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饼干类食品微生物防控 动态消毒灭菌技术可保障

18.饼干类食品微生物防控 动态消毒灭菌技术可保障
18.饼干类食品微生物防控 动态消毒灭菌技术可保障

饼干类食品微生物防控动态消毒灭菌技术可保障饼干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吃的一种休闲食品。但是,近日在宁波口岸却检测出146箱不合格德国进口饼干,这些饼干的微生物菌落总数分别超出我国国家强制标准中限值的3.9倍、6.9倍和6.4倍。

其实,饼干的微生物超标已不是第一次发生,之前就常有报道指出饼干微生物指标不合格。可见,微生物防控已成为制约饼干类食品生产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饼干是一种以油、糖、面粉为主要原料,添加相应的辅料经过打粉、成型、烘烤、夹馅、包装至装箱等工艺加工制作的产品。据了解,饼干生产过程中,主要存在的生物性危害包括黄曲霉毒素、沙门氏菌、大肠菌群等。

经生产现场分析,影响饼干微生物污染主要存在在于七个环节中。

一是原辅料的品质,如面粉、乳制品、糖浆、鸡蛋等的沙门氏菌、大肠菌群、黄曲霉毒素等污染。二是原辅料储存期间由于保存条件不卫生或取样方法不当。三是在配料过程中需要通过手工称重来获得不同配方的原料配比时,员工手部不卫生。四是成型机(模辊)的清洁效果,暴露空气的洁净程度等。五是烘烤温度的掌控,如大肠菌群可在条件为75℃1分钟内被杀灭。六是冷却时间过长或空气温度过大引起的微生物二次污染。七是包装过程中手工码放、手工挑选、封口不严、包装材料、包装环境等也是微生物控制的关键。

综合以上所述,净化环境和控制人员卫生是减少微生物污染的基本措施。经多家企业实验证实,利用最新的NICOLER食品动态消毒灭菌机可有效净化受控环境,达到“无菌无尘的”要求。这是一种人机同场同步作业的一种消毒灭菌方式,采用最新的NICOLER三级双向等离子体发生腔杀菌原理,完全杀灭空气中的霉菌、细菌,在针对空气消毒时人员无需离开消毒场所,同时也可消灭员工身上的发菌,防止空气中的微生物二次污染食品,可用于饼干生产中的储存、冷却、包装过程。根据部分食品企业应用数据表明:在20㎡的生产车间开启一台“动态消毒机”60分钟后,车间内沉降菌≤15 CFU/皿?30分钟、浮游菌≤800个/立方米,洁净度≥30万级,符合企业标准及国家标准。

另外,饼干生产在操作及取样检查过程中,容易受到手、工作服、容器、运送设备、鞋等的微生物传播,因此,对相关因素的有效卫生控制,也是减少微生物污染的基础要求。因此,企业应对员工进行认真教育,普及卫生知识,进入生产区域人员严格按照清洗手部、换用专鞋,增加对相应的生产设备、设施的清洗频率,并做好消毒,加强卫生管理水平。

微生物实验报告(微生物形态观察,分布,灭菌消毒)

微生物实验 微生物实验 细菌形态观察 细菌分布 消毒灭菌

细菌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日常维护 2.掌握细菌的三种形态 3.掌握临床常见细菌的形态及染色 4.掌握细菌的特殊结构 5.了解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及真菌的结构特点 二、实验原理 1. 普通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 1. 在标本欲检部位滴一滴香柏油,然后转换油镜头 2. 从侧面观察并慢慢转动粗调节器,使油镜头浸没在油滴内,当油镜头几乎接触玻片时 停止转动,以免碰撞玻片,用双眼观察目镜,同时调节细调节器,直至细菌清晰 3. 根据需要调节显微镜亮度 2.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维护 1.移动显微镜时,用右手持镜壁,左手托镜座,平端于胸前 2.油镜用毕后,要立即用擦镜纸擦去香柏油;再用滴有二甲苯的擦镜纸擦油镜头;最 后,用干净擦镜纸将镜头上的二甲苯擦去,以免损伤油镜头 3.镜头擦净后,降低接物镜并将其转成八字形,罩好镜罩放入柜内 4.做好使用记录 3.微生物知识 1.细菌按形态分类: 球菌:球形(包括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杆菌:杆状(包括单杆菌、双杆菌、链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等) 螺旋菌:螺旋状(包括螺旋菌、弧菌等) 2.细菌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核蛋白体 3.细菌的特殊结构 荚膜:如肺炎双球菌 鞭毛:又分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周毛菌。如:变形杆菌为周毛菌 菌毛 芽胞:如破伤风梭菌、炭疽芽胞杆菌、肉毒梭菌 4.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原核类、真核类和非细胞类。 原核类:细菌、放线菌、蓝藻、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类:真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 5.真菌 单细胞:圆形、芽生孢子。如:酵母菌

