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级社会群体特征的探析

对初级社会群体特征的探析
对初级社会群体特征的探析

对初级社会群体特征的探析

【摘要】初级社会群体又称为直接群体或者基本群体,这是依据群体成员间的人际关系亲密程度将社会群体进行的分类。这一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自己的著作《社会组织》中首次提出。在概念的描述中指出了群体成员间的亲密性和面对面合作等特征。为了更好的帮助同学们理解社会初级群体,本文试图从初级社会群体的6个特征社会初级群体做进一步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初级社会群体。

【关键词】初级社会群体;特征;功能;发展趋势及影响

库利所提出初级群体时,比较明确的说明了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但是与我们现今社会学的当中初级群体的概念又有一定的区别,现代社会学家扩大了库利概念中类似家庭等具有亲密关系的群体,包括了邻里、亲属、朋友、兴趣小组等等。归纳这些群体的特征包括了6个方面。

第一,规模较小,成员有限。这是由于初级群体是以感情为基础所决定的,少于两人的不能称之为群体,超过了30,群体成员间相互接触会减少,感情交流也会减少,亲密的人际关系如果向疏远的人际关系转变时,初级群体就会转变为次级群体。

第二个特征是成员间有经常的、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这一特征其实也是由于成员较少所决定的,成员较少,成员间彼此互动的机会相对而言会增加,感情也会增加,彼此之间了解之后关系也会更加的亲密。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这一特征,用靠近同学们的例证来加以说明。例如,在一个70人的班级体中,请同学们思考你和每个人是不是都有经常性的面对面的互动,答案时否定的。那再请同学们思考,在一个8人的寝室中,你和每个人是不是都有经常性的面对面的互动,答案时肯定的。在这样一个对比中加深同学们的印象。

第三个特征是初级社会群体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这一特征是因为在初级群体中,成员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因此在这个群体内,成员一般不可能仅仅保持一种角色。比如在家庭当中,家务的承担,经济的来源没有规定必须由谁来承担,家庭成员都可以兼任,请同学们思考自己家庭中做饭、洗衣、挣钱、购物这些角色是不是由某个特定的家庭成员一个人承担,在否定的回答中加深对多重角色的理解。还比如在家庭当中,有些角色是既定的,比如父亲、母亲、子女等等角色是既定的,但是成员除了演绎这些既定的角色以外,有时候也要演绎一些非既定的角色,比如,父母有时候需要扮演子女的老师和朋友这样的角色。

第四个特征是群体成员的难以替代性,初级群体成员相互依存,有着多重角色,因而某个特定的成员是不会轻易被他人所取代的。例如,家庭中某个亲人的去世会给我们心灵上蒙上一层阴影,原因就在于成员的不可替代性。但是在次级群体中,例如工作单位,当某个职员离职了,单位会立刻找一个可以从事该工作的其他人来接受该同志之前的工作,而并不会因为这个成员的离开而导致机构功

