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大剧院环境设计分析

中国国家大剧院环境设计分析
中国国家大剧院环境设计分析

中国国家大剧院环境设计分析

10211022 王彪

中国国家大剧院高46.68米。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

国家大剧院中心建筑为半椭球形钢结构壳体,东西长轴

212.2米,南北短轴143.64米,高46.68米,地下最深32.50米,周长达600余米。

整个壳体风格简约大气,其表面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和1200余块超白透明玻璃共同组成,两种材质经巧妙拼接呈现出唯美的曲线,营造出舞台帷幕徐徐拉开的视觉效果。

壳体外围环绕着水色荡漾的人工湖,总面积达3.55万平方米。湖水如同一面清澈见底的镜子,波光与倒影交相辉映,共同托起

中央巨大而晶莹的建筑。

人工湖四周是总面积达3.9万平方米的绿化带,绿荫隔断了

长安街上的喧嚣,形成了一片身处市中心的大型文化休闲广场。

设计遵循了将自然园林引入城市的思路,整体与大剧院的主

体建筑保持协调一致,体现了隐与显、密与疏之间的适度结合,

融入了复层、群落等景观设计理念。

文化广场可供市民自由进入、徜徉其间,为周围居民开辟了

繁华中的一片宁静。

人工湖水域的设计理念来自京城水系,为北京城中心地区增

添了一处灵动水景。人工湖水池采用水循环系统去除浊物,冬季

不结冰,夏季不长藻。

国家大剧院内有四个剧场,中间为歌剧院、东侧为音乐厅、

西侧为戏剧场,南门西侧是小剧场,四个剧场既完全独立又可通

过空中走廊相互连通。另外其内部还有许多与剧院相配套的设施。

每当夜幕降临,透过渐开的“帷幕”,金碧辉煌的歌剧院尽收眼底。壳体表面上星星点点、错落有致的“蘑菇灯”,如同扑朔迷离的点点繁星,与远处的夜空遥相呼应,使大剧院充满了含

蓄而别致的韵味与美感。安德鲁这样形容他的作品――巨大的半

球仿佛一颗生命的种子。“中国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就是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一个简单的‘鸡蛋壳’,里面孕育着生命。这就是我的设计灵魂:外壳、生命和开放。”

作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的地标性建筑,国家大剧院造型独特

的主体结构,一池清澈见底的湖水,以及外围大面积的绿地、树

木和花卉,不仅极大改善了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更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艺术、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相得益彰的理念。

从整体的室内装饰效果来看,大剧院真的是彰显出我国的特色。首先,在室内布置的颜色上,光红色就使用了20多种,分别取自不同的地方。剧院入口取自于故宫外墙的暗红色涂在简单朴实的材料上,墙壁上雕刻着高低起伏的不规则线条,勾勒出光影的律动。红色调变得鲜亮和细腻,一个个不规则的四边形灯座点缀在亚光的红色天花板

上,亮丽的红色给天花板平添了几分动感。同色下,亚光和亮光在对比中突出了雍容大方的气质。

作为国家大剧院的主角,歌剧院、音乐厅和戏剧场三者通过不同的主色调彼此独立。在大剧院现代的外衣下伫立着一座中国茅庐。一道“竹帘”从三层楼的高处直垂而下,隐隐透出淡黄色。古朴的铜门向两侧缓缓打开,恍惚间仿佛置身于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茅庐前。走近看,“竹帘”竟是极细的金属管编成的,时隐时现的黄色其实是纬线的颜色。

歌剧院内部也用这样的金属网包裹着,但看上去却不觉得有金碧辉煌的冰冷,秘密就在于金属背后的红色,如果露出建筑主体也就是水泥的颜色,气氛会非常冷,而红色的背景在金属缝隙间透出来使整个歌剧院都笼罩在一片深橘红色之中,温馨浪漫之感油然而生,并且延伸了空间。

大剧院建筑内部装饰华丽,“兰花草”图案体现在天花、地面、墙壁乃至栏杆扶手等细部装饰中,处处彰显浓郁的中国特色。

剧院内部大厅、环廊等采用相同的铺装纹饰,内外呼应,唯材料简化,尺度放大。大剧院内外所用石材全部国产,集中展示中国丰富的矿藏资源。

大剧院东边是人民大会堂,是中国国家政府机关的重要办公场所,在安全保卫等方面有特殊规定,大剧院东部环境规划必须满足大会堂的统一要求。大剧院主体建筑与人民大会堂西门中轴对称,二者建设年代相差50年,建筑形式存在巨大反差,可以通过景观绿化来进行过渡、协调。大剧院景观环境建成后,愈加衬托出人民大会堂的庄严、

壮丽。

大剧院景观绿化在建筑外围构筑一道绿色屏障,使大剧院座落在森林之中,漂浮于水面之上。主体建筑造型简约柔和,环境设计亦追求流畅自然,摒弃浮华。绿化设计着重把握植物群落的整体效果,及与建筑设施的配合协调,绿化树种构成非常简单。乔木选择生长速度中慢型的油松、桧柏、臭椿交织出茂密丰富的林冠线。花木选择颜色淡雅的红叶李、珍珠梅,花开惊艳而不醒目。林缘以大叶黄杨满栽围合,施以柔和起伏的造型修剪,如云雾似波浪。

沿长安街远眺,大剧院掩映在高低错落的绿树丛中,随着树木自身丰富的景观季相变化,春花秋叶皆随时令自然呈现,精美无雕饰。走在剧院两旁的密林完全以公园的效果呈现,是人们可以在其中游玩,又与周围的人民大会堂相呼应。

国家大剧院的座位极多,所以在设计上采用了目前大多数剧场所用的梯形结构,使得所有人都可以看到剧场的内容,虽然这样可以防止光线的遮挡,但是在后面的座位上还是无法很好的看到舞台上面的表演,这个当然有客观原因,毕竟现在也没有很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这个在人们的心理上会产生不好的影响,而且大量的座位导致了寻找座位的难度,这个也应该尽量解决。

