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一)中公教育

教育公平

背景链接

教育公平问题是民众关注的热点,也是最能让民众有“获得感”的领域之一。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经过努力,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超过4%”。在谈到今年教育领域的部署时,李克强总理再一次强调了教育公平,并且把“公平发展”放到了“质量提升”的前面,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到中央对教育,尤其是对教育公平的重视。

有媒体盘点了2015年全国31份省级政府工作报告,发现“教育均衡问题困扰各级政府”,还发现“经济发达地区谈及教育改革较多,而经济落后地区谈的多是教育发展层面的问题和工作”。可见,教育公平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表现,实现教育公平对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意义。对于城市里的学生和家长来说,上学不是问题,问题是去哪儿上学。而对于农村,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学生和家长来说,留住新来的教师,可能都是一个问题。

深度解析

[权威论述]

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习近平

让东部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地方支援中西部,使教育事业在发展中更加公平;要守住底线,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义务教育,一个都不能少。——李克强

查看详细

[教育公平的内涵]

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在我国,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到了“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在西方,古希腊的大思想家柏拉图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马克思和恩格斯也积极倡导教育公平,由此可见,人类发展历史中就一直在追求教育公平这一理想信念。

教育公平的内涵具体可以分为三方面:首先要求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其次要求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最后要求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故当代瑞典教育家托尔斯顿胡森指出教育公平的内涵主要体现在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方面。

综上所述,教育公平即是指处于同一社会的个体,在入学机会、教育过程及受教育的结果上都应该是平等的,任何受到区别对待或条件不均等都被视为教育机会的不均等。

[问题表现]

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一是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导致受教育机会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与负担模式导致城乡所占有的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农村在财政政策、办学质量、教师薪酬、师资力量、师生比方面都远远低于城市的水平。这些种种导致了受教育机会的城乡不公平,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绝大多数孩子没有享受过学前教育;在升学率方面,农村学生人数与质量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学生,农村的文盲率远远高于城市。二是在高考录取方面,许多学校在设置招生比例时,都会偏向于拔高在本省市的招生比例,导致高考成绩相同的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填报志愿时的竞争力不等的情况。

[教育公平的重要性]

教育公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的文明主要体现在政治文明,教育是提高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只有所有人都享受到接受教育的机会,全体国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有效提高,才可能提高整个国家的政治文明程度。因此,教育公平是制约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因素,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世界竞争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建议措施]

第一,从国家教育政策的基本取向来看,要统筹建立和完善的教育法律法规,兼顾教育合法权益的平等维护、保障公民受教育的合法权益。

第二,在具体政策方面要深化教育制度改革与完善,这主要包括改革与完善高考招生制度、重点中学制度,统筹教

育评估体系的科学性、兼顾教育过程的均衡发展,统筹推进发展终身教育的理念兼顾教育结果的充实互补,改变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等来建立公平的教育政策与运行体制。【查看详细】

文章素材

[标题示例]

1.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温度计

2.用教育公平撬动社会的未来

[开头示例]

在中国,教育公平问题从来只是社会公平的温度计,社会公平的欠缺程度越大,教育公平的呼声就越高。近几十年中,表征社会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居高不下,“富二代”、“穷二代”等反映社会不平等代际传递现实的概念层出不穷,催生了公众强烈的公平焦虑。教育公平的呼声随之一浪高过一浪,成为各级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关键词。

[结尾示例]

不患寡而患不均。教育公平涉及起点公平、机会均等。没有全体民众的整体板块式向上发展,而只有部分人的珠峰式拔尖,就会遇到发展中国家向上攀爬的过程中最容易遇到的“拉美化陷阱”,这一幕在拉美国家曾经多次上演,一度接近发达国家的墨西哥、阿根廷,因为没能处理好社会公平问题,甚至倒退到不发达行列。所以,农村教育公平,不仅仅是个教育问题,还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中国的未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背景链接

