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马嵬(其二)优秀教案

(完整版)马嵬(其二)优秀教案
(完整版)马嵬(其二)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从诗歌叙述中读出玄宗形象

2、掌握本诗于对比中显讽刺的写法

3、体会本诗深刻寓意

教学重点:

1、从诗歌叙述中读出玄宗形象

2、掌握本诗于对比中显讽刺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本诗深刻寓意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李商隐的《锦瑟》,现在大家一起背诵这首诗。(生齐背《锦瑟》)《锦瑟》可以说是李商隐所写诗歌当中最朦胧难懂的,但今天我们要学的《马嵬》相对而言要易懂许多。

二、初读正音断句

1.出示已断好节奏的诗歌原文,生齐读。师注意字词读音。

2.解题

(1)马嵬,在今陕西,如今已然成为旅游景点。此地有杨贵妃墓,更有“马嵬之变”的历史。

(2)唐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大军逼近长安,继而潼关失守,长安城岌岌可危。在一个阴雨连绵的黎明,唐玄宗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及诸皇亲国戚、心腹宦官离开长安,逃往四川。次日晚行至马嵬驿,护驾军士砍杀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立即处决杨贵妃。玄宗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史称“马嵬之变”。

3.咏史诗鉴赏步骤

弄清史实;

揣摩意图;

分析写法

三、再读分析人物

本诗牵涉到的主要人物是唐玄宗,主要历史事件是马嵬之变。请大家结合诗歌分析历史事件之下的历史人物在诗人笔下是怎样的形象。

1.从诗歌哪一句可以看到马嵬之变时的玄宗?当时情况如何?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前一句写六军将士止步不前迫使玄宗赐死贵妃。这样不正常的情景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威严尽失无能为力的落魄天子形象。

尊贵的天子不是一声令下就能让千军万马齐发吗?忠诚的将士不是应该奉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吗?可现在呢?将士停步不前,说,贼本尚在。天子迫不得已,说,赐其白绫。

后一句写五年前玄宗贵妃七夕盟誓。当年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你侬我侬誓要生生世世在一起,而今却是你自顾保命赐我一死独活人间。今昔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一个虚伪自私的薄情男子形象。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牵牛织

女,一年一会。怎及你我,朝朝暮暮。

2.从诗歌哪一句可以看到马嵬之变前的玄宗?玄宗逃难的生活是怎样的?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前一句写玄宗在军营听到夜间巡逻的声音。从这一句可以看出逃难时的玄宗日夜提心吊胆惶恐不安万分狼狈。

深夜传来巡逻的梆子声,一声一声,这是军营。这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烽烟四起的地方。他彻夜难眠。

后一句写玄宗在宫中听到鸡人报晓的声音。从这一句可以看出逃难前的玄宗居安不思危。今昔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一个落魄天子的形象。

黎明传来鸡人的报晓声,一声一声,这是皇宫。这是他可以太阳高挂才上早朝的地方。他安然高卧。

3.从诗歌哪一句可以看到马嵬之变后的玄宗?杨贵妃死后,玄宗做了什么?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前一句写玄宗寻仙,幻想着能再遇贵妃。

春去秋来,美人不再。当年她回眸一笑摄人心魄,一曲《霓裳》夺人心魂。上穷碧落下黄泉,只为再睹芳容,再续前缘。

后一句写诗人的当头棒喝,直斥虚妄。

今生的夫妻缘分,已然在他赐她白绫时就尽了,来世?倘若再有一次马嵬之变,只怕仍是吾独向黄泉吧。

从这两句可以看出执迷不悟荒唐虚妄的玄宗。诗人的态度也分外鲜明。

(分析完前三联可让学生发现诗歌顺序和历史顺序不同,从而得出倒叙的写法。)小结人物形象:

当年可以在皇宫安然高卧,而今却在军营彻夜难眠。

当年许诺朝朝暮暮生生世世,而今却挥泪诀别赐其一死。

他是天子,却不能号令自己的军队。

他是男人,却被迫赐死自己的女人。

守不住江山,守不住美人。

对不住将士,对不住玉环。

彼时,他已经是七十岁的老翁了,

竟然也相信召魂之说,幻想来世。

四、三读诗歌寓意

从诗歌前三联我们可以发现诗人对玄宗可谓是极尽讽刺,那么本诗目的仅在于此吗?读诗歌尾联,感悟深意。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尾联将天子与平民进行对比,越发突显玄宗的无能为力。

