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口岸经济发展策略浅析

成都口岸经济发展策略浅析
成都口岸经济发展策略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5627225.html,

成都口岸经济发展策略浅析

作者:中共成都市委政策研究室经济处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29期

摘要:发展口岸经济已成为各地推进外贸转型升级,加快开放发展的重要举措,重庆、郑州、西安等内陆城市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口岸经济,本文主要针对成都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成都;口岸经济;对外开放;发展策略

口岸既是对外开放的门户,更是连接和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渠道。成都作为西部唯一入选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打造口岸经济,促进开发开放正逢其时。

一、国内内陆城市口岸建设情况

(一)重庆:“空、水、铁”立体口岸体系

重庆依托航空、水运、铁路三种国家级口岸的天然优势,加快构建以交通枢纽为基础、以开放口岸为支撑、以保税(港)区为载体的“三个三合一”口岸体系,信息枢纽和“口岸”雏形初现,并培育了包括高端制造、现代服务、现代物流业、创新型金融在内的十大产业业态,促进了加工贸易及其他形式的保税加工和保税物流,对外贸易规模和水平显著提升(已建成7个口岸,以及10个具有口岸功能的场所,能提供进口汽车整车、水果、肉类等16项功能)。

(二)郑州:依托航空口岸发展跨境电商

以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为契机,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大力发展航空设备制造维修、航空物流等重点产业,推进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发展和陆空口岸建设,构建了“单一窗口”综合服务、“综合园区”发展、人才培养和企业孵化“三个平台”和跨境电子商务信息共享、金融服务在内的“七个体系”。2011-2015年,新郑综保区外贸进出口平均增速24%,2014年在全国42个综保区里继续保持排名第2位。

(三)西安:联合宁波港实现陆港海港合作

西安港以宁波港为中转港,开辟陆海直达国际多式联运通道,推动建立“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一次申报”的监管模式和“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一体化通关模式,实现陆港与海港合作,西安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区内外贸发展成为陕西省外贸增长的主要动力(今年上半年,综保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进出口值合计637.6亿元,增长15.5%,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值的67.3%)。

二、促进成都口岸经济发展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回顾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回顾与思考 . 2009-5-13 戴宾阅读74次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服从国家总体战略的需要,尤其是“三线”建设的需要,基本上没有提出独立的省域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后,四川立足于省情,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思路。本文旨在回顾和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历程,对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与评述。 一、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回顾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推动了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中央政府对地方经济发展的直接干预不断弱化,省域经济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增强。在此背景下,四川立足于省情,因地制宜谋求发展,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 1.重点发展成都、重庆的“两点式”发展战略 1997年,四川行政区划调整以前,成都、重庆是四川两大省域经济中心。改革开放之初,四川十分重视成都、重庆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以期通过加快两个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两市率先发展,增强四川的整体经济实力。1983~1984年,重庆、成都获批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1983年和1989年,重庆、成都分别批准为全国计划单列市,获得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1991年3月,国务院同时批准成都、重庆设立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两点式”战略的实施使成渝两市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四川省域经济中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改革之初的1978年,成都市的GDP仅为36亿元,占全省GDP的19?47%。①至 1997年重庆直辖当年,成都市的GDP已达到1007亿元,占全省GDP的31%。②在1998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前20位中心城市排名中,成都、重庆分列第12名、13名,位居西部地区1、2位。 重点发展成都、重庆的“两点式”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了两个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促进了省域内人口、产业、资本和技术向成渝两市的集中,成渝两市自身的经济实力迅速提升,成为四川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增长极核,主导了四川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为以后四川以及成渝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双核”型空间结构的基本构架。“两点式”发展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强化了四川省域经济的极核型空间发展格局,因而在促进成渝两市自身发展的同时,对全省经济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事实上, 20世纪80年代,四川区域空间结构的演进尚处于空间极化阶段,省域空间结构由单个强大的中心城市与相对落后的中小城市和外围地区组成。重点发展成都、重庆两个中心城市的战略思路与全省区域空间结构的演进历程基本吻合。 与此同时,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四川省委、省政府也曾提出过“依靠盆地,开发两翼”的战略思路。这里的两翼分别是指宝成铁路、成昆铁路(东经104°)以西和襄渝铁路、川黔铁路(东经107°)以东的两个区域,两翼之间的四川盆地则是全省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依靠盆地,开发两翼”的战略强调要以壮大盆地经济实力为重点,支援两翼的开发。这一战略思路第一次尝试从全省范围勾画四川的总体空间发展格局,但整个战略构想尚显粗略。

