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案例雀巢赢得徐福记

并购案例雀巢赢得徐福记
并购案例雀巢赢得徐福记

一、并购概述

2011年7月11日,雀巢和徐福记同时宣布,雀巢和徐福记的创始家族签署了合作协议,以17亿美元收购徐福记60%的股份,但该交易仍有待我国监管部门批准。

雀巢溢价%收购——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雀巢将收购徐福记60%的股份,徐氏家族持有剩余的40%。目前,这一收购计划尚未得到中国监管部门的批准。徐福记现任首席执行官兼董事长徐承将继续负责合资公司的运营。

雀巢当天表示,通过计划安排方案收购徐福记独立股东所持有的该公司%的股权,收购价为每股新元,相当于过去180天按成交量加权平均股价溢价%。如果这一方案被独立股东批准,雀巢公司随后将再从徐氏家族目前持有的%的股权中购得%的股份。

目前,雀巢已获得两个最大的独立股东——Arisaig Partners Holdings(持股%)和The Baring Asia Private Equity Fund IV,. 的下属机构(持股%)-不可撤销的投票赞成此协议方案的保证。

雀巢获得徐福记60%股份的总价格约为21亿新元(约合17亿美元)。

7月4日,徐福记宣布在新加坡交易所的股票暂停交易,原因是雀巢与徐福记正在洽谈收购事宜。

此次收购之前,雀巢已先后收购了云南山泉和银鹭食品60%的股权。

二、案例综述

1、交易双方

(1)雀巢公司。由亨利·内斯特

莱(Henri Nestle)于1867年创建,总部

设在瑞士日内瓦湖畔的沃韦(Vevey),是

世界最大的食品制造商。拥有138年历

史的雀巢公司起源于瑞士,最初是以生

产婴儿食品起家。2005年,雀巢公司在

全球拥有500多家工厂,25万名员工,

年销售额高达910亿瑞士法郎。2010年

销售额达到1097亿瑞士法郎,纯利润达到342亿瑞士法郎。其中的大约95%来自食品的销售,因此雀巢可谓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制造商,也是最大的跨国公司之一。公司以生产巧克力棒和速溶咖啡闻名遐迩,目前拥有适合当地市场与文化的丰富的产品系列。雀巢在五大洲的60多个国家中共建有400多家工厂,所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由总部领导下的约200多个部门完成。雀巢销售额的98%来自国外,因此被称为“最国际化的跨国集团”。1990年,雀巢在中国大陆的第一家合资厂开始运营,随后又建了多家工厂。雀巢通过利用本地原材料在本地制造同等高品质的食品,替代进口产品,帮助中国在这方面节约了大量外汇。现在雀巢在中国大陆销售的产品中99%是在本地制造的。在过去的二十年中,雀巢从瑞士对大中华区的直接投资已累计达七十亿元人民币。雀巢大中华区的总部设在北京,经营二十一家工厂,其中四家在上海地区、三家在广东省、四家在天津地区、三家在四川省、两家在山东省、一家在黑龙江省、一家在江苏省、一家在内蒙古自治区、一家在北京地区,还有一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2001年,雀巢在上海成立了上海雀巢研发中心,致力于应用科技和营养研究,并开发中国消费者喜爱的、适合中国人口味和消费能力的营养食品。

(2)徐福记。创始于1978年,

创办者徐氏兄弟,曾分别在台湾经

营徐记食品、徐福记食品、安可食

品、巧比食品及蜜饯等知名品牌,

被誉为“二十年金字招牌”,是中国

最大的糖果品牌和糖点企业之一。

该集团主要生产糖果、糕点、沙琪

玛、巧克力、果冻等休闲糖点。于

1992年在中国广东省东莞市注册

创立东莞徐福记食品有限公司”。凭借16年(1976-1992)成功的市场销售经验,开拓新局,快速获得成长扩展。1997年徐福记与新加坡汇亚集团(TRANSPAC)及仲华海外投资基金共同合资,为集团带来崭新思维及理念,共同成立BVI徐福记国际集团,并注册成立东莞徐记食品有限公司,专事经营徐福记品牌在中国糖点领域的永续发展。2000年,徐福记正式涉足现代渠道的经营管理。为集团

在中国零售市场的大步拓展,扎下厚实的根基。2006年徐福记在中国拥有56家销售分公司,超过13000个直接管控的终端零售点,成为中国最大的糖果品牌和糖点企业之一。2002年初公司取得了沃尔玛公司全球采购系统合格供应商的资格,于2003年全面供应。“徐福记”糖果糕点透过沃尔玛在全球3000多个超级市场大力拓展国外市场,这大大提高了“徐福记”食品的品牌效应,扩大了产品的出口量,提高了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公司具有完善的服务体系,产品质量完全符合相应产品标准,消费者投诉处理率100%。2003年公司销售收入突破14亿元,创造利税亿元。2006年春节,徐福记仅在上海市场的散装销售额就将近2个亿。据徐福记最新公布的财报显示,2010年其全年的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亿元和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和31%。根据国际市场调研公司Euromonitor 数据,按零售额算,2008年我国糖果市场规模近580亿元,雀巢的份额仅为%,远远落后于排名首位的美国玛氏%,徐福记的份额则为%。

2、洽购进展

(1)2011年7月5日,雀巢被指洽购徐福记,徐福记新加坡停牌;徐福记证实与雀巢洽谈收购事宜;

(2)7月6日,雀巢证实正洽购徐福记,并购需跨越很多障碍;徐福记称不会将公司全部卖给雀巢,更侧重合作;

(3)7月7日,雀巢三月内两起并购,分析称对民族品牌威胁大;

(4)7月8日,雀巢收购徐福记,垄断动机明显前景不被看好;

(5)7月9日,徐福记承认雀巢洽购的甜与苦;

(6)7月11日,雀巢已和徐福记签协议,拟17亿美元购60%股份;

(7)7月12日,雀巢中国公司称111亿控股徐福记获批有望。

(8)12月7日,徐福记国际集团在新加坡交易所发布公告宣布,商务部昨天已经批准了雀巢公司以17亿美元收购徐福记60%股权的交易。雀巢计划把徐福记从新加坡交易所摘牌。摘牌时间将另外公布。

3、溯源

(1)雀巢公司,原产地为瑞士,经营时间由1867年至今,主打产品包括雀巢咖啡、奶制品、瓶装水、烹饪食品等;其优势与战略一是作为全球最大食品企业之一,在中国开展业务已有20多年,如今运营着23家工厂、两个研发中心,

拥有14000名员工,二是2010年雀巢全球总销售额为8407亿元人民币,其中巧克力和糖果业务占总销售额的11%,即924亿元,三是其尽管进入中国市场历史悠久,在国内糖果行业的份额并不高,按销售额算,08年其份额仅为%名列第五,远落后与排名首位的美国玛氏%,四是由于其在新兴市场的份额落后于对手,新兴市场对于该公司总体营业收入的贡献率计划在2020年之前要达到45%,当前约为33%,面对玛氏、卡夫等竞争对手,收购新兴市场优秀品牌对其来说无疑是一条捷径;