诗人以诘问收束全诗,看似平常,实则有力,令人深思。

对呀,为什么天子竟比不上平民?难道这不是应该反思的吗?所以本诗目的不局限于讽刺玄宗如何荒淫无度,诗人还深刻地希望当朝统治者能够引以为鉴。五、课后小结

本诗多用对比,讽刺意味极浓。但那无情的讽刺之下是一个有良知的士人对天子对朝廷对国家殷切的希望。

六、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马嵬》(其一)和《马嵬坡》

白居易《长恨歌》

《马嵬(其二)》教案3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3)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学方法:诵读式、讨论式、点评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又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2、题解:《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二、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提示音节)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2.学生齐读课文。 三、师生共同赏析(学生讨论,老师点拨) 1、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 明确: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2、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妃生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 明确: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微茫难求,但今生一起缘分断绝,已是事实。 3、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这种举动正是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 提问:首联中用典,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 明确: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诗人这里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 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

马嵬公开课教案

马嵬(其二)公开课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情感和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训练学生鉴赏能力。通过训练,提高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1.学习艺术表现手法之对比,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长恨歌》导入。 二、题解 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史称“马嵬之变”。 三、初读课文 1.自生自由阅读并划分节奏: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2.学生根据节奏齐读课文。 四、分析课文,合作探究 1、【提问】首联中用典,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明 确】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2.作者在颔联“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中表达了哪几层意思?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提示】包含了三层意思,作者把今与昔的不同处境和心境对比,烘托出唐玄宗在逃难中的落魄,是第一层意思;与“鸡人报晓筹”的宫廷生活相映衬,暗示主人公希望重享昔日的安逸,是第二层意思;用“空闻”和“无复”相对应,表达昔日不在,是第三层意思。 主要运用了反衬和对比的写作手法。 3、【提问】你是如何看待“六军同驻马”与“七夕笑牵牛”之间的关系,请简要分析。 【提示】二者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没有昔日的荒淫就没有今日的落难,作者通过对比,点出了唐玄宗昏庸的一面。 4.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中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马嵬(其二)》(高中必修三)教案

《马嵬(其二)》(高中必修三)教案 未 2009-02-20 2333 目标:(1)引导结合读过诗,了解李商隐关生平和艺术创作。(2)引导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3)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腐朽本质,激发忧国忧民情怀。 重点分析《马嵬(其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其诗歌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评价,正确评价观点。 教学方法:诵读式、讨论式、点评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又这样叙唐玄宗和杨贵妃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杨贵妃被杀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感受: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今天们李商隐《马嵬》,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 2、题解:《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二、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提示音节)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2.学生齐读课文。 三、师生共同赏析(学生讨论,老师点拨) 1、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 明确: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2、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妃生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 明确: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微茫难求,但今生一起缘分断绝,已是事实。 3、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好 处? 明确: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这种举动正是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 提问首联中用典,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誓言,有何用意? 明确: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饰物。诗人这里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 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事实。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 《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事件? 明确: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 明确: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

马嵬其二教案

《马嵬》(其二)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李商隐怀古咏史诗的风格特点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透过表层语言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2)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全班同学一起背诵《锦瑟》。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 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早年的诗人,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二、简介咏史怀古诗。 (一)涵义: 所谓咏史诗,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有所感慨而创作的诗歌; 所谓怀古诗,则是指因登临古地、凭吊古迹,追念往事,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 一般来讲,咏史怀古不只是叙古事,而且会融入自己的感受和评论,或借古讽今,曲折地反映对现实的关注。 (二)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首先,弄清史实。其次,体会意图,领悟情感。最后,分析技巧。 三、字音。 如:嵬卜柝四纪为 四、1.听泛读,注意划分节奏。 2.全班齐读。 五、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 《李商隐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及其创作情况 2.《锦瑟》:能理解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能理解诗中运用的典故及每一个典故