社会学:社会群体性质

第六章群体与组织 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笔下的鲁宾逊·克 鲁索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人物。现在你来想象自己就身处一个充满危险 和陷阱、完全孤独、荒无人烟的岛上,长时期地与人类断绝了所有的交 往接触,你会作出怎样的反应呢?可能一段时间你觉得很自由,没有他 人打扰和要求你去做什么,想玩就玩,想睡多长时间就睡多长时间,无 需担心别人是否喜欢;但也许你一刻都不能坚持,因为你恐惧。对我们 大多数人来说,根本不会坚持很久,即使是最反社会的个体,不久也便 会开始想要人来陪伴。大家想一想,长期与人隔绝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呢?标识事实上,长期被迫忍受与世隔绝的人,经常体验到深刻的迷惘,甚至可能因没人陪伴而发疯。大家都知道关禁闭,可能传统监狱中大多数最严厉惩罚可能就是关禁闭。还有在许多宗教社区群体中,可以实行的最强烈的惩罚性制裁就是“隔离”或者说强迫离开群体。汤姆·汉 克斯在影片《漂流者》(《CAST AWAY》,又名《荒岛余生》)中演绎了现代版 的克鲁索。这些例子都说明与他人接触是一个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就像人需要食物、空气和住所一样。 社会化就是与他人互动学习的过程,我们大多数人的基本生理需要与心理健康,也要依赖于他人。大量的人类生活是以群体的形式进行的。社会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认为人类是天生的社会性动物,人类就是生活在所有不同规模和类型的群体中。 由于社会群体是我们生活的主要部分,对于我们意义重要,因而也就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课题。本章将就这一课题进行探讨。 第一节社会群体的性质 在没有介绍社会群体之前,先把几个概念说明一下。 社会类属(social categories)。并不是任何一个人类集体都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群体,原因在于它们不具有社会结构。例如,那些仅仅是共同具有某种社会特征的人们:比如男人或女人,大学生或高中生,已婚者或未婚者,自由主义者或保守主义者等等。社会 学家把这些集体叫做社会类属。 社会类属中的成员并不一定要相互交往、彼此认识、共享某种社会结构,或者说有某种共同之处,但不具有共享特征。尽管社会类属是非结构化的,但同属于某一类别则有可能在成员中激发起共同的兴趣和目标,从而导致了一个真正的社会群体的形成。 集合(aggregate)。另一类也不被社会学家当作真正的群体的集体就是集合,它是指在某个特定场合中面对面相处的人群,但他们之间并没有发生互动,也缺乏最基本的社会结构。例如,同乘一辆公交车的乘客,候诊的患者,车站的旅客。虽然他们也存在一些最基本的共识--乘客遵循先下后上,残疾人、老年人或孕妇可以得到特殊的关照,但总体看来,集合中的人们之间几乎没有什么社会互动,也没有任何意义上的团结和普 遍认同,更没有任何共同的目标和期望。 与社会类属一样,如果集合中的成员因某种原因而开始发生互动,社会结构就可能由此而发展起来,一个真正的社会群体就可能得以产生。比如,公共汽车上的乘客合力去救助一个发病的老人,这样的集合就可能转变为一个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教案四第五讲社会群体:走向社会的桥梁(6学时)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2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家庭、家庭关系、家庭结构等基本概念,理解家庭的功能以及家庭结构,初步认识家庭结构与家庭问题的关系,学会运用社会 学的理论分析和解决家庭问题。 教学内容:1.家庭的涵义 2.家庭的特点 3.家庭的起源和发展 4.家庭的结构 5.家庭社会功能 6.家庭问题 教学重点:1.家庭的涵义及家庭的特点 2.家庭的起源和发展 3.家庭的结构 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 1.以课堂讲授为主。 2.观看录像和阅读媒体报道。 具体内容: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 1.家庭的涵义 家庭是建立在婚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的亲密合作、共同生活的小型群体。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的性质主要是指家庭与其他社会群体的区别。家庭从本质上是成员之间以及家庭与社会之间特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家庭关系就是生活在一个家庭内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如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婆媳关系等。在家庭中,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抚养关系是形成家庭的基本关系。离开一定的社会关系,就难以把握家庭的性质。除了家庭关系之外,每个人都可能与其他人建立亲属关系。这种亲属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延伸,大体包括父族亲属关系、母族亲属关系和妻族亲属关系等。每一种亲属关系都有一种称谓。这些亲属关系对家庭关系都不同程度地发生着影响。 家庭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群体,它的性质,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性质决定的。具体地说,是由社会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的。在不同性质的生产方式下,就会有不同性质的家庭和家庭关系。 2.家庭的特点 家庭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普遍的群体。 “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其他社会关系,有的社会关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消失了或者改变了自己的形态。然而,家庭或家庭关系伴随着历史的进程延续至今。无论在什么国家、什么地区、什么民族、什么社会制度,都存在着不同形式、不同性质的家庭;无论什么人,都同家庭发生着一定的关系。