食品微生物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从食品安全与卫生的角度出发,介绍了分子生物学方法中的核酸探针检测法、基因芯片检测法、PCR技术检测法的检测原理及优缺点、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分子生物学 随着世界食品开发、生产、销售的迅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研究和建立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以加强对食品卫生安全的监测越来越受到各国科学家的重视,其关键是及时、准确地检测出食品中的微生物。传统的检测方法准确性、灵敏性均较高,但有涉及的实验较多、操作繁琐、效率低等缺点。近年来,微生物的快速检测和自动化研究进展声速,主要包括微生物学、分子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免疫学和血清学等方面及其它们的结合应用。本文主要介绍分子生物学方法中的核酸探针检测法、基因芯片检测法和PCR技术检测法 分子生物学方法 随着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化学的飞速发展,对微生物的鉴定已不再局限于对它的外部形态结构及生理特性等一般检验上,而是从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研究生物大分子,特别是核酸结构及其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众多检测技术中,核酸探针和聚合酶链反应,以其敏感、特异、简便、快速的特点成为世人瞩目的生物技术革命的新产物,已逐步应用于信源性病原菌的检测。 1 核酸探针法 细胞核酸DNA 和RNA 是唯一一类可以传递遗传信息的大分子,而每一种病原体都有独特的核酸片段,核酸探针是带有将已知核苷酸DNA或RNA片段用同位素或其它方法标记的基因特异片段,它主要利用碱基配对原理,使互补的2条核酸单链形成双链。 根据核酸探针中核苷酸成分的不同,可将其分为DNA探针或RNA探针;根据选用基因的不同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探针能同微生物中全部DNA分子中的一部分发生反应,它对某些菌属、菌种、菌株有特异性,另一种探针只能限制性同微生物中某一基因组DNA发生杂交反应,它对某种微生物中的一种菌株或仅对微生物中某一菌属有特异性。 美国GENE-TRAK公司研制出了脱氧核糖核酸杂交筛选比色法,主要利用特异的基因探针对沙门菌、李斯特菌和大肠杆菌的rRNA进行检测。检测步骤如下:先设计出与细菌rRNA互补的基因探针,待检样经过增菌培养后,溶解细菌并加入带有标记的探针进行液相杂交:如果待检样中存在靶细菌rRNA、荧光素标记的检测探针和多聚脱氧腺嘌呤核苷酸末端捕获将与目标rRNA序列杂交;此后,把包被多聚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的固相载体测杆插入杂交溶液中,利用多聚脱氧腺嘌呤核苷酸与多聚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间的碱基配对将杂交核酸捕获于固体载体中,并将固相载体真培养于过氧化酶-抗荧光素接合剂中,使探针上的荧光素与结合剂结合;最后,将固相载体置于酶底物-色原溶液中,使过氧化酶与底物反应,在450nm处测量吸光度值,以确定样品中是否存在靶细菌。 总的来说,核酸探针技术是一种理想的快速检测技术,它最大优势是特异性和敏感性,而且兼备组织化学染色的可见性和定位性,主要用于食品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但是也存在一定问题,如每检测一种菌就需要制备一种探针,而且目前尚未建立所有菌种的探针;要达到检测量还要对样品进行一定时间的培养;对毒素污染的食品有时因样品中不含产毒菌而无法检测出,所以该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2基因芯片技术 基因芯片的基本原理是将各种寡核苷酸点样于芯片表面,微生物样品DNA经PCR扩增制备荧光标记探针,然后再与芯片上寡核苷酸点杂交,最后通过扫描仪定量和分析荧光分布模式来确定检测样品是否存在某些特定微生物。

3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带答案2016.10.30

第三章细菌分布与消毒灭菌 一、单5选1 1.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称为: A.消毒 B.灭菌 C.无菌 D.防腐 E.无菌操作 2.杀灭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称为: A.消毒 B.灭菌 C.无菌 D.防腐 E.无菌操作 3.微生物学实验过程中防止污染与感染的方法称为: A.消毒 B.灭菌 C.无菌 D.防腐 E.无菌操作 4.消毒的含义是: A.杀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 B.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 C.使物体上无活菌存在 D.杀死含芽胞的细菌 E.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 5.灭菌的概念是: A.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 B.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 C.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D.杀死细菌繁殖体 E.使物体不含活菌 6.防腐的概念是: A.杀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 B.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 C.使物体上无活菌存在 D.杀死含芽胞的细菌 E.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 7.无菌是指: A.杀灭物体上的所有微生物 B.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 C.物体上无活的微生物存在 D.杀死含芽胞的细菌 E.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 8.下列哪项可经巴氏消毒法灭活: A.牛奶 B.空气 C.手术器械 D.基础培养基 E.物体表面 9.巴氏消毒法的温度和时间是:

A.100℃ 10分钟 B.121℃ 15分钟 C.80℃ 10分钟 D.62℃ 30分钟 E.71.7℃ 30分钟 10.高压蒸汽灭菌法的参数为: A.100℃10~20分钟 B.121.3℃15~20分钟 C.80 ℃ 5~10分钟 D.62℃30分钟 E.71.7℃15~30分钟 11.正常微生物群是指: A.广泛存在于正常人体内脏的微生物群 B.存在于正常人体所有腔道的微生物群 C.正常时对人体无害也无利的微生物群 D.存在于出生前后的正常人群体表的微生物群 E.存在于正常人体体表的微生物群 12.条件致病微生物的致病条件不包括: A.寄居部位的改变 B.免疫功能降低 C.微生物群分布失调D.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菌药,正常微生物群被抑制 E.使用有关的微生态制剂 13.正常微生物群对人体的生理作用不包括: A.生物拮抗 B.营养作用 C.抗炎症作用 D.免疫作用 E.抗衰老作用 14.大肠杆菌通常寄生于正常人体的: A.皮肤 B.口腔 C.外耳道 D.肠道 E.尿道 15.幽门螺杆菌常寄生于人体的部位是: A.胃 B.口腔 C.皮肤 D.外耳道 E.尿道 16.因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引起的腹泻属于: A.外源性感染 B.微生物失调 C.交叉感染 D.环境污染感染 E.潜伏感染 17.治疗微生物群失调症可使用: A.维生素 B.纤维素 C.抗生素 D.类毒素 E.微生物制剂 18.*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内明显减少的细菌是: A.双岐杆菌 B.乳酸杆菌 C.大肠杆菌 D.葡萄球菌 E.肠球菌

消毒技术规范

消毒技术规范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04-05发布 -08-01正式实施 3.术语和定义 3.1 清洁cleaning 去除物体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 3.2 清洗 washing 去除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 3.3 清洁剂 detergent

洗涤过程中帮助去除被处理物品上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的制剂。 3.4 消毒 disinfection 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3.5 消毒剂 disinfectant 能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并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3.6高效消毒剂 high-efficacy disinfectant 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所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也有一定杀灭作用的消毒制剂。 3.7中效消毒剂 intermediate-efficacy disinfeetant 能杀灭分枝杆菌、真菌、病毒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的消毒制剂。 3.8低效消毒剂 intermediate-efficacy disinfectant

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的消毒制剂。 3.9灭菌 sterilization 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3.10灭菌剂 sterilant 能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 3.11无菌保证水平 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SAL 灭菌处理后单位产品上存在活微生物的概率。SAL通示为10-n 。医学灭菌一般设定SAL为10-6 。即经灭菌处理后在一百万件物品中最多只允许一件物品存在活微生物。 3.12斯伯尔丁分类法 E.H.Spaulding classification 1968年E.H.Spaulding根据医疗器械污染后使用所致感染的危险性大小及在患者使用之前的消毒或灭菌要求,将医疗器械分三类,

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 消毒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一、范围 本标准规定本院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处理的基本原则、操作流程和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处理流程。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 5750.5生活饮用水检验标准方法无机非金属指标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 GB/T 19633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 1 部分:管理规范 WS 310.1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 2 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WS310.2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 3 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WS 310.3 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 三、术语和定义 1. 清洗去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 2. 冲洗使用流动水去除器械、器具和物品表面污物的过程。 3. 洗涤使用含有化学清洗剂的清洗用水,去除器械、器具和物品污染物的过程。 4. 漂洗用流动水冲洗洗涤后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残留物的过程。 5. 终末漂洗用软水、纯化水或蒸馏水对漂洗后的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最终的处理过程。 6. 超声波清洗器利用超声波在水中振荡产生“空化效应”进行清洗的设备。 7. 闭合用于关闭包装而没有形成密封的方法。例如反复折叠,以形成一弯曲路径。 8. 密封包装层间连接的结果。注:密封可以采用诸如粘合剂或热熔法。 9. 闭合完好性闭合条件能确保该闭合至少与包装上的其他部分具有相同的阻碍微生物进入的程度。 10. 包装完好性包装未受到物理损坏的状态。 11. 植入物放置于外科操作造成的或者生理存在的体腔中,留存时间为30d 或者以上的可植入

食品中有害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概述

(一)、概述 食用被微生物污染的食品而导致的疾病,称作食源性疾病。导致这类疾病的微生物叫食源性致病菌。随着人们居住和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抗生素的滥用,人类对病菌的抵抗能力却在不断下降,食源性疾病一直呈上升的趋势。因此,对食品中致病菌的监测和检验也就越显示其重要性,常规的检验大多依靠培养目标微生物的方法来确定食品是否受到此微生物的污染,这些方法需要一定的培养时间,少则2~3天,多至数周,才能确定。而现行有效的一些快速检测方法不仅可以大大缩短检测时间提高微生物检出率并可用于微生物计数、早期诊断、鉴定等方面,以做到快速、简便、准确。快速方法包括了微生物学、分子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免疫学和血清学等领域。 (二)、常见、常用的快速、简便的检测微生物数量的方法如下: 1、活细胞计数的改进方法 (1)、旋转平皿计数方法 (2)、疏水性栅格滤膜法(HGMF)或等格法(isogrid method) (3)、血膜系统(Pertrifilm) (4)、酶底物技术(ColiComplete) (5)、直接外荧光滤过技术(DEFT) (6)、“即用胶”系统(SimPlate) 2、用于估计微生物数量的新方法 (1)、阻抗法 (2)、A TP生物发光技术 3、其他方法 (1)、微量量热法 (2)、接触酶测定仪 (3)、放射测定法 (三)、食品中沙门氏菌的快速筛检方法 1、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法 2、免疫学方法 3、分子生物学方法 4、自动传导法 (四)、大肠杆菌O157:H7快速检测方法 大肠杆菌O157:H7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主要血清型,自1982年在美国被分离并命名以来,陆续发现本菌与轻度腹泻、溶血性尿毒综合症、出血性肠炎、婴儿猝死综合症等多种人类病症密切相关,是食源性疾病的一种重要致病菌。E.coli O157:H7属于肠杆菌科埃希氏菌属,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有鞭毛。近年来作为食品卫生及流行病学的研究热点,E.coli O157:H7的分离和鉴定方法已取得了较大进展。利用其生化特征、免疫原性建立的方法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可以从多方面对E.coli O157:H7进行检测。 1、E.coli O157:H7鉴别培养基及显色培养基 2、免疫学检测方法 3、分子生物学方法 (五)、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快速检测方法 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呈普通串状排列无芽孢,无鞭毛,不能运动。该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如空气、水、土壤、饲料和一些物品上,是最常见的化脓性球菌之一,食品受其污染的机会很多。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是其肠毒引起的,目前已确认的肠毒素至少有A,B,C1,C2,C3,D,E和F8个型。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引发的中毒爆发事件,近年来