蕴含的深刻寓意;能结合诗句对诗歌的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能体会诗人所表达的丰富情感。 3.《马嵬》:能结合“马嵬之变”理解诗所要表达的主题;能理解诗中采用的倒叙的章法结构;能分析本诗中运用的对比和反衬的艺术手法;能结合本诗理解前人对本诗“讽意至深,用笔至细”的评价。 4. 熟读成诵,并默写该诗。 课时安排:2课时 前置作业 1.温故知新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了解作者 3.这两首诗的大体意思是什么,结合诗句进行翻译。 《锦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初中所学名句(前置作业1)导入 追问:这些名句出自谁的作品?(李商隐),请同学谈谈你所了解的李商隐。

二.作者及其背景(前置作业2)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终得中进士。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后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从此,李商隐便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 中国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山穷水尽的下滑趋势,而李商隐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中国晚唐最著名的诗人,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广为传颂。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但由于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以致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著作有《李义山诗集》等。 这首七律为李商隐(享年47岁,可惜才高命薄)离世前不久之作,凝缩着诗人匆匆一生里的,跌宕流离的命运,失落沮丧的际遇,讳莫如深的情感,梦幻绮丽的爱恋……,这一切,又如同他名姓中的那个“隐”字一样,影影绰绰,朦朦胧胧,依稀仿佛,似有似无,感觉得到,捉摸不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美学境界吸引着千百年的中国读者。凡读过此2 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斯之谜”。三.解析题目本诗选自《李商隐诗歌集解》。“锦瑟”是指绘有花纹的瑟,这里是对瑟的美《锦瑟》称,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两

国家一等奖必修三《马嵬(其二)》教学设计

《马嵬(其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并理解诗意。 2.通过对诗歌内容的赏析体悟诗中情感,掌握诗中的对比手法,并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3.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情分析: 这个班是我们学校的实验班,基础较好,部分同学语文素养较高,其中不乏思维活跃、表达能力强的同学。所以对于这首诗的诗意,我完全让学生自学掌握,只对其中重要的词语进行口头检测。然后直接切入到本课的重难点——体悟作者的情感,并要求学生赏析诗中的手法。对于这个重难点,我对这个班的学生有信心。因为平时他们的思维活跃,合作学习时大部分同学能积极参与讨论。讨论后的全班分享交流也是精彩纷呈,学生都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我大胆地采用让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另外我加入了同题阅读这一环节,想拓展学生视野,训练他们的思维。 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诗歌内容的赏析体悟诗中情感,掌握诗中的对比手法,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里面包含了对李杨爱情的歌颂和同情,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的。 活动2【活动】感知诗歌: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讲究平仄押韵,具有音律美,所以我们在鉴赏诗歌时,要字正腔圆,读准字音并读出节奏感。 1.请大家自由朗读一遍,并在课本上标注没有把握的字音。 多媒体显示:字正腔圆。 2.请一生朗读,师生纠正字音及停顿错误处。 3.出示嵬、卜、柝、筹的注音和节奏的划分,全班齐读。 马嵬(wéi) 李商隐