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特点

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特点人民大会堂以西 “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 总述 巨大的绿色公园之内,一泓碧水环绕著椭圆型银色大剧院,钛金属板和玻璃制成的外壳与昼夜的光芒交相辉映,色调变幻莫测。建筑物在水面中的倒影构成了大剧院的外部景观,观众从水下通道进入其中。从远处眺望,水波中的倒影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弧线型的中央玻璃天篷像是打开的幕布,显露出内部金碧辉煌的歌剧厅和色调如古乐器那样深沉的漆木饰空间。 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既明晰又隐秘的肌体。它广泛地采用了玻璃制造、面墙装饰、复合结构方面的高新科技。在大剧院巨大的外壳下,覆盖着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艺术展厅、艺术交流中心、艺术商店、停车场以及各种各样的设施。3个主要演出场所设有大约6000个观众座席和非常现代化的舞台设施,它们由道路区分开,彼此以悬空走道相连,剧院的“街道”和公共大厅宽敞明亮,人来人往,使得整个剧院就像一座生机四溢的都市。歌剧院的四周是部分透明的金色网状玻璃墙,顶上是从建筑内部能够看到的永恒天空。 设计师 这一浪漫设计出自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之手。保罗·安德鲁生于1938年,是法国建筑学院和法兰西建筑科学院的院士。安德鲁设计了雅加达机场、开罗机场、大阪关西机场以及我国的上海浦东机场和广州新体育馆。 招标 建设国家大剧院是几代人的心愿,最早是周恩来总理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而1998年4月国务院方正式批准立项,大剧院工程是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加之其所处地点的重要性和巨大的象征意义,决定了她的难度。为了保证大剧院的设计水平,当局下令进行国际招标,结果招来四十四份标书,到最后却又全部否决,竞标持续了一年半之久,在第3轮中,安德鲁的方案终于脱颖而出,获得由专家和各方人士组成的评委会的青睐。 总体概况国家大剧院项目位于北京最重要的交通动脉长安街上,位于天安门广场和人民大会堂西侧。用地南北长约450m,东西宽约220m(北端)、250m(南端),总占地118900m2,总建筑面积约219400m2。国家大剧院于2001年底开工,2007年9月底开始调试并试营业,2007年底完工正式投入使用。 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是一幢由曲线构成的巨大超椭球壳体。高45.9m,东西长轴212m,南北短轴144m,壳体四周为35500m2的景观水池。水池周围是39600m2的绿化种植了各种树木、灌木。 国家大剧院观众主入口位于其北侧长安街上观众次入口及演员入口位于其南侧人大南侧路。大剧院在地下与地铁天安门西站连通,人们可乘坐地铁经由地下通道直接进入大剧院。观众车辆由基地东北、西北侧进入地下车库,基地东南、西南为贵宾、货运及消防车辆入口。 为了给大剧院周围创造良好的环境,货运卡车、后勤服务车辆及布景道具运输车等出入口均设置在隐蔽处。基地北侧的地下设有近1000辆小汽车及约1400辆自行车的地下停车库及附属用房。基地中部壳体除三个剧场外,地下设有贵宾休息室、演员附属用房、录音及演播室、舞台设备机房、机电设备用房等。其中包括五个排练厅(一个大排练厅约600m2,两个中排练厅各约300m2,两个小排练厅各约200m2)、80个化妆间(主要演员和普通演员化妆间)、32间琴房及录音演播室等设施。艺术家们可在大剧院享受一流的服务设施。基地的南侧地下设有小剧场、餐厅及附属用房。 在公共区域及三个剧场的外廊中设置了展厅、新闻发布厅、图书资料室、休息厅、咖啡厅商店等公共设施这些设施可根据使用要求,既可独立使用,又可结合在一起。这样灵活的设计除满足演出功能外,还可满足各种各样的日常活动要求。

国家大剧院声分析

国家大剧院建筑声学设计分析 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心脏地带,西长安街沿线,与人民大会堂和天安门广场相邻,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1.75万平方米(包括地下车库近4.66万平方米)。 一般而言,建筑声学设计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音质设计和噪声控制两大部分。下面我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室内音质设计 ·确定音质设计指标及其优选值。根据厅堂的使用功能选择混响时间、明晰度、强度指数、侧向能量因子、双耳互相关系数等音质评价指标,并确定各指标的优选值,是音质设计的重要任务。这些指标及其优选值的选定,将为进一步进行音质参量计算和将来竣工后的音质测试提供目标和依据。 大剧院的厅堂平面设计 ·室内音质的评价标准: 1、主观评价指标——合适的响,较高的清晰度和明晰度,足够的丰满度,良好的空间感,没有声缺陷和噪声干扰。 2、客观物理量——声压级,混响时间,反射声的时间分布,反射声的空间分布。 ·其基本原则有: 1、充分利用直达声 2、合理分布前次反射声 3、正确地控制混响时间及其频率特性 4、注意避免和消除声音缺陷和噪声影响 ·确定厅堂体型及体量。为看得清楚、听得清晰,各类厅堂都有个长度的限制。厅堂的宽度会涉及到早期侧向反射声的组织,与音质的空间感有重要关联。厅堂的高度不仅影响竖向早期反射声的组织,而且影响早后期声能比和混响声能的大小及方向。厅堂的体积和每座容积都直接影响混响时间等音质参数。厅堂的体型更是关系到是否存在回声、颤动回声、声聚焦、声影区等音质缺陷。所有这些,都必须在初步方案设计阶段就提供建筑声学的专业意见。 二、混响时间分析 在厅堂(室内)声学设计中,混响时间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与指标。声音在室内衰减的过程称之为混响过程。声音在室内将从稳态开始衰减,直至衰减到其声能为原有声能的百万分之一时,这段时间被称为“混响时间”,也即衰减60dB所需的时间,记作(RT或T60)。 在厅堂内,适度的混响时间,可使音乐丰满,语言宏亮、饱满。过短的混响时间使声音干涩无力;混响过长将使语言清晰度降低,音乐缺乏节奏感和力度,唱词模糊还清。 因此,在厅堂音质设计中,根据不同的性质和要求,必须选择一个“最佳”的混响时间。但混响时间并非决定厅堂音质的唯一指标。噪声控制也非常重要,也是室内音质设计的重要指标之一。 三、声学材料分析