2014年以来,古典诗词和散文传承不断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一方面,一些地方为中小学生减负而将教材里古诗词严重缩水;另一方面,“国学”热度持续上升,众多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往各类“国学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与老师座谈时表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对此,北师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任翔表示,她非常赞同习近平“要把经典诗词嵌在学生脑子里”的观点。从2015年9月起,由她负责主编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小学一年级《语文》的古典诗词,将由现在的6到8篇增加到22篇,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

深度解析

[传统经典传承的重要性]

习近平站在捍卫传统文化的角度,对课本删除古诗词进行表态,具有指导意义,在传统文化日益冷落的今天,也契合公众文化心理。

以古典诗词、散文为代表的传统经典,并非简单的书本知识。能够诵读、理解传统经典,也不仅仅是掌握了一项技能。删除教材中的古典诗词,其初衷是为教材“瘦身”、为孩子减负,但这种方式却引发争议。网络和现实中的反差,恰恰反映了公众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担忧。

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散文,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史、哲知识,其精华部分更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审美情操的集中反映。通过诵读、理解这些经典作品,我们能深深体会到古代先贤数千年传承下来的人生态度、自然观念、政治理想、生活原则和道德理念等等。这些经典作品构筑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是维系中华民族始终向前发展的内生力量,也是奠定世界大国地位坚实的文化基础。

[经典古诗词保留在课本之中的原因]

从横向来看,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的诗词歌赋以及经典文言文,其韵律之美、意向之深独树一帜,不仅在亚洲的日韩等国,在欧美也有很强的影响力。经典古诗词已成为中国文化被世界广泛接受的一种代表符号。课本作为教育的载体,没有理由自缚手脚,弱化本民族文化特色。

从纵向来看,越是经典的文化遗产,越具有时代意义。《孙子兵法》今天仍然有指导军事活动的现实意义;儒家思想等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哲学观念在企业管理、人际交往中大显身手;刚刚度过的教师节里,“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仍是广大教职人员永不过时的“从业指南”。社会上国学热潮尚且“高温不减”,课堂里的古典诗词当然也该有自己的位置。

[学习古诗词的益处]

吟读古诗词能造就一个人的性格,陶冶一个人的情操。

中国古典诗词流传至今的佳作名篇,不是千锤百炼便是妙手可得,其语言表达能力极强。学习古诗词对学生作文、说话水平提高极快。当沉默比雄辩效果更好时,我们可说“此时无声胜有声”;离别感伤“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爱人异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壮烈,“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情怀。

古典诗文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

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诗句的引用就是在文章的局部位置直接嵌入古典诗文名句。如文章的标题、题记、首段和末尾等。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阅卷者立刻“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给他们留下较佳的第一印象。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

拥有古诗词的陪伴,我们的生活可以增加厚度、深度,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少了很多喧嚣和繁华,不炫富,不奢华。人更讲究内涵的高低,物质欲望不再强大。

在喧嚣浮躁的今天,我们面临一切都庸俗化、商品化、功利化的文化环境,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更要学语文,积淀古诗词,让灵魂淡泊清新。

[措施]

敞开胸怀与世界接轨,首先应有文化自信。传统经典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的精神家园,其特有的教育、熏陶功能应受到重视。作为文化根植的沃土,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学校教育,理应给传统经典足够的空间。如此,才能让传统文化植根于民族的血脉中,让学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完善人格、浸润心灵。

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之际,我们尤其应该注重传统经典教育,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主动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夯实大国崛起的文化基础。也唯有如此,才能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让传统文化承担起厚重的历史使命,成为民族复兴的推动力。

具体来说,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做到五个字:讲、弃、存、扬、活。

讲:讲清楚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文物典籍、传统技艺、节日民俗等都是传统文化,但不全都是优秀的。什么是优秀?那就是要超越时代、普遍适用、利于当下。

弃:不好、不利于当下的文化行为和思想要剔除。比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观念;“唯女人与小人难养”的性别歧视;春节放烟花炮仗污染空气环境的不良民俗等。

存:文化遗产要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存的方式有三种:物态、活态、虚拟。保存的目的是留据存根,求真求全,因为有些现在看来是无用的,不代表对将来的子孙是无用的。

