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骑楼的建筑风格

广州骑楼的建筑风格
广州骑楼的建筑风格

广州骑楼的建筑风格

虽然有着“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但由于骑楼作为民间商住功能的建筑形式,商人们一方面为了迎合顾客的崇洋心理,另一方面为了标新立异,常常采用“洋式店面”。其设计建造者大都不是职业建筑师,而是普普通通的工匠,面对西方建筑,除了吸收一些结构方式和布局方式外,他们看到的更多是各种装饰。工匠们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模仿”,采取放任自由的“拿来主义”态度。这种对西方建筑创造性的模仿和大胆的改良就形成了广州骑楼活泼而有特

广州骑楼的演变

广州骑楼的演变 广州骑楼的演变作者:佚名 时间:2008-7-7 浏览量: 骑楼,广州的尺度 大约20年前,两广及闽南一带,稍具规模的城镇便多是骑楼街的天下。广州城西的骑楼街一度纵横交错,蔚为壮观。 西风东渐蕴骑楼 骑楼街区的成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城镇经济日趋成熟,新式马路也同时建成,西化的骑楼渐渐取代檐廊式建筑,广州地区踉跄地形成了半殖民地的城镇风格。 推究这种传统村镇尺度发展而来的并置联立的街区结构体系的成因,务必回溯到传统墟镇文化上来。广东传统村镇选址的共同规律,不外

乎近水、近田、近山、近交通,或几者兼备。其中“亲水”与“交通优先”两大原则在形成今日广州城区构架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很显然,广州最初的形态是沿珠江分布的村镇集落。珠江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水这一生活命脉,而且是广州联系外界的交通渠道,特别是在脱离了小农经济的墟市商品交换模式之后,靠近珠江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副业、手工业的发展,也影响了村落对外联系。由于陆上交通更为便捷,近公路的村镇逐步扩大,公路很快取代水体形成村镇分布的骨骼。与传统的以水路为骨架的分布模式相比,陆上布局更为直接明确,使传统布局逐渐游离了随形于自然地理的约束,大尺度的城市化进程因此成为可能。 但是,由于珠江航运的发达与其举足轻重的地位,广州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仍与珠江的地理走势保持了不同程度的对位。其直接的结果便是东西向的道路远多于南北向,联系更为便捷。这种过份依附珠江导致了新型城市网络的不成熟,以及墟镇模式向现代城市转型的不彻底性。新型的道路网系统没有能够完全自成一体地彻底覆盖旧有的墟镇脉络。相反,珠江航运的发达使人们对现代交通体系的期望变得迟钝。较之北方的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这是广州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特性。

6、梧州骑楼城——龙母庙景区

.梧州奇楼城——龙母庙景区 各位游客: 大家好!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游览国家4A级景区----梧州骑楼城---龙母庙景区。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梧州“中国骑楼城”的基本情况。 梧州乃千年古城、百年商埠。20世纪初,梧州商贸日益繁华,骑楼建筑逐渐流行。传统骑楼建筑多为3~4层,临街商铺二楼以上部分凸出来,二楼罩着的空间成为人行道,远远看去,像“骑”在人行道上,故名“骑楼”。 梧州骑楼街历来商贾云集,最风光时街上有大小商号1500家,造就了上万富商,人称“千年岭南重镇,百年两广商埠”。在梧州市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对河东旧城区尚存的骑楼建筑560幢、总长约4.6千米的骑楼街进行改造。工程于2004年9月全部竣工,共完成改建之骑楼建筑区域总平面约1平方千米,改建的骑楼街总长达7千米。 现在,我们第一站先到骑楼牌坊,这是典型的西方建筑风格。我们前方的建筑是著名的粤西楼。粤西楼酒家始创于1916年,此为原址。该酒楼名厨官良所创特色名菜“纸包鸡”,制法独特、滑嫩不腻、甘香可口,乃镇楼之作,近百年来名扬桂、粤、港、澳乃至东南亚。 现在我们来到骑楼城文化雕塑。梧州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城市。大家请看,这是牟子像。牟子是苍梧人。他博览群书,勤奋好学,不愿当官,潜心钻研道学和佛学,他所著《理惑论》(37篇),糅合儒道各家学说,以儒家和道家的观点宣讲佛家原理,自成一体,是中国第一部佛教专著。 现在我们来到西门口,即现在的中山码头。1921~1922年,孙中山先生为筹划北伐,曾三次来到梧州,其中从桂林到梧州就是从西码头上下船的。 好,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桂林路。大家请看,那里就是龙母广场。龙母庙也位于此地。现在我将带领大家参拜龙母,探访龙母文化。 龙母广场是2005年扩建竣工的。龙母是流传在我国西江流域民间中颇具神奇色彩的一位女神,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不亚于海神娘娘妈祖(天妃)。龙母原姓温,传说她在洗衣服时捡得石卵产下五个龙子,所以人们尊称她为龙母。 龙母庙始建于北宋,明清皆有重修。各位游客,这就是龙母庙新建的牌坊。牌坊是由汉白玉制作而成的,高大雄伟,上首正中是“龙母庙”三个大字。 现在我们来到了龙母宝殿。龙母宝殿庄严肃穆,气势壮观,整个建筑具有南方建筑风格的特点。正殿前庭,一年四季香火旺盛,庆典活动不断,春天有“龙母开金库”,夏天有“龙母诞”,秋天有“龙母得道诞”,冬天有“朝母节”。“龙母诞”是最隆重和热闹的了。 现在我们来到山顶,大家眼前所看到的就是中国最高的龙母圣像,高38米,此像由铜制成。这是2003年通过向社会公开征集,经专家评审和市民推选出来的,由张越、覃恩铭创作的《金印龙母》获得一等奖。 好了,各位游客,今天游览到此结束,希望龙母保佑大家安康幸福!谢谢大家。 1

