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愚公移山》 复习资料

初中文言文《愚公移山》 复习资料
初中文言文《愚公移山》 复习资料

《愚公移山》《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

方圆古代的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亿仞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万仞,它们本来在冀州的南部,

南,河阳之北。

水之北

黄河的北边。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

将近面对居住苦于道路堵塞北山有个叫愚公的人,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道路阻塞,

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绕远集合全家人商量竭尽铲平险峻的大山

进进出出要绕远路。于是愚公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用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一直到水之南大家纷纷代“愚公”赞同

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赞同他的意见。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提出凭借“连……都”削减土山“把……怎么样”

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削减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

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况且哪里之于海边

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是率领挑成年男子敲挖用箕畚

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挑担的三人,凿石挖土,用箕畚把土石运送到渤海边上。

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

寡妇孤儿指七八岁

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跑去帮忙。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交换同“返”返回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老头阻止太同“慧”聪明凭借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的残年余力,

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

地面所生的草木长叹连山上的一根草都不能拔掉,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

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思想顽固通年少即使“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儿都比不上。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啊;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

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

尽但是加大增高愁

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但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何愁挖不平呢?

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同“无”没有来回答

河曲的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

停止向被……感动

操蛇之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就向玉帝报告了这件事。玉帝被他的诚心感动。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

背放置

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南岸,没有高山阻隔了

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⒈小节一段意

介绍了两座山的面积,高度,位置。

⒉小节二段意

愚公不畏艰难,毅然率子孙移山

⒊小节三段意

愚公对智叟的驳斥

⒋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哪些?

①山高②年老③工具简陋④路远

⒌愚公是以个怎样的人?

愚公是不畏艰难,意志坚强的勇者,是为后人着想,深谋远虑,目光长远的智者。

⒍愚公与智叟的对比有何作用?

①增强讽刺意味②衬托了愚公是不畏艰难,意志坚强的勇者,是为后人着想,深谋远虑,目光长远的智者。

⒎文章还有哪两组对比?

①愚公的妻子与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对比

②智叟和孀妻弱子的对比

⒏以神话做结尾的作用?

①表达了人们欲战胜自然地美好愿望

②衬托了愚公意志坚定

22愚公移山

22愚公移山 1.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培养文言语感。 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寓意。 3.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一、导入新课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是如何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家及作品简介。 作家介绍: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作品简介:《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2.朗读课文,读好停顿。 点拨示例:(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再次朗读,并结合注释梳理文义,教师从旁指导,梳理文言现象。 【通假字】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倒装句】 (1)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 (2)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焉”提前)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三夫”后置) (4)告之于帝。(宾语“之”提前) 【省略句】 (1)(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 (2)(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主语“愚公”) (3)帝感(于)其诚。(省略介词“于”) (4)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省略介词“于”) 【教学提示】 本文倒装句与省略句较多,在时间条件充足的前提下,教学时可作为重点文言现象进行讲解。 4.通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的故事。 明确: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分析人物 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2.请谈一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 明确:愚公以九十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3.结合课文说说智叟的形象特征。 明确: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胸无大志的人。 4.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关心,

愚公移山知识点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练习 一、基础知识 1、本文选自《》。 2、《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4、列子,名____,又名____,战国前期_______家代表人物之一。 二、为加横线字注音 (1)惩山北之塞()()(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3)魁父之丘()()(4)子孙荷担者三夫() (5)箕畚运于渤海之尾()()(6)始龇() (7)曾不若孀妻弱子()()(8)出入之迂也() 三、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四、重点词语解释 1、年且九十且: 2、惩山北之塞塞: 3、出入之迂也迂: 4、聚室而谋曰室: 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 6、杂然相许许: 7、其妻献疑曰献疑:8、以君之力君: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损:丘: 10、如太行、王屋何如……何:11、且焉置土石且:焉: 12、投诸渤海之尾诸: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夫:

14、叩石垦壤扣:15、始龀龀: 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节: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 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 五、词类活用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止:动词的使动用法, 2、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 3、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用作动词,险:形容词用作名词,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 5、惩山北之塞惩:形容词意动用法, 6、聚室而谋曰聚:动词的使动用法, 六、古今异义 1、河阳之北河:古义: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阳:古义:今义:太阳 2、达于汉阴阴:古义:今义:阴天 3、指通豫南指:古义:今义:手指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今义: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今义:各个,许多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今义:荷花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今义:毛发 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今义:休息 9、虽我之死虽;古义:,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 10、惧其不已也已:古义:,今义:已经

愚公移山练习题

愚公移山练习题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愚公移山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方.七百里( ) 年且.九十( ) 面. 山而居( ) 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 也( ) 聚室.而谋曰( ) 毕.力平险.( )( ) 指.通豫南( )杂.然.相许. ( )( ) 其妻献.疑曰( ) 以.君之力( ) 曾. 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 ( ) 且焉置...土石( )( )( )投诸. 渤海之尾( ) 遂.率子孙荷. 担者三夫( )( )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始龀.( )始.一反. 焉( )( )汝之不惠. ( ) 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 ) 长息.. ( ) 固不可彻.( )曾不若. ( ) 虽.我之死( )穷匮..( ) 亡.以应( )惧其不已. 也( ) 陇断.. ( )( ) 二、翻译下面句子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三、用原文回答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2、移山的目标是() 3、愚公移山面对的困难是() 4、土石的处理办法:() 5、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型细节是 () 6、智叟自作聪明劝愚公改变主意的句子 () 7愚公自信能移山的理由是() 8、愚公移山的最终结果是() 四、问答题 1、总结概括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哪些。 2、文中的“妻”和“智叟”对愚公的态度有什么异同

愚公移山阅读与答案

《愚公移山》阅读与答案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2、用原文回答问题: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其妻的态度是 在移山过程中,其邻人的态度是: ;智叟的态度是: 。 3、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人物描写方法。 4、“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话很相似,那么,“其妻”和“智叟”对 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5、选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 6、选出与这段文字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 ) A.愚公决定移山,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 B.愚公一家排除困难,决心移山。 C.愚公 移山,得到了邻人的帮助。 D.愚公虽有移山的决心,却无具体的办法和行动。 7、晋文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而言的。 8、选文第三段说“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天帝是被什么所感动,因而命夸娥氏的二子搬掉两座山的 10、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语言简洁,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2分) 12、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提出的看法,请加以比较,说说 有什么不同之处。(3分)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2分) ①年且.九十()②寒暑易.节() ③杂然相许.( ) ④甚矣,汝之不惠.( ) 14、从文段中另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例。(2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复习要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复习要点 一、重点词语解释 1、年且九十且:将近 2、惩山北之塞塞:阻塞 3、出入之迂也迂:曲折,绕远 4、聚室而谋曰室:家 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们 6、杂然相许杂然:纷纷许:赞同 7、其妻献疑曰献疑:提出疑问 8、以君之力以:凭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连……都……损:削减丘:土堆 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 11、且焉置土石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 12、投诸渤海之尾诸:之于 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扛夫:成年男子 14、叩石垦壤叩:敲,凿15、始龀龀:换牙 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交换节:季节 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心:思想固:顽固彻:通 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穷尽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背 二、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三、古今异义词 1、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2、达于汉阴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3、指通豫南指:古义:直,今义:手指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连……都……今义: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扛,今义:荷花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9、虽我之死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10、惧其不已也已:古义:止,今义:已经 11、无陇断焉陇断:古义:山冈阻隔,今义:把持独占 12、何苦而不平苦:古义:愁今义:五味之一,与“甘”相对 四、词类活用 1、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 2、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 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五、一词多义 1、方:(1)方七百里(面积)(2)方其远出海门(当……时)(3)方欲行(将要) 2、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4)固若金汤(坚固) 3、穷:(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2)穷凶极恶(极端)