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第2章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学习要点 一、细菌的分布 1. 土壤 主要存在一些自营菌和腐物寄生菌,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土壤中也有一些随着人及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及尸体、残骸进入土壤的致病菌,但只有能形成芽胞的致病菌,如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炭疽芽胞杆菌等可长时间存活。 处理被泥土污染的创伤时要特别注意防止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等的感染。 2.水 如被人和动物粪便污染,就可能带上伤寒沙门菌、痢疾志贺菌、霍乱弧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钩端螺旋体等。通过水源易引起各种感染,特别是消化道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3.空气 空气中的细菌是吸附在尘埃微粒上,常见的致病菌有结核分支杆菌、白喉棒状杆菌、百日咳鲍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军团菌等,可引起呼吸道传染病或伤口感染。 4.有生命物体的表面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 这些部位能为细菌生长繁殖提供条件,存在着复杂的细菌群及其它微生物,包括致病菌和非致病菌。 5.无生命物体的表面和与外界相通的内表面 其细菌均来源于土壤、水、空气以及人和动物的污染。 二、消毒与灭菌 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来抑制或杀死外环境中及机体体表的微生物,以防止微生物污染或病原微生物传播的方法。 以下术语常用来表示物理或化学方法对微生物的杀灭程度。 消毒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灭芽胞或某些非

病原微生物。用以消毒的药品称为消毒剂(disinfectant)。 灭菌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胞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经过灭菌的物品称“无菌”物品。需进入人体内部的医用器材要求绝对无菌。 防腐防止或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细菌一般不死亡。 无菌不存在活菌的意思。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或其它物品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 清洁是指通过除去尘埃和一切污秽以减少微生物数量的过程。是物品消毒、灭菌前必须经过的处理过程,有利于提高消毒、灭菌的效果。1.物理消毒灭菌法 热力灭菌法 高温对细菌具有明显的致死作用。但细菌芽胞对温度的抵抗力较繁殖体强。 (1) 干热消毒灭菌法 ①焚烧:直接点燃或在焚烧炉内焚烧。适用于废弃物品或动物尸体等。 ②烧灼:直接用火焰灭菌,适用于微生物学实验室的接种环、试管口等的灭菌。 ③干烤:利用干烤箱灭菌,一般加热至160℃~170℃经2 h。适用于高温下不变质、不损坏、不蒸发的物品。 (2) 湿热消毒灭菌法 ①巴氏消毒法:用较低温度杀灭液体中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以保持食物中不耐热成分不被破坏的消毒方法。今广泛采用加热至71.7℃持续15~30s。 ②煮沸法:一般细菌的繁殖体5min能被杀死。此法常用于消毒食具、刀剪、注射器等。 ③高压蒸汽灭菌法:是一种最有效的灭菌方法。当蒸汽压力达到103.4 kPa(1.05kg/cm2),温度为121.3℃,如维持15~20min,可杀灭包括细菌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此法常用于培养基、生理盐水、手术器械和敷料等耐高温、耐湿热物品的灭菌,是医院使用最广的灭菌方法。

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现状及防治措施研究

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现状及防治措 施研究 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指导教师:于皓 姓名:乔利敏 专业(班级):环境11-2班 学号:1129010211

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现状及防治措施研究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环境11-2乔利敏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对于环境的污染和控制,已成为各国科学界、公众和立法的注意焦点之一。大气微生物污染是环境污染之一,大气微生物能够导致人类及动植物疾病的传播,导致工农业产品腐烂变质,尤其近年SARA、禽流感、超级细菌等疾病的流行和暴发,特别是近年来室内污染的加剧,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及经济发展[1]。为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内外不少学者对大气微生物的污染进行了综合性研究。本文就国内外大气微生物特性来源、污染分布、研究进展及防治措施等进行综述。 关键词:大气微生物;分布现状;污染特征;防治措施 Abstract: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human progress, for the control of pollu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has become one of the focus of national attention to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the public and the legislature. Airborne microbes pollution is one of environment pollution, airborne microbes can lead to the spread of diseases in humans and animals and plants,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s cause rot,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SARA, avian flu and other diseases prevalent superbugs and outbreaks,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indoor air pollution intensifies, threat to human heal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 o protect and improve the human environment,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of microbial pollution of the atmosphere, many scholars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study.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bial origin abroad atmospheric pollution distribution, research progress and control measures were reviewed. Keyword: airborne microbes; distribution of the status quo;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Prevention 0:引言