岭南建筑的奇葩—广州骑楼

岭南建筑的奇葩—广州骑楼 (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武汉1006161052) 摘要:一个城市是有她自己的独特记忆,就拿广州来说,她独特的文化底蕴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岭南人,在记忆深处有一组这样独特的画面,一群独特的建筑,岭南建筑奇葩骑楼。骑楼,广州的名片,虽然很多岭南市民依然每天都能看到,但岁月的洗礼,骑楼或被拆迁、或外形经过多次的翻新,骑楼最特别、最迷人的装饰及造型已难以看到。“我们的城市正在失去记忆。”许多文化之士对中国城市建筑表达这样的忧思。因此,我们要保护好这些城市的记忆。 关键词:起源和分布功能和特点影响经典珍藏现状与保护 一、骑楼的起源和分布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广州近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西洋建筑的移入、传统建筑的复兴以及现代主义建筑的传入等若干阶段。西洋建筑在广州便有了以下类型:如天主教圣心堂(石室)一类的宗教建筑;如广州邮务管理局大楼、粤海关大楼、市府大楼、省财政厅大楼、省总工会大楼一类的公共建筑;如西关大屋、竹筒屋以及东山花园洋房、小洋楼一类的住宅民居建筑;如中山纪念堂、海员亭一类的纪念性建筑;还有如爱群大厦、南方大厦、市银行大楼、省银行大楼、新亚大酒店以及遍布广州各主要商业街。 圣心堂西关大屋 其实,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皆因商业建筑中的“骑楼”部分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筑,在马路边相互联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可达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以上。广州有“五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之说,因而“骑楼”正好适应这种气候特点,一时风靡整个广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广州街景的主格局。“骑楼”建筑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而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气魄最大: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均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佼佼者。本世纪60年代以后,广州新建的商业街区已很少采用这种形式了。

梧州骑楼城龙母庙景区导游词文档

梧州骑楼城龙母庙景区导游词文档Guide words of Longmu Temple scenic spot in Qilou Cit y, Wuzhou 编订:JinTai College

梧州骑楼城龙母庙景区导游词文档 前言: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 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 体之一。本文档根据导游词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 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据中国当代著名国学家、文化学者肖健介绍,龙母庙是 珠江流域人民为纪念战国时期南方百越民族女首领“龙母”而兴建的庙宇,珠江流域沿江各地均建有龙母庙,尤以广西梧州龙母庙和广东德庆龙母庙为祖庭,享誉海内外。梧州龙母庙,始建于北宋初年,位于梧州桂林路,依珠投岭西麓、面临桂江,该庙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进行了维修复原,此后逐步进行扩建,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建有牌坊、五龙喷水壁、前殿、 龙母宝殿、龙母寝宫、钟楼、鼓楼、塔楼和中国最高的38米 龙母圣像等。德庆龙母庙始建于秦汉时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堪称一座凝聚了历代岭南建筑和造型艺术的殿堂,与广州陈家祠、佛山祖庙齐名为“岭南古建筑三瑰宝”,该庙完整地保存着明代开国皇帝的洪武诏书碑,德庆龙母庙是海内外”龙的传人“寻根问祖的圣地,连年香火鼎盛。相传龙母姓温,温氏细心哺育五条小龙长大后,五条小龙感温氏养育之恩,帮助温氏与水灾、旱灾和土豪恶吏作斗争,造福黎民百姓,珠江

流域人民便将温氏尊为“龙母”,世代不忘龙母恩泽,建龙母庙、年年祭祀,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梧州骑楼城龙母庙景区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各位贵宾来到因展示岭南骑楼文化和西江流 域龙母文化而得名的梧州骑楼城—龙母庙景区,我是景区的讲解员小培。 主要景点:龙母 龙母是春秋战国时期百越族女首领,姓温,名凤娇。千 百年来,一直被西江流域的民众信奉为“水神”而建庙敬拜。以对龙母图腾崇拜为基础,西江流域诞生了龙母文化,成为西江文化的内核,她的流传和影响力不亚于海神妈祖。 梧州的龙母庙始建于北宋年间,明清两朝都有修葺。 20xx年梧州对龙母庙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翻新,把原来 5000多平方米的庙宇扩展到10万平方米,建成和修缮了牌坊、前殿、龙母宝殿、龙母寝宫、钟楼、鼓楼、塔楼、厢房、连廊以及国内最高的38米龙母圣像。20xx年2月10号举行了龙 母圣像揭幕仪式。 主要景点:龙母文化

作文:梧州骑楼城

美丽的骑楼城 朋友,也许你游览过许多城市,不知是否到过我的家乡——美丽的梧州。它坐落在举世无双的鸳鸯江伴,享有“小香港”、“宝石之都”等美称。来吧,朋友,美丽的梧州山城欢迎你! 来到梧州游玩,我建议你,除了去游览梧州的特色景点:如地处梧州市区最高而且风景美丽的白云山、闻名的龙母太庙、及庄严肃穆的中山纪念堂和宝石城等地外,还一定要去游玩一下具有岭南特色的百年古迹——骑楼城。 在骑楼的外观上,我们可以看到有代表性的中国建筑:如花窗、砖雕、牌坊等都十分古朴。它透露着一种中国骑楼城的文化气息,尤其是骑楼柱外的铁环更具有一种神秘的色彩。听老人们说:“梧州地处西江、桂江两河交汇处,年年都被洪水淹,是人们用来栓船用的。”现在,我们已建造了河东防洪大堤,铁环虽已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但它可作为永久的历史见证。而且骑楼城的西方文化痕迹也较浓,如罗马柱、圆拱形窗、穹雕等都是典型的西方建筑色彩。 骑楼城与步行街紧密连接在一起,走进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真让人眼花缭乱、流连往返。每当华灯初上,整个骑楼城各色灯光不停的闪烁,简直就像一座富丽堂皇的迷宫。 我爱我的家乡—梧州,更爱美丽的骑楼城! 美丽的鸳鸯江 在我的家乡——梧州,有一条美丽的绸缎。她静静地流淌着,灌溉着两岸的土地,她就是举世无双的鸳鸯江。 春天,江水缓缓地流,像一位温柔的母亲,轻轻地拍打着堤岸边的小草。小草微微地对她点头,仿佛在感谢她长年累月的滋养。一颗颗稚气的花苞忽然从细细枝丫上冒出来,有的已经迫不及待地绽放开来,释放出淡淡的清香,随着春天轻轻地摇曳。 夏日,草儿长得更粗壮了,花儿开得更鲜艳了,蜜蜂忙着采蜜,蝴蝶流连忘返。夜幕降临时,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鸳鸯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 初秋,岸边的树木变成了铁青色,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黄,渐渐地从叶子中显露出来,争相炫耀着自己的光彩。江水平静地看着这一切。偶尔有驳船飞快地驶过,响着汽笛,在江心划出一条长长的路,于是,水面上的倒影,高楼大厦、亭台楼阁、蓝天白云、花草树木,以及飞过的一行行大雁,都随着浪花轻轻地摇曳。 隆冬,不浓不淡的晨雾笼罩了整个大地,鸳鸯江像是披上了一层洁白的面纱。凛冽的寒风掠过江面,涛声依旧,她耐心地等待着,下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那明媚的春光…… “我爱清流频击楫,鸳鸯秀水世无双”。这是宋代诗人苏轼留下的诗句。她就是美丽的鸳鸯江。