国家大剧院排水系统

!建筑给排水! 中国国家大剧院水消防系统的控制 刘文镔徐雷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 摘要介绍了国家大剧院室外消火栓、室内消火栓、湿式自动喷水、干式自动喷水、预作用自动喷水泡沫联用、雨淋、水幕及水炮等各消防灭火系统的控制方式,并绘制了各系统的工作原理图。 关键词国家大剧院水消防系统控制 国家大剧院水消防系统复杂,共设有室内、外消火栓系统、消防水炮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湿式、干式、预作用自动喷水泡沫联用)、雨淋系统和水幕系统,现将各系统的控制应用分述如下。 !消火栓系统 !%!室外消火栓系统 剧场区消防环道上水泵接合器使用时,由消防队员电话通知消防控制中心远控或手动开启室外消火栓泵。 !%&室内消火栓系统 系统工作原理见图!。 图!室内消火栓系统工作原理 在消火栓箱内配置有消防按钮。当火警时,打碎或开启消火栓箱的玻璃门就可按消防按钮直接向消防控制中心报警启动消火栓水泵系统。一般在消火栓箱边放有火灾报警器。当火灾时,也可打碎玻璃按动按钮直接向消防控制中心报警。 消防泵房和消防控制中心均设手动及远控开启和关闭水泵的装置。 在歌剧院的屋顶设有供火灾初期灭火用的消防水箱和增压稳压水泵及气压罐,由气压罐定压。平时消防管网处于高压状态(属稳高压消防给水系统)并保持罐内储存一定水量。由于管网泄漏等原因,系统压力下降到第一设定压力(!’"%$()*+)时,!号增压稳压泵启动;水压上升至第二设定压力(!’"%$,)*+)时,!号增压稳压泵停泵。下次压力又下降到第一设定压力时,&号增压稳压泵启动。如此交替运行。一旦有火情发生,当系统水压下降到第三设定压力(!’"%$")*+)时,输出启动消火栓主泵的信号和声光报警。当消火栓主泵启动后,返回信号切断稳压泵的控制电源,之后由手动恢复控制功能。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系统工作原理见图&。 当火灾发生后,火源周围温度上升,喷头的热敏元件首先受热,脱离喷头,喷头自动开启喷水。同时火灾探测器(烟感、温感)也向消防控制中心输出信号报警。喷头开启驱动水流指示器动作,水流过信号蝶阀和湿式报警阀。火灾初期的水源是屋顶水箱。水流动使水流指示器、湿式报警阀或屋顶稳压泵的压力信号均传至消防控制中心的控制设备上报警。同时湿式报警阀的压力开关输出信号可以直接启动自动喷水灭火泵,也可以通过消防控制中心远控启泵。此时湿式报警阀组的水力警铃由经过延迟器的机械水力推动发出声响报警。有压水流经过管网到达着火地点,向开放的喷头供水喷水灭火。! - 给水排水!"#$%&’"$(()&&* +%万方数据

江苏大剧院江苏大剧院建设项目建筑设计说明

江苏大剧院建设项目建筑设计说明 位于奥体西面的江苏大剧院,是中国规模仅次于国家大剧院的现代化大剧院,预计在2016年底完工。该剧院目前工程进展如何呢?南京晨报记者昨日来到了江苏大剧院的施工现场进行探访,据了解,江苏大剧院四个大厅,即歌剧厅、戏剧厅、音乐厅和综艺厅,本月底前将全部封顶,今年10月底前四颗“水滴”造型将成形,而年底前“水滴”将全部披上金属幕墙。 音乐厅开始装幕墙,歌剧厅还在主体施工 昨日上午10点钟,记者来到了位于奥体中心西侧不远处的江苏大剧院施工现场,一进院子便能看见竖在空地上的“荷叶水滴”设计图展板,在展板的后面有两个圆弧形的球体建筑,那是四颗“水滴”中的戏剧厅和综艺厅,三个巨大的塔吊矗立在两个球体建筑周围,来回运着建材。沿着工地上的便道继续往前,音乐厅出现了眼前,它的工程进度是最快的,不仅主体早就封顶,连外部的球形钢结构也完工了,工人们正站在弧形的屋面上,放置接下来用来安装金属幕墙的长条形卡槽,“风大,注意安全啊”,地面上一位施工负责人向屋面上的工人喊着话,让他们注意安全。

音乐厅的旁边则是歌剧厅,它的工程进度则“拖了后腿”,其他三个厅“水滴”造型已经能够看出来了,可它还在封闭施工,目前还没有封顶。不过说到施工的难度,歌剧厅是最大的,最大的难度就是要深挖十多米藏住可升降舞台。歌剧厅配备了最高可以上升十多米的舞台,那就必须得给予舞台足够的放置空间。 “水滴”外披金属幕墙材质为钛金板 在歌剧厅前面的空地上,安置着一排银色外观的屋面材料,上面还开了小窗户,在阳光底下非常的耀眼,一开始还以为是什么太阳能板,工作人员介绍,这就是将来要给四个大厅弧形面披上的金属幕墙,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便是钛金板。 “这是一个样板,施工之前做给指挥部审核的,有问题就在上面进行修改,修改好了就做成这么个标准件,所有的金属幕墙都是按照这个样板模子来实施”,负责现场施工的一位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江苏大剧院的歌剧厅、戏剧厅、音乐厅和综艺厅,85%的外立面都使用这种金属幕墙,其余的则是玻璃幕墙。而这个金属幕墙的样板差不多60厘米厚,除了最外面一层是用来装饰的钛金板,里面还有很多成分,这位负责人介绍,钛金板的里面是一层铝镁锰,这是用来防水的,然后是保温棉、隔音层、吸音层等,不仅要求里面冬暖夏凉,还要有环绕立体的音效。 本月底全部封顶,10月底前四“水滴”成形 由于歌剧厅施工难度较大,拖了工程进度,还处于主体施工阶段,不过因为地下舞台的施工已经结束,速度也随之加快,“月底前,歌剧厅就会封顶,也就意味着所有工程全部实现封顶”,现场这位负责人还介绍了“水滴”的施工过程,首先是进行内部的主体建设,比如歌剧厅层高在5层楼左右,那么先把内部的舞台和功能厅建设好,主体封顶以后,在这个主体外面再罩上一层弧形球体的钢结构,然后在这个球体的钢结构上拼装金属幕墙和玻璃幕墙。