成都市发展总部经济的探索和启示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践行科学发展观 ——成都市发展总部经济的探索和启示 长信联经济发展研究院李霞潘方勇 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能够充分利用中心城市战略资源优势,规避常规资源成本上升和环境污染等压力,促进并带动服务业发展,实现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转型,成为推动中心城市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成都凭借科教、人才、信息等在中西部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吸引了包括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国内大企业集团总部等聚集蓉城,据北京社科院总部经济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2008—2009年: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在全国35个主要城市中,成都总部经济发展综合能力位居全国第八,在中西部地区中排名第一。回顾这些年成都总部经济发展的实践可以发现,总部经济在成都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促进了经济发展范式从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从资源型向效益型转变,成为成都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最佳注解。 发展模式多样化 总结近些年成都总部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成都企业总部发展模式主要有外地企业迁入总部、本土企业扩张形成总部、跨国公司拓展设立总部和国家战略布局促成总部四大类,不论哪一种模式,其着眼点均在于推进资源的跨区域配置,从而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一是跨国公司拓展设立总部。成都作为国务院确立的西南地区的“三中心两枢纽”,总部经济发展条件在中西部地区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为跨国公司及国内大型企业集团拓展业务或更好地整合资源,进而在成都设立全国性总

部、区域性总部和各类职能型总部提供良好条件。目前,来自美、日、德、香港、台湾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24家在成都设立了分公司或研发中心或分支机构。如花旗银行、渣打银行、香港汇丰银行、加拿大宏利保险等知名金融机构在成都设立区域性总部,全球游戏联盟、法国安盟保险公司更是将中国区总部设在成都,英特尔、摩托罗拉、爱立信、联想、中芯国际、华为、新疆鑫泰投资集团等都已在成都设立研发中心。 二是外地企业迁入总部。成都作为四川省会城市,是四川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在总部经济发展环境和条件上具有相当优势。为寻求更好的发展环境,部分外地企业尤其是川内其他地市企业将总部向成都迁移的趋势日益明显。从实际看,成都主要承接泸州、眉山、德阳、攀枝花等地区企业及出于企业战略考虑的其他省市企业的转移。如眉山的通威集团,泸州的四川宝光药业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攀枝花的攀钢研发总部,上海的家乐福中西区总部,上海的五粮液系列品牌锦上添花酒营销总部,重庆的朝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部等均已移师成都。 三是本土企业扩张形成总部。近年来,成都市部分重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抓住机遇积极抢占市场,企业规模不断扩张,成长为跨区域经营的大企业大集团,构成了总部在成都,子公司或生产制造基地不断向市外、省外乃至国外延伸的典型的总部经济形态。如康宏药业集团、地奥集团、新希望集团、成都万贯(集团)置业股份有限公司、四川蓝光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成都仁和集团等本土企业总部已经成为成都总部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是国家战略布局促成总部。这些总部发展模式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产物,尤其是三线建设时期搬迁或成立的大型企业集团,如东电集团、中国五冶集团、成飞集团等;二是当前一些国家垄断性行业(企业),

成都市产业结构分析

成都市产业结构分析 姓名:** 学号:** 导师:** 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一、偏离----份额模型的建立 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 —share Method),是美国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相继提出的,80年代初Dunn 集各家之所长,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这种方法在国外区域与城市经济结构的分析之中应用广泛。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是揭示区域与城市产业结构变化原因,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确定未来经济发展主导产业的主要方法。 (一)基本原理 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更 大区域的经济发展作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 即份额分量(thenational growth efect),结构偏离分量(the industriamix efect)和竞争力偏离分量0he shift share efect),以此来分析区域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相对于其所在更大区域的平均水平的偏离状况,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势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进而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二)模型构建 成都市的经济规模用b 表示,全国的经济规模用B 表示,0为基期,t 为末期,将区域经济划分为3个产业部门用j(j=l ,2,3)表示,即以b j0,b jt 分别表示成都市三次产业部门在基期和末期的经济规模,以B j0,B jt 分别表示全国三次产业部门在基期和末期的经济规模。 成都市第j 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的增长率为: 0,0 ,,ij ij t ij ij b b b r -= ( j=1,2,3) 5001000150020001995年 2000年 2005年 2008年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图1 1995—2008年成都市三次产业经济规模图 全国第j 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的增长率为:

第一部分:成都市宏观环境现状分析

第一部分:成都市宏观环境现状分析 一、宏观经济环境 2004年,全市国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国民经济呈现出工业生产快速增长,投资规模继续扩大,消费稳中趋活,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有所回落,对外经济发展加快,财政金融经济运行良好等特征,据统计局相关资料显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达425.3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1085.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75.28亿元,全市财政总收入286.31亿元,增长26.5%,进出口总额为33.65亿美元,增长33.7%,进出口相抵,顺差3.71亿美元。全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100亿元大关,达2185.7亿元,比上年增长13.6%为近十年以来最高水平。 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2004年成都市房地产业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贡献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2004年共计完成投资为291.41亿元,增长18.8%,其中商业营业用房完成55.15亿元,增长83.4%;住宅完成185.6亿元,略有下降;办公楼完成9.86亿元,增长18.1%;其他用房完成40.8亿元,房地产投资的火热局面也将形成一定的资金人才吸聚效应,为房地产的发展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 另一方面,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呈快速增长趋势。1-11月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326.6元,消费性支出为7358.5元,同比增长14.2%,其中居住消费支出为899.9元,同比增长16.2%,但居民居住支出的比重则较去年下降了2%,仅为9.6%,这说明居民收入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购买能力也将得到不断的提高,目前成都市的用以衡量人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恩格尔系数维持在40%以下,且呈下降趋势。 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将为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创造一个优越的宏观经济环境,可以预期,2005年,成都市房地产市场仍将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下去。 二、宏观政策环境 近几年来,房地产行业存在着投资过热,投机性购房比例上升、房地产市场

成都部署五大兴市战略-服务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

成都部署五大兴市战略服务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 在12月17日至18日举行的成都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上,成都市委全面部署今后一段时期“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重大工作,着力为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打牢经济基础。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出席会议并讲话。 黄新初指出,当前,多种机遇汇集、多重任务叠加、多元挑战并存,这是成都面临的发展实际。机遇喜人,任务逼人,挑战催人,确立“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定位,是当前成都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成都作为省会城市落实全省工作总体取向的自觉要求。 黄新初强调,省委对成都发展的要求是“打造中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城市群和经济增长极”。成都作为全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主力军,理当成为具有支撑功能和带动作用的核心增长极。成都努力的方向,关键是要成为“有全球比较优势、全国速度优势、西部高端优势的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为全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大局发挥“交通主枢纽、产业主支撑、城市主引擎、开放主阵地”的重要功能。 为此,成都市确立了“双核共兴、三产联动、圈层融合”的全域成都思路。即构建以“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为极核的双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新型城镇发展格局;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先导,都市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紧密配套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构建一二三圈层和泛成都经济圈紧密承接、相互融合、互利共赢的新型区域发展格局。 为落实总体方略,成都要实施五大兴市战略:实施“交通先行”战略,构建增长极的传输系统;实施“产业倍增”战略,夯实增长极的产业支撑;实施“立城优城”战略,做强增长极的动力引擎;实施“三圈一体”战略,凝聚增长极的发展合力;实施“全域开放”战略,提升增长极的开放程度。 全会还通过有关决定,确立加强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建成中西部最具影响力、全国一流和国际知名的文化之都。(记者王怀刘莉) 兴川大计的成都攻略 ——成都部署实施“五大兴市战略”解读 “从经济总量来看,成都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的排位始终徘徊于第二梯队中游。如果不能在发展竞赛的相持阶段赢得先机,就更难在发展差距拉开后的追赶阶段争得主动。” 在成都市委决策层看来,身处竞争最集中、最激烈的组团,成都必须积极应对,力争走在第二梯队的前列,并向第一梯队的后备力量努力。 进退攸关,成败在当下。能不能发挥好“交通主枢纽、产业主支撑、城市主引擎、开放主阵地”的重要功能,能不能打牢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经济根基,既取决于成都怎么看,更

成都市经济与产业发展现状评价

成都市经济与产业发展现状评价成都市经济与产业发展现状评价 目录 成都与其他副省级城市经济实力比较 主要经济指标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的排序 与广州、西安、南京的横向比较 成都经济发展现状评价 成都产业发展现状评价 成都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的排序情况 8 地方财政收入 11 实际利用外资金额 1 年末人口总数 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1

年末城市化水平 13 人均GDP 13 GDP增长速度 4 经济总量(GDP) 6 土地面积 排序 项目 注:根据《中国经济景气月报》整理,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为2<#004699'>0<#004699'>03数据,其他为2<#004699'>0<#004699'>04年数据与广州、西安、南京的横向比较 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经济增长速度比较 三次产业结构比较 从业人员产业结构比较 城市化水平比较 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数据来源:《成都2<#004699'>0<#004699'>04统计手册》,2<#004699'>0<#004699'>04年数据 经济增长速度比较 过去1<#004699'>0年平均经济增长率:成都11.95%,广州13.83%,西安13.12%,南京13.<#004699'>02%