广州独特的建筑文化--骑楼

广州独特的建筑文化--骑楼 骑楼,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一种独特建筑物。它是广州传统建筑的代表,在2019年 的上海世博会上广东馆外形设计就是富有南粤特色的骑楼。并不高大的骑楼从遥远的年代 走来,成就了数不清的老字号,也造就了难计其数的广州富贾。 骑楼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骑楼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那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是英国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这种 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可以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它冲破 了居家单门独户的束缚,变成顾客的共享空间,并体现相互尊重的现代意识。走在骑楼下,自在闲适,温馨亲近,脚无沙尘,清洁整齐,透出关心互动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浓郁的生 活气息,成为品茗、聊天、会客、交流信息、晚间凉眠的地方。 骑楼作为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 的建筑形式。不仅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而且有更突出的商业实用性。通常是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 广州最早的骑楼出现于清朝末年,广州的一德路、圣心教堂(石室)一带。骑楼这一新 鲜事物,引起了建筑界的极大兴趣,有人考究,骑楼引进了地中海国家的「卷廊」建筑特色,因为那里也是高温多雨,蒸晒酷热,那里的建筑都有宽阔的廊道。 但不少专家认为这是早期的干栏式建筑的发展和改进。争论归争论,岭南的建筑师好 就好在讲究实际,不是全盘照搬,把西方建筑与岭南传统建筑结合,演变为这种富有岭南 特色的骑楼,从此在广州大行其道,成为岭南商业街市的一特有建筑。 老房子作为城市的一种符号,折射出了一个城市的性格,而骑楼作为广州的传统建筑 的代表,它折射出了广州市井文化中具有人情味的特点。然而时代不断地发展,当城市中 的高楼一幢幢的被建成时,很多人认为骑楼已经过时了,但是骑楼带给我们的感觉是无法 替代的,所以希望骑楼不仅仅是一个回忆,更要活在当下。

广西梧州骑楼城导游词

( 广西导游词)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29385 广西梧州骑楼城导游词Tour guide of Qilou City, Wuzhou, Guangxi

广西梧州骑楼城导游词 梧州河东老城区现存骑楼街道22条,骑楼建筑560幢,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国内罕见,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骑楼博物城”。 景点分布: 1897年梧州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逐渐发展成为珠江流域著名的商埠,当时的城内建筑为了结合南方潮湿多雨及多洪易涝的气候特点,多采用骑楼形式,临街楼层可作商铺,楼上可住人,既方便行人上街时遮阳挡雨,又可扩大楼房面积,这片连绵成片的骑楼城,也是梧州昔日辉煌繁荣的标志。 骑楼街主要分布在大东上路、大东下路、阜民路、大同路、中山路、竹安路、五坊路、沙街、九坊路、南环路、大中路、民主路、建设路、大南路、小南路、四坊路、桂林路、桂北路、北环路等街道上。骑楼城最经典的建筑为梧州海关旧址、思达公医院旧址、大同酒店、新西旅社、大东酒家、粤西楼等,最有历史文化底蕴的街道是马王街和金龙巷。骑楼城的中心在骑楼城牌坊至中庭广场,里面展示有赵光、牟子等梧州历史名人雕像;而新西旅店至龙母太庙的防洪堤内墙有一段长1.4公里的梧州历史文化长廊,游骑楼城一日便可读懂梧州两千多年历史。 :广西梧州骑楼城导游词 骑楼建筑是结合南方潮湿多雨及多洪易涝的气候特点而设计建造,一般为三

四层楼房,地层商铺门面向内缩入2至3米让出来作为人行走廊--亦叫"骑楼底人行道",这样既可以替行人遮阳挡雨,又可以为商铺营造舒适环境;楼房二层一般设有水门,是为备洪水浸街时楼上方便出入用的,可以在水门放下一把竹梯,从竹梯上下搭艇,也可以在水门放下竹篮向沿街巡游的售货小艇购买米、油、蔬菜、火油、电池等生活必需品。临街砖柱上镶嵌铁环高低各一只,亦为备拴泊船艇系缆绳用的,这些都是因为梧州地处三江水口,几乎年年有几次洪水淹街的特殊需要。 梧州骑楼文化已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曾被入选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梧州已修建好防洪堤,每年屡遭洪涝灾害影响的现象已成为历史,但骑楼这一独特的建筑风格已作为历史的见证保存下来。现存骑楼街道22条,总长7公里,最长的达2530米,骑楼建筑560幢,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国内罕见,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骑楼博物城"。 骑楼街主要分布在大东上路、大东下路、阜民路、大同路、中山路、竹安路、五坊路、沙街、九坊路、南环路、大中路、民主路、建设路、大南路、小南路、四坊路、桂林路、桂北路、北环路等街道上。 :广西梧州骑楼城导游词 骑楼城是梧州河东老城连绵成片的骑楼群,骑楼在南方并不少见,但能称上“城”的却不多。梧州这片骑楼不仅保存较好,面积也不小。从老城的大东路一直到建设路,不仅能看到南洋式、仿巴洛克式的骑楼,还有不少历史建筑、老民宅,好像一个露天的市井博物馆。 商贾最盛时,骑楼城中有大小商号1500多家。如今昔日辉煌早已褪去,沿街的小商铺经营着各自的买卖,成了一片不温不火的休闲地带。街上有许多反映