国家大剧院考察报告

美术与设计学院 专业考察报告 年级班级: 姓名: 学号: 考察时间:2015.11.05 考察地点:国家大剧院 指导老师: 填写时间:2015年11月14日

(一)北京以及国家大剧院的简单介绍 2015年11月1日上午,我们坐上了去北京的大巴,为期七天的艺术考察拉开了序幕。 北京市是中国的首都,是中国四个直辖市之一,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南局部地区与天津市相连,其余为河北省所环绕。同时也是中国陆海空交通的总枢纽。北京已经成功举报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全球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同时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四大古都”之一。 早在7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 落“北京人”,北京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 我们学校一共安排了6个地方进行考察,有颐 和园、故宫、居庸关长城、十三陵、国家大剧院和 国家博物馆。我选择国家大剧院进行介绍和分析。 有人描述保罗·安德鲁的国家大剧院设计方案 为鸡蛋、汽泡或是帝王的巨大陵墓。而那卵型、半 透明的造型,的确是个奇观。 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人民大会堂西侧,西长安街以南,由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总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10.5万中国国家大剧院标志平方米,地下附属设施6万平方米,总投资额26.88亿人民币(大剧院最新公布的造价数字是31亿元人民币)。

(二)国家大剧院分析 中国国家大剧院高46.68米。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 国家大剧院外部为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3.32米,基础最深部分达到-32.5米,有10层楼那么高。国家大剧院壳体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拼接而成,面积超过30000平方米,18000多块钛金属板中,只有4块形状完全一样。钛金属板经过特殊氧化处理,其表面金属光泽极具质感,且15年不变颜色。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由1200多块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而成。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万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 从北入口走入大剧院,依次经过北水下廊道、橄榄厅、公共大厅、三大剧场。剧院入口并不高,墙壁上雕刻着高低起伏的不规则线条,勾勒出光影的律动,与故宫外墙一致的暗红色调,不求一鸣惊人,自然平和又不乏热情。 进门后,便是长达80米的水下廊道。廊道顶部全部采用玻璃天花板,上方的湖水波光粼粼,层层涟漪可以投影在地板和墙壁上,与墙上疏密有致的气泡形装饰相映成趣,让身在其中的人们仿佛徜徉在一个亦真亦幻的“未来水世界”。 过了水下廊道,就走进了橄榄厅。橄榄厅因其空间形状酷似一颗橄榄而得

国家大剧院建筑分析

国家大剧院建筑分析: 中国国家大剧院,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穹顶建筑,无论从它的建筑功能分区、体形设计以及建筑技术结构特点来说,都是相当完美与值得我们借鉴的。 国家大剧院是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该建筑主要是由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总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 国家大剧院整体是壳体结构,是世界最大的穹顶建筑。国家大剧院中心建筑为半椭球形钢结构壳体,东西长轴212.2米,南北短轴143.64米,高46.68米,地下最深32.50米,周长达600余米。整个壳体风格简约大气,其表面的材质是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和1200余块超白透明玻璃共同组成,两种材质经巧妙拼接呈现出唯美的曲线,营造出舞台帷幕徐徐拉开的视觉效果。 国家大剧院内部有四个剧场,中间为歌剧院、东侧为音乐厅、西侧为戏剧场,南门西侧是小剧场,四个剧场既完全独立又可通过空中走廊相互连通。内部以华丽辉煌的金色为主色调,彰显国家大剧院的恢宏与奢华。歌剧院的墙面上安装了弧形的金属网,声音可以透过去,而金属网后面的墙是多边形,这样就形成了视觉的弧形和听觉空间的多边形,做到了建筑声学和剧场美学的完美结合,使得混响时间达到1.6秒的极佳效果。 国家大剧院的内部音乐厅洁白肃穆,色调风格宁静、清新而高雅,以演出大型交响乐、民族乐为主,兼顾其它形式的音乐演出。音乐厅观众席围绕在舞台四周,设有池座一层和楼座二层,共有观众席2019个(含站席)。众所周知,歌剧院最重要的是音乐厅里面的声学效果,音乐厅内部无论从天花板、墙面还是座位都是经过特殊的声学处理,使得国家大剧院里面的声音效果达到了极致。天花板使用纤维石膏成型板制成,材质厚重,能够有效地防止低频吸收,增强厅内的低频混响时间,使低音效果(如管风琴、大管、大提琴等)更加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天花板上看似凌乱的沟槽实际上经过了特别的声学设计,使声音能够被扩散反射,更加均匀、柔和。精美的天花板其实是特制的声扩散装饰板。为达到声效的完美,在顶棚的下面还悬挂了一面龟背形状的集中式反声板,俗称“龟背反声板”,它的作用是将声音向四面八方散射。音乐厅舞台四周的墙面采用了声学扩散墙,墙面有如站立起来的钢琴琴键,凸凹起伏、不规则排列。其凹凸的尺寸和形状经由数论精确计算得出,能扩散反射来自演奏台的声音,保障演出者良好的自我听闻和相互听闻,有利于乐队更好地发挥表演水平。音乐厅的侧墙则采用与天花板类似的声扩散装饰板,墙壁表面轻微凹凸的效果同样经过特殊设计。通过这些凹凸不平的纹理,能将声音均匀地扩散反射至音乐厅空间内的每个角落。 国家大剧院在声学技术上又很多创新方面,外部蛋壳底层喷涂纤维素防止雨噪声,戏剧院的MLS声扩散墙面,音乐厅GRG声扩散装饰板,金属透声装饰网,还有音乐厅的单侧透明隔声玻璃等许多声学技术,将国家大剧院声学效果设计达到了极致。成为了北京市的一处地标性建筑。

国家大剧院 案例分析

共建调研报告 ——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设计方案是一座造型新颖前卫的建筑,建成后成为中国最高艺术表演中心和首都新时代的标志性建筑。 安德鲁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就是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一个简单的‘蛋壳’,里面孕育着生命。这就是我的设计灵魂:外壳、生命和开放。”可见,让建筑外部宁静而内部充满活力,让人们在从外到内的过程中感受气氛的变化,就是它在设计时最主要的想法。 那么围绕着这个最初的想法,建筑师是如何用建筑语汇表现的呢?为此,我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近距离感受这座建筑,并根据我个人理解,从以下三点阐述:第一在场地设计上,为了强调这座建筑外部宁静的气氛,好像与世隔绝,设计师让建筑向后退了70m,周围全部用来种植绿化,让其远离喧嚣的大街(如图1)。不仅如此,为建筑精心设计了“冬天不结冰,夏天不长藻”的水池,让“巨蛋”坐落在水上,如此既利用水这一安静的元素烘托建筑,又使建筑和倒影合二为一,成为一个完整的形象,夜晚加入灯光,更加美丽。(如图2) 图1总平面图