(2)徐福记公司,原产地为台湾,经营时间由1978年至今,主打产品包括徐福记精制糖果、糕点、沙琪玛、精致果冻布丁等;其优势与战略一是主要的制造基地位于东莞,年产能为317100吨,其用哟偶107家销售分公司及20个区域运营中心,管理超过8000名销售人员,二是其生产巧克力等糖果及中式点心沙琪玛,过去十多年获利良好,每年净利都以两位数以上增长,三是拥有17年历史的徐福记在中国长期投资于品牌建设,自1998年以来连续11年被评为中国同类产品销量第一的糖果品牌,四是其一直在寻找协助企业和品牌发展成百年老店的战略伙伴,并在2011年7月4日作出正式声明表示,其多年来陆续与来自日本、欧美等区域的潜在对象进行互动交流。

三、案例分析

1、变数

(1)徐福记品牌处于上升通道,收购难度比较大。

徐福记目前成长速度较快,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处于上升通道,品牌若被收购则面临被雪藏的可能,将增加雀巢收购的难度。

(2)收购须经商务部审查,外资在华大规模收购尚无成功先例。

截至目前,外资公司在华如此大规模的收购尚无成功先例。由于两者体量巨大,按照我国《反垄断法》规定,如果雀巢要并购徐福记。

(3)雀巢收购徐福记垄断动机明显,恐难成行。

很多业内人士并不看好此次收购行为。前车之鉴,百胜收购小肥羊将耗资44亿人民币,目前还未通过商务部的反垄断调查。

就过往商务部对大宗并购行为的审批来看,雀巢收购云南山泉、帝亚吉欧收购水井坊获得成功,主要原因在于被收购对象规模较小,市值不大,市场占有率也较低,而此次收购徐福记涉及的金额和规模都较大,阻力将大增。

除此以外,雀巢收购徐福记在具体实施环节上也存在不少问题与挑战:如何在股份配比上与徐福记达成一致;未来徐福记的管理层安置、人员构架和雀巢的话语权分配问题;品牌、物流、销售渠道如何统一等诸多难题也将摆在眼前。

这桩交易可能会像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China Huiyuan Juice Group)的交易一样无疾而终。2009年,中国商务部(the Ministry of Commerce)拒绝了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申请,理由是可能会催生垄断。而且可口可乐的收购要约也激起了中国民族主义者的强烈反对,他们不想看到一个成功的国产品牌落入外国人手中。雀巢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公司,因其旗下的哈根达斯(Haagen-Dazs)和雀巢咖啡(Nescafe)等品牌而闻名于世。由于欧美国家经济增长放缓,雀巢也和许多其他西方的大型企业一样,赶赴新兴市场“淘金”。徐福记目前的市值在26亿美元。雀巢收购徐福记,成败都有可能。不过必需得承认,大型收购非常复杂,很少有轻易成功的例子。

2、影响

(1)或颠覆我国糖果业格局。若此次收购成功,将对我国糖果业格局产生颠覆性影响。“糖果是食品业内利润最高的产品之一,‘雀巢+徐福记’将使雀巢在中国的销售额‘坐二望一’,并能透过徐福记全国性渠道网络深入至增长最快的二三线市场腹地。

雀巢收购徐福记后,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未来两三年,在销售额上雀巢将能坐二望一,其利润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雀巢收购徐福记,是中国食品行业的标志性事件,由于两者市场份额均位于行业前五,若收购成功,将颠覆性地改变中国糖果业的格局。雀巢对中国糖果市场的控制力将明显增强,不仅进一步提升与玛氏、卡夫、联合利华等对抗的筹码,也进一步压缩了雅客、金丝猴、大白兔等国内中小糖果企业的生存空间,竞争激烈程度加剧,将给行业带来新一轮洗牌,一些二三线品牌将逐渐被淘汰出局。

(2)其他国内企业发展将受抑制,糖果产品价格不会大规模上涨。

一方面,雀巢对糖果市场的控制力将明显增强,市场占有率和综合竞争力将显著提高;另一方面,将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将压缩金丝猴、大白兔等国内企业的生存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它们的发展。

(3)引发关联担忧,出现外资垄断中国人“一日三餐”。

随着外资并购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尤其是去年《利用外资20条》的出台,明确鼓励外资通过并购等方式加强在中国投资。为此,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行动越来越活跃。这也导致去年以来,包括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瑞士雀巢集团、法国达能集团、美国百胜餐饮等洋巨头纷纷重拳出击,在华并购数量、金额达到前所未有的境地。国内多个著名食品企业纷纷落入外资的怀抱。

除了上半年雀巢大肆并购外,日前,全球最大的烈酒集团帝亚吉欧并购全兴集团4%的股权已获批,这意味着帝亚吉欧对全兴集团股权的控股比例增至53%。这是外资首次控股我国白酒企业。拥有肯德基、必胜客等品牌的餐饮集团美国百胜公司,今年5月也宣布以总价45亿港元,并购中式连锁火锅第一品牌小肥羊93%股权,目前正等商务部审批。2010年,美国食品大鳄亨氏集团以亿美元收购价,曲线从新加坡福达公司手中收购了中国名牌产品味事达酱油和广合腐乳。而前些年,邦吉、嘉吉等四大国际粮商就已收购了中国70%以上的粮食企业,控股或参股金龙鱼、福临门、鲁花等主要品牌。经济学家郎咸平撰写的书中指出,中国食品领域已逐步被外资垄断掌控,今后中国人“一日三餐”大事或“听命”于洋人了。时下,洋品牌正加紧对中国粮食全产业链渗透,从上游种子种植、小麦收购、面粉加工,到中游食品制造,再到终端流通,外资势力不断加紧渗透。与此同时,不少在华的外资还不断从与中方的合资企业中回购股份。6月初,星巴克公司宣布,已与其在华南地区的合资伙伴香港美心集团签订协议,收购美心集团所持有的30%合资公司股权。外资不断并购,在特定的行业,有可能造成市场的定价权、设定标准权完全被外国掌握,这对包括糖果业在内的中国食品业更不利。

雀巢案例分析

雀巢案例分析 1420100401 行政1401 朱辉 (一)成长历程 1866年,美国人查尔斯和乔治˙佩奇建立英瑞炼乳公司,并在瑞士开设了欧洲首家炼乳厂。 1867年,亨利˙雀巢研发了一种突破性婴幼儿食品“farine lactée”,并创办雀巢公司,在韦威设立工厂。也开始使用标志性的“鸟巢”标志。 1875年,亨利˙雀巢将位于韦威的公司和工厂出售给当地三位商人。他们雇佣化学家和技术工人来帮助扩大生产及销售。 1878年,雀巢和英瑞两家公司因生产销售对方独创产品:炼乳和婴儿米粉,产生激烈竞争。 1882年,英瑞公司扩展到美国。 1904年,雀巢公司开始推出巧克力产品。 1905年,雀巢公司与英瑞公司合并,组成现在的雀巢公司,成为世界食品级巨头 1947年,雀巢公司与瑞士美极公司合并,使公司的销售额从8.33亿瑞士法郎提高到13.4亿瑞士法郎。 1984年,雀巢公司耗费30亿美元收购美国食品巨头三花公司,是迄今为止金额最高的食品业并购案之一。同年,并购美国生产高质量巧 克力的保罗˙本奇公司,以7500万瑞士法郎的价格收购美国同样生产 巧克力的沃德约翰逊公司。 1988年,雀巢公司和东莞糖酒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了东莞雀巢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速溶咖啡及相关产品。 1988年,收购了意大利公司堡康利。 1988年,雀巢收购了生产奇巧(Kit-Kat)和聪明豆(Smarties)巧克力的英国糖果公司能得利(Rowntree Macintosh)。 1999年秋天,雀巢成功收购中国知名的调味食品企业太太乐。 2001年,收购拥有108年历史的宠物食品专业品牌—普瑞纳,成为世界第一大宠物食品制造商。 2002年8月6日,雀巢以2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厨师公司(ChefAmerica)。 2003年,斥资5、6亿欧元收购香港和记黄埔旗下屈臣氏子公司的水业务,此举巩固了雀巢在全球瓶装水业务领域的领先地位。 2011年,出资21亿新加坡元收购糖果制造公司—徐福记60%的股份。同年,收购银鹭食品公司60%的股份。