骑楼与骑楼文化

骑楼与骑楼文化 五矿地产设计部建筑师王坤 导言: 姜文导演新片《让子弹飞》在2011成为国产电影中难得的叫好又叫座影片,观众们不仅为影片中的故事、人物、语言所吸引,更被电影故事所选择的“鹅城”所倾倒。在电影中频繁出现的整齐划一的街道两旁带廊道的旧式洋楼和中西合璧的碉楼成为人们回味电影重要内容。而“自力村”作为电影拍摄的外景场地也名声大噪。“自力村”的这些碉楼其实就是本期建筑板块的主题“骑楼”的衍生建筑物。“黄老爷的宅邸,竹林掩映,碉楼耸立,易守难攻,万夫莫开。”尽管“汤师爷”是一个骗子,但他对“黄四郎”宅邸的称赞却是真实的。本期就将“骑楼”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介绍给大家。 骑楼的产生 骑楼在建筑专业术语中的解释为:“一种商住建筑,骑楼这个名字描述的是它沿街部分的建筑形态。它的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骑楼”。但它作为一种建筑文化却远远的超越了建筑的范畴。骑楼建筑形式无论在中国和西方都出现的很早,但其真正形成一种建筑文化却是伴随着英国的对外扩张而扩展到全世界。十八世纪后半期,正处于产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殖民势力,进入了印度等南亚国家,这些国家属于热带气候,长期生活在凉爽气候条件下的英国人,一时很难适应。为了克服这个生活上的不利因素,改善居住环境,创造凉爽舒适的居住条件,他们在建造住宅时,采用居室前加走廊的方法挡避炎热,营造出相对凉爽的过渡性空间,这种“外廊式建筑”很快被当地人接受,成为印度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建筑中普遍采用的形式,而且从单边外廊,扩展到双边、三边以至四边回廊。这种以遮阳为主要功能的“外廊式建筑”随着殖民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经由南亚、东南亚、东北亚而至中国。进入中国后,与中国的地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骑楼建筑景观。在这些骑楼式建筑中,既有单体建筑,也有骑楼式街市,更大规模的的还有掺杂其他建筑形式组成骑楼城镇。 骑楼在中国发展沿革 骑楼进入中国后,由于它的实用性、装饰性和耐久性相对于中国传统木框架结构建筑更有优势,也因为许多外国商人高级店铺的示范作用,迅速在沿海的台湾、香港、广州、海口、厦门等对

梧州发展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梧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系部:专业:学号:姓名:梧州市夜景图

目录 一、梧州简介 (3) 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3) 三、工业发展 (6) (一)园区发展成绩喜人 (6) (二)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7) 四、农业发展 (7) 五、旅游业的发展 (8) 六、城市发展 (10) 七、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10) 八、本人对家乡的评价及对未来的展望 (12) 九、参考文献 (12)

梧州的发展 一、梧州简介 中国广西梧州是一座有着2100多年历史的岭南名城,它位于珠江上游,处于浔江、桂江、西江三江交汇处,与粤港澳一水相连,有着"百年商埠"和"小香港"之美誉。梧州辖万秀区、蝶山区、长洲区、苍梧县、岑溪市、藤县和蒙山县,总面积1.2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16万。 梧州地处两广交界处,是广西的东大门,位于泛北部湾经济圈和泛珠三角经济圈交汇节点上,向东可以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接受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辐射转移;向南可以承接西部的劳动力和资源产品的流动。 梧州素有"西南水上门户"之称,浔江、桂江汇于梧州市区为西江,"西江通五省,总汇在梧州"。水路距广州341公里,香港436公里,澳门384公里,为广西距港澳最近的港口口岸城市。梧州口岸为国家一类口岸,有百年对外贸易历史,设施齐全,基础较好,与世界五大洲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 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1、近年来,在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基调,紧紧抓住自治区“两区一带”和“双核”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好经济发展“三步棋”,唱响城市建设“三部曲”,深入实施“东向”、“经济结构软化”和“赶

浅谈广州骑楼

浅谈广州骑楼 一、关于广州骑楼 骑楼是一种商住建筑,骑楼这个名字描述的是它沿街部分的建筑形态。它的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骑楼。 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皆因商业建筑中的“骑楼”部分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筑,在马路边相互联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可达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以上。广州有“五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之说,因而“骑楼”正好适应这种气候特点,一时风靡整个广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广州街景的主格局。“骑楼”建筑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而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气魄最大: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均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佼佼者。本世纪60年代以后,广州新建的商业街区已很少采用这种形式了。 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在两广、福建、海南,赣南有很多这样的建筑。如广州的上下九、厦门的中山路、北海珠海街以及上海金陵路(早期广东人聚居区)。这种建筑适应南方天气潮湿多雨,商业楼宇密集等情况而建造的。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其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防雨遮晒,方便顾客自由选购商品。是东南沿海城镇一种极有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广州骑楼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 二、广州骑楼的特色 广州是我国南方的大都市,也是广东省省会,人口众多,商业发达,所以骑楼多,而且有它不同于其他城镇骑楼的特色。首先,广州因为商业街的人流多,所以骑楼底的空间宽而高,其尺度比其他城镇骑楼都大,是沿街商铺很好的“门厅”。其次,骑楼的柱子比较粗,基本是方柱,在交通噪音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这些粗大的方柱对隔阻马路高频噪声起一定作用,加上柱列的视线遮挡,使走在骑楼底的行人忘记了马路上来回奔驰的车辆,是行人安全逛街很好的心理场。再次,广州骑楼街区的马路较宽,马路两侧的建筑较高,进深较大,是典型的“竹筒屋”。最后,广州骑楼建筑艺术最高,各种中西结合的装饰风格百花齐放,你会发现每条马路的每间骑楼的石雕、砖雕、灰塑、彩画、彩色玻璃、彩色水磨石等装饰都不相同,而骑楼空间的整齐和骑楼屋顶上不规则突出的中式小凉亭和西式小尖塔,又使得广州城市天际线丰富多彩。 广州的骑楼大多由底层有柱廊的单体建筑联排组合成沿街建筑群体,并围合出底层连续的有顶人行道,从而形成完整的骑楼街道。骑楼街道由街道两侧骑楼单体联排形成,底层具有连续性柱廊人行空间的商业街道,因其底层有柱廊并有楼层,而区别于传统街道的“檐廊”空间。 三、广州骑楼特色的成因 关于广州骑楼特色形成的成因主要可以分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其中人为因素是最主要的。 在19世纪中以后,英法等帝国主义侵略广州,东南亚(南洋)英属等殖民地的外廊式建筑传入广州十三行,十三行被烧毁后,又在广州沙面出现。这些外廊式建筑是西欧本土建筑特色与印度和东南亚殖民地热带气候相结合的产物,被称为“殖民地建筑样式”。至20世纪初民国成立,为解决城市居民拥挤和实行都市计划,广州市政府同意在人行道上加建骑楼。当时很明显是参考了外廊式建筑和澳门、香港的骑楼建筑特点和建筑章程。1912年广州国民政