部编版人教版《愚公移山》复习提纲

《愚公移山》复习提纲姓名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相传是由时期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原名)所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寓言,比如、、等。“愚公移山”后来成为成语,现在常常比喻 2.寓言是,特点:篇幅,情节,有和意义。 二、文言特殊现象 (一)通假字 1.始一反.焉 2.甚矣,汝之不惠. (二)古今异义1.虽.我之死古义:今义: (三)词类活用1. 吾与汝毕力平险. 2. 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 3. 帝感.其诚 (四)一词多义 1.且(1)年且.九十 (2)且.焉置土石 (3)天子且.至(《周亚夫军细柳》) 2.止(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2)身已半入,止.露尻尾(《狼》) (3)一狼得骨止.(《狼》) 3.固(1)汝心之固. (2)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3)求之下流,固.颠(《河中石兽》) 4.苦(1)何苦.而不平 (2)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诚(1)帝感其诚. (2)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6.方(1)方.七百里 (2)方.欲行,转视积薪后(《狼》) 7.若(1)曾不若.孀妻弱子 (2)若.儿戏耳(《周亚夫军细柳》) (3)若.屈伸呼吸(《杞人忧天》) (4)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 8.节(1)寒暑易节. (2)持节.诏将军(《周亚夫军细柳》) 9.闻(1)操蛇之神闻.之 (2)军中闻.将军令(《周亚夫军细柳》) 10.居(1)面山而居. (2)居.无何(《周亚夫军细柳》) (3)居.天下之广居(《富贵不能淫》 (4)居天下之广居.(《富贵不能淫》

11.许(1)杂然相许. (2)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与朱元思书》) 12.然(1)杂然.相许 (2)然.则天下之事(《河中石兽》) 13.子(1)子.曰(《论语》十二章) (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14.焉(1)且焉.置土石 (2)始一反焉.无陇断焉.有子存焉.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 15.已(1)惧其不已.也 (2)骨已.尽矣(《狼》) 16.之(1)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以君之.力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邻人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操蛇之.神冀之.南汉之.阴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汝之.不惠虽我之.死汝之.不惠汝心之.固 (3)跳往助之.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4)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5)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6)称善者久之.(《周亚夫军细柳》) (7)何陋之.有(《陋室铭》) (8)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17.以(1)以.君之力以.残年余力 (2)河曲智叟亡以.应 (3)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周亚夫军细柳》) (4)请以.军礼见(《周亚夫军细柳》) (5)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6)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7)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18.其(1)惧其.不已也 (2)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 (3)其.如土石何 19.于(1)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告之于.帝 (3)傅说举于.版筑之 (4)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 (5)征于.色,发于.声 (6)困于.心,衡于.虑 (7)于我如浮云 20.而(1)面山而居聚室而谋曰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何苦而不平 (2)而山不加增 (3)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 三、其它重点字。 1.河阳.之北汉之阴. 2.聚室.而谋曰 3.出入之迂.也 4.惩.山北之塞. 5. 指.通豫南 6.吾与汝.毕.力平险 7.杂然 ..相许8.叩.石垦壤