数据来源:成都、广州、西安、南京4地历年统计年鉴 三次产业结构比较 数据来源:《成都2<#004699'>0<#004699'>04统计手册》,2<#004699'>0<#004699'>04年数据 从业人员产业结构比较 数据来源:成都、广州、西安、南京4地2<#004699'>0<#004699'>03年统计年鉴 城市化水平比较 数据来源:成都、广州、西安、南京4地2<#004699'>0<#004699'>03年统计年鉴 成都经济发展现状评价 GDP增长情况 三次产业比例变化情况 三次产业增长速度比较 从业人员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经济发展现状评价结论 GDP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1995~2<#004699'>0<#004699'>03年成都统计年鉴,《成都2<#004699'>0<#004699'>04统计手册》 三次产业比例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198<#004699'>0~2<#004699'>0<#004699'>03年成都统计年鉴,《成都2<#004699'>0<#004699'>04统计手册》 三次产业增长速度比较 数据来源:198<#004699'>0~2<#004699'>0<#004699'>03年成都统计年鉴,《成都2<#004699'>0<#004699'>04统计手册》

武汉与成都经济发展对比分析

武汉与成都经济发展对比分析 武汉与成都在区位条件、经济基础、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发展等方面十分相似。成都是西部综合实力最强的中心城市,是西部的经济和金融中心。武汉是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2009年,在全国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武汉GDP排第9位,成都排第10位。 一、武汉与成都主要指标比较 2009年,武汉与成都的主要经济指标各有高低。 武汉土地面积8494.41平方公里,小于成都的12121平方公里,但武汉建成区面积475平方公里,大于成都的439平方公里。 武汉常住人口910万人,比成都的1286.60万人少376.60万人。武汉户籍人口835.55万人,比成都的1139.60万人少304.05万人。 武汉地区生产总值4620.18亿元,比成都的4502.60亿元多117.58亿元。其中,武汉第三产业增加值2328.98亿元,比成都的2233.00亿元多95.98亿元。 武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32.18亿元,比成都的4895.86亿元多136.32亿元。武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长期领先成都,但差距逐步在缩小。 武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01.10亿元,比成都的4025.89亿元少1024.79亿元。 武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64.09亿元,比成都的1949.95亿元多214.14亿元。武汉作为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国内贸易领先成都的优势在不断扩大。 武汉进出口总额114.73亿美元,比成都的178.60亿美元少63.87亿美元。成都进出口贸易长期领先武汉。 武汉实际利用外资29.35亿美元,比成都的27.97亿美元多1.38亿美元。成都外商投资逐步赶上武汉,差距缩小。 武汉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16.07亿元,比成都的387.50亿元少71.43亿元。近几年两市差距有扩大趋势。 武汉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85元,比成都的18650元少265元。两市差距在不断缩小。 武汉农民人均纯收入7161元,比成都的7129元多32元。武汉首次超过成都。2008年,武汉6349元,成都6841元,少成都492元。 二、成都经济发展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和成都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007年6月,成都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年12月,武汉城市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市都抢抓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加快了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武汉和成都经济发展各有特点,与武汉相比,成都在以下4个方面尤为突出。 一是集中度高。成都积极深入推进“三个集中”。1、工业向园区集中,提升了产业集约集群发展水平。2003年推进城乡一体化以来,成都市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推进了食品(含烟草)、医药、机械(含汽车)、电子信息、冶金建材和石油化工六大重点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工业布局更加合理,产业定位更加明确,工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到2009年,成都工业集中发展区共落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75户,工业集中发展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71.64亿元,工业集中度达到68.2%,比2005年提高12个百分点。2、农民向城镇集中,优化了城乡结构,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居住,成都累计有20.30万农民转变居住生活方式实现集中居住。3、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快了土地集约化进程。新增耕地

成都口岸经济发展策略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5627225.html, 成都口岸经济发展策略浅析 作者:中共成都市委政策研究室经济处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29期 摘要:发展口岸经济已成为各地推进外贸转型升级,加快开放发展的重要举措,重庆、郑州、西安等内陆城市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口岸经济,本文主要针对成都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成都;口岸经济;对外开放;发展策略 口岸既是对外开放的门户,更是连接和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渠道。成都作为西部唯一入选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打造口岸经济,促进开发开放正逢其时。 一、国内内陆城市口岸建设情况 (一)重庆:“空、水、铁”立体口岸体系 重庆依托航空、水运、铁路三种国家级口岸的天然优势,加快构建以交通枢纽为基础、以开放口岸为支撑、以保税(港)区为载体的“三个三合一”口岸体系,信息枢纽和“口岸”雏形初现,并培育了包括高端制造、现代服务、现代物流业、创新型金融在内的十大产业业态,促进了加工贸易及其他形式的保税加工和保税物流,对外贸易规模和水平显著提升(已建成7个口岸,以及10个具有口岸功能的场所,能提供进口汽车整车、水果、肉类等16项功能)。 (二)郑州:依托航空口岸发展跨境电商 以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为契机,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大力发展航空设备制造维修、航空物流等重点产业,推进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发展和陆空口岸建设,构建了“单一窗口”综合服务、“综合园区”发展、人才培养和企业孵化“三个平台”和跨境电子商务信息共享、金融服务在内的“七个体系”。2011-2015年,新郑综保区外贸进出口平均增速24%,2014年在全国42个综保区里继续保持排名第2位。 (三)西安:联合宁波港实现陆港海港合作 西安港以宁波港为中转港,开辟陆海直达国际多式联运通道,推动建立“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一次申报”的监管模式和“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一体化通关模式,实现陆港与海港合作,西安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区内外贸发展成为陕西省外贸增长的主要动力(今年上半年,综保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进出口值合计637.6亿元,增长15.5%,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值的67.3%)。 二、促进成都口岸经济发展策略