走进梧州历史资料汇编

走进梧州历史资料汇编: 2010年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系列一: 1.西汉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南越王赵伦自称南越武帝,建立苍梧王国,封赵光为苍梧王,赵光即位后在今梧州市区修建苍梧王城,城周长424米,面积1.12万平方米。 2.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将南越国析置苍梧、南海、郁林等9郡,苍梧郡辖广信、谢沐、端溪等9县,改苍梧王城为苍梧郡治广信即今梧州。同年在苍梧郡设漓水关(今梧州大漓口)。 3.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置交址刺史部统领苍梧、南海、郁林等9郡,刺史部、苍梧郡、广信县治均在今梧州市区,城市扩展,城墙周长600米,面程2.5万平方米。 4. 元始二年(2年)在苍梧郡治广信城东处设城东驿,后改称苍梧驿凤楼驿、府门驿。 5.隋开皇三年(583年)改广信县为苍梧县,广信县建置长达700多年。 6.唐武德初(621年)废苍梧郡置梧州,土城周长880多米,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城有四门,东门在今大钟楼靠北山方现码头顶,西门在今九坊路和四坊路交界处,南门在今大东酒家门口对出,北门在北山饭店和城北派出所附近。此后1300多年梧州城均为州、路、府、县治,至1950年苍梧县治迁往戎圩。 7.宋代开宝元年(968年)梧州城始建砖墙,城有五门并有楼(多建小南门),周长1120米,面积8万多平方米,宋城存在300多年,现桂江一桥东头至三中后一带仍有宋城墙。 8.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城市再扩大,扩展至周长2828米,城高7.2米,有五个城门,其中南面有南熏楼及门。在鸳江春泛处搭有浮桥,有铁柱码头。在系龙洲处有苍龙浮桥。在今旺步有麻湾大码头,在今龙母庙对出有桂北大码头,在今喜悦大酒楼对出是珠玑码头,在今鸳江桥东头是牛屎码头。 9.清代,梧州城几经修复。1956年,据城墙遗迹勘测,周长2750米,城墙高7.26米。这座古城于清乾隆时曾刻成大型围屏象牙雕。请代以后遗存并仍在使用的建筑物更是众多。 10.在梧州,至今已考古出土300多座汉墓,出土文物6000多件,馆藏文物20000多件,其中国家三级以上文物近2000件,一级文物件。尤其是出土一级文物羽人座铜灯、东汉铜仓、小铜简等以及陶屋、陶仓等,这些款式众多的陪葬品,反映出汉代在广信居住着不少身份显赫的贵富之家,从侧面反映出古广信当时是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重要政治中心。 历史系列之二 1.风光奇秀,自然景观众多。梧州地处百粤五岭。三江两岸青山起伏,层林叠翠。西江南岸有南越王赵佗埋剑的火山,北岸有虞帝显灵的大灵山(今白云山),北山(茶山)、云盖山,桂江西岸有白鹤山(珠山)、榜山。这些名山,景观奇特,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浔、桂江汇流形成三合嘴(三角嘴)的奇特地貌,和“世无双”的鸳鸯江景观,更令人神往。西江浩淼滔滔,系龙洲砥峙其中,甚为壮观。桂江碧透,波光漪涟秀美怡人。 2.人文景观众多,古代的首推虞帝庙、孔庙(文庙)、龙母庙,还有城隍庙、关帝庙、

广州特色建筑

一.广州民居(P69~76) 1.西关大屋 西关大屋,俗称古老大屋,是中国广州市荔湾区西关一带兴建的富有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多为名门望族、官僚巨贾所建。大部分西关大屋兴建于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主要分布在多宝路、宝华路、龙津路西、上下九路等地。最著名的西关大屋有坐落于宝源北街18号的“梁资政第”、坐落于多宝路的邓宫保第以及坐落于宝华路正中的钟家花园等,但现已不复存在。现在硕果仅存的名宅只有小画舫斋。 南至三连直街,东至龙津西路,西至西关上支涌,北至逢源沙地一巷。清末至民国初年西关的传统民居建筑,从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构成、剖面到细部装饰等都有浓厚的广州地方特色和风格,其规模较大的建筑被称为“西关大屋”。一般每座大屋面积400平方米,从入门起设有门厅、天井、轿房、神厅、内房、房厅,还有青云巷、挂廊、花局、庭院等布置,内部装饰多采用木刻的花眉、花罩、屏风和满州花窗,门前有水磨青砖石墙、矮角门、趟龙门、回字门廊等。西关大屋平面布局狭长,独特的结构又利于穿堂风,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1993年8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构成 这些住宅高大明亮,厅园结合,装饰精美。基本布局是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中轴线由前而后,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二厅(饭厅)、二房(尾房)。每厅为一进。厅与厅间以天井相隔,天井上加小屋盖,靠高侧窗(水窗)或天窗通风采光。正间两旁主要有书房、偏厅、卧室和楼梯间等。最后为厨房。门厅右边一般设有庭院小品,栽种花木,布置山石鱼池以供游憩观赏。庭院后部为书房。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意),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有通风、防火、排水、采光、晒晾、交通、栽花木等多种功用。门面装修与竹筒屋相同。外为矮脚双扇门,中为趟栊,内为大门,均由高级硬木制成。室内装修讲究,陈设家具、灯具、条幅、对联、书籍、古董、字画、瓶花、盆栽、笼鸟、镜台及各种艺术品。名贵的红木家具,精巧的木雕花饰,富有地方特色的满洲窗和槛窗其独特的布局形式具有浓郁的岭南韵味。 门廊装饰 西关大屋的门廊装修,设矮脚吊扇门(又叫角门)、趟栊、硬木大门三重门扇。趟栊是一个活动的栏栅,用13或15条坚硬的圆木条(一般为红木或硬木)构成,横向开合故称趟栊。角门和趟栊有通风和保安的功能,是适应岭南炎热多雨的气候而特制的建筑构件。西关大屋的大门是用红木或樟木等高级木材制造,厚约8厘米,门钮铜环,