雀巢公司案例分析

雀巢公司案例分析 前言 我们小组共有九名成员,按照发挥和兼顾各位同学优势和特点的原则,并通过小组会讨论做了合理的分工,我们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战略管理》(第8版)概念与案例中选择了“雀巢, 在成熟市场持续增长”的案例,充分运用了战略管理工具,回顾分析雀巢公司八年来战略的成功以及存在的不足,我们在参考学习了相关模板的基础上,经过小组成员反复讨论修改而形成本报告。全文共分为雀巢公司发展情况、背景分析、存在问题、战略分析、发展战略及举措、案例总结及启示七个部分。

目录 一、雀巢公司发展情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雀巢公司战略背景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案例分析目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1997年雀巢公司外部环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1997年雀巢公司内部条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战略分析与选择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布拉贝克的重要战略措施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八、战略举措建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九、案例总结及启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雀巢公司发展情况 雀巢公司1866年创建于瑞士,是世界最大的食品制造商。该公司最初以生产婴儿食品起家,后来发展到速溶咖啡、炼乳、奶酪、巧克力制品等数10种,2005年销售额高达910亿瑞士法郎。 1982-1997年间,雀巢公司在CEO穆特·毛赫尔带领下,成功实现了从一家完全植根于欧洲的奶制品和咖啡制造商转变成为一家真正多元化的全球性食品公司,在世界食品行业占据领导地位。毛赫尔主要通过并购来发展雀巢,在这16年间,并购花费超过331亿瑞士法郎,销售增长了一倍多,利润是原来的3倍,年均总股东报酬高达17%。

雀巢和徐福记并购案例

一、并购概述 2011年7月11日,雀巢和徐福记同时宣布,雀巢和徐福记的创始家族签署了合作协议,17亿美元收购徐福记60%的股份,但该交易仍有待我国监管部门批准。雀巢溢价24.7%收购——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雀巢将收购徐福记60%的股份,徐氏家族持有剩余的40%。目前, 这一收购计划尚未得到中国监管部门的批准。徐福记现任首席执行官兼董事长徐承将继续负责合资公司的运营。雀巢当天表示,通过计划安排方案收购徐福记独立股东所持有的该公司 43.5%的股权,收购价为每股4.35新元,相当于过去180天按成交量加权平均股价溢价24.7%。如果这一方案被独立股东批准,雀巢公司随后将再从徐氏家族目前持有的56.5%的股权中购得16.5%的股份。目前,雀巢已获得两个最大的独立股东——Arisaig Partners Holdings(持股9.0%)和The Baring Asia Private Equity Fund IV,L.P. 的下属机构(持股16.5%)-不可撤销的投票赞成此协议方案的保证。雀巢获得徐福记60%股份的总价格约为21亿新元(约合17亿美元)。7月4日,徐福记宣布在新加坡交易所的股票暂停交易,原因是雀巢与徐福记正在洽谈收购事宜。此次收购之前,雀巢已先后收购了云南山泉和银鹭食品60%的股权。 二、案例综述 1、交易双方 (1)雀巢公司。由亨利·内斯特莱(Henri Nestle)于1867年创建,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湖畔的沃韦(Vevey),是世界最大的食品制造商。

拥有138年历史的雀巢公司起源于瑞士,最初是以生产婴儿食品起家。2005年,雀巢公司在全球拥有500多家工厂,25万名员工,年销售额高达910亿瑞士法郎。2010年销售额达到1097亿瑞士法郎,纯利润达到342亿瑞士法郎。其中的大约95%来自食品的销售,因此雀巢可谓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制造商,也是最大的跨国公司之一。公司以生产巧克力棒和速溶咖啡闻名遐迩,目前拥有适合当地市场与文化的丰富的产品系列。雀巢在五大洲的60多个国家中共建有400多家工厂,所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由总部领导下的约200多个部门完成。雀巢销售额的98%来自国外,因此被称为“最国际化的跨国集团”1990年,雀巢在中国大陆的第一家合资厂开始运营,随后又建了多家工厂。雀巢通过利用本地原材料在本地制造同等高品质的食品,替代进口产品,帮助中国在这方面节约了大量外汇。现在雀巢在中国大陆销售的产品中99%是在本地制造的。在过去的二十年中,雀巢从瑞士对大中华区的直接投资已累计达七十亿元人民币。雀巢大中华区的总部设在北京,经营二十一家工厂,其中四家在上海地区、三家在广东省、四家在天津地区、三家在四川省、两家在山东省、一家在黑龙江省、一家在江苏省、一家在内蒙古自治区、一家在北京地区,还有一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2001年,雀巢在上海成立了上海雀巢研发中心,致力于应用科技和营养研究,并开发中国消费者喜爱的、适合中国人口味和消费能力的营养食品。 2)徐福记。 创始于1978年,创办者徐氏兄弟,曾分别在台湾经营徐记食品、徐

(完整版)雀巢公司成长史

雀巢公司成长史 一、公司简介 雀巢公司(Nestle)创建于1867年,总部在瑞士沃韦(Vevey),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制造商。2008年《财富》500强位居第57位,营业收入896.3亿美元,利润88.74亿美元,在全球拥有500多家工厂,近28万名员工。 “Nestle”的意思是“小小鸟巢”,这个温馨的鸟巢作为雀巢公司的标志,深受消费者熟悉和喜爱,它代表着雀巢公司的理念:关爱、安全、自然、营养。作为全球最大的食品公司,雀巢秉承一贯的理念和原则,以人为本,以质量为重,为世界各国的消费者提供优质食品,带来美好生活。 雀巢进入中国已有20多年,取得了持续性的赢利增长。雀巢对大中华区的直接投资已累计达70亿元人民币,在中国拥有20多家工厂,十几家独资及合资企业,在上海设立了研发中心,2008年雀巢北京研发中心也开业。2007年,雀巢大中华区的销售额为21亿瑞士法郎(130亿元人民币)。 雀巢公司2010年销售额达到1097亿瑞士法郎,纯利润达到342亿瑞士法郎。其中的大约95%来自食品的销售,因此雀巢可谓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制造商,也是最大的跨国公司之一。公司以生产巧克力棒和速溶咖啡闻名遐迩,拥有适合当地市场与文化的丰富的产品系列。雀巢在五大洲的81个国家中共建有443多家工厂,所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由总部领导下的约200多个部门完成。雀巢销售额的98%来自国外,因此被称为“最国际化的跨国集团”。 二、主要产品 雀巢产品主要涉及咖啡、矿泉水、猫狗食品、冰淇淋,在同行业中均处于领先地位。此外在奶粉、调味品、巧克力糖果、眼科医疗用品等产业也享有较高声誉。尽管生产线很广,涵盖各类食品,但在消费者眼中,雀巢就是速溶咖啡的代名词。 三、企业文化 一直以来,雀巢员工始终是将雀巢精神带到生活中的关键因素。也正是这种“人”的精神引领雀巢从一个乡村的作坊发展成今天领先世界的食品公司。员工是雀巢最有价值的财富。雀巢集团今日的优秀业绩源于世界各地员工坚强的努力和忠诚。作为一个致力于生产优质食品,创造美好生活的公司,雀巢也十分关心自己的员工。雀巢公司的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形成了亲密无间的工作氛围,使雀巢成为首选雇主。作为一个不歧视任何民族、种族、宗教、性别、年龄的世界性大公司,雀巢欢迎文化和社会的多元化。一个公司拥有这么多国籍的员工,这在世界上是少见的。雀巢坚信,只有将本土和国际人才相结合,才能最好的发挥他们的潜质和能力,从而无论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都能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雀巢产品和品牌。 三、公司发展及并购史 1867年,药剂师亨利·内斯特莱在瑞士创建了雀巢公司,并以盾形纹章——鸟(雀巢)作为公司的标志,这便是后来驰名全球的雀巢公司的雏形。在这以后的100多年中,雀巢公司靠打破区域市场的束缚,进行跨国兼并来壮大自己的规模,