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的区别

1.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的区别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是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体分类,这是社会学群体研究中最经典的分类之一。初级群体又称作首属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如家庭、邻里、游戏伙伴等,都属于初级群体。初级群体概念是20世纪初由美国社会学家C·库利提出来的。他认为,个人总是从一些直接的、人数不多的、亲密的交往过程中形成最初的社会关系,由这些初级的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群体就是初级群体。初级群体具有规模较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烈等特性。次级群体又称作次属群体,是用来表示与初级群体相对应的各种群体,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等。次级群体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而建立起来的。一般说来,次级群体规模比初级群体要大,成员较多,有些成员之间不一定有直接的个人接触,群体内人们的联系往往通过一些中间环节来建立。次级群体既是个人步人社会所必须加人的群体,也是个人社会活动领域拓展和活动能力增强的标志。 2.韦伯”三位一体”分层标准 韦伯主张从财富、声望、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即三位一体分层模式。他认为,分层研究把经济作为分层标准是必要的,但是社会的分层结构是个多层面的统一体,除了经济地位之外,至少还有两种同样重要的分层属性,在造成社会不平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影响力。那就是声誉和权力。因此,韦伯提出了以经济、声誉和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 韦伯认为社会阶层的划分有三重标准,即:财富——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声望——社会标准。 3.功能论对社会分层原因的解释 一.功能论视角 法国社会学年鉴派的领军人物杜尔克姆是最早对社会分层原因作出解释的功能论学者,他认为“原始社会到文明社会进化的特征是:群体中专门化分工的不断发展,导致了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而这种合作关系是由社会规范所创造的。人们的分工是以‘分工’为基础的有机结合关系,社会分工造成异质性和相互依赖两种后果,这种有机的结合主张维护人的个性,个体部分的个性越鲜明,社会的团结或合作越牢固,因为相互依赖的程度越高。”[1]社会中之所以出现分层现象基于两个条件:(1)任何社会中各种工作的重要性是不同的;(2)人们的才智、知识、技能水平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扩大不同职业的收入差距,吸引最有才能的人到最重要的岗位上去是合理的。[2]也就是说在杜尔克姆看来,社会分层的产生是因为它对社会成员和社会中各种工作的配置将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即它将发挥有利于社会的功能。[3]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学者沃纳对美国一个小社区的社会分层进行了实证研究。对于社会分层的原因,沃纳认为, 社会分层对于复杂社会有着必不可少的功能, 它将社会中的人们安置在高低不同的各种位置上, 使得他们相互协调地形成了一个社会有机体。[4]杜尔克姆和沃纳两人虽然都强调将功能作为社会分层的原因,但他们所认识到的社会分层功能的客体却是不同的。杜尔克姆强调的客体主要是社会,而沃纳则除注意到社会这一客体以外,也注意到了社会个体这一客体。 帕森斯从自己的结构功能理论的角度也对社会分层产生的原因作了说明。他并没有像杜尔克姆、沃纳等那样直接地去强调社会分层的功能,而主要是关注社会分层是什么。在他看来,社会分层的出现是由社会的历史、文化、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各种制度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不同,而这些制度的重要性程度排序则塑造了这个社会的共同价值体系, 这种价值体系是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依据。尽管帕森斯的这一论断没有直接将社会分层与它对社会所能发挥的功能联系起来,但他分析中的功能主义基础仍然是很明显的,他只是在社会分层与功能之间加入

对初级社会群体特征的探析

对初级社会群体特征的探析 【摘要】初级社会群体又称为直接群体或者基本群体,这是依据群体成员间的人际关系亲密程度将社会群体进行的分类。这一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自己的著作《社会组织》中首次提出。在概念的描述中指出了群体成员间的亲密性和面对面合作等特征。为了更好的帮助同学们理解社会初级群体,本文试图从初级社会群体的6个特征社会初级群体做进一步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初级社会群体。 【关键词】初级社会群体;特征;功能;发展趋势及影响 库利所提出初级群体时,比较明确的说明了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但是与我们现今社会学的当中初级群体的概念又有一定的区别,现代社会学家扩大了库利概念中类似家庭等具有亲密关系的群体,包括了邻里、亲属、朋友、兴趣小组等等。归纳这些群体的特征包括了6个方面。 第一,规模较小,成员有限。这是由于初级群体是以感情为基础所决定的,少于两人的不能称之为群体,超过了30,群体成员间相互接触会减少,感情交流也会减少,亲密的人际关系如果向疏远的人际关系转变时,初级群体就会转变为次级群体。 第二个特征是成员间有经常的、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这一特征其实也是由于成员较少所决定的,成员较少,成员间彼此互动的机会相对而言会增加,感情也会增加,彼此之间了解之后关系也会更加的亲密。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这一特征,用靠近同学们的例证来加以说明。例如,在一个70人的班级体中,请同学们思考你和每个人是不是都有经常性的面对面的互动,答案时否定的。那再请同学们思考,在一个8人的寝室中,你和每个人是不是都有经常性的面对面的互动,答案时肯定的。在这样一个对比中加深同学们的印象。 第三个特征是初级社会群体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这一特征是因为在初级群体中,成员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因此在这个群体内,成员一般不可能仅仅保持一种角色。比如在家庭当中,家务的承担,经济的来源没有规定必须由谁来承担,家庭成员都可以兼任,请同学们思考自己家庭中做饭、洗衣、挣钱、购物这些角色是不是由某个特定的家庭成员一个人承担,在否定的回答中加深对多重角色的理解。还比如在家庭当中,有些角色是既定的,比如父亲、母亲、子女等等角色是既定的,但是成员除了演绎这些既定的角色以外,有时候也要演绎一些非既定的角色,比如,父母有时候需要扮演子女的老师和朋友这样的角色。 第四个特征是群体成员的难以替代性,初级群体成员相互依存,有着多重角色,因而某个特定的成员是不会轻易被他人所取代的。例如,家庭中某个亲人的去世会给我们心灵上蒙上一层阴影,原因就在于成员的不可替代性。但是在次级群体中,例如工作单位,当某个职员离职了,单位会立刻找一个可以从事该工作的其他人来接受该同志之前的工作,而并不会因为这个成员的离开而导致机构功