第二在入口的处理方式上,设计师选择采用地下入口的方式(如图3),让主体建筑更加独立的存在。门厅功能十分清楚,两边是附属空间,正对入口的是通往建筑主体功能大厅的水下通道,屋顶用玻璃材料,水池正好在头顶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投下波光粼粼的晕,让这个走道光线丰富而充足,与门厅的黑暗形成对比,具有极好的引导性(如图4,5)。安德鲁曾说“大剧院的水下入口是我的得意之作,也是我设计中的重要部分。”因为这个水下走道正是大剧院从室外过度到室内的过渡空间,此处正好形成空间序列上的一个小高潮,是“宁静”转向“活力”前奏,是最能表达作者设计意图的空间。 图2 图3图4 图5

浅析中国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特点

浅谈中国国家大剧院的建筑特点 [内容提要]国家大剧院中心建筑为独特的壳体造型,壳体表面由18398块钛金属板和1226多块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营造出舞台帷幕徐徐拉开的视觉效果。壳体周围是人工湖及由大片绿植组成的文化休闲广场,不仅美化了大剧院外部景观,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理念。国家大剧院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国家大剧院建筑屋面呈半椭圆形,由具有柔和的色调和光泽的钛金属覆盖,前后两侧有两个类似三角形的玻璃幕墙切面,整个建筑漂浮于人造水面之上。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国家大剧院庞大的椭圆外形在长安街上显得像个“天外来客”,与周遭环境的冲突让它显得十分抢眼。这座“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计划以一颗献给新世纪的超越想象的“湖中明珠”的奇异姿态出现。东南几处萧”和具有雅俗弹性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国家大剧院建筑特点设计理念 一、关于国家大剧院 (一)国家大剧院介绍 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长安街以南、人民大会堂西侧总占地面积11.893万平方米,分为国家大剧院工程和天安门广场西侧环境改造及地下停车场工程两部分,总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国家大剧院整个壳体钢结构重达6475吨,东西向长轴跨度212.2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穹顶。国家大剧院地下最深处为-32.5米,相当于往地下挖了10层楼的深度,成为北京最深的建筑 国家大剧院建筑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整体上体现了21世纪世界标志性建筑的特点。中心建筑为独特的椭球体,四面水池环绕,建筑主体与绿化广场、道路水池有机构成一个水上明珠建筑造型,大剧院是中国最高艺术表演中心和北京最新标志性建筑;是中国的最高艺术殿堂,是当代中国文化的象征。(二)背景 建设国家大剧院是几代人的心愿,最早是周恩来总理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而1998年4月国务院方正式批准立项,大剧院工程是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加之其所处地点的重要性和巨大的象征意义,决定了她的难度。为了保证大剧院的设计水平,当局下令进行国际招标,结果招来四十四份标书,到最后却又全部否决,竞标持续了一年半之久,在第3轮中,安德鲁的方案终于脱颖而出,获得由专家和各方人士组成的评委会的青睐。 二、设计来源 1999年,安德鲁领导的巴黎机场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经过两轮竞赛三次修改,在中国国家大剧院国际竞赛中36个设计单位的69个方案中夺标。1999年7月,获选为最终的建设方案。安德鲁曾说“我想打破中国的传统,当你要去剧院,你就是想进入一块梦想之地”。安德鲁这样形容他

中国国家大剧院环境设计分析

中国国家大剧院环境设计分析 10211022 王彪 中国国家大剧院高46.68米。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 国家大剧院中心建筑为半椭球形钢结构壳体,东西长轴 212.2米,南北短轴143.64米,高46.68米,地下最深32.50米,周长达600余米。 整个壳体风格简约大气,其表面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和1200余块超白透明玻璃共同组成,两种材质经巧妙拼接呈现出唯美的曲线,营造出舞台帷幕徐徐拉开的视觉效果。 壳体外围环绕着水色荡漾的人工湖,总面积达3.55万平方米。湖水如同一面清澈见底的镜子,波光与倒影交相辉映,共同托起 中央巨大而晶莹的建筑。 人工湖四周是总面积达3.9万平方米的绿化带,绿荫隔断了 长安街上的喧嚣,形成了一片身处市中心的大型文化休闲广场。 设计遵循了将自然园林引入城市的思路,整体与大剧院的主 体建筑保持协调一致,体现了隐与显、密与疏之间的适度结合, 融入了复层、群落等景观设计理念。 文化广场可供市民自由进入、徜徉其间,为周围居民开辟了 繁华中的一片宁静。

人工湖水域的设计理念来自京城水系,为北京城中心地区增 添了一处灵动水景。人工湖水池采用水循环系统去除浊物,冬季 不结冰,夏季不长藻。 国家大剧院内有四个剧场,中间为歌剧院、东侧为音乐厅、 西侧为戏剧场,南门西侧是小剧场,四个剧场既完全独立又可通 过空中走廊相互连通。另外其内部还有许多与剧院相配套的设施。 每当夜幕降临,透过渐开的“帷幕”,金碧辉煌的歌剧院尽收眼底。壳体表面上星星点点、错落有致的“蘑菇灯”,如同扑朔迷离的点点繁星,与远处的夜空遥相呼应,使大剧院充满了含 蓄而别致的韵味与美感。安德鲁这样形容他的作品――巨大的半 球仿佛一颗生命的种子。“中国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就是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一个简单的‘鸡蛋壳’,里面孕育着生命。这就是我的设计灵魂:外壳、生命和开放。” 作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的地标性建筑,国家大剧院造型独特 的主体结构,一池清澈见底的湖水,以及外围大面积的绿地、树 木和花卉,不仅极大改善了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更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艺术、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相得益彰的理念。 从整体的室内装饰效果来看,大剧院真的是彰显出我国的特色。首先,在室内布置的颜色上,光红色就使用了20多种,分别取自不同的地方。剧院入口取自于故宫外墙的暗红色涂在简单朴实的材料上,墙壁上雕刻着高低起伏的不规则线条,勾勒出光影的律动。红色调变得鲜亮和细腻,一个个不规则的四边形灯座点缀在亚光的红色天花板

