贫领域存在的问题,查处侵害贫困群众利益的行为,不仅是脱贫攻坚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更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关于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总体部署的重要体现。经调研发现,扶贫工作中存在扶贫、脱贫不精准,扶贫资金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现将有关问题进行梳理、剖析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今后的扶贫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精准扶贫识别不精准,精准脱贫退出不及时 一是精准扶贫识别不精准,工作粗放。精准扶贫过程中,部分村干部工作不到位,既有符合条件的家庭未被识别为贫困户的问题,也有不符合条件家庭被识别为贫困户的问题。如某村将4户有产业收入或养殖收入的家庭识别为贫困户,并发放相应的补助。二是精准脱贫退出不及时,动态调整不到位。精准脱贫工作中,未按时评测现有低保户家庭情况,对不符合条件的低保户不能及时核准上报退出。 (二)精准扶贫政策落实不力,部分村干部权力“任性” 一是弄虚作假,虚报冒领。有的村采取多报、虚报等手段套取政策资金,面上手续齐全、到户到人,实际张冠李戴、暗箱操作,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二是滥用权力,优亲厚友。

(三)部分扶贫项目立项不科学,项目收益前景堪忧 一是项目未经科学论证,盲目上马。二是缺乏有效的经营管理,效益不高。部分扶贫项目建成之后,不善经营,造成亏损。三是部分项目建成之后一租了之,缺乏后续监管。 (四)扶贫资金使用不规范,缺乏有效监管。主要表现在:一是白条入账、不按合同约定支付资金问题突出。二是帮扶资金缺乏有效监管,未能发挥扶贫济困的作用。有的村把包联单位的扶贫资金用作日常村务开支。 二、原因剖析 (一)基层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把扶贫当成完任务。部分基层干部为尽快完成上级安排的扶贫任务,只关注眼前利益和短期回报,不顾长远发展,没有把扶贫项目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环节”来落实,存在应付、交差等不正确的心态,从而出现扶贫工作中为上项目而上项目现象,直接导致扶贫资金低效甚至无效使用,扶贫项目无法产生应有的收益。 (二)扶贫政策不明确,落实效果打折扣。扶贫工作最初阶段,政策不明确具体,基层在落实扶贫政策时“摸着石头过河”,经常在落实之后才发现问题,然后再去进行规范完善,造成扶贫资源的浪费。 (三)懒政思想作祟,落实“精准”流于形式。扶贫工作点多面广量大,按照贫困户条件对村居农户进行识别,在实际操作中难度大,特别是务工收入难以确定,财产核实复杂

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瞄准贫困群体开展针对性扶贫已经成为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必然需求,但扶贫工作过程中仍出现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扶贫资金天女散花,年年扶贫年年贫;重点县舍不得脱贫摘帽,数字弄虚作假,挤占和浪费国家扶贫资源的问题,无法真正让贫困人口真正走上富裕。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精准扶贫: 第一、建立精准扶贫大数据信息平台。基层政府组织干部入户调查,并积极与各联村单位衔接,抽调联村单位干部参与信息采集工作。通过全面采、惠农政策、农村危房改造、农村饮水、教育信息管理、社会救助、卫生扶贫、富民产业发展、劳动力培训、精准贷款等10项信息,准确掌握各项政策落实情况,并对信息进行了审核,保证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可靠性。再通过大数据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新思维,集数据采集、数据统计、数据分析、实时更新等功能于一体,进一步夯实精准扶贫数据基础。 第二、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盘活贫困地区资源,授人以渔。政府应坚持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总抓手,大力实施生态立农战略、科教兴农战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农业新技术、新模式科技创新和新型适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将农业现代化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实现当地农民的脱贫致富。对现代农业产业扶贫项目有专门的扶贫指标和奖励措施。在推行公司+农户、大户带动贫困户等产业扶贫模式的同时必须要明确提出贫困户的盈利模式,不能把贫困户沦为简单的原材

料提供者。 第三、精准扶贫与创新考核机制相结合。立科学考核体系,抓紧制定贫困县工作考核办法,明确国家级省级贫困县精准扶贫党政一把手责任制,改变由主要考核地区GDP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建立多维度考核体系,坚持既看眼前又看长远,既看发展又看基础;创新考核方式,采取重点考核与一般考核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并充分运用现代手段,随机抽样网络评价,建立科学考核体系;建立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把扶贫县领导干部的政绩升迁与扶贫绩效挂钩;对扶贫成效显著的地区,给予表彰和奖励,在资金项目上给予倾斜;对扶贫攻坚贡献突出的干部,予以提拔重用,引导干部全力扶真贫真扶贫;对扶贫进展迟缓的地区扶贫工作开展不力的个人进行批评直至追究责任,严格奖优罚劣。 第四、运用“互联网+”思维,搭乘电商经济,脱贫致富。网络电商时代的到来已经改变了传统的农产品营销方式。建议针对部分贫困户农产品滞销的问题进行精准扶贫,展农业电商技术培训大力推广农产品电商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网上农产品市场调查、促销、交易洽谈、付款结算等。通过“鼠标+大白菜”式营销,减少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拓宽优质农产品销路,从而实现精准扶贫。