愚公移山文言文

愚公移山 太tài 行háng 、 王wáng 屋wū 二èr 山shān , 方fāng 七q ī 百bǎi 里l ǐ , 高gāo 万wàn 仞rèn , 本běn 在zài 冀j ì 州zhōu 之zhī 南nán , 河hé 阳yáng 之zhī 北běi 。 北běi 山shān 愚y ú 公gōng 者zhě , 年nián 且qiě 九jiǔ 十shí , 面miàn 山shān 而ér 居j ū 。 惩chéng 山shān 北běi 之zhī 塞sāi , 出chū 入r ù 之zhī 迂y ū 也y ě , 聚j ù 室shì 而ér 谋móu 曰yuē : “ 吾wú 与y ǔ 汝r ǔ 毕b ì 力l ì 平píng 险xiǎn , 指zhǐ 通tōng 豫y ù 南nán , 达dá 于y ú 汉hàn 阴yīn , 可k ě 乎hū ? ” 杂z á 然rán 相xiāng 许x ǔ 。 其q í 妻q ī 献xiàn 疑y í 曰yuē : “ 以y ǐ 君jūn 之zhī 力l ì , 曾céng 不bù 能néng 损sǔn 魁kuí 父f ù 之zhī 丘qiū , 如r ú 太tài 行háng 、 王wáng 屋wū 何hé ? 且qiě 焉yān 置zhì 土t ǔ 石shí ? ” 杂z á 曰yuē : “ 投tóu 诸zhū 渤bó 海hǎi 之zhī 尾wěi , 隐yǐn 土t ǔ 之zhī 北běi 。 ” 遂suì 率l ǜ 子z ǐ 孙sūn 荷hé 担dān 者zhě 三sān 夫f ū , 叩kòu 石shí 垦kěn 壤rǎng , 箕j ī 畚běn 运yùn 于y ú 渤bó 海hǎi 之zhī 尾wěi 。 邻lín 人rén 京jīng 城chéng 氏shì 之zhī 孀shuāng 妻q ī 有yǒu 遗y í 男nán , 始shǐ 龀chèn , 跳tiào 往wǎng 助zhù 之zhī 。 寒hán 暑shǔ 易y ì 节jié , 始shǐ 一y ī 返fǎn 焉yān 。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

合中七下语文《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 、文章内容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 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 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 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 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 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文学常识 1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2、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4、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___________ 1、语音 太行(h mg ) 万仞(r en ) 惩(ch eng ) 塞(s e ) 汝(r u ) 曾(c eng ) 诸(zh u ) 箕(j i ) 六、词类活用 畚(b 缶)荷(h e ) ng )冀(j i ) 四、 通假字 1 、甚矣,汝之不惠 2、始一反焉 3 、河曲智叟亡以应 4、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5、 无陇断焉 6、 指通豫南 五、 古今异义词 孀(shu aig ) 龀(ch e )叟(s aj ) 惠通“慧”,聪明 反通“返”,往返 亡通“无”,没有 厝通“措”,放置 陇通“垄”,高山 指通“直”,一直 匮(ku 1)亡(w u )以应厝(cu b )雍(y o 1 、河阳之北 河: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阳:古义: 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2 、达于汉阴 3 、指通豫南 4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5、投诸渤海之尾诸: 6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7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8 、北山愚公长息曰 9 、虽我之死 10、惧其不已也 11 、无陇断焉 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指: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曾:古义:连 ........ 都 今义:曾经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 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息: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虽;古义:即使, 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 已:古义:止, 今义:已经 陇断:古义:山川阻隔, 今义:把持独占 12、何苦而不平 何苦:古义:怎么会,哪怕 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 1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止:动词的使动用法,阻止,使 ..... 停下 2 、面山而居 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 3 、吾与汝毕力平险 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 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初中语文 文言文《愚公移山》原文与译文

《愚公移山》原文与译文 原文: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数万尺。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北岸的北面。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住在两座大山的正对面。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两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

疑问说:“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上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没有高山阻隔了。

愚公移山复习要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2、《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二、重点词语解释 四、古今异义词 1、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 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泛指一般河流今 义:太阳 2、达于汉阴阴 :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3、指通豫南指 : 古义:直,今义:手指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连??都?今义: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之于,今义:各 个, 许多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扛,今义:荷花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1、年且九十且:将近 2 、惩山北之塞塞:阻塞 3、出入之迂也迂:曲折,绕远 4 、聚室而谋曰室 : 家 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们 6 、杂然相许杂然:纷纷 7、其妻献疑曰献疑:提出疑问 8、以君之力以:凭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连??都??损:削减丘:土堆 许:赞同 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11、且焉置土石且:连词,况且12、投诸渤海之尾诸:之于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扛14、叩石垦壤叩:敲,凿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三、通假字 甚矣,汝之不惠始一反焉河曲智叟亡以应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无陇断焉1、 2、 3、 4、 5、 ?怎么样 焉:疑问代词,哪里 夫:成年男子 始龀龀:换牙 易:交换心: 思想穷匮:穷 尽 惠”通“慧” 反”通“返” 亡”通“无” “厝”通“措”陇”通“垄”节: 固: 15 、 季节 顽固 19 、 ,聪明,往返,没有,放置,高地 彻:通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背