《李商隐诗两首》教案

《李商隐诗两首》学案 一、学习探究 《锦瑟》 1.典丽精工是李商隐诗歌的特点之一本诗中间两联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调,留下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中间两联共用了四个典故一是庄周梦为蝴蝶的典故,意为曾经有过梦想,曾经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中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二是用望帝魂化杜鹃的典故,意为曾经害过相思,有过殷切的思念三是用南海鲛人的故事,意在说梦想和思想都破灭后所得只是满眼的泪水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一种复杂的怅惘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四是用传说中蓝田产玉的故事,意在说梦想和思情破灭后的迷惘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与典三所涵一致四个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怅惘、悲伤的内心情感诗中美好的境界是什么,殷切的思念是什么,诗人为什么而落泪,为什么而迷惘,都难以知晓,诗歌带给读者的是一种扑朔迷离的意境这恰恰给了人们无穷无尽、异彩纷呈的想象空间。 2.你认为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此诗内容很有争议有人认为“锦瑟”是令孤楚家婢女名,这是首爱情诗;有人认为是追怀他死去的妻子王氏而作,是首悼亡诗;还有人说瑟有适、怨、清、和四种声调,诗的中间四句每句各咏一调,则这又是一首描绘音乐的咏物诗现在认为较为合理的解释是:本诗为李商隐晚年追叙生平,自伤身世之辞如诗人执著一念的美好情感破灭;或自己卓越才德不为世用的悲哀等。 《马嵬》 3.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情况?前后又有什么关系?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不甚明了,要求“赐”死杨妃,杨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祸水一说,显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关系。 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这种举动正是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 4.对于这些诗人李商隐发出了“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慨叹从内容上看前后句有什么特点?从语气上看又有什么特点? 对比,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心爱女人对比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反问贵为天子能保护自己的子民,何况自己心爱女人,但“不及卢家有莫愁”,这一问问出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情况,问得有力,令人掩卷深思,其讥讽之意愈明。 二、素材挖掘 1.从前中学时用“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用得顺手拈来,用得飞扬爬扈,用得踌躇满志,回头看看,不觉莞尔。那不过是年少时因无知而来的无畏。如今却是再不敢乱用,用尽了那么一点众思众想的产物,我竟于它们有怕亵渎之意了。我以为,李的那些句,那些辞藻与意境,似于张爱玲之,二人又皆擅于述男女情爱并生出人生里婉转的况味和本质的含义来。同样的辞藻华美、意象密集、韵味悠长,同样的意境悠忽恍然,同样的非凡感悟和资质,同样的骨子里透出的天才意味,都是别人想要借用,却怎么借怎么用也生不出辉来的。那些东西,只专属于他们自己,只为他们

马嵬(其二)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从诗歌叙述中读出玄宗形象 2、掌握本诗于对比中显讽刺的写法 3、体会本诗深刻寓意 教学重点: 1、从诗歌叙述中读出玄宗形象 2、掌握本诗于对比中显讽刺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本诗深刻寓意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李商隐的《锦瑟》,现在大家一起背诵这首诗。(生齐背《锦瑟》)《锦瑟》可以说是李商隐所写诗歌当中最朦胧难懂的,但今天我们要学的《马嵬》相对而言要易懂许多。 二、初读正音断句 1.出示已断好节奏的诗歌原文,生齐读。师注意字词读音。 2.解题 (1)马嵬,在今陕西,如今已然成为旅游景点。此地有杨贵妃墓,更有“马嵬之变”的历史。 (2)唐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大军逼近长安,继而潼关失守,长安城岌岌可危。在一个阴雨连绵的黎明,唐玄宗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及诸皇亲国戚、心腹宦官离开长安,逃往四川。次日晚行至马嵬驿,护驾军士砍杀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立即处决杨贵妃。玄宗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史称“马嵬之变”。 3.咏史诗鉴赏步骤 弄清史实; 揣摩意图; 分析写法 三、再读分析人物 本诗牵涉到的主要人物是唐玄宗,主要历史事件是马嵬之变。请大家结合诗歌分析历史事件之下的历史人物在诗人笔下是怎样的形象。 1.从诗歌哪一句可以看到马嵬之变时的玄宗?当时情况如何?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前一句写六军将士止步不前迫使玄宗赐死贵妃。这样不正常的情景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威严尽失无能为力的落魄天子形象。 尊贵的天子不是一声令下就能让千军万马齐发吗?忠诚的将士不是应该奉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吗?可现在呢?将士停步不前,说,贼本尚在。天子迫不得已,说,赐其白绫。 后一句写五年前玄宗贵妃七夕盟誓。当年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你侬我侬誓要生生世世在一起,而今却是你自顾保命赐我一死独活人间。今昔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一个虚伪自私的薄情男子形象。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牵牛织