梧州骑楼的历史和现状苏会燕

梧州骑楼的历史和现状 摘要:20世纪初,梧州商贸日益繁华,骑楼城建筑逐渐流行。其含纳中西建筑艺术精华,彰显亚热带建筑风格,符合历史潮流,同时也反映了这个时代的人文历史。骑楼城是梧州极具特色的历史街区,是明国时期商业发展的历史见证和社会发展状况的体现,深入了解研究梧州骑楼城的历史与价值,对保护和利用骑楼城的建设具有特色的现代化梧州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梧州骑楼城历史现状 前言 一.梧州骑楼的历史 1.梧州骑楼城的历史背景 2.梧州骑楼城的建设过程 3.梧州骑楼城的建筑特色 二.梧州骑楼城的现状 前言 梧州市约1平方公里的河东老城区,分布广,保存得比较完整。在岭南的城市是前茅,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骑楼博物馆。连绵成片的骑楼建筑见证了梧 州历史的辉煌和繁荣。它成了一种历史的沉淀,文化的积累。它的历史与现状, 都被广大人民热切关注着。 一.梧州骑楼城的历史 1.梧州骑楼的历史背景 骑楼是大英帝国的副产品,起源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由英国人首先建造。

随着殖民化的扩大,19世纪末骑楼诞生于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骑楼城市开埠的产物,有浓郁的商埠文化。梧州被辟为通商口岸后,引进了西方文化,运用西方建筑理论和建筑风格与中国建筑的结合,建造了骑楼城。 2.梧州骑楼城的建筑过程 梧州古称旧苍梧王城,旧苍梧地皮狭小。城市不断扩张,人们开始搬到山上居住。但由于滥垦滥建,经常会有泥石流。1879年,梧州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后,逐渐发展成珠江流域的著名商城,骑楼城开始兴起,当局决定拆城筑路,挖山填塘。人们拆毁了二千多年历史的古碱墙,填平护城河,扩大城区面积。于是,一道两千多年的古城风景消失了,全市大建骑楼城,又一道时鲜的人文景观出现在人们眼前。 3.梧州骑楼城的建筑特点 梧州骑楼城主要以:⑴仿巴洛克式。⑵混合式。(风格不明显,建筑造型和立面装饰兼有多种风格)⑶中国传统式。(延续我过南方传统居民的特色,底层沿街挑出,长廊跨越人行道沿街布置,楼层正面墙上并排开着两三扇窗户立面基本无装饰)⑷现代式。(尺度、结构、材料、造型、风格与传统与传统骑楼风格区别明显。四种风格为主。梧州骑楼城市前铺后宅,下铺上宅,住商合一。顶饰‘、阳台、柱头等形式各异,或端庄大方。浮雕、罗马柱、圆拱形窗融合了中国传统风格和欧洲古典建筑风格。梧州特有的水门和栓船铁环等建筑构件充分体现了梧州的风土人情。 二.梧州骑楼城的现状 梧州大面积的骑楼城被完好的保存下来,骑楼文化以成当地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但是。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技术与经济变迁等原因,现有的住房条件也不再符合人们对生活设施的需要。部分骑楼已被改建。骑楼的店铺招牌广告乱贴,物品乱放,对整体风貌影响很大,使骑楼城的功能和优势无法发挥。 环艺二班 苏会燕

新建骑楼的思考

新建"骑楼"的思考 结合三亚市解放路(示范段)综合环境建设工程项目设计 三亚解放路(示范段)作为全国城市“双修”的试点项目不同寻常,第一次实践双修工作要求,一切都在实验、探讨和积累之中。如何让城市修复工作突破洗面粉饰式的简单化,体现其工作的价值与意义,这是我们始终的设计之问。 设计的生命力在于它的文化根基和孕育环境,更新、修复项目也是如此,树立城市修复为地域文化繁荣铺路的理念,正本清源,挖掘留存已久的建筑经典词句,讲符合现代生活的语言。 三亚建筑特色明确提出热带滨海建筑风格及南洋建筑特色,敞廊、低窗、开敞、通透,沿街必须有骑楼,这些环境、气候、文化要素,无疑成为此次城市修复更新改造的重要建筑语言。 三亚城市建设的历史中南洋建筑可谓举足轻重,独树一帜,南洋风是三亚文化的象征之一,余韵留存。说到南洋建筑就绕不开骑楼,骑楼成为三亚城市商业区特色的一个经典,其建筑形态有较为成熟的定式,而城市双修中的新增“骑楼”则是在原有建筑中加建一至二层外廊,无法严格遵循骑楼建筑的章法,如何使新增外廊更加接近骑楼式建筑,必须解读骑楼建筑的由来与演变,结合现代商业行为模式以及实施的快、好、省的原则,以寻求适宜的设计方案。 一、骑楼的由来与演变 三亚骑楼式建筑风格主要为南洋建筑,而最早的南阳骑楼建筑起源于“店屋”,下店上住的“无脚基”基本模式,其规定和建筑标准如楼层高度、地基材料、牌匾位置等等,使户户相连的街区赋予了秩序和公共性,形成适合炎热多雨气候的建筑空间形态而流传至今。随着外来文化的锲入,不同风格的元素甚至会混搭在一起,共同装饰同一间店屋,使骑楼沿街立面或多或少的染上了西洋风,留下别样的混血魅力,多种浅色,或粉、或黄、或纯白的涂料粉饰,在热带的阳光的照耀下,格外清新亮丽。附图1,2,3