语文愚公移山练习题及答案

《愚公移山》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 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 陇断.()焉。 二、找出下面的通假字并解释。 1、始一反焉() 2、甚矣,汝之不惠() 3、河曲智臾亡以应() 4、一厝朔东() 5、无陇断焉() 三、一词多义 1、且:(1)年且.九十();(2)且.焉置土石() 2、汝:(1)吾与汝.毕力平险();(2)汝.之不惠() 3、焉:(1)焉.置土石();(2)无陇断焉.() 4、其:(1)惧其.不已();(2)其.妻献疑曰() 5、之:(1)以君之.力();(2)汝之.不惠(); (3)跳往助之.();(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四、翻译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且焉置土石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文言文

愚公移山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注释: 1.太行山——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指面积。方七百里,就是四周各七百里。古代计算面积,用截长补短的办法,把不规则的边长变成正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 4.高万仞——形容极高;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

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6.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7.且——将近。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以……为苦。10.塞(sè)——阻塞。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13.汝——你。这里是复数“你们”的意思。14.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1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汉阴,汉水南岸。17.献疑——提出疑问。18.以——凭借。19.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20.君——称呼“您”。21.损:——削减。22.曾(céng)——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23.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24.丘——土堆。25.置——安放。 26.且——连词,况且。27.焉——疑问代词,哪里。28.荷(hè)——扛。29.夫——成年男子。30.叩:敲,凿。30.箕畚(jīběn):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31.孀(shuāng)——孀妻,寡妇。32.遗男——遗孤,孤儿。33.始龀(chèn)——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或换牙。)龀,换牙。34.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35.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36.河曲(qū)------古地名,因河水弯曲而得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37.叟(sǒu)——老头。38.甚矣,汝之不惠——哎,你太不聪明了。这是“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句,先说“甚矣”,有强调的意味。甚矣,太,非常。39.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40.其——在“如……何”前面加

《愚公移山》复习要点

《愚公移山》复习要点 一、文章内容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2、《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三、语音 太行(háng)万仞(rèn)惩(chéng)塞(sè)汝(rǔ)曾(céng)诸(zhū)箕(jī)畚(běn)荷(hè)孀(shuāng)龀(chèn)叟(sǒu)匮(kuì)亡(wú)以应厝(cuò)雍(yōng)冀(jì) 四、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山 6、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 五、古今异义词 1、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2、达于汉阴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3、指通豫南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乃,并今义: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9、虽我之死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

愚公移山 古文翻译、加点字参考资料

《愚公移山》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注释:(1)方:方圆,范围,指周围的长度。 阳: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山之北水之南谓之“阴” (2)且:将近。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面:面对着。惩:苦于,为……所苦。塞:阻塞。迂:曲折,绕远。居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谋:谋划,商量。汝:你,这里指复数“你们”毕:竭尽,用尽。平险:铲平险峻的大山。险,险阻,阻塞,这里指险峻的大山。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汉阴:汉水南岸。杂然相许:纷纷赞成他。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献疑:提出疑问。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座小山也平不了。曾: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连……也……,连……都……”。损:削减。丘:土山。 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如……何:把……怎么样。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呢?且:况且。焉:哪里。投诸渤海之尾:把它扔到渤海边上。子孙:儿子和孙子。荷:挑。三夫:三个人。夫:成年男子。叩:敲、凿。箕畚:两种装土石的工具,这里是“用箕畚”的意思。京城:复姓。孀妻:寡妇。遗男:遗孤,孤儿。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换牙。 跳:蹦蹦跳跳。易节:冬夏换季。易:交换。节,季节。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 (3)叟:老头。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汝之不惠甚矣”倒装句。甚:太过分。惠:聪明,现在写作“慧”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 毛:地面所生的草木。其:放在“如……何”前,加强反问语气。长息:长叹。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彻:通。 若:像,比得过。穷匮:穷尽。加增:增加(高度) 何苦而不平:担心什么铲不平?苦,愁。 (3)操:持,拿。惧其不已:害怕他不停地做下去。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被动句)。负:背。厝:放置。陇断:高大的山。 翻译: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大全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大全 一、文章内容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列子• 汤问》。 2、《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 3、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