浅谈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特点

巨大的半球一颗生命的种子 09城甲周嘉礼(Jiali) 200930101451

浅谈国家大剧院的建筑特点 引言:这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蕴含着激昂旋律,流淌着曼妙乐章。 这里是表演艺术的殿堂,承载民族文化复兴的使命,汇聚世界艺术交流的碰撞。 记得06年在去北京的火车上听一个音乐家聊到:在世人看来,似乎总有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中国的演员是一流的,而文化产业经营却是三流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的日益频繁,一个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却缺乏与之相匹配的文化交流场所,打造一个最高艺术表演中心破在眉睫。 某日,设计师保罗安德鲁正坐在他竞标前最后一次从法兰西飞向中国的航班上。航程中,安德鲁的手里一直攥着一枚私人把玩的非洲种子,椭圆形、仅在非洲大陆生长的“SEED”。在飞机上,他手绘下一张草图,国家大剧院最原始的种子神衹就这样在空中破土诞生。 灵感来源 国家大剧院此刻应运而生,这个有着标志性意义,象征着我国文化艺术的重量级建筑在首都天安门广场的西侧怦然出世。半粒闪耀的银蛋,一座典型的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设计者是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撇去一切其他的附加含义,这件作品并没有多大的问题,外形简洁,有现代感和视觉冲击力。在艺术形式,建筑风格多样化的今天建筑师保罗.安德鲁的设计是成功的。我们不能就作品本身去指责什么,作为一个大二的学子,我们唯有尽其所能地去剖析国家大剧院的建筑特点。 场地设计——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人民大会堂西侧,由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其北入口与北京地铁1号线天安门西站相连,国家大剧院南门比邻地铁二号线和平门站,并有能容纳1000辆机动车和1500辆自行车的地下停车场。根据安德鲁的设计大剧院从长安街后退了70米,空出70米全部变成绿地。从空中看北京,故宫是被一个护城河围住的,不远处又有北海和中南海,围绕大剧院的小湖正是这片水域的恰当延伸,北京城整体的环境没有改变。轴线上,国家大剧院位于南北中轴线西侧,东西中轴线上,这也就决定了大剧院的建筑高度必须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为此,

国家大剧院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第一章第一章施工总体进度计划及 保障措施 第一节第一节工程概况 国家大剧院工程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石碑胡同4号,总建筑面积约为155,000m2,由中心建筑(202区)、北侧建筑(201区)和南侧建筑(203区)三部分组成。其中,中心建筑为长轴216.57m, 短轴145.57m的椭球体建筑, 内设公众大厅、歌剧院、音乐厅、戏剧院和小剧场, 球体四周水池环绕;北侧建筑为地下两层, 楼面标高分别为-7.00m和-11.50m,包括主票务大厅、停车场、入口通道等; 南侧建筑为地下三层, 楼面标高分别为-7.00m、-11.50m和-18.00m,包括南侧票务大厅、消防车辆入口、装卸货物区和其它配套用房等。 设计标高±0.00初定为绝对标高46.00m,椭球壳体顶部标高为+46.28m。建筑物最深处为歌剧院台仓,其室内地坪标高为-41.00m,中心建筑物室内地坪最底标高分别为-28.60m和-22.00m。 该工程结构分为两个单元体系,建筑外立面为椭球钢结构壳体,径向为弧形、变截面、无翼缘、6cm厚钢板焊接形成的钢结构主构架;环向横构件采用直径194mm、厚度5mm的钢管,通过特殊球节点与径向钢结构主构架连接。钢结构总重量约5,000吨,每榀钢构架平均重达40吨左右。椭球表面采用钛合金板装饰,南北侧中部安装玻璃幕墙。椭球内部主体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分别在±0.00m和-7.00m设结构缝,从-7.00m以下是一个结构单元,-7.00m以上是三个结构单元。部分主要梁柱采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 椭球壳体底座环梁、舞台口及局部大跨度构件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南北建筑结构、水池结构与中心建筑主体结构是分开的,沿着主体结构的外皮设一道沉降缝。 第二节工程施工重点 国家大剧院工程量巨大,工期紧迫。根据招标文件的要求,该工程计划2000年4月1日开工,2002年8月31日外立面亮相,室外水池蓄水,全部绿化工程完工,室内外主要通道畅通,音乐厅基本具备使用条件,此阶段目标工期为29个月;2003年2月28日全部招标工程基本竣工并交付使用,总的目标工期为35个月。在上述时间内必须完成以下庞大的工程量: 土方工程:约127万m3; 护坡工程:约3.2万m2;

浅析中国国家大剧院设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610199148.html, 浅析中国国家大剧院设计 作者:吴韵霖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11期 摘要:文化作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气质、风骨和灵魂,本质上就是反映城市精神 文化特质。每个城市建筑都在时代上留下痕迹,是一个民族赓续延绵的记忆载体。文化造就建筑,建筑展现文化,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而国家大剧院是城市建设中的一项目,也是一个艺术文化的舞台,可见此项目的重要性。 关键词:国家大剧院;建筑设计;非线性设计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050-01 一、概况 国家大剧院外部为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 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3.32米,基础最深部分达到-32.5米,有10层楼那么高。国家大剧院壳体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拼接而成,面积超过30000平方米,18000多块钛金属板中,只有4块形状完全一样。钛金属板经过特殊氧化处理,其表面金属光泽极具质感,且15年不变颜色。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由1200多块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而成。跨度为212m的穹顶无疑是大剧院再显著的特点。复杂的钢,结构主体上,富有太空气息的钛金属屋面简洁流畅,晶莹通透的玻璃幕墙熠熠生辉,两种非常质朴的材料刚柔相济,浑然天成。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万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 口都设在水面下。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国家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这座“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以一颗献给新世纪的超越想象的“湖中明珠”悄然亮相。 二、结构 国家大剧院的结构受到各界的争议,它的实用性与外形的矛盾无异是辩题之一。“巨蛋”的外形属于非线性建筑。非线性建筑所最求的是与自然融合,时间与空间的自由流动,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联为一体,非线性建筑是打破传统建筑的线性思维和审美的。之所以带来争议,是因为大家的认识论相同,但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结果导致方法论的不同。与此同时,从尚曲到非线性的观念并不意味对现有的建筑方盒子现实价值的颠覆,而是对其消极方面构成一种互补、互动的调节机制,从而促进人类的动态平衡发展,“非线性”不是消解,而是构建! 三、外表 建筑史上,建筑表皮是个不断转换的概念。对建筑表皮的认识是在不断转换的概念中得以形成,而建筑表皮的定义、作用及功能就是在这些转换过程中所显现的差异和相似中得以明