当前中国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_张翼

当前中国精准扶贫工作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张翼 张翼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感谢《国际经济评论》和《拉丁美洲研究》编辑部组织讨论会以及参会者对本文提出建议。文责自负。 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识别不精准、文件下达的致贫结构与现实不符、脱贫规划未能完全动态跟进、产业扶持未能完全与贫困人口精准对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强化“扶真贫”与“真扶贫”之间的有效联系,厘清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将政府的扶贫投入与市场评估相结合、与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相结合、与贫困人口自我产生的脱贫努力相结合、与积极向上的文化建设相结合,形成长效机制,并为“后小康时代”的扶贫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关键词:精准扶贫贫困结构社会建设 2016年8月甘肃省康乐县发生的杨改兰恶性故意杀人自杀事件,暴露出当前 扶贫工作中存在识别与退出问题。当然,瑕不掩瑜,毫无疑问,在“六个精准”思想指导下,中国扶贫工作已取得重大进展,仅2015年就有15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走上正常发展道路。但在看到既已取得成绩的同时,还需检视日常工作,在研究和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因地制宜地改进和提升扶贫质量,更有效地完成“十三五”规划提出的脱贫任务。那么,当前扶贫工作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呢?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对不同致贫原因的人口结构分析尚不精准。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贫困人口数量大大下降,贫困程度也大为减轻。以2010年不77

张翼 变价格,以农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不足2300元[1]计,截至2015年年底,贫困人口的数量已降低到5500万左右[2]。根据我们2016年4-7月在江西、甘肃和安徽的村落调查,在贫困人口中:因老弱病残致贫的人口大约占40%~45%左右(在有些村庄甚至于占50%以上),因各种灾害致贫的人口占20%左右,因供子女上学致贫的人口占10%左右,因缺少劳动技能或项目扶持而仍然贫困的人口占10%左右,因其他原因而致贫的人口占5%~10%左右。这是中国贫困人口的基本结构。这个结构决定了精准扶贫工作顶层设计的框架格局。只有在了解此结构的基础上,才能在国家层面或局部地区,具有精准意义地设计适用于现实需求的扶贫政策。但在现实中,有些地区对致贫原因还不甚了解,上报的致贫结构还与实际发生的致贫结构存在差距。因为农民的外出打工,有些村落甚至于找不到需要扶贫的“贫困人口家庭户”,留守家庭成员的主要特征就是老弱病残,这些人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劳动力,其基本生活需要子女供养或社会政策托底。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扶贫工作的精准设计。 第二,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的识别还不精准。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争取到扶贫资金的支持或者为在后来的扶贫过程中减轻脱贫压力,存在扩大贫困户数量与比重的问题,使一些非贫困户建档立卡在贫困户中。[3]另一方面,有少数贫困户因种种原因,却未能被纳入贫困户之列。同样,根据我们2016年4-7月在甘肃、江西、安徽村落的调查,某些村庄甚至于有1/3左右的建档立卡户事实上为非贫困户。其他研究所做的调查也表明,大约有40%的建档立卡户为非贫困户[4]。有些虽然脱贫但不幸返贫的贫困户,却没有重新获得扶持。在村落社会,家族关系与血缘网络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贫困户的识别,与村干部关系密切 [1]考虑到社会发展与通货膨胀的影响,到2016年,很多地方已将贫困线调整到2800元左右。某些 沿海省份已调整到4000元左右。而江苏省常熟市高新区已经将贫困线调整到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在10000元左右。“常州高新区划定贫困线人均可支配收入1万元”,中国江苏网,https://www.360docs.net/doc/555783865.html,. cn/system/2016/06/12/028908779.shtml[2016-10-27]。 [2]《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说,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 扶贫标准计算,2015年农村贫困人口5575万人,比上年减少1442万人。 [3]有学者通过对湖北省W村的调查发现,按贫困村认定标准,W村实际上最多只有15%的人口符合条件。为了达到贫困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33%以上的要求,村干部采取纸面上“做作业”的方式,通过制作材料把实际上不符合贫困人口标准的许多家庭也纳进贫困户行列。见刘磊:“精准扶贫的运行过程与内卷化困境”,《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第5~12页。 [4]有学者对乌蒙山片区60个行政村的调查结果显示,40%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人均收入超过贫困线,而有58%的非建档立卡家庭的人均收入低于贫困线,现行的贫困识别标准的错误率接近50%。见梁士坤:“新常态下的精准扶贫:内涵阐释、现实困境及实现路径”,《长白学刊》,2016年第5期,第127~132页。 78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