社会学概论填空题

1.1838年10月,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在他的 (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了社会学这个词, 他又被西方誉为"社会学之父"。 2.人类学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部分。 3.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 4.社会学按知识结构,它的内容可以分为(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和 (经验社会学)三大类。 5.(需要)是社会生活的起点。 6.(社会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 7.文化的三种类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认知文化)、(规范文化)。 8.(生存)、(享受)和(发展)是人类需要发展的三阶段。 9.根据交往的性质,社会交往有(竞争)、(合作)、(冲突)和(调适)。 10.初级社会关系包括(血缘关系)、(地缘关系)。 11.角色扮演最早是由(米德)提出的。

12.集体行为的特征有()、()、()。请输入答案:非组织性、突发性、 反常性 13.初级集体行为通常包括()、()、()、()。请输入答案:骚动、传 闻、社会动荡不安、时间 14.儿童和少年社会化的基本场所是()、()和()。请输入答案:家庭、学 校、邻里社会 15.个性的心理特征包括()、()和()。请输入答案:能力、气质、性格 16.个性差异性的生理基础和前提是(),后天的()对个性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 作用。请输入答案:生理素质、社会实践 17.社会化的对象是社会中的()和()的个人。请输入答案:未成年人、成年 人 18.康有为撰写了一篇最好的社会革命的檄文是()。请输入答案:大同书 19.社会学把()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研究。请输入 答案:社会整体 20.中国社会学起始于1903年严复翻译出版斯宾塞的《()》一书。请输入答案: 群学肄言

初级社会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本章序号及名称 第七章社会群体 本章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群体的基本概念;了解各种社会群体的类型以及社会群体的结构与功能;同时对初级群体的概念做详尽的介绍,加深有关初级群体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及作用的探讨,使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现实意义有充分的理解与认识。 本章重点难点 1.社会群体的特征; 2.群体内部关系; 3.初级群体及其发展; 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 一、人类的群体生活 结群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特征。社会中的任何个体都离不开群体,都从属于一定的群体。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不在社会生存的人,不是禽兽就是神明。” 那么,人类为什么选择结群的方式进行生活呢?其主要原因还是基于人类自身的需要 首先,是劳动的需要。劳动需要合作,这就决定了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从一开始就具有 社会性。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进行生产的合作性就愈来愈成为必然。有分工就必然有合作,否则就无法完成生产活动。 其次,是安全的需要。人类结群不仅仅在于生产,同时也是为了自身的安全。只有联合起 来结成一定的群体,才会有大于个人的强大力量。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孤立的个体在逍到危险时有恐惧的感觉,感到自身不安全,当个体和他人在一起结合成群 体时,就减少或避免恐惧感,产生安全的感觉。 第三,精神上的需要。离开了群体生活,人思想、感情非但不能产生,也没有了表达和交流的对象。由此可见,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就成为人类选择结群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社会群体的含义和要素 社会学所讲群体概念的最主要视角是将群体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作为组成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而理解。 1、定义: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 群体是由一定数量的人结合而成的,但并不是任何一群 人都可以称之为群体。一般来讲,只有具备下列几个要素的人才能构成为群体: 2、群体的特征或要素 (1)有一定数量的成员和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2)有明确的成员关系。社会群体的关系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体对群体的隶属关系;另一方面是群体内的成员关系。在群体中,任何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并通过角色和地位与其他成员发生一定的关系。如果没有明确的成员关系,人们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个群体,也不明白自己应有的角色和地位,群体共同生活就无从产生,也就不能被他人感受到群体的存在。(3)有共同的目标、意识和一致行动的能力。共同的群体意识是指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有了这种情感,成员才能形成共同的评价与意识,共同的欲求和目标,一致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种共同性和一致性,使群体能够维系,使群体显示出其整体性 和存在。在共同心理支配下,每个成员都能自觉地表现出与群体一致的行为。行动能力的 一致性把群体与乌合之众区别开来。