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三、语音 太行(háng) 万仞(rèn) 惩 (chéng) 塞(sè) 汝(r u )曾(céng) 诸(zh u )箕(j 1 )畚(b e n)荷(hè) 孀 (shu a ng)龀(chèn) 叟(s o u) 匮(kuì) 亡(wú) 以应厝(cuò) 雍(y o ng)冀(jì) 四、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山 6、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 五、古今异义词 1、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阳:古

《愚公移山》知识归纳与要点梳理

《愚公移山》知识归纳与要点梳理 一、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山 6、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 二、古今异义词 1、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2、达于汉阴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3、指通豫南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乃,并今义: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9、虽我之死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 10、惧其不已也已:古义:止,今义:已经 11、无陇断焉陇断:古义:山川阻隔,今义:把持独占 12、何苦而不平何苦:古义:怎么会,哪怕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 三、词类活用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止:动词的使动用法,阻止,使……停下 2、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 3、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5、惩山北之塞惩: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6、聚室而谋曰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聚集 四、一词多义 1、方:(1)方七百理(古代称面积用语,纵横)(2)今方来,吾欲辱之(将要) 2、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4)固若金汤(坚固) 3、穷:(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2)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 (3)蝉则千转不穷(尽)(4)非咨询不穷其致(追究到底)(5)穷凶极恶(极端) 4、如:(1)其如土石何(如……何:把……怎么样)(2)闻水声,如鸣佩环(好像) (3)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及)(4)如法炮制(依照)(5)如意算盘(符合) 5、通:(1)指通豫南(通向)(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4)政通人和(顺利)(5)通计一舟(全,整个) 五、重点词语解释 1、年且九十且:将近 2、惩山北之塞塞:阻塞

(完整版)报任安书知识点整理

《报任安书》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曷足贵乎曷,通“何”。 2.其次诎体受辱。诎,通“屈” 3.其次剔毛发。剔,通“剃” 4.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箠,通“棰” 5.见狱吏则头枪地。枪,通“抢” 6.及以至是。以,通“已” 7.及罪至罔加。罔,通“网”,法网。 8.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 9.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 ,大抵。 10.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 11.放失旧闻。失,通“佚”,散失的文献。 12.则仆偿前世之责。责,通“债”。 14其次关木索。关,通“贯”,套上。 15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忽,通“惚”,恍恍惚惚。 16.退而论书策通。策,“册”。 (二)词类活用 1.孙子膑脚。 膑,名词作动词,受膑刑。 2.以污辱先人。 辱,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受辱。

3.请略陈固陋 固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固陋的意见 4.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5.思垂空文以自见垂,使动用法,使……流传。6.衣赭衣,关三木。衣,名词作动词,穿衣。 7.倡优所畜。倡优,名词作状语,像对倡优一样。 8.曷足贵乎贵,形容词作动词,称道。 (三)一词多义 实词 1. 胜 (1)胜任。能够承担或承受。 (2)不可胜记。尽。 (3)百战百胜。胜利。 (4)引人入胜。优美的。 2.再 (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两次。 (2)青春不再。再继续,再出现。 3.厥 (1)思厥先祖父。他的。 (2)大放厥词。他的。 (3)厥有《国语》。于是,就。 4非

(1)死日然后是非乃定。错误,不对。 (2)无可厚非。反对,责备。 虚词 焉 1、用作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用作代词 1)相当于“之”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3、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