扬:具有普遍适用价值的文化要弘扬,要创新。比如,春节的意义在于体验人伦和睦、教师节在于发扬师道,这些都是文化的精髓。在形成共识的前提下,完全可以聚集民智、创造大家普遍接受、乐于参与的新文化、新民俗。活: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是强调体验和整体,强调正心诚意、知行合一的乐感文化,教育方式必须生动鲜活,教育效果必须让心灵快活。

由电梯“咬人”看公共安全

【热点背景】

2015上半年,无论是纸质媒体、电视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在纷纷曝光电梯咬人、吃人的事件。追溯至2012年,一位2岁男童被电梯卡断腿,质监局检测结果为男童所穿的“洞洞鞋”导致,而后专家就此结论提出质疑,电梯隐患以初露端倪。到了2015年,电梯咬人吃人的事件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全国一些城市在7天内出现了8起电梯安全事件。不禁让人唏嘘,而更有人在网络上发布调侃讽刺电梯安全的“幽默”视频,让人在一笑之余对电梯安全产生了担忧。

【探求原因】

1.电梯及其配套设施的生产商存在盖板结构设计不合理、产品零部件质量不合格等情况;

2.安装手扶电梯的公共场所例如商场、车站等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日常安全检查不到位,缺少对员工进行应急培训和演练等导致故障发生后处置不当;

3.设备质量体系运行不完善,维保记录填写不规范,维保过程中商场、车站等公共场所相关管理人员监管缺位;

4.政府相关监管部门监管责任缺失;

5.公众在进入公共场所并使用扶梯过程中公共意识特别是安全意识不高。

【提出对策】

1.电梯各个零部件部从生产到安装、维护保养、日期、地点等都要进行详细记录以备查;

2.明确电梯安装与日常维保人员的资质审查,制定相关规范操作手册,按规范进行操作;

3.政府监管部门对电梯“领养”单位加强监管,对这些单位进行评星、评级;

4.一旦发生安全事件,政府监管部门应对事件的发生、处理、后续事宜进行全面分析并予以公开,让公众了解;

5.从生产、安装到日常维保等各个环节应强化管理责任,责任到人,出事问责,加大惩处力度;

6.完善电梯设备质量运行体系;

7.加大宣传力度,公众自身提高公共意识与安全意识。

大病保险全覆盖

【背景链接】

2015年7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更好守护困难群众生命健康。会议决定,2015年底前使大病保险覆盖所有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对参保大病患者需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给予保障,今年支付比例达到50%以上,今后还要逐步提高,有效减轻大病患者就医负担。

【标准表述】

[综合分析]

“因病致贫”是一个大家所熟知的词汇,现实生活中,每个因病致贫的家庭,都有自己的不幸。如果说,病痛仅仅是一个人的痛;那么因治病所带来的金钱负担、精神压力则带来了一个家庭的痛;诸多因病致贫家庭的出现,因无钱而不能治疗悲剧的产生则导致了整个社会的痛。

因病致贫多是指重、大、慢性疾病,诸如癌症、白血病、心脑血管疾病等,这些病的治疗动辄需要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医疗费用,这样的数字,对于社会中每个普通家庭来说,数字显得过于庞大了。而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癌症、心脑血管等各类重、大、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攀升。虽然现代医疗技术水平日新月异,各种特效药不断问世,不治之症日渐减少,但是,相对于高昂的治疗费用,微薄的收入水平,让一些本应能够治愈获救的患者,与健康、与生命失之交臂。

[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全民医保体系的初步建立,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有了基本保障,但由于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特别是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还比较低,人民群众对大病医疗费用负担重反映仍较强烈。大病保险是衡量一个国家医疗保障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我国,所谓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具体而言,就是在基本医疗保障的基础上,对城乡居民因患大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给予报销的一项制度性安排,是基本医疗保障功能的拓展和延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这项工作,是减轻人民群众大病医疗费用负担,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的迫切需要;是建立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推进全民医保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推动医保、医疗、医药互联互动,并促进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和质量的有效途径;是进一步体现互助共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意义]