社会学概论形考任务1-4

社会学概论形考任务1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道试题,共40分。) 1.最早提出社会依附理论的社会学家是() A.普雷毕什 2.1838年()首次使用“社会学”这个概念,标志着社会学的正式创立。 B.孔德 3.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B.米德 4.以下()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C.春游 5.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为() C.人际关系密切 6.一群为了维护自身权益进行维权斗争的妇女属于()。 C.群体 7.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社会学家是()。 D. 8.有人借改革之机,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 () C.制度化逃避 9.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间的不整合、不一致,这种越轨行为的理论 是() B.标签论 10.本原的社会制度包括()和婚姻家庭制度。

B.经济制度 二、多项选择题(共8道试题,共40分。) 11.社会学产生的条件包括()。 A.社会历史条件 B.科学发展条件 C.思想理论根源 12.社会学研究的程序一般包括()。 A.选择课题 B.拟定计划 C.实施调查 D.分析总结 13.根据被调查对象的人数划分,可分为()。 C.个别访谈 D.集体访谈 14.问卷法主要有()类型。 A.封闭式问卷 B.开放式问卷 15.当代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新进展()。 A.发展理论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B.小城镇与社区发展研究

C.中国社会分层研究 D.中国社会保障研究 16.当代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新进展()。 A.发展理论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B.小城镇与社区发展研究 C.中国社会分层研究 D.中国社会保障研究 17.根据收集资料的内容划分,访谈可分为()。 B.一般性访谈 C.深度访谈 18.孔德把社会学区分为()两部分。 A.社会静力学 D.社会动力学 三、判断题(共5道试题,共20分。) 1.斯宾塞认为社会进化与生物进化相似。 B.正确 2.斯宾塞是社会唯名论者。 A.错误 3.韦伯是社会学之父。 B.正确

初级社会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本章序号及名称 第七章社会群体 本章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群体的基本概念;了解各种社会群体的类型以及社会群体的结构与功能;同时对初级群体的概念做详尽的介绍,加深有关初级群体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及作用的探讨,使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现实意义有充分的理解与认识。 本章重点难点 1.社会群体的特征; 2.群体内部关系; 3.初级群体及其发展; 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 一、人类的群体生活 结群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特征。社会中的任何个体都离不开群体,都从属于一定的群体。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不在社会生存的人,不是禽兽就是神明。” 那么,人类为什么选择结群的方式进行生活呢其主要原因还是基于人类自身的需要首先,是劳动的需要。劳动需要合作,这就决定了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从一开始就具有社会性。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进行生产的合作性就愈来愈成为必然。有分工就必然有合作,否则就无法完成生产活动。 其次,是安全的需要。人类结群不仅仅在于生产,同时也是为了自身的安全。只有联合起 来结成一定的群体,才会有大于个人的强大力量。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孤立的个体在逍到危险时有恐惧的感觉,感到自身不安全,当个体和他人在一起结合成群

体时,就减少或避免恐惧感,产生安全的感觉。 第三,精神上的需要。离开了群体生活,人思想、感情非但不能产生,也没有了表达和交流的对象。由此可见,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就成为人类选择结群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社会群体的含义和要素 社会学所讲群体概念的最主要视角是将群体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作为组成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而理解。 1、定义: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 群体是由一定数量的人结合而成的,但并不是任何一群 人都可以称之为群体。一般来讲,只有具备下列几个要素的人才能构成为群体: 2、群体的特征或要素 (1)有一定数量的成员和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2)有明确的成员关系。社会群体的关系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体对群体的隶属关系;另一方面是群体内的成员关系。在群体中,任何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并通过角色和地位与其他成员发生一定的关系。如果没有明确的成员关系,人们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个群体,也不明白自己应有的角色和地位,群体共同生活就无从产生,也就不能被他人感受到群体的存在。 (3)有共同的目标、意识和一致行动的能力。共同的群体意识是指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有了这种情感,成员才能形成共同的评价与意识,共同的欲求和目标,一致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种共同性和一致性,使群体能够维系,使群体显示出其整体性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社会群体