梧州文化

梧州文化 动画09-1班伍卓添3091033108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梧州人,因此从小便受到这座岭南小城乡土文化的熏陶,并无比热爱这座岭南小城。梧州,位于珠江上游,是浔江、桂江、西江三江交汇处是一座有着2100多年历史的岭南名城,有“百年商埠”和“小香港”之美誉。有人文历史积淀,有独特于世间、个性鲜明的文化符号,就是文化品牌。梧州的文化品牌,自然就是西江文化、龙母文化、骑楼文化、粤语文化、饮食文化等等。这些文化既自有特色和范畴,又彼此圆融渗透,互为表里,是梧州山水文化的组成部份和物质载体。 西江文化 梧州人对水很亲切。年年泛滥上街淹城浸屋的西江洪水,梧州人也不呼为洪水,而称“西水大”,并没把涨大的西水视为洪水猛兽,倒像年年来访的老朋友。朋友来了,我就让个地方,称为“搬西水”。“西水借此”的字条一贴,你就是把家搬到别人的骑楼底,谁都予以宽容和理解,甚至主动帮忙。西水上街,变成水上街市的梧州,照样繁忙:茶照饮,舞照跳,曲照唱。满街小艇穿街入巷,楼上的水门打开了,一把竹梯照样上落,从窗口吊只竹篮下去,就可以买到一碗热腾腾的艇仔粥。吃完,你再把碗和钱放在竹篮里吊下去,小艇回头时,船娘欣然拾取:“承惠啦!”一声娇憨的长唤,再拉一拉竹篮,此时你会凭窗而望,目送欸乃的桨声,还给她一个微笑。今日在茶楼谁都爱叫上一碗,回味那船娘的身影,那桨声灯影中的小艇,以及那欸乃之声的情韵,你会忍不住来到骑楼城,对那端粥的船娘塑像说一声:“辛苦了!”艇仔粥,很粤味,很怀旧,很文化,也很人性。洪水退去,家家户户都来次大扫除,把垃圾和污泥浊水一起赶走,随水而去,全城清洁一次,又恢复昨日的繁华。西水把全市人都动员了,西水使梧州人互助互爱,伦理道德也随西水涨而提升,彰显了水文化的人性光辉。水,从来就是梧州人生活的主题。拜龙母,香火两千年不熄,拜的其实是水呀。这是多么微妙而神秘的民俗深层意蕴,这水文化主题又是何其之独特而不可取代! 龙母文化 如今梧州百姓有个两千年的神圣--龙母娘娘。龙母是西江的女神,源于战国时代,比宋

广州骑楼的保护与发展

广州骑楼的保护与发展 摘要:广州骑楼由二十世纪初开始出现,形式多样,保存较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本文首先介绍了广州骑楼产生的背景,然后简述了广州骑楼的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阐明了针对现有问题所得出的解决对策(方案)。 关键词:广州骑楼;拆迁;传统建筑保护;制度化 在岭南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的今天,保护与发展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广州骑楼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广州骑楼的特点是把门廊扩大串通成沿街廊道。廊道上面是骑楼,下面一边向街敞开,另一边是店面橱窗,顾客可以沿走廊自由选购商品,楼上一般住人。骑楼街可以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骑楼内的店铺可以借用柱廊空间,便于敞开铺面、陈列商品以招徕顾客。然而从二十世纪90年代起,广州骑楼开始遭到拆迁的厄运。本文详细阐明了针对广州骑楼现有问题所得出的解决对策。 1 广州骑楼的起源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俗形成都是一定地域的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产物,并具有很深的地理根源和社会历史根源。 1.1广州骑楼出现的地理根源 广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广州骑楼把门廊扩大串通成沿街廊道,可以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温度高、雨量多是发展骑楼建筑的先决条件和必备因素。 1.2广州骑楼出现的社会历史根源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得以发展。上世纪初期,广州商业发展较快,骑楼在广州商业繁华地段出现反映了当时的商业需求。另一方面,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文化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有着很大的冲击。骑楼作为民间商住功能的建筑形式,商人们一方面为了迎合顾客的崇洋心理,另一方面为了标新立异,常常采用“洋式店面”,最终造就了具有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骑楼。 2.广州骑楼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 据调查,广州市区内骑楼街路段总计有36条,长度超过20公里,集中分布在旧城区约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向为广州人遮风避雨的骑楼,经过了太多的风雨冲刷,已经垂垂老矣。一部分骑楼被拆除了;连成一条线的骑楼,有些也因其中的某一座骑楼日久坍塌,后来翻盖时不再采用骑楼的形式;有的居民为增加建筑面积而搭建违章建筑;旧城区各类电力、电讯线“飞舞”在陈旧的檐壁上,花花绿绿的招牌广告与青砖碧瓦极不和谐。另外,广州市城市化在不断进行中,而很多骑楼就成了城市化的牺牲品。从二十世纪90年代起,广州骑楼开始遭到拆迁的厄运。1990年代初,广州沿中山路修建地铁一号线,引入开发商沿线发展物业,骑楼成为建设阻碍,开始被拆迁。典型事件是六二三路、中山路、人民路、解放路等骑楼街的拆除和破坏。

梧州市骑楼城管理暂行办法.doc

梧州市骑楼城管理暂行办法 发文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人民政府 文号:梧政办发[2007]6号 发布日期:2007-1-1 执行日期:2007-1-1 生效日期:1900-1-1 第一条为加强本市骑楼城长效管理,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打造我市的龙头景区和旅游品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城市道路照明设施管理规定》、《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城市绿化条例〉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章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本暂行办法所指的骑楼城管理是指本市骑楼城内城市道路、市政公用设施、建筑物、构筑物容貌、户外广告设置、环境卫生、车辆容貌及停放、园林绿化、公共场所等方面的管理。 第三条本暂行办法适用于本市骑楼城以下主要街道:桂江一、二路、中山路、南环路、和平路、民主路、四方井路、小南路、大中路、北环路、桂北路、桂林路、四坊路、五坊路、九坊路、南堤路、大南路、南中路、居仁路、大东上、下路。

根据城市规划和建设发展需要调整骑楼城范围的,由市人民政府重新划定。 第四条成立梧州市骑楼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梧州市市政管理局是本市骑楼城长效管理工作的管理部门,万秀区政府以及市建设与规划、公安、工商、环境保护、交通、卫生、文化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协助实施本暂行办法。 第二章道路管理 第五条骑楼城街道、人行道严禁擅自摆设摊点,临街商场、商店、饮食业以及制作、加工、车辆清洗和维修等行业的经营者不得有超出门窗外墙经营、摆卖物品、作业或展示商品等其他占用城市道路行为。 骑楼城主干道、公共场所和旅游景点区域等范围内不得摆设摊点,也不得尾随兜售商品。

广州最具特色建筑:骑楼的百年风采!