四川省发布《成都五大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

四川省发布《成都五大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 9月2日,四川省政府正式印发《成都五大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主要包括:《成都平原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川南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川东北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攀西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五大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四川省首次编制印发五大经济区发展规划。 五大经济区,五条各具特色又相互协调的发展路径。各具特色,源于各发展规划瞄准各经济区不同的发展程度和特点,针对性提出相应目标和举措;相互协调,源于各发展规划始终强调互联互通,着力全省经济发展结构优化。五个“十三五”发展规划分别有哪些亮点?描绘出怎样的美好图景? 成都平原经济区 坚持以产业转型为主攻方向 成都平原经济区包括成都、德阳、绵阳、乐山、眉山、资阳、遂宁、雅安8市,经济总量19126亿元,占全省59.6%;总人口超过3700万人,占全省46%。 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成都平原经济区要形成创新引领的经济发展模式,继续发挥对全省稳增长的重要支撑作用。近日印发的《成都平原经济区“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坚持以产业转型为主攻方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工业方面,成都平原经济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与燃机、高效发电和核技术应用等先进制造业;推动食品饮料、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冶金、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 服务业方面,以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商贸中心为重点,推动科技研发、文化创意、商务会展、信息技术服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用现代服务业理念、现代经营模式和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生活性服务业,积极扩大健康养老、信息消费等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 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是另一主要内容。《规划》提出,成都平原经济区要率先实现由要

2018'成都文创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成都文创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在被唱衰多年后,实体商业在近两年再次强势回归。在消费升级的风口下,实体商业与以往不同的是,现在进入了主题化、特色化的体验经济时代。传统的零售商业已经不符合现在的消费习惯,再加上国家对第三产业的大力扶持,富有强大体验性的文创商业在近几年受到了全国各地极大的重视。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有着肥沃文创土壤的古都,成都文创商业的发展趋势和问题又有那些呢?通过近半年来对成都文创产业市场的关注,对其发展进行简单归纳总结。 一、成都文创商业现状 作为国际产业分工和价值链的高端,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蓬勃兴起,成为国际化城市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新趋势。随着经济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型经济的发展,近两年来,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较为良好的势头,具体表现为增长较快,发展较为迅速等。 (一)成都文创商业背景 1、经济认知:消费处于转型时期精神文明消费逐渐增加 据国际外统计分析,当人均GDP 超过3000 美元时,将进入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并重时期;人均GDP超过5000 美元时,居民消费结构将逐步转向以精神消费为主导。2014 年我市人均GDP 首次突破70000元人民币,约合美元11398美元,标志着我省消费

结构已进入以精神文化消费为核心的快速调整时期。 联合国粮农组织恩格尔系数的划分标准:59%以上为绝对贫困;50%—59%为温饱;40%—49%为小康;30%——39%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消费层次达到富裕阶段时,人们就会大幅增加文化教育支出。而成都市在2014年底就进入了富裕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在物质上的消费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后,就开始对精神文化消费提出更多方面的需求。文创产业既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高科技阶段返璞归真的必然趋势。 2、文化认知:历史底蕴深厚为文创产业奠定牢固基础 成都是我国西南开发最早的地区,也是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从有确切记载算起,成都已有2300多年建成史,4500年文明史,为文创产业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2014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1 — 成都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 2015年4月28日 2014年,面对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成都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深入实施“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和“五大兴市战略”,推动经济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全年经济总量历史性突破万亿元大关,站上了“新常态、万亿级”的全新起点。 一、综合 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 )10056.6亿元(见图1),比上年增长8.9%。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70.8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561.1亿元,增长9.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124.7亿元,增长8.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70019元,增长8.0%。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3.7:45.3:51.0。 全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025.2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税收收入774.9亿元,增长16.4%。全年公共财政支出1340.0亿元,增长15.3%。