(完整版)马嵬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马嵬(其二) 教学目标: 1. 学习转换诗面。 2. 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咏史怀古诗特点的理解。 3.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引进比较篇目,加深对咏史怀古诗特点的理解。 2.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总结。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二、回顾两首诗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引导分析: 所临之地:昭君村 所忆之人:王昭君 所咏之事:昭君出塞 关联诗人:命运相似 所抒之情:同病相怜,叹人伤己。 所用技法:对比反衬、融情于景、拟人手法、化静为动。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引导分析: 所临之地:乌衣巷 所忆之人:王谢家族 所咏之事:繁华远去,徒留荒凉 关联现实:同一地点,昔盛今衰 所抒之情:世事沧桑,吊古伤今 所用技法:对比反衬、融情于景。 三、解读《马嵬(其二)》

更:还有。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 笑:嘲笑。 如何:为什么。 首联:徒然听说海外还有神仙世界九州地,来生未可预知,今生今世夫妻关系就此罢休。 颔联: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巡逻打梆声,不再有宫中卫士击筹报晓。 颈联:今天六军约定驻马不前进,当年七夕还嗤笑织女牛郎不相会。 尾联: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天子皇帝,却还比不上卢家平民有莫愁女朝朝夕夕相陪伴。 2.分析诗句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仙山寻妃 空闻虎旅传宵柝,此日六军同驻马。——马嵬之变 当时七夕笑牵牛。——七夕之盟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尾联以对比手法和反诘语气作结,寄托感慨,点明题旨,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唐玄宗。作者在这里向世人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反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3.主旨思想 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警告当朝统治者要励精图治,不可荒淫误国。 4、艺术技巧 1.倒叙: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2.对比:暗含讽刺

李商隐的《马嵬其二》教学设计

李商隐的《马嵬其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李商隐 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 情感和表现 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 意浓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 激发 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 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诗歌 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 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 在《长恨歌 》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又这样叙说唐玄 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

绵绵无绝期。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 和流。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 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看看李商隐 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二、初读课文: 1、教师指导: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 2、学生齐读课文。 三、分析课文: 1.学生参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诗意。 2.学生讨论,老师点拨。 【提问】本诗以哪一事件为背景,诗中哪几联写这一事件?请同学介绍。 【明确】马嵬之变,颔联和颈联 【提问】首联中用典,写方士寻仙之事,有何用意?作者对此态度如何? 【明确】似写玄宗思贵妃心切,其实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提问】颔联两句分别展现了怎样的生活场景?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观点? 【明确】“虎旅传宵柝”写的是逃难生活的不安适。“虎旅传宵柝”本来是 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虎旅”虽“传宵柝”, 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 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鸡人报晓筹”写的是 宫中生活的安乐, 也暗示唐玄宗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 但“无复”点出了这一希 望已幻灭,“无复”与“空闻”相对,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昔乐今苦,昔安今 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提问】颈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明确】“此日”指马嵬之变这一天,也是杨贵妃的死日。玄宗“当时”七 夕与杨贵妃盟誓,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 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同驻马”的时候,结果又如何? “七夕 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 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 用“七夕笑牵牛”对照“六 军同驻马”,两相映衬,就表现出了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 有“此日”的离散? 【提问】尾联中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对比,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自己宠爱的妃子,而作为 普通百姓的卢家却有更美满的婚姻,这一对比引人沉思,发人深省。 【提问】诗人借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

《马嵬其二》教案

《马嵬其二》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2.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引进比较阅读篇目,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总结。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要求学生记忆出李商隐的名诗: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二、关于咏史诗 咏史诗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 安史乱后,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败,李商隐对玄宗的失政特别感到痛心,讽刺也特别尖锐。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 三、题解: 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史称“马嵬之变”。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四、诵读诗歌 1.重点字词解释 更:还有。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 笑:嘲笑。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马嵬其二》

《马嵬》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 2.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3.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2.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又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二、相关资料 1、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2、马嵬之变:安史之乱潼关被攻破时,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难。随行军队行至马嵬驿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杀死杨贵妃。唐玄宗不得已令杨贵妃自缢,史称“马嵬之变”。 三、诵读感知 1、范读 2、学生诵读 四、诗歌欣赏 1、《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为题材写作的,哪几句诗写了马嵬之变这一事件? 明确: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1)颔联分析 a、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 明确: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完整版)《马嵬》教案