(完整版)悉尼歌剧院建筑分析

经典建筑分析 ------悉尼歌剧院看过很多的建筑,有名的,没名的,但是觉得最吸引人,最富有艺术感的实用经典建筑,就是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 无论世人到过澳大利亚没有,但是每当提到悉尼歌剧院,人们或多或少会想起这个造型奇特的白色建筑物。悉尼歌剧院位于澳洲悉尼,它占地1.84公顷,长183米,宽118米,高67米,相当于二十层楼高,耸立在新南威尔士州首府悉尼市的贝尼朗岬角上,紧靠着世界著名的海港大桥的一小块半岛,三面环海,南段与市内植物园和政府大厦遥遥相望。它是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艺术中心,已成为悉尼市的标志性建筑。该歌剧院1973年正式落成,2007年6月2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该剧院设计者为丹麦设计师约恩·乌松。 在做这个作业的之前我对于这个建筑,只是如上图看到那样的表面了解,经过图片和资料的搜集与学习之后,我对它有了更进进

一步的了解。 这个建筑的设计始于1955年,当时澳洲政府举办了全球性的设计比赛,题目是在悉尼海港旁设计一座包括2600多人的多用途表演场地、能容纳1500人的剧场和能容 纳500人左右的戏剧厅。最终,约 恩·乌松从233位建筑师中脱颖而 出。 首先从其草图设计方面分析, 约恩乌松提出的方案在功能和造型上都格外的吸引人。他的方案把两个大型剧院并排而设的,而且把两个主剧院的前厅安排在整座建筑物的前端,所以旅客可以先观看悉尼海港的景色后,才进入室内的场馆。这样的设计符合滨水建筑的区位作用。另外,整座建筑物的外型也是绝对吸引人的,据设计者晚年时说,他当年的创意其实是来源于橙子。正是那些剥去了一半皮的橙子启发了他。而这一创意来源也由此刻成小型的模型放在悉尼歌剧院前,供游人们观赏这一平凡事物引起的伟大构想。设计者运用采用贝壳、帆船元素,想 让这个建筑得到悉尼港口 的滋润,也希望这个建筑的 落成能让整个悉尼港永远 保持活力,它的各扇形外壳 独一无二,亦无疑使这建筑物一直成为澳洲的地标,这点将在后面提及。

国家大剧院调研报告总结归纳

国家大剧院剧场调研报告 调研时间:2014年6月19日 调研地点:中国国家大剧院 调研带队老师:李英 中国国家位于中心广场西,西侧,西以南,由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绿地组成,总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10.5万平方米,地下附属设施6万平方米。国家大剧院外部为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东西方向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高度为46.285米,椭球壳体外环绕,湖面面积达3.55万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 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由外部围护结构和内部歌剧院、音乐厅、戏剧院和公共大厅及配套用房组成。在地面层坐落着三幢建筑:歌剧院、音乐厅和戏剧院。 公共大厅 由于国家大剧院采用的是钛金属轻型屋盖,所以如何防止雨点撞击金属屋面所产生的雨噪声就成立一个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在屋盖板下,喷涂一层25mm 厚的纤维素,纤维素均匀喷涂附着在屋盖底的2mm 厚钢板上既改善了钢板本身的振动模式,较大提高了中低频的隔声性能,也起到了良好的封闭作用。除了需要阻隔外部噪声,国家大剧院内部的巨大空间如何尽量避免回声也是一个较大的问题,主要的措施是在吊顶的红木板后设有空腔以及多孔材料进行吸声,除此之外,内部的墙面也才采用了穿孔板, 以及软包等吸声材料,可以说是吸声材料无处不在。 红布软包 红木板吊顶 多孔材料 大剧院主体部分的声学处理非常好散失不知道为什么在入口的门厅以及水下长廊下并没有做什么吸声处理,感觉这是完全可以做一下的,比如在入口的门厅可以做吸声顶棚,长廊虽然顶棚没法做什么,但是可以在侧墙面做一些吸声处理比如穿孔板,或者在装饰灯具的表面穿孔,利用内部吸声,只要做的好一些也会兼具美观的。 歌剧院 侧墙:国家大剧院的歌剧院墙面上使用了一种透声装饰网,完美地解决室内视觉效果和

国家大剧院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第一章施工总体进度计划及保障措施 第一节工程概况 国家大剧院工程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石碑胡同4号,总建筑面积约为155,000m2,由中心建筑(202区)、北侧建筑(201区)和南侧建筑(203区)三部分组成。其中,中心建筑为长轴216.57m, 短轴145.57m 的椭球体建筑, 内设公众大厅、歌剧院、音乐厅、戏剧院和小剧场, 球体四周水池环绕;北侧建筑为地下两层, 楼面标高分别为-7.00m和-11.50m,包括主票务大厅、停车场、入口通道等; 南侧建筑为地下三层, 楼面标高分别为-7.00m、-11.50m和-18.00m,包括南侧票务大厅、消防车辆入口、装卸货物区和其它配套用房等。 设计标高±0.00初定为绝对标高46.00m,椭球壳体顶部标高为+46.28m。建筑物最深处为歌剧院台仓,其室内地坪标高为-41.00m,中心建筑物室内地坪最底标高分别为-28.60m和-22.00m。 该工程结构分为两个单元体系,建筑外立面为椭球钢结构壳体,径向为弧形、变截面、无翼缘、6cm厚钢板焊接形成的钢结构主构架;环向横构件采用直径194mm、厚度5mm的钢管,通过特殊球节点与径向钢结构主构架连接。钢结构总重量约5,000吨,每榀钢构架平均重达40吨左右。椭球表面采用钛合金板装饰,南北侧中部安装玻璃幕墙。椭球内部主体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分别在±0.00m和-7.00m设结构缝,从-7.00m以下是一个结构单元,-7.00m 以上是三个结构单元。部分主要梁柱采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 椭球壳体底座环梁、舞台口及局部大跨度构件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南北建筑结构、水池结构与中心建筑主体结构是分开的,沿着主体结构的外皮设一道沉降缝。 第二节工程施工重点 国家大剧院工程量巨大,工期紧迫。根据招标文件的要求,该工程计划2000年4月1日开工,2002年8月31日外立面亮相,室外水池蓄水,全部绿化工程完工,室内外主要通道畅通,音乐厅基本具备使用条件,此阶段目标工期为29个月;2003年2月28日全部招