第五章社会群体 第一节:社会群体 一、社会群体的涵义和特征 1.涵义 1)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持续的互动而形成的、并对彼此行动有着共同期待的 人群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具有共同身份和某种团结感以及共同的 期待。 2)集群:成员之间往往是互不认识的,只是出于某种偶然相同的动机聚集到一起, 其关系是临时性的,没有共同的期待和归属感没有相互的作用,无法形成稳定 的社会结构。 2.特征 ①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身份和群体意识。 ②群体成员具有某种共同的认识和期待。 ③群体中一定有核心人物。 ④群体本身具有直接、稳定和持久的社会关系。 ⑤群体有一定的边界。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1.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①正式群体是按照正式的社会规范建立起来并受正式规范所制约的。现代社会 各种组织都属于正式群体。 ②非正式群体是一种是在成员个人倡议的基础上建立的自发形成的、无正式组 织结构、无正式章程的群体,如朋友群、同乡会等。非正式群体既存在于正式 群体之外,也可以在正式群体内部形成。 2.内群体和外群体(“我群”和“他群”) ①萨姆纳认为,凡是成员感到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对群体有强烈归属感的,就 是内群体。 ②而那些由他人结合而成、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群体,就属于外群体。 3.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①所属群体也就是内群体,个人属于该群体的成员,并以本群体的规范作为自己 活动的准则,各成员之间在行为上彼此互相影响。 ②参照群体是指被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的群体。 4.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三、社会群体的运行机制 1.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吸引和聚集成员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影响因素 ?群体自身是否对其成员具有吸引力和成员个人是否感受到这种吸引力; ?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能否保持一致; ?成员在群体中的关系结构是否遵循一致性原则和互补性原则; ?群体成员是否了解和信任其领导的才能,以及领导资格的取得是否具有合法性,甚至领导个人是否具有魅力;

对初级社会群体家庭的社会学分析

对初级社会群体——家庭的社会学分析 多元化的生活方式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收到新潮的冲击而呈现出不同的新状态,人们有了更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在文化不断地包容下,这些新的观念逐渐被社会说认可,但是我们应该冷静一点的看待新的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对于家、家庭做出慎重的选择,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自己的享乐。 【关键字】:家庭;新型生活方式;社会学思考 一.生活的基本结构——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治经济等环节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同时社会的变化也会影响家庭的变化。家庭作为人类最早和最基本的社会群体形式,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远古的时代起,男女组成家庭的观念就已经渐渐根植于我们的灵魂,融入我们的血液中。家庭的出现,才使得人类的发展稳定起来。人类因为家庭孕育后代,繁衍生息的功能才能在历史长河之中站住脚跟。也是因为家庭给社会群体社会化的功能,使得人类的社会逐渐变得稳定,文化开始繁荣。家庭有如此多的功能,就像一个小小的细胞,虽然看起来规模小,功能简单,但正是这样无数个小的单位,才能构建起庞大的社会。 家庭是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形式,初级社会群体的英文是primary group,primary不仅是“初级的”的意思,还有“主要的,基本的”的意思,这也印证了家庭类似于细胞的比喻,简单但是重要。 作为一个初级社会群体,家庭具有规模较小,持久的直接交往,较强的内聚力,综合性的功能,个性的全面投入,浓厚的情感色彩,成员的难以替代,非正式的控制手段等基本特征。 二.新型的生活方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变化,社会结构的改变,家庭的生活方式不再是像古时简单的家庭结构一样:男耕女织,养育着若干的子女,每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四世同堂”是中国传统社会典型的家庭结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与观念的变化,家庭规模逐渐缩小。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出现了第一代独生子女,三