《马嵬》教案 广元市朝天中学语文备课组:何鸿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能力目标 (1)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2)通过写“我所知道的李商隐”等训练,提高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2)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学方法】 以诵读感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充分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又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三、课文简介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马嵬》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为学而教·课堂教学大比武

二、探究发问1、检查自学 (1)作者及背景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 人。擅长骈文写作,他和 杜牧合称“小李杜”,与 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 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 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 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 体”。其诗构思新奇,风 格浓丽。 天宝十五年(756)安 史之乱爆发,唐玄宗携杨 贵妃逃往四川,至马嵬, 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 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 妃。唐玄宗不得已,令其 自缢而死,史称“马嵬之 变”。 2.诵读诗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 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 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 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 /卢家/有莫愁。 3.解决字词,疏通大 意。 (1)重点字词 (2)学生讨论疏通文意, 2、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 就诗歌的理解提出问题。 检查深度自学

三、讨论释疑1、首联中先用“海外” “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 士在海外寻见杨贵妃的 传说,而用“徒闻”加以 否定。玄宗听术士说杨贵 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 为夫妇”的誓言,可是缘 分已尽,于事无补。有何 用意? 2、颔联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 点? 3、从咏史诗角度出发 思考,《马嵬(其二)》 有什么写作特点? 小组内定向充分讨论,各 抒己见,由组长记录并推 举一人总结发言。条分缕 析,有理有据。 开展深度讨论 结合注释13可知, 首联开门见山,点出 诗歌主要描述对象 及事件,对回答“如 何四纪为天子,不及 卢家有莫愁”的发 问,作了铺垫。问题 摄入点难度不大。 四、品读悟道师生共同明确。 问题一:用典手法。讽刺 唐玄宗痴心妄想,也写出 了唐玄宗的爱情之悲。 问题二:对比反衬手法。 “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 活和“鸡人报晓筹”的宫 内生活相对比,昔乐今 苦,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 昔日的安乐。再用“空闻” 和“无复”相呼应,表现 希望已幻灭,昔安今危的 不同处境和心情跃然纸 上。 问题三:(1)从章法上 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2)从表现手法上看, 采用了对比反衬手法。 学生展示:推荐人发言, 相关小组补充。 学生深度展示 课堂上,学生语言表 达上没有严谨的逻 辑和条理,老师适当 引导,同时投影课 件,文字形式展示回 答问题时的逻辑性, 条理性。

马嵬教案

《马嵬》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 2、学习本诗叙事、表现等手法 3、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 教学重难点: 1、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2.诗歌蕴涵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公开课千呼万唤始出来,这几天老师为了公开课都快魔怔了,连做梦都与它有关,昨天晚上我又做了个梦,梦见我变成了一条汉子,今天呢,我要把这个梦给大家情景再现一下,这个梦是由一段音乐开场的。(放音乐) 二、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关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记述 ①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②又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③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④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⑤《马嵬》,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三、我们之前预习过,这是一首咏史诗,在看诗歌的内容之前,我们先复习一下之前讲过的鉴赏咏史诗的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 (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寻找连接点)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情感 (体悟感情) (3)运用什么方法表达思想情感的 (分析技巧) 我们今天就按照这个步骤来学习这首诗。 四、步骤一:弄清史实,感知诗意:也就是了解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有关人物。我们来读一下这首诗。 马嵬(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事件马嵬之变。事件的主人公是:唐玄宗和杨贵妃(讲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相识相知---三千宠爱---七夕盟誓---安史之乱---马嵬之变---海外招魂