并购案例分析:雀巢联手徐福记

并购案例分析:雀巢联手徐福记 *** 金融学 41504327 摘 要: 雀巢并购徐福记,是一次你情我愿的善意并购,也是中国糖果市场上两大巨头的强强 联手。在这场并购案中,两家企业互相妥协,实现了双赢。本文将对这两家企业及这次并 购的内容进行分析,并对其发生的动机和后续影响进行归纳。最后还总结了雀巢公司成功 并购的经验,并对我国民族企业近年来频发的被并购现象做出了反思。 关键词:并购;雀巢;徐福记;民族企业 一、企业背景 1、收购公司:雀巢 雀巢公司,由亨利?内斯特莱于1867年创建,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湖畔的沃韦,是 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制造商,也是最大的跨国公司之一。雀巢在五大洲的80多个国家中共 建有500多家工厂,所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由总部领导下的约200多个部门完成。雀巢销 售额的98%来自国外,因此被称为“最国际化的跨国集团”。 雀巢在中国有着长久的历史。早在上世纪的1908年,雀巢公司就在上海开设了它在 中国的第一家销售办事处。雀巢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外商之一,八十年代初,雀巢就开始与 中国政府商谈在中国投资建厂,并将其在营养品和食品加工方面的世界上顶尖的专有技术 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转让给中国。1990年,雀巢在中国大陆的第一家合资厂开始运营,随后又建了多家工厂。雀巢通过利用本地原材料在本地制造同等高品质的食品,替代进口产品,帮助中国在这方面节约了大量外汇。现在雀巢在中国大陆销售的产品中99%是在本地制造的。 近两年,雀巢在中国大陆市场频频并购。在2020年收购徐福记之前,雀巢已收购中 国瓶装水十强企业之一的云南山泉70%的股权以及国内蛋白饮料和八宝粥市场份额最大的 银鹭60%的股权。这样的大型并购使得雀巢在大中华区的业务实现高速增长,大中华区已 成为其全球范围内业务增长最为迅速的区域市场。 2、目标公司:徐福记

并购中的谈判

并购中的谈判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并购中的谈判 一、人员方面的处理 (1)人员管理:徐福记收购之前由于公司发展速度太快,导致管理方面难以为继。中国食品企业低门槛、低技术含量的现状致使徐福记的人才结构低,很多中高层都是徐福记10多年前自己培养出来的,也难以避免公司整体管理能力和研发能力落后,而雀巢公司秉着“人——我们最有价值的财富”的理念,对人员提供良好的员工培训,管理的方式先进,因此徐福记希望再被收购之后学习雀巢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对企业内部人员进行整顿。雀巢希望裁剪冗余员工,对员工的知识水平有更高要求,一些不适应自动化生产操作的员工将不再适合原有工作。 (2)高管数量:雀巢公司希望所有高层都由雀巢公司指派,董事长、总经理等重要高管的职位的人选需由雀巢公司来决定,同意最低要求保留徐福记部分高管职位,但不得影响雀巢公司对徐福公司重大经营决策的控制权和决定权。而徐福记公司希望在被并购之后仍然保留部分高管的职位。 二、设备方面的处理 徐福记公司希望在被并购之后,雀巢公司提供先进的生产设备以帮助徐福记生产。雀巢则希望投入先进的设备用于产品生产和创新。 三、业务方面的处理 1.渠道: 徐福记集团以其独特的直销理念和发达的直销网络有利地打开了市场,有效地控制了成本并迅速掌控消费者对品牌的反馈与信息,尤其在二、三线城市的销售强度是许多品牌不可匹及的,其独特的营销模式引进雀巢公司的兴趣,在谈判过程中就销售渠道问题,雀巢公司希望与徐福记合作,共享中国境内销售渠道,同时为徐福记公司提供海外销售的战略规划及渠道市场。 2.产品: 雀巢在在糖点业涉足不多,此领域落后于竞争对手,而徐福记是中国糖果行业的龙头老大,在国内有四个大型生产基地,生产规模和发展潜力巨大。雀巢公司希望与徐福记强强联合,增加双方的跨界发展,共同实现产品的互补与多元化。同时徐福记也希望通过合作打开国际市场。 3.产品生产: 雀巢收购之后同意保留徐福记原有生产线,以现有工厂为基点进一步开拓糖点市场。雀巢公司将提供部分技术人员,同时会将徐福记产品研发项目归入整个集团研发战略规划,每年投入一定资金用于产品创新。徐福记希望在产品生产的时候雀巢公司提供先进的技术,用于其产品的研发和创新。 4.供应链销售: 徐福记以其直销模式有力占据市场,集团下设100家直销公司,而雀巢希望在收购后采取三层销售模式,不能够直接有效得到市场反馈信息,其计划通过双