第七章社会群体

第七章社会群体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群体的基本概念;了解各种社会群体的类型以及社会群体的结构与功能;同时对初级群体的概念做详尽的介绍,加深有关初级群体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及作用的探讨,使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现实意义有充分的理解与认识。 重点难点: 1. 社会群体的特征; 2. 群体内部关系; 3. 初级群体及其发展; 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 一、人类的群体生活 结群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特征。社会中的任何个体都离不开群体,都从属于一定的群体。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不在社会生存的人,不是禽兽就是神明。” 那么,人类为什么选择结群的方式进行生活呢?其主要原因还是基于人类自身的需要 首先,是劳动的需要。劳动需要合作,这就决定了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从一开始就具有社会性。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进行生产的合作性就愈来愈成为必然。有分工就必然有合作,否则就无法完成生产活动。 其次,是安全的需要。人类结群不仅仅在于生产,同时也是为了自身的安全。只有联合起来结成一定的群体,才会有大于个人的强大力量。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孤立的个体在逍到危险时有恐惧的感觉,感到自身不安全,当个体和他人在一起结合成群 体时,就减少或避免恐惧感,产生安全的感觉。 第三,精神上的需要。离开了群体生活,人思想、感情非但不能产生,也没有了表达和交流的对象。由此可见,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就成为人类选择结群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社会群体的含义和要素 社会学所讲群体概念的最主要视角是将群体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作为组成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而理解。 1、定义:社会群体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 群体是由一定数量的人结合而成的,但并不是任何一群人都可以称之为群体。一般来讲,只有具备下列几个要素的人才能构成为群体: 2、群体的特征或要素 (1)有一定数量的成员和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2)有明确的成员关系。社会群体的关系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体对群体的隶属关系;另一方面是群体内的成员关系。在群体中,任何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并通过角色和地位与其他成员发生一定的关系。如果没有明确的成员关系,人们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个群体,也不明白自己应有的角色和地位,群体共同生活就无从产生,也就不能被他人感受到群体的存在。 (3)有共同的目标、意识和一致行动的能力。共同的群体意识是指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有了这种情感,成员才能形成共同的评价与意识,共同的欲求和目标,一致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种共同性和一致性,使群体能够维系,使群体显示出其整体性 和存在。在共同心理支配下,每个成员都能自觉地表现出与群体一致的行为。行动能力的 一致性把群体与乌合之众区别开来。 (4)有持续的互动关系。群体成员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并发生一定的交往,而且这种关系和交往并不是

初级社会群体

精心整理本章序号及名称 第七章社会群体 本章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群体的基本概念;了解各种社会群体的类型以及 1. 2. 3. 的需要 首先,是劳动的需要。劳动需要合作,这就决定了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从一开始就具有 社会性。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进行生产的合作性就愈来愈成为必然。有分工就必然有合作,否则就无法完成生产活动。

其次,是安全的需要。人类结群不仅仅在于生产,同时也是为了自身的安全。只有联合起 来结成一定的群体,才会有大于个人的强大力量。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孤立的个体在逍到危险时有恐惧的感觉,感到自身不安全,当个体和他人在一起结合成群 体时,就减少或避免恐惧感,产生安全的感觉。 1 2 (1 (2)有明确的成员关系。社会群体的关系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体对群体的隶属关系;另一方面是群体内的成员关系。在群体中,任何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并通过角色和地位与其他成员发生一定的关系。如果没有明确的成员关系,人们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个群体,也不明白自己应有的角色和地位,群体共同生活就无从产生,也就不能被他人感受到群体的存在。

(3)有共同的目标、意识和一致行动的能力。共同的群体意识是指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有了这种情感,成员才能形成共同的评价与意识,共同的欲求和目标,一致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种共同性和一致性,使群体能够维系,使群体显示出其整体性 和存在。在共同心理支配下,每个成员都能自觉地表现出与群体一致的行为。行动 (4 (5 1 体 群体、儿童群体等。实际群体是指其实际界限,并被人们感受到其范围的群体。 2、按照群体成员数量的多少可以把群体分为大群体和小群体。人数较多,成员间以间接方式联系在一起,没有直接交往和互动的群体称为大群体。成员间有直接的接触,并经常发生互动的群体称之为小群体。