图1 2010-2014年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4.3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7.2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9.1万人。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为216.9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7%。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1.3%(见图2)。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4%,烟酒类下降1.4%,衣着类上涨0.2%,交通和通信类上涨0.2%,居住类上涨1.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 1.5%。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涨0.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下降0.7%。工业生产者购进 价格(IPI)下降0.9%。 —2 —

地理经济环境对成都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理经济环境对成都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 经济地理学是一门涉及到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的学科,具有综合性特征。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包含的地理经济环境对区域内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用,由于每一区域具有各自的地理经济环境,所以地理经济环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本文主要通过介绍一些地理经济环境因素对成都市工业、农业的影响,来说明工农业因素对成都市经济发展影响,同时也做到说明地理经济环境因素对一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地理经济环境成都市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

1成都市概况 成都市位于四川省中部,是四川省的省会城市,人口1404.7万人(2011年),主要以汉族居民为主,其中少数民族人口60538万人,成都市面积约12390平方公里,下辖锦江区、龙泉驿区、双流县、都江堰市等9区6县4市。辖区地形主要以平原为主,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成都市经济发达、交通便捷、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水平较高。 2经济环境因素对成都市农业发展的影响 发展经济的基础是农业。农业发展是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首要条件。那么我们来谈谈一些经济环境因素对成都市农业发展的影响。从大的方面来说,影响农业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了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但是根据现在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在小范围区域范围内,气候条件可以通过温室大棚、地膜覆盖等来改变种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温度、湿度等;地形方面可以丘陵地区修筑梯田,发展立体农业,丰富农业的种植品种;成都市境内分布着紫色土壤,肥力虽然较高,但磷、钾稍低,故可以增加有机质等方式对贫瘠的土壤进行改良等;水源上,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大力推进使用喷灌、滴灌等。成都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少雨,夏季高温多雨。以水田为主的种植业发达,还是水果盛产之地。成都平原地形平坦,适合耕种,农副产品门类繁多。成都平原开发历史悠久,利于居住,聚落,城镇出现早,有利于农业发展。成都市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该区域主要土壤属于紫色土,土地肥沃程度相对较高,有利于产量的稳步提升。成都市有都江堰水利工程,可以调节对水源的需求,境内主要河流—岷江灌溉了广大的成都平原,养育了一代“天府之国“儿女。 2.2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是对农业区位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包括的有市场、交通、政策等方面。成都市由于历史悠久,基础设施较好,近年来,交通条件更是得到了不断地完善,双流国际机场加强了成都与国内以及国外的联系,宝成铁路、成昆铁路有利于农产品的输入与输出,对农产品的价格有一定的优势,公路建设更是四通八达,城乡拥有多条快速通道,有利于新鲜蔬菜的运输。成都市拥有一千多万人的人口规模,农产品又适合不同阶层消费者的需求,所以满足农产品的需求消费群体众多,消费市场广阔,由于人们对农产品安全意识的提高,必将促进成都市绿色安全农业的发展,从而满足人们对绿色农业的需求。在政策方面上,国家非常重视关心农业的发展,不断出台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的新政策,积极鼓励农业的发展。前几年,国家免除了农业税,减轻了广大农民的负担,增强了农民务

成都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

交通运输经济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交通运输经济 题目:成都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定稿日期:2010年5月24日 Abstract:Based on some information and data about the study of Chengdu transportation and combing with relevant theoretical knowledge on the course of Transportation economy, this papper made the transport demand analysis and supply