雀巢并购案例分析

雀巢公司的并购资本经营分析 一、并购资本经营理论概述 并购通常指的是兼并和收购。 兼并一般又称为吸收合并,通常情况下说的是两家或者两家以上相对独立的企业,公司通过一系列的合并而组成为一家大的合并企业,一般都是由相对有优势的那家公司去吸收另外相对弱势那家或者其它多家公司。 收购则指的是指一家企业用它的现金亦或者有价证券等金融资产去购买另外的一家企业的股票或者资产,以此来获得对该家企业的全部资产或者是控制对该家企业的某一资产的所有权,亦或者对该家企业获得的绝对控制权。 一般根据并购的不同功能可以划分为三类不同的基本类型: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本文中的雀巢公司收购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的并购案例属于横向并购的范畴。 企业并购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对生产的社会化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起着极为积极的推动作用。企业并购是资本运营的一种表现形式。资本运营的基本条件则是资本的证券化如股权,资本运营一方面表现为股权转让的运作,另一方面表现为对收益股权和控制股权的运作。因此,并购与重组也是资本运营最为普通的形式也是资本运营的核心。 二、雀巢公司的并购资本经营情况介绍 1、收购方——雀巢公司 1867年由亨利·内斯特莱创建,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湖畔的沃韦,在全球拥有500多家工厂。 雀巢公司2010年销售额达到1097亿瑞士法郎,纯利润达到342亿瑞士法郎。其中的大约95%来自食品的销售,因此雀巢可谓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制造商,也是最大的跨国公司之一。 公司以生产巧克力棒和速溶咖啡闻名遐迩,目前拥有适合当地市场与文化的丰富的产品系列。雀巢在五大洲的81个国家中共建有443多家工厂,所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由总部领导下的约200多个部门完成。雀巢销售额的98%来自国外,因此被称为“最国际化的跨国集团”。 2、被购方——银鹭食品有限公司 银鹭事业始创于1985年,而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6月,位于海滨开放城市——中国厦门,是福建省乃至全国最大的罐头、饮料生产基地之一、福建省重点扶持成长型企业、中国罐头工业十强、中国食品工业突出贡献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公司以“人才、科技、名牌”的发展战略为基石,以绿色科技、人文关怀为努力方向,内强管理,外拓市场,实现银鹭处处相伴、关爱时时相随的“银鹭所在,关怀至爱”的愿景。 集团以食品饮料生产为支柱,涉及果蔬保鲜、进出口贸易、包装材料制造、农产品深加工科研开发、电子科技、房地产开发、实业投资等多种产业领域。银

案例16-5:甲骨文敌意收购仁科

案例16-5:甲骨文敌意收购仁科 一.并购各方概况 1.甲骨文公司 甲骨文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企业软件供应商,向超过145个国家的用户提供数据库、工具、应用软件以及相关的咨询、培训和支持服务。甲骨文公司总部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红木城,全球员工超过40000名,2003年年收入达到95亿美元,是《财富》全球500强企业。自1977年在全球率先推出关系型数据库以来,甲骨文公司已开始利用技术革命改变现代商业模式。甲骨文公司同时还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对客户关系——操作应用——平台设施实施全球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公司。 2.仁科公司 仁科公司(People Soft Inc.)是全球第二大的企业应用程序软件公司,在150个国家和地区中用以拥有11000位客户。仁科是人才资本管理应用程序领域的领导者,同时,在制造、客户关系管理、房地产、分析、财务管理、供应商关系分析管理、分销以及资产管理等各种软件方面也居于领先地位。仁科在12个行业中明显地占据了领导地位,其中包括金融服务、电信、人事、高等教育、制造和分销、政府、房地产以及日常消费品等。

二.并购过程 2003年6月6日,对还沉浸在几天前以18亿美元签约收购竞争对手J.D. Edwards公司的喜悦之中的硅谷软件企业仁科公司却不是那么顺利。这一天,甲骨文公司向仁科公司发出了51亿美元的巨额收购要约,真可谓“螳螂扑蝉,黄雀在后”,甲骨文公司做出如此大手笔的第一收购计划,果真要掀起一场软件行业的兼并浪潮,还只是借机阻挠仁科的规模重组进程,令人费思。在硅谷的高科技企业中,甲骨文公司的收购计划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在这个行业中,,第一收购的做法通常是被小心避免的,因为一旦这样做,被收购公司的技术精英们就会离职而去,反而“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得到一个无用的资产。2003年6月7日,仁科公司对软件巨头甲骨文公司6月6日的敌意收购进行了猛烈抨击,指责这是一“种恶劣的坏行为”,企图阻止仁科自己的收购。 仁科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康威(曾经供职于甲骨文公司)认为:“显然,甲骨文明显的企图是阻止仁科本周宣布的对J.D. Edwards 的收购。”仁科曾在6月12日宣布,他将用18亿美元友好收购竞争对手J.D. Edwards 仁科董事会12日正式宣布不接受甲骨文公司51亿美元的收购邀请。董事会认为这次收购时恶意的,收购价格远远低于公司的价值,其目的在于破坏仁科收购J.D. Edwards 的计划。 仁科表示,最近几年,它与甲骨文公司相比市场份额已经有所

雀巢收购徐福记案例分析

2011-2012学年第2学期 《资本运营理论与实务》课程大作业报告 任课教师:周林 小组成员信息:

目录 雀巢简介 (3) 雀巢在中国的发展 (4) 徐福记企业状况 (5) 公司状况 (5) 公司规模 (5) 销售状况 (5) 雀巢和徐福记关联情况分析启示 (6) 徐福记SWOT分析 (6) 徐福记优势(strengths) (6) 徐福记劣势(Weakness) (7) 徐福记机会(opportunity) (8) 徐福记威胁(opportunity) (8) 雀巢SWOT分析 (9) 雀巢优势(Strengths) (9) 雀巢劣势(Weakness) (11) 雀巢机会(opportunity) (11) 雀巢威胁(threaten) (11) 双方洽谈过程 (12) 收购后的雀巢和徐福记 (13) 收购后雀巢的发展状况 (13) 收购后徐福记的发展状况 (14) 消费者影响 (14) 市场影响 (14) 参考文献 (15)

雀巢简介 1867年,雀巢公司创始人,一位居住在瑞士的化学家享利·内斯特 尔(Henri Nestle)先生, 用他研制的一种将牛奶与麦粉科学地混制 而成的婴儿奶麦粉,成功地挽救了一位因母乳不足而营养不良的婴儿 的生命.从此,开创了雀巢公司的百年历程。“Nestle”的意思是“小 小鸟巢”,这个温馨的鸟巢作为雀巢公司的标志,深受消费者熟悉和喜爱,它代表着雀巢公司的理念:关爱、安全、自然、营养。作为全球最大的食品公司,雀巢秉承一贯的理念和原则,以人为本,以质量为重,为世界各国的消费者提供优质食品,带来美好生活。 1905年,雀巢育儿奶粉公司与美国人办的另一食品公司合并,取名雀巢英瑞炼乳公司; 1949年为另一家瑞士公司购进,改为现名雀巢食品公司。 20世纪初,公司开始实行多样化生产,并在世界各地收购并建立企业,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食品制造商,其分支机构开设在美国、日本、德国等20多个国家已有1200多家工厂、商号,总部设在瑞士的韦维。 公司1990年销售额达333亿美元,主要产品为速溶咖啡、炼乳、奶粉、婴儿食品、奶酪、巧克力制品、糖果、速饮茶等数10种。 1991年,根据美国兰通公司的调查结果,雀巢咖啡这一品牌被列为世界十大注明品牌之一,品牌价值1994年被确定为115.49亿美元。 近几年,雀巢公司已采取了大量的措施在尽力使新产品达到更大的一致性外,同时也接受品牌呈现在各地的细微差异。计划的目标有:为雀巢公司最重要的战略品牌,如雀巢咖啡制定基本的传播战略;为这些战略品牌制定关于包装和标志符号的方针,以产生更大的一致性;通过减少为每个品牌效劳的广告代理商的数目,以提高同消费者沟通的效率和效力。 值得一提的是,雀巢技术有限公司是雀巢的一个独特的机构,负责为各运营部门提供有关食品和营养品方面的最新技术。机构中有研究员3000人次,他们在各个研究领域开展研究工作,研究内容包括原材料,影响刺激器官的特性诸如产品的形状、颜色、气味和质地以及消费者习惯。该机构旨在提供新产品,改进现有产品,再就是进行饮食方面的基础研究以了解复合食物的机理。该机构十分注意自身的发展,1987年在洛桑开设的研究和营养中心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食物研究实验室之一。该机构在十个国家共设有19个技术开发分部。1990年公司的研究开发经费为5.6亿瑞士法郎,占年销售额的比重达12%以上。 2010年在全球五百强企业中排名第44位,营业收入991.145亿美元。目前,雀巢在五大洲的80多个国家中共建有500多家工厂,所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由总部领导下的约200多个部门完成。雀巢销售额的98%来自国外,因此被称为“最国际化的跨国集团”。