建立大病医保制度,是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一个完善,但仍然处于“基本”的层次。儿童得个白血病,家中壮年得个尿毒症,常常使全家人陷入绝望,使全社会产生“痛感”。长期以来,我们把爱心募捐作为解决方案,实际上不能解决根本。基本医疗保障不保障大病,本身就是一种严重的制度缺陷。现在让医疗保及大病,实乃制度的自我完善。

实现大病医保全覆盖,实际上就是落实“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更加合理地安排财政支出。有人会说,发展是中国要务,政府应当把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但大病医保是人民所急、中国社会所急。发展无非是要让民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花钱办大病医保,理应在预算支出方向上占具优先顺序。

[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医保制度至少存在以下两处让人诟病的地方:

一是即便入了医保,比如城乡居民保险,抑或是城镇职工保险,在报销比例上总是不能让患者完全满意,当医药费的上涨速度超越GDP与人均收入增速,患者及家庭负担的部分也不断呈现上涨趋势。

二是我国医保制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只保小病,许多真正需要花大价钱的大病,并没有列入医保目录,以至于“大病致贫”成为了部分国人生活中难掩的痛楚。一名家庭成员生一场大病,一个家庭的两三代人甚至都要过上苦日子。

家庭条件好的,倒能凑合过日子,家庭条件一般的,可能会为此背负上巨额债务。

[参考对策]

对此,中公教育专家认为:

推进大病保障,要从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基金中划出一定比例或额度作为大病保险资金,使大病保险覆盖所有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对参保大病患者需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给予保障,有效减轻大病患者就医负担。

推进大病保障,要按照收支平衡、保本微利的要求,原则上由政府招标选定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大病保险,保费实行单独核算,确保资金安全和偿付能力。

推进大病保障,要与医疗救助等紧密衔接,对经大病保险支付后自付费用仍有困难的患者,由医疗救助、慈善救助等给予帮助,共同发挥托底保障功能,有效防止发生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防范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情出现,显著提升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公平性。

推进大病保障,建设多层次、一揽子的疾病预防体系是基础,医药控费是关键。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偏远、贫困山区的困难群体,他们缺乏基本、有效的用药指导,难以得到及时、准确的诊疗,小病拖成大病的情况仍不少见。而同时,医保目录外用药增加了困难群体走进医院的经济负担、心理负担。严控目录外用药比例,是为困难群体家庭减负的关键。

推进大病保险,还须根除政策执行不到位的现象。基层存在救助事务繁杂、人手不够的实际情况,但也有一些救助部门工作作风不实、为民解意识不强。国家政策很多,百姓如何了解,具体怎样对接,应广而告知、简化流程,让符合救助条件的群众尽早、尽简受益。

【文章素材】

[标题示例]

1.让大病保险守住社会保障底线

2.大病医保——要全覆盖还要真公平

3.大病医保城乡全覆盖,给公众“稳稳的幸福”

[开头示例]

1.“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这句流传多年的民间谚语,也许很快就要成为历史。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15年底前使大病保险覆盖所有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支付比例达到50%以上,今后还要逐步提高。到2017年,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大病保险制度。

2.近年来,随着社会保障政策的发展,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已有较大提升。但因大病而出现的致贫返贫现象,仍然存在。在这个背景下,国务院发出完成大病医保全覆盖,无疑是事关民生政策扩容的又一利好消息。

[结尾示例]

1.民生问题无小事。大病保险从无到有,从试点到全面铺开,都是政府重视民生工作的体现。而大病保险仍然需要不断完善,只有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提高公众的幸福指数,“病有所医”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2.总之,大病保障是衡量一国民众医疗保障水平的重要标准。用总理的话说,抓紧和完善大病保险制度,是社会托底和医改的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大病保险要想成为每个人的保障和福祉,必须从保障水平、风险管控、营运成本、服务质量上下工夫,使之成为完善国家治理机制的新亮点。

排污企业“累罚不惧”