清洗消毒和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昭平县中医院院感科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各级各类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entral sterile supply department ,CSSD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处理的基本原则、操作流程和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处理流程。本标准适用于医院的CSSD和为医院提供消毒灭菌服务的社会化消毒灭菌机构。暂未实行消毒供应工作集中管理的医院其手术部室的消毒供应工作应执行本标准。已采取污水集中处理的其他医疗机构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适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5750.5 生活饮用水检验标准方法无机非金属指标GB/T 19633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WS 310.1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WS 310.3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 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清洗cleaning 去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 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 3.1.1 冲洗flushing 使用流动水去除器械、器具和物品表面污

物的过程。 3.1.2 洗涤washing使用含有化学清洗剂的清洗用水去除器械、器具和物品污染物的过程。 3.1.3 漂洗rinsing 用流动水冲洗洗涤后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残留物的过程。 3.1.4 终末漂洗end rinsing 用软洗、纯化水或蒸馏水对漂洗后的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最终处理的过程。 3.2 超声波清洗器ultrasonic cleaner 利用超声波在水中振荡产生“空化效应”进行清洗的设备。 3.3 清洗消毒器washer-disinfector 具有清洗与消毒功能的机器。3.4 闭合closure 用于关闭包装而没有形成密封的方法。例如反复折叠以形成一弯曲路径。 3.5 密封sealing 包装层间链接的结果。注密封可以采用诸如粘合剂或热熔法。 3.6 闭合完好性closure integrity 闭合条件能确保该闭合至少与包装上的其他部分具有相同的阻碍微生物进入的程度。 3.7 包装完好性package integrity 包装未受到物理损坏的状态。3.8 植入物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 放置于外科操作造成的或者生理存在的体腔中留存时间为30d或者以上的可植入型物品。 3.9 湿热消毒moist heat disinfection 利用湿热使菌体蛋白质变性或凝固酶失去活性代谢发生障碍致使细胞死亡。包括煮沸消毒法、巴斯德消毒法和低温蒸汽消毒法。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1. 内容 1.土壤中的微生物 由于土壤具备了各种微生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水分、空气、酸碱度、渗透压和温度等条件,所以成了微生物生活的良好环境。可以说,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也是它们的大本营,土壤微生物通过其代谢活动可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物质转化,因此,土壤微生物是构成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土壤中微生物数量最大,类型最多,是人类最丰富的“菌种资源库”。 2.水体中的微生物 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水中溶解或悬浮着多种无机和有机物质,能供给微生物营养而使其生长繁殖,水体是微生物栖息的第二天然场所。 ?淡水微生物 淡水中的微生物多来自于土壤、空气、污水或动植物尸体等,尤其是土壤中的微生物,常随土壤被雨水冲刷进入江河、湖泊中。来自土壤中的微生物,一部分生活在营养稀薄的水中,一部分附着在悬浮于水体中的有机物上,一部分随着泥沙或较大的有机物残体沉淀到湖底淤泥中,成不水体中的栖息者,另外也有很多微生物因不能适应水体环境而死亡。因此,水体中的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一般要比土壤中的少。 水中微生物的含量和种类对该水源的饮用价值影响很大。在饮用水的微生物学检验中,不仅要检查其总菌数,还要检查其中所含的病原菌数。由于水中病原菌数比较少,所以通常采用与其有相同来源的大肠菌群的数量作为指标,来判断水源被人、畜粪便污染的程度,从而间接推测其他病原菌存在的概率。 我国卫生部门规定的饮用水标准是:1ml自来水中的细菌总数不可超过100个(37℃,培养24h),而1000ml自来水中的大肠菌群数则不能超过3个(37℃,48h)。 ?海水微生物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咸水占地球总水量的97.5%。一般海水的含盐量为3%左右,所以海洋中土著微生物必须生活在含盐量为2%~4%的环境中,尤以3.3%~3.5%为最适盐度。海水中的土著微生物种类主要是一些藻类以及细菌中的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弧菌属和一些发光细菌等。 3.空气中的微生物 空气中并不含微生物生长繁殖所必需的营养物、充足的水分和其他条件,相反,日光中的紫外线还有强烈的杀菌作用,因此,它不适宜微生物的生存。然而,空气中还是含有一定数量来自土壤、生物和水体等的微生物,它是以尘埃、微粒等方式由气流带来的。因此,微生物的分布是世界性的。但微生物在空气中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凡含尘埃越多或越贴近地面的空气,其中的微生物含量就越高。在医院及公共场所的空气中,病原菌特别是耐药菌的种类多、数量大,对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十分有害。