广州最具特色建筑:骑楼的百年风采! 2016-10-06 ?潘小娴CFP 乡土人文地理 走在广州古旧的街区,你会惊讶地发现:窄窄的街道两旁,一幢幢房子好像长了脚,被柱子架在半空。再仔细看,底层的房子似乎往里掏空了两三米左右,而且在街左右两旁各形成一条宽敞的人行走廊,这条走廊,长可达数百米甚至几千米。这些被柱子架在半空的“长脚”房子,便是广州最有特色的近代建筑之一——骑楼。骑楼街可以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如今,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这些骑楼仍然鲜活地存在于广州人的现实生活中,在荔湾、越秀等老城区,骑楼仍处处可见。游走在那些骑楼街巷时,你便沉溺进了广州古老而深邃的似水流年里。欧风美雨与实用主义 骑楼在广州的出现,并不算久远,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还不过百年。但这不过百年的骑楼,为什么却深受广州人的宠爱?说起来,这与骑楼所具有的“欧风美雨”特色,以及它极其符合广州人的“实用主义”生活哲学有关。

广州濒临南海,邻近香港和澳门,是一座较早接受外来文化、跨入近代化进程的城市,在很多方面都都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上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也体现得十分鲜明。比如说——骑楼。鸦片战争后,欧式骑楼传入广州,与广州传统的飘檐式建筑相结合,演变成为轻巧通透的骑楼。骑楼堪称是广州人将西洋建筑风格和岭南建筑传统完美结合的产物,是典型的既取法“欧风美雨”,又“中西合璧”的建筑。广东旅游局发布的资料在骑楼前面加上了“商业”两个字。因为,在当时,这种修在公共场所的敞廊式商业建筑的产生与古希腊商业发达和气候炎热多雨密切有关。敞廊能为顾客和行人提供遮阳挡雨方便,提供良好的步行环境,适应商业的需要。而广州属于亚热带气候,和希腊非常接近,既潮湿多雨,又炎热高温。另外,广州是一个非常讲究实用主义的城市,广州人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生活智慧——那就是务实赚钱。 广州人对于自己的城市在别人的评价中是否有品味,并不那么在乎。他们在乎的是很实际的事情,因此他们有一句口头禅:“不过是为了赚钱。”广州人在商言商,在这种实用主义的生活哲学引领下,其灵活务实的精神把外国敞廊式的商业建筑桥廊,演变成了广州独特的商住两用、具有了一种平易近人的市井气质和浓郁生活气息的骑楼建筑。 这些洋溢着市井味道的骑楼建筑,多数为2到4层的砖木混

海南的骑楼

海南的“楼文化”: 骑楼,是中国南方极富有特色的建筑,在广东,广西,福建和东南亚很是流行,大多是二,三层的沿街商业建筑。底层的骑廊能遮阳避雨,又是人们交往小聚的地方,在 20世纪90年代,华南一带不少骑楼在大建设中被拆毁,造成了历史景观破坏的无可挽回的损失。 近年来,广州,梧州,南宁等地都对骑楼大力保护,修造成大规模的商业步行街。在东南亚,骑楼仅在新加坡,澳门得到很好的保护性开发。澳门的骑楼不仅在老街里保护完好,并在近年新建的商业大街,休闲小巷及平民住宅区里,得到很好的创新推广。骑楼老街是海南乃至全国极其珍贵的文化载体,是先辈们留下的珍贵财富。海南的许多市镇里都保留有骑楼老街,当属世上所有骑楼建筑中的精品。有极高的建筑艺术,人文历史和民俗风情价值,但大都已衰败湮没。最可惜的是三亚原有的骑楼老街区颇具规模,被誉为“民国第一楼”,至今已近消失。海南各地的骑楼老街还各有特色,海口的大气整体;文昌的柔美优雅。儋州的华丽伟岸。给海南的城市带来了风情万种。 在海口,骑楼老街共有八条。具有壮观,精美,总体尚完好的特点。海口的骑楼老街里约有900多栋楼房,真正的骑楼近700栋;内已严重损坏,及拆改成棚架临建的近80处。虽长年失修,但当下政府已正式进行规划,着手保护性的修建。在吸收各地先前修

建骑楼商业街的经验,摈弃“伪欧陆风”的影响和更为理性的开发下,海口定会还骑楼老街以文化的灵魂,靓丽的新姿,和新生的活力。并给全省的骑楼保护做个榜样。 可喜的是,在反思海南城市建设的同时,去年已在海口的“上邦百汇城”商业中心的“风情步行街”,和琼海的“阳江花园”沿街100多米的商铺中,已经恢复了骑楼商业街的风格。虽然在手法和质量上还不尽如意,但必竟是迈出了发扬海南骑楼建筑文化的第一步。“上邦百汇城”商业中心的“风情步行街”造型中大胆采用了现代时尚元素,并组织立体电梯交通,都给骑楼商业街带来了新的活力。 ㈠海南“楼文化”的“小载体”: 1. 海口市:(9个) ⑴中山路―――长近400米,共有123个门牌号。是海口老街中墙面化饰最丰富,楼顶天际线最优美,保存的最好的一条骑楼商业老街。建于清朝康熙年代(1662年),原名“还海坊”,曾改名为北门外路,大街,民国十三年(1924年)改为中山路。传说当时该路中段建有一凉亭,孙中山先生曾在此亭暂歇而得此名至今。这该街现主要经营五金,交电产品。街里63号里的邱氏宗祠是一座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大院.。87号小巷口里是有着700年历史的天后宫。除外还有民国时期著名的“裕大商行”,“大亚旅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