analysis of Chengdu road and railway, gave us the scale and structure of Chengdu's transport in the future, and completed the strategic planning and Implementing strategies for the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of Chengdu simply. 摘要:本文参考有关学者对成都市交通运输的研究资料及数据,在交通运输经济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做了成都市道路和铁路的运输需求分析与供给分析,给出了对成都市未来交通运输规模与结构的观点,并为成都市交通运输发展做了简单的战略规划与实施策略。 关键词:成都市道路铁路需求分析供给分析运输规模运输结构发展战略实施策略 目录 第一节成都市社会经济现状 第二节成都市道路运输 一成都市道路发展现状 二成都市道路运输需求与供给分析 三成都市道路网络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针对问题的建议 第三节成都市铁路运输 一铁路运输在我国社会经济和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成都市铁路发展现状 三成都市当前铁路运输市场的需求与供给分析 第四节成都市其他运输方式 一水运河运 二航空运输 第五节成都市未来交通规模与结构分析 一成都市未来交通规模分析 二成都市未来交通结构分析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成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成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成都市目前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也是四川省建设过程中的领头兵,它发展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四川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实现。发展区域经济要避开产业结构趋同、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应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突出本地区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提升产业特色,从而获取差别利益。 关键词:成都比较优势区域经济 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讲,发展区域经济要注意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培育有比较优势的主要产业。在突出本地区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发展特色经济,提升产业特色,从而获取差别利益。 一、比较优势理论及对我国传统产业发展的启示 1、比较优势理论简述。比较优势是指经济发展中的一种相对优势,源于产业化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最早由18 世纪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后经大卫·李嘉图以及现代经济学家的不断发展,已经从“绝对比较优势”和“相对比较优势”,发展到了“资源配置理论”等现代经济学范畴。认为产品的相对成本不仅可以由技术差异决定,也可以由要素的比例和稀缺程度决定。一个地区应优先发展那些能充分利用本地区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或资源的产业,并同其他地区进行产品贸易和交换。 2、比较优势理论对成都经济发展的启示 (1)集中优势资源,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任何区域都不能“大而全”或“小而全”地发展所有产业,而应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对一个地区来说,总会存在着比较优势。因此,发展区域经济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找准突破口和关键点,发挥比较优势,避免盲目移植和照搬,要按照比较优势选择主导产业和产业布局。 (2)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速资本积累,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一个经济系统中的产业结构和技术选择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其产业结构总体水平的升级从根本上说,依赖于该经济体中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如果能够遵守比较优势战略,一方面会诱导企业进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另一方面企业能够低成本地引进先进技术,这两个因素都有利于经济系统创造更多的经济剩余,从而增加资本积累,改变要素禀赋结构,实现持续的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 (3)比较优势的选择应该用动态的眼光。在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西方一些经济学家进一步提出了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强调地区的比较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产业虽然现在比较幼小,但是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代表产业发展的方向,必须加以扶持。在发展区域经济过程中,我们应该用动态的眼光看待产业的潜在优势,同时也要避免“比较优势陷阱”。

成都市主导产业的确定及其产业结构的优化

成都市主导产业的确定及其产业结构的优化 姓名:杨鹏专业:2011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摘要: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成都市各主要产业进行筛选,确定出六个主要产业,然后结合主导产业的定义选择相应的指标或替代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出主导产业的类别。最后结合产业结构分析情况提出了产业结构优化的建议,以期为相关的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Key words:层次分析法成都市主导产业优化 成都市地处四川盆地中部的,地形平坦,气候宜人,交通便捷,自然地理条件十分优越。成都市是四川省的省会城市,也是经济增长的中心。201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9108.9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三次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353.2亿元、4181.5亿元和4574.2亿元,与2012年相比分别增长3.6%、12.2%和8.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63977 元,增长9.3%。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3.9:45.9:50.2。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AHP法具有简洁明了和方便实用的有点,近年来,AHP法广泛应用于经济计划和管理、能源政策和分配、行为科学、军事指挥、农业、教育、医疗和环境等领域。但是该方法也有一定的缺点,第一,定量数据少,定性数据多,主观性较强;第二,指标过多时数据统计量大,且权重难以确定;第三,不能为决策提供新方案,且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精确求法比较复杂。为了克服这些缺点,需要结合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评价指标,并减少评价的主观性,多用客观定量的方法确定评价内容。 本文根据可供提供的数据,结合产业结构分析的现状,利用AHP法来确定成都市主导产业的类型,并对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出了建议。 一、评价方案 1.产业初选和指标体系构建 利用AHP法对各主要产业进行初步筛选,选取下列11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德尔菲打分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把权重与各指标产值相乘,按所得结果排序。选择排序结果位于前六位的产业进行进一步分析。 目标层:主导产业的选择 对区域发展 目标的贡献 竞争能力 对相关产业带动影响对 区 域 资 源 有 效 利 用 对 区 域 就 业 的 作 用 增 加 价 值 环 境 影 响 出 口 潜 力 利 税 效 果 市 场 占 有 率 劳 动 生 产 率 技 术 的 先 进 程 度 产 品 质 量 水 平

成都市产业状况和金融环境研究

区域投资环境与区域竞争力研究课 程论文 成都市产业状况和金融环境研究 院系:产业发展研究院 专业:区域经济学 姓名:张小雪 学号: 1120120091 指导教师:徐圆