【背景链接】

因为超排污染物,咸阳一家企业此前被有关部门处以20万元的罚款,但涉事企业拒不整改和缴纳罚款,79天后这笔罚款飙升至1580万元。这是陕西省根据新实施的《环保法》开出按日计罚的首张“天价罚单”。所谓按日计罚,是对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因违法排放污染物而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但拒不改正的,依法做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

但是,据当地村民反映,该企业近期并没停产,媒体走访发现,企业烟囱仍向外排放浓烟,企业不仅依旧运作,而且拒缴罚款。

【标准表述】

[问题分析]

一是环保执法力度不足。新环保法虽然赋予了更严厉处罚的权力,但是没有真正改变处罚讨价还价的环境。换言之,过去的企业排污严重很大原因是不惧处罚,一是成本低,二是与地方经济牵连颇深,最终落入“以罚代管”的窠臼,

罚款不过是体现管理的作为,而不是真正督促解决排污问题。

二是排污取利模式的刚性依赖。污染生产是粗放的经济模式,治污不仅意味着设施、设备配套与运营维护的高投入,也意味着产品的高成本。显然,促进清洁生产、达标排放,还需要行业的整体联动,即改变谁治污谁产品的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谁就吃亏的局面。

三是排污企业“累罚不惧”。一方面,不打折扣地执行到位,还需要配套的机制与强制手段撑腰,否则只会是“纸老虎”。另一方面,要逐步破除制约环保从严执法的地方壁垒与掣肘,建立新的体制机制,让最严环保执法成为新常态,使得每个排污企业都会受到处罚,“天价罚单”才会真正起到震慑作用。

[参考对策]

要解决这种问题,中公教育专家认为:

一要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要求排放污染物;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

二要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公众监督机制,赋予公民充分的环境知情权、环境议政权、环境投诉权和环境索赔权。对违反法律规章的机动车排污、燃煤污染、工业排污等现象采取举报有奖的方式,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改善城市空气环境,遏制雾霾天气。

三要对污染企业严厉追责。遏制企业违法排污,不能光算经济账,对环境违法企业,除了追究行政责任和连带的民事责任外,更要严格追究其刑事责任。组合拳打得好不好,关键取决于执法主体素质,取决于执法武器硬度。国家还应加大对环保部门的财政投入,减少环保部门对地方财政的依赖,让执法者“挺起腰杆说话”。

四要大力加强宣传教育。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利用法制讲座、培训等手段,学习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尤其要重点加强对排污企业的宣传教育,要求企业严格遵守环境法律法规,牢固树立必须持证排污的观念,提高其在排污许可证申请、变更和延续等环节上的自觉性。通过广泛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热情,切实将排污许可证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政府大数据开放

【背景链接】

中国政府网2015年9月5日发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在未来5至10年逐步实现的目标,其中包括,2018年底前建成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

【标准表述】

[权威论述]

联邦政府掌握和维护的信息是整个国家的资产和财富。——美国总统奥巴马

[意义分析]

政府开放数据对于宏观经济的推进,对于大众创业、高科技创业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在城市治理上,通过政府与企业数据的彼此开放和对接,交通、医疗、旅游、民政等领域,实现了效率上的提升,也被归结于大数据治理的功效。以高德公司为例,通过与北京、广州、深圳、天津、沈阳、大连、无锡、青岛八个城市的政府交通管理部门合作。高德把拥堵数据给到交管部门,交管部门就可以自动调节红灯长短,帮助疏堵。可以预见,类似的合作,将会在政府开放数据的基础上,得到越来越频繁乃至全面的发展。

政府开放数据,不仅仅具有经济意义,事实上也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

例如,在政府预算、招投标层面,只要能够促进数据的开放,公众的监督将会更加有力量。数据是会说话的,通过数据,可以对政府的各类行为、成效和范围进行验证,由此带来的监督能力提升,将大大促进腐败的消失与政府效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制度设计的博弈层面,政府数据开放的意义尤为重要,例如近年来拖沓不前的垃圾围城处理办法,政府与民间的博弈存在信息上的不平等,假如能够实现数据信息上的开放,一个更加透明和公正的制度将会值得期待。