马嵬教学设计

重谈李杨事揣摩隐然意 ——《马嵬》教学设计 吴桥中学王明辉 单元教学目标 必修3第二单元是的内容是唐代诗歌。按照时间顺序分别选取了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的诗。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细致深入的学习。按照新课标的有关要求,确定以下单元教学目标.: 1.揣摩诗歌语言,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2.进入情境,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3.联系不同的创作背景,感受和理解不同的创作风格。 学情分析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他们对古典诗歌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如何让他们深入了解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进一步走进古代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古代文化的无穷魅力,提高鉴赏能力,则需要教师的适当点拨。 《马嵬》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能力目标 (1)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 深意浓的特点。 (2)进一步训练学生揣摩语言的能力,透过表层语言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2)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 及其表达效果。 (2)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三、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_《马嵬》(其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马嵬》(其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及任务: 1、知人论世,把握写作意图及“讽意至深,用笔至细”。 2、学会诵读诗歌,体会诗歌意境高远的特点。 3、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重点: 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我们学习经典的脚步从没有停过。古典诗词承载了中华文明的更迭演进,今天让我们走进晚唐诗人李商隐的《马嵬》(其二)感受诗词中绵延千年的魅力。 李商隐,我们同学熟悉吗?—— 学过他的诗吗?《夜雨寄北》,还有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无题》。这两首诗都是什么题材的?爱情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马嵬》(其二)是什么题材的?看题目,是地名,发生了什么重要历史事件? 马嵬之变 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史称“马嵬之变”。 据考证,李商隐写《马嵬》(其二)这首诗的时候,距离“马嵬之变”已经80多年。到李商隐的时候,已成为历史,这类诗歌属于咏史诗,也就是叙事诗。 二、感受诗词的魅力,离不开朗读,我们每一个同学要成为一名朗读者。 找同学朗读。正音,节奏 教师范读(节拍提示)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学生读 ---齐读 三、唐朝的白居易响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的口号。 为时事而作的主张,是历代文人富于历史使命感的一种集中概括。李 商隐写作《夜雨寄北》的意图是表达对妻子的思念 那么李商隐写《马嵬》(其二)这首诗的意图是什么呢? 对《马嵬》(其二)这首诗,近代人黄侃评论说是“讽意至深,用笔至细”,你是怎样理解的? 这里的“讽”如何理解?“用笔”指的是写文章注意哪方面?叙事、修辞等方面 讽有讽刺、讽谏之一,这里的“讽”什么意思?是讽刺,看看讽刺了什么人。 首联:叙写了什么事?“讽意”及“用笔”体现在哪里? 明确:写玄宗思杨妃之切,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先用“海外” “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 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他生来世为夫妇的事渺茫难求,而今生的缘分已分明结束。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徒闻”者,徒然听说也,加深了讽刺意味。 讽刺了唐玄宗的痴心空想,用了倒叙的手法。 合作探究:请同学们分组讨论颔联、颈联如何体现“讽意”及“用笔”? 明确: 颔联:“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宫外“鸡人报晓筹”,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又是一层意思。——宫内 怎么理解其中的讽刺之意呢?“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 意思是:“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这里用了对比的手法。讽刺了玄宗在逃难途中狼狈的神态。 颈联:“此日”指杨贵妃的死日。“六军同驻马”,禁卫军按兵不动,逼迫

马嵬公开课教案

马嵬(其二)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学习本诗中对比、反衬的艺术表现手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通过深入探讨诗文内涵,加深对李商隐诗歌主旨的理解。 4、通过学习本诗,使学生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本诗中对比、反衬的艺术表现手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重) 2.通过学生自主讨论,加深对李商隐诗歌主旨的理解。(难)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别了李白的飘逸洒脱,远了杜甫的沉郁顿挫,亦少了乐天的平白晓畅,他,以其清丽俊逸的诗风,从诗词的古道里走来,迷醉了大唐的烟雨山河。李商隐,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诗篇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商隐的咏史抒怀诗《马嵬》(其二)。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858年),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李商隐生活在唐帝国日趋衰败的晚唐时代,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藩镇跋扈,深为不满。热衷政治,企望革新。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始终被排挤,于禄微位卑的幕僚生活中度过一生,四十六岁抑郁而终。 2、写作背景 3、马嵬兵变(史实) 三、初步感知 1、正音断句,读清并读出节奏感。 (1)自读一遍。(在PPT显示嵬、卜、柝、筹、的注音和节奏划分。) (2)听录音范读,注意节奏。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3)学生齐读课文。 三、文本分析 1、疏通文意 (1)给学生三分钟,结合课文注释自行理解诗意,并请两位同来分别解释一下屏幕上的字词含义和诗歌内容。(PPT显示〞徒闻〞、〞卜〞、〞宵柝〞、〝无复〞、〞晓筹〞、〞如何〞、〞为〞) 译文: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