成都市产业状况和金融环境研究 摘要:成都是一座文化古都,良好的金融人才环境和商业环境,促进了成都市金融产业的发展。在人才方面,成都市注重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在商业环境方面,成都市经济实力雄厚,拥有良好是社会保障、法治环境以及公共服务体系。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成都市大力发展经济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 关键词:成都文化氛围金融环境产业状况 一、引言 截止到2013年,我国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已有13个年头。2012年《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强调深入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一直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极端不平衡状态,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显著。占全国总面积约50%的西部,其人口却不足总人口的4%;东部人口却占到总人数的96.3%。东部富裕,西部贫穷,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呈现扩大的趋势。成都,作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大开发战略给成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使得成都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要在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投资环境的优化和改善是成都在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当务之急是对自身环境进行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价和分析,认清发展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促进成都市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本文就投资环境中成都市的文化氛围、产业状况和金融环境进行研究。 二、文化氛围 毋庸置疑,成都最突出的优势是它独具的文化气息。成都作为一座拥有3000年历史的古都,历来有“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的美称。在中国偌大的历史版图上,成都是中国唯一一座建城以来城址以及名称从未更改的城市。1982年2月15日,成都成功跻身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行列。成都市古蜀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早在商周时期,古蜀人民就创造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成都拥有杜甫草堂博物馆、武侯祠博物馆、永陵博物馆、金沙遗址、古船棺遗址、文殊院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都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瓜果蔬菜四季不断,还有银耳、虫草、竹笋、鹿、獐等各种山珍海味、特产丰富。素有“吃在中国,味在四川”的流行语。茶文化在成都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品茶的同时还可以欣赏到成都的地方戏曲、听评书、看围鼓。川剧、木偶戏、四川评书、成都茶馆、蜀锦、蜀绣是成都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影响着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

2015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成都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 2016年5月23日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之年。面对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成都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稳中求进、统筹发展”主基调,坚定信心、克难奋进、主动作为,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一、综合 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801.2亿元(见图1),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9%。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73.2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723.5亿元,增长7.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704.5亿元,增长9.0%。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74273元,增长6.6%。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3.5:43.7:52.8。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57.6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税收收入800.1亿元,增长3.3%。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68.4亿元,增长9.6%。 —1—

—2— 图1 2011-2015年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6.4万人,其中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现再就业7.3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新增8.7万人。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人数为200.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9%。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1.1%(见图2)。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3%,烟酒类上涨1.6%,衣着类上涨0.1%,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4%,居住类上涨0.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9%。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下降0.5%。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 )下降2.0% 。工业生产者购进

成都城市发展水平简介(doc)

成都城市简介 成都(Chéngdū)位于中国四川省中部,是四川省省会,中国副省级城市之一,四川省政治、经济、文教中心,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单列市,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是中国西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成都古为蜀国地,秦并巴、蜀为蜀郡并建城,汉因织锦业发达专设锦官管理,故有“锦官城”之称,五代蜀时遍种芙蓉,故别称“芙蓉城”,简称“蓉”,1921年设市。 1993年,成都被国务院确定为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及通信枢纽,综合实力西部第一。 2007年,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获国务院正式批准,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海滨新区之后又一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一、历史沿革 市名来历 成都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今双流县)迁往成都,构筑城池。关于成都一名的来历,据《太平环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五代十国时,后蜀皇帝孟昶偏爱芙蓉花,命百姓在城墙上种植芙蓉树,花开时节,成都“四十里为锦绣”,故成都又被称为芙蓉城,简称“蓉倍讯易//https://www.360docs.net/doc/55627225.html,/ 城”。成都是中国城址未变、延续至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建于前311年),仅次于江苏的苏州(建于前514年)。 历史沿革 成都是我国西南开发最早的地区,是全国第一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有确切记载算起。成都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四世纪,蜀国开明王朝迁蜀都城至成都,取周王迁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成都,相沿至今。秦汉时期,成都经济文化发达。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巴蜀。公元前311年,秦人按咸阳建制修筑城垣。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在全国设13州剌史部,在成都置益州剌史部,分管巴、蜀、广汉、犍为四部。秦末、汉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称“天府”。西汉末年,公孙述称帝,定成都为“成家”。东汉末年,刘焉做“益州牧”,移治于成都,用成都作为州、郡、县治地。西汉时期,成都的织锦业已十分发达,设有“锦官”,故有“锦官城”即“锦城”之称;其他手工业如巢丝、织绸、煮盐、冶铁、兵器、金银器、漆器等手工业也很发达。秦汉成都的商业发达,秦时成都即已成为全国大都市,西汉时成都人口达到7.6万户,近40万人,成为全国六大都市(长安、洛阳、邯郸、临洮、宛、成都)之一。“少城”为成都商业最发达的城区,那里商品堆积如山,商店、货摊栉比。此外,汉代成都的文学艺术也达到很高的水平,司马相如、扬雄、王褒是为时全国最有名的文学家,成都出土的汉代画象砖和画象石,绘画精美,内容广泛。 隋唐时期,成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佛教盛行。成都成为全国四大名城(长安、扬州、成都、敦煌)之第三位,农业、丝绸业、手工业、商业发达,造纸、印刷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