消毒技术规范2

消毒技术规范2 3.4 一般诊疗用品的消毒 3.4.1适用范围 本节规范适用于一般常规使用的诊疗用品(如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袖带、压舌板、开口器、舌钳子、吸引器、引流瓶、胃肠减压器、氧气湿化瓶、呼吸机及麻醉机的螺纹管、氧气面罩、麻醉口罩、扩阴器等。),包括接触皮肤及浅表体腔、黏膜的器材。 3.4.2 清洁与消毒方法 3.4.2.1接触未破损皮肤的器具清洁与消毒方法 接触皮肤的一般诊疗用品如血压计袖带、听诊器、保持清洁,若有污染应随时以清洁剂与水清洁。血压计袖带若被血液、体液污染应在清洁的基础上使用含有效溴或有效氯250mg/L~500mg/L的消毒剂浸泡30min 后再清洗干净,晾干备用。听诊器可在清洁的基础上用乙醇擦拭消毒。腋下体温表每次用后应在清洁的基础上选用75%乙醇或含有效溴500mg/L~1000mg/L的二溴海因浸泡30min或过氧乙酸1000mg/L浸泡10min~ 30min后,清水冲净,擦干,清洁干燥保存备用。 3.4.2.2接触未破损黏膜的器具清洁与消毒方法 接触未破损黏膜的器具如扩阴器、开口器、舌钳子、压舌板、口表、肛表等器具,用后应先清洗去污,擦干,耐高温的器具如扩阴器、开口器、舌钳、压舌板可选择压力蒸汽灭菌后清洁干燥保存备用。不耐高温的器具如口表、肛表等可在清洁的基础上采用75%乙醇或二溴海因或含氯消毒剂500mg/L浸泡30min或过氧乙酸1000mg/L浸泡10min~30min后,清水冲擦净,擦干,清洁干燥保存备用。 3.4.2.3通过管道间接与浅表体腔黏膜接触的器具清洁与消毒方法 通过管道间接与浅表体腔黏膜接触的器具如氧气湿化瓶、呼吸机和麻醉机的螺纹管、氧气面罩、麻醉口罩、胃肠减压器、吸引器、引流瓶等器具可在清洁的基础上耐高温的管道与引流瓶可采用压力蒸汽灭菌,不耐高温的部分可清洁后浸泡在含氯或含溴消毒剂500mg/L浸泡30min后,清水冲净,晾干,清洁干燥封闭保存备用。有条件的医院可采用洗净消毒装置进行洗净、80℃~93℃消毒、烘干自动完成,清洁干燥封闭保存备用。 3.4.2.4 分枝杆菌、经血传播病原体污染器具的消毒灭菌方法 如遇分枝杆菌、炭疽菌、气性坏疽杆菌、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感染的病人污染的器具应先采用含氯或含溴消毒剂1000mg/L~2000mg/L浸泡30min~45min后,清水冲净,擦干,耐高温的管道与引流瓶、开口器、舌钳、压舌板等可采用压力蒸汽灭菌,不耐高温的部分可在清洁后再次浸泡在含二溴海因消毒剂1000mg/L~2000mg/L浸泡30min~60min后,清水冲净,晾干,清洁干燥封闭保存备用。有条件的医院可直接放置在洗净灭菌装置内洗净灭菌依次完成,可有效的减少环境污染及保护医务人员。 3.4.3 注意事项

3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带答案2016.10.30

第三章细菌分布与消毒灭菌 一、单 5 选1 1. 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称为: A. 消毒 B. 灭菌 C. 无菌 D. 防腐 E. 无菌操作 2. 杀灭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称为: A. 消毒 B. 灭菌 C. 无菌 D. 防腐 E. 无菌操作 3. 微生物学实验过程中防止污染与感染的方法称为: A. 消毒 B. 灭菌 C.无菌 D.防腐 E. 无菌操作 4.消毒的含义是: A. 杀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 B.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 C. 使物体上无活菌存在 D.杀死含芽胞的细菌 E. 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 5. 灭菌的概念是: A. 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 B.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 C. 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D.杀死细菌繁殖体 E. 使物体不含活菌 6. 防腐的概念是: A. 杀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 B.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 C. 使物体上无活菌存在 D.杀死含芽胞的细菌 E. 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 7. 无菌是指: A. 杀灭物体上的所有微生物 B.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 C. 物体上无活的微生物存在 D.杀死含芽胞的细菌 E. 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 8. 下列哪项可经巴氏消毒法灭活 : A. 牛奶 B. 空气 C.手术器械 D. 基础培养基 E. 物体表面 9. 巴氏消毒法的温度和时间是:

A. 100 C 10 分钟 B.121 C 15 分钟 C.80 C 10 分钟 D.62 C 30 分钟 E.71.7 10. 高压蒸汽灭菌法的参数为: A.100 C 10?20分钟 B.121.3 C 30 分钟 C 15?20 分 钟 C.80 C 5?10分钟 D.62 C 30分钟 E.71.7 C 15?30 分钟 11. 正常微生物群是指: A. 广泛存在于正常人体内脏的微生物群 B. 存在于正常人体所有腔道的微生物群 C. 正常时对人体无害也无利的微生物群 D. 存在于出生前后的正常人群体表的微生物群 E. 存在于正常人体体表的微生物群 12. 条件致病微生物的致病条件不包括: A.寄居部位的改变 B ?免疫功能降低C.微生物群分布失调 D. 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菌药,正常微生物群被抑制 E. 使用有关的微生态制剂 13. 正常微生物群对人体的生理作用不包括: A .生物拮抗 B .营养作用 C .抗炎症作用 D .免疫作用 E .抗衰老作用 14. 大肠杆菌通常寄生于正常人体的: A .皮肤 B .口腔 C .外耳道D 15. 幽门螺杆菌常寄生于人体的部位是: A .胃 B .口腔 C .皮肤D 16. 因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引起的腹泻属于:肠道E.尿道外耳道E.尿道 A .外源性感染 B .微生物失调 D .环境污染感染 E .潜伏感染 C .交叉感染 17. 治疗微生物群失调症可使用: A .维生素 B .纤维素 C .抗生素 D. 类毒素E. 微生物制剂 18.* 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内明显减少的细菌是 A. 双岐杆菌B .乳酸杆菌C .大肠杆菌D .葡萄球菌 E .肠球菌

细菌的分布消毒和灭菌

细菌的分布消毒和灭菌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医学微生物学 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 细菌的分布、消毒和灭菌 实验类型:_______________同组学生姓名:_____ _____ 一、 实验目的 1. 了解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及正常人体,树立“有菌观念”,从而认识无菌操作对 于微生物学及医学实践的重要性。 2. 了解正常人体中寄居着种类繁多的细菌,正常情况下不引起人类疾病,称为正常菌 群。熟悉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掌握常用的消毒和灭菌方法 3. 观察细菌鞭毛的变异 4. 熟悉生物因素对细菌的作用 二、 实验材料 三、 普通琼脂平板培养基、大肠杆菌肉汤培养液、枯草杆菌肉汤培养液、无菌毛细吸管、 肉汤培养基管、电炉、锅子、高压灭菌器、接种环、酒精灯、紫外线灯、大肠杆菌培养物 四、 操作方法 1. 细菌的分布 1) 空气中的细菌(8人一组) 2) 取普通琼脂平板一个,打开盖暴露于空气中约15-30分钟,然后盖好,放37℃ 温箱孵育24小时后观察结果,计算有多少个菌落。 3) 手指皮肤上的细菌(8人一组) 4) 用手指直接涂于普通琼指平板上,放37℃温箱孵育,24小时后观察结果,记录 有多少种不同特征的菌落。 2. 消毒和灭菌 1) 煮沸与高压灭菌法(2人一组) 2) ●菌液:大肠杆菌/枯草杆菌 3) ●甲组:煮沸(100℃,5min ) 4) ●乙组:高压灭菌法(121 ℃,20min ) 5) ●丙组:不作任何加热处理 6) 紫外线灭菌(8人一组) 图1 图1 ① 以灭菌接种环挑取大肠埃希菌培养物,于琼脂平板上作来回密集划线接种。 ② 半启皿盖(将皿盖遮住涂面的1/2),置于紫外线灯下lm 以内接受照射30分钟。 ③ 盖上皿盖,于37℃培养24小时后观察结果。 3. 抗生素的抗菌试验 图2 4. ●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1 号、2号 5. 示教 抑菌圈 uv30’ 培养箱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5年版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最新版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 2016-08-01正式实施 3.术语和定义 3.1 清洁cleaning 去除物体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 3.2 清洗 washing 去除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 3.3 清洁剂 detergent 洗涤过程中帮助去除被处理物品上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的制剂。 3.4 消毒 disinfection 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3.5 消毒剂 disinfectant 能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并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3.6高效消毒剂 high-efficacy disinfectant 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所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孢也有一定杀灭作用的消毒制剂。 3.7中效消毒剂 intermediate-efficacy disinfeetant

能杀灭分枝杆菌、真菌、病毒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的消毒制剂。 3.8低效消毒剂 intermediate-efficacy disinfectant 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的消毒制剂。 3.9灭菌 sterilization 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3.10灭菌剂 sterilant 能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 3.11无菌保证水平 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SAL 灭菌处理后单位产品上存在活微生物的概率。SAL通示为10-n 。医学灭菌一般设定SAL为10-6 。即经灭菌处理后在一百万件物品中最多只允许一件物品存在活微生物。 3.12斯伯尔丁分类法 E.H.Spaulding classification 1968年E.H.Spaulding根据医疗器械污染后使用所致感染的危险性大小及在患者使用之前的消毒或灭菌要求,将医疗器械分三类,即高度危险性物品(critical items)、中度危险性物品(semi-critical items)和低度危险性物品(non- critical items)。 3.13高度危险性物品 critical items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 3.14中度危险性物品 semi-critical items 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口表、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测量导管等。

微生物实验报告材料(微生物形态观察、分布、灭菌消毒)