恶意收购简介

恶意收购 敌意收购(hostiletakeover),又称恶意收购(hostiletakeover),是指收购公司在未经目标公司董事会允许,不管对方是否同意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收购活动。当事双方采用各种攻防策略完成收购行为,并希望取得控制性股权,成为大股东。当中,双方强烈的对抗性是其基本特点。除非目标公司的股票流通量高可以容易在市场上吸纳,否则收购困难。敌意收购可能引致突袭收购。进行敌意收购的收购公司一般被称作“黑衣骑士”。 20 世纪80 年代初期,美国开始出现了大量的以LBO 形式进行的并购活动,这一现象被称作美国的恶意并购浪潮。作为一种并购模式,LBO 并不必然等同于“恶意收购”,LBO是指并购者借助垃圾债券等金融工具筹集资金,通过收购目标企业的流通股获得公司的控制权,再通过出售公司资产等行为筹措资金偿还垃圾债券的行为;而“恶意收购”是指在LBO的执行过程中,收购方仅对交易的短期财务结果感兴趣,通过将目标公司分拆,以比买进价更高的价格出售公司股票,获得超出公司市场价值的破产价值收入,而不是通过经营管理使目标公司获得更大收益的途径来获

取收益。即使恶意收购未能成功,目标公司也将为避免其接管而支付庞大的费用,这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而且将不可避免地侵害中小股东的权益。 毒丸计划正式名称为“股权摊薄反收购措施”,是美国著名的并购律师马丁〃利普顿(Martin Lipton)于1982年发明的经济策略。当一个公司一旦遇到恶意收购,尤其是当收购方占有的股份已经达到10%到20%的时候,公司为了保住自己的控股权,就会大量低价增发新股,目的是让收购方手中的股票占比下降(摊薄股权),同时也增大了收购成本,让收购方无法达到控股的目标。毒丸计划一经采用,至少会产生两个效果:其一,对恶意收购方产生威慑作用;其二,对采用该计划的公司有兴趣的收购方会减少。1985年,毒丸计划在美国特拉华法院被判决合法化。 回购协议(repurchase agreement)也称再回购协议,指的是商业银行在出售证券等金融资产时签订协议,约定在一定期限后按原定价格或约定价格购回所卖证券,以获得即时可用资金;协议期满时,再以即时可用资金作相反交易。在形式上表现为附有条件的证券买卖。回购协议从即时资金供给者的角度来看又称为"反回 购协议"。 黄金降落伞是指目标企业董事会通过决议,由企

雀巢并购案例

雀巢并购银鹭案例分析 一、并购双方简介及过程 1、收购方——雀巢公司 1867年由亨利·内斯特莱创建,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湖畔的沃韦,在全球拥有500多家工厂。 雀巢公司2010年销售额达到1097亿瑞士法郎,纯利润达到342亿瑞士法郎。其中的大约95%来自食品的销售,因此雀巢可谓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制造商,也是最大的跨国公司之一。 公司以生产巧克力棒和速溶咖啡闻名遐迩,目前拥有适合当地市场与文化的丰富的产品系列。雀巢在五大洲的81个国家中共建有443多家工厂,所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由总部领导下的约200多个部门完成。雀巢销售额的98%来自国外,因此被称为“最国际化的跨国集团”。 2、被购方——银鹭食品有限公司 银鹭事业始创于1985年,而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6月,位于海滨开放城市——中国厦门,是福建省乃至全国最大的罐头、饮料生产基地之一、福建省重点扶持成长型企业、中国罐头工业十强、中国食品工业突出贡献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公司以“人才、科技、名牌”的发展战略为基石,以绿色科技、人文关怀为努力方向,内强管理,外拓市场,实现银鹭处处相伴、关爱时时相随的“银鹭所在,关怀至爱”的愿景。 集团以食品饮料生产为支柱,涉及果蔬保鲜、进出口贸易、包装材料制造、农产品深加工科研开发、电子科技、房地产开发、实业投资等多种产业领域。银鹭集团目前的的业务横跨农产品、食品、锅炉、电子、酒店、房产等众多领域。 3、并购过程 2011年4月18日,雀巢与银鹭签署了战略合作意向协议。 5月24日,商务部对此并购交易正式立案。 8月26日,雀巢收购银鹭通过了商务部反垄断审查,正式获批。 9月8日,雀巢公司与银鹭食品集团在第15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正式签署股权转让合资协议。 11月17日,银鹭厦门总部“年产60万吨食品饮料新厂”正式开工,同时银鹭还将总部迁至厦门市湖里区五缘湾。 4、并购结果 2011年11月17日,经过近两年的洽谈和沟通,银鹭正式“嫁给”了雀巢——雀巢收购60%股权并获得监管部门审批通过。 根据协议,银鹭、雀巢将通过合资改组原银鹭食品集团公司,改组后拥有新股东成分的银鹭食品集团公司,雀巢方持股60%、银鹭方持股40%,但继续由银

吉利并购案例分析

吉利并购案例分析报告 摘要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曾兴起一次大的并购浪潮,其主要特征是大量的杠杆收购(LBO)和敌意收购,史称美国第四次并购浪潮。在此期间,更具体地说在1986年11月至1988年10月的两年间,美国吉列公司经历了分别来自佩雷尔曼-雷夫隆公司和康尼斯顿公司两个敌意收购方的三次收购攻势,吉列公司采取包括业务整合、设置反收购措施、争取地方政府支持、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寻求法律保护、引进战略投资者等一系列反收购措施,成功地抵御了这些敌意收购,维持了主营业务的持续发展,并在接下来的经营中创造了高于市场预期的业绩。在这四次收购与反收购的较量中,美国政府、司法机关、经济学者、机构投资者与中小投资者、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员工等各种市场主体的立场与观点各不相同。通过这一案例的介绍与分析,有助于了解美国这一时期并购活动的情况,以及它给美国的公司并购带来的影响。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并购敌意收购收购报价 目录 一、吉列公司的基本情况与市场表现 二、收购方的基本情况 三、吉列公司的估值分析 四、吉列公司为反收购的内部调整 五、吉列公司反收购案例的启示 一、吉列公司的基本情况与市场表现