社会群体

八、社会群体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群体 一、人类生活的群体性 1、社会群体是人类生存的普遍形态 群体的不同形式 约束群体的规则 群体行为的展现 群体在空间上的展开与组合 2、人们为什么要组成社会群体 人的两种基本需要: ①工具性需要,获得物质帮助②表达性需要:获得情感支持 ⑴一些群体能使我们完成一件一个人单独做所不能或难以完成的事 ⑵有些群体的形成主要是为了满足其成员的感情上的需要,通常是为了互相支持和完全的自我表现 生物性需要:人是群居性动物——达尔文《人类的由来》 二、社会群体的概念和特征 1、人群与群体的区别于联系 人群分为: 偶发聚集体:碰巧同时在一个地方的人构成的人群集合体 社会类属:一些具有某种共同和类似特征的人群类别 2、社会群体的概念 社会群体: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而结合起来的进行共同生活,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个人集合体 3、社会群体的特征 ①具有一定的群体纽带,一定的稳定的社会关系 ②同一群体的成员之间存在长期的互动关系,群体本身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③有共同的群体规范 ④共同的群体意识,群体成员有认同感、归属感

⑤群体中一定有核心人物 理解: ①一个“群体”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并通过一定的交往结成一定的关系 ②社会群体必须是一个具体的实体性的单位,具有共同的活动,完成一定的任务,具有某种社会功能 ③群体与人群的区别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实际的群体 三、社会群体的类型 1、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1)初级群体(首属群体) ●首属群体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最早出现的一种群体类型,是具有亲密的持久的人际关系特征的群体, ●演变类似家庭关系中的群体,老乡及正式组织中具有密切关系的同事、复杂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 ●特征: ①亲密性、依赖感、情感交流;②面对面交往与合作; ③人数较少、规模小、结构简单;④缺乏分化、认同感、难以替代 ●首属关系: ①处于这种关系中的人们在其中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并且把许多个人利益参杂其中 ②包含着自由而广泛的交往 ③首属群体中有些成员可能厌恶其他成员,但整个群体依然起作用 ④首属关系不能轻易地从一个人转到另一个人身上 ⑤首属关系包含成员的全部个性 ●首属群体的作用: ①为人们提供发展自己的大部分个性并将其带入社会关系中取得机会 ②团结和安全感的源泉 ③反面影响:压制个人成就和个性的冲动,可能限制一个人的社会发展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初级社会群体)【圣才出品】

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 一、社会群体及其类型 1.社会群体的含义与特征 (1)什么是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某种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具有共同身份和某种团结感以及共同的期待。其具有以下界定: ①社会群体并不是偶然聚集起来的一群人。偶然聚在一起的,没有由互动形成的社会关系的群体被称为偶遇群体。 ②统计群体也不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会群体。统计群体是社会对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甚至相同身份的众多社会成员的称谓。 (2)社会群体的特征 ①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具有直接、明确和持久的社会关系 a.一定的社会关系是社会群体存在的基础; b.社会群体内的社会关系是直接的和持久的,它具体地反映于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之中,这种关系也是稳定的。 ②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身份和群体意识 a.共同的身份是指在某种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身份是相同的; b.群体意识是指群体成员对该群体的认同感,即他认为自己属于该群体并对之负有责任,他与这个群体利益相关; c.具有共同的群体意识也包含了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并且意识到他们共同属于这个

群体,即群体成员获得了一致的身份感。 ③有一定的群体边界 a.群体边界是不同群体之间互相区分的界限,群体边界由具体的人员反映出来,即某人属于或不属于该群体; b.群体边界是由群体认同感和相互依存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确定的。 ④群体成员有某种共同的期待与行动能力 a.群体成员的共同期待是指这些人聚集起来,结合成一个群体抱有某种共同的期望,希望达成某种共同的目的; b.群体具有行动的能力是说成员们能够作为一个群体去行动,当群体利益需要成员为之做出努力时,他们可以去行动。 2.社会群体的类型 (1)按群体的规模分类 ①齐美尔的二人群体与三人群体; ②社会学通常划分的小群体和大群体。 (2)按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分类 ①初级社会群体(或首属社会群体)是指群体成员之间有持续的互动,导致的成员之间的关系亲密的群体,是人们生活必须依靠的群体形式,因此在社会学研究占有基础的地位。 ②次级社会群体是指成员之间关系不那么亲密的群体,它是现代社会结构的基础,也是人们为了共同的事业而合作的形式。 (3)按群体内部行为规范的正式程度分类 ①正式群体是指群体内部的规范主要由成文的规定来表述并发挥作用的群体,基本上是指现代的组织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