微生物实验 微生物实验细菌形态观察 细菌分布 消毒灭菌

细菌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日常维护 2.掌握细菌的三种形态 3.掌握临床常见细菌的形态及染色 4.掌握细菌的特殊结构 5.了解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及真菌的结构特点 二、实验原理 1. 普通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 1. 在标本欲检部位滴一滴香柏油,然后转换油镜头 2. 从侧面观察并慢慢转动粗调节器,使油镜头浸没在油滴内,当油镜头几乎接触玻片时 停止转动,以免碰撞玻片,用双眼观察目镜,同时调节细调节器,直至细菌清晰 3. 根据需要调节显微镜亮度 2.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维护 1.移动显微镜时,用右手持镜壁,左手托镜座,平端于胸前 2.油镜用毕后,要立即用擦镜纸擦去香柏油;再用滴有二甲苯的擦镜纸擦油镜头;最 后,用干净擦镜纸将镜头上的二甲苯擦去,以免损伤油镜头 3.镜头擦净后,降低接物镜并将其转成八字形,罩好镜罩放入柜内 4.做好使用记录 3.微生物知识 1.细菌按形态分类:

球菌:球形(包括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杆菌:杆状(包括单杆菌、双杆菌、链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等) 螺旋菌:螺旋状(包括螺旋菌、弧菌等) 2.细菌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核蛋白体 3.细菌的特殊结构 荚膜:如肺炎双球菌 鞭毛:又分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周毛菌。如:变形杆菌为周毛菌 菌毛 芽胞:如破伤风梭菌、炭疽芽胞杆菌、肉毒梭菌 4.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原核类、真核类和非细胞类。 原核类:细菌、放线菌、蓝藻、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类:真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 5.真菌 单细胞:圆形、芽生孢子。如:酵母菌 多细胞:菌丝及孢子、孢子出芽。如:霉菌 6.白假私酵母菌(白念) 生物学性状:G+单细胞真菌、芽生孢子、类酵母型菌落 厚膜孢子、假菌丝有助于鉴定 致病性:皮肤粘膜——鹅口疮、内脏感染、CNS感染

食品安全中微生物的快速检测

利用新型细菌快速检测技术 有效监控食品细菌性污染 食品安全是一个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大公共安全问题,而微生物污染问题又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因素。我国从案例数或人数统计角度对食物中毒案例的分析资料显示,微生物性食品中毒所占的比例高达67%,而且细菌性食物中毒也是最常见的微生物性食物中毒。2002年,我国正式启动了“食品放心工程”。国家工商总局在制定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的工作思路时,也将食品安全监管列为重中之重。因此,如何有效监控流通领域中的食品细菌性污染,已成为“关口前移”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细菌与食品安全 尽管已有很多书籍和文献对食品细菌性污染作了全面、深入的分析,为了便于在本文中对食品细菌性污染的监控进行探讨,还是先对有关概念作一些简要的介绍。 (一)细菌及其主要类别 微生物是一类生物,由于体形小,必须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故称微生物。它们广泛存在于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链,即:“土壤-植物-动物-人”的每一环节,分布极广,种类极多,与人

类关系密切,起着有益或有害的作用。微生物可分为非细胞型微生物(如真病毒、亚病毒)、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如细菌、衣原体、支原体)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如真菌、藻类)等三大类型。 细菌是一类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行二分裂法繁殖。细菌按基本形态可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分弧菌和螺菌);经革兰染色法染色后,可分为革兰阳性(G+)细菌和革兰阴性(G_)细菌;按是否具有能引起机体产生疾病的性能可分为致病菌(病原菌)和非致病菌。 (二)细菌与食品安全 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适应各自的环境条件而公共生活。因为食品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细菌在食品环境中易于生长,使食品发生了改变,反过来也会影响细菌本身。虽然正常植物和动物内部组织是无菌的,但由于获取和操作处理等过程中的污染,食品表面上常会被污染并滋生多种细菌。鉴于食品本身和微生物生态学的独特性与复杂性,细菌与食品的相互作用比在空气和水中表现得更加激烈和迅速。 细菌污染程度直接影响着食品安全,对人体健康和人身安全的危害(危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致病菌的食品污染-细菌性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

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消毒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一、范围 本标准规定本院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处理的基本原则、操作流程和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处理流程。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 生活饮用水检验标准方法无机非金属指标 GB/T 19633 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 WS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WS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 三、术语和定义 1.清洗去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 2.冲洗使用流动水去除器械、器具和物品表面污物的过程。 3.洗涤使用含有化学清洗剂的清洗用水,去除器械、器具和物品污染物的过程。

4.漂洗用流动水冲洗洗涤后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残留物的过程。 5.终末漂洗用软水、纯化水或蒸馏水对漂洗后的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最终的处理过程。 6.超声波清洗器利用超声波在水中振荡产生“空化效应”进行清洗的设备。 7. 闭合用于关闭包装而没有形成密封的方法。例如反复折叠,以形成一弯曲路径。 8.密封包装层间连接的结果。注:密封可以采用诸如粘合剂或热熔法。 9.闭合完好性闭合条件能确保该闭合至少与包装上的其他部分具有相同的阻碍微生物进入的程度。 10.包装完好性包装未受到物理损坏的状态。 11.植入物放置于外科操作造成的或者生理存在的体腔中,留存时间为30d或者以上的可植入型物品。 四、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处理的基本原则 1 通常情况下应遵循先清洗后消毒的处理程序。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按照本标准第6章要求进行处理。 2 应根据WS 的规定,选择清洗、消毒或灭菌处理方法。 3 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应符合WS 的规定。 4 耐湿、耐热的器械、器具和物品,应首选物理消毒或灭菌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