1901年,吉列与威廉?尼科尔森在缅因州注册了美国安全剃须刀公司;1904年,吉列获得了美国专利,并筹集到足以扩大生产的资金;到了1917年,吉列在特拉华州的公司成立,它每年销售100万把剃须刀和1。15亿个刀片。1917—1945年间,美国先后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大大刺激了吉列剃须刀和刀片的市场需求,战争成为空前的促销和宣传手段。 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吉列施行多元化发展与跨国经营相结合的战略,积极进行以优化产业结构为目的的并购活动,并成为一家国际化、多元化、面向顾客的大型企业,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在世界各地设有分支机构与工厂。吉列的国际业务量占公司全部业务量的比例从1965年的32%,上升到1978年的50%,到了1993年,这一比例已达70%。多年来,吉列产品在拉丁美洲、欧洲和亚洲市场一直敌意收购吉列公司的案例分析经典案例赏析中国并购评论处于第一或第二的位置。 1990年,公司推出了革命性的传感器(Sensor)剃须刀;1992年4月,它已经占领了非一次性剃须刀市场43%的份额,每年带动售出10亿个刀片;到了1994年底,吉列借助这一产品已占据了剃须刀和刀片市场67%的份额。目前,吉列形成了5大盈利中心:博朗小家电、文具、传统清洁用品(如除臭剂、洗发水)、牙刷以及剃须刀和刀片。 吉列公司推崇稳健型的经营模式,强调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公司股东的重要性。由于在主营业务的选择上以现金流充裕、产品具有重复性消费的特点(剃须刀及刀片、牙刷、电池),所以吉列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现金流,并定期发放固定数额的股息,从而在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群体中树立起稳健经营、保障分红的良好形象。同时吉列在世界范围内培育起一个高效的营销体系,并拥有良好的市场形象,吉列在二级市场上一直是追求长期投资回报的中小股民所追捧的对象,其收益表现一直优于代表美国市场平均水平的标准普尔500股票指数。 1982—2004年间总体业绩优良,公司在1986年、1991年、1995年以及1998年四次股票拆细后,平均股价依然保持在40美元上下,这表明在此期间公司股价是一路上扬的。在此期间,公司分红的水平亦相对稳定。 二、收购方的基本情况 三次收购吉列公司的主要有两个收购方,一个是康尼斯顿集团,一个是雷夫隆集团的佩雷尔曼。康尼斯顿集团试图通过争取代理权的方式来争夺吉列董事会四个董事席位,从而达到控制吉列公司的目的。一旦控制了吉列董事会,就会作出分拆出售资产的决定,以争取更高的收益。佩雷尔曼拥有奥林奇收购公司,它是一家主要从事杠杆收购的公司,由雷夫隆集团、马克安德鲁斯及福布斯集团共

商务谈判徐福记收购雀巢谈判方案雀巢方

(商务谈判)徐福记收购雀巢谈判方案,雀巢方

For One 团队谈判策划书华中七校模拟商务谈判大 赛 “ForOne”团队谈判策划书 雀巢方 2

目录谈判主题5 谈判团队人员组成5 核心问题分析5 壹.我方和徐福记合作的原因5 二.合作后我方对徐福记的发展规划6 1.品牌定位6 2.产品生产和技术合作7 3.供应销售链7 4.人事变动8 双方利益及优劣势分析9 我方核心利益9 对方利益9 我方优势10 我方劣势12 对方优势14 对方劣势15 谈判目标17 最理想目标17 可接受目标17 底线目标18 目标可行性分析18

For One 团队谈判策划书 谈判过程及策略20 初期20 开局及其策略分析20 试探对手阶段21 中期23 谈判内容23 谈判策略25 后期26 谈判内容26 谈判策略27 签订书面协议28 应急预案28 附录壹.法律资料30 附录二.财务资料33 1.徐福记年度方案分析33 2.中国大陆市场主要休闲食品企业分析36 3.中国大陆休闲食品主要制造商竞争能力对比42 附录三.相似案例45 案例1.可口可乐24亿美元收购汇源计划流产45 案例2.雀巢收购太太乐且成功运营该品牌32 4

谈判主题 和徐福记方代表就且购价格、股权占比、且购后公司内部管理、生产线调整、品牌运营模式、市场网络共享进行商榷,争取获得双赢。 谈判团队人员组成 主谈:行销公关总监,负责公司对外关系及市场监督,本次谈判小组的首席谈判代表。 决策人:CEO,负责公司战略定制和发展规划,本次谈判小组组长,重大问题决策者。 财务顾问:财务总监,负责公司财务管理,风险预测,资产评估,本次谈判小组技术支持。 法律顾问:负责解决法律方面的关联问题。 核心问题分析 壹.我方和徐福记合作的原因 1.徐福记的发展态势 徐福记公司自成立以来,秉承做中国传统糕点的理念,以其独特的风格逐渐风靡中国糖点市场,卓越的业绩和良好的口碑为其进壹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糖点行业竞争激烈,仅中国本土糖点企业就有200多家,徐福记能于中国市场中拔得头筹,除了传统糖果更重要的是其产品的多元化和便携糕点的发展。

雀巢公司案例分析

公司如何实现在成熟市场 中持续增长 前言 我们小组共有六名成员,按照发挥和兼顾各位同学优势和特点的原则,并通过小组会讨论做了合理的分工,我们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战略管理》(第8版)概念与案例中选择了“雀巢, 在成熟市场持续增长”的案例,充分运用了战略管理工具,回顾分析雀巢公司八年来战略的成功以及存在的不足,我们在参考学习了相关模板的基础上,经过小组成员反复讨论修改而形成本报告。全文共分为雀巢公司发展情况、背景分析、存在问题、战略分析、发展战略及举措、案

例总结及启示七个部分。 目录 一、雀巢公司发展情况 (1) 二、雀巢公司战略背景分析 (2) 三、案例分析目标 (3) 四、1997年雀巢公司外部环境 (3) 五、1997年雀巢公司内部条件 (4) 六、战略分析与选择 (5) 七、布拉贝克的重要战略措施分析 (6) 八、战略举措建议 (9) 九、案例总结及启示 (9) 一、雀巢公司发展情况 雀巢公司1866年创建于瑞士,是世界最大的食品制造商。该公司最初以生产婴儿食品起家,后来发展到速溶咖啡、炼乳、奶酪、巧克力制品等数10种,2005年销售额高达910亿瑞士法郎。 1982-1997年间,雀巢公司在CEO穆特·毛赫尔带领下,

成功实现了从一家完全植根于欧洲的奶制品和咖啡制造商转变成为一家真正多元化的全球性食品公司,在世界食品行业占据领导地位。毛赫尔主要通过并购来发展雀巢,在这16年间,并购花费超过331亿瑞士法郎,销售增长了一倍多,利润是原来的3倍,年均总股东报酬高达17%。 1997年6月,彼得·布拉贝克-莱特马斯接任雀巢公司新CEO。此时,雀巢面临一个基本挑战: 如何使公司在成熟市场上有机增长重新焕发活力。当时外部扩张的局限性令布拉贝克认识到公司战略再定位的必要性。1997-2005年间,布拉贝克通过战略再定位对公司实现了内部及外部的有机增长,9年间总销售额增长30%,年销售额达910亿瑞士法郎,利润达到80亿瑞士法郎,净收入增长一倍,但员工人数仅增加11%。实现140岁得食品巨人得以重生。 二、雀巢公司战略背景分析 ㈠1997年到2005年,雀巢公司总销售额及净收入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总销售额同比增长分别为2.49%,4.06%,9.06%,4.02%,5.27%,-1.3%,-1.4%,4.96%。由此可见,2002至2004年期间,公司总销售额和净收入出现明显的下滑,2005年尽管两项指标在,但股权收益率却不及1997年。 ㈡虽然公司CEO布拉贝克非常重视创新,且研发费用在9年间增加了93%,但是直到2005年真正为雀巢带来近70%主营收入的生意还是传统的成熟市场。可见,公司研发成本的大量投入并没有发挥显著的成效。 ㈢雀巢公司的产品种类多,分布广,适合任何国家任何