国家大剧院超级椭球穹顶的稳定性分析

国家大剧院超级椭球穹顶的稳定性分析 张 丽 徐国彬 (北方交通大学 北京 100044) 摘 要 国家大剧院的壳体结构为一超级椭球形穹顶,其现代化的建筑构思令世人瞩目。在进行了静力计算的基础上,采用特征值屈曲和非线性有限元全过程跟踪两种方法对穹顶的整体稳定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超级椭球形穹顶 特征值屈曲 非线性有限元全过程跟踪 STABI L IT Y ANALYSIS OF THE SUPER2E LL IPSOID DOME OF THE NATIONAL GRAN D THEATER Zhang Li X u G uobin (Northern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ABSTRACT The National Grand Theater roofing is shaped as a super2ellipsoid and its modernized architectural design attracts the attention of common people1On the basis of static analysis,eigen2buckling and all course tracing by non2linear finite element are adopted to analyze the stability of the structure1 KE Y WOR DS super2ellipsoid dome eigen2buckling all course tracing by non2linear finite element 1 工程概况 国家大剧院的穹顶为一超级椭球体,其特征方 程为: ( x 1051963 )212+( y 711663 )212+( z 451203 )212=1 椭球壳体由顶部的中心环梁、148榀辐射状的双肢钢框架和水平环向连系杆等组成。其中,中心环梁主要由折线状四边形箱梁、直线状矩形箱梁、H 型钢及支撑体系组成,平面呈椭圆状,长轴约60m,短轴约38m;双肢钢框架分A、B两种形式,A型梁架用60mm厚钢板拼焊而成,B型梁架由T型钢和H型钢拼焊而成,平面内弯曲呈“香蕉”状,水平投影最长达76m;系杆采用<194×5与<194×8等规格的钢管制作,呈水平环向布置;为增加整体刚度,局部加设了钢管斜撑;双肢钢框架的底部每隔3187m 安装于混凝土圈梁之上[1]。结构跨度大,长轴为212124m,短轴为143164m,竖轴为43135m,穹顶外侧部分覆盖透明的玻璃板,部分由外包钛合金屋面板覆盖,内衬不透明的木板。 2 模型建立及荷载组合 211 分析模型 采用ANSYS建模分析,钢环梁及箱形梁均采用单线条梁元Beam4;混凝土圈梁采用实体单元Solid45;支座为可滑动矩形钢 支座,竖向刚度K]∞,水平刚度K=5333kN/m,因此在混凝土圈梁与基础之间建立弹簧元Combine14,轴向刚度取值为5333kN/m。由于钢环梁和箱形梁为线单元,为模拟双肢钢框架与钢环梁上下表面的连接,采用主从元将两肢端节点与钢环梁线单元节点的各向自由度耦合,使这些耦合节点的位移保持一致,并能传递荷载,起到刚性连接的作用。三维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国家大剧院三维结构示意 212 基本荷载 第一作者:张 丽 女 1977年2月出生 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02-11-01 基本荷载包括自重、屋面活荷载、风荷载及雪荷载。 自重G:钢材重度=7815kN/m3,混凝土重度张 丽,等:国家大剧院超级椭球穹顶的稳定性分析

国家大剧院图片

国家大剧院图片 篇一:国家大剧院建筑分析 国家大剧院建筑分析: 中国国家大剧院,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穹顶建筑,无论从它的建筑功能分区、体形设计以及建筑技术结构特点来说,都是相当完美与值得我们借鉴的。 国家大剧院是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该建筑主要是由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总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国家大剧院整体是壳体结构,是世界最大的穹顶建筑。国家大剧院中心建筑为半椭球形钢结构壳体,东西长轴212.2米,南北短轴143.64米,高46.68米,地下最深32.50米,周长达600余米。整个壳体风格简约大气,其表面的材质是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和1200余块超白透明玻璃共同组成,两种材质经巧妙拼接呈现出唯美的曲线,营造出舞台帷幕徐徐拉开的视觉效果。 国家大剧院内部有四个剧场,中间为歌剧院、东侧为音乐厅、西侧为戏剧场,南门西侧是小剧场,四个剧场既完全独立又可通过空中走廊相互连通。内部以华丽辉煌的金色为主色调,彰显国家大剧院的恢宏与奢华。歌剧院的墙面上安装了弧形的金属网,声音可以透过去,而金属网后面的墙是多边形,这样就形成了视觉的弧形和听觉空间的多

边形,做到了建筑声学和剧场美学的完美结合,使得混响时间达到1.6秒的极佳效果。 国家大剧院的内部音乐厅洁白肃穆,色调风格宁静、清新而高雅,以演出大型交响乐、民族乐为主,兼顾其它形式的音乐演出。音乐厅 观众席围绕在舞台四周,设有池座一层和楼座二层,共有观众席2019个(含站席)。众所周知,歌剧院最重要的是音乐厅里面的声学效果,音乐厅内部无论从天花板、墙面还是座位都是经过特殊的声学处理,使得国家大剧院里面的声音效果达到了极致。天花板使用纤维石膏成型板制成,材质厚重,能够有效地防止低频吸收,增强厅内的低频混响时间,使低音效果(如管风琴、大管、大提琴等)更加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天花板上看似凌乱的沟槽实际上经过了特别的声学设计,使声音能够被扩散反射,更加均匀、柔和。精美的天花板其实是特制的声扩散装饰板。为达到声效的完美,在顶棚的下面还悬挂了一面龟背形状的集中式反声板,俗称“龟背反声板”,它的作用是将声音向四面八方散射。音乐厅舞台四周的墙面采用了声学扩散墙,墙面有如站立起来的钢琴琴键,凸凹起伏、不规则排列。其凹凸的尺寸和形状经由数论精确计算得出,能扩散反射来自演奏台的声音,保障演出者良好的自我听闻和相互听闻,有利于乐队更好地发挥表演水平。音乐厅的侧墙则采用与天花板类似的声扩散装饰板,墙壁表面轻微凹凸的效果同样经过特殊设计。通过这些凹凸不平的纹理,能将声音均匀地扩散反射至音乐厅空间内的每个角落。 国家大剧院在声学技术上又很多创新方面,外部蛋壳底层喷涂纤维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