[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也在积极推进数据开放,但进展缓慢,并且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地方政府大数据开放不完全。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子商务公司需要预测非一线城市的物流状况,在这一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当地交通拥堵程度和天气情况。以交通数据为例,由于目前多数非一线城市的政府尚未开放这方面的相关数据,导致很多公司不得不使用百度地图或高德地图,但后来发现不能再用了,因为一方面与百度合作

存在商业机密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交通数据来自于这些公司的统计而非政府公布的大数据,其真实度也不可控。第二,大数据有选择开放,缺乏公平公正。比如最近几年,关于航班动态的应用程序发展迅速,航班管家和飞常准上线时间较早,但却被后来居上的航旅纵横快速反超,其根本原因之一在于航旅纵横是由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开发的,并垄断了这个行业的大数据。由此可见,数据开放的不公平必将造成相关行业发展的失衡与不公平竞争。

[对策措施]

对此,中公教育专家认为:

一是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诸如美国《信息自由法》、《开放政府法》等法律对于信息公开的约束和保护。

二是各部门建立数据治理的专门机构,重点在于数据定义的一致性和数据的质量,同时形成数据管理、数据决策的施政理念。

三是鼓励大数据创业创新,利用政府公开数据进行研究和奖励。

四是加强数据隐私保护

养老金体制改革

【背景链接】

2015年8月23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办法》明确养老金目前只在境内投资,投资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养老金产品的比例,合计不得高于养老基金资产净值的30。办法的出台表明养老保险基金将正式入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强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和监督,推进市场化、多元化投资运营,将养老金体制改革提到了重要议程。

【深度解析】

[出台背景]

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最近发布的《中国社会保险年度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4年末全国养老基金累计结余3.56万亿。其中,城镇职工养老基金累计结余3.18万亿,城乡居民养老基金累计结余3845亿。预计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基金累计结余规模将持续扩大。特别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方案预计也将出台实施,这将进一步增强养老基金的支付调剂能力并扩大基金累计结余规模。

但长期以来,为保障基金安全,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养老基金只能存银行和购买国债,历年来基金收益率不仅低于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而且也低于同期通货膨胀率,导致庞大的资金难以实现保值增值。因此,建立养老基金投资运营机制,实行市朝、多元化投资运营势在必行,这是实现基金保值增值目标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规律。

[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口老龄化挑战愈益严峻。在此背景下,加快完善养老基金投资政策:

有利于增强制度的吸引力,调动群众缴费积极性,扩大参保覆盖面;

有利于拓宽基金来源,减轻企业和财政负担,推进全国统筹;

有利于增强养老基金支撑能力,促进制度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盘活存量资金,促进经济发展,应对经济下行压力。

同时,我国资本市场监管也逐步规范,为养老基金投资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应该说,养老基金进行市场化、多元化投资运营是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时机也是有利的。

[警惕]

对于养老金入市不能只有收益预期而没有风险预期。一方面,在目前的管理模式下,地方养老金的统筹度偏低,透明度不够,如何将分散的养老金归集于省级和国家级的委托投资账户,让养老金从沉睡状态中醒过来,让阳光照射到黑洞中,是一大考验。另一方面,养老金入市,在提升了投资收益的同时,投资安全性则有可能下降。市场的起起落落,必然导致入市养老金的市值随之起伏。如何维持养老金的投资安全也是一大考验。

这也就意味着,养老金入市包含了能否保证收益率、能否发挥集合效应、能否在阳光下运行这三重风险。

[参考对策]

化解多重风险,显然不能靠单兵突进式的风险管理手段,必须有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正因此,更需以养老金入市为契机,撬动养老金管理制度的整体改革。对此,中公教育专家认为:

第一,必须打破小的利益格局,尽快提高养老金管理的统筹度。

变分散管理为统筹管理,这既适应老龄化社会的人口流动趋势,还有利于协调各地养老金多寡不一的局面。提高统

筹度的过程,也是查实各地养老金财务状况和记账利率的过程,这有助于为养老金管理注入阳光并发挥集合效应。第二,科学划定入市养老金的投资领域和投资比例。

除投资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等高风险产品外,入市养老金与回报周期长但回报稳定的国家重点发展项目应结合起来,这既有助于形成安全投资组合,也有助于提高入市养老金与宏观经济导向的配合作用。

第三,用市场化手段控制养老金投资风险。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规定,投资管理机构和受托机构需分别按当期管理费的20%和年度净收益的1%建立风险准备金,专项用于弥补养老基金投资发生的亏损。专项兜底资金应交由第三方管理,同时应按照市场规则及时向社会披露相关信息,以此形成强约束力,避免风险扩散。

景区票价上涨

【背景链接】

2015年是个景区票价“解禁年”,不少景区加入涨价行列。中国一大波4A级和5A级景区近期已经确定将涨价,还有许多景区准备涨价。2015年8月21日,在宣布即将涨价的景区中,个别景区还入选了国家旅游局2015年5月公布的“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

一直以来,高门票价格是制约我国旅游经济发展升级的重要“瓶颈”之一。2007年,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明确规定“旅游景区门票价格调整频次不低于3年”,给景区调价设置时间年限。“禁涨令”实行以来,每隔3年,一些旅游景区就迫不及待地准备涨价。8年间,景区门票价格屡屡突破新高,许多景区门票动辄数百元。

》》点击查看更多申论热点分析

【标准表述】

[综合分析]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规范景区门票价格。利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等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门票以及景区内另行收费的游览场所、交通工具等项目价格要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体现公益性,严格控制价格上涨。然而,令人失望的是,景区门票涨声一片。这对于广大游客来说,无疑是添堵的坏消息。一些景区刚过三年涨价解禁期,就急不可耐掀起涨价潮,“三年内不涨”演变成“三年后必涨”,某些地方和景区如此曲解国家的政策善意,显得不合时宜。

旅游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吃、住、游、娱、行、购”等六大旅游要素中,门票只是旅游经济的一个环节。景区门票价格低廉或者不卖门票,将大大提升景区周边人气,带动周边酒店、餐饮、购物、娱乐等多重利好。从拉动旅游经济的角度讲,门票优惠不仅不会亏本,还可以为景区赢得公益美名。比如杭州西湖免费开放虽然减少了门票收入,但是拉动了地方综合旅游经济,赢得游客青睐,拉长了旅游经济产业链,根本无损经济效益。从长远来看,景区只顾眼前利益,争先恐后涨价,吓跑游客,实际上是得不偿失。

从景区的地位与归属来看,不少景区是大自然的恩赐,有的还是著名文化遗产,是国人共享的名胜财富。地方只是这些公共景区的管理者,并非所有者。既然是公共景区与文化遗产,就应具有公益属性与社会功能,不能单纯以门票论价值,陷入无休止涨价的误区。而且景区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不仅像自来水、天然气那样牵涉到当地民众的利益,还直接影响外地游客利益。而按行业惯例,景区往往会出台多种优惠措施补偿当地游客,比如门票打折,推出月票、年票等等。受门票涨价影响较小的群体参与价格决策,而真正要多掏腰包的外地游客却被排除在听证会之外,景区与地方关门涨价,难言公平。

[对策措施]

一是要公布成本等信息,让涨价透明。当前,我国的景区,有一部分是公司化、私营化运营的,其自然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涨价。但大部分景区,都是公共景区,公共资源。其本应是维持成本运营的,如果一定要涨价,要公布运营成本等信息。

二是要规范与去除“一景多价”等问题。比如一些景区,进门要门票费,景区内区间车也要收费,游览车更是要收费,园中园同样收费,至于索道等,其价格更是高得离谱。要规范收费模式,避免重复收费。

三是要突出公益性,对于名胜古迹不仅不能提价,而且要适时降价。“三年不涨价”不能只是时间上规定,还应从内容上进行完善,只有严格的细化,“三年不涨价”才不会变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