雀巢徐福记并购案分析

雀巢徐福记并购案分析 组员:简代红、杜梦琳、康萤、罗丹、熊庆 下面主要分为7个模块给大家讲解: 分别是(一)企业的背景 (二)并购目的 (三)并购过程 (四)并购类型 (五)并购前后股权结构的变化 (六)并购后的财务影响 (七)并购后的协同效益 (一)企业的背景: 一、雀巢公司简介: 该公司于1867年创建于瑞士日内瓦,20世纪初,公司在世界各地收购并建立企业,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食品制造商。最初以生产婴儿食品起家,后因巧克力棒和速溶咖啡而闻名于世,其旗下的著名品牌有“哈根达斯”和“雀巢咖啡”。2010年在全球五百强企业中排名第44位,营业收入991.145亿美元。目前,雀巢在五大洲的80多个国家中共建有500多家工厂,所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由总部领导下的约200多个部门完成。雀巢销售额的98%来自国外,因此被称为“最国际化的跨国集团”。 二、徐福记公司简介: 创始于1978年,创办者徐氏兄弟,徐福记是由来台湾的徐氏兄弟——曾分别在台湾经营徐记食品,

徐福记食品、安可食品、巧比食品等知名品牌,被誉为”二十年金字招牌。是中国最大的糖果品牌和糖果企业之一。它于1992年在中国广东省东莞市注册创立东莞徐福记食品有限公司”。凭借33年(1976-2009)成功的市场销售经验,开拓新局,快速获得成长扩展。 1997年徐福记与新加坡汇亚集团(TRANSPAC)及仲华海外投资基金共同合资,为集团带来崭新思维及理念,共同成立BVI徐福记国际集团,并注册成立东莞徐记食品有限公司,专事经营徐福记品牌在中国糖点领域的永续发展。2000年,徐福记正式涉足现代渠道的经营管理。为集团在中国零售市场的大步拓展,扎下厚实的根基。2008年徐福记在中国拥有100家销售分公司,超过33000个直接管控的终端零售点,成为中国最大的糖果品牌和糖点企业之一。 (二)并购目的: 一、雀巢方面并购目的: 1、中国消费市场巨大,看准商机。雀巢总部位于日内瓦,但是销售额的98%都来自国外,被称为“最国际化的跨国集团”,中国人口众多,消费潜能大,因此看准中国市场商机。雀巢在并购徐福记之前,已经收购了云南山泉矿泉水,及厦门银鹭饮料公司,雀巢在中国的并购链条不断延长,意图明显。 2、通过并购扩大市场份额。资料显示,一直以来,雀巢的目标是在2020年实现新兴市场对该公司总体营业收入的贡献率达45%,而目前这一数字为33%左右。在我国的糖果市场中,雀巢的份额约占2%,在所有厂商中名列第五,而徐福记在国内糖果市场的占有率超过7%,排名第二。因此选择与国内优秀糖果企业合作,可扩大国内市场份额。

成功企业案例 雀巢

世界食品企业发展案例研究1:雀巢公司 供稿人:崔晓文供稿时间:2008-9-23 在世界食品产业经济舞台上,活跃着一批跨国大企业集团,如雀巢、联合利华、达能、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他们业已成为食品产业经济活动的主角。我们从排名世界食品饮料行业前列的跨国公司中选择若干典型企业作为案例,从企业概况、发展历史,并注重从并购重组和经营管理策略等方面,分析世界食品跨国企业的发展历程和经验。作为开篇,我们介绍雀巢公司的情况。 一、概况 雀巢公司(Nestle)创建于1867年,总部在瑞士沃韦(Vevey),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制造商。2008年《财富》500强位居第57位,营业收入896.3亿美元,利润88.74亿美元,在全球拥有500多家工厂,近28万名员工。 雀巢公司最初以生产婴儿食品起家,现在的经营项目已扩展到饮料、调味品、宠物食品、乳制品、巧克力、冰淇淋、药品等。 雀巢进入中国已有20多年,取得了持续性的赢利增长。雀巢对大中华区的直接投资已累计达70亿元人民币,在中国拥有20多家工厂,十几家独资及合资企业,在上海设立了研发中心,2008年雀巢北京研发中心也开业。2007年,雀巢大中华区的销售额为21亿瑞士法郎(130亿元人民币)。 二、并购状况 1、发展及并购史 1867年,药剂师亨利·内斯特莱在瑞士创建了雀巢公司,并以盾形纹章——鸟(雀巢)作为公司的标志,这便是后来驰名全球的雀巢公司的雏形。在这以后的100多年中,雀巢公司靠打破区域市场的束缚,进行跨国兼并来壮大自己的规模,调整企业发展重点,扩大产品种类,成为全球性企业。 1890年~1902年期间,雀巢陆续在欧美设厂,并与现在雀巢公司另一个源头英瑞炼乳公司(Anglo-Swiss Condensed Milk Company)合并,成为当时世界级食品行业的巨头。 1929年,雀巢公司成功并购了三家巧克力公司(Peter, Cailler, Kohler)。 1938年,雀巢公司正式推出雀巢速溶咖啡。这项发明为雀巢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二战之后,雀巢确立了向全球发展的长期目标,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投资及并购行动。

企业防范敌意并购问题研究

企业防范敌意并购问题研究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稳步发展,企业之间出现频发的控制权争夺事件,受到海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随着机构投资者的壮大以及投资目的的转变,机构投资者已经无法满足于简单的投机获利,开始采用相关举措想要参与公司治理,客观来看能够约束管理层的个人行为,保障中小股东权益,但也会破坏上市公司多元股权结构,导致一股独大,为私人牟利,发生控制权滥用问题,损害公司和其他股东的利益。 这些并购行为过程中既有善意的收购行为,也有敌意并购,使得机构投资者与管理层之间的冲突加剧。所以,作为上市公司必须要有防范风险的意识,如何在事前做好充分准备防范敌意并购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自2015年7月10日宝能系首次举牌开始,到最后监管层于2016年7月的介入,这场发生在中国资本市场的教科书式的商业大战引发世人瞩目,宝能系通过多渠道、高杠杆募集资金,向万科多次举牌,160天登上万科第一大股东。万科为了反对宝能系获得控制权,向华润、安邦以及监管层寻求帮助,最终因证监会介入,终止了这场控制权争夺的进程。 本文主要通过对宝能万科这次控制权争夺事件进行深入研究,从顶层制度建设方面提出些许建议。万科控制权之争案例典型影响广且透明,为笔者深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总体来说,笔者将以案例分析法为主,文献综述法为辅。首先,阐述研究背景以及意义;其次梳理归纳文献和相关理论之后,分析我国市场敌意并购的特点和动因,并以此案例结合相关理论分析控制权争夺的过程、宝能系动因,深入探讨机构投资者与管理者在控制权争夺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和后果;最后对企业发展过程

中抵御敌意并购提供改进建议。 笔者认为随着资本市场与证券市场的高速发展,未来上市企业股权争夺越演越烈是可以预测的。目标企业要反击敌意收购,维护企业控制权以及长远利益势在必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